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个人心理疗法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德勒个人心理疗法
▪ 主要概念: ▪ 自卑-优越情结 ▪ 目标定向 ▪ 生活风格 ▪ 权力意志 ▪ 依恋与过度保护
一 、理论体系
▪ 1、理论概要 ▪ A、人们对理想化目标的追求往往遭受挫折
和失败,从而导致一种内在的自卑感,使 人痛苦、沮丧。
▪ 使个人通过面对三种基本的生活任务的挑 战而做出努力,融入社会,在人际关系中 找到生活乐趣:工作、爱情和友谊。
▪ 意识自我要能够反观自己,做到对意识的 自由活动性或被动限定性有清醒的认识; 能接受人之为人的局限性,同时又能够积 极向上,有所作为。要达到这一人生境界, 必须经历艰辛的磨砺过程,学会自我调节----对自己的身心活动进行自觉的调控和监 督,最终形成自己独有的价值感、自控力、 现实意识、人生智慧,决断能力、创造力、 幽默感、健康优雅的生活习惯。
▪ 归属性目标最明显体现在“生活任务” 这个概念中。生活任务主要有三项: 工作、友谊和爱情。
▪ 工作:
▪ 是最重要的生活任务。个人对工作角色的满意程 度与接受程度直接影响社会生产。个人工作的积 极性最终取决于个人对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感,而 这种责任感的培养与个人的早期经历关系密切。 如果童年期养成了逃避社会责任的习惯,长大后 在工作中就会表现出懒惰、消极等不负责任的特 征。
▪ 虚构目标:是观念来自百度文库产物,而不是一个实 体。它是个人对自己虚构的未来的一种信 念作用。虽然生活目标是一种虚构,但是 它对个人的影响可能远远超过客观现实的 影响力。一个人生活的依据是他对客观现 实的主观体认。对于当事人来说,虚构的 世界就是他价值判断和行为决策的依据, 就是他生活世界的真实。
▪ 私人逻辑:虚构目标在心理生活发展过程中 很早就会出现。婴儿一出生就进入一个复杂 的人际环境,首先是家庭结构所施加的影响 之中。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索与试验,儿童 很快就会从环境的反馈中学会辨别有效和无 效的交往行为。儿童的思维不合逻辑,客观 性差,所以常常会作出错误的判断,但他们 对自己的这些观念、判断、思想的信心却是 与成年人毫无二致。即便是毫无客观的事实 依据,人们也对自己的深层观念坚信不疑。
▪ 除了意识自我最经常面对的这三个课 题之外,人也必须要面对人的内在精 神生活领域内的两个更为艰难的任务, 即灵性问题和自我同一性问题。
▪ 首先,人类必须处理好自己与精 神或灵性的关系。我们不能仅仅 靠面包生存,必须认同一种精神 性的自我,以便有力量处理人与 宇宙、与神、与普遍价值的关系, 并能融合这些心理层面,获得一 种精神聚合性。
▪ 咨询师的任务是帮助来访者构筑一个 真实而积极的人际关系的世界,改变 既有的生活设计;揭示来访者行为背 后的指导性规则和生活目标, 帮助他 们理解关于生活目标的信念和情感
▪ 2、基本假设
▪ A、人本主义的----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利益高 于小集团的利益。
▪ B、整体的----将人看做不可分割的整体存在。
▪ 有时候,工作显得特别重要,比如在爱情与友谊 方面屡遭失败的人,可能会把工作当作与他人接 触的唯一途径。
▪ 友谊
▪ 可能是反映一个人社会交往兴趣的 最佳体现,因为对朋友的态度往往 反映了一个人对整个社会的态度。 我们能够从一个人有些什么样的朋 友来判断这个人。
▪ 爱情:
▪ 亲密关系并非力比多的驱力,而是一个社 会角色问题。爱的主要任务是对一位异性 的理解以及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完成这 项生活任务,须有极高的社会责任心,因 为其中包含了两个人之间的最为亲密的接 触。它对两个人合作能力的考验十分严格, 因为人与人之间在工作或社交关系之中的 距离在爱人之间不再存在。
▪ 其次,关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追寻,人的 本真自我,人格或精神的重生等宗教性质 的主题,在阿德勒的治疗体系中并不十分 突出。这些主题可以在荣格、超个人心理 学以及存在心理学中探讨。
▪ 第三,人们需要理解其自我分化的情形--例如自我分解为主我和宾我,就需要努力 协调主我与宾我之间的关系,做到人格各 个部分的协调一致。也就是说:
▪ C、现象学的---考察任何人的世界时都应从 这个人自己的角度来观察。
▪ D、目的论的---认为人是被主观的未来牵引, 而不是被客观的过去推动。
▪ E、场论的----认为个人的情感、思维、行为与社 会环境和身体环境有关。
▪ F、社会取向的---在试图成为更大社会整体的一 部分而获得归属感的过程中,人会产生一种社会 (交往)兴趣。
▪ 社会压力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重于性压抑。 ▪ 观念与价值的源泉主要是意识而不是潜意识。 ▪ 决定一个人行为的绝不仅仅是其基因结构或者幼
年时期的性体验。 ▪ 人类行为是健康的心理发展而不是某种程度的心
理疾病(或由此而产生的缺失)
▪ 阿德勒学派把个人的社会性当作理解 人格的基本出发点。
▪ A、生活任务
▪ B、虚构目标
▪ 每个人的生活任务都相同,但实际生活中个 人之间的差异很大。那么人格的多样性如何 解释?阿德勒提出三个普遍性命题:
▪ (1)人格的基本动力是为实现虚构目标--追求优越而奋斗,虚构目标的内容则引人而 异。
▪ (2)社会兴趣的高低大致决定了一个人能 否成功地适应这种奋斗生活。
▪ (3)每个人为虚构目标奋斗的主动-被动 程度不同,可以表现为多种类型。
▪ G、分析的---多数的行为具有潜意识的或难以被 个人理解的形成机制。对行为动机的解释(咨询 师)与领悟(当事人)是帮助患者调整生活目标、 促进人格健康的主要途径。
▪ 3、几个更为基本的假设p.49
▪ 4、理论特色:阿德勒治疗体系与弗洛 伊德的比较。47
二、人格心理学
▪ 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其实是一种社会(人际关系) 心理学:
▪ 脱离现实的虚构的自我目标。
▪ 咨询师的任务是祛除来访者的自我挫败性 的虚构目标。
▪ B、每个人的生活历史都是指向一个特 定的意义。人们 生活的动力,不是来
自客观的过去的经历,不是来源于外 力作用,而是个人生活中指向未来的 目标。
▪ 生活目标并非客观实在的事物,而是 人们心灵的一种虚构,这种理想化的、 虚构的信念是一种精神层面的真实。 它使我们相当然地对于自我的持续发 展和生活的连续意义不加质疑,使得 我们对具体的事物或对象产生一种实 实在在的感受,并进而相信世界的完 整性和实在性。
▪ 主要概念: ▪ 自卑-优越情结 ▪ 目标定向 ▪ 生活风格 ▪ 权力意志 ▪ 依恋与过度保护
一 、理论体系
▪ 1、理论概要 ▪ A、人们对理想化目标的追求往往遭受挫折
和失败,从而导致一种内在的自卑感,使 人痛苦、沮丧。
▪ 使个人通过面对三种基本的生活任务的挑 战而做出努力,融入社会,在人际关系中 找到生活乐趣:工作、爱情和友谊。
▪ 意识自我要能够反观自己,做到对意识的 自由活动性或被动限定性有清醒的认识; 能接受人之为人的局限性,同时又能够积 极向上,有所作为。要达到这一人生境界, 必须经历艰辛的磨砺过程,学会自我调节----对自己的身心活动进行自觉的调控和监 督,最终形成自己独有的价值感、自控力、 现实意识、人生智慧,决断能力、创造力、 幽默感、健康优雅的生活习惯。
▪ 归属性目标最明显体现在“生活任务” 这个概念中。生活任务主要有三项: 工作、友谊和爱情。
▪ 工作:
▪ 是最重要的生活任务。个人对工作角色的满意程 度与接受程度直接影响社会生产。个人工作的积 极性最终取决于个人对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感,而 这种责任感的培养与个人的早期经历关系密切。 如果童年期养成了逃避社会责任的习惯,长大后 在工作中就会表现出懒惰、消极等不负责任的特 征。
▪ 虚构目标:是观念来自百度文库产物,而不是一个实 体。它是个人对自己虚构的未来的一种信 念作用。虽然生活目标是一种虚构,但是 它对个人的影响可能远远超过客观现实的 影响力。一个人生活的依据是他对客观现 实的主观体认。对于当事人来说,虚构的 世界就是他价值判断和行为决策的依据, 就是他生活世界的真实。
▪ 私人逻辑:虚构目标在心理生活发展过程中 很早就会出现。婴儿一出生就进入一个复杂 的人际环境,首先是家庭结构所施加的影响 之中。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索与试验,儿童 很快就会从环境的反馈中学会辨别有效和无 效的交往行为。儿童的思维不合逻辑,客观 性差,所以常常会作出错误的判断,但他们 对自己的这些观念、判断、思想的信心却是 与成年人毫无二致。即便是毫无客观的事实 依据,人们也对自己的深层观念坚信不疑。
▪ 除了意识自我最经常面对的这三个课 题之外,人也必须要面对人的内在精 神生活领域内的两个更为艰难的任务, 即灵性问题和自我同一性问题。
▪ 首先,人类必须处理好自己与精 神或灵性的关系。我们不能仅仅 靠面包生存,必须认同一种精神 性的自我,以便有力量处理人与 宇宙、与神、与普遍价值的关系, 并能融合这些心理层面,获得一 种精神聚合性。
▪ 咨询师的任务是帮助来访者构筑一个 真实而积极的人际关系的世界,改变 既有的生活设计;揭示来访者行为背 后的指导性规则和生活目标, 帮助他 们理解关于生活目标的信念和情感
▪ 2、基本假设
▪ A、人本主义的----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利益高 于小集团的利益。
▪ B、整体的----将人看做不可分割的整体存在。
▪ 有时候,工作显得特别重要,比如在爱情与友谊 方面屡遭失败的人,可能会把工作当作与他人接 触的唯一途径。
▪ 友谊
▪ 可能是反映一个人社会交往兴趣的 最佳体现,因为对朋友的态度往往 反映了一个人对整个社会的态度。 我们能够从一个人有些什么样的朋 友来判断这个人。
▪ 爱情:
▪ 亲密关系并非力比多的驱力,而是一个社 会角色问题。爱的主要任务是对一位异性 的理解以及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完成这 项生活任务,须有极高的社会责任心,因 为其中包含了两个人之间的最为亲密的接 触。它对两个人合作能力的考验十分严格, 因为人与人之间在工作或社交关系之中的 距离在爱人之间不再存在。
▪ 其次,关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追寻,人的 本真自我,人格或精神的重生等宗教性质 的主题,在阿德勒的治疗体系中并不十分 突出。这些主题可以在荣格、超个人心理 学以及存在心理学中探讨。
▪ 第三,人们需要理解其自我分化的情形--例如自我分解为主我和宾我,就需要努力 协调主我与宾我之间的关系,做到人格各 个部分的协调一致。也就是说:
▪ C、现象学的---考察任何人的世界时都应从 这个人自己的角度来观察。
▪ D、目的论的---认为人是被主观的未来牵引, 而不是被客观的过去推动。
▪ E、场论的----认为个人的情感、思维、行为与社 会环境和身体环境有关。
▪ F、社会取向的---在试图成为更大社会整体的一 部分而获得归属感的过程中,人会产生一种社会 (交往)兴趣。
▪ 社会压力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重于性压抑。 ▪ 观念与价值的源泉主要是意识而不是潜意识。 ▪ 决定一个人行为的绝不仅仅是其基因结构或者幼
年时期的性体验。 ▪ 人类行为是健康的心理发展而不是某种程度的心
理疾病(或由此而产生的缺失)
▪ 阿德勒学派把个人的社会性当作理解 人格的基本出发点。
▪ A、生活任务
▪ B、虚构目标
▪ 每个人的生活任务都相同,但实际生活中个 人之间的差异很大。那么人格的多样性如何 解释?阿德勒提出三个普遍性命题:
▪ (1)人格的基本动力是为实现虚构目标--追求优越而奋斗,虚构目标的内容则引人而 异。
▪ (2)社会兴趣的高低大致决定了一个人能 否成功地适应这种奋斗生活。
▪ (3)每个人为虚构目标奋斗的主动-被动 程度不同,可以表现为多种类型。
▪ G、分析的---多数的行为具有潜意识的或难以被 个人理解的形成机制。对行为动机的解释(咨询 师)与领悟(当事人)是帮助患者调整生活目标、 促进人格健康的主要途径。
▪ 3、几个更为基本的假设p.49
▪ 4、理论特色:阿德勒治疗体系与弗洛 伊德的比较。47
二、人格心理学
▪ 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其实是一种社会(人际关系) 心理学:
▪ 脱离现实的虚构的自我目标。
▪ 咨询师的任务是祛除来访者的自我挫败性 的虚构目标。
▪ B、每个人的生活历史都是指向一个特 定的意义。人们 生活的动力,不是来
自客观的过去的经历,不是来源于外 力作用,而是个人生活中指向未来的 目标。
▪ 生活目标并非客观实在的事物,而是 人们心灵的一种虚构,这种理想化的、 虚构的信念是一种精神层面的真实。 它使我们相当然地对于自我的持续发 展和生活的连续意义不加质疑,使得 我们对具体的事物或对象产生一种实 实在在的感受,并进而相信世界的完 整性和实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