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的名人故事(最全)
名人四字成语故事精选三篇
【导语】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词汇中定型的词。
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七字以上。
下⾯是分享的名⼈四字成语故事精选三篇。
欢迎阅读参考! 【三顾茅庐】 主要⼈物:刘备 故事:刘备很仰慕诸葛亮的才⼲,想请他帮助⾃⼰统⼀国家。
官渡⼤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
刘备只得投靠刘表。
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徐庶shù,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刻去许都。
徐庶临⾛时告诉刘备,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天,刘备就和关⽻、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
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准什么时候回来。
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天,刘备和关⽻。
张飞冒着⼤雪⼜来到诸葛亮的家。
刘备看见⼀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礼。
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
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了。
刘备⾮常失望,只好留下⼀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有⼀次来到隆中。
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
刘备让关⽻、张飞在门外等候,⾃⼰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
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并因诸葛亮不答应⽽哭,诸葛亮见刘备三顾茅庐,诚⼼诚意,便答应与刘备共图⼤业。
那年诸葛亮才27岁。
【围魏救赵】 主要⼈物:孙膑 故事: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
赵求救于齐,齐王命⽥忌、孙膑率军往救。
孙膑认为魏军主⼒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梁,因⽽,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遭齐兵截击,⼏乎全军覆没。
这个典故是指采⽤包抄敌⼈的后⽅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强拉硬扯,要排解别⼈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
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
【顾曲周郎】 主要⼈物:周瑜 东汉末年,吴中有⼀位名将叫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
他出⾝⼠族,少与孙策友善,后归孙策,为建威中郎将,助策在江东创⽴了孙吴政权。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一、“卧薪尝胆”——越王勾践。
话说在春秋时期啊,有个越国,国君是勾践。
这勾践呢,一开始有点膨胀,跑去跟吴国打仗,结果被吴国打得那叫一个惨啊,自己都成了人家的俘虏。
吴王夫差可没轻饶他,让他在吴国当马夫,干各种粗活累活。
勾践心里苦啊,但他知道不能就这么完了。
后来呢,勾践被放回越国了。
他回到越国后,就开始了自己的复仇计划。
他不睡舒服的床铺,而是睡在柴草堆上,还在屋里挂了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就尝尝那苦胆的味道,提醒自己不要忘了在吴国受的苦。
就这样,勾践带着越国的百姓,努力发展生产,训练军队。
经过好多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变得强大起来,最后把吴国给打败了。
这个“卧薪尝胆”的故事就这么流传下来啦,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二、“纸上谈兵”——赵括。
战国时期,赵国那也是个大国呢。
赵国有个叫赵括的家伙,这赵括啊,那可是个军事理论的“小天才”,说起兵法来头头是道。
为啥呢?因为他老爸是赵国的名将赵奢,赵括从小就看各种兵书,对那些军事理论背得滚瓜烂熟。
有一次,秦国和赵国打仗。
赵国本来的大将是廉颇,廉颇很有经验,他知道秦军厉害,就坚守不出,想拖垮秦军。
可秦国就使了个坏心眼,派人到赵国散布谣言,说他们不怕廉颇,就怕赵括。
赵王一听就信了,让赵括代替廉颇去打仗。
赵括那叫一个兴奋啊,觉得自己终于可以大显身手了。
他到了战场上,完全按照兵书上的套路来,一点都不考虑实际情况。
结果呢,被秦军打得落花流水,四十多万赵军都被秦军给坑杀了。
这就是“纸上谈兵”的故事,告诉我们光有理论知识,没有实际经验是不行的,做事得脚踏实地。
三、“负荆请罪”——廉颇和蔺相如。
还是在战国时期的赵国。
蔺相如这哥们可不得了,他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口才,完璧归赵,又在渑池之会上让赵王保住了面子。
赵王可高兴了,就封蔺相如做了大官,地位比老将廉颇还高。
廉颇就不乐意了,他想啊:“我在战场上拼死拼活的,他蔺相如就靠耍嘴皮子,凭什么地位比我高?”于是就处处找蔺相如的茬儿。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最全)成语中的名人故事简介材料汇总1、成语名人四面楚歌、破釜沉舟——项羽刮目相看——吕蒙三顾茅庐、鞠躬尽瘁——诸葛亮一鼓作气——曹刿投笔从戎——班超负荆请罪——廉颇完璧归赵——蔺相如凿壁借光——匡衡指鹿为马——赵高纸上谈兵——赵括精忠报国——岳飞闻鸡起舞——祖逖入木三分——王羲之卧薪尝胆——勾践乐不思蜀——刘禅图穷匕见——荆轲胯下之辱——韩信煮豆燃萁——曹植一字千金——吕不韦2、成语故事《不耻下问》《悬梁刺股》《囊萤映雪》《一饭千金》《凿壁偷光》《望梅止渴》不耻下问释义:不以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辱。
春秋时期,卫国人孔圉手不释卷出处《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4、成语人物刮目相看——吕蒙鞠躬尽瘁——诸葛亮一鼓作气——曹刿投笔从戎——班超负荆请罪——廉颇完璧归赵——蔺相如纸上谈兵——赵括精忠报国——岳飞入木三分——王羲之卧薪尝胆——勾践乐不思蜀——刘禅胯下之辱——韩信煮豆燃萁——曹植一字千金——吕不韦5、成语人物及成语简介1.咏絮之材谢道韫形容能诗能文的才女。
2.东山再起谢安形容失败之后卷土重来。
3.绝妙好辞蔡邕(曹娥碑)5.床头捉刀人曹操比喻代人做事,多指写文章而言。
6.囊萤映雪车胤孙康形容在艰困的环境中,勤奋读书。
7.凿壁引光匡衡后比喻刻苦勤学。
8.韦编三绝孔子比喻读书勤奋,刻苦治学。
9.七步成诗曹植形容才思敏捷之人。
10才高八斗曹操称曹植比喻才学极高。
11.洛阳纸贵左思比喻著作风行一时,流传甚广。
13.穷途末路阮籍形容走投无路,处於十分穷困的境况。
15.一饭千金韩信比喻报恩隆厚。
16.不求甚解陶渊明古:读书著重理解义理,而不过度钻研字句。
上的解释。
今:多指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只求略懂皮毛而不深入理解。
17.如鱼得水刘备得诸葛亮比喻得到和自己意气相投的人或很适合的环境。
18.家徒四壁司马相如形容家境非常穷困19.梅妻鹤子林逋比喻清高或隐居20学富五车惠师形容人书读的很多,学士渊博。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最全)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最全)成语中的名人故事简介材料汇总1、成语名人四面楚歌、破釜沉舟——项羽刮目相看——吕蒙三顾茅庐、鞠躬尽瘁——诸葛亮一鼓作气——曹刿投笔从戎——班超负荆请罪——廉颇完璧归赵——蔺相如凿壁借光——匡衡指鹿为马——赵高纸上谈兵——赵括精忠报国——岳飞闻鸡起舞——祖逖入木三分——王羲之卧薪尝胆——勾践乐不思蜀——刘禅图穷匕见——荆轲胯下之辱——韩信煮豆燃萁——曹植一字千金——吕不韦2、成语故事《不耻下问》《悬梁刺股》《囊萤映雪》《一饭千金》《凿壁偷光》《望梅止渴》不耻下问释义:不以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辱。
春秋时期,卫国人孔圉手不释卷出处《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4、成语人物刮目相看——吕蒙鞠躬尽瘁——诸葛亮一鼓作气——曹刿投笔从戎——班超负荆请罪——廉颇完璧归赵——蔺相如纸上谈兵——赵括精忠报国——岳飞入木三分——王羲之卧薪尝胆——勾践乐不思蜀——刘禅胯下之辱——韩信煮豆燃萁——曹植一字千金——吕不韦5、成语人物及成语简介1.咏絮之材谢道韫形容能诗能文的才女。
2.东山再起谢安形容失败之后卷土重来。
3.绝妙好辞蔡邕(曹娥碑)5.床头捉刀人曹操比喻代人做事,多指写文章而言。
6.囊萤映雪车胤孙康形容在艰困的环境中,勤奋读书。
7.凿壁引光匡衡后比喻刻苦勤学。
8.韦编三绝孔子比喻读书勤奋,刻苦治学。
9.七步成诗曹植形容才思敏捷之人。
10才高八斗曹操称曹植比喻才学极高。
11.洛阳纸贵左思比喻著作风行一时,流传甚广。
13.穷途末路阮籍形容走投无路,处於十分穷困的境况。
15.一饭千金韩信比喻报恩隆厚。
16.不求甚解陶渊明古:读书著重理解义理,而不过度钻研字句。
上的解释。
今:多指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只求略懂皮毛而不深入理解。
17.如鱼得水刘备得诸葛亮比喻得到和自己意气相投的人或很适合的环境。
18.家徒四壁司马相如形容家境非常穷困19.梅妻鹤子林逋比喻清高或隐居20学富五车惠师形容人书读的很多,学士渊博。
最新成语中的名人故事(最全)资料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最全)成 语 出 处 历史时期 历史人物 历史事件 成语的意义过门不入《列子·杨朱》夏代禹禹是鲧的儿子。
尧命鲧治水,鲧的治水方法不对头,积土阻水,结果失败。
新帝舜命禹继续治水。
禹经过整整十三年,终于制服了洪水。
比喻忠于职守,公而忘私。
退避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春秋晋献公、申生、重耳重耳对晋献公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避居三舍。
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洛阳纸贵《晋书·卷九十二·文苑传·左思传》晋代左思左思用十年,写成《三都赋》,深获好评,由于当时没有印刷术,人们争相抄写,致使洛阳纸张价格上涨。
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草木皆兵《晋书?苻坚载记》东晋谢石、谢玄《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比喻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按图索骥《艺林伐山》春秋孙阳这个成语来源于《艺林伐山》,伯乐《相马经》有“隆颡蚨日,蹄如累曲”之语,其子执《马经》以求马。
出见大蟾蜍,谓其父:“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曲尔。
”按图像寻求良马。
比喻做事拘泥教条,墨守成规。
现在指顺着线索去寻找。
如火如荼《国语·吴语》春秋夫差这个成语来源于《国语.吴语》,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增,望之如荼……左军亦如之,皆赤裳、赤旗、丹甲、朱羽之增,望之如火。
意思是像火一样红,像茅草的白花一样白,形容军容的盛大。
现在常用来比喻气势旺盛。
望梅止渴《世说新语·假谲》三国曹操曹操带兵,众人都渴了,操说:前方有梅林,可以解渴。
众人听后,迅速前进。
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掩耳盗铃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春秋时期 智伯、范氏 小偷偷钟,怕众人听见钟声,捂住了自己的耳朵。
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图穷匕见战国策 燕策二战国荆轲荆轲为燕太子刺秦王,用献燕国督亢的地图为名,先把匕首卷在图里。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大全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大全成语中的名人故事:望梅止渴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
他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
所以,他暗自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
他就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不胫而走这个成语故事讲的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这年夏天,曹操带领大军攻打张绣,在行军途中,他们迷失了方向,来到了一个没有水源的荒原。
这天十分炎热,树叶被烤得卷了起来,带来的小喝完了,曹操马上想办法,他灵机一动,他说:“这条路我来过,记得就在前面不远处有一大片梅树林子,上面结了许多酸梅,又甜又酸,只要到了那里就可以吃到梅子解渴了”。
听到这句话,将士们纷纷振作起精神来,都急匆匆朝前赶路,后来,将士们没有见到梅树林子,他们在一个有水的地方喝了个够,曹操利用心理作用,鼓动士气战胜困难,终于将队伍带出了荒原。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悬梁刺股三国时,吴国孙策对有才之士十分妒忌,有一个叫盛孝章的'有才之士,和也融是好朋友,孔融怕孙策把他杀了,就写信劝曹操招纳他,信中写道:“如果要有所作为,就先得求贤,而要得到贤人,就要尊重贤人。
”他打了个经方:“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识贤者之有足乎?”其中意思是:珠玉本来是没有脚的,它之所以会落到人们的手中,就是因为有人喜欢它,何况贤人是有脚可以行走的呢?孔融还在信中强调:“只要尊重贤才,贤才他就会跑来。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凿壁偷光西汉时有一个名叫匡衡的人。
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
成语中名人故事大全
成语中名人故事大全
1. 九牛一毛:
这个成语出自《淮南子·谷梁传》,源于古代的谷梁传说。
传说谷梁是楚国的大夫,楚王派他去调停楚国与燕国的争端。
燕国的王子燕商有一头金色的九牛,谷梁给他一毛钱就买下了这头九牛。
因此,“九牛一毛”这个成语比喻物以寸计,贵重物品低价出售。
2. 龙生九子:
这个成语出自《史记·滑稽列传》,源于古代的滑稽传说。
传说滑稽的妻子曾经怀孕九个月,而他的妻子给他生下了九个孩子,他们被称为“龙生九子”。
因此,“龙生九子”这个成语比喻一次性生育了很多子女。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
1.凿壁偷光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
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
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
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
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
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
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2.指鹿为马三年,章邯等将其卒围巨鹿,楚上将军项羽将楚卒往救巨鹿。
冬,赵高为丞相,竟案李斯杀之。
夏,章邯等战数却,二世使人让邯,邯怒,使长史欣请事。
赵高弗见,又弗信。
欣恐,亡去,高使人捕追不及。
欣见邯曰:"赵高用事于中,将军有功亦诛,无功亦诛。
"项羽急击秦军,虏王离,邯等遂以兵降诸侯。
八月己亥,赵高欲为乱,恐髃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
”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
后髃臣皆畏高。
3.三顾茅庐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著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
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
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
40个历史名人,一人一成语典故,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40个历史名人,一人一成语典故,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成语即是五千年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
您对以下40个成语典故以及这些历史人物故事了解多少呢?40个历史名人,一人一成语典故,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1.梦笔生花(李白)简析:李白年少之时,梦见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来天才赡逸,名满天下。
比喻写作能力有很大进步。
也形容文章写的很出色。
2.洛阳纸贵(左思)简析:原指西晋洛阳之纸,因大家都争相传抄左思的作品《三都赋》,以致一时供不应求。
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很广。
3.成竹在胸(文与可)简析:出自宋苏轼《文与可画篔筜谷偃竹记》。
画竹前竹子的完美形象已在胸中。
比喻处理事情之前已有完整的谋划打算。
4.力透纸背(颜真卿)简析:出自唐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当其用锋,常欲使其穿透纸背,此成功之极也。
”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
也用来形容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炼。
5.马革裹尸(马援)简析:出自《后汉书》:“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用马革把尸体裹起来。
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6.黄袍加身(赵匡胤)简析:出自《宋史太祖本纪》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后用来指发动政变获得成功。
7.赤膊上阵(许褚)简析:出自罗贯中《三国演义》:“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
”光着膀子上阵。
比喻做事鲁莽,没有策略。
8.初出茅庐(诸葛亮)简析:出自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比喻新露头角。
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者学校出来工作。
缺乏经验。
9.退避三舍(重耳)简析:出自《左传》:“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主动退让九十里。
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其锋芒,避免冲突。
10.闻鸡起舞(祖逖)简析:出自《晋书祖逖传》听到鸡叫就起来练剑。
成语背后的人物故事透过成语了解历史名人与传说
成语背后的人物故事透过成语了解历史名人与传说成语背后的人物故事:透过成语了解历史名人与传说成语是汉语中的珍品,它们凝结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
每个成语都能带给我们许多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通过学习成语背后的人物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名人及相关的传说。
下面就让我们透过几个经典的成语来一窥其中的奥秘。
一、李白装疯卖傻(杜甫流传)成语“装疯卖傻”源自唐代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之五》中的一句诗:“夫公犹云时多士,汝徒不见李白焉。
”这句诗意在嘲讽当时的文坛名士借病装疯卖傻,以此来逃避社会压力,李白作为无人知晓的部分则让人无法揣摩。
李白(公元701年-762年),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和文学家,他的创作风格奇特,诗句激情澎湃,思想宏大,被誉为“诗仙”。
他自诩是“天上地下唯吾独尊”、“白马非马”以及成为现代汉文学界中广泛传诵的诗人之一。
二、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成语“过五关斩六将”源自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形容人勇猛无畏、战胜艰难险阻。
关羽,字云长,三国时期蜀国名将,与刘备、张飞结义,并肩抗击曹操的侵略。
在《三国演义》中,记载了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经典故事。
关羽作为一个仁义勇猛的武将,他勇猛无比、义薄云天的形象深入人心。
三、曹操画眉深浅入时无成语“画眉深浅入时无”源自文言诗《七步诗》中的一句,“曹操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句诗形容曹操眉毛画得很深,不管什么场景都显得正确。
曹操(公元155年-220年)是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重要人物,同时也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角色之一。
他一生崇尚儒家文化,善于诗文,善于用兵,以其才华和智谋在中国历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笔。
四、柳暗花明又一村成语“柳暗花明又一村”源自清代文学家李渔的小说《儿女英雄传》中的一句话,形容前景变得一片光明,可以再度期待。
李渔(1611年-1680年),字青阳,是明代文学批评家和清代小说家。
他以才华横溢的文学作品而闻名,其中包括《阅微草堂笔记》和《儿女英雄传》等。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
成语中的名⼈故事成语中的名⼈故事(15篇)成语中的名⼈故事1⽜⾓挂书 ⽜⾓挂书 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当侍卫。
他⽣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不⼤⽼实,就免了他的差使。
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
有⼀回,李密骑了⼀条⽜,出门看朋友。
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上,抓紧时间读书。
此事被传为佳话。
成语中的名⼈故事2 1、孟母三迁 战国的时候,有⼀个很伟⼤的⼤学问家孟⼦。
孟⼦⼩的时候⾮常调⽪,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呢!有⼀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孟⼦就和邻居的⼩孩⼀起学着⼤⼈跪拜、哭嚎的样⼦,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我不能让我的孩⼦住在这⾥了!”孟⼦的妈妈就带着孟⼦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和邻居的⼩孩,学起商⼈做⽣意的样⼦。
⼀会⼉鞠躬欢迎客⼈、⼀会⼉招待客⼈、⼀会⼉和客⼈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的妈妈知道了,⼜皱皱眉头:”这个地⽅也不适合我的孩⼦居住!”于是,他们⼜搬家了。
这⼀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
这个时候,孟⼦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应该住的地⽅呀!” 后来,⼤家就⽤“孟母三迁”来表⽰⼈应该要接近好的⼈、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2、囊萤映雪 孙康家⾥很贫穷,买不起灯油。
⼀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透进⼀丝光亮。
原来那是⼤雪映出来的光。
他发现可以利⽤它来看书。
于是他倦意顿失,⽴即穿好⾐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
宽阔的⼤地上映出的雪光,⽐屋⾥要亮多了。
孙康不顾寒冷,⽴即看起书来,⼿脚冻僵了,就起⾝跑⼀跑,同时搓搓⼿指。
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
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
后来,他当了⼀个御史⼤夫。
晋代时,车胤从⼩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亲⽆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最全)#(精选.)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最全)5.床头捉刀人曹操比喻代人做事,多指写文章而言。
6.囊萤映雪车胤孙康形容在艰困的环境中,勤奋读书。
7.凿壁引光匡衡后比喻刻苦勤学。
8.韦编三绝孔子比喻读书勤奋,刻苦治学。
9.七步成诗曹植形容才思敏捷之人。
10才高八斗曹操称曹植比喻才学极高。
11.洛阳纸贵左思比喻著作风行一时,流传甚广。
13.穷途末路阮籍形容走投无路,处於十分穷困的境况。
15.一饭千金韩信比喻报恩隆厚。
16.不求甚解陶渊明古:读书著重理解义理,而不过度钻研字句。
上的解释。
今:多指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只求略懂皮毛而不深入理解。
17.如鱼得水刘备得诸葛亮比喻得到和自己意气相投的人或很适合的环境。
18.家徒四壁司马相如形容家境非常穷困19.梅妻鹤子林逋比喻清高或隐居20学富五车惠师形容人书读的很多,学士渊博。
22.负荆请罪廉颇形容向对方承认错,请求责罚和原谅23.目不窥园董仲舒比喻治学刻苦专心。
24.削简抄书公孙弘形容在艰困的环境中,勤奋读书。
25.披蒲抄书路温舒形容在艰困的环境中,勤奋读书。
26.牛角挂书李密形容在艰困的环境中,勤奋读书。
27.断虀画粥范仲淹形容不畏艰苦,刻苦勤学。
28.口舌成疮,手肘生胝白居易形容读书非常专心、勤奋。
29鹤立鸡群嵇邵比喻才能超群。
30悬梁刺骨孙敬苏秦比喻人发愤苦读。
31负薪悬书朱买臣形容贫困好学。
32期期艾艾周昌、邓文说话不流利的样子,口吃。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详细材料1、悬梁刺股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最全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最全)成语中的名人故事简介材料汇总1、成语名人四面楚歌、破釜沉舟——项羽刮目相看——吕蒙三顾茅庐、鞠躬尽瘁——诸葛亮一鼓作气——曹刿投笔从戎——班超负荆请罪——廉颇完璧归赵——蔺相如凿壁借光——匡衡指鹿为马——赵高纸上谈兵——赵括精忠报国——岳飞闻鸡起舞——祖逖入木三分——王羲之卧薪尝胆——勾践乐不思蜀——刘禅图穷匕见——荆轲胯下之辱——韩信煮豆燃萁——曹植一字千金——吕不韦2、成语故事《不耻下问》《悬梁刺股》《囊萤映雪》《一饭千金》《凿壁偷光》《望梅止渴》不耻下问释义:不以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辱。
春秋时期,卫国人孔圉手不释卷出处《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4、成语人物刮目相看——吕蒙鞠躬尽瘁——诸葛亮一鼓作气——曹刿投笔从戎——班超负荆请罪——廉颇完璧归赵——蔺相如纸上谈兵——赵括精忠报国——岳飞入木三分——王羲之卧薪尝胆——勾践乐不思蜀——刘禅胯下之辱——韩信煮豆燃萁——曹植一字千金——吕不韦5、成语人物及成语简介1.咏絮之材谢道韫形容能诗能文的才女。
2.东山再起谢安形容失败之后卷土重来。
3.绝妙好辞蔡邕(曹娥碑)5.床头捉刀人曹操比喻代人做事,多指写文章而言。
6.囊萤映雪车胤孙康形容在艰困的环境中,勤奋读书。
7.凿壁引光匡衡后比喻刻苦勤学。
8.韦编三绝孔子比喻读书勤奋,刻苦治学。
9.七步成诗曹植形容才思敏捷之人。
10才高八斗曹操称曹植比喻才学极高。
11.洛阳纸贵左思比喻著作风行一时,流传甚广。
13.穷途末路阮籍形容走投无路,处於十分穷困的境况。
15.一饭千金韩信比喻报恩隆厚。
16.不求甚解陶渊明古:读书著重理解义理,而不过度钻研字句。
上的解释。
今:多指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只求略懂皮毛而不深入理解。
17.如鱼得水刘备得诸葛亮比喻得到和自己意气相投的人或很适合的环境。
18.家徒四壁司马相如形容家境非常穷困19.梅妻鹤子林逋比喻清高或隐居20学富五车惠师形容人书读的很多,学士渊博。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成语中的名人故事
成语:名人:梗概:
四面楚歌项羽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士兵越来
越少,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
信、彭越的军队又层层包围上来。
夜晚,
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
项羽以为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于是就
慷慨悲歌,项羽泪流数行,最后自刎于
乌江边。
破釜沉舟项羽项羽在漳河边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
生,大破秦军。
班门弄斧鲁班班是鲁班,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的木
匠。
班门弄斧就是在鲁班门前舞弄斧
子。
围魏救赵孙膑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
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折
战例,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
家所欣赏。
孙膑因此战而闻名天下。
三顾茅庐刘备在司马徽和徐庶的推荐下,刘备带上关
羽、张飞,先后三请诸葛亮,虚心求才。
完璧归赵蔺相如蔺相如自愿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见秦
王没有换城之意,就凭自己的机智和勇
敢,将和氏璧完好的送回赵国。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大全_成语典故素材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大全1.悬梁刺股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
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
2.韦编三绝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
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
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
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
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3.闻鸡起舞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
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
有关成语中的名人故事
有关成语中的名人故事中国有很多蕴含着名人故事的成语,下面由yjbys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的有关成语中的名人故事,供大家参考与借鉴~望梅止渴的故事东汉末年,曹操带兵去攻打张绣,一路行军,走得非常辛苦。
时值盛夏,太阳火辣辣地挂在空中,散发着巨大的热量,大地都快被烤焦了。
曹操的军队已经走了很多天了,十分疲乏。
这一路上又都是荒山秃岭,没有人烟,方圆数十里都没有水源。
将士们想尽了办法,始终都弄不到一滴水喝。
头顶烈日,战士们一个个被晒得头昏眼花,大汗淋淋,可是又找不到水喝,大家都口干舌燥,感觉喉咙里好像着了火,许多人的嘴唇都干裂得不成样子,鲜血直淌。
每走几里路,就有人倒下中暑死去,就是身体强壮的士兵,也渐渐地快支持不住了。
曹操目睹这样的情景,心里非常焦急。
他策马奔向旁边一个山岗,在山岗上极目远眺,想找个有水的地方。
可是他失望地发现,龟裂的土地一望无际,干旱的地区大得很。
再回头看看士兵,一个个东倒西歪,早就渴得受不了,看上去怕是难得再走多远了。
曹操是个聪明的人,他在心里盘算道:这一下可糟糕了,找不到水,这么耗下去,不但会贻误战机,还会有不少的人马要损失在这里,想个什么办法来鼓舞士气,激励大家走出干旱地带呢?曹操想了又想,突然灵机一动,脑子里蹦出个好点子。
他就在山岗上,抽出令旗指向前方,大声喊道:“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结满了又大又酸又甜的梅子,大家再坚持一下,走到那里吃到梅子就能解渴了!” 1战士们听了曹操的话,想起梅子的酸味,就好像真的吃到了梅子一样,口里顿时生出了不少口水,精神也振作起来,鼓足力气加紧向前赶去。
就这样,曹操终于率领军队走到了有水的地方。
曹操利用人们对梅子酸味的条件反射,成功地克服了干渴的困难。
可见人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要一味畏惧不前,应该时时用对成功的渴望来激励自己,就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战胜困难,到达成功的彼岸。
指鹿为马的故事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
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
成语典故和人物对应
成语典故和人物对应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成语典故和人物对应的例子:
1.纸上谈兵——赵括: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赵奢的儿子,他饱读诗
书,却不懂得实战经验,在秦国的进攻中一败涂地。
2.卧薪尝胆——勾践:越国的国王,在被吴国打败后,他卧薪尝胆,
励精图治,最终打败吴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3.胸有成竹——文同:北宋时期的画家,他画竹子非常有名,每次
画竹之前,都会在心中构想出完整的竹子形象。
4.闻鸡起舞——祖逖:晋朝时期的名将,他听到鸡叫就会起床练剑,
后来成为一代名将。
5.孟母三迁——孟子:孟子的母亲为了让他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
三次搬家,最终定居在学校附近,让孟子接受了更好的教育。
这些成语典故和人物对应都是比较著名的,也有一些不太为人知的例子,比如“韦编三绝——孔子”、“桃园结义——刘备、关羽、张飞”等等。
名人成语故事精选_成语典故素材
名人成语故事精选故事是我们民族语言中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一部分精炼、形象、富于表现力而又寓意深刻的语言材料,它言简意赅,耐人寻味,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名人成语故事精选。
名人成语故事精选1:上行下效春秋时,齐景公自从宰相晏婴死了之后,一直没有人当面指谪他的过失,因此心中感到很苦闷。
有一天,齐景公欢宴文武百官,席散似后,一起到广场上射箭取乐。
每当齐景公射一支箭,即使没有射中箭鹊的中心,文武百官都是高声喝彩:“好呀!妙呀!”“真是箭法如神,举世无双。
”事后,齐景公把这件事情对地的臣子弦章说了一番。
弦章对景公说:“这件事情不能全怪那些臣子,古人有话说:“上行而后下效。
”国王喜欢吃什么,群臣也就喜欢吃什么;国王喜欢穿什么,群臣也就喜欢穿什么;国王喜欢人家奉承,自然,群臣也就常向大王奉承了。
”景公听了弦章的话,认为弦章的话很有道理,就派侍从赏给弦章许多珍贵的东西。
弦章看了摇摇头,说:“那些奉承大王的人,正是为了要多得一点赏赐,如果我受了这些赏赐,岂不是也成了卑鄙的小人了!”他说什么也不接受这些珍贵的东西。
后人便把“上行下效”来形容上面的人喜欢怎么做,下面的人便也跟着怎么做。
在我们的现实社会里不是正多看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事吗?例如一家公司的主持人经常在外吃喝玩乐,不理业务,他的下属也跟着不务正事,这便是“上行下效”。
这成语约含义是否定的,所以它形容的也一定是不好的事情了。
名人成语故事精选2:将心比心春秋时五霸之一的楚庄王,一天晚上,为酬谢有功将士,摆了一席盛大的酒宴,要开怀畅饮。
在轻歌妙舞的气氛中,忽然,灯火全部熄灭。
黑暗中庄王的爱妾受到一个将士的调戏。
她急中生智,一把抓下那个将士的头冠,让庄王点灯,捉拿那个无冠带的人。
庄王不但没有发怒,反而说:“无妨,此刻宴乐饮酒自不必拘泥妇人之节。
”并让所有的人都取下头冠,当灯火再亮时,将士中无一人戴头冠。
真是难得的大度,十足的人情味。
数年之后,楚军与晋军交战,楚军处劣势,突然,一位将士冲向敌阵,使战争转败为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最全)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简介材料汇总
1、成语名人
四面楚歌、破釜沉舟——项羽刮目相看——吕蒙
三顾茅庐、鞠躬尽瘁——诸葛亮一鼓作气——曹刿
投笔从戎——班超负荆请罪——廉颇
完璧归赵——蔺相如凿壁借光——匡衡
指鹿为马——赵高纸上谈兵——赵括
精忠报国——岳飞闻鸡起舞——祖逖
入木三分——王羲之卧薪尝胆——勾践
乐不思蜀——刘禅图穷匕见——荆轲
胯下之辱——韩信煮豆燃萁——曹植
一字千金——吕不韦
2、成语故事
《不耻下问》《悬梁刺股》
《囊萤映雪》《一饭千金》
《凿壁偷光》
《望梅止渴》
不耻下问释义:不以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辱。
春秋时期,卫国人孔圉
手不释卷出处《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
4、成语人物
刮目相看——吕蒙
鞠躬尽瘁——诸葛亮
一鼓作气——曹刿
投笔从戎——班超
负荆请罪——廉颇
完璧归赵——蔺相如
纸上谈兵——赵括
精忠报国——岳飞
入木三分——王羲之
卧薪尝胆——勾践
乐不思蜀——刘禅
胯下之辱——韩信
煮豆燃萁——曹植
一字千金——吕不韦
5、成语人物及成语简介
1.咏絮之材谢道韫形容能诗能文的才女。
2.东山再起谢安形容失败之后卷土重来。
3.绝妙好辞蔡邕(曹娥碑)
5.床头捉刀人曹操比喻代人做事,多指写文章而言。
6.囊萤映雪车胤孙康形容在艰困的环境中,勤奋读书。
7.凿壁引光匡衡后比喻刻苦勤学。
8.韦编三绝孔子比喻读书勤奋,刻苦治学。
9.七步成诗曹植形容才思敏捷之人。
10才高八斗曹操称曹植比喻才学极高。
11.洛阳纸贵左思比喻著作风行一时,流传甚广。
13.穷途末路阮籍形容走投无路,处於十分穷困的境况。
15.一饭千金韩信比喻报恩隆厚。
16.不求甚解陶渊明古:读书著重理解义理,而不过度钻研字句。
上的解释。
今:多指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只求略懂皮毛而不深入理解。
17.如鱼得水刘备得诸葛亮比喻得到和自己意气相投的人或很适合的环境。
18.家徒四壁司马相如形容家境非常穷困
19.梅妻鹤子林逋比喻清高或隐居
20学富五车惠师形容人书读的很多,学士渊博。
22.负荆请罪廉颇形容向对方承认错,请求责罚和原谅
23.目不窥园董仲舒比喻治学刻苦专心。
24.削简抄书公孙弘形容在艰困的环境中,勤奋读书。
25.披蒲抄书路温舒形容在艰困的环境中,勤奋读书。
26.牛角挂书李密形容在艰困的环境中,勤奋读书。
27.断虀画粥范仲淹形容不畏艰苦,刻苦勤学。
28.口舌成疮,手肘生胝白居易形容读书非常专心、勤奋。
29鹤立鸡群嵇邵比喻才能超群。
30悬梁刺骨孙敬苏秦比喻人发愤苦读。
31负薪悬书朱买臣形容贫困好学。
32期期艾艾周昌、邓文说话不流利的样子,口吃。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详细材料
1、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
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2、凿壁偷光
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
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
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
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
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
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
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这就是凿壁偷光的故事。
3、囊萤映雪
“囊萤映雪”这则成语的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后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
读书。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车胤(yin)传》,车胤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
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
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
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
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
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
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
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
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
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
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
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
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
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
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
后来,他也当了高官。
这就是囊萤映雪的故事。
4、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
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
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
”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
”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
”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
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这就是望梅止渴的故事。
《望梅止渴》此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
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5、一饭千金
韩信小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
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然而,挣钱的本事却一个也不会。
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
为此常遭别人冷眼。
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
淮水边上有个老奶奶为人家漂洗纱絮,人称“漂母”。
她见韩信挨饿挺可怜,就把自己带的饭分一半给他吃。
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发誓要报答漂母之恩。
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对漂母分食之恩始终没忘,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
这就是“一饭千金”成语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