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实验动物饲养与应用条件
第三章实验动物饲养与应用条件的标准化

5.噪声:噪声对实验动物的影响非常复杂。造 成心理和生理的不利影响,严重噪声还可以 导致动物的死亡。 室内噪声控制在60分贝以下。 6.空气洁净度:指室内空气中的尘埃颗粒、微 生物、有害气体三个方面的污染程度。 污染源很多,包括实验动物自身排除的废物。 我国对空气洁净度分级见书上P43页。
第二节实验动物设施
第四节 实验动物的饲料、饮水、垫料
一、饲料 1.饲料:实验动物的饲料应该富含蛋白质、 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同时保证每 天足够的饮用水。 2.饲料的种类:按物理性状分:粉状、颗粒 状、膨化饲料。按来源分动物性饲料与植物 性饲料。按营养特性分:粗饲料、青绿饲料、 能量饲料、蛋白饲料、矿物质饲料、维生素 饲料、添加剂。
பைடு நூலகம்
3.饲料的质量要求: 1)原料来源清楚;没有污染,符合国家 卫生许可标准。 2)储存要保持通风干燥,防止霉变。 3)饲料加工及生产过程中注意消毒灭菌。 4)成品包装要严密,防止污染。 5)饲料配方科学合理,符合饮食习惯。
二、饲料配合技术
(一)名词定义 1.饲料:能被动物利用,且在合理饲养的情况下
一、实验动物设施的分类
(一)按微生物控制程度分类 (二)按设施功能分类 (三)按设施的平面布局分类 (二)按设施功能分类 (四)按屏障设施内气流组织形式分类
(一)按微生物控制程度分类
1.普通环境 实验动物的生存环境直接与外界大气相通。 饲料、饮水要符合卫生要求,垫料要消毒,有防野鼠、防虫 设施。是饲养普通级实验动物的场所,亦称普通级动物设施。 2.屏障环境 实验动物生存在与外界隔离的环境内。 进入实验动物生存环境的空气须经净化处理,其洁净度相当 于10 ,000 级。进入屏障内的人、动物及物品如饲料、水、 垫料和实验用品等均需有严格的微生物控制,通常称SPF 级 动物设施。 3.隔离环境 实验动物生存在与外界完全隔离的环境 内。进入实验动物生存环境的空气须经净化处理,其洁净度 相当于100 级。人不能直接接触动物。进入隔离系统内的动 物和物品都要经过严格的净化和/或灭菌处理。是饲养无菌 级,SPF 级实验动物或进行同级动物实验的场所,通常也称 无菌设施。
广东省实验动物管理条例

广东省实验动物治理(公告第41号)(2021年6月2日广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2021年6月2日广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41号公布自2021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那么第一条为了适应科学研究和经济社会开展的需要,加强对生产、使用实验动物的治理,保证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质量,促进自主创新,维护公共卫生平安,依据有关、行政,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
第二条本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生产、使用实验动物及其监督治理活动。
第三条实验动物的治理应当遵循统一、合理分工、加强监督、有利于促进实验动物科学研究和应用的原那么。
实验动物按照国家标准实行分级分类治理。
第四条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主管部门负责全省实验动物治理工作,组织实施本。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科技、卫生、教育、农业、环保、质监、工商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实验动物治理工作。
省实验动物监测机构依照本负责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质量技术监督和检验测试工作。
第五条本省实验动物生产、使用实行许可治理和质量监督所需经费,由本级财政予以保障。
第二章生产与使用治理第六条实验动物的生产、使用实行许可治理制度。
第七条从事实验动物保种、繁育、提供等生产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取得由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主管部门颁发的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
设立动物实验场所使用实验动物进行科学研究、实验和检测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取得由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主管部门颁发的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
第八条申请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有工商营业执照或者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二)实验动物种子来自国家实验动物种子中心或者国家认可的保种单位、种源单位,遗传背景清楚,质量符合国家标准;(三)实验动物的生产环境及设施、笼器具、饲料、饮用水等符合国家标准和有关;(四)具有保证正常生产实验动物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实验动物质量的检测能力;(五)有健全的饲养、繁育等治理制度和相应的操作规程。
实验动物学 第三章

四、 无菌动物 (Germ free animals, GF)
无菌动物是指体内、外无任何可检测出的活 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来源于无菌手术剖腹 取胎,饲养在无菌隔离器内,人工哺乳或保姆代 养培育而成。 悉生动物(Gnotobiotes animals, GA)体内 携带有已知微生物的动物。这种动物来源于无菌 动物,人为的投给已知的单菌、双菌、三菌或多 菌。这些均为已知菌,与无菌动物一样,饲养在 隔离器中。
第三章 实验动物 微生物学质量控制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质量控制是实验动物 标准化的主要内容之一。 实验动物按微生物学质量控制标准或微 生物净化程度,目前我国将实验动物分 为普通级动物(CV)、清洁级动物(CL)、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无菌动物(GF), 其中包括悉生动物(GA)。
一、 普通动物 (Conventional animals,CV)
普通级实验动物(一级实验动物)是在微 生物学控制上,要求最低的动物,它要求不携 带人畜共患病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普通 级实验动物(主要指大、小鼠)对实验结果反 应性较差,因而国际上普遍认为仅可作生物医 学示教之用,或作某些科学研究为探索方法而 从事的予试验之用,不可供科研、生产和检定 之用。
饲养管理要求:
清洁级实验动物(二级实验动物)除普通级动物应 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和对科学研究 干扰大的病原。 清洁级实验动物是根据我国国情而 设定的等级动物。目前在我国已成为适用于科研的 标准的实验动物,其种群来源于SPF动物或剖腹产 动物。 清洁级动物比普通级动物要求排除的微生物和 寄生虫多,但比SPF动物少。清洁级动物除肉眼观 察无病外,尸体解剖时主要脏器、组织无论是眼观 还是病理组织切片均没有病变。
目前国际上对SPF动物的要求不同,质量标 准也不一样。部分学者认为某种实验动物没有某 种病原体,不影响其实验要求就可称为SPF动物, 另有学者认为必须将常见的病原体全部排除才算 是真正的SPF动物。前者要求太低,后者要求太 高。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以既排除对动物群有危 害的病原体,又排除对动物实验有干扰的微生物 和寄生虫为原则。由此可见,我国的SPF动物微 生物学质量控制标准高于国外的控制标准。 国际上公认SPF动物适用于所有科研实验, 是目前国际标准级别的实验动物,各种疫苗生产 所采用的应为SPF动物。
实验动物环境与设施

实验动物设施基本要求
• 设施应选建在远离疫区和公害污染的地区, 有便利和充足的后勤供应(水、电、给排 水系统,交通运输等)。
• 设施建设应坚固、耐用、经济,有防虫、 鼠等野生动物的能力,施工和建筑材料要 严格符合设计要求,最好预留可扩大的余 地。
• 设施最好为独立结构,具有各种完整的相 应职能区域,做到区域隔离以便满足对各 种不同动物品种、品系饲养和保证动物质 量的需要。
30
• 实验动物设施的设计应全面布局,预计 发展趋势,明确建设的可行性。设施的 应用目的是指导设计的最基本指南,重 要的是饲养品种,微生物控制等级,动 物实验的种类和范围。
• 实验动物设施的设计应以国家实验动物 的相关标准为设计依据,确定微生物控 制级别,相应设施类型即可确定。要按 国家标准中相应规定,根据环境控制要 求、建筑要求、区划要求、按建筑规范 进行设计。
紧张,导致不安和骚动;可造成大、小 鼠生育力下降,妊娠障碍和流产,甚至 出现食仔现象;可使小鼠行动异常,母 鼠泌乳减少,仔鼠生长缓慢;可造成动 物听源性痉挛,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的损 伤。
14
噪声环境下小鼠产出率与吃仔率(山内忠平,1985)
分类
阴道栓确认后 饲养在普通环境下
产出率
吃仔率
10/10(100%) 0/10(0%)
35
36
37
38
屏 障 环 境 动 物 饲 养 室
39
隔离环境:
隔离环境采用无菌隔离器以保证无菌 或无外来污染 。隔离器内的一切均是无 菌的。空气经超高效过滤后进入(洁净度 100级)。所有物品经灭菌后,由传递仓 进入。动物来自无菌或其哺育的剖腹产 后代。人不能直接接触动物,所有操作 通过附着于隔离器上的橡胶手套进行。
第三章 实验动物饲养与应用条件的标准化

E
实验误差
严格监控实验动物环境设施的原因
可保证实验动物的健康和质量 可保障实验研究获得正确的结果 标准的环境能为实验动物及动物实验工作人员提 供合适的条件
三、环境因素对实验动物的影响
二、层流架
层流架本身带有空气净化和通风系统,可作实验动物观察 专用设备,它由架体、风机、静压箱、过滤器组成,一般 为四周封闭、前后开启的柜形构造。 较多情况下,层流架为正压层流架,如作感染研究为负层 流架。 层流架置于普通房间内,可用作清洁级动物的短时间饲养、 实验操作和处理后观察;置于清洁级房间,能直接作SPF级 设施使用,用于SPF级动物饲养和实验观察。 层流架在静态时洁净度应至少达到10万级,气流速度为 0.1~0.25m/s,噪音低于60dB。
3.气流
合理的气流和风速能调节温度和湿度,降低室内粉尘及有 害气体污染。 气流主要影响动物皮肤的体表蒸发和对流散热。 实验动物饲养间的气流值一般为0.13~0.18m/s。饲养室的 气流很难保持均匀和恒定。饲养室送风口和出风口气流较大, 往往超过1m/s,甚至2m/s,因此应考虑饲养室笼架的布置, 应避免在风口处饲养动物,以减少对动物的不良影响。 饲养室内的通风程度,一般以单位时间的换气次数(即旧 空气被新风完全置换的次数)为标志,一般为10~20次/h。
二、控制实验动物环境的重要性
实验动物的性状主要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决定。即动物最初 是从父母获得遗传因子形成了表型,表型因受到各种环境因素 的影响而形成演出型(一定表型的实验动物受到环境因素的影 响而重新表现的性状特征 )。
实验动物管理条例(2017年版)

实验动物管理条例(1988年10月31日国务院批准1988年11月14日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令第2号发布根据2011年1月8日《国务院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第一次修订根据2013年7月18日《国务院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第二次修订根据2017年3月1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第三次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实验动物的管理工作,保证实验动物质量,适应科学研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第三条本条例适用于从事实验动物的研究、保种、饲育、供应、应用、管理和监督的单位和个人。
第四条实验动物的管理,应当遵循统一规划、合理分工,有利于促进实验动物科学研究和应用的原则。
第五条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管全国实验动物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管本地区的实验动物工作。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负责管理本部门的实验动物工作。
第六条国家实行实验动物的质量监督和质量合格认证制度。
具体办法由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另行制定。
第七条实验动物遗传学、微生物学、营养学和饲育环境等方面的国家标准由国家技术监督局制定。
第二章实验动物的饲育管理第八条从事实验动物饲育工作的单位,必须根据遗传学、微生物学、营养学和饲育环境方面的标准,定期对实验动物进行质量监测。
各项作业过程和监测数据应有完整、准确的记录,并建立统计报告制度。
第九条实验动物的饲育室、实验室应设在不同区域,并进行严格隔离。
实验动物饲育室、实验室要有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第十条实验动物的保种、饲育应采用国内或国外认可的品种、品系,并持有效的合格证书。
第十一条实验动物必须按照不同来源,不同品种、品系和不同的实验目的,分开饲养。
第十二条实验动物分为四级:一级,普通动物;二级,清洁动物;三级,无特定病原体动物;四级,无菌动物。
广东省实验动物管理条例

广东省实验动物管理条例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广东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09.04.21•【分类】征求意见稿正文广东省实验动物管理条例(草案)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实验动物的生产与经营第三章实验动物的使用第四章质量监督检测第五章防疫、生物安全和伦理福利第六章许可管理与监督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对实验动物工作的管理,保证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质量、科学实验数据的准确可靠,适应科学研究、健康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培育,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对其质量实行控制,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和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第三条本省行政区域内与实验动物有关的生产、供应、科学研究、检定、检验、应用等活动及其管理与监督,适用本条例。
国家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执行有关规定。
第四条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主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实验动物管理工作,负责制定实验动物发展规划,统一协调实验动物科技发展,支持实验动物科学研究。
县级以上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协助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实验动物工作。
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实验动物有关管理工作。
省人民政府设立的实验动物监测机构依照本条例负责实验动物的检测监督检查工作。
第五条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按照国家标准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国家尚未制定标准的,执行行业标准;国家、行业均未制定标准的,执行地方标准。
第六条实验动物管理实行许可证制度,分生产许可和使用许可。
第二章实验动物的生产与经营第七条从事实验动物保种、繁育、生产、供应、运输、商业性经营以及实验动物相关产品生产、供应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取得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颁发的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第八条申请《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实验动物种子来源于国家实验动物种子中心或者国家认可的保种单位、种源单位,遗传背景清楚,质量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实验动物饲养和使用机构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

实验动物饲养和使用机构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
实验动物饲养和使用机构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是为了确保实验动物饲养和使用机构能够符合科学、道德和法律的要求,保障实验动物的福利和人类利益。
以下是一些可能包含在这些准则中的要求:
1. 设施和设备: 实验动物饲养和使用机构应该具备适当的实验
室设施和设备,包括动物舍、管理和监测系统、空气质量控制设备等,以确保实验动物的健康和福利。
2. 饲养条件: 实验动物饲养和使用机构应该提供适当的饲养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饲料,以满足实验动物的生理和行为需要。
3. 动物保护: 实验动物饲养和使用机构应该提供适当的动物保
护措施,包括饲养和使用过程中的病理检测、兽医保健和处理疾病等。
4. 人员培训: 实验动物饲养和使用机构应该保证饲养和使用人
员具备适当的培训和经验,能够合理地饲养和操作实验动物。
5. 审查和监管: 实验动物饲养和使用机构应该接受审查和监管,以确保他们的操作符合规定,保障实验动物的福利和人类利益。
这些准则的制定和执行需要科研机构、动物保护组织、政府机构以及相关专家的合作。
同时,相关的法律和法规也应该为这
些准则提供支持和指导,以确保实验动物饲养和使用机构的质量和能力得到认可和监管。
实验动物使用和养护

狗
忠诚度高,与人类生理机能相 似,适用于心血管、代谢等方 面研究。
小鼠
繁殖能力强,生长周期短,常 用于遗传学、药理学等研究。
兔子
易于饲养管理,对某些疾病敏 感,常用于免疫学、眼科学等 研究。
猴子
高级灵长类动物,与人类基因 相似度高,用于神经科学、行 为学等领域。
各类实验动物特点
小鼠和大鼠
体型小,易于饲养管理,繁殖 能力强,生长周期短,适用于
尸体处理
03
对于因病死亡的实验动物,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尸体处理,如
深埋、焚烧等,以防止病原菌的传播和污染环境。
05 实验动物使用伦 理与法规
使用伦理原则及规范
尊重生命
实验动物作为生命体,应受到充分的尊重和重视,避免不必要的 痛苦和伤害。
替代、减少和精细化
在实验中,应优先考虑使用替代方法,减少实验动物的使用数量 ,同时提高实验方法的精细度和准确性。
如注射器、针头、棉球等,应按照 医疗废弃物处理标准,使用专用容 器收集并交由专业机构处理。
环保法规政策解读
国家层面
我国已出台《实验动物管理条例 》等法规,对实验动物废弃物处 理提出明确要求,强调无害化处 理和资源化利用。
地方层面
各地也相继出台相关实施细则和 规范性文件,进一步规范实验动 物废弃物的处理和环保要求。
考虑动物福利和伦理
在选择实验动物时,应尽量减少动物 的痛苦和不适,遵循动物福利和伦理 原则。
评估实验可行性
在选择实验动物前,应对实验条件、 饲养管理、经费等方面进行充分评估 ,确保实验的可行性。
了解相关法规和规定
在选择和使用实验动物时,应遵守国 家和地方相关法规和规定,确保实验 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实验动物管理条例(2017年修订)-国务院令第676号

实验动物管理条例(2017年修订)正文:----------------------------------------------------------------------------------------------------------------------------------------------------实验动物管理条例(1988年10月31日国务院批准1988年11月14日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令第2号发布根据2011年1月8日《国务院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第一次修订根据2013年7月18日《国务院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第二次修订根据2017年3月1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第三次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实验动物的管理工作,保证实验动物质量,适应科学研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第三条本条例适用于从事实验动物的研究、保种、饲育、供应、应用、管理和监督的单位和个人。
第四条实验动物的管理,应当遵循统一规划、合理分工,有利于促进实验动物科学研究和应用的原则。
第五条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管全国实验动物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管本地区的实验动物工作。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负责管理本部门的实验动物工作。
第六条国家实行实验动物的质量监督和质量合格认证制度。
具体办法由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另行制定。
第七条实验动物遗传学、微生物学、营养学和饲育环境等方面的国家标准由国家技术监督局制定。
第二章实验动物的饲育管理第八条从事实验动物饲育工作的单位,必须根据遗传学、微生物学、营养学和饲育环境方面的标准,定期对实验动物进行质量监测。
各项作业过程和监测数据应有完整、准确的记录,并建立统计报告制度。
兽用管理制度

兽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实验动物的管理,保护实验动物的权益,保障实验研究的科学性和安全性,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本单位从事实验动物使用与管理的所有工作人员及相关人员。
第三条实验动物是指用于科学研究、生产、教学、检验及其他用途的哺乳动物、鸟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鱼类和其他动物。
第四条实验动物的使用必须经过合理的科学评估,严格的伦理审查和合法的行政许可。
第五条实验动物的使用必须符合科学道德原则和保护动物权益的原则,并遵循实验动物的三R原则:减少(Reduce)、替代(Replace)、改进(Refine)。
第二章实验动物管理第六条实验动物使用单位必须设立实验动物管理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实验动物管理人员,并制定实验动物管理制度及相关规章制度。
第七条实验动物使用单位必须具备相应的实验动物饲养场所、设备及技术人员,同时要建立完善的实验动物管理档案及信息系统。
第八条实验动物使用单位必须依法建立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负责审查实验动物使用计划、提供伦理指导,监督实验动物的使用和管理。
第九条实验动物使用单位应建立健全的实验动物饲养和使用管理制度,确保实验动物的健康、饲养环境的卫生与安全。
第十条实验动物使用单位应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及时处置实验动物发生的突发事件、疫情及意外事故。
第三章实验动物使用第十一条实验动物使用单位应根据实验研究的需要,合理利用已得到批准的实验用动物,并做好相关的记录和报告工作。
第十二条实验动物使用单位应在实验动物的使用前,对实验动物做好相关的饲养和培训工作,并做好实验动物健康状况的监测。
第十三条实验动物使用单位应严格遵守实验动物使用的法律法规和伦理规定,防止实验动物受到不必要的痛苦和伤害。
第十四条实验动物使用单位必须对实验动物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查、疫苗接种和疫病防控工作,确保实验动物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稳定。
第十五条实验动物使用单位应及时报告实验动物患病、死亡及意外事件的情况,并做好相关的记录和报告。
《实验动物管理办法》

实验动物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校实验动物管理,保证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质量及生物安全,根据《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令第2号)、《实验动物质量管理办法》(国科发财字〔1997〕593号)、《河南省实验动物管理办法》(豫科字[1992]第24号)等法律、法规和标准,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我校从事与实验动物有关工作的各单位和在本校进行的动物实验。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饲养、繁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及寄生虫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来源清楚,应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和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第四条我校执行国家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制度,实验动物的质量监控执行国家标准;国家尚未制定标准的,执行行业标准;国家、行业均未制定标准的,执行地方标准。
第五条我校实验动物的管理工作,应加强规划,统一管理,合理分工,资源共享。
从事动物实验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应维护动物福利,保障生物安全,防止环境污染。
第二章实验动物的使用第六条使用实验动物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单位,需提前向教务处、科研处、实验设备处提交使用计划,并按照使用许可证准许的范围,使用合格的实验动物。
实验动物应来源于国家认可的实验动物生产单位,并具备实验动物合格证。
第七条动物实验设计要按照替代、减少和优化的原则进行,并使用正确的方法处理实验动物。
第八条动物实验环境设施要符合相应实验动物的等级标准,使用合格的饲料、笼具、垫料等用品;涉及放射性和感染性等有特殊要求的实验,应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九条进行动物实验应根据实验目的,使用相应等级标准的实验动物及饲料、用品、用具。
不同品种、不同等级或互有干扰的动物实验,不得在同一实验间进行。
第十条不同品种、品系、性别和等级的实验动物,不得在同一笼具内混合装运。
第十一条应按照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和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的许可范围进行相关产品保种、繁育、生产。
第十二条实验动物的进口与出口,以及使用野生动物,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相应手续。
第三章 实验动物饲养与应用条件的标准化.

隔离环境
进入隔离器内的空气必须经过高效过滤, 隔离器的正压要求达到98.0~147.1Pa。进 入的物品必须包装消毒后经灭菌渡仓或传 递舱移入。 该环境适用于饲养无菌动物、悉生动物及 SPF动物。
屏障环境
是标准动物饲养室或实验室用得最多的系 统,境适用于饲养SPF、清洁级动物和做 SPF级、清洁级动物实验的主要设施。 一切进入屏障的人、动物、饲料、水、空 气、铺垫物及各种用品均须经过严格的微 生物控制。 屏障内设有供清洁物品和废弃物品流通的 清洁走廊和污物走廊。
动物饲养密度
各种动物所需笼具的面积与体积因饲养目 的而异,而饲养密度过大可导致传染病发 生的机率。 1只小鼠一般需0.06~0.006m2活动面积, 或0.0072 ~0.0008m3空间。 1只大鼠一般需0.06~0.018m2活动面积, 或0.012 ~0.0035m3空间。
动物的种间影响
屏障环境
工作人员需在淋浴后换上灭菌服、戴上由 过滤材料制作的口罩方可进入,工作时戴 灭菌手套,尽量减少与动物的直接接触。 有急性皮肤炎症,尤其有化脓灶者,不能 进入该环境。 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者也不能进入屏障环 境。
普通环境
普通环境是饲养普通级动物的设施。 有适合实验动物居住的基本要求,并不严 格环境控制和积极的微生物控制。 适用于饲育教学用途的普通级实验动物。
光照
实验证明,人工照明能达到与日光
照明同样的效果,但可操作性强, 便于管理。最适宜的光照度为距地 面1m处150~300 Lux。
噪声
当声音的声压、响度和持续时间超过
人和动物生理承受能力,以至引起各 种病理效应时,即为噪声。 噪声是不可避免的,喂料、清扫、洗 涤、搬运器材、谈话、犬吠、通风、 空调等都能产生噪声,应在60dB以下 为宜。
实验动物的饲养标准分析

实验动物的饲养标准分析作为能量来源: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作为身体构成成分:蛋白质、矿物质;调节身体功能:维生素、矿物质。
各种实验动物对以上所提到的营养素的需要量是不同的,除受到遗传因素影响而有存在的明显的种间差异外,还因性别、年龄、生理状况而不同。
1、动物维持的营养需要维持是指健康动物体重不发生变化,不进行生产,体内各种营养物质处于平衡状态。
维持需要量是指动物处于维持状态下对能量、蛋白质等营养素的需要。
从生理角度来讲,维持状态的动物体内的养分处于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速度相等的“平衡”状态。
维持需要就是用来满足这个动态平衡的需要,动物只有在维持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多余的营养物质才能用于生产。
2、动物生长的营养需要生长是指动物通过机体的同化作用进行物质积累、细胞数量增多和组织器官体积增大,从而使动物的整体体积及重量增加的过程。
从生物化学角度看,生长是体内物质的合成代谢超过分解代谢的结果。
从解剖学和组织学角度来看,即使同一动物由于在不同生长阶段由于不同组织和器官的生长不同,在不同的生长时期对营养的需要也不同。
3、动物繁殖的营养需要动物的繁殖过程包括两性动物的性成熟、性机能的形成与维持,受精过程、妊娠及哺育后代等许多环节,要求在不同的繁殖过程提供适宜的营养物质。
各种常用实验动物的营养需要特点和营养需要量遗传和环境因素都会影响实验动物的营养需要。
有许多文献证明了小鼠各品系间营养需要有明显差异。
在隔离或屏障环境中培育的动物其营养需要和同品系在开放环境中饲养的动物的营养需要差别更为明显。
由于实验动物品种、品系繁多,饲养环境各异,对其营养需要量自然不能一概而论。
l、严格按人员、物品进出屏障设施的规定和要求操作,单向流动,严禁逆向返回。
2、准备当天所需物品。
包括鼠笼、饮水、消毒液、饲料等3、按周计划表进行动物的换笼、断乳、配种、卫生、消毒等工作;必须使用消毒液浸泡的镊子夹取动物。
4、每天记录饲育室内的温、湿度等环境因素,出现异常,及时汇报。
实验动物管理与使用指南2010

实验动物管理与使用指南2010一、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
1. 环境要求。
- 实验动物的饲养环境对其健康和实验结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不同种类的实验动物对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条件有不同的要求。
例如,小鼠适宜的饲养温度一般在20 - 26℃,湿度在40% - 70%。
合适的光照周期有助于维持动物的正常生理节律,通风良好则可以保证空气质量,减少氨气等有害气体的积聚。
- 饲养设施的布局也需要合理规划。
要区分清洁区、污染区等不同功能区域,以防止交叉污染。
动物房的建筑材料应具备易清洁、耐腐蚀等特性。
2. 饲料和饮水。
- 实验动物的饲料必须满足其营养需求。
饲料的成分应根据不同动物的生理特点进行调配,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的合理比例。
例如,大鼠的饲料中蛋白质含量通常需要达到18% - 20%左右。
- 饮水的质量同样不可忽视。
一般要提供清洁、卫生的饮水,可以是经过净化处理的自来水或者瓶装水。
对于某些特殊的实验动物或者实验要求,可能还需要对饮水进行特殊处理,如添加抗生素或者特定的营养物质。
3. 动物健康监测。
- 定期对实验动物进行健康监测是保证实验结果准确性和动物福利的重要措施。
健康监测包括日常的观察,如动物的行为、外观、采食和饮水情况等。
- 还需要进行定期的疾病检测,例如采用血清学检测方法检测动物是否感染特定的病原体。
一旦发现动物患病,要及时进行隔离和治疗,对于严重影响实验结果或者无法治愈的患病动物,可能需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安乐死处理。
二、实验动物的使用规范。
1. 实验方案的审查。
- 在使用实验动物进行任何实验之前,必须制定详细的实验方案,并提交给相关的动物伦理委员会或者机构审查委员会进行审查。
实验方案应包括实验的目的、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实验的操作步骤、预期的实验结果以及动物的福利保障措施等内容。
- 审查委员会将根据科学合理性、动物福利和伦理等多方面的标准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估,只有通过审查的实验方案才可以实施。
第三章 实验动物饲养与应用条件

二、控制实验动物环境的重要性 1、严格监控实验动物环境可保证实验 动物的健康质量。 2、环境控制可保障实验研究获得正确 的结果。 3、标准的环境能为实验动物及动物实 验工作人员提供合适的条件。
三、环境因素对实验动物的影响 1、温度 2、湿度 3、气流 4、光照 5、噪声 6、空气洁净度
四、我国实验动物环境标准
一、实验动物的营养需要与饲料标准
(一)饲料中的营养成分 蛋白质 糖类 脂肪 维生素 矿物质 水
(二)饲料的种类及质量要求 1、饲料的种类 2、质量要求
二、饲料配合技术 1、几个名词概念 (1)饲料 (2)日粮 (3)饲粮 (4)配合饲料 (5)全价配合饲料
2、日粮配合的原则 3、日粮配合方法 4、常用实验动物饲料配方示例
第二节 实验动物设施
一、实验动物设施分类 1、开放系统 2、屏障系统 3、隔离系统 二、实验动物设施的组成 1、饲育室 2、检疫室 3、洗刷消毒室 4、废弃物处理设施 5、其他辅助设施
三、实验动物设施的布局 (一)设施布局原则
总的布局原则是:有利于防止疾病的传播和避免 动物相互干扰、相互感染;方便工作人员操作;人员、 动物、物品、 空气按单向路线移动。 (二)房舍建设的规划及结构要求 1、房舍建设的规划 开放系统一般划分为三个区:(1)前区 (2)控制 区(3)后勤处理区 屏障系统一般分为两个区: (1)清洁区 (2)非 清洁区 2、房屋设施内结构要求
三、饲料营养素对动物实验结果的影响
1、影响动物采食量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影响
2、影响动物生长发育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影响 3、影响动物生理生化指标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影响 4、影响动物营养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影响
四、饮水 五、垫料
第五节 实验动物环境和饲料质量的监测
实验动物饲养管理规范

实验动物饲养管理规范----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
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实验动物饲养管理规范动物的饲养环境饲养场所应建在环境空气质量及自然环境条件较好的区域,远离居民区和交通要道,远离有严重空气污染、震动或噪声干扰的区域。
动物的房舍应通风、透光、清洁、干燥。
房舍内墻壁应光滑、平整,阴阳角应为圆弧型,以利冲洗消毒。
墙面应采用耐腐蚀、无反光、耐冲击不易脱落的材料建筑。
地面应防滑、防磨、无渗透。
天花板应耐水、耐腐蚀。
屋顶应设通风透光、换气设备。
屋内还应设保温设备,以利冬季保温。
灵长类实验动物饲养房内的温度需控制在18℃~29℃,相对湿度应控制在40%~70%。
猕猴在人工饲养管理条件下.最适宜的温度是20℃~25℃。
最适湿度为40%~60%。
室内应设有通风换气设备,维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新鲜。
动物饲养区应实行封闭式管理。
四周要有围墻(栏)。
场区要划分为繁殖区、育成区和隔离检疫区。
另外应设有相应的配套设备。
如:饲料房、饲料仓库、兽医室、治疗室等。
动物笼舍灵长类实验动物的笼舍和设施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动物的福利,为动物提供舒适的环境和足够的空间。
使得动物能够自由活动。
有条件的单位应设置管道、秋千或其它玩具。
另外要设有防止动物逃跑的护栏。
总之,灵长类实验动物的笼舍应保证动物正常的生活、生长、繁殖,有益于动物的安全与健康。
灵长类实验动物的笼舍按其饲养方式分为笼养型房舍和舍养型房舍。
笼养型房舍笼养型房舍要宽敞明亮,房顶建有可随时开启的玻璃通气窗,以接受阳光照射。
房舍两边窗户通风透气,窗外罩上铁丝网防止动物逃跑。
饲养房内由于经常使用水和消毒液清洗.地面必须要用耐水、耐磨、耐腐蚀的材料,地面材料接墙处要有15㎝高的踢脚,拐角处呈园弧型,整个地面做成有适当斜度的完全防水地面,并设置带回水弯的排水口。
单个笼具尺寸不小于60cm×60cm×80cm,为不锈钢材料或表面光滑、耐酸、耐碱、耐腐蚀、易清洗消毒的钢筋焊接而成,表面光滑、无毛刺、不断裂、不脱焊。
广东省实验动物管理条例

广东省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在生命科学领域内,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要用到实验动物,如借助实验动物去研究人类各种疾病的发生开展规律和治疗措施;利用实验动物去承当平安性评价和效果试验等。
下文是广东省实验动物管理条例,欢送阅读!广东省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全文第一章总那么第一条为了适应科学研究和经济社会开展的需要,加强对生产、使用实验动物的管理,保证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质量,促进自主创新,维护公共卫生平安,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生产、使用实验动物及其监视管理活动。
第三条实验动物的管理应当遵循统一规划、合理分工、加强监视、有利于促进实验动物科学研究和应用的原那么。
实验动物按照国家标准实行分级分类管理。
第四条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主管部门负责全省实验动物管理工作,组织实施本条例。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科技、卫生、教育、农业、环保、质监、工商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实验动物管理工作。
省实验动物监测机构依照本条例规定负责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质量技术监视和检验测试工作。
第五条本省实验动物生产、使用实行许可管理和质量监视所需经费,由本级财政予以保障。
第二章生产与使用管理第六条实验动物的生产、使用实行许可管理制度。
第七条从事实验动物保种、繁育、供给等生产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取得由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主管部门颁发的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
设立动物实验场所使用实验动物进展科学研究、实验和检测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取得由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主管部门颁发的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
第八条申请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有工商营业执照或者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二)实验动物种子来自国家实验动物种子中心或者国家认可的保种单位、种源单位,遗传背景清楚,质量符合国家标准;(三)实验动物的生产环境及设施、笼器具、饲料、饮用水等符合国家标准和有关规定;(四)具有保证正常生产实验动物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实验动物质量的检测能力;(五)有健全的饲养、繁育等管理制度和相应的操作规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饲料中的营养成分 蛋白质 糖类 脂肪 维生素 矿物质 水
(二)饲料的种类及质量要求 1、饲料的种类 2、质量要求
二、饲料配合技术 1、几个名词概念 (1)饲料 (2)日粮 (3)饲粮 (4)配合饲料 (5)全价配合饲料
2、日粮配合的原则 3、日粮配合方法 4、常用实验动物饲料配方示例
二、控制实验动物环境的重要性 1、严格监控实验动物环境可保证实验 动物的健康质量。 2、环境控制可保障实验研究获得正确 的结果。 3、标准的环境能为实验动物及动物实 验工作人员提供合适的条件。
三、环境因素对实验动物的影响 1、温度 2、湿度 3、气流 4、光照 5、噪声 6、空气洁净度
四、我国实验动物环境标准
(三)空调净化设备与送排风系统 1、空气净化设备 2、空气调节设备 3、系统的工作流程及运行调节 (四)防卫设施 (五)监控与通讯设备
四、实验动物设施的维护 1、空气过滤系统的维护 2、空调系统维护 3、灭菌系统维护
第三节 实验动物笼器具
一、隔离器 二、层流架 三、笼具 四、饮水设备
第四节 实验动物的饲料、饮水及垫料
第三章 实验动物饲养与应用条 件的标准化
第一节 实验动物的环境
一 、实验动物环境的概念 二、控制实验动物环境的重要性 三、环境因素对实验动物的影响 四、我国实验动物环境标准
一 、实验动物环境的概念 实验动物的环境是指围绕该动物的所 有外界条件。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 因素两个方面。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第二节 实验动物设施
一、实验动物设施分类 1、开放系统 2、屏障系统 3、隔离系统 二、实验动物设施的组成 1、饲育室 2、检疫室 3、洗刷消毒室 4、废弃物处理设施 5、其他辅助设施
三、实验动物设施的布局 (一)设施布局原则
总的布局原则是:有利于防止疾病的传播和避免 动物相互干扰、相互感染;方便工作人员操作;人员、 动物、物品、 空气按单向路线移动。 (二)房舍建设的规划及结构要求 1、房舍建设的规划 开放系统一般划分为三个区:(1)前区 (2)控制 区(3)后勤处理区 屏障系统一般分为两个区: (1)清洁区 (2)非 清洁区 2、房屋设施内结构要求
三、饲料营养素对动物实验结果的影响
1、影响动物采食量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影响
2、影响动物生长发育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影响 3、影响动物生理生化指标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影响 4、影响动物营养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影响
四、饮水 五、垫料
第五节 实验动物环境和饲料质量的监测
一、实验动物环境监测
二、实验动物饲料质量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