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布莱克的天真与想象
超脱世俗的诗人画家——英国浪漫主义先驱威廉·布莱克
在十八世纪中晚期,有一位英国人,他终其一生作诗、绘画、出版自己的诗画集,却因为不被世俗欣赏而穷困潦倒。
布莱克一生都没有得到世俗和官方的认可,其作品也罕有人重视,直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才又被人惊讶于他的虔诚与深刻,随着他的书信和笔记的发表,他的画作也逐渐被人们所认知超脱世俗的诗人画家/《中国民商》 庄双博真正的天才往往被世人认为是疯子,究其原因是其个人超前的天赋不适应当时落后的社会环境,其作品也很难被世人所理解。
这种现象在文学界、艺术界多有发生,达·芬奇、透纳、蒙克、梵高……这些曾经人们眼中的疯子无一不是伟大的艺术家。
在十八世纪中晚期,有一位英国人,他终其一生作诗、绘画、出版自己的诗画集,却因为不被世俗欣赏而穷困潦倒。
他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开创者,以清新的歌谣体和奔放的无韵体抒写理想和生活。
他是英国浪漫主义绘画的杰出代表,他的画作多源自想象和幻觉,不重形似而以精神力量为主要表达。
他是坚持自己创作的独立出版人,他曾自创书画同版的铜板蚀刻方式,并独立出版诗画集。
他就是威廉·布莱克,但他所出版的作品并没有获得大卖,虽然纯手工精美制作,但并没有得到当时人们的认可,即便几先令的售价也卖得极为缓慢。
而现如今,单是复制品都可以卖到上千美元。
早在1919年,周作人就在《少年中国》一卷八期上发表了《英国诗人勃来克的思想》一文,首次介绍了布莱克诗歌艺术的特性及其艺术思想的核心。
周作人在文中说,布莱克是诗人、画家,又是神秘的宗教家;他的艺术是以神秘思想为本,用了诗与画,做表现的器具; 他重想象(imagination)和感兴(inspiration),其神秘思想多发表在预言书中,尤以《天国与地狱的结婚》一篇为最重要,并第一次译出布莱克长诗《天真的预言》的总序四句:一粒沙子看出世界,一朵野花里见天国。
在你掌里盛住无限,一时间里便是永远。
(英文原文: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这四句诗也曾被其他学者翻译为多种版本,如李叔同译文版: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君掌盛无边,刹那含永劫。
威廉·布莱克《天真与经验之歌》中的浪漫主义雏形
威廉·布莱克《天真与经验之歌》中的浪漫主义雏形作为英国第一个浪漫主义诗人和画家,威廉·布莱克的诗画早在18世纪就已经吐露出浪漫主义的苗头。
浪漫主义作品寄托自由理想于优美崇高的大自然以及反思庸俗丑恶的社會现实的特点在布莱克著名的诗集《天真与经验之歌》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一、吟咏理想世界的天真之歌威廉·布莱克将自己的诗作分为《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两个部分。
就整体而言,《天真之歌》描绘的是一个纯真、自然的世界。
这些诗歌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作品的艺术特点:首先,诗人运用想象、灵感、热情歌颂自然风光,描绘了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画面,田园牧歌式的景象创造出一个远离世间烦恼、幸福而快乐的理想世界。
另外,在这些诗歌中,布莱克选取了一些简单而纯真的意象。
最常出现的就是儿童(婴儿)和羊羔。
儿童,特别是婴儿,他们还未受到尘世过多的影响,他们的内心是干净纯洁的,比起成年人更加简单美好。
布莱克的诗歌常描写儿童或以儿童的视角看世界,使诗歌更具有想象力且有一种纯真的美感。
羔羊的形象也经常出现在布莱克的诗中。
羔羊在基督教中有特殊的含义。
神派耶稣为世人所犯下的罪过赎罪,所谓“替罪羔羊”。
布莱克为笔下的羊羔赋予了无比圣洁的地位和纯洁的象征意义。
纯洁的羔羊、天真的孩子,在大自然中嬉戏。
布莱克借用些意象,加以注重灵感和想象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创造出了一个纯净美丽的理想世界。
二、控诉现实世界的经验之歌第一,《经验之歌》已经脱离了《天真之歌》简单的诗歌形式。
例如,将两部诗集的序诗进行对比:《天真之歌》序诗的韵律规则而平稳。
每小节四行,每行词数相当。
整首诗结构饱满,情感柔和,朗读起来平稳顺畅。
而《经验之歌》的序诗则显得韵律多变。
每小节五行,行与行之间词数相差很大,长短句交叉,朗读起来跌宕起伏,情感铿锵而昂扬。
诗歌个形式上的差异使得《经验之歌》更具有反抗的战斗力。
第二,《经验之歌》中仍有对自然万物和儿童的描写。
william Blake威廉 布莱克
“Because I was happy upon the heath, And smil‟d among the winter‟s snow; They clothed me in the clothes of death, And taught me to sing the notes of woe.
• 梁宗岱 译
扫烟囱孩子(一) 选自《天真之歌》 (卞之琳译)
• • • •
• • • •
我母亲死的时候,我还小得很, 我父亲把我拿出来卖给了别人, 我当时还不大喊得清“扫呀,扫,” 我就扫你们烟囱,裹煤屑睡觉。
有个小托姆,头发卷得像小羊头, 剃光的时候,哭得好伤心,好难受, 我就说:“小托姆,不要紧,光了脑袋, 大起来煤屑就不会糟蹋你白头发。”
The Tiger
Ah Sunflower!
• • • • Ah Sunflower, weary of time, Who countest the steps of the sun; Seeking after that sweet golden clime Where the traveller's journey is done;
Literary Creations
1. Poems
Poetical Sketches 《诗歌素描》his first collection of poems Songs of Innocence (1789)《天真之歌》 Songs of Experience (1794)《经验之歌》
从认知诗学的角度解析布莱克的_天真与经验之歌_毛雪青
……
怎样震骇每个变黑的教堂,
小羊羔儿,我来告诉你!
而不幸士兵的悲叹
他的名字和你的一样,
化作鲜血,溅洒宫墙。
因为他叫自己羊羔羔儿,
在这里“变黑的教堂”是一个概念隐喻,教堂其实
他又柔顺,他又温和,
是黑暗的地狱,是一个黑暗冰冷的地方。在当时的社
他变成了一个小小孩儿:
会环境下,教堂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么纯洁神圣,而是
着孩子的天真与欢乐。诗人写道:
其实“经验状态”本身就是诗人的概念隐喻,它用这种
小羊羔儿,谁造了你?
状态隐喻人们在成人社会中的世俗和消极。由于理性
REVIEW
你可知道是谁造了你?
和思想使得人们从天真状态坠入到经验状态中来,使
给了你生命,吩咐你吃草,
得人们处于彷徨和迷茫中。在《经验之歌》中有一首题
在流水旁边,遍青青草地,
我是小孩儿,你是羊羔儿,
一个充满欺诈和腐败的地方。“士兵的悲叹”则隐喻了
我们全都叫他的名儿,
当时社会的黑暗,是对当时英法战争的血的控诉,这叹
小羊羔儿,上帝保佑你。
息充满了怨恨,就像鲜血一样喷溅在王宫的墙上。两个
这里我们开始读到的是生活中的羔羊,它温顺可 隐喻的运用使得诗人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
一、引 言 认知诗学(cognitive poetics)是20世纪末随着文学阅读和分析的“认知转向”而迅速崛起的一门年轻学科。1983 年,以色列特拉维夫的大学教授Reuven Tsur首次使用“认知诗学”这一术语,并运用这一理论来重新阐述文学,研究 文学结构和文学效果之间的关系。认知诗学认为,诗歌是一种表达志向和思想的语言艺术文体,是表达强烈情感 的一种重要方式。诗歌在思想内容上最具丰富色彩和独创性,在艺术形式上也最具新颖性。用认知诗学来研究诗 歌,不仅是研究诗歌文本的外在形式,更重要的研究诗歌的以认知模式为基础的心理效应以及所产生的语言特 征。认知诗歌主要研究的是诗歌文本的语境(context),脚本(script),认知语法(cognitive grammar),心理空间(mental spaces)、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等。在《走向认知诗学理论》中,Tsur明确指出,20世纪的文学批评史上的情 况:印象主义批评家只谈文学语篇的效果却无法建立结构和效果之间的联系;结构主义批评家擅长描述文学语篇 的结构却不能解释文学效果。因此,虽然认知诗学只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将其 作为研究文学文本的一种跨学科研究方法。本文试图用认知诗学的概念隐喻来研究布莱克的诗歌集《天真与经验 之歌》。诗歌隐喻不仅仅是语言问题,更是认知诗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认知诗学中研究最早的概念。以前的 观点认为,隐喻只和语言有关联,是一种修辞方法,隐喻的表现形式只是一个字面意义的对等语,而这种表达形式 一旦成为习惯用法,其字面意义就成为隐喻的意义。Lakoff & Johnson在Metaphors We Live by 中提出隐喻是一种思 维方式,它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它植根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思维过程本身是隐喻性的,我们用 以思考和行动的概念系统大多是以隐喻的方式建构和界定的,隐喻更多体现在语言表达中的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中。Lakoff 认为隐喻由两个域构成:一个结构相对清晰的始源域(source domain)和一个结构相对模糊的目 标域(target domain)。概念隐喻就是将始源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之上,让我们通过始源域的结构来构建和理 解目标域。通常始源域中的来源概念是较具体的,而目标域中的概念是较抽象的。隐喻作为跨越两个认知域的概 念化方式和表达手段,为诗歌意象的表达和意境的营造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下面我们试图从认知诗学的角度来解 读布莱克的《天真与经验之歌》,用概念隐喻来分析诗人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 二、天真状态和经验状态 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 1757—1827)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伟大先驱。在他生前,他的诗歌基本不为人所 知,死后一段时间内也无人问津,只有华兹华斯等少数诗人注意到他,并受到他的影响。近年来,国内外语言学界 和文学界对布莱克诗歌的研究,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些研究多数是从美学、文化、翻译等传统的层面进行分 析,而本文拟从认知的层面探索诗歌意象的构建和解读的过程,并借助简要的个案分析对布莱克诗歌的深层含义 作出一定的解释。 在《天真之歌》中,布莱克力图描述一种他称之为“每个孩童都乐意听”的幸福之歌。里面的诗大多感情强烈,充 满了孩童的天真与可爱。概念隐喻在诗歌中不胜枚举,随处可见。诗人用他质朴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纯真世界,在这 个世界里有太阳,有花草,有山,有水,有天真的孩童和无邪的羔羊,它们组成了一幅幅和谐、美好的画面。诗人用羔 羊和孩童这些幼小的生命来隐喻一个纯真、和谐的天真状态,诗人认为“天真状态”是人类的理想状态,是欢快和纯
布莱克最经典的十首诗
布莱克最经典的十首诗
威廉·布莱克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深刻的哲学意义和艺术价值。
以下是布莱克最经典的十首诗:
1.《天真之歌》
这是布莱克最著名的诗歌之一,充满了童真的想象和纯真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类的热爱和敬畏。
2.《猛虎》
这首诗以猛虎为象征,表达了布莱克对人类内在力量的赞美和追求自由、真理的信念。
3.《摇篮曲》
这是一首温柔而充满母爱的诗歌,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爱和期望,以及生命的脆弱和珍贵。
4.《爱的秘密》
这首诗探讨了爱情的本质和力量,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5.《天真与经验之歌》
这是一组由布莱克创作的诗歌,其中包括了童真的歌词、歌曲和诗篇,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人类和真理的看法。
6.《夜莺》
这首诗以夜莺为象征,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独立和自然的向往和追求。
7.《死亡的寓言》
这首诗探讨了死亡的本质和意义,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死亡的独特理解。
8.《伦敦》
这首诗描绘了伦敦的景象和人民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9.《天堂与地狱的婚姻》
这首诗探讨了天堂与地狱的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宗教和道德的看法和对人类灵魂的探索。
10.《预言》
这首诗探讨了预言和命运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对自由的追求。
Auguries_of_innocence_天真的预言-中英双语彼
Auguries of innocence 天真的预言To see the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从一粒细沙中窥探世界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在一朵野花里寻觅天堂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掌中握无限And eternity in an hour 霎那成永恒A truth that's told with bad intent 当真理被恶意利用时Beats all the lies you can invent 比一切臆造的谎言狰狞It is right it should be so ; 现实本来就这样Man was made for joy and woe; 人生来就要面对快乐和悲惨And when this we rightly known 只要能明了这一点Through the world we safely go 我们就不会再受伤害Joy and woe are woven fine 将快乐和忧伤编织A clothing for the soul divine 披在我神圣的心上The poor man's farthing is worth more 穷人手里的一个铜板Than all the gold on Afric's shore 抵得上非洲海岸的所有黄金One mite wrung from labour's hands 从劳动者手里砸取的一丁点钱Shall buy and sell the miser's lands 能买的下守财奴的所有土地Or, if protected from on high 如果得到上帝的庇护Does that whole nation sell and buy 甚至可以买卖国土的全部He who mocks the infant's faith 谁曾嘲笑纯真的信念Shall be mocksed in age and death 他将被岁月和死亡讥讽He who shall teach the child to doubt 谁要动摇纯真的信念The rotting grave shall ne'er get out他将永远被埋葬在陈腐的墓穴中He who respects the infant's faith 谁能尊重纯真的信念Triumph's over Hell and death 他将战胜地狱和死亡He who doubts from what he sees 如果不相信自己的眼睛Will ne'er believe, do what you please 将永远不懂得去信任,请随心而行If the Sun&Moon should doubt 如果太阳和月亮心存猜疑They'd immediately go out它们将会转瞬消失To be in a passion you good may do 被激情围绕就能拥有美好But no good if a passion is in you 情欲攻心则会迷失自我Every night and every morn 每一个夜晚,每一个清晨Some to misery are born 有人生来就为不幸伤神Every morn and every night 每一个清晨,每一个夜晚Some are born to sweet delight 有人生来就被幸福拥抱Some are born to sweet delight 有人生来就被幸福拥抱Some are born to endless Night 有人生来就被长夜围绕We are led to believe a lie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When we see not through the Eye 我们就会相信谎言Which was born in a night to perish in a night 谎言在黑夜里生灭When the soul slept in beams of Light 灵魂在光芒中休眠God appears&God is light 对挣扎在黑暗中的人To those poor souls who dwell in night 上帝散发出光明But does ahuman form diaplay 对生活在白昼的人To those who dwell in realms of day 上帝幻化为人性这首诗是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最负盛名的作品,《天真的预言》一诗与佛教思想颇多暗合之处,所以有人怀疑布莱克看到过或研读过译为英文的佛教经典。
北岛《给孩子的诗》第一首 天真的预示
北岛《给孩子的诗》第一首天真的预示(节选)【英国】威廉·布莱克梁宗岱译Auguries of Innocence----William Blake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And eternity in an hour.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
【诗人简介】威廉·布莱克(WilliamBlake,1757-1827)是十九世纪诗人,英国第一位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
主要诗作有诗集《天真之歌》、《经验之歌》等。
早期作品简洁明快,中后期作品趋向玄妙晦涩,充满神秘色彩。
他是一位复杂的多重人物:除了诗人,他同时还是画家、雕刻家。
布莱克一生都没有得到官方或公众的赏识。
在当时人们的眼中,它是个反理性主义者、梦幻家和神秘主义者,一个远离尘世的人和偏执狂。
他的作品没有受到重视。
直到十九、二十世纪之交,叶芝等人重编了他的诗集,人们才惊讶于他的纯真与深刻。
接着是他的书信和笔记的发表,他的神启式的画也逐渐普及,于是诗人与画家布莱克的地位才确立无疑。
时至今日,不少批评家把布莱克列为英国文学史上与乔叟、斯宾塞、莎士比亚、弥尔顿、华兹华斯齐名的最伟大的六位诗人之一。
由于他的画在文艺复兴以后,开启了不重形似而重精神力量的新路,他又被赞誉为“英国艺术方面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诗歌赏析】什么是永恒?什么是至善?布莱克在渺小和伟大,有限和无限的对峙中对我们说:永恒只在生命绽放的刹那,在这一瞬间,你已把握住了人最本真的意义。
唯有这种本真,才是天国,才是上帝,才是至善与永恒。
这种本真存在于孩子的天真中,也存在于人类最原始的形态之中。
在那个时间里,每一刻都是新鲜的,每一天都是快乐。
任何一次小小的发现都成为天国的花朵,盛开着永恒的芬芳。
从“天真”到“经验”的飞跃——解读威廉·布莱克《扫烟囱的孩子》
从“天真”到“经验”的飞跃——解读威廉·布莱克《扫烟囱的孩子》从“天真”到“经验”的飞跃——解读威廉·布莱克《扫烟囱的孩子》威廉·布莱克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始终充满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扫烟囱的孩子》是布莱克诗集《无辜之歌》中的一首诗,通过对一个身处困境的儿童的描写,展现了儿童的天真与社会现实的冲突,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人性之光的追求。
诗中描绘的是一个扫烟囱的孩子,他从小就在贫困和困苦中成长,而这样的经历却让他失去了童年的天真。
诗中的孩子自诩为“怀胎之初的救世主”,他身上的“黑暗服装”象征了他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和社会对他的压迫。
孩子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困境,诗中描述了他的思绪:“我是无比伟大的;/但到此不周见,/烟灰与脏处是昂担,/大衣的滚蛋也是怕。
”儿童天真的光辉无法在这个黑暗的世界中闪耀,只能被社会所扭曲和消磨。
然而,诗中表达了勇敢面对困难和改变命运的决心。
孩子对自己的处境有着清醒的认识,“没有人希望我知道/怎样用来自母猪肚子里的如泥土/来洗净污痕。
”这里,孩子用自己天真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尽管卑贱无助,却能带来改变。
他希望打破社会对他的沉默和忽视,通过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努力,去实现他内心的伟大。
诗中充满着对自由和平等的渴望,作者借孩子的形象来表达了对不平等待遇的反思和对社会的批判。
通过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我们看到了社会的黑暗面,看到了人们对于穷人的冷酷漠视和不公平现象。
威廉·布莱克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些不平等的问题,诗中表达了他对于人性之光的追求。
此外,诗中的“赛车和身价”这个形象也反映了社会对物质财富和身份地位的追求,以及对贫穷人的歧视。
作者通过这个形象呼唤人们关注穷人的权益,关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扫烟囱的孩子》是一首在浪漫主义背景下创作的诗歌,它既揭示了社会现实的黑暗和不公,又表达了对于光明、自由和平等的追求。
作为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诗挑战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歧视,持续影响着人们对于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思考。
威廉·布莱克《天真与经验之歌》与路寒袖《陪我走过波丽路》诗画合一的探究
威廉·布莱克《天真与经验之歌》与路寒袖《陪我走过波丽路》诗画合一的探究作者:刘雨倩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14期摘; 要:威廉·布莱克的作品中诗与画相辅相成,看画可以鲜明形象的得出诗歌的内容,画是浅显的,但诗是有指向的,诗与画之间似乎有联系但又像没有。
路寒袖《陪我走过波丽路》是一部摄影诗集作品,可以说作者先是一位摄影家后是一位诗人,作者用自己的相机拍下生活的点滴,配合自己的幻想联想,创作出相应的诗篇。
在这里,图片是诗歌的基础,图片的含义才是广阔无比的,而非局限于作者的角度,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诗与画彼此相生。
关键词:诗画合一;象征联想;互文见义[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4--02威廉·布莱克的诗集《天真与经验之歌》分为“天真之歌”与“经验之歌”两部分,可以理解为作者的成长,如何从孩童走向老练。
因此不难得出结论,“天真”阶段的诗充满童趣,清新脱俗;“经验”阶段的诗暗含隐喻,充斥不满。
此外,布莱克还是个画家,他采用诗配画的形式将内容与画面结合,相得益彰。
《陪我走过波丽路》是路寒袖第三本诗文摄影集,纪录了他游走爱丁堡和伦敦的感怀。
摊开来的书页中,有时独放一张全版的相片,有时并置两张影像,每一帧照片旁的短诗,简笔勾勒出平凡景致中暗藏的戏剧性,作为象征性的互文。
和《天真与经验之歌》一样的形式,只不过换成了他自己的摄影作品。
诗画合一,在评论古诗当中很常用的词汇,即诗与画相辅相成,融为一体,恰到好处,是彼此之间的互文,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道理,是“妙哉”的折射。
例如,总是会评论王维的作品诗画合一,总是会听到评价苏东坡作品的诗画合一,那么在这两部作品之中又是如何表现的呢?《天真与经验之歌》的扉页写到“表现人类灵魂的两个对立状态——天真与经验”,天真部分的诗歌总是给人一种很“伊甸园”的感觉,词句浅显易懂,语言单纯美好,“格林童话”之感跃然纸上,配上插画,读者们不难想象出一幅幅动人的场景,以《花朵》为例:“快乐的快乐的雀儿/在碧绿碧绿的叶子下面/一只幸运的花朵/看见你飞掠而过恰似箭/寻觅你小小的摇篮/靠近我的胸前/漂亮的漂亮的红襟鸟/在碧绿碧绿的叶子下面/一只幸运的花朵/听见你呜呜咽咽/漂亮的漂亮的红襟鸟/靠近我的胸前”。
论布莱克《天真之歌》的天真
论布莱克《天真之歌》的天真论布莱克《天真之歌》的天真布莱克的《天真之歌》是他的一系列诗歌作品中的一部分,是他斥责现实世界污浊与黑暗的一种表达方式。
然而,我们却可以从中看到天真的影子。
天真在布莱克的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代表了作者内心深处纯真的一面,更是对人性的清白和对美好世界的追求。
首先,在《天真之歌》中,天真被描绘为一种愿望。
布莱克通过诗歌中的形象和符号来表达他对天真的向往。
他描述了无邪的孩童和他们游荡在田野间的情景。
这种无拘无束的天真,表达了布莱克对于人们守望内心深处纯真的愿望。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被功利的观念所束缚,被各种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所困扰,失去了天真和纯真。
然而,布莱克通过描绘孩童的天真,告诉人们,纯真是人们内心永恒存在的一部分,渴望着解放。
此外,天真还在布莱克的诗歌中扮演着指引人心的角色。
《天真之歌》中的天真不仅是纯真和美好的代表,更是人们内心深处声音的传达者。
布莱克描绘了失去天真的人们陷入黑暗和困境中,而天真的声音却似乎能引导他们走出困境,回到纯真的世界。
布莱克在诗中写道:“昔日孩童,眼里长有暮春笑容,想象出天使的歌声。
”这句诗表达了当人们还是孩童时,他们的眼睛中充满了纯真和美好的笑容。
然而,随着成长和现实的打击,纯真和美好被剥离,人们忘记了自己的本真。
因此,布莱克通过诗歌呼唤人们回归天真,重新找回内心的快乐和纯真。
同时,天真也是布莱克批判社会黑暗和压制力量的武器。
布莱克通过挖掘和揭示天真的力量,来打破现实世界的无知和黑暗。
他通过挖掘和回归天真,批判社会中的不公和压迫,传达出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希望。
他希望通过天真的力量使世界变得更美好,更公正。
布莱克认为,只有保持天真和纯真,才能够看到世界真实的一面,才能够发现人性的真谛和美好。
然而,布莱克的天真并非简单的幼稚与无知,而是一种对美好的追求和对真理的探索。
他没有停留在天真的表面,他通过天真去发现和揭示真理。
他从天真的视角出发,透过现实世界的表象,寻找真理的踪迹。
天真的预示
这首诗前四句有多种译法
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
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
把无穷无尽握于手掌
永恒宁非是刹那时光
——陈之藩 译
这首诗前四句有多种译法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无限掌中置,刹那成永恒。
——徐志摩译
这首诗前四句有多种译法
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
一朵野花里看出一座天堂,
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
因此看世界和看天国二者互为映衬恰成对照有力地揭示了理想世界和现实社会互相依存相互转化的哲学关系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蕴含着怎样的哲理说明有限与无限绝对与相对是辨证统一的而且无限和永恒必须在自己手中创造
天真的预示
作者介绍
威廉·布莱克是十九世纪英 国浪漫派诗人,主要诗作有诗 集《天真之歌》 、 《经验之 歌》等。 早期作品简洁明快, 中后期作品趋向玄妙晦涩,充 满神秘色彩。 威廉·布莱 克 (William Blake)的一生极其简 单,也没有什么大书特写之处, 只有一些一直延续的简 单事实 和紧迫的艺术创花定乾坤,
无限可以在你的指间,
永恒也可以是瞬间。
——化童译
一颗沙粒,一朵野花,是微小朴素、毫不起眼的;而世界、天堂,
则是繁富而华丽的,然而这似乎完全对立的双方在布莱克的笔下 却浑化为一体。这是否矛盾?
“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是说一颗单纯的沙粒里蕴含着一 个复杂的世界,任何微小的物体都藏有全世界乃至全宇宙,即事 物可以以小见大,“窥一斑而见全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 堂”,是说一朵小小的野花可以看出一个虚无缥缈的天堂幻景, 一个个体生命里藏着偌大无限的自信与自由。单纯蕴复杂,微小 含宏大,最单纯的也是最复杂的,最简单的也是最丰富的。这两 行朴实无华但含蓄隽永的箴言清楚形象地说明了微小的事物中总 有深刻的哲理和不平凡的真谛。
威廉·布莱克——从天真到经验的飞跃——布莱克《天真与经验之歌》创作思想转变之研究
余
平, , 女 河北 师范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硕 士研 究生 。研 究 方 向 : 美 文 学 。 英
① 文 中诗 歌 译 文 均 选 自《 真 与 经验 之 歌 》 杨 苡 泽 ) 天 ( 。
6 l
“ 吹一首 小羔羊 的 曲子” 。接 下来 , 孩子 说 “ 再吹 一遍 吧 , 吹笛 人 ” 。在 听完 “ ” 我 的笛 声后 , 他却 淌 下 泪 “ 滴” 。在 第三节 , 孩子告 诉 吹笛人 “ 放下你那快 乐 的笛子 ” 并 要求 他“唱些幸 福美好 的 曲子 ” , 。听 完孩 子
世 界 , 现 了布 莱 克 对 那 无 限 美 好 幻 景 之 想 象 ; 经 验 之 歌 》 描 绘 了一 副 完 全 不 同 的 景 体 《 则
象: 酷 、 冷 虚伪 、 欺诈 , 体现 了布 莱克对冷 漠的现 实世界 之抨 击 。这种从 “ 真” 经验” 天 到“ 的 转 变标志 着诗 人创作 思想 的成 熟 与飞跃 。
的话 , 笛 人 于 是 “ 把 它 重 新 唱 起 ” 此 刻 ,而 他 ( 孩 子 ) 着 高 兴 地 滴 泪 ” 吹 又 , “ 指 听 。最 后 , 第 四 节 , 子 又 在 孩
央求吹笛 人“写一本 人人都 能看 的书” 。话 音 刚落 , 他 便 在我 眼前 消失 ” “ 。对 于孩 子 的 突然 消失 , 吹笛 人 丝毫没 有感 到诧异 , 而是顺 从地“ 下一根 空心芦 苇” 折 。读者 不 难发 现 吹笛 人和孩 子 在 这里 已经 融 为
一
体 。孩 子之所 以从 吹笛人 的视线 中消失 而不 感到意外 是 因为 吹笛 人此 时 已将孩 子 内化 成 他 自己 , 从
精 神层面 来说 , d 者 已相 互结合 , 他t - 同时具有 了欣赏快 乐 的能力 。孩子 的情感 通过“ 笑” “ 泣 ” “ ,哭 ,快 乐 地落泪 ”等 一些简 单 的词 汇得 以表述 ; 吹笛人 则 吹起 自己的 曲调 , 福 地看 到它 们所 带 来 的快 乐 , 幸 进 而从 “ 吹奏 曲调 ” 转变成 “ 写下 那幸 福快乐 的歌 曲” 。诗 中通过 小孩 与 羔羊 的意 象 以及 田园风 光 的背景 ,
布莱克《天真与经验之歌》的神秘主义倾向
艺术家和知识分子。
潘恩等人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他们接受自然法学说,认为人人生而平等、权力平等;认为政府产生于人们的邪恶,成立政府的目的是为了制止人们的恶行,以保证个人的自由和安全;反对殖民,以天赋人权理论为武器,对封建君主制和君主立宪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提倡以人的理性为基础的自然神论,反对宗教迷信;主张宗教信仰自由,废除国教。
当时这样一批激进的作者紧密团结起来反对英国的国策,从而形成了城市里一个小小的阶层。
1793年英国与法国交战,英国政治上各派斗争更为激烈。
英国激进分子大声反对对一个得到民众拥护并宣扬自由的对手采取敌对行动。
布莱克的书籍参与了争论,在风云激荡的激进运动年代里,他所创作并插图的书籍都是革命作品,如《法国大革命》(刀Ie砒拧曲尺伽缸砌刀)、《阿尔比恩女儿的梦幻》(纶椭旷髓eD叫咖娜矿彳肋一)、《亚美利加》(么mP砌)、《欧罗巴》(勘唧辞)和《由理生之书》(劬它e刀)等等。
但与潘恩等人所采用的方法不同,他所表达的绝不是对英国一隅之地的感情。
他所写的范围极为宽广,从美洲、欧洲到非洲,甚至远到当时所知的太阳系最远点和天王星;在时间上,他前溯创世之初,后述最后的审判,这些都成为他对这一特殊时刻的纪录。
与布菜克看似平淡的一生相对的,是他所处的波澜壮阔的时代。
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社会变革贯穿了他的一生:英国工业革命(18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法国大革命(178卜1794)。
可以说,那是一个革命与反革命激烈交战的时代。
从18世纪中叶开始的英国工业革命标志着从手工业作坊生产到使用大机器的工厂生产的转变,社会生产力有了空前的巨大的发展。
在这工业大发展的年代,无数农民丧失土地,陷于绝境;手工业者也失去了原有的地位:由于大机器的使用,大批熟练工人失业,工厂对廉价工人的剥削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农民顽强地抵抗圈地运动,他们请愿示威,甚至公开起义;工人为了就业,提高工资,改善劳动条件罢工、捣毁机器、与政府军对发生冲突。
天真的预言原文和译文
天真的预言原文和译文Auguries of innocence 天真的预言(英国)布莱克To see the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一沙一世界,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一花一天堂。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在你的手掌中拥有着一切,And eternity in an hour.一霎那间便也可以是永恒。
A truth that's told with bad intent,当真理被人带着恶意说出时,Beats all the lies you can invent.相比于一切臆造的谎言都要狰狞。
It is right it should be so,事实本来就是如此,Man was made for joy and woe.人生下来就要面对各种快乐或是不幸。
And when this we rightly known,当我们能够弄明白这一点,Through the world we safely go.无论去到哪里都不会再受到伤害。
Joy and woe are woven fine,快乐和忧愁被编织在一起,A clothing for the soul divine.将这件华服披在我的心灵之上。
The poor man's farthing is worth more,穷人的一个铜板,Than all the gold on Afric's shore;远远比得上非洲海岸的所有黄金;One mite wrung from labour's hands,从劳动者手中掠夺来的财富,Shall buy and sell the miser's lands.可以买的下守财奴的所有土地。
Or, if protected from on high,如果我们能够得到上帝的庇护,Does that whole nation sell and buy.甚至可以把国土的全部拿来买卖。
英国诗人布莱克经典诗歌《天真的预示》原文及赏析
英国诗人布莱克经典诗歌《天真的预示》原文及赏析展开全文《〔英国〕布莱克·天真的预示》经典诗文赏析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花里看出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把永恒在一刹那间收藏。
(梁宗岱译)玩沙、摘花——天真儿童普遍的淘气动作。
诗人敏锐地从这样寻常得不起眼的角度入手,进而把广漠的世界与永恒的美有机地结合在了人类心灵的天真与纯洁里面,吟咏出了对世界、对光明、对真诚的热情颂歌。
一颗沙无比渺小,好比一个稚童在人群的汪洋大海中一样微不足道。
可是无论世界是多么的广阔无垠,它都是由数不清的细细沙粒组成。
这沙构成的土地流淌着河水,生长着植被,繁衍着使世界热闹起来的生命……而那把玩沙粒的天真儿童,正是人类世界中充满活力的,永不枯竭的生命之源。
接下来诗人展开第二幅画面,再度由具体朝抽象引伸——由花朵引伸到天堂。
一朵小小的鲜花,以其美丽与馨香,让人联想到自由、幸福的天堂。
天堂是美好的,花朵也是美好的,二者的美好均不容玷污。
从“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花里看出一座天堂”,联想贴切自然,不唯诗人独到,说出来使人欣然接受。
同时,这似乎只是白描的诗句,又强烈地暗示了诗人寄托在儿童身上的无尽希望,为他们沐上了温煦的阳光。
言到意到,诗人的笔触马上又折回来,道出了“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把永恒在一刹那间收藏”这样的最强音。
“你”指标题中不明点而点出来的天真儿童。
别看他手里放着沙粒,它代表着无限广阔的世界;他手里摘下来的那朵花会很快衰退,但花朵中饱涵的美好与光明却是永恒的。
这永恒正是在这一刹那间驻入在了他那天真纯洁的心灵之中。
这两行诗宣告了诗人的预示:世界属于无邪的儿童;光明、美好的未来永远属于他们!这首四行体的小诗收在诗人的第二部诗集《天真之歌》中。
与该诗集中别的许多诗一样,《天真的预示》清新明快,上口易诵,颇具童谣风格。
属格律体的四行诗在韵脚安排上大抵分三种:即随韵(AA B B),交韵(A B A B)和抱韵(A B B A)。
威廉布莱克的作品特点是什么
威廉布莱克的作品特点是什么威廉布莱克的作品特点是什么威廉布莱特打小就喜欢绘画和诗歌。
十岁的时候进入绘画学校,展现了非凡的天分。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威廉布莱克的作品特点介绍,希望能帮到大家!威廉布莱克的作品特点布莱克不仅有着浓厚的艺术天分,也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
因此威廉布莱克作品特点有哲理性、艺术性等。
布莱克前期的诗作以短诗为主,题材以自己的所见为主。
而他后期的作品不仅篇幅大大增长,连他的内容也晦涩难懂起来。
布莱克最被人们的诗歌都是纯真的。
布莱克以一种亲喃的语言向诸神交谈。
尽管布莱克的才华没有得到普遍承认,但是他依旧带着极大的天真和力投入到世俗反讽运动中。
布莱克在和自己的人相处后,知晓了平民的童话。
布莱克参照了从中世纪流传下来的童话寓言,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力,最终留下了名篇纯真与经验之歌。
布莱克让理想和现实交相辉映,时刻提醒众人们如何才是洁净,如何才是肃穆。
宗教性也是威廉布莱克作品特点之一。
布莱克是一位虔诚的教徒,在幼年就表示出了宗教意识。
布莱克一直认为宗教能够拯救人类,他希望能够借助宗教构建美好社会。
在布莱克的眼中,上帝是一位充满人性的仗着。
人与上帝之间是平等的关系。
随着布莱克对宗教的深入认识,他对教会的态度改变了。
本来布莱克很尊敬教会,可是后来他经常批判教会。
布莱克在自己的诗句中展示了教会的虚伪,暗示教会已经变得不堪。
布莱克的精神有着高度的纯洁,他能够更加清楚地看到教会的邪恶。
威廉布莱克的评价今日,威廉布莱克的评价不凡。
很多评论家将威廉布莱克与莎士比亚放在一起,被列为英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因为威廉布莱克的画作开启了全新的创作思路,他也被誉为英国艺术方面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王佐良教授认为威廉布莱克是挖掘不尽的。
布莱克生前并没有得到官方的赏识。
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眼中,威廉布莱克只是一个远离中心的偏执狂。
他的作品并没有得到任何权威人士的看中。
直到十九世纪末期,一些诗人重编了他的作品。
人们这才注意到威廉布莱克的伟大。
天真与想象——威廉·布莱克诗歌中的童真诉求
天真与想象——威廉布莱克诗歌中的童真诉求周融【期刊名称】《海外英语(上)》【年(卷),期】2015(000)008【摘要】William Blake, the famous pioneering romantic poet in English literature, created lots of works with imagination. His cre-ation has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of naivete, profound implications and innocence, appealing directly to the reality of soul. This pa-per will explore the essence of children's innocence in Blake's poetry.%威廉·布莱克是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浪漫主义先驱诗人,他的创作与想象有关,纯真中透着深刻,深刻中流溢出天真,并直接诉求于心灵的真实,本文将探索布莱克诗歌中的童真本质.【总页数】3页(P183-184,186)【作者】周融【作者单位】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系,贵州铜仁 554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2【相关文献】1.从《天真之歌》到《天真之兆》的天真之旅——布莱克诗歌中的“天真”情结[J], 李菁菁2.简单与繁复的巧妙糅合——威廉·布莱克诗歌中的想象力 [J], 孙爱娜3.威廉·布莱克——从天真到经验的飞跃——浅谈布莱克《天真与经验之歌》中永恒的"对照" [J], 白凤欣;余平4.布莱克的孩子们——论威廉·布莱克诗歌中的儿童原型及形象 [J], 曾静;5.天真与想象——威廉·布莱克诗歌中的童真诉求 [J], 周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天真的预示
天真的预示不久之前,我收到朋友的一条短信,我很喜欢,于是我把它放到QQ上,今天一位新的网友却告诉我这是首诗,查了一下我才发现原来是受很棒的诗——《Auguries of Innconce》《Auguries of Innconce》被译为《天真的预示》,是十八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William Black(威廉·布莱克)的一首长诗。
我找到了诗篇的全文,认真读了一遍,真得很长而且诗中古语很多,很难懂。
又努力搜寻,可没有找的整首诗的全译。
其实,在《布莱克诗集》(中文)中,《天真的预示》也仅仅是一首绝句。
因为这首长35节的诗,就因前四句而闻名于世。
当然,我也是因为这四句而喜欢这首诗的。
下面就是前四句和它的译文:Auguries of InnocenceTo see a world in grain of sand,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And eternity in an hour.天真的预示(一)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花里看出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
(二)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双手捧无限,刹那即永远。
读这四句,感觉作者带来的是浪漫、唯美的世界,很不现实的感觉,好像正是人们所认为的浪漫主义。
然而,在下面的大部分诗篇都描绘的是战争、流血、乞者、嫠妇等看似悲惨的社会现状,以及人们内心的占有、嫉妒等看似丑陋的欲望。
这好像是把一首浪漫主义诗歌写成了现实主义的作品。
然而很多大家在评论布莱克的诗歌时却不这样认为,因为作者并不是在控诉,而是对人类精神最原始、最纯真的揭示,也是对宇宙奥秘和人类心灵的最真实的写照。
可对于大多数的诗歌来讲,浪漫主义也好,现实主义也罢,诗人们往往用这些形式来向往美好,回避现实,不愿意承认物质世界固有的弊端和人类心灵中不可能填补的缺陷。
高一语文《天真的预示》教案
[课题]§短诗三首天真的预示[备课时间]2014年5月[课型]讲读课[目标]⒈作者介绍2. 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重点]目标2[难点]目标2[教法] 讲读训练法[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朗读全诗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一、作者介绍威廉·布莱克是十九世纪英国浪漫派诗人,主要诗作有诗集《天真之歌》、《经验之歌》等。
早期作品简洁明快,中后期作品趋向玄妙晦涩,充满神秘色彩。
威廉·布莱克(Willia m Blake)的一生极其简单,也没有什么大书特写之处,只有一些一直延续的简单事实和紧迫的艺术创作活动。
1757年,他出生于伦敦一个贫寒的袜商家庭。
由于个性过于独特,不喜欢正统学校的压抑气氛拒绝入学,因而没有受过正规教育。
他从小就喜欢绘画和诗歌。
11岁起就进入绘画学校学习了三年并表现出非凡的艺术才能。
其父有意让他师从一位著名的画家继续深造,但他为了家庭及弟妹的前途而主动放弃了这次机会,去雕版印刷作坊当了一名学徒。
他的一生便是一方面与妻子相依为命靠绘画和雕版的劳酬清贫为生,一方面继续从事12岁就开始的诗歌创作并配上自己的插图出版。
直到1827年8月去世前的几天,他仍然在工作,“叫人用最后的几个先令去买碳笔”,画完最后一幅画把它放下,说道“我已经尽力而为了”。
他的短诗意象鲜明,语言清新,想象奇特,极富个性,后期的长诗内容比较晦涩。
他在诗歌中建立起自己一套独特的神话体系,具有神秘主义色彩。
布莱克的革命性、独创性和复杂性使他成为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
他为我们留下了最重要的18世纪诗集《天国与地狱的婚姻——想象力的赞美诗》和《天真与经验之歌》,代表作有《擦烟囱的少年》《保姆之歌》《病玫瑰》《老虎的赞美诗》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威廉·布莱克的天真与想象作者:殷效庚威廉·布莱克(William.Black)的一生极其简单,也没有什么大书特写之处,只有一些一直延续的简单事实和紧迫的艺术创作活动。
1757年,他出生于伦敦一个贫寒的袜商家庭。
由于个性过于独特,不喜欢正统学校的压抑气氛拒绝入学,因而没有受过正规教育。
他从小就喜欢绘画和诗歌。
11岁起就进入绘画学校学习了三年并表现出非凡的艺术才能。
其父有意让他师从一位著名的画家继续深造,但他为了家庭及弟妹的前途而主动放弃了这次机会,去雕版印刷作坊当了一名学徒。
他的一生便是一方面与妻子相依为命靠绘画和雕版的劳酬清贫为生,一方面继续从事12岁就开始的诗歌创作并配上自己的插图出版。
直到1827年8月去世前的几天,他仍然在工作,“叫人用最后的几个先令去买碳笔”,画完最后一幅画把它放下,说道“我已经尽力而为了”。
谈论威廉.布莱克必然要澄清有关对他的诸多猜测与指责,有人说他是疯子和魔鬼信仰的杜撰和散播者,像伦敦夜间人们能够听到的墓地里走出的勾小孩子灵魂的新年老人,当然,布莱克不可能如拉伯雷与阿莱丁诺一样对世俗做彻底的思考或澄清,也许他是信仰的迷雾,但那也是饱蘸着痛苦和爱的“紫雾”,布莱克开创了一种藉想象力促成的幻觉而进行的思考,从这一点上看,他启发了爱米莉迪金森和迪兰·托马斯,甚至阿尔蒂尔·兰波。
布莱克是想象力的先知,和经验的忠实记录者,我们宁愿把他看成从“魔鬼作坊”里冲出来的最优秀的净化知觉的学徒。
布莱克最被人们引用和传诵的,也是后代文学大家反复赞美的几首诗歌如《擦烟囱的少年》、《保姆之歌》、《病玫瑰》、《老虎的赞美诗》,皆可以看作构筑布莱克之“天国原形”的一部分,这个自比为以西结的少年,四岁就看到了宗教幻象,并且可以用一种亲喃的语言和“白色诸神”寂静的交谈,尽管世风低落,文途滞涩,但布莱克怀着极大的天真和壮丽的想象力与战斗力,投入了类似班扬和马娄的“世俗反讽”运动中。
这种文艺复兴是旨在和针对于时弊而进行的抒情与想象力神话的回归,这些人对美大加赞美,并加之比喻为自己的面具,而对尘世中的人的命运却大加伤感,并认为他们破坏了作家的“美”的面具。
于是拉伯雷戴上了讽刺,班扬戴上了布道,马娄戴上了戏拟与夸张,当然还有一种惊人的反讽,而布莱克则戴上了天真。
布莱克在和他相伴一生的乡村姑娘凯瑟琳的邂逅与共处中,获悉了平民心中的童话与贞洁,并以此与自身的经验和想象作为对比,参照了很多从中世纪就开始进行和流传的童话寓言式写作,并加上了自己独一无二的意象创造力,布莱克为我们留下了最重要的18世纪诗集《天国与地狱的婚姻—想象力的赞美诗》和《天真与经验之歌》,如果说前者是为结婚后守教的人看的,那么后者更多是小学生们的新年读物,或者圣诞老人给大家的金黄色的发光玩具。
但我宁愿认为,布莱克构筑了我们世界的宏伟与庄严教堂的顶层,在那里,理想与现实的箴言熠熠闪光,时时为我们提醒着圣母般的洁净与肃穆。
布莱克从不否认自己是一个藉天真想象而进行创作的人,但同时代的人除了为他的怪异举止和热情四溢的精力而感到困惑外,还为他的面貌的高深与可敬而感到迷惑。
布莱克显然不是为属他的身体命运的那个时代写作的作家一样,同阿蒂尔兰博一样,他藉一种基于神秘与梦幻经验而“对感官不同程度”的扰乱,找到了一条通向自由和赞美的“天国诗歌”的归依与信仰。
也许,这就是布莱克为我们留下的最重要的经验与价值,布莱克“玫瑰的哭嚎”和“真理总是隐藏在疯狂的暮蔼中”的大胆语句,为我们找到了些许从“黑暗的烟囱”延伸到“玫瑰色天国”的神秘体验路途。
布莱克的关于:“在荒原尽头,手指可以触天”的诗句启发了西班牙画家格列柯和达利,在《柔软的时间》和《西班牙内战的讽喻想象》中,达利用天才的化笔表达了对这位十八世纪最伟大诗人的认同与赞美。
The Tyger老虎Tyger! Tyger! burning brightIn the forests of the night,What immortal hand or eyeCould frame thy fearful symmetry?In what distant deeps or skiesBurnt the fire of thine eyes?On what wings dare he aspire?What the hand dare seize the fire?And what shoulder, and what art,Could twist the sinews of thy heart? And when thy heart began to beat, What dread hand? and what dread feet?What the hammer? what the chain?In what furnace was thy brain?What the anvil? what dread graspDare its deadly terrors clasp?When the stars threw down their spears, And water'd heaven with their tears,Did he smile his work to see?Did he who made the Lamb make thee?Tyger! Tyger! burning brightIn the forests of the night,What immortal hand or eye,Dare frame thy fearful symmetry?老虎!老虎!如火辉煌,燃烧在那深夜的林莽。
是什么非凡的手与眼能造出你这可怖的匀称?你眼中的火焰取自何方?是取自深海,还是天空?靠什么翅膀他胆敢飞翔?凭什么手掌敢攫取这火光?靠什么臂膀,靠什么技巧他把你心脏的肌肉来锻造?是什么可怕的手脚让你的心开始那最初的搏动?是什么铁锤,是什么铁链在什么熔炉中把你的大脑烧炼?什么可怕的抓握,什么铁砧胆敢抓紧这致命的恐怖?当群星抛下它们的长矛,当苍穹洒遍了泪雨滔滔,他可曾对自己的造物微笑?既有羔羊,为何又把虎来创造?老虎!老虎!如火辉煌,燃烧在那深夜的林莽。
是什么非凡的手与眼敢造出你这可怖的匀称?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英国诗人、版画家,英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先驱。
他出生于伦敦一个缝纫用品商家庭,除了初级艺术教育外,未受过正规教育。
他10岁时进了一所绘画学校,后来又在皇家美术学院学习了一段时间。
14岁时跟从著名的雕刻师詹姆士·巴西尔做学徒,闲暇时博览群书,并尝试写诗。
布莱克在24岁时与不识字的凯瑟琳·布彻结婚,并教会她读写,使之充任他的助手。
《圣经》是他艺术创作的主要源泉。
布莱克颇受神秘主义哲学的影响,尤其是斯威登堡的奥秘宗教学说。
他最终创造了自己的一个玄妙神话体系,以表达他对宇宙的思考。
布莱克的诗多是配他的蚀刻画的,主要有《天真之歌》与《经验之歌》等诗集。
这两个诗集分别描写儿童天真未凿时期的欢快安宁和成人落入经验世界后的痛苦。
要充分理解布莱克的思想,必须把这两部诗集对照着看。
布莱克并不被同时代人所充分理解,被认为是个半疯人。
直到20世纪40年代,加拿大文学批评大家弗莱的名著《可怖的对称》(The Fearful Symmetry)出版后,人们才又重新注意这位湮没无闻的诗人,并出版了很多研究他的著作与论文。
布莱克研究现已成为英美文学中的一门显学。
《老虎!》是布莱克最著名的一首诗,收在《经验之歌》中。
它与《天真之歌》中的《羊羔》(The Lamb)是姊妹篇,应该对照着读才更有启发。
假如说《羊羔》描写的是天真、驯服的造物形象,那么《老虎!》则塑造了一只猛烈、凶悍的动物。
《老虎!》一诗由四行体扬抑格四音步构成,音调铿锵有力,模仿打铁的声音。
全诗由一系列的疑问排比而成,表达了作者对神秘的造物主那大能的惊讶和恐惧。
在第一节中,作者假想自己在夜晚的森林中邂逅老虎,被它那威严的目光所慑服。
既有造物,必有造物主,哪个万能的造物主能塑造出老虎那可怕的对称身体?在第二节里,作者沿着前一节的思路追问下去,老虎那如火的目光是来自何方?深海抑或苍天?是什么手敢于攫取这火光?作者在这里暗用了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盗天火和伊卡洛斯借助蜡翅膀飞天的典故。
在随后的两节里,作者把造物主描绘成一个铁匠的形象,他锻造了他的杰作--老虎。
隐含在这一系列问题后面的,是作者对造物主的敬畏和恐惧心情。
在第五节里,作者的语气一变,又问道,当天上的众天使(群星)击败了撒旦率领的反叛天使时,他们没有欢呼雀跃,反而"泪飞顿作倾盆雨",为堕落的诸天使感到痛心疾首。
有评家认为,布莱克诗中的星星是理性、法律和秩序的象征和化身。
最后一节重复开头一节,使全诗转了一圈又回到起首的问题上去,说明造物的神秘非凡人能解。
对《老虎!》一诗的各家解释真可谓汗牛充栋,不胜枚举。
有的评家认为,正如羊羔是善良的象征一样(在基督教里羊羔是为人类赎罪的替罪羊),老虎则是邪恶的象征。
当代评论则认为老虎体现了巨大的活力(energy),是布莱克所赞美的无拘束的生命力的释放。
这首诗的关键一句是"Did he who made the Lamb make thee?"这句诗挑战了18世纪偏狭的宗教观点,该观点以为上帝只创造了温驯的羔羊,是慈爱有加的天上之父,殊不知他也创造了猛虎,也有威严暴怒的一面,有人类理智所不能透视的奥秘。
《老虎!》表面写虎,实则写那个深不可测的造物主。
8、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cke,1757-1827):在世时鲜为人知,不少人认为他是个疯子,自19世纪末期却名声大噪,被视作英国文学史上最为重要的诗人之一。
布莱克出生于伦敦一个杂货商人家庭,父亲崇信瑞典神秘主义斯维登堡的神学说教,极大影响了布莱克。
小布莱克四岁时声称亲眼看到上帝在窗外注视自己,十岁时又说看到树上落满天使。
一生不断看到幻象,而且能与神或幽灵交谈。
所以,他始终把自己的画说成是“照画”自己所见事物的临摹之作,而诗歌则是聆听上帝旨意的应命之作。
布莱克从十岁其开始习画,后来参加了皇家画院。
在21岁时,他开始卖画,同时爱上了一个姑娘,可惜姑娘用情不专,布莱克十分伤心,一次向邻居倾吐忧伤时,一个新搬来的邻居女孩说:“我对你很同情”,“是真的?”“是真的。
”布莱克马上说“既然如此,我就爱你。
”两人果然结了婚,布莱克教会妻子读书写字雕塑作画,妻子一生中对丈夫唯一的抱怨是:“布莱克先生陪我的时间太少太少了,他老是一个人呆在天堂乐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