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期末题库测验考试重点第二章

合集下载

马克思第二章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第二章试题及答案

第二章试题清单(含答案)一.单选题1.认识论是研究:()A.世界是什么的科学 ( )B.世界是怎样的科学 ( )C.人的心理活动的科学 ( )D.人的认识的哲学理论(√)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A.能动的反映论(√)B.经验论 ( )C.先验论 ( )D.不可知论 (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唯物论的观点 ( )B.实践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 ( )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 ( )4.把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引入认识论是:()A.费尔巴哈哲学的功绩 ( )B.黑格尔哲学的功绩 ( )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绩(√)D.康德哲学的功绩 ( )5.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 )C.科学实验 (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 )7.过分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A.可知论学派 ( )B.不可知论学派 ( )C.唯理论学派(√)D.经验论学派 ( )8.过分强调感性认识的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A.唯理论学派 ( )B.经验论学派(√)C.唯物主义阵营 ( )D.唯心主义阵营 ( )9.认识运动是一个无限反复、无限发展过程的观点属于:()A.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 )B.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 )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 )10.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是:()A.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路线(√)B.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路线 ( )C.先验论的认识路线 ( )D.唯理论的认识路线 ( )11.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是:()A.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 ( )B.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 ( )C.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D.经验论的认识路线 ( )12.“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 )B.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立 ( )D.能动的反映论和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 )13.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是否承认人有认识能力 ( )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 )D.是否承认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 )14.感觉是认识起点的观点:()A.可以是可知论的观点,也可以是不可知论的观点 ( )B.可以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也可以是唯心主义的观点(√)C.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 )D.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不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 )15.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A.人具有改造世界的能力 ( )B.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 )C.人的认识能力是不受限制的 (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6.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论原则的是:()A.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 )C.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 )17.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A.每个人必须事事经过实践才能有认识 ( )B.只要坚持实践就一定能获得正确认识 ( )C.直接知识来自于实践,间接知识不来于自实践 ( )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来自于实践(√)18.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了认识主体的涵义的是:()A.认识的主体是具有感性认识能力的人 ( )B.认识的主体是具有理性认识能力的人 ( )C.认识的主体是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人 ( )D.认识的主体是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19.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了认识客体的涵义的是:()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B.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 )C.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 )D.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 )20.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的反映,这是一种:()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 )B.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 )D.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 )21.“学而不思则罔”是指:()A.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B.理性认识需要上升到感性认识 ( )C.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 )D.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 )2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A.感性认识是包含错误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正确认识 (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 ( )23.坚持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就是在认识论上坚持:()A.可知论 ( )B.唯物论(√)C.辩证法 ( )D.唯心论 ( )24.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考研政治:马哲章节知识点总结之第二章

考研政治:马哲章节知识点总结之第二章

考研政治:马哲章节知识点总结之第二章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哲学派别的标准3、在科学的实践观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是彻底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

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即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5、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6、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的区别,不在于它们是不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而在于前者的正确反映,后者的歪曲反映。

各种意识,无论正确与否,都可以在客观世间找到它们的"原型"7、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有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8、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9、时空的绝对性是指时空的客观性。

时空的相对性是指时空特性的具体性与可变性10、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统一性。

其方法论意义: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11、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12、物质性: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直接现实性是实践活动区别于意识活动的本质特征,是指实践超出了主观认识的范围,能够把理论转化为现实;其造成的结果是:实践高于认识。

13、实践是人特有的对象性活动,构成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14、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始终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纳入了社会过程的物质交换关系,是具有社会性的物质交换关系。

15、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

16、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实践的。

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

马克思期末考试重点

马克思期末考试重点

重点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P32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做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重点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P48(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2、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3、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3)同一性规定这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3、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成新事物。

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重点三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P105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规律的原理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3、在当前,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原理,就要敏锐地把握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资料第二章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资料第二章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资料第二章及参考答案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资料第二章及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2)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名词解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旧唯物论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非理性因素人类认识的总规律真理谬误真理的客观性价值的本质价值原则真理原则二、单项选择题(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①)A反映论 B实践论C先验论 D可知论(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②)A科学兴趣B社会实践C求知欲望D好奇心(3)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①)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关系 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①)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C 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 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②)A发现真理B改造世界C创立科学理论D改造客观规律(6)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④)观点A客观唯心论B 主观唯心论 C旧唯物论 D辩证唯物主义(7)认识的本质在于(②)A主体创造B能动反映C社会实践D客观存在(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③)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个别——一般——个别D一般——个别——一般(9)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②)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 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 D实践比理论重要(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④)A本质认识 B深刻认识 C内在认识 D正确认识(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②)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 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④)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 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13)“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②)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 B一切从实际出发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14)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②)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1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②)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16)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④)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1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③)A科学知识 B丰富的经验 C社会实践 D人类的认识能力(18)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④)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真实B感性认识是否上升到理性认识C这一认识是否反复多次D理性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19)唯物论和彻底的唯心论的认识论都是(②)A反映论 B可知论 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先验论(20)假象是(③)A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B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C从反面歪曲本质的现象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2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的含义是(④)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B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C除了实践标准还有其他标准D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决定检验理论是一个过程(2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认识论的区别是(③)A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B认识发展是辩证的过程C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3)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是(③)A认识与实践 B真理与谬误 C真理与价值 D抽象与具体(24)人们的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③)A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B法官审理案件 C农民播种小麦 D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25)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根本原因是(④)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 C环境与资源的状况决定的 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26)“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不以革命的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说明(③)A要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B要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C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D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27)从本质上看,认识是(④)A主体心灵的主观创造B主体心灵对客体的直觉C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8)“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②)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29)“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的观点属于(③)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30)我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在意识中就形成对苹果的整体感性形象。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第二章)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性第一节物质运动及其规律一、世界本原说的不同流派(物质观)从人之初就开始了对周围世界和对人本身的认识。

世界是什么?人从哪里来?将往何处去?1、唯物主义一元论(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A、泰勒斯的“水”原说B、赫拉克里特的“火”原说C、中国古代的“五行”说D、古印度的“四大”说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识的最高成就A、古希腊的“原子论”:原子和虚空B、中国古代的“元气”说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1)列宁的物质定义(p.33)(2)列宁物质定义的重要意义A、坚持彻底唯物论,同唯心论和“二元论”划清界限B、坚持彻底的唯物论的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界限C、把“客观实在性”作为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论物质观的局限性个性与共性、具体与抽象、特殊与普遍4、现代科学发展更证实、丰富和深化了科学的物质观(p.34)二、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观)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

1、什么是运动(p.34)(1)运动的概念(2)运动的内含A、物质的位置移动B、物质运动的过程C、人类思维运动2、物质与运动的不可分割性(1)没有不运动的物质(2)形而上学否认物质的运动性(3)没有无物质的运动(4)唯心主义否认运动的物质性3、物质运动的两种状态(1)运动是普遍的绝对的运动的客观性、普遍性、绝对性。

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2)运动的静止性相对性A、没有发生机械的位置移动B、没有发生质的变化(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动与静辩证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承认运动相对静止的意义(1)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真正理解运动(2)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别和理解事物的多样性(3)承认相对静止,是认识和实践的前提5、正确把握两种运动状态的关系,防止极端化错误(1)反对形而上学的“不变论”A、芝诺的“飞矢不动”说B、董仲舒的“道不变”说(2)反对相对主义的“诡辩论”A、赫拉克利特的运动观B、克拉底鲁的运动观C、庄子的运动观三、物质与时空的关系(时空观)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关系1、时空是物质存在的形式(1)时间的概念及特点(2)空间的概念及特点(3)物质离不开时空(没有离开时空的物质)(4)时空离不开物质(没有纯粹抽象的时空)2、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时空的绝对性(2)时空的相对性(3)时空相对性的证明爱因斯坦相对论。

马克思试卷及答案第二章

马克思试卷及答案第二章

第二章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认识的主体是指()。

A、有生命感觉能力的人B、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人C、人的主观意识D、电脑2、认识的客体是指()。

A、人的观念及其对象B、自然界和社会的存在物C、人的自由创造物D、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3、认识的最终目的是()。

A、发现真理B、认识世界C、改造世界D、创立新理论4、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5、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是()。

A、否认意识的能动性B、夸大意识的能动性C、否认物质的决定性D、夸大物质的决定性6、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B、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D、可知论的认识观点7、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认识看成()。

A、人们纯思维的理性活动B、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认识过程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D、照镜子似的、直观被动的反映8、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

A、唯理论B、经验论C、先验论D、反映论9、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A、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B、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C、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D、实践的成功可以证明人们对客体的认识是正确的1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

A、对立统一的观点B、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C、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D、实践观点1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表明( )。

A、一切知识归根到底来自实践B、个人知识都来自直接实践C、没有必要学习间接经验D、只有通过直接经验才能学到知识1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认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C、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13、“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14、“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

马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马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马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A.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C.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D. 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的统一答案:A2.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什么决定的?A. 经济基础B. 政治制度C. 思想文化D. 宗教信仰答案:A3.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什么决定的?A. 个别劳动时间B.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 商品的稀缺性D. 商品的交换价值答案:B4.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体现了:A. 唯物主义观点B. 唯心主义观点C. 辩证法观点D. 形而上学观点答案:A5.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A. 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B.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C.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个别劳动时间的矛盾D.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答案:B6.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 主观反映客观B. 主观创造客观C. 主观与客观的对立D.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答案:A7. 马克思提出,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由什么推动的?A. 社会革命B. 经济危机C. 政治斗争D. 文化变迁答案:A8. 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是:A. 社会发展的次要动力B. 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C.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D. 社会发展的阻碍答案:C9.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A. 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B. 工人对资本家的剥削C. 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平等关系D. 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合作关系答案:A1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A.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 认识世界的起点C. 改造世界的动力D.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答案:D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它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科学社会主义则是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理论,它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

马哲期末复习要点_超全版

马哲期末复习要点_超全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复习要点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和方法论一、关键术语1 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以世界的普遍本质、世界的存在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总的和根本的看法。

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要碰到主观和客观、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从而产生对世界普遍本质的不同理解,形成了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这就是世界观。

3 哲学与世界观的内容和关系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和根本的看法。

哲学与世界观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区别:世界观自发的、零散的、不系统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联系:世界观是哲学的基础,哲学同样以“整个世界”为对象。

4 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形态:观点: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是世界本原的哲学派别的就是唯物主义。

5 唯心主义的观点和形态:观点:凡是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是世界本原的哲学派别就是唯心主义。

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以及其产生的理论来源: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辨证法(合理内核)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基本内核)特点: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唯物论和辩证法,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结合。

二、复习题1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者为世界的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根据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 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

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问题,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家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原因:第一,决定于人类活动的特点和哲学的本性;第二,决定于它在哲学体系中的地位;第三,决定于它在全部哲学中的不可超越性。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存在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关于人的本质、存在和自身全面发展的科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和进步人类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哲期末题库 考试重点 第二章

马哲期末题库 考试重点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1.片面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 )A.经验论B.教条主义C.诡辩论D.二元论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 )A.两种性质不同的真理B.两种各自独立的真理C.真理的两个不同阶段D.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3.认识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得到发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 )A.科学家们不断地发明创造B.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与结合C.社会实践的需要D.人们追求知识的愿望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是对对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C.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5.在下列成对的理论中,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是( )A.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对立B.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D.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对立6.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体现了( )A.认识论中的唯物论B.认识论中的辩证法C.认识论中的唯理论D.认识论中的经验论7.“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式和领导方法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哪一个原理一致( )A.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B.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C.从理性回到实践D.从实践回到理性8.有些同志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

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 )A.类似唯心主义的先验论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C.类似客观主义的错误D.类似经验主义的错误9.“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的桥梁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10.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 )A.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的观点B.实践标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观点C.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D.具体的实践能对一切认识做出确定检验的观点1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感觉-知觉-表象B.意识-物质-意识C.实践-认识-实践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12.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考研政治马哲第二章常考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马哲第二章常考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马哲第二章常考知识点汇总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块基石。

列宁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中揭示了物质范畴的深刻内涵,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人类实践视为一种客观实在并将其包含到对物质的理解中,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

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共同的一般本质,它通过运动表现出来,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的存在和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运动着的物质又以时间和空间为存在形式,物质与运动及其时空是不可分割的。

在时空中运动着的物质表现出无限多样的形态。

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和改造是无穷尽的,现代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研究,极大地深化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二、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1.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承认世界的物质性,而且主张从实践中去把握物质世界。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其含义有二:一是实践是人变革物质世界的感性活动,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这是实践区别于意识的一般本质;二是实践又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这是实践区别于自然物质形态运动和动物本能活动的特殊本质。

实践有三个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2.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实践由主体、客体和中介所构成。

主体是指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实践的主体是实践活动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因素,它的能力结构包括人本身的自然力、智力和情感意志力,其社会结构由个人、集团、社会和人类四种形式。

大学马克思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大学马克思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大学马克思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二章习题库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1.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实践的观点B.联系的观点C.发展的观点D.物质2.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

A.是理性自主的道德活动B.被称为“践行”“实行”或“行”与“知”相对应,但主要是指道德伦理行为C.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D.是主观改造客观对象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3.在实践活动中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是()。

A.实践主体B.实践客体C.实践行为D.实践中介4.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是()。

A.实践主体B.实践客体C.实践行为D.实践中介5.达成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相互作用的是()。

A.践主体B.实践客体C.实践行为D.实践中介6.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关系中,最根本的关系是()。

A.实践关系B.认识关系C.价值关系D.指向关系7.主体把眼睛作为自己身体器官的延长包括在主体的活动之中,属于()。

A.实践主体B.实践客体C.主体客体化D.客体主体化8.“见多识广”这一成语所包含的哲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9.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句话表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0.把人的认识看成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这种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唯物主义D.辩证法11.“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所蕴含的哲理是()。

A.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B.经验是判断是非的标准C.时间是检验是非的标准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12.牛顿说“假如我能够比别人瞭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

”这句话肯定了()。

A.感性认识的作用B.理性认识的作用C.直接经验的作用D.间接经验的作用13.毛泽东指出:“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笔记(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笔记(第二章)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一、认识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1、认识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认识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

个人的认识史也再现着整个人类的认识史。

意识的起源和认识的起源是一致的。

认识和意识虽然不完全相同,但在一般的意义上,我们可以把意识和认识同等看待,意识的起源就是认识的起源。

个人思维的发展过程再现着整个人类思维的发展史。

皮亚杰通过对儿童心理和思维过程的考察,研究了认识的发生。

2、认识论和本体论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关于本体论,也就是世界的本质或本原是精神还是物质的问题;第二方面研究的是思维能不能认识、能不能完全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一般将它称为认识论问题。

本体论和认识论是不可分的。

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就有什么样的认识论。

唯心主义必然把人的认识仅仅限制在精神的范围内,唯物主义把人的认识看作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

总之,哲学本体论是一切哲学的根基,它制约着哲学的认识论,本体论它需要通过具体的认识论观点表现出来。

3、认识和认识论认识是指人的认识器官——人脑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而认识论的对象是人类认识,它的任务是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是先有认识及其发展,然后才有认识论;认识论既然以认识为研究对象,它就离不开认识。

认识论所要回答的问题归结为人的思维能不能反映、能不能正确反映客观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的回答,在哲学史上形成了不同的认识论派别,主要有唯物论的反映论、唯心论的先验论以及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第一次彻底地、科学地、辩证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关系的问题。

实践性是这种认识论的最显著的特点。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这与认识在实践中发生是一致的。

自考本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复习重点

自考本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复习重点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这与认识在实践中发生是一致的。

如果没有实践这个桥梁,主体就无法达到客体,认识也就不会发生。

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

强调实践是认识和知识的唯一源泉,并不否认可以从他人和书本获得知识。

书本上的知识,仍然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一,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

第二,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第三,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人们在实践中,不仅改造客观世界,而且也改造着自身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总之,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动力、标准和最终目的,这些都是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具体表现。

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研究谁在认识就是研究认识的主体,研究认识什么就是研究认识的客体。

近代欧洲哲学才把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凸显出来,由重点研究本体论的问题转向重点研究认识论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把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作为认识论的基本问题,使得对认识论的研究达到了真正科学的水平。

1、认识主体2、认识客体第一,认识客体的含义和构成。

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构成认识客体的内容主要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精神客体是指成为人们认识对象的精神活动和精神产品)第二,认识客体的性质。

认识客体具有客观实在性、对象性。

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3、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对立是指二者各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殊的规定性,彼此是相互区别的,上面我们已分别做了说明。

然而二者又是同一的,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下:第一,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

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作用于客体,就是对客体的改造,也就是实践。

考研政治马哲第二章精选习题

考研政治马哲第二章精选习题

精选习题 ⼀、单项选择题 1.信息论以新的科学材料证明了意识是()A.⼀种独特的、⼀切信息过程的形武B.信息的对⽴物C.没有信息的、纯粹观念的东西D.信息、物质的普遍本性 2.不同的⼈对同⼀事物所见所思往往各不相同,这说明()A.意识是主体的⾃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的制约C.意识受主体状态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是主观的 3.古⼈云:“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这表明() A.个⼈的认识能⼒是⽆限的 B.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 C.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 D.⼈的认识需要不断深化,扩展和推移 4.对事物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不是把它当作⼈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这是()A.主观唯⼼主义观点B.客观唯⼼主义观点C.形⽽上学唯物主义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5.物质本⾝是纯粹的思想创造和纯粹的抽象,这是属于()A.唯⼼主义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形⽽上学的观点D.主观唯⼼主义观点 6.“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了()A.物质和运动的统⼀B.运动和静⽌的统⼀C.有限和⽆限的统⼀D.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 7.“⼈的理性为⾃然界⽴法”,这是()A.主观唯⼼主义观点B.客观唯⼼主义观点C.不可知论观点D.⼆元论 观点 8.“静者,动之静也”的观点是()A.否认静⽌的相对性B.否认运动的绝对性C.认为静⽌是不存在的D.认为静⽌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9.“⼤江东去浪涛尽”是指时间的()A.⼀维性B.顺序性C.持续性D.珍贵性 10.我国古代发达的农学思想对我国古代农业⽣产的发展产⽣重要影响,如《吕⽒春 秋》载:“夫稼,为之者⼈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这段材料主要体现的哲学道理 是()A.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B.事物的联系有利于事物的发展C.要按客观规律办事D.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1.宋朝有个画家叫⽂与可,在他住处周围有很多⽵⼦。

他⼀年四季观察⽵⼦的变化, 对⽵枝、⽵叶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形状、姿态有透彻了解,因⽽画出的⽵⼦⽣动逼真,受到⼤ 家赞扬。

马哲第二章

马哲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库(第二章)一、单项选择题(在第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本大题共40小题)1.一切唯物主义都是()A.不可知论B.唯实论C.可知论D.辩证法2.“我思故我在”是()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庸俗唯物主义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3.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A.实验和工业B.人的经验C.科学理论D.逻辑证明4.哲学史上,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共同点是()A.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关系B.夸大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C.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D 夸大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5.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任何具体实践活动都()A.具有客观性B.具有能动性C.具有历史局限性D.具有社会性6.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7.“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表明()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8.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B.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C.真理是客观的。

谬误是主观的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9.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

这件事说明()A.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B.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认识发展的动力10.一切真知都发源于()A.直接经验B.间接经验C.客观事物D.人的意识11.实践高于理论是因为实践具有()A.普遍有用性的优点B.直接现实性的优点C.主观能动性的优点D.客观物质性的优点1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能动的反映论是()A.摹写和创造的统一B.物质和精神的统一C.真理性和实践性的统一D.可知论和本体论的统一13.承认客观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是在真理上坚持了()A.唯物主义B.辩证法C.唯心主义D.可知论14.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B.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C.人类认识工具的改进发达D.人类思维水平的不断提高15.感觉、知觉、表象是()A.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B.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D.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1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A.唯物论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D.可知论的观点17.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马克思期末题第二章

马克思期末题第二章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实践的主体是(B)A.绝对精神B.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3.实践的客体是(D)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4.“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从认识论上看,就是(C)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的过程B.认识-实践-认识的过程C.实践-认识-实践的过程D.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过程5.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否认理性认识而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会导致实践中的(B)A.教条主义、B.经验主义、C.形式主义、D.官僚主义6.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B)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7.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之所以具有相对性、不确定性,主要是因为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实践都具有(D)A.自觉能动性B.客观物质性C.直接现实性D.历史局限性8.“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句话强调的是(D)A.直接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B.书本知识是根本不可靠的C.间接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D.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作用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C)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10.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B)A.感觉B.知觉C.表象 D分析11.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2.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即为真理,这个观点是(A)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13.承认真理的相对性(D)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14.“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最新马哲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PPT课件

最新马哲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PPT课件
❖ ④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 样的
❖ 13.二元论的错误在于 (③)。
❖ 14.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它的( ② )。
❖ ①否认世界“物自体”
的存在

①存在性
❖ ②坚持物质决定精神 ❖
的观点
❖ ③主张世界存在着物质 ❖
和精神两个本源

②物质性 ③可知性 ④矛盾性
❖ ④反对物质和运动不可 分的观点
❖ 15.庸俗唯物主义把意 识当作( ④ )
❖ ①人的先天因素的 差异
❖ ②人所处的社会环 境的差异
❖ ③人的实践经验的 差异
❖ ④意识的对象的差 异
❖ ⑤人的立场、世界 观的差异
❖ 12.下列哪些说法表现了意 识活动的主观能动性()。
❖ ①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 的外部联系,而且能反映 事物的本质
❖ ②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 外部联系,而且能反映事 物的内部联系
马哲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
❖ l.关于意识的起源应理 解为( )。
❖ ①所有的物质都有意 识
❖ ②一切有生命的物质 都有意识
❖ ③意识只是人脑活动 的结果
❖ ④意识是自然界长期 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 的产物
❖ 2.意识产生的过程,大体经 历了以下三个决定性环节
❖ ﹙﹚
❖ ①从感觉到知觉,从知觉 到表象,从表象到理论
❖ ③意识不仅能反映当前的 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
❖ ④ 意识不仅能认识现实, 而且能顶见未来 u
❖ ⑤意识不仅能创造一个理 想的世界,而且能构成一 个想象的世界
❖ 13、劳动在人类意识产 生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 作用,这是因为()。
❖ ①劳动使人和动物从 本质上区别开来
❖ ②劳动要求人脑产生 思维能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二章 题库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二章 题库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章题库(共6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10题)1、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CA.只有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的观点C.唯心主义承认的观点D.只是辨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DA.每个人必须事事实践才能有认识B.只要参加实践就一定能获得正确认识C.直接知识来自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实践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来自实践3、“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机械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4、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的原则:BA.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B.是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C.只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D.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5、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CA.是否被大多数人拥护B.是否被社会普遍承认C.是否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一致D.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DA.反映的观点B.客观存在性的观点C.主体能动性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BA.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客观摹写D.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创造8、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是:BA.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B.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C.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D.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9、在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指:AA.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B.人们根据自己的愿望自由地创造C.自由意志为所欲为D.完全摆脱了必然10、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BA.抽象的不变的统一B.具体的历史的统一C.绝对的永恒的统一D.相对的暂时的统一二、多项选择题(多项5题)1、实践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它们是指:A DA.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B.实践具有观念的形式C.实践具有理论的特性D.实践是人特有的对象性活动E.实践是一切生命物质的存在形式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这一说法:A D EA.是指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B.是唯心主义的C.是庸俗唯物主义的D.是辩证唯物主义的E.是对意识来源的一种正确解释3、认识运动所以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是因为:A B C D EA.事物矛盾的暴露有个过程B.事物本身的复杂性C.认识本身的复杂性D.人们认识能力的有限性E.人们的实践及其认识条件的历史性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它:A B C EA.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B.具有普遍性C.具有直接现实性D.能检验某一认识是否有用E.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5、以下论断正确反映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作用的有:B D EA.只有诗人才需要想象B.幻想是极可贵的品质C.意志决定一切D.顿然醒悟,一下子抓住了问题的症结E.在科学的道路上,只有不畏劳苦坚持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三、辨析题:(10题)1、只有直接经验才是重要的,间接经验没什么用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绪论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二:马义的本质特征: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马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站在最广大人民利益上出发)马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马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三:对马义的态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一章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1,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

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二辨别唯心主义的两种历史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我”客观唯心主义:上帝绝对理念是世界的主宰三: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能为人为意识所反映)物质的概念: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四: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项选择题1.片面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 )A.经验论B.教条主义C.诡辩论D.二元论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 )A.两种性质不同的真理B.两种各自独立的真理C.真理的两个不同阶段D.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3.认识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得到发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 )A.科学家们不断地发明创造B.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与结合C.社会实践的需要D.人们追求知识的愿望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是对对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C.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5.在下列成对的理论中,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是( )A.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对立B.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D.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对立6.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体现了( )A.认识论中的唯物论B.认识论中的辩证法C.认识论中的唯理论D.认识论中的经验论7.“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式和领导方法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哪一个原理一致( )A.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B.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C.从理性回到实践D.从实践回到理性8.有些同志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

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 )A.类似唯心主义的先验论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C.类似客观主义的错误D.类似经验主义的错误9.“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的桥梁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10.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 )A.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的观点B.实践标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观点C.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D.具体的实践能对一切认识做出确定检验的观点1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感觉-知觉-表象B.意识-物质-意识C.实践-认识-实践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12.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这种正确的态度的理论基础是(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原理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原理C.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统一的原理D.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相统一的原理13.下列属于唯心主义经验论性质的观点是( )A.感觉经验是认识的起点B.必须事事直接经验C.只有经验事实而无客观事实D.亲身经验比抽象理论可靠14.相对真理是指( )A.不含有绝对性质的真理B.包含有错误因素的真理C.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D.暂时正确的真理15.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 )A.两种性质不同的真理B.两种各自独立的真理C.真理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D.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16.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B.实践-认识-实践C.感觉-知觉-表象D.概念-判断-推理17.认识过程中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是(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B.从现象的认识到本质的认识的飞跃C.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18.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 )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B.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C.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错误因素D.真理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19.中国明代的王守仁认为“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了。

”这是一种( )A.主观唯心主义实践论B. 客观唯心主义实践论C. 旧唯心主义实践论D. 庸俗唯物主义实践论20.实践高于理论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 )A.普遍性 B.绝对性 C.客观实在性 D.直接现实性21.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效果22.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 ( )A.人们对每一件事情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23.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 )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C.熟知起源于真知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2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个标准( )A.是绝对确定的B.是不确定的C.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D.既是历史的,又是逻辑的2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A.只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只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C.是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D.首先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进而才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26.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 )A.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能承认的正确观点B.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C.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27.认识论就是反映论,这是( )A.一切唯物主义的共同原则B.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都承认的原则C.是可知论坚持的原则D.一切不可知论都坚持的共同原则28.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根本对立是( )A.承认矛盾还是否认矛盾B.认识论和反映论的区别C.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D.对世界的本质的认识的对立29.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 ( )A矛盾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联系的观点30.“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 )A.唯物主义真理论B.主观真理论C.客观真理论 D .形而上学真理论31.真理多元论的错误实质在于 ( )A.否认人的认识能力和水平不同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否认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 D.否认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32.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坚持真理的 ( )A.一元论B.多元论C.主观真理论D.实用主义真理论33.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这表明真理具有 ( )A.相对性B.阶级性C.主观性D.绝对性34.“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这是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主义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辩证物主义的观点35.“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这是( )A.诡辩论的观点B.实用主义的观点C.唯物辩证法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36.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的本性是 ( )A.主观的形式客观的内容B.客观的形式主观的内容C.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范畴D.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37.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其主要依据是 ( )A.它具有客观实在性B.它具有直接现实性C.它具有形式的多样性D.它具有社会历史性38.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就实践自身的特点而言是因为 ( ) A.它是对人类有用的活动 B.它是多数人参加的活动C.它是具有主观性活动D.它是直接现实性的活动39.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 )A.有些真理是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的B.任何实践检验都需要一定的逻辑证明作为其补充的手段C.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实践总要受历史条件的限制D.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40.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这个命题是 ( )A.相对主义的B.折中主义的C.唯心主义的D.辩证唯物主义的二、多项选择题1.判断一个认识是否为真理,就看( )A.它是否有用B.在它面前人人是否平等C.它是否是公认的D.它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E.它是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2.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这是因为人们的认识( )A.受到事物发展过程的限制B.受到科学技术水平和认识工具的限制C.受到主体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的限制D.需要多次反复才能达到终极真理E.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3.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它( )A.是多样的B.是惟一的C.是绝对的D.是客观的E.可以完全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认识4.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包括( )A.意识和物质的关系B.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C.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D.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E.主观与客观的关系5.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是( )A.指导实践的理论应当是正确的. B.要制定正确的行动计划和方案C.要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D.要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E.要使直接经验向间接经验转化6.下列表述中,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有( )A.实践是人的纯精神性活动B.实践是人的感性物质活动C.实践是人的社会历史性的活动D.实践是人的自觉能动性活动E.实践是人的消极适应环境的活动7.在实际工作中应坚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一思想方法表明( )A.书本知识对实际工作是不重要的B.上级指示和决议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C.一切结论应产生于调查研究之后D.一切要从实际出发E.要将上级的正确指示和决议尽可能的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8.“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这说明 ( )A.真理就是谬误,谬误就是真理,两者没有绝对的界限B.谬误不能转化为真理,真理可以转化为谬误C.真理超出自己适用的范围会转化为谬误D.谬误回归适合的范围会转化为真理E.真理和谬误在同一范围内可以互相转化9.“谎言重复一千次,就会变成真理”这就是说: ( )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B.真理和谬误有确定的界限C.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D.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E.有用的就是真理10.割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必然导致 ( )A.唯心主义B.不可知论C.形而上学D.绝对主义E.相对主义11.实践能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是因为: ( )A.实践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B.只有实践能把理论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比较C.实践能证明某一认识是否对人有用D.实践是人有目的的活动E.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14.“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理,表明 ( )A.人的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B.人的认识运动是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运动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D.认识论和辩证法的一致性E.人类认识是不可靠的15.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 ( )A.理论要指导实践B.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重要D.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检验正确与否E.理性认识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发展1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 ( )A.感性认识中包含理性认识的因素B.理性认识中包含感性认识的因素C.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D.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E.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17.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 (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实践是认识的归宿C.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D.实践对认识起指导作用E.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1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未提出的一些理论,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理论 ( )A.随着时间的转移已不具有真理性B.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C.它的生命力,在于不断研究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D.必须同各个时代各个国家具体实践相结合E. 有了新的突破20.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 )A.客观事物本身及其规律本身B.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身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C.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并不否认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D.多数人承认的思想和观点E.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21.“有用的就是真理”的错误实质是 ( )A.夸大了真理的绝对性B.把真理性和有用性混同C.夸大了真理的相对性D.歪曲了真理的本性E.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22.承认真理的相对性就是承认 ( )A.在相对真理中不包含绝对真理的颗粒B.世界是不可穷尽的,认识有待于深化C.世界上尚有未被认识的东西,认识有待于扩展D.真理是具体的和历史的E.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定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2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是指 ( )A.相对真理离不开绝对真理,绝对真理可以离开相对真理B.任何真理的发展是绝对性、相对性的统一C.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联结D.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E.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包含、渗透24.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相互包含是指 ( )A.相对寓于绝对之中B.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C.相对真理中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D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没有固定不变的界限E.任何真理都是相对和绝对的统一25.有人说:“既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党提出的新的路线方针政策还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还不能证明它是真理,因而不能坚决贯彻执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