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概述
小篆的特征
小篆的特征小篆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书写形式,具有独特的特征。
本文将从小篆的字形结构、笔画特点、发展历程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揭示小篆的独特魅力。
一、字形结构小篆的字形结构简洁规整,每个字由一至多个基本构件组成。
基本构件是指小篆中用于构成字形的基本部件,如“口”、“手”等。
这些基本构件的组合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字形,使得小篆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
二、笔画特点小篆的笔画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线条简练:小篆的笔画线条简练而有力,凸显了中国书法的刚劲之美。
2. 线条形态多样:小篆的笔画形态多样,有直线、曲线、横线、竖线等,使得每个字的造型都独具一格。
3. 线条粗细变化:小篆的笔画粗细变化丰富多样,既有粗劲有力的笔画,也有细腻柔和的笔画,使得小篆字体具有立体感和艺术美感。
三、发展历程小篆作为古代中国的一种文字书写形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它最早出现在商代的甲骨文中,但在西周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规范。
秦朝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命令李斯等人整理文字,形成了统一规范的小篆字体,称为“秦篆”。
此后,小篆成为古代中国文字书写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至今。
四、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小篆作为中国古代文字书写形式的重要代表,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篆为后世的字体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小篆的字形结构、笔画特点对后世的楷书、行书等字体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后世的字体发展提供了宝贵的遗产。
小篆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篆以其独特的字形结构和笔画特点,成为中国书法中的重要门类之一。
许多著名的书法家都曾借鉴小篆的艺术风格,为中国书法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小篆也是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小篆的使用时间跨度较大,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通过对小篆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社会、制度、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小篆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书写形式,具有独特的特征和影响。
它的字形结构简洁规整、笔画特点独特多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篆的来历和演变过程
小篆的来历和演变过程1. 小篆的起源小篆,这个名字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儿高大上?其实啊,它的故事可是从古老的周朝开始的。
话说,当时的书写方式可不简单,汉字还没像今天这样统一,都是各种各样的字体,各自为政,乱得很。
为了让大家都能看懂,秦始皇的丞相李斯可真是个有远见的人。
他一手主导了小篆的制定,哎,这可真是个“改变游戏规则”的举动。
1.1. 小篆的特点小篆的笔画相对简洁,流畅又优美,就像个优雅的舞者在纸上翩翩起舞。
它的字形结构也挺有意思,左右对称、上下呼应,给人一种和谐美的感觉。
最妙的是,小篆的字形更为规范化了,原本的“乱七八糟”变得井井有条,简直就是书法界的“整容手术”!1.2. 小篆的影响小篆不仅仅是书写工具,它还成了文化的象征。
那个时代的人们用小篆书写文书、铭文,感觉特有范儿。
随着小篆的流行,大家在交流上也越来越顺畅,俗话说“字如其人”,这小篆也让人觉得更加优雅、文雅。
就这样,小篆在历史的舞台上,闪闪发光。
2. 小篆的演变小篆从秦朝起,就开始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大显身手。
不过,它可不是一成不变的哦!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篆逐渐演变成了其他字体,真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嘛。
2.1. 小篆到隶书的转变到了汉朝,小篆慢慢地被隶书取代。
隶书就像小篆的“小弟”,虽然看起来更为简便,但是其中的美感却让人感到别有一番滋味。
隶书的笔画变得更为粗犷,线条也更直,写起来可比小篆省事多了。
哎,这也就导致小篆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变成了“历史的回声”。
2.2. 小篆的再度复兴尽管小篆逐渐退居二线,但在唐代之后,它又开始受到书法家的青睐,成了文人墨客们的最爱。
你想啊,古代的书法家们在大庭广众之下展示小篆,那个气氛简直就像是如今的明星见面会,大家争相模仿,争相学习。
这时候的小篆,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书写工具,而是一种艺术的象征。
用小篆写的字,就像古代的“时尚单品”,炫酷得不得了。
3. 小篆在现代的地位今天,咱们虽然不常用小篆写字,但它的影响依然无处不在。
小篆简介——精选推荐
⼩篆简介⼩篆,是⼤篆的对称。
秦朝统⼀中国之后,在全国推⾏⼩篆字体,所以⼜称“秦篆”。
汉代著名⽂字学家许慎在《说⽂解字.叙》中说:“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历史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合者。
斯作《苍颉篇》,中车府令赵⾼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篆,或颇省改,所谓⼩篆者也”此外,《史记.秦始皇本纪》和《汉书.艺⽂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过去许多论著中说⼩篆为李斯所创,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其实早在秦始皇统⼀六国前的120多年,就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篆字体。
如《商鞅⽅升》、《阳陵虎符》、《诅楚⽂》、《⾼奴权》和兵器上的铭⽂。
这些字基本上都是⼩篆,少数字形是古籀。
秦始皇统⼀六国后,李斯等⼈是重⾂,对于推⾏⼩篆有着重要作⽤,但是不能说他独⽴创造了这种字体。
⼩篆⽂字流传下来的有两⼤类,⼀是铸在铜器上的⽂字,如度量衡器、符印、货币、诏版等。
此外还有⽡当上的⽂字。
其字体有⼤有⼩,章法错落有致。
⼆是⽯刻⽂字,秦始皇统⼀天下后,曾经七次出巡,所到之处皆刻⽯颂德,炫耀其功德。
秦⼆世也效仿其⽗,在秦始皇所刻碑后续刻诏⽂。
这些碑刻,相传均出⾃李斯⼿笔。
如《泰⼭》、《琅琊》、《峄⼭》、《会稽》、《东观》、《之芣》和《碣⽯》,其中《琅琊》和《泰⼭》中,可以窥见李斯⼩篆的真⾯⽬。
杨守敬评价说:“嬴秦之迹,惟此巍然,虽磨沥最甚,⽽古厚之⽓⾃在,信为⽆上神品。
”⼩篆的产⽣并形成规范到现在,已经有230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个漫长的时期中,⼤致经历了先秦的的产⽣期、秦代的推⾏期、汉代的变异期、唐代的复古期、唐末⾄清初的衰落期、清代⾄今的中兴期。
清中期以来,随着⾦⽯学的兴起,出现了不少从事篆书研究、整理以及书写创作的古⽂字学家和篆书⼤师,形成了篆书的各种流派和风格,从⽽使得篆书艺术达到了很⾼的⽔平。
⼩篆这种字体,在字形,风格和书写笔法等诸多⽅⾯都与⼤篆、⾦⽂有很⼤的差异。
经过秦代“书同⽂”的规范化,⼩篆在字的体势上有了⽐较统⼀的型制。
篆书知识
• •
(六)地载结构 这类字多半是上轻下重者,状如生长之草木。承上部 分要耸起,地载之笔要托住。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幅作品 中,地载结构的字最下面一画要略高于有垂脚篆字的底线。
(七)排叠结构 字的左右为排,上下为叠。称排的字,书写时要有收 有放,宽狭得所,自成体势;称叠的字要消纳停匀,蹙缩 得当,连接紧密。 • 排 叠 • •
• •
(三)强记特殊的篆法。 篆书中有许多字的篆法独特,和楷字形体相距甚远, 是识篆的最大障碍。为辨别楷篆的正误,防止杜撰臆造, 前人针对篆楷字形的差异和用字等情况,编过不少口诀, 如元应在编撰的《篆法点画辨诀》、清朱之蕃的《篆书偏 旁歌诀》,清沙青岩的《篆法百韵歌诀》(收入《说文大 字典》)等都是极为适应习篆入门的参考书。
二、小篆的特点
• • 一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 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
•
二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所有横 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 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 三是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 对称不仅存在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而且还存在于字的 局部对称,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对称。
• •
(四)附丽结构 有的篆字存在有主有次的情况,也就是说字的一部分 附于另一部分,两者不可偏离。这类字一般是以曲附正, 字的正势要写得端庄凝练,而旁附的另一部分要写得多姿 多态,这样才会静中有动,风神飘逸。
• (五)天覆结构 • 这类字属上重下轻者,状如顶戴,欲得其势,应注意 上下对准,不可偏倚,更不可头重尾轻。
• 工具书目: • 《说文解字》 [汉]许慎撰 中华书局 • 《说文解字注》 [清]段玉裁注 上海古籍山版社 • 《清代书家篆隶字集》 [日]北川博邦 西泠印社 • 《小篆疑难字字典》 王同愈著 上海书画出版社 • 《作篆通假校补》 王福庵著 西泠印社
汉字字体小篆介绍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
小篆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
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各国的汉字出现了简繁不一、一字多形的情况。
秦始皇灭六国后,下令以秦国的“小篆”作标准,统一全国文字。
篆体,又称为“篆书”,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认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
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角色。
小篆
篆书为中国古老书体,篆的分类以秦统一六国为界,统一前为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及战国时期的各国的古文。
统一后秦官方书体称小篆,也称秦篆,相传为秦丞相李斯整理而定又称‘斯篆’。
兼并天下书同文,
后称小篆兴于秦。
丞相中车太史令,
泰山琅琊峄山刻。
宛转雄健笔笔铁,
修长平稳字字匀。
传国伟宝百代法,
古今宗匠若舒锦。
注:
一,江式《论书表》:“秦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罢不合秦文者,斯作〈仓颉篇〉。
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
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
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二,据史料记载秦小篆的重要遗存是秦始皇出巡时为自己歌功颂德的〈泰山刻石〉(原石,现藏泰山太庙)。
《琅琊刻石》(原石,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峄山刻石》〈会稽山刻石〉(二石均为后人摹刻)。
传皆李斯所书。
小篆还包括《秦诏版》、〈秦权〉、〈秦虎符〉等文字。
三,明赵宦光“秦李斯为古今宗匠”。
李嗣真〈书后品〉:“秦相刻铭,烂若舒锦”。
小篆雕刻入门知识点总结
小篆雕刻入门知识点总结一、小篆的概述小篆,是汉字的一种字体,起源于先秦时期的战国时期。
相传小篆是由李斯在秦始皇统一文字后所倡导的。
小篆是以金文、大篆为基础,经过总结、提炼、改革而形成的。
小篆时代大约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代末。
小篆是中国传统书法中最基本的字体之一,也是最受人喜爱的字体之一。
小篆的特点是字形结构简洁,笔画优美流畅,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喜爱。
小篆也被用于刻石、刻帖、刻印、绘画等领域,成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一部分。
二、小篆的基本知识点1. 小篆的构造小篆的构造是由笔画、笔势、笔法三大要素构成的。
笔画是指汉字的线条形态,笔势是指汉字的整体形态,笔法是指汉字的写法技巧。
小篆的构造需从这三个要素入手。
2. 小篆的笔画小篆的笔画主要有横、竖、撇、捺、折、点六种基本笔画。
这六种笔画构成了小篆字形的基本要素,可以通过练习这六种基本笔画来掌握小篆字形的构造。
3. 小篆的笔势小篆的笔势主要有纵横平立,起承转合,顿挫滚荡,阳刚阴柔四种基本笔势。
这四种笔势构成了小篆字形的结构特点,可以通过练习这四种基本笔势来掌握小篆字形的结构规律。
4. 小篆的笔法小篆的笔法主要有顿笔、折笔、提笔、承笔、收笔、颔笔、点笔、顿笔八种基本笔法。
这八种笔法构成了小篆字形的写法技巧,可以通过练习这八种基本笔法来掌握小篆字形的书写技巧。
三、小篆的刻石技艺1. 刻石准备工作刻石准备工作主要包括选石、准线、布局等工作。
选择一块质地细腻、色彩均匀的石材,用尺规绳水平竖直测量划线,确定书写区域。
2. 刻石基本技法刻石基本技法主要包括画勾、勾槽、镂空、孔雕等技法。
画勾是用刻刀在石材上草拟汉字的笔画,勾槽是在勾勒的基础上深入刻划,镂空是将石材中无用部分切割除去,孔雕是在石材上塑雕凸出的部分。
3. 刻石书法要领刻石书法要领主要包括字形、结构、布局、笔画等要领。
刻石书法要求字形端庄工整,结构严谨有序,布局清晰平衡,笔画流畅有力。
四、小篆的刻印技艺1. 刻印器材刻印器材主要包括刻刀、印石、印泥等工具。
【说文解字】浅谈小篆
【说文解字】浅谈小篆《说文解字》完整地保存了小篆和部分先秦古文字的形体,对于后世的我们研究先秦的文化和学习其字体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
《说文》的体例是先列出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则在后面列出。
然后解释这个字的本义,再解释字形与字义或字音之间的关系。
《说文解字》中的部首排列是按照形体相似或者意义相近的原则排列的。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
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
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
小篆的特点1234(4张)一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
二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
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三是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
对称不仅存在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而且还存在于字的局部对称,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对称。
四是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
当然也有下无脚的字,主体笔画在下部,上部的笔画则可以耸起。
从中国书法发展的角度看,秦代是以小篆光耀史册的。
所谓小篆当以秦刻石为代表。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巩固统治,加强影响,他带丞相李斯和百官巡视各地,刻石记功,以颂扬他废分封、立郡县、统一中国的历史功绩,从而留下了珍贵的秦代刻石,相传为丞相李斯所书。
秦始皇东巡刻石多已残毁佚亡,今所存者仅《泰山刻石》、《琅玡刻石》,虽已残毁,但秦篆面目尚存,而《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均为后人翻刻,仅存字形格局,而神意俱失。
小篆的特点 汉语语言文学
小篆的特点汉语语言文学小篆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形式,具有独特的特点。
它是汉字演变的一种形式,是中国古代文字发展的重要阶段。
小篆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笔画简练:小篆的笔画非常简练,每个字的笔画数目都很少,这使得小篆的字形非常精练、简洁。
相比之下,小篆的笔画数目要远少于隶书和楷书,给人一种紧凑、有力的感觉。
2. 线条流畅:小篆的线条流畅,没有直角,弧线和圆形的运用较多。
这种线条的运用使得小篆的字形看起来非常优美、流畅。
3. 字形规整:小篆的字形非常规整,每个字的字形都有一套明确的规则。
字形的规整性使得小篆的字体非常清晰、鲜明。
4. 篆刻特色:小篆是一种雕刻性质的文字,其篆刻特色非常明显。
小篆的字形要求每一笔都有一定的厚度和深度,刻出的字形有立体感,给人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
小篆作为一种古代文字形式,具有浓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对于后来的文字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篆的特点不仅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水平,也为后世的书法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小篆的特点在汉语语言文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小篆的字形规整、线条流畅有助于提高文字的可读性,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文字的含义。
其次,小篆的简练笔画和独特的篆刻特色使得文字更加生动、有力,增强了文字的表达力。
再次,小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的传承和发扬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文学作品中,小篆的特点可以通过适当的描写和运用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比如,可以通过描述小篆的笔画简练、线条流畅来描绘人物的形象或景物的特征,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同时,小篆作为一种古代文字形式,也可以通过融入文学作品中来彰显历史的厚重感,给作品增添一种古韵和文化底蕴。
小篆作为一种古代文字形式,具有独特的特点。
这些特点不仅体现在小篆的字形、线条和篆刻特色上,也在汉语语言文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书法鉴赏之小篆
泰 山 刻 石
(2)峄山刻石 (战国秦汉时期 的刻石)
秦古隶
篆 书
唐朝 李阳冰 《三坟 记》 现存西 安碑林 博物馆
篆 书
邓 石 如 篆 书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用笔灵活,同“二 李”的篆书有明显 区别,不再是那种 粗细一致,结构严 整的“铁线篆”," 玉箸篆",结构疏 朗,刚而不火、静 而不板,笔力千钧, 具有阳刚之美,是 一件不可多得的邓 氏佳作。
• 篆书运笔法
凡两画相连处,就不必转笔藏锋或回锋,只 要衔接得好,两画如一画,相连不露痕迹, 自然浑圆无棱角。
主要作品介绍:
1)泰山刻石(战国秦汉时期的刻石) 《泰山刻石》的作者秦相李斯(?-公元 前208年),可称得上是我国书法史上第 一个有记载的书法家。 《泰山刻石》的书体是秦统一后的标准 字体,小篆。 其结构特点简化、方整,并呈长方形; 线条圆润流畅,疏密匀停,给人以端庄 稳重的感受。唐张怀瓘称颂李斯的小篆 是:“画如铁石,字若飞动”,“骨气 丰匀,方圆妙绝”。
第二节 篆书之小篆
• • • • • 二、小篆的风格特征 1、整齐划一 2、沉着端庄 三、小篆的审美意蕴 以立碑刻石的独有形式,开创了书法艺术 的新天地,赋予书法艺术以永恒的艺术生 命。
第二节 篆书之小篆
• 三、小篆的书写方法(篆书运笔法) • 现代,无论写那种书体(图案字除外)都是用同一 形式的毛笔。现代用的笔毫软而锋尖,毫含管端。 而篆书的笔画基本上圆转如玉筋,笔画起止皆圆, 全笔画始终肥瘦一致,不能忽宽忽窄,笔画转折 处也要圆浑不出棱角,这就需要用直管中锋的执 笔法。走笔时腕平肘悬,尤须腕力特强,写字时 要能维持同一高度,不能忽提忽顿,写出肥瘦不 匀的笔画。 • 用尖锋的笔写起止皆圆的笔画,就须起头落笔 时要藏锋,收尾止笔时要回锋。这样运笔法也简 称为“藏头护尾”。其运笔法如下图:
名词解释小篆
名词解释小篆
小篆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也叫作“隶书”,是商代至秦汉时期使用的一种文字体系。
小篆是由古代的大篆经过演变而来,相比大篆,小篆的字形更加简化和规范。
小篆的字形特点是笔画清晰、直线多、曲线少,字形敦厚、稳重。
小篆的发展和应用与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密切相关,是古代社会管理和文字表达的重要工具之一。
小篆的使用在秦朝时达到了顶峰,成为了统一文字的工具,通行于全国各地。
然而,随着汉朝的兴起,小篆逐渐被后来的楷书所取代,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尽管如此,小篆作为中国文字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字体演变和研究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小篆的特点 文字学
小篆是一种古代汉字字体,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
以下是小篆的一些主要特点:
1.形体刚正划一:小篆的字形方正稳定,横竖笔画用笔力度均匀,形体刚劲有力,笔画粗细均匀。
2.笔画简练流畅:小篆笔画简洁流畅,线条流畅自然,线条变化丰富,运笔迅捷敏锐。
3.笔画结构严谨:小篆笔画间的结构安排严密合理,每一笔都有明确的位置和角度,笔画的组合形成了独特的字形。
4.横竖撇捺交错有序:小篆字的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的排列有一定的规律,交错有序,使字形整体均衡稳定。
5.篆文独特风格:小篆独特的字形和笔画结构,赋予了它独特的视觉效果和艺术魅力。
小篆字形丰满饱满,线条鲜明,具有独特的雕刻感。
6.字形工整精确:小篆字的字形工整整齐,每一笔都有规范的长度和位置,字形的比例,竖直的笔画和水平的笔画配合协调。
小篆作为古代汉字的一种字体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它不仅是古代文字的一种书写方式,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之一。
中国书法艺术小篆(1)小篆小篆代表作品
中国书法艺术小篆(1)小篆小篆代表作品小篆:小篆(秦篆)由大篆简化而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规范文字。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令丞相李斯统一全国文字。
《说文解字·叙》记“......斯作《仓颉篇》,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李斯在籀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废除异体,而创秦篆,统一了全国文字。
可见小篆系由籀文大篆沿革演变而成。
书法史进入秦篆时期。
小篆书体更趋简化,字呈方形竖势,线条圆润匀称,是汉字的一大进步,也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为后来楷、隶、行、草诸书的变革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小篆有的铸造在铁器上,有的刻在石碣、石碑上,字有大有小,章法自然,结字端庄,分行布白工整,是小篆的精华和代表。
秦小篆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刻石书法。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数次出巡全国各地,尤其是现山东各地,立碑勒铭用以记述统一全国的功绩,并有七块刻石闻名于后世,分别是“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邪刻石”“之罘刻石”“东观刻石”“碣石刻石”以及“会稽刻石”。
其中“泰山刻石”和“琅邪刻石”原石流传至今,但均已残损严重,其他刻石早已不见踪影。
传世代表作《泰山刻石》残部,仅存10字。
《泰山》《琅琊台》二石真迹拓片存世,《会稽》、《峄山》后人摹刻本传世,据传上述刻石皆为李斯所书。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趋于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
一直流行到西汉末年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小篆字体:小篆和大篆的字形比较:甲骨文大篆小篆字形比较:小篆代表作品:小篆代表作品史上有七大刻石,分别是山东泰安的泰山刻石、青岛胶南市的琅琊刻石、山东烟台的之罘刻石和东观刻石、山东邹县的峄山刻石、河北昌黎县的碣石刻石、浙江绍兴的会稽刻石。
为秦始皇歌功颂德之辞及书法,同出于当朝宰相李斯之手。
《泰山刻石》《泰山刻石》立于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是泰山最早的刻石。
小篆特点简介
小篆特点简介
小篆就像是中国古文字里的老戏骨,一举一动都透露着岁月的沉淀和文化的底蕴。
你瞧它那些线条,圆滚滚的,就像是一串串煮熟的汤圆,排得整整齐齐,让人看了就忍不住想咬一口,下面我们聊一聊小篆的特点。
说到小篆的特点,我得先提提它的线条。
这线条,简直就像是古代的书法家们用毛笔轻轻一带,留下的丝绸般的光滑。
每一笔,都像是精心计算过的一般,不多不少,刚刚好。
这就好比做菜,调料放多了放少了都不行,得恰到好处,那味道才叫一个绝。
再来看看小篆的结构,那叫一个紧凑,就像是一个个精致的小盒子,每个部件都严丝合缝,一点空隙都不留。
你别说,这结构,简直就像是古代的工匠们打造的金缕玉衣,精细得让人叹为观止。
我还得说说小篆的气质,它那股子古朴的味道,就像是老宅子里的一幅古画,时间越久,味道越醇。
每次看到小篆,我就感觉自己像是穿越了时空,和那些古代的文人墨客们喝喝茶,聊聊天,那感觉,别提多惬意了。
我个人觉得,小篆就像是文字界的太极拳,看似缓慢,实则内力深厚。
写小篆,就像是练功,得静下心来,慢慢体会每一笔的韵味。
这可不是件容易事儿,得有耐心,有悟性,还得有一颗敬畏传统的心。
总之,小篆这东西,不仅是文字,更是一种艺术,一种文化的传承。
它就像是一杯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让人沉醉。
虽然现在不常用了,但它的美,它的韵味,永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慢慢回味。
小篆:皇帝诏书专用的字体
小篆:皇帝诏书专用的字体
在古代,文字是少数人才能使用的工具,从占卜、祭祀、到典礼,都只有天子、礼官、史官等特定人员才可以使用。
周代王朝渐弱,天子失去绝对的权威,诸侯王国各行其是,自行帝王之礼,使用文字,甚至着书立说、开门养士。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进行文字统一,由李斯以秦国字体为准,将元各国的异体字删繁就简,整理出一套官定的标准字体,称为“秦篆”,又称“小篆”。
不过,“秦篆”只专供记录帝王诏书之用,臣子与皂隶(官吏)所使用的是另一种书体,叫做“隶书”,分别是“秦书八体”的之一。
秦始皇、秦二世在巡视各地时,每到一处就要举行庆典、立碑记事,都由随行的李斯书写,譬如登临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留下了《泰山刻石》、以及同在今山东省境内的《琅玡刻石》和《峄山刻石》、和今浙江省境内的《会稽刻石》都是相同性质的立碑纪念。
不过,经过千百年的风雨侵蚀,石碑上面的篆书几乎湮灭殆尽(如上图的泰山刻石)。
当年,为了推广这种秦篆,李斯、赵高、胡毋敬等人还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作为识字启蒙教材与临摹的范本。
秦篆的字形较为瘦长整齐,笔划粗细匀称,有时为了美观,还增添几笔装饰性的笔划。
把这种较为瘦长的篆体字,挤入外框四四方方的印章中篆书变体,被称为“摹印篆”也是秦书八体之一,至今仍是刻印业者的常选用的字体。
在《说文解字》一书中,作者许慎针对九千三百多个篆字逐一解说,是后人认识汉字构造和演变的宝库。
小篆历史和现状研究报告
小篆历史和现状研究报告
一、小篆的历史背景
小篆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形式,由大篆演变而来。
大篆是商代和西周时期的主要文字形式,用于刻写铜器和甲骨文。
随着周朝的灭亡,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国家纷争不断,传统的大篆逐渐不适应文字发展的需要,于是出现了一种简化的小篆。
小篆以秦朝为时期分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了文字,规定了小篆的统一规范。
二、小篆的发展和传播
小篆发展的过程中,几经变革和改革。
秦朝创制了统一的小篆,但随着秦朝的灭亡,汉朝兴起后,小篆形式上有所改变,称为汉隶。
汉朝时期,汉隶广泛流传并在石刻、碑刻上大量应用,被视为正式的书写文字。
三、小篆的特点
小篆具有以下特点:
1. 形体工整,规整划一,笔画简洁,纵横均匀;
2. 字形规范,笔势利落,让人一目了然;
3. 字体较小,适合书写,易于书写和传播;
4. 表示意义的符号更加简洁明确。
四、小篆的现状研究
小篆在现代主要用于学术研究和书法艺术方面。
学术研究上,小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考古学和古代文字的解读,通过对小篆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和历史。
书法艺术上,小篆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有着独特的魅力和表现力。
许多
书法家都喜欢运用小篆创作书法作品,展示其独特的艺术风貌。
总结:小篆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字形式,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虽然小篆在现代书写中已逐渐被简化的楷书和行书所取代,但它作为一种书写和艺术形式仍然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通过对小篆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关于小篆的历史研究报告
关于小篆的历史研究报告小篆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书体,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从小篆的起源、发展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全面了解小篆的历史。
一、小篆的起源小篆起源于商代的甲骨文和西周的金文,经过了长时间的演变和发展,最终形成了独特的书写体系。
小篆最早的形态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的国家各自使用不同的文字,使得交流和统治变得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秦始皇统一了文字,并创建了小篆作为统一的文字书写体系。
此后,小篆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刻石、铭文、铜器等艺术形式。
二、小篆的发展小篆在秦汉时期达到了巅峰,并在此后的历史上逐渐演变和发展。
在汉代,小篆逐渐被隶书取代,但仍然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进一步演变为楷书,小篆的使用逐渐减少。
然而,随着唐代的到来,小篆重新受到重视,并在碑刻和书法作品中得到广泛应用。
唐代的王羲之被誉为小篆的大师,他的书法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小篆的影响小篆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书体,对后世的书法艺术和文字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小篆的形态美和结构规整性成为了后世书法家学习和追求的对象。
其次,小篆的创作和传承促进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和繁荣。
例如,唐代的颜真卿、宋代的米芾等大家都对小篆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自己的书法作品中融入了小篆的元素。
此外,小篆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许多历史文献和经典著作都是以小篆的形式流传下来的,这些文字记录了古代的历史和文化。
小篆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书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它的起源、发展和影响都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小篆的研究和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的文化和思想。
小篆的艺术魅力将继续影响着后世的书法家和艺术家,成为中国文化独特的符号和象征。
大篆和小篆
大篆和小篆
大篆:先有大篆后有小篆。
早在六千多年前,陶器上刻划的符号和描绘物象的图画就具有文字的雏型,随后在漫长的发展中,产生的象形(图画)文字。
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在龟甲兽骨上刻划的文字,即“甲骨文”,书法细劲挺直,笔画无顿挫轻重。
商周时代,出现的铸在钟、鼎、货币、兵器等青铜器上的铭文称为“金文”或“钟鼎文”。
书法渐趋整齐,风格圆转浑厚,字形变化丰富,参差不一。
春秋战国时代,刻在石簋、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
笔画雄强而凝重,结体略呈方形,风格典丽峻奇。
上述的甲骨、金文、石鼓文,秦代称之为大篆。
小篆: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中国。
由丞相李斯整理,简化统一字体,后人称之为“小篆”。
小篆字体略长而整齐笔画圆匀秀美。
小篆总结范文
小篆总结简介小篆,又称古文篆,是汉字的一种古老书写形式。
早在商朝晚期,篆书就开始出现了,但是真正发展和成熟起来还是在秦代。
小篆的造型古朴典雅,具有浓厚的书法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
本文将对小篆的起源、特点以及其在历史上的应用进行总结。
起源小篆作为汉字的一种古老形式,起源可追溯到商朝晚期。
在商朝的甲骨文中,已经可以看到一些篆刻的影子,但那时的小篆还远未发展成熟。
真正的小篆的出现,要追溯到西周时期。
西周王室为了加强统治,制定了一种新的文字规范,以便在全国范围内通用。
这种新的文字规范就是小篆。
后来,秦国统一六国,秦始皇统一文字,正式将小篆确立为国家正式文字。
特点小篆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笔画笔势纤细而严谨。
小篆的笔画通常细而有力,每一笔都有着明确的开始和结束,形成了独特的篆文风格。
与楷书相比,小篆的笔势更为纤细而严谨。
2.结构简洁明了。
小篆的结构简洁明了,大致可分为立、林、形、节四个部分。
每个部分都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使得小篆的字形更加整齐美观。
3.字形规整,刚柔相济。
小篆字形规整,每个字的笔画之间的比例和谐,刚柔相济。
这种特点使得小篆字体清晰可辨,同时具有一定的艺术美感。
4.线条流畅,韵律感强。
小篆的线条流畅有力,有着韵律感。
这使得小篆在书写过程中,能够让人感受到一种独特的美感和节奏感。
历史应用作为古老的文字形式,小篆在历史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刻石碑铭。
小篆在刻石碑铭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秦始皇兵马俑上的铭文,就采用了小篆字体。
刻石碑铭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金铜器的铭文。
在古代,小篆的铭文经常出现在金铜器上,这些金铜器往往是古代皇宫和贵族家庭的重要文化遗产。
小篆铭文的出现,不仅为这些文物增添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也为研究古代历史和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3.书法艺术。
小篆作为一种书法艺术形式,一直被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所推崇和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篆概述一.小篆释义:小篆是"大篆"的对称,又称“秦篆”。
所谓篆书,最早本旨秦代李斯等人厘定的规范字体,即小篆。
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篆]下注云:[李斯所作曰篆书,而谓史籀所作曰大篆,既又谓篆书曰小篆。
]段氏所言是可信的,即小篆最初称为篆书,之后秦人尊小篆以前的字体大篆,于是又相对称李斯所作为小篆。
《说文·竹部》云:[篆,引书也。
]段玉裁注云:[引书者,引笔而著于竹帛也。
]因而篆书的原意,大致是拉长笔画写出的字体了。
《周礼·考工记·凫氏》云:[钟带谓之篆。
]就是钟上围绕的图饰。
《周礼·宗伯》:[孤卿夏篆。
]郑玄注:[五彩画毂约也。
]就是彩画的贯车轴的圆木。
我们再从词源上考察[篆]字本来的内涵。
[篆]与[瑑]、[缘] [椽]等一组同源字,它们音、义俱近。
瑑是玉器上雕饰的凸纹,椽是屋顶上彩绘的圆形木条(方形者称桷),缘是衣服周边的华饰,可知以[彖为声符的字,其内涵皆有圆、长、美义。
由此可以推知,古人以[篆]指称秦代规范化的小篆字体,大致是借以表明其笔意圆转活脱,笔画悠长简静,字形秀美端庄,从而不同于古籀的独特风格。
二.小篆的发展(一)周代金文与石鼓文—————萌芽期周代金文有一部分作品已呈现出线条匀称、婉转、悠长;结构秀美、优雅、颀长;章法有行有列,整饬标准的特点,如《墙盘》、《虢季子白盘》、《静簋》等,此当为小篆的滥觞,再加上《石鼓文》的过渡,小篆产生的基础是十分牢固的。
(二)秦代小篆————————成型期小篆是大篆的对称,是古文字发展到最后一个阶段的正体文字。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实行“书同文”政策时,命令李斯等人根据大篆加以整理、改造而颁行的标准字体。
当时,李斯以小篆作《仓頡篇》、赵高写《爰历篇》、胡毋敬写《博学篇》,为小篆的推广做出不小的贡献,所以,小篆还被叫做“斯篆”。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嬴政自号“始皇帝”,国祚虽短,却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秦推广小篆,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文字的分化。
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秦小篆是战国秦文字的进一步整理、推行。
它主要用于官方文诏、刻石、符印等。
现在可见的秦小篆作品基本就是这三类。
1.刻石《史记》记始皇帝立国后四次出巡,刻石七处,分别是:《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琅琊台刻石》、《芝罘刻石》、《芝罘东观刻石》、《会稽刻石》和《碣石刻石》,二世登基后,又在后面加刻二世诏。
其中,原石保存至今的仅《泰山刻石》和《瑯琊台刻石》。
前者残存十字,在山东泰安岱庙;后者残存一面,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碣石刻石》、《芝罘刻石》则只有后人摹本。
通常认为秦刻石的书写者为李斯。
秦刻石文字笔划整齐划一,线条珠圆玉润,又如曲铁,富有弹性;横、纵布白秩序井然,讲究对称、和谐,因而结构均匀工稳,比例极为协调,生机盎然。
余见图2.虎符、印玺虎符是秦时调动军队之符信,是国家重器,制作朴厚、文字精美,有的甚至采用错金手法,现存有《阳陵虎符》、《新郪虎符》等,至今字迹完好,是秦小篆的重要遗存,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
秦印是了解秦代国家体制、官僚制度的重要物证。
虽然,秦印的数量不多,但从其官印、私印的印文的使用上看,秦印基本完好地小篆的特征。
3.度量诏始皇统一度量衡制度,颁其诏书于度量衡器上,其材质,有金属和陶两类,流传至今,数量甚多。
金属制品的成字方式主要是刻契,故笔划多直,转折多方,笔划排列往往不能均匀,结构时见倾侧欹斜,疏密开合变化甚多,字形大小亦不求一律,通篇处理随机应变,因字布势,故无论单字还是全局,均有质朴率真的特质,与严谨密致的刻石在风格上有巨大的差异,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陶制品的文字用印戳的方式制成,较好地保持了典型秦篆圆转畅达的特点。
草率简捷,天真烂漫。
这种风格面目,近来已日渐引起关注。
(三)汉代至元明小篆————发展期1.汉代小篆汉代继秦而兴,西东汉之间有一个短暂的新莽时期,历时400年,经三个时期。
汉初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发展经济,后来统一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国力强盛。
汉承秦制,初用篆书,后来篆书呈现出衰落的趋势。
虽然汉代篆书不是当时的标准字体,但在许多特殊的重要场合仍然被使用着,因而两汉对小篆书来说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时期。
其书迹遗存主要有:碑刻、碑额、铜器铭文、砖文和瓦当、墨迹等。
○碑刻西汉时期有篆书石刻,如《鲁北陛石题字》、《况其卿坟坛刻石》、《上谷府卿坟坛刻石》、《郁平大尹冯君孺人墓画像石题记》、《群臣上寿刻石》、《霍去病墓刻石》、等,数量不少,风格也较为多样。
东汉以后,碑刻大兴,而小篆的地位已经被隶书取代,因而小篆碑刻并不多。
代表性的有三类:《袁安碑》、《袁敞碑》,体势宽博,与秦小篆的严正不同,用笔浑厚,与秦小篆的婉转不同,一般认为,这两碑是小篆的新开创,代表了汉代小篆的新风格。
《开母庙石阙铭》、《少室石阙铭》,体势方正茂密,笔划圆劲;《祀三公山碑》,体兼篆隶,单字撑满字格,而通篇布局错落,是一种极有创造性的写法。
○碑额篆书与隶书相比,毕竟是古老的字体,我们历来有“尊古”德观念,因而在东汉隶书碑刻大盛时,其碑额却有许多是采用篆书书写的。
其中代表性的有:《华山碑额》、《张迁碑额》、《鲜于璜碑额》、《景君碑额》、《郑固碑额》、《孔宙碑额》、《孔彪碑额》、《韩仁铭额》、《尹宙碑额》、《白石神君碑额》、《郑季宣碑额》、《樊敏碑额》、等。
碑额要求有较强的装饰性,由于碑额位置相对狭小,许多碑额篆书的整体布局必须追方索圆,随形布势,因而字法方正、章法奇特,同严谨的秦篆相比,显得活泼多姿。
有时受到隶书的影响,笔划常有隶意,风格独特,后世不少书家的篆书风格都取材于此。
○铜器铭文汉代已经不是青铜器的兴盛期,但是青铜器物的应用仍然比较广泛,主要是一些日常用品,其上铭文,多为器名、使用地点、铸造年月,以及工匠的姓名和器的重量等。
如《寿成室鼎》、《长杨鼎》一类笔划均匀,字形端稳,有的接近规范的小篆。
又如《云阳鼎》、《杜阳鼎》等的铭文体势不受小篆格局限制,笔划随意自如。
新莽时期有些例外。
王莽复古,试图恢复小篆,因而其间出现了不少制作精美、书写严谨的铜器铭文作品,《新莽铜量》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其布局整齐规范,结构方整峭厉,笔划瘦劲挺拔,张力十足,很有特点,对魏晋南北朝时的印章用字影响很大。
○砖文和瓦当汉代瓦当文是古代篆书的一束奇葩。
以圆形瓦当为常见,一般中央有一乳突,周围用线等分为四。
瓦当文记录建筑物的名称或是祈颂吉祥的语句,篆法极具异彩。
最为突出的是它的善于随形布字,文字围绕圆心进行安排。
因而常常省改变形,将文字简化或夸张,充分发挥篆书圆曲笔划易于伸展、收缩的特点,创造了既有很强的装饰性又不失篆书本性的新风格。
汉代砖刻在西都长安、东都洛阳出土的为最多。
文字近似典型小篆,只是更为大胆雄放,有时采用印鉴上常用的篆法,形简而意远。
○墨迹汉篆书墨迹留存至今的有四件:《武威张伯升柩铭》、《武威壶子梁柩铭》、《武威姑臧张□□柩铭》和《张掖都尉棨信》,应当都是所谓“幡信”或棺罩一类的用品。
其上篆字笔划盘曲、穿插,婉转妩媚,结体或突出疏密对比,或强调撑满字格,由于丝织品年代久远变形,更增其纠缪婉曲的特征。
古代篆书墨迹留存极少,这四件作品是很有价值的。
另外,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篆书的贡献也是居功至伟。
《说文解字》是最早收录小篆,也是小篆字数较全的一部字书。
全书收字9353个,字体以小篆为主,对继承和推广小篆书体具有重要作用。
2.魏晋小篆从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称帝,至公元420年,史称魏晋时期。
东汉统治的崩溃,使固有的政治、经济、文化观念和制度遭到了破坏,面临着重建。
一方面,以老子、庄周道家思想为基础的玄学,一度取代谶纬经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并逐渐与佛教相互融合会通;另一方面,儒学由于其政治学说的现实意义,也并没有完全失去其地位和影响力。
两者必然有所互补,有所融会。
这一切,使得中华文化再一次进入活跃、会通和拓展的阶段。
书法也面对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魏晋书法在这一背景下,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篆书也是如此。
魏晋篆书数量极少,著名的有两件,都属吴国,一为《天发神谶碑》,传皇象书;一为《禅国山碑》,传苏建书。
《天发神谶碑》,又名《天玺纪功碑》,传为三国吴皇象所书。
晋时折为三段,俗称“三段碑”,嘉庆十年(1805)毁于火。
现故宫博物院藏有北宋拓本。
在中国书法史上,《天发神谶碑》是一个非常奇特的碑刻。
从书体上说,它非篆非隶,处在两者之间。
此碑用隶笔写篆字,横首用折刀头、横尾有波磔,竖尾用悬针,转折用方,若悬崖斩断,字势雄伟。
《禅国山碑》体势也是变幻莫测,风格奇诡。
此时篆隶本身已走向没落,吴国又属南地,历来受本地风俗文化及六国文字的影响。
其字雄奇变化,沉着痛快,如折古刀,如断古钗,特点十分鲜明。
3.唐代小篆唐代开元、天宝及其后,篆隶书碑刻的数量骤增,涌现了不少以篆书名世的书家,如韩择木、李潮、李阳冰、史惟则等。
李阳冰、瞿令问等人是唐代篆书的代表,其中又以李阳冰成就为最高。
这时期的篆书颇具法度,摆脱了汉末以篆书凋零,篆法几乎中绝的局面。
尽管秦汉篆书比较,此时篆书有故求其圆、法度过于刻板单调、软媚油滑等弊病,但终究算得上是一种复兴。
李阳冰,尤喜篆书,曾退居缙云,穷研篆法,达10年之久。
自称“志在古篆,殆三十年……得篆籀之宗旨”,以此闻名于世。
当时书坛,对他的篆书成就即已给了极高的赞誉,甚至推尊为“有唐字宝”,他也自诩为“(李)斯翁之后,直至小生”;宋人同样服膺他的篆书,朱长文将他与张旭、颜真卿并列归于神品。
李阳冰篆书的艺术特点,唐人概括为“格峻”、“力猛”、“功备”,是篆书艺术在汉代以后出现的一座高峰。
他传世的作品有《缙云县城隍庙记》、《栖先茔记》、《李氏三坟记》、《般若台铭》等。
多是宋人重刻,委屈盘绕、圆活宽绰,已经不能完整保存其点划的美感,但是仍然能够窥见他的创造性:点划婉转冲融,结构圆劲遒密,确实能传古代篆法的精神。
4.宋代小篆宋代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辉煌的时期,书法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但是,对于篆书—这一古老的字体的发展来说,却是一个困难时期,并引发了元明两代篆书发展的低潮期的来临。
但是,其时尚有二人对篆书的承继贡献巨大,尤其为清代篆书艺术的搏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一为徐铉,擅属文,精小学,。
书法上擅长小篆,被认为能传李斯、李阳冰之学。
朱长文《续书断》说:“自阳冰之后,篆书中绝,而骑省于危乱之间,能存其法,……初虽患骨力歉阳冰,然亦精熟奇绝,点画皆有法。
”传世有《重摹秦峄山刻石》,由其弟子郑文宝上石刊刻,今存西安碑林。
其弟徐锴亦工篆法篆学,人称兄弟二人为“二徐”。
其二为欧阳修,他在理论上一方面大力推崇唐人,整理碑版法帖,撰成《集古录》,开创了金石学,使被遗忘的古代书法,尤其是篆书作品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