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方言入声字的历史语音学研究

合集下载

安徽安庆方言舒声促化现象探析

安徽安庆方言舒声促化现象探析

在汉语声调的古今演变中,“入声—舒声”是汉语共同语及汉语方言语音变化的总趋势,元代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一书中就揭示了汉语“平分阴阳、入派三声”的语音发展规律,但在保留入声的晋语和江淮官话中,却出现了“舒声—入声”的逆向声调演变现象。

关于晋语中的舒声促化现象,贺巍[1]、马文忠[2]、邢向东[3]、张光明[4]等先生已经做了充分的研究,江淮官话中的舒声促变现象却少有人问津,只有岳冉曾对归属江淮官话的六安方言舒声促化现象做过考察[5]。

实际上江淮官话中的舒声促化也很常见,郑张尚芳先生说:“在官话影响下,各方言有些入声字转为舒声是不足为奇的,但相反的,又有一些方言出现舒声转为促声的现象。

这种现象不限于晋语,在其他方言也有发现,而以入声带ʔ尾的晋语、吴语、江淮话最发达。

”[6]6属于江淮官话的安徽安庆方言就有较为丰富的舒声促化现象,安庆方言舒声促化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单字舒声促化;二是舒促两读,即单字读舒声,在词语和句子中发生舒声促变。

本文拟重点讨论安庆方言舒声促变的类型及成因。

安庆方言为笔者母语,文中例字、例词和例句均为笔者调查所得,主要发音合作人:张安生,女,安庆人,生于1943年,安庆市东风袜厂退休职工,高小文化;江功煦,男,安庆人,生于1942年,安庆市轧钢厂退休职工,初中文化。

一、单字舒声促化根据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编制的《方言调查字表》[7]1-80调查出安庆方言有51个舒声促化的单字,均为阴声韵促化的字。

音韵特点如下:1.中古开口促化的字共27个,合口促化的字共24个,发生促化的舒声字主要来源于中古果、假、遇、蟹、止、流等六摄的一三等字,少数来源于这六摄的二四等字。

分布情况如下:2.从中古声母的清浊来看,清声母23个,浊声母28个。

全清:帮母——爸秘泌;心母——塑婿犀;章母——蔗诸指;晓母——嚇;见母——尬髻戈;影母——涴恶;书母——赦庶恕奢赊次清:滂母——帕譬;初母——厕全浊:並母——薄鼻;奉母——复;从母——藉;匣母——糊(~涂);群母——咳;邪母——续;禅母——佘;次浊:明母——墓暮募;泥母——怒;来母——鹭露赂隶荔痢吏泪;疑母——卧御;喻母——誉预易耶愈裕安徽安庆方言舒声促化现象探析鲍红(安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安庆246011)摘要:安庆方言舒声促化现象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单字舒声促化,促变原因:上古入声字的方言遗存,对中古舒入两读字入声读音的继承,其他同偏旁入声字的同化,音值借贷,同义入声字类推;二是舒促两读,即单字读舒声,在词语和句子中发生舒声促变,促变原因:轻声音节入声化,词性和词义及语法功能的不同引起的促变,急读和轻读引起的舒声促化。

安庆方言研究

安庆方言研究

安庆方言研究一、语音1、普通话读舌面音(ji qi xi)区内方言读舌根音(g k h)j=g,例如:家、夹、介、解、街、窖、角、间、江、讲、教、觉等;q=k,例如:敲、嵌、掐等;x=h,例如:下(虾)、瞎、鞋(些)、蟹、巷(项)、咸等。

这种变化普遍都是后面的韵母含有a,e 时,a、ai、ao、an、ang尤其是以含a占绝大多数2、全浊声母念送气音,受赣语黄孝片影响j=zh,例如:巨、句、举、军、君、均等;(撮口呼代替合口呼)x=sh,例如:血、靴等g读成go,例如:干、哥、割等;k读成ko,例如:砍、刊、康等;h读成ho,例如:合、贺、鹤等。

3、加入的音和丢失的音(1)加入的音:e 和oⅠ、e(刚在第一点里已经说过的含‘a’的韵母,其实在安庆方言中真的伴有很重要的角色,因为安庆方言很多不同于普通话的变化都是与a有关)当a、ai、ao、an、ang,前面没有声母单独成字在安庆方言中要拉来韵母(e)作为声母,几乎没有例外。

这些字往往就找不到同音字来标注它:①‘ea’{eá}---小孩子。

如:这~子两岁了。

{eǎ}---倔强,不讲理。

如:你太~着。

~搭,~搭货。

{eà}用物挡住留出缝隙。

如:把窗子~个缝。

反复推拉。

如:不要把门~来~去。

②‘ean’{eān}--- .安、谙、鞍….的方言读音。

被水淹。

如:下大雨把路~着。

{eǎn}—1.-眼的读音。

如:一对大~睛;2.~问,指望着,如:你自己想法子,不要~问我。

{eàn}---1.岸、按、案、暗、黯等字的方言读音。

2.迟,不早了。

如:走快些,~着了;回家吧,时间~着。

③‘eai’{eāi}---哀、哎、挨的方言读音。

{eái}---1.捱、挨的方言读音。

缓慢移动。

如:你走快点,怎么这么慢慢~;2,循环转圈,如:~墨。

3.呆板,不活络,如:那个人~着不得了。

{eǎi}---矮的方言读音。

{eài}---1.爱、艾、隘、碍的方言读音;2.拖延,如:你的作业~到什么时候写?3.依赖,如:这么一点事还要~着我来做。

中古入声字在明光方言中的读音分析

中古入声字在明光方言中的读音分析

中古入声字在明光方言中的读音分析作者:邵璇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4年第05期摘要:本文以《方言调查字表》608个入声字为调查对象,从“声、韵、调”三方面分析中古入声字在安微明光方言中的分布情况及其与普通话的对应关系。

关键词:中古入声字明光方言普通话明光市(原嘉山县)位于皖东北部边缘,南枕江淮分水岭,与滁州南谯区接壤,北临淮河,与五河县接壤,东与江苏盱眙、泗洪等县相邻,西为定远、凤阳两县,是淮北平原与江南水乡的过渡丘陵地带。

由于笔者长期生活在明光市区,对市区方言较为熟悉,故本文主要以明光城区方言(以下简称明光方言)为基础,对中古入声字在明光城区方言中的读音进行分析。

明光方言隶属江淮官话洪巢片。

中古入声字的入声调在明光方言中大部分已归并为“平、上、去”三声,少数入声字归入轻声,但入声字得以保留。

本文穷尽性地统计了《方言调查字表》中所有的入声字,共计608个,录出现代明光方言中常用的古入声字(含同形字)488个(按:古入声字在普通话中有两个读音的,以二字计入),对其进行声韵调分析,试图找出古入声字在明光方言中的分布规律,为明光方言语音研究提供材料。

一、中古入声字在明光方言中的声调分析及与普通话的对应关系中古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归入去声的最多,约占总数的45%,其次是阳平,约占33%,其次是阴平,约占15%,归入上声的入声字最少,约占6%,另外还有个别读轻声。

明光方言入声字分派情况同普通话基本一致,都是归入去声最多,其次是阳平、阴平、上声、轻声。

表1:明光话调值、调类中古入声字数目所占百分比21调(阴平) 132 27.049%35调(阳平) 141 28.893%213调(上声) 30 6.148%53调(去声) 182 37.295%轻声 3 0.615%合计 488 100%由表1可知,明光方言入声字在各调类的分布情况同普通话基本一致,但仍有差异。

明光方言中,虽然同普通话一样,入声字归入去声的百分比,比归入阳平的百分比多出近8个百分点,但明光方言入声字归入去声的数量较普通话要少得多;而明光方言入声字归入阴平的数量却比普通话要多出12个百分点,即多出41个字。

论黄梅戏中安庆方言的特色

论黄梅戏中安庆方言的特色

论黄梅戏中安庆方言特色摘要安庆方言是归属于北方方言的江淮官话,与普通话相比而言,其吸收了许多方言词汇和语音语调,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

安庆方言听起来情绪缓慢、高低落差不大、灵活生动且有通俗易懂。

黄梅戏发源于安庆地区,是由独角戏、二小戏、和三小戏发展而来。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将安庆方言与黄梅戏等同而视了。

经过独特的地理文化与生活习俗的洗涤,风土人情与人文景观的熏陶,形成了安庆方言特有言语特色。

安庆方言孕育了独具安庆风格的说唱音乐和民歌小调,黄梅戏就在这种浓郁的安庆文化中培育出来。

关键词:黄梅戏;安庆方言;特色分析Abstract:Anqing dialect is vested in the northern dialect of Jianghuai Mandarin, and Mandarin terms compared to the absorption of many dialect words and tone of voice, has its own distinctive features. Anqing dialect sounded emotional slow, low drop small, flexible and lively and there straightaway. Anqing Huangmei originated, is a one-man show, two operas, and three opera evolved. After a long period of development, has Anqing Huangmei dialects and, as the equivalent. After washing with unique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customs of life, customs and cultural landscape of influence, forming a unique speech characteristics Anqing dialect. Anqing Anqing dialect gave birth to the unique style of rap music and folk songs, Huangmei on cultivated Anqing in this rich culture.Keywords: Huangmei; Anqing dialect; Features Analys目录绪论 (3)一、语音系统 (3)(一)声母方面 (3)1.关于ng[ŋ]声母 (4)2.n[n]、l[l]声母易位 (5)3.部分zh[tʂ]、ch[tʂʻ]、sh[ʂʻ]声母字读z[ts]、c[tsʻ]、s[s]声母.. 54.部分j[tɕ]、q[tɕʻ]、x[ɕ]声母读成g[k]、k[kʻ]、h[x]声母以及x[ɕ]读成s[s]和s[s]读成x[ɕ] (6)(二)韵母方面 (7)(三)声调方面 (7)1、声调不同 (7)2. 调值不同 (8)二、词汇系统 (9)(一)词汇意义放大 (9)(二)词汇意义相同 (10)(三)词汇特殊现象 (10)(四)词汇涵括文言意味 (10)1.构词语素完全不同 (10)2.构词语素部分相同,部分不同 (11)3.构词语素相同,排列顺序正好相反 (11)三、语法系统 (11)(一)词法方面 (11)1.表现于人称代词上 (11)2.表现于指示代词上 (11)(二)黄梅戏语法句式表现 (11)1.疑问词的构成 (11)2.助词“着”、“啥” (12)3.用“把”字代替动词“给”字,表示交付、给予、送与的意义。

剪茧安徽潜山梅城方言语音研究监国...

剪茧安徽潜山梅城方言语音研究监国...

安徽潜山梅城方言语音研究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泓大强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靴敝储摊:弘丝料嗍一办年刚如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渊太尝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当四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储张膨查钟张托簪签字日期:签字日期:沁弓年区月/日∞≥年爹月日学付论文作者毕、№妻向.工作单位. 电话:通讯地址.邮编:中文摘要潜山县位于安徽省的西南部,而皖西南县市的方言历来被归于赣语的怀岳片。

实际上,由于潜山方言位于赣语和江淮官话的环绕之中,其方言语音既有明显的赣语特征,又有一定的江淮官话特点。

本文以全面详细地描写潜山方言的语音面貌为基础,进而整理出其方言的内部语音差异,在此基础上通过静态描写的方法,对潜山方言音系进行共时和历时的比较研究:横向上,将潜山方言音系与南昌、安庆、怀宁、宿松四个地区的音系进行比较,从而整理出潜山方言语音中的赣语和江淮官话特征:纵向上将潜山语音和中古音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其音韵特点。

在共时历时系统比较研究的基础之上,揭示出潜山方言语音与周边方言的亲疏关系,并讨论其方言的归属问题。

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引言。

介绍潜山县的地理、人文、历史和移民情况,综述前人的研究成果及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说明方言合作人的情况及语料来源。

第二章:方言音系。

具体描写潜山梅城镇语音的声韵调特点和配合关系,整理出同音字汇。

第三章:潜山方言的内部差异。

安庆方言中“上声+非上声”连读变调与普通话的对比

安庆方言中“上声+非上声”连读变调与普通话的对比

安庆方言中“上声+非上声〞连读变调与普通话的比照安庆方言中“上声+非上声〞连读变调与普通话的比照【摘要】本文主要是分析了安庆方言中“上声+非上声〞双音节词语的变调情况,并与普通话中同一类型的双音节词语的变调进行了比照。

【关键字】安庆方言;语流音变;普通话0 引言近20多年来,汉语方言的连读变调现象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首先我们来回忆一下有关语音连读变调的性质:关于连读变调的认识,有一下几种权威的说法:“当声调连在一起时,就出现某些音位的音位变体的变化,这就是变调。

〞“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连在一起时,音节的上下升降往往发生变化,这种现象称为‘连读变调’。

〞“连读变调称变调,指音节连读时发生的声调变化。

〞“音位和音位组合的时候,或者由于受邻音的影响,或者由于说话时快慢、上下、强弱的不同,可能发生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我们叫做语流音变〞。

本文选取了一些双音节词语为实例,通过Praat软件分别绘制了各自的双音节动态声调图,揭示安庆方言中“上声+非上声〞双音节变调规律与普通话中的差异。

1 安庆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安庆方言属于江淮官话,江淮官话,旧称下江官话、下江话。

它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的北方方言的一支次方言,主要分布在江苏、安徽两省的江淮之间及沿江以南局部地区。

其中安庆方言的单音节声调除了轻声以外,一共有5个,其调值、调类同普通话相比,分别如下:安庆方言例字普通话阴平31 悲、他、弯阴平55阳平35 爬、求、胡阳平35上声213 打、果、九上声214去声53 豆、洞、汗去声51入声55 八、屋、独由此可见,安庆方言除了保存入声外,其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各属字,在普通话中一般都读相同的调类,只有少数的例外,这里就不一一作介绍了。

安庆方言共有五类单音节声调,但当这五类单音节声调组合成双音节语音词时,原来的单音节声调调值将发生变化,这里的情况可能很复杂。

本文主要探讨了安庆方言中上声音节与非上声音节词语连读时的变调情况,并且将它与普通话中相应的双音节词语进行了比照。

入声演化三途

入声演化三途

中国语文2008年第4期(总第325期)入声演化三途3朱晓农 焦磊 严至诚 洪英提要 古入声在现代汉语各方言中的舒化演变是汉语语音史上最重要的音变之一。

我们从田野语音学和演化音系学的角度探讨了三种入声演变途径:开化路、长化路、变声路,并利用我们新调查的吴语、粤语、闽语、赣语材料为这些演化途径中的不同阶段提供例证。

关键词 演化音系学 入声 田野语音学 粤语 德清话 潮安话 余干话1.引言语言学界对于入声的认识相当一致,古入声有两个其他声调不具备的特点:短时性与唯闭塞音尾。

演变到现代汉语各方言,有三种主要表现形式。

一是保留古入声特点,如粤语。

二是唯闭音尾变为喉塞音并保持短调,如吴语。

三是完全舒化,即“长化”并且“开音节化”(塞音尾失落),如大多数官话。

近年来,随着田野语音学和演化音系学的进展,我们得到了很多第一手的新材料,对于入声的共时语音性质和历时演变道路都有了新的认识。

描写入声需要四个参数:时长、音段、声域、音高。

前两个参数涉及我们熟悉的短时性和塞音尾。

第三个声域参数,是近年来我们逐渐有所了解的①。

第四个参数是已知的,但因其简单而较少讨论。

本文从这四个参数入手,使用吴语、粤语、湘语、赣语、闽语中新得到的材料来考察古入声舒化的路径和阶段。

并顺带讨论几个与此相关的问题,例如入声的短调性和塞音尾之间孰为主次,谁是导因性因素,谁是伴随性因素,又如入声舒化后的调型调类问题等。

结论是:1)声调的基本性质体现为音高走向;2)另有三个次要、独立的因素影响声调的性质:时长、音段、发声态;3)入声演化沿着上述三个次要因素有三条独立途径,一条是先开化(音段变化),一条是先长化(时长变化),一条是先变声(发声态变化);4)前两条是主要的演化之路,从这两条路走到舒化之前存在七个中间阶段;5)入声舒化后最大的可能是与同形舒声调合并,不过不排除保留自己调类的可能性;6)第三条发声态发生变化的只发现极少例子,但可能引起理论上极有趣的fli p2fl op(跳跃翻转)变化。

汉语发展史作业之安庆市杨桥镇方言音系

汉语发展史作业之安庆市杨桥镇方言音系

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方言音系写在前面:本文词汇以我的老家安庆枞阳县和现居地安庆杨桥镇和邻近的罗岭镇的方言词汇为采集对象[主要是杨桥方言,但是三地方言融合性较强区别不是太明显,以我现在的能力无法站在方言学专业的角度确切区分]。

本人学历尚浅,所以难免有词汇分类错误、注音错误等,加之本人接触的方言不是特别地道未免挂一漏万,另外实在无力做到老师要求的方言音系论文模式,但我已经尽力做到自己能完成的水平,还请老师多多包涵。

第四部分词汇前者为方言,能同音代替的就用同音异词代替,不能的注明平上去入,较难表达的用国际音标注明,冒号后的为普通话,较难的附上例子和解释。

学生:文学院0603班沈学玲200640101335(一)声母(20个包括零声母)P 包部帮本笨p/ 破排骗平盘m 猫门妙忙秘 f 风飞福饭夫t 多等答电滴t/ 逃跳听吐头ƞ脑老农冷六k家街哥高工k/ 苦抗颗阔宽x鞋核好坏婚tɕ猪洒肫柱助tɕ/巧秋求穿圈ɕ树顺小学习ts 知张中自直ts/ 鼠丑查尺厂s 三四少手诗ʐ日绕人容惹ø 热药衣晕用ŋ我伢硬你哑(二)韵母(39个)ɿ资支知痴诗I蛇贼切ia架霞多ua花瓜活滑刮y I节我月阅绝aɿ夹掐iəɿ急踢吃uaɿ刮滑yoɿ药学ou斗赌收租粗iɔ条桥笑交消ã胆三桑竿含讲iən紧林心新星ʊ(o)耳过母渴哥ei杯妹退对霉i I(ie)咀野介爷客uã关光床yĩ权圆船玄悬oɿ合火确各i Iɿ接铁歇uoɿ国活ɛ盖菜赖拜哂uɛ怪快坏iou流优秋何溜iĩ间减连廉uən魂江温翁a爬巴大塔打i弟地以米欺u故步雾呼y雨虚居女育aɿ直日舌绿木Iɿ北色笨uəɿ出骨哭忽y Iɿ缺脚ɔ饱桃草ue杜贵帅õ短酸管ən跟动摇yən云群(三)声调及调值阴平31 开天竹十里阳平313 竹田白字上升24 妇老考去声33/44 四弟剃气戏入声ɿ4 直日木出缺一、引言一杨桥历史地理、行政隶属与人口概况杨桥镇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位于安庆市北大门,南临风景秀丽的石塘湖,背倚气势雄伟的国家级大龙山风景区。

安徽5大方言调查项目通过验收:吴语渐“无语”徽语不乐观

安徽5大方言调查项目通过验收:吴语渐“无语”徽语不乐观

安徽5大方言调查项目通过验收:吴语渐“无语”徽语不乐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一个地方的方言是这个地区居民能够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基础。

不管在哪儿,当你听到熟悉的乡音,总会想起家乡,记起乡愁。

从2016 年起,安徽省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安徽省汉语方言调查项目。

据悉,这是自上世纪50 年代之后,规模最大、科学性最强的方言调查。

近日,历时3 年,安徽五大方言中原官话、江淮官话、徽语、吴语、赣语45 个调查点全部通过验收。

省语委办主任朱乃韬表示,从调查情况来看,徽语的特征还是完整保留,但是安徽吴语正在消失。

知道您的老家话叫什么名字吗?安徽五大方言设45个调查点“安徽处于南北交界,南北的方言和东西的方言都在这里交汇,方言资源十分丰富。

”省语委办主任朱乃韬说,“从东到西,吴语在东边,如马鞍山、芜湖,中间是江淮官话,西是赣语;从北到南是中原官话、江淮官话、徽语,南方也有一些地方讲吴语。

从使用人口来看,最多是中原官话,比如阜阳、淮北、宿州、亳州、蚌埠等。

但是尽管说中原官话的人多,地域也大,区分度却不大。

记者了解到,2016 年,安徽省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安徽省汉语方言调查项目,对我省五大方言中原官话、江淮官话、徽语、吴语、赣语共安排了45 个调查点。

比如中原官话在淮北相山区、宿州埇桥区有调查点;江淮官话在合肥蜀山区、安庆迎江区、宣城郎溪有调查点;吴语在宣城泾县、铜陵市义安区、池州青阳、芜湖繁昌有调查点;赣语在安庆太湖、潜山和池州东至有调查点;徽语在黄山歙县、黟县、屯溪和宣城旌德有调查点。

“过去学者专家们也陆续做过方言调查,并对安徽方言进行搜集整理。

这些学术行为,丰富了方言的记录。

”朱乃韬说,此次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是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规模最大、记录最全、科学性最强的方言调查,有着严格规范。

方言调查项目要完成哪些任务?寻找“发音人”录制地道方言记者了解到,安徽省汉语方言调查项目任务分别由安徽大学、安师大、淮北师大、铜陵学院、阜阳师大、黄山学院、宿州学院、皖西学院等高校专家组成的调查团队承担。

关于安庆市区方言语音归属划分争议的述评

关于安庆市区方言语音归属划分争议的述评

关于安庆市区方言语音归属划分争议的述评作者:严笑宇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7年第06期【提要】安徽省安庆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是皖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地处皖鄂赣三省交界处,其方言受赣语、江淮官话、吴语、楚语等影响较深。

安庆市辖怀宁、岳西、宿松、望江、太湖、潜山六县方言现划归赣语怀岳片,而安庆市区方言的划分尚在争议之中,现多归为江淮官话黄孝片,也有学者认为当属赣语怀岳片。

本文将从地理条件、语音两个方面作出分析,得出结论。

【关键词】安庆市区方言赣语怀岳片江淮官话黄孝片归属一、引言安徽省安庆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是皖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南与长江相接,北与江淮相衔,东与吴越相应,西与湘赣相连,地处皖鄂赣三省交界处。

安庆市区方言所处的地理位置较为特殊,北受江淮官话,南受赣语、湘语,西受楚语,东受吴语影响,使得安庆市区方言呈现出一种复杂性、混合性和过渡性的特点。

关于安庆市区方言的归属,一直存在着争议,现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将其归属于江淮官话洪巢片①,二是将其归属于江淮官话黄孝片②③,三是将其归属于赣语。

但目前尚在争议之中,还未能得出一个公认的结论。

二、地理历史条件(一)地理条件安庆市位于北纬29°47’-31°17’、东经115°46’-117°44’,东与安徽省池州市、铜陵市隔江相望;南靠长江,与江西省九江市相连;西接湖北省黄梅、蕲春、英山三县;北接安徽省六安市、巢湖市、合肥市。

安庆位于宁汉长江黄金水道之要津,是连接武汉和南京两大经济圈的区域纽带城市之一。

安庆市在行政区划上共下辖六县一市,怀宁、岳西、宿松、望江、太湖、潜山六个县位于安庆市西南部,其中,岳西、太湖、宿松三县与湖北省接壤,望江县与江西省接壤,六县方言都已经有较为成熟的理论研究成果,并以怀宁和岳西县名为代表,将它们划归为赣语——怀岳片。

安庆市区以及下辖县级市——桐城市,二者地理位置整体偏北偏东,离西南的大别山区较远。

安庆市区方言单字调声学实验研究

安庆市区方言单字调声学实验研究

安庆市区方言单字调声学实验研究作者:陆杨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6年第12期摘要:采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研究安徽省安庆市区方言单字声调的音高特征,用Lz-score 的方法对原始基频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再根据五度标调法的原则确定各声调的调值,并将实验结果与传统调查的方言声调进行分析比较。

关键词:安庆方言单字调 Lz-score 声学实验一、引言安庆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南邻长江,与江西接壤,北接江淮,与湖北相邻,东与吴越遥相呼应,西与湘赣相互勾连。

安庆方言属于江淮官话黄孝片,安庆市区方言有5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

均由古四声演变而来:平声分阴阳,去声不分阴阳,全浊上归去,入声来自中古入声。

目前有关安庆方言声调的研究文献不多,《安庆地区志》中记载了安庆市区方言有5个声调,但并没有标明调值。

孙宜志的《安徽江淮官话语音研究》对安庆声调的调值有一定的描述,指出当前安庆市区共有5个声调,具体是阴平(31)、阳平(35)、上声(213)、去声(52)、入声(55)[3](P105)。

以往对安庆方言声调的描述多采用以听觉感知为基础的“听音笔录”法,目前还没有实验语音学的描述。

本文采取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对安庆市区方言单字调进行声学实验研究,从声学特征的角度研究安庆市区方言单字调的音高特征,用Lz-score 的方法对原始基频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再根据五度标调法的原则确定各声调的调值,并将实验结果与传统口耳听辨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对传统结论进行证实或修正,弥补传统研究方法的不足,进一步揭示安庆方言声调的事实。

二、实验材料和实验说明(一)实验材料(二)实验说明1.录音时间:2016年2月2.录音地点:安静的室内3.发音人:杨琳,女,50岁,安庆人,父母均为安庆本地人,一直居住安庆市内,无外出生活史。

4.录音设备及软件:录音电脑是MacBookair,采用Cool Edit Pro软件进行录音,采样率16000赫兹,单声道,采样精度为16位。

安庆地区方言知庄章组声母历史演变研究

安庆地区方言知庄章组声母历史演变研究

安 庆 地 区方 言 知 庄 章 组 声 母 历 史 演 变 研 究
吴 止 天 正 水
( 南京大学 文学院 , 江苏 南京 2 1 o o  ̄)

要 :江淮官话许多地区庄组二三等分立 , 赣语多数地 区则呈现知组二三等分 立格局 , 别特征 。不过安庆部分赣语 区有 庄组分 化的现 象 , 江淮 官话也有 知组二 三等分立 的遗
留痕迹 , 这种交叉现象反 映了赣方言与江淮官话在这一地区的交互影响 。
关键词 :知组 二三等 ;庄组 二三等 ;历史层次 ;交互影响
中图分类号 :H1 7 2 .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3— 4 7 3 0 ( 2 0 1 4 ) 0 1 —0 1 0 7— 0 4
《 赣语声母 的历史层次研究》 在 区别赣语知庄章
精组 读 音类 型时 , 将 宿松 县作 为一 个方 言点 , 引 以 为证 j 2 。综 合 考虑 赣语 与江淮 官 话 的知 庄 章组 声母 并 探究 其 交 互 影 响 者 , 目前 尚未 见 到 。本 文 拟通 过 知庄 章组 声 母 的历史 层 次 和演 变 轨 迹 , 考 察这 两种 方 言的交 互影 响 。

方言划归江淮官话黄孝片 , 黄孝片分布于湖北东 北部黄冈、 孝感 一 带 。 由于处于 这一 特殊 位置 , 安 庆地区赣方言与江淮官话相互渗透。 安 庆地 区方 言 的 知庄 章 组 声 母 , 前 人 论 述 不
多 。邢公 畹 《 安 庆 方 言 人 声 字 的 历 史 语 音 学 研 究》 以为安庆方 言庄组 以内外转分立[ 4 1 3 1 5 。万波

( 表 中南 京 、 合肥 、 安庆 、 庐江、 宜 丰、 茶 陵 诸 方

安庆方言入声EGG实验研究

安庆方言入声EGG实验研究

安庆方言入声EGG实验研究唐志强【摘要】基于EGG信号,文章从时长、发声类型、代际差异及连调变异四方面实验研究安庆方言入声单、双字调,归纳出安庆方言入声变调三种类型:零型、Ⅰ型、Ⅱ型.主要结论:1)安庆方言有五个单字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入声调值有代际差异.2)安庆方言入声均为正常嗓音.3)安庆方言入声单、双字调已完全舒化.4)安庆方言入声仍在继续演化,有归入其他调类的可能.【期刊名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11页(P146-156)【关键词】安庆方言入声;时长;发声类型;代际差异;连调变异;变调类型【作者】唐志强【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72.4安庆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皖鄂赣三省交界处,长江下游北岸。

现辖1 市7 县3 区,即桐城市、怀宁、枞阳、潜山、太湖、宿松、望江、岳西7 个县和迎江、大观、宜秀区3个区,总人口630 万,其中市区90 万人。

其内部方言既含赣语、江淮方言等某些特征,同时又掺杂各种方言而汇成地区独有的地方色彩。

[1](P1169)随着城市居民搬迁、人口流动,除南门回民住区尚存特殊口音,全城已趋近一致。

总体而言,安庆方言属江淮官话。

[2](P1719)根据郝凝(1982)、邢公畹(1984)、鲍红(2012)等学者研究,安庆方言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及入声五个调类。

刘俐李(2012)研究江淮方言入声时长变异时指出,安庆方言入声已经完全长化。

已有研究或限于入声的历时语音研究,或虽论及入声长化,却未涉其分化过程。

本文基于EGG信号,对安庆方言入声作专项实验研究。

EGG信号能够较精确反映声调音高变化,并能判断其嗓音类型。

嗓音类型是声调的重要属性,但此前因技术手段局限,研究不多。

本文依据EGG信号的相关数据,判断安庆方言入声的发声类型,在印证入声已经长化后,通过比较代际差异及连调变异勾勒出入声在历时、共时层面演变的轨迹,推衍入声长化后的分化过程。

浅析安庆市方言

浅析安庆市方言

浅析安庆市方言安庆市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城市,同这座城市一样,安庆市方言也具有悠久深厚的历史积淀。

著名的民间曲艺黄梅戏便是在安庆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由此足可见出安庆方言的博大精深和韵味无穷。

安庆市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中的江淮方言。

由于安庆市面积广大,地形复杂,人口众多,因此各个县区都有自己的语言,虽有相通之处,但相异之处也颇多。

而安庆市区的方言,在与外经济文化交往过程中,逐渐向普通话靠拢,放弃了一些较地道的说法。

本文便将从语音和词汇方面浅析安庆市方言。

首先在语音方面,分为声母和韵母两方面来分析。

在声母方面,安庆市方言最明显的特点,也是江淮方言的一个显著特点,即【n】和【l】分不清楚。

【n】和【l】两个音素在安庆方言中属于同一个音位,它们是互补的关系,可以相互代替并且不区分意义。

通常情况下多是用【l】代替【n】。

这属于音位变体现象。

如“牛奶”,在安庆方言中两个字声母都为【l】。

这种例子还有很多,此处不一一列举。

在声母方面,安庆方言第二个特点是:韵母中带i的字,其声母舌面音j【tɕ】q【tɕh】x【ɕ】都发为舌根音g【k】k【kh】h【x】。

即尖音发为团音。

这是安庆方言的一个重要特点,它构成了安庆方言的一个主要特色。

如:家【tɕiA】在方言中读成【kan】,讲【tɕiɑŋ】在方言中读成【kɑŋ】,间【tɕiɛn】在方言中读成【kan】,街【tɕiɛ】在方言中读成【kai】。

在音变中,除了声母的变化,韵母也会做一些变化。

再如:敲【tɕhiɑu】在方言中读成【khɑu】,掐【tɕhiᴀ】在方言中读成【khᴀ】,去【tɕhy】在方言中读成【khi】等等。

由【ɕ】到【x】的变化如:下【ɕiᴀ】在方言中读成【xᴀ】,鞋【ɕiɛ】在方言中读成【xai】,巷【ɕiɑŋ】在方言中读成【xɑŋ】,咸在方言中【ɕiɛn】读成【xan】等等。

声母方面特点之三是普通话中零声母的字,在安庆方言中往往在前面加上了鼻音声母【n】或【nŋ】。

江淮官话与赣语的混血儿

江淮官话与赣语的混血儿
由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潜山方言区分尖团的情况比较少,我们猜测可能在明代以前,也就是在潜山话还属于江淮官话的时候,它是不分尖团的。但是由于受江西籍移民的影响,一些不分尖团的字变得区分尖团,但是影响没有覆盖整个系统。改革开放后,由于交通发达,且与外界的交流比较多。受普通话影响较大,估计在不久的将来,潜山方言将彻底的不分尖团。
ʮɜ缺说
ʮəi追睡


韵an山男
on半岸
ən等寸
aŋ方讲
oŋ梦共ian全天
in明林
iaŋ良阳
ioŋ穷荣uan玩关
uon碗完
uən滚昏
uaŋ王光
uoŋ翁蓊ʮan船拳
ʮən群唇
ʮaŋ壮双
自成音节n那你
说明:1、.o]的实际音值介于[u][o]之间,近于[ɷ]。
2.ai和uai可以发成æ和uæ,它们之间是自由变体,从音位角度考虑,本文仍记ai和uai。
向[ʮ]的方向演变,是其丧失了“+前元音”的区别特征,只是残留元唇性,变为舌尖元唇元音,可能最终还要向[u]的方向演变。这些音节的声母大多属于中古的见溪群晓匣精清从心邪。由于这一读音形式中[y]向[ʮ]方向演变了,也导致这些字声母的在另一读形式中读为舌面前音[tɕ/tɕʻ/ɕ]。丧失了其腭化条件,前化为同一发音方法的舌尖后音。这种变化形式是强式,占大多数,如居趋军。
4、[n]拼洪音时,音值为n。n拼细音时,实际音值为ȵ。
二:韵母系统(包括自成音节的n在内,共四十二个)
韵呼
韵类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


韵ɿ子事
ʅ知诗
a杀卡
ɜ白车
o破多
ai牌来
əi妹对
au赵咬
əu楼炉皮衣
Ia假亚

安徽安庆市市区方言词汇简论

安徽安庆市市区方言词汇简论

安徽安庆市市区方言词汇简论安庆市区方言属于江淮方言,它的词汇不仅具有典型的江淮方言特点,还存在着大量地区方言的边缘词汇。

本文主要探讨了安庆市区方言词汇的两大类型:典型方言词和词义转变的方言词,同时论述了这些词汇的特点以及形成这些特点的社会原因:黄梅戏的影响和特别的社会心理。

标签:方言词汇词义扩大词义缩小方言是相对于共同语而言的语言的地域性变体。

汉语有七大方言区,安庆方言属于北方方言的江淮官话。

安庆地区总共有一市八县,地域广阔,语言差异也很大。

安庆市区作为安庆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具有作为安庆方言的典型特点,但与八县的方言相比,语言的变化也很大,它放弃了一些比较地道的说法,有部分词汇已经向普通话靠拢。

正因为安庆市区方言的独特性,才出现了安庆方言与枞阳、望江等地区的方言不通的局面。

无论是安庆市区方言,还是其他八县的方言,都属于江淮官话。

从行政区划、地理位置和方言分区上看,它既处在安徽、湖北、江西三省的交界地,又处于几个大方言区的边缘。

所以区内方言含有“吴语”“赣语”“江淮方言”等方言区的某些特征。

本文根据郝凝在《安庆方言词汇》这篇论文中涉及到的安庆市区方言,探讨了安庆市区方言词汇特征以及产生这些特征的原因。

一、特殊方言词这一类方言词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并不存在,但它们表示的事物和概念在汉民族中普遍存在。

这一类词可以称为典型的方言词。

(一)动词1.搙(1)使物弯曲:把铝丝搙弯。

(2)折伤:当心把腰搙了。

(《汉语方言大词典》第6469页)2.□:抵消:我们两的钱算是□了。

(《汉语方言大词典》第5374页)3.挦:拔取:挦毛。

(《汉语方言大词典》第4042页)(二)形容词1.漾:吃了糯米食物,胃感不适:糯米糕漾人。

(《汉语方言大词典》第6932页)2.肉头:比喻傻瓜。

(《汉语方言大词典》第1158页)比如:你这个人真是个肉头。

3.瘟臭:很臭,极臭。

(《汉语方言大词典》第6909页)4.皮脸:小孩顽皮。

安庆城区地名的语言及文化特征浅析

安庆城区地名的语言及文化特征浅析

安庆城区地名的语言及文化特征浅析作者:汪毓一、引言安庆是坐落在长江之滨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安庆之名始于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改德庆军为安庆军”作军号名称,由“同安郡”(隋代大业三年始置,治所同安,今桐城)和“德庆军”(北宋政和五年始置,治所怀宁,今潜山古皖城)各取一字而得名,含“平安吉庆”之意。

安庆是优秀旅游城市,在打好“文化旅游”这张牌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发掘那些散见在大街小巷中的蕴涵着一定文化底蕴的地名,让游人在深邃的文化中品味安庆这座老城的魅力。

所谓地名是人们赋予各种地理实体的指称,地理实体包括地点、地物(地上建筑物等)、地域、水域等等,它是泛指人类活动所在的各种三维空间的地理实体,地名所指的个体地理实体应具有一定的方位和范围。

地名一般是地理学研究的范畴,但它又是不同地点的语言符号标志,是不同语言成分的组合,所以,地名也属语言学研究范畴,可以从语言学角度分析地名的结构。

二、安庆地名的形式特征对于地名,人们往往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来初步感知的。

一个地名取得好不好,人们对它的印象深刻不深刻,都与其外在形式有很大的关联。

音节响亮,易于上口往往会先声夺人,再加上富有特色,肯定会让人过目不忘。

(一)安庆地名语音特征分析从音节上分析,安庆城区老地名以三音节居多,如近圣街、墨子巷、集贤关、康熙河,枞阳门等,也有一些是四音节,如大二郎巷、小珠子巷等,少数是双音节的,如宜城、菱湖、谯楼等。

后取地名以四音节为主。

如龙眠山路,望庆大道,市民广场等。

一般来说,三音节的地名说起来最朗朗上口,听起来也比较顺耳,好说好听当然也就好记,人们接受的速度就加快。

从平仄上分析,一些语言片断,如果能合乎平仄,就易于被人们称说和接受,同样地名也不例外。

在安庆城区地名中,平仄相对的占绝大多数,而全是平声或者全是仄声的所占比例很小。

全是平声组合的如:康熙河、鸭儿塘、焚烟亭等,全是仄声组合的如:墨子巷。

在全是平声的组合中,最后一个字是阳平字或去声字,要比最后一个字是阴平的顺口响亮些,如鸭儿塘,锡麟街等。

江淮方言入声时长变异实验研究

江淮方言入声时长变异实验研究
1
NTD
TD TD 1 MD TD N T TS NTS S 1 MD TD N
(1)
(2)
3
林华 (1998) “调素”论及普通话连读变调。 《中国语文》第 1 期。 2 李荣等(1989)《中国语言地图集》。香港: 香港郎文出版有限公司。
刘俐李(2007)《江淮方言声调实验研究和折 度分析》。成都:巴蜀书社 。 4 刘俐李(1989)乌鲁木齐回民汉语的单字调、 连读调和调类共时演变。《新疆大学学报》第 1 期。
2.双字组中的入声长化
本节考察双字组中的入声时长变异时, 仍沿用上节判断单字调入声长化的“末位调 序”和“临界值”原则: 1 )在同一调系时 长序列中,未排在末位的入声已长化;2 ) 排在末位而时长差小于入声长化临界值的入 声也已长化。 但要调整临界值。单字调进入字组后时 长会变化,单字调的临界值不完全适用于双 字调,需要加权。此外,双字组前后字的变 化幅度不一,要分别计权。双字组临界值的 权重应与前后字的时长伸缩率一致,计算公 式为:前/后字时长÷单字调时长 根据附表 1 计算:前字入声长化临界值 权重为 0.6567,后字为 0.7301。 前字入声长化临界值=0.1205* 0.6567=0.079 后字入声长化临界值=0.1205*0.7301=0.088 2.1 2.1.1 双字组前字的入声长化 时长序列显示的入声长化
1. 江淮方言入声单字调的长化
通常入声时长应是所有声调中最短的。 如果入声时长变长,与舒声相类,称之为长 化。入声如果没有长化,在声调时长序列中 应处于末位。如果入声不在末位,即时长比 舒声长,那就是长化了;除非舒声变短,但 已有研究还未发现舒声调类整体变短即舒声 调类促化的报告(有个别舒声字促化现象)。 本文首先从声调时长排序考察入声长化,这 是本文考察入声长化的第一视点。排末位的 入声是否一定未长化?这要考察声调间的时 长比。舒声之间虽长短不一,但与入声的时 长比值不同。时长比值是本文考察入声长化 的第二视点。综合时长排序和时长比值,可 判断入声的时长变异: 1 )在同一声调系统 时长序列中,未排在末位的入声一定长化; 2 )排在末位而与舒声时长比值接近的入声 也已长化。 本文考察的 15 个江淮方言点均有一至 两个入声。有一个入声 T7 的是 5 调类的南 京、合肥、芜湖、安庆、扬州、淮阴、盐城、 连云港和 6 调类的九江、孝感,共计 10 方 言 20 个调系(男女分计),有 20 个入声; 有两个入声 T7、T8 的是 6 调类的东台、姜 堰、如皋、泰州和 7 调类的南通,共计 5 地 10 个调系(分男女计),也有 20 个入声; 总计 40 个。 1.1 相对时长序列显示的入声长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庆方言入声字的历史语音学研究邢公畹 (南开大学)提要 1.藏缅语族彝语支促声韵丢失塞音尾之后形成紧元音,安庆方言的入声字,不带-p,-t,-k,-尾,调值上自成一类,但元音也是紧的。

可知促声韵同紧元音之间有密切关系这个现象是汉藏系比较语言学上的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2.从止,蟹摄字以及其他有关各摄入声字的安庆发音看,安庆方言应当是略早于《中原音韵》的一种音韵格局。

3.从之韵和臻摄入声的几个字的台语对应看,中古之韵和《中原音韵》支,思韵的元音是近于[]的音。

4.从止,蟹摄字以及有关各摄入声字看,安庆方言可以反映内外转的分别。

说“有”“无”严学宭 尉迟 治平 (中南民族学院) (华中工学院)提要 论文的目的是想在古汉语复辅音声母的研究方面作一些新的探索。

汉语中一个语根衍化形成的一群语词,语音相近,语义互通,组成所谓词族。

如果同族词的声母虽然彼此不同,但呈有系统的互相对应,我们认为是语根复辅音声母分化的结果。

这样,通过整理这种类型的同族词之间形音义的纠葛关系,我们即有可能从语源学的角度,对具体的各别的语词的复辅音声母作出构拟。

本文即按这种观点,从语音、语义和文字诸方面,对汉语“有”“无”的关系进行研究。

经传中,经今、古文家都有“有者”,“不宜有”、“非所有”之训,则古汉语中有一部分“有”字,跟“无”在语义上是相通的。

古汉语的“无”有两组,一组的声母是双唇鼻音(M 系),如无、勿、微;另一组的声母是双唇塞音(B系),如不、费、非。

此外,古籍之中用于“无”义的字里,也有舌根擦音声母字(G系),如秏。

而“有”除了G系外,也有M系如厖,和B系如方两组。

“有”和“无”的语音形式是互相平行对应的。

在语言的发展中,古汉语的有字产生了“助、友、大、覆”等语义,而从无、勿,微、不、弗、非等“无”义诸字得声的字,也多具有“助、友、大、覆”诸义。

如《周易》子夏传弗“云辅弼也”,《说文解字》:“怃,爱也”,《诗》毛传:“荒,大也”,《荀子》杨倞注:“,覆也”。

所以,古汉语的“有”和“无”语音形式相近,意义内涵相涉,文字形声相益,充分说明“有”“无”诸字是同族词,其语源相同。

古藏文、苗瑶语、侗台语等亲属语言,为我们的结论提供了有力证据。

据此,我们将汉语“有”“无”的语源构拟为**mp jə。

三合复辅音分化后,“无”沿着的途径发展,而“有”则沿着**m jə—→*γW jə的途径发展。

这除了亲属语言提供的类型学上的依据之外,在汉语古联绵词中我们也能够找到其发展演化的痕迹。

“于”“於”新论闻宥 (中央民族学院)提要 瑞典高本汉教授在所著《左传的真伪及其性质》一书中曾对介词“于”“於”作过统计和分析,认为在《左传》里“于”“於”已有分用的趋势,“於”多用于人名之前,“于”多用于地名之前。

本文根据“于”“於”二字产生的时期和在古书中传写的情况论证高氏之说实不可信。

尼卢致论(Nirukta)与刘熙的《释名》饶宗颐 (香港中文大学)提要 本文论述印度Yāska的Nirukta在语言学方面的见解,并论及中国汉末刘熙的《释名》。

Yāska的Nirukta作于公元前七百年,原为Nighant..u的注释。

Yāska认为所有的字都可以追溯其语源,最重要的原则是由动词以推求名词在语源上的涵义。

这跟我国东汉末刘熙的《释名》所采取的解说字义的见解和方法是相似的,而两者时间先后不同,地域不同,互相辉映,在语源学上都有同样的贡献。

关于羌钟铭文的断句问题朱德熙 (北京大学)提要 本文认为羌钟铭文第九字是一个从弋得声的字,应读为“代”,由此对钟铭开头部分提出了一种新的断句方法。

声调感知问题林焘 王士元 (北京大学) (美国加州大学)提要 本文用合成语音和自然语音重新组合的方法研究北京话的声调感知问题,发现听音人对双音词中第一个音节调类的判断往往受到第二音节的音高和它本身的音长的影响。

高平调的阴平声音节如果处在音高比较高的音节之前,往往被听成升调阳平声;如果同时它本身的音长比较长,就有可能被听成接近于低平调的上声。

普通话三字组变调规律吴宗济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提要 普通话中三字组的变调,除以双字变调的规律为基础外,它还有一些本身的变调规律,而且和语法结构有一定关系。

本文所据材料大部分取材于广播口语中的词或字组,《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八百词》中的三字词,以及一部分自拟的词组。

它们按阴、阳、上、去、轻五个声调的搭配来归类,共约二千组,从中选取若干通过声学实验分析调形,归纳出一些规律,提出了“调势”的概念,对一些较为稳定的变调规律并给出音系规则的表达式。

论闽方言内部的主要差异李如龙 陈章太 (福建师范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提要 本文用福建境内十八个闽方言代表点的四百条语言材料,论证了闽方言内部的主要差异,从而说明福建境内的闽方言可以分为闽东、莆仙、闽南、闽北、闽中五个次方言区。

全文共分四节。

第一节从声母、韵母、声调和连读音变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了五个次方言区的主要语音差异。

第二节通过常用词语的比较,说明了五种次方言在词汇语法方面的主要差异。

第三节归纳了各次方言的主要语音特点,讨论了福建境内闽方言的分区问题。

第四节“余论”就语言材料的分析、比较以及闽方言各区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谈了一些看法。

最后附有“福建省闽方言分区简图”,以供参考。

《蒙古秘史》中圆唇元音的汉字表示法喻世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提要 现存《蒙古秘史》是用汉字表示十三世纪蒙古语语音的。

经过几十年中外学者的研究,对全书已有大体上的了解,但仍有许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

本文第一段指出,利用现代蒙古语和汉语音韵学两个方面的知识继续研究,比较有利。

第二段略说蒙古语和汉语语音的异同。

第三段说明只有两个圆唇元音的汉字运用什么样的条件表示出蒙古语的四个圆唇元音来。

第四段以圆唇元音表音规则为例,说明汉语音韵学知识在研究《蒙古秘史》中的作用。

古汉语中有关“于”字的两个问题贾则复 (陕西师范大学)提要 关于“于”字的两个问题:一个是作“对于”解用作动词的问题,另一个是用在外动与其宾语之间是什么词的问题。

以往的研究者对前一问题,虽然曾经接触到它的动词性质,但尚未具体深入地掌握其特点及其丰富内容。

本文则是比较全面地论证了由这个“于”字起关键作用所组成的主谓词组的特点、作用及其发展变化情况。

以往的研究者对后一问题的“于”字,认为是助词或多余之词,并且往往同省略了宾语的外动之后的“于”字词组的“于”相互混淆。

本文除了具体辨明那些似是而非的情况之外,着重从具体事实出发,同有关语言现象进行分析比较,研究论证了这种“于”字的词汇意义与语法意义,从而把它初步确定为其有特殊性质的介词。

它的作用,主要在于把原来的动宾关系转化为含有针对意义的动补关系,以便突出动作的对象。

古汉语中与“语”和“言”带宾语有关的句式甄尚灵 (四川大学)提要 古汉语中“语”、“言”词义相近而又有别,历来训诂注释都很注意。

但仅从语义上加以区别是不够的。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始进一步从语法上指出二者带宾语时的差别:“言”只能带指事物的宾语,“语”则既能带指事物的宾语,又能带指人的宾语,还可以带双宾语。

本文即遵循从语法上分辨词语异同的精神,引用《论语》、《墨子》……《史记》的一些语言材料,把“语”、“言”带宾语的情况进行排比,所得结果对《古代汉语》的论断有所补充。

文中以V代动词“语”、“言”,O1代指事物的宾语,O2代指人的宾语。

本文分三部分。

一、无介词的句式。

分四式。

“语”、“言”都能带指物的宾语和指人的宾语,也都能带双宾语;但是“语”、“言”所带的双宾语O1、O2的顺序不同。

二、有介词的句式。

用介词“与”、“为”、“于”引进O2,用介词“以”引进O1。

分四类十四式。

综观以上十八式,有两点可说:(1)“语”、“言”虽然都能带O1、O2,但各有其倾向性,即“语”多带O2,“言”多带O1。

(2)直接位于V后之宾语,无论O1、O2都很简短,且多为代词。

用介词引进的宾语一般也简短,但词性比直接位于V后的宾语自由。

因此,二者在互相转换过程中,无介词句多能转换为有介词句,而有介词句不都能转换为无介词句。

三、以语义上的指人宾语提在前面作主语的句式。

这类句式的谓语是助动词“可”、“足”加介词“与”、“以”、“为”加动词“语”、“言”,“语”、“言”之后可以有指物宾语也可以没有,主语有时因承前或泛指而省。

细分为七式,但多数所收用例都不多,未能据以归纳“语”、“言”的倾向性。

由指人的名词自相组合造成的偏正结构陆俭明 (北京大学)提要 本文从讨论“父亲的父亲的父亲”这一偏正结构的内部层次构造是(A)“父亲的父亲的/父亲”,还是(B)“父亲的/父亲的父亲”谈起,全面考察了现代汉语里由指人的名词自相组合造成的偏正结构的全部情况,总结得出了指人的名词自相组合造成偏正结构的六条规则,并由此确认“父亲的父亲的父亲”的内部层次构造只能是(A),不能是(B)。

红楼梦里的词尾“儿”和“子”周定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提要 本文对红楼梦“儿”尾词和“子”尾词的结构类型进行了分析,并从结构上比较了二者构词功能的区别。

跟现代北京话的比较着重在红楼梦“儿尾”和北京话“儿化”的关系方面,指出红楼梦的儿尾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出当时北京话里“儿尾”的必要性和任意性的实际。

本文开端还谈到“儿”和“子”的虚化历史过程以及“儿化”的形成问题。

论汉语中的从儿称谓和有关现象伍铁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提要 许多语言都使用子女对长辈的称呼(对称)作为妻方或夫方的长辈或同辈亲属的名称(多为叙称)。

这种现象叫做“从儿称谓”(teknonymy),它可分为分析式与综合式两大类。

本文从共时和历时两方面探讨了汉语中的这一现象,分析了产生这一现象的语言结构上的原因和社会原因,间或也涉及其他语言中的同类现象以及与从儿称谓有关的从夫称谓、从父称谓等现象。

试论畲语的系属问题毛宗武 蒙朝吉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提要 二十多年前,我们在广东发现畲族还保留着本民族的语言,并在日常生活中作为交际工具。

当时初步认为这种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接近苗语支。

本文试图从词汇、语音、语法各方面进一步阐述畲语的系属问题,重点放在词汇方面。

文章的第一二部分是苗瑶语诸语言的部分同源词和苗瑶两个语支自成体系的词汇跟畲语进行共时的比较,并通过语音对应关系来验证。

第三部分是语法方面的比较,着重讨论修饰结构的词序问题。

第四部分是从各方面来论证畲语跟汉藏语系苗瑶语族两个语支的亲疏远近关系,从而认为畲语属苗语支语言比较合适。

汉语藏缅语人称代词探源李永燧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提要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一、关于上古汉语藏缅语人称代词的测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