电视纪录片电视专题片的界分

合集下载

纪实性电视专题片的结构把握

纪实性电视专题片的结构把握

纪实性电视专题片的结构把握纪实性电视专题片的结构如何把握纪实性电视专题片又叫电视纪录片,是一种很能体现电视特点的节目形式。

这种节目形式一出现,就以其特有的纪实性、故事性以及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更成为众多电视人探索创新电视表现手法的首选。

一个纪实性电视专题片的特点和风格,起步于编导对所拍摄对象和内容的筛选,最终形成于片子的后期编辑阶段;而在后期编辑的诸多要素里,最重要的莫过于对片子的结构把握。

纪实性电视专题片以真人、真事、真情、真景为表现对象,不经过虚构加工,直接反映现实生活,以无可争辩的真实性感染、激励、启迪观众。

在前期拍摄时,长镜头和同期声的大量运用,使得几乎所有的节目编导在拍摄纪录片时都会有意无意地加大素材的拍摄量,以便在后期编辑时能够有的放矢,避免因素材不足导致二次拍摄。

所以每当前期拍摄完成后,留给后期编辑的是一大堆的原始素材。

这时面临的问题就是:这条片子怎么编?素材如何取舍?这就我们常说的纪录片的结构把握问题。

纪录片的结构是指镜头如何编排、段落如何组合、如何进行叙述等表现状态。

纪录片结构把握主要包括两层意思:一是纪录片的整体把握、全篇的布局、文体的造型,包括对整个片子的主题思想、制作形式、风格特点的把握;二是片子的组织结构、内容构成,原始素材的表达次序和内在联系,也就是对片中相对独立的各个段落的把握。

一个完美的电视纪录片,并不是简单的镜头罗列,而是要通过镜头的巧妙组接,传达给观众一个完整的故事及其思想内涵。

做到一系列镜头相加的内涵超过各个镜头罗列的总和。

电视中的叙事必然表现为一种结构上的形态,而作品的结构直接影响着叙事的感染力。

围绕中心多侧面地突出主题一般来说,相对于其他的电视节目单体结构即三段式形式,电视纪录片多采用多层面结构或错落交叉的复合结构,这种结构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可观赏性,但也对片子的结构把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使观众看起来清晰、顺畅,而且要层层递进、内容深邃。

电视专题片整理

电视专题片整理

填空:1.电视专题片的分类(按照广播电视节目“四分法”传统来划分):电视新闻专题片;电视文艺专题片;电视社教专题片。

2.一般电视专题片的模式:政治拍摄式和商业拍摄式。

3. 解说词的作用:○1表达主题,统领全篇;○2放大画面,点明信息;○3转场过度;○4升华画面内涵。

4. 解说词的体式:○1说明式:准确精细;○2政论式:逻辑严密;○3抒情式:优美雅致;○4叙述式:自然平实。

5.电视专题片的剪辑技巧:再现性剪辑;表现性剪辑。

6.电视专题片剪辑的常用手法:隐喻法;对比法;累积法;交叉法。

7.电视专题片剪辑的转场技巧:特技转场;情绪转场;空镜头转场;多画屏转场。

8.电视纪录片的主要拍摄手法:跟踪拍摄;交友拍摄;摆拍;长镜头拍摄。

9. 二度纪实纪录片中的“情景再现”:1)“情景再现”的实现基础。

(影视资料;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录音资料;遗物遗迹)2)“情景再现”的常用手段。

(真人模拟;电脑制作)10.按照创作风格来划分:格里尔逊式;真实电影式;访问式;反射式。

11.电视专题栏目的主要类型:1)按照传统“四分法”来划分(新闻类;文艺类;社教类;服务类);2)按栏目对象来划分(对象型栏目;公共型栏目);3)按表现形式来划分(电视杂志栏目;电视谈话栏目;电视竞赛栏目)12.中国电视专题频道的主要类型:1)按内容来划分(新闻频道;财经频道;综艺频道;科学教育频道);2)按对象来划分(少儿频道;老年频道;女性频道)13.电视专题栏目策划的内容:一)市场分析;二)栏目宗旨;三)栏目定位(受众定位;内容定位;形态定位;播出平台与时段定位);14.电视专题频道包装的主要内容:频道理念包装;频道视觉包装(频道标识;频道形象宣传片;频道界面人物形象包装;频道识别色彩;频道标识声响包装;品牌栏目包装)15.栏目主持人的表达技巧:开场导入技巧(开宗明义式;渐进式;接力式;交流式;回顾式)16.话题结束技巧:归纳点评;联想引思;直接宣布;悬念设置。

[专题]电视专题片的结构形式

[专题]电视专题片的结构形式

专题片的结构形式专题片的结构可分为四个方面;一、段落性结构什么是段落性结构?就是说,在一部专题片中,一段内容结束,另一段内容开始,这两者之间互相没有连带关系,都是独立成章的。

这样的结构就是段落性结构。

同样,在专题系列片中,每集之间的内容也都是独立成章,互相不连贯的;但如果从头至尾连起来看又都在一条主线、一个主题下进行的,这也是段落性结构。

比如;专题系列片《话说长江》、《话说运河》等。

这两个专题系列片是以介绍长江、运河两岸的风土人情、经济、文化为主线,以抒情性的笔调描写了祖国山河的美丽,人民的勤劳,古老的传统文化及现代文化,使人们在欣赏锦绣山川的同时了解了历史,学到了知识。

但这两个专题系列片的每一集都是独立的,都是介绍当地的人情事故、地理环境、经济文化等,互相之间没有直接的连带关系,都可独立成章;但将它们连起来看,又都是在一个主题“长江”、“运河”这个前提下进行的。

因此说,这属于段落性结构的表现形式。

再有系列专题片《中国一绝》,是介绍我们中华大地上勤劳、勇敢的人们所创造的一个又一个绝技,弘扬了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文化。

既有娱乐性,又有知识性,是观众喜爱的专题片之一。

这个专题片每集之间没有联系,它将祖闻大江南北的一个个绝技通过一集集较短的篇幅表现出来,每一集说明一个问题,相互无关联,但却都反映了《中国一绝》这—主题。

因此,它也属于段落性结构。

专题系列片《民魂》也是属于段落性结构的。

它是以描写小人物为主;以普通人的无私奉献,勾勒出我们民族的魂魄,民族的脊梁。

这个专题片的每一集都可独立播放,是以一个情节,一个故事结束后,下一集里又有一新的情节、新的故事开始,相亙之间无联系。

这也是段落性结构。

目前的电视专题片中,这种段落性结构的专题片还是常见的。

二、连续性结构连续性是段落性的反义,也就是说,在一部专题片中,内容情节是互相连续的。

不论是单本专题片还是系列专题片,其每段及每集之间的内涵都是有着直接联系,而不是独立成章的。

第一章 纪录片概述

第一章    纪录片概述

第一章 纪录片概述
(4)以自身的形象扮演自身——非职业演员。 纳努克的真名叫阿拉卡瑞· 阿拉卡,“纳努克” 是为了拍电影给他取的名字,但他不是虚构的人 物,是现实生活中的人,而不是演员,只是符号 发生了变化而已。为了追求真实,不惜搬演。 (5)表达情感浪漫、有传奇色彩。这个与作者 经历有关,他是通过影片来抒发自己对爱斯基摩 人的热爱。他对现代文明的破坏力深有痛感,却 不直接触及,而是去描写古老文明的善与美。如 一家人下筏上岸的镜头。
第一章 纪录片概述
从表面上看:整个影片可以分为现实生活和 电影技术两个层面。现实生活的层面展现了俄国 人的生活状况,把它们压缩到了一天:醒来、洗 漱、上班、工作、游玩、生老病死…… 从技术层面看,则展现了电影制作的过程。 怎么拍不同的画面、用什么角度、剪辑师怎么选 片子……从摄影的角度用了高速摄影、升格、降 格、负片、焦点不实……从剪辑方面则用了分割 画面、分格、抽格、快速剪辑……特技方面他用 了二次暴光、反向运动……向观众呈现了电影技 术的方方面面的潜能。他的整个片子一共有1700 多个镜头,是当时好莱坞故事电影镜头的两倍。
第一章 纪录片概述
1、吉加· 维尔托夫:
原名丹尼斯· 考夫曼,出生于艺术家庭,弟 a· 弟迈克· 考夫曼是《码头风云》的摄影师。维尔托 夫意为“旋转的陀螺“,受到未来主义思潮的影 响。
他后来加入了电影委员会的《电影周报》, 把新闻集在一起用来鼓舞士气,在这个过程中他 发现摄影机可以记录真实的现实。到了1922年5月 ,他在苏俄中央机关报《真理报》上发表了文章 《电影眼睛——一场革命》,标志着电影眼睛理 论的形成。
第一章 纪录片概述
三、(英)格里尔逊学派和英国纪录电影运动(20 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 1、格里尔逊: 在美国研修社会学期间注意并开始深入思考 电影的社会功能问题。他意识到了电影作为教育 了意识形态工具的巨大潜力。他第一次使用了“ 纪录电影”一词,并把纪录电影创作概括为“对 真实事物做创造性处理”,强调了主观能动性。 他主张把电影作为宣传、教育和舆论的手段。

专题片的结构层次

专题片的结构层次

专题片的结构层次电视专题片的结构层次,是一部片子的框架和支撑。

如何安排好结构,是专题片策划中的重点和难点,考验着编导对局部与全局、观点与材料的总体关系的把握。

策划结构就如打理树枝,只有悉心照料、精心修剪,枝叶才疏密有致,树才会美观。

直线式结构:层层递进入人心直线式结构是按照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或人们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来安排的,这种结构安排方法有明显的发展线索,必须以时间顺序和故事发展顺序进行,不能颠倒,否则层次就会紊乱,甚至会影响专题片的真实性。

直线式结构清晰明了,能够让观众较为轻松地认识故事,符合观众的观赏习惯,目前的党教片策划采用此结构的居多。

按照时间顺序进行。

中央电视台拍摄的专题片《雕塑家刘焕章》记录了刘焕章坎坷的艺术之路,以让观众走近主人公的艺术人生。

该片以逐渐走近主人公的时序来安排结构,由浅入深,不慌不忙,如层层剥笋,不断深化主题。

片子按照时序讲述了刘焕章开始接触雕刻到喜欢雕刻,由老师教他雕刻到“文化大革命” 时放弃雕刻,再到自己毁坏雕刻作品而后办雕刻作品展,最后到始终坚持在他人眼里备受争议的雕刻行业的艰难历程。

这种时序结构让观众逐步深入认识主人公,最终深入到他的精神世界,认识其作为一个具有时代精神的艺术家的完整形象。

按照逻辑顺序进行。

由河北省沧州市拍摄的党员电教专题片《选举》,以白庄村选举党委班子成员为背景,向观众呈现了选举的全过程。

该片按照逻辑顺序组织内容,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旧州镇组织委员在镇党委组织好工作人员去白庄村f工作人员给党员和村民代表发选票f党员和村民代表填写选票f工作人员整理选票f组织委员宣布第一轮选举结果f……最终选举出白庄村新一届村党委班子成员。

该片按照逻辑进程发展,结构层次十分清晰,符合观众的审美要求和审美习惯,观片因此也十分轻松自然。

以直线式结构策划的专题片很多,但在实际拍摄过程中,往往很难拍到连贯性的材料,这就要靠作者根据对生活的认识去发掘和深化主题,把片子的本质意义有层次地反映出来。

电视专题片

电视专题片

声画合一: 声音Βιβλιοθήκη 画面传播的具体内容完全一致,即画面
中出现的人和物就是声音的发音体,或声音就 是在具体说明画面中的事物情景。声画合一的 组合方式是声音和画面的初级组合方式,也是 基本组合方式。易于被视觉文化程度不高的人 接受。电视新闻中的同期声讲话、同期声音响 和电视实况转播都是声画合一。它常用来传播 重大新闻事实,是目前国际电视新闻界普遍采 用的报道方式。
专题片的特征:
1、真实性:真实性是专题片的生命底线, 是专题片的本性,强调屏幕画面应该包括 真实的时间流程和真实的现实纵深,叙事 结构就整体而言是“事件的完整性受到尊 重”的结构,是“故事的发生与发展具有 生命般真实与自由”的结构,代替传统的 (蒙太奇结构)的省略法的结构。 2、艺术性(对现实的创作性处理) 3、思考性(社会精神)
电视专题 片的概述
电视专题片
定义:是具有特定主题或取向, 真实得记录客体对象,并对主题 或内容进行深入发掘,对客体对 象运用多种电视艺术手段进行表 现的电视片。
电视纪录片
指纪录型的电视专题报道类节目,是运用
电子采录设备和手段,对政治经济文化等 新闻题材,作比较系统完整的纪实报道。 它运用新闻镜头,客观真实的记录社会生 活,客观的反应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 情、真景,着重展现生活原生形态的完整 过程,排斥虚构和扮演的新闻性电视节目 形态
议叙结合:
1、叙述的作用是:主要采用第3人称叙述,多 使用蒙太奇手法,主要是为了为下文作铺垫; 承上启下;突出作者情感或全文中心。 2、议论的作用是:主要是为了突出表现议论 对象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 3、叙议结合的作用是:更有说服力,更真实, 更能抒发作者强烈的情感或者某件事或某个人 或某个环境的特点。

电视专题片

电视专题片

电视专题片(资料整理)一、电视专题片的分类知识:电视专题片的类型:1. 从风格上可分为纪实性专题片、写意性专题片和写意与写实结合的电视专题片;2. 从内容上分为形象(城市、单位、产品)专题片、人物专题片和事件性专题片;3. 从文体上可分为新闻性专题片、纪实性专题片、科普性专题片与广告性专题片。

二、电视专题片画面拍摄总结:拍摄电视专题片画面的任务:1、制定拍摄方案2、拍摄优美的画面3、拍摄真实的画面4、细节画面的拍摄5、偶发事件的拍摄6、现场同期声和采访同期声的记录7、拍摄足够的画面素材一、电视专题片的定义电视专题片是运用现在时或过去时的电视叙事方式,对社会生活的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给予集中的、深入的报道,是创作者直接阐明观点的纪实性影片。

二、电视专题片的特点电视专题片是介于电视新闻和电视艺术片之间的一种电视形态,要求既要有新闻的真实性,又要具备艺术的审美性。

二、电视专题片的分类:①从风格上可分为纪实性专题片、写意性专题片和写意与写实结合的电视专题片;②从内容上分为形象(城市、单位、产品)专题片、人物专题片和事件性专题片;③从文体上可分为新闻性专题片、纪实性专题片、科普性专题片与广告性专题片。

不管是创作哪种类型的电视专题片,方方面面都会有一些特定的要求,如:好的选题、精彩的拍摄、感人的细节、准确的解说、优美的配音、流畅的剪辑等等因素。

在电视专题片的实体元素中,画面毋容置疑的成为电视这一视听艺术的首要因素,因此,画面的拍摄就显得尤为的重要。

一、制定拍摄方案(撰写一个好的角本)首先展示影片的原始拍摄计划。

当某一单位确定拍摄一部电视专题片之后,首先考虑的就是制定拍摄方案或撰写电视脚本,因为电视脚本是电视专题片拍摄的依据。

如果没有脚本就开机拍摄,容易造成工作的盲动性,多走弯路,工作效率降低。

所以,拍摄电视专题片,制定拍摄方案或撰写脚本应该是工作的第一步。

需要注意的是:电视专题片脚本的写作不同于写一般的文章。

电视纪录片与专题片的区别

电视纪录片与专题片的区别

电视纪录片与专题片的区别:1、反映生活的方式不同电视纪录片,是社会生活的“客观”的“再现”,主要是“再现生活的具体情境,较多地采用长镜头或同期声展现生活的真实,不允许创作者主观意识的直接表露,主体意识要尽量隐蔽,让事实不允许创作者主观意识的直接表露,主体意识要尽量隐蔽,让事实本身说话”。

故而,电视纪录片是一种“以事信人”的电视节目形态。

电视专题片反映社会生活的时候,具有较强主体意识的渗透,它直接表现创造者对生活的看法和主张,允许采用“表现”的手段,艺术地表现社会生活。

故而,电视专题片多是一种“以情感人”或“以理服人”的电视节目形态。

2.表现生活的手段不同电视纪录片更多地属于“新闻”的范畴,所以纪实手法较为单一,主要以新闻镜头纪录社会生活,它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挖掘声、光、色、画面、剪辑、音响的内部艺术潜力。

故而,电视纪录片具有较强的“新闻属性”。

电视专题片,由于“表现”生活的需要,允许较多地运用象征、隐喻、联想、对比、渲染等艺术手法表现社会生活,根据特殊的创作需求,甚至允许在一定程度上的扮演、补拍、追述和摆拍。

故而,电视专题片具有较镪的“纪实属性”乃至于“艺术属性”。

3.时空处理不同电视纪录片,在时空的处理上,一般是“现在进行时”,也就是纪录“正在发生的生活”,甚至是未知最终生活去向的生活。

所以,有人说,纪录片是:跟随、跟随、再跟随。

也就是跟随正在发生中的事件。

电视专题片,在时空的处理上,比较自由,它既可以表现现在时,也可表现过去时,甚至可以表现将来时。

因为它不像纪录片那样,只是纪录生活,只要是对展现思想有好处,什么样的时空都可以运用。

4.镜头运用不同电视纪录片,因为主要是纪录片现在进行时的生活,所以只能运用表现现在时的镜头,诸如跟拍、抓拍、偷拍、隐拍等。

而电视专题片,不仅可以运用表现现在进行时的镜头,而且可以运用表现过去时的镜头,诸如追述镜头、摆拍镜头、补拍镜头,甚至“扮演”镜头。

因为它还可以表现将来时空,当然可以运用将来时的镜头,诸如幻觉镜头、梦镜镜头,乃至于意识流的镜头。

第二章 纪录片的分类

第二章    纪录片的分类

第二章 纪录片分类
自省式纪录片特别关注拍摄者、被摄者 和观众之间的关系,并且提倡一种自主的观 影意识,鼓励观众跳脱影片的框架。影片中 因而强调疏离效果、拍摄者的自我暴露,使 观众从正视影片人为的操作程度,到质疑各 类符号系统的想当然,持续反思纪录片拍摄 的媒介性与主观真实,进而了解真实与虚构 的反复再现、不确定性、无法论断性,而反 思自我的主体意识,这与20世纪80年代的 批判理论相互呼应。 观摩《科伦拜尔的保龄》
第二章 纪录片分类
(三)概貌类专题节目的特点 1、要抓住特点,突出新意; 2、善于纵横对比,着力写变; 3、要揉进编导的见闻感受,突出创造的独特性; 4、美感; 5、轮廓建立在小事小物小细节的基础上,以小见 大。
第二章 纪录片分类
(四)状物类专题节目的特点 1、对物的选择要重视; 2、较全面的介绍物的构成要素、成分; 3、物在形成过程中具有历史性意义的过程; 4、结构完整、层次分明、环环相扣。
第二章 纪录片分类
该模式虽然强调摄影机的透明性,在形式上 对纪录片的叙事和影像不加干预,然而实际 上,机位的安排和剪辑的选择,仍然不能脱 离主观意识的介入。 另外,观察式纪录片的影像呈现,也被批评 为缺乏历史感和事件的时空脉络。 观摩《在日本的日子——初来乍到》
第二章 纪录片分类
(3)自省式纪录片 20世纪80年代后,以美国为代表,自 省式纪录片把评述和采访、导演的画外音与 画面上的插入字幕混杂在一起,从而明白无 误地证明了纪录片向来只限于再现,而导演 向来只是参与者——目击者,是主动制造意 义和电影化表述的人,而不是一个像在真实 生活中那样中立的无所不知的报道者。
第二章 纪录片分类
4、其它类 (1)主持人节目 (2)节目主持人
第二节

编导艺考培训:电视专题片介绍

编导艺考培训:电视专题片介绍

编导艺考培训:电视专题片介绍电视专题片概念专题片是时态(现在时或过去时)的纪实,以社会、生活、工作中的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为主题素材,进行集中的、深入的报道。

内容较为专一,形式多样,可以通过多种艺术手段来表现社会生活的真实画面,也允许创作者直接阐明观点的纪实性的影片,它介乎新闻和电视艺术之间,是一种电视文化形态,既有新闻的真实性,同时具备艺术的审美性。

电视专题片的分类电视专题片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从风格上分纪实性专题片、写意性专题片和写意与写实综合的电视专题片;从内容上分城市形象专题片、企业形象专题片和产品形象专题片;从文体上分新闻性专题片、纪实性专题片、科普性专题片与广告性专题片。

电视专题片的特征人文性电视专题片主要是针对人类的文化和社会现象。

它是对这些现象进行记录与描述,阐释各种文化的整体性质与内在结构,从变迁的角度去探索人类文化与社会发展规律的节目形式。

真实性真实性是电视专题片自始至终的追求。

通过纪实手法的运用和表现,让人们感受到真实再现的品格,这是一种平民化的意识表现,它平视、客观的特点赋予了电视专题片感染力和生命力。

所以在做影片分析解读时,避免充满主观色彩的大量评述,而要从真实性的角度给专题片定位,彰显其平民意识。

画面与解说相辅相成解说词是电视专题片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视专题片的画面与解说词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之间是相互作用、互相补充和印证的。

虽然观众在看电视节目的时候,注意的是画面,但解说词的作用仍不可忽略。

所以考生在分析电视专题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解说词的作用。

电视专题片的分析方法在河南省统考和一些艺术类院校有关编导制作类专业的考试中,有一项是考试时观看电视专题片,写一篇分析评论文章。

这项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于电视专题片的综合认识能力,也同时考查考生的分析与写作能力。

电视片的时间为20分钟,或者更长一些,写作的时间为一个小时左右。

一般来说,写个读后感对于高中毕业的学生来说不是困难的事情。

电视新闻专题栏目的整理

电视新闻专题栏目的整理

1、电视专题节目,是指主题相对统一,能对主题作全面、详尽、深入的反映,与综合节目相对应的一种电视节目。

2、纪录片:(电视专题) 以摄影或摄像手段,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自然和历史事件等作比较系统完整的纪实报道,并给人以一定审美享受的影视作品。

它要求直接从现实取材,拍摄真人真事,不容许虚构、扮演,其基本手法是采访摄影,即在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用“挑、等、抢”或追随采访的摄录方法,记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在确保报道整体真实的基础上,要求细节的真实。

3、电视专题片:具有特定主题或内容取向,真实地记录客体对象,并对主题或内容进行深入发掘,对客体对象运用多种电视艺术手段进行表现的电视片。

4、电视专题片的功能与特征(一)电视专题片的功能1、记录历史,2、认知功能(二)电视专题的品格、特征1、纪实性对于电视专题是具有质的规定性之品格(真实性)2、电视专题还应该具有思维的品格(思考性)3、电视专题应具有审美的品格(艺术性)5、电视栏目:是由固定主持人主持、内容主题鲜明、风格和形式统一、定时定量定期播出的节目单位;特征:系统性、固定性、综合性,它要求节目的内容、类型系统化,时间长度规范化,节目编排条理化:它要求有固定的栏目名称、固定的片长、固定的节目长度、固定的播出时段、固定或相对固定的栏目主持人,以便观众定期、定时收看;它可以是内容的综合,也可以是表现形式的综合,及现场与北京报道的综合,或是纪实报道与谈话节目的综合。

6、电视节目栏目化:将反映同一内容和统一类型的节目归为一栏,使它有固定的名称、标志、开始曲和时间长度,并安排固定的时间播出。

栏目化主要优点:1、有利于电视观众记忆和收视.2、有利于电视台对电视节目的管理、电视节目的运作和节目的编排。

7、我国的电视节目已经形成由文艺、新闻和社会教育节目构成的三大支柱。

8、电视栏目与电视节目即有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

(电视节目:新闻栏目、娱乐栏目、社教栏目(生活服务栏目);功能:传播新闻、文化娱乐、社会教育、提供服务)电视节目是电视台各种播出内容的最终组织形式和播出形式。

专题片的分析

专题片的分析

主题 主题,Biblioteka 单的说就是一个作品的中心思想。 它是编导者对生活、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 评价和理想的表现。任何专题片都又自己的 主题,即使是有些观察式的纪录片,也是按 照一定主题来取材、拍摄。 主题来自于生活,是创作者观察和思考的结 果。主题是任何一部作品的灵魂,对作品中 人物、事件、细节、结构等都有统帅作用。 主题使用一部作品完整、和谐和统一。
主题的分析主要是指从题材中提炼主题。主 题作为思想,它不能凭空编造,也不能无依 无靠悬再空中,它必须取自并且依赖题材而 存在。 在主题的分析中,应该做到深刻、新颖、集 中。具体表现在对屏幕形象、事件、社会形 态等形式的分析。
结构 电视专题片/纪录片的结构,是指专题片的组 织方式合内、外部构造。是对具体材料的组 织和安排,一部专题片的结构优劣,对其成 败常常起很大的作用。 电视专题片/纪录片的结构形态,虽无固定模 式,但在具体的内容表现上,仍有其内在规 律可循。一部电视专题片,都有开头部分、 中间部分、结尾部分,这三部分构成作品结 构的具体内容。 分析专题片/纪录片在结构上是否做到“风头、 猪肚、豹尾”?
第一次展示了紫禁城如何被建造起来。 第一次用三维动画展示紫禁城在建造过程中,从 未见过的壮观场面。 第一次展现于世人面前深藏太和殿屋顶内部的神 秘符板。 第一次全景再现清代登极大典的盛况。 第一次系统殿示了皇家礼仪。 第一次运用动画详解明清政务流程以及明代14万 公里的驿站、驿道体系。 首次解密性的展现了军机处通往养心殿的秘密通 道。
电视专题片/纪录片结构的分析上主要从不同 的着眼点入手: 1、从历史沿革来分析,有传统式结构和非传 统式结构。 2、从时间、空间日手分析,有时间结构、空 间结构、时空交错结构。 3、从叙事方式或视点的角度归类分析,又有 主观叙述格局和客观叙述格局之别。 4、从各类艺术的相近关系区分,以其他类艺 术被电视专题片借鉴吸收的方式、被渗透融 合的程度进行辨析,可以归纳为散文式、小 说式、综合式以及戏剧式等诸多结构样式。

纪录片跟专题片的区别

纪录片跟专题片的区别

纪录片跟专题片的区别以纪录片《中国》(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1972年摄制)和电视纪录片《北部湾》为例。

《中国》以事实为基础,同期声为主要表现手段,构成事实。

而《北部湾》更多的是解说词。

考虑到早期的纪录片的风格正是如此,为了强调所谓的真实性,即以镜头为主,解说为辅的的手段来表现。

但随着电视纪录片发展到现在,电视纪录片的表现形式趋于多样。

如纪录片《故宫》、《舌尖上的中国》等,都已经突破原有纪录片的局限,解说词的成分远远大于同期声。

在《中国》中,导演以三个不同的故事。

第一部分拍摄于北京,展示了一个小学的学生们、城市的老区、使用针灸技术的剖腹产手术,还有一个棉纺厂及其工人等。

第二部分参观了林县的红旗渠,还有河南的集体农庄,以及古城苏州和南京。

最后一部分拍摄的是上海的码头和工厂。

纪录片即由这三个部分展现了文革时期的中国现实情况。

与同时期由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纪录片《红旗渠》截然不同。

《中国》聚焦的是个体的人和群体,而不是物。

聚焦的是个体的人和群体,而不是物。

中国的恢宏雄伟建筑,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国人文革期间的激昂斗志在片中没有浓墨重彩地突显,这是与传统的科教片和宣传片表现手法上相差最大的地方。

这也与主流的思想相违背,因此该片后来受到了中国政界的批评。

《北部湾》中从政策出发,以各位亲历人的讲述,表现了北部湾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尽管这两者存在主题上的差别,但我们分析之后却发现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在对某个主题进行发挥。

我们相信,无论所谓的研究要求纪录片是客观的,依然不能摆脱对某个主题的探索。

只是他们的侧重点有所偏差,才会让我们误以为导演用了什么神奇的拍摄手法,使得纪录片呈现不同的形态。

总结:1、纪录片和专题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2、专题片应该归属于记录片。

红旗渠中国中国北部湾。

电视专题片概述

电视专题片概述

电视专题片概述第一章电视专题片概述第一节电视专题片的界定与分类一、电视专题片的界定二、电视专题片与电视纪录片三、电视专题片的分类第二节电视专题片的功能与特征一、电视专题片的功能二、电视专题片的特征第三节我国电视专题片的历史沿革一、电视专题片的兴起二、我国电视专题片的发展第二章纪实性电视专题片和表现性电视专题片第一节纪实性电视专题片的风格特征一、纪实性电视专题片的叙事特征1、记录过程2、记录真实时空3、淡化解说词4、记录第一、造型第二二、纪实性电视专题片的叙事手段1、长镜头2、客观拍摄3、同期声4、人物对话三、纪实性电视专题片的误区与发展趋势1、误区(1)没有主旨的纯自然真实(2)没有信息的表现过程(3)对“毛边艺术”的误解(4)纪实风格的“唯我独尊”2、发展(1)关注社会主流事件问题(2)用人性激起社会共鸣(3)注重人文蕴含第二节表现性电视专题片的风格特征一、表现性电视专题片的叙事特征1、画面加解说2、艺术表达3、主观介入二、表现性电视专题片的叙事手段1、解说词2、蒙太奇和艺术表现3、音乐4、表现性材料5、人物口述三、表现性电视专题片的误区与发展趋势1、误区(1)主观介入问题:说教味太浓、大话空话多(2)真实性问题:不太真实、凭空捏造(3)解说词问题:过分强调解说词,忽视画面的主体地位。

2、发展(1)引进纪实(2)注重故事第三章电视专题片的选题与策划第一节电视专题片的选题原则一、思想性原则二、现实性原则三、真实性原则四、价值性原则五、市场性原则第二节电视专题片的策划一、电视专题片的策划历程二、电视专题片的策划程序(一)选题背景调查(二)目标观众定位(三)主题定位(四)样式和风格定位(五)宣传推广定位(六)调配人员设备(七)拟定拍摄方案(八)制定工作计划(九)拟定剪辑方案(十)反馈调查三、电视专题片策划的关键点(一)占领高度(二)选择角度(三)最佳切入(四)把握细节(五)视觉创新第四章电视新闻专题片的创作第一节电视新闻专题片界说一、电视新闻专题片界说二、电视新闻专题片的特征(一)新闻性1、真实性2、时效性3、重要性(二)思辨性(三)深度性第二节电视纪实性采访一、什么是电视纪实性采访(一)深入现场(二)“正在进行时”(三)强调与人交流二、电视纪实性采访的要求(一)转变理念(二)掌握好采访现场(三)电视纪实性采访的提问第三节电视新闻专题片的人格化处理一、什么是新闻的人格化处理二、人格化处理的表现方式(一)注重事件矛盾、冲突(二)善于扑捉细节第四节电视新闻专题片的编辑和制作一、电视新闻专题片的结构二、电视新闻专题片节奏的形成三、同期声在电视专题片中的运用第五章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第一节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作用一、补充画面,扩大容量二、整合画面,衔接内容三、突出画面,深化主题四、增添审美,创造意境第二节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过程一、写作选题二、写作程序1、确定主题2、列出提纲3、采集研究4、撰写脚本第三节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特性一、为听而写1、口语化2、简明3、清晰二、为看而写1、现场感2、信息量三、为思而写1、过去与未来的弥合2、思维和内心的揭示3、多义和模糊的分辨第四节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风格一、叙述性话语二、抒情性话语三、议论性话语写作注意:1、注意与节目风格的一致性2、注意与其他电视手段的融合性3、注意意境的感染性4、注意写作精炼性第六章电视栏目概述第一节电视栏目的界定一、电视栏目的含义二、电视栏目和电视节目的区别第二节电视栏目的特征一、固定性二、参与性三、辩证性第三节电视栏目的类型一、按外在的表现形式划分(一)直接播放式(二)栏目固定式(三)访谈式(四)解说式(五)综合式二、按栏目表现对象划分(一)对象型栏目(二)公共型栏目三、按栏目表现内容划分(一)电视新闻栏目集纳型杂志型专题型(二)电视社教栏目(三)电视文娱栏目(四)电视服务性栏目第七章电视栏目的设置与定位第一节电视栏目的设置一、栏目设置的依据(一)栏目设置的外部依据1、国家的政策因素2、市场竞争因素3、受众因素(二)栏目的内部因素1、媒体所拥有的硬件资源2、媒体所拥有的软件资源二、栏目设置的程序(一)调查访谈,收集信息确定总体设置原则(二)创意构思,挖掘栏目的特色亮点三、栏目设置的内容(一)确定栏目的类型(二)设置栏目的结构(三)设置栏目名称和播出时段第二节栏目的定位一、受众对象定位二、栏目内容定位三、表现形式定位四、发展目标定位第八章电视栏目策划第一节电视栏目策划的时代背景一、电视走进竞争时代二、中国电视媒体的产业化运作趋势第二节电视栏目策划的基本原则一、观众至上原则二、目标性原则三、创新性原则四、效益性原则第三节电视栏目策划的基本流程一、发现策划创意二、设定策划目标三、设计制作方案四、介入实施过程五、反省和评估第四节电视栏目策划人的基本素质一、具备三种能力(一)具有发现力(二)具有创新力(三)具有协调力二、树立两种意识(一)品牌意识(二)经营意识策划方案文本内容1、封面2、目录3、序文(前言)4、目标受众5、主要内容6、表现形式7、运行设计8、经费预算9、策划进度表第九章电视谈话栏目第一节电视谈话栏目的界定与分类一、电视谈话栏目的概念二、电视谈话栏目分类第二节电视谈话栏目的兴起一、电视谈话栏目兴起的原因二、电视谈话栏目发展的历程第三节电视谈话栏目的构成一、话题二、嘉宾三、观众四、栏目主持人第四节电视谈话栏目的理性思考一、境外媒体冲击二、网络谈话的兴起思考题1、你喜欢哪一类谈话栏目,为什么2、情感类谈话兴盛的原因3、话题把握上要注意哪些问题4、试以某一电视谈话栏目为例,分析其栏目构成元素的运用。

论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

论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

论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电视纪录片是一种通过影像手段来记录、展现真实事件、人物、社会现象等的媒介形式。

其叙事结构是指电视纪录片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呈现其主题和内容,以及如何组织影像、音效、文字等元素来构建一个完整的故事。

一般来说,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引子引子是电视纪录片的开头部分,它通常通过一段引人入胜的场景或者一段有趣的故事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引导观众进入纪录片的主题和内容。

引子的作用是让观众对纪录片产生兴趣,并且为后续的内容做好铺垫。

二、主题介绍主题介绍是电视纪录片的第二个部分,它通常通过文字、影像等元素来介绍纪录片的主题和内容。

主题介绍的作用是让观众了解纪录片的主题和内容,为后续的故事做好铺垫。

三、故事叙述故事叙述是电视纪录片的核心部分,它通常通过一系列的场景、人物、事件等元素来展现纪录片的主题和内容。

故事叙述的作用是让观众深入了解纪录片的主题和内容,并且通过故事的展开来引导观众对主题产生更深入的思考。

四、高潮部分高潮部分是电视纪录片的一个重要部分,它通常通过一个高潮场景或者一个重要事件来展现纪录片的主题和内容。

高潮部分的作用是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纪录片的主题和内容,并且为纪录片的结尾做好铺垫。

五、结尾部分结尾部分是电视纪录片的最后一个部分,它通常通过一段总结性的文字或者影像来结束纪录片的故事。

结尾部分的作用是让观众对纪录片的主题和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且为观众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总之,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需要根据其主题和内容来设计,通过引子、主题介绍、故事叙述、高潮部分和结尾部分等元素来构建一个完整的故事,让观众深入了解纪录片的主题和内容。

电视专题栏目

电视专题栏目

一、填空题(10)
1.电视专题片与电视纪录片的异同说主要集中在
2.按照广播电视节目“四分法”传统来划分,电视专题片分为——
实际语用中的典型类别
3.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体式:
4.电视专题片剪辑的常用手法
5.1923年,
6.纪录片按内容来划分
a)按创作风格来划分
b)按文化形态来划分
7.世界上最早的电视专栏。

NBC的——开播于1952年,主要形式
是新闻播报和脱口秀。

爱德华·默罗主持的——
a)CBS电视新闻杂志栏目——即开播于1968年9月24日
8.中国电视专题栏目的发展轨迹
9.中国电视专题栏目按照传统“四分法”划分
a)按照栏目对象划分
b)按照表现形式划分
10.电视专题栏目的生命周期
11.电视包装的原则
12.电视主题活动策划的原则
二、名词解释(4)
1.电视专题栏目
2.电视专题频道
3.双重销售理论
4.格里尔逊”式
三、简答题(3)
1.电视专题栏目策划的意义
2.电视专题栏目策划中的创意具体表现
3.电视主题活动的基本特征
四、论述题(2)
1.电视专题片与纪录片之辨:
2.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写作的具体要求。

电视栏目分类

电视栏目分类
?以生态平衡环保以及人类和平等社会公益问题?以生态平衡环保以及人类和平等社会公益问题为题材?以普通人日常生活中鲜为人知的一面为题材第三节电视文艺电视文艺是指电视屏幕上播出的除电视剧以外的一切文艺节目的总称包括播出的文艺晚会专题文艺音乐节目文学节目舞蹈节目戏曲曲艺杂技竞技节目等等
第三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三、栏目基本设定
(一) 栏目基本构架:VCR方式+演播室访谈 1、节目导视:时长1分钟。用凝炼的语言概括DV片,提前给观众一个信 息。 2、主持人串场:时长2分钟。跟观众打招呼,简单介绍一个星期的 DV收集作品,再引入本期的作品,提醒观众继续收看接下来的VCR.。 3、播放VCR:时长12分钟。 4、主持人访谈:时长20分钟。 A、主持人与DV创作者进行访谈 B、主持人与DV中的主角或与主角相关的人物访谈(没有主角的例外) C、主持人邀请社会学者或者心理学者访谈 5、现场观众提问、嘉宾评点:时长8分钟。 6、主持人串词:时长2分钟。针对不同的故事类型,主持人进行开放的 提示,留给 观众思考和回味。
第二节
纪录片
纪录片的界记录片类型



新闻纪录片 时事报道片 历史纪录片 传记纪录片 政论纪录片 人文地理纪录片 舞台纪录片 杂志片 系列纪录片 艺术性纪录片/纪录性艺术片
纪录片的特征
真实性:是纪录片具有竟争力和存在的基础

第三节
电视文艺
电视文艺是指电视屏幕上播出的除电视剧以外的一切文
艺节目的总称,包括播出的文艺晚会、专题文艺、音乐节目、
文学节目、舞蹈节目、戏曲、曲艺、杂技、竞技节目等等。
一、早期对舞台文艺的直播与录制:

从演播室实况直播到剧场演出直播再到初 次尝试录像播出。

智慧树知到《微电影创作》见面课答案

智慧树知到《微电影创作》见面课答案
B.错
正确答案:错
C.标准帧
D.升格帧
正确答案:隔行扫描;
标准帧
5、对录音进行动态压缩的目的是使动态范围缩小,噪声可闻度降低。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见面课:用视频特效重组画面的表达信息
1、要展现一个视频效果的变化过程,至少需要几个”关键帧’?
A.一个
B.两个
C.四个
正确答案:两个
2、要改变画面色彩,有效的视频滤镜是:
A.视频布局
B.手绘遮罩
C.颜色轮
正确答案:颜色轮
3、”视频布局’可以调节画面的:
A.色彩
B.大小
C.位置
正确答案:大小;
位置
4、改变画面中某些景物的色彩,可以改变这个场景的:
A.季节属性
B.时间属性
C.空间尺寸
正确答案:季节属性;
时间属性
5、视频滤镜”手绘遮罩’中的”钢笔工具’是用来制作字幕的
A.对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4、一般由播音员客串在开头现场出镜,然后是画面接解说,也是现场报道。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见面课:注意-微电影摄制中容易被忽视的重要技术问题
1、保守的录音电平刻度是
A.-6db
B.+6db
C.-3db
D.+3db
正确答案:-6db
2、全高清(FHD)视频的分辨率是
A.1280720
B.19201080
C.25601440
D.38402160
正确答案:19201080
3、录音噪声较大,主要原因是
A.话筒距离远
B.录音电平调太高
C.话筒没有防风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的界分贾秀清电视的纪录片与专题片到底有什么区别?这是我在工作中遇到频率最高的问题之一。

提问者既有高等院校电视艺术学科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也有很多在一线从事电视节目创作的记者、编导、摄像和相关节目的管理人员。

乍一看,这个问题似乎不成问题,似乎没有学术的深度,也似乎上升不到需要研究一番的高度,但当你被真的很认真地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就能体会到这不仅是一个问题,并且是一个关系到电视节目创作原则、创作规律、创作类型构成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它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才能体会到事情远远不像问题表面所透露出来的信息那么简单:回答这个问题是困难的,要在两者之间画一条清晰地易于分辨的线是困难的。

在实践者那里,往往电视纪录片就是电视纪录片、电视专题片就是电视专题片,一切来自约定俗成、经验使然,虽不易说清但大家似乎心中自有界分:电视纪录片就是那种注重生活原生态的纪实片,电视专题片就是比较传统的倚重解说表达、带有宣教腔的那种类型。

但假如沿着这个思路再细说下去就有点剪不断理还乱了:电视纪录片追求客观真实/电视专题片难道就不是吗?电视纪录片的题材来自客观现实/电视专题片的难道就不是吗?电视纪录片追求纪实性、排斥导拍摆拍/难道电视专题片追求纪实性、排斥导拍摆拍就不行吗?电视纪录片可以尽量不用解说或少用解说/难道解说“惜墨如金”的电视专题片佳构还少吗?比如形象电视专题片《美在广西》等。

要么,也许两者的区别可能在于一些创作元素的调度方式不同吧:电视纪录片讲究使用长镜头、电视纪录片的拍摄视角应该调整为人眼的平视角度、电视纪录片可以不使用音乐、电视纪录片的解说总是唠家常似的低八度……,没错,电视纪录片的确可以这样做,但反过来将这些做法放在电视专题片那边就行不通吗?不然,你发现实际情况并没有太大出入,任何一种创作手法并不独属于两者之中的任何一方。

如此这般在具体的创作细节上寻找两者的界限显然是有局限性的,毕竟具体的创作细节是一个变数,它所具备的个性成分是不能替代普遍规律的。

其结果,就是使我们的很多创作因为类型定位不清而显得不伦不类,无法做到创作中情致的始终如一。

在理论者那里,曾经有过一些对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加以区别的思考,但其提出的界定标准与实践界的诸多模棱两可的经验性话语大同小异:要么徘徊于两者在审美表象上的差异,要么踯躅于两者在个别创作元素具体把握方式上的不同[1]。

曾几何时,有的学者或专家干脆将两者一笼统为“纪实节目”,认为不管是电视纪录片或电视专题片它们本身的非虚构性,使之与现实的关系都是一致的,所以都可以被划入“纪实节目”的范围,认为将两者合二为一称作电视纪录片(含电视专题片)或者电视专题片(含电视纪录片)并无质的区别。

这种将非虚构与纪实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等量齐观的做法显然有失学术研究的严谨与科学:首先“纪实节目”的称谓就含糊不清。

当现实被纳入到电视节目中的时候就不可能完全与现实等同了,它只是电视里面的现实,而电视里面的现实是经过主体把握的,至少经过了主体的选择、取舍、剪裁,纪实就不可能是节目,是节目就不可能纪实。

纪实与节目,两者在美学范畴上很难并置。

严格讲,可以有纪实性节目,但不可能有纪实节目。

因为,纪实在艺术创造领域一般是指一种创作风格,它是一种艺术地把握现实的态度和相关方法的有机统一,即所谓创作上的纪实性或纪实主义。

所以,纪实在艺术创作中始终是一种美学追求,即追求以一定的创作手段使作品呈现出纪实风格,也就是口语常说的纪实性、纪实感。

试想,为什么将《九·一八大案》、《黑洞》、《黑冰》等电视剧也叫做纪实节目呢?因为它们是纪实风格的。

而电视专题片《苏园六纪》、《江南》、《梅兰芳》、《走进新时代》、《考古中国》等作品,它们既不纪实也无纪实性。

因此,纪实固然是非虚构的,但非虚构的并不一定就是纪实的。

就像现在流行的人像艺术摄影,被拍摄对象的确并非虚构,但拍出来的结果却没有丝毫的纪实性。

所以用纪实的概念将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一笼统的做法不仅没有界分两者,反而是抹去了两者的区别,使两者在创作上和理论上的迷雾更为浓重,不利于电视创作的类型化发展。

另外,还有一种更为“便捷”的界分方法也影响不小:因为无法直接在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之间划出科学的清晰的界限,便聪明地将电视纪录片纳入新闻领域,将电视专题片纳入艺术领域,从而以新闻和艺术的界限取代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的界限。

概念的偷换,范畴的混淆,同样对问题的解决有害而无益。

毕竟,电视纪录片并不完全包含构成新闻的那些要素,电视专题片与现实的非虚构关系又与艺术的核心——自由的创造有一定的距离。

电视纪录片——《舟舟的世界》、《英与白》、《泸沽湖》、《生活》、《阴阳》、《姐姐》、《女特警雷敏》等;电视专题片——《雕塑家刘焕章》、《梅兰芳》、《天下第一山》、《让历史告诉未来》、《中华百年祭》、《苏园六纪》、《江南》、《唐之韵》等《》晋商、青藏铁路、大国崛起、幼童、故宫、复兴之路、话说长江、望长城、最后的山神、新丝绸之路、中华文明五千年、失落的文明、岁寒三友(电视诗歌散文)、两个阵列作品的观赏效果是如此的不同,它们很难相互涵盖,提问者如是质疑。

但它们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呢?经过对大量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作品的比较、研究,经过同电视纪录片创作者与电视专题片创作者对创作心得、创作经验的交流,经过对相关理论研究资料的分析、疏理,我发现,简单的问题之所以没有获得应有解决的原因正在于我们研究上的方法论缺失。

我们总是将研究的视线停留于创作的诸多现象,满足于对一般现象的简单归纳总结,并轻易的得出结论做出判断。

而实质上,理论研究最讲求科学性,它不可能创造出什么,它只能发现,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科学的方法论。

用不同的方法寻找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的区别会有不同的路径,也会有不同的发现,但没有一定方法论支持的研究必然会陷入困境,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并且有可能增加解决问题的难度。

下面就是选择用逻辑推导的方法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这只是一种方法,目的在于抛砖引玉:逻辑推导的研究方法关键在于找到一个相对合理的逻辑起点,有了正确的逻辑起点,再加上严密的逻辑推导,自然会到达一定的逻辑归结点。

逻辑推导过程如图表:创作起点创作原则创作过程创作结果创作对象对象性原则—不改变对象的物质外观—客观现实的整体真实观察现实—发现现实—选择现实电视纪录片创作主体主体性原则—主题先行—主体理解的整体真实/客观现实的局部真实理解主题—寻找主题与客观现实的相关性—调度现实乃至创造现实电视专题片任何创作,总是由创作主体、创作对象、媒介材料所构成,任何创作结果终究是创作主体与创作对象通过一定的媒介材料相互作用的结果。

所以,创作的基本构成因素,必然是研究创作特点的主要因素。

从这里出发,就不难发现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正因为创作的媒介材料是完全相同的、创作主体和创作对象也没有根本性的区别,两者的界线才尤其难以划分。

当然,在创作构成要素几乎相同的情况下,从创作构成要素中寻找两者的区别显然是徒劳。

出路只在于,从两者的各构成元素之间的动态关系中去求得。

简言之,就是两者不同的创作起点导致了两者各创作元素之间的不同关系;两者各创作元素之间的不同关系导致了两者创作原则的不同;两者创作原则的不同导致了两者创作过程的不同。

诸多的不同最终导致了两种创作活动不同的创作结果:形成不同的创作形态,或者电视纪录片或者电视专题片。

电视纪录片是从对象出发的一种创作形态,亦即通过对纪录对象的客观呈现来表达主体对世界、对人生的发现、理解、认识和情怀。

这一出发点,决定了创作对象在诸多创作元素中始终居于优先的、起支配作用的位置。

它先在地要求电视纪录片创作遵循两个原则:1电视纪录原则:任何电视节目的形态最终都是电视纪录的存在形式之一,没有电视纪录也就无所谓电视节目。

所以,任何电视节目的创作性质首先取决于电视纪录展开的原则。

从创作对象出发,电视纪录的展开原则就应该是对象性原则,即因循电视技术复原物质现实的本性,在不改变对象的物质外观、不干预对象存在的自然流程前提下进行电视纪录活动。

2创作主体原则:任何创作最终都是人的创作,创作的结果只有人——主体存在方式是显在还是隐在的区别,而没有主体存在还是不存在的差异。

电视纪录片虽然从对象出发进行创作,但创作主体并不会因此而消解。

只是,主体的存在方式在对象优先的前提下有着其存在的规定性:主体对人类及世界的感觉、认识、理解——创作理念和思想情感的阐发要以电视纪录原则为前提,主体在创作中只能因循发现性原则而存在——不是评判、不是结论、不是定义、不是创造,而是发现,是通过观察、判断和选择(取舍)等客观方式间接体现出创作主体的存在。

电视技术“复原物质现实”的可能性,使电视纪录与物质世界产生了“外观”上的直接对应,这就使得电视纪录片有可能从对象出发,在不改变对象物质外观的前提下,一方面以电视纪录的技术本性保证客观存在以原生态方式直接进入电视创造的视野,一方面要求创作主体必须尊重纪录对象的外观真实,在尊重对象物质外观真实的前提下通过观察、发现、选择等不干预对象客观存在与发展状态的手段呈现对象的本质真实,进而表达主体的创作理念和意图。

两个原则,表明电视纪录片创作固然是从电视纪录“复原物质现实”的技术本性开始,但结果却不是止于复原“物质现实”,而是通过主体性因素的间接介入使对象以全新的方式走向电视艺术。

就像电视纪录片《沙与海》、《阴阳》等作品的编导康健宁所表述的:我想纪录20世纪末中国北方大多数农民的生存状态/保持对象物质外观的真实感,我拍摄的其实都是我自己/创作主体对生活的选择和态度。

尤其是《沙与海》的延伸作品《生活》所呈现和反映的就是对电视纪录片本性的最好阐释:刘泽远一家的每一个成员在编导所跟踪纪录的前后五年当中发生了连他们自己也未曾预料的变化,但编导所作的只是将能够纪录到的内容结构起来,让变化成为一条贯穿始终的鲜明的线而不是对抗,这就是编导的选择和态度:接受生活本身——变化就是变化,对于生活它是一条实际的自然线条,它不是戏剧冲突,但它的力度在于深沉地构筑了生活的全部。

因此,电视纪录片是在不改变纪录对象物质外观的前提下,通过发现、选择等方式体现主体理念的一种电视创作类型。

这与电视纪录片在英文中所被写作的Documentaries一词的含义正好相符。

Documentaries,即试图纪录世界的某些真实特征。

它包含两层含义,首先至少是外观的真实,其次是由外观的真实而揭示本质——以无可辩驳的证据证明一种观点。

所以,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过程就是选择实据,创作结果就是通过对实据的选择、取舍所折射出来的主体态度——电视纪录片的深度和价值。

对电视纪录片而言,保持现实的完整即美、保持现实完整的真实——形式的真实与内涵的真实即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