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3答案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第六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圣才出品】
第六章剩余价值的分配1.试述平均利润的形成及马克思平均利润学说的意义。
答:(1)平均利润的形成①生产成本转化为成本价格商品价值由三部分组成,即生产中所耗费的不变资本的价值(c)、可变资本的价值(v)和剩余价值(m)。
用公式表示即W=c+v+m。
这三部分价值中,c是原有价值的转移,代表过去的劳动;v和m是工人新创造的价值,代表现在的劳动。
这三部分的总和就是生产商品时实际耗费的劳动量。
但是,对资本家来说,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仅仅是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因此,这两部分就构成了商品的成本价格或称为生产费用。
如果用K表示成本价格,商品价值就由c+v+m转化为K+m。
②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这样一种观念上的产物,取得了利润这个转化形式。
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以后,利润就用P代表,W=K+m的公式就变成W=K+P。
③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用货币表现的市场价值被称为市场价格。
市场价值形成后,生产技术和经营条件好的企业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获得超额利润。
资本家为了追逐超额利润,都竞相采用新技术、改善经营管理以降低商品个别价值。
当企业普遍采用了新技术、改善了经营管理时,整个生产部门的平均有机构成就会提高,利润率就会下降。
由于各个生产部门都会通过内部的竞争形成自己的商品社会价值和不同的利润率,这就势必引起利润率低的生产部门与利润率高的生产部门展开争夺利润的竞争,这就是部门之间的竞争。
部门之间的竞争使得各个部门的不同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各个部门依据平均利润率和所投入的资本量来获得平均利润。
(2)马克思平均利润学说的意义马克思的平均利润学说的重大意义就是揭示了平均利润的实质。
一方面,它揭露了等量资本取得等量利润的实质是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被重新分配了,工人阶级不仅受本企业资本家剥削,而且受整个资本家阶级剥削;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无产阶级要改变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要从资本主义制度下彻底解放出来,就不仅要同直接剥削他们的资本家进行斗争,而且要与整个资本家阶级进行斗争。
政治经济学习题三 - 答案
《政治经济学》习题三答案一、单选题(48分)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 B )A. 研究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B. 揭示客观经济规律C. 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D. 研究社会经济运行状况2. 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C )A. 劳动资料B. 劳动对象C. 生产工具D. 生产的产品3. 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指( B )A. 使用价值B. 价值C. 交换价值D. 抽象劳动4.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 D )A. 简单劳动B. 商品的使用价值C. 价格标准D.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5. 1只绵羊=2把石斧表示的是( D )A. 一般的价值形式B.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C. 货币形式D.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6. 在商品供求关系平衡的条件下,商品价格( A )A. 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B. 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C. 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D. 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7.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A )A. 劳动力成为商品B. 生产资料可以买卖C.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D. 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8. 通过提高工人劳动强度取得剩余价值属于( A )A. 绝对剩余价值B. 相对剩余价值C. 超额剩余价值D. 超额利润9. 社会再生产就其内容来讲包括( C )A.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B. 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式扩大再生产C. 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D. 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和消费资料的再生产10. 计件工资是( A )A. 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B. 名义工资的转化形式C. 实际工资的转化形式D. 货币工资的转化形式11. 资本积聚( A )A. 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实现的B. 是由众多中小资本合并实现的C. 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来实现的D. 不受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12. 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 A )A. G—W…P…W‘—G’B. W…P…W‘—G’。
政治经济学第三单元参考答案
第三单元作业参考答案一、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是什么?1、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是: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售卖阶段。
2、三种职能形式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二、产业资本循环为什么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1、产业资本循环的概念:产业资本一次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使价值得到增值,最后又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2、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因此资本必须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
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都不断地经过三个阶段,进行着各自的循环运动,因此产业资本有三种循环形式:货币资本的循环、生产资本的循环、商品资本的循环。
3、在现实的产业资本循环运动中,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并不是各自单独循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在所有三种循环之中。
每一种循环形式都以其他循环形式为前提,而且每一种循环形式的进行,也必然包含其他循环形式在内。
所以,产业资本的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有机统一。
三、实现产业资本连续循环的条件是什么?1、产业资本循环的概念:2、实现产业资本连续循环的条件是:第一,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按一定的比例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即空间上的并存性)。
第二,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式必须具有空间上的继起性。
四、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是什么?1、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就是资本的周转。
2、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第一,资本周转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第二,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五、固定资本何为流动资本的划分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有何区别?1、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2、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根据预付资本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六、怎样考察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1、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它的不同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
2、预付资本总周转的计算公式:固定资本周转价值总额+流动资本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次数)=预付资本总额七、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什么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有重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可以节约预付资本,特别是节约预付资本中的流动资本。
政治经济学练习及答案(3)
第3章资本的生产过程国家开放大学经济管理教学部王社荣第一部分学习要求重点掌握:1.名词:劳动力商品,价值增殖过程,资本,剩余价值,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工资2.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3.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4.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5.剩余价值率;6.工资的本质。
掌握:1.名词:劳动过程,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必要劳动,剩余劳动, 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2.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3.超额剩余价值。
了解:1.资本的原始积累;2.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3.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三阶段。
第二部分习题练习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资本原始积累之所以表现为"原始"的过程,是因为这一过程发生在()A.原始社会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完全确立之前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完全确立之后D.垄断资本主义阶段2.小商品生产是指()A.基本上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生产B.生产条件很差和熟练程度很低的生产C.生产资料公有制下的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生产D.个人占有生产资料并主要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生产3.资本原始积累是指()A.原始社会的积累B.个人最初的财富积累C.前资本主义初始资本的形成D.剩余价值的资本化4.资本总公式是()A.G-W-GB.G-W-G′C.W-G-WD.W-G-W′5.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A.等价交换和价值增殖的矛盾B.G'>GC.剩余价值既不在流通领域产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D.劳动与资本的不等价交换6.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A.劳动者一无所有B.劳动者有人身自由C.劳动力成为商品D.带来剩余价值7.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A.父母为养育儿女所耗费的劳动B.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C.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D.资本家支付的工资8.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被使用时()A.能把自身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B.把全部使用价值消费掉C.只能创造出自身的价值D.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9.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称为()A.生产要素B.生产工具C.生产资料D.物质资料10.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所以叫不变资本,是因为()A.它的价值不会转移到新产品中去B.它的价值会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但价值量不发生变化C.它在资本的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中不起任何作用D.它的实物形态不发生任何变化11.资本的不同部分按其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可分为()A.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B.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C.生产资本和流通资本D.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1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是根据资本不同部分()A.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B.在使用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C.在劳动过程中的不同作用D.在价值周转方式上的不同13.剩余价值来源于()A.工人的剩余劳动B.资本家或工人的节俭C.先进技术在生产中的运用D.资本家在市场上的贱卖贵买1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剩余价值是()A.工人全部劳动的产物B.工人必要劳动的产物C.工人无酬劳动的产物D.工人有酬劳动的产物1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是()A.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C.劳动过程和劳动力价值转移过程的统一D.劳动过程和生产资料价值转移过程的统一16.在资本主义价值增殖过程中()A.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出大于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B.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出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C.具体劳动创造出新价值,抽象劳动转移生产资料价值D.具体劳动创造出新的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17.价值增殖过程不过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指()A.工人转移旧价值的时间B.工人创造新价值的时间C.工人生产使用价值的时间D.工人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18.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称为()A.剩余价值率B.年剩余价值率C.平均利润率D.利润率19.进入汽车修配厂修理的汽车是()A.运输工具B.劳动对象C.劳动资料D.生产要素20.剩余价值率是指()A.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B.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C.剩余价值总额和社会总资本的比率D.剩余价值与不变资本的比率21.生产资料是指()A.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和B.劳动资料和劳动工具之和C.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之和D.劳动资料和劳动手段之和22.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A.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工具、劳动资料B.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C.劳动者的劳动、生产资料、劳动对象D.劳动者的劳动、生产资料、劳动工具23.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工人新创造的全部价值是()A.商品的价值B.劳动力自身的价值C.剩余价值D.劳动力自身价值和剩余价值24.可变资本是()A.资本家为购买原材料支付的货币B.资本家为购买生产资料支付的货币C.资本家为购买劳动力支付的货币D.资本家为购买生产工具支付的货币25.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第一阶段是()A.简单协作B.工场手工业C.机器大工业D.自动化体系和机器人的出现26.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假定()A.工作日长度可变B.工作日长度不变C.劳动生产率不变D.劳动生产率可变27.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假定()A.工作日长度可变B.工作日长度不变C.劳动生产率不变D.劳动生产率可变28.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A.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日取得的B.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取得的C.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D.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必然结果29.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B.加大劳动强度的结果C.延长工作日的结果D.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30.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都是依靠()A.延长工作日获得的B.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C.缩短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获得的D.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31.在不延长工作日的情况下来提高剥削程度的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属于()A.绝对剩余价值生产B.相对剩余价值生产C.超额剩余价值生产D.价值增殖32.单个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是获取()A.绝对剩余价值B.相对剩余价值C.超额剩余价值D.劳动力价值33.工资实质是()A.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B.劳动的价值的货币表现C.对劳动者的全部劳动所付的报酬D.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政治经济学(第三版)(程恩富)第1章 政治经济学导论(习题及答案)
旗开得胜第1章政治经济学导论一、综合选择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A.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B.社会生产方式C.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D.物质资料生产2.反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A.生产工具B.劳动对象C.生活资料D.科学技术3.政治经济学如何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A.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来研究B.联系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来研究C.从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来研究D.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环节研究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A.一切私有制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B.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C.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C.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5.物质资料的生产是:A.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B.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C.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起点D.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1旗开得胜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关系包括: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变革B.社会生产方式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D.生产关系自身发展规律7.从社会再生产过程看,生产关系包括下列环节:A.生产B.分配C.交换D.消费8.人类社会要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必须具备以下简单要素:A.人的劳动B.劳动对象C.劳动资料D.劳动态度二、名词解释1. 劳动对象2.劳动资料3. 生产关系4. 生产方式5 经济规律三、分析判断21.生产资料与劳动资料都是物质资料,因此,两者没有什么区别。
2. 生产要素与生产力要素两者没有什么区别。
3. 既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所以,只要不断变革生产关系,就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 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就必然要否定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四、问题解答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什么特点?2.如何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和演变规律?习题答案(第1章)一、综合选择1.A2.A3.A4.C5.AD6.AC7.ABCD8.ABC二、名词解释1. 劳动对象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加工改造的对象。
集美大学《政治经济学》试卷及答案 (3)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假定某资本家有10万元资本,应做下列哪种安排才能保证生产的连续性()。
A.10万元资本全部以货币资本形式存在B.10万元资本全部以生产资本形式存在C.10万元资本全部以商品资本形式存在D.10万元资本按一定比例同时并存在三种职能形式上2.生产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
A.资本的磨损程度快慢B.资本的补偿金额多少C.资本价值周转方式不同D.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3.从资本周转的角度来考察,能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是()。
A.生产资本B.货币资本C.商品资本D.流通资本4.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取决于()。
A.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和生产资本的构成 B.资本周转次数的多少和剥削程度的高低 C.资本的有机构成和预付资本的数量 D.剩余价值的数量和不变资本的节省5.马克思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A.社会总产品的生产问题B.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C.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问题D.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问题二,多项选择题(每题5分,共15分)1.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可用以下几个公式表示()。
A.Ⅰ(v+m)>ⅡcB.Ⅰ(c+v+m)=Ⅰ(c + Δc)+Ⅱ(c + Δc)C..Ⅱ(c + m – m/x) > I(v + m/x)D.I(v + Δv + m/x) = Ⅱ(c + Δc)E.Ⅱ(c+v+m)= I(v + Δv + m/x)+ Ⅱ(v + Δv + m/x)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包括()。
A.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 B.生产出原有生产资料的价值C.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 D.生产出剩余价值E.转移了生产资料的价值3.资本按()。
A.循环的职能形式可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B.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C.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D.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周转方式不同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E.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周转方式不同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三、判断题(每题5分,共15分)1.剩余价值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与流通无关( )。
政治经济学课后答案第三章货币答案
政治经济学课后答案第三章货币答案第三章货币⒈解释下列概念:价值形式:价值形式就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交换价值。
简单的价值形式: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种商品的价值简单地、偶然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种商品上。
这种价值形式是与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物物交换相联系的。
扩⼤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的价值形式,即⼀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系列商品上。
⼀般价值形式:即⼀切商品的价值都统⼀地表现在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充当⼀般等价物的某⼀种商品上。
货币形式:货币形式是⼀般等价物的职能最终固定在黄⾦、⽩银等贵⾦属上,这些贵⾦属就成为货币商品。
货币拜物教:货币做为⼀般等价物,所有的商品都必须通过与货币的交换,才能实现⾃⼰的价值,货币成为社会财富的⼀般代表,成为商品世界中⾄⾼⽆尚的权威,许多⼈拜倒在它的脚下,把它看作是决定⾃⼰命运的神秘莫测的⼒量,这种现象叫做货币拜物教。
货币流通规律:决定⼀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就是货币流通规律。
它取决于三个因素:⼀是参加流通的商品数量。
⼆是商品价格⽔平。
三是货币流通速度。
⼀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呈正⽐,与同⼀单位货币流通速度呈反⽐,⽤公式来表⽰:⼀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总量×商品价格⽔平)同⼀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纸币流通规律:纸币流通规律以⾦属货币流能规律为基础,纸币的发⾏限于它象征地代表⾦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
通货膨胀:所谓通货膨胀,就是由于纸币发⾏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通货紧缩: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对应的⼀个概念。
所谓通货紧缩是指由于流通中的纸币供应不⾜、流通量下降⽽导致的单位纸币升值、物价持续下跌现象。
⼀般⽤消费物价指数作为度量指标。
信⽤:信⽤是以偿还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商业信⽤:是以赊帐⽅式出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买卖双⽅之间相互提供的信⽤。
政治经济学3答案
政治经济学模拟题3一、单项选择题1、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称为(C )A.生产要素B.生产力的要素C.生产资料D.物质资料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 D. )A.自然经济的发展B.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C.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公有制D.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及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所有3、在“1只羊=2把石斧”的等式中,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是(A )A.1只羊B.2把石斧C.羊和石斧D.不确定4、企业向职工发放工资时,货币执行的职能是(D )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储藏手段D.支付手段5、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关系是( A. )A.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资本积累的源泉B.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C.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与资本积累无内在联系D.不确定6、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意味着在资本家的资本中(C. )A.不变资本的比重增大B.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相同的比例扩大C.不变资本的比重减少D.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相同的比例减少7、个别资本通过股份制扩大其资本的支配范围属于(C )A.资本积累B.资本积聚C.资本集中D.资本垄断8、某资本家工厂年初投入不变资本200万元,可变资本40万元。
年终的剩余价值总额为60万元。
则该工厂的年利润率为( B )A.150%B.25%C.37%D.100%年利润率=(一年内剩余价值总量/不变资本+可变资本)*100%二、多项选择题1、一切社会劳动过程都必须具备的简单要素有(B C D )A.科学技术B.劳动者的劳动C.劳动对象D.劳动资料 D.经营管理2、商品的价值是(ADC E)A.由抽象劳动创造的B.商品的自然属性C.商品的社会属性D.生产商品消耗的有用劳动E.商品中凝结的一般人类劳动3、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ACD)A.社会待售商品量成正比B.商品的价格水平成反比C.货币流通速度成正比D.商品的价格水平成正比E.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4、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关系是( B D )A.利润率就是剩余价值率B.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C.剩余价值率是利润率的转化形式D.利润率总是低于剩余价值率E.剩余价值率总是低于利润率5、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作为具体劳动,其主要作用是(A C. E )A.生产使用价值B.形成新价值C.转移生产资料的旧价值D.转移劳动力的价值E.创造剩余价值6、利息率和平均利润率在量上的一般关系是( A D)A.利息率等于平均利润率B.利息率低于平均利润率C.利息率和平均利润率成反比D.利息率和平均利润率按同一方向变化E.利息率高于平均利润率7.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商业资本是(DE)A.在流通领域中独立发挥作用的资本B.货币资本职能的独立化C.生产资本职能的独立化D.商品资本职能的独立化E.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的资本形式8、发展中国家的特征是(ABCD)A.生产力水平低B产业结构低级 C.经济结构的二元性D. 经济发展的对外依附性E. 经济成份复杂三、简答题1、简述商品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关系。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一、概念题1.人类社会的三次大分工答:人类社会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推动下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且每次大分工都推动着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
(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原始社会后期,指游牧部落从其他部落中分离出来。
在此以前,交换只是偶然的现象,游牧部落出现后,它所生产的生活资料不仅比其他原始部落多,而且种类也不同,从而使经常的交换成为可能。
这次大分工,有力推动了商品交换的发展,也为私有制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2)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原始社会末期,指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金属工具的采用,当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手工业生产,如纺织、榨油、酿酒、金属加工和武器制造等,它们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这次大分工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使直接以交换为目的商品生产开始出现,并使商品交换范围进一步扩大,从而加速了私有制的产生和原始社会的瓦解。
(3)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指原始社会瓦解、奴隶制社会形成时出现的一个不从事生产而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阶级。
商人阶级的出现,缩短了商品买卖的时间,扩大了商品的销路,又一次推动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
2.资本原始积累答:资本原始积累是指资本生产方式确立之前,通过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与劳动者分离,生产资料和大量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过程。
对货币财富的剥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因素,这是通过殖民制度、国债、重税、保护关税和商业战争等暴力手段进行的。
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就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历史过程。
这个过程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以及货币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
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主要有三种:(1)用暴力剥夺农民的土地,这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
(2)新兴资产阶级采用暴力手段,在海外劫掠殖民地,进行奴隶贸易,贩卖毒品等,加速了货币财富积累。
(3)在国内则利用国家权力,通过发行公债、增加捐税和保护关税等制度,聚敛大量财富。
政治经济学(第三版)(程恩富)第3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习题及答案)
第3章资本和剩余价值一、单选题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A.在流通中进行不等价交换B.劳动力成为商品C.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D.劳动起家勤俭节约2.个别资本家之所以要不断改进技术,因为:A.追求超额剩余价值B.生产相对剩余价值C.降低劳动力价值D.生产绝对剩余价值3.剩余价值率用公式来表示为:A.m′=v/mB.m′=m/vC.m′=m/cD.m′=m/(c+v)4.剩余价值的产生条件是:A.既不在流通中产生,也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B.在流通中产生C.不在流通中产生D.在商品交换中产生二、多选题1.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条件是:1A.劳动力所有者是小生产者B.劳动力所有者必须具有人身自由C.劳动力所有者是一无所有的D.劳动力所有者是一无所有的奴隶2.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是:A.绝对剩余价值生产B.超额剩余价值生产C.相对剩余价值生产D.一般剩余价值生产3.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是:A.计件工资B.名义工资C.计时工资D.实际工资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是:A.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B.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C.价值形成过程D.商品生产过程5.马克思根据资本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分为:A.不变资本B.商业资本C.可变资本D.生产资本6.在等价交换原则基础上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办法是:A.降低劳动力的价值B.提高两大部类的劳动生产率C.降低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D.把工人工资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7.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2A.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B.维持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C.劳动力买卖过程中所需的费用D.劳动者掌握生产技术所必需的教育和训练费用8.作为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剩余价值率是:A.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B.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C.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D.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比率9.资本主义工资:A.掩盖了劳动力商品买卖的实质B.掩盖了劳动与劳动力的区别C.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D.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10.价值增值过程是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是指:A.劳动过程的起点B.价值形成过程的起点C.必要劳动的终点D.劳动者所必需生活资料价值的时间终点11.机器人不能创造剩余价值的原因是:A.机器人是先进的机器B.机器人本身的价值渐次转移到新产品中去C.机器人属于不变资本D.机器人要依靠技术人员来操纵3三、名词解释1.劳动力商品价值2.绝对剩余价值3.相对剩余价值4. 超额剩余价值5. 不变资本6. 可变资本7.资本主义工资四、分析判断1.工人给资本家做工,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因此工资是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谢地、宋冬林《政治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圣才出品】
第二篇经济制度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一、概念题1.人类社会的三次大分工答:人类社会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推动下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且每次大分工都推动着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
(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原始社会后期,指游牧部落从其他部落中分离出来。
在此以前,交换只是偶然的现象,游牧部落出现后,它所生产的生活资料不仅比其他原始部落多,而且种类也不同,从而使经常的交换成为可能。
这次大分工,有力推动了商品交换的发展,也为私有制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2)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指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发生在原始社会末期。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金属工具的采用,当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手工业生产,如纺织、榨油、酿酒、金属加工和武器制造等,它们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这次大分工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使直接以交换为目的商品生产开始出现,并使商品交换范围进一步扩大,从而加速了私有制的产生和原始社会的瓦解。
(3)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指原始社会瓦解、奴隶制社会形成时出现的一个不从事生产而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阶级。
商人阶级的出现,缩短了商品买卖的时间,扩大了商品的销路,又一次推动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
2.资本原始积累答:资本原始积累是指资本生产方式确立之前,通过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与劳动者分离,生产资料和大量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过程。
对货币财富的剥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因素,这是通过殖民制度、国债、重税、保护关税和商业战争等暴力手段进行的。
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就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历史过程。
这个过程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以及货币转化为资本,另一反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
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主要有三种:(1)用暴力剥夺农民的土地。
这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
(2)新兴资产阶级采用暴力手段,在海外劫掠殖民地,进行奴隶贸易,贩卖毒品等,加速了货币财富积累。
(3)在国内则利用国家权力,通过发行公债、增加捐税和保护关税等制度,聚敛大量财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简答(三)
1.垄断是怎样产⽣的? 答:(1 )⾃由竞争引起⽣产和资本的集中。
资本主义企业在⾃由竞争中,会不断通过资本积聚和集中来扩⼤⽣产规模,从⽽引起⽣产和资本的不断集中。
⽽资本主义社会中信⽤制度的发展,股份公司和联合制企业的出现,以及在经济危机中企业破产和两极分化的加剧,都进⼀步促进了⽣产和资本的集中。
(2 )⽣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定阶段必然产⽣垄断。
当⼀个部门的⼤部分⽣产或流通为⼀个或⼏个⼤企业所控制时,⼩企业很难与其竞争。
少数⼤企业之间势均⼒敌,继续竞争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不如放弃竞争,通过协商达成协议,形成垄断,并可坐享囚垄断⽽带来的⾼额利润。
这样,垄断就出现了。
当经济⽣活中垄断成为⼀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时,资本主义就会由⾃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
2.垄断为什么不能消除竞争?垄断统治下有哪些竞争形式? 答:(1 )⾸先,竞争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核⼼机制和内在规律,有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竞争。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竞争当然不会消失。
其次,从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现实的经济主体来看,虽然在某些部门存在着垄断组织,但也还存在未形成垄断的部门及⼤量的⾮垄断企业,这些主体之间必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即使是已形成垄断的部门,也绝⼤部分是⼏个垄断企业并存,它们之间本质上仍然是相互竞争的关系。
因此,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不但存在竞争,⽽且竞争的主体、形式、内容和激烈程度都有新的发展。
(2 )从竞争的范围来看,⼤体有: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垄断与⾮垄断企业(局外企业)之间的竞争,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垄断企业之间的⾃由竞争等。
3.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答:⼤资本对经济⽣活的垄断主要是通过⼀定的垄断组织实现的。
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有: (1 )卡特尔。
是通过⽣产或经营同类产品的⼀些⼤型垄断企业之间通过协议形成的、在⽣产或流通的某个或某些环节实⾏垄断的组织形式。
(2 )⾟迪加。
是把⼀些在法律上和⽣产上还是独⽴的⼤垄断企业在流通环节上统⼀起来,进⾏垄断经营的组织形式。
2023年国开大学政治经济学大作业1-3答案
政治经济学大作业1答案单选题1、C2、C3、B4、A5、B6、D7、C8、C9、B 10、B 11、C 12、D 13、A 14、B 15、A多选题1、ABCD2、CD3、ABC4、DE5、ACD判断题1、正确2、正确3、错误4、正确5、错误6、正确7、正确8、正确9、正确 10、正确论述题1、答:由于形成的原因和条件不同,资本主义地租有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两种基本形态.级差地租是由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构成的;绝对地租是由于农产品价值高于其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构成的.2、答:(1)股份公司的出现和股份资本的发展,使资本的形式由私人资本转化为联合资本。
(2)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起来。
(3)战后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促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4)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发展,国际垄断资本和国际垄断联盟得到进一步发展。
政治经济学大作业2答案单选题1、B2、A3、C 4.、B 5、B 6、B 7、B 8、C 9、D 10、C 11、D 12、A 13、C 14、D 15、A多选题1、ABCDE2、CDE3、ABC4、BCE5、ABC判断题1、正确2、正确3、错误4、错误5、错误6、正确7、正确8、正确9、正确10、正确简答题1、答:(1)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表现在:第一生产力方面: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在生产力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第二,生产关系方面: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所有制关系、劳动关系和分配关系三方面都做了一系列调整;第三,上层建筑方面: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建立起比较成熟的政治制度和法制制度。
2、答:这种表述并不矛盾,两者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你可以把社会看作是一个人,生产关系就是这个人立身处世的指导思想,而生产力是这个人日常的行为。
人的思想更先进人的行为才能更有利于人生的发展,而如果因为行为导致人生的发展受到限制,那这个人受到限制必然会反思自己的行为,同时根据行为的反思,凝练总结指导思想的不足,推陈出新,以此查缺补漏。
政治经济学(第三版)(程恩富)第5章 产业资本的运行(习题及答案)
第5章产业资本的运行一、单选题1.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A.生产资本中各部分价值周转方式不同B.生产资本中各部分对价值增值作用不同C.生产资本中各部分对产品生产效用不同D.生产资本中各部分对劳动者作用不同2.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三阶段是:A.流通阶段B.购买阶段C.生产阶段D.销售阶段3.马克思根据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把资本区分为: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C.货币资本和生产资本D.产业资本和借贷资本4.资本周转次数的计算公式是:A.n=u/vB.n=u/UC.n=U/uD.n=u/c+v二、多选题15.资本主义流通的二重性是:A.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生产B.价值的增值和使用价值生产1C.使用价值的运动D.价值形态的变化2.资本周转速度、资本周转时间与资本周转次数的关系是:A.资本周转速度与资本周转时间成正比B.资本周转速度与资本周转时间成反比C.资本周转速度与资本周转次数成正比D.资本周转速度与资本周转次数成反比3.产业资本连续循环的基本条件是:A.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态在空间上的并存性B.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态的统一C.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态在时间上的继起性D.产业资本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统一4.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将影响:A.个别企业预付资本量的大小B.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C.商品价值的大小D.为社会提供物质资料量的大小5.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态是:A.货币资本循环B.生产资本循环C.借贷资本循环D.商品资本循环6.年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是:A.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量和预付可变资本之比B.年剩余价值率表示预付可变资本的增值程度C.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2D.剩余价值率表示工人阶级受剥削的程度7.产业资本循环采取的职能形式是:A.货币资本职能 B .生产资本职能 C.商品资本职能 D.借贷资本职能三、名词解释1.资本循环2.资本周转3.资本周转时间4.固定资本有形磨损5.固定资本无形磨损6.折旧7.预付资本总周转四、分析判断1.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都表示为生产资料,具有完全相同的物质内容。
政治经济学(第三版)(程恩富)第2章 商品与货币(习题及答案)
旗开得胜第2章商品与货币一、单选题1.两种不同的商品能够按照一定比例进行交换的原因是:A.它们都有价值B.它们都有效用C.它们都有交换价值 C.它们都是劳动产品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A.生产商品过程中的两次劳动B.生产商品的两种劳动C.生产商品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D.生产商品的先后两次劳动3.商品价值的实体是:A.抽象劳动B.交换价值C.私人劳动D.社会劳动4.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A.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C.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D.个别劳动与集体劳动的矛盾5.货币的本质是:A.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B.商品交换的媒介物C.稳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D.流通手段1旗开得胜6.形成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的特点是:A.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B.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社会关系C.是永恒的经济范畴D.是商品生产特有的历史范畴7.商品价格变动的主要因素是:A.商品价格与本身的价值成反比例变化B.以交换价值为基础而变动C.商品价格与本身的价值成正比例变化D.受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二、多选题1.劳动生产率的两种表示方法是:A.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数量B.劳动生产力与使用价值量的比例C.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D.社会必要劳动与个别劳动的比例2.货币的基本职能是:A.价值尺度B.贮藏手段C.流通手段D.支付手段3.一定时期流通过程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是:A.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B.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C.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反比D.与货币流通速度成正比2旗开得胜三、名词解释1.商品使用价值2.交换价值3.价值4.具体劳动5.抽象劳动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7.简单劳动8.复杂劳动四、分析判断1.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必定有价值;但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使用价值。
2.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的使用价值决定的,用处大的商品其价值就大;反之则相反。
3.简单劳动就是体力劳动,复杂劳动就是脑力劳动。
4.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习题详解(第3章 货币)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第三章货币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价值形式答:价值形式是指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交换价值。
商品的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必须在两种商品的交换中,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
价值形式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的,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
马克思对价值形式发展的考察,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指出货币的出现和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货币一经产生,商品内部的矛盾就转化为商品与商品、商品与货币的矛盾。
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2.简单价值形式答:简单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简单地、偶然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
这种价值形式是与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物物交换相联系的。
例如:1只绵羊=2把石斧在这种价值形式中,等式两端的商品处于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
等式左端的商品“绵羊”处于主动地位,它的价值在石斧这一商品上相对地表现了出来,是价值被表现的商品,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
而等式右端的商品“石斧”则处于被动地位,用它自己表现出“绵羊”的价值,起着等价物的作用,处于等价形式上。
3.扩大价值形式答:扩大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原始社会末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和畜牧业分工的出现,原始公社之间以至公社内部的产品交换变得比较经常了,一种商品已经不是偶然地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了,而是与许多种商品经常交换。
谢地、宋冬林《政治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社会总供求和国家宏观调控【圣才出品】
1 / 2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业盈余;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由于国内生产总值扣 除了总产出中的中间投入,不存在重复计算问题,具有最完整的物质内容,能够比较准确地 反映本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可供消耗及使用的经济实力。
3 / 2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法规来规范和引导企业的行为。根据政府监管对象、目的和手段的不同,可以把微观监管划 分为经济性监管和社会性监管两部分。
二、问答题 1.决定和影响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答:(1)社会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可供全社会使用的物质产品 和服务的价值总和。影响社会总供给的因素主要有: ①现有的国民经济总量及其增长速度。现有的国民经济总量是构成总供给规模的一个基 本物质条件,影响国民经济总量及其增长速度的各种因素也都同时影响社会供给总量。如资 本投入的数量、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科技进步及其成果的运用,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等。 ②资源的配置方式或资源的利用效率。在资源总量一定的条件下,资源的配置方式或利 用效率直接决定供给的总量。资源利用效率越高,能够实现的社会总供给水平也越高。社会 资源的配置方式或利用效率取决于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能够有效地配置资源,提高资源 的利用效率。 ③价格的变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供给量是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的函数,二者 呈正方向变动。从供给者来看,价格上涨,供给者的利润就会增多,刺激生产,增加供给总 量;价格下跌,利润降低,生产萎缩,供给量减少。供给弹性就是用来衡量供给量的变动对 价格变动的灵敏度。从价格结构来看,不同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结构决定着商品和服务的供给 结构。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价格水平高,就会有大量的厂商从事该商品的生产,提高这种商品 的供给量。 ④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或行业之间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合理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经济学模拟题3
一、单项选择题
1、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称为( C )
A.生产要素
B.生产力的要素
C.生产资料
D.物质资料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 D. )
A.自然经济的发展
B.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
C.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公有制
D.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及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所有
3、在“1只羊=2把石斧”的等式中,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是( A )
A.1只羊
B.2把石斧
C.羊和石斧
D.不确定
4、企业向职工发放工资时,货币执行的职能是( D )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储藏手段
D.支付手段
5、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关系是( A. )
A.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B.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C.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与资本积累无内在联系
D.不确定
6、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意味着在资本家的资本中( C. )
A.不变资本的比重增大
B.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相同的比例扩大
C.不变资本的比重减少
D.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相同的比例减少
7、个别资本通过股份制扩大其资本的支配范围属于( C )
A.资本积累
B.资本积聚
C.资本集中
D.资本垄断
8、某资本家工厂年初投入不变资本200万元,可变资本40万元。
年终的剩余价值总额为60万元。
则该工厂的年利润率为( B )
A.150%
B.25%
C.37%
D.100%
年利润率=(一年内剩余价值总量/不变资本+可变资本)*100%
二、多项选择题
1、一切社会劳动过程都必须具备的简单要素有( B C D )
A.科学技术
B.劳动者的劳动
C.劳动对象
D.劳动资料 D.经营管理
2、商品的价值是( ADC E)
A.由抽象劳动创造的
B.商品的自然属性
C.商品的社会属性
D.生产商品消耗的有用劳动
E.商品中凝结的一般人类劳动
3、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ACD)
A.社会待售商品量成正比
B.商品的价格水平成反比
C.货币流通速度成正比
D.商品的价格水平成正比
E.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4、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关系是( B D )
A.利润率就是剩余价值率
B.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C.剩余价值率是利润率的转化形式
D.利润率总是低于剩余价值率
E.剩余价值率总是低于利润率
5、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作为具体劳动,其主要作用是(A C. E )
A.生产使用价值
B.形成新价值
C.转移生产资料的旧价值
D.转移劳动力的价值
E.创造剩余价值
6、利息率和平均利润率在量上的一般关系是( A D)
A.利息率等于平均利润率
B.利息率低于平均利润率
C.利息率和平均利润率成反比
D.利息率和平均利润率按同一方向变化
E.利息率高于平均利润率
7.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商业资本是(DE)
A.在流通领域中独立发挥作用的资本
B.货币资本职能的独立化
C.生产资本职能的独立化
D.商品资本职能的独立化
E.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的资本形式
8、发展中国家的特征是(ABCD)
A.生产力水平低 B产业结构低级 C.经济结构的二元性
D. 经济发展的对外依附性
E. 经济成份复杂
三、简答题1、简述商品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关系。
答(1)商品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2)商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3)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2、简述劳动力商品价值决定的特点。
1) 同其他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也有价值。
2) 但不能直接用劳动时间计量。
3) 可以间接用供养劳动者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即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需的劳动时间来衡量。
4)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3、简述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1)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可使预付可变资本周转速度加快,一年中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
资本增多,从而增加年剩余价值量。
年剩余价值量是以年计算的剩余价值总量。
(2)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年剩余价值率与可变资本周转次数成正比,周转次数越多,年剩余价值率越高。
4、简述资本主义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及条件。
①级差地租是与土地的不同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它是由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所形成的超额利润。
②形成级差地租的条件是土地有优劣好坏和位置的差别。
③极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它使经营优、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都能获得超额利润,农业的超额利润可以长期稳定地存在④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来自于耕种优、中等地的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四、论述题
1、试述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及其变化规律。
关于商品价值变动规律,一般有这样几个层面:
第一,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第二,商品价值量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第三,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率成反比。
第四,由于劳动生产力是具体劳动的生产效率,因此,不管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总量不变。
2、试述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及其相互关系。
①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延长劳动日而绝对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用这种方法增加剩余价值的方法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除了依靠延长劳动日的方法外,还靠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来实现,即迫使工人更加紧张的劳动,在同等的时间内消耗更多的体力与脑力,等于延长了劳动日。
②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情况下,通过提高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这种方法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3)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由于生产技术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剩余价值率、攫取更多剩余价值的主要方法;后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技术与劳动生产率水平不断提高,工人阶级为缩短工作日进行不懈的斗争,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逐渐成为主要的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