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心悸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医学内科学PPT课件心悸课件

中医医学内科学PPT课件心悸课件

02
中医对心悸的认识
中医病因病机
病因
心悸的病因主要包括情志刺激、饮食不节、年老体弱、病后 失养等。
病机
心悸的病机主要与心、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其 中以心为主要病位。
中医诊断标准
症状
心悸的主要症状为心跳加快、心前区不适感、乏 力等。
舌象
舌质淡红或紫暗,苔薄白或黄腻。
脉象
脉象细数或弦滑。
对于已经出现心悸症状的患者,应尽快就医并接受正规的治 疗。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并保 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以促进康复。
04
心悸的中医特色疗法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心悸的原理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气血,平衡阴阳,从而达到治疗 心悸的目的。
常用的针灸方法
包括毫针、艾灸、耳针等,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方法。
控制慢性疾病
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容易引起心悸,应积极控制 这些疾病,定期进行检查和治疗。
早期发现和治疗
如果出现心悸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和治疗,避免病情加 重。
日常保健
保持心情舒畅
适量运动
情绪波动是心悸的常见诱因之一,因此要 尽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 免疫力,减少心悸的发生。但要避免过度 运动,以免引起心悸。
医嘱
患者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 度劳累;定期监测心电图;不 适随诊。
06
心悸的预防与保健
预防措施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证充足 的睡眠。同时,要合理饮食,保持营养均衡,避免过度摄 入咖啡因、酒精等刺激性物质。
避免诱发因素
一些常见的诱发因素包括吸烟、饮酒、过度运动等,应尽 量避免或减少接触这些因素。

中医内科学心悸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心悸PPT课件

辨证要点
1.分清虚实
虚:心悸气短、神疲乏力、 自汗者为气虚;心悸头晕, 面色无华者属血虚;心悸盗 汗,潮热口干者属阴虚;心 悸肢冷,畏寒气喘者属阳虚; 实:伴口苦便秘者为痰火; 心悸面浮,尿少肢肿者为水 饮;心悸心痛,唇暗舌紫者 为瘀血
2.详辩脉象变化 脉缓,促脉,结脉,代脉
3.辨证辨病相结合 明确其原发疾病 4.结合临床辅助检查 24小时心电图, 24 小时动态血压 胸片,心肌酶谱
六 风热扰心 主症特点:心悸胸闷,胸骨隐痛,身热 或微恶风寒,咽痛,四肢酸楚或咳痰, 苔薄脉浮(感受风热之邪,由表入里, 客及咽卫,正邪相争,内舍于心,阻塞 心脉,心气受阻) 治法:疏风清热,通络宁心 银翘散加减(加丹参、玉竹、太子参、 苦参养阴宁心) 加减:邪入气分,热毒盛,加石膏、知 母、黄连、板兰根
(心胆气虚,气血逆乱之相)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琥珀、磁石、 朱砂
一.心虚胆怯 组方:龙齿、琥珀、磁石:镇惊宁神: 朱砂、茯神、菖蒲、远志安神定志 加减 心虚胆怯,神不自主而心悸者,加炙甘 草、黄芪 兼心阴不足,加柏子仁、酸枣仁、五味 子、天冬或天王补心丹 若心悸心烦,精神抑郁,胸胁时痛,加 柴胡、合欢皮、郁金
四 心阳虚弱 主症:心悸不安,动辄优甚,胸闷气短(久病体虚, 损伤阳气,水气凌心,心失温养),形寒肢冷,面色 苍白(心阳虚衰,血液运行迟缓,肢体失于温熏), 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或脉象虚弱。(心阳不足, 鼓动无力)。 治则:温补心阳,安神定志 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 桂枝,甘草,温补心阳;龙骨牡蛎,安神定悸 加减:心阳不足明显,宜加人参、附子。兼有阴伤, 加麦冬、玉竹、五味子。 变证 1.病重,汗出肢冷,面青唇紫,喘不得卧,重用人参、 附子,加黑锡丹。 2. 肾阳不足者,或出现迟脉、结脉、代脉者,选麻黄 附子细辛汤。

中医内科学-心悸精品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心悸精品PPT课件
论》,称之为“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 及“惊悸”等,并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 虚劳及汗后受邪等,并提出了基本治则及炙甘草汤 等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丹溪心法》提出“心悸”责之虚与痰的理论。 明代《医学正传》对惊悸、怔忡的区别与联系 有详尽的描述。 《景岳全书》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 清代《医林改错》重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 记载了用血府逐瘀汤每多获效。
散寒; ❖ 大汗出者重用人参、黄芪、煅龙骨、煅牡蛎、山萸
肉益气敛汗,或用独参汤煎服; ❖ 兼见水饮内停者,加葶苈子、五加皮、车前子、泽
泻等利水化饮; ❖ 夹瘀血者,加丹参、赤芍、川芎、桃红、红花; ❖ 兼见阴伤者,加麦冬、甘枸杞、玉竹、五味子。
辨证论治
❖ 水饮凌心证 主症:心悸眩晕,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 或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恶心、欲吐、流涎,舌 淡胖,苔白滑,脉象弦滑或沉细而滑。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 代表方:苓桂术甘汤加减。 常用药:泽泻、猪苓、车前子、茯苓、桂枝、炙甘 草、人参、白术、黄芪、远志、茯神、酸枣仁。
概述
❖ 心悸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
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 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 综合征以及心功能不全,一部分神经官能症等,如 具有心悸临床表现的,均可参照本病证辨证论治, 同时结合辨病处理。
病因病机
❖ 心悸的常见病因: 内因:体质素虚,饮食劳倦,七情所伤,药食
病因病机
❖ 虚、痰、瘀与心悸的关系 本病为本虚标实证,其本为心气不足,心阳虚
衰,阴血亏虚。其标有气滞、血瘀、痰浊、水饮等。 阴虚者常兼火盛或痰热;阳虚易夹水饮、痰湿;气 血不足者,易见气血瘀滞、痰浊。

《中医内科学》心悸 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心悸  ppt课件
稳者可以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②出血性心悸慎用 活血化瘀药物,以活血止血药物为好。③对抗心律失常的 药物可能会引起心律失常也要注意向患者交代清楚
ppt课件
21
【辨证论治 】
三、 证治分类
(一)、心虚胆怯证 (二)、心血不足证 (三)、阴虚火旺证 (四)、心阳不振证 (五)、水饮凌心证 (六)、瘀阻心脉证 (七)、痰火扰心证
相同点——奔豚发作时,也有心胸躁动不 安
奔豚——上下冲逆,发自少腹 不同点 心悸——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
ppt课件
17
【诊查要点 】
三、 相关检查
1.心电图:是检测心律失常有效、可靠、方 便的手 段,它可以区分是快速性心律失常或是 缓慢性心律失常;识别过早搏动的性质,如房 性早搏、结性早搏、室性早搏、阵发性室上性 心动过速及室性心动过速,判断房室传导阻滞, 房扑与房颤,心扑与心颤动及病态窦房结综合 征等。
2.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也是心律失常 诊断的重要方法。
3.食道心房调搏,阿托品试验:对评价窦房 结功能,诊断病窦也有重要意义。
4.其它检查:测血压、X线胸部摄片、心脏 超声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ppt课件
18
【辨证论治 】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 虚——气血阴阳亏虚; 实——痰饮、瘀血、火邪上扰
二、文献摘要
1、病名:
《内经》无心悸或惊悸、怔忡之病名。 心悸之病名首见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和《伤 寒论》,称之“心动悸”、“心下悸”、“心中 悸”及“惊悸”。
ppt课件
5
2.病因:
《内经》虽无病名,但已认识到心悸的病因。如 《素问•平人气象论》:“……左乳下,其动应 衣,宗气泄也”。《 素问•举痛论》:“惊则心 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素问•痹论》:“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 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中医内科学-11心悸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11心悸ppt课件

治 法:当分清标本虚实。
虚 证 —— 补 气 血 之 不 足 , 或 调 阴 阳 之 盛 衰 ;
用 药:实证——行气祛瘀,清心泻火,化痰逐饮。
因虚者,常配以养血安神之品; 可配合安神之品
因实者,则多配用重镇安神药物
完整版课件
21
心悸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查要点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备要

阴血暗耗,不能养心


阴虚于下,火逆于上
悸 动撼心神


感受外邪 痹证日久 内舍于心 痹阻心脉 心血运行受阻


嗜食醇酒厚味、煎炸炙博 蕴热生痰 痰火上扰 药食不当

药物过量或毒性较剧 耗伤心气 损伤心阴

完整版课件
30
【病因病机】
病性
心悸的病理性质主要有虚实两方面。 虚实之间可以相互夹杂或转化。实证日
病名:心悸的病名首见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
和《伤寒论》,称之为“心动悸”、“心下悸”、 “心中悸”及“惊悸”等。
临床表现:《素问·痹论》:“脉痹不已,复感于
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 鼓。”
病因病机:《素问·平人气象论》:“……左乳下,
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临床治疗:《金匮要略》提出了基本治则,并以
完整版课件
3
【概 述】
1、主症: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 甚则不能自主
2、特点:心悸的发生多呈阵发性, 也可呈持续性;
3、诱因:心悸的发生多由情绪波动或 过劳引起;
4、伴随症状:胸闷、气短、失眠、眩晕、 健忘、耳鸣。
5、分类:病情较轻者为惊悸; 病情较重者为怔忡。
完整版课件

《中医内科学心悸》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心悸》PPT课件

▪ 2、心与夏气相互通应:人与自然界是一 个紧密联系着的统一整体,五脏分别与自然 界的四时阴阳相通应.心与夏气相互通应, 是与心为阳脏而主阳气的特性相一致的.心 的阳气在夏季最为旺盛,反应最强.如果心 脏有病,适逢夏季自然界阳热之气滋助,则 能病情缓解,特别是心阳虚衰患者,在夏季 自觉症状多有减轻.
▪ 证候特征及病机述要 ▪ 心病的证候特征表现为血脉运行障碍和神智
精神活动异常. ▪ 脑病证候特征表现为神智精神活动障碍.
▪ 痰火扰心: ▪ 主要脉症:心悸、或癫或狂、失眠、舌红或
干裂,苔黄、脉滑数.
▪ 证候特征:本证以心神不安为特征,或胸中 躁动烦热,时发动悸;或急躁怒骂,毁物伤人; 或心烦多梦,躁扰难寝.
病机:热病伤阴;思虑过度,阴血暗耗或阴血化生 不足等引起心失滋养,表现心悸,失眠,健忘.
▪ 脑髓空虚 ▪ 主要脉症:眩晕不止,健忘耳鸣,腰膝酸软,懈惰思
卧,步行艰难,齿枯发焦,舌瘦苔薄,脉沉细弱.
▪ 证候特征:以气血、肝肾亏虚,脑髓元神失养而 引起眩晕、痴呆、健忘为主要见证.
▪ 病机:久病气血亏虚,肝肾不足,脑髓失养,脑髓空 虚,表现为眩晕、耳鸣.
▪ 《内经》:"心澹澹大动""心下鼓""心怵惕"
▪ 《素问 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 痹也.…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 《素问·举痛论》云:"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 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 《灵枢 ·根结》曰:"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 藏皆受气;四十动一代者,一藏无气;三十动 一代者,二藏无气;二十动一代者,三藏无气, 十动一代者,四藏无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 藏无气."

中医内科学精第二章5心悸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精第二章5心悸ppt课件

弱足
血虚至阴亏
久劳
肝肾阴亏
心火独亢
病欲
年老体弱
失过
养度
.
病因病机
2、饮食劳倦
.
病机
嗜食高粱厚味 煎炸炙煿
蕴热化火生痰 痰火扰心
饮食不节,损伤 脾胃,运化失施
水液停聚,滋生痰浊 痰阻心气
心悸
.
病因病机
3、情志所伤
.
病机
平素心虚胆怯,暴受惊恐, 惊则气乱,恐则气下
暗耗阴血
思则伤脾
脾胃运化失施 生化之源不足
血瘀气滞 悸
药物中毒
用药过度 毒性药物
.
痰浊阻滞 邪毒犯心
病位与病性
病位在心,与肺脾肝肾四脏功能失调相 关
病性:以虚症居多,亦由虚致实,虚实 夹杂
.
诊断
主要症状:自觉心慌不安,心跳剧 烈,不能自主
兼有症状:胸闷不适,气短、乏力、 头晕,甚至喘促,肢冷汗出,或见 晕厥
.
诊断
听诊:心搏或快速、或忽跳忽止, 或伴有心音强弱不等 脉象:可有数、疾、促、结、代、 沉、迟等变化
《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胃之大络,名曰虚 里,……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素问 ·三步九候论》曰:“参伍不调者为病.” 《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
曰死。” 《丹溪心法》:“责之虚与痰”。 《景岳全书》:由阴虚劳损所致。
.
起源
《伤寒论》117条:“伤寒,心动悸,脉结代,炙 甘草汤主之.”
.
诊断
检查:测血压、X线胸部摄片及心电 图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诱因:发作常由情志刺激:惊恐、 紧张、劳倦过度、饮酒饱食等因素 而诱发
.

中医内科学__第2章第一节心悸.ppt

中医内科学__第2章第一节心悸.ppt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温补心阳,安神 定悸
参附汤:益心气,温心阳
5.水饮凌心 (脾肾阳虚、水饮内停,上凌于 心)
主症:心悸眩晕 兼症:胸闷痞满,渴不欲饮,下肢浮肿,形寒肢冷,
伴眩晕、恶心欲吐,流涎、小便短少 舌脉象:舌淡胖,苔滑,脉弦滑或沉细而滑。 病机:脾肾阳虚,水饮内停,上凌于心,扰乱心
神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利水,宁心安神。 方药:苓桂术甘汤加减。(通阳利水)
酸,头晕目眩, 舌脉象: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象细数 。 病机:肝肾阴虚,水不济火,心火内动,扰动心
神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 方药: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减 。
天王补心丹:滋阴养血,补心安神 朱砂安神丸:清心降火,重镇安神
4.心阳不振(心阳虚) 主症:心悸不安,或怔忡不已 兼症: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 舌脉象:舌淡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 病机:心阳虚衰,心失温养 治法:温阳益气,宁心安神。 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味。
色苍白,形寒肢冷一年。入夏以来, 因冒雨涉水,心悸加重,并伴有头目 眩晕,胸脘痞满,形寒肢冷,浮肿尿 少,前来求治。舌淡,苔白滑,脉弦 滑。
三、诊断要点
3.辅助检查: 心电图 24小时动态心电图 心脏彩超 测血压 X线胸部摄片
(二)、病证鉴别
心悸与胸痹
1.胸痹:可伴有心悸,但是以心前区或胸骨后刺痛、 牵及肩胛、背部为主症。 2.心悸:以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 主为主症,一般无心前区或胸骨后疼痛
五、辨证论治
(二)论治要点
心悸
一、概述
(一)定义
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 则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反复性, 每因情志或劳累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 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阳受损,失其温煦,可致心悸;
阳气虚衰,行血无力,血脉瘀滞,
气虚或气虚及阳 脾肾阳虚,成痰成饮,上逆于心, 肺气亏虚,心脉运行不畅,
心 神
阴(血)虚津亏
血虚日久,心阴损耗,心失滋养 年老体弱,调摄不善,肝肾阴亏, 肝阴不足,肝阳上亢,肝火内扰,
不 宁
肾阴不足,水不济火,火扰心神,
心 悸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病因病机
4.感受外邪
①心气素虚,风湿热邪,合而为痹,痹证日久,内舍于心, 痹阻心脉,心血瘀阻,发为心悸。
②风寒湿热之邪,由血脉内侵于心,耗伤心气心阴,亦可 引起心悸。
③温病、疫毒均可灼伤营阴,心失所养,或邪毒内扰心神, 如春温、风温、暑湿、白喉、梅毒等病,往往伴见心悸。
3.了解心悸的西医学范畴、相关检查、鉴别诊 断、转归预后和临证要点。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概述
概念
心悸是指阴阳失调,气血失和,心神失养,出现心 中悸动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类病证。一般多呈阵发 性,每因情绪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
心悸发作时常伴不寐、胸闷、气短,甚则眩晕、喘 促、心痛、晕厥。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
脉象或数,或迟,或节律不齐。
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概述
1、《内经》虽无心悸或惊悸、怔忡之病名,但已认识到心悸 的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
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左乳下,其动应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宗气泄也”。
病因病机
2.饮食不节 ① 饮食劳倦嗜食膏粱厚味,煎炸炙焊,蕴热化火生痰,
痰火扰心,发为心悸。 ②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施,水液输布失常,滋生
痰浊,痰阻心气,而致心悸。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病因病机
3.情志所伤 ①惊则气乱,恐则气下,平素心虚胆怯,暴受惊恐,易使
《素问·举痛论》云:“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 所定,故气乱矣”。
《素问·痹论》亦云:“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 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概述
2、心悸的病名,首见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和 《伤寒论》,称之为“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 及“惊悸”等,并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劳及汗 后受邪等。
心气不敛,心神动摇,而心慌不能自主,惊悸不已,渐次加剧, 直至稍遇惊恐,即作心悸,甚或外无所惊,时发怔忡。
②思虑过度,劳伤心脾,不仅暗耗阴血,又能影响脾胃功 能,致生化之源不足,气血两虚,心失所养,发生心悸。
③长期抑郁,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心脉不畅,心神失养, 引发心悸。大怒伤肝,肝火上炎,气血逆乱,且可夹痰,上扰 于心,而出现心神不宁,心脉紊乱。
失养或邪扰心神,导致心神不宁。 心悸的病位:病位在心,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宁,引起心神
动摇,悸动不安。 发病与脾、肾、肺、肝四脏功能失调相关。 病理性质: 本病以虚证居多,亦有由虚致实,虚实夹杂。 虚者为气血阴阳失调,心神失养;实者多为血脉瘀阻,痰
6、《景岳全书·怔忡惊恐》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且 “虚微动亦微,虚甚动亦甚”。清代《医林改错》重视瘀血 内阻导致心悸怔忡,记载了用血府逐瘀汤每多获效。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概述
(三)范围 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
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期前收缩、心房颤动 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 激综合征以及心功能不全、心肌炎、一部分神经官 能症等,如表现以心悸为主症者,均可参照本病证 辨证论治,同时结合辨病处理。
4、《丹溪心法·惊悸怔忡》:“惊悸者血虚,惊悸有时, 从朱砂安神丸”;“怔忡者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有 思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痰因火动。”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概述
5、明代《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对惊悸、怔仲的 区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曰:“其气虚者,由阳气虚弱, 心下空虚,内动而为悸也;其停饮者,由水停心下,心主火 而恶水,水既内停,心不自安,则为悸也。”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篇学习的重点是:心悸的概念、病因、病位、 病性、病机关键其转化规律,各证候主症、治法和方 药。
1.掌握心悸的概念、病机关键、病机转化规律、 病位、辨证要点,以及各证候主症、治法和方药。
2.熟悉心悸的诊断、治疗原则,及各证候兼次症 的变化和主要方药加减。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有“寸口 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的论述,并记载了心悸时 表现的结、代、促脉及其区别,提出了基本治则,并以炙甘 草汤等为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概述
3、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悸》提出心悸病因不外气虚、痰 饮两端。曰:“其气虚者,由阳气虚弱,心下空虚,内动而 为悸也;其停饮者,由水停心下,心主火而恶水,水既内停, 心不自安,则为悸也。”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体质虚弱禀赋不足,
素体亏虚, 或脾胃虚弱,化源不足,气血不足,心失所养,发为心悸。 或久病失养, 劳欲过度,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病因病机
5.药物中毒药物过量或毒性较剧,损及于心,可致心悸,如 附子、乌头,或西药锑剂、洋地黄、奎尼丁、肾上腺素、阿托 品等用药过量或不当时,均能引发心动悸、脉结代一类证候。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病因病机
(二)病机: 不论病因如何,心悸病机总是阴阳失调,气血失和,心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