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秘书工作
古代秘书制度演变
![古代秘书制度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69c5d4d0b14e852458fb5719.png)
古代秘书制度演变■完颜绍元中国古代的秘书制度,就其从发生到形成、从辟举到任命、从公器到私聘的嬗变过程来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秦汉“文法吏”机关当家第一阶段是秦至西汉时期。
当时,现代人所理解的首长秘书专业,如撰拟文稿,保管档案,汇总情况,乃至与闻机要等,还没有从一般的文牍事务中分离出来。
可以说,凡在各级政府机关供职的令史,即后来统称为文吏或书吏的一般办事员,都有执行秘书业务的可能。
由于当官的多由军功和勋贵出身,略输文采,所以行政作业“皆成于令史”。
后人点评秦汉政治,多谓其实是“文法吏”在各级机关当家,正可借这个视角观察。
总之,这一时期的秘书没有形成专职,地位普遍不高,甚至笼统地称为“椽史”也可以。
第二阶段是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先是太傅、太尉等中央高级部门内,大都设置了专司文案秘书职能的“记室”,并以“记室令史”为专门职称,其工作性质就是“掌上章奏报”。
汉和帝初年,车骑将军窦宪仰慕傅毅的文才,聘请他任“主记室”,这个“主记室”可以解读为首席秘书或秘书室主任。
又《三国志》称,曹操任司空,以陈琳、阮踽管记室,军国书檄大多出自这两个人的手笔。
整个两晋南北朝时代,上起诸王三公,下至州郡守尉,以及一切有权开府的军区司令或军分区司令,均置记室。
在县一级的基层政府中,也有记室设置,这个县政府秘书科里的成员,有主记室史、主记椽、主记、主记书佐、记室书佐等多种称谓。
可以说至汉末三国,从中央到基层,公府军政各级机关,秘书职能已经从一般的文书业务中独立出来,而且形成了编制和职称制度。
凡首席秘书的官秩都随首长的级别浮动,如三国魏的三公为一品官,像陈琳这种司空府记室就是七品,相当于一个二等县的县令。
《后汉书·舆服志》载“公卿以下至县三百石长”出行仪仗,前有“门下五吏、贼曹、督盗贼功曹,皆带剑,三车导”,即警卫队长、公安局长等三人武装开道,然后一概是“主簿、主记,两车为从”,就是办公室主任和首席或主任秘书各乘一车相随。
中国秘书史试题
![中国秘书史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ef5b29c9aa00b52acfc7caa6.png)
7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政府中的秘书机构: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中央秘书机构呈不稳定状态相反,政府各部门内及各级地方政府中的秘书机构却沿袭两汉,相对稳定。
汉代设立的三公府中的长史,从三国至南北朝一直沿置,无甚变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单位的建制为州,郡,县三级,各级政府部门中设有秘书机构。
汉代设置的州府主薄,魏晋时成统兵开府大臣的重要幕僚,由大臣自行聘任,负责上下行文,保管印鉴,总领府内日常事务,作用权力都颇大,为秘书首脑。
郡县衙门中仍又郡丞,县丞监管秘书工作。
各设有主薄,郡府主薄一职一直为以后各朝所沿用,县府主薄一职一直被沿用到清朝末年72.简述文笔的区别和意义:曹操之后不久,公文成为一种正式的独立文种。
当时,文章有了文笔之分,文即文章,诗赋,必须有情辞声韵。
笔即公文,不需要有韵,也不必具有文采,只要直叙,着眼于述事达意,施于实用,凡表,奏,书,檄都称笔,它有一定的格式,类似于近代的文牍。
文笔之分:说明公文写作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技能,有它独特的要求,规格。
这无疑大大有助于提高公文的质量,它是文书工作史上的一大飞跃。
73.诸葛亮从哪个方面对秘书人才进行考察:1.是“问只以是非而观其志”就是向对方提出相互矛盾的问题,看对方的辨别能力2.是“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就是反复同对方辩论一个问题,看对方的辩才和机智应变的能力3.是“咨之以计谋而观其变”就是请对方就某一问题出谋划策,提出咨询意见,以看对方申时度势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是“告之以难而观其勇”就是将面临的危险告诉他,看他勇敢程度和献身精神5.是“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就是在开怀畅饮的场合,观察对方的自制能力和酒醉以后显示出来的本色6.是“临之以利而观其廉'就是让对方面临有利可图的机会,看对方是否廉洁奉公7.是”期之以事而观其信“就是从同对方约定某件事上看对方是否守信用74.为什么说唐,宋时期是秘书工作的成熟时期:在隋朝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朝,其朝廷的秘书机构分置于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内,相互配合,相互制约。
浅析古代秘书制度的演变过程
![浅析古代秘书制度的演变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8b8fd4d2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85.png)
浅析古代秘书制度的演变过程浅析古代秘书制度的演变过程摘要:对古代秘书制度的演变过程进行简单的阐述,分析奴隶制度时期、封建社会时期等秘书工作的发展进步,并总结历代秘书工作的经验教训。
关键词:古代秘书秘书制度演变中华民族经历了忐忑不平、跌宕起伏的几千年,秘书工作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已然也存在了几千年,其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进步着。
迄今为止,我国秘书制度经历了从产生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到近代社会再到新中国这样几个发展时期。
在发展过程中,我国秘书制度一方面体现出渐进变革的“路径依赖”性,对部分制度做了继承;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激进变革的“革命性”,对部分制度做了发展。
①就这样,我国秘书制度在继承与发展之间逐步完善。
现在有关现代社会的秘书的定义尚存众多争议,我较倾向于陈合宜教授的观点,即“秘书是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团体或个人提供辅助管理、综合服务的人员。
”②然而,古代的秘书又与现代的秘书工作又有所不同。
经过综合分析,古代的秘书工作制度包括文书档案工作制度、历代公文文体、信访制度、社会调查制度等。
因此,秘书制度的演变对于现代了解秘书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一、古代秘书制度的起源与秘书制度的奴隶社会时期人类秘书工作产生有两个必要的社会条件:一是有了社会组织的领导部门,即我们所说的社会权力机构;二是有了文字和公务文书。
③而这些条件在国家形成以前就已经具备了,也就是说,人类秘书工作在国家形成以前就产生了。
不过,秘书工作起源于何时,经分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认为起源于远古的黄帝时代,一种认为起源于夏代的奴隶社会。
对于第一种说法,《汉书古今人表》记载了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帮助黄帝记载国家大事,④证明仓颉做的工作正是秘书的工作;对于第二种说法,正是因为文字起源于夏代时期,而随着阶级压迫的产生,阶级统治应运而生,社会权力机构就此出现,秘书工作从一产生器就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⑤因此秘书工作产生的两个必要的社会条件同时拥有,使得夏朝成为我国秘书工作的滥觞。
秘书历史:古代秘书选拔制度
![秘书历史:古代秘书选拔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005007ca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b2.png)
我国秘书⼯作的历史源远流长,其中历代选拔秘书的经验尤为可贵,对今天培养和任⽤秘书⼈员有借鉴作⽤。
兹将散见于史籍的这⽅⾯记载搜集、整理,作扼要介绍。
秦代是我国第⼀个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其选⽤秘书的主要特点是世代相袭。
当时以承办⽂书为主要业务的秘书⼈员称"史"。
这是⼀种专门职业,世代相袭。
其后代⾃幼就被送⼊专门的学校学习,这是最早的培养秘书⼈员的专门学校。
秦律规定,凡⾮史之⼦不得混⼊这类学校,违者治罪。
同时,凡犯过罪的⼈也不能担任⽂书⼯作。
汉代,中央集权的统⼀封建王朝已趋于巩固,选⽤秘书⼈员已着重于业务能⼒。
当时,中央政府机构尚书台和御史府任⽤秘书,需经过严格的考试。
《汉书·艺⽂志》和《说⽂解字》卷⼗五引《尉律》中均有记载。
这些部门的秘书,年龄须在17岁以上,要能背诵书九千字以上,并考其⼤篆、⼩篆、刻符、⾍书、摹印、署书、书、⾪书等⼋种字体。
每年年底,先在郡⼀级考试,合格者由郡守移送于京城,再经太史⾯试,取其中优秀者派⾄尚书台和御史府任尚书令史,掌写⽂书。
尚书台中为朝廷起草公⽂的尚书侍郎,要求更⾼,除注重其⽂采外,还很重视实际⼯作的锻炼。
初⼊台时只能任尚书郎中,为见习官员,满⼀年后升为尚书郎,协助诗郎办理⽂书事务,三年后才能任尚书传郎(事见《东汉会要·诏令》)。
魏晋南北朝时,秘书写作已发展为⼀门专业性很强的技艺。
统治者在选⽤秘书时已要求其精于业务,以提⾼⽂书⼯作的质量和使⽂书卷⾯字迹美观。
当时,⼠⼈中出现了⽂、笔之分。
⽂即⽂章诗赋,须有情辞声韵。
笔即公⽂,不须有韵,也不必具有⽂采,只须直⾔,着眼于叙事达意,施于实⽤。
凡表、奏、书、檄等公⽂皆称笔,它有⼀定的格式,多为四字⼀句。
能写⽂章诗赋的⼠⼈不⼀定能拟写公⽂。
为此,产⽣了许多专以拟写章、表、书、奏的⼈才。
统治者都竞相招纳、礼聘他们担任秘书。
如陈琳、阮路被曹操所聘⽤。
曹丕赞誉他们为“章表书记,令之隽也。
第十章 中国秘书工作沿革要略
![第十章 中国秘书工作沿革要略](https://img.taocdn.com/s3/m/8c780cdc6137ee06eff91894.png)
文件的种类名称和行文关系的统一:
上级对下级的行文有令、训令、指令、指示、决定、布告、批复、
通知、通报、通令等;
下级对上级的公文有呈、报告(含请示); 平行机关或不相隶属机关之间的行文有函(公函)、信等。
另外,计划、统计、会计、司法等专业公文也大量出现。文件的
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秘书工作
1926年7月,党的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扩大秘书建制,设立中央秘
书处,其职责是总揽全党的技术工作,包括党的文件处理、档案 保管、交通工作、保密工作,以及使用密写技术、传递技术、密 藏手段、避开敌人的计策等与敌人斗智斗勇的重要工作。这时从 事文书工作的人员被称为“技术人员”、机关内负责文书及交通 方面工作的负责人被称为“技术书记”。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秘书工作
“秘书令”
“中书省”
中书监、中书令
(三)隋唐时期的秘书工作
隋文帝时,恢复魏晋以来形成的三省制,即中书省、门下省、尚
书省。中书省ຫໍສະໝຸດ 内史省 三台、五省、五监、十二卫匦使院
(四)宋、元、明、清的秘书工作
宋代置官芜杂,官职变化无常
统一的一套秘书机构
内阁
分类工作达到了严格、细致、稳定的程度。
四、新中国前30年的秘书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级党政机关普遍建立了秘书机构。在中央
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县、乡政府,分别设有办公 (或秘书)厅、室、秘书处、科、股等机构,加强了秘书工作。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秘书工作的基点是总结和继承解放区党
作方式和工作方法上,第三次全国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座谈会提 出了“四个转变”,即从办文办事转变为既办文办事又出谋献策、 从收发传递信息转变为综合处理信息、从单凭老经验办事转变为 实行科学化管理、从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
中国秘书简史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秘书工作
![中国秘书简史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秘书工作](https://img.taocdn.com/s3/m/5aa815896bec0975f565e202.png)
3
一、 尚书台与三省 ( 一) 尚书省 秦及汉初, 尚书是少府的属官, 是在皇帝身 边任事的小臣, 与尚冠、 尚衣、 尚食、 尚浴、尚 席合称六尚, 因其在殿中主管收发( 或启发) 文 书并保管图籍, 故称尚书。从汉武帝开始, 尚书 和尚书台地位日渐重要。到东汉, 尚书可以说是 实际的政治权力中心。
8
三、 地方秘书机构 魏晋南北朝的地方官制主要是州、 郡、 县三 级制中均有其自身的秘书机构和岗位, 地方官府 秘书人员的构成, 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长 史、 治中从事、 主簿、 参军、 记室令史等秘书工 作领导者, 另一类是书吏、 书佐等秘书工作的具 体执行者。
9
三、 地方秘书机构 地方政府中, 除了上述秘书机构与岗位, 还 有沿袭旧制兼管秘书工作的郡丞、 县丞, 还有主 记室、 功曹史、 记事史、 五官掾、 文学掾等秘书 岗位, 且大多具有一定的数量规模。据《 晋书· 职 宫志》 记载: 两晋州府中常置内吏8人, 郡府置 内吏1 0人, 县衙置内吏1 2人, 这些人大多从 事日常事务工作和文书办理工作, 也属秘书人员 。
6
二、 皇宫秘书机构 三省的分工, 门下省属审议机关, 尚书省是 行政执行机关, 中书省是典型的中央政府的秘书 机关。三省之间的关系是“ 中书出令, 门下审议 , 尚书执行” 。“ 中书出令” 主要是说中书省根 据皇帝的旨意起草的政令要经过门下省审议, 最 后由皇帝亲自批准, 才能成为国家的法令, 然后 交尚书省执行。
4
一、 尚书台与三省 ( 二) 中书省 魏初曹丕建立的官署称作中书省, 负责起草 诏书, 掌管掌奏, 记录朝廷大事, 参与政务。中 书令相当于皇帝的机要秘书长。《 晋书· 百官志》 “ 置中书令, 典尚书奏事, 而秘书令改为监” 。 将朝廷秘书机构的约奏, 出令之事, 改由中书令 掌管, 秘书令改名为秘书监,并恢复桓帝时秘书 监只掌管图书典籍的职能。中书令和中书监因为时 常位居皇帝左右,地在枢机, 多受宠信, 当时称 中书省为凤凰池。
秘书工作的起源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
![秘书工作的起源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https://img.taocdn.com/s3/m/e1641dfc76a20029bc642d16.png)
贰 秘书与主官的关系
门 阀 士 族 不 断 衰 落
寒 门 权 势 日 益 上 升
寒门掌机要
叁 文书档案工作
一、
叁 文书档案工作
叁 文书档案工作
蔡邕——《独断》 曹丕——《典论 论文》 曹植——《与汤祖德书》 虞植——《文章别流论》 应玚——《文论》 陆机——《文赋》 刘勰——《文心雕龙》 代初 公步 文构 理成 论我 体国 系古
九品中正制大体是指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 且德名俱高者。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大、小中正产生后,由 中央分发一种人才调查表,在该表中将人才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 下上、下中、下下。此表由各地大小中正以自己所知将各地流亡人士无论是否出仕皆登记其上, 表内详记年藉各项,分别品第,并加评语。小中正襄助大中正审核后将表呈交吏部,吏部依此 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此项制度使得当时的官吏选拔有了一客观标准,此标准其实依然是采 取地方群众舆论和公共意见,保留了汉代乡举里选的遗意。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一方面解决了选 拔官吏无标准的问题,使当时一时间吏治澄清。另一方面缓解了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 系,促成魏晋实现全国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曹丕时期
主书(机要秘书) 负责保管文书,以备查询,抄写诏敕。
西晋时期
中书舍人
书吏 书助
中书省向着实权机构的趋势发展
二 设门下省分中书省之权
魏晋南朝
北朝
封建社会中中央秘书机构及其官职不稳定; 秘书仅有辅助决策权; 秘书机构的演化其根源是君主专制。
壹 秘书机构和官职
四、皇宫秘书官职
门下省成为实际兼职的皇宫秘书机构; 宋刘时期的典签实际控制地方政权和兵权; 起居令史,负责记录皇帝的重要言行和大臣对朝政的讨论; 在皇宫中设立信访机构公车府,让百姓伸冤; 魏晋南北朝整个时期都设有秘书机构和主簿、记室等秘书官吏。
第二章 秘书职业及其发展史
![第二章 秘书职业及其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29bfbfd66f1aff00bed51ebf.png)
第二章 秘书职业及其发展史
二、中国近现代秘书工作 三、中国当代秘书工作 四、国外秘书工作概况
运用下面的表格模板制作三个表格(中国古 代秘书工作概况、中国近现代秘书工作概 况、中国当代秘书工作概况)
Table
TEXT
Title A
TEXT
TEXT
TEXT
TEXT
Title B
Title C Title D
Title E
Title F
《中国秘书史》第十二章(历代秘书工作的经验和鉴戒)
![《中国秘书史》第十二章(历代秘书工作的经验和鉴戒)](https://img.taocdn.com/s3/m/432ef607b52acfc789ebc9f4.png)
二、秘书工作的指导思想 (一)正确处理秘书和领导的关系 (二)秘书要调查研究 (三)反对党八股 三、秘书队伍的建设 (一)秘书的选用 1.坚持政治上的高标准 2.具有献身精神 (二)培养优良的作风 (三)壮大秘书队伍
思考题:
1.试述历代中央秘书机构的演进规律。 2.试述历代秘书官吏的选拔制度和考核制度。 3.中国历代在防止秘书官吏舞弊方面有哪些经验教训? 4.中国历代秘书有哪些优良传统? 5.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哪些秘书工作的基本原则?
秦汉
尚书
魏晋南北朝 秘书令、中书监、中书舍人
第二节 秘书官吏的选拔和管理
唐 中书舍人、同事舍人、起居舍人、翰林学士 宋 贴司、押司 辽 林牙、令吏、译史 金 奏事官 元 司吏、奏差、宣史 明 内阁学士、中书舍人、六科给事中、秉笔太
监 清 中书、给事中、军机章京
第二节 秘书官吏的选拔和管理
二、历代秘书官吏的选拔制度 秦朝 史官 世袭 地方官衙则采用吏试法 汉朝 着重于业务能力 魏晋南北朝 秘书写作 唐朝 文化水平高,工于书法,擅长写作娴于辞令和有处 理公文的能力,外貌要求 宋朝 设宏词科 从有较高的文化水平的知识分子中考选文 字秘书 元朝 逐级升补 明朝 科举考试 清朝 军机章京 由军机大臣初选,由皇帝亲自录取
第三节 历代秘书的优良传统
一、秉笔直书 “书法不隐” “书法”的核心是“君举必书”和“秉笔直书”。 “君举必书”是指凡天子、诸侯的言行都得直录。“秉
笔直书”是指凡政事都得如实记载 二、忠于职守、严守制度 三、落笔神速 四、处变不惊 五、具有民族气节 六、擅长书法艺术
第四节 主要秘书业务的经验教训
第一节 秘书机构设置的经验教训
二、历代地方秘书机构相对稳定发展及其原因 (一)历代地方秘书机构的演进 (二)历代地方秘书机构相对稳定发展的原因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秘书工作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秘书工作](https://img.taocdn.com/s3/m/5c7e9c60a8956bec0975e3af.png)
2.曹丕设立中书监、令
文帝黄初初,改秘书为中书,置监、令,以秘书左丞刘放为中书 监,右丞孙资为中书令。监、令盖自此始也。 官署称作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书,掌管章奏,记录朝廷大事,参 与政务。 魏晋以来,中书监、令掌赞诏命,记会时事,典作文书,以其地 在枢近,多承宠任,是以人因其位,谓之凤凰池焉。荀勖自中书监迁 尚书令,人皆往贺。荀勖说:“夺我凤凰池,何贺之有!”《通典》 卷21
魏 南 朝 期 秘 工
晋 北 时 的 书 作
秘书机构与秘书官职
秘书的选拔及与主官的关系
文笔之分与文书档案工作
秘初步形成
皇宫秘书 官职
地方秘书机 制
2
“霸府”现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个王朝都由手握军权的权臣建立。在正式取得皇位前, 他们任用一批人组成一套机构,完全在正规官制之外,自由行使权力,历史上 称这些权臣所独自掌握的实权机构为“霸府”。这种现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各 代一再重演。到隋朝建立时,随着“霸府”在历史上消失,后代再没有出现过。 霸府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权臣建立的控制皇帝和朝廷,作为国家实际权力 中心的府署机构。霸府是国家实际上最高政治中心和最高军事中心。霸府是魏 晋南北朝时期特殊而重要的机构,同时也是特殊的统治模式,对魏晋南北朝时 期的政治和制度都有重要的影响。 霸府不属国家官署,只是权臣的私府,相当于秘书处。幕僚既是谋士, 同时办理文书、处理日常事务,相当于秘书官员。幕僚在帮助主人夺取帝位的 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博得主人信任。一旦主人继位称帝,其军队变为国家 常备军,霸府变为中央秘书机构,幕僚则转化为国家正式官员或秘书人员。
(三)曹魏时期军队中的秘书机构 曹魏时期,战乱频仍,军队是政权的主要支撑。曹操当时亲自掌 军。军队中除领兵打仗的将领之外也设置了相应的秘书人员。曹操执 政之时,以太师丞相总领军队,有大量的幕僚和军事参谋人员,这些 人大都从事秘书工作,常加参军头衔。此外,地方州刺史及将军所领 之军队中也设置了秘书人员,主要有: 录事参军——刺史的主要属官和秘书官,总领将军府中的秘书 事务。 咨议参军——相当于军事参谋,掌参谋军事,辅助长官决策。 记室参军——负责将军府中的公文书信。
《中国秘书史》思考题参考答案
![《中国秘书史》思考题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4aeffc13968011ca2009196.png)
《中国秘书史》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中国秘书工作的起源1.简述我国秘书工作的起源过程。
答:我国秘书工作孕育于部落联盟的昌盛时期,萌发于夏朝,形成于殷商。
我国部落联盟的昌盛时期,已经形成了社会组织的领导部门,有了原始文字、原始的公务活动记录,有了专事记录的人员,出现了秘书活动。
那一时期也就成为我国国家秘书工作的孕育时期。
夏朝已有了公务文书和宫廷档案,并有了以此为主要业务的官员。
由于有关夏朝的记载甚少,至今尚难断定其秘书工作已经形成。
但是,秘书工作已在夏朝萌发。
商朝已有了不同名目、不同职掌、不同层次的史官,商朝末年建立起了我国最早的中央秘书机构——太史寮,有了甲骨文书,文书档案工作起步。
因此,我国的秘书工作从部落联盟昌盛时期孕育,经夏朝萌发,至迟在殷商已经形成。
2.简述中央秘书机构——太史寮的产生及影响。
答:商朝末年,随着统治区域的扩展、人口的激增,国事日趋繁忙。
作为辅助管理者的秘书也相应增加了,他们需要被组织起来,各司其职,又互相配合,才能有效地处理各方面事务,这样,就促使了专门秘书机构的产生。
据甲骨文和金文记载,商朝末年,朝廷中出现了秘书机构——太史寮,其主官称太史,下隶有层次不同、职掌各异的史官,它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商王的册命及祭祀等事宜,其结构虽然简单,却是至今我国历史上最早诞生的中央秘书机构。
3.简述甲骨文书。
答: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成熟的古文字。
甲骨文书是商王室用甲骨文写下的,记录以商王室的各种活动的文书,已初步具备文书的基本要素。
4.试分析“管理”与“文字”两大条件对秘书工作产生的决定性作用。
答: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表意的工具,也是书写文书的先决条件。
文书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材料,它只有在文字出现后才可能产生。
各文明古国的进化史都证实了这一点。
公务文书需要有人拟制、处理、传颁、保管,由此产生了以文书工作为主要业务之一的秘书和秘书工作。
因此,文字和公务文书的出现,是秘书工作起源的一个社会条件。
两汉魏晋南北朝天子政务秘书系统的变迁
![两汉魏晋南北朝天子政务秘书系统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b181d6c1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a3.png)
强调秘书人员的专业素质
在这个时期,秘书人员需要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和 办事能力,这为后世秘书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重视秘书工作的保密性
在这个时期,秘书工作保密性得到了高度重 视,这为后世秘书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经验。
对现代秘书工作的借鉴意义
提高秘书人员的综合素质
现代秘书工作需要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办事能力,同时还要具 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04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天 子政务秘书系统的变迁特
点
由兼职到专职的秘书职位演变
兼职秘书
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秘书的职位通常 由其他官员兼任,如官员的幕僚、书记员 等。
专职秘书
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出现了专门担任秘 书的官员,他们负责处理政务、文书等工 作,成为皇帝或官员们的专职秘书。
由个人到团队的秘书工作模式演变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运动
中央集权的加强
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使得天子的政务秘书系统 在处理国家事务时具有更高的权威性和决策权。
地方分权的斗争
与此同时,地方势力也在不断斗争,试图扩大自身权力。这给中央集权带来了挑战,也使得政务秘书 系统在处理地方事务时需要更加谨慎和灵活。
秘书部门逐渐成为皇帝的重要 助手,负责处理各种政务,包 括文书、档案、协调各部门等 。
秘书的选拔和考核也逐渐规范 化,强调才学、忠诚、能干等 素质。
研究不足与展望
01
02
03
04
05
尽管本文对两汉魏晋南 北朝天子政务秘书系统 的变迁进行了较为详细 的研究,但仍存在一些 不足之处。
首先,本文主要侧重于 描述变迁的过程和特点 ,对于变迁的原因和影 响因素分析不够深入。
第四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秘书工作》
![第四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秘书工作》](https://img.taocdn.com/s3/m/54b46cc631b765ce04081461.png)
九品中正制简介
ß 曹操死后,曹丕在采纳陈 群的创议后,就把曹操“ 唯才是举”的方针制度化 了,于是九品中正制成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 官制度。但当时察举尚未 完全废除。
第四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秘书工作》
九品中正制简介
ß 陈群九品中正制的实施,实际上是和曹操“唯才是 举”的思想南辕北辙的。设立九品中正制,就是为 了缓和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矛盾,以求得世家大 族对曹丕代汉称帝的支持。
第四讲《魏晋南北朝时 期的秘书工作》
2020/11/29
第四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秘书工作》
知识点:
1.中央秘书机构初步发展为中书、门下、尚书三个相互监督、 相互制约的部门
2.统治者高度重视秘书工作,秘书机构的作用日益突出 3.领导和秘书关系协调发展 4.公文写作开始和其他文体分流,成为一种独立的应用文体 5.纸张成为公文拟写的主要材料,新的公文制度形成
第四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秘书工作》
九品中正制简介
ß 所谓“状”,乃是中正官对士人德才的评语, 一般只有一两句话,如“天才英博,亮拔不群 ”、“德优能少”等,这是对东汉后期名士品 评人物的制度化。
第四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秘书工作》
九品中正制简介
ß 品评主要有三个内容: ß 1、家世:即家庭出身和
背景。指父祖辈的资历 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 。这些材料被称为簿世 或簿阀,是中正官必须 详细掌握的。
尚书省
第四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秘书工作》
第一节 秘书机构和官职
一、设中书省替代尚书台 (一)曹操设立秘书令、秘书丞
秘书令 秘书左丞 秘书右丞 秘书机构 收发、处理奏章文书,拟制、传发敕令 秘书令、秘书左丞和秘书右丞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的 名实相副的秘书官职 以秘书令为首的秘书机构也成为我国历史上首次出现 的名实相副的秘书机构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秘书工作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秘书工作](https://img.taocdn.com/s3/m/6e8bca0459eef8c75ebfb304.png)
(二)诸葛亮对秘书的“参署”制度 + 违覆即发现公文中主官的批示有与国家政 策违背之处,秘书人员应该提出自己的看 法,陈述理由,送回主官处,建议重新审 改。 + 直言即要求秘书人员对主官直言不讳,凡 发现主官在处理公务、行为言论中有不当 之处,都及时指出,避免过失。 + 进人即要求秘书人员主动向主官推荐人才。
+ 2.九品中正制的含义
所谓“九品中正制”,是曹丕称帝 后,根据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设立的, 即令中央的一些官员兼任其原籍所在 州郡的中正,根据“以论人才优劣, 非谓世族高卑”的原则,察访本州郡 的人才,列为九等,以备选用。
+ 3.九品中正制的内容
+ 一是对官员职位进行
从上上至下下九品区 分,并据此规定任职 者所需的人才品级; 二是相应地把人才的 品级分为九级,以为 各种官员职位提供合 格的人才。
+ (三)请示类公文一文一事制度
+ 始于魏晋南北朝时的曹操,即一
件公文只直叙一件事,不同的事 由不混于一文。东晋桓玄下令公 文用纸制作后,一文一事逐渐成 为定制。
三、公文文体 臣属送呈皇上的上行文 + 启事——官员向黄帝陈述事情的文书。后 也用作下级官员向上司的陈事。
+ 笺——类似于表的问题,东汉起好用笺,
(一)公文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曹操公文的写作特点 1、以叙事为旨,开门见山,直叙其事; + 2、权威严肃,指令性强; + 3、篇幅简短; + 4、表述明确,指示具体; + 5、文辞朴实。 + “改造文章的祖师”(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 与药及酒之关系》)
+ “文笔之分”
+ 刘勰说:“今
之常言,有文 有笔,以为无 韵者笔也,有 韵者文也。”
中国秘书简史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秘书工作
![中国秘书简史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秘书工作](https://img.taocdn.com/s3/m/5aa815896bec0975f565e202.png)
6
二、 皇宫秘书机构 三省的分工, 门下省属审议机关, 尚书省是 行政执行机关, 中书省是典型的中央政府的秘书 机关。三省之间的关系是“ 中书出令, 门下审议 , 尚书执行” 。“ 中书出令” 主要是说中书省根 据皇帝的旨意起草的政令要经过门下省审议, 最 后由皇帝亲自批准, 才能成为国家的法令, 然后 交尚书省执行。
21
二、 档案工作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连绵、 社会动荡, 公元 1 9 0年, 董卓迁都长安, 焚烧都城洛阳, 两 汉积累起来的大量档案大多被焚毁, 给魏晋南北 朝的档案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比如古代流传下 来的乐谱亡于此时, 就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憾 事。西晋八王之乱、 永嘉之乱、 晋室南渡以及此 后接连不断的动乱, 都给档案工作造成极大破坏 , 致使档案大量流失。
8
三、 地方秘书机构 魏晋南北朝的地方官制主要是州、 郡、 县三 级制中均有其自身的秘书机构和岗位, 地方官府 秘书人员的构成, 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长 史、 治中从事、 主簿、 参军、 记室令史等秘书工 作领导者, 另一类是书吏、 书佐等秘书工作的具 体执行者。
9
三、 地方秘书机构 地方政府中, 除了上述秘书机构与岗位, 还 有沿袭旧制兼管秘书工作的郡丞、 县丞, 还有主 记室、 功曹史、 记事史、 五官掾、 文学掾等秘书 岗位, 且大多具有一定的数量规模。据《 晋书· 职 宫志》 记载: 两晋州府中常置内吏8人, 郡府置 内吏1 0人, 县衙置内吏1 2人, 这些人大多从 事日常事务工作和文书办理工作, 也属秘书人员 。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秘书工作
本章知识要点 基本点: “ 三省” 机构及职官的设置; “ 寒门掌机要” 现象; 公文文体、 公文写作、 文书制度; 谱牒文书。 重点: “ 寒门掌机要” 现象产生的历史背 景、 公文手笔 难点: “ 三省” 机构的职责。
魏晋南北朝秘书琐议
![魏晋南北朝秘书琐议](https://img.taocdn.com/s3/m/be18b80d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42.png)
魏晋南北朝秘书琐议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史上的分裂割据时期,这时政权林立,更迭频繁。
因此,各个政权之间官职名号不一,职掌也有差异,有的连完整的正式官制都不存在,一些制度多系临时措置。
但是,由于政治、军事斗争的需要,对于以文书事务为中心的秘书工作,统治者却十分重视,秦汉时期所形成的三层秘书系统还大致存在,甚至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对后来的隋唐制度产生很大影响。
现就几个较为重要的秘书官及其机构作一简要介绍。
一在皇帝身边出现了以中书系统为主干的秘书机构网络。
其长官是中书监、令,属官有侍郎、中书舍人等,官署名为中书省。
中书监、令是魏文帝曹丕在黄初元年(公元二二○年)设置。
当时,尚书台权力甚重,形同宰相府,曹丕放心不下,便将尚书台的机衡之任递夺,委任久掌机要的刘放、孙资管理。
因刘、孙两人资历不相上下,故分两官而监列令前。
这样,中书便独立出来,成为直接秉承君主旨意,掌握机要的官署,类似后世的秘书处。
属官有通事郎、黄门郎。
主要业务是为皇帝起草诏令和其他机要文书,并转送各地奏书。
送给皇帝的奏书,先由黄门郎看过签名,通事郎再署名,然后进呈皇帝,皇帝批准,最后向下行文。
晋代废通事郎,在中书监、令外增设中书侍郎四人。
属下有舍人、通事,后合称通事舍人,掌管呈奏案章,据说加“知制诰”衔也可以参加草拟诏诰的工作。
还有主书一职,负责保管各种文字资料,以备查询,相当于现在的机要秘书。
此时,中书的地位并不算高,但职务亲重,朝廷官僚往往喜任此职,《晋书·苟勖传》记载,苟勖以中书监改为尚书令,有人来贺,他却说:“夺我凤凰池,诸君贺我耶?”这里需要重点提一下的是中书舍人。
舍人一名始见战国,蔺相如曾当过舍人。
西晋时在中书省设中书通事舍人,东晋和南朝刘宋、萧齐政权均相沿置,萧梁时除“通事”二字,直称中书舍人。
在南朝的一百六十多年中,中书舍人的权力不断增长。
刘宋时,已“入直阁内,出宣诏命,凡有陈奏皆舍人转入,参决於中”。
①萧齐时,更是不离君主左右,例如,齐高帝萧道成决心废苍梧郡,早晨起来就叫值班的中书舍人虞整草拟敕命,不料此人夜间喝酒太多,不能操笔任事,齐高帝只得叫来另一位舍人刘系宗,“高帝曰;‘今天地重开,是卿尽力之日’。
古代秘书制度演变
![古代秘书制度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2b568004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b6.png)
古代秘书制度演变古代秘书制度演变古代秘书制度演变■完颜绍元中国古代的秘书制度,就其从发生到形成、从辟举到任命、从公器到私聘的嬗变过程来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秦汉“文法吏”机关当家第一阶段是秦至西汉时期。
当时,现代人所理解的首长秘书专业,如撰拟文稿,保管档案,汇总情况,乃至与闻机要等,还没有从一般的文牍事务中分离出来。
可以说,凡在各级政府机关供职的令史,即后来统称为文吏或书吏的一般办事员,都有执行秘书业务的可能。
由于当官的多由军功和勋贵出身,略输文采,所以行政作业“皆成于令史”。
后人点评秦汉政治,多谓其实是“文法吏”在各级机关当家,正可借这个视角观察。
总之,这一时期的秘书没有形成专职,地位普遍不高,甚至笼统地称为“椽史”也可以。
第二阶段是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先是太傅、太尉等中央高级部门内,大都设置了专司文案秘书职能的“记室”,并以“记室令史”为专门职称,其工作性质就是“掌上章奏报”。
汉和帝初年,车骑将军窦宪仰慕傅毅的文才,聘请他任“主记室”,这个“主记室”可以解读为首席秘书或秘书室主任。
又《三国志》称,曹操任司空,以陈琳、阮踽管记室,军国书檄大多出自这两个人的手笔。
整个两晋南北朝时代,上起诸王三公,下至州郡守尉,以及一切有权开府的军区司令或军分区司令,均置记室。
在县一级的基层政府中,也有记室设置,这个县政府秘书科里的成员,有主记室史、主记椽、主记、主记书佐、记室书佐等多种称谓。
可以说至汉末三国,从中央到基层,公府军政各级机关,秘书职能已经从一般的文书业务中独立出来,而且形成了编制和职称制度。
凡首席秘书的官秩都随首长的级别浮动,如三国魏的三公为一品官,像陈琳这种司空府记室就是七品,相当于一个二等县的县令。
《后汉书·舆服志》载“公卿以下至县三百石长”出行仪仗,前有“门下五吏、贼曹、督盗贼功曹,皆带剑,三车导”,即警卫队长、公安局长等三人武装开道,然后一概是“主簿、主记,两车为从”,就是办公室主任和首席或主任秘书各乘一车相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秘书活动和秘书工作的起源 第二节 历代秘书工作概况 第三节 现代秘书工作概况
第一节 秘书活动和秘书工作的起源
一、秘书活动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一)社会组织领导部门的出现是秘书活动产生的社会基础 (二)文字的产生和使用是秘书活动形成的直接推动力
二、秘书活动的萌芽 我国自黄帝时代起至在夏朝建国,大约经历了400年时间。
明朝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国家公文体系并颁发了这方面的法规, 这也是秘书工作进一步发展的重要表现。
(二)清朝的秘书工作
清因明制,在秘书工作领域同样如此。总括而言,就是清朝的 朝廷秘书工作机构的权力已不及明朝,只是为皇帝办理公开发布 的或一般下行的文书。
在我国古代秘书工作发展沿革的历史进程中,总体情况是以“ 后 代继承前代”的制度和做法为主,创新为辅。这是与整个中国 封建社会进程长期发展缓慢的特点相吻合的。这种特点造成了整 个秘书工作在缓慢的状态下演进和发展,少有突破性的飞跃发展 。
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开国后,为了加强和巩固其 统治,建立了以国王为核心的,由国王和辅臣组成的一整套国家结 构。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需要秘书人员承担大量辅助性工作。
夏朝的左史、右史、巫祝、遒人、秩宗等均为秘书人员。左史、 右史负责记录国家重大活动和国王言行,掌握机要史料;遒人掌管 王命的传达发布;巫祝和秩宗是国王与鬼神沟通的桥梁和使者,主 掌占卜、祭祀等宗教活动,是国王身边举足轻重的秘书人员。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秘书工作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处于严重分裂与动荡状态,战乱不断,朝代 更迭频繁。这也导致了皇帝的秘书机构和秘书职官变化不定。而秘书机构 和秘书职官的极不稳定,也正是统治阶级内部权力之争的反映。
四、唐宋时期秘书工作
唐宋时期的秘书工作制度已经相当系统和完备,从文书拟制起草直至移 交工作均有一套严格的制度,且均以法律形式加以规定。现根据《唐律疏 议》和《庆元条法事类》的记载,将唐宋两朝形成的有关秘书工作制度加 以归纳共十条:
在秘书人员的使用和管理方面,一改先秦时期史官世袭制的做法,采用了任 命、察举、征召、辟除等多种形式,并形成了对秘书性官吏的考核办法。
总之,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秘书工作的确立时期,秘书工作机构和秘书工 作人员的设置以及秘书工作的各项制度,都是在适应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治制度的基
础上产生的。这也为整个封建社会的秘书工作奠定了基础。
(1)国家中央机关的秘书工作分工更加明确,出现了“卿事寥”和“太史寥” 并列情况。
(2)巫史分离,史官地位升高,已经不像商朝时只托鬼神以陈政事。 (3)文书工作领域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第一,文书种类增加了,出现了“诰”、“誓”、“命”等国王对诸侯使用的 命令性文书和其他一些专用文书。 第二,文书结构复杂。 第三,文书保管工作更加严密,副本存档的制度出现了。
综上所述,我国殷商时期国家的秘书工作已经初具规模,国家机关已经广泛使用 了官文已作为管理政务的工具,秘书工作机构和人员分工,已经成为国家机构的重 要组成部分,在秘书工作管理方面,已经建立了初步的管理制度,这对秘书工作的 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二)周朝的秘书工作
周朝建立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权机构和政治制度比商朝更加完备,秘书工 作也有了相应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下列几点:
(1)公文一文一事制度。 (2)公文用纸制度。 (3)公文折叠制度。 (4)公文拟制和誊写制度。 (5)公文引黄和贴黄制度。 (6)公文签押、用印和判署制度。 (7)公文封装和编号制度。 (8)公文收发登记和催办制度。 (9)公文移交制度。 (10)文书工作保密制度等。
五、明清时期秘书工作
(一)明朝的秘书工作
这期间,秘书工作已经开始萌芽。 处于萌芽阶段的秘书活动,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记言记行的史官活动。 第二,听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阶级和阶级压迫的产生,原始的部落联 盟逐渐演变成为国家机器。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我国进入了奴隶 制社会,从此,国家秘书工作正式确立了。
夏朝作为我国国家秘书工作的起始时期,为秘书工作的发展进步奠定了不可缺少的 重要基础。
第二节 历代秘书工作概况
一、商周时期秘书工作
(一)商朝的秘书工作
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参见学者们对甲骨文书的研究成果,我们对商朝的秘书工作 扼要介绍如下:
(1)中央朝廷的秘书工作分工明确。 (2)秘书人员(即史官)在制作文书和记录活动时,要在文书上签署名字,以示 起草或记录人员对文书的负责。 (3)在文书制作和处理方面已有初步规制。 (4)在文书整理与保管方面出现了整理成册和集中归档保存的做法。
夏朝已经有了公务文书和文书工作。由于夏朝是在废除禅让制基础上建立的,损 害了维护禅让制者的利益,因而遭到激烈反对,使得战争频繁。当时公文内容主要是 讨伐敌方的战争动员令。而从当时公文行文角度说,文字简要、中心突出、要言不 烦、态度鲜明、富有气势和感染力,已经是一种比较规范的古代公文了。这些情况说 明,具有国家意义的秘书工作,已经在夏朝正式确立了。
第三节 现代秘书工作概况
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秘书工作 主要特点是: (1)政府秘书机构的设置、秘书人员的选用、培养等,吸收借鉴了西方秘书工 作的有益经验,初步纳入法制轨道。 (2)对秘书工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第一,在公文名称方面,清除封建糟粕,提倡民主平等思想。 第二,规定消除公文语言中的封建等级观念,废除封建社会公文中的“大人” 、“老爷”、“奴才”等说法,一律称现任职务名称,普通民众则称“先生”或称 “君”。这种用法上的变化,也是秘书工作进步的表现。 第三,规定凡对外发文必须盖印、签名,强化了机关发文的责任意识和权限区 别,增强了公文的权威性。 第四,改变公文末尾日期的标写方法,将原来用天干地支纪年的方法改为公元 纪年法。 (3)简化文件办理程序,提高办文效率,及时传递公文。
夏、商、周正值我国的奴隶制社会,与漫长的封建社会相比较,此时的 秘书工作仍然属于早期阶段,发展比较缓慢,但是毕竟为以后的秘书工 作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秦汉时期的秘书工作
秦汉时期,皇帝颁布的文书有制、诏、策、戒四种,臣僚上达皇帝的文书有 奏、章、表、驳仪四种。这些文书在使用方面有着严格而明确的规定。而此时还建 立了比较规范的秘书工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