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茅盾
第九章 茅盾

4、现实主义的观察法和描写法。 《子夜》是第二手资料,注重观察,力求客观冷静。 人物心理也偏社会性的。成功:冯云卿和林佩瑶的心理。 5、凝重而活泼的语言。如上山。 有的文学史称之为“社会剖析小说”。
思考题:
综述茅盾所创建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新范式 的总体特征
2、人物形象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 “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 除 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典型环境:按马克思主义阶级论分析出来的环境。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所谓典型环境,不过是充分体现了 现 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 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 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191页。 现实关系真实与否按阶级论分析。哈克奈斯《城市姑娘》没有写 出伦敦东区工人阶级的觉醒和斗争。
五 四 时 期 的 茅 盾
担 任 左 联 行 政 书 记 时 的 茅 盾
茅 盾 在 工 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9 57 年
晚 年 茅 盾
二、“时代女性”小说创作
《蚀》,1927—1928。处女作。夏志清:文学家的 作品。 时代女性:茅盾《蚀》和其他一些小说中所 塑造的具当时时代特点的女性形象。《三十年》将 传统型也包括进去,实际应指现代型。 现代型特点: 1)向男权社会的复仇与性道德的彻底摈弃。 2)个人主义人生追求及绝望后颓废的冲动。 3)雄强与脆弱的统一。
(2)工人阶级: 一定要深受多重压迫和剥削而觉醒、斗争。
陈月娥:地下共产党, 朱桂英:女工代表, 和尚和朱桂英弟:男工代表。
不再写底层人身上的劣根性。
(3)吴荪甫:文学史上较成功民族工业资本家形象。
九讲茅盾生平与创作道路长篇小说的独特贡献短篇小说创作

第九讲 茅 盾
茅盾精心构思《子夜》的艺术结构,自觉设 计“蛛网式”的密集结构来表现纷繁复杂的生活。 小说情节安排有条不紊,线索杂而不乱,情绪有 张有弛,互相纠缠的多重矛盾的同时出现,既多 侧面地展示了吴荪甫的性格,也能揭示各种矛盾 的内在联系。 作者承认有“半肢瘫痪”现象 。
第九讲 茅 盾
2、《子夜》最成功的是典型形象的塑造。 最成功的是吴荪甫这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 赵伯韬、杜竹斋、冯云卿、屠维岳等也都个性鲜明。 善于把人物放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中描写,善于揭示人 物性格随社会发展变化的命运,以故事和情节刻画人 物,同时又以人物来带动情节发展,写事写人融为一 体,合二为一。
第九讲 茅 盾
作者自述
《〈子夜〉跋》: 《子夜》十九章,始作于一九三一年十月,至一九三 二年十二月五日脱稿;其间因病,因事,因上海战事, 因天热,作而复辍者,综计亦有八个月之多,所以也还 是仓卒成书,未遑细细推敲。 但构思时间却比较的长些。一九三○年夏秋之交,我 因为神经衰弱,胃病,目疾,同时并作,足有半年多不 能读书作文,于是每天访亲问友,在一些忙人中间鬼混, 消磨时光。就在那时候,我有了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 现象的企图。后来我的病好些,就时常想实现我这“野 心”。到一九三一年十月,乃整理所得的材料,开始写 作。所以此书在构思上,我算是用过一番心的。
第九讲 茅 盾
1、显示了开阔的视野,宏大而严谨的结构。 故事发生在1930年的上海。它以民族工业资本家吴
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斗争为主线,生 动、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 作品线索繁多,人物关系复杂,反映了多种矛盾: 外国资本与民族资本,民族资产阶级内部,民族资产阶 级与工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与农村的天然的关系,反 映了当时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方方面面,集中展示了 以吴荪甫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的命运。 叶子铭《谈<子夜)的结构艺术》一文中提出“三线 交叉说”。
茅盾

《动摇》:在1927年春夏之交的历史背景 下的一个县城里展开,“借部分以示全 体”,通过对一个小县城的风云变化的描 绘,相当真实地影射了武汉大革命的历史 蜕变。 方罗兰、 孙舞阳、陆梅丽 胡国光、李克
《追求》意在暴露大革命失败后的社会病象和部分 知识青年的病态。张曼青追求教育救国失败;王仲
昭的追求把爱情奉为至高无上的追求目标,以“艰
三、茅盾“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 理性分析、横截面、社会化 1、将艺术的直观上升为理性的把握, 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的眼光立体地透 视作者所感知的社会现象,明确回答现 实社会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2、大都采用借“一角”反映“全体”的横截面结构 《林家铺子》是充分体现 这一特点的佳作。此外, 《子夜》《春蚕》等也都是以截取一个生活横断面 来“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全景式地再现 30年代中国社会政治动乱、经济破产的现实。在一 个小小的生活横截面上多层次地再现各种社会矛盾。
辛”的新闻事业作为这种“幸福”追求的手段归于 失败。史循成为一个怀疑派和颓废派;章秋柳则以 享乐、颓废和感官刺激作为“报复”她所厌恶的现 实的手段。
《虹》的主人公梅行素女士是一位被“五 四”思潮唤醒的女性,受到当时新思潮的 洗礼,从家庭走向社会,从封闭的四川来 到上海,逐渐抉择了生活道路,克制了矜 持、自负、孤傲等个人意识,最后在五卅 运动中汇入群众游行的行列。
时代女性形象: 《蚀》中的静女士与《虹》中的梅女士虽然同 属时代的女性,却构成两种类型。静女士的怯 懦、游移以及幻灭感,多呈柔弱的病象;梅女 士则显得雄强、坚毅,更富于进取精神; 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的另类形象
历史意识和时代精神: 从《蚀》到《虹》,茅盾创作的历史意识 和时代精神愈益明显地得到了深化。他说, 《虹》的创作,就是“欲为中国近十年之 壮剧,留一印痕”,并且强调:“所谓时 代性,我以为,在表现了时代空气而外, 还应该有两个意义:一是时代给予人们以 怎样的影响,二是人们的集团活力又怎样 地将时代推进了新方向。”
第九章:茅 盾

茅上海
后不久即参加了"左联",1931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子夜》,并陆续创 作和发表了他最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和"农村三部曲" (《春蚕》、《秋收》、《残冬》)。1933年,《子夜》由开明书店出 版,被看作是中国文坛上的一件大事,有人甚至称这一年为"子夜年"。 从1937年抗战爆发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茅盾的生活一直处于动 荡之中。1937年8月在上海参与《救亡日报》、《呐喊》等报刊的创办。 9月,与巴金主编的《烽火》创刊。年底离沪去长沙。期间开始创作 《第一阶段的故事》。1938年活动于香港、广州。3月,中华全国文艺 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被选为理事。4月,主编的《文艺阵地》在广 州创刊,同时,在香港编《立报》副刊《言林》。年底远赴新疆。1939 年抵疆,在新疆学院任教,后任新疆文化协会委员长、中苏文化协会新 疆分会理事。1940年1月被选为陕甘宁边区文协名誉主席,5月到延安, 10月到重庆。1941年离开重庆到香港,并发表有散文《风景谈》、《白 杨礼赞》和小说《腐蚀》等。在香港主编的《笔谈》创刊。1942年离开 香港到桂林,年底回重庆。在1943-1944年间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霜 叶红于二月花》、中篇小说《走上岗位》等。 1945年在重庆举办"茅盾50寿辰暨创作活动25周年"纪念,并发表剧本 《清明前后》。1946年去广州,后经香港到上海,年底应邀赴苏联访 问。1947年从苏联回国,年底又经上海去香港,1948年年底去解放区, 并在香港发表小说《锻炼》,1949年2月到北平(北京),7月参加第 一次文代会,被选为全国文联副主席和作协主席,后历任全国政协常务 委员、文化部长、《人民文学》主编、全国政协副主席等。
茅盾小说的意义
文学史界近年来公认茅盾是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这一派 来源于19世纪法国、俄国的现实主义小说,又同中国古典世态小 说两相结合。我们从《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里可以看得分 明。这部写于70年代并未经最后修饰的草稿,它的巴尔札克、托 尔斯泰式的叙事,精细的环境与人物服饰描摹所流露的旧说部的 笔趣,是再明显不过了。茅盾代表整整一代的小说,直至80年代 现代派的先锋小说兴起,一种更偏于个人内心的新一代叙事风行 于世。这并不奇怪,茅盾在本世纪绝大部分时间所充任的,也是 这种"新兴"作家的角色。绕开茅盾是不成的,试图把一个大作家 推崇到不可逾越的地步,同样不成。另外,每一代的文学承传是 "积累"式的,下一代如果只对上一代"狂轰乱炸",采用革命、革 革命、革革革命的"阿Q"方式,到头来你会发现手中仅剩熊瞎子 劈的一穗苞米,我们永远要为获得现代知识的ABC 而缴纳昂贵的 "学费"。实际上,后现代派的作品与评论,并没有把现代派的一 切都扫荡干净呀!现代派对写实派也不像人们想的是扫地出门。 我们今天读一些青年作家的新作,在感到它们"寓言"式的结构的 同时,会觉得故事、环境、人物这些小说的基本因素仍然活泼泼 地存在着,它们只会变形,而不会彻底消失。茅盾小说的意义正 在这里。
《茅盾茅盾》课件

《子夜》的故事背景与主要人物
故事背景
《子夜》以北方边疆为背景,描绘时局动荡和人民 痛苦。
主要人物
茅盾刻画了一群身处战乱中的普通人,反映他们的 忍耐与奋斗。
《子夜》的主要情节与主旨
1
压迫与反抗
小说主要讲述了人民在残酷的社会环境下进行抗争和反抗的故事。
2
牺牲与希望
茅盾描写了人们为了信仰和自由的目标而牺牲自己,同时传递出对未来的希望。
《茅盾茅盾》PPT课件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本课件将介绍他的生平、成就、及其代表 作品,同时深入探讨茅盾小说的主题、特点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茅盾的生平介绍
1 早年经历
茅盾生于1896年,参与五四运动,积极投身文化革命。
2 学术背景
他曾留学日本,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致力于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研究。
《家》的主要情节与主旨
1
家庭团结与挣扎
小说呈现了一个家庭面对困境,克服困
农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会的变革
2
难并保持团结的故事,传达了家庭的重 要性。
茅盾描绘了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民对美
好生活的追求,反映了农民的艰辛与努
力。
3
人性的复杂性与真情流露
作品展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纠葛, 以及他们面对生活变化时不同的选择。
茅盾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普通人物的生动刻画
茅盾通过对普通人物的细致描写,让他们栩栩如 生,让读者能够产生共鸣。
符号意义与社会象征
茅盾的人物形象常常具有象征性,代表着特定的 社会角色和价值观。
精神与心理层面的塑造
他善于挖掘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呈现人性的 复杂性和真实性。
生动对比与冲突
第九章30年代小说(二)茅盾

第九章30年代小说(二)茅盾第九章30年代小说(二)茅盾第一节茅盾创作概述茅盾1896—1981,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在1927年发表《幻灭》时开始使用的笔名,此外,他还使用过玄珠、郎损、方璧等130多个笔名。
太平桥东栅老街一、早期的文学活动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文科)1916年毕业后到上海的商务印书馆就职,一直工作到19 25年底。
1921年1月,茅盾出任《小说月报》主编,并参与发起文学研究会五四时期茅盾文学活动一个重要内容是外国文学的翻译和介绍先后发表的《近代戏剧家传》(1919)、《梅特林克评传》(1921)、《罗曼?罗兰评传》(1921)、《托思妥以夫斯基在俄国文学史上的地位》(1922)等,都是对外国作家及其作品进行系统研究之作“五四”时期茅盾文学活动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文学批评五四时期的茅盾与同时代许多作家有所不同,他当时是在政治与文学两条战线进行工作的二、大革命失败后茅盾的第一部创作小说《幻灭》于1927年9、10月发表《蚀》三部曲的故事内容取自茅盾亲身经验的1927年大革命,亦即作家自己所说的“动乱中国的最复杂的人生的一幕”从一定意义上完全可以说《蚀》三部曲正面展现的全部内容都是一种“精神状态”,亦即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
《蚀》三部曲问世以后,引起了文坛的广泛关注,奠定了茅盾小说家的位置,同时也遭到革命文学阵营的指责。
1928年10月,茅盾流亡日本期间,发表长文《从牯岭到东京》1930年2月,《虹》由开明书店单行出版1930年4月,茅盾从日本回到上海,不久参加左翼作家联盟,从此进入了一个文学的新阶段左联前期茅盾创作的短篇小说《大泽乡》、《豹子头林冲》和《石碣》,题材取自历史著作或古代小说,以古喻今的指涉对象主要在农民革命三、30年代创作1932至1933年间,茅盾创作了一系列短篇小说,如《林家铺子》(1932)和《春蚕》(1932 )及其续篇《秋收》(1933)、《残冬》(1933)前者以1932年“一?二八”战争前后因日本侵略和腐败政治而日益凋敝的江南小城镇为背景,叙述的是“一二八”前后江南某小镇林家杂货小店倒闭过程的故事,细致传神地刻画了林老板这位小商业者的生活境遇和委曲心态;后者也称“农村三部曲”,在一幅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风土人情味的风俗画中,通过农村“丰收成灾”的故事,揭示了帝国主义的跨国资本对中国农民的榨取,描述了新一代农民被迫萌生的反抗意识。
现代文学第10章茅盾

第10章 茅盾
第2节 《蚀》三部曲
⑶《蚀》的艺术特点: – 第二,采取了“三部曲”的形式 – 第三,在对现实环境的描绘与对各色人物 的刻画上,作者表现出了善于把握广阔的 生活场景,善于剖析人物内心活动的艺术 才能,特别注重细腻的心理刻画。
第10章 茅盾
第3节 短篇小说创作
1.短篇小说简介:
短篇小说集:《野蔷薇》、《宿莽》、
第10章 茅盾
第4节 长篇小说《子夜》
1.小说主题 作品通过描写民族资产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激烈冲 突的过程,正确的揭示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证明其在中国半殖民地的社会条件下必然的悲剧命 运,而且通过这些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半殖民地社会 丑陋荒谬的本质。
第10章 茅盾
第4节 长篇小说《子夜》
2.《子夜》的艺术特点:
第10章 茅盾
第1节 茅盾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5.作品收集情况: 人民文学出版社自1983年起陆续出版的40卷 本的《茅盾全集》收录了他的全部文学著作。
第10章 茅盾
第2节 《蚀》三部曲
《蚀》三部曲:《幻
灭》、 《动摇》、《追求》 ⑴作品主题: ⑵作品人物与内容: ⑶《蚀》的艺术特点: – 第一,在题材的选择和 主题开掘上,自觉地追 求“巨大的思想深度” 和“广阔的历史内容”, 注意题材与主题的时代 性与重大性。
想和文艺成熟期。短篇小说《林家铺子》、 《春蚕》、《秋收》、《残冬》;中篇《多角 关系》、《路》、《三人行》;长篇《子夜》 等都创作于这一时期。
第10章 茅盾
第1节 茅盾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4. 在民族解放战争时期的创作(1937- 1949):这期间主要作品有长篇《第一阶段
茅盾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2006)(全网独家)

茅盾全集(⼈民⽂学出版社1984-2006)(全⽹独家)茅盾全集总⽬录(⼈民⽂学出版社1984-2006)(总链接)茅盾全集第01卷⼩说⼀集:幻灭、动摇、追求(⼈民⽂学出版社1984)茅盾全集第02卷⼩说⼆集:虹、路、三⼈⾏(⼈民⽂学出版社1984)茅盾全集第03卷⼩说三集:⼦夜(⼈民⽂学出版社1984)茅盾全集第04卷⼩说四集:多⾓关系、少年印刷⼯、第⼀阶段的故事(⼈民⽂学出版社1984)茅盾全集第05卷⼩说五集:腐蚀、劫后拾遗(⼈民⽂学出版社1984)茅盾全集第06卷⼩说六集:霜叶红似⼆⽉花、⾛上岗位(⼈民⽂学出版社1984)茅盾全集第07卷⼩说七集:锻炼(⼈民⽂学出版社1984)茅盾全集第08卷⼩说⼋集:短篇⼩说(⼈民⽂学出版社1985)茅盾全集第09卷⼩说九集:短篇⼩说(⼈民⽂学出版社1985)茅盾全集第10卷剧本童话神话诗词(⼈民⽂学出版社1985)茅盾全集第11卷散⽂⼀集(⼈民⽂学出版社1986)茅盾全集第12卷散⽂⼆集(⼈民⽂学出版社1986)茅盾全集第13卷散⽂三集(⼈民⽂学出版社1986)茅盾全集第14卷散⽂四集(⼈民⽂学出版社1987)茅盾全集第15卷散⽂五集(⼈民⽂学出版社1987)茅盾全集第16卷散⽂六集(⼈民⽂学出版社1988)茅盾全集第17卷散⽂七集(⼈民⽂学出版社1989)茅盾全集第18卷中国⽂论⼀集(⼈民⽂学出版社1989)茅盾全集第19卷中国⽂论⼆集(⼈民⽂学出版社1991)茅盾全集第20卷中国⽂论三集(⼈民⽂学出版社1990)茅盾全集第21卷中国⽂论四集(⼈民⽂学出版社1991)茅盾全集第22卷中国⽂论五集(⼈民⽂学出版社1993)茅盾全集第23卷中国⽂论六集(⼈民⽂学出版社1996)茅盾全集第24卷中国⽂论七集(⼈民⽂学出版社1996)茅盾全集第25卷中国⽂论⼋集(⼈民⽂学出版社1996)茅盾全集第26卷中国⽂论九集(⼈民⽂学出版社1996)茅盾全集第27卷中国⽂论⼗集(⼈民⽂学出版社1996)茅盾全集第28卷中外神话研究(⼈民⽂学出版社1993)茅盾全集第29卷外国⽂论⼀集(⼈民⽂学出版社2001)茅盾全集第30卷外国⽂论⼆集(⼈民⽂学出版社2001)茅盾全集第31卷外国⽂论三集(⼈民⽂学出版社2001)茅盾全集第32卷外国⽂论四集(⼈民⽂学出版社2001)茅盾全集第33卷外国⽂论五集(⼈民⽂学出版社2001)茅盾全集第34卷回忆录⼀集(⼈民⽂学出版社1997)茅盾全集第35卷回忆录⼆集(⼈民⽂学出版社1997)茅盾全集第36卷书信⼀集(⼈民⽂学出版社1997)茅盾全集第37卷书信⼆集(⼈民⽂学出版社1997)茅盾全集第38卷书信三集(⼈民⽂学出版社1997)茅盾全集第39卷⽇记⼀集(⼈民⽂学出版社2001)茅盾全集第40卷⽇记⼆集(⼈民⽂学出版社2001)茅盾全集第41卷补遗(上)(⼈民⽂学出版社2006)茅盾全集第42卷补遗(下)(⼈民⽂学出版社2006)茅盾全集第43卷附集:篇⽬索引及资料等(⼈民⽂学出版社2001)。
第九章30年代小说(二)茅盾

669
para a prática de desportos, do Capítulo 65; h) as bengalas, pingalins, chicotes ou artefactos semelhantes (posição 66.02), ou suas partes (posição 66.03); ij) os olhos de vidro não montados para bonecos ou outros brinquedos, da posição 70.18; k) as partes e acessórios de uso geral, na acepção da Nota 2 da Secção XV, de metais comuns (Secção XV), ou os artefactos semelhantes de plástico (Capítulo 39); l) os sinos, campainhas, gongos ou artefactos semelhantes, da posição 83.06; m) as bombas para líquidos (posição 84.13), os aparelhos para filtrar ou depurar líquidos ou gases (posição 84.21), os motores eléctricos (posição 85.01), os transformadores eléctricos (posição 85.04), discos, fitas, dispositivos de armazenagem não volátil de dados à base de semicondutores, "cartões inteligentes" e outros suportes para gravação de som ou para outras gravações, mesmo gravados (posição 85.23), os aparelhos de telecomando (controlo remoto) (posição 85.26) ou os dispositivos sem fios de infra-vermelho para telecomando (posição 85.43); n) os veículos para desporto da Secção XVII, excepto trenós, tobogãs e semelhantes; o) as bicicletas para crianças (posição 87.12); p) as embarcações para desporto, tais como canoas e esquifes (Capítulo 89), ou seus meios de propulsão (Capítulo 44, se forem de madeira); q) os óculos protectores para a prática de desporto ou para jogos ao ar livre (posição 90.04); r) os chamarizes ou apitos (posição 92.08); s) as armas ou outros artefactos do Capítulo 93; t) as guirlandas eléctricas de qualquer espécie (posição 94.05); u) as cordas para raquetas, as barracas, os artigos para acampanhamento ou as luvas, mitenes e semelhantes, de qualquer matéria (regime da matéria constitutiva); ou v) os artigos para serviços de mesa ou de cozinha, artigos de higiene, tapetes e outros revestimentos de pavimentos de matérias têxteis, vestuário, roupas de cama, roupas de mesa, roupas de toucador, roupas de cozinha e outros artigos semelhantes que tenham uma função utilitarista, de qualquer matéria (regime de matéria constitutiva). 2. Os artefactos do presente Capítulo podem conter simples guarnições ou acessórios de mínima importância de metais preciosos, de metais folheados ou chapeados de metais preciosos, de pérolas naturais ou cultivadas, de pedras preciosas ou semipreciosas (naturais, sintéticas ou reconstituídas). Ressalvadas as disposições da Nota 1 acima, as partes e acessórios reconhecíveis como exclusiva ou principalmente destinados aos artefactos do presente Capítulo classificam-se com estes últimos. Ressalvadas as disposições da Nota 1 acima, a posição 95.03 aplica-se, entre outros, aos artigos desta posição combinados com um ou mais itens, que não podem ser considerados como sortidos nos termos da Regra Geral Interpretativa 3 b), e que, se fossem apresentadas separadamente, classificam-se em outras posições, concebidos que os artigos sejam confeccionados juntamente para a venda a retalho, e estas combinações tenham características essenciais de brinquedos. A posição 95.03 não compreende os artigos que, pela concepção, formas ou matéria constitutiva, são reconhecíveis como exclusivamente destinados a animais, por exemplo, "brinquedos para animais domésticos", (classificação segundo o seu regime próprio).
中国现代文学 第九章 茅盾

[本章完]
返回目录
建国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 政协副主席。1981年辞世。 文学史界近年来公认茅盾是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这一派 来源于19世纪法国、俄国的现实主义小说,又同中国古典世态小 说两相结合。茅盾代表整整一代的小说,直至80年代现代派的先 锋小说兴起。在现代文学史上绕开茅盾是不可能的。 茅盾的小说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学典型,并十分注重作品题材和主 题的时代性和重大性。能反应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提供 了一幅中国现代社会演变的宏伟的历史画卷。自辛亥革命至40年 代中国社会风貌及其繁复变幻,各个阶层的生活及其之间的冲突, 在文中都有充分反映。
2、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作家作品评论和文学史研究,扩大了马 克思主义批评的影响。
茅盾在他漫长的文学生活中曾数次形成创作的高峰。他的艺术气质 精细沉稳,是具有开放的中国民族心理的现代作家,一个不知疲倦 的创造时代典型与宏伟叙事体系式的左翼文学大师。茅盾充分地发 挥自己理论批评家兼作家的特殊优越地位,以强大的思想穿透力、 艺术感受力和对文学新创造的特殊敏感,及时发现文学新人,从理 论上总结经验,指明方向,对建立和培养现代文学队伍尽到了先驱 者的责任。以他为首,构成30年代之后的“革命文学传统”,与从 “五四”发源的“鲁迅传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这种区别,正 是茅盾的独创性和他更能代表正宗的左翼文学之所在。
第三讲 理论批评
(一)理论主张
1、从“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到革命现实主义 茅盾始终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文艺应与中国的的革命取同一步调, 对我国现代文学中革命现实主义主导地位形成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2、坚持反对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注重艺术形式与艺术技巧的探 索。
(二)文学批评
1、中国现代批评的开创者之一(《春季创作坛漫评》、《评四、五、 六月的创作》)。
第九章__茅盾

茅盾的文学道路
1920年初,“五四”文学革命深入开展中, 茅盾开始主持大型文学刊物《小说月报》 “小说新潮栏”的编务工作。这时连续撰 写了《小说新潮宣言》、《新旧文学平 议之平议》和《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 么?》等论述,表露了茅盾早期的文学 见解。同年11月,茅盾接编并全部革新 了《小说月报》;
茅盾的小说世界
除吴荪甫外,茅盾在《子夜》中还创造 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他们各 自的思想面貌、精神状态都打上了时代 和阶级的深刻印记。屠维岳是吴荪甫手 下得力的鹰犬。正象作者着意渲染吴荪 甫的才干和魄力一样,他也用不少笔墨 渲染了屠维岳的“机警、镇定、胆量”。
茅盾的小说世界
赵伯韬是美帝国主义所拳养的买办金融资本 家,是半殖民地的特有产物。他凭借蒋介石 的法西斯政权的力量,在政治和经济上都具 有压倒吴荪甫的优势。他不仅操纵了上海的 公债投机市场,而且还一手扼住了民族工业 的咽喉。他狡狯、阴狠而剽悍,玩弄女性, 荒淫无耻。作品虽然对这个人物的政治社会 关系揭示得还不够充分,但从篇幅不算很多 的描写中,已经淋漓尽致地刻划与暴露了他 的流氓本性
茅盾的文学道路
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 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预科 毕业后,由于家庭经济的窘迫,便开始工作谋生。 1916年8月,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开始在英 文部修改英文函授生课卷,继之和别人合作译书。 这样,便有最初的翻译《衣食住》(卡本脱著) 问世。不久,又到国文部编写《中国寓言》, 一面也参与《学生杂志》的编辑工作。
茅盾的小说世界
色彩与声浪的描写,衬托人物的心
理。构成了人物心理起伏的流程。
茅盾的小说世界
第9章 茅盾

第9章茅盾与《子夜》引入这一讲是茅盾与《子夜》,在我们的主教材和作品选中对茅盾的创作与他的代表作著名的长篇小说《子夜》已经作了详细的介绍。
今天我们尝试着和学员们一块来阅读茅盾的《子夜》等作品,同时我们也给出大家一个阅读思考的角度,你觉得从《蚀》到《子夜》再到《腐蚀》,茅盾对新女性的描写都有些什么变化?茅盾笔下的新女性与鲁迅、丁玲,以及后来的巴金、孙犁笔下的女性形象有什么异同?茅盾简介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幼年受到较开明的家教。
1913年他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1916年预科毕业。
他父亲去世较早,遗嘱中希望他以后能成为实业家,但他却走了截然不同的路,成了写实业家的文学家。
在小说领域内,他彻底改变了“五四”中长篇小说的幼稚状态,使之走向完善,他的中长篇小说从《蚀》三部曲到《子夜》是30年代长篇艺术的高峰。
茅盾是他发表第一篇小说《幻灭》时开始使用的,“茅盾”由“矛盾”而来。
“茅盾”这笔名暗示他的矛盾:第一是社会活动家与艺术家的矛盾,他实在是想做社会活动家,大革命的失败却把他打入了艺术家的行列。
《幻灭》、《动摇》是他以艺术家的体验去写的,《追求》的失败正在于他摆脱了幻灭情绪,走向乐观,政治热情又压抑了艺术气质。
第二是男人气与女人气的矛盾。
茅盾想做一个拯救人世间的伟男人,可他气质却有女人气。
这可能跟他父亲的早逝有关。
美国记者史沫特莱看到《蚀》扉页上茅盾的照片后就说“像一位年轻的女士”。
《蚀》中写得最好的是女人或男人的软弱面。
他似乎更擅长写弱者或强者的弱面。
第三是理智与情感的矛盾。
理智的作用使他有社会分析的倾向,而沉湎于情感体验时就步入了艺术之境。
茅盾的小说代表作有二十年代的《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虹》,三十年代的《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第一阶段的故事》,四十年代的《霜叶红于二月花》、《腐蚀》等。
散文代表作有《卖豆腐的哨子》、《雾》、《虹》、《雷雨前》、《白杨礼赞》、《风景谈》等。
9第九章 茅盾

同时,他又看到不少人思想上其 实有矛盾,甚至言行也有矛盾,却 又自认自己没矛盾,常侃侃而谈教 训别人。于是茅盾感到世界真是奇 怪,矛盾百出,而他又解不开,所 以,当他写完小说《幻灭》取笔名 时,这时时缠绕在他思想上的矛盾, 就使他情不自禁的将其拿来作了自 己的笔名。
这一笔名,十分形象地反映
了茅盾创作《幻灭》乃至包括
这种特征与其小说的“意识本质”是一 致的。茅盾就是用史诗的规模来形象的反映 中国社会政治革命的重大事件,而以清醒、 锐利的理性对这些重大的事件作出科学的评 判,揭示事件的本质。
1、史诗的规模
具体表现是:从宏观上审视社会、 历史,描写重大的题材,用“全景 式”的结构再现生活,再现人物的 命运,注重艺术的整体美。如《蚀》 三部曲。
据茅盾所说,作品展示的是“青年
在革命浪潮中所经历的三个时期: (一)革命前期的亢昂兴奋和革命
失败面前的幻灭……(二)革命斗
争剧烈时的动摇。(三)动摇后不
甘寂寞尚思作最后之追求。”
这部小说,就是从宏观上审视了“大革命 时期”青年的思想、行为特征,描写了当时最 具时代意义的重大题材,用了“三部曲”的结 构,再现了当时的生活,揭示了青年的命运, 使作品具有一种整体美。从而使作品具有了一 种“史诗的规模”,清晰的展示了时代的风云, 较为深刻的概括了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 至于《子夜》,就是这种“史诗规模”的 典范。
排列起来,就可以直观的发现,20世纪前50
年,中国社会所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都在
茅盾的小说中得到了形象的再现。
茅盾一生创作的主要小说有: 《霜叶红似二月花》、《虹》、 《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 求)、《子夜》、《锻炼》、《腐 蚀》等。这些小说可以说是辛亥革 命和抗战这一段时期中国社会各项 社会重大事件的形象记录。
第九章 茅盾

茅盾
茅盾画像
一、生平及创作历程。 自传体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 沈卫威《茅盾传》
茅盾(1896——1980)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 8岁,进入初级小学。 10岁,父亲病逝。 13岁,进入中学。 17岁,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文科类)。 1916年,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开始了文学 活动。 1918年,与孔德沚结婚。茅盾第一个短篇小说《创 造》就以茅盾和孔德沚为原型。
1919年,开始专注于文学(翻译、评论)。 1920年,加入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与周作人、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 究会。改革《小说月报》,倡导为人生的写实 主义文学。 1926——1927年,政治与文学相交错的生活。 1927年7月,被通缉,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 1928年,流亡日本,与秦德君相爱、同居。
④宏大而严谨的结构。 《子夜》是典型的蛛网式的密集结构。 ⑤艺术表现——细腻的心理刻画。 《腐蚀》是典型的“心理小说”。
三、理论批评与其他方面的贡献。 1、理论批评 茅盾是中国现代批评的开创者。 2、散文创作 《白杨礼赞》、《风景谈》
40 年 代 在 重 庆
一 九 四 三 年 茅 盾 在 重 庆
建国后,茅盾参与政治与文化工作,文 学创作减少。 1978年开始写回忆录《我走过的道 路》。 1981 年世逝。将稿费 25 万元捐献给作 协,奖励每年最优秀的长篇小说 —— “茅盾文学奖”。
二、茅盾的小说成就。 茅盾是现代文学的二个十年里最具有 代表性的作家,他在现代文学史上有独 特的、无法替代的文学史地位。
①开创新的文学范式。 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 “社会剖析小说” ②在把握时代性中追求史诗性。 注重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与重大性。
③两个人物形象系列。 ★民族资本家。以《子夜》中的吴荪甫为代表。时代 骄子,生不逢时,性格中有两面性。 表面:果决善断、充满自信、胸有成竹 背后:狐疑惶惑、绝望悲观、张皇失措 ★时代新女性。茅盾笔下的可分为两类: 1、静女士、方太太 和谐、匀称,与传统的东方女性有更多的精神联 系 2、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 热烈、狂欢、性格气质迥异于东方女性,是受新 思潮影响的西方型女性,也是中国现代社会出现的 “新人”。崇尚享乐、厌恶平庸、追求刺激,有活 跃的生命力,强悍的个性。
第九章茅盾

1、肯定观点:
2、否定观点:
• (1)蓝棣之《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子夜》 是一部抽象观念加材料堆砌而成的社会文献,作品对社会生 活的大规模描写,完全是服从于作家的先行主题的。这种配 合现实政治斗争、指向性很强的描写,根本谈不上反映现实 的真实性,是笨重而使人生畏、可读性较差、缺乏艺术魅力 的“高级社会文件”。 • (2)王晓明《惊涛骇浪里的自救之舟——论茅盾的小说创 作》:茅盾创作中有滑坡现象。《蚀》三部曲是在“对往事 的情感记忆中获取灵感”,具有“与众不同的艺术风姿”; 《子夜》、《林家铺子》等则是“每每是从判断时事的抽象 例题出发去进行构思”、“拥有明确的社会政治主题”。 • (3)邱文治:茅盾小说的最大特点是“时代性和社会化”, 然而随之而来又存在着令人深思的矛盾现象。自觉的理性思 考,既有助于组织题材、发挥想象力,也可以阻碍想象力, 使主体失落。茅盾中长篇小说的网状结构类型,是中外小说 发展的较高艺术形态,但又是导致茅盾多部作品难以完成的 原因之一。茅盾某些作品风格沉闷,显示出单纯追求艺术广 度的缺陷。
三、代表作品介绍
• 第一部长篇小说《蚀》三部曲。
• 第一部《幻灭》 :章静女士 • 第二部《动摇》 :方罗兰 孙舞阳 • 第三部《追求》 :张曼青 章秋柳
短篇小说 《林家铺子》: 30年代城镇小商人破产 林老板:精明能干的商人
《春蚕》:
30年代中国农村“丰收成灾” 两代农民形象:老通宝与多多头
•
• 方罗兰正背着明亮而坐,看到站在光线较暗处 的孙舞阳,穿了一身浅色的衣裙,凝眸而立, 飘飘然犹如梦中身女,除了她的半袒露的雪白 的颈胸,和微微颤动的乳房,可以说是带有一 点诱惑性,此外,她使人只有敬畏,只有融融 如坐春风的感觉,而秽念全消。 • 孙舞阳穿了一身淡绿色的衣裙;那裙子大概是 夹的,所以很能显示上半身的软凸部分。她的 衫子长及腰际,她的裙子垂到膝弯下二寸光景。 浑圆的柔若无骨的小腿,颇细的伶俐的脚踝, 不大不小的踏在寸半高跟黄皮鞋上的平背的脚, 即使你不再看她的肥大的臀部和细软的腰肢, 也能想象她的全身肌肉是发展的如何匀称了。 总之,这女性的形象,在胡国光是见所未见。
第九章 茅盾

“茅盾文学奖”,
1981年3月27日在北京逝世。遗嘱中要求恢
复党籍,捐出25万元,设立“茅盾文学基金 会”,每三年评一次“茅盾文学奖”,鼓励 长篇小说的创作。由于茅盾在文学上的杰出 贡献,被誉为“二十世纪的巴尔扎克”和 “二十世纪的别林斯基”。文学史界近年来 公认茅盾是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
吴老太爷:顽固保守
,是封建僵尸的代表
人物。 赵伯韬作为帝国主义的掮客,买办资产阶 级的代表,金融界的巨头,是以吴荪甫的 对立面形象而存在的。 屠维岳这一奴才形象的刻划同样是成功的
四、艺术成就
一、宏大严谨的结构。作品以吴荪甫为矛盾 冲突的轴心,辐射出各种人物和事件。几 条线索错落有致地进行铺叙,其中以吴赵 斗法为整个作品的主线,以此带动其他几 条线索的展开,使之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 体。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十分紧凑,时间 跨度小人物众多。径纬交汇地建成了《子 夜》这部作品的“网状结构”。
运用科学的社会理论 ,
着重从社会经济分析 入手,并与政治、文 化、社会心理和家庭 生活的分析相结合, 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 中国社会做出的艺术 “定性”分析。
三、《子夜》的人物形象
吴荪甫----一个性格鲜
明而又矛盾复杂的民 族资本家的典型。是
20世纪中国小说史上一 个悲剧人物的典型。体 现了30年代中国民族资 产阶级的特征,是一个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失败 的悲剧英雄。
第二节 《子夜》
一、《子夜》的题目寓 意 象征中国当时的社会 现状 原名《夕阳》
梗概
小说共十九章,开头部分的结构,包括序幕和 开端,即第一至第三章,作者起笔不凡,他 在全书的矛盾冲突展开之前,巧妙地安排了 一个戏剧性的序幕——吴老太爷的死,点明 时代特点,引出矛盾冲突。吴老太爷是“因 地匪实在太嚣张,而且邻省的共产党红军也 有燎原之势”而来到上海起笔。
茅盾(1)

及心理描写艺术的发展 ▪ 作家队伍的成熟
第九章 茅盾
本章学习重点及要求:
▪ 社会剖析小说的特征以及以此对茅盾的社会 剖析小说进行分析;
▪ 茅盾小说中两大人物系列形象: “时代女性”和“民族资本家” ;
▪ 《子夜》、《林家铺子》中人物形象及作品 思想艺术特色。
▪ 2、短篇小说:
▪ ⑴、1928.2-1929.3,《野蔷薇》
▪ ⑶、1932-1933,《林家铺子》和“农村三 部曲”,短篇小说的成熟之作。
▪ ⑷、1934-1948,《泡沫集》、《烟云集》、 《耶稣之死》、《委屈》集等。
▪ 3、散文、剧本创作 散文《白杨礼赞》等,唯一剧本《清明前 后》。
▪ 4、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 “五四”时期:写实主义主张; “左
1927年大革命失败,退党,开始创作,
1981年临去世前,再次申请入党,3月27日 去世,3月31日恢复党籍,党龄从1921年算 起。
▪ “在过去六、七年中人家看我自然是一个研 究文学的人,……但我真诚的坦白,我对于 文学并不是那样忠心不贰。那时,我的职业 使我接近文学,而我的内心趣味和别的朋 友……则引我接近社会运动。”
对中国社会的深刻认识和剖析,拓宽了小说 描写大都市生活的领域,成为社会剖析派小
▪ 说的代表作品;
▪ 30年代描写都市生活的三类小说:
▪ “新感觉派” ,“京派” ,“左翼”,
▪ c 、《子夜》描写了众多人物,尤其是对民 族资本家吴荪甫形象的成功塑造,为中国现 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新的形象系列。
▪ 地主:
三对民族资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主要矛盾民族资产阶级工人b子夜在严谨细密的描写中渗透了对中国社会的深刻认识和剖析拓宽了小说描写大都市生活的领域成为社会剖析派小子夜描写了众多人物尤其是对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形象的成功塑造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新的形象系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茅盾【本章学习要点】1、了解茅盾的文学活动和创作概况;2、认真阅读其代表作《蚀》、《子夜》,掌握其创作特色及时代女性和资本家形象。
3、掌握文学史对茅盾的评价。
【参考书目】1、孙中田、查国华编:《茅盾研究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2、孙中田:《<子夜>的艺术世界》,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3、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东方出版中心2003年版。
第一节:茅盾生平及早期创作一、茅盾的生平:艰辛、矛盾的一生笔名的含义1、革命与反革命的矛盾,2、革命阵营内部的矛盾,3、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历史大变动时代的矛盾,4、作者自己生活与思想上的矛盾,5、有些人言行不一,掩耳盗铃的矛盾。
政治活动与文学活动的矛盾“在过去的六七年中人家看我自然是一个研究文学的人,而且是自然主义的信徒,但我真诚的自白,我对于文学并不是那样中心不贰。
那时候,我的职业使我接近文学,而我的内心趣味和别的朋友……则引我接近社会运动。
”耀邦同志暨中共中央:亲爱的同志们,我自知病将不起,在这最后的时刻,我的心向着你们。
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我追求和奋斗了一生,我请求中央在我死后,以党员的标准严格审查我一生的所作所为,功过是非。
如蒙追认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这将是我一生的最大荣耀!沈雁冰,一九八一年三月十四日。
茅盾文学奖:25万元稿费文学主张的矛盾:主张小说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同时又主张真实地描写人的情感世界。
一方面主张小说应有政治功利性,担当起唤起民众的重任,另一方面又主张小说应真实地描写人生,反对把小说写成宣传大纲。
也正是在这一点上,表现出了他与公式化、概念化的“革命文学”的区别。
生活情感的矛盾……茅盾研究与评价中的矛盾……生平(一)简历1896—1981年(终年85岁),浙江桐乡乌镇人。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在新文学初期一直以“沈雁冰”的名字著称于世。
(二)求学入行1913年(17岁)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三年后的1916年(20岁)在北大预科毕业后进“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受《新青年》倡导文学革命的影响开始翻译介绍欧洲文学。
(三)崭露头角1921年(25岁),沈雁冰同时在文学和政治两个舞台上崭露头角,一出现便显示出领袖的风范。
1921年1月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将《小说月报》改革为新文学的第一个“纯文艺”刊物。
(四)酝酿期从1922年到1927年,沈雁冰在文学上虽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成就,但始终没有离开文学的圈子,不仅是“人生派”文学的重要理论家和批评家,而且还是革命文学的最早倡导者,并在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释文学与社会、革命和人生的关系方面处于先锋地位。
在政治方面,沈雁冰则是当时最为活跃的文学家。
(五)彷徨期1927年8月回上海将自己参加革命的经过写成小说《幻灭》,在《小说月报》连载时使用“茅盾”的笔名。
紧接着他又完成了另两篇小说《动摇》和《追求》,1930年结集为《蚀》出版单行本。
1929年,茅盾在日本创作了另一部长篇小说《虹》。
(六)爆发期1931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子夜》,并陆续创作和发表了他最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和“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1933年,《子夜》由开明书店出版,被看作是中国文坛上的一件大事,有人甚至称这一年为“子夜年”。
(七)辗转流徙从1937年抗战爆发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茅盾的生活一直处于动荡之中。
(八)文学活动的后期(1949—1981)创作停止,主要精力转移到政治事务及文化活动,兼及文学评论。
二、茅盾早期的创作:《蚀》与《虹》《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现代青年在革命浪潮中所经历的三个时期:(1)革命前夕的亢昂兴奋和革命既到面前时的幻灭;(2)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3)幻灭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最后之追求。
《蚀》在当时的青年中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
1、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革命时期的历史风貌,特别是写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生活(既追求进步,向往光明,又苦闷彷徨,动摇不定),引起广大青年的共鸣。
2、揭露了大革命时期革命阵营内部的右派人物勾结反动势力破坏革命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大革命失败的原因,这也是青年十分关心的问题。
3、从“五四”到大革命,新小说的主要成就在短篇,而这三个连续性的中篇构成了长篇,在艺术上有重大特色(背景广阔,题材广泛,选材有社会性、时代性,细腻的心理描写等),因此,必然引起青年人的兴趣和注意。
《蚀》的问题1、调子低沉,人物多是病态的、灰色的,带有普遍的时代病。
这些人追求光明,对现实不满,然而在他们身上弥漫着缠绵的幽怨、彷徨的踌躇、前进的动摇、失败的苦闷、颓废的冲动、盲目的追求、幻灭的悲哀,对政治形势和革命前途失去信心。
(钱杏邨)2、在爱情和性生活的描写方面有自然主义的倾向。
《蚀》是作者当时悲观消极的思想情绪和世界观的矛盾局限在创作上的反映,也是时代和生活的矛盾在作者身上的反映。
这就是作者用“矛盾”笔名的用意。
长篇小说《虹》:梅行素《自杀》秦德君同赴樱花之国樱花凋零《虹》反映从“五四”到“五卅”(本计划写到大革命)时期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由苦闷彷徨到觉醒反抗,并走上革命道路的过程。
通过主人公梅行素的经历,概括了“五四”到大革命初期不少青年苦闷曲折的斗争历程,概括了他们兴奋后彷徨,彷徨后终于奋然前行的斗争道路。
樱花凋零后的风波:《腐蚀》近来感觉到最大的痛苦,是没有地方可以说话。
我心里的话太多了,可是找不到一个人可以让我痛痛快快对他说一场。
近来使我十二万分痛苦的,便是我还有记忆,不能把过去的事,完全忘记。
这些“回忆”的毒蛇,吮吸我的血液,把我弄成神经衰弱。
——《腐蚀》中的日记三、茅盾早期创作及特点:1、真实、直接、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作品富有历史感和时代感;2、塑造了“时代女性”的群像;(1)、与时代共沉浮;(2)、爱情观念更新;(3)、心态矛盾,体现了浓郁的时代病。
3、出色的心理描写;4、男性能指的滑动与缺失以及男性他者欲望的眼光。
陈建华:《“乳房”的都市与革命乌托邦想象》第二节:代表作《子夜》一、题目寓意原名“夕阳”,后改名《子夜》二、创作背景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中原大战;社会性质论战生病得以“在一些忙人中间鬼混”三、创作意图“白色的都市和赤色的农村交响曲”1.大规模地描写1930年的中国社会现象。
⏹农村的经济情形;⏹市镇居民的意识形态;⏹1930年的“新儒林外史”。
2.对当时社会进行艺术的“定性”分析。
四、吴荪甫的形象中国民族工业的英雄、骑士、王子。
⏹雄心与颓废、自信与慌张、刚毅与犹豫、⏹强悍与恐怖、冒险与胆怯、镇静与暴躁、⏹威严与懦弱、专横与空虚、兴奋与苦恼、吴荪甫的性格:矛盾的统一体深深地镂刻着阶级的、时代的特点。
五、《子夜》的主要艺术特色1、完整地概括中国现代革命史的宏伟构思2、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矛盾冲突中塑造形象3、波澜起伏、有条不紊的艺术结构4、精细复杂的心理描写5、细密明快、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对《子夜》及茅盾评价的不同声音❑急就章❑未完成❑高级社会文件《子夜》在茅盾的文学生涯中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就小说显示的社会概括的广度和深度、艺术结构的宏大与繁复、人物创造的多姿与传神,文学语言的华赡(华美与丰富)、劲健和爽利而言,它都足以使茅盾和一般作家拉开一大段距离。
茅盾具有的经营较大规模作品的才情、功力和耐性,在现代文学史上是少有人比肩的。
六、茅盾笔下的人物形象1、资本家形象吴荪甫、赵伯韬、杜竹斋、王和甫、朱吟秋、周仲伟(《子夜》)、唐子嘉(《多角关系》)、林永清、赵自芳夫妇(《清明前后》)、王伯申(《霜叶红于二月花》)、何耀先(《第一阶段的故事》)、严仲平(《锻炼》)等。
2、“时代新女性”形象静(即“静女士”《幻灭》)、孙舞阳、方太太(《动摇》)章秋柳(《追求》)、梅行素(即“梅女士”,《虹》)、林佩瑶、张素素(《子夜》)、张婉卿(《霜叶红于二月花》),以及赵惠明(《腐蚀》)等3、主要知识分子形象方罗兰(《动摇》)、李玉亭、范博文、杜新箨(《子夜》)等。
4、其他主要形象:屠维岳、莫干丞、唐云山、曾沧海、吴老太爷、冯云卿、冯眉卿、刘玉英、雷鸣(《子夜》)、老通宝、阿多(《春蚕》)、林老板、寿生(《林家铺子》)、钱良材、张恂如、赵守义(《霜叶红于二月花》)等。
七、茅盾与社会剖析派小说茅盾是一位具有“社会科学家”气质的小说家“社会剖析派小说” 特点:一、具有鲜明的理性特色;二、人物大多具有典型性和阶级性;三、故事情节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矛盾直接有关。
这种又被称为“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小说模式从原来的以张扬个性为主改变为以全景式地反映正在发生的社会现实为主,成为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标志。
【思考题】❑1、分析吴荪甫形象。
❑2、从题材、人物塑造、结构等方面,分析《子夜》的艺术特色。
❑3、谈谈你对茅盾创作的理解与思考。
❑4、你认为茅盾在现代文学中的价值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