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鲁迅的一些个人评价摘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鲁迅的一些个人评价摘抄
鲁迅个人评价1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
毛主席在对中国当代革命家和文学家的评价中,对鲁迅的评价是最高的。
在这里,他一连用了三个伟大——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革命家。
为什么毛主席对鲁迅的评价这么高呢?
这是因为虽然毛主席与鲁迅从来未曾谋面,但他在阅读鲁迅的文学作品和那些杂文的时候,就为鲁迅文章的深刻和尖锐所折服,鲁迅的立场观点竟然和他的立场观点是那样的相似,有些方面甚至还能使毛主席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这是因为,除了他们都有一颗忧国忧民、拯救民众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慈悲胸怀以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都有着深刻和准确的认识,并能够用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和判断当代社会,是真正的心灵相通。
所以,毛主席对鲁迅的赞扬是发自内心和由衷的。
有的人可能会说,在我们中国共产党内,有那么多无产阶级革命家,难道就没有和鲁迅的思想相媲美的吗?我们应该这样认为:在老一辈革命家中,智勇双全、英勇果敢、为革命忠心耿耿、舍生忘死的英雄豪杰大有人在。
但是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运用上,和鲁迅一样有如此深刻锐利的见解,在思想领域和文学领域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中,能够用高超智慧的胆略作出巨大贡献的鲁迅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假如把在革命战争中作了巨大贡献的一些革命家文学
家放到鲁迅所处的那个环境中,他们是绝对不可能作出那么大的贡献、会有那么大的影响的。
所以,因为毛主席与鲁迅的思想是相通的,对他卓越的文学天赋、政治的敏锐和思想的深刻推崇备至,是理所当然的。
鲁迅个人评价2
在三十年代,胡适也已不再将鲁迅视为思想上、政见上的同路人
对于鲁迅的攻击,胡适鲜有回应。
1936年10月19日,鲁迅病逝。
11月,苏雪林致信胡适,痛斥“鲁迅的心理完全病态”。
胡适在回信中为鲁迅辩护:“我以为不必攻击其私人行为。
……他已死了,我们尽可以撇开一切小节不谈,专讨论他的思想究竟有些什么……凡论一人,总须持平。
……鲁迅自有他的长处。
如他的早年文学作品,如他的小说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
”信中,胡适还替鲁迅辩诬,说他的《中国小说史略》并非抄袭之作。
⑤
当然,胡适也未将鲁迅视为自己的同路人。
苏雪林在信中自居右派,也视胡适为右派,指责鲁迅“本是个虚无主义者,他的左倾,并非出于诚意,无非借此沽名钓利罢了。
但左派却偏恭维他是什么‘民族战士’,‘革命导师’,将他一生事迹,吹得天花乱坠,读了真使人胸中格格作恶。
”主张“取缔鲁迅宗教宣传”。
⑥对于苏雪林的上述指控,胡适虽不赞同(“我以为不必攻击其私人行为”),却也表示“我很同情于你的愤慨”。
显见在左、右立场上,胡适自认为与鲁迅对立。
鲁迅个人评价3
但到1956年,胡适却又突然说“鲁迅是个自由主义者,绝不会为外力所屈服,鲁迅是我们的人”
然而,到1956年,胡适却忽而觉得鲁迅是自己的同路人。
据学者周策纵回
忆,1956年,“胡先生曾告诉我:‘鲁迅是个自由主义者,绝不会为外力所屈服,鲁迅是我们的人。
’”⑧周策纵的这段回忆,近年来已成为诸多鲁迅研究者在评价鲁迅时必然提及的材料,甚至有学者据此认定,鲁迅真是一个“自由主义者”(如林曼叔)。
“自由主义”究竟是什么,本文不欲展开讨论。
但鲁迅当年在《论“第三种人”》中嘲讽胡秋原时,是丝毫见不到“自由主义”气息的——胡秋原在1931年提出“自由人”的观点,认为知识分子不应局限于阶级和政党,应站在自由独立的立场上发声;允许革命文学自由存在,也要允许小资产阶级文学、浪漫主义文学自由存在。
鲁迅的意见截然相反:自由人也好,第三种人也罢,“一定超不出阶级”,其作品“又岂能摆脱阶级的利害”。
⑨如此偏向“阶级斗争”的价值观,与“自由主义”之间的鸿沟,恐非胡适一句“鲁迅是我们的人”就可以填平。
鲁迅个人评价4
其实,胡适也非是真的认为鲁迅在思想上与自己同调,是个“自由主义者”。
1959年,在给吴相湘的信中,胡适对陈独秀和鲁迅的思想左转,曾有如此一番非常痛心的追忆:“陈独秀若不脱离北大,若不因偶然的事永离北京,他后来的思想可能不会……,而中国思想与政治的演变也可能完全大不相同。
鲁迅也是如此。
他若不离开北京,可能不会演变到后来那样子,我看他一九三五年给胡风的信,很感觉他晚年很痛苦,但已无法子解放自己了。
”⑩
据此信可知,胡适晚年对自己和鲁迅在思想上的左右差异,非常清楚。
他之所以在1956年说“鲁迅是我们的人”,重心实是落在了“绝不会为外力所屈服”这几个字上。
同年4月1日,胡适致雷震函可资佐证。
胡适说:“你们在台北若找得到《鲁迅书简》,可以看看鲁迅给胡风的第四封信,就可以知道鲁迅若不死,也会斫头的!”(这封信的主要内容,是鲁迅对胡风倾诉自己被左联掌舵人、地下
党周扬各种摆布“有苦说不出”)简言之,胡适看重的主要是鲁迅为自由而反抗的精神。
鲁迅个人评价5
毕生致力于“开窗”的胡适,理当怀念毕生致力于“拆掉屋顶”的鲁迅
胡适在1956年想起去世整整20xx年的鲁迅,似非偶然。
在大陆,自1954年底开始,全国范围内掀起“胡适思想批判运动”。
至给雷震写信谈鲁迅“也会斫头”时止(1956年4月1日),据胡适自己统计,大陆批判他的“《红楼梦问题讨论集》,共出了三册,《胡适思想批判》,已出到了第七辑。
这十大册,已不止二百五十万字了”。
在台湾,1956年的舆论环境也对胡适(本人在美国)很不利。
该年10月,《自由中国》出版给蒋介石的祝寿专刊,胡适借祝寿的名义,劝蒋介石“要能够自己绝对节制自己”“守法守宪”,约束自己的权力,做到“无智、无能、无为”。
结果引火烧身。
蒋经国化名“周国光”,撰写《向毒素思想总攻击》一书,将胡适定性为“思想上的敌人”,以“特种指示”名义秘密印发至基层单位,以“策动全体党员有计划的展开行动”批判胡适。
这场批判持续了大半年,也是胡适决心从美国返回台湾的一个重要原因。
胡适在1956年对鲁迅的怀念,其实可以用鲁迅1920xx年的一段演讲来解释。
鲁迅说:“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
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
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
”鲁迅还说,胡适当年提倡“文学革命”,好比开窗,反对声浪是很高的;但钱玄同冒出来主张废掉汉字,好比拆掉屋顶,胡适的“文学革命”就少了阻力,白话文随后也
渐渐流行了起来。
(胡适毕生致力于从体制内“开窗”,进退维谷之时,理当怀念毕生致力于“拆掉屋顶”的鲁迅。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革命是改良的驱动力,鲁迅也确实是胡适的同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