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论文

合集下载

大众传媒体育信息对大学生负面影响论文

大众传媒体育信息对大学生负面影响论文

大众传媒体育信息对大学生负面影响探讨摘要:本文通过大众传媒体育信息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的分析,同时指出产生负面影响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大学生如何面对传媒体育信息提供帮组。

关键词:传媒体育信息大学生负面影响大众传媒体育信息,是指大众传播媒介包括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所设的栏目、内容等有关体育信息的统称。

伴随着我国体育热潮的逐年增高,大众传媒中的体育信息不断扩大,其宣传数量之大、报道类型之多,是前所未有的。

但是,在目前的许多宣传报道中,也混杂着不少“泥沙”,影响了这些精神产品的质量和宣传效果,从而形成了宣传数量多与宣传质量差的矛盾。

一、负面影响产生的原因(一)社会不道德现象的影响随着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严重的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也通过大众传媒渗透到体育中来,给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带来不良影响。

违反体育道德、腐败现象不仅严重违背了体育的宗旨,也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带来种种干扰。

(二)大学生体育教育机制的不健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长期以来形成的一整套高校体育教育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对大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

此外,还存在体育教育手段落后、教育力度不够等问题,对大学生中表现出来的不良思想倾向,缺乏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有效机制和改革力度。

(三)当代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弱点当代大学生自身也存在着令人忧虑的弱点,这是造成其体育价值观取向上出现问题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不少大学生为独生子女,其家庭环境优越,从未经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被家长娇宠,形成自私自大心理,这使他们当中不少人不可避免地在体育价值观或行为方面出现种种弱点,如好逸恶劳、合作精神差,害怕艰苦、爱慕虚荣、毅力差、追求高消费等。

二、大众传媒体育信息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大众传媒体育信息对体育产生有益的影响和作用的同时,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和作用。

利用大众传媒寻找美育闪光点论文

利用大众传媒寻找美育闪光点论文

利用大众传媒寻找美育的闪光点【摘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是课程改革、新的教育理念所提出的要求。

科学地利用大众传媒,是实施美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众传媒美育闪光点科学有效地利用大众传媒是为了解决中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美育实施问题,帮助学生在写作中写出真情实感,不受传统写作教学中写作模式的束缚。

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毋庸置疑,审美能力是语文素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素养,是学生实现终生发展的必备能力。

然而,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中学语文写作教学领域实施美育,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许多中学生写作的训练大都重在技法、规范,写作教学也重在对写作技巧的传授,而缺少必要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失去了创作的激情和动力。

因此,在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与当前的教育理念、观点、方法密切相关的,是时代对中学写作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那么,怎样才能寻找到美育的闪光点,让美育不再是纸上谈兵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在写作教学中,大众传媒可以成为提高美育效果的重要手段。

二对于正处于情感丰富、好奇心强、感觉敏锐、表现欲望强烈这—特殊时期的初中生来说,渴望交流、倾诉是他们的愿望;模仿能力强是他们的特质;生命籽个性张扬、生机勃勃赋予了这些孩子,在这个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领略生命之美、丰富生活经历成了他们的必修课,这为利用大众传媒寻找美育的闪光点奠定了心理基础,提供了一块可供耕耘的心灵沃土。

三(一)利用大众传媒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增强美育的形象性俄国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统治地位”。

对于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由于生理和心理发育尚不成熟,他们对于“美是什么?”是缺乏理性判断力的。

但是“事物的美总是通过形象表现出来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事物美在什么地方。

”大众传媒正是化抽象为形象,传达美的讯息的重要手段。

主流意识形态论文:论大众传媒在塑造主流意识形态过程中的角色扮演

主流意识形态论文:论大众传媒在塑造主流意识形态过程中的角色扮演

主流意识形态论文:论大众传媒在塑造主流意识形态过程中的角色扮演摘要本文从塑造意识形态的必要性出发,针对新时期主流意识形态塑造面临的挑战,给传媒在主流意识形态塑造过程中的角色作出了定位。

传媒作为权力的媒体,一方面要牢牢地拴在政府的手中,保证其主流意识形态的方向,另一方面政府更要支持和保证其健康发展,以丰富的形态,深刻的内涵自由的飞翔。

关键词主流意识形态权力的媒体媒体的自由一、塑造主流意识形态的必要性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是超越理性的一种信仰,它是特定社会集体利益的反应。

它捍卫着国家的统一,是一切国家行为甚至个人行为的内在原因与准则,要求每个公民承认它,接受它,信奉它。

历史上关于意识形态的争论从未停止过,学者们都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对意识形态的不同看法。

尽管众说纷纭,但随着理论探讨的深化和人类精神文明的脉络日益清晰,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属于特定社会群体的思想体系是真实的存在着的。

每个社会都有意识形态,每个阶级社会都有属于统治阶级的占主导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政治统治,都要竭力维护和发展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

有人认为,当代西方国家不强调统一的指导思想,没有起主导作用的主流意识形态,这是不符合历史和事实的肤浅认识。

资本主义的历史表明,个人主义始终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无论披上民主自由的外衣,还是化着平等博爱的浓妆,都不能掩盖这一事实。

二、我国塑造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一)一元主导与多元文化的冲突。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在引入大量资金发展了我国经济的同时,世界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的各种文化信息,价值观念也随之涌入中国。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在受到西方社会的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实用主义,普世价值等意识形态的冲击。

我国的文化极具包容力和生命力,但我们不可以放下对敌对分子企图分化,蚀损社会主义中国的警惕心。

(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浅谈大众媒体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浅谈大众媒体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浅谈大众媒体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当下是个信息大爆炸的社会.日新月异的科技催生了各种各样的传媒形式,目前已经形成了网络、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并驾齐驱的传播格局.大众传媒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以社会化的社会主体之一的身份对青少年产生深刻的影响,演变至今日,其影响更加凸显。

那么大众传播媒介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究竟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在这里为了通俗起见,我们姑且将大众媒体对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理解为大众媒体对青少年产生的使得青少年更好地认识和适应社会的影响。

很显然,大众媒体产生的影响有好有坏,社会化的作用也有积极和消极两种。

不管是人们熟烂于心的社会主流价值观,被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的各种知识,还是为人们提供茶余饭后谈资的休闲娱乐方式,它们都是通过大众媒介的传播变成为广大社会成员所理解和接受的价值理念、奋斗目标、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大众传媒以其不可比拟的多样性、丰富性、广泛性来扮演人们价值观念的向导,指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活动。

这个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如今的传媒突破了传统媒介的展现形式,以海量的信息做铺垫,迎合了人们追求形式多样化和内容丰富性的心理需求。

大众传媒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传递着社会所提倡的价值理念和媒体所代表的观点,这些附加于新闻报道之上的舆论往往是媒体或权威人士对特定社会成员角色扮演的要求,这些要求经过受众的内化形成每一位受众的个人意识,进而对受众的行为产生影响。

大众传媒通过大力宣传先进感人事迹,树立各行各业普通人学习的楷模,通过揭露贪污腐败等社会阴暗面,对越轨行为进行积极性控制,潜移默化地确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以此来对受众进行教育,完成社会化过程。

从这点来说,大众媒体处于全民教育重要的一环,其报道的客观公正与否和其隐藏在报道之下的倾向直接关系到受众对问题的看法和态度。

而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很容易受到大众媒体的影响,所以大众媒体担负着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大责任。

【应用心理学论文】晕轮效应在大众传播中的体现

【应用心理学论文】晕轮效应在大众传播中的体现

【应用心理学论文】晕轮效应在大众传播中的体现晕轮效应在大众传播中的体现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Edward Lee Thorndike)提出晕轮效应(Halo Effect)理论。

根据定义,晕轮效应(Halo Effect),又称"光环效应"、"成见效应"、"光圈效应"、"日晕效应"、"以点概面效应",它是一种影响人际知觉的因素。

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1]。

简单的来说,晕轮效应即人们对于某个人或某事物的印象往往受到初次接收的该人或该事物的第一印象所影响,其第一印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对该人或该失去其他方面的判断。

绝大多数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当我们于某人首次接触时,如果对方拥有迷人外表或者行为举止得体,我们都即会对其产生好感并倾向于在往后的交往中为其言语、行为做出正面的评价和判断。

但实际上,在我们通过持续的交谈交往前,我们并不能真正地了解到这个人,我们甚至有可能受第一印象所影响而对其做出错误的判断,即其迷人的外表、得当的举止背后实际存在的是一个道德低下之人。

因此,晕轮效应实际指出了人们主观的泛化推断,以及刻板印象(stereotype),而这种主观泛化推断和刻板印象会阻碍对人们客观、真实地认识事物。

晕轮效应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由于笔者的专业与大众传播有关,因此仅就此谈谈晕轮效应在大众传播领域的体现及引用。

最为常见和普遍的是晕轮效应在广告,特别是盈利性广告、品牌推广中的运用。

而这又具体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名人效应在广告中的运用、广告对于消费者的影响以及名牌效应的形成。

首先,名人广告(Celebrity ads)正是利用了晕轮效应:由于名人在社会中具有一定地位和权威,其所具有在大众心目中的正面形象能够激发大众的追随和崇拜,据此,名人所代言的产品会因为该名人的声望得到更多的关注,即受其"光环"所笼罩。

从大众传媒角度日常生活中“神话”无处不在论文

从大众传媒角度日常生活中“神话”无处不在论文

从大众传媒的角度浅析日常生活中“神话”的无处不在学者罗兰.巴特指出,“神话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神话是无处不在的,神话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一切事物中。

”即只要以谈话方式传达,就可以是神话了,神话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频率是很高的,因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无时无刻都在进行再面对面的人际交流传播,这即是一种言语的交流模式。

一、“神话”的内涵诠释“深”:神话是一言谈“神话是一种传播的体系,它是一种讯息……”即神话可以看成是一个传播渠道中的一个元素。

“神话是一种言谈,那么任何事情只要以谈话方式传达,就都可以是神话了。

”强调前提:必须把神话放在社会、历史或文化的言谈或言谈方式的系统中,这样才能发展成为神话。

例如,每年的11月11日,我们把这个日子成为是“光棍节”,被全国广泛应用,这只是一种以谈话的传播方式承载的一种神话,是一定的消息经由讲述来解释、理解现实中或自然中的某些方面,即用11月11日定义为没有男女朋友的人过的单身节日,是人们思考事物,理解事物,或对事物进行概念化、理念化的方式。

巴特认为,“神话如果可以发生作用,那是因为它符合读者的期望,人不关心神话是真是假,而是关心它有用无用…..”例如,“你爸是李刚”事件,就可以把它当成一个神话,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影响,是因为“你爸是李刚”它符合了广大社会受众的某种好奇心,受众并不关心事件的真假,而是关心神话背后的真正实质。

受众关心的是为什么当事人会说出你爸是李刚这样的话,他说这样的话是处于何种语境中,之后也引发了一系列人肉搜索,从而也使受众了解到这件事背后的本质内容,这样就完整的诠释了这个神话的过程。

对于此种神话,必须结合具体的情境去理解,也许意义更大,揭露了实质性的内容。

虽神话随时会发生,但巴特也指出,“有些物体变成了暂时性的神话言谈的牺牲品,然后就消失了,其他的则取而代之,并且获得神话地位。

”例如“牛郎织女的故事”,这些神话在各自的历史阶段占主导,也被广泛传颂或引用与交谈中,神话只是以一种历史性为基础,没有不朽的神话故事。

新闻传播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新闻传播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新闻传播专业毕业论文范文在现代社会中,媒介传播的形式在不断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波到新闻传播专业的发展。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新闻传播专业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新闻传播专业论文范文篇一:《全球化新闻传播与国家形象宣传策略》摘要:全球化时代,国家形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国家形象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新闻传播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就目前而言,我国新闻传播能力明显要弱于西方。

我国的新闻传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国家形象的宣传,因此对我国新闻传播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很有必要。

只有采取有效的策略,提高对外新闻传播能力,才能使新闻传播与国家形象宣传互相依托。

关键词:全球化;新闻传播;国家形象;战略信息技术的推广使得新闻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媒体形象塑造的作用日益突出,并释放出强大的势能。

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剧,国家形象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国家形象的对外宣传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在此形势下,国家应该充分发挥新闻传播的巨大作用,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对外宣传,从而为我国对外发展提供助力。

一、全球化时代新闻传播对宣传国家形象的影响在当今社会,大众传媒在信息提供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通过大众传媒,使社会公众了解国家信息,并在公众心中形成国家形象。

虽然新闻传播无法决定公众具体怎么想,但却可以或多或少地影响公众想什么。

在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新闻传播的存在,对于社会大众来说,由于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新闻传播是他们了解国家大事的唯一渠道,并通过这一渠道形成对国家的看法。

相关学者表明:在潜移默化之下,新闻传播能够影响公众对国家的看法,特别是通过新闻传播使公众了解国家时事、为公众提供舆论平台、形成规范评价等。

利用新闻传播的巨大作用,能够塑造和宣传良好的国家形象,也能够诋毁国家形象。

所以,我国应该充分发挥新闻传播对国家形象的积极作用。

二、对我国国家形象宣传产生制约的新闻传播因素(一)我国新闻传播能力弱于西方就目前国际传播秩序而言,传播信息是全球化的、万向的,是不受控制的;但是对于信息源来说,却是单国家、单向的,是受控制的。

大众传媒文化论文:大众传媒文化文化悖论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强权政治商业逻辑

大众传媒文化论文:大众传媒文化文化悖论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强权政治商业逻辑

大众传媒文化论文:大众传媒文化文化悖论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强权政治商业逻辑【中文摘要】在当代传媒文化中,人们习惯于以美国主流传播学的视境来看待传媒,只是将传播媒介视为信息传递的工具,而对当代文化世界中大众媒介的传播活动及其行为价值、文化意义却视而不见,这无疑难以把握传媒文化所带来的主要问题。

大众传媒文化的文化悖论需要从三个层面加以分析:其一,分析大众传媒文化在其传媒运行机制背后的权力话语、虚假的理论假设和文化非理性的理念化;其二,分析大众传媒文化的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实质、文化价值思维悖谬的生活化、道德化和审美化及其运行中结构化和深层化的文化悖谬和存在逻辑;其三,分析在强权政治和文化霸权的语境下,落后国家和地区大众传媒文化的非理性的理性思维和非逻辑的逻辑运转。

通过对当代传媒文化中存在的一系列价值思维和行为悖论的分析和研究,促使我们更好地建设中国大众传媒文化,归复人的主体性,归复人在世界中的价值,使人在文化世界中的存在变得更加合理。

【英文摘要】In contemporary media culture, people are accustomed to look at all the visual media by using mainstream American communication, but see nothing to the mass media communication activity, cultural significance and behavior value on of the contemporary culture in the world, there is no doubt irrelevance to grasp the media culture brings the main problem. The mass media culture’s paradox need to analyze inthree aspects: firstly, to analysis the mass media culture inits media operation mechanism behind the power discourse, false theoretical assumptions and cultural irrational philosophy. Secondly, the analysis of the mass media culture consumerismand hedonism, cultural value the essence of life and perverseof thinking in its operation and aesthetic structured and deepof the cultural perverted and existing logic. Thirdly, this paper analysis in power politics and cultural hegemony behindthe context of countries and regions, mass media culture irrational rational thinking and the logical logic operation. Contemporary media culture through a series of value existedin thinking and behavior paradox analysis and research, prompting us to better construction of mass media culture, itwill help people to get back the Chinese human subjectivity inthe world, as long as the value of cultural obtained in the allof world, that will promote the exsiting people in the culture world become more reasonable.【关键词】大众传媒文化文化悖论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强权政治商业逻辑【英文关键词】mass media culture culture paradox consumerism hedonism power politics Commercial logic【目录】大众传媒文化的“文化悖论”摘要4-5Abstract5第1章引言8-11 1.1 文化的渊源与流变8-9 1.2 “文化悖论”的内涵和外延9-10 1.3 选题理由10-11第2章大众传媒文化传播机制内的“文化悖谬”11-27 2.1 大众传媒文化理念的非理性思维11-18 2.1.1 大众传媒文化不可靠的价值参照系统12-14 2.1.2 大众传媒文化中的虚假理论假设14-18 2.1.3 大众传媒文化的非理念化18 2.2 非理性的文化创造18-22 2.2.1 自然立场和价值中立的不可能性19-20 2.2.2 媒介权力的延伸20-22 2.3 文化价值悖谬的具体表现22-27 2.3.1 传媒文化价值悖谬的生活化22-24 2.3.2 传媒文化价值悖谬的道德化24-26 2.3.3 传媒文化价值悖谬的制度化26-27第3章大众传媒文化中的文化价值悖谬的积淀和发展27-34 3.1 大众传媒文化中的文化价值悖谬同构27-31 3.1.1 错误的集体表象28-29 3.1.2 虚假的同类意识29-30 3.1.3 文化的历史魔圈30-31 3.2 价值思维悖谬的深层结构31-34 3.2.1 走向悖谬的传媒文化世界31-32 3.2.2 价值思维悖谬的结构化和深层化32-34第4章大众传媒文化“价值悖谬”的运行逻辑34-41 4.1 传媒文化价值悖谬的存在逻辑34-37 4.1.1 大众传媒文化内容的虚假价值34-35 4.1.2 大众传媒文化的消费主义实质35-36 4.1.3 娱乐至死的倾向36-37 4.2 传媒文化价值悖谬的运行逻辑37-39 4.2.1 自我的非逻辑性37-38 4.2.2 集体的非逻辑性38-39 4.2.3 历史的非逻辑性39 4.3 加强对大众传媒文化的引导和监督39-41 4.3.1国家对大众传媒文化的引导39-40 4.3.2 大众对大众传媒文化的监督40-41参考文献41-43致谢43-44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44【采买全文】1.3.9.9.38.8.4.8 1.3.8.1.13.7.2.1 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辅导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说明】本文仅为中国学术文献总库合作提供,无涉版权。

大众传播媒体对现代体育影响论文

大众传播媒体对现代体育影响论文

大众传播媒体对现代体育影响论文摘要:大众传播媒介作为人类社会所有的社会现象,无时无刻、无孔不入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而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当今社会的重要成员,对人类的影响也是广泛而深远的。

正因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介入,体育才得以在人类心中像今天这样富有魅力,在人类社会中有如此深刻之影响力,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深深的印痕,它对今后体育产业的发展也将是重大的,因此我们必须对大众传播媒介给体育所带来的正、负面影响加以认真系统的研究和总结。

1.引言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日益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大众传播媒介锁定的重要传播内容。

一旦体育与大众传播媒介相结合,二者便发现了对方对于自身的重要性,于是二者便紧密结合。

体育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来吸引社会注意力,刺激体育消费,大众传播媒介则缩短了体育活动与人们的社会距离,加快了体育活动传播速度,加大了体育活动传播的社会覆盖面,扩大了体育的社会影响力,实现了体育的各种社会功能[1]。

在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对体育的影响重大,现代体育在媒介化状态中生存。

2.研究方法本文运用综合归纳法,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方法。

3.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与特点3.1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媒介作为社会的神经中枢、社会力量的源泉,它不仅以其特有的视角和特定三“密码”报道社会、解释社会、分析社会,还以它独立的意志和价值标准影响社会、建构社会和引导社会[2]。

当下大众传播媒介正以惊人的速度介入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等各个领域,但我们必须谨慎的、科学的、合理的去利用它,否则它将给社会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它是一把社会发展中的双刃剑,有利亦有弊。

3.1.1大众传播媒介的正面功能(1)传播信息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决定了大众传播媒介最重要的职能就是向受众传递大量信息。

大众传播媒介涉猎的范围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生活等各个领域。

它逐渐融合于人们的社会生活,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大众传媒对社会及大学生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社会及大学生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社会及大学生的影响摘要大众传媒在当今已深入到社会及家庭的每个角落,它通过大众文化及符号化的冷酷给社会中的个体带来了深刻影响。

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大众传媒以前所未有的强度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同时,对不同年龄阶层的受众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控制和影响。

关键词:大众媒体社会生活政治观念知识宣传青少年绪论当今社会,大众传媒传播的内容已经不仅仅是新闻,而很多的是信息。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大众传媒与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公众意见一起,被认为是影响个人社会化的五个最重要因素。

家庭、同辈群体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是深刻和持久的,但它们带有地域性;而大众传媒面向的是社会公众,它的影响是广泛的、巨大的。

大众传媒不仅可以控制社会舆论、引导受众态度,它的影响力还可以渗透到一般的社会心理以及个体思维和行动过程中。

一、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作用大众传媒与家庭、学校及其它群体同时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作用,它为个人社会化的过程提供了一个文化环境,它所传播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对社会成员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作用效果可以分为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两类(一)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积极作用1、大众传媒对个人价值观念的正面影响:大众传媒具有明确而强烈的导向作用,它所倡导的生活理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及行为准则,影响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另外,其它的宣传模式,专题教育,大型主题晚会,名师讲解,专家授课,甚至一些有着正面引导意义的新闻报道等形式都能进行社会教育,对于受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促进受众关注、认识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解决,具有明显的效果。

2、大众传媒对于社会价值观念的正面影响:大众传媒借助角色示范,供人学习模仿,可以培养、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情趣以及行为规范等。

它所塑造出来的雷峰、王进喜等一大批英雄人物、模范人物,则可以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积极进取,在各自的领域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促进社会发展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大众传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大众传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大众传媒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摘要]随着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大众传媒行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大众传媒的广泛、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也越来越深入的影响到人们生活与工作中的方方面面。

对于大众传媒的应用,高校学生可谓是主流群体,因此,大众传媒的发展给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但在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当前,如何消除大众传媒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利影响,进一步推动大众传媒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促进性作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大众传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分析[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1-0241-02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作为时代信息发展的主流群体,思想活跃、信息面广等特点使得其更容易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

大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缺乏分辨力和免疫力,由此导致其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对于积极影响,可以有效促进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而对于负面影响,则会对大学生的发展造成危害,扭曲其价值观和世界观。

由此可见,大众传媒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应当加以重视。

一、大众传媒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影响分析(一)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但也导致高校在学生之间产生了“知识沟”随着大众传媒的广泛发展,其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经是无处不在,而且大学生了解社会信息的主要方法也是通过大众传媒,如网络、电视、广播等信息传播载体,大众传媒对于信息的传播具有娱乐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等,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大学生的发展心理,从而促进了大学生对大众传媒的适应性,由此也就导致大众传媒对于思想道德正处于形成期的大学生造成了巨大影响,必然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要适应现代化的脚步。

但是,由于高校之间发展的差异性,导致大学生受到的大众传媒影响也具有差异性,如在高校里,经济条件较好的大学生可以通过电脑充分了解社会时事,但对于没有电脑的大学生来说,其在与外界的沟通与联系上就受到了制约,从而对其思想道德的培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最新精美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答辩动态ppt模板

最新精美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答辩动态ppt模板

Contents
研究/选题背景 研究方法与思路
关键技术与实践难点 研究成果与应用 论文总结
关键技术与实践难点
Research Process
Working difficulties
关键技术
点击添加文字说明
论文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 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 种手段,
点击添加文字说明
2 点击添加照片文字性说明 Add your text here please
点两下图片,右击图片点更改图片,改成自己要用 的图片即可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Meaning Of The Research
研究意义
Add your textur text here
点击添加文字
点击添加文字
论文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 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
点击添加文字
论文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 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
点击添加文字
论文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
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称为论文。为了探讨和掌握论文的写作
规律和特点,需要对论文进行分类。由 于论文本身的内容和性质不同,研究领 域、对象、方法、表现方式不同,因此,
称为论文。为了探讨和掌握论文的写作
规律和特点,需要对论文进行分类。由 于论文本身的内容和性质不同,研究领 域、对象、方法、表现方式不同,因此,
论文就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理论基础
点击添加标题
论文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 论文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

《2024年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少年人生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范文

《2024年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少年人生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范文

《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少年人生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在数字化和信息化的今天,大众传媒作为传递信息和塑造价值观的主要途径,正悄然影响着社会各界。

其中,青少年作为一个具有极高媒介使用率和模仿学习行为的群体,尤其受到了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的深刻影响。

本篇论文将针对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少年人生观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并探讨相应的对策。

二、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概述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指的是在大众传媒中,娱乐内容占据主导地位,信息传播和价值观塑造逐渐向娱乐化方向偏移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电视、网络、社交媒体等各个领域都有所体现,使得人们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泛娱乐化的影响。

三、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青少年人生观的影响1. 价值观扭曲:过度依赖泛娱乐化内容,使青少年产生价值观扭曲。

他们可能过于追求短期的快感和满足感,忽视了长期的目标和价值观的建立。

2. 理想信念缺失:青少年在泛娱乐化的氛围中成长,可能会丧失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对生活和未来感到迷茫。

3. 道德意识淡化:大众传媒的泛娱乐化导致一些青少年道德意识淡化,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

四、对策研究1. 引导青少年理性消费时间:教育青少年合理安排学习和娱乐时间,避免过度依赖大众传媒,引导他们发展多样化的兴趣爱好。

2. 加强家庭教育:家长应与孩子进行深入的沟通,引导他们辨别信息的真伪,提高媒介素养。

家长应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优化传媒内容:大众传媒机构应承担起社会责任,优化传播内容,减少泛娱乐化内容,增加有价值的、积极的信息。

4. 加强社会监督:政府应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监管,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规范传媒行业秩序,防止过度娱乐化现象的蔓延。

5. 开展青少年教育活动:学校和社会组织应开展青少年教育活动,如开展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6. 培养青少年的批判性思维:通过教育和引导,培养青少年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能够辨别信息真伪,对泛娱乐化现象保持警惕。

绝对精美最新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答辩模板

绝对精美最新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答辩模板

现代汉语“对”字句研究 现代汉语“对”字句研究现代汉语“对”字句研究现代汉语“对”字句研究 925487
选题背景
XUANTIBEIJING
选 题 背 景

论 文 综 述
插入文本内容插入文本内容插入文本内容插入文本内容插入文本内容插入文本内容插入文 本内容插入文本内容插入文本内容插入文本内容插入文本内容插入文本内容插入文本内容; 插入文本内容插入文本内容插入文本内容插入文本内容插入文本内容插入文本内容插入文 本内容插入文本内容插入文本内容插入文本内容插入文本内容插入文本内容插入文本内容; 插入文本内容插入文本内容插入文本内容插入文本内容插入文本内容插入文本内容插入文 本内容插入文本内容插入文本内容插入文本内容插入文本内容插入文本内容插入文本内容;
现代汉语“对”字句研究工作内容阐述: 292575
论 文 综 述
• 添加相关内容: • 382020现代汉语“对”字句研究现代汉语“对” 字句研究 • 517188现代汉语“对”字句研究现代汉语“对” 字句研究现代汉语“对”字句研究 88675现代汉 语“对”字句研究现代汉语“对”字句研究现代 汉语“对”字句研究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论 文 综 述
方法一
请在此处输入您 的文本请在此处 输入您的文本请 在此处输入您的
方法二
请在此处输入您 的文本请在此处 输入您的文本请 在此处输入您的
方法三
请在此处输入您 的文本请在此处 输入您的文本请 在此处输入您的
方法四
请在此处输入您 的文本请在此处 输入您的文本请 在此处输入您的
现代汉语“对”字句研究工作内容阐述: 880744
论 文 综 述
• 添加相关内容: • 672444现代汉语“对”字句研究现代汉语“对” 字句研究 • 731122现代汉语“对”字句研究现代汉语“对” 字句研究现代汉语“对”字句研究 441257现代汉 语“对”字句研究现代汉语“对”字句研究现代 汉语“对”字句研究

大众传播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大众传播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大众传播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1.新闻报道与我国政府发言人制度2.突发公共事件与政府形象3.突发公共事件与媒介危机(应急)传播(报道)4.突发危机事件与企业形象5.国内著名企业—“企业形象管理”个案研究6.国内著名媒介—“经营模式创新”个案研究7.新闻传播中的消费主义倾向研究8.广告传播中的消费主义倾向研究9.新闻娱乐化现象探析10.从“百家讲坛"看知识分子角色的演变11.网络时代记者应该干什么?12.论“新闻审判”现象13.我国西部报业生存现状分析14.论“网络暴力”15.试论互联网络中的舆论引导16.从“三鹿奶粉事件”看危机公关17.从“零距离”看我国新闻的舆论监督18.从“超级女声”看“秀时代"的大众传媒19.第五代电影的民族化与世界化20.后殖民语境下的张艺谋电影的文化追求21.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大片得与失22 冯小刚电影风格演变的背后23.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民族电影的突围之路24.由月份牌广告看中国传统广告的文化内涵25.20世纪30年代中国香烟广告研究26.新媒体广告(如网络、手机)特点及其前景研究27.媒介批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28.针对某一新闻现象(或媒介现象)的批评分析29.本地报刊市场发行问题研究30.本地媒体数字化生存问题研究31.“新浪新闻”与“网易新闻”编辑问题比较研究32.消费时代大众传媒的消费主义倾向研究33.当代传播环境下的消费文化问题研究34.突发公共事件信息传播应急机制问题研究35.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媒体应对策略研究36.从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与畅销书的互动看媒介的互动经营37.大众传播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38.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关系研究39.从藏族锅庄舞热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跨民族传播40.对网络著作权侵权问题的思考41.畅销书的运作模式研究(可以某本畅销书为例,比如《于丹论语心得》、《狼图腾》等,也可整体研究)42.民营书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43.图书出版新闻化现象探讨44.我国出版单位的准入与退出制度研究45.农家书屋工程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46博客现象的传播学透视47.试论大众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角色分析48.付费采访的新闻伦理分析49.风险社会中的大众传媒50.广告文化中的女性形象研究51.网络传媒与国家信息安全52.广告传播的文化功能53.广告中民族文化的研究54.广告传播的名人效应55.论我国广告管理的现状与对策56.大学生期刊消费倾向分析57.《南方周末》摄影图片的视觉传播特点研究58.中外新闻类期刊编辑思想的比较研究59.《新周刊》关于城市的报道模式分析60.论危机传播中的跨文化误读61.论草根传播与国家政治——以西藏“3•14"事件为例62.论“北京奥运"传播策略的得与失63.从受众的接受心理谈知情权—-以“四川抗震”报道为例64.名记者的采访技巧之研究65.新闻炒作与新闻策划的异同66.新闻采访遭拒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67 隐性采访的度的把握68.创造良好的访问条件是采访成功之保证69.新闻侵犯名誉权的防范70.新闻侵犯隐私权的防范71.论有偿新闻的有效遏制72.浅析新闻监督与媒介审判的异同73.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闻职业道德建设74.专业新闻报道的通俗化写作问题研究75.企业新闻通稿的写作76.论环保新闻的写作特色与注意事项77.不同类型媒体节假日报道问题的研究或比较研究78.以某一媒体的实践为例谈新闻报道如何提高服务性意识79.有关新闻深度报道的问题研究80.选择一定的角度思考中国典型人物报道的发展与变化81.网媒“信息暴力”问题的安全与监控研究82.重大新闻事件在网络传播中的特点研究83.名记者研究(选题不限)84.新闻真实性初探85.关于典型报道86.论网络广告的创意策略87.论互动营销时代的品牌传播策略88.中国元素在广告创意中的运用策略89论新媒介环境下广告业的生存之道90.论后奥运时代中国广告业的发展出路91.从汶川地震看新时期广播媒体的地位和作用92.浅析新营销环境下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变化及特征93.浅析传统文化对消费文化的影响和作用94.门户网站的广告战略比较与分析95.浅论财经媒体的经营策略96.商业广告公益化的探究97.广告中性别歧视现象研究98.广告中女性形象研究99.如何看待名人广告效果100.广告的文化策略101.从汶川地震报道看我国的突发新闻报道机制102.“厚报”的问题及解决措施103.报纸新闻标题与网络新闻标题比较104.论网络新闻标题的特点105.传媒活动中的农民工形象研究106.手机报能走多远107.论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108.当代电视新闻价值取向探析109.以一民生新闻栏目为例,分析其报道特点(选题、报道角度、价值取向等),探讨民生新闻发展趋向110.影响真实还是还原真实——论电视新闻节目中的情景再现111.电视新闻栏目编排技巧分析112.论电视新闻中的声画关系113.符号与意义-—视觉语言解读(可以以典型的宣传片、公益广告等为例)114.以自己熟悉的某个电视栏目为例,分析其报道特点,探讨电视新闻节目的改革创新115.新闻性与人性116.从“有偿新闻"、“有偿不闻"及“封口费”现象看我国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117.新闻编辑——充满悖论的角色118.新闻之强调新鲜与同类型报道之重复间的矛盾119.新闻的客观与新闻的立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非诚勿扰》看大众传媒
在这个学期的《大众媒体与大众文化》课程的学习中,所以说是收获丰富,在老师精彩的讲解下,作为学生的我可谓受益匪浅,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我懂得了很多的有关当今媒体的一些现状,同时也了解了我们现在身边接触的各种各样的新闻传播途径的特点。

这次的论文,我就以现在的三大媒体——平面媒体、电视媒体以及网络媒体对当下内地火红相亲节目《非诚勿扰》的报道态度,节目定位等方面,分析三大媒体的不同之处。

首先,《非诚勿扰》是江苏卫视一档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大型婚恋交友节目,为广大单身男女提供公开的婚恋交友平台,精良的节目制作和全新的婚恋交友模式得到观众和网友广泛关注。

新节目的互动形式将完全突破过去传统的交友方式,完全体现新时代男女的婚恋观。

节目中有24位单身女生以亮灯和灭灯方式来决定报名男嘉宾的去留,经过“爱之初体
验”“爱之再判断”“爱之终决选”“男生权利”等规则来决定男女嘉宾的速配成功。

而这样的一档相亲节目,因为马诺、马伊咪、赵贤伟等嘉宾大胆、出位的言谈,成为了内地最火红的娱乐节目,也在中国各媒体的宣传下,激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

节目带出了很多当今社会的敏感问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一些现状。

一、平面媒体
我们先由传统的平面媒体说起,平面媒体,是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通过单一的视觉、单一的维度传递信息,相对于电视、互联网等媒体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维度的传递信息,而称作平面媒体,电视、网络等称作立体媒体。

平面媒体和立体媒体没有严格的定义,只是从信息传递、传播的维度和方式上区分的。

而平面媒体(尤其是报纸)的主要受众为一些思想比较保守,年龄介乎于35岁以上的年龄层,以及一些对国家时政比较关心的人士。

而对于《非诚勿扰》,平面媒体更多是有一种以两种观点双管齐下的方式进行评述,以一方认可《非诚勿扰》对现今社会价值,另一方批评《非诚勿扰》对现今社会价值观的歪曲的两种不同说法结合,相对折衷地阐述《非诚勿扰》对社会的影响,其报导的手法相对其余两种媒体来得更为客观,而且言辞相对比较保守,尽量务求以中肯的方式面对读者。

这正好反映了作为传统媒体代表的平面媒体,在处理潮流话题的严谨性和作为一个以文字为主的媒体的保守。

综上所述平面媒体的特点:
优点
1. 可随时阅读,不受时间限制,不会如电视或电台节目般错过指定时间报导的讯息;
2. 互相传阅,读者人数可以是印刷数的几倍;
3. 即使阅读或理解能力较低的人,亦可相应多耗时间,吸收报章的讯息;
4. 因特网崛起,网上版报纸的传阅力较传统印刷品报章强。

缺点
1. 受截稿及出版因素影响,不能提供最新资讯以及即时更正讯息;
2. 纸张过多带来携带及传阅的不便;
3. 图片和文字在电视和电台的影音片段的比较下震撼力和感染力比较低。

二、电视媒体
电视媒体,作为《非诚勿扰》这类相亲型节目的始作俑者,对于相亲节目强大的炒作能
力,以及其身后所能涉及的一连串巨大的广告利益,电视媒体当然是对《非诚勿扰》推崇备至,就是不是推崇备至,也是努力去把《非诚勿扰》的炒作进行到底,将个中利益实现最大化。

电视媒体,作为受众主要是居家一族,尤其是家庭主妇等,观众都希望看电视的时候相对于读报等能有更多的娱乐元素,能够丰富他们本来就比较乏味的日常生活,填补个人娱乐的空缺。

所以一档出色的电视节目总是具有吸引人的娱乐元素,适当地制造争论,话题,是电视媒体常用的方法。

而其优缺点也相当的明显,主要如下:
1、直观性强、有较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电视是唯一能够进行动态演示的感性型媒体,因此电视广告冲击力、感染力特别强。

因为电视媒介是用忠实地记录的手段再现讯息的形态,即用声波和光波信号直接刺激人们的感官和心理,以取得受众感知经验上的认同,因此电对受众的冲击力和感染力特别强,是其他任何媒体所难以达到的。

2、有较高的注意率
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电视机已经普及,观看电视节目已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视广告注意运用各种表现手法,便内容富有情趣,增强了视听者观看的兴趣,收视率也比较高。

电视既可以看,还可以听。

当人们不留神于电视的时候,耳朵还是听到的内容。

充满了整个电视屏幕,也便于人们注意力集中。

因此,电视容易引人注目,接触效果是较强的。

3、费用昂贵
费用昂贵,一是指电视广告片本身的制作成本高,周期长;二是指播放费用高。

就制作费而言,电影、电视片这种艺术形式本身就以制作周期长、工艺过程复杂、不可控制因素多(如地域、季节天气、演员等)而著称。

而且为节目专门作曲、演奏、配音、剪辑、合成,都需要花大量的金钱。

4、容易产生抗拒情绪
因为电视有显著的效果,运用电视需要巨大的费用,而广告费是最主要的来源,广告的客户的不断增加,电视节目经常被电视广告打断,容易引起观众的不满。

三、网络媒体
网络媒体在与上述两种媒体的比较中,其特点可谓相当的突出,也和前两种媒体有相当大的差异。

因为网络具有极强的自发性和交流性,网络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思想想法,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相互交流的同时,更加相互地影响。

而在对《非诚勿扰》这档节目的影响中,网络的力量可以说是《非诚勿扰》火红之最主要功臣,马诺、闫凤娇、马伊咪等节目嘉宾在网络上火速窜红,是《非诚勿扰》收视率节节攀升的根本。

与此同时,在这种人机交互式进行的互动交流的新一代媒体内,由于其拥有良好的私密性,和安全性,让发言的用户可以随心所欲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言辞也能够相对夸张,用语也更为自由,无拘无束,把人们的思想能够不加掩饰地表现在显示屏上,加深了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互动。

而其拥有鲜明的特点:
一、即时性
即时性是网络新闻传播时效性强的形象表述。

网络媒体为凸现新闻时效性,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有时甚至将新闻电头的时间精确到分钟。

即使是日常新闻报道,新闻内容页面一般都标注了精确到秒钟的发布时间,一些新闻列表的每个标题后也标注发布时间。

二、互动性
网络媒体新闻传播是媒体与受众、受众之间的多向性、互动性传播。

互动性又称交互性,包含“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传播方式,体现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相结合的传播方式,是网络媒体的特性和优势。

网络论坛、讨论区、留言板、聊天室、电子邮件、ICQ及MSN等即时通讯软件等,吸引着大量网民积极参与传播信息、评论新闻、讨论新闻话题等活动,极大地提高了网络新闻传播的社会影响力。

但由于有了超强的互动性,网络媒体很难对用户进行管制,过滤掉一些危害社会的不良信息。

三、多媒体性
网络所拥有的一大特性是多媒体性,它使网络媒体有能力在技术上实现多媒体传播。

网络传播的多媒体性是指互联网络运用数字技术,兼容报纸、广播和电视多种媒体的传播手段,全面刺激受众的多种感官。

网络传播采取文字、图片、音频、视频、FLASH动画等多种形式,丰富了报道手段,使新闻更为直观、形象、生动,增加了新闻的现场感和冲击力。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