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及消除
运动性疲劳研究综述

运动性疲劳研究综述运动性疲劳是一种具有特殊运动特征的疲劳症状,不同于一般的疲劳,在竞技体育中更为常见。
这是严重损害运动员身体机能并影响其运动成绩的一个主要因素。
目前,对运动性疲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抗疲劳和恢复方法及相关补剂,以及对人体机能和动物实验的探索性研究。
监测方法主要用于监测人体机能和训练负荷。
本文将对运动疲劳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今后运动疲劳的研究提供参考。
标签:运动性疲劳;疲劳机制;疲劳恢复引言随着当今运动训练科学化研究的不断深入,运动训练的竞技水平呈现出飞速发展的态势。
运动员为提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无一例外地选择了进行高强度、大运动负荷训练的日常训练和竞赛。
运动员的训练负荷必然大大超过正常的心理和生理水平,随之而来的是能量供应总是赶不上消耗的速度,产生运动水平下降、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等一系列消极的症状。
这就是我们所称的运动疲劳。
因此,对运动性疲劳进行研究,了解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机理,掌握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从而消除疲劳,对提高运动成绩、增进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所以,如何进行让运动员恢复以前状态是我们此时研究的重点。
以运动性疲劳恢复为主题词在知网搜索近五年相关期刊论文,其中相关期刊20篇,会议期刊5篇。
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运动性疲劳如何恢复相关性分析。
1.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分类疲劳是一种生理性保护,机体不能维持原有工作能力和强度是一种积累的过程,运动性疲劳是指由运动引起身体工作能力下降的现象。
在近百年来的研究中提出过各种概念,非常混杂。
因此,1982 年在第五届国际运动生化学术会议上,将疲劳定义为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特定水平上和/ 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这个定义的特点是:把疲勞时体内组织和器官的机能水平和运动能力结合起来评定疲劳的发生和疲劳的程度;有助于选择客观性指标评定疲劳。
运动性疲劳在人体中可分为心理性疲劳和躯体性疲劳。
心理性疲劳主要表现为行为的改变,长期从事某一工作或动作所产生的厌烦。
浅谈引起运动性疲劳原因及恢复方法

把疲 劳时 体 内组 织 、 官 的机 能 水 平 和运 动 器 能力 结合 起来 评定 疲 劳 的发 生 和疲 劳 程 度 , 助 有 于选 择客 观指 标评 定 疲 劳 。 如血 乳 酸 、 大 吸 氧 最 量等用 可 以一个 指 标来 衡 量 , 可 以用 多 个 指标 也 同时来 衡量 。
质 , 构成运 动 疲 劳 的重 要 递 质 。运 动使 血 液 中 是
的 因素 。已酰胆 碱 是最 广 泛 存 在 的神 经 递 质 , 参 与记忆 、 醒和体 温 的调节 。C n y等报道 : 拉 觉 ol a 马 松运 动员 在 比赛 中其 血浆 水平 下 降 约 4 % , 果 0 如
倪
斌, 董大勇 : 浅谈 引起运动性疲劳原 因及恢复方法
浅谈 引起运动性疲劳原 因及恢 复方法
倪 斌 , 大 勇2 董
( . 苏 经 贸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 苏 南 京 ,1 18 2 北 京 市 丰 台 区东 铁 匠营 第 二 中 学 , 京 10 7 ) 1江 江 2 16 ;. 北 0 0 9
. 文章 编 号 :17 0 4 (0 1 0 6 2— 3 2 2 1 ) 2一O 1 l7一o 4 ( ) 劳的分 类 二 疲
体育 运动 中产 生 疲 劳 是 十 分 正 常 而普 遍 的。 科学 地对 待运 动性 疲 劳 , 握 消 除 运 动性 疲 劳 的 掌 方法 , 以有效 巩 固运动 效果 , 高运 动成绩 。 可 提
摘
一
要 : 动性 疲 劳与恢 复过 程是 现代 体 育的科 学研 究 中的一 个重要 的课 题 , 为一种 生理现 象 , 运 作
直伴 随 运动训 练 的全过 程 。通过研 究发现 , 中枢及 外周运 动性 疲 劳主要 由各 种 生化机 制 引起 , 对这 针
运动性疲劳产生与消除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消除运动性疲劳是由于运动引起的运动能力和身体机能暂时下降的现象,是运动进行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生理功能变化。
疲劳是运动训练达到某种程度的标志,是训练效果的具体表现。
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人体只有经过一定程度的疲劳,才能获得超量恢复,使人体机能能力得到提高。
了解疲劳产生的机制有助于运动中延缓疲劳的出现,研究消除疲劳的方法有利于运动后尽快恢复体力疲劳问题日益受到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这密切关注。
一、疲劳产生的生理机制近年来各国学者对疲劳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多种假说以解释不同运动项目产生疲劳的机制。
1、能源物质的消耗。
这一理论认为疲劳的产生是由于在某一大强度运动中,起主要供能作用的能源物质大量消耗所致。
例如,百米跑运动,由于运动强度极大,运动中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磷酸肌酸的分解供能,当跑至60 - 80 米处,无论是一般运动员还是世界优秀运动员都会出现跑速降低现象,即出现了运动性疲劳。
究其原因是体内储存的高速率供能物质——磷酸肌酸大量消耗,人体运动中需要的能量不得不依靠糖的无氧酵解,由于糖酵解供能的速率约为磷酸肌酸的二分之一,所以跑的速度出现了下降。
2、内环境的失调。
这一理论认为疲劳的产生是由于大强度的运动中ph 值下降,水盐代谢紊乱和血浆渗透压改变等因素所致。
例如,在高温下作业的工人因泌汗过多,致使不能劳动严重疲劳时,给予饮水仍不能缓解,但饮用含0. 04 - 0. 14 %的naci 水溶液对疲劳就有所克服。
3、护性抑制。
根据巴甫洛夫学派的观点运动性疲劳是由于大脑皮质产生了保护性抑制。
运动时各种内外感受器接受的大量信息传至大脑皮质相应的神经细胞,使其长时间兴奋导致能量消耗过多,当消耗达到一定程度时即产生抑制,这对大脑皮层具有保护作用。
在长时间的运动中这可能是导致疲劳的重要因素。
4、突变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疲劳的产生可能是由于大强度的运动中能量供应不能以足够的速率满足运动的需要,或是肌肉力量下降,也可能是兴奋——收缩偶联动功能发生障碍而导致发生疲劳,这些因素之间的变化不呈线性关系。
运动性疲劳产生机理的分析研究

运动性疲劳产生机理的分析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运动性疲劳是运动员在长时间高强度运动后出现的一种生理现象,是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于运动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对于运动性疲劳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运动性疲劳直接影响着运动员的训练效果和竞技表现,同时也直接关系到运动员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了解和研究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理,有助于预防和管理运动性疲劳,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效果和竞技表现,保障运动员的身体健康。
近年来,随着神经生理学、肌肉生理学和内分泌学等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有关运动性疲劳产生机理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对于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理仍有许多未解之谜,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
本研究旨在对运动性疲劳产生机理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为预防和管理运动性疲劳提供参考依据。
1.2 问题意义运动性疲劳是运动员在进行高强度运动后产生的一种生理现象,对运动员的表现和训练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了解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管理运动员的疲劳状态,提高他们的训练效果和竞技水平。
对于普通人群来说,也经常会出现因为长时间运动或剧烈运动导致的疲劳感,了解这种疲劳的产生机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调整锻炼方式,保持身体健康。
研究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理,不仅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也对医学领域有着积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神经系统、肌肉酸痛和内分泌系统在运动性疲劳中的作用,可以为新型的运动性疲劳预防和治疗方法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并为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探究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3 研究目的运动性疲劳产生机理的分析研究引言研究背景运动性疲劳是运动员在进行高强度训练或比赛后所面临的一种常见问题。
它不仅会影响运动表现,还可能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对运动性疲劳产生机理的深入了解,对于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效果、预防运动损伤、提升运动表现具有重要意义。
运动性疲劳的机制与消除方法

浅谈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和消除

种判 断疲劳程度 的可靠检查方 法 ,根据本人 多年的体会 和有 关 资料的报道 。一般可根据 以下三个方面综合起来进行评定 : 第一, 根据学 生和运 动员的各 种 自觉症 状如疲 乏 、 头晕 、 头
悸 、 心 等 , 以评 定 。 恶 加 第二 , 根据疲 劳的客观体征如面色 、 排汗量 、 呼吸 、 动作 和注 意力等 , 进行评定 。 第三 , 根据身体各器官 系统 的生理 、 生化指 标变化 的情况 如 心 率 、 电 图、 心 反应 时 、 腱反 射 、 活量 、 肌 肺 血压 、 力和 尿蛋 白 握
等, 进行判断。由于运动时 , 机体 承受 的负荷量 和强度 、 机能状 况 以及外部环境条 件因素的不 同, 疲劳产生 的程 度不尽相 同 , 症状 表现也不一样 。
消除 疲劳 的方 法
1 理休息 . 合 () 1睡眠休息和安静休息 。人体处于睡眠状态时 , 机体的各器 官、 系统的活动能力 均下降到最低水平 , 物质代谢减弱 , 能量 的消 耗仅维持在基础代谢水平 , 这时合成代谢 有所加强 , 运动时消耗 的 能量物质逐渐得以恢复 。对 于进行高强度 、重负荷训练的学生来 说, 保证睡眠质量就是保障训练质量 。而适 当安静状态下的休息 , 包括听音乐等心理调节方法 , 也是调剂压力 和消除疲劳 的好方法 。 () 2积极休息 。积极休 息也称 活动休息 , 是指产生疲劳后 , 不 是 以静止休息来消除疲劳 ,而是采用强 度不大 、时 间不 长的运 动 ,或是改变运动方式作 为休 息 的方法 ,以达到消 除疲 劳的 目 的。在参加主要工作 的皮 质细胞产生疲 劳后 , 兴奋 度随后下 降 , 并逐渐转为抑制状态 。这时采用变换 方式 的轻微 活动 , 使皮质另 部分 神经细胞兴奋起来 , 通过负诱导机 制 , 可使原来 已经疲 劳 的神经 细胞 的抑制过程进一步 加深 , 物质 的合成过程加 快 , 而 从 达到加速疲劳消除的过程 。另外 , 将静止休息和积极性休息二 者 结合起来进行 , 效果更好 。 2 摩 . 按 按摩是一种 简单 易行的消 除疲 劳的方法 。适 时且恰 当的按 摩 , 以促进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的转化 , 可 加速疲劳时肌 肉僵硬 、 紧缩和酸胀痛 的代谢 产物 的排除 , 增进肌 肉的张力和弹性 , 促进 机体的消化、 吸收功能和能源物质在体内的转化 , 恢复关节功能。 3 . 温水浴 在水温适 宜( 3 4 度左右 ) 的条件下淋 浴 1 0分钟 以上 , 以加 可 速人体新陈代谢 ,调节 人体兴奋性还 可以大大降低血 液 中的乳 酸浓 度。此外 , 温水对副交感神经有所 刺激 , 以起到镇痛 的作 可 用以缓解 因疲 劳引起 的肌 肉酸痛 。由于每个人 的适 应能力 、 不同 对 温水 的要 求也不 一样 , 因此 , 水浴 的水 温 、 温 沐浴 时问等都 要 根据具体情况 而定 。
军事训练运动性疲营产生的原因及预防

。 张 慧
军事训 练运 动量大 ,极容 易导致 疲 劳 。运 动性疲 劳是一 种生理 现象 , 对 人体 是一种保 护性机 制 ,但 是如果 人 经常 处于疲劳 状态 ,积累 的结 果就 易 导致过 度疲 劳 ,影响 身体健康 。疲 劳对于 军事训练 水平 的提高及 士兵完 成其他 任务 会产生很 大的影 响 ,故在 军 事训 练过程 中应充分 了解 和重视疲 劳 的现象 ,选择 科学 的方法来恢 复 自 身 的机体功 能 ,以达到 尽快消 除运动 性疲劳 、提 高军事训练 的效果 。
的疲 劳 。
消 除疲 劳 的方 法
整理活动 整理 活动是消除疲劳 、 促 进体 力恢 复 的一 种 良好 方法 ,应给 予 足 够 的 重 视 。剧 烈 运 动 后 进 行 整 理 活 动 ,可使 心血管 系统 、呼吸系 统仍 保 持在较 高水平 ,有利 于偿 还训 练时 所 欠 的氧 债 。整 理 活 动 可 使 肌 肉放 松 ,避免 由于局部 循环 障碍而影 响代 谢 过程 。整理活 动应包 括慢跑 、呼 吸 体 操及各 肌群 的伸 展练 习 。运 动后做 伸 展练 习可消除 肌 肉痉挛 ,改 善肌 肉 血 液循环 ,减轻 肌 肉酸 痛和僵 硬的程 度 ,消 除局部疲 劳 ,对 预防运 动损伤 也有 良好作用 。 物理疗法 特别 是按摩 ,可 以促进 血 液循环 ,加速疲 劳 消除及机 能的恢 复 。按摩 是有效 的恢 复手段 。负担量
缓 、不 灵敏 ,动 作 的协 调能力 下降 , 失 眠 、烦 躁与不安 等 ;心理性疲 劳是 由于心理 活动造成 的一 种疲劳状 态 , 其 主观症状 有注 意力不集 中 ,记 忆力 障碍 ,理解 、推理 困难 ,脑力 活动迟 钝 、不准 确。躯体 性疲 劳和心 理性疲 劳 是密切联 系 的 ,运动 性疲 劳是身心
运动性疲劳产生机理、监测及恢复方法研究

综合其研究认为运动性疲劳产生 的机制 主要有 : 1 ) 能源储存物质的消耗 ; 2 ) 代谢产物——乳酸 在体 内的堆积 ; 3 ) 体 内各种活动基质失去平衡 ; 4 ) 内环境紊乱 , 机体平衡被破坏 ; 5 ) 维生素和微量元 素的缺乏等等。例如 : 靳磊 , 郑琨《 论运动疲 劳的产生与消除》 J , 何丹卡《 大生运动员运动性疲劳及
性疲劳机制 的认识颇有类似之处。 也有学者对运动性疲劳的认识持不 同的说法 , 如李晓兰“ 论运动疲劳与恢复” 一文 中, 认为构成 疲劳的因素有 : 第一 , 不同体系酶的活动 ; 第二 , 稳定的内环境 ; 第三 , 神经 一 体液 一 反馈的调节 ; 第四, 不 同物质 和能量 的相互 转化 、 以及 细胞 的供 能水 平 和代 谢 能力 , 尤 其 是线 粒 体代 谢 能 力 与钠 、 钾 泵 功 能、 各 器官 的机 能 的共 同作用 等等 。在 文 中作者 认 为关 于运动 疲劳 有 : 衰 竭说 、 堵塞 说 、 内环境 定性 失 调说 、 保护性抑制说 、 突变理论、 自由基学说等几种学说 , 是因为运动时不同疲劳机理的产生是 由不 同 的运动强度、 运动方式、 运动时间来共同决定的。作者最后分别谈到了无氧练习和有氧练习是疲劳产 生 的原 因 引。
0 引言
运动 性疲 劳是运 动训 练 中的必然 现象 , 没有疲 劳 的训 练 是无 效 的训 练 。而运 动 性疲 劳 产 生 的机
理、 监测以及恢复方法一直是学术界及训 练学界关心 、 研究 的热点与难点。登录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库, 检索 项为 “ 题名、 主题 、 关键词 、 摘要 、 全文” , 以“ 疲劳恢 复 、 疲 劳监测 、 运 动性疲 劳” 为检 索 关键 词 。 查 找范 围为“ 1 9 7 8~2 0 0 8年 ” 的“ 全部 期 刊 ” , 匹配“ 模糊 ” , 进 行检 索 、 查找 相关 文献 , 再从 中选 取与 疲
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

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运动性疲劳是指在运动过程中出现的身体和心理上的疲劳现象。
疲劳是一种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会影响到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运动技能和心理状态。
对运动性疲劳的研究一直是运动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本文将综述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
关于运动性疲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代谢物积累、神经传导、肌肉损伤和心理因素。
代谢物积累是导致运动性疲劳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高强度运动中,肌肉组织会产生大量的乳酸和氢离子,导致肌肉酸化和髓鞘损伤。
乳酸和氢离子的积累会影响到肌肉的收缩力和疲劳抵抗力。
磷酸化物和糖原的消耗也会导致肌肉力量的下降和疲劳的产生。
代谢物积累的机制研究对于预防和改善运动性疲劳具有重要的意义。
神经传导是肌肉收缩和放松的关键过程。
运动性疲劳会导致神经传导的功能障碍,使得神经冲动传递的速度和频率下降。
神经传导的异常会导致肌肉力量和反应速度的下降,从而影响运动的质量和效果。
神经传导的研究对于理解和预测运动性疲劳具有重要的意义。
肌肉损伤是高强度运动后不可避免的结果之一。
运动性疲劳会导致肌肉纤维的断裂和结构的损伤。
肌肉损伤的程度和恢复速度对运动员的恢复和训练计划的安排有重要的影响。
肌肉损伤的研究对于指导运动员的训练和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心理因素是影响运动性疲劳的重要因素之一。
焦虑、压力和情绪的变化会影响运动员的体能和技能表现。
运动性疲劳会导致心理上的压力和负面情绪的增加,从而影响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和表现。
心理因素的研究对于培养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提高运动表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运动性疲劳的研究涉及代谢物积累、神经传导、肌肉损伤和心理因素等方面。
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这些方面,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目前对于运动性疲劳的机制和影响因素的认识还不完全,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如何预防和改善运动性疲劳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希望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运动性疲劳,提高运动员的训练和竞技水平。
论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及中医调节机制

性 疲 劳过 程 中 的内分 泌 变化 与肝 肾关 系密切 。 4运动 性 疲劳 的 方药 筛选 根 据辨 证 法 和针 对症 状 选药 的原 则 , 先 针对 引 起运 动 首 性 疲 劳 的 原 因及 表 现 的 征象 , 别 属 于 何 型 , 辨 然后 针对 运 动 性 疲 劳 的 发 生发 展 过 程 , 因人 因地 因时 制 宜 . 确立 疏肝 解 郁 为主 , 配合 理气 健脾 、 益气 养 阴 、 养血 安 神 、 血化 瘀 、 活 清利 湿 热 、 益脾 肾等 详 细 的调补 立 法 原则 。同 时结 合现 代 生物 科 补 学 对 运动 性疲 劳 研究 的成 果 和 中药 现 代 药理 作用 , 所用 中 使 药 和 方剂 发 挥最 大 的效应 。
4 1几 种 调 理 肝 脏 方 剂 .
调气 机 . 持机 体气 的升 降 出入 运行 有 序 ; 时肝 主藏 血 , 维 同 调
节 全身血 量 分布 , 别 是外 周 血量 的有效 分 布 。 外 , 调 情 特 另 肝 志。 能够 缓 解精 神情 绪 紧 张 , 证 心理 状 态 平衡 。所 以 , 动 保 运 性 疲 劳 如 果 不 能 及 时 消 除 ,随 着 运 动 强 度 和 运 动 量 的 增 大 , 则耗 能 伤气 而 阳气 不足 神 形疲 乏 , 即劳 则 气耗 。在此 过 程 此 中 . 体 上 出 现 情 绪 变 化 、 体 不 适 、 胃症 状 和 津液 的 损 整 身 脾 失 , 现 出亚健 康 疲 劳 , 可称 为 生 理 性 疲 劳 ( 动 性 疲 劳 ) 表 也 运 和疾 病性 疲 劳 ( 劳综 合征 ) 中 间状态 。 疲 的
运 动性 疲 劳是 一 种症 状 . 本质 是 脏 腑功 能 下 降或 失 调 其
对运动性疲劳的浅析

对运动性疲劳的浅析对运动性疲劳的浅析对运动性疲劳的浅析摘要: 疲劳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运动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一种生理功能变化现象,如果运动性疲劳没有得到及时的恢复而使疲劳累积导致疲劳过度,或者当发生运动性疲劳时没有及时地进行调整,继续保持原有的运动,使疲劳程度加深,导致力竭,这都会使运动性疲劳变成一种病理观象,从而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所以根据疲劳的产生机理,原因分析疲劳并采用一定的客观判断方法测试疲劳,进而运用一些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使机体快速有效地进行超量恢复,以便再更好的投入训练、工作和学习,进行更高水平的恢复,提高人体功能能力达到更高水平的运动能力贮备,是非常的有必要的。
关键词: 疲劳运动性疲劳一、运动性疲劳运动性疲劳是人体在运动过程中一次性强有力的负荷或持续运动负荷后,靠应力集中的运动器官(关节、韧带、骨骼、肌肉)和与之密切相关的脏器和调节功能下降、能量不足等所引起的一系列生理性、功能性的变化为特点的导致运动负荷器官功能下降、感觉不适、能量缺乏和代谢产物堆积等现象。
根据超量恢复理论、应激理论和运动训练理论,运动水平的提高就是一个“疲劳—恢复—再疲劳—再恢复”的这样的一个超量恢复的良性过程。
故而一般的运动性疲劳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
如果运动性疲劳没有得到及时的恢复而使疲劳累积导致疲劳过度,或者发生运动性疲劳时没有及时地进行调整,继续保持原有的运动,使疲劳程度加深导致力竭,这都会使运动性疲劳变成一种病理观象,从而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所以根据疲劳的产生机理,原因分析疲劳并采用一定的客观判断方法测试疲劳,进而运用一些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使机体快速有效地进行超量恢复,以便再更好的投入训练、工作和学习,进行更高水平的恢复,提高人体功能能力达到更高水平的运动能力贮备和保持并增强人体健康。
二、产生机理:因为运动时有不同强度,不同时间,不同的运动方式,所以产生疲劳机制是不同的,因此,对疲劳的产生机制有不同的几种学说:(一)“衰竭学说”认为疲劳的产生主要是运动过程中体内能源物质大量消耗而得不到及时补充引起的。
Byebye,运动性疲劳

Byebye,运动性疲劳当我们谈论运动,我们往往会想到挥洒汗水的身影,以及那种疲劳后的愉悦感。
也有很多人面对着运动性疲劳,无法享受到运动的乐趣。
那么,怎样才能摆脱运动性疲劳,享受运动所带来的快乐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运动性疲劳。
运动性疲劳是由过度的锻炼、疲劳、身体负荷过重等原因导致的一种身体反应。
在运动时,我们的身体会消耗大量的能量,产生大量的废物和蓄积物,这些废物和蓄积物无法及时排出,就会导致身体疲劳,使我们感到疲惫不堪。
面对运动性疲劳,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缓解或避免。
要合理安排运动计划。
过度的锻炼会增加身体负荷,导致运动性疲劳。
我们需要科学合理地制定运动计划,包括锻炼时间、强度、频率等,避免出现过度疲劳的情况。
要重视休息和恢复。
在运动之后,给身体足够的休息和恢复时间非常重要。
合理的休息可以帮助身体排出废物和蓄积物,促进身体的修复和生长。
适当的按摩、瑜伽、深呼吸等方法也可以帮助身体恢复,缓解运动性疲劳。
要注意饮食和水分。
合理的饮食可以补充身体所需要的营养,增加体力和抵抗力,减少运动性疲劳的发生。
适量的补充水分也非常重要,可以帮助身体排出废物,保持身体的水分平衡,减少疲劳的发生。
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心情愉快和乐观的心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运动性疲劳。
适当的放松和娱乐也可以缓解疲劳,增加身体的能量和活力。
要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身体素质和运动习惯,因此需要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
可以试试多种不同的运动方式,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尽量避免运动性疲劳的发生。
运动性疲劳是可以预防和缓解的。
通过合理安排运动计划、重视休息和恢复、注意饮食和水分、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及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我们可以有效地避免运动性疲劳的发生,享受运动所带来的快乐和健康。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与消除方法

1 运 动性 疲劳 的产生
1 1 运动 性疲 劳 的概 念 .
18 年在第五届 国际运动生化学术会议上 , 92 将疲劳定义为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特定水平上和 ( 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这个疲劳的定义的特点是 :1把疲劳时体内组织和器官的机能水平和运动能 或) () 力结合起来评定疲劳的发生和疲劳程度 ;2 有助于选择客观指标评定疲劳 , () 如心率 、 血乳酸、 最大摄氧量和输 出功率在某一特定水平工作时, 单一指标或多指标 同时改变都可 以来判断疲劳 。我国著名运动生物化学专家 许豪文教授提出, 运动性疲劳是指在进行运动时 , 运动本身引起有机体工作能力降低而难以维持运动输 出功率 的需要, 但经过适当时间的休息或调节后 , 机体工作能力又可 以恢复的现象 。
的程度 , 给予饮水 也不 能缓解 , 须饮用 适 当浓 度 的 Na 1 且 必 C 水溶 液 才能缓 解 。
“ 保护性抑制” 学说认为 : 按照巴甫洛夫学派的观点 , 无论是体力 的或是脑力的疲劳, 均是大脑皮质保护性
作用 的结果 。
“ 突变” 学说认为 : 当身体能量物质下降到一定程度时 , 兴奋性突然崩溃 了, 使身体的输 出功率突然下降。 “ 自由基损伤” 学说认为 : 剧烈运动后 自由基产生过多, 可造成肌纤维膜、 内质网完整性丧失 , 妨碍了正常的细胞 代谢与机能 , 还造成胞浆中钙离子的堆积 , 影响了肌纤维的兴奋 一收缩耦联 , 使肌肉的工作能力下降 ; 自由基能 引起线粒体呼吸链产生 A P的过程受到损害 , T 使细胞能量生成发生障碍 , 影响了肌纤维的收缩功能 。另外 , 还有一些重要 的酶 由于 自由基 的作用而失活 , 从而导致肌肉收缩能力下降产生疲劳。 1 4 不 同类型运 动 的运 动性 疲 劳的特征 . 不同强度和不 同性质 的运动所造成的运动性疲劳特征不同, 对人体机能产生的影 响也不 同。不 同运动项
运动疲劳的产生机制是什么

运动疲劳的产生机制是什么运动疲劳在我们现实生活之中是非常多见的,不少人在运动之中都会有这种疲劳的感觉,一般这也是正常的。
但是如果一个人在每次或者多次的运动中都会产生这种疲劳的感觉的话,那么这个时候就要小心了,这可能是某些身体的疾病导致的。
当然,话又说回来了,导致运动疲劳的原因也有很多的。
那么,运动疲劳的产生机制是什么呢?这点想必大家都是想要充分了解的吧。
运动疲劳的产生机制具体有下面三种:1、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的变化导致运动性疲劳因素人体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与身体各器官系统功能紧密联系。
身体素质就是人体各功能器官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
各器官功能的下降,必然影响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
譬如,长时间的肌肉活动导致肌肉功能下降时,力量速度等当然下降,于是在完成练习时,往往会力不从心而感到疲劳;再耐力运动中,如果心肺功能下降,承受耐力负荷的能力就会降低,机体就会疲劳而降低工作能力。
2、体内能源储备的减少使身体各器官功能的降低导致运动性疲劳当人体从事运动导致疲劳时往往伴随体内能源物质大量消耗,如极量运动2-3分钟至非常疲劳时,肌肉内的磷酸肌酸可降至最底点;长时间的持续运动中,由于糖的大量消耗,肌糖元及血糖均下降。
能源储备的消耗与减少,会导致各器官功能的降低。
加之肌肉活动时代谢产物的堆积及水盐代谢变化等影响,机体工作能力就会下降而出现疲劳。
3、精神意志因素与运动疲劳运动中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都是在神经系统指挥下完成的神经系统功能的降低会使疲劳加深。
例如,在一定强度和一定持续时间的体育活动过程中,会出现胸闷、呼吸困难、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情绪低迷,这种状态称“极点”。
此时,如果依靠意志力和减慢速度继续下去,不久这种难受的感觉就会消失,动作变得轻快有力,这种现象就是“第二次呼吸”。
这样就可以推迟疲劳的出现或减轻疲劳的程度。
由上文可知,运动疲劳主要就是由这三方面的原因导致的。
而了解了运动疲劳的主要产生机制之后,其实对我们缓解、消除运动疲劳是非常有帮助的。
运动性疲劳分类

观点:能源物质的耗竭
依据:长时间运动产生疲劳的同时常
伴有血糖浓度降低,而补充糖后工作
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现象。
(二)“堵塞学说”
观点: 代谢产物在肌组织中 堆积,其中主要是乳酸。
依据:乳酸堆积会引起肌肉
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下降。
(三)“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
观点:血液 pH 值下降、水盐代谢紊乱 和血浆渗透压改变等因素引起。
依据:有人研究,当人体失水占体重
5% 时,肌肉工作能力下降约 20%-30% 。
(四)“保护性抑制学说”
观点:大脑皮质产生了保护性抑制 依据:贝柯夫研究发现,狗拉载重小车行走
30-60 分钟产生疲劳时,一些条件反射量显著
减少,不巩固的条件反射完全消失。 1971 年
雅科甫列夫发现,小鼠在进行长时间工作 (10
按发生部位 分类
内脏疲劳
外周疲劳
二、运动性疲劳的分类
全身性疲劳
按发生部位 的范围分类
区域性疲劳
局部性疲劳
二、运动性疲劳的分类
按消除情况 分类
急性疲劳
慢性性疲劳
二、运动性疲劳的机制
19世纪80年代 莫索(Mosso)
衰竭学说 堵塞学说 内环境稳定性失 调学说 保护性抑制学说 突变理论
(一)“衰竭学说”
小时游泳 ) 引起严重疲劳时,大脑皮质中 r- 氨 基丁酸水平明显增加,该物质是中枢抑制递质。
(五)“突变理论”
观点:运动过程中三维空间(能量消耗、肌力下降 和兴奋性改变)关系改变所致 。
代表人 Edwards 认为:在肌肉疲劳的发展过程中,
运动性肌肉疲劳的生化机制及恢复手段

浓度越 高 ,肌 肉的放 松能力 越低 ,同时肌纤 维 的最 大肌力也 受到 抑制 ,但肌 肉 的最大收 缩速度没 有发生变
化.
Al n等 最新提 出 的 “ 酸 作 用 机 制 学 说 ”也 再 次 证 实 了这 个 结 论 的 真 实 性 . 该 学 说 解 释 了短 时 l e 磷
间( ~2mi) 1 n 内剧烈 运动 引起 的疲劳 ,强调磷 酸对外 周 疲 劳的作 用 ,并 将这 种 作 用与 机 体 C 的变 化 联 a 系起 来 ,认 为磷酸 浓度 的增加 直接影 响 到横桥 ,从 而 降低 了肌 球蛋 白 的 C 敏感 性 ,致使 肌 肉 收缩力 下 a
1 1 2 糖 酵解 系统 .. 糖作 为组成 人体 的重 要成 分 之 一 ,为 人 体供 给 着 大量 的能 量 ,其类 型 主要 包 括 肌 糖原 、肝 糖原 和 血
收 稿 日期 :2 0 — 0 — 2 09 3 O 作 者 简 介 :刘 鹏 飞 ( 92 ) 1 8 - ,男 ( 古 族 ) 蒙 ,辽 宁 喀 左县 人 ,讲 师 ,主 要 从 事 体 育 科 学 方 面 研 究
l 帆川 一 ‘
横 _ 符 统一 、 弋1 紊 系 K 1t 乱 衡 2 0
象 ,经过适当时间休息和调整可 以恢复 的复杂生理变化综合
反 应过 程. 肌 肉疲 劳 是 运 动 性 疲 劳 的外 周 主要 表 现形 式 ,其 疲 劳链 表现 如 图 1 示 _ . 所 3 ] 由此可 见 ,在 运动 训练 中肌 肉疲 劳 的产生 主要表 现在 :
体 NADH 氧化磷 酸化就 会受 阻 ,从 而 使 AT P的生成 量 降低 .但 这些 都 只是 根 据 对 应性 的实验 得 出 的结 论 ,不能 作为直 接 的依 据 ,仍有部 分实 验存 在着不 同的结果 ,例如关 于补 糖维 持运动 的研究 表 明,相 对稳 定 的肌糖 原氧化 利用率 并不 能 阻止疲 劳的发 生 ,在这 里 ,其 他一些非 能量 代谢 因素也 可能参 与其 中 ,具有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消除

Vo . No. 1 36 5 Se p., 0 20 2
运 动 性 疲 劳 的 产 生 与 消 除
钟 大 鹏 张 新 运 2 ,
( . 汉 体 育 学 院 田 径教 研 室 ,湖 北 武 汉 1武 4 0 7 ; . 州 大 学 体 育 部 ,河 南 郑 州 3092 郑 400 ) 5 0 3
1 运 动性疲 劳的产 生
1 1 运 动 性 疲 劳 的 分 类 .
有关 运 动性 疲 劳 的 分类 , 目前 尚无 统 一 的分 类 标 准 。一般 认 为 : 动 性 疲 劳 在 人 体 中可 分 为 躯 体 运
内能 源物 质 的耗 尽 。最 有力 的证据 是 长 时 间运 动 中 工 作能 力 下 降的 同时 常 伴 随 血 糖 浓度 的 降 低 , 充 补
运 动 性疲 劳 是运 动生理 学 领域 的一项 重 要研 究 课题 。在竞 技 体 育 运 动 中 , 劳 的 消 除 和 体 力 的 恢 疲 复 与运 动 训 练 有 着 同等 重 要 的 意 义 。 自公 然 1 8 80
分为 生理 性疲 劳 和 病 理 性 疲 劳 ; 据 疲 劳 发 生 部 位 根
供有 益 的参 考 。
运 动性 疲劳 产 生 的生理 机 制是 一 个极 其 复 杂 的
问题 , 动 医学界 对 此进 行 了广 泛 而 深入 的研究 , 运 但
对 引起 疲 劳 的原 因和 机 理 , 在运 动 生 理 学 上 目前 还
没 有完 全 取得 一 致 的看法 , 众 说 纷纭 。一般 认 为 , 仍
ZH O N G a p n ZHA N G n— u D —e g . Xi y n
( . ec ig& R s rh D p .o r c & F e , h n Is tt f P E , h n 4 0 7 , hn ; . . 1 T a hn ee c e t fT ak a i d Wu a n t ue o . . Wu a 3 0 9 C ia 2 P E. l i
浅析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与消除方法

浅析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与消除方法作者:黄益发来源:《新课程·中旬》2012年第10期摘要:对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进行分析,就运动性疲劳的消除方法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运动性疲劳;机制;消除方法一、概述运动性疲劳是运动训练中的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
没有训练就没有疲劳,没有恢复就没有提高,都是利用疲劳而又避免它的过度发生来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的,技战术水平,最佳竞技状态,从而有效地提高运动成绩。
二、运动性疲劳疲劳是指机体生理不能保持其机能在特定水平上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我国学者把人体运动到一定时候,运动能力及身体功能暂时下降的现象叫做运动性疲劳,运动性疲劳既可以发生在直接参与的运动部位,主要涉及骨骼、神经相关联系的部位,也可以发生在控制运动的中枢部位,在对运动性疲劳进行描述时,通常按其发生部位和机制不同将其分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
1.中枢性疲劳运动性中枢疲劳是指运动引起的,发生从大脑到脊髓运动神经元的神经系统的疲劳,即指由运动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不能产生和维持足够的冲动给肌肉以满足运动所需的现象。
在运动性疲劳的发展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起着主导作用,运动时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神经系统产生的神经递质、调质、神经激素,如5-羟色胺、多巴胺、胺类等物质,是运动型中枢性疲劳产生的敏感物质,疲劳的产生是中枢神经的一种保护性抑制,以防止机体发生过度的机能衰竭。
神经—肌肉接疲劳是神经和肌肉之间连接并传递神经冲动引起肌肉收缩的关键部位,也是引起疲劳的重要部位。
2.外周性疲劳运动性外周疲劳是指运动引起的骨骼肌功能下降,不能维持预定收缩强度的现象,外周疲劳包括神经系统和运动终板之外器官在疲劳时的变化,肌肉是主要运动器官,因此,运动时肌肉能源物质代谢、调节。
肌肉的温度、局部肌肉血液等成为外周疲劳的研究重点和表现形式,在剧烈运动时,由于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不能适应运动器官的需要,造成体内氧供应不足,大量酸性物质堆积在肌肉和血液中,这些化学物质刺激引起呼吸、循环系统机能失调。
运动性疲劳的名词解释

运动性疲劳的名词解释运动性疲劳是指身体在运动中出现的疲劳症状,这种症状会对运动员继续活动产生不利影响,使其运动成绩下降。
因此,控制好运动性疲劳,使运动员的身体不受影响,是运动员和运动训练者们共同关注的话题。
运动性疲劳一般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去解释:首先,主要可以归结为肌肉的疲劳。
当运动员持续运动或活动时,肌肉中的某些肌蛋白毛细管损坏,从而肌肉不能正常运作,肌肉疲劳就产生了。
其次是化学变化。
在运动中,身体释放大量乳酸,乳酸可以刺激神经传导衰减,使肌肉进一步无法收缩,从而产生疲劳。
另外,还有生理变化原因导致的疲劳,如身体的新陈代谢,水分失衡等,都会导致运动性疲劳。
因此,可以说,运动性疲劳是一种复杂的症状,它包括肌肉疲劳和化学变化以及生理变化等多方面的因素。
另外,与运动性疲劳相关的症状还有另外几种,比如压力和疲劳,运动比赛中心理压力过大,或者过度劳累,均会导致运动疲劳。
总之,运动性疲劳是一个复杂的疾病,它涉及到身体的肌肉、化学变化以及心理状况等多种方面的影响,因此,需要综合考虑,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运动性疲劳,使运动员在比赛中保持更高的身体状态。
解决运动性疲劳的有效方法非常多,首先,应该适当改变运动种类和训练的强度,减少单一的训练强度,加强对周围环境的把握,均衡身体活动,对训练过程中的乳酸代谢过程做到必要控制,避免肌肉疲劳拖累身体。
其次,还应注重学习提高心理调节,主要是建立良好的心态及调节机制,针对不同活动充分准备,调节身心状态,增强自信心,以帮助运动员更好地面对挑战和竞争。
最后,对于运动性疲劳,还应注重有效的饮食控制。
营养上需要注意补充水分、蛋白质以及糖类,补充细胞活性物质,在比赛前三小时采取较稳定的饮食模式,调整身体饮食比例,为身体环境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运动性疲劳,达到减轻身体压力,提高运动表现的目的。
因此,无论是运动员还是运动训练者,都应该积极采取上述有效的控制手段,改善运动性疲劳,以便提升运动表现。
运动性疲劳的机制与消除手段研究

《 田师范专科学校 学报 》( 和 汉文综合版 )
J1 0 9第 2 卷第六期 u. 0 2 8
总第 6 2期
运动性疲劳的机制与消除手段研究
艾尼瓦尔 ・ 买买提
( 和田师专体育系 新疆和田 880 ) 400
L 婴J 捅 本文阐述 运动性疲劳的 机理, 性疲劳的原 产生 运动 因分析、 输 出量减少 。 中枢 神经 系统 的变 化是产 生疲 劳的重 要因 素。 同时, 内脏 器 各 地进行超量恢复方法。 官 、肌 肉和血液 中所发 生的一系列变 化也促进疲劳 的发生 。因此疲 [ 关键词] 动 疲 ; 因 消 方 运 性劳 原;除法 劳产生足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 。 运 动性疲劳是运动训练 中一种 正常的生理现象,也是运动到一 二、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 运动员运动水平 的提 高就是一个疲劳一个恢复 、一再疲 劳一再 定阶段必然出现的一种生理功能变化现象。如果运动性疲劳没有得 到及 时的恢复而使疲劳累积导致疲 劳过度 ,或 者当发生运动 性疲劳 恢复的 良性过程。 “ 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没有恢复就没有训练 ” , 时没有及时地进行调整,继续保持原有的运动水平,使疲劳程度加 训练过程中,在疲劳的状态下,有 良 好的消除措施,才能保证日常 深,导致力竭,这都会使运动性疲劳变成一种病理现象,从而对健 训练的有序进行,保持其竞技状态。对一些疲劳消除措施与手段进 康造成不良影响。所以根据疲劳的产生机理,原因分析疲劳并采用 行分析,对运动队提高运动效果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定的客观判断方法测试疲劳,进而运用一些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 运动性疲劳是由于进行体育运动训练锻炼而引起的人的工作能 I 法,使机体快速有效地进行超量恢复,以便再更好的投入训练、工 力暂时降低的一种身体状态,是生理过程 的一种 自 现象。虽然 自 然 80年 M so 0 作和学习,进行更高水平的恢复,提高人体功能能力达到更高水平 18 莫索 (o s)研 究人类 的疲劳开始,距 今已有 10多年历 的运动能力贮备 ,是非常 的有必要 的。 史 了,但 至今人类 尚未阐 明 “ 运动性疲劳 ” 产生 的根本原因 。就 疲劳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身体变化综合反应过程。这一概念把疲 “ 动性疲劳”而言,许多学者认为其产生 的原因在于作为工作器 运 劳时体 内组织和 器官的机能水平与运动能力结合起来评定疲 劳的发 官的肌肉本身。因为肌 肉工作的结果 ,在肌 肉中积 累了代谢物 ( 如 生和疲劳程度 ,同时有助 于选择客观指标评定疲劳,如心率 、血乳 乳酸),因而肌 肉便不能正常工作 了。也有专家指 出,工 作的肌 肉 酸、最大吸氧量和输 出功率问在某一特定水平工作时 ,单一指标或 没有积 累乳酸也会 出现疲 劳。还有的学者认为 “ 劳”既产 生于工 疲 各指标的 同时改变都可用来判断疲劳 。 作 的肌 肉中,又产 生于神 经中枢中。这就是疲劳 的中枢神 经学说, 疲劳时工作能力下降 , 经过一段时间休 息, 工作 能力又会恢复 , 这一 学说 是以工 作肌肉的冲动,经常作用到神经 中枢 这一概 念为基 只要不是过度疲劳,并不损害人体的健康。人经常处于疲劳状态, 础的,结果在神经中枢内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生理过程,其后果是肌 前一次运动产生的疲劳还没来得及消除,而新的疲劳又产生了,疲 肉出现 了疲劳 。运动型疲劳的主要原 因是 : 劳就可能积累,久之就会产生过度疲劳,影响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和 1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的变化是导致运动性疲劳的因素。人体 . 运动能力。如果运动后能采取一些措施,就能及时消除疲劳,使体 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与 自身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紧密相关。身体素 力很快得到恢复,消耗的能量物质得到及时的补充甚至达到超量恢 质就是人体各器官系统 的功 能在肌 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 。各器 官功 复,就有助于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 能的下降,必然影响到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譬如长时问的肌肉活 运动性疲劳的分类 动导致肌肉功能下降时,力量、速度等素质就自然会下降且会感到 运动性疲 劳大体上可分为肌 肉疲 劳、神经疲 劳和 内脏 疲劳等三 疲劳;在耐力性运动中,如果心肺功 能下降,承 受耐力负荷 的能力 类。 自然会降低,人体也就降低了工作能力而感觉疲劳。 1肌 肉疲 劳时,肌 力下降, 肉收缩速度和放松速度减慢 , . 肌 收缩 2在运动中,体 内能源贮备 的减 少,能源 物质转换速度减慢和 . 时问 比正常时延长 4 5 - 倍,放松时间延长可达 1 倍 , 重影响肌 肉 身体各器官系统功能的降低 ,这无疑是 导致 疲劳的重要原因 。由于 2 严 的快速、 调节动作。 肌肉出现僵硬、 肿胀和疼痛, 可能是由于机械负 人体经过长时间持续运动 ,使体 内三大 能源 系统中的能源物质磷酸 荷使肌纤维发生细小损伤 、乳酸等代谢产物 的积累和水分 的积蓄等 肌 酸、糖原和脂肪消耗较多。能源贮备 的消耗和减 少,能量供应不 多种因素引起的 。 足 ,会 引起 各器官功能的下降 加上肌 肉活动 时的代谢物 ( 如乳酸 2神经疲劳表现为大脑皮层功能下降, . 如反应迟钝、判断错误、 等)的堆积及水盐代谢变化等影响,使机体工作 能力下降而 出现疲 注意力不集 中等 。此 时大脑皮层 其他部位及 皮层下 中枢功 能亢进, 劳。 反射发生改变。 脑干及小脑功能低下, 动作协调性收到了破坏。 3精神意志也是与疲劳密切相关的因素。人类的各种活动都是 . 3 内脏疲劳多表现为呼吸和心脏 的疲劳, . 心肌收缩力量下降, 心 在神经系统指挥下进行的 。神经系统 的功 能下 降,神经细胞 抑制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及消除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10-000-01
摘要运动性疲劳是运动能力和身体机能暂时下降的现象,是运动进行到一定阶段必须出现的生理变化,是训练效果的具体表现。
人体只有经过一定程度的疲劳,才能获得超量恢复,机能得到提高。
本文通过对疲劳产生的原因,研究消除疲劳的方法有利于运动后尽快地恢复体力。
关键词疲劳训练效果恢复
一、疲劳产生的生理机制
(一)体内物质的消耗
机体运动就要伴随着能量的消耗,能量的供应主要来源于糖、脂肪、蛋白质的有氧和无氧代谢,随着运动量的加大,机体能量的消耗就逐渐增多,当达到一定量时机体内能源物质大量的消耗,以至于耗竭。
没有了能量也就意味着机体无法正常运转。
(二)乳酸的堆积
乳酸是无氧代谢的产物,血乳酸也是衡量乳酸能系统的功能能力的最常用指标。
乳酸是一种强酸,在体内聚积过多,超过了机体的缓冲及耐受能力时,会破坏机体内环境酸碱度的稳态,进而又会限制糖的无氧酵解过程,直接影响atp的再合成,导致机体疲劳。
(三)中枢神经失调
这种学说认为人体连续从事负荷的运动,可使大脑皮层的兴奋与
抑制过程之间的均衡性遭到破坏,造成过度兴奋或过度抑制,破坏了原有的动力定型,导致皮层下功能发生紊乱,引起器官和系统功能失调。
(四)内环境的变化
长时间激烈运动,机体内部环境的物理、化学变化致使皮层下中枢的协调功能紊乱,引起某些内脏器官的系统的功能下降,肌肉力量下降,肌肉兴奋性及活动性下降,工作效率降低,当这几个因素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机体出现衰竭产生了疲劳。
例如细胞的、等离子的水平,血液容量和渗透压、体温等都是影响体内平衡的因素。
二、疲劳的消除
(一)休息
休息的方法很多典型就是睡觉。
睡眠时感觉机能减退,意识逐渐消失,机体与环境的主动联系大大减弱,失去了对环境变化的精确适应能力,全身肌肉处于放松状态。
只有通过充足的睡眠,精神和体力才能得到彻底恢复。
还可以通过其他娱乐性的调节方式:例如在大负荷运动后可以通过听音乐、游戏和一些轻微的休闲娱乐活动达到消除疲劳的目的。
还可以通过运动与休息交替从而达到消除疲劳的目的。
(二)物理疗法
当一次大强度训练结束后,和队友一起对机体进行按摩式的放松,有助于缓解疲劳。
还可以采用沐浴等手段达到消除疲劳的目的。
沐浴可以产生温度效果、水压效果和清洁效果。
水温在摄氏42-45
度为热水浴,水温在摄氏36-39度为温水浴,水温在摄氏13-20度为冷水浴。
热水浴和冷水浴对交感神经有刺激作用,会使血压升高。
温水浴对副交感神经有刺激作用,可以起到镇定作用。
温、热水浴可使皮肤血管扩张,增加皮肤血流量,有利于肌肉代谢产物的排除。
(三)合理的营养补充
体质的增强是在体能恢复中实现的,而体能恢复很大程度上要靠合理的营养补充。
但是如果“营养不合理,将会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运动能力下降,甚至产生疾病和创伤”。
因为合理营养支持运动训练,是运动员保持良好健康和运动能力的物质基础,能够提供适宜的能量,帮助剧烈运动后机体的恢复,还可延缓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或减轻其程度,解决运动训练中的一些特殊医学问题,更可以保障肌纤维中能源物质(糖原)的水平稳定,减少运动性创伤的发生率。
通常情况下,运动员摄入的热能与所消耗的热能应保持动态平衡,热能不足,会使人体机能下降、运动无力、免疫力下降、多种营养素缺乏,会损害健康和运动能力;摄入热量多少要取决于消耗热能的多少,与运动项目、运动强度、运动密度、持续时间,以及运动员年龄的大小有关,合理的热能不但有利于运动成绩的提高,还有利于运动疲劳的恢复。
营养疗法既是一种恢复方法又是一种训练手段。
从恢复角度来说,运动员如缺乏必要营养,不但会延缓恢复速度而且还会导致机能减弱。
其主要途径是高糖膳食和肌糖元恢复;服用维生素c(训练期每天l00mg,比赛期每天300mg,均分三
次服用),连续补充一周。
(四)心理学疗法
运动训练中运动员神经能消耗大于体能消耗,生理和心理恢复应统筹兼顾,不能舍一取一。
运动训练结束后,运动员可以通过语言、暗示、诱导等方法,调节大脑皮层的功能,加速疲劳的消除。
心理训练一般要在专门人员指导下进行。
三、结论与建议
疲劳是运动训练必然产生的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它对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提高和技术的发挥都有很大的影响,严重的会影响运动员的身体健康。
消除与恢复疲劳的方法很多,教练员要通过对运动疲劳产生的原因进一步了解,不断掌握判断疲劳发生的方法,来经常了解运动员疲劳的程度,并针对不同的疲劳情况,选择几种方法配合运用,才能加快运动员疲劳的恢复,从而达到尽快提高运动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建国.关于疲劳与恢复的综述[j].武汉体育学院学
报.1998.32(1):87-88.
[2] 钟荣辉.肌肉疲劳的细胞机制研究进展[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7.13(3):28-31.
[3] 王荣森等.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的研究[j].体育学
刊.1997(4):119-120.
[4] 《运动生理学》体育院校通用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
社.200.1(6):115-120,126-27,306-307.
[5] 李柏杨.运动疲劳与营养补充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5.19(9):87-88.
[6] 冯炜权.运动性疲劳和恢复[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3(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