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高考地理专题之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高考地理专题之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 教学内容: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农业生产活动1、农业生产活动是指——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的产品,其对象是动植物。
2、农业生产的特点是:①地域性②季节性和周期性3、农业的投入是指自然条件投入、劳动力投入、生产资料投入、科技投入四个方面。
自然因素是农业必要的投入,提高农业产出的重要手段是加大科技投入,其中自然条件投入是基本因素,劳动力是确定因素、科技投入是制胜因素。
4、农业分类,按生产对象可分为种植业和畜牧业(混合农业),按投入多少可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按产品用途可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5、说明密集农业、商品农业。
密集农业:投入的生产资料或劳动力较多,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法来增加农业产出的农业模式。
商品农业:以销售为目的来进行的农业生产模式。
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地区粗放农业:投入的生产资料或劳动力较少,以扩大土地面积来增加农业产出的农业模式。
自给农业:农夫生产的产品,大多数以至全部供自己及家庭享用的农业模式。
6、[思索推断] 下列不同地域的农业类型:农业的区位选择1、区位含义包括:①事物的位置②事物间的空间联系2、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三方面;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政策三方面。
3、热量、光照、降水等气候因素对农业区位影响极大。
4、平原地区相宜发展耕作业,山地相宜发展牧业和林业。
5、市场的需求最终确定农业生产的规模和类型。
6、园艺业、乳畜业要求有便利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7、人们是如何对自然因素进行改造和利用的?A、人们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等技术改革,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
B、人们依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相宜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使之相宜发展农业C、改善作物生长的温度因素,并可对光照、通风、湿度等因素进行人工调整。
2022届高三地理(人教版通用)大一轮复习教案:必修2 第三章 第1讲 农业的区位选择 Word版含
第1讲农业的区位选择最新考纲1.农业区位因素。
2.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思维导图考纲解读1.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把握农业区位的分析方法。
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等地理环境要素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微专题一农业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的综合分析1.区位含义(1)确定区位: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2)相对区位: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主要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运输、政策、科技等。
3.区位选择的实质:合理利用农业土地。
4.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1)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进展变化较快。
(2)由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
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进展,对自然环境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的区位选择影响也很大。
5.农业生产活动的主导区位因素(1)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
(2)千烟洲立体农业、横断山区垂直农业(地形因素)。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变迁(市场因素)。
特殊提示农业区位选择的“限制因素”和“主导因素”的区分限制因素:指不能满足农业生产所需的因素,如西北地区水源缺乏,是该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
主导因素:指对某种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因素,假如没有该因素,就不行能有这种农业生产的分布。
有时某个区域的限制性因素得到满足,就会转化为主导因素。
如西北地区的绿洲农业的主导因素就是水源。
1.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区位选择影响自然因素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打算某地区适宜进展的农业类型,分析时可依据其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去分析,具体总结如下:2.社会经济因素、农业技术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在现代农业中,市场、交通、科技、政策等打算农业生产的方式、水平、效率,所以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是打算性因素,图析如下: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在农业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比较稳定,但可利用科学技术对不利因素进行改造;社会经济因素(如交通运输条件、技术、市场、政策等)进展变化较快,对农业区位影响较大。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北大荒为例
材料三
三 江 平 原 江 河 纵 横 , 河 网 密 集 , 湖 泡连片,有大 小河流90多条,其中主要河流有21条,分别属于黑龙江、 乌苏里江及松花江三大水系,总流域面积9.45万平方千米, 总长度5148千米。此外,还有大、小兴凯湖。
材料四
三江平原地表一般有10-15厘米积水,内长杂草,当 地人称“水草甸子”;多潜育沼泽,也有相当数量的泥潭沼泽; 有较厚的草根层,一般厚达30-40厘米。
活动探究
从黑土地流失看农业生产活动中如何保护 土壤肥力、提高土壤肥力? 提示:根据查阅资料,从土壤肥力、补偿 机制、政府规划、法律法规等方面入手。
? 小组合作,选派代表口头汇报。
1、建立激励政策,促进秸秆还田; 2、对土地进行配方施肥,科学施肥; 3、加大对有机肥料的研发和技术贮备,加大推广; 4、对破坏的土壤进行修复; 5、进行顶层设计,从法律法规上给予保护;
材料一
三 江 平 原 , 又称三江低地,位 于 黑 龙 江 省 东 北 部 , 中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 三 江 平 原 是 由 黑 龙 江 、 松 花 江 、 乌苏里江冲积形成的低平原,面积10万多平方千米。 其中平原面积占比61.2%,山区比重30.8%,丘陵8%
材料二
三江平原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处 于中温带,夏季温暖,冬季寒冷漫长。该地区冬季(11— —次年2月)日照时间短、严寒、干燥。最冷月月平均气温 大部分地区为-19℃左右;春季(3-5月)气温回升快,多大 风,易旱易涝;夏季(6-8月)的特点为短促,温暖多雨。最 热月份平均气温大部分地区为21℃一22℃;雨热同季对作 物生长十分有利;秋季(9-10月)降温急剧,降水多,易发生 早霜和秋涝。
湿生和沼生植物主要有小叶章、沼柳、苔草和芦苇等。 其中以苔草沼泽分布最广,占沼泽总面积的85%左右,其次 是芦苇沼泽。土壤类型主要有黑土、白浆土、草甸土、沼泽 土等,而以草甸土和沼泽土分布最广。
高二地理知识点归纳
高二地理知识点归纳(一)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高二地理知识点归纳(二)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1.主要因素——经济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
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2.其它因素——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3.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知名度)4.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5.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历史因素)城市规模越大,等级越高,服务功能越强(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城市规模越小,等级越低,服务功能越弱(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高二地理知识点归纳(三)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生物的影响:①开垦耕地、砍伐森林等②人工培育良种③过渡放牧导致草场破坏,出现荒漠化④施用农药会使农产品遭到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
2、对土壤的影响:①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②长期施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变酸变硬。
3、对气候的影响: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与引水灌溉都改变了下垫面性质,改变了大气的热源和水源条件。
高二地理知识点归纳(四)工业区位因素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1)自然因素:矿产、土地、水源、气候等。
(2)经济因素——接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属冶炼、重化工基地)、市场——节省运费。
(3)劳力和技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业,工资在产品成本中的比例较高(劳动密集型工业),工厂要布局在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技术密集型工业要靠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方。
(4)工农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包括生产协作和社会协作(5)环境:工业布局要注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2022届高中地理环境与发展知识点题库
(每日一练)2022届高中地理环境与发展知识点题库选择题1、“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乡村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之一。
如图为我国江南丘陵某农场生态农业模式图。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农场畜产品收入占30%,水产品养殖收入占20%,水田、果园收入占35%,其他收入占15%,由此推断该地农业地域类型可能是()A.大牧场放牧业B.水稻种植业C.商品谷物农业D.混合农业(2)如果过度采伐薪柴,则可能引起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臭氧空洞B.水土流失C.酸雨D.水体富营养化(3)图示生态农业模式所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A.人定胜天B.可持续发展C.人类中心论D.地理环境决定论答案:DBB【提示】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解析:(1)世界上最主要的混合农业是将饲养牲畜和谷物生产有机结合起来的谷物和牲畜混合农业。
这种类型的混合农业,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等地,种植小麦、玉米等谷物以及牧草和饲料作物,饲养的牲畜主要是牛、猪、羊等。
(2)如果过度采伐薪柴,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3)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模式,主要内涵有生态持续、社会持续和经济持续。
生态持续强调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减轻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社会持续强调促进就业或科技、品质的提升;经济持续强调增加经济收入。
【解答】(1)由题,由材料分析可知,该农场的农产品既有畜牧业产出,也有种植业产出,而且比例相当,说明该农场的农业以混合农业为主,故答案选D项。
故选D。
(2)薪柴就是树木,过度的砍伐树木会引起水土流失,B对。
臭氧空洞主要是氟氯烃气体的排放导致的,A错;酸雨是由于工厂废气和汽车尾气的排放形成的,C错;水体富营养化是生活和生产用水排入大量氮磷物质造成的,D错。
故选B。
(3)根据上图可知,该地区生态农业模式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减少了环境污染,符合可持续发展,所以B正确。
2022年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高考地理模拟试卷(三)+答案解析(附后)
2022年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高考地理模拟试卷(三)青海省蒙古族自治县地处青南牧区,气候条件恶劣,灾害频繁,防灾饲草料调入运距长、浪费严重,防灾饲草储备工作难度大,为防患于未然,选择“借地生草”。
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宁秀乡的巴滩牧场上一片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饲草基地留下一排排整齐的饲草“豆腐块”就是为青海省蒙古族自治县准备的牲畜过冬的“口粮”(如图)。
据此完成各小题。
1. 将青海省蒙古族自治县的饲草种植在毗邻的泽库县的主要原因是( )A. 气候条件恶劣,不适宜牧草生长B. 自然灾害频发,牧草存活率低C. 运输距离较短,饲草储备成本较低D. 政府出谋划策,两县通力合作2. 结合材料,“借地生草”丰收的景象主要因素是( )A. 适宜的气候条件B. 高效的栽培技术C. 机械化水平高D. 完善的管理制度完整的生产管理模式2021年3月23日,一艘名为“长赐号”重型货船在苏伊士运河新航道搁浅,这艘长约400米、宽约59米的巨轮几乎达到了运河的通行上限,搁浅造成航道堵塞。
(如图)作为全球最繁忙的海运路线之一,苏伊士运河为来往于亚洲、中东和欧洲的船只提供重要通道。
3月29日经多艘拖轮和挖机等多日救援和借助自然力量,在未卸货减轻自重的情况下该船成功重新上浮摆正船身。
据此完成各小题。
3. 船舶脱困借助的自然力量最有可能是( )A. 东北信风B. 暴雨天气C. 大潮使水位上涨D. 跨流域调水4. 航道开通后,滞留的400多艘轮船优先放行的是( )A. 冰鲜类轮船B. 活牲畜类轮船C. 汽车零部件轮船D. 日用品轮船5. 蝴蝶效应,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此次堵塞事件可能造成的蝴蝶效应有( )A. 国际原油价格快速增长B. 促使其他国际货运通道的开辟C. 北极航线的数量猛增D. 海洋运输比重快速减少“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
贺兰山东麓位于北纬38度,诸多地理优势使这里成为种植酿酒葡萄的黄金地带,贺兰山东簏葡萄酒产区已建成上百个酒庄,年产葡萄酒1.2亿,产品远销法国、德国、西班牙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高中地理 3.1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第1课时)教案 鲁教版必修2-鲁教版高一必修2地理教案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第一节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课程标准要求】【设计思路】本节内容主要由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农业地域类型和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个模块组成,这三个模块的内容之间是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知识,其中“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教材中仅仅是以一幅图片和简短的文字内容来作了介绍,但是在整个这一节内容中占有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后面的两部分内容尤其是“农业的地域类型”是以此内容作为铺垫的,故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将其作为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对待,设计一系列层次递进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三大因素和各个因素中的子因素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具体影响;第二部分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三种农业地域类型,主要让学生通过读图文资料分析,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达到学生对此内容的简单了解即可,重要的是分析的方法和过程;第三部分“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生要学会仔细的分析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由于采取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会导致土壤的盐渍化”,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农业生产及粮食问题是全球共同关心的问题,是高考的重点内容,农业生产涉及到初中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中有关农业知识。
在学习时我们首先要从宏观上把握知识网络。
【教学目标】1.联系生活,认识农业生产活动,理解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等显著特点。
2.掌握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并分析过去和现代影响因素的发展变化,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特征的比较,认识不同地域农业生产的特点,理解其形成发展条件。
4.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树立科学的人地协调观。
1.教学重点“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在这一节内容中占有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后面的两部分内容尤其是“农业的地域类型”是以此内容作为铺垫的,故将其作为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对待。
地理环境对生态农业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生态农业的影响地理环境是指自然地理要素所构成的条件,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等因素。
这些要素直接影响着农业的发展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本文将探讨地理环境对生态农业的影响,并从地理角度解读生态农业的重要性。
地形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对农业生产和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地形条件下的水资源运动、土壤类型和植被覆盖情况存在差异,从而影响着农作物的适应性与生产力。
例如,位于山区的地块通常具有陡坡和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这种地区适宜发展水稻、茶叶等水生农作物,与传统的耕作方式相比,采用水旱轮作的生态农业模式能更好地满足这些地区的生产需求。
而平原地区则适宜发展粮食作物等耐旱适冷农作物,如果能采用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等生态农业技术,不仅能改善土壤质量,增加农产品的营养价值,还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气候是地理环境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对农业生产和生态农业发展的影响尤为明显。
气候因子包括温度、降水、日照等,这些因素直接决定了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品质。
例如,在季风气候区的地区,冬季寒流和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适宜发展稻作农业。
而在干旱地区,全年降水稀缺,适宜发展沙漠农业和温室农业等节水农业方式。
此外,气候变化也对农业产业链产生深远的影响,例如农作物产量的波动、农产品价格的波动等都会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因此,生态农业必须充分考虑气候条件,选择适应性强的农作物品种,结合现代气象监测技术,做好农业灾害防范和预警,提高农业产业的适应能力。
土壤是农业生产和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而地理环境直接决定了土壤的类型和质量。
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土壤有着不同的特点,例如山地的土壤通常比较肥沃,适宜发展果树、茶叶等作物;盆地地区的土壤一般较为肥沃,适宜发展粮食作物。
此外,地理环境还会影响土壤的质量,例如地下水位高的地区,若处理不当,易导致土壤盐碱化;而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通过生态防护林建设等生态农业方式,能够有效防止土壤沉积速度的加快,提高土壤保存利用率。
农业的区位选择(高中地理)
农业的区位选择[梳理知识体系][再现基础知识]一、农业区位因素1.农业区位的两层含义(1)绝对区位: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2)相对区位:农业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
2.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1)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有着重要影响,但不再是决定因素。
【特别提醒】影响农业生产的气候因素主要包括光照、热量、降水等,而光照条件和热量条件是不同的。
光照条件主要与太阳辐射的时间长短和强度有关,热量条件主要与气温(积温)高低(大小)有关。
太阳辐射强,气温未必高。
(2)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二、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在农业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比较稳定,但可利用科学技术对不利因素进行改造;社会经济因素(如交通运输条件、科技、市场、政策等)发展变化较快,对农业区位影响较大。
三、农业地域的形成1.农业地域的基本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农业地域的共同特征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3.典例案例——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1)分布:国土的东南部和西南部。
(2)方式:耕作业和畜牧业相结合。
(3)特点: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专业化程度高。
(4)区位优势:气候暖湿;地势平坦开阔;灌溉条件好;土地肥沃;地广人稀。
【易错辨析】我国农耕区的家畜、家禽饲养是一般意义上的混合农业吗?提示不是。
我国农耕区饲养家畜、家禽只是作为副业,且绝大多数规模较小,不能算作混合农业。
混合农业中种植业和畜牧业的产业比重相差不大。
4.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读下面两幅图,回答问题。
(1)有利影响如果能保持合理的利用强度,土地资源可以为人类持续利用。
(2)不利影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会引起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考点一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例1】[2017·天津文综,12(3),9分]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2020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地理(考试说明+知识梳理+真题再现+模拟测试)10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区位
第十讲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区位选择【考试说明】农业区位: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知识梳理】一、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1)气候:光照、热量、水分、水热组合及气象灾害影响农业生产。
气候决定一个地区的农业类型、农作物品种及耕作制度。
(2)地形:不同地形适宜发展不同农业类型。
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宜发展种植业,宜发展牧业或林业;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会引起农业的不同。
(3)土壤:影响农作物的种类和产量。
(4)水源: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
2.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政策等。
(1)市场: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2)交通运输:对易腐变质产品影响大。
(3)劳动力: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影响农业生产。
(4)科技:加大科技投入是现代农业提高产出的重要手段。
(5)政策:对农业生产宏观调控。
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二、农业区位选择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决策者对农业土地合理利用的选择。
1.大范围地区2.小范围地区在进行局部地区农业区位选择时,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考向三农业区位选择三、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的农业生产若以无限地获取农产品为目的,不顾自然条件的限制,违反自然规律,可能导致自然环境被破坏,引起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
【真题再现】(2008)1.新疆被誉为“瓜果之乡,长江三角洲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形成这种地域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气候B.土壤C.交通D.科技(2013)埃及是非洲重要的农业国。
下图为“埃及农业分布示意图”。
完成下题。
2.埃及棉花生产主要分布在尼罗河沿岸,其主导因素是()A.交通B.科技C.地形D.水源(2016)薰衣草原产于法国东南部的普罗旺斯。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地理知识点归纳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必修二地理知识点归纳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必修二地理知识点归纳一、人口增长1、影响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至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至人口的快速增长模式。
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可以影响至人口的快速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①原始型:高高低(极少数原始落后地区)。
②传统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
③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
3、世界人口快速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欧洲最高;亚洲净卖出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①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②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导致迁入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的环境减少了压力,社会管理减少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1、人口环境承载力(人口环境容量):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保持扶养的最小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最适宜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容量。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①资源状况。
②生产力水平。
③对外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一、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建——温室农业、梯田、浇水、灌溉。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地租)★市场同意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繁育、机械、化肥、农药)★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
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农业生产在改变人类食物来源和结构的同时,也强烈地影响着地理环境。
今天店铺就来给大家讲讲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合理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合理影响合理发展农业生产,就可以使农业土地资源得到持续、永久利用,为人类创造更多的财富。
农业生产保持合理的强度,土地资源可以持续利用——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的发展方向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生态农业是相对于石油农业提出的概念,是一个原则性的模式而不是严格的标准。
而绿色食品所具备的条件是有严格标准的,包括:绿色食品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产品必须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绿色食品包装贮运标准。
所以并不是生态农业产出的就是绿色食品。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
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合理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不合理影响农业生产中的合理行为,可能会带来不合理的影响。
如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大大增加了农作物产量,同时也会对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如化肥的大量使用会使土壤板结、酸度增加,杀虫剂的广泛使用,会导致产品和土壤受污染。
不合理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不合理影响人类对农业生产的不合理发展,会给人类带来各种各样的麻烦甚至灾难。
①只顾获取更多的农产品,不顾自然条件的限制则可能导致自然环境破坏,引起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问题。
亚洲的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亚洲的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亚洲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洲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大陆, 拥有广阔的土地,多样的气候,丰富的水资源以及多样的地形,这些因素都对农业生产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亚洲的土地多样性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亚洲拥有广阔的平原地带,如中国的长江和黄河流域以及印度恒河流域,这些地区的肥沃土壤非常适合种植大面积的稻谷、小麦和玉米等经济作物。
而亚洲的山地地区则适宜种植树木、茶叶、蔬菜等特殊作物。
此外,一些沙漠边缘地区的土地虽然贫瘠,但对于发展灌溉农业来说是非常有潜力的。
土地因其质地的不同而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因此亚洲的土地多样性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相当大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其次,亚洲的气候多样性也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影响。
亚洲气候状况的变化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收获具有重要的影响。
例如,亚洲的南部地区,如印度、孟加拉国等地,气候温暖湿润,适合种植稻谷和茶叶等作物;而东北亚和西亚的干旱气候则适合种植小麦和玉米等作物。
此外,特殊的气候条件还为亚洲的特殊农业活动提供了机会,如南亚的榕树种植和东南亚的橡胶种植。
然而,气候变化不稳定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风险,如极端洪涝、干旱和台风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这些灾害对农业产量造成了巨大损失。
第三,亚洲丰富的水资源也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
亚洲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河流,如长江、恒河、黄河等,可以为大规模灌溉农业提供充足的水源。
此外,亚洲的许多地区还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可供灌溉和家庭用水。
事实上,亚洲很多农业国家的农业生产密切依赖于灌溉系统。
然而,亚洲的水资源也面临严重的问题,如水污染、水资源过度开采等,这些问题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挑战。
最后,亚洲的地形也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亚洲拥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泰山脉等,这些山脉对农业生产起到了保护作用。
它们阻挡了冷空气流入平原地区,形成了较为温和的气候条件;同时,许多山区也适合种植少量的农作物和养殖。
2022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和答案(甲卷)
2022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和答案(甲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1题,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浙江S集团是一家研发和生产空调控制元件和零部件的企业,其生产的零部件占全球智能空调配件市场60%以上的份额。
至2017年,S集团除国内工厂外,还在美国、墨西哥、波兰等国家建有工厂。
其国内工厂生产的产品除供应国内市场外,还满足出口需求。
2018年,在国内工厂产能饱和、订单不断增长的情况下,S 集团入驻越南某工业园,在买地自建厂房的同时,租用厂房开展生产。
据此完成1~3题。
1.影响S集团在美国、墨西哥、波兰等国家建厂的主要区位因素是()A.技术B.市场C.原材料D.劳动力2.与国内建厂相比,S集团选择在越南建厂,可以()A.降低生产成本B.增加产品产量C.提高产品质量D.方便原料供应3.推测入驻越南的S集团在自建厂房的同时租用厂房的主要目的是()A.减少投资B.提升企业形象C.支持园区建设D.满足客户需求近年来,吉林、河南两省相继提出实施“秸秆变肉”工程和“秸秆变肉换奶”计划。
一是重点推进秸秆饲料化进程(2021年吉林、河南秸秆产量分别为4000万吨和6550万吨);二是稳妥推进具有良好经济与生态意义的“粮改饲”工作,即在玉米产区规模化种植青贮玉米、甜高粱、苜蓿等饲料作物,以满足肉牛等发展需求。
据此完成4~6题。
4.导致吉林、河南两省年秸秆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年降水量B.作物结构C.耕地质量D.作物熟制5.在玉米产区推广“粮改饲”的经济意义是()A.提高秸秆产量B.增加秸秆种类C.调整农牧结构D.推动种植技术进步6.体现“粮改饲”生态意义的农事是()①作物轮作②土壤深翻③圈舍养殖④土地平整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如图示意北美东南部沿海冲积平原某区域1890年以来海岸线的变化。
读图,完成7~8题。
7.在图示区域海岸线变化最快的时段,该区域可能经历了()A.强烈的地震B.剧烈的海啸C.频发的飓风D.汹涌的洪水8.判断甲水域是湖泊而非海湾的依据是()①甲水域北岸岸线基本稳定②百年来变动的海岸线近似平直③甲水域有河流汇入④甲水域呈半圆形形态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蒙古族将靠近山林的优质草原称为杭盖草原。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分析角度一般情况下分析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地球面貌的变化:农业景观取代自然景观。
(2)对生态的影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容易引起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灌溉容易导致土壤盐碱化;山区、黄土区毁林开荒会造成水土流失;迁移农业会导致森林减少、气候变化等。
(3)对环境的影响:农药、化肥的使用导致土壤、大气、水体污染.2.对策分析根据不同的农业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平原区:土地增肥,增施有机肥,防止土壤肥力下降;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和生态农业。
(2)林区:退耕还林;森林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3)丘陵山区:封山育林,保持水土;发展立体农业。
(4)牧区:退耕还草,规定合理载畜量,培育人工草场,轮牧。
(5)灌溉农业区:发展节水农业;合理灌溉,防止土壤盐渍化;兴修水利,保证灌溉水源.(6)环境问题: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发展生态农业。
核心点三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分析模式:①在哪里?(区域定位)→②有什么?(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分析)→③怎么样?(区域农业布局特点及存在的问题)→④怎么办?(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1)区域农业发展条件评价:既要分析优势条件,又要找出制约因素。
优势条件或制约因素一般从位置、自然条件(地形、气候等)、资源、交通、产业基础、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可确定区域产业发展方向。
(2)区域农业特点及其形成因素:区域农业特点的描述一般包括农业区位、农业类型、主要农产品、农业分布区、耕作制度、农业经营方式、农业现代化水平等方面。
(3)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及措施:针对限制性因素或人地关系矛盾,找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遵循“人地协调、因地制宜、趋利避害”的原则提出措施建议,其分析模式可表达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措施=因地制宜,确定农业发展方向+加快交通建设,加强区际联系+注意生态保护,实现良性循环。
人文地理与农业发展
人文地理与农业发展人文地理是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而农业作为人类最早的生产方式之一,在人文地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人文地理与农业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本文将从人文地理的角度出发,探讨人文地理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并分析农业发展对人文地理的塑造。
首先,人文地理对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类的定居活动往往是以农业为基础的,而农业的发展则需要合适的地理环境条件。
例如,气候、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农作物的种植方式、品种选择以及灌溉等农业实践都会有所不同。
因此,人文地理的研究可以为农业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指导,帮助农民选择适宜的农作物种植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其次,农业发展也对人文地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农业的发展往往会导致人口的集聚和城市的形成,进而改变地理空间的格局。
例如,农业生产需要大量劳动力,人们会聚集在农田周围,形成农村聚落。
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产品的交流,人口会逐渐向城市迁移,形成城市化进程。
这种人口流动和城市化的现象对地理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加剧了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此外,人文地理还与农业文化密切相关。
农业作为人类最早的生产方式之一,形成了丰富的农业文化。
不同地区的农业文化反映了当地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特点。
例如,中国的农业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农事节庆和农耕习俗,这些文化传统与中国的农业发展密不可分。
而农业文化又反过来影响着人们的农业实践,激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保护意识,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农业发展也对人文地理学科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课题。
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传统的农业地理研究已经不能完全覆盖现实的农业现象。
新的农业模式、农业产业链以及农产品的流通等问题需要人文地理学家加深研究。
同时,农业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土地退化、水资源污染等,这些问题也需要人文地理学家与环境科学家、生态学家等跨学科合作,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高考人文地理复习知识点总结
高考人文地理复习知识点总结一、人口增长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
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二、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
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高中地理农业生产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优秀课件
第二局部 迁移运用
阅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以下各题。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境 内某区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 引种优质长绒棉〔如图〕.目 前,该区域已成为我国种植规 模大、机械化水平高、种植面 积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
分析该区域过度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对区域自然环境的影响。〔12分〕
① 过度扩大棉花种植面积,会过度消耗水资源,导致河流下游水量大减甚 至断流;〔4分〕 ②荒漠化扩展、绿洲消失〔生态环境恶化〕;〔4分〕 ③灌溉用水过量〔与排水失衡〕,会引起灌区地下水位上升,〔造成盐分 在土壤表层积累〕引发土壤的次生盐碱化。〔4分〕
我国内蒙古东部地区是内蒙古自治区自然条件较 好,经济比较兴旺的地区,环境结构呈现出明显 的东、中、西部带状分布特征. 材料一:内蒙古东部地区土壤侵蚀类型图 材料二:1985~1989年该地区各土地利用类型数 量的变化
比列较举分该析地图区中农Ⅰ业类生侵产蚀过区程与中Ⅱ可类能侵引蚀发区的主环 要境外问力题作.用的差异及原因
[20xx·全国卷Ⅱ]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图5示意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
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 染加重趋势。
(1)判断河套平原的地势特点,并简述理由。 (2)指出长期维持河套灌渠功能必须解决的问题,并简述原因。 (3)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 (4)提出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
方法总结
不合理的农业 造成 草场退化 ,容易引 起 土地荒漠化 ; 不合理的灌溉容易导致 土壤盐碱化 ; 毁林开荒会造成 水土流失 ; 热带迁移农业区会导致 森林减少、 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化。 (2)环境污染: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壤、水体、大气
农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性
农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性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经济活动之一,它不仅为人们提供粮食和农产品,还对地理环境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农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讨论如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农业发展对土壤和水资源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农业活动需要大量的土地用于耕种,而过度的耕地开垦会导致土壤侵蚀和贫瘠化。
此外,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肥和农药会渗入土壤和地下水中,对生态系统造成污染。
因此,农业发展需要采取措施保护土壤和水资源,如合理轮作、有机农业和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
其次,农业发展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大规模的单一作物种植会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减少生物多样性。
农业活动还会导致栖息地破坏和物种灭绝。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农业发展需要采取可持续的农业实践,如生态农业和保护农业遗产品种。
此外,农业发展还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
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温室效应的重要来源之一。
农田排水和农业废物处理也会释放甲烷等温室气体。
为了减少农业对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可采取措施如精确施肥、农田水管理和农业废物利用等。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保护地理环境的关键。
可持续农业的核心理念是平衡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
首先,需要推广可持续的农业实践。
例如,生态农业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通过保持土壤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和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政府和农民应加强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农业政策和计划。
政府可以提供农业补贴和技术支持,鼓励农民采用可持续农业实践。
同时,农民也应提高环境意识,积极参与可持续农业的实践。
最后,农业发展需要与其他行业和社会利益相协调。
农业与工业、城市化等发展密切相关,需要通过合理规划和土地利用来平衡各种需求。
此外,农业发展还应注重社会公平和经济可持续性。
农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应得到保障,以确保农业的可持续性。
总之,农业发展对地理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包括土壤和水资源、生物多样性以及气候变化等方面。
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措施保护地理环境,如推广可持续农业实践、加强政府和农民合作以及与其他行业协调发展。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图1
图2
图2中甲区农业生产过程中修筑了隔坡梯田的有利影响
(A )
A.保水保土效果更好 B.修筑难度小
C.利于机械化耕作
D.便于灌溉施肥
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大大增加了农作物产量,同时也 会对生态环境带来某些负面影响。
梯田,风光优美,丰衣足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不合理生 过度放牧和垦殖,引起土地退化、沙 产方式 化;不合理灌溉造成 土壤盐碱化
农业技术 大量施用化肥使 土壤板结;广泛使用
改革
农药导致农产品和土壤受污染
土壤板结
水土流失严重
4、(2016全国卷1)我国部分沿海地区人们为了追求 更大的经济效益,在陆上修建高位养虾池(图3)。 高位虾池底部铺设隔水层,引海水养虾,养虾过程中 要投饵料、换海水,废水多经地表流入海洋。引水、 蓄水、排水过程都有渗漏。
说说你所了解的农业生产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农业生产活动主要影响:土壤、水源、植被。
农业生产在改变人类食物来源和结构 的同时,也强烈地改变着环境。农业 生产的发展会引起自然植被、地表环 境及地表辐射特性和自然界的碳循环 等发生改变。 1、合理发展农业生产,就可以使农 业土地资源得到持续、永久利用,为 人类创造更多的财富。(农业生产保 持合理的强度,土地资源可以持续利 用——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的发展方
1、图为某地生态农业模式图。读图回答
分析在当地农村推广使用沼气对农业生 产、生活及生态的意义。(8分)
对农业生产:提供能源、沼肥、沼液、 沼渣,有利于农林牧渔业的发展; 对生活:提供燃料,充分利用废弃物,净 化居住环境; 对生态: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
2、(2011·福建卷)某山区为了改造低产的山坡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真题再现
2017全国卷ⅢT36.日光温室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4分)
西班牙是欧洲发达国家中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
西班牙阿尔梅里亚省(位置见图)的甲地附近干旱少雨。
1956年当地勘探到深层地下水后,灌溉农业得到发展。
1971年引入滴灌技术,日光温室(不需人工增温)快速普及,生产的蔬菜、瓜果等农产品出口量大增,主要出口西班牙以北的欧洲发达国家。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甲地温室农业进入集温室安装维护、良种培育与供应、产品销售、物流等为一体的集群式发展阶段,产品出口量加速增长。
图6b示意甲地最低气温和降水量的年内变化。
(4)你是否赞同在甲地扩大温室农业生产规模?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6分)
2015课标Ⅰ,36.卤虫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卤虫生存于高盐水域,以藻类为食,是水产养殖的优质活体饵料,也是候鸟的食物
来源。
美国大盐湖(下图)属内陆盐湖,卤虫资源丰富。
20世纪50~70年代,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小,产品需低温运输,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类。
80年代以来,随着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4)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大盐湖发展卤虫捕捞业。
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4分)
(5)
(4)赞同。
理由:卤虫资源丰富,市场需求大,经济价值高,技术成熟,增加就业等。
(4分)
不赞同。
理由:让卤虫自然生长,维护生物链的稳定,保护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4分)
三、知识建构
该部分设问多为开放式命题,赞同或不赞同皆可。
赞同多就经济、社会条件和意义阐述,不赞同多就环境影响阐述。
四、对点训练
情境:固原胡麻
(2017·湛江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4分)
胡麻,即油用亚麻。
喜凉爽湿润气候,耐干旱、耐贫瘠、喜光不耐热,多选择在地势平坦、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
不宜连作(指在一块田地上连续栽种同一种作物)。
生长期对温度要求不高,种子在3~就能发芽,以上即可出苗,刚出土时不耐冻,一般选择在4月份播种。
出苗至开花适宜温度为11~18℃,开花至8月份籽粒成熟是胡麻的生殖生长阶段,是决定胡麻质量的关键时期,期间对水分和养分要求迫切,最忌高温和阴雨寡照天气。
充足的光照和较大的昼夜温差有利于胡麻干物质和油分的积累形成。
在胡麻的整个种植过程中,对病虫草害的监控与防治工作极为重要。
固原市位于宁夏南部六盘山区,是中国重要的胡麻种植区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灌溉条件的改善、薄膜技术的应用和优良品种的选育,固原市胡麻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上升。
(4)说出固原市胡麻种植面积逐年上升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
情境:辽河三角洲河蟹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辽河三角洲地区分布有世界面积最大的滨海芦苇沼泽湿地,苇田和稻田交织错落分布,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因盛产芦苇、稻米和河蟹而全国闻名。
这里的芦苇每年冬季都要进行大面积的收割,为造纸提供原料。
河蟹海水里生,淡水里长,属杂食动物,喜食水草、鱼虾贝、蠕虫、昆虫、动物尸体等。
近年来在稻田中套养河蟹的生产模式在当地得到迅速发展。
下图为辽河三角洲简图。
(4)面对每年芦苇的大面积收割,专家存在两种观点:
①大面积收割芦苇,有利于次年春季芦苇的发芽生长。
②大面积收割芦苇会对湿地生态造成破坏。
你赞同哪种观点,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情境:长白山野山参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长白山野山参,是一种喜冷凉、湿润而耐阴的药用植物,喜欢生长在背风、昼夜温差小的山地缓坡,怕积水,忌强光直射。
生长周期长达70~150年,数量稀少,参价昂贵,随着气候变迁,人类开发,野山参资源面临枯竭。
园参由人工在缓坡采伐森林后进行密集种植,生长周期一般5~6年,单产高,参价较低。
近年来,抚松县尝试“林下栽参”,即在天然林下直播参种,让其自然生长,虽生长周期长、单产量小且不稳定,但参价较高,生长期在30年以上的被视为山参。
人参经过加工,可以获得价值较高的人参油、人参露、人参膏等。
韩国每年从抚松县大量进口人参,人参产业产值是我国的3.5倍。
2012年,韩国商人因农药残留严重超标和应该含有的重要微量元素缺失等原因未在该县收购人参。
下图为我国人参主要分布区及抚松县位置示意图。
(4)你是否赞同抚松县以“林下栽参”取代“伐林栽参”?请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