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第二章呼吸与运动 ppt课件

合集下载

运动生理学PPT课件

运动生理学PPT课件

耐力素质训练
采用有氧耐力训练、无氧耐力 训练等方法。
灵敏素质训练
采用变向跑、折返跑、躲闪类 练习等方法。
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制定运动训练计划
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制定长期、中期和短期的运动训练计划, 明确训练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等。
实施运动训练计划
按照计划进行训练,注意合理安排运动负荷,遵循运动训练的基本 原则,及时调整训练计划以适应运动员的实际情况。
ATP与能量代谢
ATP是生物体内的“能量 货币”,其水解时释放的 能量可用于各种生命活动。
能量代谢的调节
能量代谢受到神经、激素 和酶的调节,以维持生物 体内能量的动态平衡。
三大供能系统的特点与作用
磷酸原系统
短时间内提供大量能量, 如举重、投掷等爆发性运 动。
糖酵解系统
在无氧条件下提供能量, 如400米跑、100米游泳等。
根据项目特点不同,能量代谢方式也有所差异,但一般都需要良 好的无氧代谢能力和有氧代谢能力作为基础。
CHAPTER 03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心血管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心脏
01
泵血功能,维持血液循环。
血管
02
输送血液,分配营养物质和氧气。
血液
03
运输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急性影响
有氧氧化系统
长时间提供稳定的能量, 如长跑、自行车等耐力性 运动。
不同运动项目的能量代谢特点
速度性项目 力量性项目 耐力性项目 技巧性项目
以磷酸原系统供能为主,短时间内产生最大功率输出。
以糖酵解系统和磷酸原系统供能为主,需要较强的无氧代谢能力。
以有氧氧化系统供能为主,需要较高的有氧代谢能力和脂肪利用 能力。

生理学呼吸

生理学呼吸

肺组织内有免疫细胞, 对吸入的异物和病原体
有防御作用。
呼吸运动调节机制
呼吸中枢
位于脑干,是控制呼吸运动的基 本中枢。
化学感受器
位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对血 液中氧、二氧化碳和氢离子浓度 变化敏感,参与呼吸运动的调节。
外周化学感受器
位于呼吸道黏膜和肺部,对吸入 气体中的化学成分变化敏感,参 与呼吸运动的调节。
吸氧、治疗原发病等。
呼吸暂停
呼吸运动暂时停止,常见于新生儿 窒息、脑卒中等。处理方法包括刺 激呼吸中枢、机械通气等。
呼吸节律异常
如潮式呼吸、间停呼吸等,多见于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处理方法包括 治疗原发病、改善通气功能等。
04
呼吸功能评价与检查方法
肺活量测定方法及意义
测定方法
通过深呼吸后,尽全力呼出的最大气体量即为肺活量。通常使用肺活量计进行测量,受试者需多次测量以获取准 确数据。
VS
意义
呼吸功能综合评价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呼吸 系统状况,有助于发现潜在的呼吸问题。 通过综合评价,医生可以对患者的病情进 行准确判断,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康 复计划。同时,综合评价结果还可用于评 估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
05
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及其防治策略
上呼吸道感染和感冒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个人卫生
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等部位,减少 病毒传播。
组织细胞内的气体交换
在组织细胞内,氧气被利用进行氧化磷酸化产生能量,同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作为 代谢产物。
03
呼吸运动调节及影响因素
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调节机制
中枢神经调节
呼吸中枢位于延髓和桥脑,通过接收 来自外周和中枢的化学、物理刺激, 调节呼吸运动的频率、深度和节律。

第六章:呼吸与运动《运动生理学课件》

第六章:呼吸与运动《运动生理学课件》

四、肺换气功能的评定
肺换气功能可用氧扩散容量来评定。 氧扩散容量:是指肺泡膜的氧分压差为1mmHg时每分钟
可扩散的氧量。值大。说明肺换气效率高。 肺的高扩散能力能够保证加快氧从肺泡中扩散到肺毛细 血管,并使它在负荷强度很大时迅速饱和。
在静息情况下,青年男子氧扩散容量为20~33ml/min.mmHg;运
三、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二)通气/血流比值(VA/Qc)
VA/Qc=(4200/5000)=0.84:恰好使静脉血全 部动脉化,肺换气效率最高; VA/Qc <0.84:通气不足,血流过剩,部分静 脉血通过通气不良的肺泡,使气体未充分更新, 未能变成动脉血就流回心脏,造成功能性“动- 静脉短路”; VA/Qc >0.84:通气过剩,血流不足,使静脉 血充分动脉化后仍能有部分肺泡气未能与血液交 换,形成肺泡无效腔。
1、肺通气:是指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实现肺通气的结构:呼吸道、肺泡、胸膜和胸膜腔。 (1)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泡的通道 (2)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3)呼吸运动(胸廓的节律性运动)是实现肺通气的动 力
一、肺通气功能的评定
(一)肺容积
肺容量:肺能容纳的最大气体量,正常人约为
3900~5200毫升。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潮气量:每呼吸周期中,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2、补吸气量:平静吸气后,做最大吸气增补吸入 的气量; 3、补呼气量:平静呼气后,做最大呼气增补呼出 的气量; 4、余气量:尽最大力呼气后仍留于肺内的气量;
(一)呼吸方法
正常人安静时的呼吸是经过鼻呼吸的方法 进行的,鼻腔对空气具有净化、湿润和温暖的作 用。但在运动时,为提高呼吸的效率,增加散热 途径,常采取嘴鼻共用的呼吸方法。 当人体进行慢跑时,对氧需求量不是太大 时,采用以鼻吸气、嘴吐气的方式为佳。随着速 度的加快,可增加嘴吐气的深度和频率。对于健 身锻炼者来说,主观感觉必须使用嘴帮忙吸气时, 说明跑步速度太快,此时应适当放慢运动速度。

(王瑞元版本)运动生理学--课件-2-第二章-骨骼肌机能

(王瑞元版本)运动生理学--课件-2-第二章-骨骼肌机能

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组织兴奋后兴奋性变化的对应关系
分期
兴奋性
绝对不应期 降至零
相对不应期 渐恢复
超常期
>正常
低常期
<正常
与AP对应关系 锋电位 负后电位前期 负后电位后期 正后电位
机制 钠通道失活 钠通道部分恢复 钠通道大部恢复 膜内电位呈超极化
反极化
去极化 Na+内流
复极化
后电位
K+外流
前部
后部

N末梢对Ca2+通透性增加 Ca2+内 流入N末梢内

接头前膜内囊泡 向前膜移动、融合、破裂

ACh释放入接头间隙

ACh与终板膜受体结合

受体构型改变

终板膜对Na+、K+(尤其Na+)的 通透性增加

产生终板电位(EPP)

EPP引起肌膜AP

肌膜AP沿横管膜传至三联管

激活的L型钙通道变构,激活JSR膜上 的RYR,使Ca2+进入肌浆
? K+
K+
K+
K+
K+
K+
K+ Na+
K+
K+
细胞外高钠 细胞内高钾
•②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各种离子通透具有选择性。 •通透性:K+ > Cl- > Na+ > A-
静息电位产生原理
Na+ Na+ Na+ Na+K+
Na+
Na+ Na+ Na+
Na+ Na+

运动生理学ppt课件全完整版

运动生理学ppt课件全完整版

运动生理学ppt课件全完整版目录•运动生理学概述•运动系统结构与功能•运动过程中的能量代谢与调节•运动对生理机能的影响•不同项目的运动生理特点与训练原则•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与恢复手段•运动处方及营养补充策略01运动生理学概述定义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生理机能变化规律及其机制的学科。

任务揭示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反应、适应机制和运动能力的发展规律,为科学训练、运动选材和运动医学等提供理论依据。

古代运动生理学的萌芽01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开始探讨运动与身体机能的关系,提出了“生命在于运动”的观点。

近代运动生理学的形成02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实验生理学的发展,人们开始运用实验手段研究运动对机体的影响,标志着近代运动生理学的形成。

现代运动生理学的发展03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运动生理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手段日益先进,形成了现代运动生理学的理论体系。

通过动物实验模拟人体运动过程,研究运动对机体的影响及其机制。

动物实验法通过人体实验观察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反应和适应变化,探讨运动对人体机能的影响。

人体实验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运动员或普通人群的运动经历、身体状况等信息,分析运动与健康的关系。

调查法运用数学方法建立描述人体运动过程中生理机能变化的数学模型,揭示运动生理机制。

数学建模法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02运动系统结构与功能01020304骨骼组成骨骼功能骨骼生长与发育骨骼疾病与损伤骨化过程、骨龄评估骨折、骨质疏松、骨肿瘤等头骨、躯干骨、四肢骨保护内脏器官、支持身体姿势、参与运动纤维关节、软骨关节、滑膜关节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连接骨骼、提供运动范围、吸收冲击关节炎、关节脱位、韧带损伤等关节类型关节结构关节功能关节疾病与损伤肌肉结构肌肉收缩与舒张肌纤维、肌膜、肌束膜、肌外膜兴奋-收缩耦联机制、肌丝滑行理论肌肉类型肌肉功能肌肉疾病与损伤骨骼肌、心肌、平滑肌产生运动、维持姿势、保护内脏器官肌肉萎缩、肌肉拉伤、肌炎等03运动过程中的能量代谢与调节ATP-CP系统概述介绍ATP-CP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及其在运动中的供能作用。

呼吸与运动的生理学关系

呼吸与运动的生理学关系

呼吸与运动的生理学关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呼吸和运动是两个不可或缺的生理过程。

呼吸是我们身体获取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而运动则是我们身体进行肌肉收缩和骨骼活动的方式。

这两个过程在生理学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本文将探讨呼吸和运动之间的生理学关系,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呼吸对运动的影响1. 氧气供应:呼吸过程中,我们吸入的氧气通过肺部进入血液循环,并被输送到身体各个细胞中,供给细胞进行能量代谢。

在运动过程中,我们大量消耗氧气,呼吸系统通过增加呼吸频率和深度,调节氧气的供应,以满足身体的能量需求。

2. CO2排出:运动过程中,我们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如果二氧化碳在体内堆积过多,会导致酸碱平衡紊乱,影响身体机能。

呼吸系统通过增加呼吸频率和深度,加快CO2的排出,维持体内的酸碱平衡。

3. 呼吸肌肉参与:呼吸过程中,胸肌、膈肌等呼吸肌肉收缩和放松,控制肺部的膨胀与收缩,从而实现呼吸。

运动过程中,这些呼吸肌肉也参与肌肉收缩和骨骼运动,协助我们完成各种动作。

呼吸和运动肌肉的协调运动,使得我们能够进行高效的运动。

二、运动对呼吸的影响1. 心肺适应:运动是我们提高心肺功能的重要途径。

通过运动,我们可以让肺部更充分地吸收氧气,同时让心脏跳动更有力,提高心肺功能。

这使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呼吸更加轻松和高效。

2. 肺活量提高:长期从事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等,可以增加肺活量。

肺活量是指我们一次最大呼吸量,也是呼吸系统的重要指标。

肺活量的提高意味着我们在吸入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时,能够更充分地进行气体交换,提高身体的生理健康水平。

3. 呼吸节律调整:运动过程中,我们需要协调呼吸频率与运动幅度。

较慢的运动一般会有较慢的呼吸频率,而较快的运动则需要更快的呼吸频率。

长期进行运动,我们可以通过训练调整呼吸频率,使呼吸更加协调,适应不同的运动强度和节奏。

三、呼吸和运动的相互作用呼吸和运动在生理学上是相互密切联系的,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增强我们的运动能力和适应性。

《呼吸与运动》PPT课件

《呼吸与运动》PPT课件
〔2〕氧含量:每 100ml血液中血红蛋白实际结合 的氧量。
〔3〕血氧饱和度:血液氧含量占氧容量的百分数。 〔4〕氧利用率 每100ml 动脉雪流经组织时所释放
的 O2占动脉血氧含量的百分数。 〔5〕氧脉搏 组织从搏出量血液中摄取的氧量。 2、氧离曲线 〔1〕概念:血氧饱和度随 PO2的变化而变化的曲
1、CO2对呼吸的影响:CO2对中枢化学感受器的 作用较强,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作用较弱。CO2 是维持正常呼吸不可缺少的体液因子。
2、缺 O2 对呼吸的影响:O2 供给缺乏可直接抑制 呼吸中枢活动。轻度缺氧时反射效应优势,引起 呼吸加强。
3、H+对呼吸的影响:H+ 对中枢化学感受器的作 用较弱,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作用较强。
2、呼吸肌本体感受器反射:由呼吸肌本体感受器传 入冲动所引起的反射性呼吸变化。
该反射的感受器是肌梭。意义是随着呼吸肌负荷 的增加而相应地增加呼吸运动,这在抑制气道阻 力上起重要作用。
〔二〕化学感受器反射
化学感受器通常分为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 学感受器。外周化学感受器是指颈动脉体和主动 脉体;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腹外侧,对 H+ 浓度的变化敏感,对 PO2 的变不敏感。
〔二〕呼吸过程中肺内压的变化 1、概念:肺泡腔内的气体压力。 2、变化:吸气时肺内压低于大气压;呼气时肺内压
高于大气压。 〔三〕呼吸过程中胸内压的变化 1、概念:胸膜腔内的压力。 2、正常值:小于大气压。故称为胸内负压。 3、原因:肺回缩力。胸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 4、胸内负压的生理意义: 〔1〕使肺泡维持扩张状态,维持正常呼吸; 〔2〕促进静脉血液与淋巴液的回流。
1.形式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占 7%〕 。 2.形成碳酸氢盐〔占 87%〕。

运动生理学PPT课件(全)

运动生理学PPT课件(全)

第三节:肌肉收缩的形式
精选可编辑ppt
20
第一节:神经肌肉的兴奋性
本节要点:
组织为什么会兴奋 组织是怎样兴奋的 兴奋是如何传导的 神经的兴奋是如何传导给肌肉的
精选可编辑ppt
21
一、神经和肌肉是可兴奋的组织
(一)、引起组织兴奋的条件 1、刺激强度; 2、刺激的作用时间; 3、强度—时间变化率。
一、新陈代谢 二、兴奋性 三、应激性 四、适应性 五、生 殖
精选可编辑ppt
8
一、新陈代谢
概念:机体与外界不断进行物质交换与能 量转换的过程。
同化过程:生物体不断地从体外环境中摄 取有用的物质,使其合成、转化为机体自 身物质的过程。
异化过程:生物体不断地将体内的自身物
质进行分解,并把所分解的产物排出体外
形式进行分析;
精选可编辑ppt
18
1、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作为
运动基础的肌肉活动的活动原理和过程。 2、本章重点:肌肉收缩的原理、过程、 形式;纤维类型与运动。 3、本章难点:对肌肉收缩原理、过程的 理解。
精选可编辑ppt
19
第一章:肌肉的兴奋与收缩
第一节:神经肌肉的兴奋性
第二节:肌肉收缩的过程
精选可编辑ppt
22
(二)、兴奋性的评价指标:
1、阈强度——引起组织兴奋的临界强度。其值 与组织兴奋性的高低成反比。
2、基强度——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电流强度。
3、时值——以两倍基强度刺激组织引起兴奋所 需的最短时间。
(三)、兴奋后恢复过程的兴奋性变化:
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
组织兴奋后不应期的存在,意味着单位时间内只 能发生一定频数的兴奋。
(1)、细胞膜内外存在着离子浓度的差异。这种 差异决定了离子运动的方向。

王步标版运动生理学 第二章 呼吸与运动

王步标版运动生理学 第二章 呼吸与运动
O2 O2 CO2 CO2
O2
O2 CO2
CO2 CO2 CO2 CO2 CO2 CO2 CO2 CO2
O2 O2
肺泡毛 细血管
2、组织换气
CO2 O2 O2 O2 O2 O2
CO2 O2 O2 O2 O2 O2
组织毛细血管
O2 CO2
CO2 CO2 CO2 CO2 CO2 CO2 CO2 CO2
O2 O2
• 当代谢产物中有大量酸性物质时,它们与HCO3作用,生成 H2CO3,后者分解为CO2和H2O,使血中PCO2上升,导致呼吸 运动加强,CO2排出量增加,因而血浆中pH值的变化不大;
• 当体内碱性物质增多时,与H2CO3作用使血中NaHCO3等盐浓度 的增高,于是H2CO3浓度和PCO2降低,导致呼吸减弱,呼吸的 减弱又使H2CO3浓度逐渐回升,维持了其与NaHCO3的正常比值 ,因此对血浆PH值的影响也较小。
问:肺泡通气量=? 每分通气量=? 通气效率=?
B 深而慢的呼吸意义: 增加肺泡通气量,提高肺通气效率;
呼吸肌不易疲劳
21
(四)用于肺通气的耗氧量 安静时占2.4%,运动时增加,可占10%以 上,高达120ml.min-1。
22
二、肺换气
(一)气体交换的原理和动力
1、气体交换的方式:自由扩散。 2、气体交换的动力——气体分压差和性质。 ※ 分压:是指混合气中各组成气体所具有的压力
血-脑屏障,但通过CO2易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 液:CO2+H2O→H2CO3→H++HCO3- 发挥刺激作 用的。
由于血液中H+不易通
过血脑屏障,故血液
pH值的变化对中枢化
学感受器直接作用不大。
中枢化学感受器也不感

《运动生理学全集》PPT课件

《运动生理学全集》PPT课件
肌电图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阐述如何通过肌电图评估肌肉疲劳、训练效果以及运动技术等方面 的问题。
肌电图与运动生物力学
探讨肌电图与运动生物力学相结合在运动科学研究和应用中的前景 和意义。
03
循环系统生理
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01
02
03
心脏的位置与形态
心脏位于胸腔中纵隔内, 呈倒置圆锥形。
心脏的内部结构
心脏由四个腔室组成,包 括左心房、左心室、右心 房和右心室。
长时间或高强度运动导致能量供应不足,引发运动性疲劳,影响运 动表现。
提高运动能力的能量代谢策略
01
合理营养补充
根据运动项目、强度和持续时 间,合理安排膳食营养,保证 能量摄入与消耗平衡。
02
增加有氧训练
通过有氧训练提高心肺功能和 肌肉氧化能力,增加脂肪利用 ,节省糖原消耗。
03
间歇性训练法
采用高强度间歇性训练(HIIT ),提高无氧耐力,促进运动 后过量氧耗(EPOC),增加 脂肪消耗。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人体实验法
直接对人体进行实验,观察运动 过程中的生理机能变化。
比较法
对不同运动项目、不同运动水平 或不同人群的生理机能进行比较 研究,揭示运动生理学的普遍规 律和特殊现象。
01
动物实验法
通过动物实验模拟人体运动过程 ,研究运动对机体的影响及其机 制。
02
03
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 运动员或普通人群的运动经历和 健康信息,分析运动与健康的关 系。
4 个体差异原则
不同个体对训练的适应能力和效果存在差异,需要制定 个性化的训练计划。
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训练效果的评估

运动生理学第二章

运动生理学第二章

第二章呼吸与运动第一节肺通气1.呼吸系统简述①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泡②呼吸道:上呼吸道由鼻、咽、喉组成,下呼吸道由气管及各级支气管组成。

呼吸道有加温、润湿和净化空气的功能,但呼吸道不具备气体交换的功能。

③肺泡:人体左右肺共有6-7亿个,总面积约为70-100平方米,是气体交换的结构。

2. 呼吸: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

3. 呼吸全过程=外呼吸+血液运输+内呼吸4. 外呼吸:①肺通气:肺外界②肺换气:肺泡血液(二)肺内压:是指肺内的压力平静吸气初:肺内压< 大气压=2-3mmHg →气入肺平静呼气初:肺内压> 大气压=2-3mmHg →气出肺(三)胸内压概念:胸膜腔内的压力。

胸膜位于肺表面的部分为胸膜脏层,位于胸壁内表面的部分为胸膜壁层。

这两个部分延续相连,形成密闭的间隙,即胸膜腔。

胸内压=大气压-肺的弹性回缩力胸内压特点:在正常情况下胸内压在呼吸过程中始终低于大气压,为负压。

胸内负压的主要作用:①有利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②有利于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

2、肺通气的阻力肺通气的阻力有两种:弹性阻力(肺和胸廓的弹性阻力)和非弹性阻力,包括气道阻力,惯性阻力和组织的粘滞阻力。

(1)弹性阻力弹性组织在外力作用下变形时,有对抗变形和弹性回位的倾向,为弹性阻力。

用同等大小的外力作用时,弹性阻力大者,变形程度小;弹性阻力小者,变形程度大。

一般用顺应性来度量弹性阻力。

顺应性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张性.容易扩张者,顺应性大,弹性阻力小;不易扩张者,顺应性小,弹性阻力大。

(2)非弹性阻力非弹性阻力包括惯性阻力、粘滞阻力和气道阻力。

气道阻力来自气体流经呼吸道时气体分子间和气体分子与气道壁之间的摩擦,是非弹性阻力的主要成分,占80%~90%. (二)肺容积和肺容量1、肺容积:是指肺能容纳的最大气体量。

成人大约为3900-5200ML潮气量:每一呼吸周期中,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补吸气量:平静吸气之后,再做最大吸气时所吸入的气量。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完整ppt课件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完整ppt课件
.
作业: 1、比较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作用、特点及意义。 2、试述内环境、稳态及其意义。 3、论述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形式。 4、试述学习运动生理学的意义
小结: 1、概括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形式及其意义;总结生命活动的本质。 2、总结不同机能调节方式的作用及意义;举例说明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调节的特
而兴奋性组织仅指可兴奋组织。 (2)反应的形式不同。兴奋活动必然要产生电活动;
而应激活动可以不产生电活动,也可以产生包括 细胞的电变化。因此,具有兴奋性的组织必然具 有应激性,而具有应激性的组生物体逐渐形成的一种
与之相适应的、适合自身生存的反应模式。 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与适应环境的能力称为 适应性。 五、生殖
.
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
一、新陈代谢 (一)概念:生物体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
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 (二)类型:1、分解代谢;2、合成代谢。 (三)意义: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新陈
代谢过程中的两个方面,新陈代谢是生物 体存在的最基本特征。
.
二、应激性 (一)概念:机体或一切活组织对环境条件变化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二)刺激:能引起可兴奋组织产生反应的环境变化。 (三)反应:指组织接受刺激后所发生的变化过程,一般分为兴奋过程和抑制过
程。 三、兴奋性 (一)兴奋: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产生的可传播的、伴有电活动变化的反应过
程。 (二)概念: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的能力和特性。 (三)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组织。如神经、肌肉、腺体等。
.
(四)应激性与兴奋性的异同: 1、相同点,即二者都包含者刺激与反应的关系; 2、不同点, (1)组织的范畴不同。应激性组织包括所有组织;
《运动生理学》课件

呼吸功能训练PPT课件

呼吸功能训练PPT课件
13
肋间肌
▪ 主要的呼吸辅助肌 ▪ 肋间外肌收缩使胸廓向上、向外扩张,胸廓
的前后径变长,帮助吸气。 ▪ 肋间内肌收缩使肋骨下降,帮助呼气。 ▪ 肋间肌在平静呼吸时不起主要作用,只有在
深呼吸时才起作用。 ▪ 长期的肋间肌运动将促使胸廓发生扩大畸形,
形成肺气肿患者特有的“桶状胸”。
14
辅助呼吸肌
▪ 斜角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胸大肌 ▪ 抬高和固定胸廓,提高膈肌呼吸效率。 ▪ 安静状态下辅助呼吸肌群不收缩,只有当呼吸非常
▪ 静息状态下,正常通气是通过膈肌收缩,伴 肋间外肌充分收缩使胸廓固定完成的。
▪ 吸气时,当膈肌开始收缩,下部肋缘就向外 张开且腹压增加,同时腹肌放松。
▪ 呼气时则主要有肺回缩的力量使膈肌逐渐放 松所致。
▪ 呼吸中枢活动增强时可增加呼吸的深度和速 度。
23
呼吸训练的理论基础
▪ 解剖与生理方面的依据 ▪ 呼吸节律的调控 ▪ 肺的功能潜力
▪ 任何试图产生较高每分钟通气量的运动均是有害的。
▪ 深而慢的呼吸需过多的对弹性阻力做功;而浅而快的 呼吸则需过多地对气道阻力及组织黏性阻力做功。尽 量不要改变患者已经习惯了的呼吸频率及深度。
▪ 呼吸运动的效率为5%~10%。
19
呼吸力学的紊乱
▪ 远端或近端气道 ▪ 肺泡组织 ▪ 胸廓
20
(二)呼吸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7
(一)肺及胸廓的弹性特征
▪ 弹起的单位容
量的改变。正常成年人肺顺应性的平均值为 100~200ml/cmH2O。
8
肺及胸廓的弹性特征
▪ 肺具有抵抗扩张、向无气状态回缩的特 性
▪ 胸廓和横膈有向外扩张的趋势
9
胸廓
10

生理学课件呼吸ppt

生理学课件呼吸ppt

急性起病,呼吸窘迫,顽固性低氧血症和呼 吸衰竭。
诊断依据
治疗原则
症状、体征、血气分析、影像学检查及病原 学检查。
积极治疗原发病,改善氧合,纠正缺氧,保 护器官功能。
05
实验方法与技术应用
动物实验模型建立和评价方法
常用的动物模型
小鼠、大鼠、豚鼠、兔等
模型建立方法
基因敲除、药物诱导、机械通气等
评价方法
效应器作用
呼吸肌是呼吸运动的主要效应器, 其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的扩大和缩 小,从而实现肺通气。
化学感受器对呼吸运动影响
外周化学感受器
位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对低氧 血症和酸中毒敏感,通过刺激呼吸 中枢引起呼吸加深加快。
中枢化学感受器
位于延髓外侧部浅表部位,对脑脊 液和局部细胞外液中的H+浓度变 化敏感,参与呼吸运动的调节。
生存率、病理学检查、肺功能检测等
人体肺功能检测指标解读
肺活量
反映肺的最大通气能力
一秒率
反映气道阻塞程度
肺泡通气量
反映有效气体交换量
血气分析
反映机体氧合和酸碱平衡状态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呼吸生理研究中应用
蛋白质组学技术
系统研究蛋白质表达和功 能
细胞生物学技术
观察细胞结构和功能变化
基因芯片技术
高通量检测基因表达谱变 化
病理生理机制
气道慢性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和可逆性气 流受限。
临床表现
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 状,常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
诊断依据
症状、体征、肺功能检查及过敏原检测。
治疗原则
控制症状,防止病情恶化,保持肺功能正 常。
肺部感染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较陡 PO2降低能促进大量氧离, 血氧饱和度下降显著。
意义:维持正常时组织的 氧供。
下段:PO2 (40~15mmHg)
更陡
PO2稍有下降,HbO2释放大量O2, 血氧饱和度就急剧下降。
意义:有利于组织换气。剧 烈运动时HbO2释放更多的 氧供组织利用。
6
煤气中毒: Hb与CO的亲和力是氧的250倍,可 竞争性地与Hb结合。当空气中CO浓度达到0.1% 时,Hb与CO 结合,生成碳氧合血红蛋白(HbCO为樱桃红 色),就失去的携O2的能力, 造成低氧血症。
二、呼吸对训练的适应
肺容积
增大,肺活量大,延缓肺活量随年龄下降的 趋势。
肺通气功能 肺换气功能
每分通气量:安静时影响不大,亚极量 运动增幅少,最大运动时增加幅度大。 说明通气贮备量大。 肺通气效率提高,主要靠呼吸深度增加。 呼吸效率提高,氧通气当量较一般人低。
缺氧对呼吸中枢的直接作 用是抑制,并与缺氧程度呈 正相关:
轻度缺氧时:通过外周化学 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兴奋呼 吸中枢的作用,能对抗缺氧 对中枢的直接抑制作用, 表现为呼吸增强。
严重缺氧时:来自外周化学 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对抗 不了缺氧对呼吸中枢的抑 制作用,因而可使呼吸减 弱,甚至停止。
PCO2、H+、PO2在调节呼吸中的相互作用
8
换气功能对运动的反应
1、O2扩散速度加快 2、气体交换面积增大(呼吸膜面积、组织处气体交换面积 增大) 3、氧扩散容量增大 4、肌肉的氧利用率提高 运动时肺换气功能的变化:1、2、3 运动时组织换气功能的变化:1、2、4
氧扩散容量:是指生物膜两侧的氧分压差为1mmHg时
每分钟可扩散的氧量,此值大,说明换气效率高。
• 胸膜腔内压力为负压,称胸内负压。 • 胸内负压=大气压—肺回缩力 • 吸气时胸内负压增大,呼气时胸内负压减小。
胸内负压的生理意义:第一是维持肺的扩张状态,有 利于肺的泡的气体交换;第二是吸气时负压加大,使心 房、静脉和胸导管扩张,压力降低,有利于促进血液和 淋巴回流。
2、肺通气阻力
弹性阻力:胸廓与肺的弹性阻力。约占的70%。 非弹性阻力:气道阻力和组织的粘滞性阻力。
正常值:一般成年男子的MVV为100~180L/min, 女子的MVV为70~120L/min,有训练的耐力运 动员的MVV高于一般人。
17
思考题:为什么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有利?
18
19
20
21
22
4
9
5
6
7
8
第二节 气体的运输
(二)在血液中的运输过程
肺部毛 细血管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时间肺活量
100%
83% 96% 99%
肺活量
|||||||||
80 60 40 20
第一秒第二秒 第三秒
时间
运动时:随运动强度增加而增加,其所能达到 的最大值称为每分最大通气量。一般人在120140L/min之间;运动员为一般人的2~2.5倍。
(1)肺内压:肺泡内的压力称为肺内压。
呼吸过程中肺内压的变化: • 肺内压低于大气压时——吸气, • 肺内等于大气压时——吸气停; • 肺内压高于大气压时——呼气, • 肺内等于大气压时——呼气停。 • 平静呼吸时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 深呼吸时,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的。
(2)胸膜腔内压:指胸膜腔内的压力。
• 当代谢产物中有大量酸性物质时,它们与HCO3作用,生成 H2CO3,后者分解为CO2和H2O,使血中PCO2上升,导致呼 吸运动加强,CO2排出量增加,因而血浆中pH值的变化不大;
• 当体内碱性物质增多时,与H2CO3作用使血中NaHCO3等盐 浓度的增高,于是H2CO3浓度和PCO2降低,导致呼吸减弱, 呼吸的减弱又使H2CO3浓度逐渐回升,维持了其与NaHCO3 的正常比值,因此对血浆PH值的影响也较小。
CHCOCO2O透23+-过H血2O脑→屏H障2C进O入3→脑H脊+液+:
中枢化学感受器+
延髓呼吸中枢+
外周化学感受器+
呼吸加深加快
(三) H+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H+]↑→呼吸加强 [H+]↓→呼吸抑制 机制:类似CO2 特点:血液[H+]增加时, 是以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 为主。
3.低氧对呼吸的调节、
9
4
5
6
Pco2对呼吸的运动的调节
CO2是维持正常呼吸的重要生理性刺激。 在一定生理范围内,随吸入气中Pco2升高而呼吸加
强,肺通气量增加。当吸入气CO2中超过10%时呼吸减弱, 达20%时出现呼吸麻痹。
过度通气后可发生呼吸暂停。
调节途径:外周和中枢两条途径。中枢途径起主要作用。
PCO2↑
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既可相互总和而加 大,也可相互抵消而减弱。
1、当PCO2升高,H+也随着增高,两者总和起来 使肺通气量增加——加大效应。
2、当H+增加时,因肺通气量增大使排出的CO2增 多,PCO2下降,这样就抵消了一部分的刺激作 用,肺通气量增加比H+单独增加时要少。
3、当PO2下降时,也因肺通气量增大排出的CO2 增多,而减弱了低氧的刺激作用。
2
3
4
第一节 肺通气和换气
一、肺通气
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称为肺通气。 (一)肺通气动力和阻力 1、肺通气动力
——由呼吸肌舒缩活动引起的肺内外气压差。
呼吸肌收缩与舒张┄胸廓容积改变┄肺内压力与大 气压力之间形成差异
腹式呼吸:以膈肌运动为主的呼吸型式; 胸式呼吸:以肋间外肌运动为主的呼吸型式。
肌肉毛 细血管
肺泡
OO22 Hb
HbO2
肌肉
(三)氧离曲线 呈“S”形
1.氧解离曲线的特征与意义
上段:PO2(80~100mmHg)
较平坦
意义:保证肺内低氧分压 时高载氧的能力。
①高原(低气压)PO2↓明显而Hb结合O2量变化不大;
②轻度呼衰病人肺泡气PO2↓明显而Hb结合O2量变化不大。
中段: (80~40mmHg)
当表浅毛细血管床血液中去氧Hb达5g/100ml以上, 呈蓝紫色称紫绀(一般是缺O2的标志)。
•(四)氧的利用率
氧的利用率=
动脉血O2含量-静脉血O2含 量 动脉血O2含量
×100%
8
四、呼吸与酸碱平衡
• 血液在运输CO2过程中,形成了H2CO3与NaHCO3,二者是 血液中的重要缓冲物质,通常H2CO3/NaHCO3的比值为 1/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