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

合集下载

BRCA1、XRCC1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进展

BRCA1、XRCC1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进展

·综述·2012年11月第9卷第33期中国医药导报CHINA MEDICAL HERALDBRCA1是最先被识别的具有遗传倾向的乳腺癌易感基因,其编码的多功能蛋白在DNA 损伤应答、细胞周期调控以及癌症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1]。

有研究表明,超过80%的遗传性乳腺癌和部分散发性乳腺癌的发病与BRCA1基因结构和功能异常有关[2]。

XRCC1是一重要的DNA 损伤修复基因,在DNA 碱基切除修复和单链断裂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3]。

BR -CA1、XRCC1编码区的多态性改变很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现对相关内容综述如下:1基因多态性人群中个体基因核苷酸序列间的差异性称为基因多态性。

基因多态性主要包括DNA 位点多态性与长度多态性。

等位基因在特定位点DNA 序列间的差异称作位点多态性,包括点突变(颠换和转换)、单个碱基的缺失、置换和插入。

人群中正常个体基因组DNA 单碱基序列差异的分布频率在1%以上称为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

SNP 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中一项新的遗传标记。

造成基因多态性的原因主要是复等位基因与共显性。

2BRCA1基因2.1BRCA1结构与功能BRCA1是最先被识别的乳腺癌易感基因之一,共含24个外显子,并编码1863个大分子多功能蛋白。

体内超过75%的BRCA1蛋白均与BARD1结合形成异二聚体,这种结合保证BRCA 在体内的稳定存在[4]。

BRCA1蛋白产物含多个重要功能区:氨基端的环指区、11外显子1280至1524氨基酸之间的“SQ ”丛等。

正是使得这些功能区,使得BRCA1具有广泛的生物功能,并在多种通路中发挥重要的肿瘤抑制作用,包括DNA 损伤修复、细胞周期调控和转录调控等[5-6]。

2.2BRCA1基因多态性BRCA1具有482个经报导的基因多态性改变,具有人群频率信息共308个,其中包括7个同义氨基酸和17个非同义氨基酸改变(NCBI ,dbSNP ,2007/3)。

FGFR2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

FGFR2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
di 0 99jsn10 — 192 1.1 0 o: . 6 /i .0 0 8 7 . 01. 8 13 .s 0 0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2 乳腺 癌
Co r l to sbe we n FGFR2 Ge e Po y o ph s nd S c ptbiiV O e s nc r r ea in t e n l m r im a us e i lt fBr a tCa e
因频 率分别为 27 (75 %) 1 8 (97 %)6 例( 2 5 , 3例 4. 9 、9 例 3 . 5 、3 1. %)与对照组 比较 无统计学意义( = . 2 。结论 :G R 基 因第二 6 P 08 ) - 0 FF2 内含 子 S Pr2 85 2与E N 9 18 s R阳性乳腺癌 的发生有显著关 系, 同时验证 了用本 方法检 测大批量人群标本 的S P N 操作 简便 , 检测耗 时短 , 结果特异且 费用较为低 廉 , 适合于进行 大规模样品的 S P快速测定。 N 关键词 荧光 定量 P R 单核苷酸 多态性 C
ZHAO n - n , ANG n YAO iLI a -, Ho g me g ZH Bi, Hu, o I SONG n q n W ANG n LU Xio-i, Xi i Ya — u , Xi, I a xa CAO —h n Xu c e
C r s o d n et: A Xuc e ; - i c c o r p n e c C O —h n emal x @me mal o c e o : d i m. . c a Frt e at n f ra t a c rTa j dc l nv ri n e o p a a dIsi t, ini 3 0 6 。 i i pr sD me t e s C n e, ini Me i iest Ca c r s i l n tue Ta j 0 0 0 Chn oB n aU y H t n t n a A src O jcie T n e t aete rl in hp b t e h bo ls go hfco (GF ) e e p l r bta t bet : o iv si t h ea o s i ewe n te f rba t rwt a tr F R2 g n oy — v g t i 2 mo

乳腺癌遗传学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遗传学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遗传学的研究进展乳腺癌是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女性死于癌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虽然环境因素在乳腺癌的发生中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是遗传因素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乳腺癌遗传学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一、BRCA基因突变BRCA1和BRCA2基因是目前被最广泛研究的两个与乳腺癌有密切关联的基因。

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可以大大提高一个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

据研究显示,最初发现的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是以犹太人为主的族群中最为常见。

目前已经确定的BRCA1和BRCA2基因变异包括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嵌入缺失等。

这些基因突变的存在会极大增加个体患上乳腺癌的风险,携带者的患乳腺癌的概率可高达60%至80%。

二、其他与乳腺癌发生相关的基因除了BRCA1和BRCA2基因外,一些与乳腺癌发生相关的基因也被发现。

例如,CHEK2碱基转换突变、ATM基因突变和PALB2基因突变等,都被证实与乳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CHEK2 碱基转换突变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突变。

携带这种突变的女性会增加25%的乳腺癌风险,而男性则会增加3倍以上的患乳腺癌的风险。

ATM突变则是另一种常见的遗传变异,携带了这种突变的女性也会出现显著的乳腺癌发病风险增加。

最近又发现PALB2基因与乳腺癌密切相关,PALB2基因突变位于BRCA基因的下游,也会使乳腺癌的发生率大大提高。

三、完整基因组测序的应用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全基因组测序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完整基因组测序可以从基因组水平研究多个基因以及复杂遗传变异模式,为乳腺癌遗传学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完整基因组测序技术是最能够观察到遗传变异的一种技术,不仅可以用于诊断,而且可以揭示遗传变异与疾病的关系,包括单碱基多态性(SNP)、基因拷贝数变异、基因组结构变异等。

四、乳腺癌遗传风险评估随着乳腺癌遗传学的研究不断深入,为了方便个人遗传风险评估,针对各种遗传变异的发现和应用,也有一系列的遗传风险评估工具被研发出来。

COMT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发生及发展相关性探讨

COMT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发生及发展相关性探讨
活性 的 C O M T产 生 高 水 平 的 2 一 甲氧雌 二 醇 . 可 以 抑
6 Y a g e r J D. E n d o g e n o u s st e r o g e s n s a c a r c n i o g e s n t h r o u g h m e a t b o l 。
i c a c i t v a i t o n [ J ] . J N a d C nc a e r I n s t Mo n o g r , 2 0 0 0 , ( 2 7 ) : 6 7 ~ 7 3
7 Zh u B T ,Co nn e y AH .F un c i t o na l r o l e o f st e ro en g me ab t o l i s m n i
维普资讯 ຫໍສະໝຸດ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2 0 0 7年第3 4卷第 8 期
COMT 基 因 多 态 性 与 乳 腺 癌 发 生 及 发 展 相 关 性 探 讨
c a nc e r : c a t e c h o l st e rog e n -3, 4 - - - q u no i ne s s a e n d og e n o u s t u mo r i ni —
i f a t o r s [ J ] . P r o c N a d A c a d S c i U S A, 1 9 9 7 , 9 4 ( 2 0 ) : 1 0 9 3 7 ~ 1 0 9 4 2 1 1 We st e r i l n d K C , G i b s o n K J , E v a n s G L , e t a 1 . e c a t e c h o l e s r t o — en g , 4 - h y d r o x y s e t r o n e , h s a i t s s u e - s p e c f i c st e r o g e n a c d o n sⅡ 】 . J

PTEN基因_S4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相关性分析

PTEN基因_S4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相关性分析
赵中华1, 朱琨2, 常东民2, 陈德强2, 孟磊2, 党诚学2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科 , 山东 滨州 2 1. 5 6 6 0 3 ,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科 陕西 西安 7 1 0 0 6 1 2.
【 摘要 】 初步探索 P 采用基于人群的病例 -对 T E N 基因 Ⅳ S 4 位点多态性与群乳腺癌易感性之间的相关性 。 方法 : 目的 : ) 照研究 , 以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 方法进行基因分型 , 检测 2 P C R-R F L P 1 0 例乳腺癌患者和 2 1 0例 健 康 。 结 果 :与 P 女性的 P T E N 基因 ⅣS 4 位点多态性 。 用非条件 L o i s t i c回归方法计算比值比 O R 值及9 5%C I T E N 基因 g : 校正的 O 4-/- 基因型相比 , 4+/+ 基因型显 著 降 低 乳 腺 癌 的 发 病 风 险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 6 1 0, 9 5%C I 0. 3 8 0~0. 9 8 0, P= ⅣS ⅣS ) 。 结论 : 0 . 0 4 1 P T E N 基因 Ⅳ S 4 位点 Ⅳ S 4+/+ 基因型是乳腺癌发病的保护性因素 。
( ) :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 2 0 1 2, 1 9 1 0 7 4 3-7 4 5
【 关键词 】 基因多态性 ; P T E N 基因 ; P C R-R F L P 乳腺肿瘤 ;
C o r r e l a t i o n b e t w e e n P T E NⅣS 4p o l m o r h i s m s a n d t h e r i s k o f b r e a s t c a n c e r y p
1 2 2 2 2 2 , , , , ZHA O Z h o n h u a ZHU K u n CHANG D o n m i n CHEN D e i a n L e i DANG C h e n x u e - g- g- q g ,MENG g-

乳腺癌的遗传与环境因素研究

乳腺癌的遗传与环境因素研究

乳腺癌的遗传与环境因素研究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全球范围的健康问题。

尽管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乳腺癌的发生与遗传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但其具体机制仍然存在许多未知之处。

本文将从乳腺癌的遗传特征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讨论,以期对乳腺癌的防治提供更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方向。

一、乳腺癌的遗传特征乳腺癌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多个家系中存在乳腺癌患者的情况。

研究表明,BRCA1和BRCA2是乳腺癌中最为常见的致病基因,这两个基因的突变与乳腺癌的遗传风险密切相关。

此外,其他基因变异,如TP53、PTEN、ATM等,也与乳腺癌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除了这些高风险突变基因外,基因多态性也与乳腺癌的遗传相关。

例如,雌激素受体基因ERα的PvuII等位基因型多态性与患乳腺癌的风险显著相关。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基因多态性,如CYP1A1、CYP2D6等,在乳腺癌发生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二、环境因素对乳腺癌的影响乳腺癌的发生除了遗传因素外,环境因素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乳腺癌的环境危险因素可以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

内源性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女性内分泌系统相关因素。

例如,经过更长时间的经期、较晚初潮和较早绝经等因素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增加有关。

此外,未婚、不生育或晚育等因素也与乳腺癌的风险升高相关。

外源性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饮食、生活习惯和环境污染等因素。

高脂肪、高糖饮食、缺乏蔬果摄入等不良饮食习惯与乳腺癌的发生存在一定关联。

此外,吸烟、饮酒、缺乏体育锻炼等生活习惯也与乳腺癌风险增加密切相关。

环境污染物,如有机溶剂、致癌物质等,也是乳腺癌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

三、乳腺癌的遗传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乳腺癌的发病是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在遗传易感性中起到重要作用,然而,一个人是否真正患上乳腺癌还需要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

例如,BRCA1和BRCA2的突变在正常情况下并不会导致乳腺癌的发生,但在与其他环境因素,如激素水平异常、食物摄入等因素相结合时,才会增加患癌风险。

GSTT1基因、GSTM1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关系的对照研究

GSTT1基因、GSTM1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关系的对照研究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谷胱甘肽转移酶
多态现象 。 遗传 聚合酶链反应
Ca e Co to— u yo olmor hs o 1 r n s n r lSt d n P y p im f GS _ 1a d GSTM i e s n er 1 n Bra t Ca c C I h agMAJn QANBy n Z E GF n ,H NK x U un, , I iu , H N ag E ei Z u C n
n n e a t ewe n t e e n h ea i i t r f e s n e . s l T e e wa e ai or l t a d t ei t rc in b t e eg n sa d t er lt e r k fc o so ra t a c r Re u t : h r s an g t e c reai n h o h v s a b c s v o
af u a in f lrf i gt e eil g fbr a tc c r s r e ngs s e i l p a in, a l a no i d e e tv e e — o nd to orca y n h t o yo e s a e , c e ni u c ptb epo ulto e rydig ssa f ci epr v n i o n n
群 、 期诊 断及有效地预 防和治疗措施 的建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 早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C 、 P R)限制性片段长度 多态性 ( FP R L )及琼脂糖凝胶 电泳法对 15例正常人 和 10 0 0 例乳腺癌患者 G T l S r 基因、 S M1 因的多态性分 布进行检测 , GT 基 L gsc回归等方法估计基因 、基因与乳 腺癌相关危 险因素 的交互作用对乳腺癌发病 的危险度 。结果 : S r 、 S M1 oii t G T lG T

TOX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与乳腺癌风险的相关性Meta分析

TOX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与乳腺癌风险的相关性Meta分析

【 关键词 】 多态性 , 单核苷酸 ;乳腺肿瘤 ;M e t a 分析 ;T O X 3
As s o c i a t i o n b e t we e n ToX3 g e n e s i n g l e n u c l e o t i d e p o l y mo r p h i s ms a n d r i s k s o f b r e a s t c a n c e r :A me t a — a n a l y s i s

1 25 2 ・
中国药物 与临床 2 0 1 3 年1 O月第 1 3 卷第 1 0 期C h i n e s e R e m e d i e s &C l i n i c s , O c t o b e r 2 0 1 3 , V o 1 . 1 3 , N o . 1 0
著 ・
T O X 3 基 因单核 苷 酸 多态 与 乳腺 癌 风 险 的相关 性 Me t a 分 析
宋 彬 刘 静 史卫俊 赵和平 贾军梅 柯俊 涛 缪小平 成晓龙
【 摘
要】 目的 对多个乳腺癌病例对照研究 的样本进行 M e t a 分析 , 探讨 T O X 3 基因单核苷酸多态与乳
腺癌风险的关 系。方法 全面检索相关 文献 , 收集 2 0 0 5 年1 月至 2 0 1 1 年 3月发表的关于 T O X 3 基因r s 3 8 0 3 6 6 2 位点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 的病例对照研究 . 采用 S t a t a l 1 . 0统计软件包进行 Me t a分析 。 结果 最终纳入病例对 照研究 7 项, 累计病例 2 4 4 6 4例 , 对照 3 2 3 5 3例 。除了杂合子模 型( O R= I . 1 2 , 9 5 %C 1 : 0 . 9 9 — 1 . 2 7 ) , 纯合 子( O R = 1 . 3 4 , 9 5 %C I : 1 . 4 3 ~ 1 . 5 9 ) 、 显性遗传 ( O R= I . 1 6 , 9 5 %C I : 1 . 0 3 ~ 1 . 3 1 ) 、 隐性遗 传 ( O R = I . 2 5 , 9 5 %C I : 1 . 1 0 — 1 . 4 2 ) 模型 中

MTHFR基因C677T和A1298C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的相关性的初步探讨

MTHFR基因C677T和A1298C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的相关性的初步探讨
u e o e a n h o y r s so s d t x mi e t e p l mophim fMTH FR e s C6 7T n 2 g ne 67 a d A1 98C a h e ain bewe n te e g n tpe nd t e rlto t e h s e oy s
a d r k o e t n e sa ay e .Re u t T e d s i u in o HF C 7 T a d A1 9 C g n tp a o n i f s Bra s Ca c rwa n l z d sl s h it b t fMT R 6 7 2 8 e oy e W n t r o n s
n t i c r f rat a c r h s h w n a n it f c ei s e en teMT F 6 7a d 1 9 oy o ar宾 e s C n e.tu o igt t oaj n f t x t b t e h H R 7 n 2 8 p l— 一ft oB s ao k s h o ee s w
现代医院 21 0 0年 3月 第 1 0卷 第 3期
专 业 技 术 篇
Moe Hopt r 0 0V l 0N d m sil 1 o 1 o3 a Ma 2
MT F H R基 因 C 7 T和 A19 C基 因 多 态 性 与 乳 腺 癌 的 67 28 相 关 性 的 初 步 探讨
lt e u ts MT R), e t le zmei oaemea oim ta f csDNA meh lt na d snh ss n dte aerd cae( HF ac nr ny nflt tb l h taf t a s e tyai n y te i,a h o

TNF-α水平及其基因多态性和乳腺癌临床特征的相关性

TNF-α水平及其基因多态性和乳腺癌临床特征的相关性

1 6 6 3

临床 研 究 ・
T N F — O L 水 平 及 其 基 因多 态性 和 乳腺 癌 临床 特 征 的 相关 性
卢 文添 , 陈德 波 , 陈 紫 萱 , 蒋燕成 , 林 毅胜
1 .福建 省石狮市华侨 医院检验科 ,福建 石狮 3 5 0 0 0 7 ;2 ,福建 省泉州 市第 一医院普外科 ,福建 泉州 3 6 2 0 0 0 纳 3 6 2 0 0 0 ; 3 .福建省泉州市 中心血站 ,福建 泉州 摘 要 :目的
病 无相 关性 , 不推荐作为筛选乳腺癌基因的候选指标 。 关键词 :乳腺癌 ;肿瘤坏死 因子一 ;基 因 ;基因多态性 ;病理分型 ;临床分期 ;转移复发 中图分 类号 :R 7 3 7 . 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 6 7 4—8 1 8 2 ( 2 0 1 6 ) 1 2—1 6 6 3— 0 3
中国临床研究 2 0 1 6年 1 2月第 2 9卷第 1 2期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C l i n i c a l R e s e a r c h, D e c e mb e r 2 0 1 6 , V o 1 . 2 9, N o . 1 2
0 . 0 5 ) 。乳腺癌患者 T N F 一 基因 r s 1 8 0 0 6 2 9位点 、 r s 3 6 1 5 2 5位点突变 和乳 腺癌腋 窝淋 巴结 转移 、 脏器 转移 、 肿 瘤复 发、 肿瘤大小 、 临床分期均无相关性 ( P均 > 0 . 0 5 ) 。结 论 T N F 一 仅基 因 r s 1 8 0 0 6 2 9 、  ̄3 6 1 5 2 5位 点突变和乳腺癌 的发
( E L I S A, 上 海 信 然 实业 有 限 公 司 ) , T N F . o l 免 疫 组 织 化 学试 剂盒 ( 武汉 博 士德 生物公 司) 。

p27 Kip1基因V109G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的Meta分析

p27 Kip1基因V109G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的Meta分析

【 关键词 】 乳腺癌 ; p7 V O G 多态性 ; 易感性 ; M t分析 2 ; I9 ; e a
中 图分 类号 :7 7 9 R 3 .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9— 40 2 1 ) 一 0 4— 4 10 0 6 (0 2 叭 0 2 0
R ea i s p b t e n g n tc p y o ph s fp 7V 1 9G nd u c p i lt fbr a tc nc r:a m e a- na y- l ton hi e w e e e i ol m r im o 2 0 a s s e tbiiy o e s a e t a l
t lsu is w r n lz d b x d ef c t — n l ssmeh d r t d e e e a ay e y f e — f t o i e mea a ay i t o .T e p o e h o ld OR n 5 C fp 7 0 G g n tp G +GG . 1 I a d 9 % Io 2 V1 9 e oy e T T 1
检索 M d e—
l e P b e 、 bo Si c 和 C K 数据库 , i 、u m d We c n e n f e N I 获取 p7基 因 V 0 G多态性 与乳 腺癌易感 性的相关研究 , 2 19 以病例组 和对 照组 p 7 2 基因 V O G基因型分布的 比值 比( R) I9 O 为效应指标 , 确定纳 入标准 , 文献 进行评 价筛选 和异质性 检验 , Mea 析软件 对 对 用 t分 各研究原始结果进行统计处 理 , 计算合 并 O R值 及 9 %可信 区间。结果 5 按照 纳入 标准共入选 3篇 文献 , 累计病 例 15 8 3例 , 对照病例 1 1 , t 分析结果显示 合并 O 5 6例 Me a R值为 09 ( 5 . 5 9 %可信 区间 :.2~1 1 , 08 . 2 Z值为 0 5 ) . 8 。结论 以 目前相关研 究 结果的 Mea t 分析显示 ,2 因 V19 p 7基 0 G基 因多态性与乳腺癌 易感性 之间不存 在相 关性 , p 7基 因 V O G多态性 不影 响个 即 2 I9 体患乳腺癌 的风 险。

p73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p73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AB T队 CT S
Ob e tv : o e au t h o rlt n ewe n p 3G4 4 A4 4 p lmo p imsa d j ci e T v laet ec reai sb t e 7 C1 一 T1 oy r hs n o
ci c paho o i haa t rsiso pain s t b e s a e. l nio t l gcc rce itc f te t h r atc nc r wi
(ea m no no i ad r s u e,itflt H sil C o q gr e f dcn n Be t r r F s fie o t o hn i Mei l n ei hnq g 00 6 h a t t E re a S g y rA a d p a f i gn c v s , y n , n
M e ho : t t lo 7 a in swih b e s a e r e o yp d f rp7 C1 A4Tl t ds A o a f1 0 p te t t r a tc nc rwe eg n t e o 3 G4 4一 4 p l mor h s y Se e om a s ry PLEX oy p imsb qu n M s Ara i GOLD y t m. S s e The c r ea i n t e o r lto sbe we n
■-





■ ●

J ■





. ●

D13 DoI ym or DnIm S ana C¨ C S nI oDa tnoI og- nar t itcs i CC aC ers | n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多态性与乳腺癌相关性研究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多态性与乳腺癌相关性研究
PCR.Re ut fee c swe efu d i h e oy e ewe n t eb e s n o ls go p a d e r 0 n n te g n tp sb t e h ra t e p am ru n h o to ru fal o i s f
( 尸<00 ) A n relc, xe t 9 2 7 尸<00 ) nF F 2w srltdt mp o em t ts , n iee c .5. mo gt e o iec p  ̄2 1 7 8( h .1 i G R a eae ol h nd ea ai a ydf rn e y s s f
22 8 第 卷 2 0年 月 9第2 1 期
・论
著 ・
成纤维细胞 生长 因子 受体 2多态性 与乳腺癌相关性研究
徐 维 华 王 守彪 z
1山东 省蓬 莱 市人 民 医 院外科 , . 山东 蓬 莱
2 5 0 ; . 岛 大学 医 学院 解剖 教 研室 , 6 6 0 2青 山东 青 岛
o A a m , colf ein iga U i r t Sadn r ic, i do 26 0 , h a f nt y Shoo d i i Qndo n esy hn ogPo ne Qn a 60 0 C i o M c en v i, v g n [ sr clObe t e T n et ae w eh r s g u loie p lmop i s (N )o irbatgo t ee tr2 Ab ta t jci o ivsi t h te i l n cet oy rhs v g ne d m S P ff o ls rwh rcpo b
26 0 600
【 要】目的 研 究成 纤 维 细 胞 生 长 因子 受 体 2 F F ) 因单 核 苷 酸 多 态 性 ( N 与 乳 腺癌 相 关 性 。 方 法 对 2 0 摘 ( G R2 基 S P) 8 例 乳 腺 癌 患者 及 2 0例 健 康 女 性 进 行 A A P R检 测 , 析 其 三 个 位点 (s9 2 7 、 2 8 5 2 r2 8 5 8 S P与 乳 8 S—C 分 r 178 m 9 18 、 9 17 )N 2 s 腺 癌 风 险 关 系 。 结果 三 个 位 点 (s9 2 7 、 9 1 8 r2 8 5 8 基 因 型分 布在 乳 腺 癌 组 和对 照 组 中差 异 具 有 统 r2 17 8  ̄2 8 5 2、 9 1 7 ) s 计学意义 ( P<00 ) 与 病 理 资 料进 一 步 联 系 分析 , r2 1 7 8在 淋 巴结转 移 方 面 野 生型 与 变 异 型 差异 具 有 高 度 . ; 5 除 s9 2 7 统计学意义 ( P<00 ) 外 , .1 之 其余 三个 位 点 野 生 型 与变 异 型相 比差 异 均 无 统计 学 意 义 ( P>00 ) 结 论 F F 均 . 。 5 G R2 基 因 三个 位 点单 核苷 酸 多态 性 可能 与乳 腺 癌 的发 生有 关 。 【 关键 词 】 纤 维细胞 生 长 因子 受体 2 单核 苷 酸 多态性 ; 成 ; 乳腺 癌 [ 图分 类 号】 7 79 中 R 3. 【 文献 标识 码】 A 【 文章 编号 】 6 3 7 1 ( 0 2) 8 a 一 0 3 0 1 7 — 2 0 2 1 0 ( )0 1 — 4

散发性乳腺癌COMT、p21和NuMA基因多态性研究

散发性乳腺癌COMT、p21和NuMA基因多态性研究

采用等位 基因特 异性扩 增法( A SA ) 对山东 省 1 2 2
基因 Se r 31 A r g � N uM A 基因 A l a 794Gl y 单核苷酸多 态性进
2
� , � , 行检测 比较两组中各种基因 型分布 频率 的差异 并进 行统 计学 分析� 结果 2 7 1 % ( 3 8 /1 40 ) 散 发性 乳腺 癌患 者和 8 2 % ( 1 0 /1 2 2 ) 正常 对照者的 C O M T 基因发生纯合变异, � � 两组间 M e t/M e t 纯合 基因型 分布频率 的差异 有统计 学意义 ( = 1 5 638 , P� < 0 0 01 ) ;� 随着乳腺癌临床分期( O R = 5 00 , P < 0 0 01 ) � 组织学分级( O R = 5 40 , P < 0 0 01 ) 的升高及淋巴结转 移增多( O R = 3 00 , P = 0 0 02 ) , C O M T 突变基因型所占比例明显增大�而 p2 1 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The f r eq ue n c y of M et/Me t g e n otype i n c a s e g r oup a nd c on tr ol wa s
2 7 1 % ( 38 /1 40 ) a n d 8 2 % ( 1 0 /1 2 2 ) , r es pe c t ivel y. The f r e que n c y ofa l l el e c on ta i n in gg en ot ype s is s ig ni f i c a n tl y hig he rin b r ea s tc a nc er = 1 5 638 , P� < 0 00 1 ) . The pr opor ti on of v a r ia ntg e n ot ype i nc r ea s ed a sc l in i c a ls ta g e ( O R = 5 00 , P < 0 0 01 ) a n d hi s tol og i c a lg r a de s ( O R = 5 40 , P < 0 00 1 ) a dva nc e d, a sw e l la swi th in c r ea s e d n um ber sof l ym ph n ode m e t a s t a s is ( O R = 3 00 , P = 0 00 2 ) . The p2 1

乳腺癌易感基因多态性进展

乳腺癌易感基因多态性进展

乳腺癌易感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乳腺癌是女性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全球每年有120万名妇女患乳腺癌,50万人死于乳腺癌。

我国乳腺癌发病率是较低的,但近几年有明显上升趋势。

其发病因素是复杂的,有研究表明5-10%是遗传倾向的,随着细胞生物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近十年来乳腺癌基因多态性与遗传易感性得到了深入研究。

易感基因即在适宜的环境刺激下能够编码遗传性疾病或获得疾病易感性的基因。

本文就乳腺癌易感基因研究现状作如下综述。

一、brca1/brca2基因1.brca1基因brca1的分子结构和生物学功能: hall等通过基因连锁分析,发现位于17q21的乳腺癌易感基因。

narod等调查验证了此基因并命名为brca1。

brca1 基因是一个约100kb 的大基因,人类brca1 蛋白由186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为180 000-220 000,其n-末端有一个126残基的锌指区,位于第3-5外显子之间。

brca1 蛋白具有以下特征性结构域:①brca1蛋白质n 端为锌指结构域,具有泛素连接酶的作用。

②c 末端为一酸性结构域,对细胞周期监控dna 损伤修复起重要作用。

两个brct 交界处形成疏水沟区域常在乳腺癌中常发生突变。

③rad51 结合区,与dna 损伤修复蛋白rad51结合。

④转录活性区,brca1 蛋白c端富含酸性氨基酸,提示该区具有转录激活作用。

brca1编码蛋白在维持细胞正常增殖、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①参与dna损伤修复。

②brca1 具有转录活化和转录抑制的双重作用。

③参与细胞周期调控。

④参与细胞凋亡。

另外有研究表明brca1 的磷酸化能调节紫外线诱导的凋亡中caspase-3的激活作用。

另外,joukov等研究表明bard1/brca1 复合物在有丝分裂纺锤体形成过程中,对于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及抑制肿瘤生长起重要作用。

流行病学资料证实 brca1 基因与乳腺癌关系十分密切,特别在家族性乳腺癌中占重要地位。

泉州地区女性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相关性研究

泉州地区女性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相关性研究

泉州地区女性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相关性研究陈紫萱;王青兰;蒋燕成;陈德波;张志珊【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标准管理》【年(卷),期】2022(13)22【摘要】目的探讨趋化因子CXCL12(SDF-1)、CCL2(MCP-1)、CXCL8(IL-8)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患者易感性及临床病理学意义。

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泉州地区乳腺癌患者和正常女性各15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DNA测序方法检测CXCL12、CCL2、CXCL8的基因多态性,分析三个位点基因型分布与乳腺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结果CXCL12基因GA型基因频率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超显性模型下,GA型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低于GG和AA型(OR=0.589,95%CI:0.369~0.938,P=0.026),其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相关(P=0.009、P=0.008)。

CXCL8等位基因A和T的频率在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0),T基因患乳腺癌的危险度相对较高,但与临床病理特征无相关。

CCL2基因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CXCL12、CXCL8基因多态性与泉州地区乳腺癌女性有一定的相关性。

【总页数】6页(P37-42)【作者】陈紫萱;王青兰;蒋燕成;陈德波;张志珊【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检验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相关文献】1.青海地区汉、回族女性FGFR2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相关性的初步研究2.全基因组相关研究SNP多态性阳性位点与黑龙江省女性乳腺癌发病相关性研究3.福建省泉州地区汉族人群TCF7L2 rs11196205基因多态性与T2DM的相关性研究4.FGFR2基因多态性与黑龙江地区女性乳腺癌相关性的研究5.泉州地区汉族人群Klotho G395A C370S F352V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LAPTM4B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LAPTM4B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61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1年1月第42卷第1期㊀I n t J L a bM e d,J a n u a r y2021,V o l.42,N o.1 论㊀㊀著L A P TM4B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㊁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张金微1,孟㊀玥2,侯铁英2ә1.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510515;2.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检验科,广东广州510080㊀㊀摘㊀要:目的㊀探讨溶酶体四次跨膜蛋白(L A P T M4B)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㊁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㊀检测L A P T M4B基因在424例乳腺癌患者和238例体检健康者中外周血的表达情况,及其对不同基因型结合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㊀与L A P T M4B1型(∗1/1型)基因型比较, L A P T M4B2型(∗1/2型+∗2/2型)基因型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分布频率更高(占63.7%).∗1/2型和∗2/2型基因携带者患乳腺癌的危险性分别是∗1/1型的1.488倍[95%置信区间(C I)1.061~2.085,P=0.021]与4.915倍(95%C I2.612~9.249,P<0.05).∗2等位基因携带者患乳腺癌的危险性是∗1等位基因的1.911倍(95%C I1.496~2.440,P<0.05).L A P TM4B基因多态性与肿瘤大小㊁淋巴结状态㊁病理学分级及k iG67的表达情况有相关性(P<0.05).结论㊀L A P T M4B∗2等位基因可能是筛查乳腺癌的指标,在乳腺癌生长㊁浸润及转移中起重要作用,检测L A P T M4B基因多态性可间接为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关键词:溶酶体四次跨膜蛋白基因;㊀基因多态性;㊀乳腺癌;㊀易感性;㊀临床病理特征D O I:10.3969/j.i s s n.1673G4130.2021.01.004中图法分类号:R737.9文章编号:1673G4130(2021)01G0016G05文献标志码:AC o r r e l a t i o na n a l y s i s o fL A P T M4B g e n e p o l y m o r p h i s m w i t hb r e a s t c a n c e r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a n d c l i n i c o p a t h o l o g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Z HA N GJ i n w e i1,M E N GY u e2,H O U T i e y i n g2ә1.t h eS e c o n dS c h o o l o f C l i n i c a lM e d i c i n e,S o u t h e r nM e d i c a lU n i v e r s i t y,G u a n g z h o u,G u a n g d o n g510515,C h i n a;2.D e p a r t m e n t o f C l i n i c a lL a b o r a t o r y,G u a n g d o n g P r o v i n c i a lP e o p l eᶄsH o s p i t a l/G u a n g d o n g A c a d e m y o f M e d i c a lS c i e n c e s,G u a n g z h o u,G u a n g d o n g510080,C h i n aA b s t r a c t:O b j e c t i v e㊀T oi n v e s t i g a t e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t h e p o l y m o r p h i s m o f l y s o s o m eGa s s o c i a t e d p r o t e i n t r a n s m e m b r a n e4b e t a(L A P T M4B)g e n ea n dt h e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 a n dc l i n i c o p a t h o l o g i c a l f e a t u r e so f b r e a s t c a n c e r.M e t h o d s㊀T h ee x p r e s s i o no fL A P T M4B g e n e i nt h e p e r i p h e r a l b l o o do f424b r e a s t c a n c e r p aGt i e n t s a n d238h e a l t h y s u b j e c t sw a s d e t e c t e d,a n d t h e c l i n i c a l d a t a o f b r e a s t c a n c e r p a t i e n t sw i t h d i f f e r e n t g e n oGt y p e sw e r es t a t i s t i c a l l y a n a l y z e d.R e s u l t s㊀C o m p a r e d w i t hL A P TM4B1g e n o t y p e(∗1/1),t h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 f r e q u e n c y o f g e n o t y p eL A P T M4B2g e n o t y p e(∗1/2+∗2/2)w a s h i g h e r i nb r e a s t c a n c e r p a t i e n t s(63.7%).T h e r i s k o f b r e a s t c a n c e r i n∗1/2a n d∗2/2c a r r i e r sw a s1.488t i m e s[95%c o n f i d e n c e i n t e r v a l(C I)1.061-2.085,P=0.021]a n d4.915t i m e s(95%C I2.612-9.249,P<0.05).T h e r i s ko f b r e a s t c a n c e r i n∗2a l l e l e c a r r i e r sw a s1.911t i m e s t h a t o f∗1a l l e l e(95%C I1.496-2.440,P<0.05).L A P T M4B g e n e p o l y m o r p h i s m w a s 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t u m o rs i z e,l y m p hn o d es t a t u s,p a t h o l o g i c a l g r a d ea n d K iG67e x p r e s s i o n(P<0.05).C o n c l u s i o n㊀L A P T M4B∗2a l l e l em a y b e a n i n d i c a t o r f o r s c r e e n i n g b r e a s t c a n c e r,a n d i t p l a y s a n i m p o r t a n t r o l e i n t h e g r o w t h,i n v a s i o na n dm e t a s t a s i so f b r e a s t c a n c e r.D e t e c t i o no fL A P T M4B g e n e p o l y m o r p h i s mc a n i n d i r e c t l yp r o v i d e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c l i n i c a l t r e a t m e n t o p t i o n s a n d p r o g n o s i s e v a l u a t i o no f p a t i e n t s.K e y w o r d s:l y s o s o m eGa s s o c i a t e d p r o t e i n t r a n s m e m b r a n e4b e t a;㊀g e n e p o l y m o r p h i s m;㊀b r e a s t c a n c e r;㊀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㊀c l i n i c o p a t h o l o g i c a l f e a t u r e s∗基金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项目(A2019477);广州市科技民生科技攻关计划(201803010094).㊀㊀作者简介:张金微,女,医师,主要从事肿瘤和感染性疾病相关研究.㊀ә㊀通信作者,EGm a i l:H o u t i e y i n g001@126.c o m.㊀㊀本文引用格式:张金微,孟玥,侯铁英.L A P T M4B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㊁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1,42(1):16G20.㊀㊀溶酶体四次跨膜蛋白B(L A P T M4B)基因是刘军建等[1]首次发现的一条在大多数肝癌细胞中高表达,而在正常肝细胞中低表达的新基因.该基因已被证实在多种肿瘤中高表达[2G6].与此同时,L A P T M4B∗2型等位基因已被证实与多种肿瘤的易感性相关[7],同时研究发现在直肠癌㊁肝癌㊁胃癌等癌症中的L A P T M4B∗2型等位基因高表达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呈负相关[8G10].但是,L A P T M4B基因多态性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尚无明确定论.本研究拟对L A P T M4B 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㊁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初步探索L A P T M4B基因在乳腺癌中的作用.1㊀资料与方法1.1㊀一般资料㊀选取2010 2019年就诊于广东省人民医院的乳腺癌患者424例为病例组,年龄24~73岁,所有病例均经病理学证实为原发性乳腺癌.选取同期该院体检健康者238例为对照组,年龄21~78岁,两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8),具有可比性.收集所有病例组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包括年龄㊁原发肿瘤大小㊁腋窝淋巴结状态㊁病理学类型㊁病理学分级㊁雌激素受体(E R)状态㊁孕激素受体(P R)状态㊁激素受体(H R)状态㊁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 E R2)状态㊁K iG67指数等.根据肿瘤细胞的E R㊁P R㊁H E R2状态及K iG67指数进行分子分型分类:L u m i n a lA型(E R㊁P R阳性,H E R2阴性,K iG67ɤ14),L u m i n a lB型+H E R2阴性[E R和(或)P R阳性,H E R2阴性,K iG67>14],L u m i n a lB型+H E R2阳性(E R阳性,P R阳性或阴性,H E R2阳性),H E R2阳性型(H R㊁E R㊁P R阴性,H E R2阳性),三阴型(E R㊁P R㊁H E R2均阴性).1.2㊀仪器与试剂㊀D N A提取试剂盒购自北京天根公司;A l l e g r a64R高速台式离心机购自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A B I9700P C R扩增仪购自美国赛比奥公司;S u bGc e l l大型电泳仪购自美国B i oGR a d公司.1.3㊀方法1.3.1㊀基因组D N A提取㊀取所有研究对象外周血10m L,以乙二胺四乙酸二钾抗凝处理,严格按照外周血D N A提取试剂盒说明书提取纯化基因组D N A,-20ħ下保存备用.1.3.2㊀P C R扩增㊀采用D N A提取试剂盒对提取纯化的基因组D N A进行P C R扩增.L A P T M4B引物,上游:5ᶄGG C C G A C T A G G G G A C T G G C G G AG3ᶄ,下游:5ᶄGC G A G A G C T C C G A G C T T C T G C CG3ᶄ.内参βGa c t i n引物,上游:5ᶄGT C A C C A A C T G G G A C G A C A TG3ᶄ,下游:5ᶄGA G G T A G T C A G T C A G G T C C C GG3ᶄ.反应条件:94ħ5m i n;94ħ30s,64ħ30s,72ħ30s,扩增33个循环;最后于72ħ,延长反应5m i n.1.3.3㊀琼脂糖凝胶电泳㊀将P C R产物加样在2.5%琼脂糖凝胶中,100V,40m i n电泳鉴定.L A P T M4B∗1/1型可扩增出1条204b p片段,L A P T M4B∗1/2型可分别扩增出1条204b p片段和1条223b p片段,L A P T M4B∗2/2型可扩增出1条223b p片段,βGa c t i n可扩增出1条340b p片段.1.4㊀统计学处理㊀应用S P S S2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通过χ2检验判断病例组与对照组的等位基因是否符合H a r d yGw e i n b e r g平衡;采用比值比(O R)和95%置信区间(C I)评估相关因素对乳腺癌危险度的影响;χ2检验分析L A P T M4B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㊀结㊀㊀果2.1㊀数据符合H a r d yGw e i n b e r g平衡㊀用病例组与对照组各基因型表达的实际频率与期待频率做χ2检验,验证病例组(P=0.104)和对照组(P=0.1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用数据可以代表各自人群.2.2㊀L A P T M4B基因多态性的分布情况㊀研究纳入的424例乳腺癌患者中,L A P T M4B∗1/1型㊁L A P T M4B∗1/2型㊁L A P T M4B∗2/2型分布频率分别为36.3%(154/424)㊁44.8%(190/424)㊁18.9%(80/424).与L A P T M4B1型(∗1/1型)比较, L A P T M4B2型(∗1/2型+∗2/2型)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分布频率更高(占63.7%).见表1.2.3㊀L A P T M4B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的关系㊀病例组中L A P T M4B∗2型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型分布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型和∗2/2型基因携带者患乳腺癌的危险性分别是∗1/1型的1.488倍(95%C I1.061~2.085, P=0.021)与4.915倍(95%C I2.612~9.249,P<0.05).∗2型等位基因携带者患乳腺癌的危险性是∗1型等位基因的1.911倍(95%C I1.496~2.440, P<0.05).见表1.2.4㊀L A P T M4B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㊀L A P T M4B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患者肿瘤大小㊁病理学分级㊁淋巴结状态及k iG67的表达情况有相关性(P<0.05);与肿瘤位置㊁有无远处转移㊁分子分型均无相关性(P>0.05),见表2.表1㊀㊀两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情况[n(%)]基因型/等位基因对照(n=238)病例(n=424)∗1/1123(51.7)154(36.3)∗1/2102(42.9)190(44.8)∗2/213(5.5)80(18.9)∗1348(73.1)498(58.7)∗2128(26.9)350(41.3)71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1年1月第42卷第1期㊀I n t J L a bM e d,J a n u a r y2021,V o l.42,N o.1表2㊀㊀L A P TM 4B 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n (%)]n (%)L A P TM 4B 基因型∗1/1∗1/2∗2/2P肿瘤位置0.635㊀左214(50.5)80(52.0)97(51.1)38(47.5)㊀右209(49.3)73(47.4)93(48.9)42(52.5)㊀双侧㊀1(0.2)1(0.6)0(0.0)0(0.0)肿瘤大小0.016㊀ɤ2c m 152(35.8)63(40.9)69(36.3)20(25.0)㊀>2c m 248(58.5)80(51.9)108(56.8)60(75.0)㊀缺失24(5.7)11(7.1)13(6.8)0(0.0)病理学分级0.001㊀Ⅰ级53(12.5)15(9.7)33(17.4)5(6.2)㊀Ⅱ级163(38.4)72(46.8)60(31.6)31(38.8)㊀Ⅲ级158(37.3)46(29.9)71(37.4)41(51.2)㊀缺失50(11.8)21(13.6)26(13.7)3(3.8)淋巴结状态0.003㊀阳性180(42.5)67(43.5)67(35.3)46(57.5)㊀阴性244(57.5)87(56.5)123(64.7)34(42.5)远处转移0.317㊀是45(10.6)12(7.8)24(12.6)9(12.2)㊀否372(87.7)142(92.2)165(86.8)65(81.3)㊀缺失㊀7(1.7)0(0.0)1(0.5)6(7.5)k i G67<0.001㊀<15%141(33.3)65(42.2)61(32.1)15(18.8)㊀15~<30%116(27.4)48(31.2)52(27.4)16(20.0)㊀ȡ30%157(37.0)36(23.4)72(37.9)49(61.2)㊀缺失10(2.3)5(3.2)5(2.6)0(0.0)分子分型0.396㊀L u m i n a lA 型99(23.3)36(23.4)48(25.3)15(18.8)㊀L u m i n a l B 型+H E R 2阴性107(25.2)45(29.2)45(23.7)17(21.2)㊀L u m i n a l B 型+H E R 2阳性78(18.4)29(18.8)34(17.9)15(18.8)㊀H E R 2阳性型60(14.1)18(11.7)25(13.2)17(21.2)㊀三阴型61(14.4)18(11.7)28(14.7)15(18.8)㊀缺失19(4.5)8(5.2)10(5.2)1(1.2)3㊀讨㊀㊀论㊀㊀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女性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位居我国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病死率位居我国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11].常规的乳腺癌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㊁放疗和化疗这3种方式单独或者联合使用[12].近年来,乳腺癌的靶向治疗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13].尽管乳腺癌诊疗水平不断取得进步,乳腺癌的病死率已经有所降低,但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仍旧是一大难题[14G15].乳腺癌的发生㊁发展涉及基因突变㊁积聚的多个阶段,导致肿瘤异常的增殖㊁侵袭㊁转移㊁复发.因此,发现和研究新的乳腺癌相关基因,寻找新的诊断及治疗靶点,是一项十分迫切且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工作.L A P T M 4B 基因位于染色体8q 22.1,长度约50k b ,其由7个外显子及6个内显子组成,包含1个951核苷酸的开放阅读框[16].L A P T M 4B 可编码2种不同的蛋白:L A P T M 4B G35和L A P T M 4B G24.L A P T M 4B G35蛋白被证实与多种肿瘤的发生㊁发展有关,在肺癌和肝癌等肿瘤中高表达,L A P T M 4B G35基因的表达水平与淋巴结的转移率呈正相关,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呈负相关[17G18].此外,已发现L A P T M 4B 基因有2种等位基因L A P T M 4B ∗1型及L A P TM 4B ∗2型,二者唯一的区别在于L A P TM 4B ∗2型第1外显子5ᶄ端非翻译区处存在2个串联重复的19b p 序列,而L A P T M 4B∗1型该区仅有1个该19b p 序列[19].2种等位基因构成的基因型有L A P T M 4B∗1/1,L A P T M 4B∗1/2,L A P T M 4B ∗2/23种.由于有2种等位基因的存在,81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1年1月第42卷第1期㊀I n t J L a bM e d ,J a n u a r y 2021,V o l .42,N o .1L A P T M4B基因呈现多态性.M E N G等[20]研究表明,子宫内膜癌人群L A P T M4B∗2型基因分布频率高于健康人群,∗1/2型和∗2/2型相对于∗1/1基因型个体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更高(O R值分别为1.572和2.335).此外, WA N G等[21]的研究结果也表明肝癌人群∗1/2和∗2/2基因型频率高于健康人群(O R值分别为1.898和2.483).这提示L A P T M4B基因与子宫内膜癌及肝癌的易感性相关.但是上述研究尚未发现L A P T M4B基因多态性与该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明显相关性,原因可能与L A P T M4B基因在不同肿瘤之间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性,以及上述研究病例数不足有关.本研究发现,病例组中∗2型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为41.3%,高于对照组的26.9%,携带∗2型等位基因相对于∗1型等位基因可使个体患乳腺癌的危险性增加1.911倍(95%C I1.496~2.440,P<0.05).其中病例组∗1/2基因型和∗2/2基因型携带者患乳腺癌的危险性分别是∗1/1基因型的1.488倍(95%C I1.061~2.085,P=0.021)与4.915倍(95%C I2.612~9.249,P<0.05).这些结果均提示∗2等位基因也与乳腺癌的易感性有关.L A P T M4B ∗1型及L A P T M4B∗2型2个等位基因唯一区别在于非编码区的19b p序列不同.因此,不同等位基因对肿瘤不同的易感性很大可能归结于19b p基因序列的数目不同.既往研究提示,L A P TM4B∗2型等位基因多出的19b p序列,一方面可能因存在更多转录因子结合位点,促使相关基因更多结合于L A P T M4B ∗2启动子区,促进L A P T M4B基因上调,以及乳腺癌的发生㊁发展;另一方面L A P T M4B∗2型等位基因也有可能由于19b p序列的插入,导致m R N A翻译起始密码子前移,产生新的促肿瘤发生的蛋白[22G23]. L A P T M4B基因已被报道有促进肿瘤细胞增殖㊁侵袭,启动自噬,抑制肿瘤细胞凋亡,协助耐药性产生的作用[24].在小鼠体内,敲低L A P TM4B基因可明显阻断骨肉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为L A P T M4B基因作为骨肉瘤治疗的新靶点提供可能[25].一项M e t a分析显示,L A P T M4B∗2型等位基因的携带者较L A P T M4B∗1型等位基因携带者其罹患肿瘤的风险更高,且L A P T M4B∗2型等位基因被证实为肿瘤的风险因子之一[26].L A P T M4B 2型(∗1/2型+∗2/2型)与肿瘤分期显著相关[27].本研究针对424例经病理确诊为乳腺癌的患者进行了L A P T M4B等位基因分型.研究结果显示, L A P T M4B∗1/1型㊁L A P T M4B∗1/2型㊁L A P T M4B ∗2/2型分布频率分别为36.3%(154/424)㊁44.8%(190/424)㊁18.9%(80/424).与L A P T M4B1型(∗1/1型)比较,L A P T M4B2型(∗1/2型+∗2/2型)在乳腺癌患者的分布频率更高(占63.7%).同时,本研究进一步观察了L A P T M4B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患者各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L A P T M4B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患者肿瘤大小㊁病理学分级㊁淋巴结状态及k iG67表达情况有相关性(P<0.05).与肿瘤位置㊁有无远处转移㊁分子分型均无相关性(P>0.05).提示L A P T M4B基因可能与乳腺癌恶性程度及侵袭能力相关.本研究结果表明,L A P T M4B∗2/2型乳腺癌患者的肿瘤最大径>2c m㊁病理学分级Ⅲ级㊁淋巴结阳性㊁k iG67ȡ30%所占比例明显高于L A P T M4B∗1/1型㊁L A P T M4B∗1/2型,提示与其他2种基因型比较,L A P T M4B∗2/2型乳腺癌患者肿瘤的恶性程度更高㊁侵袭能力更强.但由于本研究缺乏患者治疗随访情况,给预后评估带来一定困难,无法进行3种基因型间的预后比较.此外有研究发现,相对于乳腺癌其他分子分型,L A P TM4B在三阴型乳腺癌中表达最高[28].本研究尚未发现L A P T M4B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分子分型的相关性.当然,可能与中国乳腺癌以L u m i n a lA型为主,三阴型乳腺癌病例数较少有关.笔者认为研究样本数量还有待增加,以满足更多分层因素中数据的量化,来进一步阐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综上所述,本研究证实了L A P T M4B∗2型等位基因与乳腺癌易感性相关,因此,L A P T M4B∗2型等位基因可作为筛查乳腺癌易感人群和高危人群的指标,有较大的应用价值.此外,携带L A P T M4B∗2型等位基因乳腺癌患者其肿瘤可能有更高的生长㊁侵袭㊁浸润能力,提示L A P T M4B可能会成为乳腺癌筛查及治疗的潜在靶点,可间接为乳腺癌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参考文献[1]刘军建,张杰,张宁,等.用荧光差异显示法分离新的肝细胞癌相关基因[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0,32(5):411G414.[2]L IS,WA N G L,M E N G Y E,e ta l.I n c r e a s e dl e v e l so f L A P TM4B,V E G F a n d s u r v i v i n a r e c o r r e l a t e d w i t h t u m o r p r o g r e s s i o na n d p o o r p r o g n o s i si n b r e a s tc a n c e r p a t i e n t s[J].O n c o t a r g e t,2017,8(25):41282G41293.[3]S HA K E R O,T A HA F,S A L A H M,e ta l.L A P TM4Bg e n e e x p r e s s i o n a n d p o l y m o r p h i s ma s d i a g n o s t i cm a r k e r so f b r e a s t c a n c e r i nE g y p t i a n p a t i e n t s[J].JM e dB i o c h e m,2015,34(4):393G401.[4]X I A O M,Y A N GS,M E N G F,e t a l.L A P TM4B p r e d i c t sa x i l l a r y l y m p hn o d em e t a s t a s i s i nb r e a s tc a n c e r a nd p r oGm o t e sb r e a s t c a n c e rc e l l a g g r e s s i v e n e s s i nv i t r o[J].C e l l P h y s i o l B i o c h e m,2017,41(3):1072G1082.[5]WA N GF,WU H,Z HA N GS,e t a l.L A P TM4B f a c i l i t a t e s t u m o r g r o w t h a n di n d u c e sa u t o p h a g y i n h e p a t o c e l l u l a rc a r c i n o m a[J].C a n c e rM a n a g R e s,2019,(11):2485G2497.[6]F A N J,Y A N GJX,Q I A O W,e ta l.L A P TM4BG35e xGp r e s s i o n i s 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 p a t h o l o g i c a l g r ade s a n d c l i n i c a l s t a g e s i n s a l i v a r y a d e n o i d c y s t i cc a r c i n o m a[J].O n c o l91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1年1月第42卷第1期㊀I n t J L a bM e d,J a n u a r y2021,V o l.42,N o.1L e t t,2020,19(1):317G322.[7]H A S H E M I M,B A H A R IG,T A B A S I F,e ta l.L A P T M4Bg e n e p o l y m o r p h i s m a u g m e n t st h er i s ko fc a n c e r:e v i d e n c e f r o ma nu p d a t e dm e t aGa n a l y s i s[J].JC e l lM o lM e d,2018,22(12):6396G6400.[8]C H E N G XJ,T I A N X Y,WU XJ.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L A P TM4B g e n e p o l y m o r p h i s ma n d p r o g n o s i so f p a t i e n t s f o l l o w i n g t u m o rr e s e c t i o nf o rc o l o r e c t a la n de s o p h a g e a l c a n c e r s[J].P L o SO n e,2016,11(7):e0158715.[9]M E N G Y,WA N G L,X UJ J,e t a l.A P4p o s i t i v e l y r e g uGl a t e s L A P TM4B t o p r o m o t e h e p a t o c e l l u l a r c a r c i n o m a g r o w t ha n dm e t a s t a s i s,w h i l e r e d u c i n g c h e m o t h e r a p y s e nGs i t i v i t y[J].M o lO n c o l,2018,12(3):373G390.[10]T I A N M,C H E N Y,T I A N D,e ta l.B e c l i n1a n t a g o n i z e s L A P TM4BGm e d i a t e d E G F R o v e r a c t i v a t i o n i n g a s t r i cc a n c e r c e l l s[J].G e n e,2017,626:48G53.[11]F A N L,S T R A S S E RGW E I P P L K,L IJJ,e ta l.B r e a s tc a n c e r i n C h i n a[J].L a n c e t O n c o l,2014,15(7):e279Ge289.[12]MO N T A S E R IH,K R U G E RCA,A B R A HAM S E H.R eGv i e w:o r g a n i cn a n o p a r t i c l eb a s e da c t i v e t a r g e t i n g f o r p h oGt o d y n a m i c t h e r a p y t r e a t m e n to fb r e a s tc a n c e rc e l l s[J].O n c o t a r g e t,2020,11(22):2120G2136.[13]J AM E S O NJL,L O N G ODL.P r e c i s i o nm e d i c i n eGp e r s o nGa l i z e d,p r o b l e m a t i c,a n d p r o m i s i n g[J].N E n g lJ M e d,2015,372(23):2229G2234.[14]U E N O T.B i o m a r k e r so f n e o a d j u v a n t/a d j u v a n t e n d o c r i n e t h e r a p y f o r E RGp o s i t i v e/H E R2Gn e g a t i v e b r e a s t c a n c e r [J].C h i nC l i nO n c o l,2020,9:35.[15]S C HM I D P,C O R T E SJ,P U S Z T A IL,e ta l.P e m b r o l iGz u m a b f o r e a r l y T r i p l eGN e g a t i v e b r e a s t c a n c e r[J].NE n g l JM e d,2020,382(9):810G821.[16]刘歆荣,周柔丽,张青云,等.人肝癌相关新基因编码产物L A P TM4B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35(4):340G347.[17]K O N G F M,G A O F F,C H E N J,e ta l.O v e r e x p r e s s e d L A P TM4BG35i sar i s kf a c t o r f o rc a n c e rr e c u r r e n c ea n d p o o r p r o g n o s i s i nn o nGs m a l lGc e l l l u n g c a n c e r[J].O n c o t a rGg e t,2016,7(35):56193G56199.[18]L I M,Z HO U R L,S HA N Y,e ta l.T a r g e t i n g an o v e lc a n c e rGd r i v i n gp r o te i n(L A P TM4BG35)b y a s m a l lm o l eGc u l e(E T S)t o i n h i b i t c a n c e r g r o w t ha nd me t a s t a s i s[J].O n c o t a r g e t,2016,7(36):58531G58542.[19]S HA O GZ,Z HO U R L,Z HA N G Q Y,e t a l.M o l e c u l a r c l o n i n g 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o fL A P TM4B,an o v e l g e n eu p r e g u l a t e di n h e p a t o c e l l u l a rc a r c i n o m a[J].O n c o g e n e,2003,22(32):5060G5069.[20]M E N GF,L IH,Z HO U R,e ta l.L A P TM4B g e n e p o l yGm o r p h i s ma n de n d o m e t r i a l c a r c i n o m ar i s ka n d p r o g n o s i s [J].B i o m a r k e r s,2013,18(2):136G143.[21]W A N G S,Z H A N G Q Y,Z H O U RL.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L A P TM4B g e n e p o l y m o r p h i s ma n d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 o f p r iGm a r y l i v e rc a n c e r[J].A n n O n c o l,2012,23(7):1864G1869.[22]Z HA N G M,X UJ J,Z HO U RL,e t a l.c AM Pr e s p o n s i v e e l e m e n t b i n d i n gp r o t e i nG1i s a t r a n s c r i p t i o n f a c t o r o f l y s oGs o m a lGa s s o c i a t e d p r o t e i n t r a n s m e m b r a n eG4b e t a i nh u m a nb r e a s tc a n c e r c e l l s[J].P L o SO n e,2013,8:e57520.[23]WA N G L,M E N G Y E,X UJJ,e t a l.T h et r a n s c r i p t i o nf a c t o rA P4p r o m o t e so n c og e n i c ph e n o t y p e sa n dci s p l a t i nr e s i s t a n c eb y r e g u l a t i n g L A P TM4Be x p r e s s i o n[J].M o lC a n c e rR e s,2018,16(5):857G868.[24]M E N G Y,WA N G L,C H E N D,e t a l.L A P TM4B:a no nGc o g e n e i nv a r i o u s s o l i dt u m o r sa n d i t s f u n c t i o n s[J].O nGc o g e n e,2016,35(50):6359G6365.[25]WA N GZX,G U O M Y,R E NJ,e t a l.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o f l yGs o s o m eGa s s o c i a t e d p r o t e i nt r a n s m e m b r a n eG4a sa n o v e l t h e r a p e u t i ct a r g e tf o r o s t e o s a r c o m a t r e a t m e n t.o r t h o p S u r g[J].O r t h o p S u r g,2020,12(4):1253G1260.[26]X I ALZ,Y I NZH,R E N Y W,e t a l.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Gt w e e nL A P TM4B p o l y m o r p h i s m s a n d c a n c e r r i s k i nC h iGn e s eH a n p o p u l a t i o n:a m e t aGa n a l y s i s[J].S p r i n g e r p l u s,2015,4(1):1G8.[27]F A N M,L I U Y,Z H O U R,e t a l.A s s o c i a t i o no fL A P T M4Bg e n e p o l y m o r p h i s m w i t h b r e a s tc a n c e r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J].C a n c e rE p i d e m i o l,2012,36(4):364G368.[28]吕杨.L A P TM4B对乳腺癌M D AGM BG231细胞系生物学行为的影响[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2017.(收稿日期:2020G04G30㊀修回日期:2020G08G26)(上接第15页)[7]方丽,周进,谢华,等.姜黄素对结肠癌H TG29细胞生长增殖㊁细胞周期分布及C y c l i nD1基因表达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6,45(32):4479G4481.[8]马俊芳,崔博,沈东超,等.C y c l i nD1基因过表达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和对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5,10(2):98G101.[9]杨思霞,李纬,谢泽萍,等.五指毛桃提取物对H e p G_2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研究[J].中药材,2019,42(7):1670G1673.[10]文全庆,贾延劼,王明闯,等.大鼠脑缺血急性期脑组织m i R N A的表达变化[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8,33(1):23G26.[11]张鹏飞.M i RG139直接抑制T O P1的表达影响肝细胞肝癌的增殖和迁移[D].西安:第四军医大学,2017.[12]沙如拉.红花黄色素B通过m i R34a,p53/c a s p a s e9通路调控肝癌凋亡的机制研究[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18.(收稿日期:2020G05G11㊀修回日期:2020G09G10)02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1年1月第42卷第1期㊀I n t J L a bM e d,J a n u a r y2021,V o l.42,N o.1。

维生素D受体基因、胃蛋白酶原C基因及TP53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相关研究

维生素D受体基因、胃蛋白酶原C基因及TP53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相关研究
21 1第 卷 3 0年 月 8第 期 1
・ 综 述 ・
维 生 素 D受体 基 因 、 胃蛋 白酶 原 C基 因 及T 5 P 3基 因 多态 性 与 乳腺 癌 相 关 研 究
张海 超 , 刘德 权 , 王茂 华 , 建 逵 , 英 , 挺 , 思俊 , 卓尼 王 梁 叶 程 张
( 昆明 医学 院第 三 附属 医 院 , 云南 昆 明
酶 切 位 点 圈 。 维生 素 D是 人 体 重要 的 骨代 谢调 节 激素 之一 , 其主 要作
[ 讯 作 者 1 德 权 (9 5 , 。 族 , 士 , 教 授 ( 主 任 医 师 ) 硕 士 通 刘 16 一)男 汉 博 副 副 ,
生导师。
用是 调节 骨 钙 内环境 的稳 定 , 生素 D在体 内要 转 化为 有 活 维
[ 金 项 目】 0 9年 云 南 省社 会 发 展 科 技 计 划 ( 用 基 础 研 究 自筹 经 费 ) 基 20 应
项 目( 0 9 C 】 M) 2 0 Z l8 。
有 明显 的多态性 , 目前 已发现 的限制 性 内切 酶位点 有 B m I、 s A aI、 a F kI、 r9I, 据是 否 存在 这 五种 酶 切 位 点 p T qI、 o T u 根 分 别 形 成 Bb Aa TtFfT r等 位 基 因 , A、 F、 R 表 / 、 /、/、 / Wt 、 B、 T、 T 示缺 乏这 五种 内切 酶位 点 ,相 应 b atft表 示 存在 这 五种 … 、 r
臂 1区 3带 上 . 长 约 7 b 共 由 1 全 5k , 1个 外 显 子 和 1 个 内 含 1 子 组 成 。 5 端 非 编 码 区 包 括 外 显 子 IA、 lC, 外 8个 IB、 另 外 显 子 ( 显 子 Ⅱ~ ) 码 VD 分 子 的 结 构 部 分 。 物 延 伸 外 Ⅸ 编 R 引

TNRC9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的相关性研究

TNRC9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的相关性研究
s l ce s c n r lg o p e ta t d t e g n mi e e t d a o t u ; x r c e h e o c DNA o wo g o p ; e e t d t e T o r ft r u s d t c e h NRC s 2 4 6 1 r a t n o h e e 9 r 1 4 3 2 e c i ft e g n o p l mo p i m y t e p l me a e c a n r a to l k n y e e to t o ;a a y e h o e ai n b t e r a t o y r h s b h oy r s h i e c i n— i s e z me d t c i n me h d n l z d t e c r l t ewe n b e s n o c n e ik f c o n l i a a h l g c a c rrs a t r a d c i c lp t o o i .Re u t NRC s 2 4 6 1 AA,AG n n sl T s 9 r 1 4 3 2 a d GG e e i h t d r u n o — g n n t e su y g o p a d c n to r u r 8 1 , 6 5 , 5 4 a d 1 .% , 8 3 , 3 0 . h r r o c re a in b t e r g se o e e to e r lg o p we e 1 . % 4 - % 3 .% n 8 7 4 .% 3 . % T e e we e n o r l to e we n P o e t r n , sr g n
00 ) C n lso N C s2 4 6 1gn so hn s a ain ly p o l ma ei eea t i h i a t f . . o cu inT R 9 r1 4 3 2 e e fC ieeh n n t ai epe yb r lvn t ter k f o o 5 o t r wh s cr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腺癌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乳腺癌是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伴随着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变化,我国妇女乳腺癌发病率出现明显上升趋势,每年中国乳腺癌新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全世界的12.2%和9.6%[1], 对女性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乳腺癌是一种复杂疾病,其发生的本质是由于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促使细胞的过度增殖和/或异常程序死亡,而这一过程的前提就是一系列基因损失所致基因突变。

伴随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及基因组学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乳腺癌易感基因有了更多的认识, 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与不同易感基因的异常活动密切相关[2]。

因此,研究和了解乳腺癌遗传规律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对降低乳腺癌的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对个体肿瘤易感性产生影响的基因主要有两大类[3]:其中一类为癌基因或抑癌基因,这类基因直接参与肿瘤形成;还有一类是肿瘤易感基因,可以导致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发生突变,或作用于肿瘤相关的代谢通路而导致肿瘤发生。

易感基因影响肿瘤易感性的主要形式就是单核苷酸多态性。

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是指基因组水平上由单个核苷酸的变异所引起的DNA序列多态性。

SNP是遗传易感性的重要遗传学基础。

乳腺癌遗传生物学标志的两种表现形式有:(1)外显率较高的突变基因,比如BRCA1/BRCA2的突变;(2)外显率较低的多态性基因,这些基因在人群中突变率超过1%,是一些与散发性乳腺癌发病率关系密切的基因,这些基因的多态性可以改变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和功能,进一步产生相应的肿瘤易感性。

抑癌基因与乳腺癌发生学关系的国内外研究较多,关于代谢酶基因、DNA损伤修复基因、细胞因子与乳腺癌患病风险之间的关系目前还有待进行大量样本研究去填补空白。

1.代谢酶多态性与乳腺癌细胞色素最初发现于昆虫翅膀的肌肉中,因它有颜色,所以叫细胞色素。

目前已发现有多种细胞色素,如a,as,b,b。

,c,cl, p-450等。

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CYP450)是一类超家族基因编码的同工酶, 参与了内源性化合物和外源性化合物生物转化。

比如它可以把无活性的前致癌物激活转变为亲电子化合物,使得亲电子化合物可以攻击细胞内的生物大分子,并且与DNA或蛋白质形成加合物,最后导致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改变,引发癌变。

目前发现与乳腺癌易感性有关的CYP450有CYP1A1、CYP1B1、CYP17和CYP19等。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发表关于代谢酶多态性与乳腺癌相关性的研究较少,有部分关于CYP1A1与乳腺癌易感性的研究,但结论尚不能肯定两者相关性,需要增加不同种族和不同地域的对照研究。

CYP1B1是目前CYP1B家族成员,作为一种肝外酶,CYP1B1广泛存在于肺、乳腺、前列腺组织中。

CYP1B1能够介导17-雌二醇的C4羟化, 4-羟化雌激素作为致癌物在动物实验中已经被证实。

鉴于雌激素与乳腺癌发生之间紧密联系,研究雌激素的合成与代谢过程中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十分有意义。

CYP17是参与雌激素合成代谢的关键酶,CYP19编码芳香化酶是催化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的限速酶,两者与乳腺癌发病易感性的关系的研究正成为癌发生学中的研究热点。

另外尚有已知与其他肿瘤易感性相关的CYPP450,包括CYP2D6、CYP2E1、CYP2119等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关系的研究仍需要大量样本研究进行论证。

2.细胞因子多态性与乳腺癌细胞因子是一种由多种活细胞产生的、能调解细胞分化增殖和诱导细胞发挥功能的小分子蛋白质,同时它又是机体内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介质,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相应受体发挥作用。

目前已经发现200余种人类细胞因子,通常分为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和趋化性细胞因子等多种类型。

细胞因子基因中非转录区域的一些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影响了一个细胞因子差异性的产生。

2.1白细胞介素类白细胞介素-4(IL-4)是由活化的T细胞产生,位于人类染色体5q31上,可以与多种细胞因子基因连锁。

Erdei等在对墨西哥女性中基因多态性研究中发现-1098G/T位点多态性与乳腺癌有关,血浆中细胞因子水平可以改变肿瘤免疫状态,并且与基因易感性标志物有关,分析其原因认为IL-4能够引起肿瘤细胞凋亡和调解雌激素的合成。

白细胞介素-6(IL-6)是介导Th2反应的一个关键因子,IL-6基因位于人类染色体7q15-p21,其来源广泛,产生细胞主要为单核一巨噬细胞、霍华德T细胞,其次是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

研究表明,IL-6可以有许多细胞产生,并且在造血、免疫细胞的激活、炎症和肿瘤发生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Dossrs等[8]研究发现17724G/T(rs6949149)位点的TT基因型与乳腺癌的危险性有关。

白细胞介素-8(IL-8)是典型的炎性细胞趋化因子,人 IL- 8 基因定位于4 号染色体的 q13-q21, 全长 3211 bp,IL- 8不仅与炎症反应相关,而且其基因的多态性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Wang等对该位点与肿瘤发生的关系进行了Meta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结论。

白细胞介素-10(IL-10)作为重要的抗炎性细胞因子,能抑制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功能,同时又是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在肿瘤细胞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IL-10基因位于染色体1q31-1q32。

IL-10启动子区的-819T/G(rs1800871)、-592A/G(rs1800872)、 -1082A/G(rs1800896)多态性研究成为热点。

Gerger等研究表明-592G/C位点与乳腺癌的转移有着密切联系,对IL-10基因启动子区的多态位点分析证实-592AA基因型可以降低乳腺癌患病风险,而1082AA低表达基因型与乳腺癌的易感性相关。

2.2肿瘤坏死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Garwell在1975年发现的能够引起肿瘤细胞出血坏死的物质,故名肿瘤坏死因子。

TNF是一种多效性细胞因子,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感染的作用,通常两种形式存在,即TNF-α和TNF-β,在乳腺癌的研究中日益受到关注。

TNF-α是一种碱性蛋白,以三聚体形式作用于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等细胞成分,并在炎症反应、损伤及肿瘤发生发展中方面发挥多种调节作用。

TNF-α基因族含有多个多态性位点,Sirotkovic等通过实时定量 PCR SNP 分析发现,TNF-α在乳腺良恶性肿瘤中均有基因多态性表达,但两者差异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Mestiri等发现TNF-a-308 G/A(rs1800629)多态性与乳腺癌有着密切联系,并与乳腺癌预后相关。

Gaudet 等研究发现TNF 启动子区域 (rs361525) 的SNP 变异片段有可能导致患乳腺癌风险增加,而TNF2308 (rs1800629) 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患病无关。

TNF-β信号途径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倍受关注。

TNF-β可以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早期对TNF-β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相关性的研究并不能肯定其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患病风险之间的相关性, 这可能与研究对象地域、种族不同有关。

在Qi等的一篇Meta分析文章中提到,研究结果显示白种人中TGF-B1-869 C/T位点多态性与乳腺癌的发生相关。

3.DNA损伤修复基因的多态性DNA分子是生命体的遗传物质基础,环境致癌物或其代谢产物可以造成机体细胞DNA损伤,基因的突变近年来成为研究的热点。

DNA修复基因是指参与修复内外环境因素所致的DNA损伤的基因。

DNA修复基因的突变直接影响DNA修复能力,造成DNA修复能力的低下或缺陷,致使体内DNA损伤不断积累,直到DNA损伤不能及时有效地修复,积累到一定程度导致基因组不稳定性升高,引起细胞增殖和分化失控,导致肿瘤的发生。

所以说DNA 修复能力的个体差异是决定肿瘤易感性的主要因素。

DNA修复系统是人体的主要防御屏障,分为直接修复、切除修复、单连断裂修复、双链断裂修复(double strand break repair,DSBR)、损伤跨越修复等。

切除修复又分为核苷酸切除修复(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NER)、碱基切除修复(base excision repair,BER)、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

和乳腺癌发病风险有关的DNA修复基因有XRCC1、XPD、XRCC3、RAD51、NBS1等。

目前,已经发现几十种修复基因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序列中碱基变异可引起编码氨基酸的改变或导致转录mRNA剪接的改变,从而影响所表达的蛋白质功能。

因此DNA修复基因SNP 是导致DNA修复能力个体差异的重要原因。

XRCC1基因即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X-ray repair cross-complementing group 1,XRCC1)位于染色体19q13.2,包含17个外显子,在碱基的切除修复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该基因的突变与许多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XRCC1与乳腺癌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相关研究也较多。

Duell等对美国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提示非洲裔美国女性中Arg399Gln等位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患病风险相关。

着色性干皮病基因A(XPA)的主要作用是识别损伤DNA,它位于9号染色体(9q23.3),相对分子量31000kD。

XPA最初也是从研究着色性干皮病(xerodema pigmentosum, XP)发现的, Cleaver首先发现该病是由于患者对紫外线造成的核苷酸损伤切除修复缺陷所致。

到目前已有7组互补型及一种XP变异型被发现,与之相对应的基因分别被命名为XPA 、XPB、XPC、XPD、XPE、XPF、XPG和XPV。

HAN等]发现XPA在乳腺癌患者中基因发生突变的频率较高。

总之,基因多态性与患病风险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多态性与乳腺癌关系密切,对基因多态性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乳腺癌发病机制,通过对高危人群易感性检测,可以早期发现基因突变的携带者,有效预防,并且为乳腺癌治疗提供一个有效途径,为早日实现乳腺癌的彻底治愈提供了可能。

参考文献1. FAN L, STRASSER-WEIPPL K, Li J J, et al. Breast cancer in China[J]. Lancet Oncol, 2014, 15(7):e279-e289. DOI: 10.1016/S1470-2045(13) 70567-9.2. MAVADDAT N, ANTONIOU AC, EASTON DF, et al. Genetic susceptibility to breast cancer [J]. Mol Oncol, 2010, 4(3): 174-191.3. Yoshida K , Miki Y. Role of BRCA1 and BRCA2 as regulators of DNA repair, transcription, and cell cycle in response to DNA danmage[J].Cancer Sci, 2004,95(11):866-8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