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下册 亚洲及欧洲教案 湘教版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1《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1《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102a345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9e.png)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1《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1《亚洲及欧洲》是关于世界两大洲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基本知识。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自然资源、人口、国家、语言、宗教等方面的知识。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地图和数据,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这两大洲的特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于世界地理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亚洲和欧洲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和加深他们的认识。
学生对于地图的阅读和分析能力较强,但对于一些地理概念和术语的理解还需加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特点。
2.让学生了解亚洲和欧洲的自然资源、人口、国家、语言、宗教等人文地理知识。
3.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点。
2.亚洲和欧洲的人文地理知识。
3.地图的阅读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亚洲和欧洲的地理知识。
2.使用地图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亚洲和欧洲的地形、气候等特点。
3.运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了解亚洲和欧洲的国家、语言、宗教等方面的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亚洲和欧洲的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
2.准备相关的人文地理案例。
3.准备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亚洲和欧洲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两大洲的地理位置。
提问:“你们对亚洲和欧洲有多少了解?”让学生分享他们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亚洲和欧洲的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特点的图片和数据,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两大洲的自然环境。
同时,呈现亚洲和欧洲的自然资源、人口、国家、语言、宗教等人文地理知识,让学生对两大洲的人文特点有所了解。
3.操练(10分钟)设计一些关于亚洲和欧洲地理知识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地图、查找资料等方式,寻找答案。
新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六章 认识大洲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教案_17
![新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六章 认识大洲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教案_17](https://img.taocdn.com/s3/m/80f61c0c33687e21ae45a900.png)
第一章认识大洲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教案一、中考考点分析1、运用地图说明亚洲与欧洲的地理位置;2、重点理解并掌握亚洲与欧洲的地形和气候的主要特征;3、运用有关资料叙述亚洲及欧洲的人文环境;二、教材分析从本章开始,将学习世界区域地理知识,掌握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方法很重要,知道分析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需要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和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要素入手。
具体而言,要着重学会运用地图说明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或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三、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一年半的地理学习,对分析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已较为熟悉,且大部分拥有了一定的读图判读能力以及从图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
因此,本节课的复习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为主,通过采取让学生结合学案进行课堂展示的形式对本节知识进行复习,期望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使学生掌握学习目标的同时,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说明亚洲与欧洲的地理位置;(2)、重点理解并掌握亚洲与欧洲的地形和气候的主要特征;(3)、培养学生的读图、综合归纳、对比分析等能力2、过程与方法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及课堂自我展示的形式进行复习;采用方法主要有:读图探究法、表格法、比较归纳法等。
五、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亚洲及欧洲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的特点难点:学会分析各大洲的气候特点及成因六、教学过程(一)教师导入(二)学、议——快乐自学、合作探究1、阅读教材第一节内容,完成下列任务:任务一:说出亚、欧洲的地理位置任务二:说出亚、欧洲的地形特点任务三:说出亚、欧洲的气候特点任务四:说出亚、欧洲的河流特点任务五:说出亚、欧洲的人口和国家概况任务一:亚、欧洲的地理位置分析地理位置的一般方法(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1)亚欧大陆: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其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经纬度位置(2)亚洲的地理位置半球位置—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北半球海陆位置—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3)欧洲地理位置:全在北半球,大部分在东半球;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海岸线曲折任务二:亚、欧洲的地形特点地形特征可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 2、地势起伏状况 3、主要地形类型 4、地形分布)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1)亚洲地形的三大特征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地势中部高,四周低(2)欧洲地形特点: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大洲;地势南北高,中部低;地势低平,地形以平原为主;任务三:亚、欧洲的气候特点复杂多样性(原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1)亚洲的气候特点大陆性强季风气候显著以温带气候类型为主(原因:纬度、海陆、地形、洋流)(2)欧洲气候特点海洋性特征显著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分布典型任务四:亚、欧洲的河流特点1呈放射状向四周奔流(1)亚洲河流特点 2 内流区面积广大主要大河—长江(亚洲第一、世界第三);湄公河(是亚洲流经过国家最多的国际性河流)1河网密布,水流平缓(2) 欧洲河流特点 2 河流短小,水量丰富(季节变化小,多为外流河)3 航运价值高主要河流有多瑙河、莱茵河、伏尔加河等任务五:亚、欧洲的人口和国家概况1人口最多的大洲(占世界60℅,超过1亿人口的国家有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1)亚洲的人口与国家 2 人口分布不均匀3 多为发展中国家1、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洲(2)欧洲的人口2、城市文化水平高3、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4、人口老龄化现象较严重(三)、演——课堂展示(四)、评——教师总结、疏通思路(五)、练——一课一练、达标测评(2012年长沙市)1、全部位于北半球,且地跨寒、温、热三带的大洲是 ( )A.非洲B.北美洲C.欧洲D.亚洲(2011年长沙)2、亚洲的地势特点是()A 中部高,四周低,地面起伏大 B 中部高,四周低,地面起伏大C 东高西低,呈阶梯状分布D 东、南、西三面高,北部低(2010年怀化)3、亚洲、欧洲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性河流分别是()A 河姆河、多瑙河 B 长江、莱茵河 C 湄公河、多瑙河 D 锡尔河、莱茵河(2010年黄石)4、下列大洲中,赤道没有穿过的大洲是()A 欧洲 B 非洲 C 亚洲 D 南美洲(2011年哈尔滨)5、亚洲河流呈放射状分布的原因是()A 四面临海 B 降水丰富 C 河流湍急 D 地势中部高,四周低(2012年长沙市) 23.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欧洲西部略图(1) 欧洲西部是指欧洲的西半部,大部分地区位于地球五带中的带,西临洋。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2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2](https://img.taocdn.com/s3/m/b04a098f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ea.png)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到的两块重要的大陆。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亚洲和欧洲的基本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过地球的知识,对大陆的概念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亚洲和欧洲的具体情况,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图表和地图,来了解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亚洲和欧洲的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学生能够通过地图和图表,分析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对亚洲和欧洲的探究;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图片、图表和地图,引导学生了解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2.比较法:通过比较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和联系;3.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共同完成对亚洲和欧洲的探究。
六. 教学准备2.图片、图表和地图;3.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亚洲和欧洲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两块大陆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教师提问:“请大家观察这些图片,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请大家猜测一下,这两块大陆有哪些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展示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的图表和地图。
七年级地理下册 6.1 亚洲及欧洲教案5 湘教版-湘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下册 6.1 亚洲及欧洲教案5 湘教版-湘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c85dafa0740be1e640e9a78.png)
(讲授新课)
我们都知道李白的《将进酒》中的句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说说我国黄河注入到那个海洋中去?看图1-1,找找亚洲还有哪些大和分别注入到周围的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中去?
板书五、河流
(一)亚洲
1.大河众多。
讲述 亚洲的大江大河很多。长江的长度和流量居亚洲首位,世界第三。湄公河在我国境内叫澜沧江,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一条国际河流。
2.河流短小、水量丰富;
3.航运价值高。
练习利用地图找出欧洲著名的伏尔加河、莱茵河、多瑙河等观察河流流经的国家。
列表总结亚洲、欧洲河流与湖泊的特点、河流点。
尤其是多瑙河干流流经:德国、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前南斯拉夫(今塞黑)、克罗地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乌克兰9个国家,是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问题。
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欧洲的河流,并根据亚洲河流的特点,总结欧洲河流的特点有哪些。
通过地形图,让学生自己进行讨论、总结。
(二)欧洲
气候温暖湿润—水量丰富,大部分无结冰期地形平坦—流程长,航运价值高。
活动完成教材P.11的活动来认识多瑙河和莱茵河。
小结欧洲河流的特征:
1.河网稠密、水流平缓;
河流的特征与天气、地形的联系十分密切,所以,掌握亚洲和欧洲的河流有助于学习气候和地形特征,在讲授是要注意指导学生结合地图,总体学生的掌握情况较好。
●板书设计
五、河流
(一)亚洲
1.大河众多。
2.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四周奔流入海。
3.内流区面积广大。
(二)欧洲
1.河网稠密、水流平缓;
2.河流短小、水量丰富;
3.航运价值高。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6.1《亚洲及欧洲》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6.1《亚洲及欧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0ae9608910ef12d2bf9e726.png)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 6.1《亚洲及欧洲》教课方案《亚洲及欧洲》教课方案共五课时教课目的(一)知识与能力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地点和海陆地点。
2.经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更改线的介绍,培育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
3.经过剖析亚洲天气特点,使学生掌握天气特点的剖析方法,并在阅读地图和剖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欧洲天气的特点。
4.经过地形图指引学生剖析亚洲河流特点,并找出亚洲境内有名的湖泊。
让学生从欧洲天气和地形下手解说欧洲河流特点,了解欧洲有名的河流。
(二)过程与方法1.经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剖析亚洲天气复杂多样的原由及表现,让学生联合已学的天气知识,剖析并解答出有关欧洲天气的思虑题,进而培育学生的读图、概括、对照剖析的能力。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培育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优秀感情,激发学生的骄傲感。
2.经过对国家和人口的学习,能够培育学生的主体参加意识。
教课要点亚洲高原山地为主的地形和复杂多样的天气。
教课难点剖析亚洲、欧洲的天气特点。
教课方法复习指引法、读图剖析法、对照剖析法。
课时安排5课时教课准备教师有关地图、课件学生复习七大洲的有关知识教课过程第一课时教课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习导入(活动一)各组学生按次序达成任务1/7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 6.1《亚洲及欧洲》教课方案分四组抽签达成任务复习七大洲相互评论打分①画七大洲简图②标出大洲大洋名称③标出重要纬线④标出分界线引入新课(讲)今日我们共同去巡游那些大学生在图中标出洲?在我们的图中找到亚欧大陆。
(5000多平方千米)课件展现资料:亚洲和欧洲名称的学生阅读认识来历。
亚洲的地理(活动二)(读图1-1)地点读图分四组学生竞赛描绘亚洲的各组学生疏别在黑板上写出,每地点,能够用不一样的方法。
种正确的描绘加十分。
(小结)地理地点的描绘①北半球、东半球①半球地点②西经170度,东经25度②经纬度地点南纬20度,北纬70度③海陆地点③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陆:西与欧洲相连,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与非洲相接欧洲的地理(活动三)地点学生各自读图按上述方法达成欧小组为单位相互沟通,相互评洲地理地点的描绘。
湘教版七下地理6.1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
![湘教版七下地理6.1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d2745de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d0.png)
湘教版七下地理6.1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是学生对世界地理学习中的一部分。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两大洲的重要国家和地区。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地图和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亚洲和欧洲的基本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世界各大洲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亚洲和欧洲的具体内容,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亚洲和欧洲的认识,并引导学生通过地图、文字材料等资源,自主探究亚洲和欧洲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重要国家和地区;能够阅读并理解亚洲和欧洲的地图;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文字材料等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的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全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重要国家和地区;2.难点: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文字材料等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亚洲和欧洲的特点;2.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3.案例分析法:选取亚洲和欧洲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2.亚洲和欧洲的地图;3.亚洲和欧洲的相关文字材料;4.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亚洲和欧洲的美丽风景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内容。
2.呈现(10分钟)呈现亚洲和欧洲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亚洲和欧洲的位置、范围以及主要国家和地区。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
湘教版七年级下地理课程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下地理课程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e7a9c78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e0.png)
教案:亚洲及欧洲【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对应教材P2-P12。
主要包含“亚细亚和欧罗巴”、“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大河众多的亚洲”、“亚洲的人口与国家”等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将能够通过地图和数据,描述亚洲及欧洲的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和海陆位置。
学生还将学会分析亚洲的地形特征,并总结欧洲地形的特点。
-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将通过分析法、比较法、讨论法和归纳法等教学方法,提高读图、分析图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探究,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亚洲及欧洲的地理位置描述、亚洲地形特征的分析方法、亚洲气候类型的多样性及其成因、亚洲河流的特点以及亚洲人口分布的特点和原因。
- 教学难点:亚洲地形和气候的复杂性分析,以及如何将这些自然地理特征与人文环境相结合,理解亚洲人口与国家的分布特点。
【教学过程】2. 亚洲及欧洲的地理位置2.1 经纬度位置分析亚洲及欧洲的地理位置在经纬度上具有显著的特点。
亚洲,作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其经纬度范围广阔,横跨东西经度从东经25度到西经170度,纬度则从南纬10度延伸至北纬80度,覆盖了寒、温、热三带。
这种纬度跨度使得亚洲拥有多样化的气候类型,从北极的严寒到赤道的热带气候。
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则相对集中,主要位于北纬35度至北纬71度之间,东经6度至东经69度之间,全部位于北半球,且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欧洲的地理形状相对规则,三面临海,西临大西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地中海,东与亚洲相连。
2.2 海陆位置分析亚洲的海陆位置极为重要,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亚洲成为连接东西方的重要桥梁,同时也是世界多条重要航线的交汇点。
湘教版七年级下地理《亚洲及欧洲》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下地理《亚洲及欧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bc7aed952ea551811a687b4.png)
班级小组姓名第一节亚洲与欧洲问题导读单1、亚洲最长的河流是( )A、长江B、印度河C、叶尼塞河D、勒拿河2、在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河流是( )A、恒河B、湄公河C、湄南河D、印度河3、多瑙河流经国家的个数是( )A、8个B、9个C、10个D、11个4、欧洲通航里程最长的河流是( )A、多瑙河B、莱茵河C、第聂伯河D、伏尔加河5、一半咸水一半淡水的湖泊是( )A、里海B、死海C、贝加尔湖D、巴尔喀什湖6、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湖泊是( )A、苏必利尔湖B、贝加尔湖C、里海D、死海7、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 )A、亚洲B、欧洲C、非洲D、北美洲8、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大洲是( )A、亚洲B、非洲C、大洋洲D、欧洲9、世界上城市人口所占比例最大的洲是( )A、北美洲B、大洋洲C、欧洲D、亚洲10、下列关于亚洲河网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河顺地势由中部高原山地呈放射状向四周奔流B.亚洲部分只有小面积的无流区C.亚洲内流区面积广大,主要内流河有注人里海的锡尔河和阿姆河D.高原山地区河网密,平原丘陵区河网疏11、下列关于亚洲及欧洲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各大洲中,亚洲人口最多,欧洲人口密度最小B.目前欧洲是世界上人口分布最均匀的大洲C.除南极洲外,欧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少的大洲D.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大多数在亚洲和欧洲第一节亚洲与欧洲问题训练单1.下列地点不属于亚洲与其他洲分界线的是()A.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B.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C.苏伊士运河、白令海峡D.巴拿马运河、直布罗陀海峡2.苏伊士运河沟通的是()A.地中海和红海B. 太平洋和大西洋C.地中海和里海D.北冰洋和太平洋3.在世界各大洲中亚洲人口最多,其人口占世界人口比重的()A.80%B.71%C.61%D.50%4.下列河流中,最终注入印度洋的是()A.鄂毕河B.叶尼塞河C.勒拿河D.印度河5.读“亚洲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代号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湘教版七下地理6.1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4
![湘教版七下地理6.1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4](https://img.taocdn.com/s3/m/468acf1a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a0.png)
湘教版七下地理6.1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主要介绍了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区域发展差异。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对亚洲和欧洲地理特征的深入学习,旨在让学生理解亚洲和欧洲的地形、气候、资源、人口、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区域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亚洲和欧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亚洲和欧洲的地理特征细节,学生可能还不够熟悉。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例和图片等教学资源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亚洲和欧洲的地形、气候、资源、人口、经济、文化等地理特征;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亚洲和欧洲地理特征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区域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亚洲和欧洲的地形、气候、资源、人口、经济、文化等地理特征;2.难点:对亚洲和欧洲地理特征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对地理概念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亚洲和欧洲的地形、气候、资源等特征;2.图片教学法:通过图片展示亚洲和欧洲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亚洲和欧洲的地理特征;4.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亚洲和欧洲地理特征的课件,包括地图、图片、实例等;2.教学资源:准备亚洲和欧洲的地形图、气候图、资源图等教学资源;3.教学设备:准备好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亚洲和欧洲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图片,引导学生对亚洲和欧洲的地理特征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呈现(15分钟)利用课件呈现亚洲和欧洲的地形、气候、资源等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亚洲和欧洲的地形、气候、资源等特征。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教案(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教案(新版)湘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5a551b5e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9d.png)
5.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教学工具,以便进行多媒体教学和播放相关资源。同时,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清晰地看到投影屏幕上的内容。
2.对于难点内容,可以通过图表、思维导图等方式,帮助学生系统地整理和记忆亚洲和欧洲的国家、首都、人口等信息。同时,可以通过练习、游戏等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和提高这些信息。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的教材或学习资料。教材中包含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人口、国家、首都等详细内容,是学生学习本节课的主要资源。
-鼓励学生撰写关于亚洲和欧洲的地理研究报告或论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研究能力。
课堂
1.课堂评价:
-通过提问: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针对教学内容,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以考察学生对亚洲和欧洲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回答问题,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
-观察: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观察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参与度。注意观察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是否能够正确使用地图和图表等。
-组织学生进行亚洲和欧洲的地理考察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实地考察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亚洲和欧洲的地理特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亚洲和欧洲的一些current events,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问题,让学生从地理角度去分析和理解这些事件,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组织学生进行亚洲和欧洲的地理知识竞赛或辩论赛,激发学生学习亚洲和欧洲地理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运用能力。
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教案 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教案 湘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e5f799dd284ac850ad0242a9.png)
亚洲及欧洲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及表现,让学生结合已学的气候知识,分析并解答出有关欧洲气候的思考题通过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亚洲境内著名的湖泊。
让学生从欧洲气候和地形入手解释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著名的河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读图、综合归纳、对比分析等能力。
,培养学生的读图、综合归纳、对比分析等能力。
读“亚欧人口分布图”说明亚洲人口分布,分析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学会阅读亚欧政区图。
3、教育目标:通过对国家和人口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二、重点:掌握亚洲气候的特点三、难点:学会分析各大洲的气候特点四、教法:读图分析法、自学指导法、讨论归纳法五、教学用具:亚欧人口分布图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课程设计:1、导入:复习回忆世界气候的分布特点。
(出示“世界气候类型”图)2、自学提纲:一、看“亚欧气候类型图”分析亚洲的气候有什么特点?是怎样形成的?活动:复习回忆:(1)地球上的五带是怎样划分的?(2)亚洲的纬度范围如何?(3)亚洲地跨哪几个温度带?(4)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哪些?(5)亚洲的海陆位置如何?对气温、降水有什么影响?(6)亚洲的地形特征如何?对气温、降水有什么影响?归纳总结:亚洲的气候特点:1、复杂多样性2、大陆性特征显著3、季风气候显著3、析疑点拨:请证明亚洲气候的复杂多样性并分析原因。
出示“世界气候类型图”找出亚洲缺少什么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性气候)原因:面积广大,地跨寒、温、热三带,地形复杂,海陆兼备的地理位置。
为什么亚洲大陆性气候显著?跨经度广,东西跨度大,面积广阔,大陆内部距海远,海洋影响不显著。
为什么亚洲东部季风气候显著? (重点)(1)成因。
出示Flash动画,解说。
(2)为什么显著?读图1-7讨论分析欧洲气候特点。
(1)欧洲有热带气候吗?为什么?(2)哪种气候面积最广?(3)欧洲气候为什么有显著的海洋性?(4)完成课本活动44、归纳总结:欧洲气候特点:(1)以温带气候类型为主(2)海洋性特征显著(3)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分布典型5、析疑点拨:6、拓展训练:讨论:欧洲内部和亚洲内陆均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但两者在同纬度的亚洲和欧洲的内陆气候是否一样?(见课本P9图1-10“亚欧大陆同纬度气温和降水量比较”)7、自学提纲:亚洲河网分布有什么特点?亚洲河流特点与地形、气候有什么关系?在地图上找出长江和湄公河,看它们发源于什么地方,注入哪个海洋。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1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1](https://img.taocdn.com/s3/m/9a60094b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31.png)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主要介绍了亚洲及欧洲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亚洲及欧洲的基本认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了解亚洲及欧洲的特点和差异。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世界地理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亚洲及欧洲的具体情况,学生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图表等资料,积极主动地探究亚洲及欧洲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亚洲及欧洲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表等资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亚洲及欧洲的了解和兴趣,提高学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亚洲及欧洲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2.如何通过地图、图表等资料,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亚洲及欧洲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亚洲及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特征。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使学生了解亚洲及欧洲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地图、图表、案例等教学素材。
3.投影仪、电脑、音响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亚洲及欧洲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两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特征。
教师简要介绍亚洲及欧洲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亚洲及欧洲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亚洲及欧洲的差异和特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精品教学设计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精品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981ae1fda38376bae1faeb0.png)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认识大洲第一节亚洲及欧洲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读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日期的计算能力。
(3)运用地图,通过分析亚洲地形的特征,使学生掌握地形的分析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欧洲地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比较、讨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学习趣味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其积极探究和主动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亚洲、欧洲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教学难点】亚洲的地形特点。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讨论、比较、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提问: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是哪一个?它包括哪些大洲?(学生回答)明确: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是亚欧大陆,它包括亚洲和欧洲。
(过渡)这节课我们开始认识大洲,首先从亚洲和欧洲开始。
二、新课学习(一))“亚细亚”和“欧罗巴”(1)亚洲与欧洲名称的由来讲解:亚洲:古代生活在地中海东岸的人们,把居住地以东的地方称为“亚细亚”,意为“东方日出之地”;欧洲:把居住地以西的地方称为”欧罗巴“,意为”西方日落之地“。
(2)亚欧大陆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为一体,称为亚欧大陆,也称欧亚大陆,面积达5000多万平方千米,其中,亚洲面积约44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一大洲。
(3)亚洲和欧洲的位置特征提问:从东西半球看,亚洲位于哪个半球?从南北半球看,亚洲位于哪个半球?(学生读图回答)明确:亚洲的半球位置:东半球和北半球提问:亚洲的纬度位置有何特点?(学生读图回答)明确:亚洲的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
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和北寒带。
提问:亚洲的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学生读图回答)明确:亚洲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3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3](https://img.taocdn.com/s3/m/254db7f4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58.png)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主要介绍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两大洲之间的联系。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亚洲和欧洲的地理特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大洲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两大洲之间的联系,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去理解和掌握本节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两大洲之间的联系;学会使用地图和图表来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我国和世界各地地理环境的认识,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两大洲之间的联系。
2.难点:对于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两大洲之间的联系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和理解地理知识。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PPT、地图、图表等教学资料。
2.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亚洲和欧洲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两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提问:“你们对亚洲和欧洲有哪些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两大洲之间的联系。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亚洲及欧洲》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亚洲及欧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07f28d1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c3.png)
湘教版地理七下第六单元第1节《亚洲及欧洲》第1课时教案3.这些美丽的景色属于哪个大洲?出示图片并提问:你还认得这些大洲吗?你知道”亚细亚”和“欧罗巴”吗?转折:今天我们来探究亚细亚洲及欧罗巴洲的相关知识。
在图中找出亚细亚和欧罗巴两大洲的学习活动一:定位“亚细亚”和“欧罗巴”1.初探名称的由来出示材料:古代生活在地中海东岸的人们,把居住地以东的地方称为“亚细亚”,以西的地方称为“欧罗巴”。
在当地语言中,“亚细亚”意为“东方日出之地”,“欧罗巴”意为“西方日落之地”。
后来,“亚细亚”和“欧罗巴”所指范围不断扩大,并世代相传,分别成为亚、欧两大洲的名称。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为一体,称为亚欧大陆,也称欧亚大陆,面积达5000多万千米2。
2.描述亚洲的地理位置——亚洲在哪半球?出示东西半球图:方法指导:找出半球划分界限——东西半球20°W,160°E;南北半球:0°。
3.描述亚洲的地理位置——亚洲纬度位置有什么特点?1.图文转化——想一想,说一说:2.读图分析:准确画出20°W,160°E;赤道。
观察描述亚洲的位置主要位于东半球、北半球3.观察标画与描述交流:亚洲的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
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和北寒图文结合,调动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探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嘴,在描述亚洲位置的同时,方法指导:找出重要纬线——赤道、北极圈、北回归线以及一些其他重要纬线。
4.描述亚洲的地理位置——亚洲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方法指导:找出所在的大洲,濒临的海洋。
5.描述亚洲的地理位置——亚洲有哪些邻居?——相对位置(1)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描述(2)亚洲与非洲、北美洲的分界线描述6.归纳总结:如何来描述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拓展应用】提问:你会描述欧洲的地理位置吗?7.提供半球图和欧洲位置图,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交流:带。
4.读图分析: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是世界第一大洲。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亚洲及欧洲》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亚洲及欧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a6e09e3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f6.png)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亚洲及欧洲》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的第一节《亚洲及欧洲》,主要介绍亚洲及欧洲这两个大洲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学生通过学习本节课,能够了解亚洲及欧洲的地理特征,培养对不同大洲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掌握亚洲及欧洲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基本情况。
b. 了解亚洲及欧洲的自然环境特点,如地形、气候等。
c. 了解亚洲及欧洲的经济发展情况。
2. 能力目标:a. 能够运用地图等工具,准确标示亚洲及欧洲的地理位置。
b. 能够描述亚洲及欧洲的地理特征,如地形、气候等。
c. 能够比较亚洲及欧洲的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状况。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b. 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和地理环境的尊重和包容心态。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 教学重点:a. 亚洲及欧洲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基本情况。
b. 亚洲及欧洲的自然环境特点,如地形、气候等。
c. 亚洲及欧洲的经济发展情况。
2. 教学难点:a. 帮助学生理解亚洲及欧洲的地理位置,尤其是与其他大洲的相对位置。
b. 帮助学生理解亚洲及欧洲的自然环境特点与人口分布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理的认知程度较低,对亚洲及欧洲的地理知识了解有限。
他们对地图的使用和解读能力相对较弱,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图表来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
同时,学生对不同文化和地理环境的认识较为片面,需要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使用世界地图引导学生回忆并描述亚洲及欧洲的地理位置。
例如,指出亚洲位于欧洲的东方,与非洲相连,与北美洲通过白令海峡相望。
-引导学生思考亚洲和欧洲在世界地图上的位置,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第二环节:呈现知识-使用地图或图片展示亚洲及欧洲的地理特征。
例如,指出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洲,占地球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而欧洲则是世界上第二小的大洲。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 亚洲及欧洲 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 亚洲及欧洲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a738450d5bbfd0a7856734d.png)
第六章认识大洲第一节亚洲及欧洲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掌握亚洲的位置特点;教学难点:掌握亚洲的地形特点;教学过程:导入:点出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
这个学期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
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完成P3活动一(1)(2)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
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完成P3活动二(1)(2)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
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过渡:让学生大致读出亚洲所跨的纬度位置,与其他大洲比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先大致目测,与亚洲相比,只比较南美洲和非洲)顺承:亚洲不但所跨纬度最广,而且还有许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面积比较”图)从此图可以看出亚洲面积最大。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比较亚洲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得出亚洲东西距离最大。
小结:根据以上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亚洲的位置、面积、范围。
(通过双边活动,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引导:由于亚洲面积广大,国家众多,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们根据地理方位的不同,又结合人文和自然环境特征的差异,把亚洲分成几个分区,共有几个分区?中国位于哪个分区?再观察,同在东亚分区的还有哪些国家?(展示亚洲地理分区图)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1 亚洲及欧洲 教案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1 亚洲及欧洲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c7cf59df12d2af90342e613.png)
亚洲及欧洲【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学会世界上不同时区之间,时间的相互换算。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换算能力教育目标:通过对国家和人口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播放一段关于亚洲的录像资料,如长城、泰国景观、蒙古人摔跤、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马拉雅山脉等)学生发言:中国、亚洲、日本……二、讲授新课: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段。
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学生阅读。
教师进行总结。
“亚细亚”和“欧罗巴”1.大洲名称的由来2.亚欧大陆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
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学生通过阅读图,进行讨论后总结。
3亚洲的地理位置(1)经纬度位置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
纬度范围:南纬10度~北纬80度之间经度范围:东经25度~西经170度之间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2)海陆位置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亚洲的学习,直到认识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应该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说明。
通过我们对亚洲的学习,请同学们都欧洲的地理位置,来描述一下。
学生通过读地图,对欧洲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
先进性小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然后进行总结。
欧洲:纬度范围:北纬36度~北纬71度之间经度范围:西经9度~东经66度之间三、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1.地方时把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候定为当地的12点,并依此推定一天的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洲及欧洲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
3.通过分析亚洲气候特征,使学生掌握气候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欧洲气候的特点。
4.通过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亚洲境内著名的湖泊。
让学生从欧洲气候和地形入手解释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著名的河流。
5.读“亚欧人口分布图”说明亚洲人口分布,分析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学会阅读亚欧政区图。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及表现,让学生结合已学的气候知识,分析并解答出有关欧洲气候的思考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归纳、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通过对国家和人口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3.亚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二)教学难点
1.学会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
2.亚洲和欧洲的气候及成因。
3.亚洲及欧洲河流特点的成因。
教学方法
复习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用具:平板电脑
课时安排
6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第1课时
温故知新:1、大洲的名称,大洲之间的分界。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面积大小顺序。
3、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
(讲授新课)
板书第一章认识大洲
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段。
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学生阅读。
教师进行总结。
板书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学生通过阅读图1-1,进行讨论后总结。
提问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书 3.亚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
纬度范围:南纬10度~北纬80度之间;
经度范围:东经25度~西经170度之间;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2)海陆位置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亚洲的学习,直到认识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应该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说明。
承接:通过我们对亚洲的学习,请同学们都欧洲的地理位置,来描述一下。
学生通过读地图1-1,对欧洲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
活动:分小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然后进行总结。
欧洲:
纬度范围:北纬36度~北纬71度之间;经度范围:西经9度~东经66度之间。
总结归纳:了解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学生回答: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两方面。
点拨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亚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骤来分析掌握欧洲的地理位置。
(学生小组探究完成)
(1)读图1-1:欧洲大陆经度范围:9°W~66°E;纬度范围:36°N~71°N。
(2)全部位于北半球,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3)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邻,西北隔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面与亚洲相邻。
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
学生小结,布置作业:填充图册P2.
板书设计
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3.亚洲的地理位置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