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面随机激励下的汽车振动仿真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 k g 6 9 0 K 2/ ( k N · m-1) 1 8
2 J / ( k g · m )
m / k g 1 f 4 0 C 2/
m / k g 1 r 4 5 K / s f ( k N · m-1) 7 . 5
m / k g s 6 5 C / s f ( k N · ( s · m-1) ) 0 . 1
摘要: 基于某车参数建立汽车 5自由度线性振动模型, 模型中引入了后轮滞后路面随机激励, 采用 M M A T L A B / S I M U L I N K对整车振动进行仿真模拟, 将前后悬架刚度改进前后的车身和座椅处的加速度、 悬架动挠度及车轮 进而对前后悬架刚度进行优化, 从而改善车辆平顺性和乘坐舒适性, 可为车辆 动位移 4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平顺性设计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汽车振动; 路面激励; 悬架刚度; 仿真; M A T L A B / S I M U L I N K ; 优化 中图分类号: U 4 1 6 .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2 - 0 0 3 2 ( 2 0 1 0 ) 0 3 - 0 0 0 7 - 0 5
图1 前轮路面激励
图2 后轮路面激励
图 3中, m , m 为前、 后轴非簧载质量; m为簧载总质 1 f 1 r m J 为簧载质量绕其质心的转 量; s为驾驶员及座椅质量; 动惯量; K , K 后悬架垂直刚度; C , C 后悬架 1 2 为前、 1 2 为前、 阻尼系数; K , K 为前、 后轮垂直刚度; K 为座椅悬架垂直 t f t r s f 刚度; C 为座椅悬架阻尼系数; q , q 后轮的激 s f f r为地面对前、 励; a , b 为前、 后轴到质心的距离; L 1 为座椅距质心的距离; 为俯仰角; Z为簧载质量质心位移; Z , Z 后非簧载 θ 1 2 为前、 质量位移; Z Z , Z 分别为前、 s为驾驶员及座椅质量位移, s f s r 后轴簧载质量位移, z z - a s i nθ - a , z z + b s i nθ ≈z θ ≈ s f= s r= z + b 。 θ 用拉格朗日方法建立矩阵形式的振动微分方程为 M Z+ C Z+ K Z= K Q , t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0 0 3 2 . 2 0 1 0 . 0 3 . 0 0 2
路面随机激励下的汽车振动仿真分析
汪小朋, 刘文彬, 黄俊杰, 李振远
( 合肥工业大学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安徽 合肥 2 3 0 0 0 9 )
汽车行驶时, 由路面不平以及发动机、 传动系和车轮等旋转部件激发汽车的振动。通常, 路面不平是 汽车振动的基本输入, 频率范围约为 0 . 5~ 2 5H z 。解决在随机不平路面激励下整车及零部件的振动问 题, 是提高汽车行驶平顺性、 安全性及零部件可靠性的重要基础。本文建立了汽车整车振动系统的 5自 由度线性动力学平面模型, 将车身及座椅处加速度均方根值、 悬架动挠度及车轮动位移作为平顺性评价
1 ] 指标, 进行整车振动分析 [ 。
1 建立模型
1 . 1 路面数学模型 汽车行驶过程中, 不同等级路面及不同行驶车速下, 路面不平度激励有所不同。路面模型是路面不 平度激励随路面等级及车速变化的数学描述。建立的汽车 5自由度平面模型, 考虑了后轮滞后路面不平 度输入, 没有考虑左右轮相干的路面输入。 根据文献[ 2 ] 的研究结果, 生成随机路面不平度轮廓的方法是让白噪声通过一成形滤波器, 车轮所 受到的路面随机激励数学模型为
第 3期 汪小朋等: 路面随机激励下的汽车振动仿真分析

图4 5自由度车辆振动仿真模型
2 ) 约束条件 0 . 1 0~ 0 . 3 0m , 所以前后悬架的刚度极限约束为 ①前后悬架设计的静挠度为 f c= m g / 0 . 3 0 g / 0 . 1 0 , m g / 0 . 3 0 g / 0 . 1 0 , ≤K ≤m ≤K ≤m f 1 f r 2 r 式中 m , m g 为重力加速度。 f r分别为前后悬架簧载质量; 微型轿车为了改善后座的舒适性, 常使后悬架的偏频低于前悬架偏频, 此 ②要满足汽车平顺性要求, 时有 f f , K K m / m , c 1> c 2 1/ 2> f r 式中 f , f 分别为前后悬架的静挠度。 c 1 c 2 某车模型参数见表 1 。 表1 某车模型参数
2 仿真优化分析
目标函数为 m i n z ( 最小车身加速度) 与m i n z ( 最小驾驶员座椅处的振动加速度) , 即将降低车身加速 s 度和驾驶员座椅处的振动加速度的均方根值作为优化目标, 最大程度满足平顺性的要求。 1 ) 设计变量
T X= [ K , K ] . 1 2 · · · ·
图6 座椅处加速度对比图
图7 前轴悬架动挠度对比图
图8 后轴悬架动挠度对比图
图9 前轮胎动位移对比图
第 3期 汪小朋等: 路面随机激励下的汽车振动仿真分析
1 1
图1 0 后轮胎动位移对比图
为了让优化前后结果更清晰, 表 2列出了改进前后车辆的性能指标, 如加速度均方根值、 悬架动挠
·
q ( t )=- 2 f q ( t )+ 2 G v ( t ) , π π槡 ω 0 0
T 式中 q ( t ) 为前后轮路面输入的列向量, q ( t )= [ q , q ] ; ( t ) 为零均值白噪声组成的列向量, ( t )= [ w , ω ω f r 1 T - 6 3 w ] ; f f 0 . 0 6 28H z ; v 为车速, v = 2 0m/ s ; G G 5 × 1 0 m/ c y c l e 。 2 0 为下截止频率, 0= 0 为路面不平度系数, 0=
C 0 C - a C 0 0 1 1 1 - t f K 0 C C - b C 0 - 0 K 2 2 2 t f q f K C - C C C a C L C b C C C= C = Q= . , 0 0 1 2 1- 2- s f 1+ 1 s f- 2 s f , t q r 2 0 0 a C b C a C L C b C - a C L C - L C 1 2 1+ 1 s f- 2 2- 1 2 1 s f 0 0 0 0 C - L C - C s f 1 s f s f
3 结语
1 ) 建立车辆的 5自由度模型, 模拟道路谱输入, 运用 M A T L A B / S I M U L I N K进行仿真设计, 对车辆悬 架系统进行了随机输入仿真分析, 得到了改进前后仿真曲线。以便车辆参数设计人员在设计阶段预测车 辆的行驶平顺性, 及时调整参数, 使悬架参数得到最佳配合。 2 ) 文中选择的 5自由度平面模型只考虑了前后轮的输入, 与三维模型相比, 不能反映汽车的侧倾 运动, 得到的仿真曲线不能准确反映悬架特性, 也不能反映车辆的操纵稳定性能, 因此有必要进一步 优化分析。 参考文献:
7 - 8 ] 度、 轮胎动位移等 [ 。
表2 改进前后的性能指标对比( 均方根值)
前后悬架刚度 / m K 2 40 0 0 1= 改进前 K 1 80 0 0 2= K 1 90 0 0 1= 改进后 K 1 40 0 0 2= 0 . 6 9 90 1 . 3 4 75 1 6 . 2 1 1 . 2 2 . 0 1 . 5 0 . 7 6 88 1 . 6 3 92 1 5 . 2 1 0 . 8 2 . 2 1 . 6 车身质心加速度 / ( m ·s )
根据表 1的参数对前后悬架刚度进行改进, 改进前后仿真对比分析, 仿真时间为 3 0s , 求解方法为 v a r i a b l e s t e p , o d e 4 5 , 其余采用默认值, 模拟结果对比见图 5~ 1 0 。
图5 车身质心加速度对比图
1 0
山东交通学院学报 2 0 1 0年 9月 第 1 8卷
- 2
座椅加速度 /
- 2 ( m ·s )
前悬架动挠度 / m m
后悬架动挠度 / m m
前轮胎动位移 / m m
后轮胎动位移 / m m
由表 2可以看出, 在尽量不影响悬架动行程、 轮胎动位移的前提条件下, 改进后, 车身加速度、 座椅处 加速度均方根值均明显减小, 车辆平顺性和乘坐舒适性有所改善。
3 - 6 ] 基于以上假设, 建立了平面 5自由度的力学模型 [ , 如图 3所示。
收稿日期: 2 0 1 0 - 0 8 - 1 3 作者简介: 汪小朋( 1 9 8 4 —) , 男, 安徽潜山人, 合肥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车辆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
百度文库

山东交通学院学报 2 0 1 0年 9月 第 1 8卷
[ ]
为了方便计算和仿真, 有必要将方程( 1 ) 转化为状态方程的形式, 两边同乘以 M-1, 并整理得
· ·
Z=- M -1C Z- M -1K Z+ M -1K Q . t
·
7 ] 运用 M A T L A B / S I M U L I N K建立 5自由度车辆振动仿真模型, 如图 4所示 [ 。
K / ( k N · m-1) K / ( k N · m-1) K ( k N · m-1) t f t r 1/ 2 0 0 a / m 1 . 3 2 0 0 b / m 1 . 5 2 4 L m 1/ 0 . 6
12 2 2 C 1/
( k N · ( s · m-1) ) ( k N · ( s · m-1) ) 1 . 5 1 . 5
后轮相对前轮路面不平度激励滞后一段时间 τ , = ( a + b ) / v , a , b 分别为质心距前后轮的距离。 τ 应用 M A T L A B / S M U L I N K进行仿真, 设定仿真时间为 3 0s , 用R u n g e K u t t a 法可以求出路面的输入时 2即为前后轮路面激励。 间序列, 图 1~ 1 . 2 汽车振动模型 车辆是非常复杂的多自由度系统, 为了简化, 做以下假设。 1 ) 汽车沿中心线左右对称, 并作匀速直线运动, 路面是各向同性的各态历经随机过程; 2 ) 忽略除路面以外的其它振源和轮胎阻尼。
T · · ·
( 1 )
图3 汽车 5自由度力学模型
式中 Z为输出向量, Z=[ z , z , z , , Z ]; M 为质量矩 φ 1 2 s K为刚度矩阵; C为阻尼矩阵; K Q为激励向量。M, K , C , K , Q分别为 阵; t为激励矩阵, t
1 f m K 0 K - a K 0 K t f- 1 1 1 - m 1 r 0 - K K K - b K 0 t r- 2 2 2 , M = m , K = K K - K K K a K L K b K K 1 2 1- 2- s f 1+ 1 s f- 2 s f J 2 2 2 - a K b K a K L K b K - a b K b K L K - L K 1 2 1+ 1 s f- 2 1- 2- s f 1 s f 1 m 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