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名利观

合集下载

古文阅读庄子中的哲学思想

古文阅读庄子中的哲学思想

古文阅读庄子中的哲学思想庄子,中国古代哲学家,与老子并称为道家学派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著作《庄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

本文将围绕古文庄子中的哲学思想展开探讨和解读。

1. 庄子的自由观念庄子提出了自由观念,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强调顺其自然。

他认为,人应当放下一切束缚和执着,以达到心灵的自由状态。

他以自然界为榜样,主张追求无为而不争的境界,摆脱一切烦扰和纷争,获得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2. 庄子的虚无观念庄子对于人生的虚无观念也是他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人生之所以活得疲惫和无趣,是因为过于执着于名利和功成名就。

他倡导人们舍弃这些功利观念,追求思想的纯粹和内心的宁静。

庄子的虚无观念并不是悲观消极的,而是提出了一种超越世俗的人生态度。

3. 庄子的矛盾统一观念庄子的哲学追求矛盾的统一,他主张相反的事物在某种层面上是相互依存和平衡的。

他在《逍遥游》中提到蝴蝶和周而复始的梦境,以此说明人与自然之间的无处不在的联系。

他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相互关联的,没有绝对的对立和矛盾。

庄子通过这种思维方式,超越了传统的二元对立观念,倡导和谐统一的世界观。

4. 庄子的自我超越观念庄子的哲学思想中,强调通过超越自我的方式,获得心灵的自由和境界的提升。

他认为人们应该放下身心的执着,超越个人利益和欲望的限制,追求精神的升华和境界的提高。

通过自我超越,庄子认为人们可以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超越尘世纷扰,获得返璞归真的心灵解脱。

5. 庄子的反思主义观念庄子的哲学思想中,有着深刻的反思主义观念。

他主张人们应该反思现实和自我,超越主观和客观的局限,以达到境界的升华。

他以逍遥游的境地为例,在梦里觉醒的他意识到人生的无常和虚幻,进而提出反思和怀疑的观点。

庄子认为,反思和怀疑能够打破既有的框架和常规,给人们带来新的思考和认识。

总结起来,古文庄子中的哲学思想深邃而富有启发性。

庄子强调自由观念、虚无观念、矛盾统一观念、自我超越观念和反思主义观念,通过这些哲学思想,引领人们超越尘世的困扰和纷争,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道家名利观

道家名利观

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他们追求的是一种高远的个人精神上的自由,都讲淡泊名利。

而道家的两位著名的代表,即老子和庄子,老子追求行动上的“无不为”,庄子追求精神上的“逍遥游”。

他们对个人名誉地位不斤斤计较,不追求虚名,更不会为了名而忘义,不惜牺牲一切,甚至身败名裂。

《庄子心得》里说:“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从古至今,历代风流人物最难看破的就是名与利这两个字甚至再怎么上位的英雄也不例外,像“竹林七贤”这般淡看人间名利的贤士也只是些个别特例。

古往今来,太多的人为“利”辛苦,为“利”奔波,然而有得即有失,在获得名利的同时,他们却也丧失了原本属于自己或多或少的自由和平凡的快乐。

在这个方面,道家则提出了异于当世的的观点,其中最为代表的就属于“身重于物”的人生价值取向。

老子认为生命贵于名、利,追求名、利是为了人的生命,如果名、利有害于人的生命,宁肯抛弃名、利,也要珍惜自己的生命。

正如一首歌唱的般:有几多做人没挂忧放几多心机偏错漏待霜雪染满白头上至惊醒几经春与秋有几番冲击不退后问几次笑过泪仍在云尽散冷雨却未收急风吹醒破梦梦中我那个是成就有多少如梦流逝剩了只泪痕在两手名利有几多得失有天定一切随缘莫强求人生很多时候,就是因为被名利一步一步吸引着,从而陷进一种恶性的人生循环。

许多人活着的时候,对名利两个字看得很重,到最后终极大限,仍然看不透名利的利害关系,既然打不破这个界限,又何来的自由,他们又将自己的生命置于何地。

而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可以束缚我们?道家所谓的“身重于物”,是指在人生价值取向上应摆正“名”(功名、权位)、“利”(金钱、货财)与“身”(生命)之间的关系。

可以说,只有摆正这三者的关系,清醒地认识到“名缰利锁”对人的生命的危害性,牢固地树立“身重于物”的生命理念,做到不为“外物”(名、利)所累,才能做到“潇洒走一回”。

相对的,膨胀的物欲会让人欠下更多的债,直到你无法还清所积累的债,甚至于无法分辨自己的失得。

谈谈《庄子》中的人生境界及价值观

谈谈《庄子》中的人生境界及价值观

谈谈《庄子》中的人生境界及价值观摘要:庄子是我国伟大的哲学智者,世世代代的后人都在学习其思想的精髓,从后人对他的著作的解读来看,他的主张和思想深深影响着喜爱并探寻《庄子》的人们。

本文主要从庄子自我标榜的独特的人生境界和开阔的价值观体系两方面来论述庄子的思想,以及庄子思想对现代人们的影响。

关键字:庄子;人生境界;价值观庄子精通哲学、文学,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的思想体现在政治和文化等多方面,主张天人合一、清静无为的生活态度。

他的超脱人生是其对人生的理想境界和实践方法的思考,是对精神本然状态的自我认识,从而达到一种超脱世俗、没有约束的精神自由境界。

庄子追求精神无限和绝对自由的境界,他认为达到以无限游于无穷,“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这种个人与宇宙合一的自由境界,人也就成为了永恒的无限自由的存在。

庄子坚持的价值观体现在外化内不化,“内化”就是不要受变化万千的外部世界的影响,要求我们的内心有所坚持,否则会被纷繁复杂的社会所左右,而丧失了自我。

“外化”就是对于外在的社会环境要通达顺应,否则将无法在社会中安身立命。

而要真正做到内心的支持与外在顺应,则必须有一个安定的内心。

一、境界有大小庄子的确是一个圣人,他生活于距今两千多年的战国时期,那时候的社会动荡,经济不发达,生活落后,他能对生死、名利有深刻独到的领悟,实属不易。

庄子主张“乐生”与儒家的“未知生焉知死”不谋而合;孔子主张“活在当下”;儒家看重大地上圣贤的道德永远是人在最终成全以后的超越,一个人的境界大小决定他的思维方式,人们常以世俗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的价值,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价值。

有用和无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关于这方面的论述教给我们要拥有境界和眼光。

当我们以世俗小境界去观察事物时,常会以眼前的有用和无用来进行判断,当你拥有大境界时才能够理解什么叫天生我材必有用,重要的不在于客观上,我们有什么样的际遇,而在于主观上,我们有什么样的胸怀;不在于客观提供给我们哪些机会,而在于我们的心智,在有用和无用的判读上,关键是主观确立了什么样的价值观。

用庄子的眼光看名利职场

用庄子的眼光看名利职场

用庄子的眼光看名利职场现在有一种说法,说二十一世纪评估各个国家人民生活的好与不好,已经不是过去简简单单GDP,还要看GNH,就是Gross National Happiness,国民幸福指数。

也就是说,评估一个国家是不是真正富强,不能单纯看经济上的增长速度,更要看每个老百姓内心的真实感受——生活是不是安定,过的快不快乐,他们是否认同于他们现在的生活。

有几个数据,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我们国家曾经参加过一次国际调查,当时我们国民幸福指数只有64%左右。

一九九一年再次参加调查,这个幸福指数提升了,到了73%左右,这得益于物质生活条件的提升和很多改革措施的实施。

等到了一九九六年再次参加调查时,发现这个指数下跌到68%。

这是一个很令人困惑的事情,按我们常规的思维,物质条件好了,生活富足了,大家应该更开心才是,怎么幸福指数却降了呢?其实啊,这个数据的下降正好说明,一个社会物质文明极大繁荣,享受着这种文明成果的现代人仍然有可能存在极为复杂的心灵困惑。

那我就想知道处在物质需求日益增长的年代的我们到底受哪些困扰。

其实我认为我们有太多东西无法超越了,人这一生,要想过上无拘无束的日子,达到庄子逍遥游的境界,首先要勘破的,就是名利。

先说一个故事,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在江边的金山寺,当时的方丈叫法磐。

就问他:你说这长江中来来往往这么繁华,一天要过多少条船啊?法磐说:只有两条船。

乾隆皇帝又问:怎么会只有两条船呢?法磐说:一条为名,一条为利。

整个长江来来往往就这两条船。

就像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的一样: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往往皆为利往。

除了利,就是名了,多少人南来北往,一生追求的就这两个字。

那么庄子是怎样看名利的呢?整部《庄子》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这7篇内篇可以肯定是庄子自己写的,外篇15篇认为是庄子的弟子写的,杂篇11篇被认为是深得庄子真传的这么一伙人写的。

在名利场中,古人是怎么做的呢?在逍遥游里面讲了这么个故事“尧让天下于许由”。

庄子名利观

庄子名利观

滚滚红尘,芸芸众生,又有几人能看透世事,守 住淡泊宁静?于是乎,庄子用“曳(ye4)尾涂中” 、“鸱(chi1)得腐鼠”、“曾子居卫”等寓言故事 象生动地表明了自己对功名利禄的鄙弃,诠释了他 能“逍遥游”的根本原因,也为在名利场中苦苦挣扎 的人们指出一条通向逍遥的必由之路。
【原文】 曳尾涂中 《庄子· 秋水》(宁做自由龟) 庄子钓于濮(pú)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 曰:“愿以境内累(lěi)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 三千岁矣,王以巾笥(sì )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 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 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于涂(tú)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1)任务还没有做完,不能去睡。 (2)今天和某某某吵了一架,心情不好睡不着。 (3)哎呀,等下还有事情要做,不会睡过头吧? (4)已经躺在床上,一个多小时了,真困,可就是 睡不着
好吧,无论如何,困了还是要睡了,睡个觉 还要如此挣扎吗?
想睡便睡,就是逍遥!
பைடு நூலகம்
何为“逍遥“,庄子自有定论:“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即优游自在、无 牵无挂、无所羁绊、无所依傍、无所凭借的心 游、神游,是绝对自由地遨游于精神世界中。
译文
庄子在濮水边钓鱼,楚威王派两位大夫先前 往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大王) 希望用国内政事使你劳累!” 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听 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的时候已经三千岁了, 大王用锦缎将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殿 堂上。这只(神)龟,(他是)宁愿死去为了留 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着拖着尾巴在泥 土中爬行呢?” 两位大夫说:“宁愿活着拖着尾巴在泥土中 爬行。” 庄子说:“走吧!我愿意像神龟在烂泥里摇 尾巴那样安安稳稳、自由自在地活着。”

庄子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思考

庄子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思考

庄子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思考庄子,古代中国哲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有着独特的思考和观点。

在他的著作《庄子》中,他通过寓言、比喻等形式,阐述了他对于人生的理解和思考。

本文将从庄子的自由观、人性观、生死观以及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庄子的自由观庄子的自由观是他对于人生价值与意义的重要思考之一。

庄子认为,人应该追求的是内心的自由,而不是外在的束缚。

他以“胡蝶梦”为例,通过比喻来说明人们追求的是内心的自由和快乐。

他认为,人生如梦,一切都是虚幻的,所以人们不应该被外在的世俗观念所困扰,而是要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庄子提倡“无为而治”,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分追求功名利禄,而是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二、庄子的人性观庄子的人性观是他对于人生价值与意义的又一重要思考。

庄子认为,人是天地之间的一部分,与自然相辅相成。

他以“鱼游于水”为例,通过比喻来说明人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他认为,人应该放下功利心,顺应自然的道,而不是追求个人的私利。

庄子提倡“无为而无不为”,他认为人应该按照自己的本性去生活,不要过分追求物质的欲望,而是要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自由。

三、庄子的生死观庄子的生死观是他对于人生价值与意义的又一重要思考。

庄子认为,生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不可避免的。

他以“蝴蝶梦”为例,通过比喻来说明生死是虚幻的,人们不应该过分追求生命的延续,而是要顺应自然的规律。

他认为,人应该超越生死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庄子提倡“忘我”,他认为人应该放下对于生死的执着,顺应自然的变化,活在当下。

四、庄子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庄子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是他对于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核心思考。

庄子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他以“大庄周”为例,通过比喻来说明人们应该超越世俗的观念,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他认为,人应该放下功名利禄的追求,顺应自然的规律,活在当下。

庄子提倡“无为而无不为”,他认为人应该按照自己的本性去生活,不要过分追求物质的欲望,而是要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自由。

庄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作文800字

庄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作文800字

庄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作文800字庄子这个名字历代传诵。

大家知道庄子是一个“称物以游心”可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人。

他上穷碧落下黄泉,嬉笑怒骂,说尽天下英雄。

在成篇的三十三篇的作品中给我们展示了一些处事的哲学与大道。

我体会到他文章中主要体现的三观:生死观、名利观和道德观。

一、生死观孔夫子在回答其弟子关于死亡的问题时,回答了六个字:“未知死,焉知生。

”而庄子是怎样认为的呢?以庄子的话说,人生至高的境界就是完成天地之间的一番逍遥游,也就是看破内心重重的樊篱障碍,得到宇宙静观天地辽阔之中人生的定位。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庄子—X乐》妻子去世了,庄子鼓盆而歌,乍看之下,似乎无情无义。

而其实庄子却是个至情至性之人。

他说: “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同样的观点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也认为:人死了,人的灵魂不死,死亡是人的灵魂离开了肉体这个监狱而获得了自由。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看来是有道理的。

胎儿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与共同生活在肚子里的不少益菌是好朋友。

十月之后,瓜熟蒂落。

对我们来说他出生了,而母亲肚子里的益菌却很悲伤,他们感叹:“宝宝死了,因为他离开了我们,再也不会来了。

”同样的道理,毛虫化蛹,破茧成蝶。

那一刻,丑陋的毛虫死了;那一刻,美丽的蝴蝶诞生了。

庄子死前遗言:“我的尸体扔在外面是会被老鹰和乌鸦吃掉的,但埋在土里,最后也是被蝼蚁吃掉,你们现在是要从老鹰和乌鸦嘴里抢东西给蝼蚁吃吗?我把天地当棺木,日月当玉璧,星辰当珠玑,万物当祭品,一切葬具都齐全了,还要什么呢?”由此看来,庄子的思想完全超越了世人的固有思维模式。

我们普遍认为人死了就是死了,他永远离开了人世,而庄子却告诉我们人死是另一种再生。

在自然面前不管是人、动物、植物还是没有动态的事物,他们都是自然赐予的,没有高低贵贱,生死限制。

就如郭沫若先生有诗《XX涅槃》凤凰在每隔五百年在衰老之前会自焚一次,之后凤凰会浴火重生,成为一只新生的凤凰,拥有更加强大的生命一样,‘死’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没有绝对的生,也没有绝对的死,只有相对的生死。

庄子淡泊名利的事例

庄子淡泊名利的事例

庄子淡泊名利的事例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其思想深受当时的文化和环境的影响。

他提倡“道”这个概念,强调做事情要遵循自然、随缘、无为而治的原则,同时也反对世俗间的名利之争。

下面将通过几个事例来阐述庄子的淡泊名利思想。

其一,庄子与南郭子綦的对话中,南郭询问庄子会不会游泳,庄子回答“愿游无涯”,这说明庄子不仅不把游泳当成名利,也并不关心自己游得多快或者多久,而是把游泳当做一种乐趣和享受。

庄子以一种追求自由无拘束的态度来看待人生,也因此不把名利看得很重。

其二,庄子和齐物论中的“大钓”的故事也说明庄子不为名利所动。

据说,庄子在钓鱼时碰到了当时的国君,国君夸奖庄子的渔夫技艺非常高超,想邀请庄子担任大臣,庄子回答:“臣之所好者道也,所恶者物也,崇风吹牛欲何益?”庄子显然更加关注的是内在的追求和平,而不是权力和地位的追求。

他并不想通过权势获得过多的名利。

其三,在《庄子·天下篇》中提到的朝圣官也是体现庄子淡泊名利思想的一个事例。

朝圣官是当时带着祭祀牲畜去祭拜天神的官员,庄子认为这个官的职责就是为了保证仪式的顺利进行,而不是为了追求官位或者名利。

庄子觉得人应该尽可能地做到最好,而不是只为了功利而去追寻。

综上所述,庄子的思想比较看重内在的追求,而不是追求外在的名利。

他更加注重人类个性发展和精神世界提升,同时反对功利主义和名利之争。

虽然庄子的这种思想在当时受到了一些追随者,但是在当下社会,面对着瞬息万变的物质文明,庄子的思想似乎不再适合了。

但是我们不妨回头想一想,这样的思想是否仍然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呢?。

庄子的十层境界,层层都是大智慧!

庄子的十层境界,层层都是大智慧!

庄子的十层境界,层层都是大智慧!1、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如果一个人能保持淳朴本性的话,那他就是这世界上最完美的人。

2、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主观偏见会妨碍对真理的追求,花言巧语容易掩盖真言。

3、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最大的快乐就是摆脱了世俗所谓的快乐,最高的荣誉就是摆脱了世俗所谓的荣誉。

如果我们能把世俗的钱财、美色、权利、荣誉都放下,也许就会体会到生活中真正的快乐了。

4、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即使全世界的人都称赞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努力,即使全世界的人都反对他,他也不会因此而灰心丧气。

在人生道理上,听取他人的意见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准则去做事,不受外界的影响,不做随风摇摆的人。

5、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

一个人的嗜好欲望太多的话,他的本性智慧就会被遮蔽。

当人沉醉于财色名食睡等享受时,个人的判断力就会受影响,甚至失去智慧的心。

6、绝迹易,无行地难。

不走路当然不会留下什么痕迹,但如果一个人又要走路又不留下痕迹,这就很难了。

我们每个人都要对自己做过的事情负责,做事情不能不考虑后果,这便是“因果”了。

7、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

知道自己的困难处境无法改变,而安于这种处境,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做到这样。

生活工作中必然会碰到无法逾越的困难,平静地接受现实,这便是生活中的智慧了。

8、以众小不胜为大盛。

在一些小问题上,不与世俗之人争胜负,而在大的方面取得胜利才是真的胜利。

为一点人间利益你争我夺,是智者所不愿意做的,以一种超脱的心态看到更高远的目标,就能取得更大的胜利。

9、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

因为利益而结合在一起的人,必然会因为遇到困难、灾祸而互相抛弃。

以名利为出发点的友谊,会因利益关系的结束而结束,真正的友情,来自相同的志趣和人生理想。

10、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君子以义相交,他们之间的交情常常像水一样平淡;小人以利相交,他们之间的交情常常像美酒一样甘甜。

浅谈庄子对待名利、生死的态度对现代人的生活的启发

浅谈庄子对待名利、生死的态度对现代人的生活的启发

浅谈庄子对待名利、生死的态度对现代人的生活的启发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

庄子认为“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在庄子看来人要达到“虚静”的境界必须忘了世间万物,忘了自己的存在,远离世俗切利害关系,不受私欲杂念干扰,以无知、无欲、无求的心态去感受世间的“道”达到物我同一达到“物化”的状态,才能真正的体会自然,认识自然。

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名利与生死应该是困扰我们现代人最突出的两个方面,庄子的思想会对我们有怎样的启发呢?那么我们来看看庄子对待名利的态度,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派遣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他,让他出任宰相。

庄周笑着对楚国使臣说:“千金,确是厚礼;卿相,确是尊贵的高位。

您难道没见过祭祀天地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给它披上带有花纹的绸缎,把它牵进太庙去当祭品,在这个时候,它即使想做一头孤独的小猪,难道能办得到吗?您赶快离去,不要玷污了我。

我宁愿在小水沟里身心愉快地游戏,也不愿被国君所束缚。

我终身不做官,让自己的心志愉快。

”因为不在乎,所以自由!人的一生只能被你真正在乎的事情拘束住。

如果你不在乎,那么没有什么能束缚你!在很多时候,人总是为了家人的幸福,为了单位的成功,为了贡献社会,等等理由,让自己忙的天昏地暗、身心俱疲。

但是,扪心自问:这是不是只是堂而皇之的借口?这些借口后面的真实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不喜欢那就不要去做,别人其实都与自己的生活无关。

我们只是太在乎别人的看法而经常将自己最真实的想法隐藏起来。

人生是自己的,没必要因为别人的想法而改变自己喜欢的状态。

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太在乎不应该在乎的东西,才使得我们的人生就是这样一步一步陷入碌碌无为的状态。

庄子生活贫穷,但他不在乎利;庄子思精才富,但他不在乎名。

所以他才能随性而为,不为外物所累,活得自然而然,使生命呈现一种自由自在的状态。

对有些人来说,名利是无所谓的,可是对于生命的消逝却无法释怀。

庄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庄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庄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被誉为道家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深受后世影响,对于我们理解人生的意义和追求价值具有重要的启示。

庄子的人生观可以概括为“天人合一”,他认为人应该追求与天地自然的和谐统一。

他主张人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分追求功名利禄,不要被世俗的名利所困扰。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由的,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真实,而不是被外界的规范和束缚所限制。

庄子的人生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认为人应该像自然界的万物一样自然而然地生活。

他以自然界的变化和流动为例,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不要抗拒和改变自然的本性。

他认为人应该像水一样柔软自由,不受限制地流动,而不是像石头一样僵硬固执。

庄子的人生观也强调人的心灵自由和内心的平静。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安宁,不要被外界的纷扰和欲望所困扰。

他主张人应该放下对外界的执着和欲望,追求内心的空灵和自由。

庄子的价值观可以概括为“无为而治”,他认为人应该放下功利心和功利行为,不要追求权力和物质的欲望。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道德的修养和内心的自由,而不是追求外在的成就和名利。

他认为人应该放下对外界的执着和欲望,追求内心的空灵和自由。

庄子的价值观也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和谐。

他认为人应该互相尊重和包容,不要争斗和争夺。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和谐与共享,而不是追求竞争和占有。

他主张人应该像自然界的万物一样和谐共生,不要争夺和破坏。

庄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和追求也有重要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被功利和物质的欲望所困扰,追求名利和成就。

然而,庄子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和价值不在于外在的成就和名利,而在于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他告诉我们要放下功利心和欲望,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庄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告诉我们要尊重和包容他人,追求和谐与共享。

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陷入竞争和争斗,忽视了与他人的和谐相处。

然而,庄子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和价值在于与他人和谐共生,而不是争夺和破坏。

庄子清廉思想的两个根本与五大表征

庄子清廉思想的两个根本与五大表征

庄子清廉思想的两个根本与五大表征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化人,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庄子的清廉思想是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庄子看来,清廉是一种对人生、对世界的态度,也是一种道德规范。

在庄子的思想中,清廉不仅仅是指政治上的廉洁,更包括一种做人的态度和修养。

本文将介绍庄子清廉思想的两个根本以及五大表征,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庄子的清廉思想。

一、庄子清廉思想的两个根本庄子清廉思想的两个根本是“自然”和“无为”。

庄子以“自然”为根本,强调人应当顺应自然,摒弃世俗的功利计较,追求自由自在的境界。

他认为,只有摒弃功利、返璞归真,才能真正做到清廉。

在庄子看来,人与自然应当是一体的,要做到与自然和谐共生,人应该与自然有机地统一起来,与自然的规律和命运相统一。

自然是人类最大的慰藉和依靠,也是人类得以清廉的基础。

只有与自然一体,摒弃功利,才能真正做到清廉。

庄子清廉思想的五大表征是虚无、自由、返璞归真、无为而治和达观。

这五大表征,构成了庄子清廉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成为后世清廉思想的重要代表。

1.虚无庄子的虚无观是他清廉思想的重要表征之一。

庄子提出“道法自然”,强调要顺应自然,摒弃功利,去除名利、权势的追求。

在庄子看来,一切都是虚无的,名利权势只是世俗之物,对真正的清廉没有意义。

人应该舍弃这些虚无的追求,返璞归真,回归到自然的本源,才能真正做到清廉。

2.自由庄子强调自由是清廉的重要表征之一。

他认为,人应当追求内心的自由,不被外界的因果束缚,不为外在的诱惑所困扰。

只有摒弃功利、拒绝名利的追求,才能真正做到清廉,并获得内心的自由与解放。

3.返璞归真庄子强调返璞归真是清廉的重要表征之一。

庄子提出“归于无物”,认为人要回归到最初的本性,返璞归真,摒弃一切功利的因素,不被外在的诱惑所欺骗,才能真正做到清廉。

4.无为而治庄子强调无为而治是清廉的重要表征之一。

他提出“无为而治”,强调要顺应自然,不附和世俗的功利,不被名利权势所困扰,达到无为无事的境界,才能真正做到清廉。

庄子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庄子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庄子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提出了一种特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具有重要的启示。

本文将从庄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庄子的人生观庄子的人生观强调“道”的概念,认为人应当追求与自然界的和谐与自由。

庄子提出了“道”的理念,他认为“道”是超越一切的绝对真理,是宇宙本源的唯一存在。

在庄子看来,人与自然界内在联系着,人应当追求与自然界的统一。

庄子通过讲述“大鱼吞小鱼、小鱼吃虾子”的寓言故事,表达了他对人生观的理解。

庄子认为,人生就像鱼游于水,只有保持与自然界的和谐,才能够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庄子主张人应当顺应自然的变化,不要过分追求权势和财富,要实现身心的自由。

二、庄子的价值观庄子的价值观也与他的人生观密不可分。

庄子主张人应当追求的是内心的自由和平静,而非外在的物质享受。

他认为人们过度追求权势和物质财富会带来纷争与痛苦,而真正的幸福和价值在于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庄子通过讲述“南辕北辙”、“胡箩卜”等寓言故事,强调了放下名利、放下欲望的重要性。

庄子认为,人应当超越名利的追求,超越欲望的驱使,以达到真正的幸福和自由。

他主张人应当以平静的心态面对一切,不被外在的诱惑所牵绊,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自由和价值。

三、庄子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意义庄子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对于我们当代人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代社会,人们往往追求名利和物质财富,而忽视了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庄子的思想提醒我们要关注内心的状态,要放下功名利禄的追求,要追求真正的幸福和自由。

庄子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也与现代的“简约生活”理念相契合。

他主张人们要舍弃繁杂的欲望,追求简单、宁静的生活方式。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庄子的思想提供了一种与之相对的生活理念。

总结:庄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强调了与自然的和谐、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在当代社会,这种思想对于我们重新审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具有重要的启示。

庄子的人生观及现实意义

庄子的人生观及现实意义

庄⼦的⼈⽣观及现实意义庄⼦的⼈⽣观及其现实意义庄⼦作为中国传统⽂明中最伟⼤的精神领袖之⼀,其深邃、乐观、豁达、汪洋的⼈⽣哲学成为中华民族传统⽂化中独树⼀帜、别开⽣⾯的奇葩。

⽽洋溢在庄⼦哲学、⽂学著作中的乐观精神所表现出的⼈⽂关怀,早已成为当代国⼈⼈⽂精神的典范。

庄⼦⼈⽣观蕴涵着许多积极的思想因素,如注重⼈的发展和完善的思想,主张⼈与⾃然合⼀,反对⼈为物役的观念,对⽣死和名利的豁达情怀,渴望达到理想⼈⽣境界的恢宏精神等。

这对于当代学⽣调整⼼态,构建多层次的和谐关系,塑造理想⼈格,追求完美⼈⽣境界,拥有健康乐观的⼈⽂精神世界,充分发挥⼈才优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庄⼦⼈⽣观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庄⼦认为,要真正实现⼈格的完善、独⽴和⾃由,就必须挣脱⼈⽣对物质的依附关系,过平易恬淡的⽣活,不因所谓⼈⽣的辉煌腾达⽽改变⾃⼰⾼洁的志向,也不因⽣活窘困⽽变得庸俗不堪;并且,还必须在此基础上,顺其⾃然,超越⽣死,傲⽴于天地之间,从⽽达⾄内在与外在、天与⼈的和谐圆融的⼈⽣最⾼境界。

(⼀)反对物役,追求⼈格独⽴。

庄⼦⽣活在春秋战国时代,他意识到当时社会的⿊暗,现实的苦难,⼈间的不平和强者的卑劣都是“⼈为物役”的结果。

庄⼦认为,许多⼈为过于膨胀的欲望所迷惑,狂热地追逐名利,⼀⽣为“外物”所役所累,成了名和利的奴⾪。

庄⼦认为这些⼈犹如“以侯之珠,弹千仞之雀”(《庄⼦·让王》),得到的⼗分微⼩,损失的却是⼈之所以为⼈的本真——⼈性⼈格的伤害或扭曲。

因⽽这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是可悲的。

庄⼦认为⼈的最⾼享受是精神的满⾜,⽽不是对⾝外的物质财富的占有。

庄⼦⼀⽣极⼒推崇⾄⼈、神⼈、圣⼈以及真⼈的理想⼈格的精神世界,其实质就是追求⼀种乐观、豁达、安宁、恬静的⼼理环境。

庄⼦告诫⼈们:⽣当乱世,⼈欲横流,要做⼀个真正的⼈、理想的⼈、有价值的⼈,⼀定要保持独⽴、⾃主的⼈格尊严,⽽只有追求“平易恬淡”的质朴⽣活,做到⽆知、⽆欲、⽆情,超越⼀切束缚和制约,遨游于⽆限⼴⼤的宇宙,才可能维护⼈的尊严、保守⼈之为⼈的本质和独⽴⼈格。

《庄子》(4):庄子的处世之道

《庄子》(4):庄子的处世之道

《庄子》(4):庄子的处世之道《庄子·人间世》庄子的第一主张,是追求逍遥自在的境界。

逍遥自在实在地说是出世(离欲,超脱,离假入真)的境界。

出世为了什么?为了自己离苦得乐?那是小乘境界。

大乘境界是出世后再入世,为这个世界做点事,善事,但不是为了名闻利养而入世,是大公无私地为弱者服务。

这是庄子提倡的第二个主张。

庄子的人生观:自利利他。

庄子认为:利他,要兼具三个条件即健康(养生主)、才智(德充符)、善于处事(人间世)。

应人待事的处世哲学太庞杂了,从何说起呢?庄子审视了历史,他认同孔子的处世之道,《论语》、《大学》、《中庸》、《春秋》,无不是做人处事的经典。

因此,庄子就借用孔子的事来说'入世'之道。

当然,我们不能以今天的标准去度量2500年前的《庄子》。

故读国学经典应持批判性的态度。

那种尚古讽今,把《易经》、《道经》、四书五经,也包括《庄子》等,高高捧起,神乎玄乎的,是不可取的。

国学经典毕竟是历史文化,不是神明,更不能济世。

现在不少为师者,翻云覆雨,黄婆卖瓜,姑且不论它。

诚然,经典中的精华还是值得品鉴的。

'人间世'三字,不是人间或世间的意思,是指人进入这个社会,如何面对现实世界,去应对现实的意思。

且听庄子是如何说的。

【故事一】有才有德者,也要找准服务对象。

否则.....1、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很想一展才能,为国家做一点事。

他考察了周边列国之后,想去卫国帮年壮气盛的卫王治国。

行前向孔子告别。

孔子劝他说:去卫国是送死,因为卫王性暴,下属官僚奉承者、奸诈者、妒能者多,而你信重德厚,那个工作环境、政治环境、生态环境不适合你。

2、颜回说:卫国百姓被卫君治得很苦,老师不是教育学生要为天下百姓着想吗?这正是我实现为国为民的理想和机会,君子怎能畏难而退呢?孔子理屈。

只得为颜回分析了卫国的政治、官僚等国情,同时分析了颜回去卫国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凶险,还例举了桀王杀关龙逢,纣王杀比干的史实。

刘勇庄子论名利系列之一:富不让禄

刘勇庄子论名利系列之一:富不让禄

刘勇庄子论名利系列之一:富不让禄道之道,非常道。

庄子以“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之”高尚境界。

在一个动荡喧嚣的环境中,他的思想映射出一片宁静的光辉。

随着诸侯们的剑锋用笔触杀开一条清廉立身之道!开创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清廉风云,弹奏出一曲绝妙的《爱莲说》!庄子忘却世俗的功利,怀着宁寂而旷远的心境,在大地踽踽而行,不沉迷于人世间的谀诈,对于这疯狂的时代,他风云哲学有着清醒的作用,作为调整人心的清凉剂,为现实的贤达志士提供一个清廉之道。

本报从今天起,连续刊发《庄子论名利》,阐述庄子淡泊名利的思想。

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

操之则栗,舍之则悲,而一无所鉴,以窥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

《天运》【译解】:追求富有的人,不会让出他的利禄;追求显赫的人,不会让出他的名声;迷恋权势的人,不会授人权柄。

得到了利禄、名声和权势,便唯恐丧失而不安,一旦丢掉,便又悲苦不堪。

他们一点也看不见自己那个样子,眼睛只盯住自己所无休止追逐的东西,这样的人只能算是被大自然所刑戮的人。

战国时代,当许多士大夫把立名看作是使生命不朽的一种方式。

为了名汲汲奔波不顾一切时,结果劳而无功,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

历史常常开这样的玩笑,那些淡泊名利的人,不但当世出名,还流芳后世。

庄子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的洒脱和淡泊名利可谓到了极致。

庄子曾指出:“名者,实之宾也。

”(《庄子·逍遥游》)“名也者,相轧也。

”(《庄子·人间世》)他把“名”这种使人异化(虚伪、相互倾轧等)的东西暴露无遗。

而“困窘织履”、“往贷粟于监河侯”的庄子,并没有追求名利,而是拒绝相位:“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

……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史记·庄子列传》)他视相位如“腐鼠”,宁可“快吾志”,而不愿“为有国者所羁”,表现出庄子淡泊名利,藐视权贵的一种境界。

少私、清静、寡欲、乐观---庄子的养生观

少私、清静、寡欲、乐观---庄子的养生观

少私、清静、寡欲、乐观---庄子的养生观
庄子主张一切顺其自然。

他的人生态度,可以用八个字概括,即:少私、清静、寡欲、乐观。

庄子是我国战国时期杰出的哲学家,他终生不仕,一直过着贫困生活,有时甚至以编织草鞋为生。

但他84岁寿终,可以说是古代的老寿星。

少私庄子认为,人对物欲的“私心”是万恶之源,百病之根,一有私心,必然会伤身害命。

一个人如果能够保持平易恬淡的心态,“无为而治”,没有私欲,那么邪气就不能侵入,就不会形劳精亏导致积劳成疾。

清静庄子特别重视修心养性,认为人的心境会影响到人的精神面貌和身体状况。

一个人要做到心境平和、超然自在,很重要的一点是保持心理平衡。

心理修养着重于两个字:静、清。

一个人若是整天忙得神不守舍,难于达到静的状态,健康就会受到威胁。

寡欲庄子在《庄子·天地》里指出: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思想,都存在欲望的要求,对这些欲望应把握好尺度,决不能放纵。

并且特别强调“人欲不可饱,亦不可纵”,纵欲必招祸染病。

乐观庄子认为,人生在世要乐观豁达,他曾形象地比喻说,水泽里的野鹤,十步一啄,百步一饮,逍遥自得,情绪乐观,因之得以保生;而笼中的鸟儿,郁郁寡欢,意志消沉,羽毛憔悴,低头不鸣,因之难以全生。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性格与身体是否健康和所生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

性格积极、乐观的人不易患病,即使患病也能因精神因素而较快康复,但不良性格容易使人患大脑、内脏、精神方面的疾病。

关于庄子思想的述评,文学角度浅析庄子的论述语言特色

关于庄子思想的述评,文学角度浅析庄子的论述语言特色

《关于庄子思想的述评》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向往逍遥、崇尚自由,拒绝了楚威王之重聘,一生仅担任过宋国的漆园吏,而后过着贫困的隐居生活。

尽管物质极度匮乏,但他的精神反而更加富足。

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虚构奇特,语言富有诗意、运用自如,论辩方式灵活多变,并且具有微言大义的特点,善于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庄子的思想。

一.天道无为的哲学观庄子认为道是先天也而生,无始无终,实有而无形,自然而永恒,是神秘莫测、不可知的。

同时,庄子也极其羡慕大自然的生命的自由——一种自然的自由,不因人为因素的自由。

故他崇尚自然,宣扬天道自然无为,否定人对自然的作用,提出“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的观点。

值得注意的是,在庄子看来,这种自由在俗世间是无法轻易获得的,人只有做到“不要用人为去摧毁天性,不要用人事去推翻命运,不要为追逐名利而丢掉性命”,否则让尘世太多的杂物扰乱心智,人的内心无法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平静,也就无法得到自由。

另外,庄子主张“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我认为这不是消极思想。

从处世智慧上来说,人们要客观面对自己,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知其无可奈何”,不要强求,要量力行事;面对不可为的事情不去强作妄为,如此往往能得自在人生。

如何理解“不可奈何之事”是“命定之事”?庄子所谓的“不可奈何”,是自己能力范围之外无法做到的事情。

人尽管不能随便妄自菲薄,但是不得不承认会遇到不可奈何之事,将其视为“命定之事”,不会高估,也不会轻易小看自己,能够客观看待万事万物之区别,也能客观看待自己,继而能客观接受自己“无可奈何之事”并非自己“努力不够”,而是“真的无可奈何”。

二.无为的政治观庄子受老子的思想影响,继承了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但两者又有差异,不同于老子的“无为”而达到“无不为”,庄子把老子的思想推到了极致,从老子的社会性天下发展成个人独立思想。

老庄关于淡泊名利的名言

老庄关于淡泊名利的名言

老庄关于淡泊名利的名言
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意思是:遵循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游荡于天地间,依靠什么呢?所以,有修养的“至人”能达到无我之境,超然物外的“神人”能忘却功名利禄,而“圣人”从来不希望得到任何声望。

人生如果被名利所累,他就无法享受到人生的快乐,也无法感知到世界的美好,体味不到生活的情趣;如果看淡名利,看天高云卷云舒,观山海巍峨壮观,品溪水潺潺花开花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著作。

庄子一生淡泊名利,追求虚静恬淡,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对名利的剖析,鞭辟入里、透彻精深,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名利观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发意义。

贪求名利的严重危害
庄子在探究人生境界的过程中,对追逐名利的危害做了深刻剖析,发人深省。

他认为,名利心过盛,禁锢天赋,塞人心智。

“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凡沉溺于感官享受的人,其智慧就浅薄。

名利心过分强烈,会降低灵性。

“名实不入,而机发于踵”,抛弃追求虚名私利的杂念,一线生机便从脚跟升起,直达全身。

而名利充斥头脑,则会使人变得笨拙。

以赌博为例,“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闵。

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

凡外重者内拙。

”可见,太看重身外之物,就会壅塞智慧,变得笨拙。

贪求名利会扰乱人的意志,使人迷失本性。

“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富贵、财富、显达、威严、名誉、利禄六者,都是干扰意志的因素。

而意志是抵御诱惑、坚守本性,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贪得的欲念,如同芦苇长满稻田一样,塞心性,最终使人迷失善良的本性,发生蜕化。

庄子认为,有五种情况可以使人丧失本性,其中之一便是“趣舍滑心”,追求欲望的满足,本真的心性就会受到损害。

错误的名利思想也会使交友陷入迷途。

“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为利益而结交在一起的人,遇到艰难或灾祸降临时便会彼此抛弃。

为求名而结交的朋友,失势则会各奔东西,甚至反目成仇。

因此,庄子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这已成为现代人的交友箴言。

名利思想是给自身造成伤害的祸根。

庄子以物喻理,揭示了“物固相累,二类相召也”的道理,即物类因为相互牵累、互相争利而招致灾祸。

“心之于殉也殆”,过分追求外物是危险的;“祸之长也兹萃,其反也缘功”,灾祸滋长迅速又变化多端,想要避免又往往因为功名心太重而放不下。

贪图名利必多忧多虑,徒增烦恼。

“钱财不积则贪者忧,权势不尤则夸者悲。

”贪财的人不能聚敛钱财就会忧愁,争名位的人权小位卑就会悲伤。

追逐名利是导致道德败坏的一个重要原因。

庄子指出,“德荡乎名”,因为求名心的驱使,人们的行为超越了道德的范围;“名也者,相轧也”,追逐名利导致人们互相倾轧。

他还强调“德溢乎名”,道德的败坏在于太追逐名声了。

“民之于利甚勤,子有杀父,臣有杀君,正昼为盗……”由于太注重名利,往往采取不正当手段去攫取,于是滋生了种种不道德行为。

贪图名利的思想根源
庄子首先强调追逐名利的根源在内不在外,在主观不在客观。

“不足故求之,争四处而不自以为贪;有余故辞之,弃天下而不自以为廉。

廉贪之实,非以迫外也,反监之度。

”人都是因为不满足才去求取,四处争夺而不以为自己是贪;知足者却会处处辞让,舍弃一切而不认为自己是廉。

廉和贪实质上并不取决于外界因素,而取决于自己内在的价值尺度。

进而,他一语中的指明对待名利的不同态度,根本在于价值取向的不同。

“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

操之则栗,舍之则悲。

”以财富为追求目的的人,便不会舍弃利禄;以显达为追求目的的人,便不会舍弃名誉;热衷于追求权势的人,便不会把权柄让给别人。

掌握了这些的时候唯恐失去而惴惴不安,舍弃这些更痛苦不堪。

当一个人把名利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时,他就会为追逐名利而忙碌;名利思想越严重,其对名利的追求就越盲目越疯狂。

树立正确的名利观
怎样才能树立正确的名利观,庄子阐述了以下主要观点:
无为名尸。

人不要成为虚名的载体。

“名为公器,不可多取。

”沉溺于名利之中就会招致许多怨恨和责难。

热衷于猎取虚名、沽名钓誉,则会丧失自我,成为“名尸”。

物而不物。

庄子告诉人们,“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

”能生成万物形质的,正是没有形质的先天之道。

拥有众多财物的人,不可被财物所役使和牵累;不为财物所驱使,才能主宰天下万物。

“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役使外物而不为外物所役使,怎么会为外物而劳神受累呢!“求名失己,非士也。

”为求名而丧失了自己的本性,不是有识之士。

总之,他认为人是本,名利是身外之物,人不能沦为外物的奴隶。

去私能舍。

庄子大声疾呼:“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不利货财,不近贵富;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

”有德行的人须彻底抛弃私心杂念。

不贪钱财,不图富贵;不以仕途通达为荣耀,不因生活穷困而失志;不将天下人的利益据为己有。

要“弃隶者若弃泥涂,知身贵于隶也,贵在于我不失于变”。

舍弃名利如同舍弃泥土,懂得自身比名利得失宝贵,不因得失的变化而丧失自我。

能舍就要“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不要为了谋求高官厚禄而纵欲恣行,也不要因为穷困而随波逐流。

行修于内。

“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

”知足的人不因利禄而牵累自己,明察自己得失的人有所失也不焦虑,内心修养好的人没有官爵也不感到羞愧。

庄子崇尚恬淡素朴,清静无为,顺应自然。

修养内心就要寡欲知足,淡泊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

“所谓得志,非轩冕之谓也”,得志并非得到高官厚禄,而是尽心尽力地做事,使民众从自己的工作中获得裨益,从而自己也获得人生的快乐。

爵禄不入于心。

庄子用百里奚爵禄不入于心,专心养牛,而被委以重任的事例,告诉人们,只有专心致志做对社会和百姓有利的事情,才会得到信任和爱戴,也才会实现自己真正的人生价值。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屈子历来受后人赞誉,主要便是因为“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而在一个物欲横流的年代,或许正如北岛所说,“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追逐名利是自然现象,是人性的必然,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

利,是很实在东西,是见的到摸的着的…存在‟,的…有‟。

名,是属意识形态、精神思想之东西,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往往能让一个人失去自己的本性。

人生在世,从古至今,很难看破的就是名与利这两个字。

应该说,人家首先面临的就是利益的纷扰和诱惑,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会面临着经济问题,生存的困惑。

贫困不是长久的,只要要决心;有信念,再贫困的生活也会变的富裕。

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怕生活的贫困,怕的是精神上的潦倒。

一个人可以困穷于贫困,但是他的内心是不是真正的在乎这种贫困,对一个“利”字看的有都重会决定他面对贫困的态度。

在我们这个社会上,最快乐的人既不是穷的叮当响的,也不家财万贯的,富比连成的,往往是那些又温饱到小康的这一批人。

因为他们的生活还不至于过分穷迫,同时,还不至于被财富束缚,为财富担忧。

这些人是社会是的大多数,都属于有资格的幸福人,但是幸福不幸福都在自己心里,幸福的把握权在你手中,让你使唤。

有句话说:“雁过流声,人过留名”,破利不容易,破名就更难了,有多少人不为利所惑;却为名所累,即使一个高洁人士,也希望名垂青史。

名利名利,破名比破利还难,人生的劳顿要先问问目的是什么。

也许有一个很高尚的回答,为了家人的幸福,为了事业的成功,为了贡献社会等等。

但是背后潜在的动机是什么?我们每个人都问问自己的内心,我们不是为名不是为利那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再也没有一个好的答案了有时候人生就是这样;想要走出这个区域,那要看自己是怎么想的了。

其实没个人心中都有一颗火种,只要有一根导火线,我们还会真的让自己平息下来吗?
天下人为了名和利,熙熙嚷嚷,来来往往,永不停息。

只要我们达到自己所拥有的这一切的一切都将不再平息。

让生活中种种的贫困只在当下,可以看破,即在永恒生命的领土上,有这样一种境界,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追求。

名利是身外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而且会物极必反,好事变坏事,我们不要轻易地相信他人的名利诱惑,一切事物都是有来源的。

我们每个人无时无刻面对名利的诱惑,名利时时刻刻考验着我们。

如何面对名利是一个不解的难题,有好多人在名利面前变成了不是人的魔鬼.。

凡事都是相对的,有白天、就有黑夜,有高山,就有低谷,有苦有乐,有喜有悲,有得有失。

人的一生,何必为了虚名而苦苦挣扎呢、为了得不到的东西而失出最单纯的快乐呢?
荣辱得失算什么,金钱名利算什么,功成名就又算什么,一切都是过眼云烟,世人皆视名利二字为一生之追求根本,为名利可发抛弃一切,什么爱情、友情、亲情,在名利两个字之前都会迷失自己的本性,恩爱夫妻也可劳燕分飞,手足弟兄也可相互自残,君臣之间也可背叛,世间唯有淡泊名利才是正道,才能享受到生活中的乐趣。

真正淡泊名利的人又有几何?财富多了又多,还不大厌其多,权利大了又大,还可能厌其小,芸芸众生,丑态百出皆因名利而生,礼义廉耻因名利所失而尽,为了得到名与利,什么阴谋诡计都可以使用,甚至于杀人放火都可以,人性的败坏,道德的沦丧,心灵的玷污,皆因名利而起。

世间上最宝贵的,不是金钱名利;比金钱名利更重要的,是健康、是欢喜、是满足、是和谐;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更不是个人的名与利.我们都应该珍惜眼前美好的生活,不要被名利所拖累,忘掉过去的不愉快,展望自己美好的未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