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接口协议栈

合集下载

第七课:LTE空中接口分层详解

第七课:LTE空中接口分层详解

第七课:LTE空中接口分层详解前面一课我们了解到,LTE空中接口协议栈主要分为三层两面,三层是指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两面是指控制平面和用户平面。

从用户平面看,主要包括物理层、MAC 层、RLC层、PDCP层,从控制平面看,除了以上几层外,还包括RRC层,NAS层。

下面我们分别对这些分层进行详解。

一、MAC 媒体接入控制层1. MAC层功能概述不同于UMTS,MAC子层只有一个MAC实体,包括传输调度功能、MBMS功能、MAC控制功能、UE级别功能以及传输块生成等功能块。

MAC层结构如图1图1 MAC层结构图MAC层的各个子功能块提供以下的功能:(1) 实现逻辑信道到传输信道的映射;(2) 来自多个逻辑信道的MAC服务数据单元(SDU)的复用和解复用;(3) 上行调度信息上报,包括终端待发送数据量信息和上行功率余量信息。

基于HARQ机制的错误纠正功能;(4) 通过HARO机制进行纠错;(5) 同一个UE不同逻辑信道之间的优先级管理;(6) 通过动态调度进行UE之间的优先级管理;(7) 传输格式的选择,通过物理层上报的测量信息,用户能力等,选择相应的传输格式(包括调制方式和编码速率等),从而达到最有效的资源利用;(8) MBMS业务识别;(9) 填充功能,即当实际传输数据量不能填满整个授权的数据块大小时使用。

各功能与位置和链路方向的对应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MAC功能与位置和链路方向的关系2. MAC层关键过程1. 调度与UMTS不同,LTE完全取消了专用信道,并引入了共享信道的概念。

在不同UE不同逻辑信道之间划分共享信道资源的功能成为调度。

早期的很多接入系统每个用户的业务都有专门的信道,虽然到了HSPA时已经有共享信道的概念,但是主要还是针对数据业务。

LTE的几乎所有的应用与业务都是使用共享信道,由于各个业务与应用的对服务质量(QoS)的要求是不同的,如何为具有不同带宽要求、不同时延保障、不同QOS等级的各种业务合理地分配资源,在满足业务需求的基础上,提高网络的总体吞吐量和频谱效率,是分组调度的核心任务。

LTE空口协议及信令流程

LTE空口协议及信令流程
一.2
与3G系统相比,由于重新定义了系统网络架构,核心网和接入网之间的功能划分也随之有所变化,需要重新明确以适应新的架构和LTE的系统需求。针对LTE的系统架构,网络功能划分如下图:
eNB功能:
1)无线资源管理相关的功能,包括无线承载控制、接纳控制、连接移动性管理、上/下行动态资源分配/调度等;
2)IP头压缩与用户数据流加密;
负荷管理,用于eNB之间互相传递负荷信息、资源状态。
错误指示,用于指示eNB之间在交互过程出现的一些未定义的错误信息。
复位,用于对eNB之间的X2接口进行复位。
RLC SDU的丢弃(仅对UM和AM模式有效);
RLC重建。
4. PDCP层功能
PDCP子层用户面的主要功能包括有:
头压缩与解压缩:只支持ROHC算法;
用户数据传输;
RLC AM模式下,PDCP重建过程中对上层PDU的顺序传送;
RLC AM模式下,PDCP重建过程中对下层SDU的重复检测;
RLC AM模式下,切换过程中PDCP SDU的重传;
2)S1接口UE上下文释放功能;
3)LTE_ACTIVE状态下UE的移动性管理功能(包括Intra-LTE切换和Inter-3GPP-RAT切换);
4)S1接口的寻呼;
5)NAS信令传输功能;
6)S1接口管理功能(包括复位、错误指示以及过载指示等);
7)网络共享功能;
8)漫游于区域限制支持功能;
9)NAS节点选择功能;
NAS控制协议在网络侧终止于MME,主要实现EPS承载管理、鉴权、ECM(EPS连接性管理)idle状态下的移动性处理、ECM idle状态下发起寻呼、安全控制功能。
一.4.2
用户面协议结构如下图所示。

第四章 TD-LTE空中接口协议规范

第四章 TD-LTE空中接口协议规范

第四章 TD-LTE空中接口协议规范4.1 空中接口结构概述空中接口是指终端与接入网之间的接口,简称Uu口,通常也成为无线接口。

在TD-LTE中,空中接口是终端和eNodeB之间的接口。

空中接口协议主要是用来建立、重配置和释放各种无线承载业务的。

空中接口是一个完全开放的接口,只要遵守接口规范,不同制造商生产的设备就能够互相通信。

空中接口协议栈主要分为三层两面,三层是指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两面是指控制平面和用户平面。

从用户平面看,主要包括物理层、MAC层、RLC层、PDCP 层,从控制平面看,除了以上几层外,还包括RRC层,NAS层。

RRC协议实体位于UE和ENB网络实体内,主要负责对接入层的控制和管理。

NAS控制协议位于UE和移动管理实体MME内,主要负责对非接入层的控制和管理。

空中接口协议栈具体结构如图4-1和4-2所示。

层2(MAC层、RLC层、PDCP层)各层具体功能将在后面几节中描述。

4-1空中接口用户面协议栈结构4-2空中接口控制面协议栈结构4.2 信道的定义和映射关系TD-LTE沿用了UMTS里面的三种信道,逻辑信道,传输信道与物理信道。

从协议栈的角度来看,物理信道是物理层的,传输信道是物理层和MAC层之间的,逻辑信道是MAC层和RLC层之间的,它们的含义是:(1)逻辑信道,传输什么内容,比如广播信道(BCCH),也就是说用来传广播消息的;(2)传输信道,怎样传,比如说下行共享信道DL-SCH,也就是业务甚至一些控制消息都是通过共享空中资源来传输的,它会指定MCS,空间复用等等方式,也就说是告诉物理层如何去传这些信息;(3)物理信道,信号在空中传输的承载,比如PBCH,也就是在实际的物理位置上采用特定的调制编码方式来传输广播消息了。

4.2.1 物理信道物理层位于无线接口协议的最底层,提供物理介质中比特流传输所需要的所有功能。

物理信道可分为上行物理信道和下行物理信道。

TD-LTE定义的下行物理信道主要有如下6种类型:(1) 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用于承载下行用户信息和高层信令。

鲜枣课堂-LTE空中接口

鲜枣课堂-LTE空中接口
CH PCH 物理广播 格式指示 指示信道 信道 信道
PBCH PCFICH PHICH
物理下行 控制信道
PDCCH
DL-SCH 物理下行 共享信道
PDSCH
物理随机 RACH 接入信道
PRACH
物理上行 控制信道
PUCCH
UL-SCH 物理上行 共享信道
UE
MAC PHY
LTE空中接口协议栈
RLC(Radio Link Control,无线链路控制)
提供无线链路的控制功能。包含TM、AM、UM三种传输模式,主要提供纠错、
UE
NAS RRC PDCP RLC
分段、级联、重组等功能。
TM(Transparent Mode)透明模式 AM(Acknowledged Mode)确认模式 UM( Unacknowledged Mode )非确认模式
DCCH
专用业务 UM/AM 信道
DTCH
一般控制 TM 信道
CCCH
专用控制 UM/AM 信道
DCCH
专用业务 UM/AM 信道
DTCH
逻辑信道
MAC层
BCH
PCH
DL-SCH
RACH
UL-SCH
物理层
PBCH PCFICH PHICH PDCCH PDSCH PRACH PUCCH PUSCH
LTE信道
Resource element mapper
OFDM signal generation
物理信道
CCCH
加/解密 UM/AM
DTCH
RLC层
TM
PCCH
TM
CCCH
UM/AM
DCCH
UM/AM

LTE逻辑分层和接口协议

LTE逻辑分层和接口协议

LTE逻辑分层和接⼝协议本⽂链接:,感谢作者。

LTE学习笔记三:接⼝协议上⼀笔记说明了LTE⽹络的⽹元组成,⽹元之间的联系是通过标准化的接⼝。

接下来学习LTE终端和⽹络的空中接⼝Uu、基站之间的X2接⼝、基站与核⼼⽹之间的S1接⼝,以及LTE接⼝协议栈和以往⽆线制式相⽐的特点。

1.接⼝协议栈接⼝是指不同⽹元之间的信息交互⽅式。

既然是信息交互,就应该使⽤彼此都能看懂的语⾔,这就是接⼝协议。

接⼝协议的架构称为协议栈。

根据接⼝所处位置分为空中接⼝和地⾯接⼝,响应的协议也分为空中接⼝协议和地⾯接⼝协议。

空中接⼝是⽆线制式最个性的地⽅,不同⽆线制式,其空⼝的最底层(物理层)的技术实现差别巨⼤。

LTE空中接⼝是UE和eNodeB的LTE-Uu接⼝,地⾯接⼝主要是eNodeB之间的X2接⼝,以及eNodeB和EPC之间的S1接⼝。

1.1 三层协议栈的分层结构有助于实现简化设计。

底层协议为上层提供服务;上层使⽤下层的提供的功能,上层不必清楚下层过程处理的细节。

⽐较常见的分层协议有OSI七层参考模型和TCP/IP四层协议。

⽆线制式的接⼝协议也分层,粗略分为物理层(层⼀,L1,PHY)、数据链路层(层⼆,L2,DLL)、⽹络层(层三,L3,NL)。

物理层主要功能是提供两个物理实体间的可靠⽐特率传输,适配传输媒介。

⽆线空⼝中,适配的是⽆线环境;地⾯接⼝中,适配的则是E1,⽹线,光纤等传输媒介。

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功能是信道复⽤和解复⽤、数据格式的封装、数据包调度等。

完成的主要功能是具有个性的业务数据向没有个性的通⽤数据帧的转换。

⽹络层的主要功能是寻址、路由选择、连接的建⽴和控制、资源的配置策略等。

eUTRAN和UTRAN的分层结构类似,但为了灵活承载业务、简化⽹络结构、缩短处理时延,rUTRAN接⼝协议栈以下功能从层三转移到层⼆:(1)动态资源管理和Qos保证功能转移到MAC(媒介接⼊控制)层。

(2)DTX/DRX(不连续发射/接收)控制转移到MAC层。

TETRA无线集群系统的空中接口协议分析

TETRA无线集群系统的空中接口协议分析

TETRA无线集群系统的空中接口协议分析■李伟章撰稿、张宗军审TETRA(Terrestrial Trunked Radio)为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TSI)所制定的数字移动通信标准。

由于该标准具有业务质量好、频谱利用率高、开放性、便于进行研究开发等优点,故已成为我国发展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的首选。

TETRA系统的空中接口协议包括:TETRA V+D(语音加数据)、TETRA PDO(分组数据优化)和TETRA DMO(直通模式)三个子集,以下仅讨论V+D空中接口协议。

一、工作频段我国信息产业部无线电管理局己规定了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包括TETRA和iDEN)的工作频段为806~821MHz和851~866MHz频段,和现有的模拟集群通信系统所使用的频段是一致的。

这就要求TETRA系统设备制造厂商生产符合该工作频段的TETRA系统产品,才有可能进入中国市场。

二、物理信道在TETRA系统中,每一个无线电载波的上/下行链路各划分为4个时隙。

每一时隙都被用作一个物理信道(或称为无线信道),用于承载话音/数据业务、控制信令,或两者混合进行传输。

在TETRA标准中,“物理信道”一词被用来描述上/下行无线电载波上所分配的时隙,TETRA系统每一个上/下行载波上各有4个物理信道。

一次单工或半双工通话,收发方各占用一个物理信道;在两个移动台(MS)间的一次全双工通话,收发方各占用二个物理信道;一次组呼中,在一个覆盖范围内同一通话组内的所有接收MS共用一个物理信道(共用下行载波的一个时隙)。

TETRA的TDMA帧结构如图1所示,由2个子时隙构成一个时隙,4个时隙构成一个TDMA帧,帧长56.67ms;由18个TDMA帧组成一个复帧,复帧长1.02s;由60个复帧组成一个超帧,超帧长61.2s。

以V+D方式工作时,把18帧长的复帧业务压缩在17个TDMA帧中传送,从而允许将第18个帧作为控制帧,用于承载慢速随路控制信号(SACCH)。

LTE空口L2协议

LTE空口L2协议

Segmentation / Concatenation
gmentation
Re-segmentation就是重分段,LTE中它只 在AM实体的发送侧执行。RLC AM 实体支 持ARQ重传,当重传的RLC PDU无法适配 到由MAC层指示的总的RLCPDU大小时, RLC层就会根据此情况对重传的RLC PDU 执行分段操作,让生成的RLC PDU分段能 适配进去
AM mode
AM RLC provides a bidirectional data transfer service The most important feature of AM RLC is ‘retransmission’. An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RQ) operation is performed to support errorfree transmission AM RLC is mainly utilized by error-sensitive and delay-tolerant non-real-time applications. such as web browsing and file downloading. In the control plane, RRC messages typically utilize the AM RLC in order to take advantage of RLC acknowledgements and retransmissions to ensure reliability
UM mode
UM RLC provides a unidirectional data transfer service like TM RLC UM RLC is mainly utilized by delaysensitive and error-tolerant real-time applications, especially VoIP and other delay-sensitive streaming services

LTE空中接口技术基础

LTE空中接口技术基础
C
P
e企学
C
P
e企学
UE检测窗口
加CP操作
Frequency
CP
CP
CP
CP
CP
CP
CP
CP
CP
CP
CP
CP
Symbol Period T(s)
Cyclic Prefix
Bit Period T(b)
T(g)
Symbol Period T(s)
Time
CP的长度

无线帧结构类型1(FS1)

FDD帧结构 --- 帧结构类型1,适用于FDD与H-FDD
PCRF
S6a
S10
S9
UMTS
控制面和用户面
的分离
LTE
多制式接入
E-UTRAN
MME
NodeB RNC
S1-MME
S4
Gx
S11
S12
S5/8
S1-U
eNodeB
Serving GW
A10/A11
S2a
cdma2000
BTS
BSC
PDSN
PDN GW
SGi
LTE Uu接口

LTE的空中接口(Air Interface)称为Uu接口,是E-NodeB和UE之
半帧, 153600Ts = 5 ms
时隙,
Tslot=15360Ts
30720Ts
子帧 #0
子帧#2
子帧 #3
子帧 #4
子帧 #5
子帧 #7
子帧, 30720Ts
DwPTS
GP
UpPTS
DwPTS
GP
UpPTS

第四章 空中接口UU

第四章 空中接口UU

空中接口UUMay 10,2011UU空中接口l l l l l l l l l概述 UU接口物理层 UU接口MAC层 UU接口RLC层 UU接口PDCP层 UU接口BMC层 UU接口RRC层 信道 无线物理信道UMTS系统结构CNUTRANUEl l lUTRAN:UMTS陆地无线接入网 CN:核心网 UE:用户设备无线接口(Uu接口)协议栈结构GC Nt DC Duplication avoidance GC Nt DC UuS boundary C-plane signaling U-plane informationRRCcontrolL3 Radio BearerscontrolcontrolcontrolcontrolPDCPPDCP BMCL2/PDCPL2/BMCRLCRLC RLCRLC RLC RLCRLC RLCL2/RLCLogical Channels MAC L2/MAC Transport Channels PHY L1无线接口协议结构l l无线接口是指UE和UTRAN之间的Uu接口 无线接口分成三层l l物理层 数据链路层媒质接入控制子层(MAC) l 无线链路控制子层(RLC) l 分组数据控制子层(PDCP) l 广播/多播控制子层(BMC)ll网络层无线资源控制子层(RRC) l 移动性管理、呼叫控制、会话管理、补充业务lWCDMA系统中的信道类型l在WCDMA系统的无线接口中,从不同协议层次上 讲,承载用户各种业务的信道被分为以下三类:lll逻辑信道:直接承载用户业务;根据承载的是控制 平面业务还是用户平面业务,分为控制信道和业务 信道 传输信道:无线接口层二和物理层的接口,是物理 层对MAC层提供的服务;根据传输的是针对一个用 户的专用信息还是针对所有用户的公共信息,分为 专用信道和公共信道 物理信道:各种信息在无线接口传输时的最终体现 形式,每一种使用特定的载波频率、码(扩频码和 扰码)以及载波相对相位的信道都可以理解为一类 特定的信道UU空中接口l l l l l l l l l概述 UU接口物理层 UU接口MAC层 UU接口RLC层 UU接口PDCP层 UU接口BMC层 UU接口RRC层 信道 无线物理信道物理层的功能l l l ll l宏分集的分解/合成和软切换 传输信道上的错误检测,和到高层的指示 传输信道的FEC编码/解码 传输信道的复用和码组合传输信道(CCTrCH) 的解复用 传输信道到物理信道上的速率匹配 码组合传输信道到物理信道的映射物理层的功能(续)l l l ll l功率的加权和物理信道的组合 物理信道的调制和扩频/解调和解扩 频率和时间同步(码片、比特、时隙、帧) 无线特性的测量,包括FER,SIR,干扰功率, 和到高层的指示 内环功率控制 RF的处理扩频l物理信道的扩频包括两个过程:l信道化(Channelization)l把每个数据符号转换成多个码片,扩展信号的带宽,每 符号的码片数称为扩频因子SF。

TD—LTE空中接口的技术分析

TD—LTE空中接口的技术分析

TD—LTE空中接口的技术分析作者:张长青来源:《移动通信》2013年第14期【摘要】TD-LTE网络空中接口是终端和接入网之间的唯一信道,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移动通信用户的感知度,空中接口协议是建立、重配置和释放各种无线承载业务的保证。

从协议、信道、帧结构以及资源分配等方面详细分析了TD-LTE的空中接口技术,并总结空中接口数据比特流的传输情况,最后提出了在无线网络维护、管理和优化中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TD-LTE 空中接口协议架构帧结构中图分类号:TN92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10(2013)-14-1 概述[1-2]TD-LTE网络的空中接口也叫无线接口(简称Uu),是移动终端UE和接入网E-UTRAN 节点eNodeB之间的唯一无线传输通道。

空中接口定义了每个无线信道使用的频率、带宽和编码方法,是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模块之一,也是移动性的集中体现。

空中接口技术同时位于节点eNodeB和UE上,是空中接口两端设备的必备技术,其设计目标是:以用户为中心;技术上灵活;成本上可行。

空中接口协议主要用来建立、重配置和释放各种无线承载业务,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公共协议,只要遵守接口协议规范,任何厂商的无线设备都能在E-UTRAN中通信。

与互联网操作系统结构不同的是,TD-LTE空中接口的帧结构直接位于物理层,数据的传输方式既有时域中的串行,也有频域或空域中的并行,是一种串并传输的综合模式。

本文从协议、信道、帧结构和资源等方面分析了TD-LTE的空中接口技术,对TD-LTE网络的管理、维护和优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 空中接口协议分析[3]2.1 空中接口协议架构空中接口支持的协议可以简单地分为三层两面,具体如下:所谓三层是指空中接口的物理层、链路层和网络层,这三层各自支持的协议分别为:物理层(PHY,Physical Layer);数据链路层的媒体接入控制(MAC,Media Access Control)、无线链路控制(RLC,Radio Link Control)、包数据集中协议(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网络层的无线资源控制(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非接入层(NAS,Non-Access Stratum)等。

IEEE802_16_2005移动宽带无线接入空中接口技术

IEEE802_16_2005移动宽带无线接入空中接口技术

电信科学2006年第7期本文主要介绍移动宽带无线接入空中接口标准IEEE802.16-2005的协议模型,物理层、MAC层的关键技术,以及其支持移动性的增强技术,如接入管理、终端管理、移动性管理等。

随后对802.16d和802.16e的主要技术特征进行了比较,并简要介绍了802.16设备及产业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移动宽带无线接入;IEEE802.16-2005;物理层;MAC层;OFDMA;WiMAXIEEE802.16-2005移动宽带无线接入空中接口技术张莉(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标准研究所北京100045)专题:宽带接入近年来,宽带无线接入(BWA)凭借其在初期投资、业务承载与提供服务的速度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及广泛的市场应用前景,成为近几年通信市场发展的一个热点。

IEEE于2004年发布了IEEE802.16-2004(即802.16d),该标准只支持固定终端的通信。

为了满足用户对移动性的需求,IEEE802工作组在802.16d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增补方案802.16e。

IEEE802.16e支持移动终端,填补了高速率无线局域网和高移动性蜂窝通信系统之间的空白,为企业和用户提供了对固定和移动业务的双重支持。

2005年12月,IEEE802.16e正式发布为IEEE802.16-2005标准。

1802.16-2005的协议模型802.16-2005规范的协议栈模型和802.16-2004相同,如图1所示。

其空中接口由物理层和MAC层组成,MAC层又分成了3个子层:特定服务汇聚子层(servicespecificconvergencesublayer,CS子层)、公共部分子层(commonpartsublayer,CPS子层)、安全子层(privacysublayer,PS子层)。

图1中SAP为业务接入点。

1.1物理层802.16-2005协议定义了单载波SC(工作在10~66GHz)、单载波SCa(工作在11GHz以下频段)、OFDM、OFDMA等4种物理层标准,协议重点关注OFDMA物理层标准,下面谈到的都是基于OFDMA物理层标准。

第3章 5G系统架构与空中接口

第3章 5G系统架构与空中接口

3.1 系统架构
NG/Xn接口协议栈
NG-U接口
User Plane PDUs
NG-C接口
NG-AP
Xn-U接口
User Plane PDUs
Xn-C接口
Xn-AP
GTP-U UDP
IP Data Link Layer Physical Layer
SCTP IP
Data Link Layer Physical Layer
2
14
Normal,
2
60
Extended
40
4
14 or 12
3
120
Normal
80
8
14
4
240
Normal
160
16
14
LTE时域资源对应关系(对照)
f 2 15[kHz] Cyclic prefix
Nsflroatm e,
N
subfra slot
m
e,
N
slot sy m
b
0
15
Normal, Extended
帧(Frame) 10ms
1
1
2
1
2
1
CP
2
1
2
2 …… ……
10 N=SCS/15KHz
……
CP 14(常规CP)/12(扩展CP)
……
4096
在常规CP中,一个符号内,所有的CP共占用1个Ts的时间;在扩展CP中,一个符号内,所有的CP共占用3个Ts的时间; 参考:子载波间隔为30KHz中,常规CP长度2.3437us
时隙(Slot) (1/N)ms
(SCS=240KHz)

5G无线技术及部署5G空中接口

5G无线技术及部署5G空中接口

第四章 5G空中接口l5G空中接口简称“空口”,用于终端UE与基站gNodeB之间的通信。

和LTE一样,这个接口被命名为Uu接口,大写字母U表示用户网络接口(User to NetworkInterface,UNI),小写字母u则表示通用的(Universal)。

l本章主要介绍5G空口协议栈的组成和每一层的功能、5G空口的帧结构和物理资源、5G上行和下行物理信道,以及相关的物理信号。

l学完本课程后,您将能够:p掌握5G空口协议栈p掌握5G空口帧结构及物理资源p掌握5G空口物理信道p了解5G空口物理信号4.1 5G空中接口协议栈4.2 5G空口帧结构及物理资源4.3 5G物理信道4.4 5G物理信号l UE 与 gNodeB 之间通过￿Uu接口连接。

在逻辑上,Uu 接口可以分为控制面和用户面。

控制面协议栈用户面协议栈l控制面分为:(1)由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提供,用于承载 UE 和 gNodeB 之间的信令;(2)用于承载非接入层(Non Access Stratum,NAS)信令消息,并通过RRC 传送到移动性管理实体(Access and Mobility Management Function,AMF)。

NAS是接入层(Access Stratum,AS)的上层。

接入层定义了与射频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相关的信令流程和协议。

NAS主要包含两部分:上层信令和用户数据。

NAS信令指的是在UE和AMF之间传送的控制面消息,包括移动性管理(Mobility Management,MM)消息和会话管理(Session Management,SM)消息。

RRC是5G空中接口控制面的主要功能层。

UE与gNodeB之间传送的RRC消息依赖于PDCP、RLC、MAC和PHY层的服务。

RRC处理UE与5G RAN之间的所有信令,包括UE与核心网之间的信令,即由专用RRC消息携带的NAS信令。

5G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空中接口物理层

5G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空中接口物理层
解压缩端会将反馈信息发送到压缩端以指示报头上下文已被破坏。
Uu接口: RLC层

RLC(Radio Link Control)顾名思义,它主要提供无线链路控制功能。RLC包含TM、
UM和AM三种传输模式,主要提供纠错、分段、重组等功能

RLC层位于PDCP层(或RRC层)和MAC 层之间。

它通过SAP与PDCP层(或RRC层)进行通信,并通过逻辑信道与MAC层进行通信。
应关系
1 个PDU 会话
QoS流和DRB对应关

N 个QoS流
N个 QoS流
1条N3隧道
Page10
1条DRB
Uu接口: PDCP层功能
SDAP
用户面IP头压缩
加/解密
控制面完整性校验
PDCP
RLC
MAC
PHY
复制检测
重排序
路由和重复(双连接场景时)
Uu接口: PDCP层功能

(1)对IP报头进行压缩/解压缩以减少空口传输的比特数。
段已经用于生成了RLC PDU,则RLC发送端不会丢弃它,而是会完成该RLC SDU的传输(这意味着AM RLC实体
用户面数据是否进行头部压缩处理是可选的。
(3)基于完整性保护算法对控制面数据或用户面数据进行完整性保护,并生成MAC-I验证码,以便接收端进行完整
性校验。控制面数据必须进行完整性保护,而用户面数据的完整性保护功能是可选的。
(4)对控制面数据或用户面数据进行加密,以保证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传递的数据的保密性。除了PDCP Control
重传,其反馈出错率在1%左右。对于某些业务,如TCP传输(要求丢包率小于10-5),HARQ反馈
的出错率就显得过高了。对于这类业务,RLC层的重传处理能够进一步降低反馈出错率。

TETRA集群通信系统空中接口协议

TETRA集群通信系统空中接口协议
标准 与规 范
S TANDARD IZATIO N AND R E FE RE NC E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TETRA集 群 通 信 系 统 空 中 接 口 协 议
徐小涛 (通信指挥学院 武汉 430010)
摘 要 本文从TETR A空中接口网络协议栈结构为主线,介绍了TETR A系统的物理层、数据链路控制层和网络层的 技术体制和主要的功能业务,对于TETR A集群通信系统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图1 移动台/ 基站空中接口网络协议栈
·2010年 第7期·
19
标准 与规 范
S T AN D A R D IZ AT IO N AN D R E F E R E N C E T E LE C O M E N G I N E E R I N G T E C H N IC S A N D S TA N D A R D IZ A TI O N
帧为控制帧。以话音加数据电 路方式工作时,把 18 帧 实它们有权接入该信道,否则它们必须返回至主控信道
复帧 长的 业务压 缩在 17 个 T DMA 帧中 传送, 从而允 (MCCH )。
许将第 18 帧用作控制指令,而不致造成数据流的中断。
(2) 在 信 令 信 道 上 传 送 接 入 控 制 元 素( 接 入 码
移动链路控制实体(MLE)用来管理移动台至基站 / 基
站至移动台的连接、登记区域内的移动性、识别码管理、
业务质量选择和协议鉴别(即传送至较高层实体)。
高层实体不涉及传输机理,只是按数据原语(请求
/ 指示 / 应答 / 证实)和协议数据单元(PDU )进行处 理,相反,物理层则依从预先确定的固定定时机制,不
TDMA 帧 结 构如 图 2 所 示。由 4 个 时隙 构成 一 个 叉呼叫(在覆盖中断处,系统把移动台所用的那个信道

DMR协议PART 1:空中接口

DMR协议PART 1:空中接口

DMRPART 1:Air Interface(AI)空中接口协议 欧标ETSI TS 102 361-1 2006.09版说明:本标准总共由4个部分组成,1.空中接口协议。

2.DMR语音,通用业务和设备3.分组数据协议4.中继协议这里为第一部分,空中接口协议。

由于英文原版的第1.2.3章主要为参考文献,词汇,缩写的介绍,故在此不作为单独的章节进行阐述,主体内容从第4章开始。

目录4 综述4.1 协议结构4.1.1空中接口物理层4.1.2空中接口数据链路层4.1.3空中接口呼叫控制层4.2 DMR TDMA结构4.2.1 脉冲、信道结构概述4.2.2脉冲和帧的结构4.3帧同步4.4时序参考4.4.1基站时序系4.4.2直接模式时间关系4.5通用公告信道4.6基础信道4.6.1有CACH的业务信道4.6.2带保护时间的业务信道4.6.3双向线路信道5 第2层协议描述5.1 第2层的时序5.1.1 信道的时序5.1.1.1无时间偏差(即同时)的信道时序 5.1.1.2 有时间偏差的信道时序5.1.2声音信号的时序5.1.2.2 声音超帧 5.1.2.2声音开始 5.1.2.3 声音的结束5.1.3数据的时序5.1.3.1 单时隙模式的数据时序 5.1.3.2 双时隙模式的数据时序5.1.4业务时序5.1.4.1 BS时序 5.1.4.2单频BS的时序 5.1.4.3直接模式时序5.1.4.4 时分双工(TDD)的时序 5.1.4.5 连续发送模式5.1.5反向信道时序5.1.5.1 嵌入呼出反向信道 5.1.5.2 专用呼出反向信道5.1.5.3 独立呼入反向信道 5.1.5.4 直接模式反向信道5.2信道接入5.2.1 基本信道接入准则5.2.1.1 信道事件的类型 5.2.1.2 信道状态 5.2.1.3时序控制5.2.1.4 滞空时间消息和定时器 5.2.1.5时隙1和2的依存关系5.2.1.6发送许可标准 5.2.1.7 发送重试5.2.2 信道访问过程5.2.2.1直接模式的信道访问5.2.2.1.1 MS Out-of-Sync(未同步)的信道访问5.2.2.1.2 MS Out-of-Sync-Channel-Monitored (未同步信道监视)的信道访问5.2.2.1.3 MS In-Sync-Unknown-System(同步未知系统)的信道访问5.2.2.1.4 MS Not-in-Call(非在线)信道访问5.2.2.1.5 MS Other-Call(其他呼叫)信道访问5.2.2.1.6 MS My-Call信道访问5.2.2.2 转发模式信道访问5.2.2.2.1 MS Out_of_Sync(非同步)信道访问5.2.2.2.2MS Out_of_Sync_Channel_Monitored(非同步信道监视)信道访问5.2.2.2.3 MS In_Sync_Unknown_System(同步未知系统)信道访问5.2.2.2.4 MS TX_Wakeup_Message(发送端唤醒消息)5.2.2.2.5 MS Not-In-Call(不在呼叫中)信道访问5.2.2.2.6 MS Other_Call(其他呼叫)信道访问5.2.2.2.7 MS My_Call(自呼叫)信道访问5.2.2.2.8 MS In_Session(会话中)信道访问5.2.2.3 非严格时间CSBK ACK/NACK信道访问6 第2层脉冲格式6.1 语音码套接字Vcocoder Socket6.2 数据及控制6.3 公共广播(Common Announcement)信道脉冲6.4 反向信道6.4.1 独立呼入反向信道脉冲6.4.2 呼出反向信道脉冲7 DMR 信令7.1 连接控制(Link Control)消息结构7.1.1 语音LC头文件7.1.2结束符使用LC7.1.3 嵌入信令7.1.3.1 呼出信道 7.1.3.2呼入信道7.1.4 CACH上的短连接控制7.2 控制信令块(CSBK)消息结构7.2.1 控制信令块(CSBK)7.3 空闲消息7.4 多块控制(MBC)消息结构7.4.1 多块控制(MBC)8 DMR 分组数据协议(PDP)8.1 互联网协议8.2 数据包分割和重组8.2.1 头文件块结构8.2.1.1 非确认数据头文件 8.2.1.2 确认数据头文件8.2.1.3 应答数据头文件 8.2.1.4 专属数据头文件8.2.1.5 状态/预编码短数据头文件 8.2.1.6 原始短数据头文件8.2.1.7 已定义短数据头文件 8.2.1.8 统一数据传输(UDT)数据头文件8.2.2 数据块结构8.2.2.1 非确认数据块结构 8.2.2.2 确认数据块结构8.2.2.3 应答包格式 8.2.2.4 应答包的滞空时间8.2.2.5 统一数据传输(UDT)的最后数据块结构9 第2层协议数据单元PDU描述9.1 用于语音脉冲, 通用数据脉冲和CACH的PDU9.1.1 同步(SYNC)PDU9.1.2 嵌入信令(EMB) PDU9.1.3 时隙类型(SLOT)PDU9.1.4 TDMA访问信道类型TACT PDU9.1.5 反向信道(RC)PDU9.1.6 全连接控制(FULL LC)PDU9.1.7 短连接控制(SHORT LC)PDU9.1.8 控制信令块(CSBK)PDU9.1.9 伪随机填充比特(PR FILL)PDU9.2 数据相关PDU的描述9.2.1 确认包头文件(C-HEAD)PDU9.2.2 3/4速率编码分组数据(R-3-4-DATA) PDU9.2.3 3/4速率编码的最末数据块(R-3-4-LDATA)PDU9.2.4 确认应答包头文件(C-RHEAD)PDU9.2.5 确认应答分组数据(C-RDATA)PDU9.2.6 非确认数据包头文件(U-HEAD)PDU9.2.7 1/2速率编码分组数据(R-1-2-DATA)PDU9.2.8 1/2速率编码的最末数据块(R-1-2-LDATA)PDU9.2.9 专属头文件(P-HEAD)PDU9.2.10 状态/预编码短数据包头文件(SP-HEAD)PDU9.2.11原始短数据包头文件(R-HEAD)PDU9.2.12 已定义数据短数据包头文件(DD-HEAD)PDU9.2.13 统一数据传输头文件(UDT-HEAD)PDU9.2.14 统一数据传输最末数据块(UDT-LDATA)PDU9.3 第2层信息单元编码9.3.1 色码(CC) 9.3.2 加密指示(PI) 9.3.3 LC 开始/结束(LCSS)9.3.4 EMB(嵌入信令域)奇偶校验 9.3.5 特征设置ID(FID)9.3.6 数据类型 9.3.7 时隙类型奇偶校验 9.3.8 访问类型(AT)9.3.9 TDMA 信道(TC) 9.3.10 保护标志(PF)9.3.11 全连接控制操作码(FLCO) 9.3.12 短连接控制操作码(SLCO)9.3.13 TDMA访问信道类型(TACT)奇偶校验9.3.14 RC奇偶校验 9.3.15 组或个体(G/I) 9.3.16应答请求(A)9.3.17 数据包格式(DPF) 9.3.17A 头文件压缩(HC)9.3.18 SAP(业务接入点)识别(SAP)9.3.19 逻辑连接ID(LLID)9.3.20 全消息标志(F)9.3.21跟随块(BF)9.3.22 添加字节计数(POC)9.3.23 重新同步标志(S) 9.3.24 发送序号(N(S))9.3.25 片段序号(FSN) 9.3.26 数据块序列号(DBSN)9.3.27 数据块CRC(CRC-9)9.3.28 等级(Class) 9.3.29 类型(Type) 9.3.30 状态(Status)9.3.31 末尾块(LB) 9.3.32 控制信令块操作码(CSBKO)9.3.33 附加块(AB) 9.3.34 源端口(SP) 9.3.35 目的端口(DP)9.3.36 状态/预编码(S-P)9.3.37 选择性的自动重复请求(SARQ)9.38 已定义数据格式(DD) 9.3.39 统一数据传输格式(UDT Format)9.3.40 UDT添加块(UAB)9.3.41 补充标志(SF) 9.3.42 PAD Nibble10.物理层10.1总体参数10.1.1频率范围10.1.2射频载波带宽 10.1.3传输频率误差10.1.4基准时钟漂移误差10.2调制10.2.1码元10.2.2 4FSK产生10.2.2.1偏移系数 10.2.2.2方根升余弦滤波器10.2.2.3 4FSK调制器10.2.3 脉冲时序10.2.3.1 普通突发脉冲10.2.3.1.1 功率斜降时间 10.2.3.1.2 码元时序10.2.3.1.3 传播延时和传输时间10.2.3.2 反向信道脉冲10.2.3.2.1 功率斜降时间 10.2.3.2.2 码元时序10.2.3.2.3 传播延迟10.2.3.3 混合器锁时限制10.2.3.4 码元传输时间的瞬时频率限制附件A(标准)编号和寻址4 综述此文档描述一个数字移动无线电系统,适用于应用2时隙TDMA技术和RF载波带宽为12.5KHz 的一,二,三类产品.见注释1.注释1:DMR系统,对于一类产品,使用变化的上述技术进行连续传送.此文档描述了DMR空中接口的物理层(PL),数据连路层(DLL).文中提到的无线电设备(固定的,移动的,便携的)都应能够通过空中接口和不同制造商的设备进行互操作.时隙格式,域定义和时序都根据语音业务,数据业务和控制信令有不同的定义.此文档描述了TDMA的时序,基本时隙格式和比特含义.以及负载域和控制域的定义.最后,是调制的细节和时序限制.本文档不提供说明书或系统执行的功能细节,包括但并不局限于中继,漫游,网络管理,语音编码,安全性,数据,子系统接口,个人和公共交换电话网间的数据.而仅描述与空中接口兼容的合适的访问请求.注释2:DMR标准由多个部分组成,如果需要,我们会在此文档中提到.4.1 协议结构这章节的目的是提供了一个模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3 LTE系统接口协议
2013-06-08移动通信网
空中接口协议栈
空中接口是指终端和接入网之间的接口,通常也称之为无线接口。

无线接口协议主要是用来建立、重配置和释放各种无线承载业务。

无线接口协议栈根据用途分为用户平面协议栈和控制平面协议栈。

2.1 控制平面协议
控制平面负责用户无线资源的管理,无线连接的建立,业务的QoS保证和最终的资源释放,如图3所示:
控制平面协议栈主要包括非接入层(Non‐Access Stratum,NAS)、无线资源控制子层(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分组数据汇聚子层(Packet Date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无线链路控制子层(Radio Link Control,RLC)及媒体接入控制子层(Media Access Control,MAC)。

控制平面的主要功能由上层的RRC层和非接入子层(NAS)实现。

NAS控制协议实体位于终端UE和移动管理实体MME内,主要负责非接入层的管理和控制。

实现的功能包括:EPC承载管理,鉴权,产生LTE‐IDLE状态下的寻呼消息,移动性管理,安全控制等。

RRC协议实体位于UE和eNode B网络实体内,主要负责接入层的管理和控制,实现的功能包括:系统消息广播,寻呼建立、管理、释放,RRC连接管理,无线承载(Radio Bearer,RB)管理,移动性功能,终端的测量和测量上报控制。

PDCP、MAC和RLC的功能和在用户平面协议实现的功能相同
2.2 用户平面协议
用户平面用于执行无线接入承载业务,主要负责用户发送和接收的所有信息的处理,如图2‐4所示:
图4 用户平面协议栈
用户平面协议栈主要由MAC,RLC,PDCP三个子层构成。

PDCP主要任务是头压缩,用户面数据加密。

MAC子层实现与数据处理相关的功能,包括信道管理与映射、数据包的封装与解封装,HARQ功能,数据调度,逻辑信道的优先级管理等。

RLC实现的功能包括数据包的封装和解封装,ARQ过程,数据的重排序和重复检测,协议错误检测和恢复等。

3、S1接口协议栈
3.1 S1接口用户平面
S1用户面接口(S1‐U)是指连接在eNode B和S‐GW之间的接口。

S1‐U 接口提供eNode B和S‐GW之间用户平面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e Unite,PDU)的非保障传输。

S1接口用户平面协议栈如图2‐5所示。

S1‐U的传输网络层建立在IP层之上,UDP/IP 协议之上采用GPRS用户平面隧道协议(GPRS Tunneling Protocol for User Plane,GTP‐U)来传输S‐GW和eNode B之间的用户平面PDU。

图5 S1接口用户平面(eNB-S-GW)
3.2 S1接口控制平面
S1控制平面接口(S1‐MME)是指连接在eNode B和MME之间的接口。

S1控制平面接口如图6所示。

与用户平面类似,传输网络层建立在IP传输基础上;不同之处在于IP层之上采用SCTP层来实现信令消息的可靠传输。

应用层协议栈可参考S1‐AP(S1应用协议)。

图6 S1接口控制平面(eNB-MME)
在IP传输层, PDU的传输采用点对点方式。

每个S1‐MME接口实例都关联一个单独的SCTP,与一对流指示标记作用于S1‐MME公共处理流程中;只有很少的流指示标记作用于S1‐MME专用处理流程中。

MME分配的针对S1‐MME 专用处理流程的MME通信上下文指示标记,以及eNode B 分配的针对S1‐MME专用处理流程的eNode B通信上下文指示标记,都应当对特定UE的S1‐MME信令传输承载进行区分。

通信上下文指示标记在各自的S1‐AP消息中单独传送。

3.3 主要功能
S1接口主要具备以下功能:
(1)EPS承载服务管理功能,包括EPS承载的建立、修改和释放。

(2)S1接口UE上下文管理功能。

(3)EMM‐CONNECTED状态下针对UE的移动性管理功能。

包括Intra‐LTE 切换、Inter‐3GPP‐RAT切换。

(4)S1接口寻呼功能。

寻呼功能支持向UE注册的所有跟踪区域内的小区中发送寻呼请求。

基于服务MME中UE的移动性管理内容中所包含的移动信息,寻呼请求将被发送到相关eNode B。

(5)NAS信令传输功能。

提供UE与核心网之间非接入层的信令的透明传输。

(6)S1接口管理功能。

如错误指示、S1接口建立等。

(7)网络共享功能。

(8)漫游与区域限制支持功能。

(9)NAS节点选择功能。

(10)初始上下文建立功能。

4、 X2接口协议栈
4.1 X2接口用户平面
X2接口用户平面提供eNode B之间的用户数据传输功能。

X2的用户平面协议栈如图2‐7所示,与S1‐UP协议栈类似,X2‐UP的传输网络层基于IP传输,UDP/IP之上采用GTP‐U来传输eNode B之间的用户面PDU。

图7 X2接口用户面(eNB-eNB)
4.2 X2接口控制平面
X2控制面接口(X2‐CP)定义为连接eNB之间接口的控制面。

X2接口控制面的协议栈如图8所示,传输网络层是建立在SCTP上,SCTP是在IP上。

应用层的信令协议表示为X2‐AP(X2应用协议)。

图8 X2接口控制面
每X2‐C接口含一个单一的SCTP并具有双流标识的应用场景应用X2‐C的一般流程。

具有多对流标识仅应用于X2‐C的特定流程。

源eNB为X2‐C的特定流程分配源eNB 通信的上下文标识,目标eNB为X2‐C的特定流程分配目标eNB通信的上下文标识。

这些上下文标识用来区别UE特定的X2‐C信令传输承载。

通信上下文标识通过各自的X2‐AP消息传输。

4.3 主要功能
X2‐AP协议主要支持以下功能:
(1)支持UE在EMM‐CONNECTED状态时的LTE接入系统内的移动性管理功能。

如在切换过程中由源eNB到目标eNB的上下文传输;源eNB与目标eNB 之间用户平面隧道的控制、切换取消等。

(2)上行负载管理功能。

(3)一般性的X2管理和错误处理功能,如错误指示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