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等腰三角形 第2课时 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等腰三角形(2) (1)教案
1.1等腰三角形〔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
从图形的观察到猜测再到严谨的证明进一步研究等腰三角形的特殊性质,丰富了学生实践探究的过程体验,为开展学生数学实践探究能力提供了平台.本节课主要研究等腰三角形的特殊性质,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这是在已经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轴对称图形、全等三角形的知识上进行的,它既是拓展前面所学的知识,又为后面的几何证明打下更牢固的根底。
本节课是继八上《平行线的证明》后再次让学生感受了证明的必要性,深刻体验了“探索——发现——猜测——证明〞的全过程。
学生通过学习本节课的知识掌握了用综合法证明相关命题,感受了数学的严谨性,对缜密思维、探究能力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学情分析在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三角形》,学生经探索得到了有关三角形全等和等腰三角形的有关命题;在八年级上册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学生已经感受了证明的必要性,并通过平行线有关命题的证明过程,习得了一些根本的证明方法和根本标准,积累了一定的证明经验;而上一课时,学生刚刚证明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为本课时拓展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研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都做了很好的铺垫。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但是完整标准的语言表达还是欠缺的。
所以在命题证明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推理过程,而且要严格标准几何语言表述。
本节课需要创造时机给学生大胆做猜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知识的生成过程.三、教学目标1.进一步探究等腰三角形的特殊性质,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并运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2.探索——发现——猜测——证明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线段,进一步熟悉证明的根本步骤和书写格式,体会证明的必要性;3.在图形的观察中,揭示等腰三角形对称性的本质,开展几何直观,体验数学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等腰三角形的特殊性质及等边三角形的性质;难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五、教学关键运用观察、演绎推理来证明猜测,以全等三角形为推理工具,在交流中突破难点.六、教学方法在猜测验证、合作交流的根底上,教师先用讲授法引导学生证明性质及推理,然后用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分析问题.七、教具学具准备PPT演示课件、实物展台、三角尺八、教学过程1.新知导入同学们,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探究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下面请同学们答复以下问题:等腰三角形都有哪些性质呢?【设计】通过回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为其特殊性质及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的探究做好铺垫.2.新知探究【探究1】等腰三角形的特殊性质画一画:在等腰三角形中作两底角的角平分线、两腰上的中线、两腰上的高.图1追问1:作出的这些线段有什么关系?答案:如图1,作图观察,可以猜测: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角平分线相等,两腰上的中线、两腰上的高相等.【学生活动】学生动手画图,并根据作图找出相等的线段,并得出猜测.【设计】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等活动得到猜测.追问2:你能证明猜测的结论吗?例1: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的角平分线相等.:如图2,在△ABC中,AB=AC,BD和CE是△ABC的角平分线.求证:BD=CE.证明:∵AB=AC,∴∠ABC=∠ACB〔等边对等角〕.∵BD,CE分别平分∠ABC和∠ACB,∴∠1=21∠ABC ,∠2=21∠ACB. 在△BDC 和△CEB 中,∵∠ABC=∠ACB ,BC =BC ,∠1=∠2, 图2∴△BDC ≌△CEB 〔ASA 〕∴BD =CE.即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角平分线相等.【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猜测所得出的结论进行证明,证明完成后组内交流,并认真听教师讲评.变式1: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腰上的中线相等.:如图3,在△ABC 中,AB =AC , BD 和CE 是△ABC 两腰上的中线.求证:BD =CE.证明:∵AB =AC ,∴∠ABC=∠ACB 〔等边对等角〕.∵BD ,CE 分别平分AC 和AB ,∴CD=21AC ,BE=21AB , 在△BDC 和△CEB 中, 图3 ∵CD=BE ,∠ABC=∠ACB ,BC =BC ,∴△BDC ≌△CEB 〔SAS 〕∴BD =CE.即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相等.【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对猜测的证明,然后组内并派小组成员分享证明过程.【设计】通过猜测、证明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几何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议一议:如图4,在等腰三角形ABC 中,点D 、E 分别在AC 和AB 上.〔1〕如果∠ABD =31∠ABC ,∠ABE =31∠ACB ,那么BD =CE 吗?如果∠ABD =41∠ABC ,∠ABE =41∠ACB 呢?由此,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2〕如果CD =31AC ,BE =31AB ,那么BD =CE 吗?如果CD =41AC ,BE =41AB 呢?由此,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图4结论:〔1〕在△ABC 中,如果AB =AC , ∠ABD =n 1∠ABC ,∠ABE =n 1∠ACB ,那么BD =CE.〔2〕在△ABC 中,如果AB =AC , CD =n 1AC ,BE =n1AB ,那么BD =CE. 【学生活动】学生口述答复并作简要证明.追问:为什么等腰三角形有这样的特殊性质?答:因为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所以具有这样的特殊性质.【设计】通过对等腰三角形特殊性质的拓展,引导学生在图形的观察和证明的过程中揭示等腰三角形对称性的本质.变式2: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腰上的高相等.:如图5,在△ABC中,AB=AC,BD和CE是△ABC的高.求证:BD=CE.证明:∵AB=AC,∴∠ABC=∠ACB〔等边对等角〕.∵BD和CE是△ABC的高,∴∠CDB=∠BEC=90°.在△BDC和△CEB中,图5∵∠ABC=∠ACB,∠CDB=∠BEC=90°,BC=CB,∴△BDC≌△CEB〔AAS〕∴BD=CE.即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相等.【学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并对结论进行证明,然后组内交流,最后教师点评.【探究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思考: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那么等边三角形的内角有什么特征呢?猜测: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例2::如图6,在△ABC中,AB=AC=BC.求证:△A=△B=△C=60°.证明:△AB=AC,△△B=△C(等边对等角).又△AC=BC,△△A =△B (等边对等角).△△A =△B =△C .在△ABC 中, 图6△△A +△B +△C =180°,△△A =△B =△C =60°.归纳: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且每个角都等于60° 符号语言:△△ABC 是等边三角形〔或AB =AC =BC 〕,△△A =△B =△C =60°.【学生活动】学生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猜测,然后对所猜测的结论进行证明,完成后班内交流.【设计】通过猜测、验证活动让学生体会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几何语言的标准表达.3.双基稳固例1:如图7,在△ABC 中,AB =AC ,以下条件中,不能使BD =CE 的是〔 〕A. BD ,CE 分别为AC ,AB 上的高B . BD ,CE 分别为∠ABC ,∠ACB 的平分线C. ∠ABD =31∠ABC ,∠ABE =31∠ACB D . ∠ABD =∠BCE【设计】考查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特殊性质的掌握情况. 图7例2:等边△ABC 的两条角平分线BD 和CE 相交所夹锐角的度数为___________.【设计】通过角度的计算题加强学生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运用.例3:如图8,在△ABC中,AB=AC,BD平分∠ABC,交AC于点D,假设BD=BC,则∠A=____________.图8【设计】考查学生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综合应用,利用方程思想与三角形内角和求角的度数.例4:如图9,△ABC与△BDE是等边三角形,连接AE,CD,求证:AE=CD.证明:∵△ABC与△BDE是等边三角形,∴△1=△3=60°,AB=BC,BE=BD∴△1+△2=△2+△3.即△ABE=△CBD.在△ABE和△CBD中,AB=BC,△ABE=△CBD,BE=BD,图9∴△ABE≌△CBD〔SAS〕∴AE=CD.【学生活动】学生先自主完成双基稳固练习,然后小组对答案并进行班级交流,教师点评.【设计】借助手拉手模型引导学生稳固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进一步训练学生标准的几何语言表达,开展几何证明能力.4.课堂小结在课堂的最后,我们一起回忆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同学们答复以下问题:问题1:说说等腰三角形的特殊性质?答案:〔1〕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角平分线相等;〔2〕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相等;〔3〕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相等.问题2:说说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答案: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问题3:本节课学习了哪些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答案: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程思想、逻辑推理.5.变式拓展变式1:如图10,在等边△ABC中,M是AC上一点,N是BC上一点,且AM =BN,△MBC=25°,AN与BM交于点O,则△MON的度数为〔〕A.110°B.105°C.90°D.85° 图10变式2:〔20xx·玉林〕如图11,△AOB=60°,OA=OB,动点C从点O出发,沿射线OB方向移动,以AC为边在右侧作等边△ACD,连接BD,则BD所在直线与OA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是〔〕A.平行B.相交C.垂直D.平行、相交或垂直图11 【设计】两道变式训练一方面为了检查学生对双基稳固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利用等腰三角形的特殊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开展应用意识.6.作业布置必做作业:P7习题第2、3题,变式拓展1、2题选做作业:学案选做7.板书设计教学设计说明与反思逻辑推理是六大数学核心素养之一,逻辑推理是得到数学结论,构建数学体系的重要方式,是数学严谨性根本保证,是人们在数学活动中进行交流的思维品质。
《等腰三角形》第2课时教学设计
《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探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2.理解等腰三角形性质与判定的区别,并会运用其进行推理和证明.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理解和运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难点:学生能够理解等腰三角形性质与判定的区别,能够综合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解决问题.三、教学用具电脑、多媒体、课件、直尺、刻度尺四、相关资源长方形纸片折叠动态演示,与教案一致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1.上Ti课我们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现在大家来回忆一下,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2.“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这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条件:一个三角形中有两条边相等.结论:这两条边所对的角相等.(二)探究新知1.写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这个命题的逆命题.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方法是什么?作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上的高线或底边的中线,将一个三角形的问题转化为两个全等三角形来证明两个角相等.3.类比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方法,你能选择一种来证明这个命题吗?已知:如图,在AAB C中,ZB=ZC.求证:A8=AC・证明:过A点作AE1BC.垂足为£A ZAEB=ZAEC=90a.在zMBE和MCE中,<AAEB=ZAEC.AE=AE,Z.AABE^/^ACE(AA5)..L A8=AC・4.你还有其他证明方法吗?能作底边8C上的中线吗?仿照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还明方法还可以作ZBAC的平分线进行还明•但不能作底边8C上的中线进行证明(找到的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SSA).由上而的推理证明,我们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与成“等角对等边”).几何语言表示:在zMBC中,VZB=ZC•L AB=AC・(三)例题解析【例1】求证: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此题是文字叙述的证明题,我们首先将文字语言转化成相应的几何语言,再根据题意画出相应的几何图形.己知:AO是△ABC的外角的平分线,AD//BC(如图).求证:AB=AC.学生先思考.再分析.要证明AB=AC,可先证明ZB=ZC.接下来,可以找/B,ZC与/EAD,NCA。
《 等腰三角形》 (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1.1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逐步掌握综合法证明的方法,发展推理能力.2.能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3.探索并证明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等边三角形性质的发现和证明.难点:运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简洁的逻辑推理.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等边三角形纸片、直尺或三角板.四、相关资源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的动画,知识卡片图片.五、教学过程【情境导入】请在数学本上画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并在其中画出一些线段(如角平分线、中线、高等),你能发现其中哪些线段相等?请证明你的结论.师生活动:通过画图、测量,可以发现: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两腰上的中线相等,两腰上的高相等.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质探索并证明其中相等的线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与推理能力,提高有条理思考与表达的水平.【探究新知】1.证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已知:在△ABC 中,AB =AC ,BD 和CE 是△ABC 的角平分线. 求证:BD=CE . 证明:∵AB =AC ,∴∠ABC=∠ACB (等边对等角). ∵BD 和CE 分别平分∠ABC 和∠ACB , ∴∠1=21∠ABC ,∠2=21∠ACB . ∴∠1=∠2. 在△BDC 和△CEB 中∵∠ABC =∠ACB ,BC =CB ,∠1=∠2, ∴△BDC ≌△CEB .∴BD=CE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那么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相等吗?高呢?还有其他的结论吗?请证明它们,并与同伴交流.同理可证,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相等,两腰上的高相等. 2.议一议如图,在△ABC 中,AB =AC ,点D ,E 分别在边AC 和AB 上.(1)如果∠ABD=31∠ABC ,∠ACE=31∠ACB ,那么BD =CE 吗?如果∠ABD=41∠ABC ,∠ACE=41∠ACB 呢?由此能得到一个什么结论? (2)如果AD=21AC ,AE=21AB ,那么BD =CE 吗?如果AD=31AC ,AE=31AB ?由此能得到一个什么结论?解:(1)BD =CE . 证明:∵AB =AC ,∴∠ABC=∠ACB (等边对等角). ∵∠ABD=31∠ABC ,∠ACE=31∠ACB , ∴∠ABD=∠ACE . 在△ABD 和△ACE 中∵∠ABD=∠ACE ,AB=AC ,∠A=∠A , ∴△ABD ≌△ACE .∴BD=CE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如果∠ABD=41∠ABC ,∠ACE=41∠ACB ,同理可证BD=CE . 得到结论:在△ABC 中,AB =AC ,∠ABD=n 1∠ABC ,∠ACE=n1∠ACB ,那么BD =CE .(2)BD =CE . 证明:∵AB =AC ,AD=21AC ,AE=21AB , ∴AD=AE ,在△ABD 和△ACE 中∵AD=AE ,∠A=∠A ,AB=AC , ∴△ABD ≌△ACE .∴BD=CE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如果那么如果AD=31AC ,AE=31AB ,同理可证BD=CE . 得到结论:在△ABC 中,AB =AC ,AD=n 1AC ,AE=n1AB ,那么BD =CE .设计意图:这里的两个问题都是要求由特殊情况出发归纳出一般结论,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这种思想.完成上述的猜测和证明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回顾与思考:为什么等腰三角形有这样的特殊性质?一般的三角形有类似的性质吗?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美妙.2. 做一做.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那么等边三角形的内角有什么特征呢?现在请同学们制作等边三角形的纸片如图所示△ABC ,等边三角形的大小可以不一样,把纸片对折,让两边AB ,AC 重叠在一起,折痕为AD ;两边AB ,BC 重叠在一起,折痕为BE ;两边AC ,BC 重叠在一起,折痕为CF ,如图所示,你能发现什么现象吗?∠A =∠B =∠C =60°.结论: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 已知:在△ABC 中,AB =AC =BC , 求证:∠A =∠B =∠C =60°.证明:∵AB =AC ,∴∠ B =∠C (等边对等角). 又∵AC =BC ,∴∠A = ∠B (等边对等角). ∴∠A =∠B =∠C . ∵∠A +∠B +∠C =180°, ∴∠A =∠B =∠C =60°.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操作、验证和小组合作交流,得出并证明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典例精析】例 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E 是AC 上一点,D 是BC 延长线上一点,连接BE ,DE .若∠ABE =40°,BE =DE ,求∠CED 的度数.CAB解析:因为△ABC 三个内角为60°,∠ABE =40°,求出∠EBC 的度数,因为BE =DE ,所以得到∠EBC =∠D ,求出∠D 的度数,利用外角性质即可求出∠CED 的度数.解:∵△ABC 是等边三角形, ∴∠ABC =∠ACB =60°. ∵∠ABE =40°,∴∠EBC =∠ABC -∠ABE =60°-40°=20°. ∵BE =DE ,∴∠D =∠EBC =20°,∴∠CED =∠ACB -∠D =40°.设计意图: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它的三个内角都是60°,这个性质常常应用在求三角形角度的问题上,所以必须熟练掌握.四、课堂练习1.下列命题不正确的是( ) A .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不能是钝角 B .等腰三角形不能是直角三角形C .若一个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那么它一定是等边三角形D .两个全等的且有一个锐角为30°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等边三角形 2.等边三角形中,高、中线、角平分线共有( )A .3条.B .6条.C .9条.D .7条.3.已知△ABC 中,∠A =∠B =60°,△ABC 的周长为12cm ,则AB =__________cm . 4.已知△ABC 中,∠A =∠B =60°,AB =3cm ,则△ABC的周长为______cm .5.如图,△ABC 为等边三角形,点D 是AC 边上的中点,则∠CBD =________.C AB6.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CBD=90°,BD=BC ,则∠1的度数是________.7.如图,等边三角形ABC 中,BD 是AC 边上的中线,BD =BE ,求∠EDA 的度数.8.如图,△ABC 和△ADE 都是等边三角形,已知△ABC 的周长为18cm ,EC =2cm ,求△ADE 的周长.参考答案:1.B .2.A .3.4. 4.9.5.30°. 6.75°.解析: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计算图形中角的度数是等边三角形性质的重要应用 解:因为△ABC 是等边三角形.所以. 因为,所以. 所以32∠=∠.在ABD ∆中,因为9060CBD ABC ∠=∠=,. 所以150ABD ∠=,所以215∠=. 所以1275ABC ∠=∠+∠=. 7.解:∵△ABC 是等边三角形, ∴∠A =∠ABC = 60°. ∵ BD 是AC 边上的中线,∴BD ⊥AC , 则∠ADB =90°,BD 平分∠ABC ,则∠ABD =30°. ∵BD =BE ,∴∠BDE =∠BED =75°,∴∠EDA =∠ADB -∠BDE =90°-75°=15°.60AB BC ABC =∠=,BD BC =AB BD =321DCBACDE BACDEBA8.解:∵△ABC 是等边三角形.△ABC 的周长为18cm , EC =2cm . ∴AB =AC =BC =6cm ,AE = AC - EC =6-2=4cm . ∵△ADE 是等边三角形, ∴△ADE 的周长为4×3=12cm .六、课堂小结1.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两腰上的中线相等,两腰上的高相等. 2.在△ABC 中,AB =AC ,∠ABD=n 1∠ABC ,∠ACE=n 1∠ACB ,那么BD =CE . 在△ABC 中,AB =AC ,AD=n 1AC ,AE=n1AB ,那么BD =CE .3. 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七、板书设计1.1 等腰三角形(2)1.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两腰上的中线相等,两腰上的高相等. 2.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
八年级《等腰三角形》数学教案4篇
八年级《等腰三角形》数学教案4篇教案,也称课时计划,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教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通常包括:班级、学科、课题、上课时间、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的进程和时间分配等。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感谢您的欣赏。
八年级《等腰三角形》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3.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的应用.1.经历作(画)出等腰三角形的过程,•从轴对称的角度去体会等腰三角形的特点.2.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学生的操作和思考,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并在探究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教学重点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及其应用.教学方法探究归纳法.教具准备师: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生:硬纸、剪刀.教学过程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探究了轴对称的性质,•并且能够作出一个简单平面图形关于某一直线的轴对称图形,•还能够通过轴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这节课我们就是从轴对称的角度来认识一些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来研究:①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②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生]有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三角形不是.[师]那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生]满足轴对称的条件的三角形就是轴对称图形,•也就是将三角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就是轴对称图形.[师]很好,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种成轴对称图形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Ⅱ.导入新课[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做一个等腰三角形.作一条直线L,在L上取点A,在L外取点B,作出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C,连结AB、BC、CA,则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生乙]在甲同学的做法中,A点可以取直线L上的任意一点.[师]对,按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得到一系列的等腰三角形.现在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硬纸和剪刀,按自己设计的方法,也可以用课本P138探究中的方法,•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师]按照我们的做法,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底角.同学们在自己作出的等腰三角形中,注明它的腰、底边、顶角和底角.[师]有了上述概念,同学们来想一想.(演示课件)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请找出它的对称轴.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有什么关系?3.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4.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呢?[生甲]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所以把这两条腰重合对折三角形便知: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师]同学们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进行折叠,找出它的对称轴,并看它的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生乙]我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折叠后,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生丙]我把等腰三角形折叠,使两腰重合,这样顶角平分线两旁的部分就可以重合,所以可以验证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生丁]我把等腰三角形沿底边上的中线对折,可以看到它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说明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生戊]老师,我发现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也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师]你们说的是同一条直线吗?大家来动手折叠、观察.[生齐声]它们是同一条直线.[师]很好.现在同学们来归纳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生]我沿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对折,发现它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由此可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而且还可以知道顶角的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底边上的高.[师]很好,大家看屏幕.(演示课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通常称作“三线合一”).[师]由上面折叠的过程获得启发,我们可以通过作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来证明这些性质.同学们现在就动手来写出这些证明过程).(投影仪演示学生证明过程)[生甲]如右图,在ABC中,AB=AC,作底边BC的中线AD,因为所以BAD≌CAD(SSS).所以∠B=∠C.[生乙]如右图,在ABC中,AB=AC,作顶角∠BAC的角平分线AD,因为所以BAD≌CAD.所以BD=CD,∠BDA=∠CDA=∠BDC=90°.[师]很好,甲、乙两同学给出了等腰三角形两个性质的证明,过程也写得很条理、很规范.下面我们来看大屏幕.(演示课件)[例1]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数.[师]同学们先思考一下,我们再来分析这个题.[生]根据等边对等角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A=∠ABD,∠ABC=∠C=∠BDC,•再由∠BDC=∠A+∠ABD,就可得到∠ABC=∠C=∠BDC=2∠A.再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就可求出ABC的三个内角.[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好,对我们以前学过的定理也很熟悉.如果我们在解的过程中把∠A设为x的话,那么∠ABC、∠C都可以用x来表示,这样过程就更简捷.(课件演示)[例]因为AB=AC,BD=BC=AD,所以∠ABC=∠C=∠BDC.∠A=∠ABD(等边对等角).设∠A=x,则∠BDC=∠A+∠ABD=2x,从而∠ABC=∠C=∠BDC=2x.于是在ABC中,有∠A+∠ABC+∠C=x+2x+2x=180°,解得x=36°.在ABC中,∠A=35°,∠ABC=∠C=72°.[师]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Ⅲ.随堂练习(一)课本P141练习1、2、3.练习1.如下图,在下列等腰三角形中,分别求出它们的底角的度数.答案:(1)72°(2)30°2.如右图,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AC,∠BAC=90°),AD是底边BC上的高,标出∠B、∠C、∠BAD、∠DAC的度数,图中有哪些相等线段?答案:∠B=∠C=∠BAD=∠DAC=45°;AB=AC,BD=DC=AD.3.如右图,在ABC中,AB=AD=DC,∠BAD=26°,求∠B和∠C的度数.答:∠B=77°,∠C=38.5°.(二)阅读课本P138~P140,然后小结.Ⅳ.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对性质作了简单的应用.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它顶角的平分线,并且它的顶角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高.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首先就是要理解并掌握这些性质,并且能够灵活应用它们.Ⅴ.课后作业(一)课本P147─1、3、4、8题.(二)1.预习课本P141~P143.2.预习提纲:等腰三角形的判定.Ⅵ.活动与探究如右图,在ABC中,过C作∠BAC的平分线AD的垂线,垂足为D,DE∥AB交AC于E.求证:AE=CE.过程: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结果:证明:延长CD交AB的延长线于P,如右图,在ADP 和ADC中ADP≌ADC.∠P=∠ACD.又DE∥AP,∠4=∠P.∠4=∠ACD.DE=EC.同理可证:AE=DE.AE=CE.板书设计§14.3.1.1等腰三角形(一)一、设计方案作出一个等腰三角形二、等腰三角形性质1.等边对等角2.三线合一三、例题分析四、随堂练习五、课时小结六、课后作业八年级《等腰三角形》数学教案2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现实生活中,等腰三角形的应用比比皆是.所以,利用“轴对称”的知识,进一步研究等腰三角形的特殊性质,不仅是现实生活的需要,而且从思想方法和知识储备上,为今后研究“四边形”和“圆”的性质打下坚实的基础.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是几何论证过程中,证明“两个角相等”的重要方法之一.“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三条重要线段重合”的性质是今后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两个角相等”等结论的重要理论依据.教学重点:1. 让学生主动经历思考和探索的过程.2. 掌握等腰三角形性质及其应用.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理解和探究过程.二、学情分析本年级的学生已经研究过一般三角形的性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动手能力强,善于与同伴交流,这就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知识、能力、情感方面的准备.不同层次的学生因为基础不同,在学习中必然会出现相异构想,这也将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关注的一点.三、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1.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 了解等边三角形的概念并探索其性质3. 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2.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经历了观察、动手实践、猜想、验证等数学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了学生的归纳推理,类比迁移的能力. 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的进行讨论和质疑,提高了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情境创设,使学生感受到等腰三角形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必要性.2.通过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归纳,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结论的发现,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3.通过小组合作,发展学生互帮互助的精神,体验合作学习中的乐趣和成就感.四、教法分析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采取了激疑引趣——猜想探究——应用体验——建构延伸的教学模式,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同学们,我们在七年级已研究了一般三角形的性质,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特殊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边都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让你联想到等腰三角形?首先让学生明确:本学段的几何图形都是按一般的到特殊的顺序研究的.通过学生描述等腰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以及研究等腰三角形的必要性.剪纸游戏你能利用手中的这个矩形纸片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吗? 注意安全呦!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会有自己的想法,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利用对折纸片,再“剪一刀”就是就得到了两条“腰”;可能还有的同学会利用正方形的折法,获得特殊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可能还有同学先画图,再依线条剪得.在这个过程中,注重落实三维目标.让学生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更好的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我不失时机的对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使活动更加深入,课堂充满愉悦和温馨.知其然,更重要的是知其所以然.因此,我力求让学生关注剪法的理性思考.我设计了问题:你是如何想到的? 为的是剖析学生的思维过程:“折叠”就是为了得到“对称轴”,“剪一刀”就是就得到了两条“腰”,由“重合”保证了“等腰”.这样就建立了“操作”与“证明”的中间桥梁.从实际操作中得到证明的方法,也为发现“三线合一”做了铺垫.提出问题:等腰三角形还有什么性质?请提出你的猜想,验证你的猜想?并填写在学案上.合作小组活动规则:1、有主记录员记录小组的结论;2、定出小组的主发言人(其它同学可作补充);3、小组探究出的结论是什么?4、说明你们小组所获得结论的理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性质一: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性质二: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重合(简称“三线合一”).学情分析: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尽管在教学过程中,因为学生的相异构想,数学猜想的初始叙述不准确,甚至不正确,但我不会立即去纠正他们,而是让同学们不断地质疑﹑辨析、研讨和归纳,逐渐完善结论.让他们真正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真正的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努力创设和谐的教育教学的生态环境.通过设置恰当的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动手实践、猜想、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这种探究的学习过程,恰恰是研究几何图形性质的一般规律和方法.(1)在此环节中,我的教学要充分把握好“四让”:能让学生观察的,尽量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尽量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达的,尽量让学生表达;能让学生作结论的,尽量让学生作结论.这种教学方式,把学习的过程真正还给学生,不怕学生说不好,不怕学生出问题,其实学生说不好的地方、学生出问题的地方都正是我们应该教的地方,是教学的切入点、着眼点、增长点.(2)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听取和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指导.巩固知识1.等腰三角形顶角为70°,它的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________;2.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70°,它的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_____;3.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100°,它的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_____.内化知识1.如图1,在△ABC中,AB=AC,AD⊥BC,∠BAC=120°你能求出∠BAD的度数吗?知识迁移等边三角形有什么特殊的性质?简单地叙述理由.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拓展延伸如图2,在△ABC中,AB=AC,点D,E在BC上,AD=AE,你能说明BD=EC?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知识基础、经验和能力的差异,我为学生提供了层次分明的反馈练习.将练习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以适应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拾阶而上,逐步掌握知识,使学困生达到简单运用水平,中等生达到综合运用水平,优等生达到创建水平.畅谈收获总结活动情况,重在肯定与鼓励.引导学生从本课学习中所得到的新知识,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新旧知识的联系等方面进行反思,提高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网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回顾探究过程中所用到的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方法,启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为学生的下一步学习做好铺垫.反思过程不仅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继续,更重要的是一种提高和发展自己的过程.基础性作业:P65 习题1、2、3、4八年级《等腰三角形》数学教案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等腰三角形(第二课时)》教案
《等腰三角形(第二课时)》教案对于一个三角形,怎样判定它是不是等腰三角形呢?我们已经知道的方法是看它是否有两条边相等.现在我们将学习另一种判定方法.问题1: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有什么关系?探究发现: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问题2:探究所得结论中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又分别是什么呢? 如何证明这个命题?题设: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 结论:这两个角所对的边相等.已知:如图,在△ABC 中,∠B=∠C. 求证:AB =AC.证法1:如图,作△ABC 的角平分线AD.在△BAD 和△CAD 中,{∠1=∠2,∠B =∠C,AD =AD,∴ △BAD ≌△CAD(AAS).∴ AB=AC.证法2:如图,作△ABC 的边BC 上的高AD. ∵ AD 是BC 边上的高, ∴ ∠ADB=∠ADC.在△BAD 和△CAD 中,{∠ADB =∠ADC,∠B =∠C,AD =AD, ∴ △BAD ≌△CAD(AAS). ∴ AB=AC.证法3:如图,作△ABC 的中线AD ,作DE ⊥AB ,DF ⊥AC ,垂足分别为E,F.在△DBE 和△DCF 中, {BD =DC,∠B =∠C,∠BED =∠CFD,∴ △DBE ≌△DCF(AAS), ∴ DE=DF.又DE ⊥AB,DF ⊥AC ,∴ ∠1=∠2. 由∠B =∠C ,∠1=∠2,BD=CD, 得△ABD ≌△ACD(AAS), ∴ AB=AC. 总结: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符号语言:∵ 在△ABC 中,∠B=∠C, ∴ AB=AC.思考: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比较看有什么区别? 例1 求证: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已知:如图,∠CAE 是△ABC 的外角,∠1=∠2,AD ∥BC. 求证:AB=AC. 证明:∵ AD ∥BC ,∴ ∠1=∠B( ), ∠2=∠C( ). 而已知∠1=∠2, ∴ ∠B=∠C.∴ AB=AC( ).例2 已知等腰三角形底边长为a ,底边上的高为h ,求作这个等腰三角形.思考作图步骤,教师再讲解规范作图方法.作法: 如图,2分钟2分钟2分钟课堂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作线段AB=a;(2)作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MN,与AB相交于点D;(3)在MN上取一点C,使DC=h;(4)连接AC,BC,则△ABC 就是所求作的等腰三角形.练习:已知:如图所示,AD∥BC,BD平分∠ABC,试判断△ABD的形状,并说明理由.解:△ABD是等腰三角形.理由:∵ AD∥BC,∴∠ADB=∠DBC.又∵ BD平分∠ABC,∴∠ABD=∠DBC,∴∠ADB=∠ABD,∴ AB=AD,∴△ABD是等腰三角形.知识内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使用时注意是指同一个三角形中数学方法:判定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一般做法是通过全等或利用“等角对等边”,运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比较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等边对等角”与“等角对等边”,条件与结论是对调的,运用逆向思维观察和思考,可以提升自己的理性思维.1.一个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为130°,且它恰好等于一个不相邻的内角的2倍.这个三角形是( C )A.钝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C.等腰三角形D.等边三角形2.如图,已知∠A=36°,∠DBC=36°,∠C=72°,则∠DBC=_____,∠BDC=_____,图中的等腰三角形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36°,72°,△ABC、△DBA、△BCD.3.已知:如图,AB=DC,BD=CA,BD与CA相交于点E.求证:△AED是等腰三角形.证明:∵AB=DC,BD=CA,AD=DA,∴△ABD≌△DCA(SSS),∴∠ADB=∠DA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AE=DE(等角对等边),∴ △AED是等腰三角形.4.如图,上午10 时,一条船从A处出发以每小时20海里的速度向正北航行,中午12时到达B处,从A、B望灯塔C,测得∠NAC=40°,∠NBC=80°. 求从B处到灯塔C的距离.解:∵∠NBC=∠A+∠C,∴∠C=80°−40°= 40°,∴∠C = ∠A,∴ BA=BC(等角对等边).∵AB=20×(12−10)=40(海里),∴BC=40 海里.答:B 处距离灯塔C 40海里.知能演练提升一、能力提升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等腰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互相重合B.顶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C.等腰三角形一边不可以是另一边的2倍D.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2.如图,在△ABC中,AB=AC,过点A作AD∥BC.若∠1=50°,则∠CAD的大小为()A.50°B.65°C.80°D.60°3.如图,已知等腰三角形ABC,AB=AC.若以点B为圆心,BC长为半径画弧,交腰AC于点E,则下列结论一定正确的是()A.AE=ECB.AE=BEC.∠EBC=∠BACD.∠EBC=∠ABE4.如图,AB=AC,AB的垂直平分线MN交AC于点D,若∠C=65°,则∠DBC的度数是()A.25°B.20°C.30°D.15°5.如图,直线l1∥l2,以直线l1上的点A为圆心、适当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直线l1,l2于点B,C,连接AC,BC.若∠ABC=67°,则∠1的度数为.★6.在△ABC中,AB=AC,AB的垂直平分线l与AC所在的直线相交所得到的锐角为50°,则∠B的度数是.7.如图,点D在△ABC的边AB上,且DC=DA=DB.求证:△ABC是直角三角形.二、创新应用★8.数学课上,张老师举了下面的例题:例1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110°,求∠B的度数.(答案:35°)例2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40°,求∠B的度数.(答案:40°,70°或100°)张老师启发同学们进行变式,小敏编了如下一道题:变式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80°,求∠B的度数.(1)请你解答以上的变式题.(2)解(1)后,小敏发现,∠A的度数不同,得到∠B的度数的个数也可能不同.如果在等腰三角形ABC中,设∠A=x°,当∠B有三个不同的度数时,请你探索x的取值范围.知能演练·提升一、能力提升1.D2.B3.C4.D∵AB=AC,∴∠ABC=∠C=65°,∴∠A=180°-∠ABC-∠C=50°.∵MN垂直平分AB,∴AD=BD,∴∠A=∠ABD=50°,∴∠DBC=∠ABC-∠ABD=15°.5.46°6.70°或20°分两种情况,如图.7.证明∵DC=DA,∴∠A=∠ACD.∵DC=DB,∴∠B=∠BCD.∵∠A+∠ACD+∠BCD+∠B=180°,∴∠ACD+∠BCD=90°,即∠ACB=90°.∴△ABC是直角三角形.二、创新应用8.解(1)当∠A为顶角时,∠B=50°;当∠A为底角时,若∠B为顶角,则∠B=20°,若∠B为底角,则∠B=80°.综上可知,∠B=50°,20°或80°.(2)分两种情况.①当90≤x<180时,∠A只能为顶角,∠B的度数只有一个.②当0<x<90时,若∠A为顶角,则∠B=180°-x°2;若∠A为底角,则∠B=x°或180°-2x°,当180-x2≠180-2x,且180-x2≠x,且180-2x≠x,即x≠60时,∠B有三个不同的度数.综合①②,知当0<x<90,且x≠60时,∠B有三个不同的度数.。
等腰三角形教案设计5篇
等腰三角形教案设计5篇等腰三角形教案1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推论;2.掌握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运用;3.通过例题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5.通过知识的纵横迁移感受数学的辩证特征.二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三教学难点性质与判定的区别四教学流程1新课背景知识复习(1)请同学们说出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的概念估计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这里重点复习怎样分清题设和结论。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内容是什么?并检验它的逆命题是否为真命题? 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上述结论,教师稍加整理后给出规范叙述: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由学生说出已知求证,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文字转化为数学语言的方法.已知:如图,△ABC中,∠B=∠C.求证:AB=AC.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联想证有关线段相等的知识知道,先需构成以ABAC为对应边的全等三角形.因为已知∠B=∠C,没有对应相等边,所以需添辅助线为两个三角形的公共边,因此辅助线应从A点引起.再让学生回想等腰三角形中常添的辅助线,学生可找出作∠BAC的平分线AD或作BC边上的高AD等证三角形全等的不同方法,从而推出AB=AC.注意:(1)要弄清判定定理的条件和结论,不要与性质定理混淆.(2)不能说“一个三角形两底角相等,那么两腰边相等”,因为还未判定它是一个等腰三角形.(3)判定定理得到的结论是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是已知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得到边边和角角关系.2.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要让学生自己推证这两条推论.小结:证明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方法:①等腰三角形定义;②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证明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的方法:①等边三角形定义;②推论1;③推论2. 3.应用举例例1.求证: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分析:让学生画图,写出已知求证,启发学生遇到已知中有外角时,常常考虑应用外角的两个特性①它与相邻的内角互补;②它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要证AB=AC,可先证明∠B=∠C,因为已知∠1=∠2,所以可以设法找出∠B∠C 与∠1∠2的关系.已知:∠CAE是△ABC的外角,∠1=∠2,AD∥BC.求证:AB=AC.证明:(略)由学生板演即可.补充例题:(投影展示)1.已知:如图,AB=AD,∠B=∠D.求证:CB=CD.分析:解具体问题时要突出边角转换环节,要证CB=CD,需构造一个以 CBCD 为腰的等腰三角形,连结BD,需证∠CBD=∠CDB,但已知∠B=∠D,由AB=AD可证∠ABD=∠ADB,从而证得∠CDB=∠CBD,推出CB=CD.证明:连结BD,在中,(已知)(等边对等角)(已知)即(等角对等边)小结:求线段相等一般在三角形中求解,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构造三角形,找出边角关系.2.已知,在中,的平分线与的外角平分线交于D,过D作DE//BC交AC与F,交AB于E,求证:EF=BE-CF. 分析:对于三个线段间关系,尽量转化为等量关系,由于本题有两个角平分线和平行线,可以通过角找边的关系,BE=DE,DF=CF即可证明结论.证明: DE//BC(已知),BE=DE,同理DF=CF. EF=DE-DF EF=BE-CF 小结:(1)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及推论.(2)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证法.七.练习教材 P.75中123.八.作业教材 P.83 中 1.1)2)3);2345.五板书设计等腰三角形教案2§12.3.1.2 等腰三角形判定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二)能力训练要求通过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例题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探索,让学生体会探索学习的乐趣,并通过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简单应用,加深对定理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探索和应用。
等腰三角形第二课时(精品教案设计)
双塔初中 八 年级 数学 科 导学案 课题 《等腰三角形》第二课时 时间: 月 日 班 姓名:学习目标: 会证明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线段,进一步熟悉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重难点:【教学重点】证明有关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线段。
【教学难点】得出合作探究三的两个结论。
一、知识回顾(3分钟,提问3、4号学生,学法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组长组织交流)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 。
简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_________、底边上的 、底边上的 互相重合。
(简称___________) 二、自主学习(用时10分钟,提问3号学生。
学法指导:独立完成,小组合作交流) 探究一 证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已知:如图,在△ABC 中,AB=AC ,BD 、CE 是△ABC 的角平分线. 求证:BD=CE . 证明:∵AB =AC ,∴∠ =∠ACB(等边对等角). ∵∠1= ∠ABC,∠2= ∠ABC, ∴∠1=∠2.在△BDC 和△CEB 中,∠ACB=∠ABC,BC= ,∠1=∠2. ∴△BDC≌△CEB(ASA).∴BD=C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探究二 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相等吗?高相等吗?(如果相等,证明一个即可)三、合作探究(用时20分钟,学法指导:2号学生展示,其他人独立完成,小组合作交流) 探究三:在△ABC 中,AB==AC,点D ,E 分别在边AB 、AC 上.(1) 如果∠ABD = 31∠ABC ,∠ACE =31∠ACB ,那么BD=CE 吗?(如果相等,写出证明过程)(2) 如果∠ABD =41∠ABC ,∠ACE =41∠ACB 呢?(猜想)(3) 如果AD=12 AC ,AE=12 AB ,那么BD=CE 吗?(如果相等,写出证明过程) 如果AD=13 AC ,AE=13AB 呢?(猜想)结论(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四:证明定理: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内角都等于60°.四、课堂小结(2分钟,提问3、4号学生) 五、当堂检测(15分钟,学法指导:写在学案背面,独立完成,教师批改1,2号,学生交流改正) 1、随堂练习12、练习册P5第11题 六、拓展提升(学法指导:课下小组合作交流完成。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1等腰三角形(第2课时)教学设计
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严谨治学的态度。
学生在探索等腰三角形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学会严谨的思考问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养勇于探索、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4.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服务于社会的意识。
2.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找出至少三个含有等腰三角形的事物,并简要说明等腰三角形在这些实例中的作用。
“请大家观察生活,找出三个含有等腰三角形的事物,并思考等腰三角形在这些事物中的作用。下节课我们将分享彼此的发现。”
3.设计一道综合性的应用题,要求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解决问题。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与同学讨论。
2.教师强调本节课的重点,提醒学生注意在实际问题中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请大家注意,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我们要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课后请同学们完成以下作业: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完成课后练习题,并结合生活实际,思考等腰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前期的数学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全等三角形以及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然而,学生在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理解和运用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引导和帮助。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腰三角形模型,发现并总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同学们,你们发现了等腰三角形的哪些性质?它们分别是底边相等、底角相等、顶角平分线、高线和中线重合。”
《等腰三角形》第2课时 教学设计【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第 2 课时等边三角形是新人教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3章第3节内容,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探究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以及定理的推理证明和初步应用.本教材是学生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和等腰三角形有关知识后学习的,在实际生活中总能找到等边三角形的影子,它不仅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让我们在生活中体验到特殊的对称美,而且为我们的数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素材.这一课的内容不仅是等腰三角形的延续,而且为今后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提供了重要依据,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1.理解并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定义,探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能够用等边三角形的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2.在探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过程中,体会知识间的关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①【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定义,探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2.够用等边三角形的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教学难点】等边三角形性质和判定的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具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前准备◆◆教材分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下列图片中有你熟悉的数学图形吗?你能说出此图形的名称吗?问题:满足什么条件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请分别画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结合你画的图形说出它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联系: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区别:等边三角形有三条相等的边,而等腰三角形只有两条.问题:等腰三角形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呢?从边的角度:两腰相等;从角的角度:等边对等角;从对称性的角度:轴对称图形、三线合一.思考: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用于等边三角形,你能得到什么结论?结合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你能填出等边三角形对应的结论吗?对“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这一结论进行证明.已知:△ABC是等边三角形.求证:∠A=∠B=∠C=60°.证明:∵△ABC是等边三角形,∴BC=AC,BC=AB.∴∠A=∠B,∠A=∠C.∴∠A=∠B=∠C.∵∠A+∠B+∠C=180°,∴∠A=60°.∴∠A=∠B=∠C=60°.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符号语言:∵△ABC是等边三角形,∴∠A=∠B=∠C=60°.思考:利用所学知识判断,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若是轴对称图形,请画出它的对称轴.问题:等边三角形除了用定义(即用边)来判定以外,能否利用角来判定呢?思考: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满足什么条件是等边三角形?思考:一个等腰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是等边三角形?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或者一个角为60°的等腰三角形.请你将得到的这两个命题进行证明.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符号语言:在△ABC中,∵∠A=∠B=∠C,∴△ABC是等边三角形.已知:在△ABC中,∠A =∠B =∠C.求证:△ABC是等边三角形.证明:∵∠A =∠B,∠B =∠C,∴BC = AC,AC = AB.∴AB = BC = AC.∴△ABC是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2:有一个角为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符号语言:在△ABC中,∵BC=AC,∠A=60°,∴△ABC是等边三角形.已知:在△ABC中,AC = BC且∠A = 60°.求证:△ABC是等边三角形.证明:∵AB=AC∴∠B=∠C∵∠B+∠C=180°-∠A∴∠B=∠C=1/2(180°-60°)=60°∴∠A=∠B=∠C∴AB=BC=AC判定等边三角形的方法:从边的角度:等边三角形的定义;从角的角度:等边三角形的两条判定定理.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2:有一个角为60°的等腰三角形.三、运用新知例4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DE∥BC,分别交AB,AC于点D,E.求证:△ADE 是等边三角形.思考:这个特殊的直角三角形相比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有什么不同之处,它有什么特殊性质?活动:用两个全等的含30°角的直角三角尺,你能拼出怎样的三角形?能拼出等边三角形吗?请说说你的理由.问题:你能借助这个图形,找到含30°角的直角△ABC的直角边BC与斜边AB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吗?猜想: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问题:请说一说你猜想的命题中,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并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表述出来.思考:这个命题是真命题吗?请进行证明.已知:如图,在Rt△ABC中,∠C=90°,∠A=30°.求证:BC=AB.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符号语言:∵在Rt△ABC中,∠C=90°,∠A=30°,∴BC=AB.例5如图是屋架设计图的一部分,点D是斜梁AB的中点,立柱BC、DE垂直于横梁AC,AB=7.4cm,∠A=30°,立柱BC、DE要多长?解:∵DE⊥AC,BC⊥AC,∠A = 30°,∴BC = 1/2 AB,DE = 1/2AD.∴BC = 3.7(m).又AD = 1/2AB,∴DE = 1/2AD = 1.85(m).立柱BC的长是3.7 m,DE的长是1.85 m.四、巩固小结(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2)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相比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共有几种判定等边三角形的方法?(3)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谈研究三角形的方法.(4)在应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时,能解决哪些问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教学反思。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2.3.1《等腰三角形》(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2.3.1《等腰三角形》(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等腰三角形是八年级数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学习三角形分类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性质和证明的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以及等腰三角形的应用。
在教材中,通过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性质,对三角形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等腰三角形作为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推理,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加深对三角形分类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能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推理,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培养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对等腰三角形的学习,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2.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发现法: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和推理,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给出一些等腰三角形的例子,让学生分析其性质和判定。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实践,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等腰三角形的模型、三角板、直尺、圆规等。
2.学具:学生每人一份等腰三角形的模型、三角板、直尺、圆规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我们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哪些性质?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有什么区别?”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等腰三角形的模型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等腰三角形的特点,并提出问题:“你们发现等腰三角形有哪些特殊的性质?”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用三角板、直尺、圆规等工具,自己动手做出等腰三角形,并观察其性质。
等腰三角形的教学设计(9篇)
等腰三角形的教学设计(9篇)等腰三角形篇一2.5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2)教学目标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2.知道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以及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3.经历折纸、画图、观察、推理等操作活动的合理性进行证明的过程,不断感受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都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
4.会用“因为……所以……理由是……”或“根据……因为……所以……”等方式来进行说理,进一步发展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提高演绎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地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运用定理解决问题及简洁地逻辑推理。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思路前面我们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说说你对等腰三角形的认识。
本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
一、创设情境如图所示△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没了,只留下一条底边bc 和一个底角△c.请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等腰三角形abc重新画出来?大家试试看。
1.学生观察思考,提出猜想。
2.小组交流讨论。
一方面回忆等边对等角及其研究方法,为学生研究等角对等边提供研究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创设情境,自然地引入课题。
二、探索发现一请同学们分别拿出一张半透明纸,做一个实验,按以下方法进行操作:(1)在半透明纸上画一条长为6cm的线段bc.(2)以bc为始边,分别以点b和点c为顶点,在bc的同侧用量角器画两个相等的锐角,两角终边的交点为a.(3)用刻度尺找出bc的中点d,连接ad,然后沿ad对折。
问题1:ab与ac有什么数量关系?问题2:请用语言叙述你的发现。
1.根据实验要求进行操作。
2.画出图形、观察猜想。
3.小组合作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演示折叠过程为进一步的说理和推理提供思路。
通过动手操作、演示、观察、猜想、体验、感悟等学习活动,获得知识为今后学生进行探索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三、分析证明思考:我们利用了折叠、度量得到了上述结论,那么如何证明这些结论呢?问题3:已知如图,在△abc中,△b=△c.求证:ab=ac.引导学分析问题,综合证明。
等腰三角形教案(第二课时)
教育实习教案实习学校实习班级实习科目数学教学课题§12.3.2等腰三角形(二)所用教材教材名称: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一节,第3课时自用参考书《优秀教案》《课课通》课时安排共1个课时教学用具直尺、圆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2)区别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3)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证明线段或角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进一步体验轴对称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2)通过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简单应用,加深对定理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分析,体验到学习知识的乐趣,思考的魅力,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2)经历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和应用教学难点(1)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探索和应用;(2)等腰三角形判定与性质的区别。
教学方法学生独立探究、合作交流与教师引导相结合板书设计等腰三角形(2)1、复习:等腰三角形性质例2:已知:2、等腰三角形判定: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求证: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
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问题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现在大家来回忆一下,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生: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地边上的高相互重合(三线合一)师:如图,已知AC=BD,是否能根据等边对等角得到,这两条边所对的角DABAB C∠=∠呢?如果不可以,那是为什么呢?教师根据这个问题提醒学生注意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边对等角中,要求是两条相等的边所拼成的一个三角形中才存在以上的性质,本题中的两条边虽然相等,但是却不构成一个三角形,故这两边所对的角也就不一定是相等的。
1等腰三角形第2课时-初中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一、教学内容
《等腰三角形》第2课时,北师大版初中八年级下册数学。本节课将深入探讨以下内容: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具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两边长度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判定方法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等腰三角形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有几个地方值得反思和总结。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等腰三角形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用硬纸板制作等腰三角形,并验证其性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包括两个角相等和两边长度相等的情况。
(3)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与面积计算:学生需要掌握等腰三角
2.教学难点
(1)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推理过程:学生需要理解如何从具体的等腰三角形实例中抽象出一般性规律,并能运用逻辑推理证明这些性质。
首先,关于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讲解,我发现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具体实例得出性质时,有些学生并不能很快地抓住关键信息。这说明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可以尝试通过设置一些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3.3.1等腰三角形(第二课时)教案
等腰三角形教案(第二课时)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2、内容解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轴对称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这为我们提供了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新方法.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探索并证明等腰三角形判定。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探索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2)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会运用其进行简单的证明.(3)了解等腰三角形的尺规作图.2、过程与方法(1)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进一步体验轴对称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2)通过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简单应用,加深对定理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分析,体验到学习知识的乐趣,思考的魅力,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2)经历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和运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2、难点:等腰三角形判定的利用作中线的证明方法。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1、教学方法:师生问答探究教学法数形结合法2、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PPT)、圆规直尺作图分析五、教学过程(一)、教学流程设计。
1、复习旧知,回顾思考: 通过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复习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2、讨论分析,论证性质: 通过探索,归纳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并予以证明;3、课堂练习,师演生学:在解题过程中加深对判定的理解,学会判定的运用及等腰三角形的画法;4、梳理反思,布置作业:回顾反思,从知识、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谈收获。
(二)、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境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一、复习旧知,回顾思考: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内容是什么?这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分别是什么?回顾:性质定理证明方法是什么?思考:一个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是等腰三角形?如图,位于海上A,B两处的两艘救生船接到O处遇险船只的报警,当时测得∠A=∠B。
最新版初中数学教案《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精品教案(2022年创作)
第2课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一、新课导入1.导入课题:我们知道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角相等,反过来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是否也相等呢?这节课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研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2.学习目标:(1)会阐述、推证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2)会运用判定定理解决证明线段相等的问题.3.学习重、难点:重点: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灵活运用.难点:探求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证明.二、分层学习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2)自学时间:5分钟.(3)自学方法:经历“操作——猜想——归纳——结论〞过程,分清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题设与结论.(4)探究提纲:①按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②如图,在△ABC中,∠B=∠C,那么AB与AC相等吗?假设相等,又该如何证明呢?a.猜想:AB=AC.b.要证明两条线段相等,按以往的经验是采用什么方法?证三角形全等.c.要采用这些方法,图中具备采用这种方法的条件吗?假设不具备,应怎么办?不具备,作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d.根据思路,并写出你的证明.证明:作AD⊥BC于点D,那么∠ADB=∠ADC=90°.在△ABD和△ACD中,∠B=∠C,∠ADB=∠ADC,AD=AD,∴△ABD≌△ACD(AAS).∴AB=AC.e.将你上述探究的结论用文字表述出来:等角对等边.2.自学:学生结合探究提纲进行自主探究.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了解学生对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证明线段相等的思路是否合理,结论表述是否清晰、准确.②差异指导:引导学生回忆证明等量的常用方法是证明三角形全等,如何构造全等三角形进行点拨引导.(2)生助生:学生间相互交流帮助,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4.强化:(1)交流学习成果:由学生代表答复自己是如何找出解决问题的探究方法的.(2)总结: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等角对等边〞.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教材第78页例2、例3.(2)自学时间:10分钟.(3)自学方法:边看边思考例2中命题证明的步骤及例3中每一步作图的依据,并动手尝试.(4)自学参考提纲:①例2中的题设和结论是用文字表述的,它是一个命题,从证明的全过程来看,证明命题的步骤有a.;b.求证;c.证明.②填上例2证明中每步后面的理由.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等角对等边.③阅读例3,思考作法(2)为什么要作AB的垂直平分线?它依据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什么性质?可以在上面截取DC=h,依据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2.自学:学生可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例2、例3是等腰三角形判定的直接应用,例2的求证步骤学生难于把握,但学生对例3这种类型的题目,一般的学生不知道怎样找腰,并不能很好地写出完整的作法.②差异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命题证明题的步骤,引导学生思考例3中如何找到这个等腰三角形的腰(确定相等的两条边).(2)生助生:学生间相互交流帮助.4.强化:练习:教材第79页3、4题练习3::△ABC,D为AC的中点,BD=12AC.求证:∠ABC=90°.证明:∵D为AC的中点,BD=12AC.∴AD=BD=DC,∴∠A=∠ABD,∠C=∠∵∠A+∠ABC+∠C=∠A+∠ABD+∠C+∠DBC=2(∠ABD+∠DBC)=2∠ABC=180.∴∠ABC=90°,∴△ABC是直角三角形.练习4:∵OA=OB,∴∠A=∠B,又∵AB∥DC,∴∠C=∠A=∠D=∠B,∴OC=OD.三、评价1.学生的自我评价〔围绕三维目标〕:学生交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和学习中的困惑之处.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1)表现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成果和缺乏进行点评.(2)纸笔评价:课堂评价检测.3.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反思〕: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互逆关系来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是很重要、很常见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本节之前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知识的学习及以后学习平行四边形等特殊四边形的知识时会反复用到这种方法.一、根底稳固〔每题10分,共50分〕1.如图,∠A=36°,∠C=72°,∠DBC=36°,那么图中等腰三角形有〔A〕个2.如下列图,OC平分∠AOB,CD∥OB.假设OD=3,那么CD 等于〔A〕∶3∶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4.如图,在△ABC中,∠ABC和∠ACB的平分线交于点O,过O的平行线交AB于M,交AC于N.假设AB=5,AC=7,BC=8,那么△AMN的周长为12.第4题图第5题图5.如下列图,在△ABC中,AB=AC,要使AD=AE,需要添加的一个条件是BE=CD.〔答案不唯一〕二、综合应用〔20分〕6.:CE、CF分别平分∠ACB和它的外角∠ACM,EF∥BC,EF 交AC于点D,E是CE与AB的交点.求证:DE=DF.证明:∵CF平分∠ACM,∴∠ACF=∠MCF.∵CE平分∠ACB,∴∠ACE=∠BCE.∵EF∥BC,∴∠F=∠MCF=∠ACF,∠FEC=∠BCE=∠ACE,∴DF=DC,DE=DC,∴DE=DF.三、拓展延伸〔30分〕7.〔1〕如图,在△ABC中,AB=AC,∠ABC、∠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过F作DE∥BC,交AB于点D,交AC于E.问图中哪些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2〕上题中,假设去掉条件AB=AC,其他条件不变,图中还有等腰三角形吗?解:(1)△ABC,△ADE,△BDF,△CEF,△BCF都是等腰三角形.(2)有△BDF和△CEF是等腰三角形.∵BF平分∠ABC,CF平分∠ACB,∴∠ABF=∠CBF,∠ACF=∠BCF.又DE∥BC,∴∠DFB=∠CBF=∠ABF,∠EFC=∠BCF=∠ACF,∴DF=DB,EF=EC.∴△BDF和△CEF是等腰三角形.【知识与技能】了解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了解正多边形半径和边长,边心距,中心,中心角等概念.会应用正多边形的有关知识解决圆中的计算问题.会用圆规、量角器和直尺来作圆内接正多边形.【过程与方法】结合生活中的正多边形形状的图案,发现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然后学会用圆的有关知识,解决正多边形的问题.【情感态度】学生经历观察、发现、探究等数学活动,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效劳于生活,表达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教学重点】正多边形与圆的相关概念及其之间的运算.【教学难点】探索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正多边形半径,中心角、弦心距,边长之间的关系.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观察这些美丽的图案,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的利用正多边形得到的物体.〔1〕你能从图案中找出多边形吗?〔2〕你知道正多边形和圆有什么关系吗?怎样就能作出一个正多边形来?【教学说明】学生通过观察美丽的图案,欣赏生活中正多边形形状的物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从中感受到数学美.问题〔2〕的提出是为了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激起学生主动将所学圆的知识与正多边形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研究的热情,并有意将注意力集中在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上.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问题1将一个圆分成5等份,依次连接各分点得到一个五边形,这五边形一定是正五边形吗?如果是,请你证明这个结论.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图,并写出和求证.:如图,在⊙O中,A、B、C、D、E是⊙O的五等分点.依次连接ABCDE 形成五边形.问:五边形ABCDE是正五边形吗?如果是,请证明你的结论.答案:五边形ABCDE是正五边形.====,∴AB=BC=CD=DE=EA,证明:在⊙O中,∵AB BC CD DE EA3==,∴∠A=∠B;同理∠B=∠C=∠D=∠E,∴五边形ABCDE BCE CDA AB是正五边形.【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从正多边形的定义入手证明,即证明多边形各边都相等,各角都相等;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教师带着学生完成证明过程.问题2如果将圆n等分,依次连接各分点得到一个n边形,这个n边形一定是正n边形吗?答案:这个n边形一定是正n边形.【教学说明】在这个问题中,教师重点关注学生是否会仿照证明圆内接正五边形的方法证明圆内接正n边形.从问题1到问题2是将结论由特殊推广到一般,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教导学生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由特殊到一般.问题3各边相等的圆内接多边形是正多边形吗?各角相等的圆内接多边形是正多边形吗?如果是,说明理由;如果不是,举出反例.答案:各边相等的圆内接多边形是正多边形.因为:各边相等的圆内接多边形的各角也相等.各角相等的圆内接多边形不是正多边形.如:矩形.【教学说明】问题3的提出是为了稳固所学知识,使学生明确判定圆内接多边形是正多边形,必须满足各边都相等,各内角也都相等,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同时教会学生学会举反例.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综合图形,给出正多边形的中心,半径,中心角,边心距等概念.正n边形:中心角为:360°n;内角的度数为:180°〔n-2〕n例1〔课本106页例题〕有一个亭子,它的地基是半径为4m的正六边形,求地基的周长和面积〔结果保存小数点后一位〕.分析:根据题意作图,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解:如图.∵六边形ABCDEF是正六边形,∴∠BOC=360°/6=60°.∴△BOC是等边三角形.∴R=BC=4m,∴这个亭子地基的周长为:4×6=24〔m〕.过O点作OP⊥△OCP中,OC=R=4,CP=1/2BC=2..例2填空.【教学说明】例1是让学生了解有关正多边形的概念后,掌握正多边形的计算.同时,通过例1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将多边形化归为三角形来解决.例2通过网格来呈现问题,在解决例2时,教师指导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加深对有关概念的理解.画正多边形,通常是通过等分圆周的方法来画的.等分圆周有两种方式:〔1〕用量角器等分圆周.方法一:由于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弧相等,因此作相等的圆心角可以等分圆.方法二:先用量角器画一个等于360°/n的圆心角,这个圆心角所对的弧就是圆的1/n,然后在圆上依次截取这条弧的等弧,就得到圆的几等分点.【教学说明】这两种方法可以任意等分圆,但不可防止地存在误差.〔2〕用尺规等分圆正方形的作法:如图〔1)在⊙O中,尺规作两条垂直的直径,把⊙O四等分,从而作出正方形ABCD.再逐次平分各边所对弧,那么可作正八边形、正十六边形等边数逐次倍增的正多边形.正六边形的作法:方法一:如图〔2〕任意作一条直径AB,再分别以A、B 为圆心,以⊙O的半径为半径作弧,与⊙O交于C、D和E、F,那么A、C、E、B、F、D为⊙O的六等分点,顺次连接各等分点,得到正六边形ACEBFD.方法二:如图〔3〕由于正六边形的半径等于边长.所以在圆上依次截取等于半径的弦,就将圆六等分,顺次连接各等分点即可得到正六边形.【教学说明】尺规作图法是一种比较准确的等分圆的方法,但有较大的局限性,它不能将圆任意等分.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如图,圆内接正五边形ABCDE,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P,那么∠APB的度数为_______./π的正方形的内切圆与外接圆所组成的圆环的面积为_____.3.如果一个正六边形的面积与一个正三角形的面积相等,求正六边形与正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半径之比.4.如图,点M、N分别是⊙O的内接正三角形ABC,正方形ABCD,正五边形ABCDE,……正n边形的边AB、BC上的点,且BM=CN,连接OM、ON.〔1〕求图1中的∠MON的度数;〔2〕在图2中,∠MON的度数为_____,在图3中,∠MON的度数为_____;〔3〕试探索∠MON的度数与正n边形边数n之间的关系.〔直接写出答案〕【教学说明】题1、2可由学生自主探索完成,题3、4可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加以提示,最后共同解答.完成教材第106页、108页的练习.°4.解:〔1〕连接OB、OC.∵正三角形ABC内接于⊙O,∴∠OBM=∠OCN=30°,∠BOC=120°.又∵BM=CN,OB=OC,∴△BOM≌△CON,∠BOM=∠CON,∴∠MON=∠BOC=120°.(2)90°72°(解法与〔1〕相同)(3)∠MON=360°/n.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正多边形和圆有怎样的关系吗?你知道正多边形的半径、边心距、内角、中心角等概念吗?你能画出正多边形吗?【教学说明】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自主思考并回忆,教师再予以补充和点评.1.布置作业:从教材“〞中选取.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的“课后作业〞局部.1.本节课首先从复习正多边形的定义入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将正多边形与圆紧密联系,让学生发现它们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将结论由特殊推广到一般,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通过学习正多边形中的一些根本概念,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表达了化归的思想.其次,在这一根底上,又教给学生用等分圆周的方法作正多边形,这可以开展学生的作图能力.2.等分圆周法是一种作正多边形的常见方法,通过作简单的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一直推广到作正八边形的情况,可以向学生灌输极限的思想,极限是微积分中最主要、最根本的概念,它从数量上描述变量在变化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在高中数学中,极限思想渗透到函数、数列等章节,又衔接高等数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022人教版数学《精品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配套教案(精选)
13.3.1 等腰三角形第1课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3.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的应用.(二)能力训练要求1.经历作(画)出等腰三角形的过程,•从轴对称的角度去体会等腰三角形的特点.2.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重点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及其应用.教学过程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探究了轴对称的性质,•并且能够作出一个简单平面图形关于某一直线的轴对称图形,•还能够通过轴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这节课我们就是从轴对称的角度来认识一些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来研究:①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②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做一个等腰三角形.AICABI作一条直线L,在L上取点A,在L外取点B,作出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C,连结AB、BC、CA,则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提问: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请找出它的对称轴.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有什么关系?3.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4.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通常称作“三线合一”).[例1]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数.分析:根据等边对等角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A=∠ABD,∠ABC=∠C=∠BDC,•再由∠BDC=∠A+∠ABD,就可得到∠ABC=∠C=∠BDC=2∠A.再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就可求出△ABC的三个内角.[例]因为AB=AC,BD=BC=AD,所以∠ABC=∠C=∠BDC.∠A=∠ABD(等边对等角).设∠A=x,则∠BDC=∠A+∠ABD=2x,从而∠ABC=∠C=∠BDC=2x.于是在△ABC中,有∠A+∠ABC+∠C=x+2x+2x=180°,解得x=36°.在△ABC中,∠A=35°,∠ABC=∠C=72°.[师]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随堂练习练习1.如下图,在下列等腰三角形中,分别求出它们的底角的度数.(2)120︒36︒(1)答案:(1)72° (2)30°2.如右图,△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AC ,∠BAC=90°),AD 是底边BC 上的高,标出∠B 、∠C 、∠BAD 、∠DAC 的度数,图中有哪些相等线段?D CAB答案:∠B=∠C=∠BAD=∠DAC=45°;AB=AC ,BD=DC=AD .3.如右图,在△ABC 中,AB=AD=DC ,∠BAD=26°,求∠B 和∠C 的度数.D CAB答:∠B=77°,∠°.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对性质作了简单的应用.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它顶角的平分线,并且它的顶角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高. 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首先就是要理解并掌握这些性质,并且能够灵活应用它们.活动与探究如右图,在△ABC 中,过C 作∠BAC 的平分线AD 的垂线,垂足为D ,DE ∥AB 交AC 于E .求证:AE=CE .EDCAB过程: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结果:证明:延长CD 交AB 的延长线于P ,如右图,在△ADP 和△A DC 中12,,,AD AD ADP ADC ∠=∠⎧⎪=⎨⎪∠=∠⎩∴△ADP ≌△ADC . ∴∠P=∠ACD . 又∵DE ∥AP , ∴∠4=∠P . ∴∠4=∠ACD . ∴DE=EC .同理可证:AE=DE . ∴AE=CE . 板书设计等腰三角形一、设计方案作出一个等腰三角形EDCABP二、等腰三角形性质 1.等边对等角 2.三线合一第2章 图形的轴对称复习课学习目标:1、理解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掌握轴对称的性质.2、掌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及应用.3、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能够简单应用.4、理解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并能够简单应用.5、能够按要求做出简单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体会从对称的角度欣赏设计简单的轴对称图案.重点:掌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 难点:轴对称图形以及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的概念,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应用 复习过程: 【课前准备】如何画一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图形? 【课内探究】 知识点整理:1、如果一个图形沿着某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轴对称图形是—个具有特殊性质的图形.常见的轴对称图形有:线段、角、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矩形、菱形、 正方形、等腰梯形、正n 边形、圆形.2、 把一个图形沿着某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就是它们的对称轴.而两个图形中的各自的相对应点叫做关于这条直线的对称点. (1) 轴对称是指两个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2)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互相重合的;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所连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 什么叫轴对称图形?2、 什么叫做两个图形关于某一条直线成轴对称?3、 “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一条直线成轴对称”有什么区别?4、 什么叫做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有什么性质?如何用尺规作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5、 角的平分线具有什么性质?如何做角平分线?6、 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等边三角形呢?已知哪些条件,可以用尺规做出等腰三角形?7、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这两个图形具有什么性质?E D BC A 牛刀小试:下面几种图形,一定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3、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巩固训练:(1)已知△ABC 中,AB = AC ,其周长为18cm ,AB = 5cm ,则BC = . (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4cm ,底边长为6cm ,则它的周长为 . (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6cm 、3cm ,则它的周长是 . (4)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3,另一边为5,则它的周长是 .4、线段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①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②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③ 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平分线(或底边上的高或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 巩固训练:(1) 已知△ABC 中,AB = AC ,∠C = 50°,则∠B = .(2) △ABC 中,AB = AC ,若AD ⊥BC 于D ,则∠1 ∠2,BD CD. (3)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为45°,则它的顶角为 . (4)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70°,则其余两个角的度数是 . (5)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120°,则其余两个角的度数是 . 思考:本章的作图有哪几种类型? (1)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2)作角的平分线; (3)作等腰三角形;(4)作对称点. 【巩固提升】1、已知A (-1,1),在y 轴上找一点P,使△AOP 是等腰三角形.这样的P 点可能有几个?2、已知Rt △ABC 中,∠C=90°,DE 垂直平分AB(1)若∠CAD=20°,则∠B=____°(2)若AC=4,BC=5,则△ACD 的周长为______. (3) 若∠B=30°,则∠CAD=____°图中共有几组相等的线段?为什么?【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本章又增加了哪些新的认识? 【达标检测】1、下列图形中一定是轴对称的图形是( ). A 、梯形 B 、直角三角形 C 、角 D 、平行四边形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50°,则另外两个角的度数分别是( ).A、65° 65°B、50°80°C、65°65°或50°80°D、50° 50°3、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是6和3,那么它的周长是().A、9B、12C、12或 15D、154、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距离相等的点是().A、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B、三条中线的交点C、三条高的交点D、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第1课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知识与技能】1.理解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运用等腰三角形性质进行证明和计算.、发展形象思维.【过程与方法】、观察、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发展学生推理能力.2.通过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提高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引导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的活动中取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的证明.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问题 1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一个等腰三角形.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做图后,再互相交流评价.可按下列方法做出:作一条直线l,在l上取点A,在l外取点B,作出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C,连接AB,AC,CB,则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问题2 老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按下图方式折叠剪裁.观察并讨论:△ABC有什么特点?教师指导,并介绍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及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教学说明】教师讲课前,先让学生完成“自主预习”.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教师依据学生讨论发言的情况,归纳等腰三角形的性质:①∠B=∠C→两个底角相等.②BD=CD→AD为底边BC上的中线.③∠BAD=∠CAD→AD为顶角∠BAC的平分线.∠ADB=∠ADC=90°→AD为底边BC上的高.指导学生用语言叙述上述性质.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重合(简记为:“三线合一”).教师指导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1.证明等腰三角形底角的性质.教师要求学生根据猜想的结论画出相应的图形,写出已知和求证.在引导学生分析思路时强调:∠B=∠C,需证明以∠B,∠C为元素的两个三角形全等,需要添加辅助线构造符合证明要求的两个三角形.(2)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可以有多种方式:如作顶角平分线,或作底边上的中线,或作底边上的高等.“三线合一”的性质.【教学说明】在证明中,设计辅助线是关键,引导学生用全等的方法去处理,在不同的辅助线作法中,由辅助线带来的条件是不同的,重视这一点,要求学生板书证明过程,以体会一题多解带来的体验.例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数.解:∵AB=AC,BD=BC=AD,∴∠ABC=∠C=∠BDC,∠A=∠ABD(等边对等角).设∠A=x,则∠BDC=∠A+∠ABD=2x,从而∠ABC=∠C=∠BDC=2x.于是在△ABC中,有∠A+∠ABC+∠C=x+2x+2x=180°,解得x=36°于是在△ABC中,有∠A=36°,∠ABC=∠C=72°.【教学说明】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及“三线合一”性质,可以实现由边到角的转化,从而可求出相应角的度数.要在解题过程中,学会从复杂图形中分解出等腰三角形,用方程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解决几何问题.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第1组练习:1.如图,在下列等腰三角形中,分别求出它们的底角的度数.2.如图,△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AC,∠BAC=90°,AD是底边BC上的高,标出∠B,∠C,∠BAD,∠DAC的度数,指出图中有哪些相等线段.3.如图,在△ABC,AB=AD=DC,∠BAD=26°,求∠B和∠C的度数.第2组练习:△ABC是轴对称图形,则它一定是( )°,它的顶角的度数是( )A.80°B.20°°和20°°或50°2cm,并且它的周长为16cm.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边长.4.如图,在△ABC中,过C作∠BAC的平分线AD的垂线,垂足为D,DE∥AB 交AC于E.求证:AE=CE.【教学说明】等腰三角形解边方面的计算类型较多,引导学生见识不同类型,并适时概括归纳,帮学生形成解题能力,注意提醒学生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答案】第1组练习答案:1.(1)72°;(2)30°2.∠B=∠C=∠BAD=∠DAC=45°;AB=AC,BD=DC=AD3.∠B=77°,∠°第2组练习答案:3.设三角形的底边长为xcm,则其腰长为(x+2)cm,根据题意,得2(x+2)+x=16.解得x=4.∴等腰三角形的三边长为4cm,6cm和6cm.4.延长CD交AB的延长线于P,在△ADP和△ADC中,∠PAD=∠CAD,AD=AD,∠PDA=∠CDA,∴△ADP≌△ADC.∴∠P=∠∵DE∥AP,∴∠CDE=∠P.∴∠CDE=∠ACD,∴DE=EC.同理可证:AE=DE.∴AE=CE.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这节课主要探讨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对性质作了简单的应用.请学生表述性质,提醒每个学生要灵活应用它们.学生间可交流体会与收获.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本课时应把重点放在逐步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上,先让学生通过剪纸认识等腰三角形;再通过折纸猜测、验证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然后运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加以论证.由特殊到一般、由感性上升到理性,逻辑演绎,层层展开,步步深入.。
初中数学初二数学上册《等腰三角形》教案、教学设计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张含有等腰三角形的图形,要求学生找出图形中的等腰三角形,并讨论其性质。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3.教师提出问题:“等腰三角形性质在解题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发放练习题,题目涵盖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判定以及运用等方面。
初中数学初二数学上册《等腰三角形》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能够识别并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几何图形、符号、文字等多种表达方式描述等腰三角形的特征,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3.通过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进行简单的几何证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作业要求:
1.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确保作业质量,书写规范,答案准确。
2.家长协助监督,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3.教师在批改作业时,注意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4.学生完成作业后,进行自我检查,确保作业无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结合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若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腰和底边,如何求解该等腰三角形的面积?请给出解题步骤和答案。
4.小组合作,探讨等腰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成果,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5.完成课后拓展题:已知等腰三角形ABC,AB=AC,D、E分别是BC、AC上的点,且BD=CE。求证:AD垂直平分CE。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解答进行展示和点评,强调解题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证明步骤、逻辑关系等。
八年级数学《等腰三角形》(第2课时)教案
《12.3.1等腰三角形(第2课)》教学设计1、设计理念:本设计把“问题”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运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体会发现结论和证明结论的乐趣,使学生在长知识的同时,也长智慧、长能力以及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让数学思想方法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
本设计引导学生运用“转化”思想,将等腰三角形转化为两个全等的三角形;设计中注重首尾呼应,以渗透数学源于生活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全等三角形、轴对称、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以及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等活动,运用学过的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学的作用,能生动活泼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学生学起来轻松愉快容易产生成就感。
3、教学任务分析:等腰三角形是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第十四章第三节的内容,它是在认识了轴对称性以及了解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学生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的基础上展开的。
本单元共五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重点研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从知识的承接关系上看,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存在互逆关系,在探索方法和思路上基本相同,前者是探索特殊三角形的边角之间的关系,并将这种特殊关系应用于解决证明关于线段垂直或相等、角相等等问题,后者是根据三角形中部分元素之间的特殊关系探索三角形的形状特征,它既是前面知识的深化和应用,又是今后学习等边三角形的预备知识,还是今后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及两直线互相垂直的依据,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可采用探索发现法完成本节的教学,在教学中以学生参与为主,便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验成功的喜悦,通过直观的演示和学生自己动手使学生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同时,为掌握理性知识创造条件,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愉快学习,也符合数学教学的直观性和可接受性。
4、学习目标:1.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能够应用其进行有关证明或计算1.2经历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探索与应用过程,进一步体会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探获线段或角相等的化归转化思想,提高归纳演绎推理技能。
《等腰三角形》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案【八年级数学下册北师大版】
《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的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定理证明一些相等关系.2.掌握等腰三角形中常用的辅助线,并且运用到证明中.3.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并熟悉其证明过程.4.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发现法,体验几何发现的乐趣,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几何应用美.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正确的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定理证明一些相等关系,了解等边三角形的性质.难点:掌握等腰三角形中常用的辅助线,并且运用到证明中.三、教学用具电脑、多媒体、课件等.四、教学过程设计【情境引入】教师活动:教师准备好纸张,带领同学深刻理解等腰三角形角平分线、高线、中线特点.试一试:自己动手用纸制作一个等腰三角形.提问:你能利用折叠的方法找出它两个底角的平分线、两条腰上的中线和高线吗三种折叠方法:①角平分线的折法②中线的折法③高线的折法学生展示自己折叠的方式,并指出它的底角平分线、腰上的中线和高线.教师活动:针对上方同学的回答,教师进行提问,根据同学的答案,做出最后答案,然后根据答案让同学进行进一步思考,引出证明.【问题】①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的平分线、两条腰上的中线、两条腰上的高线有什么关系?答案:相等② 你能怎么证明?【探究】证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BD,CE是△ABC 的角平分线.求证:BD =CE .思路:证明线段相等可以考虑证明两个线段所在三角形全等,即:△BCD ≌△CBE三角形里的已知条件:BC =BC∠ABC =∠ACB补充条件:∠1=∠2(通过角平分线得到) 判定依据:ASA 证明:∵AB =AC ,∴∠ABC =∠ACB (等边对等角) ∵∠1=21∠ABC ,∠2=21∠ACB ,∴∠1=∠2 在△BDC 和△CEB 中,∵∠ACB =∠ABC ,BC =CB ,∠1=∠2. ∴△BDC ≌△CEB (ASA).∴BD =CE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得出结论: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 【思考】动动脑,想一想:等腰三角形两条腰上的中线相等吗?高呢? 【猜想】1、等腰三角形两条腰上的中线相等.2、等腰三角形两条腰上的高线相等. 【思考】证明猜想:等腰三角形两条腰上的中线相等在②ABC 中,AB =AC ,BE 和CD 分别是AC 、AB 上的中线.证明:CD =BE .思路:① 想证明CD =BE , 可以证明:△BCE ≌△CBD②两个三角形里的已知条件:BC =BC ;∠ABC =∠ACB ③需要补充的条件: BD =CE (通过中线得到) 证明:②BE 和CD 分别是AC 、AB 上的中线②CE =21AC ,BD =21AB②AB =AC②②ABC =②ACB ,CE =BD , 在②BCE 和②CBD 中②CE =BD ,②ABC =②ACB ,BC =BC ②②BCE ②②CBD (SAS ) ②CD =BE提示:还可以证明②ABD ②②ACE ,依据为:(SAS ) 得出结论:等腰三角形两条腰上的中线相等. 证明猜想:等腰三角形两条腰上的高线相等在②ABC 中,AB =AC ,BE 和CD 分别是AC 、AB 上的高线.证明:CD =BE .思路:想证明CD=BE①需要找到:②BCE ②②CBD②两个三角形里的已知条件:BC=BC;∠ABC=∠ACB③需要补充的条件:②CDB=②CEB=90°(通过高线得到)证明:②BE和CD分别是AC、AB上的高线②②CDB=②CEB=90°②AB=AC②②ABC=②ACB在②BCE和②CBD中②②CDB=②CEB,②ABC=②ACB,BC=BC②②BCE②②CBD(AAS)②CD=BE提示:还可以证明△ABD≌△ACE,依据为:(AAS)得出结论:等腰三角形两条腰上的高线相等.【议一议】如图,在△ABC中,AB=AC,点D,E分别在AC和AB上.(1)如果∠ABD=13∠ABC,∠ACE=13∠ACB,那么BD=CE吗?如果∠ABD=14∠ABC,∠ACE=14∠ACB呢?由此你能得到一个什么结论?(2)如果AD=12AC,AE=12AB,那么BD=CE吗?如果AD=1 3AC,∠AE=13AB呢?由此你能得到一个什么结论?分析:(1)由∠ABD =13∠ABC,∠ACE =13∠ACB,易得∠1=∠2.又∵∠A是公共角,AB=AC,∴△ABD≌△ACE(ASA).∴BD=CE.追问:如果∠ABD=14∠ABC,∠ACE=14∠ACB呢?同样的方法,也能得到BD=CE.结论:如图,在△ABC中,如果AB=AC,∠ABD=∠ACE,那么BD=CE.分析:(2) AD=12AC,AE=12AB,易得AD=AE.又∵∠A是公共角,AB=AC,∴△ABD≌△ACE(SAS).∴BD=CE.追问:如果AD=13AC,∠AE=13AB呢?同样的方法,也能得到BD=CE.结论:如图,在△ABC中,如果AB=AC,AD=AE,那么BD=CE.【想一想】提出问题: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那么等腰三角形的内角有什么特征呢?预设:三个内角都相等、每个角都等于60°、……追问:你能试着证明一下吗?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BC.求证:∠A= ∠B= ∠C.证明:∵AB=AC,∴∠B=∠C(等边对等角).又∵AC=BC,∴∠A=∠B(等边对等角).∴∠A=∠B =∠C.在△ABC中,∠A+∠B+∠C =180°,∴∠A=∠B =∠C=60°.总结定理: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典型例题】教师活动: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先带领同学理解问题抽象,让同学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之后提问同学补充解答过程,最后由教师完善解题步骤.例:已知:如图.点D、E在ΔABC的边BC上,AB=AC,AD=AE.求证:BD=CE.思路:因为△ABC和△ADE是有公共顶点,并且底边在同一直线上的等腰三角形,所以作△ABC(或△ADE)的高AF,可同时平分BC,DE.证明:作AF⊥BC,垂足为点F,则AF⊥DE∵AB=AC∴BF=CF(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随堂练习】教师活动:教师给出练习,随时观察学生完成情况并相应指导,最后给出答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适当分析讲解.1、已知:如图,D是△ABC内的一点,BD平分∠ABC,CD平分∠ACB,且BD=CD.求证:AB=AC.提示:先由DB=DC,证明∠DBC=∠DCB,再证∠ABC=∠ACB.证明:∵DB=DC∴∠DBC=∠DCB∵BD平分∠ABC,CD平分∠ACB∴∠ABC=2∠DBC,∠ACB=2∠DCB∴∠ABC=∠ACB∴AB=AC(等角对等边)2、已知:如图,∠CAE是△ABC的外角,AD∥BC,且∠1=∠2求证:AB=AC.提示:由∠1=∠B,∠2=∠C,可得∠B=∠C 证明:∵AD∥BC∴∠1=∠B,∠2=∠C∵∠1=∠2∴∠B=∠C∴AB=AC(等角对等边)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科书第7页习题1.2。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1.1等腰三角形(第2课时) 教案设计
第1 周第2 课时主备人:课题等腰三角形(第2课时)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发现一一猜想——证明”的过程,能够用综合法证明有关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一些结论.发展学生的初步的演绎逻辑推理的能力;2、在图形的观察中,揭示等腰三角形的本质:对称性,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觉;3、探索并证明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重点经历“探索——发现一一猜想——证明”的过程,能够用综合法证明有关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一些结论.难点经历“探索——发现一一猜想——证明”的过程,能够用综合法证明有关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一些结论.发展学生的初步的演绎逻辑推理的能力;教学过程师生活动操作方法与策略一、创设情境1、回顾:(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与性质。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课前小测:小测本1、齐答2、独立完成,然后交换批改,教师统计好学生完成的情况二、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在等腰三角形中自主作出一些线段(如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观察其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并尝试给出证明。
得出结论: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的平分线相等;等腰三角形腰上的高相等;等腰三角形腰上的中线相等.活动一:证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已知:求证:证明:活动二、证明: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相等已知:求证:证明活动三、变式训练如图,在△ABC中,AB=AC,点D,E分别在边AC和AB上1、问题,学生动手画画,看得到什么相等的线段或角,再让学生验证结论,从而自然过渡到活动一、二中去。
注意事项:活动中,教师应注意给予适度的引导,如可以渐次提出问题:(1)你可能得到哪些相等的线段?(2)你能证明你的猜测吗?试作图,写出已知、求证和证明过程;然后(4)还可以有哪些证明方法?2、对于活动一、二学生对文字命题写“已知”、“求证”,经验尚显不足,应该引导学生完成,然后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证明”过程,再继续独立做“活动二“然然后请学生板书其中部分证明过程,或①如果ABC ∠=∠31ABD ,ACB ∠=∠31ACE ,那么BD=CE 吗? 如果ABC ∠=∠41ABD ,ACB ∠=∠41ACE 呢?由此你能得到一个什么结论,并说明理由②如果AC AD 21=,AB AE 21=,那么BD=CE 吗?如果AC AD 31=,AB AE 31=呢?由此你能得到一个什么结论,并说明理由借助课件展示活动三的解答过程;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证明规范提出一定的要求, 3、注意证明方法的多样性:引导学生除了用“全等“明外还可以利用“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知识解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情境导入
我们欣赏下列两个建筑物(如图),图中的三角形是什么样的特殊三角形?这样的三角形我们是怎样定义的,有什么性质?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两腰上的高、中线)的相关性质
如图,在△ABC 中,AB =AC ,CD ⊥AB 于点D ,BE ⊥AC 于点E ,求证:DE ∥BC .
证明:因为AB =AC ,所以∠ABC =∠ACB .又因为CD ⊥AB 于点D ,BE ⊥AC 于点E ,所以∠AEB =∠ADC =90°,所以∠ABE =∠ACD ,所以∠ABC -∠ABE =∠ACB -∠ACD ,所以∠EBC =∠DCB .在△BEC 与△CDB 中,⎩⎪⎨⎪
⎧∠BEC =∠CDB ,∠EBC =∠DCB ,BC =CB ,所以△BEC ≌△CDB ,所以BD =CE ,所以AB -BD =AC -
CE ,即AD =AE ,所以∠ADE =∠AED .又因为∠A 是△ADE 和△ABC 的顶角,所以∠ADE =∠ABC ,
所以DE ∥BC .
方法总结: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两腰上的中线相等,两腰上的高相等. 探究点二:等边三角形的相关性质
【类型一】 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求角度
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E 是AC 上一点,D 是BC 延长线上一点,连接BE ,DE .若∠ABE
=40°,BE =DE ,求∠CED 的度数.
解析:因为△ABC 三个内角为60°,∠ABE =40°,求出∠EBC 的度数,因为BE =DE ,所以得到∠EBC =∠D ,求出∠D 的度数,利用外角性质即可求出∠CED 的度数.
解:∵△ABC 是等边三角形,∴∠ABC =∠ACB =60°,∵∠ABE =40°,∴∠EBC =∠ABC -∠ABE =60°-40°=20°.∵BE =DE ,∴∠D =∠EBC =20°,∴∠CED =∠ACB -∠D =40°.
方法总结: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它的三个内角都是60°,这个性质常常应用在求三角形角度的问题上,所以必须熟练掌握.
【类型二】 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证明线段相等
如图:已知等边△ABC 中,D 是AC 的中点,E 是BC 延长线上的一点,且CE =CD ,DM ⊥
BC ,垂足为M ,求证:BM =EM .
解析:要证BM =EM ,由题意证△BDM ≌△EDM 即可.
证明:连接BD ,∵在等边△
ABC
中,D 是AC 的中点,∴∠DBC =12∠ABC =1
2×60°=30°,∠
ACB =60°.∵CE =CD ,∴∠CDE =∠E .∵∠ACB =∠CDE +∠E ,∴∠E =30°,∴∠DBC =∠E =30°.∵DM ⊥BC ,∴∠DMB =∠DME =90°,在△DMB 和△DME 中,⎩⎪⎨⎪
⎧∠DMB =∠DME ,∠DBM =∠E ,DM =DM ,∴△DME ≌△
DMB .∴BM =EM .
方法总结:证明线段相等可利用三角形全等得到.还应明白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所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完全适合等边三角形.
【类型三】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全等三角形的综合运用
△ABC 为正三角形,点M 是边BC 上任意一点,点N 是边CA 上任意一点,且BM =CN ,BN
与AM 相交于Q 点,求∠BQM 的度数.
解析:先根据已知条件利用SAS 判定△ABM ≌△BCN ,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得∠AQN =∠ABC =60°.
解:∵△ABC 为正三角形,∴∠ABC =∠C =∠BAC =60°,AB =BC .在△AMB 和△BNC 中,∵⎩⎪⎨⎪
⎧AB =BC ,∠ABC =∠C ,BM =CN ,
∴△AMB ≌△BNC (SAS), ∴∠BAM =∠CBN ,∴∠BQM =∠ABQ +∠BAM =∠ABQ +∠CBN =∠ABC =60°.
方法总结:等边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的综合运用,一般是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探究三角形全等. 三、板书设计
1.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两腰上的高、中线)的相关性质 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 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相等; 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相等. 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
作 业 设 计
1.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则∠1+∠2=( )
A .60°
B .90°
C .120°
D .180°
第1题图 第2题图 第3题图
2.如图,一个等边三角形纸片,剪去一个角后得到一个四边形,则图中∠α+∠β的度数是( ) A . 180° B . 220° C . 240° D . 300°
3.如图,等边△ABC 的边长为5个单位长度,△ABC ≌△A ′B ′C ′,BC ′=9,则线段B ′C 的长为( )
A.1 B.2 C.4 D.5
4.下列说法:①等腰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互相重合;②等腰三角形的两腰上的中线长相等;③等腰三角形的腰一定大于其腰上的高;④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8,一边长为16,那么它的周长是32或40.其中不正确的()
A.①③B.①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5.如图,在正三角形ABC中,AD⊥BC于点D,则∠BAD=_________.
6.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2,则它的面积是___________.
7.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相交所成的钝角为100°,则顶角的度数为______度,底角的度数为 _______.
8.如图,边长为4的等边△AOB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如图所示,则点A的坐标为_______________.
第5题图第8题图
9.如图,已知△ABC为等边三角形,点D、E分别在BC、AC边上,且AE=CD,AD与BE相交于点F.
(1)求证:△ABE△△CAD;
(2)求△BFD的度数.
10.如图,D是等边△ABC的边AB上的一动点,以CD为一边向上作等边△EDC,连接AE,找出图中的一组全等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11.已知,如图,延长△ABC的各边,使得BF=AC,AE=CD=AB,顺次连接D,E,F,得到△DEF 为等边三角形.求证:△AEF△△C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