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系统概述

诊断系统概述
诊断系统概述

2电控发动机自诊断系统

由于在汽车上电控的汽油喷射系统与点火系统趋于复杂化与完善化,新型的发动机管理系统中都设有故障内诊断系统,车用电脑中没有自诊断程序能经常地检测一些输入与输出的信息.其结果有些还要与存储器中的永久数据相比较,以确认它们是否工作在预定的正常工作范围内。自诊断系统能及时地指示汽车及发动机电控系统的故障所在。

2.1诊断系统概述

随着电子技术与电脑在汽车上的应用,在70年代末或80年代初,汽车上出现了专用的故障检测仪,利用这种仪器,可以检测与观察到汽车电控系统的工作情况。例如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EEC—II检测仪,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的V AG1551故障诊断仪,可用于记录存储故障代码,监控电控喷射发动机的信号,并找出故障部位。但是,这种专用的故障诊断仪用于故障诊断时,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因此使用受到一定限制。

80年代后出现了随车诊断系统,该系统利用电控单元对电控系统的各部件进行检测和诊断,可以自行找出发动机存在的故障,故称之为故障自诊断系统。最初的自诊断系统要求车辆以一定的测试规范进行,系统才能记录下故障代码,从而找出故障的部位。几年后,又出现了一种可以对车辆电控系统参数实行连续监控的自诊断系统,该系统能记录电控各系统的间歇故障。因此可以减少专用仪器的使用,降低维修费用,而且查找故障及时又方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受当时电控单元内存容量的限制,其诊断项目也受限制,不能诊断较为复杂的故障。为了扩充随车自诊断的诊断信息与诊断功能,一些汽车公司还研制出不少多功能车外诊断仪,对电控系统进行检测和诊断。这些诊断仪的功能较齐全,可以诊断电控喷射系统的许多故障,但由于价格铰贵,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要求,且标准均不统一,故使用受到限制。在1993年以前的电控汽车上的故障自诊断系统自成体系,不具有通用性,且种类繁多,不利于使用统一的专用仪器,给汽车的售后服务和维修使用造成不便。这种自诊断系统按美国标准称之为第一代随车自诊断系统(OBD—I)。1994年,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SAE)提出了第二代随车自诊断系统(OBD—II)的标准规范,只要各汽车制造厂执行该规范,其诊断模式与诊断插座.便可得到统一。这样,只要用一台仪器即可对各种车辆进行检测和诊断,从而给全球的电控汽车的维修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美国.OBD—II的普及速度极快,到1996年已有一半以上的汽车制造厂采用OBD—II系统,其故障代码的读取方法,除可以使

用专用仪器之外,还可以利用跨接线来读取。

2.2汽车自诊断系统的工作原理

电控汽车自诊断系统的构成与电控系统相仿,其核心也是电控单元电路按使用情况可分为:1)第一类是描述各电控总成工况参数的信号,如电控发动机的冷却水温度信号,这类信号的特点是各信号的数值都有正常的工作范围,因此确认此等输人信号值是否正常,即可判定此信号是否有故障。

2)第二类是描述汽车操作情况的信号,凡可由驾驶员直觉判断是否有故障的,加点火开关信号、空调开关信号等等、自诊断系统并不对其进行诊断。

3)第三类信号是来自相关电控系统的信号,若有故障,自诊断系统将立即报警。

输出控制电路可分为开环和闭环两类。属于闭环控制的有氧传感器电路和点火器控制电路。闭环控制的电路有信号反馈,一旦发生故障,电控单元就能很快确认;开环控制的电路无信号反馈,其输出控制电路若发生故障,电控单元只有通过对各种输入信号进行判断才能确认故障,其他电路的故障,自诊断系统即无法确认。

诊断的输出接口由发动机警告灯、超速档指示灯或ABS警告灯与电控系统检测插座(CHECK CONNECTOR)、故障诊断插座(TDCL)等组成。电控系统利用警告灯或指示灯作为其有无故障的信号灯。检测插座一般位于发动机舱内,可供测试和调整使用。此外,再通过检测插座和信号灯可以读取故障代码,即可进行随车诊断。故障诊断插座通常位于仪表板下方,它是各电控系统诊断信号的专用连接器,主要用于与专用的故障检测仪或电脑解码器相连接,进行车外诊断,以扩充随车诊断系统的诊断信息和诊断功能,也可用于随车诊断。在电控汽油喷射系统中,若该电控系统一旦发生故障,其诊断与处理的过程如下:1.传感器系统的故障诊断

在发动机运转时,如果传感器输出电路的信号电压超出了规定的范围,自诊断系统即断定此信号有故障。例如,冷却水温度传感器工作正常时,其输出电压在0.3~0.4V的范围内,否则破诊断为有故障,并记录其代码。自诊断系统只能诊断出该传感器有故障,或其电路发生短路或断路,但无法确认其性能好坏。对于偶然出现的异常信号,自诊断系统并不立即判定为有故障。为了使发动机不因水温传感器的故障而停止运转,在出现此故障信号的同时,自诊断系统的电控单元,会立即采用预先存储的正常水温数值(如80℃),对发动机进行控制,使其照样能维持一定水平的工作能力。

2.喷油等执行系统的故障诊断

在发动机运转时,电控系统按照发动机的工况,不断地向执行机构发出各种指令。若执行系统不能正常工作,则其故障由监控回路把信息输给电控单元,由电控单元进行故障显示,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发动机安全运转。例如,当发动机点火系统的功率管工作有故障时,其点火监控回路就没有正常工作的确认信号输回电控单元,这时电控单元就会发出报警信号,并向执行系统发出停止喷油的指令,以防未燃的混合气过多地进入排气系统的催化反应器中.从而造成该处理器的失效与损坏。

3电控单元本身故障的诊断

电控单元内设有监控回路,用以监视电控单元是否按正常的控制程序工作。在监控回路内设有监视时钟,按时对电控单元进行复位。当电控单元发生故障时,程序不能正常执行,时钟就不能使电控单元复位,造成溢出,据此即判为故障.并予以显示。

为了防止因电控单元出现故障时,汽车被迫停驶,在多数的电控单元内备有应急回路。当应急回路收到监控回路的异常信号后,即刻启动备用电路,以简单的控制程序,使发动机各种工况下的喷油量与点火定时均按原设定的程序进行控制,从而保证汽车仍能维持一定的运行能力。

2.3诊断系统故障代码的读取

汽车电脑内部都设有一个故障自诊断电路,它能在发动机运行过程中,不断监测控制系统各部分的工作情况,及时检查出系统中大部分的故障,并将故障以代码的形式储存在电脑内。只要保持蓄电池供电,这些故障代码将一直保持在存储器中,以便维修时按照特定的方法将故障代码从电脑内读出,作为检修发动机控制系统的依据。读取故障代码的方法有两种:利用随车自诊断系统和利用车外专用电脑检测仪的方法。

一、用随车自诊断系统读取故障代码

因汽车制造厂的不问,随车诊断系统(OBD—I)的故障代码的读取方法,具体有以下几种方式:

1.利用仪表板上发动机故陷警告灯的闪亮规律读取

目前大部分汽车车型都可以利用这种方法读取故陷代码,这些车型只要将发动机附近或仪表板下方的故障检测插座内特定的两个插孔(故障自诊断插孔和接地插孔)用一根导线连接,然后通过观察仪表板上的发动机故障警告灯的闪亮规律与次数,就可读取故障代码。不

同车型,其故障检测插座的形状与插孔的分布方式有所不同,但读取代码的方法基本相同。例如,以90年代初丰田皇冠(CROWN3.0)轿车2JZ—GE发动机为例,说明这种故障代码的读取方法。

在读取故陷代码之前,发动机应处于规定的初始状态:

1)蓄电池电压应高于11V;

2)节气门完全关闭(节气门位置传感器内的怠速开关闭合);

3)变速器处于空档,或自动变速器位于驻车档;

4)空调、音响、灯光等所有附属设备应处于关闭状态;

5)发动机处于正常工作温度。

读取故障代码的方法是:

1)特点火开关置于ON位置,但不要起动发动机。

2) 用一根导线连接故障检测插座或故障诊断插座(TDCL)的TE1和E1两插孔(图2—1)

3)根据发动机故障警告灯(CHECK ENGINE)的闪烁规律读取故陷代码。

图2—1 故障诊断插座

若控制系统工作正常,电控单元内存无故障代码,则故障警告灯以每秒5次的频率连续闪亮(图5—2)。若电脑中已存有故障代码,则发动机故障警告灯以每秒2次的闪亮频率闪烁,将两位数组成的故障代码的十位数和个位数,先后用警告灯的闪亮次数表示出来。例如,当故障代码为23时,这时警告灯先以上述频率闪亮2次,以表示代码的十位数为2,随后熄灯1.5s,再以相同频率闪烁3次,以表示个位数为3,然后时间间隔2.5s,警告灯再作类似的闪烁,来输出存有的下一个故障代码。当电脑内储存有几个故障代码时,电脑将技故障

代码的大小,依次将所有的储存故障代码显示出来。相邻两个故障代码之间的停顿时间为2.5s。当所存故障代码全部显示完后,灯闪停顿4.5s,然后再重新开始显示,如此反复,直至从检测插座上拔下连接导线为止。

图2—2 故障代码的显示

a)正常b)显示故障代码

2.利用故障检测插座上输出的电脉冲读取

这种方法适用于有些不用发动机故障警告灯的闪烁来显示故障代码的车型,如有些美国通用与福特汽车公司生产的部分车型。它利用万用电表来检查故障检测插座上、故障代码输出插孔中输出的电脉冲信号,并通过观察指针摆动的规律来读取代码。同样以丰田皇冠(CROWN3.o)轿车发动机为例,其操作步骤为:

1)特点火开关关闭,发动机熄火。

2)打开发动机故障检测插座罩盖,用一根导线将TE1和E1两插孔相连接。

3)将万用表置于直流电压档(量程为25v左右),让正极测笔接故障检测孔上的W插孔(代码输出插孔).负极测笔接地。

4)打开点火开关,但不起动发动机。此时故障检测插座内的故障代码输出插孔W就会输出一串脉冲信号,其脉冲的形式和上述故障警告灯的闪亮形式相同,通过观察万用表指针的摆动规律和次数,就可以读出故障代码。

3.利用故障显示发光二极管的闪亮规律读取

像日本尼桑VC 30E轿车发动机,在发动机电控单元的侧面有1个故障自诊断开关及红、

绿发光二极管各1个。在显示故障代码时,红色发光二权管闪亮的次数表示放着那个代码的十位数,绿色发光二极管的闪亮次数表示故障代码的个位数。其故障代码的读取步骤如下:

1)确认电脑上的故障自诊断开关已按逆时针方向拧到头。

2)特点火开关置于ON位置,但不起动发动机。

3)按顺时针方向将故障自诊断开关拧到头。

4)起动发动机之后,即可根据红、绿两色发光二极管的闪亮次数与规律来读出故障代码,如图2—3所示。

图2—3 发光二极管显示的故障代码

5)读取完所有故障代码以后,发动机应熄火,并将故障自诊断开关按逆时针方向拧到头。

为了防止人为的因素造成的对故障代码的影响(如在发动机运行过程中,某个传感器接线被拔下),保证自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在读取故障代码并记录下来之后,应清除电控单元内存放的故障代码,然后接好蓄电池搭铁线起动发动机,并行驶5—10mm,再按上述方法重新进行故障自诊断。若原有的故障代码不再出现,即表明该故障是偶然发生的或人为造成的,若原有的故障代码仍然出现,即表明该系统确有故障,这时可根据该故障代码的内容作进一步的检查与分析。

汽车诊断与车载诊断系统(OBD)简介

汽车诊断与车载诊断系统(OBD)简介 1 概述 汽车诊断(Vehicle Diagnosis)是指对汽车在不解体(或仅卸下个别零件)的条件下,确定汽车的技术状况,查明故障部位及原因的检查。随着现代电子技术、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汽车诊断技术已经由早期依赖于有经验的维修人员的“望闻问切”,发展成为依靠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对汽车进行快速、安全、准确的不解体检测。 为了满足美国环保局(EPA)的排放标准,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汽车制造商开始采用电子控制燃油输送和点火系统,并发现配备空燃比控制系统的车辆如果排放污染超过管制值时,其氧传感器通常也有异常,由此逐渐衍生出设计一套可监控各排放控制元件的系统,以在早期发现可能超出污染标准的问题车辆。这就是车载诊断系统(On-Board Diagnostics,缩写为OBD)。OBD系统随时监控发动机工况以及尾气排放情况,当尾气超标或发动机出现异常后,车内仪表盘上的故障灯(MIL)或检查发动机灯(Check Engine)亮,同时动力总成控制模块(PCM)将故障信息存入存储器,通过一定的程序可以将故障码从PCM中读出。根据故障码,维修人员能迅速准确地确定故障的性质和部位。 OBD-II是20世纪90年代推出的新的ODB标准,几乎提供了完整的发动机控制,并监控底盘、车身和辅助设备,以及汽车的诊断控制网络。 2 汽车诊断接口 OBD - II的规范规定了标准的硬件接口-- 16针(2x8)的J1962插座。 OBD - II接口必须在方向盘2英尺范围内,一般在方向盘下。 SAE的 J1962定义了OBD-II接口的引脚分配如下: 图1 J1962标准插座 表1 3 与汽车诊断有关的主要通信协议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了规范车载网络的研究设计与生产应用,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

OBDII车载自动诊断系统简介

OBDII简介 OBDII(the Second On—Board Diagnostics), ,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SAE,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1988年制定了OBD-II标准。OBDII实行标准的检测程序,并且具有严格的排放针对性,用于实时监测汽车尾气排放情况。 中文名 :汽车诊断第二代系统 .外文名 :OBDII 目录: 1:OBDII简介 2:OBDII工作原理 3:OBDII通讯协议 ? ISO9141-2 ? ISO14230 ? ISO15765 4:OBDII数据连接口 5:OBDII终端产品功能 6:应用领域 7:故障码 一、OBDII简介 自从20世纪50年代汽车技术与电子技术开始相结合以来,电子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ECU作为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的核心具有速度快捷、功能强大、可靠性高、成本低廉的特点,故此ECU的引入极大地提高了汽车的动力性、舒适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然而,由于现代发动机电 OBDII 模块 控系统越来越复杂,将ECU引入发动机电控系统之后,在提高汽车性能的同时也引发了故障类型难以判定的问题。针对该情况,从20世纪80年代起,美、同、欧等地的汽车制造企业开始在其生产的电喷汽车上配备车载自诊断模块(On—Board Diagnostics Module)。 自诊断模块能在汽车运行过程中实时监测电控系统及其电路元件的工作状况,如有异常,根据特定的算法判断出具体的故障,并以诊断故障代码(DTC,Diagnostic Trouble Codes)的形式存储在汽车电脑芯片内阳1。系统自诊断后得到的有用信息可以为车辆的维修和保养提供

车载诊断标准ISO+13400-3中文

ISO 13400-3(2011) 道路车辆—— 基于互联网协议诊断通信—— 第3部分: 基于IEEE 802.3有线车载接口

目录 概述 (3) 1、范围 (5) 2、参考的标准 (5)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词 (5) 3.1 术语和定义 (5) 3.2 缩略词 (6) 4、协议 (6) 5、文档总述 (7) 5.1 总览 (7) 6、以太网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需求 (8) 6.1 概述信息 (8) 6.2 以太网物理层需求 (8) 6.3 以太网数据链路层需求 (9) 6.4 以太网PHY和MAC需求 (9) 6.5 以太网激活线需求 (9) 6.6 线束定义 (13) 附录A (14) A.1 一般信息 (14) A.2 连接器布局和引脚输出信息 (14) 参考书目 (16)

ISO 13400协议,定义了“道路车辆——基于互联网的诊断通信”,包含如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通用信息和用例定义。 ——第二部分:传输协议和网络层服务。 ——第三部分:基于IEEE802.3有线车载接口。 下面的部分正在筹备中: ——第四部分:以太网诊断连接器。 ——第五部分:一致性测试规范。 概述 ISO13400(所有部分)的目的是描述一个标准化的车辆接口, ——从外部测试设备的车辆接口要求分离的车载网络技术以允许长期稳定的外部车辆通信接口, ——利用现有的行业标准来定义一个长期稳定的国家的最先进的通信标准,可用于诊断法定的沟通,以及为制造商特定用例和 ——可以很容易地适应新的物理和数据链路层,包括使用有线和无线连接现有的适配层。 为了达到诊断通信要求,ISO13400协议的所有部分都是基于ISO/IEC 7498-1和ISO/IEC 10731的开放互联系统基本参考模型建立的。该模型将通信系统分为七层。凡在此模型映射,通过ISO14229-1,ISO14229-2和ISO14229-5规定的服务被分成: a)统一的诊断服务(第7层),在在ISO14229-1,ISO14229-5和ISO27145-3规定。 b)表示层(第6层): 1)对于扩展的诊断,由车辆制造商指定; 2)为WWH-OBD(环球协调车载诊断),在ISO27145-2,SAE J1930-DA,SAE J1939: 2011,附录C(结节)和SAE J1939-73:2010年,附录A(FMI)SAE J1979-DA, SAE J2012-DA中规定, c)会话层(第5层),在ISO 14229-2中定义, d)传输层(第4层),在ISO 13400-2中定义, e)网络层(第3层),在ISO 13400-2中定义。 f)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第1,2层),在ISO 13400-3中定义。 如表1所示, 表1——对应OSI分层,扩展的及法规要求的WWH-OBD诊断规定

免疫系统

第九章免疫系统 一、概念题 1.中枢淋巴器官2.胸腺小体 3.血—胸腺屏障4.副皮质区 5.淋巴小结6.髓索 7.皮质淋巴窦8.边缘区 9.动脉周围淋巴鞘10 .脾小体 11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二、填空题 12 .免疫系统由 __________ 、其它器官内的 __________ 以及分布于全身的 __________ 等组成。 13 .淋巴组织分为 __________ 、 __________ 两种形式。 14 .中枢淋巴器官指 __________ 及 __________ ,周围淋巴器官包括 __________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 15 .淋巴结的实质分 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 。皮质由 __________ 、 __________ 和__________ 组成。 16 .髓索内主要含有 __________ 、 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 。 17 .淋巴液在淋巴结内的通路是,先经过 __________ 导入 __________ ,然后经过小梁周围的 __________ 进入 __________ ,最后经 __________ 流出淋巴结。 18 .淋巴小结周边为密集的 __________ 中央部分为 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 。 19 .脾脏主要由 __________ 构成,无 __________ ,有许多 __________ ,其实质分为__________ 、 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 三部分。

20 .脾索和边缘区有大量的巨噬细胞,能及时清除血液中的 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 ,衰老的 __________ 。 21 .动脉周围淋巴鞘主要是由 __________ 围绕 __________ 构成。 22 .笔毛动脉末端大部分开口于 __________ ,小部分直接开口于 __________ 。 23 .脾血窦腔面是由 __________ 平行排列构成,其外面有 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 。 24 .构成免疫系统的核心细胞是 __________ ,细胞的两种免疫应答方式是 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 。 25 . T 淋巴细胞可分为三个亚群,即 __________ 、 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 。 三、单项选择题 26 . T 淋巴细胞 A .又称 ADCC 细胞 B .占淋巴细胞的 30% C .是淋巴小结的主要细胞 D .占外周血淋巴细胞的 75% E .占外周血淋巴细胞的 15% 27 .胸腺的特征性结构是 A .有网状细胞 B .胸腺实质有许多完全分隔的小叶 C .有 T 淋巴细胞 D .有胸腺小体 E .有巨噬细胞 28 .能分泌胸腺素的细胞是 A .T淋巴细胞 B .上皮性网状细胞 C .B淋巴细胞 D .内皮细胞

【AAA】车载诊断标准ISO+15765-2中文.doc

ISO15765-2(20RR) 道路车辆——控制局域网络诊断—— 第2部分: 网络层服务 ISO15765协议,定义了“道路车辆——局域网控制器(CAN)诊断”,包含如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总论。 ——第二部分:网络层服务。 ——第三部分:统一诊断服务具体的执行 ——第四部分:排放相关系统的要求 概述 ISO15765-2的协议,定义车载诊断系统网络层要求,提供在CAN数据链路层(ISO11898定义)上运行。虽说它最初设计是用在诊断系统上的,它同样适用于其它需要网络层协议的CAN通信系统上。 为了达到诊断通信要求,ISO15765协议是基于ISO/IEC7498和ISO/IEC10731的开放互联系统基本参考模型建立的。该模型将通信系统分为七层,ISO15765协议映射到该模型上,分层如下: ——统一的诊断服务(第7层),在ISO15765-3中定义。 ——网络层(第3层),在ISO15765-2中定义。 ——CAN服务层(第1,2层),在ISO11898中定义。 如表1所示,

应用层服务是由ISO15765-3按照ISO14229-1和ISO15031-5建立的诊断服务制定的,但ISO15765-3协议不仅适用于上述的诊断服务项,也适用于大多数的国际标准及汽车生产商规定的诊断服务。 网络层服务由该部分的ISO15765协议定义,并独立于物理层上的操作,物理层仅仅是在法规的OBD上有规定。 道路车辆——控制器局域网(CAN)的诊断—— 第二部分: 网络层 1范围 这部分ISO15765协议描述了在ISO11898定义的控制其局域网中裁剪的网络协议,用于满足基于CAN的车载网络系统。它是按照ISO14229-1和ISO15031-5建立的诊断服务制定的,但该部分协议不仅适用于上述的诊断服务项,还适用于车载内部其它的网络通信。该协议描述的是未经最后确认的的通信。 2参考的标准 下述的参考文档对于该文档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ISO11898-1,道路车辆——控制器局域网(CAN)——第一部分——数据链路层及物理信号层 ISO/IEC7498(所有部分),技术信息——开放互联系统——基本参考模型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词 为编撰该文档目的,这些术语和定义已在ISO7498中给出,以下缩略词术语同样适用。 BS数据块大小 CF连续帧 confirm确认服务 ECU电子控制单元 FC流控制 FF首帧 FF_DL首帧数据长度

车载诊断系统概述

车载诊断系统概述 OBD(车载诊断系统,第1代) 1985年4月,加州大气资源委员会(CARB)批准了车载诊断系统法规,称为OBD。在该法规的要求下,从1988年开始在美国加州销售的轿车和轻型卡车,其发动机控制模块(ECM)都监测与排放有关的关键零部件是否工作正常,一旦检测到故障,即点亮仪表板上的故障指示灯(MIL),并在维修手册中给出故障码(DTC)和故障诊断流程图,以帮助维修工判断发动机控制系统和排放系统故障的可能原因。该规定的基本目标有两个: λ当故障出现时提醒驾驶员,以改善在用车的排放水平。 λ帮助汽车维修工诊断和维修排放控制系统中有故障的电路。 OBD自诊断系统应用在与排放相关的系统中,这些系统一旦出故障会使废气排放显著提高,如: λ发动机的全部主要传感器; λ燃油计量(喷射)系统; λ废气再循环(EGR)系统。 OBD的主要功能包括: -> 故障指示灯(MIL); -> 故障码(DTC); -> 诊断监测: -> 主要输入传感器; -> 燃油计量; -> EGR系统功能; -> 监测电路的开路和短路; 故障指示灯(MIL) 当出现故障时,只要故障被检测到,MIL就保持点亮,并在状况恢复正常时熄灭,在ECM存储器中保存一个故障码。同时,ECM监测电路是否开路、短路,有时还监测其参数是否正常。 在大多数排放检测和维护(I/M)制度中,MIL也是一个目测检查的项目,检测员通过MIL可以很快地直观判断出汽车控制及排放系统是否工作正常。在I/M 检测的直观检查阶段,检测员必须先查看“点火钥匙ON,灯泡检测”时MIL灯是否亮,然后再查看在发动机运转时MIL灯是否亮。在灯泡检测时MIL应当亮,而在发动机起动时应当熄灭。如果车辆通过这个检查,发动机控制系统很可能工作正常。 OBD故障码(DTC) 故障码由车载诊断系统生成,并存储在ECM存储器中,它们表明了ECM检测到故障的电路。故障码一直存储在ECM的长时存储器中,无论是连续性(硬)故障,还是间发性故障引起的故障码。丰田车将故障码存储在ECM的长时存储器

车载自诊断的原理及使用

车载自诊断的原理及使用 自诊断是微机(微机是电控单元 ECU 的核心)的故障自诊断系统(微机中的识别故障和故障运行控制软件,故障监测电路和故障运行后备电路)自己诊断汽车电控系统(电控单元、传感器、执行器)的技术状态是否良好的过程。自诊断系统的功能如下: ① 监测电控系统的工作状态; ② 将监测到的故障以代码的形式储存到随机存储器RAM 中,以便维修时调用; ③ 起用备用系统,使电控系统处于应激状态; ④ 自诊断系统能及时停止其它执行机构的工作,以确保汽车行驶安全或避免造成其它部件的损坏。 1、自诊断系统的工作原理 当接通点火开关时,自诊断系统开始进人工作状态。首先是微机进人初始化程序,并对系统进行自检,此时故障灯会闪亮,发动机起动后故障灯应该熄灭。车辆运行过程中,自诊断系统一直工作,当检测到故障时,微机就将此故障以故障代码的形式存入随机存储器RAM 中并点亮故障灯。自诊断系统组成如图 1 所示。 1.1传感器的故障自诊断 微机对传感器的故障自诊断不需要专 门的线路,只需在软件中编制传感器输入信 号识别程序,即可实现对传感器的故障自诊 断。工作时,各传感器的信号不断地进入到 微机,微机根据其内部设置的传感器信号, 由监测软件判别输入的信号是否有异常。如 果某一传感器信号的电压超出设定的范围 或信号丢失,监测软件就判定该传感器有故 障或有关线路有问题,驱动故障灯闪亮,并将该故障以代码形式储存到微机内的RAM 中。如水温传感器的正常输入信号电压变化 范围为0.3~4.7V ,对应的发动机冷却水温度为-30 ~l20℃。微机检测到的信号电压长时间超出此范围时,则传感器信号识别监测软件即判定发动机冷却水温度传感器或其电路存在故障。微机将此故障以代码的形式存入RAM 中,同时点亮仪表板上的故障灯。 1.2微机系统的故障自诊断 微机内部如果发生故障,控制程序的例行程序就不可能正常运行,微机就处于异常工作状态,汽车将无法行驶。为了保证汽车在微机本身出现故障时,仍能继续运行。采用后备回路系统,使汽车进入简易控制运行状态,使车辆行驶。在微机内部出现异常情况时,微机自诊断系统也能显示其故障,并记录下故障代码,将故障灯点亮。后备回路系统原理图如图2所示。 图2 后备回路系统原理图 微机工作是否正常是由被称为监视回路的电路(监视器)进行监视的, 监视器中安装有独立于微机 图1 自诊断系统组成图

OBDⅡ第二代车载故障诊断系统图文说明

OBD-Ⅱ——第二代车载故障诊断系统 一、起源 目前,北京已开始实施国Ⅲ汽车排放标准。这一标准是国家第三阶段的排放标准,它相当于欧洲Ⅲ号排放标准,对CO、NOX、HC、CO2采取更严格的限制。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通过技术提升来解决,在汽车运行全程中不断监视尾气的排放质量,一旦发现汽车在运行过程中与控制尾气排放的相关元件出现故障,就会立刻报警,从而提醒驾驶员立即对车进行检修,以确保汽车时刻处于绿色环保状态。为此,国Ⅲ汽车排放标准强制规定:新车必须安装OBD车载自诊断系统(即On-Board Diagnos tics的缩写)。该系统特点在于检测点增多、检测系统增多,在三元催化转化器的进、出口上都有氧传感器。 实际上,自1980年代开始,世界各汽车制造厂就在车辆上配备全功能的控制和诊断系统。这些新系统在车辆发生故障时可以警示驾驶,并且在维修时可经由特定的方式读取故障代码,以加快维修时间,这便是车载诊断系统。到了198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气资源局(CARB)开始制定法规,要求各车辆制造厂在加利福尼亚州销售的车辆必须装置OBD系统,这些车辆上配备的OBD系统被称为OBD-Ⅰ(第一代随车诊断系统)。OBD-Ⅰ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仪表板必须有“发动机故障警示灯” (MIL),以提醒驾驶注意特定的车辆系统已发生故障(通常是废气控制相关系统)。 ★系统必须有记录/传输相关废气控制系统故障码的功能。 ★电器组件监控必须包含:氧传感器、废气再循环装置(EGR)、燃油箱蒸汽控制装置(EVAP)。 起初加利福尼亚州大气资源局制定OBD-Ⅰ的用意是要减少车辆废气排放以及简化维修流程,但由于OBD-Ⅰ不够严谨,遗漏了三元催化器的效率监测、油气蒸发系统的泄漏侦测以及发动机是否缺火的检测,导致碳氢化合物排放增加。再加上OBD-Ⅰ的监测线路敏感度不高,等到发觉车辆故障再进厂维修时,事实上已排放了大量的废气。 OBD-Ⅰ除了无法有效地控制废气排放,它还引起另一个严重的问题:各车辆制造厂发展了自己的诊断系统、检修流程、专用工具等,给非特约维修站技师的维修工作带来许多问题。加利福尼亚州大气资源局(CARB)眼见OBD-Ⅰ系统离当初制定的目标愈来愈远,即开始发展第二代随车诊断系统(OBD-Ⅱ)。 OBD-Ⅱ可在发动机的运行状况中持续不断地监控汽车尾气,一旦发现尾气超标,就会马上发出警报。当系统出现故障时,故障(MIL)灯或检查发动机(Check Engine)警告灯亮,同时发动机电脑将故障信息存入存储器,通过程序可以将故障代码从发动机电脑中读出。根据故障码的提示,维修人员就能迅速准确地确定故障的性质和部位。

GBT 17349.2-1998 道路车辆汽车诊断系统图形符号

GB/T 17349.2—1998 前言 本标准是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 7639:1985《道路车辆——诊断系统——图形符号》第 一版而制定的我国国家标准。其内容与国际标准等同,编写规则采用GB/T 1.1—1993的规定。 本标准是与GB/T 17349.1—1998《道路车辆汽车诊断系统词汇》配套使用的标准,目前,我国尚未制定有关《道路车辆汽车诊断系统》的标准,该两项标准的制定将为开展汽车 诊断系统的技术提供统一的术语和符号。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耀芸。 本标准于1998年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GB/T 17349.2—1998 ISO 前言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是各国国家标准化学会(ISO会员团体)的一个世界性联合会。 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由ISO技术委员会负责进行。每一会员团体对已经设有技术委员会的某一 专题感兴趣时,有权派代表参加该委员会。各个与ISO有联系的国际组织,无论是官方的还是 非官方的,均可参加此项工作。 国际标准草案被技术委员会接收后,应分发给各会员团体以便投票表决。国际标准的版本至少有75%的会员团体投票赞同后,才能被批准。 国际标准ISO 7639:1985是由ISO/TC 22道路车辆技术委员会起草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7349.2—1998 idt ISO 7639:1985 道路车辆汽车诊断系统图形符号 Road vehicle一Diagnostic system一Graphical symbols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诊断装置的图形符号即:控制器、指示器和信号装置的标记;用于屏幕的指 示器和类似可调的指示系统上及其他输入和输出口的连接标记。 注:对道路车辆控制器、指示器和信号装置的图形符号见GB 4094。

车载自诊断系统(obd-ⅱ)标准规范

车载自诊断系统(OBD-Ⅱ)标准规范 早期的电子控制汽油喷射系统的故障自诊断专用设备, 一般都与各汽车公司 的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配套,自成体系,仅适合于单一的车种(或车型)。随着 电子控制汽油喷射系统的普及,1993 年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SAE)制定了车 载自诊断系统(OBD-Ⅱ)标准规范,并于1996年在世界各汽车公司推广实施。 它使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该标准采 用了统一的诊断模式,统一的 16 端子诊断接口。因此,现在用于汽车电子控制 系统故障自诊断的专用设备都具有广泛的通用性,只要换上不同的智能卡(维修 卡)即可适应不同的车系或同一车系不同年代生产的汽车。它既可用于发动机电 子控制系统的检测诊断,还可以用于汽车其他电子控制系统,应用功能逐渐多样 化,且具有良好的人机对话功能,操纵方式也十分简单。将故障自诊断专用设备 接口与车上相关控制系统接口对接后,打开故障自诊断专用设备上的电源开关, 通过按键即可获得相关的操作提示。 根据提示即可快速选择所需要检测的系统和 相关项目。 OBD系统的发展历史概述 ?自 80 年代开始,国外各汽车制造厂开始在其生产的车辆上配备控制与诊 断系统。这些系统在车辆发生故障时,可以警示驾驶员及维修工人在维修 时可以经过由特定的方式读取故障码,以加快维修速度,汽车工业界称之 为随车电脑诊断系统(OBD)。OBD 的英文全称为 ON-BOARD DIAGNOSTIC,翻译成中文为:随车电脑诊断。 ?为了方便汽车监管和汽车维修,于是相继出现了 OBD-Ⅰ系统、OBD-Ⅱ 系统、OBD-Ⅲ系统,同时也推动汽车随车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 OBD-Ⅰ系统 ?美国加州大气资源局(CARB)规定OBD-Ⅰ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v (1)仪表板必须有“故障警示灯”(MIL),以提醒驾驶员注意特定 的车辆系统已发生故障(通常是废气控制相关系统)。 v (2)系统必须有记录,传输相关废气控制系统故障码的功能。 v (3) 电器元件监控至少必须包括: 氧传感器O2S、 废气再循环EGR、 油汽蒸发控制系统(EV AP)。 当初加州大气资源局制定 OBD-Ⅰ的用意是减少车辆废气排放, 以及简化维 修流程;但由于 OBD-Ⅰ规格不够严谨,它遗漏了三元催化净化器的效益监测, 以及油汽蒸发系统的泄漏侦测,再加上 OBD-Ⅰ的监测线路敏感度不高,等到发 觉车辆有故障再进厂维修时,事实上已排放了大量废气。 OBD-Ⅱ系统 ? OBD-Ⅱ系统是随车电脑诊断系统第二代的简称。1993年美国汽车工程师 学会(SAE)制定了一套标准规范,代替在 1993 年以前的第一代诊断系 统(OBD-Ⅰ系统)。经美国环保局(U.S.EPA)及美国加州大气资源局 (CARB)认证通过这一标准,并要求各汽车制造厂依照 OBD-Ⅱ系统的 标准提供统一的诊断模式, 可由统一的诊断座及一台仪器就可对各车种进 行诊断检测。

(完整版)车载诊断标准ISO_15765-1(中文)总体信息

ISO 15765-1(2004) 道路车辆--控制局域网络诊断(CAN) 第一部分概论 道路车辆—诊断通讯网络的管理 前言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国家标准机构(国际标准化组织),通过国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来完成制定国际标准的工作,每个成员都有权在该委员会有一个技术委员会代表权。国际组织、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与国际标准化组织都有联系。ISO在电工技术标准化方面与国际电工委员会协同工作,密切合作。 国际标准是依据ISO / IEC提供的规则起草的。 技术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国际标准。技术委员会通过将国际标准草案分发给各成员团体投票表决,国际标准要求至少75%的会员团体投票表决通过。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件中的一些元素可能是专利权的,国际标准化组织不负责对这些专利进行任何识别。 ISO15765-1由技术委员会ISO/TC 22下属的道路车辆第3小组编写的电气和电子设备标准。 ISO 75765由以下几部分组成,总冠军的道路车辆一诊断控制器区域网络(CAN)下 1部分:一般信息 2部分:网络层服务 3部分:统一诊断服务(UDS CAN) 4部分:相关排放系统要求

道路车辆一诊断控制区域网络 第1部分: 一般信息 1范围 这部分给出了ISO 15765概述的结构和ISO 15765的划分,并说明了不同部分之间的关系。它还定义了诊断网络体系结构。在这部分中定义的术语在ISO 15765所有的诊断网络中是常见的,并使用在所有部分的ISO 15765中。 2规范引用 下列引用文件是本文档应用程序所必需的。对于日期的引用只有本版引用适用。凡是不注日期的参考文献,引用最新的适用版本文件(包括任何修订),ISO 11898(所有部分),道路车辆-控制区域网络(CAN) ISO 14229-1。道路车辆-统一诊断服务(UDS)-规格和要求 3术语和定义 这篇文档的目的是给出在ISO 14229-1中所适用的术语和定义。 4 ISO 15765概述 4.1基本 ISO 15765适用于ISO 11898制定的同一个车辆诊断控制区域网络内(CAN)。 ISO 15765已经规定了在ISO 11898指定的链路上实现车辆诊断系统的通用要求。 它主要用于诊断系统,ISO 15765已经开发出来符合要求的一个网络层协议。 实现这一目标。ISO 15765是基于互连的开放系统(OSI)基本参考模型在ISO / IEC 7498和ISO / IEC 10731中规定,其结构为七层通信系统。当映射到这个模型时,ISO 15765的服务被划分为 -诊断服务(7层),在ISO 15765-3指定: -网络服务层(3层)。在ISO 15765-2指定, -CAN服务(1和2层),在ISO 11898-1指定,

车载自动诊断系统(OBD)

2015年中国车载自动诊断系统(OBD)市场深度调研报告 Special Statenent特别声明 本报告由华经视点独家撰写并出版发行,报告版权归华经视点所有。本报告是华经视点专家、分析师调研、统计、分析整理而得,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报告仅为有偿提供给购买报告的客户使用。未经授权,任何网站或媒体不得转载或引用本报告内容,华经视点有权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如需订阅研究报告,请直接联系本网站客服人员(8610-56188812 56188813),以便获得全程优质完善服务。 华经视点是中国拥有研究人员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研究咨询机构(欢迎客户上门考察),公司长期跟踪各大行业最新动态、资讯,并且每日发表独家观点。 目前华经视点业务范围主要覆盖市场研究报告、投资咨询报告、行业研究报告、市场预测报告、市场调查报告、征信报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IPO上市咨询等领域,同时也为个阶层人士提供论文、报告等指导服务,是一家多层次、多维度的综合性信息研究咨询服务机构。 Report Description报告描述 本研究报告由华经视点公司领衔撰写。报告以行业为研究对象,基于行业的现状,行业运行数据,行业供需,行业竞争格局,重点企业经营分析,行业产业链进行分析,对市场的发展状况、供需状况、竞争格局、赢利水平、发展趋势等进行了分析,预测行业的发展前景和投资价值。在周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通过最深入的数据挖掘,从多个角度去评估企业市场地位,准确挖掘企业的成长性,为企业提供新的投资机会和可借鉴的操作模式,对欲在行业从事资本运作的经济实体等单位准确了解目前行业发展动态,把握企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有重要参考价值。报告还对下游行业的发展进行了探讨,是企业、投资部门、研究机构准确了解目前中国市场发展动态,把握行业发展方向,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重要参考的依据。Report Directory报告目录 第一章OBD市场研究定义 1.1 OBD产品定义 1.2 OBD发展历程 1.2.1 第一代车载诊断系统 1.2.2 第二代车载诊断系统 1.2.3 第三代车载诊断系统

车载电子诊断系统简介

1引言 EOBD 简介OBD简介 大气污染,为当今社会的一大公害。越是交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由汽车尾气排放的污 染物越严重,形成汽车尾气污染。所谓尾气污染,主要是指柴油、汽油及其它机动车代用燃 料在燃烧过程中产生并排出的有害物质对环境及人体的污染和破坏。 汽车尾气的成分非常复杂,其主要污染物包括: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x)、碳氢 化合物(HC)和颗粒排放物(PM)等。 1943 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市,250 万辆汽车每天燃烧掉 1100 吨汽油。汽 油燃烧后产生的碳氢化合物等在太阳紫外光线照射下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浅蓝色烟雾,使该 市大多数市民患了眼红、头疼病。1955 年和 1970 年洛杉矶又两度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前 者有 400 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亡;后者使全市 3/4 的人患病。且产生的白色烟雾 对家畜、水果及橡胶制品和建筑物均有损坏。这就是在历史上被称为“世界八大公害”和“二 十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之一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即开始实施远严于其它地区的汽车尾气排 放法规。虽然加利福尼亚的新车辆可以低排放启动,但是不正确的维护或元件失效能使车辆 排放大大增加。研究分析表明,新型汽车总排放的 50%是因为相关的排放元件产生故障所 致。车载诊断(OBD)系统的工作就是使车辆在整个使用寿命中排放都尽可能合格。 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已经超过法国,在美国、日本、德国之后成为世界第四大汽车生 产国。中国汽车市场需求完全可能保持 20 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保守 估计,到 2010 年,中国家用轿车保有总量将超过 1450 万辆。与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相比,尾气污染已变成令人触目惊心的现实。调查表明,我国许多城市的汽车尾气污染已成为大气 污染的首要污染源。身为第一批环保模范城市的深圳,机动车尾气污染已占大气污染的 70%,每年排放各种有害物质达 20 多万吨,并且还在以每年超过 20%的速度上升。北京的汽车尾 气污染形势也同样严重,特别是在用车。如不控制,将影响北京绿色奥运的目标。 鉴于如此严峻的环保形势,国家环保总局在 2005.04.17 颁布了《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 值及测量方法(中国 III、IV 阶段)GB 18352.3-2005》,规定全国在 2007.07.01 实施国 III 排放法规,2008.07.01 第一类汽油车需匹配车载诊断(OBD)系统。北京已于 2005.12.30 开始提 前实施国 III 排放法规,同时要求第一类汽油车必须配装 OBD 系统。广州市也已决定于2007.01.01 提前实施国 III 排放法规,第一类汽油车必须配装 OBD 系统。广东省环保局已着手规划在环珠江 9 城市提前实施国 III 排放法规事宜。OBD 法规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对汽车尾气排放的控制的重点已从生产一致性控制转向排放可靠性控制。 车载诊断(OBD)系统,正在成为国内汽车尾气治理领域最前沿的学科。 2车载诊断(OBD)系统的发展过程 OBD(On-Board Diagnosis),或者在线诊断,首先由通用汽车公司在 1981 年引入。“OBD” 的目的是在车辆使用过程中监测车辆排放控制系统。当车辆发动机控制器发现排放系统存在 故障时,OBD 系统应该完成 3 件事:首先,它应该点亮组合仪表的警示灯(MIL),告诉驾驶 员存在问题。其次,在计算机中设定一个代码。第三,将代码储存在计算机内存中,以便能 被技术人员获取用于诊断和维修。 第一代的在线诊断要求(On-Board Diagnostic),称为 OBD I,由美国 CARB(California

混合动力OBD车载诊断系统分析

10.16638/https://www.360docs.net/doc/223325900.html,ki.1671-7988.2019.20.017 混合动力OBD车载诊断系统分析 陆泳,杨颖文 (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上海201208) 摘要:车载诊断(OBD)系统指排放控制用车载诊断(OBD)系统。它必须具有识别可能存在故障的区域的功能,并以故障代码的方式将该信息储存在电控单元存储器内。混合动力车辆带有多个车载诊断控制器,必须在符合国家法规的要求前提下,统一的支持诊断工具测试模式。基于特定的混合动力OBD控制器架构和通信策略,对一种混合动力车载诊断系统进行分析。 关键词:混合动力;车载诊断;电子控制器 中图分类号:U47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7988(2019)20-46-02 Hybrid On-Board Diagnostic System Analyse Lu Yong, Yang Yingwen (Pan Asia Technical Automotive Center Co., LTD, Shanghai 201208) Abstract: On-Board Diagnostic (OBD) system means emissions related On-Board Diagnostic (OBD) system. It should have the function of identifying the areas that might have faults, storing diagnostic trouble codes (DTCs) in ECU memories. Hybrid vehicles contain multiple OBD related controllers that should support same test mode of external test equipment on the premise of following the national regulations. Based on one specific hybrid controller architecture and communication strategy, we analysed one type of the hybrid vehicle OBD system. Keywords: Hybrid system; OBD; ElectronicController CLC NO.: U472.9 Document Code: B Article ID: 1671-7988(2019)20-46-02 1 引言 OBD的概念最早是由通用汽车(GM)于1982年引入的,其目的是监测排放控制系统。2005年4月5日,国家环保总局发布批准《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III、IV阶段)》(GB18352.3-2005)等五项标准为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OBD作为强制性要求首次出现在我国的法规标准中。我们下面基于一款混合动力车的电气诊断架构,介绍分析混合动力车辆OBD架构是如何开发应用的。2 混合动力控制系统组成及原理 2.1 混合动力控制系统部件示意 (1)混合动力蓄电池总成; (2)加热器冷却液加热器; (3)混合动力蓄电池充电器总成; (4)空调和驱动电机蓄电池冷却压缩机总成; (5)自动变速器; (6)驱动电机发电机电源逆变器总成; (7)附件直流电源控制器总成。 2.2 主要混合动力控制部件的功能 电源逆变器(通常称为驱动电机发电机电源逆变器)将高压直流电(DC)电能转换为3 相交流电(AC)电能。电 作者简介:陆泳,就职于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46

汽车自诊断系统的原理

汽车自诊断系统的原理两人之间的感情就像织毛衣,建立的时候一针一线,小心而漫长,拆除的时候只要轻轻一拉。。。。汽车自诊断系统的原理 湖南万通汽修学校 1 汽车自诊断系统的原理 1.1 汽车控制系统异常情况汽车控制系统在正常工作时,电控单元的输入和输出信号都是在一个规定的范围内运行,当控制电路的信号出现异常时,中的诊断系统就判定该电路信号出现故障。电路的异常情况分为3种:第一种是电路的信号超出规定范围。例如:冷却液温度传感器()在正常工作时,其输出电压在0.1V~4.8V内,如超出这一范围,诊断系统则判定为故障信号;第二种是电控单元在一段时间内接收不到传感器的信号或接收到的信号在一段时间内不变,诊断系统也会判定为故障信号。例如:氧传感器在正常工作时,其输入电压应在0.1V~0.9V内,波动不少于8次/10秒;第三种是电控单元中的诊断系统偶然发现一次不正常的输入信号时,不会诊断为故障信号,只有不正常的输入信号多次出现或持续一定时间,才会判定为故障信号。例如:转速信号()是一个脉冲信号,发动机转速在100r/以上时,丢失几个信号,不会判定为故障。 1.2 汽车自诊断系统对故障的确认方法 1.2.1 值域判定法当电控单元接收到的输入信号超出规定的数值范围时,自诊断系统就确认该输入信号出现故障。例如:某车水温传感器设计在正常使用温度范围-30—120℃(或范围更大些)内,输出电压为0.30—4.70V,所以当电控单元检测出信号电压小于0.15V或大于4.85v 时就判定水温传感器信号系统发生短路或断路故障。 1.2.2 时域判定法当电控单元检测时发现某一输入信号在一定的时间内没有发生变化或变化没有达到预先规定的次数时,自诊断系统就确定该信号出现故障。例如:氧传感器在发动机达到正常工作温度,控制系统进入闭环后,电控单元检测不到氧传感器的输出信号超过一定时间或者氧传感器信号在0.45V上下的情况已超过一定时间,自诊断系统就判定氧传感器信号系统出现故障。 1.2.3 功能判定法当电控单元给执行器发出动作指令后,检测相应传感器的输出参数发生变化,若传感器输出信号没有按照程序规定的参数变化,就确认执行器或电路出现故障。例如:一般汽车系统装有阀高度传感器,用以检测阀是否正常工作。但有的汽车并没设置阀高度传感器,当电控单元发出开启阀命令后,通过检测进气压力传感器输出信号是否有相应变化,也可以确定阀有无动作,若没有变化,则确认阀及电路有故障。 1.2.4 逻辑判定法电控单元对两个具有相互联系的传感器进行数据比较,当发现两个传感器信号之间的逻辑关系违反设定条件时,就断定其一定有故障。例如:电控单元检测到发动机转速大于某个转速时,节气门位置传感器输出信号小于某个值,则判定节气门位置传感器出现故障。当电控单元中的诊断系统检测到故障信号后,便立刻将故障信息以故障代码的形式存储到储存器中,同时点亮故障警告灯,以显示故障信息。电控系统在提高汽车性能的同时,也使汽车的故障诊断变得复杂起来。汽车维修人员通过读故障码,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诊断出故障以及故障可能发生的原因和部位。在对汽车维修时,若一味依靠故障码诊断故障,往往会出现判断上的失误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故障码仅仅是电控单元()程式的界定系统是否“正常”的结论,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电控单元()不一定能够真正的判明故障所在部位。

车载自动诊断系统

车载自动诊断系统 目录 【何谓OBD】 【OBD的工作原理】 【OBD的发展】 【OBD引入面临的问题】 【OBD在中国】 OBD是英文On-Board Diagnostics的缩写,中文翻译为“车载自动诊断系统”。这个系统将从发动机的运行状况随时监控汽 车是否尾气超标,一旦超标,会马上发出警示。当系统出现故障时,故障(MIL)灯或检查发动机(Check Engine)警告灯亮,同时动力总成控制模块(PCM)将故障信息存入存储器,通过一定的程序可以将故障码从PCM中读出。根据故障码的提示,维修人员能迅速准确地确定故障的性质和部位。 从20世纪80年代起,美、日、欧等各大汽车制造企业开始在其生产的电喷汽车上配备OBD,初期的OBD没有自检功能。比OBD更先进的OBD-Ⅱ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产生,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SAE)制定了一套标准规范,要求各汽车制造企业按照OBD-Ⅱ的标准提供统一的诊断模式,在20世纪90年末期,进入北美市场的汽车都按照新标准设置OBD。 OBD-Ⅱ与以前的所有车载自诊断系统不同之处在于有严格的排放针对性,其实质性能就是监测汽车排放。当汽车排放的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合物(NOx)或燃油蒸发污染量超过设定的标准,故障灯就会点亮报警。 虽然OBD-Ⅱ对监测汽车排放十分有效,但驾驶员接受不接受警告全凭“自觉”。为此,比OBD-Ⅱ更先进的OBD-Ⅲ产生了。OBD-Ⅲ主要目的是使汽车的检测、维护和管理合为一体,以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OBD-Ⅲ系统会分别进入发动机、变速箱、ABS等系统ECU(电脑)中去读取故障码和其它相关数据,并利用小型车载通讯系统,例如GPS导航系统或无线通信方式将车辆的身份代码、故障码及所在位置等信息自动通告管理部门,管理部门根据该车辆排放问题的等级对其发出指令,包括去哪里维修的建议,解决排放问题的时限等,还可对超出时限的违规者的车辆发出禁行指令。因此,OBD-Ⅲ系统不仅能对车辆排放问题向驾驶者发出警告,而且还能对违规者进行惩罚。 据了解,国内合资汽车厂近年来引进的一些车型在欧洲也有生产销售,它们本身就配备有OBD并达到了欧III甚至欧IV标准,国产后往往会减去或关闭OBD,一方面是节约成本,也为了避免在油品质量不达标的情况下因OBD报警而引发麻烦。 OBD,不仅涉及到汽车技术的本身,而且还会受油品等相关条件限制,同时也对驾驶者提出了更高的使用要求。OBD,对汽车是一次系统的革命 【何谓OBD】 OBD(On-Board Diagnostic System)为“车载诊断系统”。当与控制系统有关的系统和或相关部件发生故障时,可以向驾驶者发生警告。 OBD系统的应用是欧III排放标准中最大的特点,功能正确的发挥对于用车排放的控制十分重要,目前国内汽车还无经验,国外正在发展。 【OBD的工作原理】 OBD装置监测多个系统和部件,包括发动机、催化转化器、颗粒捕集器、氧传感器、

现代汽车故障自诊断系统

现代汽车故障自诊断系统 一般装有微处理器控制单元(ecu)的汽车,都具有故障自诊断系统。可以用它来对汽车内传动系统、控制系统备个部分工作状态进行自动检查和监测。当汽车出现故障时,装在仪表板上的故障指示灯就会闪亮以警告车主汽车可能出问题了,按一下按钮,故障代码(一般用二位或三位数字代表不同的故障)就在仪表板上显示出来。同时此故障信号将被存入存储器,即使点火开关断开、故障排除、故障指示灯熄灭,故障信号仍将保留在存储器中以供维修人员来判断汽车的故障所在。故障排除后,断开ecu的电源30秒故障码将会被清除(由于备种汽车型号的不同,清除故障码的方法不尽相同)。 汽车故障自诊断系统时刻监控着汽车的运行,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螺钉松动了,也会反映出来,以便及时发现隐患,保证汽车的安全运行。特别是现代汽车的电子化程度不断提高,这在极大地优化汽车技术性能的同时,也使得汽车的控制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些复杂的电子装置一旦出现故障,就会带来很大的困难。为了迅速诊断故障部位,提高维修效率,世界各大汽车厂家纷纷开发汽车故障自诊断系统。 ●汽车故障自诊断系统的发展过程 专用汽车检测仪 70年代后期,为了进一步提高现代汽车使用和维修的方便性,出现了专用汽车检测仪用来检测汽车电控系统的工作状况。例如美国福特公司研制的eec-ⅰ和eec-ⅱ检测仪,它可用于监控电控汽油发动机的信号,并找出故障部位。由于这

种专用检测仪在诊断故障时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因而一直未能普及开来。 随车诊断系统 进入80年代,一种新型诊断系统即随车诊断系统问世,它是利用微处理控制单元(ecu)对电控系统各部件进行检测和诊断,自行找出故障,故也被称为故障自诊断系统。由于它可以对汽车电控系统参数实行连续监控,并能记录备系统的间歇故障,因此查找故障及时方便,所以其使用较为广泛。但是由于微处理器内存有限,故其诊断项目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且不能诊断较为复杂的故障,因此人们又在研制和开发更新更好的诊断系统。 多功能车外诊断系统 为了扩充随车自诊断系统的诊断容量和诊断功能,80年代末,福特的车外诊断仪oasis、丰田的diaqmonitor诊断系统、日产公司的consult等等相继诞生,这些系统功能较为齐全,但是价格较为昂贵,专业技术要求高,且标准不统一,因而其使用和维护也受到一定的限制。进入90年代以后,一些符合国际标准、易操作且价格较为合理的多功能诊断系统研制成功。如日本大发研制的dot-21型车外诊断系统等等。 现代汽车自诊断系统是自成体系,不具有通用性,因而不利于推广,给汽车的售后服务和维修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因此,诊断系统必须标准规范,这样其诊断模式和诊断接口便可统一,只用一台仪器便可对各种车辆进行诊断和检测,这必将大大推进汽车自诊断系统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