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生态学理论PPT
合集下载
种群生态学PPT.
▲1、种群动态调查的基本研究方法
野外调查
掌握资料
实验研究
验证假说
数学模型
模拟研究
▲2、种群密度—种群动态描述的基本工具
▲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是描述种群动 态的基本工具。
种群密度
种群的个体数量 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
++
+
▲种群密度的主要特点
主要特点
存在阿利氏规律(Allee‘s law) 具有特殊的种群密度统计方法 有不同的取样设计方案 影响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有内、外因两类
▲阿利氏规律(Allee‘s law)
★指种群密度过疏或过密对种群的生存与发展都是 不利的。 ★每一种生物种群都有自己的的最适密度。
▲在某些种群增长中,种群小时,存活率最高。
▲在某些种群增长中,种群密度中等大小时,存活率 最高。此种情况,过疏或过密都不利!
▲种群密度的统计方法
▲对于某些动物来说,要获得其大面积的种群密度却 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情,所以形成了不同的种群密 度统计方法。
第八个,客户购车的洽谈内容是否被记录在案;
▲植物调查中简单的样方划定方法示例
▲②标志重捕法
▲设某种群有 N个个体, 其中 X个个体第一次被捕 获并被标记,放回原处。 经过一段时间后,估计标 记个体与原来未标记的个体混匀, 再捕捉 Y 个个体, 其中有 Z个个体带有标记。
则种群的数量可用 下式进行估算:
❖ 沙生植物根系生长速度极为迅速,比地上部分快 的多,且极为发达。
❖ 沙漠玫瑰的发达根系与储水结构
❖ 沙漠旱生植物茎叶特化
❖ 墨西哥沙漠中 百合科的马尾 棕榈树的基部 形成很大的储 水结构。
第3.3章 种群生态学(种内种间关系)
• 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 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 样的。
• 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Y=W•d=Ki
W—植物个体平均干重; d—密度; Y—单位面积产量; Ki—常数。
原因:高密度条件下,竞争加强,生长率下降,个体变小8
2. -3/2自疏法则
•自疏现象(self-thinning):在高密度样方中,植物出 现死亡使得密度得以稀疏的现象。 •自疏过程中存活个体的平均株干重W与种群密度d 之间的关系为:
近结成小群漂泊觅食,但也不完全放弃自己的领域,
每天总要花一定时间在领域内活动并不断驱赶侵入领
域的其他个体,此时的能量亏损在不久后当领域条件
变好时会得到加倍的补偿,这种着眼于未来的行为就
是长期权衡利弊的一个事例,从客观上讲,动物的领
域行为常常不光是为了眼前利益,同时也会照顾到长
远的利益。
精选可编辑ppt
W = C •d -3/2
两边取对数: lgW = lgC -3/2lgd
精选可编辑ppt
9
K=-3/2
精选可编辑ppt
10
二、领域性
• 领域(territory):是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 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 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
• 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异的姿势向入侵者 宣告具领主的领域范围;以威胁或直接进 攻驱赶入侵者等称领域行为。
• 两个种群的相互关系可 以是间接的,也可以是 直接的相互影响。
精选可编辑ppt
18
种间相互作用的基本类型
负相互作用
正相互作用
“+”得利;“-精”受选可损编辑;pp“t O”无明显影响
19
一、种间竞争(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 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Y=W•d=Ki
W—植物个体平均干重; d—密度; Y—单位面积产量; Ki—常数。
原因:高密度条件下,竞争加强,生长率下降,个体变小8
2. -3/2自疏法则
•自疏现象(self-thinning):在高密度样方中,植物出 现死亡使得密度得以稀疏的现象。 •自疏过程中存活个体的平均株干重W与种群密度d 之间的关系为:
近结成小群漂泊觅食,但也不完全放弃自己的领域,
每天总要花一定时间在领域内活动并不断驱赶侵入领
域的其他个体,此时的能量亏损在不久后当领域条件
变好时会得到加倍的补偿,这种着眼于未来的行为就
是长期权衡利弊的一个事例,从客观上讲,动物的领
域行为常常不光是为了眼前利益,同时也会照顾到长
远的利益。
精选可编辑ppt
W = C •d -3/2
两边取对数: lgW = lgC -3/2lgd
精选可编辑ppt
9
K=-3/2
精选可编辑ppt
10
二、领域性
• 领域(territory):是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 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 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
• 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异的姿势向入侵者 宣告具领主的领域范围;以威胁或直接进 攻驱赶入侵者等称领域行为。
• 两个种群的相互关系可 以是间接的,也可以是 直接的相互影响。
精选可编辑ppt
18
种间相互作用的基本类型
负相互作用
正相互作用
“+”得利;“-精”受选可损编辑;pp“t O”无明显影响
19
一、种间竞争(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种群生态学
世界人口分布
Population Structures by Age and Sex, 2005
Less Developed Regions
Millions More Developed Regions
Age
Male
Female
80+ 75-79 70-74 65-69 60-64 55-59 50-54 45-49 40-44 35-39 30-34 25-29 20-24 17-19 10-16
种群的密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或单位 生境中个体的数目。
4.2.1.2 种群的数量统计
• 划分研究种群的边界 • 样方法(Quadrat method) • 对不断移动位置的动物,可应用标记重
捕法(Capture-recapture method)
Quadrat method
草原
Capture-recapture method
5-9
0-4
Male
300 200 100 0 100 200 300
300
100
Female
100
300
Source: United Nations,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2002 Revision (medium scenario), 2003.
性比
-
Mortality
-
Emigration
4.2.2.1 年龄、时期结构和性比
年龄锥体 时期结构 性比
年龄锥体的3种基本类型
100 年龄
95(岁)
90
男
85
80
75 70 65 60 55 50 45 40
东北师范大学《生态学》课件 第三章:种群生态学(上)
(6)对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的评价
1)野外种群适合逻辑斯谛增长的并不多见,某些种群只在短 期内表现出该规律,它们通常是生活史比较单纯的种类。
2)自然种群经常处于变动之中,稳定于K值不变的情况缺 乏充分的证据。
3)J型、S型种群增长只能代表两种典型情况,实际增长的 变型可能很多。
4)没有时滞的假定对于多数自然种群而言很难符合。 5)逻辑斯谛增长模型(包括指数增长模型)提供了种群增
(2)逻辑斯谛增长的数学模型
(5)
···············
(3)逻辑斯谛方程的生物学意义
1)如果N 0,(1-N/K) 1,几乎全
部K空间未被利用,潜在的最大增长能
充分实现;
(4) J 型、S 型种群增长曲 线
种 群 数 dN/dt=rN 量
N
环境阻力 dN/dt=rN (1-N/K)
时间 t
3)每年生殖次数。
植物的性成熟速度、结实率、每次产种量、每年 生殖次数等差异也很大。
例:二度梅,箭竹
关于“二度梅”:
我国梅界权威、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 大学教授陈俊愉评价说:“杨春海研究开发的 ‘二度梅’性状稳定,可以肯定是个一年开两季 花的梅花新种,近期将登录为国际名品,这是对 梅界的重大贡献。”
种群年龄结构有3种基本类型: 1)增长型 2)稳定型 3)衰退型
关于高等植物个体年龄的判定方法
• 如何确定植物个体的年龄是植物种群年龄结构研究的 关键或“瓶颈”。
• 查年轮或轮生枝的“轮数”(某些针叶树); • 钻取木芯记数年轮; • 建立年龄与胸径、树高的回归模型; • 杨允菲提出了鉴别根茎禾草无性系种群年龄结构的准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第一节 种群的基本特征
生态学课件第5章种群
种群调节的意义
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种群调节的应用
制定合理的资源利用和管理措施、保 护生物多样性等。
03
种间关系
竞争
竞争类型
竞争可以分为资源竞争和空间竞争,其中资源竞争是指物种之间为了食物、水分、栖息地 等资源而发生的竞争,空间竞争是指物种之间为了占据一定的空间而发生的竞争。
竞争结果
竞争结果通常会导致优势物种占据更多的资源,而劣势物种则会被排除或减少,从而影响 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02
种群动态
种群增长
种群增长类型
指数增长、பைடு நூலகம்辑增长、稳定状态增长等。
种群增长模型
Malthus模型、Logistic模型等。
影响种群增长的因素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等。
种群增长的应用
预测种群数量变化、制定保护和管理措施等。
种群数量波动
种群数量波动的类型
周期性波动、随机性波动等。
种群数量波动的后果
种群特征
01 02
空间特征
种群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和分布格局。它们可能集中分布在一 个地区,也可能分散分布在不同的地区。种群的空间特征对于种群的生 存和繁衍具有重要意义。
数量特征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等。这些特征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数量变化和动态。
03
遗传特征
种群的遗传特征包括基因频率、基因多样性和等位基因频率等。这些特
征反映了种群的遗传变异和演化潜力。
种群数量
种群数量是指一定时间内,一定区域中同种生物个体的总数。它受到多种因素的 影响,如环境资源、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
《生态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精选ppt
18
三、种间关系
1.种间竞争
➢ 高斯假说——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由于竞争的结果, 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在进化过程中,由于激烈的 竞争,可能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一个物种完全排斥 另一物种;二是两个物种之间必须出现栖息地、食性、 活动时间或其它特征上的生态位分化。
➢ 生态位是指生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 作用。
精选ppt
21
二、群落的结构
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知识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
间相互关系及其机理的科学。环境 科学则是以人类为中心,把人类生 活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作为一个整体 来研究的一门学科。因此,生态学 作为环境科学的基础理论,可以指 导人们研究人类生存、发展与环境 的相互关系。
精选ppt
1
本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 第二节 种群生态学 第三节 群落生态学 第四节 生态系统生态学 第五节 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生态平衡
I型——凸型存活曲线。表示种群在达到生理寿命之 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如人类和一些大型哺乳动物。
II型——对角线存活曲线。表示种群各年龄期的死 亡率基本相同,如鸟类、大多数爬行动物和一些小 型哺乳动物。
III型——凹型存活曲线。表示种群幼体的死亡率很 高,只有极少数个体能够活到生理寿命,如大多数 鱼类,两栖类、海洋无脊椎动物等。
0.014
0
0.014
2.0
0
-----
精选ppt
死亡率 qx
0.563 0.452 0.412 0.225 0.290 0.409 0.692 0.000 1.000 -----
Lx
Tx
102
2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生态学基础生态系统ppt课件
8
二、热力学定律
生态系统的能量转换符合两大定律: 1)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转化和守恒) 能量既不能消失,也不能凭空产生,它只能以严格的当量比例, 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2)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衰变定律或能量逸散定律) 生态系统的能量在转化、流转过程中总存在衰变、逸散的现象, 即总有一部分从浓缩的有效态变为稀释的不能利用的状态。 能量沿食物链方向流动,逐级递减。 每经一个营养级的剩余能 量为原有能量的1/10,其余的都消耗了。
食物链中每一个生物成员称为营养级。 食物链类型 1)捕食食物链:指一种活的生物取食另一种活的生物所构
成的食物链。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 2)腐生性食物链:以动、植物的遗体或粪便为食物链起点,
也称分解链。 如动植物遗体或粪便→ 真菌、细菌→ 原生动物→ 土壤动
物→ 节肢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寄生性食物链:生物间以寄生物与寄主的关系而构成食
(3)补加能源的作用。 添加太阳能以外的其他形式的辅助能,可提高作物对光能的
利用,从而增加初级生产力。
24
二、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
次级生产量的概念及生产 次级生产量: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以外的生物生产,
即消费者利用初级生产的产品进行新陈代谢,经过 同化作用形成异类生物自身物质的生产量,称为次 级生产量,亦称第二性生产量。 I = FU+R+P P = I-FU-R 同化效率 = A / I ; 生长效率 = P / A I- 摄取量; A-同化量; R-呼吸量; P-生产量; FU-粪尿能量。
密不可分的。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被消耗、单向流动,不可逆的。
而物质循环是可逆多向的,可返回原来的化学形态, 并可逃循、脱离生态系统。
四、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类型 (1)气相型:其贮存库是大气和海洋。气相循环把大
二、热力学定律
生态系统的能量转换符合两大定律: 1)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转化和守恒) 能量既不能消失,也不能凭空产生,它只能以严格的当量比例, 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2)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衰变定律或能量逸散定律) 生态系统的能量在转化、流转过程中总存在衰变、逸散的现象, 即总有一部分从浓缩的有效态变为稀释的不能利用的状态。 能量沿食物链方向流动,逐级递减。 每经一个营养级的剩余能 量为原有能量的1/10,其余的都消耗了。
食物链中每一个生物成员称为营养级。 食物链类型 1)捕食食物链:指一种活的生物取食另一种活的生物所构
成的食物链。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 2)腐生性食物链:以动、植物的遗体或粪便为食物链起点,
也称分解链。 如动植物遗体或粪便→ 真菌、细菌→ 原生动物→ 土壤动
物→ 节肢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寄生性食物链:生物间以寄生物与寄主的关系而构成食
(3)补加能源的作用。 添加太阳能以外的其他形式的辅助能,可提高作物对光能的
利用,从而增加初级生产力。
24
二、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
次级生产量的概念及生产 次级生产量: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以外的生物生产,
即消费者利用初级生产的产品进行新陈代谢,经过 同化作用形成异类生物自身物质的生产量,称为次 级生产量,亦称第二性生产量。 I = FU+R+P P = I-FU-R 同化效率 = A / I ; 生长效率 = P / A I- 摄取量; A-同化量; R-呼吸量; P-生产量; FU-粪尿能量。
密不可分的。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被消耗、单向流动,不可逆的。
而物质循环是可逆多向的,可返回原来的化学形态, 并可逃循、脱离生态系统。
四、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类型 (1)气相型:其贮存库是大气和海洋。气相循环把大
种群生态学pptPPT课件
• 如果N→K,(1-N/K) →0,这表示几乎全部空 间已被利用,种群潜在的最大增长不能实现。
第17页/共123页
3 生命表
• 生命表是最直接地描述种群死亡和存活过程的一览表,是研究种群动态的有力工 具。描述种群数量变化。
第18页/共123页
1、一般生命表的编制
• 生命表是由许多行和列构成的表格,通常是第一列表示年龄、年龄组或发育阶段, 从低龄到高龄自上而下排列,其他各列为记录种群死亡或存活情况的观察数据或 统计数据,并用一定的符号代表。
• 钟形锥体 表示种群中幼年个体与中老年个体 数量大致相等。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 等,种群数量稳定,为稳定型种群。
• 壶形锥体 表示种群中幼体所占的比例较小, 而老年个体的比例较大。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 生率,种群数量趋于下降,为下降型种群。--
导致什么问题?
-----作用:预测未来种群动态
第13页/共123页
• 其生物学含义是“剩余空间”,即种群可利用但尚未利用的空间。可理解为种 群中的每一个个体均利用1/K的空间,若种群中有N个个体,就利用了N/K的空 间,而可供种群继续增长的剩余空间则只有(1-N/K)。
第44页/共123页
修正项(1-N/K)分析:
• 如果N→0,(1-N/K) →1,这表示几乎全部空 间尚未被利用,种群潜在的最大增长能力能充 分地实现,接近于指数式增长。
第24页/共123页
存活曲线的3种基本类型
第25页/共123页
• 存活曲线可以归纳为3种基本类型:
1)A型(凸型)表示种群在接近生理寿命之前,只有 个别死亡。如人类和一些大型哺乳动物。
2)B型 对角线表示个体各时期的死亡率是对等的。 如鸟类和啮齿类。
生态学课件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一、种群生活史概述
• 2、研究任务 • 研究生活史的相似性与相异性及其与特定 生境的关系。 • 比较不同生活史类群的生物学意义及其生 态学解释,而不是研究其绝对现象。
一、种群生活史概述
• • • • • 3、研究内容 3.1 个体大小(size) 3.2 生长与发育 3.3 繁殖 3.4 扩散
一、种群生活史概述
• 其中, • 式中∑为总和,x为样方中某种个体数,f为含x个体样方 的出现频率,N为样本总数。
四、种群调节
• 生态学家提出许多不同的假说来解释种群的动态 机制,概括为: • 1、气候学派 • 2、生物学派 • 3、食物因素 • 4、自动调节学说
气候学派
• 气候学派多以昆虫为研究对象 • 其观点为种群参数受天气条件强烈影响,强调种 群数量的变动,否定稳定性。 • 以色列学者博登海默认为昆虫的早期死亡率有 85~90%是由于天气条件不良而引起的
三、种群空间格局
• • • • 种群的内分布型分三类: ①均匀型(uniform) ②随机型(random) ③成群型(clumped)
三、种群空间格局
• • • • • 种群内分布型检验 检验指标是方差/平均数比率,即S2/m。 若 S2/m=0, 属均匀分布; 若 S2/m=1, 属随机分布; 若 S2/m>1(显著),属成群分布。
• • • • • • • • 4、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 种群增长 季节消长 不规则波动 周期性波动 种群暴发 种群衰落 种群平衡
三、种群空间格局
• 种群空间格局(spatial pattern): • 种群空间格局——是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 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也称为内 分布型(internal distribution pattern)。
种群生态学种群的增长模型PPT课件
01:36:18
26
第26页/共61页
• (1)植物的性(别二系)统动植物的性别生态
• 雌雄同花、雌雄同株异花(玉米)、雌雄异株(银杏)
• (2)动物的婚配制度
• 婚配制度是指种群内婚配的各种类型。高等动物最常见的婚配制度是一 雄多雌制,而一雄一雌的单配偶制则是由原始的一雄多雌制进化而来的。
• 决定动物的婚配制度的主要生态因素可能是资源的分布,主要是食物和 营巢地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情况。
r- 策 略 者 是 新 生 境 的 开 拓 者 , 但 生 存 靠 机 会 — — 机 会 主 义 者 , K — 策 略 者是稳定环境的维护者——保守主义者。
01:36:18
15
第15页/共61页
1.r- 选择与K-选择
01:36:18
热带地区物种(气候条件稳定)近于K类对策. 蝶
温带或寒带物种(气候条件不稳定)近于r类对策.蚜 虫
01:36:18
23
第23页/共61页
(一)、密度效应
• 密度效应:又叫邻接效应(the effect of neighbours): 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量增加时,就必 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
• 最后产量恒定法则
• –3/2 自疏法则
01:36:18
24
第24页/共61页
种群生态学
• 第二节 种群动态 • 二、种群统计学 • (三)生命表(Life table)的编制
• 4、种群增长率(r)和内禀增长率
• 三、种群的增长模型
01:36:18
1
第1页/共61页
三、种群的增长模型
• (一)与密度无关的种群 增长模型
《种群生态学模型》课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争模型
Lotka-Volterra竞争模型
描述了两个物种相互竞争的动态,通过模拟物种相 对竞争能力和资源分配对种群动态的影响。
Gause竞争模型
基于竞争排除原理,探讨竞争双方在资源有限情况 下的竞争结果,以及稳定共存的可能性。
捕食模型
Rosenzweig-MacArthur捕食模型
刻画了两个物种之间的捕食关系及其对种群动态和 稳定性的影响,揭示了食物链和营养网络的重要性。
SIRS模型
考虑了康复者再次易感染的情况,可以更准确地描绘一些疾病的传播特征和防控策略。
应用案例分析
• 城市鸟类数量变化模型 • 森林树种优势模型 • 海洋漏油对生态系统影响模型
总结
1 种群生态学模型的应用前景
种群生态学模型在环境管理、保护和预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 理解和保护生态系统。
种群增长模型
1
Malthus模型
描述了种群在没有资源限制时呈指数增
Logistic模型
2
长的模型,揭示了生物种群快速增长的 潜力和隐患。
考虑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种群增长趋
向于饱和的模型,更符合现实生态系统
中的生物种群动态。
3
Allee效应模型
探讨种群在极低密度下可能面临的生存 困境,以及密度依赖性和协同行为对种 群增长的影响。
Holling种类I-IV捕食模型
根据捕食者的行为和猎食策略,形成不同类型的捕 食模型,帮助我们理解捕食过程中的动态和反馈效 应。
疾病传播模型
SEIR模型
描述了疾病在人群中的传播过程,分为易感者、潜伏期、感染者和康复者四个阶段,有助于 预测疾病传播的趋势。
SISE模型
种群生态学专业知识课件
第二节 种群旳增长
第三节 生命表及分析
第四节 联种群及模型
第五节 种群间相互关系
第六节 种群遗传学和物种形成
第七节 种群旳生活史对策(生态对策)
第八节 种群旳数量波动和调整机制
第九节 应用种群生态学
第一节 种群生态学概论
一、种群旳基本概念 1. 种群 同一物种在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旳个体旳集合
m*/m=[(∑xi2/ ∑xi)-1]/m m*/m=1, 随机分布 m*/m<1, 均匀分布 m*/m>1, 集群分布
二、 种群旳基本特征
d:平均拥挤度m*与平均密度m旳回归关系:
m* =α+βm
α=0, β=1, 随机分布
β<1,
均匀分布
α>0, β=1 α=0, β>1, α>0, β>1
二、 种群旳基本特征
(4)种群分布型旳计算 频次分布法: 根据分布型旳理论概率分布通式计
算出理论概率和理论频次; 用x2检验法分别检 验理论频次和实测频次旳吻合度,来判断属何种 分布型. 分布型指数法 a:空间分布指数(扩散系数) I=s2/m
当I=1,随机分布;I<1,均匀分布;I>1,集群分布.
二、 种群旳基本特征 (3)种群分布型旳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集群分布
二、 种群旳基本特征
随机分布:每个个体旳位置不受其他个体分 布旳影响. 可用泊松分布概率公式表达: Px=e-m mx/x!
Px: 一种样方含x个个体旳概率(理论值E) x: 各样方含x个个体 m: 样方密度旳平均值
二、 种群旳基本特征
Px=m1m2e-m2/x ∑m2r/r! 其中: m1 =m2/(s2-m); m2=s2/(m-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 种群的概念、种群生态学 ✓ 第一节 种群动态 ✓ 第二节 种群的进化与选择 ✓ 第三节 种内关系 ✓ 第四节 种间关系
1.种群(population)的概念
种群是占据特定空间(地理位置)的同种有机体 的集合群(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
种群是占据某一地区的某个种的个体总和 (Friederich,1930)
(2)数量特征:每单位面积(或空间)上 的个体数量(即密度),将随时间而发 生变动。
(3)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 即系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它物种, 但种群中的个体在遗传上有变异。
理解:
(1)不等于个体的简单相加:有机体之间 相互作用,在整体上呈现有组织有结构 的特性。
(2)个体之间差异性:不同的发育阶段 (年龄不同);同一生长阶段,个体贡 献不同。
鼠,相对密度10%; • 间接指标:每公顷老鼠洞数、鸟鸣叫声
估计鸟数量。
(二)单体生物和构件生物
Defining the individual
• easy with plants
• Modules: trees in a forest may appear to be individuals but in reality may be produced by the same root structure (e.g. aspen, ring fungi)
某一特定时间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一群同种有机 体(Merrile,1981)
同一物种在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的个体的集合体. 是具有潜在互配能力的个体
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进化的 基本单位,又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种群 是一种特殊组合,具有独特性质、结构、机能, 有自动调节大小的能力。
(3)个体水平与种群水平的差异:个体有 出生、死亡,种群称为出生率和死亡率。
种群的类型(按研究对象分)
✓自然种群 ✓实验种群 ✓单种种群 ✓混种种群
3、种群生态学
➢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以及种群与其栖 息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和其他生物种群 的相互作用。
➢定量地研究种群的出生 率、死亡率、迁 入迁出率,了解影响种群波动的因素及 种群存在、发生规律;了解种群波动所围 绕的平均密度及种群衰落、灭绝的原因; 目的: 调控种群
标志重捕法( mark-recapture methods )
假设(assumptions)
– 1. 研究期间內,标记永久性, 且再捕获时可正确 记录。
– 2. 加标记处理后, 再被捕的概率不变。 – 3. 加标记处理后, 死亡率和迁移率, 不受影响。 – 4.加标记处理后,此个体与其他个体的混合(随
2. 三种类型 ①均匀型(uniform) ②随机型(random) ③成群型(clumped;aggregated)
①随机分布:每一个体在种群领域中各个点上出现的机会是相等
的,并且某一个体的存在不影响其他个体的分布。随机分布 比较少见,因为在环境资源分布均匀,种群内个体间没有彼 此吸引或排斥的情况下,才易产生随机分布。 如雨滴下落地面:假如地面平坦又均一,那么当雨滴落地面 但尚未接触地面时,雨滴的分布式随机的 又如当一批植物(种子繁殖)首次入侵裸地上,常形成随机 分布,但要求裸地的环境较为均一。
区别种群和种(物种)的概念
✓ 种是能够相互配育的自然种群的类群, 不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现象,是一个分 类阶元.
✓ 一个物种可以包括许多种群; ✓ 不同种群之间存在地理隔离,长期隔离
有可能发展为不同亚种,甚至产生新的物 种.
2.自然种群具有三个特征:
(1)空间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 和分存形式。
• 单体生物(unitary organism) 以个体数反映种群大小
• 构件生物(modular organism) 进行2个层次的数量统计: 合子产生的个体数;组成每个个体的构件数。
(三) 种群的空间结构
1.种群空间结构(spatial pattern)定义: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 布局,称为种群空间格局或内分布型 (internal distribution pattern)。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defining a population
(the gray areas)
1.) Defining the boundaries of a population
2.) Where is the boundary between populations and when do they become separate populations?
机 , 不会影响其被捕获率)。 – 5. 取样时间相对于调查期间是短的。
– 6. (Petersen): no births, no immigrations no deaths, no emigrations
(2)相对密度:
• 定义:表示数量高低的相对指标。 • 直接指标:每置100铁铗,日捕获10只老
•Organisms do not recognize political boundaries •The idea of subpopulations, metapopulations, and source-sink dynamics
第一节 种群动态
• 一、种群的密度和分布 • (一)数量统计 • (二)单体生物和构件生物 • (三)种群的空间结构
• (B)样方法:在若干样方中计算全部个体,以其平 均值推广来估计种群整体。样方需要有代表性并随 机取样。
• (C)标志重捕法:对移动位置的动物,在调查样地 上,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志,经一定期限进行重 捕。根据重捕取样中标志比例与样地总数中标志比 例相等的假定,来估计样地中被调查的动物总数。 N:M=n:m N=M*n/m, M为标志数,n为再捕个数, m为再捕中标记数,N为样地个体总数。
(一)数量统计
• 1.密度: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 目。种群密度和生物的大小及该生物所处的营
养级有关.
• (1)绝对密度:指单位面积或空间的实 有个体数。
• (2)相对密度:表示数量高低的相对指 标。
(1)绝对密度:
• 定义:指单位面积或空间的实有个体数。
• 方法:
• (A)总数量调查法:在某一面积的同种个体数目。
✓ 种群的概念、种群生态学 ✓ 第一节 种群动态 ✓ 第二节 种群的进化与选择 ✓ 第三节 种内关系 ✓ 第四节 种间关系
1.种群(population)的概念
种群是占据特定空间(地理位置)的同种有机体 的集合群(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
种群是占据某一地区的某个种的个体总和 (Friederich,1930)
(2)数量特征:每单位面积(或空间)上 的个体数量(即密度),将随时间而发 生变动。
(3)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 即系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它物种, 但种群中的个体在遗传上有变异。
理解:
(1)不等于个体的简单相加:有机体之间 相互作用,在整体上呈现有组织有结构 的特性。
(2)个体之间差异性:不同的发育阶段 (年龄不同);同一生长阶段,个体贡 献不同。
鼠,相对密度10%; • 间接指标:每公顷老鼠洞数、鸟鸣叫声
估计鸟数量。
(二)单体生物和构件生物
Defining the individual
• easy with plants
• Modules: trees in a forest may appear to be individuals but in reality may be produced by the same root structure (e.g. aspen, ring fungi)
某一特定时间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一群同种有机 体(Merrile,1981)
同一物种在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的个体的集合体. 是具有潜在互配能力的个体
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进化的 基本单位,又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种群 是一种特殊组合,具有独特性质、结构、机能, 有自动调节大小的能力。
(3)个体水平与种群水平的差异:个体有 出生、死亡,种群称为出生率和死亡率。
种群的类型(按研究对象分)
✓自然种群 ✓实验种群 ✓单种种群 ✓混种种群
3、种群生态学
➢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以及种群与其栖 息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和其他生物种群 的相互作用。
➢定量地研究种群的出生 率、死亡率、迁 入迁出率,了解影响种群波动的因素及 种群存在、发生规律;了解种群波动所围 绕的平均密度及种群衰落、灭绝的原因; 目的: 调控种群
标志重捕法( mark-recapture methods )
假设(assumptions)
– 1. 研究期间內,标记永久性, 且再捕获时可正确 记录。
– 2. 加标记处理后, 再被捕的概率不变。 – 3. 加标记处理后, 死亡率和迁移率, 不受影响。 – 4.加标记处理后,此个体与其他个体的混合(随
2. 三种类型 ①均匀型(uniform) ②随机型(random) ③成群型(clumped;aggregated)
①随机分布:每一个体在种群领域中各个点上出现的机会是相等
的,并且某一个体的存在不影响其他个体的分布。随机分布 比较少见,因为在环境资源分布均匀,种群内个体间没有彼 此吸引或排斥的情况下,才易产生随机分布。 如雨滴下落地面:假如地面平坦又均一,那么当雨滴落地面 但尚未接触地面时,雨滴的分布式随机的 又如当一批植物(种子繁殖)首次入侵裸地上,常形成随机 分布,但要求裸地的环境较为均一。
区别种群和种(物种)的概念
✓ 种是能够相互配育的自然种群的类群, 不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现象,是一个分 类阶元.
✓ 一个物种可以包括许多种群; ✓ 不同种群之间存在地理隔离,长期隔离
有可能发展为不同亚种,甚至产生新的物 种.
2.自然种群具有三个特征:
(1)空间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 和分存形式。
• 单体生物(unitary organism) 以个体数反映种群大小
• 构件生物(modular organism) 进行2个层次的数量统计: 合子产生的个体数;组成每个个体的构件数。
(三) 种群的空间结构
1.种群空间结构(spatial pattern)定义: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 布局,称为种群空间格局或内分布型 (internal distribution pattern)。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defining a population
(the gray areas)
1.) Defining the boundaries of a population
2.) Where is the boundary between populations and when do they become separate populations?
机 , 不会影响其被捕获率)。 – 5. 取样时间相对于调查期间是短的。
– 6. (Petersen): no births, no immigrations no deaths, no emigrations
(2)相对密度:
• 定义:表示数量高低的相对指标。 • 直接指标:每置100铁铗,日捕获10只老
•Organisms do not recognize political boundaries •The idea of subpopulations, metapopulations, and source-sink dynamics
第一节 种群动态
• 一、种群的密度和分布 • (一)数量统计 • (二)单体生物和构件生物 • (三)种群的空间结构
• (B)样方法:在若干样方中计算全部个体,以其平 均值推广来估计种群整体。样方需要有代表性并随 机取样。
• (C)标志重捕法:对移动位置的动物,在调查样地 上,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志,经一定期限进行重 捕。根据重捕取样中标志比例与样地总数中标志比 例相等的假定,来估计样地中被调查的动物总数。 N:M=n:m N=M*n/m, M为标志数,n为再捕个数, m为再捕中标记数,N为样地个体总数。
(一)数量统计
• 1.密度: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 目。种群密度和生物的大小及该生物所处的营
养级有关.
• (1)绝对密度:指单位面积或空间的实 有个体数。
• (2)相对密度:表示数量高低的相对指 标。
(1)绝对密度:
• 定义:指单位面积或空间的实有个体数。
• 方法:
• (A)总数量调查法:在某一面积的同种个体数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