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高一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高一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导学案《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学习目标】: 1. 复习《战国策》的相关知识,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2. 学习概括要点的方法和作品的叙事结构和叙事艺术。
掌握人物形象和刻画人物的手法和人物深层次的精神品质。
3. 学习以荆轲为代表的义士,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得失,舍生取义,为国家危亡而英勇献身的爱国精神以及体会荆轲临别时悲壮的心情。
【学习重点】:学习文言知识,积累和归纳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学习难点】: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学习概括要点的技能方法。
正确评价人物形象。
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 1、作家作品《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历史着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最初由《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33篇,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共245年。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相关背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
当时,秦已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
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学案3:第5课 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3一、学习目标1.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标点和翻译的能力;2. 了解文中揭示荆轲的悲剧性格及其他人物性格;二、知识储备荆轲刺秦王背景:公元前228年(秦王政19年),秦王政派其大将王翦攻赵,杀掉赵葱,遂克邯郸,虏赵王迁。
王翦随即奉命率兵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
燕国这时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
事实是:“燕弱小,数困于兵,今举国不足以当秦。
”(《战国策·燕策三》)。
燕太子丹这时好象热锅上的蚂蚁,在秦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不得不采取派人行刺这样的策略。
三、课前作业A组1.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虏赵王樊於期拊心戮没骨髓刎揕其胸变徵濡缕箕踞偏袒扼腕惶急被八创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秦王必说见臣②往而不反者,竖子也③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④秦王还柱而走⑤卒起不意⑥日以尽矣⑦请辞决矣B组解释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
1.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2. 终已不顾3.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4.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5.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6. 愿大王少假借之7. 诸郎中执兵8. 左右既前,斩荆轲9. 将军岂有意乎10.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11. 仰天太息流涕12. 持千金之币物13. 秦王方还柱走14.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15.秦王购之金千斤16.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文章梳理熟读课文,梳理故事梗概。
太子丹多次催促荆轲实施刺秦计划体现及荆轲的回应分别体现出他们怎样的性格?秦廷行刺一幕表现出秦王、荆轲和秦舞阳怎样的性格特征,尝试表演这精彩的一幕。
五、课堂检测1. 下列各句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②见燕使者(于)咸阳宫③方急时,(秦王)不及召下兵④皆(穿)白衣冠以送之⑤秦王购之(以)金千斤⑥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⑦给贡职如郡县⑧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⑨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⑩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A. ①⑧/②⑤⑥⑨/③④⑦/⑩B. ①⑤⑧/②⑦/③④/⑥⑨⑩C. ①⑧/②⑤⑦/③④/⑥/⑨⑩D. ①⑤⑧/②⑦/③④/⑥⑨/⑩2下列各组中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见: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风吹草低见牛羊B.封:又欲肆其西封函封之C.遗:使人遗赵王书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D.比:比诸侯之列朋比为奸3.下列句中的“之”与例句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是()例:慕大王之威A.千金之资币物B.太子迟之C.皆白衣冠送之D.顷之未发4.对下面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 荆轲刺秦王 》导学案
2、细读课文,回答问题:
(1)荆轲为什么去刺秦王?
(2)刺秦前,他们做了哪些准备?
(3)出发前,发生了什么事?
(4)简述荆轲刺秦的经过?
3、你怎样看待荆轲刺秦这件事?
(满分5分)
*切记在书本上找标准答案,要有自己的理解
*任务可在小组内再作细分,先化整为零,最后再化零为整
评价标准:
小组全情投入,无交头接耳的小组加5分。如果出现说话、做其它事情、注意力不集中现象,1人次给小组扣1分
自学
互动
(对学)
(群学)
(分钟)
1、各小组针对上述问题起立讨论,先对学2分钟,再群学达到统一的结果
2、各小组将自主学习的结果的要点、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设计要讲究艺术性。以供展示
3、组长做好本小组展示安排(如口头展示、黑板展示、情境展示等)和点评安排。
练习
互查
(分钟)
文言基础知识积累:
(1)通假字
(2)实词:顾、见、发、
(3)虚词:而、为
(4)词类活用
(5)古今异义
(6)特殊句式
(满分5分)
总结
提升
(2分钟)
1、文言文学习首先要熟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课文大意。
2、古今异义词的收集。
作业布置:
课后反思:略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课题
形式
体验式
课型
学习展示课
时间
地点
讲课人
流程
具体内容
学法指导
明确
目标
1、疏通课文大意,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理清叙事脉络,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3、感受文学作品中的悲剧美,引发心灵的震撼。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教师版
荆轲刺秦王一、自主学习(一)复习巩固1.《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整理不明,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33篇,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迄楚、汉之起,共245年间的历史。
《战国策》是以国分类,各自成策。
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
《战国策》的艺术特色:①富于文采。
语言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
②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
③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
2.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轲,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
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
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
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
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春秋四刺客专诸刺王僚——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其交好。
后来,吴公子光欲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
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于是隐太湖学治鱼三月。
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
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烛庸均被派出征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
聂政刺韩傀——战国时侠客,魏国轵(今济源东南)人,以任侠著称,为战国时期四大刺客之一。
聂政年青侠义,因除害杀人偕母及姊莹避祸齐地(今山东境),以屠为业。
韩大夫严仲子因与韩相侠累(名傀)廷争结仇,潜逃濮阳,闻政侠名,献巨金为其母庆寿,与政结为好友,求其为已报仇。
聂政待母亡故守孝三年后,忆及严仲子知遇之恩,独自一人仗剑入朝都阳翟(今禹州),以白虹贯日之势,刺杀侠累于阶上,继而格杀侠累侍卫数十人。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教师版)
高一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荆轲刺秦王》导学案主备人:审查:【学习目标】1.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3、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4、背诵“易水送别”。
【重点难点】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自主学习】见《优化设计》课前学习导引。
【合作探究】一、小组讨论,找出第一、二部分文中特殊的文言现象。
(一)通假字: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二)词类活用: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三)古今异义:秦王购之金千斤古义:古代指金属总称,用于流通货币时,先秦指黄金,后来指银,文中指铜。
今义:特指黄金。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
今义:年长之人。
(四)固定结构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五)特殊句式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邑万家 ( 介宾短语后置,数量词作定语后置 )二、思考下列问题: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提示: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展现给我们一个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的强大的秦国,秦国的长驱直入给弱小的燕国带来巨大的威胁,可谓是“危在旦夕”。
这是荆轲刺秦的大背景。
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
“尽收其地”的“尽”,写出了秦军之“强”,也应了太子丹“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是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的判断。
太子丹认为“秦兵旦暮渡易水”,“日已尽矣”,因而催促荆轲实施刺秦王的计划,意图抵抗秦军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
2.找出描写荆轲的相关语言并分析表现了荆轲怎样的性格特点。
提示: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
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
荆轲刺秦王学生导学案
荆轲刺秦王学生导学案荆轲刺秦王一、学习目标1.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2.课文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标点和翻译的能力。
3.课文的写作特色,提高鉴别欣赏能力。
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4.(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2)通假字:淬、决、卒;(3)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
5、背诵“易水送别”。
二、学习方法1、根据课本下注释疏通文意,勾出重难点实词虚词和特殊文言句式。
2、通过分析人物语言、行动、表情、神态的描写及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的表现来了解人物的性格。
3、通过积累、评述或讨论来掌握本课所学知识。
三、课前必知1.《战国策》2.背景3.四刺客4.积累切齿拊心一去不复返发上指冠图穷匕首见无可奈何悲歌击筑变徵之声5.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本文可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的中心内容是什么?四、课堂任务环节一读第1——2节1.解释加点词语①进兵北()略()地②旦暮()渡易水③长侍()④微()太子言⑤谒()⑥购()之金()千斤⑦秦王必说()见臣⑧穷困()⑨更()虑之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3:探究:①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环节二读第3——9节秦之遇()将军深()仰天太息流涕()可以()解燕国之患揕()其胸然则()将军岂有意()乎见()陵()之耻濡()缕忤()视偏袒()扼腕樊於期乃前()曰函()封之其人居远()未来太子迟()之请()辞决()矣皆白衣冠()以送之为()变徵之声发尽上()指冠终()已不顾()2.翻译下列语句(学法指导: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②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③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1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他慷慨献身?2荆轲怒斥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3是怎样描写易水送别这一场面的?环节三10——18节解释加点词语持千金之资币()物朝服()假借()郎中()左右()轲自知事不就()卒()起不意秦王还()柱而走振()怖大王之比()诸侯之列唯()陛()顾()笑武阳发()图自引()而起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被()八创()生劫()之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知道:注意重点字词的落实,省略的成分要补充完整)①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导学案
执笔:审核:姓名:班级:《荆轲刺秦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
2、结合课文第一、二部分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学习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目标重难点】1、要了解战国末期燕国与秦国的斗争形势,从整体出发,再来观察燕太子丹遣荆轲刺奏王的意义。
2、目标2【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知识链接】1、关于《战国策》的知识课文节选自国别体史书(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战国策·燕策》。
初中语文第六册的基本课文《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战国策·魏策》。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2、背景介绍: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燕太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行刺,其目的是要荆轲“劫秦王,使悉返诸侯侵地”,如不成,使“因而刺杀之”。
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还是毅然前往,当事败后,荆轲身被八创却“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壮烈而死.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第一课时)班级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识记重点字字音及相关文学常识。
2、熟读课文。
3、概括故事情节,理清文章思路。
【知识导学】《战国策》又称《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史书,后经汉代刘向整理始定名《战国策》。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古代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五音。
【背景知识】公元前228年(秦王政19年),秦王政派其大将王翦攻赵,杀掉赵葱,遂克邯郸,虏赵王迁。
王翦随即奉命率兵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
燕国这时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
事实是:“燕弱小,数困于兵,今举国不足以当秦。
”(《战国策·燕策三》)。
燕太子丹这时好象热锅上的蚂蚁,在秦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不得不采取派人行刺这种恐怖政策。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
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
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
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
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国内部的混乱。
但事与愿违,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大举进攻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课堂导学】(一)听课文范读,学生在课文中标记难字的读音和难句的节奏。
(二)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节奏。
(三)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臣愿得谒.()之樊於.()期戮没..()()骨髓.()右手揕.( )其胸偏袒扼..腕()()切齿拊.()心收盛.()使工以药淬.()之人不敢与忤.()视士皆瞋.()目厚遗.()秦王宠臣卒.()起不意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箕.()踞.()以骂(四)找出通假字并解释(1)秦王必说见臣( ) (2)今日往而不反者( )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4)卒起不意( )【巩固达标】1、选出下列词语中注音全对的一组( )A.拜谒(yè) 濡(rú)缕变徵(zhǐ)B.箕踞(jū) 忤(wǔ)视喝叱(chì)C.畸(jī)形揕(chèn)刺偏袒(tǎn)D.拊(fǔ)胸瞋(chēn)目樊於(yú)期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秦王还柱而走。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背景链接1、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
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语言流畅,记人、记事形象生动。
全书共三十三篇,十二策。
其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简介课文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燕国被灭了,然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由于其悲壮动人而传诵千古。
3.关于荆轲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
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
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
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
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一.课前预习1.注音督亢( ) 更( )虑之樊於期( ) 椹( )其胸拊( )心濡( )褛淬( )之忤( )视嗔( )目变徵( )之声2.解释括号前的词语(1)尽收其地,进兵北略()③地。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导学案【课时布置】:四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的】1.温习文学知识«战国策»,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2.全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3.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才干。
【学习重点、难点】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可以运用所学知识翻译白话文。
学习进程:义务一、自主学习1.关于«战国策»:红对勾p30«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33篇,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时,共245年间的历史。
«战国策»的艺术特征:①富于文采。
言语明快流利,纵恣多变,委曲纵情。
②描写人物的性情和活动,愈加详细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生动。
③所记的策士说辞,经常援用生动的寓言故事。
2.探寻背景〔故事发作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一致中国之前的六年。
事先,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一致六国的大势已定。
现在,燕王为了却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许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结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3.成语积聚①切齿拊心:又作〝切齿腐心〞。
描画愤怒到极点。
②一去不复返: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
后亦称人或许已成遗迹。
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③发上指冠:语出«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
〞毛发竖起的样子。
描画极度愤怒。
本文〝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
荆轲刺秦王_导学案学生版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学生版)执笔者:先玲玲校对人:_ ____审核人预习目标:1、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整体感知课文。
2、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3、学会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入手,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重点难点:1、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2、评价历史事件,分析人物形象。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一)预习案一、预习检测1、给括号前面的字注音。
长侍()足下樊於()期骨髓()燕()国切齿拊()心匕()首忤()视厚遗()鄙()人夏无且()以药囊提()轲被八创()倚()柱箕()踞以骂目眩()2、注意下列加线字的古今异义①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今:)②持千金之资币(古:今:)物③樊将军以穷困(古:今:)来归丹④樊於期偏袒(古:今:)扼腕而进⑤诸郎中(古:今:)执兵⑥乃引其匕首提(古:今:)秦王3、一词多义①解A.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围B.庖丁为文惠君解牛C.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D.后经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E.悉埋于地,解其综缚②还A.秦王还柱而走B.壮士一去兮不复还C.予羁縻不得还D.扁鹊望桓侯而还走E.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计日以还③振A.振长策而御宇内B.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C.大命将泛,莫之振救D.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E.且迁我如振落叶耳④被A.秦王复击轲,被八创B.同舍生皆被绮绣C.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D.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E.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4、找出文中活用的词、特殊句式,各不少于三个。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二)探究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2、学会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入手,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3、正确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学会历史而辩证地评价人物。
重点难点:1、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2、评价历史事件,分析人物形象。
探究点一:文本解读1、复述故事,梳理情节。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战国策》;2.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3.提高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评价能力。
4.理解和认识荆轲足智多谋而又刚毅勇敢的性格及同情弱者、反抗强暴的侠义精神。
【学习重点】1.朗读课文,准确翻译理解全文。
概括故事情节。
2.荆轲的思想性格。
3.文言词句。
【学习难点】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学习方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师生合作探究法【学时安排】五学时一、【知识链接】1、文学小常识自主预习《战国策》是战国末年至秦汉间编集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作者已不可考。
《战国策》是由战国末期至秦汉间一部史料汇编。
西汉刘向整理编辑而成书。
全书共三十三篇。
分国别编辑。
《战国策》记事上起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史实,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及其纵横捭阖的斗争,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在语言运用上也相当成功,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它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给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以重大影响。
2、了解背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国已于公元前230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
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
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
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
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国内部的混乱。
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荆轲刺秦王》学习目标1.利用工具书梳理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诏、被、兵、阵、私”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乃、为、而、以、及、于、之、其、故、且、因”等虚词的用法。
2.了解几种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重点难点1、重点在于常见的文言词语及句式;2、难点在于对荆轲性格的把握。
学法指导1、借助工具书,自主阅读、自主口译2、小组交流,互相解答,教师点拨;知识链接(一)、《刺客列传》主旨这是一篇类传,依次记载了春秋战国时代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等五位著名刺客的事迹。
关于此传的传旨,在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中,只谈到“曹子匕首,鲁获其田,齐明其信;豫让不为二心”,专诸、聂政、荆轲之事不及一语。
显然,这不是此传的全部传旨。
细味全传,尽管这五人的具体事迹并不相同,其行刺或行劫的具体缘由也因人而异,但是有一点则是共同的,这就是他们都有一种扶弱拯危、不畏强暴、为达到行刺或行劫的目的而置生死于度外的刚烈精神。
而这种精神的实质则是“士为知己者死”。
所以太史公在本传的赞语中说:“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这也就是太史公对本传传旨的一种集中概括了。
太史公是站在他所在的那个时代的立脚点,带着他特有的身世之感和爱憎,来热烈赞歌他所一再称赏的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刚烈精神的。
(二)背景简介:荆轲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一、自主阅读导引《刺客列传》全文五千多字,共写了曹沬、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个人,而其中单是荆轲一个人就用了三千多字,可见荆轲是司马迁这篇作品要表现的核心人物。
节选部分主要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叙述了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从准备、实施、到最后失败,事件过程完整。
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开,波澜起伏,惊心动魄,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淬火()变徵()提()揕搭()拊()樊於()期夏无且()箕踞()()忤逆()戮没()惛()偏袒()扼腕()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第一部分(从“秦将王翦破赵”到“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的缘起燕国危亡之际,太子丹就请荆轲谋策,荆轲想用樊於期的头取悦秦王,以便行刺,太子不忍,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从“荆轲知太子不忍”到“遂发”)行刺的准备1.荆轲私见樊於期,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
2.入秦行刺的第一件准备工作:函封樊於期首级。
3.入秦行刺的第二件准备工作,求徐夫人的匕首。
4.入秦行刺第三件准备工作,令秦武阳为副。
5.荆轲迟发缘由。
6.太子丹见荆轲迟迟未发,“疑其改悔”。
荆轲怒斥太子丹,告别赴秦。
第三部分(从“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到“终已不顾”)易水送别1.以“白衣冠”送荆轲,为易水送别,创造悲壮、凄怆的气氛。
2.易水送别,有力地突出了荆轲义无反顾的刚毅性格和英雄气概。
第四部分(从“既至秦”到“秦王目眩良久”)廷刺秦王1.秦武阳脸色大变,引起秦国群臣的怀疑,荆轲谈笑而饰,足见超人的勇气、胆量和智慧。
2.秦王被逐狼狈不堪,荆轲行刺一无所惧。
3.写在极短的时间内,秦王殿庭上下混乱,秦王惊起拔剑不出,环柱而逃,群臣惊愕,左右呼喊,有动作,有表情,有高呼,有怒骂,组成一幅惊心动魂的场面。
4.身受八处创伤,事败还能“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凛然无畏的性格刻画无遗。
5.荆轲被斩后,威震六国的秦王仍因惊惧而“目眩良久”,其紧张慌乱情状如见其人。
学生笔记栏研读第一部分:行刺准备。
1、〈1-2段〉人?事〉→商议计谋(1)词句:微、亲、说、穷(2)理解:①荆轲刺秦王是在什么情况下?②与太子对话表现荆轲怎样性格?2、〈3-4段〉人?事?物?→〉求取信物(1)词句:樊於期、深、堪、涕见陵、偏袒扼腕(2)理解①文章写太子“不忍”有什么作用?②荆轲私见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3、(5段)→准备匕首淬4、(6段)→配备副手敢、忤5、(7-8段)人?事?→怒斥太子(1)词句:无意、竖子(2)理解:①“日以尽矣”反映了太子什么心情?②荆轲怒斥太子之因是什么?显示什么性格?6、分析一下易水诀别场面描写的作用对荆轲的气质、性格、精神风貌作了画龙点睛的揭示,为整个故事渲染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7、荆轲形象有何特点?【提示】沉稳隐忍,侠肝义胆、扶危济困,果敢勇决、不畏强暴、机智镇静、秉性刚烈。
1.通假字积累吾曩者目摄之荆轲嘿而逃去祸必不振矣北购于单于心惛然恐不能须臾太子送至门,戒曰其意不厌莫敢合从使悉反诸侯侵地秦王必说见臣右手揕其匈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请辞决矣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图穷而匕首见卒起不意2、古今异义词积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古义:今义: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古义:今义:且至于燕古义:今义: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古义:今义:足为寒心古义:今义: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古义:今义: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古义:今义:太子逢迎古义:今义:合别人的心意不知臣精已消亡矣古义:今义:长者为行,不使人疑之古义:今义:丹所以诫田先生毋言者古义:今义:此天之所以哀燕而不弃其孤也古义:今义:)3、一词多义积累①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居顷之擅巴、汉之饶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②使使往之主人使使往之主人使者还报使得至前使得毕使于前使得毕使于前③徙于卫荆轲游于邯郸北购于单于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言足下于太子也④其先乃齐人其后乃可图也乃造焉⑤以术说卫元君酒酣以往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易水以北柰何以见陵之怨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以次进⑥遂发发尽上指冠秦王发图4、词类活用积累盖聂怒而目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必入臣太子前顿首於期乃前曰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稍蚕食诸侯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函封,燕王拜送于庭发尽上指冠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又举兵南伐楚太子受而舍之使使以闻大王臣海内之王者太子迟之群臣怪之5、特殊句式积累荆轲者,卫人也()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归而求为报秦王者()置之匈奴()可与谋()驽马先之()使悉反诸侯侵地()以试人()欲与俱()而为治行()待吾客与俱()见燕使者咸阳宫()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故尝质于赵()窥以重利()嘉为先言于秦王()燕王拜送于庭()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擅巴、汉之饶()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往而不返者,竖子也()阅读《荆轲刺秦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于是左右既前杀轲,秦王不怡者良久。
”完成1—4题7.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既祖,取道祭祖B. 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回头C. 群臣皆愕,卒起不意料想D. 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掷击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而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不忍杀之,以赐公B. 北蕃蛮夷之鄙人天之亡我,我何渡为C. 燕王拜送于庭精兵锐卒必竭于外D.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愿为诸君快战9. 下面六句话分为四组,全都表现荆轲“果敢勇决”的一组是()①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②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③左手把秦王之袖④秦王环柱而走⑤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⑥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A. ①③⑤B. ②④⑥C. ①③④D. ②⑤⑥10.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 易水送别,太子及宾客皆“白衣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士皆垂泪涕泣”怒发冲冠。
各种现象综合成一个充满悲壮气氛的场面,这更增添了故事的悲剧色彩,也暗示了整个事件的悲剧性结局B. 荆轲的歌声由凄切悲凉转为慷慨激昂,送行的人们也由感动、惜别转为激愤、激励。
就在这激动人心的壮烈场面中,荆轲义无反顾地踏上了献身刺秦的征途。
“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
C. 见秦王时,秦武阳变了脸色,害怕得发抖,“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
这些对话,刻画了荆轲的精细、沉着,大义凛然。
D. 秦王惊起拔剑不出,环柱而逃的狼狈相,群臣的惊愕,侍医的掷药囊,左右呼“王负剑”,一直到荆轲“身被八创”,“箕踞以骂”。
在极短的时间里,写了秦王殿庭上下的情状,写动作、写表情、写高呼、写怒骂,组织成一个惊心动魄的壮烈场面。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
译文②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
译文。
1. 你是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件事情的?【提供资料】古人对荆轲的评价非议:苏轼:“始速祸焉”鲍彪:“轲不足道”朱熹:“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肯定:司马迁:“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为哉”左思:“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陶潜:“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仅供参考】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败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
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为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
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之所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
当然这当中也流露出“士为知己者死”的因素,这既是荆轲本身的局限,也是作者的局限。
从荆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是不可能的,因为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
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历来其他学者对荆轲的不同评价历来歌颂荆轲这一人物不乏其人。
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东晋伟大的诗人陶渊明也写有《咏荆轲》一诗,“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对荆轲敢于和秦王政拼搏,就作了大胆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