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地质与环境院重点实验室简介
基于静水沉降法的沉积物颗粒分选流程
基于静水沉降法的沉积物颗粒分选流程郭利成;吴佳斌;熊尚发;杨石岭【摘要】沉积物颗粒分选流程在古环境、古气候研究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虽然常用的颗粒分选方法均基于斯托克斯定律,但是在操作过程中试验装置和流程的细微差别会导致不同的分选效果,甚至影响后续理化分析和科学结论.因此,建立一套可靠的分选流程对于颗粒分选至关重要.目前,筛析法和沉降法的组合是被普遍接受的分选流程,前者针对粗颗粒组分,发展较为成熟,后者针对细颗粒组分,在试验器材、试验流程和结果检验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对此,从静水沉降法原理入手,选择乙酸来去除碳酸盐组分,利用机械震荡法加速化学反应,采用U型头虹吸管减少底部粗颗粒上涌带来的分选误差,从而建立了一套可靠的基于静水沉降法的沉积物颗粒分选流程.结果检验显示,分选出的颗粒均服从对数正态分布,且至少70%的颗粒能够准确地被分选.建立的完整有效的分选流程较传统流程可以更高效地分选出土壤黏粒和粉砂级颗粒(粒径小于64μm),为后续研究打下可靠的基础.【期刊名称】《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年(卷),期】2016(038)005【总页数】6页(P694-699)【关键词】沉积物颗粒;静水沉降法;U型头虹吸管;黏粒;粉砂;对数正态分布;分选流程;古环境【作者】郭利成;吴佳斌;熊尚发;杨石岭【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41粒度是指矿物或碎屑颗粒的大小,决定了岩石的类型和性质,可以有效指示沉积环境或沉积相。
因此,粒度被广泛应用于不同时空尺度的古环境、古气候重建工作[1-3]。
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发展规划纲要(送审稿)一、实验室科学定位实验室将以地球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以探索和解决地球生物学的核心科学问题为目标,立足于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的交叉融合,以地球表层系统中重大的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事件和过程为研究重点,在多时空尺度上探索地球环境与生命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作用机理和演变规律。
在这一总体框架下,聚焦地球发展关键时期的生物事件与环境事件,认识其规律、探索其机理。
重塑地球发展历程,为研究当代全球变化和生物多样性演变,探索环境修复和生物危机的缓解,提供对比史实、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法支撑。
鉴于地球历史演变过程中重大生物和环境事件及其过程所跨越的时间尺度不同,实验室的科学研究包括:在长时间尺度(106~104年)上,以地质历史时期的重大生物和环境事件为主要对象,研究“关键地质时期生命与环境的协同演化”;在中时间尺度(104~102年)上,以全球变化背景下区域事件为主要对象,研究“新生代以来气候环境事件的生态响应”;在短时间尺度(102~100年)上,以工业革命以来生物和环境事件为主要对象,研究“与人类活动相关的生物―环境地质过程”。
科学主攻重点是,在多时空尺度上围绕地球生物学的科学核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生物对环境的作用方面重点突破微生物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在环境对生物的制约方面重点关注水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从而探索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的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
为集中实验室优势力量,体现实验室科学研究和平台建设特色,实验室科学研究将设置“优先”、“重点”和“培育”三个层次的研究主题。
其中“优先”和“重点”研究主题是本实验室近期和中期建设和发展的主流,在实验室科学研究、人才队伍和平台建设等方面重点支持。
“优先研究主题”是指有好的科学积累、强的学术队伍和平台条件支撑的研究内容,并能够在2-3年内产出高层次的代表性科研成果;“重点研究主题”是指有较好科学积累、较强的学术队伍和平台条件支撑的研究内容,能够在3-5年内产出高层次的代表性科研成果;“培育研究主题”是指与实验室科学发展方向一致或密切相关,近期研究基础相对薄弱,但富有发展潜力的科学主题,有望在经历5-10年的研究之后,能够达到“重点研究主题”层次。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简介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于1999年由原地质研究所和地球物理研究所两所整合而成。
整合前的两个研究所都有长达50余年的历史和丰厚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地学界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
著名地质学家侯德封先生曾任原地质研究所第一任所长,著名地球物理学家赵九章先生曾任原地球物理研究所第一任所长。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是从事固体地球科学研究与教育的综合性学术机构。
研究所以固体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及其资源、环境、工程地质问题作为主攻方向。
1999年以来,研究所在科研布局上基本形成了地球动力学研究、环境与灾害研究、矿产资源研究的三足鼎立式研究格局。
研究所共设以下九个研究室:地球深部结构与过程研究室、岩石圈构造演化研究室、青藏高原研究室、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室、空间电磁环境研究室、工程地质与应用地球物理研究室、油气资源研究室、固体矿产资源研究室、水资源与地壳流体研究室;研究所同时有岩石圈构造演化、矿产资源、工程地质3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另外在地球磁场与地球外核动力学、干旱区环境演化与全球变化、俯冲碰撞造山的岩石学过程等研究方向上建成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创新研究群体。
近年来,研究所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的科研工作,取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
代表性的奖项是著名第四季地质学家刘东生院士获得的xx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研究所从事科研活动的人员共有177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员60人。
另外,研究所共有支撑系统固定人员26人,固定管理人员19人。
研究所是国家最早确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和博士后流动站单位,是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现有在读博士生292人,硕士生95人,在站博士后50人。
研究所拥有开展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大型观测和测试分析仪器,主要包括:地球物质成分与物质性质分析系统、地球深部结构观测系统、地质年代学测定系统、地磁与电离层观测台链、古环境数据分析系统、数据处理计算系统,为地球科学测试、观测和实验提供了必要条件。
太行山新生代构造隆升的地质学证据--来自沁水盆地沁参1井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
太行山新生代构造隆升的地质学证据--来自沁水盆地沁参1井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孟元库;汪新文;陈杰【摘要】对采自太行山西侧的沁水盆地沁参1井及邻区12个样品进行了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结合太行山东侧石家庄-邢台地区9个样品的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结果,综合分析表明:太行山在新生代的抬升是不均衡的,前新生代的剥蚀夷平-准平原化后,古近纪初经历了隆升,再到古近纪末的剥蚀夷平,最后到新近纪的快速隆升。
现今太行山的主体是新近纪以来隆升的,即23~18 Ma以来,其中快速隆升期为上新世以来,隆升幅度为4000 m,隆升的平均速率为0.18 mm/a。
新近纪以来太行山的隆起主要来自于3个因素:①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力;②热冷却;③构造负荷综合作用。
新生代太行山的抬升与其周缘盆地和山脉的演化存在着对应关系,为一个区域性事件。
%Apatite fission track rmochronolgy analysis from 12 samples in Well Qincan 1 of Qinshui basin,com-bined with the apatite -zircon fission track analysis from 9 samples of Shijiazhuang Xingtai,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uplifting of Taihang Mountains was unbalanced.Moreover,Taihang Mountains experienced pre-Cenozo-ic denudation-peneplaned process to uplift-erosion of the Paleogene,till the rapid uplifting of the Neogene. Since 23-18 Ma,Taihang Mountains main body formed.The rapid uplifting occurred in Taihang Mountains during the Pliocene,about 4 000 m uplifting and the average rate of uplifting 0.18mm/a.The Neogene uplif-ting of Taihang Mountains was attributed to three factors:① the remote effect of the Eurasian plate collision;② the geothermal cooling;③ the structural loads.The Cenozoic uplifting eventsare corresponding with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adjacent basins and mountains,a regional uplifting event in North China.【期刊名称】《桂林理工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14页(P15-28)【关键词】裂变径迹;新生代;隆升速率;沁水盆地;太行山【作者】孟元库;汪新文;陈杰【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37;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1;P597.3太行山的隆起是华北地区新生代以来非常重要的地质构造事件,它的隆起与中国东部地区的气候、环境变化以及矿产资源分布息息相关。
黄土与第四纪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
黄土与第四纪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1.1实验室简介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隶属于中国科学院,依托单位是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其前身为1984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黄土与第四纪地质研究室。
实验室以黄土等多种地质载体为研究对象将研究目标确立为:在长时间尺度上,探索东亚季风环境系统变化规律,研究东亚季风环境形成和演化过程及其与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及全球变化之间的动力学联系;在短时间尺度上,通过100年、10年和1年分辨率气候环境变化序列的研究,探索其变化特点及其发生的原因和机制;重建近代东亚季风环境,特别是西北地区的干湿变化历史;查明亚洲内陆粉尘的源区、传输和沉积规律及其对区域和全球的影响;恢复黄土高原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的自然背景图像,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以及西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与建议。
现任实验室主任为金章东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周卫健院士。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48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
主要学术带头有安芷生院士、周卫健院士、刘禹研究员、刘晓东研究员、曹军骥研究员、刘卫国研究员等。
多年来,通过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方向和课题吸引并凝聚了一批优秀的科学家,形成了事实上的三个研究群体:一是以高水平科学家为核心,青年优秀学术带头人为主力的固定人员队伍;二是以国家重大项目牵引,联合国内多所科研院校学者形成的多学科交叉综合集成研究的研究群体;三是以“中国黄土与第四纪变化”作为影响全球变化要素之一,通过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吸引国外著名科学家而形成的国际合作研究群体。
实验室历来重视科研能力建设,围绕环境变化的“过去-现在-未来”这条主线,建成了在年代学测试、理化指标分析、计算机数值模拟等方面具有综合优势的分析测试系统。
实验室遵循“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原则,积极向国内外用户开放,起到了支撑创新、服务发展的作用。
实验室高度重视原创成果产出,先后在Nature、Science、PNAS以及Nature子刊等高水平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
实验室简介环境科学实验室
实验室简介环境科学实验室实验室简介—环境科学实验室实验室简介环境科学实验室是一个专注于环境科学研究和实验的创新实验室。
本实验室致力于培养环境科学领域的优秀人才,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在这个实验室中,我们将通过各种实验方法和技术,深入探索环境问题,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为保护和改善我们的环境做出贡献。
实验室环境环境科学实验室位于大学校园中心位置,占地面积达到5000平方米。
实验室内部设备齐全,工作区域宽敞明亮。
我们采用了先进的空气循环系统,确保实验室内的空气流通和清洁。
实验室在保证研究安全的前提下,提供了舒适宜人的工作环境。
实验设备环境科学实验室配备了一系列先进的仪器设备,以支持我们的研究工作。
其中包括高分辨率质谱仪、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
除了标准的实验设备外,我们还拥有一些自主研发的特殊设备,用于应对一些独特的环境问题。
研究领域环境科学实验室的研究领域涵盖了多个重要的环境问题,包括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等。
我们的研究人员利用各种实验方法和技术,精确测量和分析环境中的各种污染物,并研究它们的来源、迁移和转化规律。
我们还研究各种环境治理技术,以解决环境问题和提高环境质量。
科研成果环境科学实验室致力于产生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
我们的研究人员在相关领域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并获得了一系列研究项目的资助。
实验室也与行业和政府部门合作,为解决实际的环境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学术交流与合作环境科学实验室鼓励学术交流和合作。
我们与国内外的研究机构和高校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和交流活动。
我们还鼓励实验室内的研究人员积极参加国际会议和学术讲座,增强学术影响力和国际合作。
实验室培养与实践环境科学实验室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们为研究生和本科生提供了丰富的实验实践机会,使他们能够熟悉各类实验设备和操作技术。
此外,我们还组织了一些实践项目,让学生参与实际的环境调查和研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创新工作室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创新工作室
佚名
【期刊名称】《城市地质》
【年(卷),期】2022(17)1
【摘要】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创新工作室,是以北京市生态地质研究所(原北京市地质勘察技术院)彭新明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为领军人,在地质资源勘查及地质工程新技术领域开展应用研究。
工作室始终坚持以创新型人才为本,以工作需求为导向,以项目建设为纽带,以专业创新为主题,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深入开展技能培训、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活动。
【总页数】1页(PF0003-F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
【相关文献】
1.新形势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方案改革探索——以河北工程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为例
2.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调查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第1号通知)
3.办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期刊为水工环地质事业创新发展助力-- 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创刊50周年学术论坛上的讲话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钟自然
4.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调查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
5.地学类专业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析——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实验室简介地质实验室
实验室简介地质实验室实验室简介地质实验室本文将对地质实验室进行详细介绍,包括实验室设备、实验室研究方向、实验室成果等方面的内容。
地质实验室是一个专注于地质研究与实验的科研机构,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优秀的研究团队。
一、实验室设备地质实验室配备了世界先进水平的实验设备,并不断更新和完善。
其中包括高性能显微镜、全自动岩石薄片切割机、岩石力学测试仪器、地球化学分析仪器等。
这些设备能够满足各种地质研究和实验的需求,并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实验室研究方向地质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广泛,包括岩石学、地球化学、矿物学、地质力学等多个领域。
实验室的研究团队由一批具有丰富经验和创新能力的科研人员组成,他们致力于解决地质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
实验室的研究成果涵盖了地质领域的诸多方面,为地质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实验室成果地质实验室拥有丰富的实验室成果,并积极运用这些成果推动地质学的发展。
实验室的研究人员经常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发表论文,他们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引用和关注。
此外,实验室还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项目,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为地质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四、合作交流地质实验室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交流,与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和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
实验室经常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来访并进行学术交流,同时也派遣实验室的研究人员赴国内外进行学术交流和参加合作项目。
这些合作交流活动不仅扩大了实验室的学术影响力,还促进了学术界的合作与发展。
五、未来展望地质实验室将继续深入开展科学研究,探索地质学领域的新知识和新技术。
实验室将进一步引进先进的实验设备,提升科研能力和实验水平,不断推动地质学的发展。
同时,实验室将继续加强国内外的合作交流,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到地质研究中来,共同推动地质学的繁荣与进步。
总结本文对地质实验室进行了全面的介绍,从实验室设备、研究方向、成果和合作交流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描述。
22536981_蠕滑断裂带岩石组成和构造特征分析:以龙门山灌县-安县断裂带为例
1000 0569/2020/036(10) 3209 24ActaPetrologicaSinica 岩石学报doi:10 18654/1000 0569/2020 10 16蠕滑断裂带岩石组成和构造特征分析:以龙门山灌县安县断裂带为例何祥丽1,2 李海兵2,3 王焕2,3 张蕾2,3 孙知明4 司家亮2,3HEXiangLi1,2,LIHaiBing2,3 ,WANGHuan2,3,ZHANGLei2,3,SUNZhiMing4andSIJiaLiang2,31 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北京 1000852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自然资源部深地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373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广州 5114584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自然资源部古地磁与古构造重建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11 NationalInstituteofNaturalHazards,MinistryofEmergencyManagementofChina,Beijing100085,China2 MNRKeyLaboratoryofDeep EarthDynamics,InstituteofGeology,ChineseAcademyofGeologicalSciences,Beijing100037,China3 SouthernMarineScienceandEngineeringGuangdongLaboratory(Guangzhou),Guangzhou511458,China4 MNRKeyLaboratoryofPaleomagnetismandTectonicReconstruction,InstituteofGeomechanics,ChineseAcademyofGeologicalSciences,Beijing100081,China2020 05 20收稿,2020 08 28改回HeXL,LiHB,WangH,ZhangL,SunZMandSiJL 2020 Rockcompositionandstructuralcharacteristicsofcreep slipfaultzone:AcaseoftheGuanxian AnxianfaultzoneintheLongmenShan,China ActaPetrologicaSinica,36(10):3209-3224,doi:10 18654/1000 0569/2020 10 16Abstract Thefaultcreepcancontinuouslyreleasepartofthetectonicstress,butitmaystillcausemajorgeologicaldisastersandevenlargeearthquakes Faultrockisthedirectproductoffaulting Itsmaterialcompositionsandinternalstructurescanprovidethekeyinformationtorevealtheslipmechanismofthefaultzone TheGuanxian AnxianfaultzoneoftheLongmenShanrupturedduringthe2008Mw7 9Wenchuanearthquake,whichhasthecreep slipbehavior,isthebestcasetoexplorethecreep slipmechanismwithincontinents ThisstudyfocusesonfaultrocksoftheGuanxian Anxianfaultzoneinthesurfacetrenchanddeepboreholebyclasticstatistics,X raypowderdiffractionmineralanalysis,andobservationsofopticalmicroscopeand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e Theresultsshowthatthecalstcontentandparticlesizesofthefaultgougearesmallerthanthoseofthefaultbreccia,andtheclaymineralcontentofthefaultgougeevenismorethan50% Additionally,thefaultrockscommonlydevelopmanykindsofpressuresolutionstructuressuchasfabricofclay clastaggregates,trailingstructureandanalogousS Cfabric Basedoncomprehensiveanalysis,werevealthatthematerialswithlowfriction,grainslipping,andpressuresolutionplayimportantrolesoncreepingdeformationoftheGuanxian Anxianfaultzone,andthethreefactorscomplementeachother Therefore,itisbelievedthatthecreepprocessoftheGuanxian Anxianfaultzoneismainlycausedbythepressuredissolutionandthefriction grainslippingmechanismtogether ThisunderstandingcanbetterunderstandtheearthquakecycleandprovideascientificbasisforregionalearthquakepreventionandmitigationKeywords Faultrock;Materialcomposition;Structuraldeformation;Creepmechanism;Guanxian Anxianfaultzone摘 要 断裂蠕滑可以连续释放部分构造应力,但仍可能造成重大的地质灾害,甚至具有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
吉隆盆地中中新世以来孢粉组合及古环境演化
2024/040(05):1418 1428ActaPetrologicaSinica 岩石学报doi:10.18654/1000 0569/2024.05.05刘佳,宋艾,张馨文等.2024.吉隆盆地中中新世以来孢粉组合及古环境演化.岩石学报,40(05):1418-1428,doi:10.18654/1000-0569/2024.05.05吉隆盆地中中新世以来孢粉组合及古环境演化刘佳1 宋艾1 张馨文1 高毅2 陈琳琳3 刘宾绪2,4 苏涛1,2LIUJia1,SONGAi1,ZHANGXinWen1,GAOYi2,CHENLinLin3,LIUBinXu2,4andSUTao1,21 自然资源部深时地理环境重建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理工大学 6100592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热带森林生态学重点实验室,勐腊 6663033 布里斯托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布里斯托 BS81QU4 云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昆明 6505001 MNRKeyLaboratoryofDeep-timeGeographyandEnvironmentReconstructionandApplications,InstituteofSedimentaryGeology,ChengduUniversityofTechnology,Chengdu610059,China2 CASKeyLaboratoryofTropicalForestEcology,XishuangbannaTropicalBotanicalGarden,ChineseAcademyofSciences,Mengla666303,China3 SchoolofGeographicalSciences,UniversityofBristol,BristolBS81QU,UK4 SchoolofEarthSciences,YunnanUniversity,Kunming650500,China2024 01 23收稿,2024 03 15改回LiuJ,SongA,ZhangXW,GaoY,ChenLL,LiuBXandSuT 2024 PalynologicalassemblagesandpaleoenvironmentalevolutionintheGyirongBasinsinceMiddleMiocene.ActaPetrologicaSinica,40(5):1418-1428,doi:10.18654/1000 0569/2024.05.05Abstract TheformationandevolutionoftheHimalayaorogeny,resultedfromthecollisionbetweentheIndianandEurasianplates,haslongcaptivatedresearchersinearthandlifesciences LateCenozoicfluvio lacustrinesedimentarybasins,distributedalongtheSouthernTibetDetachmentSystemonthenorthernslopeoftheHimalaya,havedocumentedtheevolutionoftheorogenyandpaleoenvironmentalchanges ThisstudypresentspalynologicalanalysisontheDanzengzhukangFormation,WomaFormationandGongbaFormationintheGyirongBasininthecentralHimalaya,toexplorethesedimentarystratigraphyofthebasinandtheprocessesofHimalayaupliftandenvironmentaleffects Basedonpalynologicalanalysis,thedepositionageoftheDanzengzhukangFormationisrevisedtotheMiddleMiocene PalynologicalassemblagesrevealthatsinceMiddleMiocene,vegetationintheGyirongBasinhastransitionedfromamixedconiferousandbroad leavedforesttosparsewoodlandsandgrasslandsinLateMiocene Subsequently,duringthelateLateMioceneandPliocene,itevolvedintoalpinemeadows,eventuallyformingthepresent dayalpineshrubandmeadowvegetationsincetheEarlyPleistocene PaleoelevationanalysisresultsindicatethattheelevationoftheGyirongBasinhasremainedrelativelysimilartothepresentelevationsinceMiddleMiocene,withnosignificantupliftduringthedepositionoftheDanzengzhukangFormationandWomaFormationKeywords Himalaya;Palynologicalanalysis;Paleoelevation;Paleovegetation摘 要 喜马拉雅造山带是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的产物,其形成和演化历史一直以来都是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研究的焦点。
(一)、实验室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措施
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State Key Laboratory of Lithospheric Evolution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 任:陈 颙副主任:金振民、郑永飞、吴福元委 员:朱日祥、姚振兴、翟明国、张立飞、张培震、杨振宇、范蔚茗、赵 越、徐义刚实验室领导班子:主 任:朱日祥副 主学术秘书:杨进辉目录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2012年年报目录一、实验室概况 (1)二、年度计划与总结 (3)三、研究工作和水平 (14)四、队伍建设 (25)五、学术交流与运行管理 (29)六、公众开放 (40)七、大事记 (41)附表1 2012年新增科研项目总表 (43)附表2 2012年发表的重要研究论文(SCI) (45)附表3 2012年邀请来访人员统计 (50)附表4 2012年出访人员统计 (51)附表5 2012年研究生和博士后名单 (52)一、实验室概况一、实验室概况研究方向研究大陆岩石圈的物质、结构与状态,认识在固体地球系统整体行为中岩石圈的动力学过程,探索地球内部圈层相互作用的机理,为固体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的建立做出创新性贡献。
研究内容综合运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和计算科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以重要地质记录和重大地质事件为切入点,研究岩石圈的形成、汇聚、裂解和改造的过程与机制,探索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机理。
前瞻布局继续深化华北克拉通破坏研究,推动华南大陆再造研究,前瞻部署西太平洋边缘海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的基础之上,从研究“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动力学体系转向思考全球构造问题。
以特提斯造山带为切入点,开展特提斯造山带演化研究。
2012年年报研究单位划分及研究队伍二、年度计划与总结二、年度计划与总结1. 自主研究课题执行情况为了促进原创性研究的开展,实验室在设置自主研究课题上严格把关,杜绝了相关研究方向和项目的延续和简单追踪。
设置的自主研究课题主要围绕我室重点任务和研究方向,针对一些重大前沿科学问题、特别是能带动学科发展的新的实验技术和方法研究开展前瞻性和原创性的联合攻关,组织研究团队开展持续深入的系统性研究。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名单(最全名单)
重点实验室名称依托单位计算智能与信号处理安徽大学光电信息获取与控制安徽大学冶金减排与资源综合利用安徽工业大学煤矿安全高效开采安徽理工大学茶叶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安徽农业大学重要遗传病基因资源利用安徽医科大学新安医学安徽中医学院生物有机分子工程北京大学数学及应用数学北京大学重离子物理北京大学地表过程分子与模拟北京大学细胞增值分化调控机理研究北京大学高可信软件技术北京大学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应用研究北京大学辅助生殖北京大学慢性肾脏病防治北京大学视觉损伤与修复北京大学分子心血管学北京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北京大学纳米器件物理与化学北京大学神经科学北京大学水沙科学北京大学造山带与地壳演化北京大学量子计量北京大学量子信息与测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建新型功能材料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与工程减灾北京工业大学流体力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虚拟现实新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精密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天材料与服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仿生智能界面科学与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力学与力生物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控化学反应科学与技术基础北京化工大学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发光与光信息技术北京交通大学城市地下工程北京交通大学全光网络与现代通讯网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智能技术与系统北京交通大学环境断裂北京科技大学生态与循环冶金北京科技大学复杂系统智能控制与决策北京理工大学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决策北京理工大学仿生机器人与系统北京理工大学原子分子簇科学北京理工大学木材料科学与应用北京林业大学林木、花卉遗传育种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北京林业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北京师范大学射线束技术与材料改性北京师范大学细胞增殖及调控生物学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科学与学习北京师范大学模糊信息处理与智能控制北京师范大学放射性药物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北京师范大学运动与体质健康北京体育大学心血管病相关基因与临床研究北京协和医学院中草药物质基础与资源利用北京协和医学院泛网无线通信北京邮电大学可信分布式计算与服务北京邮电大学光通信与光波技术北京邮电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经济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医养生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工业生态与环境工程大连理工大学海洋能源利用与节能大连理工大学提高油气采收率大庆石油学院分子神经生物学第二军医大学电磁辐射医学防护第三军医大学高原医学第三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第四军医大学宽带光纤传输与通信系统技术电子科技大学新型传感器电子科技大学材料电磁过程研究东北大学材料各向异性设计与织构工程东北大学多金属共生矿生态利用东北大学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东北大学林木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东北林业大学东北油田盐碱植被恢复与重建东北林业大学森林植物生态学东北林业大学生物质材料科学与技术东北林业大学乳品科学东北农业大学大豆生物学东北农业大学应用统计东北师范大学分子表观遗传学东北师范大学多酸科学东北师范大学植被生态科学东北师范大学纺织面料技术东华大学现代服装设计与技术东华大学生态纺织东华大学 江南大学核资源与环境东华理工学院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集成东南大学洁净煤发电及燃烧技术东南大学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东南大学儿童发展与学习科学东南大学复杂工程系统测量与控制东南大学环境医学工程东南大学发育与疾病相关基因东南大学微电子机械系统东南大学分子与生物分子电子学东南大学农药生物化学福建农林大学医学光电科学与技术福建师范大学消化道恶性肿瘤福建医科大学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技术福州大学数据挖掘与信息共享福州大学空间数据采掘与信息共享福州大学数据挖掘与信息共享福州大学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福州大学离散数学及其应用福州大学聚合物分子工程复旦大学应用离子束物理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复旦大学智能化递药复旦大学波散射与遥感信息复旦大学分子医学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安全复旦大学医学分子病毒学复旦大学非线性数学模型与方法复旦大学癌变与侵袭原理复旦大学中南大学草原生态系统甘肃农业大学机械装备制造及控制技术广东工业大学微生物与植物遗传工程广西大学有色金属及材料加工新技术广西大学工程防灾与结构安全广西大学药用资源化学与药物分子工程广西师范大学北部湾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广西师范学院区域性高发肿瘤早期防治研究广西医科大学珠江三角洲水质安全与保护广州大学工程抗震减震与结构安全广州大学中药资源科学广州中医药大学高原山地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贵州大学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贵州大学喀斯特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贵州大学现代制造技术贵州大学有色金属及材料加工新技术桂林工学院光子/声子晶体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水声通信哈尔滨工程大学超轻材料与表面技术哈尔滨工程大学微系统与微结构制造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电介质及其应用技术哈尔滨理工大学肝脾外科哈尔滨医科大学生物医药工程哈尔滨医科大学热带生物资源海南大学热带海洋与陆生生物资源研究及利用海南大学热带药用植物化学海南师范大学射频电路与系统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有机硅化学及材料技术杭州师范学院特种显示技术合肥工业大学过程优化与智能决策合肥工业大学药物化学与分子诊断河北大学现代冶金技术河北理工大学华北作物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河北农业大学神经与血管生物学河北医科大学海岸灾害及防护河海大学岩土力学与堤坝工程河海大学浅水湖泊综合治理与资源开发河海大学特种功能材料河南大学植物逆境河南大学粮食信息处理与控制河南工业大学煤矿灾害防治河南理工大学绿色化学介质与反应河南师范大学黄淮水环境与污染防治河南师范大学有机功能分子合成与应用湖北大学中药资源与中药复方湖北中医学院化学计量学与化学生物传感技术湖南大学环境生物与控制湖南大学建筑安全与节能湖南大学微纳光电器件及应用湖南大学现代车身技术湖南大学茶学湖南农业大学作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湖南农业大学高性能计算与随机信息处理湖南师范大学蛋白质化学及鱼类发育生物学湖南师范大学化学生物学及中药分析湖南师范大学量子结构与调控湖南师范大学区域能源系统优化华北电力大学电力系统保护与动态安全监控华北电力大学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与控制华北电力大学载运工具与装备华东交通大学超细材料制备与应用华东理工大学系统承压安全科学华东理工大学煤气化华东理工大学光谱学与波谱学华东师范大学极化材料与器件华东师范大学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华东师范大学脑功能基因组学华东师范大学聚合物成型加工工程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华南理工大学自主系统与网络控制华南理工大学特种功能材料华南理工大学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华南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水稻育性发育与抗逆华南农业大学南方农业机械与装备关键技术华南农业大学激光生命科学华南师范大学生物医学光子学华中科技大学信息存储系统华中科技大学服务计算技术与系统华中科技大学分子生物物理华中科技大学神经系统重大疾病华中科技大学环境与健康华中科技大学基本物理量测量华中科技大学器官移植华中科技大学图象信息处理与智能控制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技术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技术华中理工大学图象信息处理与职能控制华中理工大学农业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植物生物学华中农业大学夸克与轻子物理华中师范大学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华中师范大学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吉林大学地面机械仿生技术吉林大学东北亚生物演化吉林大学人畜共患病研究吉林大学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吉林大学病理生物学吉林大学地球信息探测仪器吉林大学汽车材料吉林大学符号计算与知识工程吉林大学分子酶学工程吉林大学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吉林大学动物生产及产品质量安全吉林农业大学环境友好材料制备与应用吉林师范大学功能材料物理与化学吉林师范大学组织移植与免疫暨南大学重大工程灾害与控制暨南大学再生医学暨南大学工业生物技术江南大学轻工过程先进控制江南大学糖化学与生物技术江南大学现代农业装备与技术江苏大学功能有机小分子江西师范大学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江西师范大学现代中药制剂江西中医学院肿瘤靶向治疗和抗体药物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非常规冶金省部共建室昆明理工大学稀贵及有色金属先进材料昆明理工大学磁学与磁性材料兰州大学西部环境兰州大学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兰州大学干旱与草地生态兰州大学铁道车辆热工兰州交通大学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兰州交通大学有色金属合金及加工兰州理工大学数字制造技术与应用兰州理工大学医学电生理泸州医学院食品科学南昌大学无损检测技术南昌航空工业学院重大疾病的转录组与蛋白质组学南方医科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南京大学中尺度灾害性天气南京大学现代天文与天体物理南京大学模式动物与疾病研究南京大学表生地球化学南京大学介观化学南京大学生命分析化学南京大学材料化学工程南京工业大学飞行器结构力学与控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纳智能材料器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功能纳米晶南京理工大学林木遗传与生物技术南京林业大学做物遗传与特异种质创新南京农业大学肉品加工与质量控制南京农业大学农作物生物灾害综合治理南京农业大学虚拟地理环境南京师范大学现代毒理学南京医科大学宽带无线通信与传感网技术南京邮电大学生物活性材料南开大学核心数学与组合数学南开大学功能高分子材料南开大学分子微生物与技术南开大学环境污染过程与基准南开大学高效微纳化学电源南开大学弱光非线性光子学材料及其先进制备技术南开大学光电信息技术科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神经再生南通大学哺乳动物生殖生物学及生物技术内蒙古大学牧草与特色作物生物技术内蒙古大学风能太阳能利用技术内蒙古工业大学白云鄂博矿稀土及铌资源高效利用内蒙古科技大学草业与草地资源内蒙古农业大学冲击与安全工程宁波大学应用海洋生物技术宁波大学西部特色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宁夏大学西北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宁夏大学生育力保持宁夏医科大学物理海洋青岛海洋大学橡塑材料与工程青岛科技大学生态化工青岛科技大学高原医学青海大学藏文信息处理青海师范大学青藏高原环境与资源青海师范大学结构工程与振动清华大学破坏力学清华大学生命有机磷化学及化学生物学清华大学先进材料清华大学蛋白质科学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清华大学先进反映堆工程与安全清华大学热科学与动力工程清华大学先进成形制造清华大学信息系统安全清华大学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清华大学地球系统数值模拟清华大学粒子技术与辐射成像清华大学普适计算清华大学有机光电子与分子工程清华大学原子分子纳米科学清华大学生物信息学清华大学单原子分子测控清华大学三峡库区地质灾害三峡大学细胞生物学与肿瘤细胞厦门大学现代分析科学厦门大学水声通信与海洋信息技术厦门大学亚热带湿地生态系统研究厦门大学计量经济学厦门大学海洋环境科学厦门大学胶体与界面化学山东大学材料液态结构及其遗传性山东大学密码技术与信息安全山东大学植物细胞工程与种质创新山东大学电网智能化调度与控制山东大学粒子物理与粒子辐照山东大学生殖内分泌山东大学材料液固结构演变与加工山东大学实验畸形学山东大学心血管功能与重构研究山东大学可再生能源建筑利用技术山东建筑大学矿山灾害预防控制山东科技大学制浆造纸科学与技术山东轻工业学院分子与纳米探针山东师范大学中医药经典理论山东中医药大学量子光学山西大学化学生物学与分子工程山西大学计算智能与中文信息处理山西大学细胞生理学山西医科大学应用表面胶体化学陕西师范大学智能制造技术汕头大学特种光纤与光接入网上海大学功能基因组学和人类疾病相关基因研究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动力机械与工程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代谢工程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上海交通大学细胞分化与凋亡上海交通大学系统控制与信息处理上海交通大学环境与儿童健康上海交通大学人工结构及量子调控上海交通大学电力工程新技术上海交通大学薄膜与微细技术上海交通大学高温材料及高温测试上海交通大学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上海水产大学筋骨理论与治法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标准化上海中医药大学肝肾疾病病证上海中医药大学污染环境的生态修复与资源化技术沈阳大学特种电机与高压电器 沈阳工业大学北方超级梗稻育种沈阳农业大学创新药物研究与设计沈阳药科大学新疆特种植物药资源石河子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安全保障石家庄铁道学院太赫兹光电子学首都师范大学心血管重塑相关疾病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变性病学首都医科大学耳鼻咽喉头颈科学首都医科大学皮革化学与工程四川大学靶向药物四川大学妇儿疾病与出生缺陷四川大学口腔生物医学工程四川大学绿色化学与技术四川大学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四川大学辐射物理及技术四川大学西南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四川农业大学动物抗病营养四川农业大学现代光学技术苏州大学原位改性采矿太原理工大学煤科学与技术太原理工大学能源化学与化工太原理工大学新型传感器与智能控制太原理工大学新材料界面科学与工程太原理工大学港口与海洋工程天津大学定量系统生物工程天津大学滨海土木工程结构与安全天津大学机构理论与装备设计天津大学电力系统仿真控制天津大学绿色合成与转化天津大学先进陶瓷与加工技术天津大学高温加工陶瓷与工程陶瓷加工技术天津大学中空纤维膜材料与膜过程天津工业大学先进纺织复合材料天津工业大学食品营养与安全天津科技大学显示材料与光电器件天津理工大学中枢神经创伤修复与再生天津医科大学方剂学天津中医学院道路与交通工程同济大学嵌入式系统与服务计算同济大学先进土木工程材料同济大学岩土及地下工程同济大学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同济大学长江水环境同济大学固体力学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同济大学检验医学温州医学院地球空间环境与大地测量武汉大学植物发育生物学武汉大学声光材料与器件武汉大学水力机械过渡过程武汉大学水工岩石力学武汉大学组合生物合成与新药发现武汉大学口腔生物医学工程武汉大学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武汉大学绿色化工过程武汉工程大学大宗粮油精深加工武汉工业学院钢铁冶金及资源利用武汉科技大学新型纺织材料绿色加工及其功能化武汉科技学院硅酸盐材料工程武汉理工大学高速船舶工程武汉理工大学电子装备结构设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智能感知与图像理解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功能性纺织材料及制品西安工程大学结构工程与抗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现代设计及转子轴承系统西安交通大学电子陶瓷与器件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信息工程西安交通大学强度与振动西安交通大学智能网络与网络安全西安交通大学过程控制与效率工程西安交通大学热流科学与工程西安交通大学环境与疾病相关基因西安交通大学结构强度与振动西安交通大学电子物理与器件西安交通大学数控机床及机械制造装备集成西安理工大学光电油气测井与检测西安石油大学大陆动力学西北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西北大学西部资源生物与现代生物技术西北大学合成与天然功能分子化学西北大学现代设计与集成制造技术西北工业大学空间应用物理与化学西北工业大学旱区农业水土工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资源与病虫害治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态环境相关高分子材料西北师范大学宇宙线西藏大学藏医药基础西藏医学院流体及动力机械西华大学西南野生动植物保护西华师范大学人格与认知西南大学发光与实时分析西南大学南方山地园艺学西南大学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学西南大学磁浮技术与磁浮列车西南交通大学制造过程测试技术西南科技大学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西南科技大学石油天然气装备西南石油学院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技术湘潭大学环境友好化学与应用湘潭大学清洁能源材料与技术新疆大学石油天然气精细化工新疆大学西部干旱荒漠区草地资源新疆农业大学新疆维吾尔族高发疾病研究新疆医科大学长白山生物功能因子延边大学禽类预防医学扬州大学植物功能基因组学扬州大学微生物资源开发研究云南大学自然资源药物化学云南大学微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云南大学农业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与病害控制云南农业大学民族教育信息化云南师范大学西部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长安大学道路施工技术与装备长安大学特殊地区公路工程长安大学桥梁工程安全控制长沙理工大学公路工程长沙理工大学濒危野生动物保护遗传与繁殖浙江大学动物分子营养学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浙江大学高分子合成与功能构造浙江大学软弱土与环境土工浙江大学恶性肿瘤预警与干预浙江大学生殖遗传浙江大学污染环境修复与生态健康浙江大学能源洁净利用与环境工程浙江大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浙江工业大学制药工程浙江工业大学先进纺织材料与制备技术浙江理工大学材料物理郑州大学材料成型过程及模具郑州大学仪器科学与动态测试中北大学媒介音视频中国传媒大学岩石图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中国地质大学构造与油气资源中国地质大学海相储层演化与油气富集机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海水养殖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中国海洋大学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与生态中国海洋大学海洋药物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中国海洋大学海洋遥感信息处理中国海洋大学煤炭资源中国矿业大学煤炭加工与高效清洁利用中国矿业大学煤矿瓦斯与火灾防治中国矿业大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现代精细农业系统集成研究中国农业大学植物-土壤相互作用中国农业大学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中国人民大学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中国石油大学药物质量与安全预警中国药科大学现代中药中国药科大学免疫皮肤病学中国医科大学细胞生物学中国医科大学证据科学中国政法大学有色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中南大学现代复杂装备设计与极端制造中南大学有色金属资源化学中南大学糖尿病免疫学中南大学重载铁路工程结构中南大学轨道交通安全中南大学生物冶金中南大学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功能材料中山大学基因工程中山大学生物无机与合成化学中山大学数字家庭中山大学干细胞与组织工程中山大学眼科学中山大学高电压技术与系统信息检测及新技术重庆大学西南咨询开发及环境灾害控制工程重庆大学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重庆大学低品位能源利用技术及系统重庆大学信息物理社会可信服务计算重庆大学高电压与电工新技术重庆大学三峡库区生态环境重庆大学生物力学与组织工程重庆大学光电技术及系统重庆大学汽车零部件制造及检测技术重庆工学院水利水运工程重庆交通大学最优化与控制重庆师范大学临床检验诊断学重庆医科大学。
石臼湖流域新生代以来的地质环境演化
108地质环境DI ZHI HUAN JING1 研究区概况石臼湖流域江苏段地处东经118°46′-118°56′,北纬31°23′-31°33′,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及高淳区,距南京主城42km,距离南京市禄口机场仅10km。
石臼湖流域地貌特征属于湖滨平原及岗丘区,整体地形从东、北两个方向由高向低倾斜,交汇于湖盆。
湖盆东、南、北三面地势较高,为连绵不断的山峦和岗地,东、南侧丘陵岗地属茅山向南延伸的余脉,北侧分布着横山、小茅山诸山;西侧地势较低,为水阳江下游的冲积平原,属于水网圩区,与长江岸边圩区相连。
年平均气温16°C,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现今湖面东西长22km,南北宽14km,面积22207.65km,其中溧水区境内湖面为90.4km,高淳境内湖面2约25km,其余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博望区、当涂县境内,属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高淳区和安徽省马鞍山市博望2区、当涂县共管湖泊,流域面积约1970.56km,流域范围及水系情况见图1。
石臼湖周边主要河道有姑溪河、新桥河、天生桥河、石固河等,在下游当涂县平原圩区形成水网,互相交汇,经三汊河和塘沟河这两个出口进入运粮河、姑溪河,最后从当涂县金柱关汇入长江。
2 研究区新生代以来的地质环境演变过程2.1 新生代时期演变过程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相互作用是中生代末期以来重要的构造事件。
研究区除石臼湖—南陵盆地继续坳陷外,其余地区皆处于隆起状态,并伴有小规模的火山喷发活动,在浦口组中见少量的中性熔岩及火山碎屑岩夹层。
喜山运动早期继承了燕山晚期的差异运动,研究区持续凹陷,古近纪与新近纪主要为一套陆相碎屑岩,沉积厚度大,最大厚度达600m。
2.2 早更新世时期演变过程早更新世早、中期,研究区及周边地区整体抬升遭受剥蚀,全区基本无沉积物堆积。
早更新世早期,古气候冷凉干燥,太湖以西、青弋江、水阳江下游地区仍为高低起伏的剥蚀、侵蚀平原和基岩裸露的岛状孤山,区内基本缺失沉积。
内蒙古河套平原高碘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内蒙古河套平原高碘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徐芬;马腾;石柳;董一慧;刘林;钟秀;王妍妍【摘要】Twenty groundwater samples and two surface water samples were collected to analyze the occurrence and distribution of iodine in groundwater in the area of Hangjinhouqi in the Hetao Plain, Inner Mongolia.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ncentrations of iodine in the groundwater vary between 27. 30 and 1,638. 00 μg/L. The concentrationsof iodine in more than 50% of the groundwater samples exceed the national standard for drinking water (150 μg/L) , and about 84. 6% of the samples were located in high As areas. High iodine groundwater mainly occurs in the central part with slow groundwater flow and strong evaporation in the north of the study area. Furthermore, most of the high iodine groundwater is of Cl-Na, Cl-HCO3-Na and HCO3-Cl-Na types. Two mechanisms are thought to contribute to the enrichment of iodine in groundwater in this region. One is the evaporation of shallow groundwater; the other is the microorganisms in the reducing and organic matter-rich deep groundwater. Comparison of these two mechanisms show that the latter is more important, however, the former is more common.%以内蒙古河套平原西北部的高砷地下水分布区为研究区,通过对区内22组地下水和2组地表水中碘含量的测试和分析可知,研究区地下水中碘含量在27.30~1 638.00μ g/L,其中,约50%的地下水样品中碘含量超过我国饮用水的标准限定值150μg/L,约84.6%的高碘地下水为高砷地下水.高碘地下水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部地下水水流相对滞缓的平原中心地带,以Cl-Na、Cl·HCO3-Na和HCO3·Cl-Na型水为主.研究区地下水中碘的富集有两种机制:浅层地下水的蒸发作用和深部富含有机质的、偏还原的地下水环境中的微生物作用.两种机制相比,后者对地下水中碘的贡献更大些,但前者更普遍些.【期刊名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年(卷),期】2012(039)005【总页数】8页(P8-15)【关键词】高碘地下水;高砷地下水;河套平原;因子分析;水文地球化学【作者】徐芬;马腾;石柳;董一慧;刘林;钟秀;王妍妍【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武汉430074;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武汉430074;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武汉430074;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武汉430074;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武汉430074;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武汉430074;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武汉430074;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1.3碘是合成甲状腺素的重要组分,是人体必须的微量营养元素,过多或过少摄食碘均能引起人类的各种疾病,其中,最常见的为甲状腺肿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脖子病[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代地质与环境院重点实验室简介
(1)总体定位
从东亚大陆环境演变入手,向全球拓展,迎接“圈层动力过程整合时代”的到来,为地球科学下一个新理论做好科学储备;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造就一支国际高水平的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队伍。
(2)研究方向
以我国及其邻区的代表性新生代陆相沉积序列为研究对象,通过沉积学、地层学、地貌学、地球化学、古生态学、古气候学、地质年代学等多学科交叉集成,研究亚洲新生代地质环境的形成、演化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动力关联以及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季风-干旱系统形成演化、构造变动与环境效应、古生态与环境考古、地质环境过程模拟。
1)季风-干旱系统形成演化
通过风尘沉积、河湖相沉积、沙丘沉积、湖泊沉积、洞穴碳酸盐沉积、树轮的多学科研究,重建不同时间尺度新生代气候-环境演化序列,阐明季风-干旱气候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揭示环境系统阶段性分异及其对不同时间尺度气候变率的调制作用,探讨季风-干旱系统形成演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以及对全球气候系统的影响。
2)构造变动与环境效应
通过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副特提斯海地区新生代岩石和沉积的多学科研究,分析新生代重大构造事件发生的时间和期次,研究青藏高原火山活动温室气体排放与深部碳循环之间的联系,剖析构造变动引起的风化剥蚀过程和机理,探讨气候、环境事件与高原/山地隆升、海陆分布变化之间的关联,揭示岩石圈变动影响地球表层环境演化的动力过程。
3)古生态与环境考古
将传统古生物学方法和生物标志物等手段相结合,建立不同环境单元生物演替序列,揭示亚洲地区草原植被出现和扩张等重大生态事件的发生时间和过程,探讨重大气候-环境事件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演化的影响。
建立农作物及其亲缘野生植物的鉴定标准,对重要古文化遗迹开展农业起源和古环境研究,揭示农业起源、传播及其与环境关系。
4)地质环境过程模拟
开展地质环境变化的物理动力学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观测和模拟研究。
通过现代过程观测,建立地球化学、生物学、沉积学指标与现代环境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基于多指标地质-生物记录(耦合同位素和叶腊正构烷烃)和数值模拟,实现新生代主要增温事件气候要素的定量化重建,剖析古增温与碳循环耦合的过程与机制,探讨全新世自然和人类活动因素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主任:郭正堂
副主任:杨石岭郝青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