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中国新闻评论的发展史
中国新闻评论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新闻评论的演变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0298ac9ba0116c175f0e485d.png)
显增多。
(2)1957年至1977年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期 (3)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 史发展新时期。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 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次日, 《人民日报》全文转载。
改革开放三十年新闻传播领域的变迁
渐进式改革与中国社会转型 新闻传播领域的改革: 经济建设与经济新闻、人民生活新闻 传播学进入中国,全国第一次传播学座谈会在北京 举行,会议确定了“系统了解、分析研究、批判吸收、自 主创造”的我国研究传播学的基本态度。 新闻业务的改进与习仲勋的“五字方针” “三贴近”报道方针与政治文明建设 “非典”事件与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 督权 互联网与民意聚合方式的改变
3、旧中国比较有影响的新闻评论作者 (3)张季鸾(1889-1941) :
《季鸾文集》,其最辉煌的时
期是主持大公报笔政的15年, 1940年荣获美国密苏里新闻学 院大奖。 a.文章基调:抗日; b、在某种程度上能做到公 正; c、文章富有感情。
张季鸾社评的写作原则 《大公报》奉行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
六甲主编出版,揭开了中国近代报刊的历 史,也揭开了中国新闻评论的历史。其言
论以宣传宗教教义、宣扬伦理道德为主,
虽有个别接近现实的言论出现,但基本谈 不上新闻性 。 •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外国人在中国 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不少评 论直接触及现实矛盾,使评论开始有了一 定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开设了固定的言论
5、早期时评及其特色
时评:以议论时事为主的评论,最初专指时事短
评 。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报刊时评开始出现。1904年 创刊的《时报》(主办人狄葆贤),专门设臵《时 评》专栏,所发评论注意与当天重大新闻相配合, 篇幅短小,时效性强,一事一议,大致相当于现在 报上的“短评”或“编后”,时评成为《时报》的 一大特点 。 与政论相比,时评更注意新闻性,特别是时效性, 因此更接近于今天的新闻评论
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史五六章
![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史五六章](https://img.taocdn.com/s3/m/480e41bf8762caaedd33d4c5.png)
第四章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一、自由新闻体制的建立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后,武汉革命党人立即在其控制区,按言论出版自由理念,创建自由新闻体制。
11月9日,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颁布《鄂州约法》规定:“人民自由言论著作刊行并集会结社”,只有在“有认为增进公益,维持公安之必要,或非常紧急必要时得以法律限制之。
”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鉴于《大清报律》废除后报刊出版无章可循,由此制定《中华民国暂行报律》。
基本内容是:①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②“流言煽惑,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③“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
1912年3月11日颁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则将“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写入国家根本大法。
二、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与政党报刊的蜂起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武昌起义后半年,全国报纸由100多家猛增至500多家。
1912年2月至10月的8个月期间,在北京注册的新报纸就有89家之多。
1912年至1918年间,中国新创立的通讯社甚至还超过了二十家!而这些新创立的报刊中,其绝大部分为党报性质。
政权机构机关报:四川都督府《都督府政报》、云南都督府《云南政治公报》政党机关报:国民党《湖南民报》、共和党《群报》民国新贵资产阶级政客为自己鼓吹:尹昌衡成都《西方报》、谭延闿武汉《国民日报》知识分子:章士钊上海《独立周报》黄晦闻广州《天民日报》争取妇女参政商业报纸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我国新闻界出现短暂的繁荣,有人称它为“报界的黄金时代”。
同盟会——国民党系统报刊:北京的《亚东新报》《中央新闻》;上海有《民立报》、《天铎报》、《大陆报》、《太平洋报》《民国西报》、《中华民报》《国民新闻》等;天津《民意报》、《国风报》等。
共和党——进步党系统报刊:上海《时事新报》、《大共和日报》北京《国民公报》天津《庸言》小政党、政治团体报刊自由党上海《民权报》戴季陶、何海铭主编“以暴易暴,惨无人道,欲真共和,重在改造”“报馆不封门,不是好报馆;主笔不入狱,不是好主笔”“横三民”民国成立后,“政党政治”风起云涌,短时间内全国出现大小政党达惊人的300多个!为宣扬各自政治主张,他们纷纷创立新报刊。
简论中国新闻评论的发展史
![简论中国新闻评论的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db57e67df242336c1eb95e8b.png)
简论中国新闻评论的发展史摘要:新闻评论的历史,经历了由形成发展、成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新时期的新变革四个历史时期。
评论自身主要经历了三个方面的变化:由政治宣传到以舆论监督为职能,这属于评论职能的变化;形式变化从以往的说教模式转变为配以时评和对论等多样化的评论形式;内容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由以政治性论说为主的评论发展为丰富多彩的面向大众的评论格局。
关键词:封建统治;耳目喉舌;舆论监督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7-0164-02中国封建时期,信息的传播主要以封建官场为传播范围,这就决定了信息传播的内容以朝廷信息为主,皇帝的言行及谕令等。
为维护封建统治,即对“大一统”的诉求,信息传播受高压政策的限制,这种传播环境是对是对评论的天然拒绝。
鸦片战争前,中国第一份近代化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由英国传教士威廉米怜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办。
其根本要务是阐发基督教教义。
该报虽以“言论”、“论说”形式出现,但并不具有时效性和强烈的新闻性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评论,只是评论的启蒙阶段。
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近代社会,西方国家的思想渗透和影响,再加上使统治者的高压的相对宽松化,使得办报兴起。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传媒活动异常活跃,近代报人以前所未有的独立姿态和自由精神冲破封建的限制,对政局发表言论,开始了中国的报刊政论时期。
中国评论形成发展于旧民主革命时期,主要是在资产阶级改良革命时期。
一、政论的形成发展1.维新运动前。
在维新运动之前,国人办报的情况按政治派系来分的话,大概可以分为三类: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澳门新闻纸》是林则徐翻译的译稿,它虽具有新闻传播的性质,但却不是评论性质的,更多的是新闻传播的载体;以太平天国为代表的农民阶级,洪仁玕《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的施政纲领,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性质。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评论学笔记讲义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评论学笔记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d122b165783e0912a2162a09.png)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评论学笔记讲义:新闻评论的特点与作用第一章新闻评论的特点与作用第一节新闻评论的基本概念一、新闻评论的多种定义有关新闻评论的多种定义;新闻评论概念的变化与新闻评论实践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新闻评论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要目的和手段。
二、新闻评论的传播系统新闻评论的主要体裁与基本样式;广播、电视及网络评论的特殊体裁与样式。
第二节新闻评论的特点一、新闻评论与一般议论文的区别强烈的新闻性,鲜明的政治性或思想性,广泛的公众性。
二、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区别传播内容不同,传播目的不同,传播方式不同,传播要求不同。
第三节新闻评论的功能一、新闻评论的社会功能认识功能,包括认识事物本质,了解事物因果,预测失误趋势,提高认识能力;教育功能,包括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社会规范,提高道德水准,促进社会文明;监督功能,包括监督权力机构,监督公权人士,监督利益团体,维护社会公正;协调功能,包括调节舆论温度,平衡社会心态,协调社会行为,避免传播误区。
二、新闻评论的特殊作用引导作用,包括引导社会舆论,引导实际工作,引导社会生活,引导受众思想;解读作用,包括解释政策法规,解读新闻事件,分析社会现象,解除思想疑虑;表态作用,包括代表党或政府表态,代表媒介表态,代表公众表态,代表个人表态;深化作用,包括洞察事物本质,做出理性分析,把握普遍联系,指出变化规律。
中国新闻评论的演变与发展第二章中国新闻评论的演变与发展第一节中国新闻评论历史的简要回顾一、中国新闻评论的源头——古代论说文时期从先秦诸子,到秦汉、魏晋、唐宋、明清时期,中国的论说文历史的简要回顾及名篇介绍。
二、中国新闻评论的出现与演变——报刊政论、时评时期《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与中国新闻评论的出现;王韬政论的历史地位及特点;梁启超的时务文体及特色,时评的出现。
三、中国新闻评论的成熟——报刊新闻评论时期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新闻评论的变化;代表性评论家及其评论作品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新闻评论的发展。
中国事业新闻发展史
![中国事业新闻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0a95eca384868762cbaed51d.png)
一、名词解释1、《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时期著名的维新派报纸,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
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创办。
2、“苏报案”:清政府为镇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而罗织的文字狱,是辛亥革命前的著名反清政治案件。
1903年,邹容、章太炎分别写出轰动全国的《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3、《新青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
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
自1915年9月15 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
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
4、萍踪寄语:是著名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邹韬奋所著的散文选集。
5、时务文体:甲午战后新的报章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得最好,故称时务文体。
其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为后来的五四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6、《国闻报》:是维新派在华北的舆论阵地,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
7、《循环日报》1874年2月4日创刊于香港,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家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也是中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的中文日报,宗旨是:“变法自强”,它的创办人和第一主编是我国近代著名报刊政论家王韬。
8、《每周评论》:是这个新的报刊宣传阵线中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积极配合《新青年》,将新文化运动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每周评论》于1918年12月22日在北京创刊,是陈独秀、李大钊等《新青年》同仁为适应新的形势而创办的一份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
9、《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创办地点广州,1834年发表《新闻之略论》一文,是在中国国内发表的第一篇新闻学专文。
10、大清报律:1908年1月16日,清朝商部、民政部、法部等参考日本的新闻纸法拟定了《大清报律》草案报清廷审批。
11、“洋旗报”:是以外商名义出版的中文报纸,可以不接受日伪军的新闻检查,因而在1938年之后出现了大办“洋旗报”的热潮。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https://img.taocdn.com/s3/m/5780f0130029bd64793e2c06.png)
《中国新闻传播史》(1978-2008)主要内容简介:这项近百万字的巨著,从学术角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与变化,总结了的经验,并分析存在的问题。
这是继《中国新闻通史》(三卷)之后的中国新闻与传播史的又一力作。
书面。
整本书以“历史记录风格”撰写,分为四个部分:绪论,一般性评论,子注释和补充性注释。
引言部分探讨了中国新闻通讯业近30年发展的总体历程和基本形式。
通常,从新闻传播系统的发展全过程中,提取出四个线索,即新闻传播系统,新闻传播概念,新闻传播规则和媒体管理,以梳理其历史背景。
从横向的角度讨论了报纸,新闻期刊,广播电视,新媒体,新闻社,新闻与传播研究以及新闻与传播教育的发展过程;附录讨论了台湾禁令解除后,香港和澳门回归后新闻业和传播业的发展以及1978年后华侨媒体的历史。
每章从六个方面进行了概述和论述:概述,主要编年史事件,发展轨迹,媒体案例,典型人物以及经验教训。
《中国新闻与传播史》(第二版)涵盖新闻学与传播学两个主要学科,新闻学,广播电视和广告学三个学科。
进入21世纪,以完整的体系集力量,改写一系列新闻与传播教材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可以为新世纪的新闻教育和新闻人才培养提供服务。
在此基础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组织编写了《21世纪新闻与传播》系列教材。
编辑是各个教学领域的专家,其中许多是相关学科的学术带头人。
该系列教材包括国家级重点教科书和部级重点教科书,其他教科书也是精选产品,充分保证了它们的质量和权威性。
这套教材的特点如下:首先,内容是新的,涵盖面很广。
其次,写作是新的。
第三,作者阵容强大。
简而言之,这套教材的出版可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新闻与传播教学发展的需要,使学生掌握新闻与传播的基本理论,并熟悉其总体框架;在微观层面上,学生可以借助教学对新闻和传播的实际商业知识有具体的了解。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版)由方汉奇撰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新闻传播的历史建构对三个新闻定义的解读
![中国新闻传播的历史建构对三个新闻定义的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ac4f40e17f1922791688e888.png)
中国新闻传播的历史建构——对三个新闻定义的解读时间:2003-12-7 23:34:41 来源:中国新闻研究中心作者:黄旦阅读1291次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中国新闻思想史上三个新闻定义的解读和分析,认为徐宝璜的定义重点是“事实”,从而要建立客观中立的报刊模式;陆定一定义的中心是“报道”,由此演变成“用事实说话”的基本理念和规范。
范长江则是把“群众”置于首位,力求以此来探索新形势下党报工作的新路子。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闻定义是我国新闻学者首先关注的重要学术问题之一,从而为正确理解新闻,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一个科学的新闻学理论体系,做出了不能忽视的贡献。
可是遗憾的是,几乎所有关于定义的讨论,大都局限于逻辑的层面:外延内涵或类和种差的反复考量。
至于各种定义所产生的历史情境和定义者通过定义试图要表达的意义,居然被排除在所有讨论者的视野之外。
此种状况直至最近仍无改观[1]。
就技术层面而言,定义属于逻辑学的范畴,因而,逻辑的周密与否,当然是一个基本要求。
但一个定义——若非游戏之作——就不只是逻辑排列,或者说,在逻辑的排列中总是有意无意、或隐或显蕴涵着下定义者对某一物质或现象的基本看法和构想。
“所有定义均是特定的。
它们与某些目的或某些情势有关,因此,仅适用于一个严格限制的领域或‘论域”,[2]。
若套用格尔兹的话,定义里面实隐藏着一张“由他们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3]。
既然如此,讨论及运用定义也好,充满雄心壮志试图创造新的定义也罢,破解原有定义背后的意义之网是不可缺少的起码要求,否则就难以对之进行正确估量,严重者则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今人之思度前人之意[4],从而把一个本来有其严格限制的东西,不加细辨随意搬用。
哪怕是其中的逻辑如何更加严密、准确的问题,如果离开其时的社会语境,撇除了定义者所处的现实状况,最终也只能是逻辑游戏。
即便是那些严肃认真的“修订”、“创造”,学者的追求固然可嘉,若不审慎,其所持之“矛”,也未必真的对准了所设之“盾”。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新闻学专业)》题库章节题库新闻评论【圣才出品】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新闻学专业)》题库章节题库新闻评论【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f7274b5d700abb68a982fbc2.png)
第六篇新闻评论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新闻评论学答:新闻评论学是应用新闻学中的一个分支,是以纸质媒体、电子媒体和网络媒体新闻评论的原理、原则、方法以及历史沿革作为研究对象,以熟练掌握新闻评论运作规律、发挥评论最大效用为主旨的一门科学。
新闻评论学同新闻采访学、新闻编辑学一样,是新闻传播业实务方面的基本学科,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实践性。
二、简答题如何提高新闻评论工作者的素质?答:提高新闻评论工作者的素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思想政治修养新闻评论工作者要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主要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加强思想政治修养,还要求评论工作者加强政策观念,提高政策水平。
此外,评论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修养,也是加强思想政治修养的重要内容。
(2)学识渊博,精通业务评论工作者在加强思想政治修养和提高理论政策水平的同时,还应当注意科学文化知识的积累和业务基本功的训练,尽量做到既懂政治、学识渊博,又有熟练的业务基本功。
(3)培养深入朴素的作风新闻评论的特点,决定了评论工作者要有深入朴素的作风。
新闻评论不仅要反映客观事物,而且要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要讲道理。
对现实生活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而且要说明“为什么”,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这就要求评论工作者“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
不凭死的书本”,而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掌握充分的材料,经过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所以,评论工作者首先要有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的作风。
评论工作者还应当有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作风。
科学严谨的态度和作风,对于评论工作者也是十分重要的。
这也是敬业精神的一种表现。
总之,办好新闻事业,要靠高素质的新闻队伍,把评论工作做得更好,也离不开高素质的评论工作者。
第二章中国新闻评论的演变与发展论述题试述中国评论的发展历程。
答:新闻评论在中国有着独特的发展轨迹,它植根于悠久的政论传统,又与近代报刊的出现直接相关。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https://img.taocdn.com/s3/m/48dec8aac77da26925c5b02a.png)
2.中国世上第一个评论家:王韬3.新闻评论的结构方式:归纳式、演绎式、并列式、递进式4.短评的特点:短小精悍、生动活泼、新颖独到、就实论虚5.编者按语:文前、文中、编后新闻评论: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和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具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初发议论。
讲道理、发表意见的文体,是一种政论性的新闻体裁。
是新闻宣传的一种重要手段。
特点:强烈的新闻性,评论的是当下重要的新闻事件和现实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广泛的群众性:它的内容是群众所关心的、反应呼声的、尽量吸引广大群众关心评论工作、参加评论工作。
鲜明的政治性:围绕重要的政治事件,阐明党的立场和主张、短评:篇幅短小、内容单一、分析扼要、使用灵便的编辑部评论,代表编辑部发言。
短评的形式:针对某一问题或某一事件,发表简短的评论,通常配合新闻报道,就实论虚,深化报道。
立论以报道为依托,在深化上下功夫;论题具体,角度小且新;开门见山,不落俗套;长话短说,评在实处。
专栏评论:指在报纸上相对固定的版面上特定的专门栏目中发表的评论。
特点:稳定性:专栏评论的栏目总是固定的,体式相近,版面位置,篇幅大小固定;在评论对象和读者范围上均有所侧重,论述方式和语言运用持续、连贯。
时代感:表现在它积极当前的改革和现实,引导当前的改革和现实,发展当前的改革和现实。
群言型:署名的、以个人名义发表,并不直接代表编辑部发言,属于非专家型权威性言论,而是群言型言论。
选题:指新闻评论的选题,是新闻评论所要评述的事物和论述的问题,规定了新闻评论的对象和范围,包括当前的客观形势,舆论动向和宣传任务,以及最近中央发布的重要决定,工作部署和最新的政策精神,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新变革、新风险。
以及来自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基层对的呼声,要求,重要的新闻事实,新闻事件,新闻典型。
什么是新闻评述,特点:述评又称新闻述评或记者述评,是新闻领域中的一种边缘性体裁,以融新闻和评论于一体的基本特点,兼于两者的特点和优势,通过述评结合的方式,表明作者的立场和主张,从而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
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史论文范例(共3篇)
![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史论文范例(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054d37669eae009581bec8f.png)
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史论文范例(共3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随着现代中国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新闻传播事业也在不断的进步。
中国新闻传播的历史源远流长,特别是近现代以来,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新闻人用如椽之笔谱写了一曲曲壮美诗篇。
下面是千里马论文网小编整理的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史论文范例,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第1篇:中国新闻传播史现代化手段教学漫议一、中国新闻传播史运用现代化手段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一)必要性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开始于唐代,而人类的传播活动几乎是与人类同时出现的。
人类早期的传播方式之一——岩画,距今已有几万年。
岩画是什么样子?都传播了什么信息?世界上最早的报纸(唐代的进奏院状)是什么样子?它为什么被认为是报纸?由外国传教士创办的近代第一份中文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又是什么样子?《大公报》——中国唯一超过百年的报纸,它的创刊号是什么样子?所有这些问题,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讲解清楚。
而采用多媒体课件,把相关的图片一一播放出来,就可以一目了然,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中国近现代历史风云激荡,既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抗争史。
其中,新闻人的呐喊弥足珍贵。
从清末的沈荩、康有为、梁启超,到“五四”时期的陈独秀、李大钊、邵飘萍、林白水,再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朱惺公,无数新闻人前赴后继,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奔走呼号,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新闻人的职业使命。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再配以视频资料,展示他们的照片和他们所办的报刊、播放他们从事报刊活动和生平事迹的视频,要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直观、更生动,也更容易为学生接受并留下深刻印象。
(二)可行性首先,可以利用数码相机随时随地拍摄文献、报纸、纪念地外景等照片,不放过任何机会。
比如,外出学习、参观旅游,都可以拍到有用的照片。
笔者在中国人民大学访学期间,就拍了近万张照片。
新闻学发展历程及发展规律
![新闻学发展历程及发展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4db4595dc850ad02de804129.png)
新闻学发展历程及发展规律新闻学的历史发展过程·新闻学在西方的成形:新闻传播实践的新发展是最基本的动力源泉新闻教育是推动新闻知识体系化的重要途径自觉的新闻研究则是新闻走向学术化的根本道路·新闻学在中国的发端(新闻理论研究的发端):洪仁玕《资政新篇》王韬《循环日报》:政治、经济新闻康梁的报纸思想:认为报纸有开启民智的功劳孙中山的政治舆论工具论·新闻学在中国的诞生:徐宝璜《新闻学》邵飘萍《实际应用新文学》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任白涛《应用新文学》·新闻学在中国的勃兴:英美新闻思想在新闻学术界占据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形成(20c40s后期,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形成)资产阶级新闻观念在国统区影响不可低估法西斯新闻观点也在侵华过程中不断滋长人民新闻观念影响甚大·中国共产党的新探索(毛泽东的新闻思想):强调新闻工作要坚持党性的原则提倡“政治家办报”,企业家运营注重调查研究,崇尚实事求是倡导全党办报,群众办报重视文风建设,反对“党八股”·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是一种关于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信息的传授活动。
·新闻活动的起源:a.唯心主义的解释:起源于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局限:心理的产生源于外部的刺激b.唯物主义的解释:产生于人类社会化的生产劳动需要·媒介:即介于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传授双方之间的“中介物”,是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载体。
·大众传播媒介:是指面向为数众多的受众传播信息的符号的物质载体。
(>20%)以新闻界公认标准,当一种媒介的使用人数达到全国人口的20%的时候,就被称为大众传播媒介。
·新闻媒介:以传播新闻信息符号为主的物质载体。
广义:泛指所有传播新闻信息的媒体。
大众新闻媒介和人际传播中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狭义:是专指以传播新闻信息为主的大众传播媒介。
·新闻媒介的功能:人类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离不开媒介对信息的表述和传播更要凭借媒介才能进行媒介拓展了人类的传播范围和传播能力·新闻传播活动的特点:新闻传播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信息交流这种交流活动是双重主体的过程性活动新闻信息传播的必然是一种关于真实信息、新鲜信息的传授活动这种活动必然是一种及时的、公开的传播·人类传播的历程,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亲身传播时代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书写时代印刷时代大众传播时代网络传播时代·语言产生的意义(口语传播时代):拓展了人类信息传播的内容成为最重要的交际、思维工具在长度、复杂性、准确性和精细程度方面,语言可以记忆、传递、接受和理解讯息,超过了既往时代。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发展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发展的历史经验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c4121e3a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c4.png)
2020年第6期总第114期No.6,2020General No.114湖北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bei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党史党建研究•DOI:10.3969/j.issn.1671-7155.2020.06.015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发展的历史经验及启示张瑞兰(上海健康医学院,上海201318)〔作者简介〕张瑞兰(1977—),女,山东荷泽人,法学博士,政治学博士后,上海健康医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传播。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新闻传播对党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大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但社会的新矛盾新问题也层出不穷,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思想也获得了丰富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那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时代化与大众化相统一;必须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
分析总结这些历史经验,对于促进党的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给党的新闻工作实践提供了一些启示。
〔关键词〕新闻思想;新闻工作;中国共产党〔中图分类号〕D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155(2020)06-0092-05在中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要历史时刻,总结和探讨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发展的历史经验、基本规律,对于做好当前的新闻舆论工作,促进中国共产党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灵魂,是指导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根本理论、根本立场和根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不会因时代条件的变化而失去科学性和生命力,不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它的务实而开放的品格是不会过时的。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生命力,首先是因为其坚持人民立场。
马克思主义理论把全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其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十讲 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发展、成熟与全面胜利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十讲 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发展、成熟与全面胜利](https://img.taocdn.com/s3/m/bafde60933687e21ae45a905.png)
博古(上)
《解放日报》 (左)
第十讲 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发展、 成熟与全面胜利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在 抗战中走向成熟
一、中国共产党党报系统的重建
(4)其他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党 委机关报
1939年后,一个以当地党委机关报 为中心的报刊系统在其它敌后抗 日民主根据地普遍建立,在经济 等条件不够成熟的地区则着力建 设一份当地党委的机关报。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在 抗战中走向成熟
一、中国共产党党报系统的重建
(1)中国共产党重建党报系统 的指示
1939年后,中国共产党中央发出指 示,要求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 起一个以党的机关报为中心的抗 日民主报刊系统,重点办好党的 机关报,使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 业走上了成熟发展的道路。
第十讲 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发展、 成熟与全面胜利
第十讲 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发展、 成熟与全面胜利
第一节 反新闻统制斗争与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深入 农村
二、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深入农村
(3)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的报刊、通讯社
在革命根据地第三次反“围剿”战争胜利后,特别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 中央政府成立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
第十讲 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发展、 成熟与全面胜利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在 抗战中走向成熟
二、新华通讯社的独立发展与延安
新华广播电台的诞生
(1)新华通讯社的独立发展
1939年后,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 新华通讯社也开始日益成熟,走 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1939年初,党中央决定将新华社与 《新中华报》分开,各自成为独 立的机构。从此,结束了“报”、 “社”一家的历史。
一、中共在国统区的反新闻统制斗 争与地下办报宣传活动
新闻评论的历史溯源
![新闻评论的历史溯源](https://img.taocdn.com/s3/m/b872a7ee81c758f5f61f67ae.png)
新闻评论的历史溯源1、没有言论的中国古代报纸2、殖民主义国家在我国宣传殖民主义时期3、资产阶级改良派宣传变法维新的言论时期(报刊政论时期的到来)4、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民主、反对封建5、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6、新中国建立:党和人民报刊宣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言论时期没有言论的中国古代报纸《邸报》:“宫廷动态”不作评论原因:古代报纸是专制社会的产物,是封建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工具。
这是其本质属性,这也决定了其传播内容主要是与封建王朝密切相关的信息。
作用:上情下达,了解朝廷和官场的动态(虽也有奏章等,但仍不超出封建统治范围)内容和作用也决定了古代报纸的经办人并不能按自己的意志办报,发表意见,因此不存在编辑。
殖民主义国家在我国宣传殖民主义时期言论的出现言论的演变华文报刊言论的崛起早期报刊评论的成因及走向言论的出现(1)第一份近代化中文报刊1815年,马六甲《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宗教性报纸,刊登宗教言论,完全是宗教说教其中有一篇《负恩之表》,虽然没有时效性,却标志着新闻评论迈出了象征性的一步。
(2)《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1833年,广州(境内)在新闻评论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进步:突出表现在该刊的言论部分,更加关注现实问题,从“天国”回到“人间”,对一些社会问题进行评论,企图引导社会舆论不足:时效性很差,仅是一个雏型言论的演变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开始出现,仍首先出现在“外报言论”变化:中国作者的言论开始出现在外籍中文报刊上这一时期最突出的在香港和上海的报纸(1)香港(2)上海言论的演变:香港《香港船头货价纸》发表《猪仔论》卓南生称其“将它视为华文报纸最早的一篇社论也不为过”香港言论特点:华人作为言论的主笔出现言论的演变:上海上海的第一份近代化报纸《上海新报》,林乐知 1861年,早期报刊评论的“标本库”,其言论可分为三类:①说教式的泛论60篇,宗教色彩浓,与现实社会有一段距离,与时事政治更是无关,无新闻性;②针砭时弊的短论(类似短评,要么置于文前,或附于文后,相当于编者按语,论点集中,篇幅较小,新闻时效性较强,有现实针对性)40篇;③评说时局的政论50篇,其中较为有代表性的有:《逆寇略论》王韬(着重分析太平天国)1872年《申报》开辟言论新格局言论演变的意义A 确定了言论在报纸上的地位,从而确定了言论作为近代报纸的四大要素之一B 聘请了中国文人作为报纸的主笔,负责编辑工作戈公振关于报刊评论的著述1927年《中国报学史》:梳理报海源流,研读收藏指南提出现代报刊的四大要件:新闻言论副刊广告报刊的两大基本职能:报告新闻,揭载评论这一时期言论的特点1、言论数量激增,且质量颇高,大都登在报纸显要的位置上,醒目的编排是言论的地位突出2、数量上是每日必有言论缺陷:A、质量不容乐观,没有将文学作品与新闻评论区分B、时效性不强,缺乏新闻观念,与没有高水平的固定撰稿人有关;为什么确立了言论在报纸上的重要地位?满足读者对新闻的深层意义解读的需要不拘一格采纳稿件的态度培养了自己潜在的作者,作者群比较广泛,读者成为作者。
1912年——1949年新闻事业简纲
![1912年——1949年新闻事业简纲](https://img.taocdn.com/s3/m/880ead63a45177232f60a235.png)
第五章1912年——1949年中国新闻传播史简纲概述一、时代背景二、新闻传播事业特点(一)新闻传播事业形态多样并存1、各种政治体制及特殊区域形成多样化的传播环境。
(新闻事业发展的环境资源)(1)“北洋”(军阀)集团执政时期(2)1928年——1949年国民党统治区(3)1931年——1949年“苏区”、“抗日民主根据地”、“解放区”(4)租界,上海“孤岛”(5)沦陷区2、不同的新闻事业形态具有各自传播事业特点。
(体制、价值观念、传者角色意识、传播功能观、业务发展。
)(1)民族新闻事业(2)政党新闻事业(3)民营传播事业企业化报业同人办报“洋旗报”(二)新闻传播体制资本主义传播体制(市场化)政党化传播体制(三)传播技术进步无线广播新闻摄影印刷和通讯技术(四)新闻业务发展(五)新闻理论和新闻教育发展第一节近代政论本位向现代新闻本位转变一、时代背景1912年——1926年民国初创“北洋”(军阀)集团执政时期大事件辛亥革命胜利中华民国建立袁世凯篡权与称帝革命党人“二次革命”北洋(军阀)集团的分裂与割据战争孙中山领导护法战争五四运动国共合作北伐(一)资本主义“自由”新闻传播体制的确立。
1、1911年11月9日《鄂州军政府临时约法》-第一个带有宪法性质的文件:“人民自由言论著作刊行并集会结社。
”2、1912年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有利于新闻业发展的法律、法令。
4、1912年3月9日撤销《中华民国暂行报律》(二)政治风云变幻。
政治集团与政治派别之间的矛盾军阀割据与战争民族资本与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利益的冲突世界时局对于中国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癸丑报灾是指1913年由于袁世凯当局对报业的打压,造成大量记者被害被捕、报业萧条的灾祸,时逢农历癸丑年,所以在新闻史上被称之为癸丑报灾。
1912年袁世凯当局刺杀宋教仁后,新闻界的深入报道令当局颇为不满,镇压二次革命时,当局对反对派的报刊开始进行清理,报纸报人被警告传讯、打砸搜查、封门停业的事时有发生。
第1章 中国新闻事业的诞生与初步发展
![第1章 中国新闻事业的诞生与初步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7e2d205b360cba1aa811daee.png)
第一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渊源
2、明代的邸报
(1)发行方式:明代邸报的发布和传抄主要通过通政 司、六科、提塘三个环节实现。
(2)内容:明邸报抄报制度宽松,内容十分丰富。皇 帝谕旨、宫廷消息、官员动态、臣僚奏章、军事活动, 包括农事、灾象、社会新闻均可收录。
第一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渊源
2、宋代官办的“邸报”
(1)邸报 宋代进奏院进奏官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
向全国各州及同级官员抄送的文告手抄件就是“邸 报” 。邸报的基本内容为朝政简报(朝报)、明发 上谕及大臣奏章。“邸报”具有更多的报纸特征和 封建官报色彩。
第一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渊源
(2)邸报的特点
➢ 朝廷对私办小报者处罚不够严厉,也使小报屡禁不 绝。
➢ 意义:小报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 打破了官方邸报的一统天下,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
第一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渊源
(三)元代、明代的报纸
1、元代官方新闻发布以诏书和一般官文书的形式,只 是传递上更加迅速。
元代传递四方往来文书的官用邮政机构称为急递铺, 每10-25里设一铺,每十铺设一邮长。
御史府将传播官方新闻的诏书通过邮驿发给郡,郡的 长官郡守按军政两大系统抄传给都尉府和县衙门, 再由他们各自逐级抄传到乡、亭。抄传的内容多为 摘要。如图:
御史府 郡守 县衙门(县令) 乡(游徼) 亭
都尉 县尉
第一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渊源
(3)秦汉以来的露布 露布,原指不加封检,公开发布的文书。秦汉时作为
(4)所提供的信息,有些是进奏官员们自行采集的,有 些则是从他们获得的朝廷动态消息中筛选出来的。
(5)形式上多为材料的堆砌,无报名,无标题,无分栏。
梳理中国新闻事业发展脉络的首次尝试——汪英宾与《中国本土报刊的兴起》
![梳理中国新闻事业发展脉络的首次尝试——汪英宾与《中国本土报刊的兴起》](https://img.taocdn.com/s3/m/1f5825b4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0a.png)
第4卷第09期 H硌论沃传媒观察梳理中国新闻事业发展脉络的首次尝试-----注其宾与《中国本土板刊的兴起》胡欣怡(重庆大学,重庆400032)摘要:中国著名报人、书画家与社会活动家汪英宾(1897-1971 )在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为硕士学位论 文而出版的著作《中国本土报刊的兴起》,被誉为国人撰写的第一部“中国新闻史学”著作。
此本面向西方,畅谈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著作对于深入品读民国时期的中国新闻史研究颇具意义。
本文旨在从汪英宾生平、汪英宾本人的研究思路以及不足之处几个方面入手,再现汪英宾“第一次把中国新闻事业介绍到英语国家”的轨迹。
关键词:近代新闻史;汪英宾;《中国本土报刊的兴起》中图分类号:G219.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079 (2021 ) 09-001 1-02民国时期的中国新闻史研宄特指在中华民国中 央政府为执政法人的社会历史时期(1912年-1949年),我国新闻学术界对中国新闻业发展历程及内在规律进 行记载、思考及研究的活动。
在这段时期,中国的新闻 家、新闻学者以及业界志士投入了相当努力,记录下了 特殊时代背景下兴起的中国新闻事业,探索其中的发 展规律。
其中,1924年,中国著名新闻家、社会活动家与 书画家汪英宾(1897-1971 )在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 为硕士学位论文而出版的著作《中国本土报刊的兴起》(The Rise of the Native Press in China),被誉为 国人撰写的第一部“中国新闻史学”著作。
当代新闻史 学者称,“它第一次把中国新闻事业介绍到英语国家”。
_、汪英宾本人生平汪英宾的名字不为现今读者所熟识,由于某些特 定的政治原因,被众多学者话为“淡出公众视野”的报 人。
汪英宾,1897年出生于江西省婺源县。
其造诣涉及 新闻、书画、报刊经营等多个领域。
汪英宾从小喜爱书 画。
1914至1917年间,他与友人创办了晨光画会和《晨 光杂志》。
观新闻,知天下
![观新闻,知天下](https://img.taocdn.com/s3/m/9bcf7f8484868762caaed5c6.png)
陈鲁豫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其名字的内涵是: 鲁是山东籍贯代表,豫是河南籍贯代表,鲁豫两个 字是父母籍贯的结合。陈鲁豫在北京长大。1993年 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外语系国际新闻专业,曾赴美 留学。尚未从学校毕业时,即被中央电视台选中担 当《艺苑风景线》主持人,1994年底曾获“中央电 视台最受欢迎的十大节目主持人”称号。 1996年加盟凤凰卫视后,她先主持了《音乐无限》、 《音乐发烧友》等娱乐节目。从1998年4月起,担任 资讯节目《凤凰早班车》主持人,以“说新闻”而 不是“读新闻”的主持风格脱颖而出,成为凤凰知 名主播。另外在重大的新闻直播节目中,例如《香 港回归》、《千禧之旅》、《戴安娜王妃葬礼》、 《美国总统大选》以及911事件、伊拉克战争等,也 充分发挥了她在国际新闻方面的才华。2000年,她 更当选为《2000中国电视榜》年度最佳女主持人。 2005年起,《鲁豫有约》改版成为一档全新的日播 谈话类节目,并在凤凰以外的中国内地各地方台广 泛播出,陈鲁豫的知名度全面提高。2008年4月14日, 《鲁豫有约》进驻湖南卫视。现同时担任湖南卫视 《快乐心灵—说出你的故事》节目主持人。她始终 追求自然、松弛、言之有物的主持风格,在亚洲华 语圈拥有广大观众。 节目寻访拥有特殊经历的人物,从历史人物到平民 百姓,一起见证历史,思索人生,直指生命的体验 与心灵秘密,创造一种新颖的谈话记录。主持人鲁 豫对人的关注与被采访者心灵的对话。鲁豫相信, 没有一个人的故事是不精彩的。她说:「我对人、 对故事比较感兴趣,我对讲道理半点兴趣都没有。」
纵观我国电视新闻栏目的发展历程,可以这样来概括其发展 趋势:报道内容由单一的新闻型走向新闻性、社会性、知识 性有机结合的综合型;报道方式由单一的动态报道型走向动 态报道、深度报道、分析评论兼而有之的多样型;播出形式由 播音员客串为主走向采、编、播合一的节目主持人主持;栏目 的长度逐渐延长。这种发展趋势说明,我国的电视新闻栏目正在 向新、广、深、活的方向演变,栏目的质量正在稳步提高。随 着新闻改革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的电视新闻栏目将 会获得新的发展,求得新的突破,办得更为引人入胜。
中国网络新闻的六大发展
![中国网络新闻的六大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ea38db1083c4bb4cf7ecd1bc.png)
---------------------------------------------------------------范文最新推荐------------------------------------------------------中国网络新闻的六大发展中国网络新闻的六大发展中国网络新闻的六大发展1994年4月,中国全面接入互联网,1995年1月,《神州学人》杂志成为中国第一家上网媒体。
从那时以来,中国网络媒体经历了近十年的发展,这一阶段也可看作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历史时期。
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国网络媒体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一个最直接也是最突出的表现,是网络媒体在新闻业务方面的进步。
网络新闻业务,其诞生之初,是传统新闻业务的一种延伸,但是,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它在不断吸取传统新闻业务养分的同时,也在逐渐形成自己的崭新面貌,有些,甚至是革命性的,并有可能对整个媒体的新闻业务发展产生影响。
具体来说,十年间中国网络新闻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定时——及时——实时——全时——网络新闻时间观的发展中国网络新闻业务对于传统新闻业务的改革,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时间观。
在网络媒体早期,中国网络新闻的发布,遵循的原则是“定时”。
《神州学人》上网时推出的是电子周刊,《中国日报》等也是每天一1/ 25次的更新周期。
在1999年中国媒体上网的高峰期,大多数媒体网站也依然是按天在进行新闻的更新。
那一年,《人民日报》网络版的改版重点之一,是将常规新闻每天一次的定时发布,增加到每天九次定时发布。
可以说,传统媒体里的时间观在束缚着这些媒体网站的业务。
在按部就班的时间观的后面,还隐藏着更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系。
如果网络媒体作为传统媒体的附属品出现,那么,它的新闻资源就必然受到传统媒体的限制,而此时的传统媒体,大多并不希望让网络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即使是对于自己的网站。
如果报纸上的内容提前在网上发布,是否会影响报纸的发行?这是报纸的经营者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历程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ad181e8ba6c30c2259019e95.png)
1949—1976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1949— 1
1956
2
十年探索时期
1956—1966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1976 3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公营社 会媒体
网
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国家迅即对中 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中发展起来的新 闻媒体进行调整与充实,建立起一个 以北京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公营 新闻媒体网。
收获与意义:是建国以来新闻 界的一件大事。
⑴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观念得到解放与更新,冲破了 教条主义的束缚,破除了盲从迷信;
⑵广大新闻工作者明确了要办好我国社会主义新闻 事业,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认真研究总结继承中 国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与经验,并进一步创新,是 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内容与中国民族形式相结合。
引进外 国经验
总结以 往经验
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新闻工作经验被大量引进到中国 新闻界,成为中共党报理论发展的重要思想渊源。
在总结中共党报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刘少奇、 周恩来以及杰出的党报工作者胡乔木、范长江、邓拓等 提出了不少新的理论观点,强调新闻工作必须坚持无产 阶级党性原则、遵循科学原则和方法、坚持新闻的真实 性原则、做“人民的公仆”。
十年探索时期
十
进行改版工作
年
百加
时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政治家办报
期
大兴研究之风
“双百”时期
改版 工作
(1)1956年,针对新闻工作存在的教条主义和党八股等严重问题, 新闻界掀起了一场以《人民日报》改版为中心的新闻工作改革,毛 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简称“双百”方针) 是这次新闻工作改革的指导思想。7月1日,《人民日报》改版并发 表社论。《致读者》正式宣布改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论中国新闻评论的发展史摘要:新闻评论的历史,经历了由形成发展、成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新时期的新变革四个历史时期。
评论自身主要经历了三个方面的变化:由政治宣传到以舆论监督为职能,这属于评论职能的变化;形式变化从以往的说教模式转变为配以时评和对论等多样化的评论形式;内容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由以政治性论说为主的评论发展为丰富多彩的面向大众的评论格局。
关键词:封建统治;耳目喉舌;舆论监督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7-0164-02中国封建时期,信息的传播主要以封建官场为传播范围,这就决定了信息传播的内容以朝廷信息为主,皇帝的言行及谕令等。
为维护封建统治,即对“大一统”的诉求,信息传播受高压政策的限制,这种传播环境是对是对评论的天然拒绝。
鸦片战争前,中国第一份近代化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由英国传教士威廉米怜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办。
其根本要务是阐发基督教教义。
该报虽以“言论”、“论说”形式出现,但并不具有时效性和强烈的新闻性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评论,只是评论的启蒙阶段。
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近代社会,西方国家的思想渗透和影响,再加上使统治者的高压的相对宽松化,使得办报兴起。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传媒活动异常活跃,近代报人以前所未有的独立姿态和自由精神冲破封建的限制,对政局发表言论,开始了中国的报刊政论时期。
中国评论形成发展于旧民主革命时期,主要是在资产阶级改良革命时期。
一、政论的形成发展1.维新运动前。
在维新运动之前,国人办报的情况按政治派系来分的话,大概可以分为三类: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澳门新闻纸》是林则徐翻译的译稿,它虽具有新闻传播的性质,但却不是评论性质的,更多的是新闻传播的载体;以太平天国为代表的农民阶级,洪仁玕《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的施政纲领,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性质。
它明确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主张平等的外交等,具有进步性;以王韬和郑观应为代表的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王韬于1874年2月在香港创办的《循环日报》,为我国第一份政论性报纸,开创了中国近代报刊的政论性文体。
2.维新运动时期。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清军惨败。
中国社会开始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面对内忧外患的时局,资产阶级改良派通过报纸来宣传他们变法自强的主张。
1904年《时报》在上海创刊,得到了康有为、梁启超的大力资助。
《时报》重视新闻、言论,紧密配合时事要闻,在业务方面大胆革新,将《新民丛报》所创的报章文体“时评”移植于日报,开辟“时评”专栏,并以评论主要新闻事件为主,因此,这是中国报刊中传统政论演变为实事评论的开端。
荻葆贤在《时报》创刊之初宣称:“吾办此报,非为革新舆论,乃欲革新代表舆论之报界。
”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以办报达到了立言的目的,为早期中国知识分子了解时局形势,宣传改良以救国救民提供了阐述和评论的阵地。
3.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辛亥革命前十年的时期,是中国社会极为动荡的时期,资产阶级保皇派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报纸为武器展开了激烈的文字辩论革命,为自己的政治观点寻求有力支持。
1899年孙中山在香港创立《中国日报》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与改良派论战长达十年之久。
比较著名的还有上海的《苏报》,于佑任等人创办的《神州日报》《民呼报》《民吁报》及《民立报》。
这一时期革命派报刊的多数政论都努力使报刊文字通俗化,而白话文的应用为五四后语体化政论文的大量出现做了准备。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评论的成熟与丰富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为新闻评论的成熟打开了崭新的局面。
由《新青年》发起的新文化运动,倡导宣传科学、民主和新闻学。
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青春》一文,在文中揭露封建制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并强调要寄希望于“青春中国之再生”,号召青年“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文明,为人类造幸福”。
胡适曾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倡新文学,尽可能去做白话的文学。
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人民的思想因启蒙而从封建桎梏中解放出来,他们开始广泛参与民主讨论,他们并不是新闻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有自己的思索和价值衡量,渴望参与到媒体的发言当中,使自己的声音被大多数人接受,这体现了一种启蒙的时代精神,此期间知识分子运用报刊评论的形式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
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评论权威性增强这一时期报刊评论的权威性增强,主要表在党报党刊的社论中,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阐述性、评价性的社论和评论增多。
1950年3月,中共中央曾发出《关于各级党委及政府负责同志应经常为报纸撰写社论或论文的指示》,要求各地方和各部门的负责同志,每人每月或每两月或每三月应写一篇文章发表在报纸上,以便对自己所负责的地方和工作中的情况加以分析,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指出大家努力的目标,动员群众去完成一定的任务;同年的全国新闻工作会议上,胡乔木在工作报告中说:“人们感觉我们报纸上的评论太少……我们的报社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政治中心……。
”正是在党中央和各级党委的领导下,我国的报刊评论有了长足的发展,评论数量增加,质量有所提高,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的作用。
特别是在1957年《人民日报》实行改版后,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并不时出现不同观点的文章和争论。
报刊评论的主要内容变成了党的有关路线、方针、政策和经济建设的宣传、关于税收、财政、私营和民营企业的问题、经济建设中重点项目的成就宣传和农村及农民的变化等社论和评论增多,而且具有指导和教育意义。
2.基调高。
高调的评论排斥了真话,脱离了事实和客观规律,声势大,变化快。
3.诗意与鼓动性增强,通过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学习先进、奋发向上的新风吹遍全国。
对于基调高、而且鼓动性强的评论和宣传主要出现在“反右派斗争”、“大跃进时期”和“文革时期”。
尤其是“大跃进”年代,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再加上不少同志的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导致“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
这个事情的报刊评论,也采取了“大跃进”的不切实际的做法。
1957年的《人民日报》社论提出:我国农业生产要在五年内赶上和超过富裕中农的生产水平;1958年《人民日报》的社论《乘风破浪》非常有气势地提出了在经济上超英赶美的任务,这种盲目赶超,不切实际的幻想,煽动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全国投入到火热的建设中去。
“文革”期间,“两报一刊”大造舆论,其社论误导了全国人民。
在陈伯达接管《人民日报》领导权、进一步掌控《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以后,就以“两报一刊”社论和编辑部文章的规格向全国发布林彪、江青等文革小组的意见,还经常披露包泽东的指示,具有相当的权威性。
报刊评论误导全国舆论,混淆是非,搞乱人民的思想,打击了一大片,起了极其恶劣的蛊惑和煽动作用。
对国家领导人的恶劣批判、大搞片面性和绝对化,乱扣帽子,混淆了是非界限,损害经济建设,破坏了思想文化事业,造成了严重后果。
4.模式化倾向严重。
在此期间,为营造“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气氛,报刊的设论不断地做好宣传,鼓动人心,评论文章大多都是一个调子,形成了一个“喊口号”的模式。
而在“反右派斗争”和“文革”中,党和国家需要报刊来做好舆论指导,对歪风邪气和政治性错误进行批评,占领舆论的高地,所以空话、套话几乎成了通用机器的零件,可以随时运用在评论文章中。
“四人帮”掌控之下的报刊评论,大多是断章取义、肆意歪曲、形而上学和片面绝对化,形成了典型的“帮八股”。
这种刻板的模式化评论剥夺了大多数人的话语权,掩盖了事实和百家观点,在错误的政治运动中和经济建设的歪路上扮演了“帮凶”的角色,没有真正履行好媒体人的责任,当然这也和一定时期内的政治环境分不开的。
四、改革开放以后——变革发展新时期(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新闻评论着眼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清算极左思潮,倡导揭发思想,实事求是和求真务实的学风和文风。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舆论引导和监督“导向说”的适时提出,也使新闻评论的持续改革和发展有了明确的方向。
变革发展新时期的四个标志:1.传播环境发生变化。
社会转型关键时期,法制建设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不断进步。
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继续推进,法制更加完善,信息科技的广泛应用,传媒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
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这需要以舆论导向为根本工作准则的言论工作。
2.报刊评论的丰富和整合方式变化。
报刊言论版出现,评论体裁的丰富,公众参与程度的提高,评论题材的拓宽。
评论专栏复兴,一些报纸开设评论为主的专栏,央视也增设评论栏目。
在读者的广泛参与下,评论的群众性增强。
有些评论专栏刊登以个人名义撰写的评论,就重要问题进行商榷和讨论。
3.广播电视评论的兴起和走向成熟。
时效性提高,独特类型形成,手段创新,影响的扩大。
广播评论繁荣发展起来,它们发挥边述边评的特色,注意议论的深入浅出。
内容方面开始创新,从政治领域拓展到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领域;在形式上,主持人评论、谈话类评论已成熟;在理念创新上,改变以往“耳目喉舌”的舆论,转向收集“百家之言”,讲究公正性和开放性。
4.网络言论的出现与广泛应用。
对传统新闻评论特征的冲击,对传统新闻评论功能的补充,对传统新闻评论内容的延伸,对传统新闻评论体裁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