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设计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设计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一、教材分析本实验是学生学完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后,亲身经历的一次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实验课,是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氧气的实验制取和氧气性质等实验的综合应用。

本节课既是对前面的基本操作、氧气的相关知识的一个小结性的实践活动,也为以后系统地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等奠定理论和实践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二、学情分析本实验活动是学生第一次进行气体的制备,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还处于初级和模仿阶段,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通过预习实验步骤和前面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和巩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2)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1) 通过制取氧气及其性质检验的探究活动,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体验;(2)在实验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切身体会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学化学离不开做实验。

(3)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四、重点、难点重点: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

难点: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操作五、教学过程1、引入:复习默写三个实验室制氧气的文字表达式,并展示到黑板,相互纠错;2、推进:介绍实验所用仪器和药品,以及反应原理;3、提问: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如何划分?以及为什么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4、回顾实验步骤,边回顾边演示实验操作并讲解注意事项;5、继续演示氧气性质的几个实验,将学生带入做实验的最兴奋时刻--观察明显的“实验现象”,提高学生兴趣和参与度;6、让学生思考和解答书上P46问题与交流,带学生收笼心思,回到具体问题的解决上来。

7、小结,布置写好实验报告。

六、实验用品大试管、单孔橡胶塞、胶皮管、玻璃导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玻璃片、坩埚钳、细铁丝、木条、棉花、火柴。

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教学设计【范本模板】

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教学设计【范本模板】

《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的内容,通过“活动与探究”让学生学会制取氧气并检验氧气的性质.本节课是学生开始学习化学以来第一次接触物质的制法,也是初中唯一一次用加热固体的方法来制取气体。

该实验的顺利完成,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上节课学习了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本节课将学习制取氧气的反应装置,并且学生要亲自动手实验,检验氧气的性质。

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验中得到并处理相关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和动手能力,为今后学习和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奠定基础.实验室常采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氯酸钾或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来制取氧气,本节课采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本节课主要采用边讲解边练习的方法,让学生合作完成分组实验,如果是两人一组,可让每人做一遍。

课时安排:需两节连堂课,否则达不到最佳效果。

(二)教学对象分析第一次做制取物质的化学实验,学生是既喜欢又害怕,因为刚学化学不久,对实验仪器和实验过程都不熟悉,此时学生自主探究和实验操作的能力很弱,尤其是实验操作能力,需要教师手把手的引导。

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科学合理的使用化学仪器,还要分析和考虑实验过程中的各种干扰因素,让学生真正掌握实验操作技能与实验方法,体会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三)教学环境分析本节课是在有多媒体的实验室或多媒体教室中进行的。

因为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很高.以往实验操作细节在演示时学生看不清楚,分批到讲台前观看,这样演示要重复多次,耽误时间。

另外,实验中的污染物很难处理,如不加以正确规范的引导,实验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

为了突破难点,这节课我使用了几段自制录像与图片,通过多媒体很好地表达出教师的意图,大大地增加了受众面,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初步了解利用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2.练习连接仪器的操作,学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动手制取氧气;3.认识实验操作技能的重要性。

初中化学_氧气的制取与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氧气的制取与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学会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操作方法,2、学会利用双氧水制取氧气;初步学会根据反应原理选择制取氧气的装置,会用排水集气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3、通过实验探究氧气的一些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体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2.学会边实验、边分析、边讨论的方法。

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亲手实验,让学生树立科学的实验态度,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学重难点】:重点: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及操作方法,2.利用实验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

难点:掌握科学合理的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问题引导与学生分组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初三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课,学习热情很高。

氧气是学生很熟悉的物质,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观察实验和进行简单实验操作的技能.让他们自己动手试一试、做一做,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学生刚刚开始动手实验,对实验操作还不太规范,所以本课适合于以小组为单位,以相对能力较强的同学为中心,在其带领下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对于固体加热的制取方法,有一定的危险性,不适合学生操作,但还有必要补充,可以通过教师演示的方式。

1.课前导入:利用氧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的图片导入,这些图片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氧气的相关知识后很想亲手制取氧气并探究氧气的性质。

2.课中实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合作完成氧气的制取和性质探究,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合作探究的精神,学生在做实验时积极主动,把课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同时也能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排水法收集要先把集气瓶装满水再加药品,让学生知道了合理安排实验步骤的重要性。

3.课后拓展:通过演示实验,给学生补充实验室利用洗气瓶来作为排水法收集气体的装置,并将装置串联,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最后又让学生课下利用生活中的物品来自己组装制取氧气的装置,有利于学生自己改进、创新实验能力的提升。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设计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设计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实验室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用到的仪器和装置。

2.学习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步骤及制取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能完成木炭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了解其燃烧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药品和仪器的选择领会实验装置选择的方法。

2.通过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初步学会设计和进行实验。

3.通过木炭和铁丝在氧气中的实验练习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木炭和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的实验及现象引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乐于实践、善于合作、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

4.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二、课程设计本节课是初中化学最重要的实验之一,要让学生学会根据反应原理选择制取氧气的装置,会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并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节课一共设计了两次探究活动,一次是利用选择好的实验仪器和药品制取并收集两瓶氧气,另一次是将木炭、铁丝这些不同种类的物质分别在收集的氧气中燃烧,观察现象。

学生毕竟是第一次进行这样综合的实验操作,为了操作的安全性,也为了避免学生走弯路,活动前老师组织学生分析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在充分的准备下学生的体验活动顺利开展了。

最后,在学生的体验活动之后都要进行总结反思,交流自己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也警醒其他同学,而老师在学生的阐述之后,也适时进行总结提升。

三、学情分析化学是初三刚开的一门课,化学实验对初三的学生来说又极具吸引力,学生对本节的实验兴趣很高,求知欲非常的强烈,但由于这是学生的第一节探究实验课,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调控能力不强,加上农村学生的知识面窄,动手能力不强,就要求教师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做好引导,来完成本节的教学。

四、重点难点重点: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性质实验。

难点: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性质实验。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 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 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在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这一章节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等,这为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提供了必要的认知基础。

然而,由于该章节涉及实验操作较多,且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和安全问题也较为复杂,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部分学生在实验设计上可能缺乏创新性和系统性,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启发。

同时,由于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参差不齐,教师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纠正错误操作,确保实验安全。

此外,学生在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其验证方法时,也需要教师的耐心讲解和示范,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分组实验、讨论交流、多媒体展示等,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二、教学目标【化学观念】学习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

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包括其助燃性等化学性质。

掌握固体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固体等基本操作。

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

【科学思维】通过模仿进行制取氧气及其性质检验的探究活动,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体验。

学会边实验、边讨论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等。

【科学态度与责任】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三、设计思路本教材章节内容详实,结构清晰,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氧气的性质、用途及实验室制取方法。

教材开篇通过生动的实例引入氧气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后逐步深入讲解氧气的性质与用途,为后续的实验操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人教版八年级化学第二单元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化学第二单元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优秀教学案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掌握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和收集方法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如何选择合适的收集方法?”、“氧气支持燃烧的原理是什么?”等,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共同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归纳
在学生小组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教师可以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收获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收集方法和化学性质。同时,教师可以强调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如安全操作规程、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等,培养学生的实验安全和实验习惯。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了解固体加热的分解反应原理。
2.学会使用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并能够比较两种收集方法的优缺点。
3.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氧气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的性质。
4.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验证氧气的性质,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2.问题导向:教师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通过实验现象去寻找答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3.小组合作: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共同完成实验操作、观察现象、讨论问题等任务,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提高了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意识。
(五)作业小结
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作业可以包括实验报告、问题解答和思考题等形式。同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要注意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实验报告的规范性。最后,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制取氧气》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6篇)

《制取氧气》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6篇)

《制取氧气》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6篇)《制取氧气》优秀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操作。

2、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实验装置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及合作能力。

2、初步具有对知识进行分析,对比和迁移的能力。

教学用具:药品:高锰酸钾仪器:试管、药匙、酒精灯、铁架台、集气瓶、水槽、导管、烧杯用品:火柴、棉花、玻璃片教学过程:【预习案】:1、氧气的物理性质:在标准状况下,氧气是一种色味的____ 体,密度比空气略,溶于水。

2、实验室中氧气是怎样制得的?常采用高锰酸钾、过氧化氢或氯酸钾的方法制得氧气。

3、KMnO4制氧气,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4、H2O2制氧气,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5、KMnO4是一种色的体,H 2O2是一种色的体,MnO2是一种色的体。

【教学案】:环节1: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几种实验室制取O2的方法?结合上节课的所学内容,本节课我们重点讨论KMnO4制O2的过程。

用KMn O4制O2,第一过程应考虑实验原理,即化学反应的表达式。

(请位同学上黑板来书写我们上节课学过的KMnO4制O2的表达式)环节2:探究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装置。

我们知道任何一套制气体的实验装置都可以分为二个部分,即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气体的收集装置。

下面让我们探究KMnO4制O2应选择什么样的发生装置?什么样收集装置?①多媒体投影:气体发生装置的二种类型呈现:KMnO4的外观问:KMnO4是什么状态?KMnO4制O2的反应条件是什么?思考:KMnO4制O2应选择哪一套发生装置?选择的依据是什么?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讨论后回答问题。

②多媒体投影:三种收集方法及相应的装置复习:这三种收集方法分别可以收集什么样的气体?问:O2应该怎样收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讨论后回答问题。

环节3:探究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操作。

1、实验室制取O2,第一步操作应该做什么?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请一位同学上台进行操作。

第二单元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第二单元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一、教材分析本课题是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氧气是学生生活中最为熟悉的物质之一,对于学生能以化学的视角看待物质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前面几单元的学习,学生具备了药品的取用、加热、仪器连接、装置气密性检查等基本实验操作技能,本实验是在这些基本操作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应用。

二、学情分析生对氧气的制取、性质和用途的学习后,对氧气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对氧气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望,很想自己动手操作制取氧气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因此,上好本节实验课可以为今后学习气体的制取提供范例,由此看来,《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在整个初中化学中都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设计思路新课标在基本实验技能的要求中增加了安全和环保的意识。

在本实验中容易出现安全隐患的地方是过氧化氢溶液具有腐蚀性,氧气的化学性质的探究的操作,而对反应后的剩余物如果处理不当,也会造成污染和浪费。

四、教学目标【化学观念】1.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操作方法。

2.认识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科学思维】通过实验的操作和观察,初步学习实验现象的观察方法。

【科学探究与实践】初步学会描述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方法,会填写实验记录。

【科学态度与责任】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五、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操作方法。

六、教学难点主动观察和动手实验的能力;描述实验现象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七、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环节新课导入[引入]展示一盛满氧气的集气瓶和空集气瓶。

[教师问]哪一瓶是氧气?学生回答氧气的鉴别方法并上台演示。

[复习提问]很好,那么在实验室里如何制取氧气呢?[回答]实验室可以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方法制取氧气。

学生们都积极思考,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增强了利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氧气的欲望。

课内探究[师]对,哪位同学表述一下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生回答,教师展示课件。

九年级化学《氧气的制取和性质》教案范文

九年级化学《氧气的制取和性质》教案范文

《氧气的制取和性质》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了解氧气的性质、用途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1.2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时的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1.3学会氧气性质实验的基本操作。

2.过程与方法2.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素养。

3.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实践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氧气的性质、用途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2.教学难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利用多媒体展示氧气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氧气的存在和作用。

1.2提问:你们对氧气有什么了解?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2.知识讲解2.1讲解氧气的性质,包括无色无味、助燃性等。

2.2讲解氧气的用途,如呼吸作用、氧化反应等。

2.3讲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包括分解过氧化氢、加热氯酸钾等。

3.实验操作3.1分组实验:每组同学按照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进行操作。

3.2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错误,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4.实验分析4.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氧气的性质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

4.2学生分享实验心得,交流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5.巩固练习5.1教师布置关于氧气性质和制取方法的练习题。

5.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批改并反馈。

6.课堂小结6.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7.作业布置7.1布置关于氧气性质和制取方法的课后作业。

7.2要求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氧气的应用领域。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氧气的性质和实验室制取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后作业要注重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在讲解氧气的性质时,通过互动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们能在空气中呼吸?空气中有哪些气体?它们各自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了解氧气的重要性。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教案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教案

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实验用品】大试管、试管夹、单孔橡皮塞、胶皮管、玻璃导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玻璃片、坩埚钳、细铁丝、木条、棉花、火柴。

高锰酸钾、木炭、澄清石灰水。

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加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取氧气提出问题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中,使用了哪些仪器?哪部分是气体发生装置?哪部分是气体收集装置?为什么可用排水法收集气体?讨论交流结合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氧气的性质,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1.反应原理:高锰酸钾锰酸钾+ 二氧化锰+ 氧气2.实验装置:(若药品为氯酸钾,则试管口不用放棉花)3.收集方法: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制取较纯净的氧气,可采用排水法收集。

又因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故制取较干燥的氧气,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4.操作步骤:①查——组装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装——向试管中装入药品;③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④点——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⑤收——收集氧气;⑥离——将导气管撤离水槽;⑦熄——熄灭酒精灯,冷却后拆除装置。

妙语巧记:以上制氧的实验步骤可概括为“查”“装”“定”“点”“收”“离”“熄”,谐音记忆为“茶”“庄”“定”“点”“收”“利”“息”。

5.检验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立即复燃,证明是氧气。

6.验满方法:(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把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证明氧气已集满了。

(2)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如果集气瓶口有大量气泡逸出,证明瓶中没有水了,即氧气已集满。

7.注意事项:①药品要平铺在试管底部,使其均匀受热;②铁夹要在距离试管口1/3处;③导管不宜伸入试管过长,不利于气体导出;④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⑤如果实验所用药品为高锰酸钾,通常要在试管口塞上—团棉花,以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随氧气进入导气管;⑥排水法集气时,当气泡连续且均匀放出时再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混有空气;氧气收集后,集气瓶应正放在桌面上。

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设计 (表格式)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设计 (表格式)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后,是不是立即将酒精灯熄灭?为什么?【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不是,应先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再熄灭酒精灯。

如果先熄灭酒精灯,水槽中的水可能会倒吸入试管,使试管因骤然冷却而炸裂。

【小结】【课件展示】实验步骤歌诀一要检查气密性二装试剂试管中三把仪器固定好四再点燃酒精灯五用排水集气法六把导管撤离水最后熄灭酒精灯【过渡】我们完成了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揭下来,我们探究下氧气的性质。

前面我们学习了氧气可以和木炭发生反应,今天我们做这个实验,并验证生成物是什么。

【实验操作】用坩埚钳夹取一小块木炭,在酒精灯上加热到发红,插入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

【提问】木炭在氧气里燃烧的现象是什么。

【学生活动】观察,交流,回答。

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提问】把红热的木炭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时,为什么要由瓶口向下缓慢插入?【学生活动】观察,交流,回答。

如果开始将红热的木炭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底部,因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并产生二氧化碳,易使集气瓶中的氧气逸出而造成损失,会迅速使瓶中氧气的含量降低,影响实验现象。

【实验操作】燃烧停止后,取出坩埚钳,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震荡。

【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活动】观察,交流,回答。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思考】有的同学在进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现象不明显,木炭燃烧不剧烈,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活动】观察,交流,回答。

收集的氧气不纯净,含量少。

【提问】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如何书写?【学生活动】让同学们在黑板书写。

碳 + 氧气二氧化碳【过渡】氧气与木炭反应现象明显,与铁呢?【实验操作】点燃系在螺旋状细铁丝底端的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

【提问】你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学生活动】观察,交流,回答。

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产生一种黑色固体。

【提问】为什么要在集气瓶底部预先加入少量水?【学生活动】观察,与教师一起交流,回答。

人教版(2024)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以及其基本性质。

通过实验,学生能直观感受氧气的特性,同时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学生能理解并描述氧气的基本性质,如助燃性、氧化性等。

-学生能熟练进行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技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安全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和氧气性质的观察与分析。

教学难点:理解并解释实验现象,以及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情境引入:展示一段关于宇航员在太空中需要氧气的视频,引发学生对氧气的思考,提问:“宇航员在太空中为什么需要氧气?氧气在我们的生活中又有哪些重要作用呢?”引导学生回顾八年级所学的氧气的性质。

2. 提出课题: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在实验室中制取氧气,并探究氧气的性质。

以此引入《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二)、新知探究1. 理论学习:展示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原理(如高锰酸钾分解法),解释为何选择这种方法,并介绍实验装置的各个部分及其作用。

2. 观察演示:教师进行氧气制取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现象,如固体颜色变化、气泡产生等。

(三)、实践操作1. 安全指导:强调实验安全,如佩戴实验服和护目镜,避免接触化学药品等。

2. 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氧气的制取实验,教师巡回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实际操作。

3. 数据记录:指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和数据,如收集到的气体体积等。

九年级化学《氧气的制取和性质》教案

九年级化学《氧气的制取和性质》教案

九年级化学《氧气的制取和性质》教案九年级化学《氧气的制取和性质》教案范文一、【学习目标】1、掌握实验室和工业上获得氧气的方法。

2、通过本实验操作过程,练习仪器的装配、物质的加热、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收集气体和检验收集的气体等基本操作。

3、了解氧气的性质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用品】:锥形瓶、带导管的双孔橡皮塞、长颈漏斗、试管(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集气瓶、玻璃片、水槽、燃烧匙、棉花、高锰酸钾、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木炭、铁丝三、【预习感知】1、要获得氧气,你知道有什么方法?2、写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两种方法)3、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主要根据和来选择。

收集装置根据来选择。

4、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5、给试管加热时,有哪些不正确的操作会使试管炸裂?6、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你能用什么方法将氧气装在集气瓶中?7、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怎样使收集到的.气体基本不含氮气?8、如何检验收集的气体?四、【教学过程】(一)氧气的获得1、阅读课本P36三、氧气的获得第一自然段,回答下列2个问题:(1)空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2)工业上获得氧气的原理依据方法步骤2、预习课本P36活动与探究,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明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几个问题:方法:药品:原理:实验室制取氧气装置及仪器:步骤:收集方法及原因:验满方法:检验方法:高锰酸钾制氧气时注意事项:①固定试管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②加热时要先预热试管再集中在有药品的部位加热③收集时,开始排出的是空气,不宜立即收集④实验完毕,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后熄灭酒精灯。

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3、预习课本P34,用收集到的氧气分别做木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根据实验填写实验反应物生成物化学反应表达式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木炭在氧气中燃烧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①木炭及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有什么实验现象?②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为什么要在末端系一根火柴?③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为什么在集气瓶低部铺少量沙子或加少量水?④有哪些可能会使铁丝不能燃烧?五、【轻松课堂】1、鉴定一瓶气体是氧气的方法是()A、向集气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B、观察气体的颜色C、闻气体的气味D、用带火星的木条插入瓶中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应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其作用是()A、防止水倒吸入试管B、防止产生氧气太快无法收集C、防止高锰酸钾粉末带入集气瓶D、防止试管破裂3、、实验室制取氧气,主要有下面几项操作:①当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可以收集;②检验装置的气密性;③把导管移出水面;④把药品装入试管,并固定在铁架台上;⑤熄灭酒精灯;⑥先均匀加热,然后再固定在盛药品的部分加热。

《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教学设计

《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教学设计

《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教学设计.doc
【实验名称】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
【实验目的】
1、了解氧气的制取方法
2、掌握氧气的一些性质
【实验器材】
玻璃试管、滴管、水槽、干燥管、灯盏等
【实验原理】
氧气的制取:利用分解重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来制取氧气,反应方程式如下:
2KMnO4 = 2KOH + 3O2 + 2MnO2
2H2O2 = 2H2O + O2
氧气的性质:氧气对硫黄和磷起燃作用,能支持燃烧,能促成金属和非金属的氧化反应,还能与水反应生成过氧化氢。

【实验步骤】
1、将适量的重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混合倒入焊接玻璃管中。

2、焊缝处放置气管,将干燥管和水槽放到桌面上,扣在水槽上的干燥管中注入一些水,使水位淹过库口。

3、点燃焊接玻璃管下方适量的火,不断加热,直到反应产生氧气,然后将氧气在另一个玻璃管里试验它的性质。

4、将磷条放入玻璃管中,将管口对准氧气,磷条起火。

5、试验金属铁和钙片中的氧化物,在氧气中烧结。

6、在水中滴加少量氧气,可以观察到氧气与水反应生成的过氧化氢。

【注意事项】
1、由于氧气能促成的氧化反应较容易产生大量热,导致产物飞溅,因此在实验过程中要格外小心谨慎。

2、大家需要注意焊接玻璃管与气管的连接处是否密封。

如果不密封,气体容易泄漏,导致氧气生成不足。

3、由于反应器释放的氧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不要在室内操作,建议在实验室来完成,操作前要注意通风换气。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说课稿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说课稿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是初中化学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实验内容,它安排在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一章节。

本实验不仅是学生学习氧气性质和用途的基础,也为后续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和性质奠定了方法和思路。

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他们对化学学科的热爱。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实验之前,学生已经对氧气的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能支持燃烧的气体。

同时,学生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如药品的取用、仪器的连接等。

但是,对于如何通过实验制取氧气以及氧气的性质实验,学生还缺乏系统的认识和实践经验。

此外,初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直观的实验现象比较感兴趣,但对于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的理解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直观的演示和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实验内容。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方法。

(2)掌握氧气的性质,如助燃性、氧化性等。

(3)学会用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实验装置的选择和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方法。

(2)氧气的性质实验。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教学设计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教学设计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收集方法和检验方法。

(2)通过实验操作,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并能正确组装实验装置。

(3)学生能够理解氧气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能通过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求知欲。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

(2)氧气的性质实验及现象观察与分析。

2、教学难点(1)实验装置的组装和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2)氧气性质实验中现象的准确描述和分析。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1、实验仪器和药品:大试管、铁架台、酒精灯、水槽、集气瓶、玻璃片、导管、橡皮塞、高锰酸钾、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木条、火柴等。

2、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与氧气相关的图片,如人类呼吸、植物光合作用、金属的氧化等,引导学生思考氧气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性,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二)讲授新课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1)反应原理讲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常用方法:加热高锰酸钾、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重点讲解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2KMnO₄加热 K₂MnO₄+ MnO₂+ O₂↑。

(2)实验装置展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图,向学生介绍各部分仪器的名称和作用。

讲解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

(3)实验步骤详细讲解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①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装:将药品装入试管,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③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④点:点燃酒精灯,先预热,再对准药品部位加热;⑤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⑥离:将导管撤离水槽;⑦熄:熄灭酒精灯。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优秀教学案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优秀教学案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与性质【学习目标】1.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并选择合适物质 , 研究 ( 或考证 ) 氧气的性质。

2.初步学会用简单装置和方法在实验室中制取并采集气体。

3.经过着手实验,培育规范的实验操作习惯、全面察看与记录实验现象的习惯,发展科学研究能力。

【学习重难点】氧气的制取与化学性质。

【学习过程】一、知识梳理1.氧气的实验室制法(1)化学反响原理: _________。

(2)实验装置:写出图顶用到的仪器名称:。

图 3-6(3)采集方法①_________法,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②向 _________排空气法,由于 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操作步骤①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

②先加入少许固体二氧化锰,后从分液漏斗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③采集氧气:排水法,也可用向上排空气法。

④查验: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⑤验满:排水法采集时,_________时已满;向上排空气法采集时,_________。

⑥撤退,将用剩的药品倒入废液缸,清洗仪器。

二氧化锰答案:(1)过氧化氢水+氧气(2)长颈漏斗、锥形瓶、水槽、集气瓶、导气管(3)①排水②上氧气密度比空气大(4)①将导气管放入水中,用双手捂住试管,导气管处有气泡冒出则气密性优秀⑤集气瓶内的水被排尽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到集气瓶口,木条复燃则已满2.催化剂(1)定义:能 _________其余物质的化学反响速率,而自己的_________和_________在反应前后不变,这样的物质叫催化剂。

(2)催化剂在化学反响中所起的作用叫做_________作用。

答案:(1)改变质量化学性质(2)催化3.氧气的性质(1)物理性质:在往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_________气体。

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_________, _________溶于水。

(2)化学性质: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______气体,在必定条件下,可与很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的内容,通过“活动与探究”让学生学会制取氧气并检验氧气的性质。

本节课是学生开始学习化学以来第一次接触物质的制法,也是初中唯一一次用加热固体的方法来制取气体。

该实验的顺利完成,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上节课学习了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本节课将学习制取氧气的反应装置,并且学生要亲自动手实验,检验氧气的性质。

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验中得到并处理相关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和动手能力,为今后学习和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奠定基础。

实验室常采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氯酸钾或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来制取氧气,本节课采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本节课主要采用边讲解边练习的方法,让学生合作完成分组实验,如果是两人一组,可让每人做一遍。

课时安排:需两节连堂课,否则达不到最佳效果。

(二)教学对象分析第一次做制取物质的化学实验,学生是既喜欢又害怕,因为刚学化学不久,对实验仪器和实验过程都不熟悉,此时学生自主探究和实验操作的能力很弱,尤其是实验操作能力,需要教师手把手的引导。

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科学合理的使用化学仪器,还要分析和考虑实验过程中的各种干扰因素,让学生真正掌握实验操作技能与实验方法,体会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三)教学环境分析本节课是在有多媒体的实验室或多媒体教室中进行的。

因为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很高。

以往实验操作细节在演示时学生看不清楚,分批到讲台前观看,这样演示要重复多次,耽误时间。

另外,实验中的污染物很难处理,如不加以正确规范的引导,实验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

为了突破难点,这节课我使用了几段自制录像与图片,通过多媒体很好地表达出教师的意图,大大地增加了受众面,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初步了解利用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2.练习连接仪器的操作,学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动手制取氧气;3.认识实验操作技能的重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亲手实验,对活动过程中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可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合作等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亲手实验,让学生树立科学的实验态度,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实验室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技能。

难点:掌握科学合理的实验操作技能。

四、教学方法、过程及整合点教学流程通过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引出活动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实验台上所给仪器,让每组学生设计一套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并讨论出装置的使用范围。

↓通过课堂讲解与演示,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使用化学仪器,学会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

↓通过归纳与小结,让不同认知能力的学生都体会到收获知识的喜悦。

↓通过所学知识及方法,让学生亲手制取氧气并试验氧气的性质。

教具准备1.教师用具(1)高锰酸钾、医用双氧水(3% H2O2 溶液)、白醋;(2)大试管、棉花、塞子(带导管)、集气瓶(1个)、毛玻璃片、水槽、铁架台、火柴。

2.学生用具(1)高锰酸钾、木炭、细铁丝、澄清石灰水、医用双氧水(3% H2O2 溶液)、白醋;(2)大试管、棉花、塞子(带导管)、集气瓶(2个)、毛玻璃片、水槽、铁架台、坩埚钳、小烧杯、火柴。

五、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导入新课1.回顾工业大量制取氧气的方法以及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2.知道了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后,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装置,并亲自动手制取氧气,验证氧气的性质。

教学方法:学生倾听、观察和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出活动探究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推进新课、选择装置【分析】根据实验台上所给仪器,组内同学充分讨论、设计,并自行组装一套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讨论装置的使用范围。

展示各组设计的装置,组间互相评判其优缺点。

图二图三由上述探讨,归纳出制取气体的可行性装置(如上图):图一:适合于固体(液体)和液体反应,不需加热;图二:适合于固体在加热条件下制取气体。

【提问】现在我们还不能完成制取气体的实验,谁知道还有什么问题没解决呢?【回答】还需要确定收集装置。

【讨论】确定出两种收集方法及收集装置。

方法一:排水法,氧气不易溶于水(如上图图三);方法二:向上排空气法,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如上图图四)。

【过渡】确定了收集装置后,我们重点学习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学生倾听并参与课堂探究活动。

【设计意图:根据实验台上所给仪器,让组内同学充分讨论并设计一套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讨论出装置的使用范围。

】(三)操作过程、实验演示【分析】制取氧气的步骤及操作重点:1.组装仪器:铁架台的使用练习,固定大试管,明确大试管与酒精灯的相对位置。

教学方法和整合点:观看录像1,接着学生练习两次。

铁架台的使用属于操作不容易规范的实验步骤。

【设计意图:学生初次使用铁架台,时常会出现大试管脱落或被夹碎等情况,通过这样的练习可让学生迅速熟悉铁架台的使用,减少意外情况的发生;其次是确定大试管及酒精灯的相对位置,减少安装失误。

】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气体发生装置中试管的外壁,若水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证明装置不漏气。

注意事项:手握试管的位置;导气管的安装与拆卸。

教学方法和整合点:观看录像2,学生倾听、观察和思考。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属于操作不易规范的实验步骤。

【设计意图:许多学生因手冰凉、或手握试管面积过大、时间过长、手握试管的位置不正确,导致导管排不出气泡,造成检验气密性失败;另外导气管如何科学合理的安装与拆卸没有明确的要求,因此亟待规范,以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3.装入药品、棉花:先装高锰酸钾,然后装棉花,关键是装药品的方法。

注意事项:注意纸槽与钥匙的配合;装入高锰酸钾和棉花的用量多少的问题;高锰酸钾散落时的处理方法。

教学方法和整合点:观看录像3和4并思考问题。

用纸槽装入高锰酸钾等操作属于为了讲清实验方法,需要反复做的、操作不易规范的实验步骤。

【设计意图:由于使用纸槽、钥匙、大试管、药品之间需要配合,所以装入高锰酸钾有一定难度,教师示范时学生不可能全部看清楚,需要反复做给不同的学生看;高锰酸钾的污染;高锰酸钾和棉花的用量多少也很重要,会影响到实验的成败或造成药品的浪费。

本设计可顺利解决这些问题。

】4.固定仪器:组装顺序是先下后上,从左到右,调整固定好整个装置。

注意事项:调节大试管底部药品的位置;调节好水槽与导管的距离;用水将集气瓶中空气排出的方法;毛玻璃片在水中的位置等。

教学方法:教师演示,学生倾听、观察和思考。

【设计意图:科学合理的安装好实验室制氧装置。

】5.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先预热,再集中加热;注意事项:废弃火柴投放的位置(一般放在一只废弃的易拉罐里);预热时可以再次调整大试管与酒精等的位置(上、下)。

教学方法:教师演示,学生倾听和观察。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科学的加热方法;实验中废弃物的处置;练习使用酒精灯对物质加热及练习使用铁架台。

】6.收集气体:收集方法是排水法;当瓶口有气泡冒出时,说明收集满了。

水下盖好玻璃片,取出正放。

注意事项: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不宜立即收集(思考为什么),当气泡均匀、快速地放出时,再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里,进行收集。

另外,在收集过程中可以使用左手拿酒精灯,调整加热位置,右手扶集气瓶;收集满时,先移出导管和集气瓶,再熄灭酒精灯。

将装置放到安全位置,让其冷却,最后拆除清理。

(1)如果用排水法收集气体,要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思考如果先熄灭酒精灯会造成什么后果)。

(2)如果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要验满,注意验满的方法,即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教学方法:教师演示,学生倾听、观察并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科学合理的收集氧气。

】7.闻气体气味:注意动作要正确。

教学方法:教师演示,学生倾听和观察。

【设计意图:学习科学闻气体气味的方法。

】8.检验氧气性质:用带有火星的火柴或木条伸入集气瓶,观察现象。

注意事项:带有火星的火柴或木条有时需要深插入集气瓶,因为闻气味时,会散失一部分。

教学方法:教师演示,学生倾听和观察。

【设计意图:更加合理的验证氧气的性质。

】9.填写实验报告。

注意事项:实验报告要客观填写,不能主观臆造。

教学方法:学生倾听和思考。

【设计意图: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0.整理实验台,清理仪器和物品(包括用酸性双氧水清洗试管,复习催化剂概念)。

教学方法和整合点:教师演示,观看录像5;学生倾听、观看、回答问题。

以往实验结束后,制氧气的大试管学生都直接交给老师,由老师清洗或将试管扔掉,因为锰污迹很难去除,普通洗涤方法效果都很差,而且清洗的方法所包含的原理也不容易拓展到实际生活中。

本设计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方法是本人03年发现的。

论文分别发表在《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3年8~9期(巧除初中制氧实验中的锰迹)、《实验教学与仪器》2003年第9期、《教学仪器与实验》2003年第12期(锰化合物污迹成分及去除)和《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年第8期(去除锰混合物污迹实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以认真严谨的态度完成整个实验,学会处理锰污染物,巩固催化剂的概念,加强对催化剂的理解,树立环保意识、节约意识。

】(四)归纳练习、巩固提高【总结】为了便于记忆,我们可以把实验操作步骤简称为“组、查、装、定、点、收、离、熄”,谐音为“租茶庄定点收利息”。

【讨论】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什么?【回答】a.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

b.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c.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d.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

e.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课堂练习】在学习中要不断归纳、总结,发现规律,解题就会简约化。

例如,在标准状况下,部分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密度、实验室收集方法如下表所示,通过比较找出规律回答下列问题。

(1)你发现的规律是。

(2)实验室制取氨气(其相对分子质量是17,且易溶于水),用法收集。

答案:(1)在相同条件下,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它密度就越大。

所以相对分子质量小于29的气体,可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9的气体,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