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居——小米和格力的另一场较量

合集下载

小米集团与格力电器财务对比分析

小米集团与格力电器财务对比分析

小米集团与格力电器财务对比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上市公司的数量和规模也在不断增长。

小米集团和格力电器是两家备受关注的公司,它们分别在不同的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本文将对小米集团和格力电器进行财务对比分析,以探讨它们在财务方面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财务指标1:营业收入小米集团成立于2010年,是一家专注于智能硬件和电子产品的公司。

2018年,小米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749.52亿人民币,同比增长52.6%。

而格力电器成立于1991年,主要从事空调和家电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2018年,格力电器实现营业收入2317.08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4.92%。

从营业收入来看,格力电器的规模要大于小米集团。

财务指标2:净利润财务指标3: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是衡量一家公司财务稳定性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2018年,小米集团的资产负债率为40.97%,而格力电器的资产负债率为58.08%。

从资产负债率来看,小米集团的财务稳定性要好于格力电器。

财务指标4:现金流现金流是公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

2018年,小米集团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179.62亿人民币,而格力电器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139.23亿人民币。

小米集团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高于格力电器,显示出小米集团在经营方面的优势。

小米集团和格力电器在财务表现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小米集团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速较快,资产负债率较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较高。

而格力电器的规模较大,营业收入和净利润高于小米集团。

不同的财务表现反映了两家公司在商业模式、市场定位和发展策略上的差异。

投资者在对这两家公司进行比较时,应该综合考虑它们在财务表现、行业竞争和未来发展方向等多个方面的指标,以做出更准确的投资决策。

小米与格力未来成长性对比分析

小米与格力未来成长性对比分析
. A于l空l调的Ri品g质h有ts行话R野e三s分e靠rv制e造d袁.七分靠安装冶袁因此在行业发 展的进程中安装售后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遥 而格力电器在售后 服务这一方面投入较多袁集研发尧生产尧销售尧售后于一体的专业 化企业遥 由以上分析袁格力电器在售后服务这一方面强于小米集团遥 二尧企业战略 渊一冤主要产品分析 小米集团的主要收入源于智能手机的销售袁根据下图袁可以 看出智能手机市场自从 2016 年达到出货量最高峰后遥 2017 年 和 2018 年出货量都在下降袁 智能手机市场的发展前景并不乐 观遥 与华为尧荣耀等品牌相比袁小米智能手机的增量空间相对有 限遥 而对于空调领域袁在整体市场中占有的份额不减反增袁同时 伴随着国家野煤改电冶等利好政策的大力支持袁2018 年我国的家 用空调零售规模再度打破历史纪录袁达到了 2000 亿遥 但是对于 整体市场而言袁增速却是在逐渐放缓遥 但是在这种情形下袁格力 在 2018 年都位列第一袁格力电器不仅线下的销售额同比增长达 到了 13.8%袁其占比也同比增长了 0.61%遥 根据两个企业的主要 产品分析袁格力空调和小米手机在各自市场的排名相差悬殊袁在 这一方面袁格力电器比小米集团更具优势遥 渊二冤格力与小米的 SWOT 分析 随着大数据尧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的发展袁两个企业的公司目 前都开始步入 AI+IoT 的领域袁以下用 SWOT 分析工具对小米和 格力的公司战略进行分析遥 如表 1 所示遥 通过以上 SWOT 分析袁 小米集团以低成本战略占据智能手
智能手机创新能力差袁掌握的核心技术较少袁技术沉淀不足曰
线上营销手段存在短板袁 同时互联网+与电商的发展使得格力的
主要投资的家居领域如空调尧冰箱龙头壁垒强袁难以快速成为领 线下销售渠道优势被弱化曰
域领军者曰

小米和格力谁能走得更远

小米和格力谁能走得更远

小米和格力谁能走得更远小米和格力是两家不同领域的企业,一家是电子科技企业,另一家是家电企业。

虽然它们在不同的领域,但是都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探索和发展,争取走得更远,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小米成立于2010年,是一家以智能手机为主的电子科技企业。

小米创始人雷军希望为广大消费者提供高性价比的智能手机,并积极探索ICT产业的创新模式。

小米的核心价值观是“为发烧而生”,着眼于消费者的需求,在技术和产品上不断突破与创新。

小米以“米粉”为核心用户,并通过线上销售和社交媒体推广等方式建立了强大的品牌口碑。

小米成功地推出了一系列备受欢迎的智能手机和智能家居产品,并在国内外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据统计数据显示,小米的年销售额在2019年达到了1850亿元人民币,连续八年跻身全球移动智能终端销量排名前五位,堪称中国智能手机的杰出代表。

小米的竞争对手不仅仅是其他手机品牌,还有谷歌、苹果等国际巨头。

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力,小米不断加强研发能力,提高产品质量。

小米还积极拓展国际市场,目前已经进入了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取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小米还积极投资于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领域,以及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家电制造为主的企业,成立于1991年。

格力是中国家电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主要生产空调、冰箱、洗衣机等传统家电产品。

格力注重产品质量和服务,以“世界品质,中国智造”作为公司的愿景。

格力坚持自主创新,积极引进高端技术和人才,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

格力凭借卓越的产品质量和良好的品牌声誉,在国内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

格力空调连续多年稳居国内市场销量榜首,并且在洗衣机、冰箱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市场份额。

格力在国际市场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产品出口到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随着中国家电市场的饱和以及国内外竞争的加剧,格力面临着转型和升级的压力。

格力不仅要应对产能过剩问题,还要面对消费升级的挑战,找到新的增长点。

小米与格力的对比分析

小米与格力的对比分析

小米与格力的对比分析作者:鲁宁馨刘佳慧李宇暄张冯乐来源:《经营者》 2020年第14期鲁宁馨刘佳慧李宇暄张冯乐摘要小米与格力的10亿赌约已经落下帷幕,小米以细微的差距落败于格力。

人们本以为这场赌局已经结束,可谁都没有想到,格力的总裁董明珠却表示,愿意舍弃10亿,再来一场5年之约,雷军也欣然应战。

本文从公司战略、商业模式以及公司估值3个方面具体分析小米公司和格力公司,并得出相关结论。

关键词小米格力公司战略商业模式公司估值一、公司战略(一)供应商的议价能力(Bargaining Power of Suppliers)小米手机通常都是利用电商渠道来进行线上线下的预售和直销,一旦用户购买,公司直接从小米的分销仓库调取货源向客户发货,而其他部分产品通过线下渠道向客户发货,即生产商直接对接客户。

也就是说,它对供应商的依赖性较强,一旦某一零件的供应商出现问题,对小米整条生产链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会导致订购和供应处于停滞状态。

所以,由此可知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较强。

目前国内的空调制造厂家的外部采购资金占资金总量的绝大部分,为了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行业竞争力、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格力想出了一个方法,即形成自己独特的采购控制模式,这样一来,便能有效控制成本。

而这个模式的关键在于寻找到一个符合要求的供应商,因此格力电器制定了一套完善的评估运作程序,从供应商的选择、组合、供货分配率、淘汰机制等方面来进行评估,最后选择最佳合作伙伴,进行长期合作。

并且家电的供应商较多,可选择性多,综合来看,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较弱。

(二)购买者的议价能力(Bargaining Power of Buyers)从刚刚问世开始,小米手机以低价迅速收获了一大批“米粉”,而且相对于同等价位的手机,小米手机也在质量上更胜于它们。

为什么小米能够在确保质量的同时保持低价呢?技术的进步是真正的内在原因。

小米只不过把手机的未来价格拿到当前来买,所以在发售初期少量出货,开展“饥饿营销”,不仅制造噱头,还节约成本,避免了消费者讨价还价的过程。

小米格力案例分析资料

小米格力案例分析资料

一、小米商业模式分析
(1)小米商业模式优势:
1、产品高性能、低价位,性价比高; 2、采用电子网络运营模式、低价让利; 3、注重研发,顾客参与产品设计; 4、营销模式多样化 5、从物流执行来看,原材料零库存
小米商业模式的劣势
1.销售策略单一,主要依靠饥饿营销 2.产能有限,小米只做互联网,将生产外包的方式使其
增长率
2012年 2013年
1,001.10 1,200.43
19.88% 19.91%
73.8 108.13
40.92% 47.30%
小米&格力销售收入情况对比
单位:亿元
通过比较发现:
小米手机销售增长率呈现爆炸式增长,可见 小米发展速度之快,但相对于格力的巨额 销售额及企业价值,小米似乎相形见绌。
小结:
正是因为格力模式存在以上种种 优势,才能使格力空调在东方大地上 屹立23年,成为优秀中国制造业企业, 中国巨龙的脊梁。用自己的“工业精 神”缔造“世界最大的空调帝国”, 因此, 格力商业模式拥有生命力。
(二)格力商业模式的劣势
1.渠道:
股份制区域销售公司——单纯的利益来捆 绑经销商有先天的脆弱性
2、核心竞争力:小米PK格力
高性价比、营销方式
“掌握核心科技”
3、销售额:小米pk格力
表 1 小米销售状况 年份 销量(万部) 增长率 销售收入(亿元) 增长率
2012年
719
2297%
126.5
2200%
2013年
1870
160%
316
150%
表2 格力电器销售状况 年份 销售收入(亿元) 增长率 净利润(亿元)
4.一体化经营
一体化经营使其具有成本优势,这就为获 得价格优势和规模优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 为市场竞争提供了强大的武器。

小米和格力谁能走得更远

小米和格力谁能走得更远

小米和格力谁能走得更远
小米和格力是两家中国知名的企业,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小米是一家
以智能手机为主的科技公司,而格力则是一家以家用电器为主的企业。

这两家企业在市场
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关系,所以谁能走得更远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小米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公司,成立于2010年,但它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就迅速崛起,并成为了中国手机市场的领导者之一。

小米凭借着高性价比的产品、独特的销售策略以及
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和粉丝。

小米还积极拓展其他领域,如智能家居、电视、笔记本电脑等,使企业的发展更加全面和多元化。

格力则是一家具有悠久历史的企业,成立于1991年。

格力以空调产品为主,多年来一直占据着中国空调市场的领导地位。

格力的产品以质量稳定、性能卓越著称,深受消费者
的喜爱。

格力的产品线还包括其他家用电器,如冰箱、洗衣机等,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
争力。

当谈到谁能走得更远时,我认为小米具有更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

小米在智能手机领
域的优势明显,凭借着卓越的性价比和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它能够吸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

小米不断拓展其他领域,如智能家居和电视等,这些领域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将为企业
的发展带来更多机会。

小米还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如印度和东南亚等地,这将进一步扩大
公司的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

小米与格力的10亿赌局

小米与格力的10亿赌局

10亿豪赌女汉子董明珠与雷布斯豪赌10亿,到底是谁是赢家,我们只有静观其变。

从小米的营销模式与格力的产业链条,我们很难进行考究,但从时间的角度观看烽火,可以见得小米可以赢得短期的赌局,但是小米赢不了未来广大的市场,从小米的发展趋势看(国内市场份额第一,国际市场份额第三),其发展之快在短期内可以超过格力。

2013年格力的营业收入为1200亿元,而小米为266亿元,2014年格力的营业收入为1407亿元,小米为743亿美元,其增长率计算如下:格力的增长趋势为:(1407-1200)/1200=17.25%,小米的增长趋势为:(743-266)/266=179.32%,足见小米发展之迅猛。

按照这种增长速度,格力2015年的营业收入为1407*(1+17.25)=1649.7075,而小米为743*(1+179.32%)=2075.3476,足见小米于明年即可超过格力。

从营销上讲,小米注重其消费者的参与感,重视客户体验,这种营销模式为小米带来了大量的米粉,粉丝经济的效应将为小米带来持续不断的营业收入。

当只有产品设计足够好才能为粉丝带来优质的产品的体验,才会引发口碑营销,才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

小但是为什么小米赢不了未来的市场呢?原因如下。

从产业链6+1的角度,小米缺乏了最关键的环节产品设计。

小米引以为傲的是其强有力地营销模式“三三法则”,但是在这个讲究营销术与道的年代,营销者应该更加重视的是道——产品。

小米的品牌开始走多元化的道路,红米定位低端市场,路由器电视机的品牌延伸,都使企业的利润下滑,可见,这必将使小米走向下坡的道路。

试想,一个买了小米手机的用户还会顺便买个电视机吗?这无疑是让企业失去了聚焦的力量。

相比,格力专注了空调的研发与制造,专利之多也毋庸置疑,其品牌聚焦也足以使其在空调市场中长期处于领导者的地位。

再者格力发张潜力巨大,其技术多元化,但产品却聚焦于空调,只要格力在传统的销售模式上注入新的互联网模式,其发展将会不断加速。

格力pk小米

格力pk小米

格力pk小米作者:来源:《中国信息化周报》2014年第02期“小米模式能不能战胜格力模式,我觉得看未来五年。

请全国人民作证,五年之内,如果我们的营业额击败格力的话,董明珠董总输我一块钱就行了。

”2013年12月12日,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现场,小米公司董事长兼CEO雷军对一同获奖的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挑衅”道。

强势的董明珠立马接茬,用她一贯铿锵的口气回应说:“第一,我告诉你不可能;第二,要赌不是1亿,要赌我跟你赌10亿。

”事后,围绕这场“对赌”的争论此起彼伏。

不得不说,继去年马云与王健林的“亿元赌局”之后,“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又制造了一个想象空间十足的舆论噱头。

事实上,新经济企业和旧经济企业谁能走得更快更远,并不是企业家们最关注的话题。

不管是2013年飞上“风口”、春风得意的雷军,还是就任格力集团董事长一年多以来,事业和名望逐渐上升的董明珠,当下专注的更多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虽然,格力空调用23年把年销售额做到了1000亿以上,而小米的销售额从5亿到316亿只用了2年,但路遥知马力,两家企业谁能走得更远,还要看其内在的驱动力和外部环境。

2014年1月6日,在一个活动现场,有观众向董明珠提问:“格力会和小米合作吗?”董明珠的回答是:“我不可能和小米合作,因为它不是互联网,它也只是在互联网平台上销售产品,如果要合作我会和马云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格力电器在电子商务方面并没有积极尝试,最近频频向马云示好,是否意味着董明珠正在改变主意?董明珠把电子商务理解为一种新的营销模式和销售渠道。

她说:“电商的成本不会低到哪里去,企业不能一夜之间就投十个亿、二十个亿马上搞电子商务。

”直言“电商时代的真正到来还早。

”目前,格力只做了自己的电商网站——格力商城,并没有直接与京东、天猫、亚马逊等大的电商平台全面合作。

格力下级的区域经销商会把产品放在一些电商平台上销售,但定价方面也会受到格力总部的严格管控。

格力与小米的谁赢了?

格力与小米的谁赢了?

格力与小米的谁赢了?格力与小米分别是中国最大的家电和智能手机制造商,其竞争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看点。

那么,谁赢了?让我们一起分析一下:格力和小米在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优势,而这也决定了它们最重要的竞争优势:在产品质量和性价比方面,格力和小米都在不断提升,以吸引更多消费者购买。

从市场表现来看,格力和小米都受到了消费者的追捧,在最近一段时间里,格力的家电产品更加受欢迎,而小米的智能手机产品也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

这说明,尽管这两家公司在技术、管理、营销上存在差异,但是他们在消费者中都得到了相当高的认可。

此外,从资金布局和跨界合作情况来看,格力与小米都在不断投资新技术,并与国内外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从而双方都希望能够达到更好的发展。

综上所述,格力和小米都是中国最大的家电和智能手机制造商,他们的竞争关系一直都是业界的看点。

从市场表现、资金布局和跨界合作情况来看,格力和小米都受到了消费者的追捧,其产品质量也不断提升,因此双方尽管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但在某种程度上并没有明显赢家,而只能说双方都在持续发展壮大。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格力和小米之间的竞争有利于中国家电行业的发展。

无论是格力还是小米,都可以通过不断投入新技术来加强自身的实力。

例如,格力在家电工厂中布局了先进的智能化设备,以达到高效快捷的生产效率;而小米则建立了智能物联网系统,可以更好地控制、监测和管理智能手机产品。

此外,近几年来,格力和小米一直对外开放,吸收国内外企业的资金和技术,以促进行业的发展。

此外,格力和小米也在营销渠道上做出了大胆的尝试,采用了微商、内容营销等新型营销策略,以赢得更多消费者的支持。

总的来说,格力和小米的竞争无疑推动了中国家电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对消费者提供了更多优质产品选择,有利于消费者体验的提升。

因此,在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格力和小米都是双赢的结果。

对于未来,格力和小米都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这两家公司都需要不断进行技术改进,在产品质量、性价比等方面赢得更多市场空间。

小米集团与格力电器财务对比分析

小米集团与格力电器财务对比分析

小米集团与格力电器财务对比分析小米集团与格力电器是两家不同类型的公司,分别在电子科技行业和家用电器行业占据一定地位。

本文将通过财务对比分析这两家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

我们来看一下两家公司的收入和利润情况。

根据最近公布的财务报告,小米集团的营业收入为1231亿元,同比增长34.5%;净利润为91亿元,同比增长34.8%。

而格力电器的营业收入为2419亿元,同比增长17%;净利润为242亿元,同比增长13.6%。

从数据来看,小米集团在营收和净利润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增长,而格力电器虽然增长率较小但规模相对更大。

我们来看一下两家公司的盈利能力。

小米集团的毛利率为12%,净利润率为7.4%;而格力电器的毛利率为31%,净利润率为10%。

从盈利能力来看,格力电器的毛利率和净利润率都明显高于小米集团,说明格力电器企业的盈利能力较强。

我们来看一下两家公司的偿债能力。

小米集团的总资产为5429亿元,负债总额为3183亿元,资产负债率为58.6%;而格力电器的总资产为1865亿元,负债总额为399亿元,资产负债率为21.4%。

从偿债能力来看,小米集团的资产负债率较高,说明负债相对较大;而格力电器的资产负债率相对较低,说明负债相对较小。

我们来看一下两家公司的经营效率。

小米集团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为20.1次,存货周转率为9.2次;而格力电器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为6.5次,存货周转率为4.3次。

从经营效率来看,小米集团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明显高于格力电器,说明小米集团的资金利用效率较高。

小米集团和格力电器在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小米集团在营收和净利润方面取得较大增长,但盈利能力较低,资产负债率较高;格力电器在规模和盈利能力方面较为突出,但增长率较小。

对于投资者而言,可以根据自身风险偏好和投资目标来选择适合的投资对象。

小米和格力谁能走得更远

小米和格力谁能走得更远

小米和格力谁能走得更远小米和格力是两家在各自领域有着较高影响力的公司。

小米主要致力于智能手机和智能家居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而格力则是一家专注于空调和家电制造的企业。

两家公司在不同的领域都展现出了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那么在未来的发展中,谁能走得更远呢?格力电器成立于1991年,是国内知名的空调和家电制造企业,以“格力造”的产品在国内外市场都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格力产品主要包括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以及中央空调、工业制冷设备等商用产品。

格力一直以来都以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为核心竞争力,其产品覆盖面广泛,形成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小米和格力两家公司在不同领域都有着相当的竞争优势和市场影响力。

那么在未来的发展中,谁能走得更远呢?从市场份额和销售额来看,小米在智能手机领域已经走得很远了。

小米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一直位居前列,而且还在不断拓展海外市场。

智能手机是一个转型非常快的市场,而小米凭借自己的产品品质和不断的创新,已经在市场上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信誉。

而随着智能家居的兴起,小米也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布局,比如米家智能家居产品在市场上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小米在智能手机和智能家居领域已经走得非常远了。

格力则是一家专注于空调和家电制造的企业,其产品主要包括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以及中央空调、工业制冷设备等商用产品。

格力在空调产品方面一直处于国内市场销量的前列,而且还在不断扩大海外市场销售。

而随着智能家居概念的兴起,格力也积极布局智能化产品,推出了智能空调、智能冰箱等产品,努力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格力在家电领域的地位非常稳固,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品牌影响力都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

从发展战略方面来看,小米和格力都在不断进行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以满足市场需求和提升产品竞争力。

小米的发展战略主要是以“互联网+”为核心,加大对智能硬件和物联网产品的研发和推广。

小米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智能生态体系,包括了智能手机、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设备等产品,这不仅增强了小米品牌的吸引力,也为公司的未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小米与格力“十亿之争”浅析(五)

小米与格力“十亿之争”浅析(五)

小米vs格力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每个企业在市场上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能力基础。

核心竞争力具有延展性、有用性、独特性和叠加性。

其中,独特性是指核心竞争力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从而成为其他企业进入的壁垒。

近日在“2013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看到小米手机的雷军与格力空调的董明珠的一段辩论,讨论的主要内容是格力空调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模式,与小米手机的渠道创新、市场创新的模式哪个具有更可持续的竞争力。

董明珠认为,格力空调的创新模式相比与小米手机的创新模式具有更高的不可模仿性,因此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两人为此各抒己见,据理相争,形成了继马云和王哲林之后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之间的赌局:5年后“小米”能否超过“格力”。

其实我对雷军和董明珠的赌局没有兴趣,即使有10个亿。

小米用5年超过格力,还是10年超过格力,都只是时间问题,趋势已定。

我真正关心的,是雷军和董明珠对于商业的思考,这个思考,绝对价值10亿,而且极度重要。

这个思考不仅关系到五年后他们两个人谁胜谁负,还直接关系到未来五年,你我的人生思考与企业思考。

首先,我觉得格力与小米都是非常伟大的公司,同时也非常敬佩董明珠与雷军两位企业家,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只是在高手比划的瞬间,自己有些心得与思考:1、企业的对比:格力VS小米其实格力与小米的模式都很好,没有谁比谁更加厉害的问题。

小米,典型学习苹果公司,所以雷军的思想深得教主乔布斯的真传,所以人称“雷布斯”。

将自己置身与整个产业链与市场,以互联网作为思考的前提。

这个公司的定位格局是非常大的,只做自己最核心的“设计”与“服务”,极致之后就是绝招,其他全部用社会化分工去解决。

格力,典型学习通用公司。

通用以创新的科技与工程为核心竞争力,一直引领时间科技发展的潮流,也是美国乃至世界发展的推动力,实业与实干确实是社会发展的根本。

董明珠的思想基础是通用的“精益生产”、“实业报国”。

格局大,世界影响力也很大。

自己一手打造产业链的魄力,以及铁娘子的作风,使得格力在中国制造独树一帜。

小米模式VS格力模式

小米模式VS格力模式

小米模式VS 格力模式■李旦(兰州财经大学)小米和格力的渊源始于2013年年度经纪人颁奖晚会上,董明珠与雷军的“十亿赌约”。

这个赌约表面上是格力与小米的竞赛,实质上是传统制造业与新兴互联网属性企业的博弈。

从2018年财务报表反映,格力应该会在这场赌约中胜出,但是两者营业收入的差距已从2013年的870亿缩减至182亿。

如果将这场赌约的时间延长,小米和格力谁会胜出?下文从五个维度综合分析分析小米与格力在未来的发展中孰优孰劣。

一、商业模式比较雷军将小米描述为一个“新物种”,他认为:小米是手机公司,也是移动互联网公司,更是新零售公司,雷军的此番言论与小米的商业模式有着直接联系。

小米独特的商业模式主要包括,铁人三项:小米的业务主要包括三个板块,硬件、互联网和新零售。

旋风图:小米模式的核心是用户,是米粉文化。

小米以MIUI、小米手机为起点,通过一系列相关产品将客户黏住。

总结小米的商业模式就是基于用户口碑的,以粉丝驱动的直销的电子商务模式。

这个模式有三个关键词,分别为口碑、粉丝和直销。

格力作为空调领导品牌,其成功的商业模式一直被人所称道。

格力模式被称为“区域股份制联营公司”——格力总部输出品牌与管理,只占少许股份,而销售公司作为独立的法人实现独立盈亏经营。

比较小米和格力两者赖以成功的商业模式,可以发现小米模式是一种建立在企业文化,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整体商业模式,而格力的商业模式虽然创新性改变了经销公司的职能角色,但仍然是在职能层面对传统售模式的改进。

从未来的发展来看,小米模式突出“以人为本”的观念,注重维护与用户之间的情感,具有更强的发展潜力。

二、公司战略比较从表1的比较中可以明显看出格力与小米在不同层次公司层次战略上的不同:表1 小米与格力的战略比较战略格力小米口号经营理念好空调格力造为发烧而生掌握核心科技感动人心,价格厚道整体战略竞争战略多元化战略(相关+不相关)相关多元化差异化战略成本领先战略(一)企业价值层面从两者的宣传口号和经营理念中可以看出,小米更加注重的用户而格力则更加看重的是产品、核心科技等。

小米和格力谁能走得更远

小米和格力谁能走得更远

小米和格力谁能走得更远小米和格力是两家国内知名的电子产品制造商,它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

那么,如果要对比它们之间谁能走得更远,我们就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量。

我们可以从品牌影响力来进行比较。

小米作为中国的本土品牌,其品牌影响力在国内市场非常强大,而且随着国际化战略的推进,小米的品牌影响力也逐渐在海外市场上升。

而格力作为家电领域的巨头,在国内市场上也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声誉,但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相对较弱。

从品牌影响力来看,小米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要比格力更好,所以小米更有潜力走得更远。

我们可以从产品创新来进行比较。

小米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产品的创新和研发,其手机、智能家居和智能穿戴设备等产品在国内市场上都有很高的竞争力。

而格力在家电领域也有不少的技术积淀,但在近年来并没有太多的产品创新,尤其是在智能家居和智能穿戴设备的领域相对较为滞后。

从产品创新的角度来看,小米在未来的发展潜力要比格力更大。

我们可以从国际化战略来进行比较。

小米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国际化战略,在海外市场上进行了大量的推广和宣传,而且在印度、东南亚和欧洲等市场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而格力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相对较弱,虽然在一些国家也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整体来说格力在国际化战略上的成就并不如小米。

从国际化战略来看,小米的走向更加广阔。

从品牌影响力、产品创新和国际化战略等多个方面来看,小米都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可以说小米更有可能走得更远。

这并不是说格力就没有发展潜力,它在家电领域的技术和市场积累也是非常深厚的,只是相对于小米而言,小米更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取得更大的成功。

希望格力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加强技术创新和国际化战略,实现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小米和格力谁能走得更远

小米和格力谁能走得更远

小米和格力谁能走得更远在国内电子消费市场中,小米与格力是两个备受关注的品牌。

小米以出色的互联网在线销售能力和价格合理的产品走红,格力则以产品品质和创新技术占有市场。

两家公司各有千秋,但是在未来,谁更有可能走得更远呢?首先,从市场情况来看,小米显然交出了中国市场的领先地位。

从2015年开始,小米的市场份额一直在下降,尽管它已经扩大到了其他亚洲国家,但是整体市场的增长不足以弥补国内市场的萎缩。

相反,格力在内外的市场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2017年,格力的销售额超过了2000亿元,达到行业之首。

在国外市场方面,格力在2018年得到了爆炸式增长,销售额增长超过120%。

同时,格力还积极布局海外市场,特别是在非洲、东欧等地区配合当地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计划,赢得大量市场份额。

其次,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看,格力比小米更朝着智能化、绿色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例如,格力研发的光热复合清洁能源系统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削减碳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

而小米的技术创新则主要集中在智能家居、人工智能领域。

虽然小米的智能家居生态系统已经非常成熟,但是很难取代格力的核心技术。

目前,格力已经开发出了诸如离子质空气净化器、车载空气净化器等独特产品,同时在制冷、制热、水处理、厨卫等领域有着强大的技术积累。

这些技术优势使得格力在工业领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最后,从企业文化上,格力在营造和推崇企业文化方面达形成了一系列的扎实基础。

格力的企业文化特别注重团队精神,鼓励员工专注于技术方面的提升,注重内部沟通和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

而小米的企业文化则更注重效率、追求目标和和深挖市场空缺。

在互联网行业中,小米很具有代表性,但是在工业领域中,更需要讲究团队精神发扬和企业文化营造。

总之,虽然小米和格力都有着许多优点,但是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格力可能更有望走得更远。

首先,格力在国内外市场都取得了可观的成果,目前已经成为了中国家电领域的佼佼者。

同时,格力的技术优势也是其他竞争对手难以超越的。

格力董明珠与小米雷军的模式

格力董明珠与小米雷军的模式

格力董明珠与小米雷军的模式之赌格力在近二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专业化和多元化的变迁历程,最初通过集中资源做空调,从而占据了30%到40%的市场份额,并且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造业管理典范,然而由于其资源的过于专一化,导致近五年在多元化的发展中,其他家电和产品品类并没有像空调一样成为市场的竞争力产品,反而被后来居上的其他家电巨头赶超。

根据2017第三季度的公开季报,格力的资产总额为2200多亿元,营业收入1120亿元离世界五百强之一的家电巨头美的集团1878亿元营业收入2422 亿元资产总计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当年董明珠和雷军打了一个赌,目前数据来看,小米年营业收入破千亿元已经板上钉钉的事情,和格力的差距并没有想像的那么大。

然而小米仅仅成立了七年多,和格力比起来,论电器行业的资历,制造业的经验,仿佛是刚入学的小学生面对一个硕士毕业生一样,但事实上,小米模式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并形成了独特的多元化的互联网思维的生态链制造业联盟。

如果从发展速度上看,小米保持过去几年的平均增速,那么营业收入超过格力看似指日可待。

加上2018年小米IPO计划如果成真,其发展势头看起来势如破竹。

两者如果从资源优势和发展模式来对比分析,格力代表了制造业优势和传统代•理商和直营店渠道优势,而小米则代表了互联网电商模式和爆品思维。

一个代表了供应侧的中国制造自信,一个则代表了需求侧的对消费群体的精确把握。

小米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值得格力学习,正是由于其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爆品模式,才使得米粉对小米品牌产生持久的吸引力。

而格力则有些在多元化道路上有些操之过急,前面二十年专心致志做空调, 突然五六年间全面开花,上线热水器和小家电等多个品类,甚至推出了格力手机来和小米赌气,由于没有迎合市场的核心诉求以及多变的竞争激烈的手机市场, 而看重宣传消费者不是特别关注的耐久性,可以用十年这种诉求在目前智能机两三年一换的用户习惯背景下,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格力,小米]格力小米或将殊途同归

[格力,小米]格力小米或将殊途同归

格力小米或将殊途同归从“隔空战”到短兵相接自央视10亿元赌局开始,董明珠和雷军两位的“炮轰战”,因董明珠在电视节目《百佬会》中的两句豪言“我做手机,分分钟的事儿!”“一定超过小米!”再掀高潮。

到目前为止,格力与小米的争斗仍然属于“隔空”战。

来自两个完全不同的行业,其玩法和逻辑完全不同;一个是工业时代制造业的骄傲,另一个则插上了互联网翅膀;且暂时没有出现正面竞争的局面。

仔细想想,格力真的会去做手机吗?未必!但如果问,格力和小米有一天会成为直接竞争对手吗?答案是或许会!小米手机的成功不仅奠定了小米在智能手机市场的优势,更重要的是证明了雷军“硬件+软件+互联网服务”的“小米模式”的可行性。

显而易见,小米科技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将“小米模式”推而广之――雷军曾在演讲中称:“在未来五年内,投资100家公司‘复制’小米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智能家居领域是小米未来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先是推出了小米路由器、空气净化器、小米电视,后又投资YOU+公寓、6000万元投资“互联网家装”……最重要的举措是,小米以12.66亿元战略投资格力的老对手美的集团,而美的未来最重要的战略则是――M-Smart智慧家居战略。

小米的战火已经率先烧向了格力未来的战场。

反观格力,从董明珠对经销商的内部讲话资料,以及各种公开的采访和演讲中,不难看出智能家居对于格力同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屡次称智能家居是个“让人期待的秘密”。

与雷军通过投资的方式进行战略布局截然不同,董明珠更希望通过自身“技术上的突破”实现真正的智能化。

董明珠最引以为傲的是“格力有8000多技术人员,6个研究院,每年研发经费超过40亿元”。

2014的经销商大会上,董明珠曾宣布“什么叫智能家居,很多企业都在炒概念,但是我们真正在实现,让一个家庭真正智能化”。

在随后《百佬会》访谈中,董明珠也透露“格力会在半年后推出某款值得期待的智能电器,真正的智能化一定是技术上的突破”。

显然,如果雷军剑指智能家居市场,董明珠必定与其正面交锋。

小米和格力谁能走得更远

小米和格力谁能走得更远

小米和格力谁能走得更远小米和格力是两家非常著名的中国科技企业,它们在各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小米专注于智能手机和智能家居产品的研发和销售,而格力则是一家专注于空调和家电的制造企业。

虽然两家企业从业务领域上来说有所不同,但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的不断创新和市场竞争的经验有很多相似之处。

小米和格力都注重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

小米以技术驱动和用户体验为核心,不断推出具有创新特点的产品。

小米在智能手机领域率先引入了全面屏和人脸解锁等技术,受到了广大用户的喜爱。

格力也一直致力于技术创新,在空调领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推出了节能环保的变频空调和智能空调等产品。

这些创新和研发能力让小米与格力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

小米和格力都注重消费者需求和市场变化的敏感度。

小米以互联网思维为核心,不断与用户进行互动和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见,并迅速反馈到产品和服务中。

格力也非常重视消费者的需求,通过不断的市场调研和反馈机制,了解市场的变化并迅速作出调整。

这种敏感度和对市场的洞察力,使得小米和格力能够及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小米和格力都注重渠道建设和市场拓展。

小米通过线上和线下的双渠道销售模式,建立了庞大的销售网络,覆盖了国内外市场。

格力也通过建立强大的渠道网络,将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甚至进军海外市场。

这种渠道建设和市场拓展的能力,让小米和格力能够更好地推广产品,增加销售额,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小米和格力都成功构建了自己的品牌形象和企业文化。

小米以“为发烧而生”作为品牌理念,注重用户用得上、用得起和用得好的价值观,赢得了用户的信任和喜爱。

格力以“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为核心,提倡创新和团队协作,赢得了员工和消费者的认可。

这种品牌形象和企业文化的塑造,为小米和格力建立了良好的口碑和形象,增强了品牌竞争力。

无论是小米还是格力,它们都是中国科技企业中的佼佼者,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小米以技术创新和用户体验为核心,通过渠道建设和市场拓展,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赢得了市场份额和用户口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能家居——小米和格力的另一场较量————————————————————————————————作者:————————————————————————————————日期:智能家居——小米和格力的另一场较量-建筑论文智能家居——小米和格力的另一场较量文/ 程家鹏从智能家居发展趋势来看,智能家居平台的建立涉及物联网、云端、大数据、互联网等多项技术要求,既需要加强硬件的开发,更关联到软件的投入,在这方面,单一的传统制造企业竞争力明显不如互联网企业,这也正是海尔、美的等分别牵手阿里、小米的一大原因。

“格力做手机,分分钟超过你小米”,这是董明珠对雷军说的话。

今天,格力手机真的呼之欲出。

有记者提问董明珠是否会赠送雷军一部时,董迅速作答,我从不做赌气的事,雷军想要得拿钱买,手机不是为他做的。

众所周知,董明珠对雷军以及小米的不屑从来都是这么直白,在她看来,小米说穿了是个投资者,不管做手机也好,还是做其他产品,只能说是投资某个产品。

而不像格力,真的是凭技术来“做”,并且有自己的规划,要做百年企业。

董明珠唯一认可的是小米在互联网领域的地位:“可以说是赢家”。

但是,在董明珠眼里,“小米就是个做手机的”。

她直言今后不可能与雷军合作,也不会学习小米的模式。

不过,格力手机的曝光,不仅对外界是一个惊雷,就连格力内部事先也不知晓,董明珠对格力手机未推先秀,几乎让所有的人都猝不及防。

据了解,早在去年四五月份,董明珠就与某科技有所接洽,表示了要做格力手机的概念。

但是对于消费者购买格力手机的理由是什么,格力到底该不该做手机,是不是理性的决定等问题,外界争论之声不绝于耳。

格力做手机是趋势使然但令人费解的是,董明珠提出格力手机“三年不用换”。

事实上,手机是一个更新换代频率较高的产品,“新三年,旧三年”的手机,只能出现在人们怀旧的情怀里了。

如果董明珠是认真的话,那么只能这么解释:格力做手机并不是产品战略,而是一个品牌战略,其实就是对外释放一个向互联网转型的信号。

格力想做一个正常带在身边的移动手机,可以说机会渺茫,因为手机市场已经瓜分完毕,并且相当成熟。

现在市场上做得最好的企业,年销售都在5000 万台以上,供应链的整合能力非常强,他们拿到的屏资源、IC 资源都要便宜很多,格力手机单在成本上就没有优势。

2014 年,格力营收1400 亿元,距离2000 亿还有600 亿的差距。

同时,格力拳头产品空调所处的大环境不佳,市场需求正在放缓,库存危机居高不下,很难做到每年200 亿的增量。

长远来看,格力每年200 亿的增量中,将少不了小家电、冰箱、手机,甚至是全套智能家居的贡献。

回顾董明珠在博鳌期间回答记者的提问,她始终没有刻意强调格力手机的技术含量。

而是在反复思考后,对智能家居下了明确定义,在她看来,智能的关键,不在于是否与手机相连通,不是把所有家电用一台路由器联系起来就叫智能,而在于各部分家电本身的智能化升级。

据了解,现在的智能家居全部是通过WIFI 控制,但拥有WIFI 控制模块的产品还不多,而存量家电中利用红外遥控控制的产品很多,如机顶盒、电视机、空调、音响等等。

格力手机要做的就是内置一个遥控芯片,把万能遥控器的功能集合进去,既可控制非WIFI 的低端产品,也可控制有WIFI 的高端产品,而且不只是可以控制格力产品,也可以控制其他品牌的产品。

今年两会期间,董明珠首度透露格力智能家居的细节,她展示了一个格力智能环保家居系统的视频,其中,手机作为与格力各家电相连接的智能终端设备,几乎出现在每个生活场景中。

可以说,手机对格力智能家居布局非常重要,智能家居是家电厂家的未来,尽管实际应用还不够,但需要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就是互联互通,互联互通的根本是手机。

“格力手机不同于其他手机的卖点是,增加了遥控芯片,对家里所有需要用遥控器的产品,都可以实现控制功能。

”但体量庞大的制造业集团,如果在手机设计体验和功能迭代上没能赶上足够快的市场期待,或因为反应过慢而错失机会,就算手机从两层楼上摔下还能依然坚挺,就算质量好到砸核桃都能轻描淡写,诺基亚就会发出后人笑之而不鉴之的感慨了。

但格力仅是希望打造一款极致的手机吗?董明珠在博鳌论坛间歇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格力在家电产业布局中,希望将空调打造为家庭智能电器的核心载体,通过一部空调连通家庭所有电器,并通过智能化,用一部空调提供所有电器产品的用电。

也就是说,格力希望将空调打造成家庭中的服务器,而手机只是整合智能电器产业链的一部分。

如果智能空调不做升级,那么手机等于是零。

而且董明珠也明确表示,不想通过手机谋取暴利。

其实格力在过去三年也已经在开始多元化发展,扩展了电饭煲、净化器、加湿器等各类小家电,以及晶弘冰箱也陆续登场。

如今格力手机的推出是否也是另一主打的产品线?智能家居的奇点今年3 月初举办的家博会上,此前对智能化转型一直态度暧昧的格力,将“智能环保家居系统”搬到了“台前”。

按照格力的规划,该系统是以住宅为平台,利用光伏多联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安全防范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音视频技术将家居生活有关的设备集成,构成高效节能环保的能源管理系统与快捷便利的家庭日程事务的管理系统,提升家居节能性、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艺术性,最终实现智能环保健康的居住环境。

基于格力光伏空调,智能环保家居的能源问题得到解决,而其他的自动化都是建立在能源低消耗之下的进一步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时至今日,格力仍未对外正式发布智能家居发展战略,对该问题的阐述也仅止于此前面对媒体的只言片语。

不过,董明珠对于智能化的态度显然有一个非常大的转变。

去年年初,格力电器副总裁、总工程师黄辉曾表示,格力将“以能源和环境为中心”发展智能家居。

按照格力的套路,会在产品中统一植入智能芯片,收集产品位置、用电情况、温度、用户使用习惯等信息,并将用户信息建立数字档案,这些档案将存储在云端能源管理服务中。

到了今年1 月份,当时正处于“掐架小米美的”、“怒下清场指令”风波中的董明珠,出人意料地对未来格力的智能家居第一次有了明确的表态,称不出一年便会与外界见面。

“相信有一天我们拿出来的东西,一定让消费者感觉到是一种享受。

”到了家博会,格力果然一扭往日工业思维的刻板印象,演示了起床、离家、回家、睡眠等情景模式,对外描绘了智慧家居的基本雏形。

这距离董明珠1月份的公开表态仅仅过了两个月时间。

据了解,实际上格力很早就开始研究智能化相关的前沿技术,而此次家博会的智能家居发布,相当于是一个投石问路的发布,用以试探市场的反应。

格力的智能环保家居,是基于与其他企业不同的光伏能源管理系统。

最大的特点是发用电一体化和实现光伏直驱,光伏发的电不经转换可以直接接入电器。

然后才是家庭能源智能化的管理,所有的用电信息,都可以在移动终端显示。

小米已在路上在格力董事长董明珠“做手机分分钟超过小米”的豪言尚且处于喊话阶段时,小米董事长雷军却已经迈出了包抄格力的第一步。

在小米最新旗舰产品小米Note 发布会上,小米董事长雷军首度阐述在智能家庭生态领域的“心机”:智能模块+ 控制中心+ 云服务。

2299 元起售的小米Note 打破了小米( 红米)用数字命名产品的惯例,也突破了小米旗舰手机1999 元的定价原则,并祭出了“更大屏、更轻薄、双卡双待、电力更持久”等主要武器,再度强调“性价比之王”的定位。

不过,相比小米手机产品的代代升级,雷军一番生态系统的演讲更吸引目光。

“小米前段时间的布局刺激董大姐( 董明珠) 说了些过激的话”,雷军以此开场首度诠释小米在生态链特别是智能家居的思路。

2015 年初春的小米新品发布会上,新款手机不再是全场聚光灯关注的焦点,取而代之的则是多款小米旗下的智能家居产品。

雄踞2014 年大陆手机市场销量冠军的手机企业正在试图改变公众的印象,把自己从“智能手机品牌”改造成“智能硬件品牌”。

此前小米产品已经名声在外,比如小米空气净化器、小米手环、小蚁高清摄像机、iHealth 智能血压仪等,再加上小米官网上推出了几款硬件产品,包括小米超薄移动电源、小米智能家居产品小米灯泡,可见小米的创新产品推出频率是越来越快,其产品领域覆盖面也是越来越广,产品体系结构越来越清晰。

雷军说小米要做互联网企业而非手机生产商。

小米的野心是为消费者提供全套智能装备,从手机到手表,从电视到吸尘器,最好所有设备、电器都打上“MI”的标签。

从小米盒子到小米智能家居控制中心再到小米电视的推出,每一个动作都暗示了小米进军家庭互联网领域的野心,并且步伐在一步步逼近。

小米未来打造智能家居生态系统的核心设备是路由器,小米路由器本身定位于智能家庭的入口,产品本身的立项之初,就规划好了四个定位,最好的路由器、家庭数据中心、智能家庭控制中心以及开放平台。

通过远程控制,对依附其本身的外围产品进行系统化操控。

实现设备之间的功能互联,打造局域网内的物联网生态系统。

江湖正在结盟海尔在智能家居上布局多年,已经建立U+ 平台吸引上百家软硬件企业加入,2014 年海尔与阿里、魅族结成联盟。

美的2014 年初发力智能家居,计划三年投入150 亿,2014 年底,美的与小米联姻,令其智能家居加快脚步。

就是在这一时间,董明珠也开始提出了格力的智能家居。

2015 年1 月20 日,魅族宣布将联合阿里、海尔共同打通智能家居产业链。

未来,魅族、阿里、海尔将共同开发互联协议,用户只需要通过智能手机,就可以实现对家中电器和智能设备的控制。

而在阿里、海尔、魅族之前,小米与美的也结成了同样的智能家居联盟。

在构建智能家居生态链方面,美的最引人瞩目的一大举措就是与小米科技达成战略合作。

2014 年12 月中旬,小米投入12.66 亿元战略入股美的,双方将在智能家居及其生态链、移动互联网业务领域进行多种模式合作,支持双方相关业务的发展。

互联网新贵与传统家电龙头的强强合作将更有利于实现双方战略,优势互补达到共赢的目的。

对小米来说,美的拥有着较为完整的白电与小家电产业链,通过合作小米可以获得与其平台兼容的智能单品和基本完整的家电产业链,以更好地推广其智能家居平台;对美的来说,小米在互联网领域拥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模式积累,合作可以使其更快的实现智能家居和互联网战略,同时小米也可以弥补其在移动智能终端和黑电领域的缺失。

随着海尔、美的两大智能家居生态圈的形成和壮大,智能家居行业未来将形成以平台商为核心、涵盖单品厂商、用户及第三方开发者的庞大平台生态链,其将有望成为继PC 生态链、移动终端生态链之后的下一个平台生态链系统。

现在看来,小米和海尔领衔的两大阵营已经在这轮智能家居的热潮中抢占了先机。

虽然其他一些企业也都纷纷在做智能家居平台,但从产品结构、品牌影响力和规模上综合考虑,国内再难有可以和上述两大结盟体对抗的企业,而资源分散将会加大市场整合的难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