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弃疾词中的梦意象——兼论宋代文人心态
宋代诗人辛弃疾的浪漫主义思潮分析
宋代诗人辛弃疾的浪漫主义思潮分析引言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一个时期,许多才子佳人纷纷涌现,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辛弃疾。
辛弃疾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诗作充满了激情与豪情,为后世赞叹不已。
本文将从辛弃疾的生平背景、诗歌特点以及浪漫主义思潮等方面对辛弃疾的浪漫主义思潮进行深入分析。
辛弃疾的生平背景辛弃疾出生在北宋,他的家庭非常富裕,父亲是一位高官。
他自小聪明机智,好学不倦,很早就展现出了他对文学的天赋和热爱。
然而,他的家族在政治上的倒霉使他的一生与宦官之间的斗争密不可分。
后来,辛弃疾因为政治原因被贬谪到一些偏远的地方,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对文学创作和浪漫主义情感的热情。
辛弃疾的诗歌特点辛弃疾的诗歌风格独特,充满了豪放、激情和浪漫的情感。
他的诗歌既能体现时代风貌,也能表达自己真挚的情感。
豪放的情感表达辛弃疾的诗歌充满了豪放的情感表达,他不拘一格,勇于表达自己对世俗规范的反叛和怀疑。
他大胆地展现出自己的情感,毫不掩饰地表达出对爱情、家国豪情的向往和追求。
激情的描写手法辛弃疾的诗歌中常常使用一些激情四溢的描写手法,让人们感受到他内心的燃烧和澎湃。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人生的热爱和痛苦、欢乐和忧伤的真实感受。
浪漫的意象和语言辛弃疾的诗歌中常常运用一些浪漫的意象和语言,比如紫薇花、明月、春风等,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浪漫主义思潮分析辛弃疾的诗歌充分展现了他对浪漫主义思潮的追求和表达。
浪漫主义注重个人情感和体验,崇尚自由、热情和奋斗,辛弃疾的诗歌正是充满了这些元素。
个人情感的追求辛弃疾的诗歌经常表达出对个人情感的追求和传达,他将自己的情感直接而深刻地表达在诗歌中,不加掩饰地向人们展示他内心的喜怒哀乐。
对自由的向往辛弃疾的诗歌中常常表现出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他在诗中表达了对束缚和压力的反抗,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和追求自己的梦想。
热情与奋斗辛弃疾的诗歌中充满了热情和奋斗的意味。
辛弃疾 梦 诗词
辛弃疾梦诗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辛弃疾(1140-1207),字弃疾,号稼轩,是宋代著名的诗人、曲家、文学家、政治家。
他的诗文文风豪放慷慨,情感真挚深沉,被誉为“豪放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诗作以感怀人生、悼念逝去的友人、抒发失意之情为主题,以其辛酸的人生经历和才情横溢的文学才华,深受后人的喜爱和钦佩。
在辛弃疾的作品中,有一首名为《梦》的诗,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命运的苦涩感慨。
这首诗情绪悲凉,充满了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未来的希冀。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和解读辛弃疾的这首经典之作。
《梦》千载奇逢,千载难逢,一昨不可再识,一今可再识。
一惆怅,一事非,一事只在梦中。
岂开呼,岂蹇深,无人知我心。
这首诗开篇即以“千载奇逢,千载难逢”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现状的失落。
他感叹时光如白驹过隙,不可停留,转瞬即逝,令人无法重返。
但是诗人又抱着一线希望,在“一今可再识”中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对重聚的向往。
“一惆怅,一事非,一事只在梦中”这几句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困惑。
他对现实生活的痛苦感受,对自身处境的无奈,都在这几句中得以体现。
梦境中的一切看似真实,却又不真实,这种虚幻感让诗人感到无助和茫然。
“岂开呼,岂蹇深,无人知我心”这句则表达了诗人的孤寂和无奈。
他感觉自己的心思无人知晓,内心的苦涩只能独自承受,这种孤独感和无助感让他感到愈发沉重和绝望。
辛弃疾的《梦》诗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期待,同时也表现了他对当下困境的反思和苦闷。
这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辛弃疾的诗作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种精神的交流和情感的抒发。
通过他的诗作,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时代的沧桑变迁和一个人心灵的挣扎与发声。
他的诗歌既是对人生的热爱和思考,也是对壮志未酬和悲欢离合的悲叹。
在当下,我们也可以从辛弃疾的诗词中获得启发和激励。
面对生活的艰难与无奈,我们可以向辛弃疾一样,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情感,用文学来抚慰心灵的创伤,用温馨来照亮前行的道路。
辛弃疾的诗词研究报告
辛弃疾的诗词研究报告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诗人。
他是南宋初年的大臣和军事将领,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
辛弃疾的诗词作品展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以及对时事和社会现象的关切。
下面是对辛弃疾诗词的研究报告。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最重要的爱国诗人之一。
他在创作中抒发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民族大义的追求。
在《青玉案·元夕》中,辛弃疾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对当时混乱和战乱的愤怒。
这首词以对婵娟(满月)的描绘,表达了词人满心的愤愤不平和爱国之情。
此外,辛弃疾对时事和社会现象的关注也是他诗词的显著特点。
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词中,辛弃疾嘲讽了那些官员贪图享乐,而对黎民百姓漠不关心的现象。
他在词中写道“吾谓上人堪可恨,谏臣只丧职金舆”,表达了对朝廷贪腐之风的不满。
辛弃疾通过词中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批判,表达了他对社会正义的追求。
辛弃疾的诗词在形式上也有独特之处。
他大胆地采用了时文、小宋体等新诗形式,打破了传统的格律要求,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诗词风格。
他的诗行流畅,意境美丽,形式和内容上都有独特的创新。
在《破幽梦赋三首》中,辛弃疾运用了对称仗、插句填词等技巧,展示了他在修辞和意象方面的才华。
总的来说,辛弃疾的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财富。
他通过诗词表达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对时事和社会现象的关切,以及对文学形式的创新。
辛弃疾的诗词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政治现状,也传递了他作为文人的追求和思考。
辛弃疾的诗词在宋代及后世有着广泛的影响,被后世的文人所推崇和继承。
以上是对辛弃疾的诗词的研究报告,总结了辛弃疾作为一位南宋诗人的主要特点和成就。
辛弃疾的诗词作品不仅是文学艺术的杰作,也是对历史和社会的记录和反思。
他的诗词不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也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辛弃疾的诗词作品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那个时期的社会和文化。
论辛弃疾词中的梦意象——兼论宋代文人心态
论辛弃疾词中的梦意象——兼论宋代文人心态[摘要]在南宋的词坛上,辛弃疾是位著名的爱国词人,一生遭遇坎坷,既有抗金救国的豪情壮志,也有壮志难酬的哀怨悲愤。
表现在词作上,即梦的意象频繁出现。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代文人在积极进取与消极隐退之间的游离,在现实与梦想之间的徘徊。
[关键词]辛弃疾梦意象宋代文人心态一、辛弃疾词中的梦意象意象,是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相结合的产物。
审美主体以自己的情感、思想去选择、改造客观对象,所得到的必然是带有主体色彩的象,故意象又可表述为意中之象。
我国文学作品中关于梦的描写源远流长,先秦典籍《左传》中种种有关梦境的描写。
梦又成为一种文化的现象,后世描写梦幻者亦屡见不鲜。
宋词中就有大量关于梦的描写,本文选取辛弃疾的梦词作为研究对象。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宋朝山东历城人。
一生报国无路,壮志难酬,因此他抒写这种情怀的词悲壮激烈,雄阔深沉。
《全宋词》收录辛弃疾词作260多首,其中直接写梦的词达70多首,梦意象成为辛弃疾最热衷的意象之一。
笔者对所查到的有关梦的意象进行分类。
内容上有幽梦、断梦、破梦、归梦、连环梦、钧天梦、醉梦、草春梦、客梦等,词人的梦是五彩缤纷的。
根据所梦对象,可分为具象的和抽象的梦。
抽象的梦:“有梦登天的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水调歌头)、梦天涯的“梦天涯一枕惊回”(江神子)等;具象的梦:有梦鹿“有鹿从渠求鹿梦,非鱼定未知鱼乐”(满江红),梦孤鹤“我梦横江孤鹤去,觉来却与君相别”(满江红)等。
总结辛弃疾梦词的内容,词人的梦是丰富多彩的,既有希望之梦,又有失望梦。
希望之梦有草春梦、连环梦、梦归家、梦欢娱等。
失望之梦往往表现在感慨人生如梦、梦孤鹤、梦登天、断梦、破梦等。
二、希望与失望交织:辛弃疾词“梦”意象的主要特征辛弃疾词中,梦作为一种独特的意象频繁出现,既映射着辛弃疾的坎坷利途,又折射出其复杂的心态希望与失望的万动交织,成为辛词梦意象的主体特征。
宋代词人辛弃疾的抗争精神与文学创作
宋代词人辛弃疾的抗争精神与文学创作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词人。
他与南宋时期的其他词人一起,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
然而,辛弃疾的词作不仅仅是诗情咏怀,更是蕴含着他对社会环境和个人命运的抗争精神。
本文将就宋代词人辛弃疾的抗争精神与他的文学创作进行探讨。
一、抗金情怀的凝聚辛弃疾生于战乱频繁的南宋年代,他在面对金兵入侵和南宋政权腐败的时候,表现出了强烈的抗金情怀。
他的《破幽梦书报捷》中写道:“正北风吹马耳尽,忽然回首,一水茫茫看。
夜船吴山过后,楚天遥遥岸。
”这些词句表现了他不屈的反抗精神,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多次表达出对抵抗金兵的热情,勇气和决心。
二、对世事的反思与批判辛弃疾的词作中不仅有对金兵的抗争情怀,也有对战乱与社会动荡的反思与批判。
在《端午日沉醉东风》中,辛弃疾写道:“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月黑雁飞高士尽,不教胡马度阴山。
”通过这些词句,他以个人的视角,表达了对战乱的忧虑与对社会动荡的不满,将个体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三、生活哲学与真情实感的诠释辛弃疾的词作除了表达社会和政治上的抗争,还深刻诠释了生活哲学以及真情实感。
他在《青玉案·元夕》中写道:“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些词句表述了对生命和时间的思考,以及对爱情和情感的深沉追求。
辛弃疾在创作中描绘了他自己的情感境界,将人生百态和人情世故融合于词中,打动了无数读者。
四、对命运的不屈与拼搏辛弃疾是一个经历了失败和流离的词人,但他在其词作中展现出了对命运的不屈与不懈的拼搏。
在《西江月·泪尽阳关无奈归》中,他写道:“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他以镇定的心态面对命运的挫折,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综上所述,辛弃疾作为一位杰出的词人,他的抗争精神贯穿于他的文学创作之中。
宋词中的感时思议: 辛弃疾词曲中的抒发与反思
宋词中的感时思议:辛弃疾词曲中的抒发与反思引言宋代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而宋词则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最美丽、最精彩的组成部分之一。
辛弃疾作为这个时期最杰出、最有影响力的词人之一,他的作品描绘了当时社会和个人命运变迁,同时也记录了他对时事的观察和反思。
本文将以辛弃疾的诗词作品为主线,探讨他在感时思议方面的抒发和反思。
1. 辛弃疾的生平与背景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南宋初期著名抗金将领兼文学家。
他出身于官僚家庭,早年就因父亲被贬职而经历了动荡不安的童年。
在政治斗争和战乱中成长起来的辛弃疾,对社会变革和个人命运有深刻体悟。
2. 抒发时局之感2.1 揭示社会问题辛弃疾的词作中经常抒发社会问题,如腐败、贪官污吏、民生困苦等。
他以细腻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揭示出当时社会的黑暗面。
2.2 倾诉忧国忧民之情辛弃疾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感同身受,他通过文学表达自己对国家和人民存亡的担忧与关怀。
3. 反思个人命运之感3.1 追忆昔日荣耀在被贬谪时,辛弃疾回首过去的荣耀与辉煌,对比于现实的苟且和失落,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自省和反思。
3.2 对逆境坚持与抗争辛弃疾在面对困境时,不向命运低头,敢于直面逆境并进行内心的思考。
他通过词曲表达出坚持追求正义、捍卫尊严与自主精神的决心。
3.3 对人生悲欢离合淡然处之辛弃疾以一种豁达的态度接受命运给予的起伏,对于人生的悲欢离合,他拥有一种超然的心态,并以词曲将自己的感慨化为文字,表达自己对于命运变迁的淡然洒脱。
结论辛弃疾是宋代最杰出的词人之一,他通过作品中的抒发与反思,展示了当时社会和个人命运变迁。
他对社会问题充满关切,对国家和人民存亡忧虑不安;在面对adversity 时坚守正义与尊严;并以一种豁达的态度接受命运给予的起伏。
通过辛弃疾作品中感时思议的抒发与反思,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宋代社会风貌以及个人历程,在文学艺术中体验中国古代文化之美。
辛弃疾词的爱国情怀
辛弃疾词的爱国情怀辛弃疾词的爱国情怀在宋代诗人中,辛弃疾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一生都致力于维护国家领土的完整,是一位非常值得人们尊敬的英雄。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辛弃疾的词的爱国情怀,欢迎阅读!辛弃疾词中的爱国情怀辛弃疾的词相比于其他文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词不是用笔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能清晰的看到一位伟大的爱国者置身于笔墨中无时无刻给人带来的凛然正气和磅礴气势。
他用毕其一生的词创作来宣泄自己不能驰骋疆场杀敌报国,收复中原山河的悲愤与失意,因此在他的词中往往是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而这些英雄形象因其自身的坎坷遭遇而带有一种深沉的悲慨之心。
而他以爱国情怀为生命理念的精神也不禁让人深深的佩服和敬仰!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一生以英雄自许或以英雄许人,其稼轩词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抱负,襟怀磊落,慷慨淋漓。
东坡词风便是由他带到南方发扬光大遂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
辛弃疾是文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词人,当时以辛弃疾为核心曾出现一大批抒写爱国思想为主的豪放词人,而他在发展词的内容和发展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辛弃疾一向羡慕笑傲山林的隐士,闲居乡野与他的人生观并非没有契合之处;而且,由于过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尽可以过得颇为奢华。
但是,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又使他难以忍受。
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在这些词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
这位创辟一代词风的大词人,在他的《稼轩长短句》中,处处强烈地表露着对“算整顿乾坤终有时”的执着追求以及“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取东家种树书”(《鹧鸪天》)的壮志难酬的悲慨。
辛弃疾在其著名的政论《九议》中说到:“论天下之事者主乎气”。
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诗歌情感
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诗歌情感辛弃疾是一位著名的宋代诗人,也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之一。
他的诗歌以情感表达和爱国主义为主题,深受人们的喜爱。
辛弃疾的诗歌情感表达非常丰富,既有激越雄浑的豪放派乐府,也有婉约细腻的唐诗风范。
在他的诗歌中,爱情、亲情、友情、家国情怀都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而其中最引人入胜的还是他的爱情诗歌。
辛弃疾的爱情诗歌多以自己的体验为题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他对爱情的种种感受。
比如《青玉案·元夕》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形象地描绘了爱情中的别离之苦。
又如《青玉案·倚危亭》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比喻了爱情的悲壮和无奈。
辛弃疾的爱情诗歌也充满了感性的色彩和唯美的情感。
比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辛弃疾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又如《木兰花慢·少年听雨歌楼上》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是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追忆。
值得一提的是,辛弃疾的爱情诗歌还体现了他对女性的尊重和关爱。
比如《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中的“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倡导了平等和尊重的爱情观念。
除了爱情,辛弃疾的诗歌还关注了社会现实和家国情怀。
他的《青玉案·元夕》中表达了对社会困境的关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唤醒人们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思考。
同时,他的《青玉案·元夜》又表现了对国家强盛和社会稳定的期盼:“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达了一位爱国者深沉的家国情怀。
辛弃疾的诗歌也以其精彩的用词和鲜明的意象展现了他的高超才华和文学造诣。
他的《青玉案·元夜》中充分运用了豪放雄浑的笔风,富有磅礴的气势。
而《木兰花慢·罗郎送茶》则以歌唱形式展现了其婉约细腻的风格和丰厚的情感内涵。
总之,辛弃疾是一位卓越的诗人,他的诗歌以情感表达和家国情怀为主题,以其深邃的思想和艺术的才华感动了后人。
论辛弃疾词作的愁情主题及其审美价值
用武之地之外,又增添了新的内容。
f 之梦。请看《破阵子》这首词:
1.人生易老,愁自己没有机会再上疆场。辛弃疾l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一生被罢了三次官,三起三落。1182年,他42岁,第一1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次被罢官,一罢就是10年,其后被起用的时间,最长的: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
不移的铁血作家,才会产生这样的英雄悲愁。
把遭遇的苦难轻轻放下,飘逸出世,“一蓑烟雨任平
晚年时,辛弃疾写了《丑奴儿》,对自己这一生不: 生”(苏轼《定风波》)。他的豪放是既豪又放的。相
同阶段的愁,不同阶段写愁,作了传神的总结。
比之下,辛弃疾却是豪而不放。他也能豪得起来,“楚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I 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水龙吟》),多么
论辛弃疾词作的愁情主题及其审美价值
12
6
{广弃疾(1140一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f 闲居。他人生最有作为的岁月,是在闲居中度过的。辛
—r济南人,我国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对他的I 弃疾的官场沉浮,和哪个派系在朝廷的势力大密切相
词作,历代评论家都有很高的评价,以豪放派冠之。但l 关。主和派有皇帝撑腰,占上风的时候居多,辛弃疾被
场;三愁无法归隐出世。它以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闲愁I 一群报国无门的英雄的“公愁”,是时代的悲音。
为主线,多方面地、深刻地表达了在政治上腐败、军事i 2.在艺术风格的创新方面,沉都、豪放,拓展了豪
上软弱无力的南宋时期,一个有着战斗经历、雄才大: 放派的词风。辛弃疾是继苏轼之后的豪放派的代表作
略的英雄,艰辛曲折的心路历程。这种愁情既是时代l 家,清代评论家陈廷焯评点说:“东坡,稼轩,同而不
辛弃疾《西江月·遣兴》诗词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遣兴》诗词赏析西江月遣兴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题解】这首词题为“遣兴”,从字面看,充满了自得其乐的欢乐和随心所欲的倾吐,词人似乎悠闲轻松,兴致颇高。
但透过表面的描写,却能看出隐藏在文字下的欲禁不能,欲倒不甘的复杂情绪。
结合作品描写的细节和情调来判断,通常认为这是词人庆元年间闲居瓢泉时所作。
句解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平日里愁苦满腹的辛弃疾终于在醉酒中得到了解脱。
遁入醉乡的他,可以尽情贪恋欢笑,再不必担心忧愁会前来纠缠。
一个“且”字,写出了要摆脱哀愁,享受这“欢笑”之不易,只有醉中的那一刹那才会出现,所以才会那么地迷恋、珍惜。
但这酒醉的欢乐只是暂时的,酒劲儿终归会散去,人终归会清醒。
清醒后忧愁又会重新袭来。
正是清醒时浓重的忧愁逼得辛弃疾逃到了酒的世界。
可在醉中,他也依然清醒得令人痛心。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指的是《尚书·武成》一篇的纪事不可尽信。
辛弃疾却说他近来发觉,古人的书一点让人相信的内容都没有。
对深受儒家经典熏陶、影响的他而言,说出这番话实在太让人不可思议了。
这难道是他的醉言醉语?古人书中讲君臣之道,讲人臣应忠心耿耿,讲君王应“任贤勿贰”。
而对比现实,那距离是多么遥远!辛弃疾自起兵山东以来,息息不忘恢复故土,驱逐金人。
他满怀理想,满怀对宋室的信任来到南方,不曾想残酷的现实却将他的美好愿望击得粉粹。
朝中投降派和奸佞小人卖国求安,却猖狂得势;像他一样的主战派不仅受到统治者怀疑,不被重用,还要遭受小人的诽谤、倾轧。
他忧国忧民,励精图治,却只能以一二闲职屈沉下僚,甚至几番受到弹劾,被迫长期闲居。
这一切,令他终于看清了现实。
可他不能痛骂现实中的统治者,他只能转而感叹“古人书”的不切实际,感叹书上讲的道理,会在现实中变得面目全非。
宋代词人辛弃疾的创作风格分析
宋代词人辛弃疾的创作风格分析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
他以其豪迈激昂、深情浪漫的表达方式而著称,被誉为"豪放派"词人之一。
本文将对辛弃疾的创作风格进行详细分析。
1. 描写细腻感人辛弃疾的词作在描写细节上非常精妙,他能用简练明快的文字表达出复杂的情感。
例如在他的《青玉案·元夕》中,“欲灭除、还却得、陇头今岁菊初黄”一句以几个简单的动词和形容词描绘出了元宵节夜晚灯火通明、喜庆气氛浓厚的场景。
2. 深情浪漫辛弃疾的作品多是表达他内心世界深情浪漫的情感。
他在爱情题材中运用了丰富而细腻的意象和比喻,并以恢宏壮丽的叙事手法塑造出浓厚的情感氛围。
例如他的《青玉案·采桑子》中,“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世。
”这句描绘了离别时的思念和无尽的渴望。
3. 豪放派风格辛弃疾被视为豪放派词人之一,他的作品勇敢地表达了对时局动荡和政治腐败的不满,并以豪迈奔放的语言进行抒发。
他通过对战争、遭遇困境和挣扎中展现出坚定人生态度,体现了一种豪迈、英雄主义的精神风貌。
4. 反复运用修辞手法辛弃疾善于使用修辞手法来增强作品的效果,比如反问、排比等。
他巧妙地将这些手法融入到作品中,使词语更加生动有力。
例如在《青玉案·横塘》中,“何处春江无月明,可怜明月应长照”就采用反问句来表达心情激荡和思念之情。
5. 追求自由与理想辛弃疾的创作风格中体现了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
他通过对人生苦难的描写,表现出其渴望摆脱束缚、追求理想和自由的精神。
他所表达的豪情壮志激励着后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综上所述,辛弃疾以其描写细腻感人、深情浪漫、豪放派风格、修辞手法运用巧妙和对自由与理想的追求而成为南宋时期一位杰出的词人。
他的作品折射了当时社会动荡与个人遭遇之间复杂而丰富的关系,不仅在当时引起广泛共鸣,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关于辛弃疾的最新研究及思考
关于辛弃疾的最新研究及思考“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是刻在铅山瓢泉瓜山山后的阳原山辛弃疾墓前郭沫若对他评价的楹联。
而正是这样一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却一生壮志未酬,失意而终,不仅在他的豪放诗中能体现出来,而且在他的其他风格诗中亦能体现出来。
第一篇:邓魁英的《辛弃疾的俳谐词》——发表于《辛弃疾研究论文集》在《稼轩长短句》中,标有嘲、戏之作,堪称俳谐词的约有四十首左右,差不多占其全部词作的百分之六、七。
辛弃疾的俳谐词数量虽不算多,但却有别于他的悲壮激昂、沉郁苍凉的豪放词,也不同于那种婉雅清丽、秾纤绵密的婉约词,他向我们展示了辛弃疾性格和词风的另一方面,同时也呈现了宋词史上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南宋是个极端黑暗腐朽的封建王朝,半壁江山沦丧了,主站人士不断受到压制和陷害,在统治集团向金朝称臣纳贡的投降政策下,人民陷于困苦饥寒之中。
在这样一个悲剧的时代,本不该产生俳谐词,而偏偏稼轩词中却流露出许多幽默、诙谐的成分,而他本人主张抗敌复国,多次上书均未被采纳,使其终生辛苦劳碌,却一事无成,简直被生活捉弄得啼笑皆非了,所以说辛弃疾作俳谐词绝不是为了满足娱乐的需要,这是他在慷慨悲歌之外,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他的嘻戏嘲谑中蕴含着对于那个时代、社会的强烈愤怒、憎恨,蕴含着无限的悲痛与牢骚不平。
而从他的俳谐词的写作时间来看,产生于晚年的比较多。
他受主和派的打击诬陷,不得已而寓居山林,寄情诗酒。
在饱经忧患之后,诗词成了他的陶写之具,其内心之平之鸣往往一触即发。
辛弃疾常把《庄子》、《史记》、《世说新语》等书信手拈来,以嬉笑怒骂的方式揭露抨击官场的是非混淆、黑白颠倒。
因此,辛弃疾的这类俳谐词实际上正是激怒之词,是长歌当哭,以嬉笑游戏的方式表现了一个极为严肃的主题。
更加能说明其主题的严肃性正是稼轩滑稽词的主要价值所在。
第二篇:孙崇恩的《论辛弃疾的艳情词》——发表于《辛弃疾研究论文集》辛弃疾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词人、豪放派作家。
辛弃疾的词风艺术及其文化意义
辛弃疾的词风艺术及其文化意义辛弃疾,北宋著名文学家,也是颇受喜爱的词人之一。
其作品常以悲壮、豪放、浪漫、如泣如诉的气势,赢得了历代读者们的青睐。
同时,辛弃疾的词作还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
辛弃疾的词作以抒发情感为主,而这种情感通常是对山川、江河、历史、生活、爱情等多种元素的饱含思考和感慨。
这既受到了中国诗歌"写景借景"的传统影响,也具有自身的特点。
辛弃疾的作品中常出现闲适恬静的江南水乡,特别是他笔下的西湖。
他汲取了中国古代文学中大量描写江南水乡的素材,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和个性化。
辛弃疾的词作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其艺术手法。
他有着独特的调整词句音韵的能力,常常把一些相似或含义相近的字眼结合在一起,达到意境交汇的效果,让人难以抗拒。
例如:“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此处,他把“有情痴”和“此恨”结合在一起,使得平凡的词语变得深刻而有力,令人感慨不已。
辛弃疾的词作还表现出一种浓郁的时代气息,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他的作品中流露出的民族情感、历史情怀,以及众多题材的选择,都反映出北宋时期人们的思想、文化和生活状态。
这使得他的作品不仅令人赞叹其艺术魅力,也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同时,由于辛弃疾与苏轼、欧阳修等同龄词人的创作,他们共同构成了北宋文学的代表作品,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辛弃疾的词作令人陶醉,凸显出其深邃的文化含义。
其作品影响着历代文人墨客,同时也成为了我们评价古代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这样的文化遗产,让后人能够在他的作品中感受到真挚的情感、深刻的思想以及杰出的艺术魅力。
多事之秋 多“梦”之人——南宋遗民词中的“梦”意象探析
Vo l _ 3 5 N o . 4
J u l y 2 01 3
多事之秋
— —
多“ 梦" 之人
路 薇
7 1 0 1 2 7 )
南宋遗 民词 中的“ 梦” 意象探析
( 西北大 学 文 学院 , 陕西 西安
摘要 : “ 梦” 意 象在 南 宋遗 民词 中 的 出现 次 数 与 两 宋其 他 时代 相 比较 为 频繁 , 且表 现 出独 特 的 艺 术特 色与 情 感 内涵 。 饱 尝 失 国之 痛 的 南 宋遗 民词人 在 理 想 与现 实 的 巨大 落差 中矛 盾 、 挣扎 , 在 词 的创 作 中 不 约 而 同 多次 选 择 了“ 梦” 意
象 作 为感 慨 人 生 、 抒 发情 感 的 途 径之 一 , 这 绝 不是 偶 然 的 。 而是 与 “ 梦” 意 象本 身 的 特 点及 时代 背景 、 词 人命 运之 间
有 千丝 万 缕 的联 系。 关键词 : 南宋; 遗 民词 ; 梦意 象
中 图分 类 号 : I 2 0 6 文 献标 志 码 : A 文章编号: 1 0 0 1 — 5 7 4 4 ( 2 0 1 3 ) 0 4 - - 0 0 9 o . 0 5
深入 。
关于“ 梦” 意象 与诗 、 词 的关 系 。 已有不 少 学 者
作过 颇 有见 地 的研 究 和论 述 。且 发 现 与诗 相 比 . 词
“ 梦” 意象 作 为宋 词 中 的常 见意 象 之一 . 在不 同
时期 的词 人词 作 中是否 平 均分 布呢 ?笔 者 以王 兆鹏
中 的“ 梦” 意 象 出现 频次 较 高 , 因此 词 与 “ 梦” 意 象 的 关 系 引起研 究 者们更 大 的关 注 。杨海 明概括性 地 将 唐 宋 词 人 所 写 的 梦 分 为绮 梦 、 浮生之梦 、 失路 英 雄 之 梦三 类 n ] , 此后 关 于 “ 梦” 意 象 与词 之 间关 系 的 研 究 可 能是 在 此 基 础 上 的 细化 、 量 化 和深 化 , 并 对 李 煜、 李清照 、 晏几 道 、 苏轼 、 吴 文 英 等 人词 中 的 “ 梦” 意象 进行 了个例 研 究 。 将 词 与“ 梦” 意象 的研 究 推 向
建功立业平生梦,金戈铁马壮士悲——辛弃疾其人其词的几点再认识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建功立业平生梦,金戈铁马壮士悲——辛弃疾其人其词的几点再认识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宋代文学指导教师:***20030501内容提要辛弃疾足在宋朝国势多艰,民族危机叫伏的历史条件下,造就出的一位金戈铁马的真英雄。
由于高扬自我,积极进取的人格所使,辛弃疾思想中有很深的功利主义色彩。
他的功利主义倾向主要体现在对目的重视超过对手段的重视,认为动机的对错由结果的好坏所决定。
由此出发,他为政颇为霸道,建功立业,追名逐利的欲望极为强烈,这又为其固有的民族主义情结提供了丑茔的动力。
但由于主、客观条件限制,他的理想抱负均未能实现,从而导致辛弃疾的英雄悲情。
这种悲情包括悲国怜民,悲已患名,悲时恨君、悲生悼命。
辛弃疾的这种英雄之悲投射到他的创作中,最终形成了稼轩词独有的悲美特色。
而他的英雄生涯、英雄业绩、词学成就则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正文主要分三个部分:一是对辛弃疾功利主义思想的再认识。
在此部分着重分析了辛弃疾的功利哲学,惟目的论及功利变相。
二是对辛弃疾民族主义情结的再认识,分析辛弃疾两方面的民族主义情结:民族复仇心;民族统一志:三是分析了辛弃疾的悲情心念,包括:辛弃疾悲情心态的成因;辛弃疾悲情心态的内涵;辛弃疾悲情心态的体验。
本文结论认为:辛弃疾乃乱离时代的风云人物,主客体的矛盾冲突,使他产生多元化思想与情感。
因此,他实际是一位功利主义英雄,民族英雄,悲情英雄。
同时又由于追求理想却不得的巨大落差,使他自我压抑,形成辛词独有的悲美特色,千百年来吸引着我们。
关键词:辛弃疾功利主义民族主义悲情引言公,i十二、十三世纪曲虫国,南宋朝廷丁F在风雨飘摇中苦苦支撑,既要应付金与蒙古肆无忌惮的野蛮入侵,又要对付国内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
巨大的压力使宋朝君主和多数臣子无所适从,只好或沉醉于勾栏瓦肆、风花雪月之中,或退缩于“格物致知”理学研究之中,甚至媚敌以金帛锦缎、中华物力……表面歌舞升平、醉生梦死,骨子里死气沉沉、江河日下。
简论辛弃疾的写梦词
简论辛弃疾的写梦词
辛弃疾的写梦词
辛弃疾是一位中国古典词人,作品以其婉约清丽的语言脍炙人口。
凭借梦词的才华,他巧妙将仙界与世俗融为一体,把他对自然的崇拜和芬芳的情感灌注在词句中,为世人留下了绚丽夺目的梦词作品。
辛弃疾的梦词不止是具有高超文学美感,更加具有时空凝结的精神内涵。
在《水龙吟》中,夜雨“轻听风阁叶”的回响连绵不绝,墨色汩汩波动,夜空宁静中松柏呢喃,青山与宇宙浩瀚星火都尽收眼底,让读者感叹诗人是如何在苦苦探索中发现与生活相勾连的真理,想象着在绚烂的画面中,人与自然、山水间温暖灵动,堪称一碗芝麻黄浆。
又如,在辛弃疾的梦词《鹧鸪天》中,一片闲适投入过去,几株老树吟《宏古博士》,彩塘与明月分外明媚,落英缤纷,青蛙游鱼张伸翅膀加皱眉头,鹧鸪叫天籁般的欢腾融进夜宴的大庭广众之中,又能想象出令人如梦如幻的梦幻景色。
能够让时空凝视,能够让灵犀一点通,让色彩流转,物我交错,这就是辛弃疾的写梦词,让我们的想象深入它的海洋,体会它的清新醇香,感受那无尽美,醉清风、月影碧水之中。
探讨宋词中的孤灯意象与孤独感
探讨宋词中的孤灯意象与孤独感在浩如烟海的宋词世界里,孤灯这一意象常常出现,它宛如一位沉默的见证者,承载着词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寂寞。
孤灯那微弱而摇曳的光芒,在黑暗中显得如此渺小却又顽强,恰如词人在茫茫人世中独自坚守的心灵之火。
孤灯所营造的氛围,往往是寂静而清冷的。
在万籁俱寂的夜晚,一盏孤灯相伴,四周的黑暗仿佛无边无际,愈发衬托出那份孤独。
例如柳永在《雨霖铃》中写道:“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离别后的孤寂,犹如那盏在风中摇曳的孤灯,无人可倾诉,无人能理解。
又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看似热闹的元宵佳节,灯火辉煌,然而词人却在那阑珊处寻到了自己的孤独,那微弱的灯火仿佛是他内心孤独的映照。
孤灯意象也常常与思乡之情紧密相连。
远离家乡的游子,在异乡的夜晚,面对一盏孤灯,心中的思念如潮水般涌来。
范仲淹在《苏幕遮》中感慨:“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孤灯之下,乡愁愈发浓烈,无法排遣。
那微弱的灯光似乎想要温暖游子的心,却又显得如此无力。
宋词中的孤灯还常常象征着人生的迷茫与彷徨。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人们时常会感到迷失方向,不知何去何从。
孤灯那不稳定的光芒,恰如人们内心的不安与困惑。
秦观在《踏莎行·郴州旅舍》中写道:“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身处孤馆,面对孤灯,词人对未来充满了迷茫与无奈,不知自己的人生之路将通向何方。
此外,孤灯也能体现出词人对理想的坚守与追求过程中的孤独。
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往往充满了艰难险阻,不被他人理解。
这时候,孤灯就成为了一种精神的寄托,代表着内心的坚定信念。
苏轼一生坎坷,多次被贬,但他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写道:“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宋词中的“梦”与宋代文人心态
宋词中的“梦”与宋代文人心态
龙慧萍;郑长天
【期刊名称】《中国韵文学刊》
【年(卷),期】2001(000)002
【摘要】宋词中出现大量的“梦”,这是与宋代的政治、文化背景的变化密切相关的一种文学“突变”现象。
由于宋代文人对社会现实状况的极度失望,全体文人担负着沉重的人生缺憾感和人生空漠感。
宋词中的“梦”,正是文人心态的集中体现。
【总页数】7页(P32-38)
【作者】龙慧萍;郑长天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中文系,湖南湘潭 411105;湘潭大学中文系,湖南湘潭4111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3
【相关文献】
1.青楼梦好长赋深情--宋代青楼对北宋词的影响 [J], 李昱岑
2.青词文体与宋代文人心态 [J], 谷曙光
3.论陆游爱国诗词中的"梦"意象--兼论宋代文人心态 [J], 耿蕊
4.宋代三位女性词人文化心态新论--宋词表现的宋代女性观念之历史文化审视(二) [J], 沈家庄
5.宋代女性的自身价值实现与下层女性词的人文解读--宋词表现的宋代女性观念之文化审视之三 [J], 沈家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辛弃疾山水词的意象
摘要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他一生经历颇为坎坷,从年轻时的意气风发,到后来的壮志未酬。
虽在政治上不能尽如人意,但是在文学成就方面,他在历史上留在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身为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山水词中也透露着一股磅礴的气势,在这股气势背后,是不为人知的辛酸苦楚。
那么,我们就跟随他的人生经历来更好的了解山水词背后的故事。
关键词:辛弃疾;山水词;意象;评价ABSTRACTNo young Ann, Xin Qiji, Jia Xuan, unconstrained ci school poet of southern song dynasty, China, said the word dragon and su shi, called the"Su Xin" and Li Qingzhao and said "JiNan two Ann". He lived through a stop-start, high-spirited from a young age, to later ambitions. Are unsatisfactory in politics, but in terms of literary achievements, he's a major in history on the. As an unconstrained ci school ci, Xin Qiji is also revealed in the landscape words with a powerful momentum, behind the imposing manner, bitterness is unknown. So, we will follow his life experience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landscape the story behind the words.Key words:Xin Qiji , landscape poems, image, assess目录引言┉┉┉┉┉┉┉┉┉┉┉┉┉┉┉┉┉┉┉┉┉┉┉┉┉5一、辛弃疾与山水词┉┉┉┉┉┉┉┉┉┉┉┉┉┉┉┉┉┉┉61.1南宋时期的山水词创作┉┉┉┉┉┉┉┉┉┉┉┉┉┉┉61.2辛弃疾的人生经历┉┉┉┉┉┉┉┉┉┉┉┉┉┉┉┉┉6二、辛弃疾山水词的意象┉┉┉┉┉┉┉┉┉┉┉┉┉┉┉┉┉72.1“东山”┉┉┉┉┉┉┉┉┉┉┉┉┉┉┉┉┉┉┉┉┉┉┉7 2.2“南山”┉┉┉┉┉┉┉┉┉┉┉┉┉┉┉┉┉┉┉┉┉┉┉82.3 “雨”┉┉┉┉┉┉┉┉┉┉┉┉┉┉┉┉┉┉┉┉┉┉┉9三、如何评价辛弃疾及其山水词┉┉┉┉┉┉┉┉┉┉┉┉┉113.1如何评价辛弃疾┉┉┉┉┉┉┉┉┉┉┉┉┉┉┉┉┉┉11 3.2辛弃疾山水词的影响┉┉┉┉┉┉┉┉┉┉┉┉┉┉┉12 结论┉┉┉┉┉┉┉┉┉┉┉┉┉┉┉┉┉┉┉┉┉┉┉13 参考文献┉┉┉┉┉┉┉┉┉┉┉┉┉┉┉┉┉┉┉┉┉14 致谢┉┉┉┉┉┉┉┉┉┉┉┉┉┉┉┉┉┉┉┉┉┉┉┉15引言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辛弃疾词中的梦意象——兼论宋代文人心态[摘要]在南宋的词坛上,辛弃疾是位著名的爱国词人,一生遭遇坎坷,既有
抗金救国的豪情壮志,也有壮志难酬的哀怨悲愤。
表现在词作上,即梦的意象频繁出现。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代文人在积极进取与消极隐退之间的游离,在现实与梦想之间的徘徊。
[关键词]辛弃疾梦意象宋代文人心态
一、辛弃疾词中的梦意象
意象,是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相结合的产物。
审美主体以自己的情感、思想去选择、改造客观对象,所得到的必然是带有主体色彩的象,故意象又可表述为意中之象。
我国文学作品中关于梦的描写源远流长,先秦典籍《左传》中种种有关梦境的描写。
梦又成为一种文化的现象,后世描写梦幻者亦屡见不鲜。
宋词中就有大量关于梦的描写,本文选取辛弃疾的梦词作为研究对象。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宋朝山东历城人。
一生报国无路,壮志难酬,因此他抒写这种情怀的词悲壮激烈,雄阔深沉。
《全宋词》收录辛弃疾词作260多首,其中直接写梦的词达70多首,梦意象成为辛弃疾最热衷的意象之一。
笔者对所查到的有关梦的意象进行分类。
内容上有幽梦、断梦、破梦、归梦、连环梦、钧天梦、醉梦、草春梦、客梦等,词人的梦是五彩缤纷的。
根据所梦对象,可分为具象的和抽象的梦。
抽象的梦:“有梦登天的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水调歌头)、梦天涯的“梦天涯一枕惊回”(江神子)等;具象的梦:有梦鹿“有鹿从渠求鹿梦,非鱼定未知鱼乐”(满江红),梦孤鹤“我梦横江孤鹤去,觉来却与君相别”(满江红)等。
总结辛弃疾梦词的内容,词人的梦是丰富多彩的,既有希望之梦,又有失望梦。
希望之梦有草春梦、连环梦、梦归家、梦欢娱等。
失望之梦往往表现在感慨人生如梦、梦孤鹤、梦登天、断梦、破梦等。
二、希望与失望交织:辛弃疾词“梦”意象的主要特征
辛弃疾词中,梦作为一种独特的意象频繁出现,既映射着辛弃疾的坎坷利途,又折射出其复杂的心态希望与失望的万动交织,成为辛词梦意象的主体特征。
(一)希望之梦。
辛弃疾从小生活在金兵占领区,20岁那年,率领2000多人起义抗金,后归南宋。
南归不久,主动请战,献计献策,希望身披战袍,金戈铁马,收复故上,统一中原,更希望“华胥梦,愿年年,人似旧游”(《声声慢》)国家太平昌盛,人民安居乐业。
然而他利途坎坷,怀才不遇,在几经弹被迫闲居
山林之际,仍时常挂念着朝廷与时局,心中依然留有“梦寐少年之鞍马”(《破阵子》)时的豪雄,“画图却似归家梦,千里河山寸许长。
”(《鹤鹧鸪人》)作者常托梦归家,梦到西园,来表达自己对中原故土的思念,也寄予作者希望能得以重用、完成伟业的愿望。
弗洛依德说:梦因愿望而起,梦的内容在于表达这个愿望,这就是梦的主要特征之一。
此外还有一个不变的特征,就是梦不仅是一个思想有表示的机会,而且借幻觉经验的方式,以表示愿望的满足。
辛弃疾还常通过对古代贤士的梦想,来寄寓仁政爱民的治国理想:“有美人兮,玉佩琼据,吾梦见之。
”(《沁园春》)作者通过梦见“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也;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的楚国先贤孙叔敖,来寄寓自己希望被重新起用、完成救国安邦之大业的愿望。
(二)失望之梦。
弗洛依德指出:梦中体验到的一种感情决不低于在清醒生活中体验到的同等强度的感情,梦通过它的情感而非概念的内容要求成为我们真正的精神体验的一部分。
梦因愿望而起,当愿望与现实之间有着一条鸿沟,甚至这个愿望根本不可能在现实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时,梦这个无意识真实状态下自发的产物便取代了这个愿望,使之通过幻觉经验式的途径成为人们精神体验的一部分。
辛弃疾自幼胸怀人志,以天下为己任,却反屡遭陷害。
一心想叱咤风云,挥戈北上,却因奸臣当道,朝廷昏庸,反被弹劫闲居。
强烈的舍我其谁的使命意识与黑暗腐朽、乌烟瘴气的社会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其深感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于是选择了梦的意象来表达其理想与现实在心理上的巨大落差以释失望之情怀。
“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人”(《水调歌头》)道出了词人志向高远、抱负远人,但无施展之地的苦衷。
于是发出了“少日对花浑醉梦,而今醒眼看风月”(《满江红》),“梦回人远许多愁”(《玉楼春》)的感慨。
他日夜期盼着自己能够被重新起用,以重振旗鼓,收复中原,然而“梦断京华故倦游,只今芳草替人愁,”(《鹧鸪天》)居然连做梦都梦不到京城了,烘托出词人内心的苦闷与失落。
这样一位满腹经纶、器识卓绝的政治家与战略家,为什么不去战场上一展身手、叱咤风云,而去舞文弄墨,步入文人骚客之列呢?正是因为他的一心想收复中原、建功立业的愿望无法实现,又有强烈的爱国情感。
辛弃疾幼年时深受其祖父“每进食,辄引臣辈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尝令臣两随计吏抵燕山,谛观形势。
”的爱国教育,立志征战沙场,收复中原。
然而世事难料,这位雄心勃勃的七尺男儿,步入仕途之后屡遭陷害,在壮志难酬、万般无耐之下被迫用持弓仗剑、纬地经天之手操起了文房四宝。
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强烈反差在这位勇士心里掀起了巨大的波浪。
这也是他与生俱来的民族使命感在遭受怀才不遇之后,内心生活的一个真实投影。
这种投影式的映射既朦胧隐涩又虚无飘渺,词人即选择了梦这个幻觉色彩浓郁的意象来表现其内心世界。
三、文人心态的反映
宋朝是我国历代王朝中最为积贫积弱的朝代,这个在盛唐之后出现的中原王朝已全然没有盛唐的泱泱气象。
北宋只统一了中原和江南地区,在北方及西北方还并存有辽、西夏等国,而且辽国曾多次打败北宋,强迫北宋年年进贡,与唐代的四方来朝的盛世相去甚远,这在宋代文人心中是一种莫大的压抑。
金灭北宋,南宋王朝偏安一隅,朝廷既无心也无力收复故土,这在南宋文人心中又是莫大的耻辱,一些有立志报国者空有一腔热血,却很难有所作为,只能悲愤苦闷。
这使得宋代文人失去了唐代文人的那种豪放与旷达,那种马上直取功名的豪情,不得不在压抑下的激昂与退让之间游走,同时不乏游戏人世的逍遥与洒脱。
这种现象在北宋后期与南宋初年表现得更为明显。
比较典型的如辛弃疾、李清照、陆游等词人。
在宋代,儒释道三家合流,互相影响、渗透,理学开始兴起,致使南宋知识分子开始专心于内心的感受。
正如李泽厚所言,由晚唐入宋,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主题已经完全不同于盛唐,而是沿着中唐这一条线,走进更为细腻的官能感受和情感彩色的捕捉追求中,时代精神已不在马上,而在闺房;不在世间,而在心境。
宋代文人注重内在情感的表白与描摹,对外界环境的关注不多。
两宋文人心态基本上是游历于内敛与外露,旷达与怨怒之间,是个体情感内倾与社会情感外倾的矛盾体。
在内、外之间的冲突中,梦成了释放和消解矛盾情怀的缓冲地带。
在一定程度上,它反映了宋代士人一种特有的生存智慧,即集儒家之阳刚、进取、人世与佛释的阴柔、潜退、出世为一体的新型处世哲学。
既是宋代文人的典型心态,又是他们追求的终极目标。
梦意象的运用,正是宋代文人进与退、仕与隐、循理与和乐之间的选择和表述。
参考文献:
[1]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引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弗洛依德,梦的释义[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3]辛弃疾,美芹十论[M]。
[4]陈廷悼,白雨斋词话[M]。
[5]李泽厚,美的历程[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