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期末测试题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试题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e7143028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e3.png)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是由什么主导的?A. 气血B. 阴阳C. 五行D. 脏腑2.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的四诊方法?A. 望诊B. 闻诊C. 问诊D. 摸诊3. 中医中的“五脏”指的是以下哪些?A. 心、肝、脾、肺、肾B. 胆、胃、大肠、小肠、膀胱C. 脑、髓、骨、脉、胆D. 肝、心、脾、胃、大肠4. 中医理论中,与“肾”相对应的五行元素是什么?A. 木B. 火C. 土D. 水5. “脾胃为后天之本”这一说法体现了中医的哪种观点?A. 脾胃学说B. 肾命学说C. 心主神明学说D. 肝胆学说6. 中医中的“六淫”是指什么?A. 风、寒、暑、湿、燥、火B. 喜、怒、忧、思、悲、恐C. 酸、苦、甘、辛、咸、淡D. 青、赤、黄、白、黑、绿7.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的“八纲”辨证内容?A. 阴阳B. 表里C. 寒热D. 虚实8.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体现了中医的哪种治疗原则?A. 辨证论治B. 对症下药C. 因时制宜D. 因地制宜9. 中医中的“经络”是指什么?A. 人体内的气血运行通道B. 人体的骨骼结构C. 人体的神经系统D. 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10. 下列哪项是中医理论中的“三宝”之一?A. 气B. 血C. 津液D. 精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医认为人体健康的两大基本要素是________和________。
2. 中医的“五行”学说包括金、木、水、火、________。
3. 在中医理论中,心开窍于________,肝开窍于________。
4. “脾胃为后天之本”是因为它们主要负责________和________的功能。
5. 中医中的“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________。
6. “七情内伤”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恐和________。
7. 根据中医的“八纲”辨证,表证和里证是辨别疾病________和________的重要依据。
精选最新中医基础理论期末完整版考核题库888题(含参考答案)
![精选最新中医基础理论期末完整版考核题库888题(含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8755e4c0740be1e650e9ac7.png)
2020年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题库888题[含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火邪致病症见少气懒言.精神萎靡不振是什么原因?()①伤津②耗气③生风④动血【答案】②2.与手太阴肺经的起点相接的是:A.手阳明大肠经B.手少阴心经C.手太阳小肠经D.足厥阴肝经E.足阳明胃经3.风为阳邪,是因为什么?()①风性开泄②善行数变③轻扬向上向外④风邪致病最多【答案】③4.下列哪项是风性开泄所致的临床表现?()①面目浮肿②汗出恶风③病变部位游走不安【答案】②④病变变化多端5.导致毛窍收缩,腠理闭寒是寒邪的哪一致病特点?()①寒为阴邪②寒伤阳气③寒性凝滞④寒性收引【答案】④6.寒邪直中脾胃,可见呕吐清涎,泄泻清稀等症是什么原因?()①寒性凝滞②寒性收引③阳气失于温煦气化寒邪闭阻阳气【答案】③7.病见高热.心烦.面赤.脉洪数,是暑邪的何性所致?()①暑性炎热②伤津③耗气④挟湿【答案】①8.症见口渴喜饮,尿赤短少是暑邪是什么致病特点?()①暑性炎热②伤津③耗气④挟湿【答案】②9.伤暑患者常出现气短乏力,头晕恶心,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症的机理是什么?()①暑性炎热②伤津③耗气④挟湿【答案】③10.湿邪困脾见泄泻.尿水.水肿是什么原因?()①湿伤阳气②湿阻气机③湿性重浊④湿性趋下【答案】①11.感受湿邪常见头重如裹,全身肌肉困重发沉,产生的原因是什么?()①湿伤阳气②湿阻气机③湿性粘滞④湿性趋下【答案】②。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试题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4bcae8af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db.png)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是由什么主导的?A. 气B. 血C. 精D. 神2.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的四诊方法?A. 望B. 闻C. 问D. 切3. 中医中的“五行”理论是用来解释什么的?A. 人体结构B. 疾病变化C. 治疗方法D. 自然现象4. 以下哪项不是中医的“六淫”?A. 风B. 寒C. 暑D. 湿5.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要是指什么?A. 脾胃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B. 脾胃是气血生化的源泉C. 脾胃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基础D. 脾胃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关键6. 下列哪项是中医的“八纲”辨证之一?A. 阴阳B. 表里C. 寒热D. 虚实7. 中医中的“经络”是指什么?A. 人体的血管系统B. 人体的神经系统C. 人体的淋巴系统D. 人体的气血运行通道8. 下列哪种药材具有清热泻火的功效?A. 人参B. 当归C. 黄连D. 黄芪9. 中医理论中的“气血”是指什么?A. 人体的能量和物质基础B. 人体的血液循环C. 人体的呼吸功能D. 人体的消化功能10. 下列哪种方法不属于中医的“四诊”?A. 观察舌象B. 测量体温C. 询问病史D. 脉诊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健康状态是________与________相互协调的结果。
2. 在中医中,________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________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动力。
3. 中医的“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它们相互之间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
4. 中医的“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它们是外界自然环境中的________因素。
5. “脾胃为后天之本”强调的是________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6. 中医的“八纲”辨证包括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其中________和________是判断疾病性质的两个基本纲领。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测试(精选6)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测试(精选6)](https://img.taocdn.com/s3/m/fa34ca0a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51.png)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模拟题库1、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是A.邪气强盛B.正气不足C.邪胜正负D.正虚邪恋E.正胜邪衰【答案】B2、关于“阴阳自和”叙述正确的包括A.以“自”为核心,依靠内在自我的相互作用而实现B.脱胎于中国古代哲学中“以和为贵"的基本观点C.为相对的.动态的平衡D.为绝对的.静态的平衡E.为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状态【答案】A B C E3、循行于上肢内侧后缘的经脉是A.手少阴心经B.手厥阴心包经C.手太阳小肠经D.手少阳三焦经E.手太阴肺经【答案】A4、足阳明胃经的分布部位是A.下肢内侧前缘B.下肢外侧前缘C.下肢内侧后缘D.下肢外侧中线E.下肢外侧后缘【答案】B5、创新温病理论的代表医家有A.吴又可B.吴鞠通C.叶天士D.王清任E.薛生白【答案】A B C E6、疠气形成和疫病流行的原因有A.气候反常B.社会因素C.暴饮暴食D.环境污染E.预防隔离工作不好【答案】A B D E7、津伤化燥多发生的脏腑是A.肝.脾.肾B.心.肺.胃C.脾.胃.小肠D.肺.胃.大肠E.肝.肾.大肠【答案】D8、精神不振,少气懒言,意志消沉,其病机是A.喜则气缓B.思则气结C.劳则气耗D.恐则气下E.悲则气消【答案】E9、不属于肝藏血的生理功能是A.藏血B.统血C.生血D.调节血量E.防止出血【答案】B10、阳虚之体慎用寒凉之品是A.因时治宜B.因人制宜C.因地制宜D.治病求本E.阳病治阴【答案】B11、某些疫疠之气致病力强,侵袭机体致病,其发病类型是A.感邪即发B.徐发C.继发D.伏而后发E.复发【答案】A12、某女,69岁。
头晕.目眩.耳鸣,伴有子宫脱垂,其病机是A.气虚B.气滞C.气陷D.气闭E.气脱【答案】C13、属于古代哲学气概念的是A.元气B.云气C.精气D.烦气E.浩然之气【答案】A C D E14、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A.其性升散B.其性趋下C.其性炎热D.易夹湿邪E.其性收引【答案】A C D15、与津液生成最为密切相关的脏腑是A.脾肺B.脾胃C.脾肾D.肠胃E.肺肾【答案】B16、从邪正盛衰的层面判断,疾病的转归包括A.正胜邪退B.邪去正虚C.邪胜正衰D.邪正相持E.正虚邪恋【答案】A B C D E17、《周易》分别用符号“--”“一”来表示的是A.寒热B.日月C.阴阳D.天地E.南北【答案】C18、某女,39岁。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试题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b44a0bdc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5c.png)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试题1.温病学理论源于《温疫论》。
2.“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指阳病治阴。
3.“亢则害,承乃制”说明了五行之间的制化关系。
4.精汁是指胆汁。
5.不属于七冲门的是气门。
6.气与血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生化与运行方面。
7.能加强表里经脉在体表联系作用的是经筋。
8.手厥阴经的终点与手阳明经的起点相接。
9.肺气上逆的表现,主要是咳嗽气喘。
10.《素问·宣明五气篇》指出:久卧伤气。
1.脏与脏之间在血的方面有密切联系的是心与肝、肝与脾、肝与肾。
2.三焦的功能是宣散卫气、通行元气、津液通道。
3.与精神情志活动关系最密切的脏是心、肝、脾。
4.肝失疏泄,气机不畅,临床多出现胸胁胀满、两乳胀痛、少腹胀满。
5.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失调可产生的病理产物有痰、湿、气喘、水肿。
6.分布于胸腹部的经脉是胃经、脾经、肝经。
7.与水湿痰饮的形成相关的脏腑是肺、三焦、脾、肾。
8.气机失调主要包括气滞、气逆、气闭、气脱。
9.伤津为主的表现有口渴引饮、形瘦肉脱、口鼻干燥、目陷螺瘪。
10.应慎用寒凉之剂的体质是阴盛之体、阳虚之体。
1.中医治病主要不是着眼于疾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的区别。
中医认为,不同的疾病可能有相同的病机,而相同的疾病也可能有不同的病机。
因此,治疗应该根据病机来进行,而不是简单地按照疾病名称来治疗。
2.《素问·天元纪大论》中有“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的说法。
这句话表达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即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会经历从生长到成熟再到衰败的过程。
3.根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是抑强扶弱。
中医认为,相克的物质之间会互相制约,因此治疗时应该采取抑制强者、扶持弱者的方法,以达到平衡和治愈的效果。
4.《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的说法。
这句话强调了脾胃对于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性,同时指出五味对于脾胃功能的影响。
5.《素问·逆调论》中有“肾者水脏,主津液”的说法。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b3361d6f705cc175427090e.png)
中医基础理论A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是(D )A.《内经》B.《难经》C.《诸病源候论》D.《针灸甲乙经》2、被后世尊称为“攻邪派”的医家是(B)A.刘完素B.张从正C.张元素D.朱震亨3、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D )A.《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D.《神农本草经》4、以制约不足的“消”为主要过程的阴阳消长平衡是(A)A. 此消彼长B.此长彼长C.此消彼消D. 此长彼消5、按照五行生克关系,肺为心之( D )A. 母B.子C.所胜D. 所不胜6、以下不符合五行生克原理的是( C )A. 肝为心之母B.脾为心之子C.肾为肺之所胜D.肺为肝之所不胜7、被称为“先天之本”的脏是( D )A.心B.肝C.脾D.肾8、与呼吸运动关系密切的脏是( B )A.肺与心B.肺与肾C.肺与肝D.肺与脾9、五脏之中,具有“主疏泄”生理特性的是(C )A.肺B.脾C.肝D.心10、被称为“髓海”的是(C )A. 脉B. 心C.脑D.三焦11、五脏之中与气机升降关系密切的是(C )A.肺与心B.肺与肾C.肺与肝D.心与肝12、脏腑之中,既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之腑的是(B )A.三焦B.胆C.胃D.心13、与呼吸微弱、脉动异常等病症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B )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14、质地较为稠厚,流动性较小,具有濡养功能的是(A )A.津B.液C.精D.血15、具有营养全身、化生血液作用的气是(D )A.元气B.宗气C.卫气D.营气16、临床上治疗出血证配合补气药的理论基础是(C)A.气能行血B.气能生血C. 气能摄血D.血为气母17、行于后头部的经脉是(B)A.手太阳经B.足太阳经C.手阳明经D.足阳明经18、在手小指端交接的经脉是(B )A.肺经与大肠经B.心经与小肠经C.肾经与膀胱经D.心包经与三焦经19、面白形胖、胆小易惊的体质是(B )A. 偏阳质B. 偏阴质C. 阴阳平和质D. 肥胖质20、下列哪项不是疠气的致病特点( A )A、一气一病B、发病急病情重C、直接伤及内脏D、传染性强烈21、风寒湿三气杂至可致“痹证”,其中“着痹”的特点是( D )A.痛无定处B.冷痛剧烈C.红肿热痛D.重着疼痛22、七情内伤易影响脏腑气机,其中恐则(B )A.气上B.气下C.气消D.气乱23、导致发病的内在因素主要是( A )A.正气不足B.邪气C.七情内伤D.饮食不节24、寒热真假形成的病机是(D )A.阴阳偏胜B.阴阳偏衰C.阴阳互损D.阴阳格拒25、“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适用于( B )A、实热证B、实寒证C、虚热证D、虚寒证26、“真寒假热证”宜采用下列何种治法(A )A.热因热用B.热者寒之C.阴病治阳D.用热远热27、病人出现精神萎靡、神识朦胧、瞳神呆滞等神气衰败之象的是( C )A.神乱B.少神C.失神D.假神28、随生活环境及劳作等因素发生相应变化的面色是( B )A.主色B.客色C.善色D.恶色29、以下哪项不是青色主病( D )A.寒证B.瘀血C.疼痛D.水饮30、患处漫肿无头、肤色不变、不热少痛者为( B )A.痈B.疽C.疔D.疖二、多项选择题1、药物五味中属阳的是(AC )A. 辛味B. 酸味C. 甘味D. 苦味E. 咸味2、具有所胜、所不胜关系的是(BCE )A. 木与火B. 土与水C. 木与金D. 水与金E. 水与火3、脾的生理特性为(CD )A. 喜条达恶抑郁B. 喜润恶燥C. 喜燥恶湿D. 以降为和E. 以升为健4、人体之气的生理功能有(ABCDE )A.推动B.温煦C. 固摄D. 防御E.营养5、以下有关望目的各部分与五脏之间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DE )A.瞳仁属肾,称水轮B.黑睛属肝,称气轮C.白睛属肺,称风轮D.目眦血络属心,称血轮E.眼睑属脾,称肉轮三、填空题1、临床常用的补气生血法是根据阴阳的(互根互用)理论确立的治疗方法。
精选中医基础理论期末完整题库888题(含标准答案)
![精选中医基础理论期末完整题库888题(含标准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af67cb5770bf78a64295425.png)
2020年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题库888题[含参考答
案]
一、选择题
1.饮溢肌肤四肢,肢体浮肿.小便不利属于哪类饮证?()
①痰饮
②悬饮
③支饮
④溢饮
【答案】④
2.风为阳邪,是因为什么?()
①风性开泄
②善行数变
③轻扬向上向外
④风邪致病最多
【答案】③
3.下列哪项是风性开泄所致的临床表现?()
①面目浮肿
②汗出恶风
③病变部位游走不安
【答案】②
④病变变化多端
4.风邪致病出现“头颈强痛”,是什么致病特点所为?()
①风为阳邪
②易袭阳位
③为百病之长
④善行数变
【答案】②
5.导致毛窍收缩,腠理闭寒是寒邪的哪一致病特点?()
①寒为阴邪
②寒伤阳气
③寒性凝滞
④寒性收引
【答案】④
6.症见口渴喜饮,尿赤短少是暑邪是什么致病特点?()
①暑性炎热
②伤津
③耗气
④挟湿
【答案】②
7.暑邪侵人见四肢倦怠,胸闷,头重如裹是什么原因?()
①暑性炎热
②伤津
③耗气
④挟湿
【答案】④
8.湿邪困脾见泄泻.尿水.水肿是什么原因?()
①湿伤阳气
②湿阻气机
③湿性重浊
④湿性趋下
【答案】①
9.“燥性干涩”伤津液的机理是什么?()
①腠理疏松开泄
②升散蒸发
③消烁津液
④砂伤津液
【答案】④
10.火邪致病为什么见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症?()
①耗气
②生风
③动血
④扰及心脾
【答案】②
11.饮食所伤,主要损伤的是哪一脏腑?()
①心。
精选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核题库完整版888题(含标准答案)
![精选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核题库完整版888题(含标准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aec6b3482fb4daa48d4b81.png)
2020年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题库888题[含参考答
案]
一、选择题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2.暑邪侵人见四肢倦怠,胸闷,头重如裹是什么原因?()
①暑性炎热
②伤津
③耗气
④挟湿
【答案】④
3.伤暑患者常出现气短乏力,头晕恶心,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症的机理是什么?()
①暑性炎热
②伤津
③耗气
④挟湿
【答案】③
4.“燥性干涩”伤津液的机理是什么?()
①腠理疏松开泄
②升散蒸发
③消烁津液
④砂伤津液
【答案】④
5.具有明显季节性的六淫邪气是什么?()
①风
②寒
③暑
④湿
【答案】③
6.火邪使血液运行加速属于哪条致病特点?()
①火为阳邪
②其性炎上
③易扰心神
④生风动血
【答案】④
7.火邪致病症见少气懒言.精神萎靡不振是什么原因?()
①伤津
②耗气
③生风
④动血
【答案】②
8.火邪致病为什么见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症?()
①耗气
②生风
③动血
④扰及心脾
【答案】②
9.饮食所伤,主要损伤的是哪一脏腑?()
①心
②肺
③脾
④肝
【答案】③
10.以下哪些原因可致梅核气?()
①痰浊了犯头
②痰犯咽喉
③痰迷心窍
④痰浊犯胃
【答案】②
11.饮停胁下,症见胁痛.咳唾益甚是饮证的哪一类型?()
①痰饮
②悬饮
③支饮
④溢饮
【答案】②。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试题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56e8db82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e1.png)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是由什么主导的?A. 气血B. 阴阳C. 五行D. 脏腑2.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的四诊方法?A. 望诊B. 闻诊C. 问诊D. 切诊3. 中医中的“脾胃”主要指的是什么功能?A. 消化B. 吸收C. 排泄D. 呼吸4.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这一说法主要强调的是什么?A. 肾的重要性B. 脾的重要性C. 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关系D. 肾脾的相互作用5. 中医理论中的“五行”分别对应哪些元素?A. 金、木、水、火、土B. 心、肝、脾、肺、肾C. 春、夏、长夏、秋、冬D. 东、南、西、北、中6. “脉象”在中医诊断中的作用是什么?A. 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B. 确定病因和病位C. 了解患者的体质D. 观察治疗效果7. 中医中的“六淫”指的是什么?A. 风、寒、暑、湿、燥、火B. 六种不同的疾病C. 六种治疗方法D. 六种药物的性质8. “气血不足”在中医中通常指的是什么症状?A. 身体虚弱B. 营养不良C. 血液循环不畅D. 免疫力下降9. 中医理论中的“阴阳失衡”可能导致什么?A. 身体疾病B. 情绪波动C. 社会不稳定D. 自然灾害10. 下列哪项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A. 对症下药B. 辨证论治C. 个体化治疗D. 以上全是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健康状态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保持平衡的状态。
2. 中医中的“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__________。
3. 在中医理论中,__________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4. 中医的“八纲辨证”包括阴阳、表里、寒热、__________。
5. 中医治疗的“四君子汤”主要用于治疗__________不足的症状。
6. “脉浮”在中医诊断中通常表示病邪在__________。
7. 中医中的“五味”指的是酸、苦、甘、辛、__________。
最新精选中医基础理论期末测试版题库888题(含答案)
![最新精选中医基础理论期末测试版题库888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016356369dc5022abea00ba.png)
2020年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题库888 题[含参考答一、选择题1.火邪使血液运行加速属于哪条致病特点?()①火为阳邪②其性炎上③易扰心神④生风动血【答案】④2.暑还要犯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暑为阳邪,,托件炎热.暑性升散,伤津耗气暑多挟湿:3.L谈智饮的上要区别为:①较稠浊的为痰,较滑稀的为饮* ③有形的为匪.无形的为饮* ②色黄者为谈•色F1者力饮;0停滞在全身的为技•局部的为4.下列哪项不属1;府血致病的共同特点?①面迫切黑;心g11块;签刺痛拒按;④唇舌色淡。
(④)5.女协血所致疼痛的行点是:①夜间为甚;②胀油;风女倍心/lr4 涌时i1 :。
〔G)6.下列哪项是人类赖以以生存的必要条件?()①六淫②六邪③六气④内生六气【答案】③7.风为阳邪,是因为什么?()①风性开泄②善行数变③轻扬向上向外④风邪致病最多【答案】③8.下列哪项是风性开泄所致的临床表现?()①面目浮肿②汗出恶风③病变部位游走不安【答案】②④病变变化多端9.病见高热.心烦.面赤.脉洪数,是暑邪的何性所致?()①暑性炎热②伤津③耗气④挟湿【答案】①10.症见口渴喜饮,尿赤短少是暑邪是什么致病特点?()①暑性炎热②伤津③耗气④挟湿【答案】②11.湿邪困脾见泄泻.尿水.水肿是什么原因?()①湿伤阳气②湿阻气机③湿性重浊④湿性趋下【答案】① 12.思虑太过造成人体气机失调的病理变化是‘①气下气结气上;④气捎。
(②)13.具有明显季节性的六淫邪气是什么?()①风②寒③暑④湿。
精选最新版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核题库完整版888题(含答案)
![精选最新版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核题库完整版888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5c5927c0975f46527d3e1e4.png)
2020年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题库888题[含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瘰疬痰核是怎样形成的?()①痰浊上犯于头②痰迷心窍③痰浊犯胃④痰浊流窜肌肉筋骨【答案】④2.下列哪项是人类赖以以生存的必要条件?()①六淫②六邪③六气④内生六气【答案】③3.下列哪项是风性开泄所致的临床表现?()①面目浮肿②汗出恶风③病变部位游走不安【答案】②④病变变化多端4.导致毛窍收缩,腠理闭寒是寒邪的哪一致病特点?()①寒为阴邪②寒伤阳气③寒性凝滞④寒性收引【答案】④5.寒邪直中脾胃,可见呕吐清涎,泄泻清稀等症是什么原因?()①寒性凝滞②寒性收引③阳气失于温煦气化寒邪闭阻阳气【答案】③6.病见高热.心烦.面赤.脉洪数,是暑邪的何性所致?()①暑性炎热②伤津③耗气④挟湿【答案】①7.症见口渴喜饮,尿赤短少是暑邪是什么致病特点?()①暑性炎热②伤津③耗气④挟湿【答案】②8.湿邪困脾见泄泻.尿水.水肿是什么原因?()①湿伤阳气②湿阻气机③湿性重浊④湿性趋下【答案】①9.“燥性干涩”伤津液的机理是什么?()①腠理疏松开泄②升散蒸发③消烁津液④砂伤津液【答案】④10.火邪致病症见少气懒言.精神萎靡不振是什么原因?()①伤津②耗气③生风④动血【答案】②11.火邪致病为什么见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症?()①耗气②生风③动血④扰及心脾【答案】②12.六淫中具有升散上冲特性的是:A.风暑火B.风寒燥C.风暑湿D.风燥暑E.风燥湿 2.下列属于湿性趋下的是:A.妇女带下B.咳嗽C.小便清长D.大便秘结E.汗出恶风 3.13.饮食所伤,主要损伤的是哪一脏腑?()①心②肺③脾④肝【答案】③14.七槽致病引起气机紊乱,以下娜项是正确的?①惊则气下,悲则气消t9则气乱,喜则气缓:⑧惊则气乱,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喜则气缓,⑤惊则气缓,悲则气下,恐则气消.再则气乱:①惊则气俏,悲则气乱,恐则气下lS则气绥。
(②)15.饮停胸隔,咳嗽气逆,喘息不得平卧是饮证的哪一类证?()①痰饮②悬饮③支饮④溢饮【答案】③16.肢体末端局部坏死,属于什么病证?()①脱骨疽②阴疽流注③痰核瘰病④痰浊流于经络【答案】①五简答题题17.寒邪有何特性和致病特点?18.寒为阴邪,易伤阳气:19..寒性凝滞,主痛:20.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i.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ii. 燥易伤肺:21.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22.热〔火3邪有N特性和致病持六。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试题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c9ad6e2a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3b.png)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医理论中,五脏是指以下哪五个器官?A. 心、肝、脾、肺、肾B. 心、肝、胃、肺、肾C. 心、肝、脾、胃、胆D. 心、肝、脾、肺、胆2. 五行学说中,木对应的季节是:A. 春B. 夏C. 秋D. 冬3. 根据中医理论,以下哪项不是“气血”的组成部分?A. 血B. 气C. 津液D. 精4. “阴阳平衡”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以下哪项不是其表现?A. 身体温暖B. 情绪稳定C. 体重增加D. 睡眠良好5. 中医认为,以下哪项不是导致疾病的原因?A. 外邪B. 内伤C. 七情内伤D. 遗传因素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6. 中医理论中的“四诊”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中医认为,人体的基本物质包括精、气、血、津液,其中“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主要来源于________。
8. “五行相生”是指木生________,火生________,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9. 中医中的“八纲辨证”是指表里、寒热、虚实、________。
10. 中医治疗原则中的“治未病”是指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通过________、________、情志调摄等手段,预防疾病的发生。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1. 简述中医理论中的“五行”与人体五脏的关系。
12. 阐述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及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3. 论述中医对“阴阳失衡”的理解及其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
14. 论述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现代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五、案例分析题(共20分)15. 患者,男,45岁,因工作压力大,长期熬夜,出现头晕、失眠、心悸等症状。
请根据中医理论,分析可能的病症,并提出相应的治疗建议。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题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2c740172482fb4daa58d4b85.png)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题一.单选题1.下列医家被称为补土派的是()A.张元素B.刘完素C.张从正D.李东垣E.张仲景2.“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适用于()A.实寒证B.实热证C.虚寒证D.虚热证E.阴阳两虚证3.根据五行学说,悲能胜()A.怒B.喜C.思D.忧E.恐4.木的特性是()A.曲直B.生发C.条达D.舒展E.柔和5.人体脏腑气机升降的枢纽是()A.肺与大肠B.肺与肝C.脾与胃D.肝与胆E.心与肾6.肺藏()A.魂B.魄C.意D.志E.神7.脾其华在()A.筋B.骨C.肉D.皮毛E.脉8.喘而呼多吸少是属于()A.心肾不交B.肺失宣降C.肾不纳气D.肺脾气虚E.脾肾阳虚9.称为“水脏”的是()A.脾B.膀胱C.肺D.肾E.三焦10.十二经脉中,同名的手足阳经交接于()A.手指端B.足趾C.头面部D.胸中E.腹部11.巅顶头痛多与()经脉有关A.胃经B.胆经C.小肠经D.膀胱经E.肝经12.手三阴经的走向规律()A.从足走头B.从胸走手C.从头走手D.从头走足E.从足走腹13.六淫中季节性最强的是()A.风B.寒C.湿D.暑E.燥14.燥邪致病多从()而入A.口鼻B.皮毛C.腠理D.经络E.关节15.下列哪项不是风邪致病的特点()A.头痛B.汗出C.恶风D.烦躁E.鼻塞16.悲则()A.气缓B.气滞C.气消D.气结E.气下17.合病是指()A.风寒湿邪杂至而发病B.感受湿邪和热邪而发病C.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D.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病证E.表证未罢又见里证18.气陷的病理性质属于()A.气滞B.气虚C.气逆D.气陷E.气闭19.血热的病理表现,下列哪一项是不确切的()A.身热以夜间为甚B.舌质红绛C.心烦D.崩漏色淡E.吐血,血色鲜红20.因高热大汗出,致使血液循行涩滞,而见舌质紫暗的病机是()A.水停气阻B.津枯血燥C.气虚血瘀D.津亏血瘀E.气滞血瘀二.多选题1.温病学派的主要创立者有()A.张仲景B.叶天士C.吴鞠通D.孙思邈E.吴又可2.下列哪项是泻南补北的含义()A.泻心火滋肾阴B.泻火补水C.滋阴降火D.泻肝火补肾水E.泻心火补心阴3.气为血帅,指的是()A.气能生血B.气能摄血C.气能行血D.血能载气E.血能养气4.下列脏腑中属奇恒之腑的是()A.命门B.胆C.脑D.女子胞E.髓5.肾中精气盛衰的标志()A.齿B.骨C.发D.脉E.面色6.小肠的主要功能有()A.受盛化物B.腐熟水谷C.泌别清浊D.吸收水分E.排泄糟粕7.下列哪项属于带脉的基本功能()A.调节阴经气血B.主司妇女带下C.调节阳经气血D.约束纵行诸经E.维系诸阴诸阳8.运行于上肢外侧的经脉有()A.心经B.小肠经C.大肠经D.膀胱经E.胆经9.湿邪黏滞的具体表现()A.小便涩滞B.面垢眵多C.头身困重D.腹泻不爽E.脘闷胸满10.病位传变的具体形式()A.经脉传变B.三焦传变C.卫气营血传变D.寒热传变E.脏腑传变三.填空题1._____著作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190133a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19.png)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依题意选出一个正确答案)1、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奠定基础的书籍是()A. 《黄帝内经》(正确答案)B. 《伤寒杂病论》C. 《神农本草经》D. 《难经》2、确立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著作是()A. 《黄帝内经》B. 《伤寒杂病论》(正确答案)C. 《神农本草经》D. 《难经》3、金元四大家中倡言“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是()A. 刘完素B. 张元素C. 李杲D. 朱震亨(正确答案)4.阴阳之“征兆”是()A.内与外B.明与暗C.上与下D.水与火(正确答案)5.言人体脏腑之阴阳,则心为()B.阳中之阴C.阴中之阴D.阴中之阳6.“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说明了阴阳之间的哪种关系()A.阴阳交感B.对立制约C.互根互用(正确答案)D.消长平衡7.“热者寒之”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A.实寒证B.实热证(正确答案)C.虚寒证D.虚热证8.根据五行学说,五季中的“长夏”应归属于()A.木B.火C.土(正确答案)D.金9.根据五行生克关系,肝为脾之()A.母B.子C.所胜10.按五行生克规律,肺的所胜是()A.脾B.心C.肾D.肝(正确答案)11.下列除哪项外,都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A.培土生金B.滋水涵木C.金水相生D.佐金平木(正确答案)12.阴邪盛而导致的实寒证,其治疗方法是()A. 实则泻之B. 虚则补之C. 热者寒之D. 寒者热之(正确答案)E. 阴病治阳13. 滋水涵木法属于()A. 补母治则(正确答案)B. 泻子治则C. 两者都是D. 两者都不是14.属于“子病犯母”的是()A.脾病及肺B.脾病及肾C.肝病及肾(正确答案)D.肝病及心E.肺病及心15.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从五行之间的关系看,其所指内容是()A. 木疏土B. 木克土C. 木乘土(正确答案)D. 土侮木E. 木胜土二、多选题(依题意选择二个或二个以上的正确答案)1、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医学专著有哪些()A.《黄帝内经》(正确答案)B.《难经》(正确答案)C.《伤寒杂病论》(正确答案)D.《神农本草经》(正确答案)E.《脉经》2、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主要体现于()A. 以五脏为中心的结构与功能的完整统一(正确答案)B. 人体的生命活动受社会环境的影响C. 人的形体与精神的相互依附,不可分割(正确答案)D. 人体与自然环境的息息相关E. 人体与社会环境的息息相关3.下列各项属于阴偏盛的是()A.面白形寒(正确答案)B.脘腹冷痛(正确答案)C.舌淡苔白(正确答案)D.脉象沉紧(正确答案)E.声低息微(正确答案)4. 症见寒象的病人,其病机可以是()A. 阳虚(正确答案)B. 阴虚C. 阳盛D. 阴盛(正确答案)E. 阴阳俱虚(正确答案)5.药物之五味中,属阴的是()A.甘B.咸(正确答案)C.酸(正确答案)D.苦(正确答案)E.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试---------------------------学资学习网---------------------押题------------------------------一.名词解释1.先秦时期“四大经典”:《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2.整体观: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
而且人体与自然界也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
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环境统一性的思想即整体观念。
3.辨证论治:就是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再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4.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5.脾主运化: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将精微物质吸收并转输全身的生理功能。
6.宗气: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气相结合而成,积聚于胸中,灌注于心肺,主要功能是出喉咙而司呼吸,灌心脉而行气血。
7.泌别清浊:小肠具有将胃传来的饮食水谷消化并分清别浊的功能。
部糟粕部分下注大肠,水谷的精微部分经小肠吸收后转输身体各处;分水液泌入膀胱,成为大小便排出体外。
8.天葵:肾中精气亢盛到一定程度所产生的一种具有促进人体生殖功能成熟的并维持人体生殖功能的物质。
9.先天之精:指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与生俱来,构成人体胚胎的原基物质。
10.气虚:指元气耗损、脏腑组织功能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低下的病机变化。
11.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12.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属于继发于病因。
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13.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路径,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网络,是经络系统的分支。
经脉较粗大,经脉较细小。
经脉有一定的循行径路,而络脉则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
14.虚则补其母:即补母,主要适用于母子关系失调的虚证。
15.肝肾阴虚:肾能涵养肝阴,是肝阳不致于上亢,肝阴又可资助肾阴再生。
肾阴虚,不能滋养肝阴,肝肾阴虚;肝肾同源,肝阴不足往往与肾阴不足合并出现。
二.简答题1.请简要叙述肝肾之间的关系答:肝藏血,肾藏精;肝主疏泄,肾主闭藏。
肝肾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有“肝肾同源”之说。
肝与肾的关系,主要有阴液互养,精血互生,同寄相火,藏泄互用。
因此,肝与肾之间的病理影响,主要体现.于阴阳失调、精血失调和藏泄失司等方面。
2.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阴阳互藏互感、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相互转化。
3五行相克的次序和含义答:①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②含义:克,克制、制约之意。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克制。
4.五脏与六腑各自的生理特点和区别答:①五脏:主化生贮藏精气、藏神,藏而不泻。
六腑:主受盛传化水谷,泻而不藏。
②区别:a.生理功能特点不同。
b.五脏藏神,神志活动归属于五脏;而六腑中除胆外,一般与神志活动没有直接关系。
c.形态有异。
五脏多为实质性器官,故贮藏精气;六腑多为中空器官,故传化水谷。
5.津液的生理功能有哪些答:滋养与濡养脏腑组织,参与血液的生成,维持机体阴阳平衡,促进废物排泄。
6中医学中“证”、“症”和“病”的区别和联系答:①证:即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原因、部位、性质、邪正关系,以及机体的抗病反应能力等,亦表示着机体对病因作用的整体反应状态。
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更正确更深刻、它比症状能更全面、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
.地揭示疾病的本质。
症:是疾病过程中的个别表象,是病者主观感觉到的自身的不适、异常反应和临床表现,或某些病态改变。
病:是指在病因作用下机体邪正交争、阴阳失调所出现的导致生活和劳动能力失常的具有一定规律的病理全过程。
具体表现为若干特定的症状、体征,以及疾病某阶段的相应证候。
②区别:症状仅仅是疾病的个别表象,而证则能反映疾病某阶段的病理本质变化,能将症状与疾病联系起来,从而能够揭示症状与疾病之间的某些内在联系,有益于对疾病过程的深入认识。
7.肺主宣发和肃降的含义是什么答:宣发,即指宣布与发散。
肺主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向外升宣布散的生理功能;肃降,即肃清、洁净和下降。
肺主肃降,是指肺气具有向下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生理功能。
8.心的形、窍、志、液分别是什么答: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窍为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9.试述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答: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性主动;风为百病之长。
10.气血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答: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能载气、血能养气。
11.心主血脉的作用体现是什么答:心主血,即心能推动和调控血液的运行和生成,以输送营养物质即心能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道心主脉,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
.的运行,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营养物质输送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
12.瘀血的致病特点是什么答:阻滞气机,瘀阻经脉,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13.脾胃的关系体现在哪些地方答:脾与胃以膜相连,通过经脉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相合关系。
脾与胃在生理上密切配合,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受纳与运化相辅相成。
脾气主升,以升为顺,胃气主降,以降为和。
脾气主升,将水谷精微输布于头目心肺;胃气主降,将水谷下降于小肠而秘别清浊,糟粕并得以下行。
脾胃在五行中均属土,但脾为阴土,喜燥而恶湿;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
14.试述元气的生成、分布和功能的特点答:生成:元气以父母的先天精气为根基,与肾中精气关系甚密。
同时,又赖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培养和充养。
分布:元气出于下焦,藏于肾中。
元气通过三焦布达周身,凡脏腑、经络、组织、官窍等,无所不至。
功能: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激发和推动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15.奇恒之腑些答: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三.论述题1.如何理解“肾藏精”答:藏精,是肾的主要生理功能,即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基本物质。
肾所藏的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肾中的精气的盛衰决定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2.为什么说“脾为后天之本”答:因为脾的生理功能之一是主运化,即消化、运输的功能。
其主运化的一方面为运化水谷,即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布散、转化等作用。
而且人出生以后,全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以化生气血来维持生命活动,故称“脾为后天之本”。
3.论述脏腑在气的生成中的作用答:先天之精气和后天摄取的水谷之精气、自然界之清气通过肾、脾胃和肺等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结合起来而生成人体之气。
先天之气,藏之于肾;自然界清气,吸收于肺;水谷精气,有赖脾胃。
肺为生气之主,脾为生气之源,肾为生气之主。
4.阴阳偏胜、偏衰与邪正盛衰的关系如何,请结合病机特点分别阐明答:①a.阳偏盛,指在疾病过程中出现阳气偏盛,功能亢奋。
病机特点为阳邪抗胜而阴液未虚(或亏损不堪);b.阴偏盛,指疾病过程中出现阴气偏盛,功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阴寒性病理代谢产物积聚的病机变化。
病机特点:阴邪亢盛而阳气未虚,或阳气虚损不甚的实寒证候。
②a.阳偏衰,指机体阳气虚损,脏腑功能减退,反应降低,温煦作用下降而产热不足的病机变化。
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虚不能制阴,阴气相对偏盛。
b.阴偏衰,指机体精血津液等物质不足,以及阴不制阳,导致阳相对亢盛,功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
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虚不能制阴,阳相对偏盛。
5.试述肺主宣发、肺主肃降的含义及其具体的生理作用答:①肺主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向外升宣布散得生理功能。
作用:宣发卫气,调节腠理之开合;宣散水谷精微和津液;排出浊气,完成气体交换。
②肺主肃降,是指肺气具有向下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生理功能。
作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向下布散水谷精微和津液;肃清呼吸道。
6.阐述肝藏血的含义和具体作用体现答:肝主藏血,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
血液生成后,一部分被各脏腑组织器官直接利用,另一部分则流入到肝脏贮藏起来。
当人体某一部位活动量增加,血液需求量亦增加时,肝脏即可将贮藏的血液适时排放到相应部位,保证这些脏腑组织器官有充足的血液供应。
而当人体活动量减少,血液量需求也相应减少时,一部分血液又流回肝脏,由肝来贮藏之,肝脏即通过自身的藏血功能来调节全身的血量分布。
肝的调节血量的功能,是以贮藏血液为前提的。
7.论述心与肾的关系答:心居胸中,属阳,在五行属火;肾在腹中,属阴,在五行属水。
心肾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称之为心肾相交或水火相济、砍离交济,这种关系遭到破坏,形成的病理变化称之为心肾不交。
在生理状态下,是以阴阳、水火、精血的动态平衡为其重要条件的。
主要体现于水火既济、精血互生、精神互用。
8.请区别“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答: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其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其病情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亦不一样。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和相同的证,因而可以采用相同的方法治疗。
9.宗气的生理意义是什么?请结合宗气的生理功能谈谈你的理解答:宗气的主要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走息道以司呼吸。
凡语言、声音、呼吸皆与宗气的盛衰有关。
二是贯心脉以行血气。
血与气的运行,心脏的搏动等都与宗气关系密切。
10.请谈谈你对“心藏神”和“五脏主五志”答:心藏神,又称心主神明或心主神志。
其中的“神”是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中医学认为心主神明的主要理论依据为:a.整体观念。
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包括神志活动,统属于五脏,是脏腑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b.心为神志活动产生的场所。
c.血液为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心具有主血脉的生理功能。
故心有主神志的功能。
五脏主五志,在藏象学说中,认为人的精神情志与意识思维活动与五脏的生理活动密切相关。
心在志为喜,肺在志为忧,脾在志为思,肝在志为怒,肾在志为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