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常识

合集下载

文学常识:二十四节气

文学常识: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满芒夏暑相连,即: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处露秋寒霜降,即: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即: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先把24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这样一摆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个立字后,紧跟着后半开始,又见“春夏秋冬”四个大字领头。

这什么意思呢?不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

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

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可见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季“一分为两半”了。

那另外两个“至”字呢?容易误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当作是一季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了,要回头走了。

确切追究这个“至”字的本义的话,“至”是极的意思。

传统文化常识之24节气

传统文化常识之24节气

传统文化常识之“二十四节气”一、“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从地球上看,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一个圆形,古人将之称作“黄道”,并把黄道分为24份,每15度就是一个节气。

二、“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附: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三、“二十四节气”有的反映四季变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至”是极、最的意思。

夏至、冬至合称为“二至”。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长;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

“分”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合称为“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有的反映温度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有的反映天气现象: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有的反映物候现象: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附:“二十四节气”具体表象1.立春(2月3—5日):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其含义是开始进入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新的轮回。

有吃春饼和春卷的习俗2.雨水(2月18—20日):这时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

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3.惊蛰(3月5—7日):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气候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

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

我国部分地区进入了春耕季节。

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

“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

“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

4.春分(3月20—21日):春分日太阳在赤道上方。

(完整)二十四节气常识及农事

(完整)二十四节气常识及农事

农耕文化历史区二十四节气景观墙展板一、二十四节气历史及二十四节气歌1、二十四节气总体介绍二十四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指导农事活动的工具。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随着不断地观察、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丰富和科学,到了距今2000多年的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

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

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现在我们习惯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2、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两天。

二十四节气从每年公历2月初的立春开始,循环一周到下一年1月中下旬之交的大寒结束,其次序列下:3、二十四节气特点分类说明二十四个节气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按其性质,大致可分为下列几类。

(1)、描述季节起始一类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这是根据气候的变化定位,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二十四节气划分四季的标准是地球运转到了黄道上的某一位置,说穿了就是以太阳光的入射角大小来界定季节之间的分野.比如一年开始的立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15度。

(2)、描述天文现象一类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它们分别表示昼夜的长短,如“春分秋分昼夜平分”(太阳光线直射在赤道上,地面各处昼夜等长);夏至白天最长(太阳光线直射在北回归线即北纬23°26′上,接着就南移.此时北半球黑夜最短白昼最长);冬至黑夜最长(太阳光线直射在南回归线即南纬23°26′上,接着就北移。

此时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3)、描述物候特征一类的:惊蜇、清明。

二十四节气及干支纪年法的文学常识

二十四节气及干支纪年法的文学常识

二十四节气及干支纪年法的文学常识
(一)二十四节气
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
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如《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冬至为至日。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

农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欧阳修《醉翁亭记》:“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二)干支纪年法
东汉时开始通行的纪年法。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用天干和地支循环搭配,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组成甲子、乙丑、丙寅……癸亥,配出六十对,通常叫六十花甲子。

循环使用,周而复始。

如“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林觉民《与妻书》)。

近代还常用干支纪年来
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二十四节气养生常识与注意事项

二十四节气养生常识与注意事项

二十四节气养生常识与注意事项立春:春季阳气开始生发,要适当阳养阴,养肝保护肝脏。

雨水:多食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增加免疫力,预防感冒。

惊蛰:春雷开始唤醒大地,要保护心脑血管健康,多食富含胆固醇的食物。

春分:昼夜平分,要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波动。

清明:适当调整作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保护肺部健康。

谷雨:多吃一些糙米、全麦等谷类食物,加强肠胃功能,保持健康的消化系统。

立夏:夏季阳气开始旺盛,要注意清凉降火,多吃蔬菜水果。

小满:气温升高,要特别注重防暑降温,适当减少辛辣食物。

芒种:夏季气温最高,要加强皮肤保养,多吃含胶质的食物。

夏至:阳气达到极点,要注意室内外温差,适当调节体温。

小暑:注意防晒,避免日晒过度,保护皮肤免受伤害。

大暑:炎热的天气容易引发中暑,要多喝水,适当增加盐分摄入。

立秋:秋季的气候渐凉,要注意保护脾胃,多吃易消化的食物。

处暑:仍需注意防暑,增加免疫力和体力,预防秋季感冒。

白露:秋高气爽,要保持心情舒畅,预防心理压力。

秋分:昼夜平分,要适当调整作息时间,避免情绪波动。

寒露:气温渐冷,要增加锻炼强度,增强抵抗力。

霜降:寒冷的季节,要注意保暖,防止寒邪侵袭。

立冬:冬季阳气开始衰退,要保暖防寒,并注意补充维生素D。

小雪:气温明显下降,要注意保护皮肤,增加补水工作。

大雪:天气寒冷,要加强锻炼,增加身体热量,保持身体健康。

冬至:阳气达到极点,要增加营养摄入,保持体力。

小寒:严寒季节,要注意保暖,适当增加热量摄入。

大寒:寒冷天气易引发呼吸道疾病,要注意保暖和防寒。

总的来说,遵循二十四节气的养生常识和注意事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保持身体健康。

在每个节气中,都要有相应的调养方法,从饮食调理、养生运动到生活习惯的细微调整,都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健康、平衡的体态和心态。

但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体质和环境都不同,因此具体调养措施还需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调整。

二十四节气的常识

二十四节气的常识

二十四节气的常识
春秋时期,早期汉字中有“白虎”,“朱雀”,“玄武”,“青龙”这四种文字。

它们象征着四季变化,因此,人们有了记录四季节令。

以下就是24节气的常识。

一、24节气的定义
24节气又称为“二十四节气”,是指一年中日月几乎每月15日前后的两个月的中气的中气的合称。

它是从冬至(每年12月21日22日之间)开始,以每隔15天一个节气,共24个节气,直至下一年冬至,这样依次循环记录整个一年之中日月变化的一种节令,通常可用于节日纪念,庆祝节日。

二、24节气的起源
24节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历法学家,他们以每隔15°的角度为一个节气,它们在地球围绕太阳一圈的运行形成了一个圆圈,依次称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三、节气的纪念
随着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展,24节气在农历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用来记录一年中的季节更迭,而且也是纪念中国古老节日的重要标志。

每个节气都伴随着祭祖,祈福,出行等一系列的活动,表达着人们期望祖先庇佑,恩德传承,家国安宁的崇敬之情。

四、总结
24节气是古代人们记录季节变化的一种节令,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是每年春夏秋冬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现如今这个城市化时代,24节气仍然是人们了解春夏秋冬,记录季节变化的重要标志,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常识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常识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常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时间划分方式,每个节气代表着与地球和太阳相对关系下不同的气候现象和农事活动。

通过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常识,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以下是关于二十四节气的一些常识。

立春:立春是每年农历春季第一个节气,代表着春天的开始。

虽然天气还很寒冷,但人们已经开始了春耕的准备工作。

雨水:雨水节气表示着春季开始降雨的时期。

雨水节气的到来,预示着农作物开始需要充足的水分。

惊蛰: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意味着春雷开始震动,冬眠的动物也开始苏醒。

春分:春分是春季的中点,此时昼夜平分,白天夜晚长度相等。

这一节气也预示着春天真正到来。

清明:清明节气一般落在4月4日或5日左右,是我们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的开始。

人们会在这一天扫墓、祭祖、春游等。

谷雨:谷雨节气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过了谷雨之后将进入稻谷的播种季节。

立夏:立夏是夏季的开始,天气逐渐开始炎热,昆虫开始繁殖。

小满:小满节气表示麦类的成熟期已经到来,也预示着夏天的开始。

芒种:芒种节气是夏季的中点,古时耕田的人们会在这个节气开始插秧。

夏至:夏至节气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也是夏季的正中时节。

小暑:小暑节气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意味着天气将进一步变热。

大暑:大暑节气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气温达到了最高点。

立秋: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天气开始逐渐凉爽,收获季节也即将到来。

处暑:处暑节气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天气将开始转凉,并且蓄水区开始填满水。

白露:白露指的是天气渐凉并有露水出现的时期,这个节气预示着秋季的正式到来。

秋分:秋分是秋季的中点,昼夜平分,白天夜晚长度相等。

这时一年中的阳光逐渐减少。

寒露:寒露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天气开始转凉,露水也逐渐增多。

霜降:霜降节气是秋季的第一个霜降,预示着秋天的结束。

立冬:立冬是冬季的开始,天气开始寒冷,农田的作物也进入休眠状态。

小雪:小雪节气是冬季的第一个雪降,天气逐渐寒冷,气温开始降低。

【常识积累】二十四节气

【常识积累】二十四节气

【常识积累】二十四节气1、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二十四节气起源黄河流域,开始于西周,至春秋战国基本定型,最后完成于西汉。

就现有文献来看,二十四节气正式的文字记载,出现在成书于西汉初年的《淮南子·天文训》中。

3、西汉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

采用土圭测日影(平均时间法)在黄河流域测定日影最长、白昼最短(日短至)这天作为冬至日,以冬至日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均分24等份,每“节气”之间的时间相等,每个节气间隔时间15天。

4、二十四节气内容春季日期夏季日期秋季日期冬季日期立春2月3-5日立夏5月5-7日立秋8月7-9日立冬11月7-8日雨水2月18-20日小满5月20-22日处暑8月22-24日小雪11月22-23日惊蛰3月5-7日芒种6月5-7日白露9月7-9日大雪12月6-8日春分3月20-22日夏至6月21-22日秋分9月22-24日冬至12月21-23日清明4月4-6日小暑7月6-8日寒露10月8-9日小寒1月5-7日谷雨4月19-21日大暑7月22日-24日霜降10月23-24日大寒1月20-21日5、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6、节气涵义立春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

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

立春是“四立”之一,反映着冬春季节的更替,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立春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

雨水雨水,是春季第2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常识

二十四节气常识

二十四节气常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节气体系中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集合了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和天文观测知识,通过对太阳直射地面位置的观测,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

在每个节气中,有着不同的意义和象征,成为中国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参照。

本文将为您介绍二十四节气的常识,带您一起领略中国古代智慧的瑰宝。

1. 立春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的2月3日或4日。

立春标志着春天的开始,寓意着新的希望和生机。

2. 雨水雨水节气一般出现在公历的2月18日或19日,此时气温渐暖,降水增多。

雨水时节,大地开始回春,万物复苏。

3. 惊蛰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通常出现在公历的3月5日或6日。

惊蛰意味着春雷初鸣、蛰伏的昆虫苏醒,标志着春天的正式到来。

4. 春分春分是阳历的3月20日或21日,此时太阳直射赤道,白昼与黑夜持平。

春分时节,万物生长迅速,大地充满活力。

5. 清明清明节一般在公历的4月4日或5日,这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

清明时节,人们会祭拜祖先,扫墓,缅怀先人,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敬意。

6. 谷雨谷雨节气一般出现在公历的4月19日或20日,此时天气逐渐转暖,降雨增多,有利于春季农作物的生长。

7. 立夏立夏是夏季的开始,一般出现在公历的5月5日或6日。

立夏时节,气温回升,大地进入盛夏的状态。

8. 小满小满节气一般落在公历的5月20日或21日,此时气温逐渐升高,农作物开始成熟。

小满时节,农民们忙于耕种和收割。

9. 芒种芒种通常出现在公历的6月5日或6日,此时天气炎热,麦子成熟,开始收割。

芒种时节,农作物进入丰收期。

10. 夏至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一般出现在公历的6月20日或21日。

夏至时节,阳光直射北回归线,标志着夏季的正式开始。

11. 小暑小暑节气一般出现在公历的7月6日或7日。

小暑时节,气温逐渐上升,进入了炎热的夏季。

12. 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通常出现在公历的7月22日或23日。

二十四节气知识整理资料

二十四节气知识整理资料

一、二十四节气1、“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2、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3、“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4、“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5、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体现为以下五大领域:(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

“二十四节气”的申报从整体上归为第四类遗产领域。

6、反映四季变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反映温度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反映天气现象: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反映物候现象: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7、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8、中国古代实行阴阳历,阴历的依据是地球与月亮的位置关系,阳历的依据则是地球与太阳的位置关系。

二十四节气就是阳历的一部分,从地球上看,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一个圆形,古人将之称作‘黄道’,并把黄道分为24份,每15度就是一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知识整理.doc

二十四节气知识整理.doc

二十四节气知识整理二十四节气知识整理一、二十四节气1、“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2、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 24 等份 ,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具体包括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3、“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 ,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4、“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5、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体现为以下五大领域:( 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 ;( 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5)传统手工艺。

“二十四节气”的申报从整体上归为第四类遗产领域。

6、反映四季变化 :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反映温度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反映天气现象: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反映物候现象: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7、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8、中国古代实行阴阳历,阴历的依据是地球与月亮的位置关系,阳历的依据则是地球与太阳的位置关系。

二十四节气就是阳历的一部分,从地球上看 ,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一个圆形,古人将之称作‘黄道’,并把黄道分为24 份 ,每 15 度就是一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知识整理

二十四节气知识整理

一、二十四节气1、“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2、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3、“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4、“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5、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体现为以下五大领域:(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

“二十四节气”的申报从整体上归为第四类遗产领域。

6、反映四季变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反映温度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反映天气现象: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反映物候现象: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7、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8、中国古代实行阴阳历,阴历的依据是地球与月亮的位置关系,阳历的依据则是地球与太阳的位置关系。

二十四节气就是阳历的一部分,从地球上看,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一个圆形,古人将之称作‘黄道’,并把黄道分为24份,每15度就是一个节气”。

有关二十四节气的文学常识

有关二十四节气的文学常识

有关二十四节气的文学常识有关二十四节气的文学常识发布时间:2020-05-24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了。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有关二十四节气的文学常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二十四节气的说明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

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

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

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常识积累二十四节气常识

常识积累二十四节气常识

常识积累二十四节气常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标志着季节的更替,也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参考。

今天,我们将带您认识一下二十四节气的常识,增加您的文化积累。

立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表示春天的开始。

立春的日期在公历的每年2月3日或4日。

立春时节,人们会欢度春节的尾声,迎接着新的一年。

雨水:雨水是指降雨增多的时期,预示着寒潮逐渐结束,雨水开始充沛。

雨水节气通常出现在每年的2月18日或19日。

惊蛰:惊蛰意味着蛰伏的动物开始苏醒,春雷声即为惊醒这些春眠不醒的动物。

惊蛰通常发生在公历的每年3月5日或6日。

春分: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分为昼夜相等的节气,表示昼夜时间相等的日子。

春分出现在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它标志着春季进一步深入。

清明:清明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祭祖扫墓的日子。

通常发生在每年的4月4日或5日,表示春天已经过去一半,天气开始变得温暖。

谷雨:谷雨是指降雨再度增多,开始进入播种稻谷的时期。

谷雨通常在每年的4月19日或20日左右。

立夏:立夏表示夏季的开始,与春分一样,立夏也是白天和黑夜时间相等的节气。

立夏通常在每年的5月4日或5日。

小满:小满是指农作物开始结实,但还不是成熟的时期。

小满发生在每年的5月20日或21日。

芒种:芒种又称为芒萁,芒指的是谷子、黍子等谷类农作物的顶穗。

芒种节气通常在每年的6月5日或6日。

夏至: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白天最长的一天,也是一年中夏季的开始。

夏至通常在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

小暑:小暑表示炎热的天气即将开始,而真正的大暑还有一段时间。

小暑通常在每年的7月6日或7日。

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也是夏季的巅峰时刻。

大暑通常在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

立秋:立秋标志着秋季的开始,也是夏天的结束。

立秋时间通常在每年的8月7日或8日。

处暑:处暑表示炎热的天气即将结束,而凉爽的天气将会到来。

处暑发生在每年的8月22日或23日。

白露:白露是指露水增多的时期,又表示秋天将要来临。

有关二十四节气的文学常识

有关二十四节气的文学常识

三一文库()〔有关二十四节气的文学常识〕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了。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有关二十四节气的文学常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二十四节气的说明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

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

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

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二十四节气常识

二十四节气常识

二十四节气常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历中对季节变化的划分,既是一种观测天文现象的方法,也是指导农事活动的依据。

下面将为您介绍一些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常识。

1. 立春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2月3日或4日,表示春天开始了。

立春之后,气温逐渐升高,冰雪开始融化,大地逐渐回春。

2. 雨水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2月18日或19日,预示着天气逐渐转暖,降雨增多。

雨水时节,气温回升,降雨对于农作物的生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惊蛰惊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3月5日或6日,预示着春雷初鸣、蛰伏的动物开始苏醒,象征着万物复苏。

4. 春分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此时太阳直射地面,昼夜时间相等,表示昼夜温差逐渐变大,春季进入全面發展時期。

5. 清明5日,此时天气温和,适宜踏青祭扫。

清明节与农作物的生长息息相关,是农民朋友们的重要节日。

6. 谷雨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4月19日或20日,表示春季随着雨水增多,进入繁忙的田间耕作阶段,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

7. 立夏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5月5日或6日,此时阳气渐长,气温逐渐上升,标志着夏季的开始。

8. 小满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5月20日或21日,此时气温逐渐升高,谷物渐渐进入灌浆期,农业生产进入关键时期。

9. 芒种芒种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6月5日或6日,表示田间作物的穗果开始长出,农民朋友们开始忙于耕种、插秧和除草。

10. 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时间最长,太阳高度最高,代表着夏季的正式到来。

11. 小暑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7月7日或8日,此时气温逐渐上升,进入到一年当中最炎热的时期。

12. 大暑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此时气温达到年内最高点,天气炎热,人们需要注意防暑降温。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常识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常识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常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时间划分方式,每年分为24个时段,每个时段约为15天左右,用来指导农耕活动、气象预测和日常生活。

下面将介绍一些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常识。

一、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和发展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农耕社会。

古人通过观察太阳运行的位置、月相变化以及自然界的现象变化,总结出了一套准确的划分时间的方法,形成了二十四节气。

从最早的三篇所罗门,到后来的周礼、齐民要术等经典,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体系。

二、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和划分二十四节气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个季节有六个节气,即春季的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夏季的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季的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季的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这些节气按照阳历在每年的固定日期出现。

三、二十四节气的意义和应用二十四节气在农耕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指导农民的农事活动,如播种、收获、耕作等,还与四时气候、动物迁徙、草木生长等现象密切相关。

同时,二十四节气也用于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气象预测和传统节日的安排等方面。

四、各个节气的特点和庆祝活动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庆祝活动。

例如,春季的立春标志着阳光逐渐增长,天气回暖,人们会通过吃饺子、贴春联等方式来庆祝;夏季的芒种是农作物收获的季节,人们会举行祭祀活动,同时也是湖南湖北地区的端午节;秋季的白露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人们习惯吃秋膘、喝白露茶;冬季的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人们会吃饺子、糖葫芦等来御寒。

五、二十四节气的民俗文化二十四节气还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

例如,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些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有着丰富的习俗和民间故事;同时,各地也有自己独特的节气民俗文化,如江南地区的梅花祭、江西的龙舟竞渡等,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六、现代社会对二十四节气的保护和传承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某些二十四节气的意义逐渐被遗忘,但是在保护和传承方面,也出现了一些积极的举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节气歌谣
发表日期:2008年3月18日 已经有290位读者读过此文
二十四节气歌
(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
西园梅放立春先, 云镇霄光雨水连。

惊蛰初交河跃鲤, 春分蝴蝶梦花间。

清明时放风筝好, 谷雨西厢宜养蚕。

牡丹立夏花零落, 玉簪小满布庭前。

隔溪芒种渔家乐, 农田耕耘夏至间。

小暑白罗衫着体, 望河大暑对风眠。

立秋向日葵花放, 处暑西楼听晚蝉。

翡翠园中沾白露, 秋分折桂月华天。

枯山寒露惊鸿雁, 霜降芦花红蓼滩。

立冬畅饮麒麟阁, 绣襦小雪咏诗篇。

幽阖大雪红炉暖, 冬至琵琶懒去弹。

小寒高卧邯郸梦, 捧雪飘空交大寒。

文字 内容
文字
文字 文字
单击添加文字内容
单击添加文字内容
单击添加文字内容
单击添加文字内容
(三)
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
惊蛰芦林闻雷报,春分蝴蝶舞花间。

清明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翡翠连,
立夏桑果象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

芒种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
小暑风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赏红莲。

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
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

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
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毛片片飞。

大雪寒梅迎风狂,冬至瑞雪兆丰年;
小寒游子思乡归,大寒岁底庆团圆。

(四)二十四节气气候农事歌
立春:立春春打六九头,春播备耕早动手,一年之计在于春,农业生产创高优。

雨水:雨水春雨贵如油,顶凌耙耘防墒流,多积肥料多打粮,精选良种夺丰收。

惊蛰:惊蛰天暖地气开,冬眠蛰虫苏醒来,冬麦镇压来保墒,耕地耙耘种春麦。

春分:春分风多雨水少,土地解冻起春潮,稻田平整早翻晒,冬麦返青把水浇。

清明:清明春始草青青,种瓜点豆好时辰,植树造林种甜菜,水稻育秧选好种。

谷雨:谷雨雪断霜未断,杂粮播种莫迟延,家燕归来淌头水,苗圃枝接耕果园。

立夏:立夏麦苗节节高,平田整地栽稻苗,中耕除草把墒保,温棚防风要管好。

小满:小满温和春意浓,防治蚜虫麦秆蝇,稻田追肥促分孽,抓绒剪毛防冷风。

芒种:芒种雨少气温高,玉米间苗和定苗,糜谷荞麦抢墒种,稻田中耕勤除草。

夏至:夏至夏始冰雹猛,拔杂去劣选好种,消雹增雨干热风,玉米追肥防粘虫。

小暑:小暑进入三伏天,龙口夺食抢时间,米中耕又培土,防雨防火莫等闲。

大暑:大暑大热暴雨增,复种秋菜紧防洪,测预报稻瘟病,深水护秧防低温。

立秋:立秋秋始雨淋淋,及早防治玉米螟,翻深耕土变金,苗圃芽接摘树心。

处暑:处暑伏尽秋色美,玉主甜菜要灌水,粮菜后期勤管理,冬麦整地备种肥。

白露:白露夜寒白天热,播种冬麦好时节,稻晒田收葵花,早熟苹果忙采摘。

秋分:秋分秋雨天渐凉,稻黄果香秋收忙,碾脱粒交公粮,山区防霜听气象。

寒露:寒露草枯雁南飞,洋芋甜菜忙收回,好萝卜和白菜,秸秆还田秋施肥。

霜降:霜降结冰又结霜,抓紧秋翻蓄好墒,冻日消灌冬水,脱粒晒谷修粮仓。

立冬:立冬地冻白天消,羊只牲畜圈修牢,田整地修渠道,农田建设掀高潮。

小雪:小雪地封初雪飘,幼树葡萄快埋好,用冬闲积肥料,庄稼没肥瞎胡闹。

大雪:大雪腊雪兆丰年,多种经营创高产,时耙耘保好墒,多积肥料找肥源。

冬至:冬至严寒数九天,羊只牲畜要防寒,极参加夜技校,增产丰收靠科研。

小寒:小寒进入三九天,丰收致富庆元旦,季参加培训班,不断总结新经验。

大寒:大寒虽冷农户欢,富民政策夸不完,产承包继续干,欢欢喜喜过个年。

(五)节气百子歌
说个子来道个子,正月过年耍狮子。

二月惊蛰抱蚕子,三月清明坟飘子。

四月立夏插秧子,五月端阳吃粽子。

六月天热买扇子,七月立秋烧袱子。

八月过节麻饼子,九月重阳捞糟子。

十月天寒穿袄子,冬月数九烘笼子。

腊月年关四处去躲帐主子。

(六)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七)东北农民流行节气的顺口溜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甸,处暑动刀镰,白露烟上架,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江茬上,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腊月,大寒整一年。

(八)二十四节气歌
打春阳气短,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鸟来全
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
小暑不算热,大署三伏天
立秋忙打淀,处暑动刀镰
白露烟上架,秋分不生田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河插严
大雪河封上,冬至不行船
小寒大寒又一年
二十四节气表


立春
2月3—5日雨水
2月18--20日惊蛰
3月5--7日
春分
3月20--22日清明
4月4--6日谷雨
4月19--21日


立夏
5月5--7日小满
5月20--22日芒种
6月5--7日
夏至
6月21--22日小暑
7月6--8日大暑
7月22日--24日


立秋
8月7--9日处暑
8月22--24日白露
9月7--9日
秋分
9月22--24日寒露
10月8--9日霜降
10月23--24日
冬季
立冬
11月7--8日小雪
11月22--23日大雪
12月6--8日
冬至
12月21--23 小寒
1月5--7日大寒
1月20--21日
立春:东风解冻鱼上冰雨水:冰雪融化桃花开惊蛰:草木萌动鸿雁来春分:芽茶播种燕飞舞清明:细雨放飞柳飘絮谷雨:雨生百谷春盎然立夏:桑枣灌溉遍地谷小满:蚕丝畜养麦起身芒种:收割播种鹭助兴夏至:棉花现蕾照眼明小暑:知了风轻汗如雨大暑:骤雨孕育赏红莲立秋:寒风飘叶寒蝉鸣处暑:葵花添衣遍地黄白露:秋雨降露白如银秋分:桂花收获香满园寒露:鸿雁南飞蟹正肥霜降:芙蓉花落叶满天立冬:收葱修剪地始冻小雪:残菊飘雪犁耙开大雪:寒梅地冻温室暖
冬至:瑞雪防冻兆丰年
小寒:冷气积久迎腊月
大寒:岁末辞旧过大年
24节气ID童谣阳历(09年)农历(09年)
小寒:寒冬积肥腊月天一月五日十一月廿一(10年)
大寒:蓄暖辞旧过大年一月二十日腊月初六(10年)立春:东风解冻鱼上冰二月四日腊月廿一(10年)雨水:冰雪融化防春寒二月十八日正月初六(10年)
惊蛰:春雷萌动鸿雁来三月五日二月初九
春分:芽茶播种燕飞舞三月二十日二月廿四
清明:细雨放飞柳飘絮四月四日三月初九
谷雨:雨生百谷春盎然四月二十日三月廿五
立夏:桑枣灌溉遍地锄五月五日四月十一
小满:蚕丝蓄养麦成熟五月二十一日四月廿七
芒种:收割播种鹭助兴六月五日五月十三
夏至:棉花现蕾照眼明六月二十一日五月廿九
小暑:知了风轻汗如雨七月七日五月十

大暑:骤雨孕育赏红莲七月二十三日六月初二
立秋:凉风冷热有早晚八月七日六月十七
处暑:葵花添衣遍地黄八月二十三日七月初四
白露:秋雨降露白如银九月七日七月十九秋分:桂花收秋香满园九月二十三日八月初五
寒露:鸿雁南飞蟹正肥十月八日八月二十霜降:芙蓉花落叶满天十月二十三日九月初六
立冬:修剪收葱地始冻十一月七日九月廿一小雪:残菊飘雪犁耙开十一月二十二日十月初六
大雪:寒梅地冻温室暖十二月七日十月廿一冬至:瑞雪防冻兆丰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十一月初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