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篆概述
一.小篆释义:
小篆是"大篆"的对称,又称“秦篆”。所谓篆书,最早本旨秦代李斯等人厘定的规范字体,即小篆。
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篆]下注云:[李斯所作曰篆书,而谓史籀所作曰大篆,既又谓篆书曰小篆。]段氏所言是可信的,即小篆最初称为篆书,之后秦人尊小篆以前的字体大篆,于是又相对称李斯所作为小篆。
《说文·竹部》云:[篆,引书也。]段玉裁注云:[引书者,引笔而著于竹帛也。]因而篆书的原意,大致是拉长笔画写出的字体了。
《周礼·考工记·凫氏》云:[钟带谓之篆。]就是钟上围绕的图饰。
《周礼·宗伯》:[孤卿夏篆。]郑玄注:[五彩画毂约也。]就是彩画的贯车轴的圆木。
我们再从词源上考察[篆]字本来的内涵。[篆]与[瑑]、[缘] [椽]等一组同源字,它们音、义俱近。瑑是玉器上雕饰的凸纹,椽是屋顶上彩绘的圆形木条(方形者称
桷),缘是衣服周边的华饰,可知以[彖为声符的字,其内涵皆有
圆、长、美义。由此可以推知,古人以[篆]指称秦代规范化的小篆字体,大致是借以表明其笔意圆转活脱,笔画悠长简静,字形秀美端庄,从而不同于古籀的独特风格。
二.小篆的发展
(一)周代金文与石鼓文—————萌芽期周代金文有一部分作品已呈现出线条匀称、婉转、悠长;结构秀美、优雅、颀长;章法有行有列,整饬标准的特点,如《墙盘》、《虢季子白盘》、《静簋》等,此当为小篆的滥觞,再加上《石鼓文》的过渡,小篆产生的基础是十分牢固的。
(二)秦代小篆————————成型期
小篆是大篆的对称,是古文字发展到最后一个阶段的正体文字。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实行“书同文”
政策时,命令李斯等人根据大篆加以整理、改造而颁行的标准字体。当时,李斯以小篆作《仓頡篇》、赵高写《爰历篇》、胡毋敬写《博学篇》,为小篆的推广做出不小的贡献,所以,小篆还被叫做“斯篆”。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嬴政自号“始皇帝”,国祚虽短,却有深远的历史影响。秦推广小篆,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文字的分化。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秦小篆是战国秦文字的进一步整理、推行。它主要用于官方文诏、刻石、符印等。现在可见的秦小篆作品基本就是这三类。
1.刻石
《史记》记始皇帝立国后四次出巡,刻石七处,分别是:《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琅琊台刻石》、《芝罘刻石》、《芝罘东观刻石》、《会稽刻石》和《碣石刻石》,二世登基后,又在后面加刻二世诏。其中,原石保存至今的仅《泰山刻石》和《瑯琊台刻石》。前者残存十字,在山东泰安岱庙;后者残存一面,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碣石刻石》、《芝罘
刻石》则只有后人摹本。通常认为秦刻石的书写者为李斯。秦刻石文字笔划整齐划一,线条珠圆玉润,又如曲铁,富有弹性;横、纵布白秩序井然,讲究对称、和谐,因而结构均匀工稳,比例极为协调,生机盎然。
余见图
2.虎符、印玺
虎符是秦时调动军队之符信,是国家重器,制作朴厚、文字精美,有的甚至采用错金手法,现存有《阳陵虎符》、《新郪虎符》等,至今字迹完好,是秦小篆的重要遗存,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秦印是了解秦代国家体制、官僚制度的重要物证。虽然,秦印的数量不多,但从其官印、私印的印文的使用上看,秦印基本完好地小篆的特征。
3.度量诏
始皇统一度量衡制度,颁其诏书于度量衡器上,其材质,有金属和陶两类,流传至今,数量甚多。
金属制品的成字方式主要是刻契,故笔划多直,转折多方,笔划排列往往不能均匀,结构时见倾侧欹斜,疏密开合变化甚多,字形大小亦不求一律,通篇处理随机应变,因字布势,故无论单字还是全局,均有质朴率真的特质,与严谨密致的刻石在风格上有巨大的差异,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陶制品的文字用印戳的方式制成,较好地保持了典型秦篆圆转畅达的特点。草率简捷,天真烂漫。这种风格面目,近来已日渐引起关注。
(三)汉代至元明小篆————发展期1.汉代小篆
汉代继秦而兴,西东汉之间有一个短暂的新莽时期,历时400年,经三个时期。汉初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发展经济,后来统一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国力强盛。汉承秦制,初用篆书,后来篆书呈现出衰落的趋势。虽然汉代篆书不是当时的标准字体,但在许多特殊的重要场合仍然被使用着,因而两汉对小篆书来说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时期。其书迹遗存主要有:碑刻、碑额、铜器铭文、砖文和瓦当、墨迹等。
○碑刻
西汉时期有篆书石刻,如《鲁北陛石题字》、《况其卿坟坛刻石》、《上谷府卿坟坛刻石》、《郁平大尹冯君孺人墓画像石题记》、《群臣上寿刻石》、《霍去病墓刻石》、等,数量不少,风格也较为多样。东汉以后,碑刻大兴,而小篆的地位已经被隶书取代,因而小篆碑刻并不多。代表性的有三类:《袁安碑》、《袁敞碑》,体势宽博,与秦小篆的严正不同,用笔浑厚,与秦小篆的婉转不同,一般认为,这两碑是小篆的新开创,代表了汉代小篆的新风格。
《开母庙石阙铭》、《少室石阙铭》,体势方正茂密,笔划圆劲;
《祀三公山碑》,体兼篆隶,单字撑满字格,而通篇布
局错落,是一种极有创造性的写法。
○碑额
篆书与隶书相比,毕竟是古老的字体,我们历来有“尊古”德观念,因而在东汉隶书碑刻大盛时,其碑额却有许多是采用篆书书写的。其中代表性的有:《华山碑额》、《张迁碑额》、《鲜于璜碑额》、《景君碑额》、《郑固碑额》、《孔宙碑额》、《孔彪碑额》、《韩仁铭额》、《尹宙碑额》、《白石神君碑额》、《郑季宣碑额》、《樊敏碑额》、等。
碑额要求有较强的装饰性,由于碑额位置相对狭小,许多碑额篆书的整体布局必须追方索圆,随形布势,因而字法方正、章法奇特,同严谨的秦篆相比,显得活泼多姿。有时受到隶书的影响,笔划常有隶意,风格独特,后世不少书家的篆书风格都取材于此。
○铜器铭文
汉代已经不是青铜器的兴盛期,但是青铜器物的应用仍然比较广泛,主要是一些日常用品,其上铭文,多为器名、使用地点、铸造年月,以及工匠的姓名和器的重量等。
如《寿成室鼎》、《长杨鼎》一类笔划均匀,字形端稳,有的接近规范的小篆。又如《云阳鼎》、《杜阳鼎》等的铭文体势不受小篆格局限制,笔划随意自如。
新莽时期有些例外。王莽复古,试图恢复小篆,因而其间出现了不少制作精美、书写严谨的铜器铭文作品,《新莽铜量》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其布局整齐规范,结构方整峭厉,笔划瘦劲挺拔,张力十足,很有特点,对魏晋南北朝时的印章用字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