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俄国两个国家历史上都有矛盾

合集下载

从车臣问题看我国民族关系的处理

从车臣问题看我国民族关系的处理

从车臣问题看我国民族关系的处理中图分类号:d03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04-186-02摘要车臣问题是长期的历史积怨而形成,惨痛的现状需要反思和总结。

车臣问题的教训一方面对我国处理好民族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我国多民族关系的和谐、团结、繁荣表明我国坚持了正确的民族观和民族政策。

关键词车臣问题俄罗斯中国民族关系2010年3月29日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市中心发生了两起由“黑寡妇”制造的爆炸,造成40人死亡82人受伤的惨剧;31日俄罗斯达吉斯坦遭自杀炸弹袭击又造成12人死亡,车臣分裂分子首领乌马罗夫称对此负责。

自苏联解体后,在十几年的时间里车臣恐怖分子的恐怖袭击带给俄罗斯一场又一场噩梦和灾难:莫斯科剧院人质案、莫斯科地铁爆炸案、别斯兰人质案等系列惨案。

接连的爆炸事件使俄罗斯成了恐怖主义危害的重灾区,恐怖袭击带给俄罗斯的不仅是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动荡和经济迟滞,而且直接影响了俄罗斯的国际形象、国际地位和国际关系,阻碍了俄罗斯的重新崛起。

带给人们的不仅有死亡、恐惧、痛恨和愤怒,更有反思。

一、车臣问题的由来现在的车臣是俄罗斯的一个自治共和国,也是俄联邦的众多联邦主体之一。

今天的车臣问题是200多年积怨的结果,矛盾的激化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沙俄时期车臣民族与俄罗斯的渊源始于18世纪初,当时的俄国以东正教保护人自居,宣称自己“有义务保护东正教国家免遭穆斯林的入侵”。

在这样的借口下俄罗斯的扩张路线具体涉及到两条路线:其中一条就是借帮助格鲁吉亚人和亚美尼亚人反抗波斯人入侵的机会向南进入高加索地区。

骁勇好胜的车臣族并不愿臣服沙俄,在1785年及19世纪初至50年代,沙俄与车臣人发生多次冲突直至1859年车臣才并入沙俄版图。

19世纪70年代,当车臣人借沙俄与奥斯曼土耳其再次开战之际,闻风起义但又一次遭到沙俄镇压。

车臣民族与俄罗斯之间的民族矛盾种子就此埋下。

2.第二阶段:前苏联阶段苏维埃时代,由于苏共高层一系列错误的民族政策使车臣民族与俄罗斯之间的积怨进一步加深。

俄中蒙跨境地区文化对话的历史

俄中蒙跨境地区文化对话的历史

俄中蒙跨境地区文化对话的历史俄中蒙跨界性作为跨文化对话的空间本文致力于俄罗斯/苏联、中国和蒙古之间的跨文化对话问题。

这些国家之间几个世纪以来形成的文化和对话关系是由困难和矛盾的国家间关系造成的。

俄罗斯、中国、蒙古的跨界性被认为是为富有成效的文化互动、干涉和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的空间。

俄中蒙三国文明差异与跨文化对话文章中使用的比较历史方法和文化翻译理论使作者能够证明关于俄罗斯/苏联、中国和蒙古跨文化互动结果的有趣结论;这些结论无疑具有科学新颖性。

特别指出,这些国家的文化对话是适应文化和文明发展轨迹变化以及因这些变化而出现的新的历史现实的一种方式。

三个国家的关系历史始终是矛盾的,随之而来的是力量对比和优势的根本变化;跨文化对话的有效性在许多方面是由具体文化的交流机会决定的。

关键词:俄中蒙跨界性、跨文化对话、跨文化对话空间、中国文化、蒙古文化、俄罗斯文化。

中蒙对俄文化影响的渠道中蒙对俄罗斯的文化影响是通过边境地区进行的,一直是东亚文化影响俄罗斯的重要渠道之一。

另一方面,俄罗斯对蒙古和中国的影响给这些国家带来了欧洲文明精神及其文化成就。

总的来说,俄罗斯、中国和蒙古之间的文化联系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尽管存在差异,但它们通过对话和相互影响,促进了彼此之间的合作与发展。

这种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各国的文化遗产,也为三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理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化对话促进跨文化互动人与人之间始终需要接触,对话是相互接近、拓展发展前景的运动。

在文化对话的过程中,建立了跨文化互动的渠道,如科学、宗教、艺术等。

跨文化互动是现代文化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我们认为文化对话是文化系统形成的因素之一。

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对话是文化存在的一种方式。

文化作为一个系统,具有在文化对话中显现出来的特征,例如适应能力和可持续性。

也就是说,文化对话是适应历史现实和周围变化的一种方式。

如果我们将这个论点应用到本文所呈现的内容上,我们可以谈论这三个国家的艰难历史,它们关系的矛盾性质,并伴随着力量平衡和优势的根本变化,以及世界格局的变化。

克里米亚战争与中国的南北战争比较

克里米亚战争与中国的南北战争比较

克里米亚战争与中国的南北战争比较历史上的战争,无论大型还是小型,都是对当时人类生存环境的一种影响和反映,也是对当时问题和矛盾解决方式的一种验证。

克里米亚战争和中国的南北战争,是两个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理由各异,但这两场战争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本文就从当时的国际背景、导火索、士兵的特点、作战方式和结束方式等方面,对克里米亚战争和中国南北战争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历史。

一、国际背景克里米亚战争爆发于1853年,当时欧洲大陆处于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各国之间存在着经济和政治冲突;同时,俄国野心勃勃,不断扩张自己的疆域,威胁了欧洲左右。

中英法三国则顺应自己的利益,开始对抗俄国。

中国南北战争爆发于1861年,当时清朝正处于晚期,经济落后,政治混乱,不断被列强吞并和侵略。

同时,北方和南方两个政治权力之间也发生了深刻的矛盾,最终演化为全国性的战争。

两个时期都充满了复杂的国际背景和矛盾。

二、导火索克里米亚战争的导火索是土耳其和俄罗斯之间的宗教争端。

1853年,俄罗斯为了保护东正教在土耳其的信徒,向土耳其派出了军队,土耳其不予接受,引起了英法两国的插手。

1854年,英法联军攻入克里米亚,最终俄罗斯被迫签订了停战协议,结束了战争。

中国南北战争的导火索则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和西方列强向中国推行的不平等条约。

清政府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削减军备,导致士兵失业和军队严重削弱,同时各地发生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也不断冲击清政府的稳定性。

1861年,南方政府宣布成立,标志着正式的战争开始。

三、士兵的特点克里米亚战争的士兵多数是普通士兵,征召的时候往往是不分年龄和品级的,这就导致了许多问题的出现。

这些士兵没有经过强化训练,武器不够现代化,生活条件十分恶劣,很多人在战场上很快就被打败了。

不过,在这场战争中,士兵们的士气却相当高昂,他们没有畏惧俄国人的强大,敢于与俄国人战斗,最终帮助英法联军赢得了胜利。

俄国史其实就是一部侵略史

俄国史其实就是一部侵略史

俄国史其实就是一部侵略史作者/兴替镜一部俄国史其实就是一部侵略史,从俄国这个国家出现之后,这个国家无时不刻不在对外侵略。

从莫斯科公国到沙俄帝国的建立,俄国在170年的时间内,自己国家的领土扩大了400倍。

截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俄国的领土已经达到了2280万平方公里。

这个数字堪称世界之最,大英帝国虽然号称3400万领土,但是它属于一个联邦的形式。

在俄国扩展的历史中,周边的国家被曾被这头北极熊撕咬。

中国最为它最大的邻国,自然也没有例外。

一、彼得一世和叶卡特琳娜奠定了俄国的基础俄国起初只是莫斯科平原上的一个小公国,在明朝的中后期,这个国家开始逐步扩张,而且速度非常快。

不过起初俄国向西发展的道路被各个强国堵的死死的,这就造成它不得不向东和向南发展。

而这些对手和欧洲各国相比根本不是一个档次,俄国逐步吞并了几个汗国,成为了一个幅员辽阔的陆地国家。

在此后长达100年的时间里,俄国一直处于被封死的状态,只能向东方的西伯利亚进军。

到了17世纪后期,俄国历史上著名的彼得大帝为了获得北方的出海口,与北欧强国瑞典爆发了长达21年的鏖战。

最终俄国取得了胜利,而瑞典被彻底打垮。

当年的瑞典不可一世,但是现在它退出了大国争霸的舞台。

在俄国的正西面是中欧强国波兰,俄国与波兰进行了13年的大厮杀,从而获得了乌克兰大平原,波兰这个国家被彻底打残。

在帝国的西南方是另一个大帝国奥斯曼土耳其,不过这个国家已经明显开始走下坡路。

通过第一次克里米亚战争,俄国获得了黑海的出海口,俄国一时之间不可一世。

彼得一世的儿媳妇叶卡特琳娜在位期间,这个女人一点也不逊色于男人。

她与普鲁士联合瓜分了波兰,从而得到了4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但是在自己的娘家人普鲁士前来索要领土时,她不顾丝毫情面断然拒绝。

叶卡特琳娜公开说:“如果让我活到200岁,我将征服整个欧洲,使俄国变成一个拥有六个都城的大帝国。

”叶卡特琳娜去世时,12万俄军正在猛攻普鲁士的首都柏林。

二、俄国成为欧洲宪兵,但遭到英法两国的重创在亚历山大一世在位时期,英武的拿破仑正在横扫西欧各地。

中俄关系问题

中俄关系问题

中俄关系问题在中国历史上,俄国是和中国签约最多的国家,共签有17个条约,同时也是夺取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三百多年来,俄国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去了中国1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相当于40个台湾。

也有一种提法说,俄国割占了中国300万平方公里土地,那是把俄国耸恿和支持外蒙古独立,脱离中国的土地也算在内,大约150万平方公里,再加上144万,正好约300万,相当于中国现有领土的近三分之一。

俄国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主要是清政府与沙皇俄国订立的。

16世纪中叶以前,沙俄是个欧洲国家,与中国本不接壤。

后来沙俄不断扩张,侵占了广阔的西伯利亚,才与中国边境相邻。

从清朝顺治以来,沙俄就不断入侵中国的黑龙江流域,强占中国大片土地。

1685年,康熙大帝派军包围俄军盘踞的亚克萨城,痛歼侵略军,沙俄政府请求停战。

康熙28年,中俄双方经过历时14天的谈判,于1689年9月7日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该条约规定:中俄两国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及外兴安岭为界,以北以西属俄国,以东以南归中国。

额尔古纳河以西原属中国的尼布楚地区归属为俄国领土。

雅克萨城归中国所有,俄国修建的城池拆毁,居民遣回俄国。

双方定约之后,准许互通贸易。

俄方为了赢回一些面子,故意在外兴安岭以东至海的乌第河流域归属上胡搅蛮缠,终于使清方同意此处先不定界,留待以后再议。

《尼布楚条约》订立之后的150年间,中俄双方在东部边界上再未有大的干戈。

《尼布楚条约》签订后38年,也就是1727年,正值清朝雍正年间,中俄又签订了《布连奇斯条约》和《恰克图条约》,规定了两国的中段边界。

在这两个条约中,因为清朝谈判代表对边界实际情况一无所知,受了俄国提供地图的欺骗,使中方受到了重大损失,丢失了贝加尔湖以南,恰克图以北的安加拉河流域3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攻至北京近郊,火烧圆明园。

清朝廷非常震骇,咸丰皇帝也跑到了热河。

此时俄国乘机介入,假意帮助中国向英法调停,连威胁带欺骗,逼迫清朝廷签订了《瑷珲条约》,除江东六十四屯外,割去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的60万平方公里土地,并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40万平方公里土地划为两国共管。

(2020)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网络课终结性考试试卷一及试卷二答案

(2020)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网络课终结性考试试卷一及试卷二答案

(2020)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网络课终结性考试试卷一及试卷二答案(2020)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网络课终结性考试试卷一及试卷二答案提示:利用Ctrl+C(复制)Ctrl+V(粘贴)来完成终结性期末考试文字输入任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终结性试卷一论述题:电影《鸦片战争》开篇说:“只有当一个民族真正站起来的时候,才能正视和反思她曾经屈辱的历史”。

历次的反侵略战争,都是以中国失败、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结束。

分析造成近代中国如此深重的苦难,除了列强的原因,清政府自己又该负怎样的责任呢?(100分)答:从中国内部因素来分析,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制度落后于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

而前者则是更根本的原因。

因为正是由于社会制度的腐败,才使得经济技术落后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

1. 社会制度腐败(1)吏治和军队腐败1840年以后,中国封建社会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统治中国的清王朝,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

许多官员贪污腐化,克扣军饷。

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

鸦片战争中,禁烟抗英有功的大臣如林则徐、邓廷桢等被革职查办,甚至发配充军;而主张对敌妥协的琦善等人反而受到重用。

钦差大臣奕山到广东,竟然把人民群众诬蔑为“汉奸”,主张“防民甚于防寇”。

清政府特别害怕战争持续下去,会引发农民起义,因而急于向英国侵略者谋求妥协,为此不惜割地、赔款。

(2)战争指导思想错误,既害怕列强,更惧怕人民指导思想的错误是与其政治立场分不开的。

统治者以“和外安内”为战争指导思想。

多数权贵害怕列强的坚船利炮,丧失了抵抗的信心,为了个人和统治者的私利不惜出卖国家民族的利益。

他们尤其惧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组织起来后危及封建统治,所以,屡屡压制、打击和破坏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不惜割地赔款向列强谋求妥协。

在中法战争后期,1885年3月,爱国将领冯子材指挥清军在中越边境大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和谅山大捷,使法国侵略者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茹费理内阁还因此而垮台。

俄罗斯和中国在哪些方面的历史文化对比有异同?

俄罗斯和中国在哪些方面的历史文化对比有异同?

俄罗斯和中国在哪些方面的历史文化对比有异同?俄罗斯和中国是两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两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很多,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两国历史文化之间的异同点。

一、宗教信仰俄罗斯和中国的宗教信仰有很大的不同点。

俄罗斯在9世纪时引进了基督教,成为东正教的重要发展地之一,被称为“东方基督教堡垒”,东正教在俄罗斯国内影响深远,其信仰体系和文化理念与华夏文化差异较大。

中国传统中自古以来就有众多的宗教信仰传统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释家思想、民间信仰等。

宗教信仰方面,两国文化之间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二、文化传承俄罗斯和中国在文化传承方面也有很多异同。

俄罗斯将其帝国时期的文化传承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使其文化传承呈现多元化,一直至今都在保持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注重文化传承,通过实施各种文化政策和教育措施等方式来传承优秀文化,例如现在中文、太极拳等这些民族特色文化都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发扬。

三、艺术领域俄罗斯和中国在艺术领域的差异也比较明显。

俄罗斯在音乐、舞蹈等方面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例如著名的俄国芭蕾舞是世界著名的文化成果之一,而中国在文艺、书法、绘画方面十分出色,中国的美术、雕塑艺术数量众多,并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影响力。

四、习俗文化俄罗斯和中国在习俗文化方面也有很多不同点。

俄罗斯在民俗方面的传承相对缓慢,更注重献花和礼仪等传统礼仪,文化传承呈现出较为保守和传统的特点。

中国在习俗文化方面则更加复杂,中国有大量地方习俗,深受民众的喜爱和传承。

例如传统的春节,除夕、清明节等节日习俗,都有独特的风情和文化价值。

五、历史传承俄罗斯和中国在历史传承方面也存在巨大的差异。

俄罗斯的历史文化主要是以皇室文化和俄罗斯正教为主,还受到苏联时期的共产主义文化影响。

而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主要经历了儒家、道家、佛家等多次历史发展变迁,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保护和继承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总结:虽然俄罗斯和中国在宗教信仰、文化传承、艺术领域、习俗文化、历史传承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但是两国在文化上的交流却是长期而稳定的。

中国与俄罗斯的战略关系

中国与俄罗斯的战略关系

中国与俄罗斯的战略关系前苏联的解体带来的不仅仅是世界格局的剧变这么简单。

很多问题正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暴露出来。

其中,领土问题无疑是最敏感也最吸引世界关注的问题。

苏俄贪婪扩张行政版图的恶果终于体现出来了。

其中,俄罗斯与前苏联的其他加盟共和国之间的领土矛盾的被提出往往带有浓厚的地缘政治色彩。

在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仍然拥有当今世界上最为辽阔的行政版图。

对比沙俄和苏联,今天的俄罗斯显然具备更为务实的政治态度。

我们不能再将俄罗斯直接或间接地提出领土问题简单地用贪婪二字来概括。

虽然近年来俄罗斯的经济水平有所恢复,但是北极熊仍然需要时间舔拭自己的伤口。

在美国的注意力转移到中国方向的时候,试图从行政版图上兼并领土无疑将引起美国的警惕。

然而,俄罗斯人的大国雄心并没有随着苏联帝国的崩溃而就此丧失。

俄国人仍然在为着俄罗斯帝国的明天而奋斗。

他们正努力地保留希望的火种。

格鲁吉亚的领土完整危机也属于历史的遗留问题。

阿扎尔自治共和国、阿布哈兹自治共和国、南奥塞梯自治州问题都是前苏联时期为缓解民族矛盾而设立的。

这里面就有苏共对于世界革命形势误判的因素存在。

苏共忽略了生产力基础的差异,也没有认识到斗争的长期性与艰巨性,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在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竞争中必然快速落败。

据此,苏共认为“拥有生产力优势”的苏联境内不会有独立的要求。

事实证明,这种基于错误推断做出的错误决定显然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因素。

各民族自我意识的加强随着生产力发展的不均衡而日益暴露出来。

这一问题又延续到了后来的格鲁吉亚。

谢瓦尔德纳泽时期,莫斯科在格鲁吉亚的领土问题上并没有更多的参与。

然而,随着颜色革命在格鲁吉亚的发生和萨卡什维利的上台,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谢瓦尔德纳泽作为一个地缘政治的老牌外交家,显然在处理对俄关系的时候具备了更为成熟的心态。

因而,莫斯科没有必要去过多参与到格鲁吉亚的领土问题中来。

正因为华盛顿不满意于谢瓦尔德纳泽的表现,这才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后来的颜色革命。

2023年高考真题及答案解析《历史》(全国甲卷)

2023年高考真题及答案解析《历史》(全国甲卷)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甲卷)历史1.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

侯,伯,子、男。

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A.实录历史事实B.提升周王权威C.维护等级秩序D.强调文化差异2.在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状况、国家政策、灾害以及战乱,都会对人口的区域布局产生影响。

下图显示了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城人口增长的巨大差异。

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土地兼并程度B.经济发展水平C.人口自然增长D.移民流入数量3.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4.明代很多熟读儒经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秉持“虽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的信条。

尽心于实践“圣人之学”。

与这种社会行为最契合的思想观念是()A.“百姓日用即道”B.“心外无物”C.“存天理,灭人欲”D.“工商皆本”5.清末陈去病在《论戏剧之有益》一文中说:“此其奏效之捷,必有过于劳心焦思,孜孜矻矻以作《革命军》、《驳康书》、《黄帝魂》、《落花梦》、《自由血》者殆千万倍”。

他号召青年人投身戏剧。

这反映出()A.传统戏曲的演出逐渐衰落 B.戏剧开始由愉悦达官显贵转向民众C.戏剧成为宣传革命的手段D.反清书籍宣传革命思想的作用弱化6.有学者认为,绅商是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主要活跃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们已开始接触和使用新的资本主义营运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开始带有近代趋向,但在很多方面依然非常守旧和传统。

这可用于说明当时中国()A.绅商是社会转型的主要动力B.“尊士贱商”的积习遭弃C.传统社会阶级结构已被颠覆D.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7.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注重增强阶级基础。

中俄两国革命道路的比较解读

中俄两国革命道路的比较解读

领导者
没有无产阶级政党领 导,自发斗争
无产阶级政党
巴黎公社革命
十月革命
政治上建立无产阶级的
新国家机器;经济上没 建立苏维埃政权,没收 革命措施
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 地主土地等
八小时工作制等
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 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
革命结果
最后失败
个社会主义国家
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提 开辟了俄国历史和世界
因果型选择题
此类题目旨在考查考生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 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 向列出相应的原因、目的或结果等。考查的形式有两种: 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 项为因。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断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 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 要原因等表示。
D.①②③
解析: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实际上指出,只有将马克 思主义的原理和自己具体的国情相结合,才能起到最大 的作用。俄国和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的选择清楚地体现 了这一点。 答案:A
二、巴黎公社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比较
巴黎公社革命
十月革命
革命性质
无产阶级革命
革命方式
武装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革命背景 都与大规模战争有关;都与阶级矛盾尖锐有关
革命影响
供了经验和教训
历史的新纪元
2.(2010·盐城模拟)与巴黎公社相比,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
命的特点是
()
①无产阶级暴力夺取政权 ②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
领导 ③以夺取大城市为主要目标 ④以马克思主义为
指导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比较能力。 ①③均是两者的共同点。 答案:D

中国近代史上的抗争史

中国近代史上的抗争史

中国近代史上的抗争史中国近代史上的抗争史,主要指反侵略反压迫的革命斗争,包括民主革命时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和压迫;探索史主要指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探索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的出路。

二者在内容上很难严格区分,很多重大事件既是抗争史也是探索史的内容。

可见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华利益的集中代表清政府、北洋政府以及蒋介石国民政府某些程度上的抗争和探索不应算在先进的中国人的探索之中,但这些政府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和爱国官兵的抗争和探索应属于本专题讲述的内容,;主题1近代前期各阶层的抗争与探索(1840年---1919年)〖主题知识概要〗一、地主阶级的抗争与探索1、清朝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1)1839年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

(2)鸦片战争中,关天培等爱国将领为国捐躯。

(3)中法战争中,刘铭传在台湾击退法军,冯子材镇守广西的镇南关大捷。

(4)甲午战争中,左宝贵、丁汝昌、邓世昌、林永升、聂士成英勇抵抗及壮烈殉国〔评价〕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已不单纯是维护清朝的统治,更重要的是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展现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高贵品质,应有别与清政府被迫的宣战、抗争。

2、地主阶级改革派探索强国之路(1)背景:鸦片战争失败,使一些地主阶级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2)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等。

(3)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着眼点主要在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旁及外国的史地和政事。

(4)评价: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使清醒后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看不到封建制度的腐败是导致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源,更不知道挽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出路就在于改变这种制度,但林、魏二人的主张在当时的中国,确实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一直激励着先进的中国人,手握这根接力棒,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奔走呼号,奋勇抗争。

俄罗斯文化的矛盾性及其形成因素

俄罗斯文化的矛盾性及其形成因素

俄罗斯文化的矛盾性及其形成因素俄罗斯文化的历史特征反映了俄罗斯在两个大洲(亚洲和欧洲)之间及在两种文明类型(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间的边缘状况。

不论是西方派思想家还是与其相反的斯拉夫派思想家,或是后来的欧亚主义,都对俄罗斯命运的认知作了不懈的探索。

直到今天,这种论争还在继续。

俄罗斯在西方和东方之间所处的中间位置使其与这两部分相互作用,导致了俄罗斯文化的深层矛盾及双重性特征。

历史证明,我们无法将俄罗斯文化统一成某种类型,因此对它的理解必须避免单义的、直线型思维,而要注意使用多元思维。

一、俄罗斯文化的矛盾性俄罗斯文化在各个层面是由两个或多个互为依存、互为对立甚至互相斗争的部分或方面构成的,许多现象都是两极的矛盾统一,而且这种矛盾统一贯穿于俄罗斯文化发展的始终。

在俄罗斯文化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固有的矛盾性特征: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谦恭和反抗、奴性和自由、软弱和残暴;自我牺牲和利己主义、精选原则和人民性,以及高级别的原始宗教性、对唯物主义的崇拜和对崇高精神理想的喜爱;无所不包的国家性和无政府主义的自由性;国家的自负和与大国主义相连的民族自负和弥赛亚的万能型;东正教的强制俄化与努力将东正教变为世界性宗教;寻求社会自由与服从国家专制及等级主教制;接受僵化的尘世事件与无限的自由、寻找上帝的真理;西方派所向往的进步、个性自由、合理组织生活与东方派感兴趣的有序、稳定且复杂的与俄罗斯现实相区别的生活……这些现象都是俄罗斯文化中矛盾但又互为依存的部分,这些部分构成了俄罗斯文化的二元体系。

俄罗斯文化的双重构成性是一种“矛盾的统一”,有矛盾又有统一,但对集结力、向心力、整合力在俄罗斯文化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以及各个阶段的重视超过和大于分散力、离心力、分化力。

因此,俄罗斯文化史上尽管出现了注入“双重信仰”、“两种文化”、“两个都城”,甚至将“双头鹰”形象作为国徽等现象,但是始终保持着其文化的完整性,俄罗斯文化一直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

今年是中国的俄罗斯年.历史上的中俄(苏)关系经历了一个曲折的重点

今年是中国的俄罗斯年.历史上的中俄(苏)关系经历了一个曲折的重点

今年是中国的俄罗斯年。

历史上的中俄(苏)关系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

16、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割占了我国领土约A、四十多万平方公里B、六十多万平方公里C、一百多万平方公里D、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17、世纪30年代,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

其原因是①斯大林的领导和工业化方针②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③资本主义国家受到经济危机打击④民主政治生活的初步建立A、①②③B、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18、右图所示历史事件出现的主要背景是A、苏联与新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B、为打破西方的孤立,新中国与苏联结盟C、苏联积极帮助新中国进行建设D、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多边外交政策19、在历史上,中国曾经借鉴了苏联的革命和建设经验,并从中总结出经验教训,下列相关表述中正确的是①中国共产党学习苏联走城市中国道路,结果失败了,说明这条道路不符合中国国情②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学习苏联工业化的建设经验③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影响了中国④从苏联解体中得出的教训是一定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2006年,中俄文化年、中印文化年系列活动相继开展。

据此回答18—20题。

18.“以贞观三年仲秋朔旦,褰裳遵路,杖锡遐征。

……,达于印度。

宣国风于殊俗,喻大化于异域。

亲承梵学,询谋哲人。

”这段材料的作者应是A.张骞B.玄奘C.鉴真D.甘英19.苏联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积极影响的有①国民大革命②工农武装割据③新中国政权的巩固④一五计划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③④20.1954年,中印能够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原因是①中印两国在当时世界格局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印作为新兴国家要保持自己的独立发展②当时国际上霸权主义力量强大中印两国都存在着人口膨胀、环境恶化的问题A.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①②③④中俄两国交往由来已久。

回答19~20题。

19.下列1关于1689年签订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叙述正确的是①是双方经过平等协商正式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②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等地区是中国的领土③清朝同意将原属中国的尼布楚地区割让给俄国④割断了俄国与清朝两国商旅的往来和经济交往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20.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得到苏联的援助,下列关于苏援助的方式中没有的是A.提供作战武器B.建立反法西斯同盟C.军队直接入境作战D.对日本本土实施轰炸俄国长期以来就是欧洲大国,二战后苏联则成为超级大国。

俄罗斯与中国安全

俄罗斯与中国安全

俄罗斯与中国安全我国地处亚洲东方,陆地与15个国家相接壤。

由于我国领国最多因此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存在巨大问题。

可以说我国即是一个陆地型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型大国。

但这也就决定了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复杂性。

中国能否顺利实现和平发展,与周边安全息息相关。

一、当前中国周边安全局势总体评估去年下半年以来,伴随美国高调“重返亚洲”,并在黄海、西太平洋、南海举行一系列军事演习,以及朝鲜半岛安全局势恶化、中日钓鱼岛撞船纠纷等背景下,中国周边的安全形势日益引起人们关注。

总体上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呈现出五大基本特征:朝鲜半岛局势陷于僵局,海上问题矛盾激化,美日同盟关系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相互刺激军备竞赛,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

二、俄罗斯在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中的地位俄罗斯不仅是中国周边最强大的陆上邻国,而且还是世界上重要的军事强国。

俄罗斯被公认为影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第二大国。

因此,俄罗斯在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中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在地缘政治上,中俄之间有着漫长的边界线;俄罗斯的领土范围虽然大大小于前苏联,但它仍然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还是中国最大的邻国,中俄两国有着4300公里的共同边界线,其长度仅次于中蒙边界(4710公里)。

2、从综合国力上看,俄罗斯仍是世界性大国,并有可能再度成为“世界超级大国”苏联解体后的头十年,俄罗斯饱受经济转型之苦,其经济实力已退至印度、巴西、印尼、墨西哥之后。

国防方面1999年俄罗斯的国防预算仅为947亿卢布,约合39亿美元,只相当于当年美国的三十五分之一;在社会生活方面,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俄罗斯仅40%的新生儿是健康的;俄罗斯男子平均寿命为57岁;俄罗斯的死亡率高于其出生率等。

三、俄罗斯与中国北部安全一)有利因素:1、俄罗斯现行的地缘战略重点在欧洲和独联体,客观上对中国稳定和改善北部安全环境有利;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环境与前苏联相比大为恶化,主要表现为:第一,作为政治实体,使俄罗斯自身遭受严重的削弱;第二,苏联解体,使俄罗斯的国界发生了变动;第三,苏联解体后,俄罗斯6万多公里的边界线中有1万多公里时新边界线,这些新边界线由于没有明确的边界条约加以规范,俄罗斯和周边国家在一些边界领土的归属问题上有争议,成为潜在的冲突根源。

为什么1917年爆发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能够在中国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响

为什么1917年爆发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能够在中国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响

为什么1917年爆发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能够在中国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响?根本原因还在于中国社会内部正在发生的变化。

当中国人民正在苦闷中摸索、在黑暗里苦斗的时候,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恰好给他们指明了一条新的出路,给他们正在苦思焦虑地探索着的种种问题提供了新的合理的解答。

这以前,甚至在辛亥革命以前,中国思想界中已经有人谈论社会主义。

有一些讲社会主义的人讲的只是无政府主义的空谈,他们自己也不认为这些空谈和现实生活有多少关联。

有一些人则认为社会主义学说只是在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才有现实意义,他们以为中国在发展资本主义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某些“社会主义”措施,以“预防”将来再发生社会主义革命。

那时,也有人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的一个学派介绍到中国来。

从1899年英国传教士在《万国公报》中第一次提到马克思和马克思的学说以来,资产阶级的维新派如梁启超和革命派如朱执信等都曾对马克思及其学说作过某些介绍。

但在十月革命以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并没有得到正确的阐释,也没有为人们重视。

那时,中国社会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条件还不成熟,这种学说没有在中国产生多大影响。

十月革命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书本上的学说变成活生生的现实。

这次革命由于发生在情况和中国相同(封建压迫严重)或近似(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

对中国人民具有特殊的吸引力。

它表明,“物质文明不高,不足阻社会主义之进行”;资本主义的路走不通,可以走社会主义的路。

十月革命发出的反对帝国主义的号召,使饱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中国人民感到“格外沉痛,格外严重,格外有意义”。

这就有力地推动了先进的中国人倾向于社会主义,同时也推动了他们去认真了解指导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学说。

十月革命中俄国工农大众在社会主义旗帜下所进行的革命发动和所取得的历史性胜利,更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

总之,十月革命使中国产生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也就出现了一批赞成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_联俄政策_与近代中国的困厄_晚清对外政治战略论析_雷大川

_联俄政策_与近代中国的困厄_晚清对外政治战略论析_雷大川
① 国际风云变幻莫测 ,对外政治战略 ” 障碍的特别追求。
251
任何对外战略的形成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透过地缘政治 、 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其他 “确定性 ”要素, 深入探究一个 国家的基本精神理念与民族性格 , 透过民族本性特征的 深入解析,研判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内在动因与未来走 ,准确把握一个国家对外战略 势,如此方可 “拨云见日” 的真实意图, 从而采取明智的因应战略 。 一百多年前, ,近代中国的统治者对 面对沙皇俄国当局的 “伪善外交” 沙皇俄国外交政策的本性特征与内在意图缺乏清醒而深 , 以敌为友的战略错 刻的认识,贸然制定 “联俄政策 ” 置给近代中国带来深重的安全祸患 , 中华民族陷入几近 亡国的险难之中。
的制定要努力探究哪些是客观事物的 “确定性 ” 要素, 哪些是 “不确定性” 动因, 否则任何外交举措都是一种 错乱的盲动。 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总是在 “变与不变 ” 的辩证统 。 “变 ” 的是手段与 一过程中实现既定的国家战略利益 , “不变 ” 的是永恒的国家利益。 地缘政治特征、 策略 历史文化传统是一个国家对外战略形成的 “确定性 ” 要 素,在处理国与国关系的过程中 ,只有从历史文化传统、 地缘政治特征等 “确定性” 要素中深入探究一个国家的 本性特征与民族性格, 方能透过表象深切掌握这个国家 对外政策的内在意图与基本趋向 , 从而制定更为明智的 因应战略。一百多年前, 面对沙皇俄国当局的 “伪善外 ,近代中国的统治者对沙皇俄国外交战略的本性特征 交” 缺乏深刻的认识, 竟然以敌为友, 一度以 “联俄政策 ” 为国策,从而为近代中国的国家安全埋下无穷祸患 。 地缘政治形态对于一个国家对外战略的形成有着重 要的影响。如果说特定的地缘形态是沙皇俄国对外扩张 的现实诱因,那么由特定历史文化传统所衍生的 “帝国 意识” 则是沙皇俄国对外战略的内在精神动力 。 长久以 来,在很多俄国人的灵魂深 处 萌 动 着 这 样 的 “帝 国 意 : 帝国— — —这是历史传统和地缘政治所决定的俄罗斯 识” — —东罗马帝国 国家发展形式。早在 “第二罗马帝国 ” — 灭亡之际,莫斯科公国的统治者就以 “第二罗马帝国 ” 的继承者自居,意图建立一个横跨欧亚的 “第三罗马帝 。历经历史长河的沉淀 ,“第三罗马 ” 这一 “帝国意 国” 。“帝国意 识” 逐渐积淀为俄罗斯人灵魂深处的精神信念 识” 为沙皇俄国称霸世界寻找到历史的源头与精神的皈 依,它形塑了沙皇俄国外交的传统本色 。 如果不理解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文化性格 , 就不 可能准确把握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内在意图与基本趋势 。

从历史俄国与法德英三国的关系来解读俄罗斯与印中美三国关系

从历史俄国与法德英三国的关系来解读俄罗斯与印中美三国关系

从历史俄国与法德英三国的关系来解读俄罗斯与印中美三国关系2010/10/29最近一段俄罗斯挺忙,先是总统访问中国,后来放话说要登陆北方四岛;先是和中国进行和平使命2010军演,再到印度举行军演,后来又说要重返金兰湾。

很多人就不理解了,这俄罗斯怎么回事,到底和中国好还是不好?历史一再证明俄国人的背信弃义,今天将利用俄罗斯和法德英的关系,进行详细解读。

人们往往记住了彼得大帝,但事实上彼得大帝时期的俄国并不是欧洲强国,甚至连瑞典不如。

俄国只有在北方战争打败了瑞典,在以后的战争中打败了土耳其才成为强国的。

尽管彼得大帝对俄国的影响是深远的,但就彼得大帝所取得的领土成就来说确实微不足道的,在南方对土耳其的战争先是获得了胜利,最后却失败了,而且丢了本来占领的领土,在欧洲方面,仅仅是获得了圣彼得堡,然而这个地方尽管面积不大,却意义深远——它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俄国,而且打通了波罗的海的海上通道。

因此俄国作为欧洲大国出现,是在彼得大帝去世之后。

这样一来俄罗斯经历的重要的联盟战争,主要有七年战争(1756-1763彼得大帝女儿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时期)、拿破仑战争(1799-1815亚历山大一世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7尼古拉二世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斯大林时期)一、俄法关系——历史上很少敌对在论述这一段落之前,我思考过这一个问题:为什么两百多年来,仅有一次重大的战争俄国和法国是站在对立面?七年战争、一战和二战都是作为盟国出现的。

即便那仅有的一次战争,也是拿破仑疯了,和整个欧洲强国作战才出现的情况。

如果能够很好的理解上述问题,就能够理解为什么戴高乐可以不顾美国反对脱离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俄国会购买法国的西北风两栖战舰。

写到这,就联系到了中国古代的外交战略“远交近攻”。

的确,法国和俄国中间要不是夹着奥地利,就是夹着普鲁士,后来就是统一德国。

这使得俄法两国从来没有做成邻国。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精华笔记20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精华笔记20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精华笔记本课程系统介绍从1840年到1949年的晚清和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对外关系的历史。

主要内容包括:鸦片战争以来中外关系中的每一重大事件的讲解,中国与英美法日俄德等大国以与其他东西方国家的双边关系和多边关系,清政府和中华民国政府外交政策的分析,近现代中国外交机构的演变等等。

一些纯史实的事件主要由学生自己看书,重点复习需要进行分析的问题。

使用的教材为熊志勇和苏浩编著的《中国近现代外交史》第一章近代之前的中外关系(2课时)复习目的:本章主要讲授近代之前中国同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特别是清政府的对外政策。

实行封建主义制度的清政府采取闭关政策,不仅使中国的发展严重滞后,而且同蓬勃兴起的资本主义世界发生越来越尖锐的矛盾。

正确了解这一段历史有助学生理解此后中外关系发生的根本性变化。

为把握近代外交史打下基础。

复习内容:一、殖XX义势力的东侵-十六、七世纪以来,虽然国际关系准则已基本形成,但欧洲殖XX义者对亚洲、非洲和美洲进行疯狂的掠夺。

其中,葡萄牙人殖民澳门,沙俄向中国东北扩张。

二、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长期以来,中国各封建王朝讲求华夷之辨,一直以世界中心自居,把外国人统称为“夷”。

根据这一思想建立起来的宗藩体系中,中国是宗主国。

清政府初期对外关系分别由礼部和理藩院处理。

伴随欧洲殖XX义者在世界上进行扩张的是天主教势力。

早期进入中国的传教士对传播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作了一定的工作。

但随着教会势力的增长,罗马教1 / 19皇开始干涉中国内政。

再加上殖XX义者在沿海各地的骚扰,清政府担心国家和政权安全而下令施行“闭关政策”。

三、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问中国中国的自然经济状况和清政府的闭关政策阻碍了中外贸易的正常发展,特别是造成中英贸易的极大不平衡,英国入超。

英国先后派遣马戛尔尼等使团来华,试图获取贸易等特权来解决这个问题,但遭到清政府的拒绝。

两国矛盾日益尖锐。

第二章第一次鸦片战争(2课时)复习目的:这章介绍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重要事件--鸦片战争时期的外交。

世界历史上的革命与独立运动

世界历史上的革命与独立运动

世界历史上的革命与独立运动自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都经历了许多革命与独立运动。

这些运动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变革,为世界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本文将以时间顺序为基础,介绍几个世界历史上的重要革命与独立运动。

1. 美国独立运动1775年至1783年,美国殖民地爆发了著名的美国独立战争。

这是美国殖民地人民为争取独立而进行的一次革命。

在这场战争中,美国人民奋起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最终取得了胜利。

1776年,美国大陆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正式宣告独立。

美国独立运动的成功不仅为美国人民争得了独立自由,也对其他殖民地和被压迫民族的独立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2. 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发生在1789年至1799年间,是欧洲历史上最为重要的革命之一。

这次革命旨在推翻法国旧制度,建立起一个平等、自由、博爱的共和国。

法国大革命中,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激化,终于导致了法国人民发动起义。

革命爆发后,法国国内爆发了一系列激烈的社会斗争,直到1799年,纳波leon突Emerius发动政变,结束了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不仅彻底改变了法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也对整个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

这次革命发生在沙皇制度触礁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下。

在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统治下,俄国社会矛盾尖锐,民众生活困苦。

革命爆发后,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夺取了政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俄国十月革命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鼓舞了世界各国工人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斗争精神。

4. 中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发生于1911年至1912年之间。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满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革命的发起人孙中山提出了“民主、民族、人民”的口号,呼吁全国人民起来反对外侮,争取国家独立和人民自由。

辛亥革命成功后,中国的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高中历史怎样理解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专题辅导

高中历史怎样理解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专题辅导

高中历史怎样理解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某某吴云驾“最薄弱的环节”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反动统治力量脆弱,国内各种矛盾尖锐;二是说这个国家革命力量强大。

一、沙皇专制统治下国内阶级矛盾尖锐俄国十月革命前,俄国农村仍保留着贵族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形式,还保留着政治体制上的沙皇专制制度。

当时的沙皇政府对内实行专制统治,拒绝改革政治,致使国内各种矛盾激化。

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得到沙皇专制制度庇护与支持的资本主义垄断组织已在国家经济生活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这样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显得更加突出。

正如列宁指出的:“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像在俄国那样,国内的大多数居民是受压迫的。

”二、俄国经济落后和侵略扩X导致民族矛盾加剧俄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时间较晚,到了20世纪初,俄国经济发展速度虽然较快,但由于存在着农奴制残余,俄国经济仍落后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50~100年,经济总量在世界上占的比例很小。

经济落后的俄国遂成为外国资本主要是英法资本的输出场所,使俄国工业、金融等主要部门受到外国资本操纵和控制。

对外方面,沙皇俄国侵略成性,不断进行侵略扩X,参与瓜分势力X围(与日德矛盾突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土耳其、波斯和巴尔干一些国家都深受其害。

这样就激化了俄国同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俄国同西方的矛盾。

三、革命力量的增长加速了反动政权的崩溃当时的俄国,一方面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成了“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另一方面在俄国又形成了用革命方式解决这些矛盾的社会力量。

1913年俄国产业无产阶级的人数达364万人。

特别重要的是俄国无产阶级已经建立了新型政党——布尔什维克党,产生了自己的领袖列宁。

因此,俄国也成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最容易突破的地方。

四、一战和临时政府的战争政策使俄国形势雪上加霜沙皇政府和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战争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

1917年爆发二月资产阶级某某革命,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和俄国两个国家历史上都有矛盾,其中和俄国有大片的领土纠纷。

但因为没有什么战略价值,所以双方可以将矛盾在可以预见的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进行掩盖。

另外领土的分布也防止了中俄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双方的政治经济中心相隔万里,中间是大片的无人地带,这样的军事纵深使得任何一方都很难在短时间内速战速决。

苏联解体后,俄国国力相对衰落,对美国的幻想破灭,尤其是北约东扩使俄国倍感孤立,希望倚重中国来平衡俄国与美国和欧洲的关系,也希望改善周边环境以集中精力致力于国内改革。

所以中俄两国于1997年签订了减少边界驻军的边境协定,宣布两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中俄关系的改善,有利于中国西北边境的稳定和两国增加信任,以及阻止少数民族分裂主义者利用俄国和中亚进行活动,并且增大了中国牵制美日的筹码。

从利益关系所决定的相互间的矛盾状况来看,中美矛盾大于美俄矛盾,美俄矛盾大于中俄矛盾,因此从这个角度分析,俄处于最有利的战略地位,中国次之,美国最不利。

在“一强挟两弱”型的三角关系中,如果处于弱势的甲方和强者的矛盾在三角中处于较突出的位置,那么,弱势的甲方实力和它在三角关系中主动地位就会在一定时期内呈负相关关系,它在三角关系中也将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

目前中国在中美俄三角关系中的处境就类似于这种弱势的甲方。

美俄关系的改善,不会影响到中俄关系的正常发展。

理由有三个方面:一是中俄两国无论是在战略利益上,还是在具体国家利益方面,都存在着许多共同点,只要存在着这些共同利益,中俄关系就不会下滑;二是从三角关系的制衡机制来看,“联弱击强”是三角制衡的一个基本原则,在“一强挟两弱”型的三角关系中,较弱的两个角则更是如此,它们是天然的联盟。

如果俄罗斯倒向美国,进行联强击弱,最终它也难逃唇亡齿寒的命运;三是从俄罗斯的角度看,在改善美俄关系的同时,保持中俄关系的正常发展,可以使它在中美俄三角关系中处于较为主动的战略地位,这对它是最有利的。

鉴于两国利益的互补性,在俄国尚未重振大国雄风之前,它仍会将与我国保持睦邻关系放在重要地位。

在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两国关系不会出现大的波折。

但中俄关系也存在很大的隐忧。

首先,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有着很大的策略性,双方很大程度上是由美国的全球安排被迫走到一起的。

另外,双方都倚重发展对美国以及西方的关系,以求得经济发展,而双方的经济合作却面临很多困难,经济合作的滞后将影响双边政治关系的发展。

再者,由于地缘政治和历史因素,双方存在不信任,俄国想通过美日来牵制中国。

最后,俄国国内有传统的民族沙文主义倾向,不利于两国关系的发展。

力避卷入三角斗争的中心和前沿,应该成为我们应对中美俄三角关系的努力方向。

运筹三角关系的关节是争取主动权。

而“三角关系中主动地位的获得,……往往不在正面主位,而在偏师侧翼;往往不在矛盾的中心和对抗的前沿,而要置身于矛盾与对抗的焦点之外;……。

”对于在“一强挟两弱”型三角关系中处于弱势的一方来说,这一点更为明显。

因此,在中美俄三角关系中,中国要力争避免成为美国的主要对手,防止走向三角的中心和矛盾对抗的前沿。

阅读全文 | 回复(2) | 引用通告 | 编辑•圈子:军事思想
•上一篇:军报征稿:写给刘翔
•下一篇:征稿:向残奥会观众致敬
Re:面对俄美冲突中国该如何应对?
[ 2008-9-2 17:11:00 | By: jeffreytony ]
多边格局稳定于两极格局,而三角关系是多边关系中最稳定的。

因为三方中任何两方结成同盟,另一方都将面临1:2的绝对劣势。

而如果是四方,如若存在结盟皆可能出现1:3,或者2:2,前者是一边倒,不可能稳定存在,后者实际就成为两极格局。

如果是五方,就可能出现1:4,2:3两种情况,前者悬殊更大,更不稳定,而后者2:3实力悬殊较三角格局中1:2要小。

由此类推,我们便可以发现,只有在三角格局中形成1:2时可能存在但却悬殊最大的。

因此在三角中,任何一方都希望能够通过联合一方对第三方形成绝对优势,同时又极力避免另外两方联手而是自己陷入被动,在相互利害关系作用、牵扯、低效下,最终的结果是不可能出现2:1的稳定状态。

而成为相互之间关系十分微妙,或敌或友、耐人寻味的三角关系。

历史上的三国,冷战时期的美、苏、中三方时斗时和便是最好的例子,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个人的利益,这是三角格局中最本质、最核心的规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