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 论文
论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论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毕业论文选题报告学院:学生姓名指导老师论文题目丁玲笔下女性形象的成长题目来源及意义题目来源:丁玲是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是对五四思想的表现,是20世纪女性成长的日记,通过读她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那是时代的变化发展。
看她笔下的女性形象我们可以知道那个年代的人或者是事。
意义:通过学习和了解丁玲,我们看到她的女性形象个性是那么的鲜明富有个性。
我们通过看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女性悲哀和觉醒后对社会对命运的反抗,看到五四以后女性的成长。
论文题目研 究 领 域 状 况丁玲的作品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她的作品大多给我们呈现的是20世纪的社会进步女性。
丁玲笔下的女性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她将自身的人生经历与小说中的人物结合起来,体现出丁玲自身的成长和她创作的变化。
她笔下的新女性形象对五四以后的女性思想的解放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引起人的共鸣。
内容提要或实施方案 通过看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看那些知识女性的变化和成长,我们可以知道那个时代的社会对文学的影响。
我们通过这些女性形象都仿佛可以看到丁玲的影子,看到那个时代的印记。
文学可以反映生活,反映社会,丁玲就是个很好的社会记录者,她用她的笔她的文字记录她对人生的感受和看法。
丁玲,是20世纪伟大的女性作家,她笔下的女性多是具有时代特征且个性鲜明的进步。
如梦珂,贞贞,杜晚香,这些都是丁玲小说中极具代表性的女性。
在她们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丁玲的影子,那个在压抑中寻求解放的年代的女性形象。
她们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地寻找自我,解放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主要观点或主要技术指标丁玲是20世界中国现当代文学世上一位伟大的女性作家,她所描写的女性形象大多是时代进步女性。
我们从她对梦珂到贞贞再到杜晚香的描写来看,她所想表达的是一种从幼稚走向成熟的的思想。
一、引言二﹑分析丁玲的作品(一)概括丁玲写作的三个时期(二)丁玲的笔下的女性多是时代的产物(三)丁玲是女性作家,她的笔下多是对女性形象的探讨三、对丁玲人生三个时期的女性形象代表进行分析(一)早期叛逆中追求自我的女性形象代表—梦珂(二)中期矛盾中解放自我的女性形象代表—贞贞(三)后期集体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女性形象代表—杜晚香四、结语主要参考文献[1] 吴丽娜吴虚兮.丁玲作品精选[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2] 杨桂欣.观察丁玲[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1[3] 宗诚.风雨人生丁玲传[M].北京:中国工职出版公司.1988[4] 李辉.丁玲自述[M].河南:大象出版社.2006[5] 盛英.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纵横谈[M].北京:九州出纳社.2004[6] 尤金.玲珑人生[M].四川:四川文艺出版社.1991[7] 丁玲.我的生平和创作[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8] 丁玲.丁玲文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9] 钱荫榆.丁玲小说当中的女性自我意识[j].文学评论丛刊.1998[10]袁良骏.论丁玲的小说[J].社会科学,1985,(4):第173-188页摘要内容摘要:丁玲笔下的女性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
中国现代文学的论文 冰心 丁玲
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坛巾帼——冰心、丁玲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个具有丰富的价值内涵和文学意义的阶段文学,虽然只有仅仅三十二年(1917-1949),在几千年的文学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它的意义且不是能用时间来衡量的,它是一座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无可比拟的里程碑。
中国现代文学的这一阶段,连接着中国文学发展历史进程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的两个巨大转折点。
这就赋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独特价值和意义,显示出新文化与传统旧文化的深深“裂痕”,体现出中外文化的猛烈“碰撞”。
现代文学所具有的这种纵横交叉、承前启后的历史特质,是中国任何一段文学史难以比及的。
继1918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白话诗四首,5月,鲁迅在《新青年》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后,短短几年就涌现出了一大批以白话文为主导,以现代人本观念为价值坐标,以启蒙为精神核心的新文学作家。
他们的新文学作品反对封建文化和儒教纲常,批判专治制度,维护和张扬人的个性以及世俗生活的快乐,呼唤人的解放,构成了是中国现代文学主导性启蒙潮流。
并在此后的近一个世纪中居于文坛正宗的文学形态。
就是在“人的发现”这一指导思想下,有了对封建制度、思想、礼教的否定与批判,才有了对束缚妇女思想的封建纲常礼教的批判和非常重要的“妇女解放”的提出。
让在封建社会压迫下无奈沉睡太久的女性觉醒,让五四的女作家有了崭露头角的机会,同时给文坛注入了一股女性文学的新鲜血液。
在五四这个年轻的时代产生了一批年轻的新女性作家,她们通过文字来反抗封建传统、追求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用笔来表现新女性的冲决和痛苦。
她们用不同于男性的细腻温婉的文字,抒发内心对封建社会强烈的反抗的声音,对男女平等的迫切渴求,以及对打破男权压迫实现婚姻自由的向往。
五四女作家往往被人们归为两类,一类是闺秀派作家,另一类是新女性派作家。
这一提法最早出现在毅真的长篇论文《几位当代女小说作家》中,“毅真讲五四至30年代的女作家分成‘在礼教的范围来写爱’的闺秀派作家(冰心、绿漪)、徘徊于‘新’与‘旧’之间的‘新闺秀派作家’(凌淑华),以及追求‘自由恋爱’的新女性派作家(冯沅君、丁玲)三类来评述”。
论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可编辑修改word版)
青海民族大学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试论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学生姓名:xx 学号:xxxxxxxxxx 指导教师:xx 职称:副教授院系: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二○一三年五月六日青海民族大学毕业论文试论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引言20 世纪30 年代,丁玲一踏入文坛,就引发了人们无数震惊的感慨,她那大胆的文风和细腻的描写不仅继承了“五四”时期冰心、淑华女士等一些女作家与封建制度努力作斗争的精神,而且其笔下一些叛逆的典型女性形象颠覆了旧有的思想,让人眼前一亮。
丁玲不但成为了同冰心、淑华女士一样优秀的作家,在一些方面的建树甚至超越了她们。
随着社会、历史不断向前进步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与观念也在逐渐转变着,丁玲的一部分作品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不可否认的是,她的作品大多喊出了旧时代的苦闷,并且由于她自身具有一定的生活历练,使得她的作品到今天依然受到读者们的喜爱与支持。
《莎菲女士的日记》使她初露锋芒便一鸣文坛;《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使她国内外都赢得了极高的赞誉;她重返文坛的作品《杜晚香》时至今日仍然流光溢彩。
丁玲的作品都是与时代紧密衔接的,她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我国的文学事业,在我国文学历史上享有当之无愧的崇高声誉。
因此,对于丁玲文学作品的研究之于我国文学发展来说是极具意义的。
1 丁玲作品的女性主题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负盛名的女作家,出生在一个家道没落的世族大家庭里。
早年父亲的挥霍,晚年父亲的多病之躯,使得家庭不仅没有给丁玲撑起一张保护伞,反而因为四岁时父亲的撒手西去,丁玲过早的体会到了世事的变化无常,亲戚之间的人情冷暖,世态凉薄。
幸运的是,她有着一位个性坚强、目光长远的母亲,她并没有拿家中的不幸,用悲痛、软弱博取亲朋的同情。
她的母亲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重担,支持女儿追求独立自由的梦想,给女儿撑起一片晴空。
丁玲目睹了母亲带着她生活的艰辛,看到了女人在生活中的弱势,可以说,母亲给了她强大的影响力,是她开始注重女性问题的源头。
浅谈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的女性书写81
浅谈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的女性书写摘要:文章跟随丁玲的脚步,感受徘徊于革命意识与女性意识之间的贞贞,进一步提炼深化小说主题,进而反思贞贞不为村民接纳的原因,从贞贞与普通慰安妇的对比中刻画出贞贞的人格魅力,最后探讨一下丁玲在革命与贞洁问题上的立场。
关键词:《我在霞村的时候》;丁玲;革命意识;女性意识一、徘徊在革命意识与女性意识之间的贞贞从女性意识看,贞贞是孤独的。
对于贞贞遭受的不幸,村里人不但没有同情和怜悯,反而津津乐道,把贞贞的故事当作茶余饭后的集体娱乐活动,全然不觉自己的卑劣冷血和自私残暴。
正是身边最熟悉、最亲近的人一点点蚕食着她最后的尊严与梦想,才会使她最后觉得“活在不认识的人面前,忙忙碌碌的,比活在家里,活在有亲人的地方好些”,她“不要任何人对她的可怜,也不可怜任何人”,这样的决绝,折射出她遭受的精神痛苦和生存的艰难坎坷,是深重的苦难和透彻的绝望,让她原本汹涌的感情波涛变成了平静的溪流,越是平静越让人感到心痛和沉重。
从革命意识看,贞贞是可敬的。
贞贞个人的不幸遭遇,因为“革命”而有了非凡的意味,她也因此得到新生:贞贞会被“他们”送去延安学习、治病,“重新作一个人”。
受辱后贞洁与否,要看这受辱是否有助于抗日,这似乎反映了丁玲作为一个作家的自觉。
丁玲代表革命群体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对贞贞不顾个人荣辱,为革命奉献一切的壮举予以充分肯定,她没有让笔下受辱的女性刚烈地死去,而是让她好好活着,为了抗日是活下去的最好的理由。
小说虽然是在战火纷飞的抗战背景下,但其中用细腻的笔触探讨了人性,在国家、民族、革命的大背景中交织。
二、从革命意识规约下的女性意识中提炼小说主题读了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这篇小说,我感触良多。
没有经历过战火硝烟的年代的我,很难想象贞贞不幸的遭遇和那种精神的挣扎。
作者的可贵之处在于艺术构思上的创新,她没有把贞贞描写成一个多愁善感、悲苦涕零的弱女子,经不住命运的摧残和世人的眼光选择颓废。
反而,这个贞贞坚强、乐观、对生活充满希望,她没有丝毫自卑的样子。
试论丁玲小说中时代女性的成长之路
试论丁玲小说中时代女性的成长之路专业: 班级:学号:姓名:[摘要]:作为五四运动的响应者和一位出色的时代女性,丁玲对男女平等和女权独立运动有着近乎疯狂地执着,所以她的作品中不乏站在时代前沿的女性形象,她笔下的时代女性形象也随着她的成长经历更加丰富饱满。
本文结合丁玲自身的成长经历对其小说中时代女性的成长之路进行了分析,旨在更深刻地理解丁玲笔下的时代女性和丁玲。
[关键词]:丁玲;小说;时代女性纵观丁玲的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成长过程,我粗浅的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而把这三个阶段连接起来就会淋漓极致的把不同时代女性人物形象表现出来。
这让我们清晰地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丁玲作品中女性的形象也在不断成长,同时,丁玲笔下的不断成长的女性形象也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丁玲自己和她同时代的文学创作者。
一、三个阶段的“时代女性”书写(一)早期沉闷痛苦的女性形象。
丁玲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阿毛姑娘》、《梦珂》和《沙菲女士的日记》等。
丁玲借助故事中的女主人公讲述旧时代女性追求爱情、独立人格和理想的无奈凄苦结局。
体现了丁玲早期作品对压迫禁锢女性的旧社会的控诉,和对广大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女性的同情。
丁玲早期的塑造的女性形象大多是无奈凄苦的,这与时代也十分的吻合,1927年,五四运动刚刚告一个段落,丁玲就发表了处女作《梦珂》,虽然只是一个短篇小说,却奠定了丁玲早期笔下的时代女性形象—无奈、凄苦,《梦珂》讲述的是女主人公梦珂,虽然家道中落却接受了新时代五四思想的冲击,对自由的新生活充满了向往和爱慕。
但是她发现,封建思想已经侵蚀了整个社会,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她在这“肉感的社会里面”挣扎,碰的头破血流,夜深人静时凄凉的无法形容1。
而《莎菲女士的日记》更是继梦珂之后又一典型,这部小说以“五四”结束时期为背景,塑造了一个痛苦的女性,这时候,作者笔下的时代女性形象是卑微的、痛苦的、缺乏自主性,两篇小说都是五四之后大多数女性形象的真实写照。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这时候的中国正处于文化大动荡的年代,新思想的涌入冲击着旧思想,不少新时代女性想摆脱封建束缚,却始终摆脱不掉,迷茫和痛苦成了最大的主旋律。
[最新]论文范文【精品】浅析《我在霞村的时候》
浅析《我在霞村的时候》浅析《我在霞村的时候》摘要:《我在霞村的时候》是丁玲的代表作,女主人公贞贞,作为一名在封闭的村落中承担特殊工作的女性,其命运得到了丁玲的关注。
在这篇作品中,贞贞作为个体,被放置在三种关系之中,即舆论关系、情感关系及家国关系。
本文将就这三种关系展开论述,浅析丁玲对于战争与女性之书写。
关键词: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女性中图分类号:I20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1《我在霞村的时候》是丁玲于1940年创作的,与丁玲早期关注个性化的生命体验不同,这部作品更具时代感和现实感,而一以继之的是,丁玲在作品中始终倾注了对于女性、对于人性的观照与理解。
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我”因病去霞村休养,也在此结识了一个叫贞贞的女子,听说了她的故事:贞贞以身体为代价深入日本军队内部,秘密为我军传送情报,但霞村的人们甚至包括贞贞的家人都因贞贞的“不洁”而对她产生非议甚至排挤,而“我”却在与贞贞的交往中认识到贞贞的不幸与顽强。
最后,走向延安成为贞贞的最终选择。
在小说中,女主人公贞贞处于三种关系之中:1、贞贞与舆论环境的关系贞贞的母亲刘大妈及亲戚刘二妈还有霞村的不明真相的群众们组成了与贞贞相对立的、也可以说是在晕轮上压迫贞贞的一个群体,他们用“道德”、“伦理”为武器谴责贞贞的不忠――“贞贞”这个名字从语义学上讲也值得玩味,一个“不贞洁”的女子,却叫“贞贞”,其中包含着一种反讽效果――这是中国人最擅长的舆论批评方式,站在道德的高地上,用所谓的“道德”、“伦理”的纯洁性去谴责他人。
要想打倒一个人,必先从道德层面打压。
但是,他们的谴责又多是出于想象的,文本中不止有一次这样表述群众对贞贞的形容,如“听说病得连鼻子也没有了,那是给鬼子糟蹋的呀”、“听说起码一百个男人总‘睡’过……”、“昨天他们告诉我,说走起路来一跛一跛的……”这些描写一方面交待了贞贞所处的舆论环境的不利――家人、邻居都不能理解她,而多误解她,另一方面也暗示了贞贞所面临的选择的困境――日本敌方与家乡都不能容纳自己,于是为贞贞的第三种选择――走向延安,埋下了伏笔。
丁玲小说中女性形象审美特征论文
论丁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审美特征摘要:在丁玲笔下,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女性人物形象。
这些女性人物形象,不同于以前文学史上塑造的女性形象,她们显现出了“勇”“傲”“悲”的形象审美特征。
这些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和形象审美特征的完美体现,离不开丁玲本人的生活经历以及她自身的女性人格魅力的影响。
关键词:丁玲女性形象审美特征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在群星璀璨的现代女性作家群中,丁玲是比较耀眼的一颗,她独有的女性意识突出地体现在小说创作中。
丁玲在作品中塑造了许多女性形象,如阿毛、贞贞、杜晚香等,这些女性渗透了作者的审美理想和情感,令人为之叹服。
一形象审美特征的集中表现1 勇丁玲笔下的女性是悲的、傲的,但是她们没有在痛苦中绝望,她们有一种在悲剧的人生中不向命运屈服的勇气,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的苦痛。
贞贞就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女性,尽管被日军欺侮,但通过为游击队提供情报来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为了抗战,她做出了太多的牺牲,这样一个伟大坚毅的女性是值得敬重的,正如王蒙说:“我在少年时候读了《我在霞村的时候》,贞贞的形象让我看傻了,原来一个女性可以是那么屈辱、苦难、英勇、善良、无助、独立、热烈、尊严而又光明。
”丁玲笔下的这些女性,独立、自我、倔强、执著,不受环境左右,敢于掌握自己的命运,在女性自我和自我精神上都达到了超越传统女性的现代精神高度。
丁玲笔下女性形象的勇,还体现在女性勇敢寻求爱情的意义上,女性人物从不回避对异性的渴望,大胆地表现出爱与性的意义。
莎菲毫不避讳自己的内心情感,当她见到外表丰仪的凌吉士,就大胆地诉求,掩藏不住内心炽热的情感,“希望用一种小儿要糖果的心情,渴望接触他那两个鲜红的嫩腻的深深凹进去的嘴角”。
在女性情感受到禁锢的时代里,莎菲发出这样的大胆表白,足以证明她对爱情的强烈渴望之情,以及在爱情中所显现出的主动和勇敢。
这些女性毫不回避对性的需求,大胆说出自己的真正需要,追求灵与肉相统一的完美爱情,将女性意识的觉醒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论丁玲女性主义创作论
论丁玲女性主义创作论——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例女性主义文学是指那些有自觉的女性主义立场,用话语颠覆性别歧视,争取男女平等的文学。
目前学者对于女性主义文学的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第一种是“女性形象说,”这种观点认为,任何描写女性形象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成为“女性文学”的文本。
第二种是“女性题材说”,此说主张凡以女性生活为创作题材和作品主要内容的,均可看作“女性文学”。
第三种是“女性作家说”,此说认为只要出自女性作者的手笔,均可看作女性文学。
第四种观点是“女性现代意识说”,这种说法认为,是否属于“女性文学”,其区别的标志是:作品通过描写所表现出的对女性形象的评判和对女性生活的理解,以及其沿用的标准,是原有男性化的社会文化的原则,还是从现代女性健康的身心、新颖的生活以及女性独特的心理等因素引申出来的原则。
第五种观点是“女性话语说”,此说认为女性应该建立起自己的话语来对抗男性的话语。
丁玲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善于写女性并始终坚持女性立场的作家,是20世纪中国女性立场的先驱。
丁玲早期的创作充满着“五四”落潮后新女性对“个性解放”的幻灭感,大胆的描写她们精神的苦闷及由此产生的强烈的叛逆性格,以一种独立的女性意识,表达了现代女性在30年代的人生感受。
丁玲坚持女性主义立场写作与其惊世情骇俗恋一生的情感密不可分。
文学,爱情和政治是其一生的三个主题。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丁玲牵挂的唯有爱情。
她对丈夫陈明说:你再亲亲我,我是爱你的。
丁玲毫不隐瞒自己的一生情爱,曾大大方方写在文章里:她最纪念也频,最怀念雪峰。
她与胡也频是两小无猜,英文里叫做puppylove的那种,遇见冯雪峰,是真的动了情,两人都动了情。
她还曾在信中这样写过她与冯雪峰的感情:“我和他(胡也频)相爱得太容易,太自然了,我没有不安过,我没有幻想过,我没有苦痛过,然而,对于你真真追求,真有过宁肯失去一切而只要听到你一句话:就是‘我爱你’!你不难想象着我的过去,我曾有过的疯狂,你想,我的眼睛,我不肯失去一个时间不望你,我的手,我一得机会我就要放在你的掌握中,我的接吻......”在这里,我简要摘录下丁玲一生的四段情感经历。
论《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之阶级和人的解放
阶级解放与人的解放的曲折历程——浅析《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主题摘要:对于丁玲长篇名著《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主题,学术界已有不少研究。
这部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巨著,深切地反映了四十年代土地改革工作的真实情况,反映了生活固有的复杂性。
本论文通过对小说中几个典型人物的分析,探求土改过程中人们对封建“变天思想”的不断摒弃、对自我缺陷的不断修正最终达到阶级解放以及人性复归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阶级解放人性复归历程引言: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为响应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响应其“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主张,丁玲深入了人民群众中,深入到了当时正火热进行的土地改革运动中,深入到了华北一个叫暖水屯的村子的土改工作。
丁玲通过真实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通过对土改工作的亲身体验,孕育出了这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史诗般的巨著——《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对于《桑干河上》的主题,在五十年代,冯雪峰曾这样描述:“这一部艺术上具有独创性的作品,是一部相当辉煌地反映了土地改革的、带来了一定的真实性的、史诗似的作品------。
”在六七十年代,由于反右派斗争及十年文革等众所周知的原因,《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研究是一片空白;到了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的四五年间,与整个学术界的复苏相一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研究领域内才又陆续出现了一些有分量的论文。
有学者认为“这本书写的是在于封建势力的搏斗中农民群众怎样成长并争得解放的故事”,也有人认为“农民阶级不断克服‘变天思想’——亦即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束缚——的过程,怎样完成反对封建剥削和压迫的伟大历史任务,即是长篇的中心和主题。
”本论文从在土地改革过程中农民阶级的解放与人性的复归两个层面对《桑干河上》的主题思想进行探讨,谋求在农村土改现实背景下人民的心路变化历程。
一、阶级解放,曲折中前进丁玲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部作品中塑造了一批活鲜鲜的人物形象,构成“一群活动的人”。
这群活动的人中,无论是干部、贫民、抑或是家庭条件较好却受另一种形式的压迫的人,在面临这场前所未有的革命大风暴面前,都由开始的犹豫、彷徨、怀疑与不安,到后来逐渐克服其植根已久的“变天思想”走向觉醒。
论丁玲小说中农民视角的转换
论丁玲小说中农民视角的转换不论是将丁玲的创作道路归结为由个性扩张转变为个性收缩,由自我抒发转变为自为封闭,由倾听自己的心声转变为图解现存的公式,还是将丁玲的创作道路归结为假定随着历史前进的步伐,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向前发展,题材与主题的不断创新,既不模仿他人也不重复自己,总之,是从《莎菲女士日记》到《在医院中》再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丁玲的艺术个性是处于一个不断转换、变化的过程中,本文试图从丁玲小说中的农民视角切入(尽管丁玲不以写农民著称,但“农民”视角一直贯串着丁玲创作的始终),不具体评析丁玲的作品,而是从提示原因入手,探讨导致丁玲艺术个性转换变化的原因,或许也是准确评论丁玲艺术个性转换是非高下的一条通道。
一一个比较明显的事实是,丁玲在早期写农民的作品如《水》,更多地是从自我表现出发并进行创作,而到了《桑干河上》,则更多地是从再现客观世界出发进行创作。
在创作《水》、《母亲》时,作者“不仅观察了自己同时代的一些新女性,同时,也把自身作为艺术形象‘原型’的一部分”,“而且非常浓重地把自己的影子投入其中”,只是因为自己的感受与“时代的苦闷”同步,所以,使作品在抒写自我时,获得了巨大的时代、社会意义。
但是,到了创作《桑干河上》,由于作者所写对象的变化,由于作者所处位置与所写对象的差异,所以,作者就不再可能使自己成为艺术形象“原型”的一部分,不可能“非常浓重地把自己的影子投入其中”,而只能用再现的方法,将作者所热爱的人、事叙写出来,依靠作品所叙写的人、事的社会价值使作品获得社会、时代的意义,这是与创作《水》、《母亲》不同的。
不同之处起码有二,第一,在《水》、《母亲》中,作者是因为自己生命的典型性而构成作品的典型价值的,在《桑干河上》则是因为捕捉对象的典型性而构成作品的典型价值的,前者的关键在于自身,力求使自身具有更大的社会代表性,后者的关键在于捕捉对象是否准确。
第二,前者更多地是从一种自身的生命冲动出发进行创作,后者则更多地是从一种责任感、使命感,从一种伦理感情冲动出发进行创作。
《浅析丁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毕业论文模板
浅谈丁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写作提纲引言,主要介绍丁玲生平及创作历程,约500字。
一、丁玲女性意识的产生,从以下4个方面论述,约2000字。
(一)自小的文学天赋与革命活动家的理想(二)对重男轻女思想的反叛(三)早年的生活经历的影响(四)多部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流露二、女性“人”的意识觉醒时期,从以下4个方面论述,约2000字。
(一)由于五四运动的影响,当时的知识分子都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二)《梦珂》是丁玲第一次对社会中歧视女性这一现象发出抗议(三)超越男权的独立的女性意识(四)《莎菲女士的日记》里莎菲的女性意识三、“革命+恋爱”的新女性时期比较《韦护》、《一九零三上海春》、《母亲》中的变化,展现积极投身革命寻求出路的新女性形象。
四、延安时期的女性解放用《一颗未出膛的枪弹》、《我在霞村的时候》来论证,其达到趋于成熟富有社会良知和责任感的女性形象。
结语摘要:丁玲是个颇有个性的女作家,她独有的女性意识突出地体现在她的小说创作中。
本文即是以此为着眼点,将她的小说创作分为三个阶段:“莎菲女士时代”、“命时代”、“延安时代”,并结合不同阶段的作品对其小说创作做一个梳理和评价。
随着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的不断演变和发展,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丁玲人生的心路历程,还可以深切地领会到其创作中强烈的女性意识的历变,从而揭示她不同创作阶段的不同创作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试图探讨丁玲女性主义意识形成的原因、重新解读丁玲在不同时期创作的文本、探讨丁玲小说中女性话语权的建构、丁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嬗变和女性意识的冲撞等问题,以探究丁玲作为早期的女性作家对现代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锋作用。
关键词:丁玲女性意识“莎菲”时代浅谈丁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引言女性意识就是指女性对自身作为人,尤其是女人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
对于男权社会,其表现为拒绝接受男性社会对女性的传统定义,以及对男性权力的质疑和颠覆;同时,又表现为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审视女性心理情感和表达女性生命体验。
浅论丁玲抗战时期的小说创作的两面性
浅论丁玲抗战时期的小说创作的两面性抗战爆发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救亡”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旋律。
左翼作家先后奔赴延安和其它根据地,这其中就有丁玲。
回首丁玲的创作经历,抗日战争时期在解放区的革命经验和创作经验占据着十分特殊的位置。
因为在丁玲的创作生涯中,有两次明显的文风转变。
第一次是从“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叛逆的绝叫者”到30年代的左翼作家,第二次是从左翼作家变成一个彻底的无产阶级文人。
第二次的转变正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
本文以丁玲在抗战时期,即1937年至1945年期间创作的8篇短篇小说为研究对象,以文本分析为基础,试图对丁玲在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进行一个比较全面地整理。
并通过对这8篇小说的文本研究,把握丁玲这一时期的创作方向的变化和创作中的主体意识的两面性。
1 丁玲抗战时期的小说创作丁玲1937年至1941年创作的8篇短篇小说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以抗战和农民革命为题材的大众视点的作品;另一类是出于知识分子自觉的批判意识和启蒙意识而创作的暴露问题的作品。
1.1 继续塑造大众之神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抗战文学”促使“大众之神”的合理化,丁玲别无选择地继续着塑造“大众之神”的创作。
《东村事件》是丁玲作于1937年6月的小说,发表于1937年《解放周刊》第1卷第5~9期。
这篇小说所描写的是1928年大革命后的农村暴动。
作品中有一个“大众之神”式的农民领导者-王金,但更多的则是陈大爹父子这样世代受地主压迫,已经怯懦到极点的农民。
在1937年表现阶级斗争和农民的性格弱点已不再符合时代主题。
也就是说小说本身已经不具备现时代的意义了。
1938年丁玲自己也否定了这篇小说,她认为《东村事件》“现在也只能拿来当历史看了”。
以上作品是以抗日或者参加革命为题材。
王金作为阶级斗争和抗日战争中思想与行动的“先觉者”出现的,但不同于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的先觉者与大众之间启蒙与被启蒙的关系,这些曾经的被启蒙的大众上升到了“神”的位置。
试论丁玲小说的女性疾病叙事——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例
试论丁玲小说的女性疾病叙事——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例向寻真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在现当代文学中疾病叙事逐渐进入文人视野并深入至文学作品,作家对病体的关注和隐喻叙事日益显现。
值得注意的是,五四时期女性作家对疾病题材的热衷与不同寻常的体验,更体现出其女性性别抗争的色彩。
本文以丁玲的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为切入点,对具体文本呈现的疾病叙事现象进行分析,从女性病因、病状及出路等方面来展开,从而展现中国现代女性在五四环境中身心同病的交缠,以及与疾病、与自己、与社会抗争的苦痛挣扎。
关键词:女性疾病压抑出路五四运动这样一场声势浩大的新思潮激活了沉睡千年的女性意识,促使一代女性大胆地从封建的枷锁中逃离出来,争取女性生命的独立价值。
最先醒来的女性们在历史转型的浪潮中痴迷地寻找着自己,在残酷的现实社会中苦闷仿徨,她们所选择的道路艰难而曲折。
这种艰难与苦涩在文学文本上表征为对一系列新旧女性的在如此复杂环境下病与死的展示和揭露。
其中女性作家丁玲在其早期作品中从对女主人公病因的隐射到病状的表现显示了她对现代女性命运的最初探索。
对丁玲作品表示喜爱的张爱玲曾表示:“丁玲是最惹人爱好的女作家。
”虽然她认为《梦珂》是没有成熟的作品,但《莎菲女士的日记》就大为不同:在这部小说里,“细腻的心理描写,强烈的个性,颓废美丽的生活,都写得好极了。
女主角莎菲那矛盾的浪漫的个性,可以代表五四运动时代一般感到新旧思想冲突的苦闷的女性们”。
《莎菲女士的日记》作为丁玲初期小说的代表作,首次发表在小说月报就获得一致赞誉。
在这个引来各界关注的文本里,通过用女性的声音实现自我释放、自我剖析,丁玲成功塑造了一个力图认清自己身份,同时又陷入性与孤独的迷茫的现代知识女性,这样一种写作行为站在了同代人的作品之上。
纵观以《莎菲》为代表的丁玲初期作品,大半均为以苦闷的年轻女性为主人公,她们敏感地觉察到了时代闭塞的状况,并在这样的沉闷的环境中进行着身心的疾病挣扎,痛苦烦恼而又无能为力。
关于丁玲的作文
关于丁玲的作文你知道丁玲吗?她可真是一位超酷的女性呢!丁玲就像一颗璀璨的星,在中国文学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她的一生那叫一个丰富多彩,就像一部情节跌宕起伏的长篇小说。
丁玲的文字特别有力量。
她写的故事,就像是一把把小锤子,轻轻敲打在读者的心坎上,让你跟着她笔下的人物一起欢笑、一起流泪。
她刻画的人物,那可都是活灵活现的,仿佛能从纸面上直接蹦到你眼前。
比如说她写的女性形象,那可不同于以往的那种柔弱形象,而是充满了自主意识,就像新时代的曙光下觉醒的花朵,美丽又坚韧。
她的生活也是充满了波折。
就像坐过山车一样,一会儿高一会儿低。
她经历过那个动荡的年代,在各种困难面前,她可没有被打倒。
就像打不倒的小强一样顽强,不管是外界的压力还是生活中的困境,她都咬着牙坚持创作。
她的这种坚持,就像是一盏明灯,给后来的作家们照亮了前行的路。
我想啊,丁玲肯定是个特别有个性的人。
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思想还没有完全消除的年代,她就像一个女战士,挥舞着文学的宝剑,在文坛杀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她的穿着打扮可能就很有自己的风格,说不定是那种走在大街上,让人看一眼就忘不了的类型。
她走路的时候,可能都带着一种自信的气场,仿佛在说:“我丁玲来啦,文学界要抖三抖呢!”她的作品里有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她就像一个社会的解剖师,把那些隐藏在深处的问题都挖出来给大家看。
她的文字就像是一面镜子,让人们看到自己,看到社会的真实面貌。
而且她的写作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时候像涓涓细流,滋润你的心田;有时候又像汹涌的大海,拍打着你的灵魂。
总的来说,丁玲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奇女子。
她在文学上的贡献就像一座高耸的山峰,让我们这些后来人只能仰望着,并且努力朝着她的方向攀登。
她的故事就像一首激昂的交响曲,永远在历史的长河中奏响着独特的旋律。
我觉得,只要是喜欢文学的人,就不应该错过丁玲这么棒的作家。
乡村与城市间的飞蛾——论丁玲中篇小说中女性的异化与孤独
丁玲的中篇小说叶梦珂曳叶莎菲女士的日记曳和叶阿毛姑娘曳都发表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袁此时的中国正在野经历着从封建的乡村生活模式向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文化性迁移冶袁譹訛社会处于一个文化的裂变时期袁许多传统家庭的女孩满怀希望与热情来到繁荣的城市中求学谋生袁在自由尧民主的浪潮中袁她们渴望步入都市女性的队伍袁想要在开明的尧进步的社会土壤中开出理想的花朵遥但五四的浪潮已然褪色袁那些将古老民族灵魂叫醒的自由尧民主的呐喊声在资本主义的渲染和政治的高压下支离破碎袁只剩靡靡之音袁城市也从承载着梦想种子的肥沃土壤变成了充斥着资本色相的商品市场袁在根茎腐烂的城市假面中袁一切仿佛都可以野出售冶袁这个时代的女性已然就像在乡村和城市间来往的飞蛾袁一不小心就会如同飞蛾扑火般异化袁她们体验着上一代没有体会的孤独袁经历着上一代人没有经历的异化袁她们不愿在异化中成为商品袁她们反抗却无处可去袁体认着孤独却又用孤独来防御遥身处于这个时代环境下的丁玲袁切身体会着社会的裂变袁审视着这个时代中都市女性与乡村女性自身欲望的觉醒与生存境遇中主体性的思考袁这也是丁玲早期作品的重要关注点袁无论是丁玲所描写的女性内心情感与欲望袁还是外在的生存环境都是她内心深处女性意识的具象化表现遥一尧野商品化冶城市的渲染要要要女性的异化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伴随着五四浪潮的涌起袁野人冶的意识开始苏醒袁个性解放与自我主张不断显现袁作家们也将目光转向一直以来在男权社会中野失语冶的女性袁女性相关题材的作品也不断迭起遥在最初阶段袁作家们将女性被压迫所显现出的集体无意识展现袁暴露社会问题袁他们希望野人的解放冶不光是男人的解放袁女性也要从数千年的封建糟粕中逃离袁在这样的充满理想肥沃土壤的社会语境中袁大批困囿于旧式家庭樊笼中的女性开始觉醒袁她们大胆地追求自己的幸福而野出走冶袁但随之而来的又是沉重的现实问题要要要野娜拉出走之后冶又该去往何处袁她们如何谋生袁又如何不面临从一个樊笼中被另一个樊笼困住的局面袁鲁迅的叶伤逝曳就展现了这个问题袁但答案却没能给予遥到了20世纪20年代袁女性所面临的问题焦点也开始转移遥丁玲的处女作叶梦珂曳袁一开篇便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女模特遭到羞辱的冲突事件袁这是20世纪20年代的女性所面临的一个新的处境袁不再是野娜拉出走冶式的与封建礼教和大家庭之间的收稿日期院2021-09-18作者简介院颜天天(1996-)袁女袁江苏连云港人袁江苏海洋大学文法学院袁研究方向院中国现当代文学遥乡村与城市间的飞蛾要要要论丁玲中篇小说中女性的异化与孤独颜天天渊江苏海洋大学文法学院袁江苏连云港222000冤摘要院丁玲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具分量的女作家袁她对女性的书写始终渗透着所处特殊时代环境下的自我意识袁也始终在思考不同时代女性所面临的生存问题遥叶梦珂曳叶莎菲女士的日记曳以及叶阿毛姑娘曳都是丁玲在20世纪20年代五四浪潮的裂变中创作的遥本文将结合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时代背景袁探讨在封建乡村生活逐渐向城市商品化转变的社会环境下袁丁玲小说中女性所面临的新的困境袁从野商品化冶城市的渲染环境尧女性在社会中野无处可去冶的尴尬局面以及最终拒绝异化袁选择自我孤独三个方面分析女性在这种困境中所展现的在外与内在异化袁以及呈现出来的两种孤独状态遥关键词院丁玲曰女性意识院城市乡村曰异化曰商品中图分类号院I 207.422文献标识码院A文章编号院1673-2596渊2022冤01-0051-05V ol .43N o.1J an.2022第43卷第1期2022年1月赤峰学院学报渊哲学社会科学版冤J our nalofChi f eng U ni ver s i t y 渊Soc.Sci 冤抗争袁也不是新女性自由解放与旧的社会生活方式的难以弥合袁而是在城市商品化进程中出现的新的矛盾要要要现代都市的物欲生活中的男性凝视与被凝视尧被奴役的女性之间的矛盾遥主人公梦珂的命运便被桎梏在这一矛盾中袁成为都市文化地表下有艳色却没有生机的女性之一遥梦珂作为一个保守家庭出生的女儿袁满怀理想从酉阳来到上海读书袁这是她人生的第一个转折袁她是广大从乡村到都市走进资本主义色相市场的千千万万的女性中的一个袁她们追求自由与解放袁但理想与现实却是背道而驰的袁此时的城市已然吸收了资本主义的糟粕和奢靡袁在男权的话语中袁这些女性只能再一次经历野物化冶要要要从一个被封建压迫的野物冶走向被资本市场野商品化的物冶的过程袁这也是女性在男性话语与欲望中被野出售冶的过程遥梦珂在学校的现实生活与她理想中的生活相背离袁她仅因为帮助了被羞辱的女模特而被流言蜚语包围袁梦珂理想破灭袁看清了也厌倦了这样污浊的生活袁她投靠了住在上海的姑妈袁她的人生又一次野转场冶遥姑妈家的生活纸醉金迷袁家里人也虚伪不堪袁但她被表哥的温柔面具迷惑袁萌生爱意袁心中也开出了爱情的花朵袁然而表哥的假面被戳穿袁梦珂发现自己也不过是他们情场声色犬马的调料遥在理想与爱情双重打击之下袁梦珂陷入了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困境袁至此她走上了她在小说开篇帮助的那个女模特相同的道路要要要化身成为电影明星野林琅冶袁从一个质朴的邻家女孩转变为一个野肉感十足冶世界里的商品袁这是她人生的第三次野转场冶遥梦珂从保守家庭到城市求学袁从学校到姑妈家袁又从姑妈家到电影界袁梦珂的每一步的野转场冶都使她离野商品冶的转变更近一步袁首先是她在学校理想的破灭袁被羞辱的女模特是她理想破灭的象征曰接着是她爱情的破碎袁梦珂的爱情在纨绔子弟的玩味中被欺骗袁她的感情被出卖曰最后梦珂变成了野林琅冶袁成为都市色相市场中的野商品冶遥在梦珂的一路走向中袁她的转变几乎是被环境所迫袁她求学生活与理想相悖袁投靠的亲人不亲袁而又被欺骗袁这不光是梦珂一人所面临的困境袁也是身处那个时代千万女性的缩影袁就如同文章开篇的那位女模特袁她也是千千万万个野梦珂冶中的一个遥她们都成为代表着男性欲望的野商品冶袁赤裸裸地被人评头论足异化成为色相市场中的具有肉感的商品遥如果说梦珂经历的是女性在外生活的异化袁那么叶莎菲女士的日记曳中所体现的就是女性心理和欲望的内在异化遥整个日记所展现的莎菲内心都是极为分裂和矛盾的袁她在凌吉士与苇弟之间的徘徊犹豫就像是欲望与自我的矛盾与分裂袁她即受到了凌吉士绚丽外表的蛊惑袁又由于善于怀疑的个性使得她难以真正交付于凌吉士袁她不爱苇弟但又被他的真挚所感动袁这种摇摆与拉扯袁也是女性内心的一种自我防御保护遥戴锦华提到袁莎菲的这种心理袁其实受到了环境的影响袁在这样充斥着商品的色相市场中袁野女性的内在遭到异化袁性爱与灵魂分立噎噎莎菲所迷恋的东西袁都是按男性都市生活色相市场上的标准塑成的冶袁譺訛也就是说女性内心的欲望在这个被男性欲望充斥的都市生活中被异化袁女性对男性的幻想也是以男性为中心的都市生活意识形态制造并施加给女性的袁而丁玲在文中大量的运用笔墨描写莎菲对凌吉士的野漂亮身材冶野鲜红的嘴角冶野骑士般的举止冶的喜爱袁都在向我们展示色相市场社会中女性的喜爱受到了男性社会对女性爱情要求的潜移默化袁而莎菲的自我拉扯也恰恰反映了她是个沉醉又清醒的人袁她受到了所谓的野理想美冶的蛊惑袁但同时她又警惕这种野理想美冶袁她看清了她与凌吉士建立的亲密关系本质不过是肤浅的缠绵悱恻袁而没有灵魂的碰撞袁这只是色相市场中的男欢女爱遥莎菲的自我矛盾是被异化了的野本我冶和理想野自我冶的矛盾袁是一个被异化了的女性从沦陷到清晰到反抗的内心描述袁莎菲意识到了自己野欲望冶的虚假性袁她也通过了断绝这欲望的方式要要要以躲避都市生活的放逐的方式袁悄悄地离去袁这是20世纪20年代女性在商品色相市场中的反抗与斗争遥丁玲笔下的叶阿毛姑娘曳似乎与梦珂和莎菲是截然不同的尧没有任何相似之处袁但细究会发现她们的精神最终是殊途同归遥阿毛原本是一个家境贫寒尧个性淳朴的农村姑娘袁因为嫁到了城乡交界处接触到了与自己原先生活全然不同的城市生活袁从而产生了无限的欲望和想象袁最终在现实和欲望之间难以弥合袁最终异化绝望遥小说表面上看来似乎是一个野欲望女冶咎由自取的故事袁但文本之中蕴藏的却是女性从个体意识被消解的野物冶到一个逐渐觉醒了自我意识尧拥有了野人冶的欲望的过程遥阿毛欲望的觉醒在当时的处境中是没有办法纾解的袁是显得有些异质的袁她接受了都市的欲望书写下的想象力袁却身处于单调空旷的缺乏欲望想象的乡村现实中袁阿毛只能用精神流放来完成与现实的弥合袁这一定程度上与梦珂的心理路程是一致的袁阿毛在精神上背离了自己生长的乡村土地袁追求阿毛邻居那样的美丽女子的生活袁野纵然她懂得是由于她的命生来就不能像那些人尊贵袁然而为什么她们便该生来命就不同袁并且她们整天到底在享受一些什么样的富乐袁是阿毛日夜都不安袁把整个心思放在上面的来由了遥冶譻訛但邻居的死让阿毛的梦碎了也醒了袁原来邻居享有阿毛羡慕的一切袁却没有阿毛以为的幸福袁野幸福只在别人看去或羡慕或嫉妒袁而自身始终也不能尝着这甘味冶袁譼訛阿毛突然明白女性的幸福只是人看到的袁是野他者冶眼中的袁而她们自身真正的幸福却无人关注袁况且野无论你再苦痛也好袁再幸福些也好袁人一到死袁什么也一样袁都是毫无感受的冷寂寂躺在大地里冶袁譽訛这时候的阿毛已经站在野死亡冶的高度凝视着都市幸福的虚无袁城市中的女人永远是给人野看冶的袁她们的美丽幸福就像商品一样供人观赏袁却没人在意商品本身是否幸福袁最终阿毛因精神崩溃而自杀遥二尧在社会中野无处可去冶要要要女性的孤独丁玲早期的作品中总是充斥着孤独的色调袁这与她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遥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女性想要独立自由袁在偌大中国的城市和乡村中袁却无处可去袁她们不愿真正进入商品化的城市袁即使她们早早地脱离了守旧的乡村生活袁来到城市追寻梦想袁但这些看似野先锋冶的举动下蕴藏的是她们一如既往的被动处境袁就像鲁迅笔下叶伤逝曳中的子君袁她虽然争取到了自己的幸福袁但野出走冶之后仍旧困囿在家中最终以悲剧收场袁在这种进退两难中的女性成为社会中的尴尬存在袁忍受着精神上的孤独遥叶莎菲女士的日记曳中的莎菲袁即使是在亲密关系的建构中也受到了都市市场的异化与紧固袁她没有试错的成本与承受风险的底气袁最终她只能用野逃离冶来回避袁这种野逃离冶本质是自我封闭尧自我禁锢袁需要忍受的是精神上的孤独遥而投身于商品市场的梦珂袁本质也是孤独的写照袁她虽身处声色犬马的繁华热闹之中袁但却身心分离袁野林琅冶是鲜活的商品袁而野梦珂冶是残缺的袁她的心是寂寞枯萎的遥在乡村与城市徘徊的阿毛袁更是难掩精神寂寞袁她原本只是单纯的没有太多思想的农家女袁突然嫁到城乡间袁接触到了五光十色的商品市场袁却难以抵抗异化的影响袁最终也成为一个肉体与精神分裂的个体袁从而忍受精神的孤寂遥这一时期丁玲笔下的女性大多都在与理想难以弥合的社会环境中忍受孤寂袁似乎是因为故事的走向与结局本身不能让主人公们摆脱袁其实并非如此袁即使是圆满故事中的女性也难以摆脱精神上的孤寂遥在张爱玲笔下少有的圆满结局的故事叶倾城之恋曳中袁女主人公白流苏可以称得上经历了一次成功的野出售冶袁这是一个极为传奇的故事袁作为女性野出走冶的题材袁在本应该悲怆或堕落的道路上袁张爱玲笔触一转袁给予了白流苏和范柳原一个异质的似乎有些流于俗套的大团圆结局袁用一场战争尧一个城市的毁灭来成全一个模糊了爱情的爱情故事遥张爱玲透过历史和文明袁用古老记忆里的眼光来凝视那个时代袁塑造了一个逃遁成功的女性的故事遥然而就像张爱玲自己在叶自己的文章曳中说到的院野从腐旧家庭里走出来的流苏袁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曰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袁到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袁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和作风遥因之柳原与流苏的结局袁虽然多少是健康的袁仍旧是庸俗曰就事论事袁他们也只能如此遥冶譾訛当白流苏站在了被摧毁的那堵野墙冶的废墟上袁她又成了一个被囚禁的女子袁她依旧难逃精神上的孤独袁所以即使是一个最终看似圆满的结局袁女性依旧在精神上呈现出一种孤独的状态袁故事当然可以悲怆可以圆满袁但它源自生活袁反映现实袁且与时代相关袁女性的孤寂难以避免袁这也与当时男权社会女性野失语冶的现状有关遥除去精神的孤独袁女性在话语领域中同样处于孤独的境地袁她们还需忍受着话语的孤独袁只能以缄默与隐忍的姿态负隅顽抗遥在丁玲的笔下袁梦珂在发现自己遭受了表哥晓淞的虚情假意的情感欺骗时袁她无处申诉袁无处宣告袁只能独自安静地离开姑妈家遥当她作为商品被评头论足遭受尊严和人格的侮辱时袁梦珂依旧也只能沉默袁而找不到一个倾诉者和共鸣者袁她被商品化的外衣裹挟着无法大声表达自我袁她是孤独的袁无法出声的遥莎菲也处于这种困境袁她曾试图向他人讲述自己袁但却没有人能真正理解她袁她只能通过日记来抒发自我袁她的日记成为自我的独白袁自己成为自己的倾听者遥阿毛也是如此袁可以说阿毛的野失声冶是从头到尾的遥文章一开头便交代了阿毛即将出嫁袁并且她连嫁的人是谁袁嫁的人家具体情况都一无所知袁小说描述道野这是一个非常的日子袁然而也只在阿毛自己眼中才如是遥阿毛已是被决定在这天下午将嫁到她所不能想象的地方去了遥冶譿訛在中国传统的宗法制社会中袁大多数的女子往往是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袁她们只能被动地或以一种默许的姿态接受安排袁并且从传统意识来看袁社会给予女人的命运就是婚姻袁独身女人的定义是由婚姻来定义的袁这是社会的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表现遥阿毛出嫁前的状态是缄默的袁她的出嫁是由于野父亲尧三姑袁媒人赵叔袁和许多人都说这是该嫁的袁想来总是没错的遥冶野三姑早就示意她袁这是姑娘们所不能说的袁属于害羞的一类事情遥冶讀訛这种早被定义的野不能说的尧害羞的事情冶就表现了男权社会对女性意识的消解袁阿毛野被决定冶出嫁袁也是当时社会中的女性依旧不能主宰命运的体现袁是女性在父权话语下的野失声冶状态袁阿毛就是在这种集体无意识中如同野物冶一般绝对被动地被父亲决定了婚姻遥整个从待嫁到出嫁到完婚的过程阿毛是属于一种沉默的状态袁这也反映了那个时期的阿毛的个体意识是被压抑被消解的袁面对这样的境遇袁阿毛是被动接受的袁是顺从的袁亦是压制个体意志的遥在被城市激发起内心的欲望和想象后袁阿毛仍旧处于话语的孤独中袁她周围的人根本无意中听她口中的呓语和呢喃袁以至于她将她的话语像秘密一样藏起来袁永远是缄默的姿态遥无论是丁玲笔下处于城市的梦珂尧莎菲袁还是在城乡边缘生活的阿毛袁抑或是鲁迅笔下的子君与张爱玲笔下的白流苏袁女性总是在话语的边缘处与精神的孤独中活着袁她们不仅要野悄悄的冶活着尧野悄悄的冶死去袁就算是成功野出售冶后的白流苏也依旧要忍受着精神的空虚与寂寞遥社会剥夺了女性表达自我的机会和话语权利袁但女性表现自身孤独本身就成为一种反抗袁阿毛选择了用死亡来反抗袁莎菲原则用日记的形式书写孤独袁子君反抗过尧争取过袁白流苏则在野倾城冶的传奇中胜利袁这些女性的反抗保留了女性想要诉说却无人倾听的话语遥三尧自我选择的孤独要要要拒绝异化的无声抗争丁玲作为一个极具个人特征和女性意识的女作家袁在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是她女性意识创作的鼎盛时期袁这一时间段她笔下的女性多是对自我意识和生存困境的描写袁而这类女性总有一个共同的指向特征要要要孤独遥丁玲笔下女性的孤独除了是女性在社会中客观存在的生存孤独与话语孤独外袁这种孤独本质上还是女性主观意愿选择下的孤独袁这并不是一种孤芳自赏式的自怨自艾袁而是自发地对封建乡村死而不僵的宗法体系和对资本主义都市生活商品化模式的双重控诉与反抗袁这是女性在异化中的自我抗争袁以一种画地为牢的姿态拒绝异化的自我袁留给她们的结果是需要自己咀嚼自己的空虚袁这不光是小说中的女性困境袁它同时也引射现实袁同样是丁玲自身所面对困境的写照袁身为作家的丁玲直观地面对了这种孤独与空虚袁她在创作的同时自我代入书写此种境遇袁但总拘泥于这种困顿也只能像困兽一般难以冲破空虚的牢笼袁所以她之后的创作转型或许也是一种野出路冶的探寻袁是身为女性作家的积极抗争遥丁玲笔下的女性人物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着抗争的意识并可以从她们的行为中发现端倪遥梦珂面对流言依旧选择帮助女模特袁在发现学校与自己理想中有所出入时很快决绝地放弃了学业袁当发现被表哥欺骗玩弄后又直接远离袁虽然无奈地在色相市场异化沦为野商品冶袁但她依旧算是自食其力袁没有回到旧式家庭中做回提线木偶的闺中小姐袁梦珂的选择是无奈的袁但同样也是抗争的袁她绝不向他人妥协袁在一次一次的被动野出卖冶后袁她最终选择了主动野出售冶袁这选择或许被认为是一种沉沦袁但不得不说化为野林琅冶的梦珂是孤独的袁这种孤独也是她的自我选择袁是具有反抗意味的遥同样莎菲身上也具有孤独的反抗意蕴袁她与凌吉士的爱情拉扯袁实质是与男性视角下的野理想美冶和情爱准则的拉扯袁她陷入的矛盾不光是自我和理性之间的矛盾袁还是那个有着异化欲望的野自我冶与用日记反思尧自省的野我冶之间的矛盾袁在自我的不断拉扯与对抗中袁莎菲最终以远离的方式野胜利冶遥莎菲所做的选择并不是逃避袁她的选择本质是用孤独来保护自我与无声的反抗袁这是女性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的自戕式抗争袁她们难以用积极地方式得到野胜利冶袁同时也无法吞咽自我袁于是只能选择悄悄地活着和悄悄地死去的这条孤独道路来反抗遥而阿毛则选择了一条更为极端的方式来控诉遥在理想破灭袁精神崩塌后袁阿毛吞下了火柴棒自杀袁当她的丈夫小二问阿毛为什么寻短见时袁阿毛只是说着院野不为什么袁就是懒得活袁觉得早死了也好遥冶讁訛阿毛不愿也无力再去述说自我袁而是用这种缄默的孤独的姿态决绝地反抗袁这绝不仅仅是因为不断膨胀的物质欲望没有得到满足袁渴望爱抚的肉体欲望幻灭而引发的袁而是在她发现自己心目中拥有她企望的物质和精神上富足的女人所拥有的只是表面袁结果是她们一个走向死亡袁一个在夜里弹琴哭泣袁这带给了阿毛。
丁玲《水》解读论文
丁玲《水》解读论文摘要:自丁玲的《水》问世以来,绝大多数评论者都关注于它所产生的政治意义:一个无产阶级群体从觉悟到反抗过程的呈现。
但细读文本,不难发现丁玲还塑造了一个独具双重身份的老外婆,并借助这一角色以双重视角来深入反映洪水背后的真实,呈现更为深刻的社会主题。
本文将会对《水》一文进行再解读,以期突破原有观念的束缚,展现《水》中的真实。
关键词:《水》;老外婆;形象;双重身份;双重视角《水》是丁玲于1931年9月至11月连载在左联刊物《北斗》上的一篇极具重大意义的中篇小说。
于丁玲个人而言,它标志着她个人写作倾向朝“左”的转变。
而于当时的文坛来说,《水》则标志着“新的小说的诞生”①。
钱杏邨曾称赞它是“左翼文艺运动一九三一年的最优秀的成果”②。
《水》之所以能够获得评论家们如此高的评价并被当时的公众认为是一篇“好的作品”③,这与丁玲在政治文化上的双重身份是分不开的。
鉴于丁玲的“革命+作家”的双重身份,再加之当时“左联”的指导性文件《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的出台,所以在《水》引起强烈反响的时候,冯雪峰撰文对它进行了评价。
文中指出,《水》深受读者喜爱的原因在于有新的题材、新的描写方法以及对“阶级斗争的正确的坚定的理解”④,而《水》所呈现出的最高价值是“在首先着眼到大众自己的力量,其次相信大众是会转变的地方”⑤。
这也就使《水》中的灾民作为一个受难而后觉悟、反抗的群体形象被凸显出来了。
但重新对《水》进行细读时,不难发现《水》中还有一个作者精心刻画的人物:一直处于自语状态的老外婆。
一、老外婆的形象在丁玲的这篇中篇小说中,仅有名有姓有身份的人物大约有二十个。
然而,在文中更多出现的还是“他们”(出现的次数约有133次)。
由此可见,丁玲在小说中主要试图表现的是一个群体——一个不仅承受自然灾害的侵袭且要担负财权拥有者压迫的群体。
作家一旦注重于整体的表现就有可能存在着对于个体的忽视,在《水》中丁玲就有这一倾向:小说中缺少了鲜明的个体人物形象。
关于丁玲的作文
关于丁玲的作文
要是提起丁玲啊,那可就像打开了一本超级精彩又充满传奇色彩的大书呢。
丁玲刚出现在文坛的时候,就像是一颗突然闯进夜空的超亮彗星。
她可不管那些老套的规矩,写起文章来那叫一个率性而为。
她笔下的故事和人物,就像从生活里直接抓出来,扔到纸上的一样鲜活。
你看她写的那些女性形象,那可不是什么娇滴滴的花瓶,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追求的人。
就好比她自己,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里,就像个女战士一样在文学的战场上冲锋陷阵。
丁玲的人生也是像坐过山车一样刺激。
她经历过好多风风雨雨,有时候被捧上云端,有时候又被狠狠摔下。
但是她就像打不死的小强,不管遭遇啥,都没放弃写作。
她的文字就像是她的武器,在不同的时期,都能发出不一样的力量。
她在文学的道路上还结交了好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呢。
大家在一起的时候,那场面就像武林高手过招,互相切磋文学的武艺。
她就像一个发光的小太阳,吸引着周围的人,大家围绕着她,谈天说地,讨论着怎么用文字去改变这个世界,或者至少去反映这个世界的真实模样。
总之呢,丁玲就像文坛上一颗独特的星光,虽然有时候会被乌云遮住,但永远都在那儿闪烁着,用她的文字照亮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看到过去那个时代的风貌,也让我们感受到人性的复杂与美好。
她的故事就像一首长长的歌,永远在文学的历史长河里传唱着呢。
《梦珂》论文:《梦珂》《水》丁玲转型
《梦珂》论文:丁玲早期创作的转型——从《梦珂》到《水》【中文摘要】丁玲的创作经历过几次较大的转型,每次转型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时代思潮紧密呼应,其创作历程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初登文坛到她至延安之前,即1927年至1936年;第二个阶段是从延安时期(1936年)至建国初;第三个阶段是从1979年复出文坛一直到1986年。
本文拟截取丁玲从《梦珂》(1927年)到《水》(1931年)这一创作的初期阶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和解读,并以作家所处时代及个人境遇等为参照,来研究丁玲此一时期的转型动因及特点。
本文结构如下:绪论部分概述丁玲小说的研究现状,并论述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意义。
根据丁玲研究的不同时期,将其分为四个阶段进行论述,试图勾勒出丁玲研究的大致轮廓。
之后,通过对丁玲早期转型的界定,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阐释本篇论文的研究视角。
第一章以“五四”落潮后丁玲创作的女性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
由于受到“五四”启蒙精神的影响,丁玲作品中表现出明确的女性自我意识。
“爱”与“欲”的大胆张扬,是她与其他女性作家的重要区别,也反映了她在反对封建传统、追求现代意识上的超前性。
“在黑暗中”追求光明的女性形象,表明丁玲在遭遇创作困境后,积极寻找思想转变的路径。
...【英文摘要】Ding Ling’s creations had some major transitions and her creations course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hases as follows:Phase one is she began her literary life andbefore she went to Yan’an, that is the year between 1927 and 1937.Phase two is the period between she was in Yan’an and the earliest days of the Republic. Phase three is the year between1957 when she came back to literary scene to 1986. The every transition in her creation closely echoed the socialenvironment and the spirit of the time. This ar...【关键词】《梦珂》《水》丁玲转型【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 Q2:139938848 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辅导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英文关键词】Mongke Flood Ding Ling Transition【目录】丁玲早期创作的转型——从《梦珂》到《水》摘要3-5ABSTRACT5-7绪论9-16第一节研究综述9-14第二节转型界定及研究意义14-16第一章“五四”精神影响下成长的”女”作家16-24第一节女性的自我言说16-18第二节“爱”与”欲”的张扬18-20第三节“在黑暗中”寻求光明20-24第二章“革命的浪漫谛克”24-35第一节“革命加恋爱”小说的语境生成24-26第二节转型中的坚守:真诚地从事创作26-30第三节转型中的困顿:预设理念与实际文本的裂隙30-35第三章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前驱35-45第一节主题先行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35-38第二节《水》:激进的断裂38-41第三节转型中的迷失与超越41-45结语45-47参考文献47-51后记51-5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曲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跋涉者的足迹——浅论丁玲建国前创作的三个阶段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引言 (1)一、“苦闷的莎菲”:丁玲创作的第一阶段 (1)二、“初现的北斗”:丁玲创作的第二阶段 (6)三、“走向新的开端”丁玲创作的第三阶段………………………………………结语 (8)致谢 (8)参考文献 (9)跋涉者的足迹——浅论丁玲建国前创作的三个阶段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摘要:丁玲说过“我不幸、也可说是有幸总被卷人激流漩涡, 一个浪来, 我有时被托上云霄, 一个波去, 我又被沉人海底。
”作为作家的丁玲,她人生的云霄海底经历体验和观念的变化同时反映在她的著作中,引起的了文风的转变和写作意向的不同。
其中丁玲创作的三个阶段便是最好的说明。
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在女性意识方面,她作品中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迥别于以前文学长廊中的女性形象,并不完美的,却又带有让人难以忽略的美。
而后转变在政治意识上,革命+恋爱的模式也是被她淋漓尽致的展现,甚至以通讯、速写、印象记等文学样式,反映解放区里新的生活内容。
关键词:丁玲创作阶段女性意识政治性引言现代女性作家的产生与文学创作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大亮点,而且其成就也格外引人注目。
与历代女性作家相比,五四时期的女性作家更具特点,她们置身于历史遽变的语境中,耳闻反叛传统的时代轰鸣,更为大胆地在创作中言说女性自我解放、个性独立、婚恋自由的权利。
她们首先把批判的锋芒对准了封建礼教和包办婚姻,因为这是造成几千年来妇女痛苦和不幸的罪恶渊源。
冰心的《秋风秋雨愁煞人》《是谁断送了你》《最后的安息》,石评梅的《董二嫂》《这是谁的罪》等作品,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礼教与包办婚姻迫害女性身体、心理及思想的罪恶。
至20世纪20年代后期,个性解放的思想逐渐被社会解放所代替,局限在个人恋情中的个性主义启蒙理性显然不符合已经变化了的主流意识的需求,阶级解放成为社会革命的重要内容。
作为女性文学第二代作家中的佼佼者丁玲,以其所描写的五四时期女性的亢奋与五四落潮后女性的失落、苦闷,在相对寂寞的文坛上炸响了一颗惊雷。
丁玲的写作阶段化非常明显,仅在上世纪的20至40年代期间,即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苦闷的莎菲”:丁玲创作的第一阶段20年代后期,丁玲带着梦珂、莎菲、阿毛等女性形象闯进了文坛。
丁玲在文坛的意义也许并不在于她表现了女性觉醒后的亢奋和失落时的苦闷,而在于她向男权传统提出了最全面的挑战,其胆量之大、突进之深,在当时的女作家中无出其右。
她向世人敞开了五四时期觉醒女性的内心世界,揭示了五四运动落潮后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面临的无路可走的痛苦与悲哀。
一时间文坛上就掀起了一股丁玲风,“好似在这寂寞的文坛上抛下了一颗炸弹一样,大家都不免为她的天才所震惊”。
第一阶段是丁玲20年代末至加入左联之前。
这时期“五四”落潮丁玲离开共产党人的老师、同学和朋友,独自离开上海去了北京,成了一个半流浪性质的穷愁潦倒的公寓大学生, 沉浸在改革梦醒了却无路可走的傍徨和痛苦之中。
1927 年丁玲在这种情境中,在这寂寞和痛苦中开始了小说创作。
这个时期丁玲主要出版了三个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1928年)、《自杀日记》(1928年)、《一个女人》(1930年)。
这些作品标志着丁玲的崛起,同时也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坛的重要地位。
这些作品主人公都是女性,一方面继承了五四时代冰心、庐隐、冯沅君等第一代女作家创作的精神内涵即对封建专制的抗争和叛逆;同时也塑造出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追求的知识女性的典型。
这些女性们“肉体连同她们对爱情的憧憬沦为商品、沦为物、沦为异性蹂躏的对象”而这背后更加深刻的悲凉是对理想男性的匮乏的悲叹,以及女性在寻索未果后的理性觉醒。
梦珂(《梦珂》)心仪表哥,却不幸成为表哥与图画教员性游戏角逐的对象,节大姐(《小火轮上》)与昆山相爱,又被昆山抛弃。
可是,莎菲们没有重复前辈或堕落或回来的命运,而以一种偏执的情绪坚决抵制着父权文化的强势同化。
失去自我的悲哀,寻找理想男性的失落,使女性趋于扭曲与分裂。
阿毛(《阿毛姑娘》)、伊萨(《自杀日记》)以死反抗,到了《暑假中》,女性则彻底抛弃了男性,过上同性恋的生活。
在《莎菲女士的日记》里写道莎菲的追求,“你以为我所希望的是家庭吗? 我所欢喜的是金钱吗? 我所骄傲的是地位吗?”那么,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莎菲追求的是什么呢?她追求的只是理想的真爱情也就是灵肉结合的爱情。
“她要享有我生的一切,我要使我快乐”,她捉弄谦卑、委琐的苇弟, 渴求得到十分俊美的南洋青年凌吉士, 甚至为了这份情感把自己折磨得如癫如狂。
但在狂热的情爱面前, 她的人格并未真正沉沦, 尊严也未丧失。
最终莎菲发现在凌吉士所谓潇洒的外表下隐藏的却是一颗卑鄙的灵魂之后, 她虽然陷入深深地失望、颓唐和苦闷之中, 却没有迷失自我。
思想与个性解放影响下得到的女性优越感和理性, 使莎菲看清凌吉士并不值得她爱, 终于理性的认识到应该抛弃他。
莎菲一脚踢开了软弱委琐的苇弟, 另一脚踢开虚伪的凌吉士, 这既维护了莎菲自己的美好不容玷污的爱情理想, 又体现出一个现代女性的自主、独立意识。
我认为在丁玲创作前期《阿毛姑娘》是不得不提的一篇作品。
《阿毛姑娘》在创作风格上虽然没有摆脱抒发女性苦闷的窠臼,但却在这展现出创作事业的转向即描写的内容由城市延伸到农村,体现了丁玲对生活的体验和思考的更加深入。
阿毛父亲曾说“嘿,傻子!有什么哭的?终究得嫁人的,难道就真的挨着我一辈子吗?莫说养不起,就是养得起,那我死了呢?”一句话道尽了对女儿命运的辛酸和无可奈何,身为少女,则父亲有支配她的各种权力,结婚之后,权力则转到她的丈夫身上。
但当时的社会就是那样,旧中国所有女性的一生归宿都是那样。
阿毛最终以死亡作为无声却令人震撼的反抗。
像阿毛姑娘一样存活于丁玲早期作品中的娜拉们是自虐又自恋的.正如徐坤所言:女性以她们以久的嘶哑之音呼喊与细雨出她们生命最本质的愤懑与渴望。
她们不惜以自恋自虐自戕自焚式的举动来挣得一份属于她们自己的话语权利,表明她们心底的不甘和颠覆的决绝"。
丁玲早期作品虽有其稚嫩、局限之处,但毋庸置言,对于当时时代的背景下《莎菲女士的日记》是应该给以充分评价的, 而《梦坷》、《暑假中》、《阿毛姑娘》丁玲的这些早期小说同样是应该充分评价的。
在这方面我特别欣赏冯雪峰在评价丁玲的文学发展道路和文学创作时,表现出的卓越思想艺术识见。
他表示非常肯定丁玲早期小说尤其是《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主人公思想性格中所具有的“非常深刻的时代性和社会性”,以及文中表现的“莎菲的绝望,亦是对于平凡卑浊的周围的绝望”。
但同时指出, 莎菲的生活与恋爱中,她那病态的伤感、绝望带有着明显的阶级局限性, 莎菲的悲观、颓废具有极重的消极意义。
他在比较了《在黑暗中》、《自杀日记》和《一个女人》三个小说集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创作倾向之后指出, 沿着莎菲的老路写下去,作家已经“越来越无力, 再也无法写出第二篇和《莎菲女士的日记》同样有力的东西来”(注明出处)但是,丁玲之所以是丁玲,又在于她并不曾停留在原地,沾沾自喜, 而是从思想到文学的创作都在跟随时代大踏步前进。
二、“初现的北斗”:丁玲创作的第二阶段1930年至1936年。
这是丁玲创作的第二个重要阶段。
这时已经稍具名气的丁玲不屑于向名利低头,“我可以借着这点名气, 亲近几个绅士名流, 找到一个收人不坏的职业, 个人从此慢慢向上爬, 爬到上层社会去, 我的朋友中, 就有这样的人。
但这是违背我自己的意愿的, 我鄙弃这种个人的虚荣和名利思想, 坚决走自己认为是正确的路。
”(注明出处)这句话道尽作家的心向和志气。
沿着这样的道路去寻找光明和真理,丁玲生活中充满了艰难与危险, 布满了腥风和血雨。
她牺牲了亲人自己被绑架、被囚禁。
但丁玲没有犹豫和动摇, 没有退缩和回头,19 30 年丁玲加入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左联的成立感召了一大批革命作家,当时左翼小说创作的总体特征是,题材开掘的巨大现实性;阶级视角的社会批判性;广阔生活图景的写实性,这份基本特征主要是通过丁玲的创作显现出来的,由此可见丁玲在此时的地位与成就。
加入左联之后丁玲创作中女性意识开始隐退,政治性观念引入作品;同时也是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以及革命文学的倡导和实践,丁玲首先将创作题材转向社会革命,写作了中篇小说《韦护》(1930年)、短篇小说《一九三0年春在上海》(之一、之二)等流行的“革命+恋爱”模式化的作品,也让丁玲的这近十年的创作走向这“革命+恋爱”的道路。
在这一段时间里根据丁玲作品形式与内涵同样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在左联初期创作的具有过渡性质的作品《韦护》和两篇《1930年春上海》是具有过渡性质的作品,这是丁玲由“莎菲型”过渡到革命文学创作阶段的桥梁。
前者描述的是从苏联留学归来的革命者韦护与少女丽嘉相爱的故事,但着重点并不在两人爱情的热烈浪漫而是强调恋爱和革命活动的冲突。
在解不开的矛盾面前韦护忍痛出走,丽嘉则是认清了自己的处境终于决心抛弃个人情感,投身于社会;《1930年春上海》中也只是把人物更换,面临革命与爱情之间矛盾下的结局同样是两人的分道扬镳,各人去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
这些创作形式确实是带有公式化的,但丁玲对于处于一个过渡时代的过渡人物的准确刻画,对知识分子由个人主义转向集体主义的过程中的矛盾心理的真实揭示又是不可否认的。
而且这份创作模式恰恰也反映了丁玲向革命文学、无产阶级文学转变作出的探索性的积极实践。
第二部分里丁玲的作品将目光转向了农村。
她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水》(1931年)、《夜会》(1933年),长篇小说《母亲》(1933年)等。
这种转变一方面是丁玲的积极探索力求突破,一方面也是为响应这时左联执行委员会:“要产生新的作品”,“用大众作主人”,“到广大的工人、农人、士兵的队伍里去”的呼吁,丁玲迅速地调整了自己的创作方向。
这些作品大都是以30年代初农村现实生活为题材,再现出激变中农村里农民的心理变化。
而《水》是更坚实一些的革命文学作品,这是在1931年发生在全国的波及16省的水灾为背景下创作的,作家粗线条地勾勒出这种情景下农民觉醒、反抗的群体雕像。
虽仅是这种粗线条的勾勒但当年就被冯雪峰称赞为“这是我们所应该有的新的小说”,茅盾就《水》的发表表示“不论在丁玲个人, 或者文坛全体, 都表示了过去的‘革命与恋爱’的公式已经清算”。
此时的创作的转向同时也是对早期女性描写的升华及补充,丁玲不再单纯地通过女性自身的感受来表达女性意识,而将女性意识蕴于宏大的革命政治题材中。
其女性意识从早期莎菲们表现出来的一种女性心底的虚妄的绝叫和自我的张狂转向展现女性在社会革命的背景下逐步觉醒并走向反抗的过程,女性的社会主体性在这时期得到了强有力的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