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茅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茅盾

【本章学习要点】

1、了解茅盾的文学活动和创作概况;

2、认真阅读其代表作《蚀》、《子夜》,掌握其创作特色及时代女性和资本家形象。

3、掌握文学史对茅盾的评价。

【参考书目】

1、孙中田、查国华编:《茅盾研究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2、孙中田:《<子夜>的艺术世界》,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3、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东方出版中心2003年版。

第一节:茅盾生平及早期创作

一、茅盾的生平:艰辛、矛盾的一生

笔名的含义

1、革命与反革命的矛盾,

2、革命阵营内部的矛盾,

3、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历史大变动时代的矛盾,

4、作者自己生活与思想上的矛盾,

5、有些人言行不一,掩耳盗铃的矛盾。

政治活动与文学活动的矛盾

“在过去的六七年中人家看我自然是一个研究文学的人,而且是自然主义的信徒,但我真诚的自白,我对于文学并不是那样中心不贰。那时候,我的职业使我接近文学,而我的内心趣味和别的朋友……则引我接近社会运动。”

耀邦同志暨中共中央:

亲爱的同志们,我自知病将不起,在这最后的时刻,我的心向着你们。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我追求和奋斗了一生,我请求中央在我死后,以党员的标准严格审查我一生的所作所为,功过是非。如蒙追认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这将是我一生的最大荣耀!

沈雁冰,一九八一年三月十四日。茅盾文学奖:25万元稿费

文学主张的矛盾:

主张小说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同时又主张真实地描写人的情感世界。

一方面主张小说应有政治功利性,担当起唤起民众的重任,另一方面又主张小说应真实地描写人生,反对把小说写成宣传大纲。也正是在这一点上,表现出了他与公式化、概念化的“革命文学”的区别。

生活情感的矛盾……

茅盾研究与评价中的矛盾……

生平

(一)简历

1896—1981年(终年85岁),浙江桐乡乌镇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在新文学初期一直以“沈雁冰”的名字著称于世。

(二)求学入行

1913年(17岁)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三年后的1916年(20岁)在北大预科毕业后进“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受《新青年》倡导文学革命的影响开始翻译介绍欧洲文学。

(三)崭露头角

1921年(25岁),沈雁冰同时在文学和政治两个舞台上崭露头角,一出现便显示出领袖的风

范。1921年1月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将《小说月报》改革为新文学的第一个“纯文艺”刊物。

(四)酝酿期

从1922年到1927年,沈雁冰在文学上虽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成就,但始终没有离开文学的圈子,不仅是“人生派”文学的重要理论家和批评家,而且还是革命文学的最早倡导者,并在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释文学与社会、革命和人生的关系方面处于先锋地位。在政治方面,沈雁冰则是当时最为活跃的文学家。

(五)彷徨期

1927年8月回上海将自己参加革命的经过写成小说《幻灭》,在《小说月报》连载时使用“茅盾”的笔名。紧接着他又完成了另两篇小说《动摇》和《追求》,1930年结集为《蚀》出版单行本。

1929年,茅盾在日本创作了另一部长篇小说《虹》。

(六)爆发期

1931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子夜》,并陆续创作和发表了他最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和“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1933年,《子夜》由开明书店出版,被看作是中国文坛上的一件大事,有人甚至称这一年为“子夜年”。

(七)辗转流徙

从1937年抗战爆发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茅盾的生活一直处于动荡之中。

(八)文学活动的后期(1949—1981)

创作停止,主要精力转移到政治事务及文化活动,兼及文学评论。

二、茅盾早期的创作:《蚀》与《虹》

《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现代青年在革命浪潮中所经历的三个时期:

(1)革命前夕的亢昂兴奋和革命既到面前时的幻灭;

(2)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

(3)幻灭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最后之追求。

《蚀》在当时的青年中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

1、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革命时期的历史风貌,特别是写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生活(既追求进步,向往光明,又苦闷彷徨,动摇不定),引起广大青年的共鸣。

2、揭露了大革命时期革命阵营内部的右派人物勾结反动势力破坏革命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大革命失败的原因,这也是青年十分关心的问题。

3、从“五四”到大革命,新小说的主要成就在短篇,而这三个连续性的中篇构成了长篇,在艺术上有重大特色(背景广阔,题材广泛,选材有社会性、时代性,细腻的心理描写等),因此,必然引起青年人的兴趣和注意。

《蚀》的问题

1、调子低沉,人物多是病态的、灰色的,带有普遍的时代病。这些人追求光明,对现实不满,然而在他们身上弥漫着缠绵的幽怨、彷徨的踌躇、前进的动摇、失败的苦闷、颓废的冲动、盲目的追求、幻灭的悲哀,对政治形势和革命前途失去信心。(钱杏邨)

2、在爱情和性生活的描写方面有自然主义的倾向。

《蚀》是作者当时悲观消极的思想情绪和世界观的矛盾局限在创作上的反映,也是时代和生活的矛盾在作者身上的反映。这就是作者用“矛盾”笔名的用意。

长篇小说《虹》:梅行素《自杀》

秦德君

同赴樱花之国

樱花凋零

《虹》反映从“五四”到“五卅”(本计划写到大革命)时期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由苦闷彷徨到觉醒反抗,并走上革命道路的过程。通过主人公梅行素的经历,概括了“五四”到大革命初期不少青年苦闷曲折的斗争历程,概括了他们兴奋后彷徨,彷徨后终于奋然前行的斗争道路。樱花凋零后的风波:《腐蚀》

近来感觉到最大的痛苦,是没有地方可以说话。

我心里的话太多了,可是找不到一个人可以让我痛痛快快对他说一场。近来使我十二万分痛苦的,便是我还有记忆,不能把过去的事,完全忘记。这些“回忆”的毒蛇,吮吸我的血液,把我弄成神经衰弱。——《腐蚀》中的日记

三、茅盾早期创作及特点:

1、真实、直接、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作品富有历史感和时代感;

2、塑造了“时代女性”的群像;

(1)、与时代共沉浮;

(2)、爱情观念更新;

(3)、心态矛盾,体现了浓郁的时代病。

3、出色的心理描写;

4、男性能指的滑动与缺失以及男性他者欲望的眼光。

陈建华:《“乳房”的都市与革命乌托邦想象》

第二节:代表作《子夜》

一、题目寓意

原名“夕阳”,后改名《子夜》

二、创作背景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中原大战;社会性质论战

生病得以“在一些忙人中间鬼混”

三、创作意图

“白色的都市和赤色的农村交响曲”

1.大规模地描写1930年的中国社会现象。

⏹农村的经济情形;

⏹市镇居民的意识形态;

⏹1930年的“新儒林外史”。

2.对当时社会进行

艺术的“定性”分析。

四、吴荪甫的形象

中国民族工业的英雄、骑士、王子。

⏹雄心与颓废、自信与慌张、刚毅与犹豫、

⏹强悍与恐怖、冒险与胆怯、镇静与暴躁、

⏹威严与懦弱、专横与空虚、兴奋与苦恼、

吴荪甫的性格:矛盾的统一体

深深地镂刻着阶级的、时代的特点。

五、《子夜》的主要艺术特色

1、完整地概括中国现代革命史的宏伟构思

2、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矛盾冲突中塑造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