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对改进中学德育方法的启示

摘要:德育的实效性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应从德育方法的各个方面进行改革,使之真正能够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德育自身的规律。分析个体社会化的心理机制对改进中学德育工作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阐述个体社会化的心理机制的相关理论知识:社会角色引导,社会比较,社会学习机制,亚社会认同机制。来针对我国中学德育现阶段存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从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的角度来探讨中学生的德育方法,这是较少思考的一个问题,但却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社会多元化价值观引导的形式下,提高学生选择与鉴别的能力尤为重要,所以,对中学德育方法的研究有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中学德育方法;启示及对策

正文:

一、关于个体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讲,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通过自身与社会的双向互动,逐步形成社会心理定向和社会心理模式,学会履行其社会角色,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性的人并不断完善的长期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从每个人的角度来理解,是一个人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从不成熟到成熟的社会生长过程。对任何一个人来说,社会化都是毕生的课题;从社会的角度来理解,社会化又是传承社会规范、社会角色要求、社会发展目标以及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联的价值观、以至社会生活基本知识、劳动技能及全部文化的过程。个人社会化的主要任务是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接受并认识各种社会生活、社会行为规范,树立明确的个人生活目标,承担不同的角色任务,为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在一般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途径主要是家庭文化熏陶、学校文化教育和社会文化影响。

二、德育方法的概念及我国中学阶段德育方法的现状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实现德育内容,在德育原则指导下,运用德育手段进行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在以往的学校德育工作中,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与学生在德育教学中的地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一些学校教师居于重心地位,学生

处于从属地位。正如一位教授所言:“当代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面临着一个改革开放,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复杂的社会环境。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传递,轻思考,忽视了道德选择和澄清能力的培养;当代中学生自我意识、民主意识增强,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灌输,轻交流,习惯于‘我说你听……,缺乏平等对话和情感沟通;青少年道德观的建立,行为规范的养成,既需要静态的晓之以理,更需要动态的品德践行,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说教,轻交流,忽视了德育过程中由知到行的转化环节;青少年儿童良好人格和道德习惯的养成,既有赖于严格的要求和纪律约束,更有赖于学生自身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和坚持不懈的自律慎独,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外律、轻内修。忽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青少年儿童的道德成长与身体成长一样,需要从多渠道汲取营养,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满足于开设了多少德育课程,开展了多少次主题活动,重显性、轻隐性,忽视了发挥教师示范、自然陶冶、校园文化、学科渗透等多渠道的德育功能。”①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学校教育培养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敢想敢干,富于创造的新型人才。传统的德育方法体系与这一要求很不相称。要想顺应社会发展,真正实现德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使命,必须对现有的德育模式进行改革和调整。

三、社会化的心理机制对德育方法的启示

(一)社会角色机制

社会对于一个人的要求、期望与对待,直接决定于他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和所担负的社会角色。因此,一个人的社会环境与社会生活首先是与其社会角色相一致,并依据社会对于相应角色的要求和期待而被系统化的。在中国,由于社会统一性程度很高,社会对于某种社会角色,特别是进入正式社会化机构──各种学校,以接受社会化为主要任务的中学生,其社会生活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以中学生道德社会化为例,无论他们生活在哪一个具体的地区,也无论他们自身的特点如何、家庭背景如何,他们都必定接受同样的道德教育,接受同样的品德训练,并被同样或高度一致的评价系统评判。也就是说,他们有着一致性程度很高的社会化环境,并由此建立起高度一致的社会化经验。事实也证明,他们对于事物的基本看法、对于社会事件的观念与态度以及其基本的价值倾向,具有很高水平的一致性。

从倾向上说,个人越是缺乏独立的、稳定的自我价值体系,其社会判断与自

我价值判断越依赖于以社会既存的状况和大多数人的选择作为参照。具体到中学生,由于他们还没有发展起成熟的个人独立评价系统,他们对于社会、他人及其自身的正确和错误、成功和失败、应该和不应该以及有价值和没有价值进行判断、取舍时,更倾向于依赖社会所倡导的基本价值标准。也正是由于这种参照作用,外部社会对于个人的影响作用直接同人们的年龄有关。年龄越小越是依赖于外部社会的直接反馈与支持,受到社会影响的作用也越大。

该心理机制给我们当前的德育方法启示有:

1、正确地使用奖励和惩罚

(1)教师安排一系列的学习单元,每当学生完成一个单元就加以表扬或给与奖励。

(2)鼓励学生对比自己前后的成绩,而不是与同班同学横向比较,这可以帮助学生看到他们自己取得进步的过程。

2、要经常像学生提供好的榜样。依据观察学习理论为学生树立典型的正面角色,如雷锋和徐本禹等。

3、进行经常性的训练。如:角色扮演训练等可增强学生的各类角色意识,使学生加深对社会规范的认同。

4、培养中学生的移情能力。关键是要让学生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问题。(二)社会比较机制

随着儿童进入青春期之后,他们自我意识的水平不断提高,自我意识的广度与深度都表现出明显的增加,进行自我选择的能力也相应提高。任何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人,都需要在明确评价和确认了自己的确切状况之后,才能明确自己作为主体同别人及周围世界的关系,才能明确自己对所处环境中的他人及其他客体应当怎样行为,自己的行为才有明确的定向。没有明确行为定向的人是不能摆脱不安定感和焦虑的。由于青少年处于身体迅速成长、性发育趋于成熟及自我意识广度与深度飞速发展的特殊阶段,他们的自我评价需要更为强烈。

费斯廷格(1957)发现,无论从动机的出发点来说,还是从评价所涉及的内容说,人们的自我评价都倾向于是社会性的。由于更多的时候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进行社会性评价的绝对标准,人们必须通过将自己的状态与他人的状态进行对比,才能够对自己的状态形成明确的自我评价。这种将自己的状态与他人的状态进行对比以获得明确自我评价的过程,就是所谓的社会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