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 八年级上册 三老山界
苏教版语文八上第3课《老山界》ppt课件1
合作学习:
读课文,完成问题,有疑惑小组讨论:
作者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同时我们也了解了
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课文 是怎样描述的?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表现了红 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
作者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同时我们也了解
了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课 文是怎样描述的?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表现
恶内战的情绪,进一步衬托出红军北上抗战、不怕远征难
的革命豪情。
开端 老 山 界
经过 结果
决定翻山
上山
下山 翻山以后
革 命 英 雄 和 乐 观
写寂静,可以以静写静,也可以以声写静。这篇
课文既说“寂静”,又说“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 响”,正是以声写静。恰恰因为静极了,才听到一般 听不到的声音;恰恰因为听到了一般听不到的声音, 才说明实在是静极了。你在生活中也一定有过这样的 感受,试用一二百字写出来,练习运用比喻等修辞手 法。
时间 第 一 天 下午 天黑
地点
人物
活动
瑶民家 山脚下 半山腰 山路上
瑶家大嫂 红军战士 红军战士
攀谈,宣传红军政策, 使瑶民理解了红军
准备爬山 夜行军
夜里
半夜 第 二 天 黎明以 后
雷公岩
山顶
半夜露宿 红军战士 红军战士、 医务人员 翻越雷公岩
红军战士 任务完成,征服老山 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下午
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 章层次。
品析语言
1.在“半夜露宿”这一部分,作者交代说战士们是“横 着心躺下去”,但又说“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这两
者是否矛盾?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老山界》课件 苏教版
长征油画欣赏
• 描写景物要注意观察景 物的立足点和角度。课 文第一次写火把,立足 点在 ,观察角度 是仰视;第二次写火把, 立足点在 ,观察角 度是既有( )视,又有 ( )视。找出你最喜欢 的一张照片,说说摄影 者是站在什么位置,从 什么角度照的。
•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 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 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 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 漫漫长征画卷就像是一篇神话,生活的每 一个角落,不仅仅是学习,都需要我们发 扬长征精神,一路搏击!
• 写寂静,可以以静写静,也可以以声写静。 这篇课文既说“寂静”,又说“耳朵里有 不可捉摸的声响”,正是以声写静。恰恰 因为静极了,才听到一般听不到的声音; 恰恰因为听到了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才说 明实在是静极了。你在生活中曾有这样的 感受吗?试用一二百字写出来,练习用比 喻。
• 1.背诵课文中景色描写的句子。
• 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故事内容。
• 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 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复述,聪明的你是否已 经发现文章的顺序呢?一起讨论一下吧 • 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难”体现在哪几方面?请你从文中找出相 关的语句回答。 • 课文结尾说:“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 第一座难走的山”,从全文来看,“难走” 表现在什么地方?红军战士又是怎样对待的? 从中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品质?
• 文章按时间顺序,分为三个部分来记叙红 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 第一部分(1段):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 它的地理位置和山高,摆出困难。 • 第二部分(2段--32段):翻越老山界的经 过。 • 第三部分(33段):写作者的感受。
时间 第 下午 一 天黑 天 夜里
《老山界》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老山界》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老山界》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老山界》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老山界》是苏教版八年级必修阅读篇目之一,是一篇记叙文。
文章以作者亲身经历为基础,采用了夸张和对比等手法,通过对当地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人文风俗等方面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老山界的地理位置及特点;2. 了解老山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风俗;3. 掌握夸张和对比等描写手法;4.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如何从文章中获取信息;2. 如何理解夸张和对比这些修辞手法。
四、教学设计1. 课前准备(1) 教师做好文章背景介绍,简单介绍老山界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和人文风俗。
(2) 让学生预习文章,鼓励学生提前了解老山界的情况。
2. 课堂教学(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者视频介绍老山界,引导学生了解老山界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阅读理解(20分钟)教师放松学生阅读文章,然后让学生回答一些有关文章内容的问题,例如:老山界的特点是什么?文化和人文风俗有哪些?(3) 梳理思路(10分钟)学生针对老山界的情况整理思路,准备写一篇文章。
(4) 写作(25分钟)学生根据老山界相关情况,写一篇文章。
鼓励学生运用夸张和对比等修辞手法,提高文章的表现力和文学含量。
(5) 练习评估(10分钟)让学生互相评估彼此的文章,并选出几篇优秀的进行展示。
教师可以点评,鼓励学生。
3. 课后作业完成课堂作业,并根据老师的点评和评估,修改自己的文章。
五、教学效果评估1. 加强阅读理解能力;2. 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夸张和对比等修辞手法;3. 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掌握了表达自己思想的方法。
六、教学反思老山界这篇文章数次阅读后,可以发现文章中夸张和对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尤其是对本地特色的描写,反客观突出。
通过这篇教案的设计和教学实施,学生的各项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不仅提高了阅读和理解能力,还加强了对语言修辞方面的理解和评论能力,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提升本教案以老山界的一篇文章为素材,通过阅读、问答、思路梳理、写作、评估等环节,旨在让学生了解老山界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提高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灵活运用修辞手法,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老山界》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老山界》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老山界》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1《老山界》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以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老山界》为教材,共分为阅读理解、语言运用两部分,学习目的为了提高学生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老山界》这篇文章是讲述了经历种种困难和危险后,作者和他的朋友们终于到达了老山界,看到了那片美丽的土地。
作者通过语言细致叙述了老山界的美丽以及到达老山界的过程,同时也描述了途中的险阻以及经过的艰辛。
本文适合阅读并且扩展学生的社会实践以及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1.语言能力(ⅰ)了解单词:sweated、climbed、set、beyond、experience、toward、valley;(ⅱ)了解词组: work one's way up、someone's group、be covered with脚印、a scream of joy;(ⅲ)能提出故事中与“山”的相关词汇并加以分析和使用。
2.阅读技能(ⅰ)能够准确理解文章的大意,并加以运用;(ⅱ)通过交流思密达观点,学会正确的表达和交流方式。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活动描述:对于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摆一些垃圾、废纸等等杂物在课桌上,表示这是一些被扔掉的垃圾。
在学生们走进教室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们注意这些垃圾,并告诉他们应该如何处理这些垃圾。
教学目的:通过本环节,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们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阅读理解部分a.首先,教师可以将文章的单词和重点词汇纠正一遍,以便学生们在字词认知上做好准备。
b.然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可以分配一段文章进行阅读,并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话复述段落的大意,并用黑板上的条子写下自己阅读的过程。
c.然后,教师可以展开全班讨论,由学生们说出他们的看法和理解,让学生们从自己的角度来解释文本。
d.最后,让学生们回答问题,检查他们对于文章的理解程度。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3课《老山界》课件(共16张PPT)
(jiǎo) (zhōu) (jué )
(qīng)
( là)
整体感知
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明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变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明确: 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探究1
1、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本文以什么为顺 序呢? 明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变化 2、在文中勾画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
时间 第 下午 一 天黑 天 夜里
明确:突出长征途中经历的艰难之多,危险之大,也 更能突出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只要有这种 豪迈的精神,再多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主旨理解2
作者写这篇文章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明确:本文具体的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 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拓展练习
探究5:
如何理解“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 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 去显显身手呢?” 这句话。请结合学过的关于长 征的文章以及你的理解,加以分析。
探究5:
如何理解“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 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这句话。 请结合学过的关于长征的文章以及你的理解,加以分析。
思考;
文章最后一次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景物的特点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景色明朗、清新。
明确: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 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主旨理解2:
作者在文中细致地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 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 还是小得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3《老山界》课件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3《老山界》课件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Wēi yímǐn
二万五千里长征简称“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根据地进行的战略大转移。
1934年10月开始,1936年10月结束。
历时两年,经过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第一方面军)连同后方机关人8.6万余人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分别从江西的瑞金、雩都(今于都)和福建的长汀、宁化出发,开始长征。
其间经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后,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于1935年10月19日抵达陕北根据地保安县吴起镇,11月初与由徐海东、程子华、刘志丹率领的陕北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
1935年11月,贺龙、任弼时率领的红二、六军团从湖南桑植出发,开始长征,于1936年7月2日在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
会师后,二、六军团改称为红二方面军。
1936年10月,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至此,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虽然此时红军已不到3万人,但这是红军和中国共产党极为宝贵的精华。
中国工农红军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用两年时间,长驱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冲破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险阻,战胜党内分裂的危机,胜利地完成了长征。
红军的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
长征。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老山界》课件
半夜
半山腰
半夜露宿 山路上 第 黎明 二 以后 雷公岩 红军战士、翻越雷公岩 医务人员 天 下午
战士
夜行军
山顶 红军战 士
任务完成,征服老 山界
文章按时间顺序,分为三个部分来记叙红军翻越 老山界的经过:
比喻、排比。形象生动的描 绘出瑰丽山色夜景。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时连续不断 的细微声音,比喻战士们轻细的话语声, 说明战士们被冻醒次数之多;“野马奔 驰”写半夜山风之大,又喻寒风刺骨; “山泉呜咽”用拟人化手法喻山泉时断 时续又暗指山势崎岖;“波涛澎湃”形 容林木被风刮动的声音。人声和大自然 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烘托出夜色之深, 夜景之美,透露出勃勃生机,洋溢着革 命乐观主义精神。
下山部分。(从“我们一口气跑 下去”到“清得透底”。)
怎样理解第一段描写中的“火把 排成许多‘之’字形与星光连接起 来,是一种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 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 老山界的险峻,而“许多”一词,既说 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 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夜色、高山 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 “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 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 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大自然的夜景是那样美妙,星星好像宝 石缀在夜幕上。
用巨人矗立比喻眼前的山峰;用 一口井比喻山谷,既突出了山势的 险峻和连绵,又暗示了红军的艰难 处境。“矗立”,形象的说明困难 像拦路虎阻挡在面前,但是直立、 高耸的老山界阻挡不了红军北上抗 日的决心,也改变不了他们的长征 必胜的信念。
苏教八年级上册 三 老山界 课件(共22张PPT)
chéng :盛饭 盛
shèng :茂盛
jué :咀嚼 嚼
jiáo :细嚼慢咽 咬文嚼字
jué :觉得 觉悟 觉
jiào :睡觉 午觉
歉(qiàn):道歉 歉收 谦(qiān):谦虚 谦让 芭(bā):芭蕉 芭蕾舞 笆(bā):篱笆 笆斗(dǒu) 笨(bèn):笨重 笨鸟先飞 苯(běn):有机化合物
(1)他平时省吃俭用,把全部__都捐给了灾区和希 望工程。
(2)你这番话的真实用意是什么?我得好好__一下。
(3)前年我国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可灾区人民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__了重重难关,恢 复了家园。
A、结余 捉摸 度过
B、节余 捉摸 渡过
C、节余 琢磨 度过
D、结余 琢磨 渡过
一、填空 1、红军长征时间:从 1934 年 10 月至 1936 年 10 月 2、按长征时的行政区划,红军长征经过的省为 11 个
按现在行政区划,红军长征经过的省为 14 个 3、《老山界》这篇课文的作者是 陆定一 ;
文体是 叙事散文 ;
依次填入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他平时省吃俭用,把全部__都捐给了灾区和希 望工程。
(2)你这番话的真实用意是什么?我得好好__一下。
(3)前年我国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可灾区人民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__了重重难关,恢 复了家园。
6、“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2021年11月下午12时34分21.11.1812:34November 18, 2021
• 7、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 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2021年11月18日星期四12时34分19秒1 2:34:1918 November 2021
苏教版初二上册语文《老山界》教案
《老山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o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及老山界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o掌握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o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了解红军长征的革命传统。
2.能力目标:o学习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
o能通过品评文章中的关键词语,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o学会用不同写法交代记叙文的要素。
3.情感目标:o感悟红军长征的艰苦和乐观的精神,培养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o体会文章按照时间的变化、地点转移的写作方法。
o赏析文章中关于翻越老山界困难的语段,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2.难点:o对文章中重要语句和语段的分析理解。
o学习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会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准备•录音机、朗诵带。
•投影仪及课件。
•预习课文,掌握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引入话题:o引用毛主席的《七律·长征》中的诗句,提及五岭山中最险峻的越城岭,即老山界,激发学生兴趣。
o提问:红军战士是如何翻越这座被称为长征途中最“难”翻越的山的?2.揭示课题:o板书课题《老山界》。
二、初步认读,整体感知1.听录音,思考问题:o放录音,听朗读带,学生边听边思考翻越老山界用了多长时间。
o学生分组讨论,在文章中找出表示时间的语言标志。
2.整体感知:o学生概括课文大意,用简洁、概括性的词语谈谈读后老山界给自己留下的最深印象。
o小结:红军翻越老山界用了一天半的时间,老山界陡峭、险峻、高大。
三、理清文章思路1.分段讨论:o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段并理清思路。
o课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自然段):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山高,摆出困难。
▪第二部分(2-33段):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层(2-11段):山脚访瑶家。
▪第二层(12-23段):从天黑以后到黎明之前,主要内容有“之”字拐的路上、山腰露宿。
▪第三层(24-31段):从次日黎明写到下午两点多钟,主要内容有山顶所思。
苏教版八上《3、老山界》课文原文
苏教版八上《3、老山界》课文原文老山界陆定一我们决定要爬一座三十里高的瑶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
下午才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
前面不知道为什么走不动,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又要停下来等。
队伍挤得紧紧的,站累了,就在路旁坐下来,等前头喊着“走,走,走”,就站起来再走。
满望可以多走一段,可是走不了几次又要停下来。
天色晚了,肚子饿了,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
我们偷了个空儿,跑到前面去。
地势渐渐更加陡起来。
我们已经超过自己的纵队,跑到“红星”纵队的尾巴上,恰好在转弯地方发现路旁有一间房子,我们就进去歇一下。
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大嫂,借你这里歇歇脚儿。
”“请到里边坐。
”她带着些惊惶的神情说。
队伍还是极迟慢地向前行动。
我们就跟瑶民攀谈起来。
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不论是谁,不论他们开始怎样怕我们,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的。
今天对瑶民,我们也要试一试。
我们谈到红军,谈到苛捐杂税,谈到广西军阀禁止瑶民信仰自己的宗教,残杀瑶民,谈到她住在这里的生活情形。
那女人哭起来了。
她说她原来也有过地,但是汉人把他们从自己的地上赶跑了。
现在住到这荒山上来,种人家的地,每年要缴特别重的租。
她说:“广西的苛捐杂税对瑶民特别重,广西军阀特别欺侮瑶民。
你们红军早些来就好了,我们就不会吃这样的苦了。
”她问我们饿了没有。
这一问正问中了我们的心事。
她拿出仅有的一点米,放在房中间木头架成的一个灶上煮粥。
她对我们道歉,说没有多的米,也没有大锅,要不就多煮些给部队吃。
我们给她钱,她不要。
好容易来了一个认识的同志,带来一袋米,够吃三天的粮食,虽然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我们还是把这整袋子米送给她。
她非常欢喜地接受了。
部队今天非夜里行军不可,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
八年级语文上3.老山界备课教案苏教版
苏教版八上3.老山界备课指导本课课文导读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的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主力8万6千多人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于12月间越过广西东北角的老山界,又以超乎寻常的勇毅,突破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三道天险,爬雪山,过草地,先后击溃敌军410个团和无数地主武装的围追堵截,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跟陕北红军会合,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老山界,是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半内所发生的事情。
学习本文,感受长征途中红军战士表现出的不畏艰难险阻的革命英雄主义和精神坚信胜利前景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理清记叙的要素,了解本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层次的特点,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双基知识导学1.注音骨碌(gū)(lu) 酣然入梦(hān)蜷曲(quán)缀着(zhuì)呜咽(wū)(yè)澎湃(péng)(pài)落(得很远)(là)2.辨音3.辨形4.解释(1)攀谈:课文里是找些话题与人交谈的意思。
(2)酣然入梦:甜美、畅快地入睡。
(3)呜咽:课文里形容凄切的水声。
(4)澎湃:课文里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5)身手:本领。
(6)苛捐杂税:指繁重的捐税。
(7)军阀:泛指控制政治的反动军人。
(8)信仰: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
(9)宗教: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虚幻的反映,要求人们信仰上帝、神道、精灵、因果报应等。
(10)矗立:高耸地立着。
(11)咀嚼:用牙齿磨碎食物。
(12)宿营:军队在行军或战斗后住宿。
(13)景致:风景。
5.辨义惊惶惊慌“惊惶”,惊慌。
“惊慌”,害怕慌张。
这两个词的含义基本一致,只是“惊惶”更多地用于书面语,而“惊慌”则多用于口语。
奇观壮观“奇观”,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
老山界苏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老山界苏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老山界》是陆定一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创作的文章。
本文描写的是中央军委机关纵队在这一带行军的情形,,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老山界苏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老山界》教案一、教学设计(一) 设计思路《老山界》(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文)这篇文章选自《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它是一篇回想录,真实地叙述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故事。
作者陆定一(1960—1996)在长征途中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他以浑厚优美、真挚细腻的笔触进行记叙描写,条理清楚,内涵丰富,写法新颖,很合适中学生学习。
根据文章内容的历史背景和写作特点及其表现中心思想的手法,在教学时,应将理清文章线索,掌控文章主要内容、学习按时间推移和地点转换进行叙事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将品味红军乐观坚强的精神、学习通过杰出的环境描写来表达思想感情作为教学难点。
学生在学课文之前,自行查找并浏览有关“长征”的历史资料,观看2001年央视拍的《长征》,让学生了解长征这一历史事件,从中感受长征的伟大意义和其中红军留给后人的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这样,有了情感铺垫,学生较易进入课文情境。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换、总结归纳、探究发觉,到达充分学习的目的。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和铸造探究问题品味文章的能力。
(二) 教学准备1. 课前准备:观看《长征》片断,感受长征精神。
影片能激发学生学习爱好,了解历史并感受那个年代的艰苦岁月,这样学生较易进入课文情境,品味和品析文章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讨论交换的时候,问题和课文精华就可以水到渠成出来了。
2.预习课文并查阅有关长征的背景资料。
(三)教学步骤1.自主学习、讨论交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由朗诵或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理清课文线索,掌控全文内容;掌控文中生字词,并画出自认为好的词、句、段;找出文中不知道的或有疑问需要讨论的地方,圈点批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老山界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
积累生动的景物描写。
3.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
的作用。
4.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文中三处生动的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意思的作用。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1.导语: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一年,震惊中外。
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
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
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
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吧。
板书课题《老山界》。
2.学生查阅资料介绍作者。
陆定一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江苏无锡人
3.出示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
2.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3.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自主学习(一)自学提纲
1.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1)给加横线字注音
蜷缩()呜咽()点缀()澎湃()迟缓()
咀嚼()篱笆()酣然入梦()苛捐杂税()(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酣然入梦:苛捐杂税:点缀:
2.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⑴感知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有关情节
起因:红军总部决定翻越老山界。
经过:红军战士历经艰险翻山
结果:红军取得了翻山的胜利。
(2)《老山界》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故事,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按时间顺序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内容和层次的,请你找出表示时间和地点转移的词语。
填写下表。
并分析文章层次。
本文层次:分三部分。
一、(第一自然段)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
二、(2—33)段;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三、(34段)说明老山界比起其它“小得很”。
(3)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难”体现在哪几方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回答。
明确:“难”体现在:①山路险峻,悬崖峭壁——走路难
②要在一尺多宽的陡峭山路上睡觉——睡觉难
③饥饿——吃饭难④伤病员多,敌人追击——处境难
(4)面对困难,红军战士以什么态度面对,是如何克服的,体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可用文中语句回答)
明确: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5)本文着重抓住了哪四个片段来写请各用四个字加以概括。
明确:“与民攀谈”“山腰露宿”“攀越山顶”“下山情形”
(6)文题为何用土名“老山界”(联系与瑶民攀谈一段)
明确:通俗亲切,暗示红军是人民的军队。
(二)自主学习(温馨提示:请同学们注意运用工具书,在课本上圈点批注,做好笔记)(三)自学检测
三、合作探究阅读13-22段回答问题
1. 概括语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描写红军走“之”字路的奇观。
2、语段两次提到了“火把”,说说它们在文中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第一次:是为了说明它的“之”字形,暗示路陡山高。
第二次:展示了“奇观”的细节,突出山路的陡峭和气势。
3.语段中,第③④⑤段属于人物的什么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
明确:语言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画线句“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抒发革命乐观主义的豪迈情怀。
板书设计:
老山界
决定翻山
时
走路难
间翻山经过睡觉难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
顺
吃饭难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序
处境难
翻山以后
堂清结果: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直接导入;板书课题;
出示课时目标。
1.赏析精彩的语段,理解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2 .背诵一些优美的段落(如:第22 节)。
二、自主学习
(一)自学提纲阅读课文23-31段回答问题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语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描述了红军战士露宿山谷和登上老山界山顶的情景。
2. 第23段中作者调动了人的哪几种感官来写景请分别举例说明其作用。
明确:视觉:“天上闪烁……宝石”;“黑的山峰……一口井”,写出了山高;
听觉:“耳朵里……在澎湃”,写幽静;
触觉:“才觉得寒气逼人……打着颤”,写寒冷
3.第23段中“黑的山峰……像一口井”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势的险峻,也表现了红军身处险境而镇定自若的乐观主义精神。
4. 语段中说“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每个人的心中”,这个“坚强的意志”指的是什么
明确:指红军北上抗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
5、这段话中运用了那些比喻把这几个调换一下位置,好不好
明确: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山泉在呜咽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波涛在澎湃
不好。
四个"像"其实可分为两组,一组以动物作比,一组以水流作比,两组在比较声音方面,都是一小一大,表现了听觉上或小或大的两种"不可捉摸"的感受。
如果①与③对调,就不能表现听觉上的矛盾感受。
(以声衬静)
(二)自主学习(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回)(三)自学检测
三、合作探究
1.品味划线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1)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明确:反映了瑶民长期遭受军阀的欺压,每有军阀部队通过,就担心人丁被抓,财产被抢,因而不得不“躲起来”的严酷现实。
(2)她的房子如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
明确:“生怕”是“很怕”的意思;“显眼”是明显而容易被看到,以引人注目的意思。
这两个词语在此起强调作用,表现了红军对瑶民利益的关切和保护。
(3)“抢了一碗就吃”明确:教参P34
2.联系全文,理解下列语句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1)“像山泉在呜咽。
”明确:教参P34
(2)远远地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身手呢
明确:红军用嘲笑的口吻讽刺敌人,反映了他们对自己战斗能力的确信。
总结:
(一)写作方法:1、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的转移安排层次。
2、生动的描写具体而形象的表达中心。
(二)语言特色:朴实而优美,凝练而细腻,感情强烈
中心:本文真实、生动的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堂清检测
1、课文背诵
2、练习册第二课时
堂清结果:
课后反思(优点、不足、改进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