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复习教案(20210129231923)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复习备课教案设计与反思(第一课时)
备课时间
3.4
上课时间
3.8
执教班级
3.4
课题
初三第二单元复习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课型(新授、复习、
习题、实验等)
复习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较熟练应用物质组成的概念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2、能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物质的变化和重新认识物质的组成。
3、进一步认识过滤与蒸馏的适用范围与操作。
过程与方法:
(2)硬水的软化方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煮沸或蒸馏
七、物质的分类方法
1、过滤:分离可溶性与不溶性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注意:“一贴”“二低”“三靠”)
2、蒸馏:分离沸点不同的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八.溶液的配制
活动天地: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与同学合作,配制100克5%的氯化钠溶液。讨论实验步骤,避免实验的盲目性。
1、计算所需的溶质质量和溶剂体积;
在最后的环节,学生展示自己归纳的知识脉络。可以适当引导学生的发言,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并让学生谈谈这个单元学生自己的感受,还有那些疑问,有什么收获……。在课堂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值得深思的。我以提问和课前学生的知识归纳为主要形式让学生来回顾知识,稍显单调。复习课应让学生更多的参与总结、归纳、对比,使学生在知识系统得到梳理的同时,学习能力也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在复习内容的选择上,我曾设想把本单元的分子、原子与第四单元的原子结构、离子等知识点整合上一堂复习课。为了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在以后的复习中可以打破单元间的界线,把各单元相关知识点整合后进行复习,这样更有针对性,急学生之所急,使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在课堂上,也要适时地关注学生、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这方面做得不够,语言应更加具有人情味和鼓励性质,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关注。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专题三 空气的污染和防治
【探究引路】出示例题、解析及答案。
【归纳拓展】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
【迁移应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习题。
专题四 实验室制取氧气
【探究引路】出示例题、解析及答案。
【归纳拓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两类原理:一是分解过氧化氢溶液;二是加热分解高锰酸钾或锰酸钾。要明确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学生观看 思考
理解
学生回答。
学生观看、理解
学生观看、理解
掌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
巩固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作风。
。
巩固氧气的性质,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让学生从五彩缤纷的化学变化中得到知识。培养学生
专题三
专题四
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的反应现象更加剧烈,火焰的颜色更深。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一 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
【探究引路】课件出示例题、解析及答案。
【归纳拓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按照课本内容进行实验,红磷燃烧消耗瓶内气体,气体压强减小,冷却后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进去集气瓶中,最后集气瓶中进入的水的体积就是红磷消耗的氧气的体积。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学生对于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习题解答上存在意思一定困难不会选择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第二单元复习课专题一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专题二氧气的性质专题三空气的污染与防治专题四实验室制取氧气
课题
第二单元 复习课
课型
复习课
课时
1课时
教学
目标
1、理解空气的成分;
2、记住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装置和操作;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道空气是混合物,也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了解空气中的各成分及其用途。
2.初步掌握在实验室制取氧气。
3.知道氧气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4.进一步了解催化剂的作用、催化剂的概念。
2学情分析
新课刚结束,这是第一轮复习的第一节课。
氧气空气这一部分内容,学生相对而言是学得比较好。
这一届学生,基础知识不太好,氧气制取的化学方程式在书写上还不是很准确,易书写不完整,氧气支持燃烧的一系列物质燃烧的现象老师混淆。
3重点难点
重点
1.实验室制取氧气以及氧气的化学性质
难点
1.对催化剂概念的理解
2.理解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猜谜语
一物到处有,用棒赶不走; 眼睛看不见,手摸也没有; 咀嚼无滋味,没它活不久。
2【活动】依据提纲系统复习
依据课本第二单元,完成《总复习》的P9-11必考知识整合的考点1-3,小组内可进行合作复习。
3【活动】想一想。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单元复习教案
第二单元单元复习一、知识结构1、物质的两种分类:•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如:•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如:2、物质性质的两个方面:物理性质:直接被感知(色、味、态)被测量的性质(熔、沸点;硬、密度、溶解性)化学性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3、物质变化的两种形式: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4、化学反应的三种分类从反应形式上分类的基本反应类型之二:化合反应:定义:由二种或二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特征:多变一分解反应:定义:由一种物质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特征;一变多从是否与氧反应:氧化反应(生成氧化物)二、空气的组成氮气(N2)78% 体氧气(O2)21% 积稀有气体:0.94% 分二氧化碳(CO2):0.03% 数其它杂质:0.03%三、空气污染与防治空气污染:有害气体,粉尘有害气体:二氧化硫SO2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污染防治:阅读课本第26页四、氧气的物理性质1.常温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比空气(1.293g/L)略大。
3.不易溶于水,在室温下,1L水中只能溶解30mL氧气。
4.在压强101kPa时,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 ℃时变为淡蓝色雪花状的固体。
一、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支持燃烧,供给呼吸、高温时能与许多物质反应。
点燃C+O2CO2二、六、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反应原理:装置•仪器装配原则:先下后上,先左后右。
•物质加热原则:先均匀,后集中。
•气体收集方法:•易溶于水排气法,根据密度定上下;•不溶于水排水法,所得气体纯度大。
实验室制氧气歌诀:一要检查气密性二在把药品加入试管中三要把仪器固定好;试管口部略向下导管伸入稍露头。
四再点燃酒精灯先均后固用外焰缓慢加热向管底五用排水集气法连续气泡再入瓶六把导管移出水最后熄灭酒精灯七: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利用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因此氮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就是液态氧。
人教版化学中考二轮复习《化学反应知识复习》教学设计
3.学生在解决与化学反应相关的生活现象时,可能缺乏观察、思考、分析的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应适当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5.学生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化学反应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但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一步激发和引导,以保持他们的学习热情。
-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环境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章节的教学开始时,我将采用以下方式进行新课导入:
1.情境创设: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反应现象,如燃烧、生锈等,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化学原理。
2.提问互动:向学生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还遇到对化学反应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主要包括:
1.培养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内在动机,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使他们认识到化学反应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3.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环境、化学与健康等热点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设计针对性习题: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不同难度的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掌握基本概念和技能。
3.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他们对化学反应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化学反应问题,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2单元 复习-教案
1.了解空气的组成,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一定的了解.2.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用途.3.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4.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5.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反应原理.1.学会如何防治空气污染.2.通过有关图示,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学会进行制取氧气的实际操作.1.通过复习空气的组成,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2.通过正确规范的实验装置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和安全操作的教育.【重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2.实验室制取氧气和收集气体的操作方法.【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严谨的语言表达能力.专题一空气的成分1.空气的组成以氮气和氧气为主,是长期以来自然界里各种变化造成的.原始大气是以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气为主的,随着生命的出现,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形成了今天的大气组成,经过无数实验我们知道了现在空气中各种成分的体积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占0.03%.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百分数是体积分数.空气的可变成分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空气的不变成分完全因地区而异,总的来说,空气的成分一般是比较稳定的.2.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1)常用仪器及药品:集气瓶、燃烧匙、橡胶塞、弹簧夹、乳胶管、玻璃导管、烧杯、红磷(如图所示).(2)实验步骤: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集气瓶内装入少量的水,再把剩余的容积分成五等份,并用记号笔做上记号;③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④红磷燃烧停止,瓶内温度降低至室温,白烟消失后打开弹簧夹.(3)实现现象:①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的白烟;②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等于集气瓶中原空气体积的1/5.(4)原理及结论:①原理: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②结论: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的1/5.【专题分析】本专题考查的主要内容有空气的主要成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氧气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空气成分、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等,其中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性实验是考查热点.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试管的容积为50 mL,注射器的活塞在实验前停在25 mL处.容器内红磷足量).用酒精灯加热装置中的红磷,充分反应直至燃烧结束,试管冷却,可观察到装置中活塞最终停留的接近刻度是( )A.20 mL处B.15 mL处C.10 mL处D.5 mL处〔解析〕由试管的容积为50 mL,注射器的活塞实验前停在25 mL处,所以总体积为75 mL,该空间中氧气约有15 mL,足量的红磷将空间中的氧气全部消耗,冷却至室温,总体积减少至60 mL.试管中空间为50 mL,注射器中活塞应停留至10 mL处.故选C.[规律方法] 关于空气里氧气含量的探究,解题时注意以下几点:装置的密封性、红磷必须足量、冷却后读数、装置中空气的总体积的确定等.专题二氧气的性质和实验室制法1.氧气的性质: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液氧、固氧呈淡蓝色,固氧为雪花状.化学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够与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检验氧气的方法),具有助燃性和氧化性.2.氧气的实验室制法:①原理: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或加热高锰酸钾、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②反应装置:分为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③收集方法:排水集气法,向上排空气法.3.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利用各物质的沸点不同.【专题分析】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是中考必考的知识点.在中考命题中形式多样,主要考查对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实验探究能力,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题型主要是选择题和实验(探究)题,考查的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1)常规基础题:考查有关气体制取的基础知识.内容有:制取气体的药品、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收集方法、检验方法、验满方法、操作步骤、注意事项、气体的净化和干燥方法及装置的连接等.(2)迁移运用题(或信息处理题):将课本外的气体制取纳入考试范围,给足实验信息,考查学生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将气体的制取规律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来,考查学生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3)分析评价题:分析实验中出现异常现象的原因、操作过程中的漏洞、评价气体的制取方案等,如药品的选择、制取方案是否可行、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的评价和选择等.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分析判断能力.(4)综合实验题:集气体的制取、除杂、干燥及性质的实验于一体,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成都中考)实验室制取氧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装置①可用于高锰酸钾制取氧气B.装置②可用于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C.装置③可用于收集氧气D.装置④可用于收集氧气〔解析〕高锰酸钾固体需要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制取氧气;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产生氧气,属于固液常温下制气体;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应该用向上排空气法来收集;氧气不易溶于水,故可用排水法来收集.故选C.[易错点津] 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和气体的性质来选择合适的制取和收集装置.制取气体的装置的选择取决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收集气体的方法取决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能力.专题三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比较:纯净物混合物概念由一种物质组成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特性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如没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如熔熔点、沸点等;可以用符号表示点、沸点等;不能用符号表示.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举例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空气、盐水、糖水、汽水联系混合物纯净物【专题分析】物质的组成和分类是初中化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考的重点之一.从题型上来说,主要出现在选择题中,有的出现在填空题中.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 )A.高锰酸钾B.液氧C.空气D.水〔解析〕高锰酸钾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液氧是由氧气组成的,属于纯净物;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选C.[方法总结] 判断物质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时,不要只看表面字眼“纯”或“混”,而要看实质.例如:“冰和水的混合物”其实不是混合物,而是纯净物,因为冰和水都是由水一种物质组成的.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物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分析,还要从社会实践中了解生活中常见物质的组成,干净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纯净物与混合物的主要区别之一是纯净物有固定组成,混合物没有固定组成,混合物的物质种数不固定.其次是纯净物有固定性质,混合物没有固定的性质,如纯净物有固定的熔点、沸点、密度等.专题四化学反应类型的区别与判断1.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是化学反应的两大基本类型.分解反应的特点是“一变多”,可用通式“A→B+C”表示;化合反应的特点是“多变一”,可用通式“A+B→C”表示.2.比较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概念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特征 多种变一种的反应一种变多种的反应 实例 镁+氧气氧化镁过氧化氢水+氧气共性都是化学变化3.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氧化反应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专题分析】化学反应类型是中考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涉及不同化学类型的判断.从题型上来说,以填空题、实验题为主,选择题为辅.化学反应有多种分类.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氧化反应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其中b 处表示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氧化反应.现有反应:乙醇+氧气水+二氧化碳,则此反应应该填充到 ( )A.a 处B.b 处C.c 处D.d 处〔解析〕 乙醇+氧气水+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两种,不符合“多变一”和“一变多”的特征,不属于化合反应,也不属于分解反应,是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c 处可表示的化学反应既不是化合反应,也不是分解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故选C.[易错提示] 掌握化合反应的特征(“多变一”)、氧化反应的特征(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分解反应的特征(“一变多”)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课《催化剂的实验探究》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课《催化剂的实验探究》教学设计程中都抓住了催化剂特点,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不同小组的代表相互评价【回忆旧知】什么是催化剂?催化剂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能够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和都不变化的物质。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真实情景引入,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回顾催化剂的概念。
将概念内化,并非死记硬背。
环节二: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探究不同催化剂对同一反应的催化效果。
教师活动2我们知道了二氧化锰可以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红砖粉末也可以作为该反应的催化剂,新课中我们还提到硫酸铜溶液也可以,由此看来同一个化学反应可能有多种催化剂,那这些物质的催化效果都是一样的吗?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关于某同学的探究过程。
一、实验室常用加热氯酸钾(KClO3)与二氧化锰(MnO2)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1)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二氧化锰是色固体,其在反应中起作用。
小芳发现,氯酸钾与氧化铜混合加热,也能较快产生氧气,于是进行如下探究:【提出猜想】除MnO2、CuO(氧化铜)外,Fe2O3(氧化铁)也可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
【完成实验】按下表进行实验并获得相关数据(分解温度越低,催化效果越好)实验编号实验药品分解温度(℃)学生活动2在实验室利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采用的催化剂是,化学方程式是。
学生回答学生独立完成,学生代表回答问题编号KC1O3质量/g 加入物质加入物质质量/g收集50mLO2所需时间/s实验15——171实验25Fe2O30.558实验35MnO20.549实验45KCl0.5154请据此分析:(1)设置实验1的目的是。
(2)实验中,小马是通过测量收集50毫升氧气来比较3种物质的催化效果。
(3)由实验1和实验4可知,氯化钾(选填“有”或“无”)催化作用。
(4)用实验1继续收集50毫升氧气,所需时间明显少于171秒,这是因为反应生成的加快了反应。
(5)通过表格可得,对于KClO3的分解,催化效果最好的药品为。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精选7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精选7篇篇一:初三化学上册教案篇一1教学目标1.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
②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方法。
1.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了解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2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2.1教学重点围绕课题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得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2.2教学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认识灭火的原理并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3专家建议4教学方法探究式5教学用具1、媒体资源:自制课件2、实验准备:①把玻璃棒和小木条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
②点燃两支蜡烛,其中一支用烧杯罩住。
③把一沾水的棉花和干燥的棉花分别点燃。
④熄灭蜡烛的方法:沙土、剪刀、烧杯、湿布、水、胶头滴管、碳酸钠溶液、稀盐酸等。
6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录像]播放有关燃烧的镜头[引入]燃烧着的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观看录象倾听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讲述]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那么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条件吗?[指出]氧气确实是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但是只有氧气,燃烧能发生吗?大气中也含有氧气,可不见得到处在燃烧,可见氧气并不是燃烧的条件,那么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呢?根据已有的知识,想到燃烧需要氧气由实际到理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一、认识燃烧的条件1、认识燃烧需要可燃物[讨论]根据你的经验和想法谈一谈燃烧除了需要氧气外还需要什么条件?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判断哪些能燃烧,哪些不能?思考回答: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设问]有了可燃物和氧气,燃烧是不是就能发生?例如空气中有氧气,放在空气中的火柴能燃烧吗?怎样才能使火柴点燃?摩擦起什么作用?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讲解]我们把可燃物开始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做着火点。
人教版(五四学制)化学九年级全册第二单元《溶液》专题复习教案
《溶液》专题复习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复习目标】1、知道溶液的组成以及溶质溶解时的吸放热现象。
2、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以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关系。
3、了解溶解度的含义并能从溶解度曲线图中获取相关的信息。
二、【复习重点、难点】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2、固体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的应用三、【复习过程】(一)知识整理带领学生回忆溶液的概念,特征,组成及分类;熟记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四要素并理解溶解度曲线4)。
(二)板块知识点复习知识点一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水是最常见的溶剂,对中考中关于水的双关说法进行梳理,并指出汽油也能做溶剂,复习两种除油污的方法并解释原理。
判断方法:若不反应,一般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是溶质,是溶剂;液体溶于液体,是溶质,是溶剂;若有水,是溶剂。
若发生反应,溶质为。
指导学生完成学案第一题溶液澄清石灰水盐酸碘酒75%的消毒酒精CaCO3与过量盐酸反应后的溶液锌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得到的溶液溶质溶剂知识点二溶解时的热现象①溶于水温度显著升高:、②溶于水温度显著降低:_____ 溶于水温度变化不大的是延伸中考中涉及的遇水放热的物质,生石灰与浓硫酸并解释原理市场上有一种“冷敷袋”,其主要成分由水和物质A组成,使用时只要将水和物质A混合,轻轻摇晃,就可作冰袋使用。
其中物质A可能是( )A.氯化钠B.硝酸铵C.氢氧化钠D.氧化钙知识点三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完成下表,并得出结论100℃时,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是0.077g,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46g100℃水的质量(g)加入溶质的种类与质量(g)是否饱和溶液浓稀100 氢氧化钙0.077 是饱和溶液稀溶液 100 氢氧化钙0.06 不是饱和溶液稀溶液 100 硝酸钾246 是饱和溶液浓溶液 100 硝酸钾245 不是饱和溶液浓溶液结论:①浓溶液是饱和溶液②稀溶液是不饱和溶液③在一定温度时,同种溶质(同一溶剂中)的溶液要比它的溶液浓(填饱和或不饱和)组织学生完成学案对应知识点的练习2.a通过图表得出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的若干个转化方法问题情境:在一定温度下,处于B点的不饱和某溶液,可以采取哪些方法使其转化为饱和溶液?转化过程中B点如何移动?处于C点的该饱和溶液,可以采取哪些方法转化为不饱和溶液,C点应如何移动?2.b等效法解释蒸发溶剂法使不饱和溶液向饱和溶液转化组织学生完成学案对应练习知识点四溶解度a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_____、______的性质(种类)②______。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气体制取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气体制取复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了解气体制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氧气、二氧化碳和氢气的制取方法和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观察能力。
二、教学内容•气体制取的原理和方法;•氧气、二氧化碳和氢气的制取方法和实验过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或简单的实验演示,引导学生复习气体的特性和性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问题示例:气体与固体和液体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你能举出气体的一些例子吗?2. 知识讲解(2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或板书,讲解气体制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介绍氧气、二氧化碳和氢气的制取方法和实验过程。
重点讲解每种气体的制取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3. 实验操作(4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按照教师的示范和实验指导书的要求,完成氧气、二氧化碳和氢气的制取实验。
教师要仔细检查学生的实验操作,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和准确。
4. 实验总结(15分钟)每组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并回答以下问题:•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氧气、二氧化碳和氢气的特性和性质;•如何更好地制取气体。
5. 拓展课堂(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一些实际应用气体的例子,如氧气的医学应用、二氧化碳的火灾扑灭和氢气的燃烧等。
鼓励学生思考并提出相关问题,推动课堂思维的拓展和深入。
四、教学评价根据学生的实验操作情况和实验结果,进行现场评价,并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对气体制取的理解深度给予评价。
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情况,进行课后评价。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实验,锻炼实践能力。
同时,在实验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性。
以上是对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气体制取复习教学设计的一个简要概述。
具体执行时,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细化,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5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5篇时间如白驹过隙般流逝,我们又将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感受,何不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一个计划呢?教师应该怎么开展化学教学计划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1[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从得氧和失氧的分类标准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2.从化合价变化的分类标准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3. 培养学生用概念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1.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探究与活动,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使学生形成勇于创新的习惯、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其发展[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人类的衣、食、住、行,生物体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化工生产约50%以上的化学反应等等都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与我们的生活、生命、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例如,研究燃烧中的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燃烧效率及产物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与本节知识有密切关系。
下面我们就讨论氧化还原反应这一问题。
师:初中学习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空气中氧气发生的发光、放热的氧化反应,现在我们来进一步研究。
请同学们举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实例。
[板书]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新课推进师: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学生填写此表)。
引导学生讨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概念。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分类标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否同时发生CuO+H2====Cu+H2O H2跟O2结合生成H2O的过程称为H2的氧化反应CuO跟H2反应失去O的过程,称为CuO的还原反应得氧、失氧的角度是Fe2O3+3CO====2Fe+3CO2生:得出以下结论[板书]根据反应中物质是否得到氧或失去氧,把化学反应分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九上化学第2单元复习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设计课题:九年级化学复习课教学设计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九年级化学复习课教学设计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材分析】本单元是系统研究物质的开始,是引领学生真正进入化学世界的台阶。
本单元从回顾空气、氧气入手,围绕物质的组成、用途、制法、与生产生活的联系等方面展开一系列的学习。
本单元复习分三部分:空气、氧气、制取气体,其主要内容有:空气的成分及空气成分的测定实验、空气污染物及防治、物质的分类、氧气的性质、实验室制取气体等知识点,这些内容都是中考重点考查的知识点。
在学完了课本知识之后,要使学生在分组讨论中整合旧知识,在实验探究中提炼新知识。
本堂课教学的这种价值定位,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有别于以单纯复习知识为本,以应试为目的的价值取向。
【学情分析】《我们周围的空气》是学生首次系统的认识物质、在新课学习中因知识点零碎、学习不够深入、感觉较难。
在刚刚结束新课的时候,学生对于前面学过的基础知识已淡忘了很多,这时提出身边的化学物质空气、氧气、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复习很有必要。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把知识点进行归类,运用归纳、对比等方法。
要注意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选取学生熟悉的素材,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活动认识物质、变化及变化规律;通过对具体的化学变化现象的复习,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用大量具体的真实事件引导学生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了解氧气的性质。
认识物质的分类,能区分常见的物质。
2、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主要方法和原理。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和改进,了解空气组成。
2、通过回顾氧气的性质,学会观察、正确记录化学实验现象、体会归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空气的危害,认识空气的重要性,树立爱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
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教学重点:1、记住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最新初中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单元复习课公开课教案
最新初中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单元复习课公开课教案单元复课复目标】1.能够回忆并表述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2.能够根据知识网络结构图,对本单元的知识内容进行梳理、补充、复和巩固。
复重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制取的原理和实验操作;2.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以及氧化反应。
复难点】空气的成分和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1.导语:本节课对第二单元的内容进行整理复。
2.明确复目标,解读目标。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空气1.知识结构:原理→ 现象→ 空气→ 结论→ 污染→ 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防治2.基本概念: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做混合物。
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做纯净物。
知识模块二:氧气1.氧气的性质:氧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
2.基本概念: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氧气在反应中提供氧,它具有氧化性。
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甚至不易被察觉的氧化反应叫做缓慢氧化。
知识模块三:制取氧气1.实验室制法:1) 药品:过氧化氢溶液、氯酸钾、高锰酸钾2) 反应原理:①过氧化氢→水+氧气②氯酸钾→氧化钾+氧气③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3) 验证方法(鉴别):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内,如果木条复燃则证明该气体是氧气。
4) 验满方向: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复燃则已集满(向上排空气法);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排水法)。
5) 操作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
2.基本概念: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够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做催化作用。
分解反应(一变多):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请同学们将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同排)进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二单元教案(共5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二单元教案(共5篇)第一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二单元教案[新授课]第周授课人:课题1 空气(第5课题)情境导入:1、播放一段身边美丽的自然环境,蓝天、白云、溪水、绿树、阳光,引出我们须臾离不开的空气请大家做个深呼吸,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无色无味不易察觉的空气确实存在吗?2、学生讨论发言:能够说明空气确实存在的实验或实例。
(过渡)出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
合作探究:1、仿照这个著名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实验2-1]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问题:(1)有关仪器的名称;(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2、观察记录分析讨论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分析原因吗?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3、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归纳小结:由于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1)描述实验现象;(2)小结并交流成功的经验;(3)寻找并分析失败的原因。
变式训练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氧气约占1/5,而我们在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水面上升不满1/5的原因有:①装置漏气或红磷不足等;②当氧气含量低时,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归纳总结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归纳空气的组成成分,形成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化学符号。
(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小结)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这样的物质叫混合物。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第一单元空气氧【教学目的】1.掌握空气的主要成分;了解空气的污染及防治.掌握氧气的性质和实验室制法、初步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辨证关系。
2.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及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重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分解反应的概念。
【难点】实验室制氧气的装置图,催化剂的有关知识。
【过程】一、空气的组成1.空气的成分: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体积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注意两点:1、红磷要过量 2、点燃后,要迅速插入钟罩内。
实验现象:1.有大量白烟生成;2.钟罩内水面逐渐上升;3.水面上升至罩内体积约1/5时燃烧停止。
结论:空气中约有1/5体积的氧气。
2.污染空气的因素:粉尘、有害气体(CO、NO2、SO2酸雨)两大类。
说明:1)一般来说空气成分是比较固定的。
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环保意识的淡薄等因素,造成大量有害气体及粉尘排放到空气中,给人类和大自然带来危害。
2)有害气体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废气。
讨论:1)为改进长沙市的空气污染问题,你有什么合理化建议?2)你知道还有哪些因素污染空气吗?二、氧气的性质和用途1、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比空气略大(空气的密度是1.293克/升)。
它不易溶于水,1升水中只能溶解约30毫升氧气。
在压强为101千帕时,氧气在约-1830C(90K)时变为淡蓝色,在约-2180C(55K)时变成雪花状的淡蓝色固体。
工业上使用的氧气,一般是加压贮存在钢瓶中。
2、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叫氧化反应。
三、氧气的制法1.反应原理: 2KMnO4= K2MnO4 + MnO2 + O22KClO3 = 2KCl +3 O22.实验仪器装置:仪器:铁架台、酒精灯、水槽、集气瓶、试管、导管、橡皮管、橡皮塞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复习目标:1、了解空气的组成2、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分析3、掌握氧气的性质和制取知识要点:一、第一个对空气组成进行探究的化学家:拉瓦锡(第一个用天平进行定量分析)。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a、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c、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d、结论:空气是混合物;02约占1/5,可支持燃烧;N2约占4/5,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e、探究: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到室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燃烧③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2、空气的污染及防治: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02、氮的氧化物)和烟尘等:它们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排出的废气。
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02、N02、0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3、空气污染的危害、保护:危害: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和酸雨形成等。
保护: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植树造林、种草,禁止乱砍滥伐等。
4、目前环境污染问题:臭氧层破坏(氟里昂、氮的氧化物等)温室效应(C02、CH4等)酸雨(N02、S02等)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等)三、氧气性质1、氧气的物理性质:(密度和溶解性)2、氧气的化学性质(2)氧气和金属的反应镁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铁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Fe3O4)铁燃烧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细砂的目的: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3)氧气和化合物的反应甲烷乙醇一氧化碳(鉴别它们应该检验燃烧产物)四、氧气的制备:(一)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物理变化)(二)实验室制氧气1、原理2H2O2 MnO2 2H2O + 02 T 2KMnO4 △K2MnO4 + MnO2 + O2 T2KC1O3 △MnO 22KC1+3O2 T2、气体制取与收集装置的选择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型、固液不加热型;考虑因素:反应条件和反应物的状态收集装置:根据物质的密度、溶解性;考虑因素:密度和溶解性,是否与水反应3、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为例)a、步骤:连一查一装一定一点一收一移一撤b、注意点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均匀受热③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④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⑤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⑥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⑦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⑧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4、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5、催化剂(触媒):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一变两不变)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五、常见气体的用途:①氧气:供呼吸(如潜水、医疗急救)支持燃烧(如燃料燃烧、炼钢、气焊)②氮气:惰性保护气(化性不活泼)、重要原料(硝酸、化肥)、液氮冷冻③稀有气体(He、Ne、Ar、Kr、Xe等的总称):保护气、电光源(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激光技术六、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①氧气:带火星的木条②二氧化碳:澄清的石灰水③氢气:将气体点燃,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或者,先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再通过无水硫酸铜七、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氧元素)发生的反应。
剧烈氧化:燃烧缓慢氧化:铁生锈、人的呼吸、食物腐烂、酒的酿造共同点:①都是氧化反应②都放热检测题一、选择题1、空气中含量最多,化学性质又不活泼的气体是()A、氧气B、氮气C、水蒸气D、二氧化碳2、最早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的科学家是()A、拉瓦锡B、汤姆逊C、普利斯特里D、舍勒3、节日里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内填充的气体是下列哪一种()A、氧气B、氮气C、稀有气体D、二氧化碳4、空气污染指数(Air Pollution Index,简称API )就是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浓度简化成单一的数值形式,并分级表示空气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
下列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污染物是()A、二氧化碳B、二氧化硫C、可吸入颗粒物D、一氧化碳5、二氧化锰在双氧水分解制取氧气的反应中,所起的作用是()A、增加氧气的质量B、节省双氧水的质量C、提高氧气的质量D、使双氧水迅速分解放出氧气6、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能产生大量白烟的是()A、碳B、硫C、铁D、磷7、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原理是()A •利用不漏气装置内的空气受热膨胀,有空气从导管口逸出B•手握试管,试验容器温度C •塞紧带导管的胶塞,即可保证气密性D •把导管的一端正浸在水里,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不漏气&下列反应属于氧化反应但是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A、硫黄在氧气中燃烧B、石蜡在氧气中燃烧C、氧化汞受热分解D、铁在氧气中燃烧9、下列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A、动植物的呼吸B、食物的腐烂C、酒和醋的酿造D、燃烧10、用氯酸钾制氧气时,错把高锰酸钾当二氧化锰混入,其结果是()C、速率加快,生成氧气量增加D、不生成氧气15、下列有关氧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工业上制氧气是利用了氧气的化学性质B、氧气具有可燃性C、物质跟氧气发生反应都是化合反应D、相同情况下,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二填空题1、空气中按体积分数计算,含量最多的气体是,它约占空气体积的,能支持燃烧的气体是,它约占空气体积的。
2、现有①木炭②硫磺③红磷④铝箔⑤蜡烛,五种物质分别在氧气中燃烧,用序号回答下列问题:⑴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的是;⑵产生大量白烟的是;⑶放出大量热,产生耀眼白光的是;⑷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⑸生成的气体会污染空气的是;⑹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3、检验集气瓶中是否收集满氧气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若木条,说明已满。
4、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指出基本反应类型①红磷燃烧②加热高锰酸钾,;③铁丝在氧气中燃烧,;④双氧水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三实验探究1.如图是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装置。
试回答(1 )指出仪器名称:A _ B __________ (2 )盛在仪器A中的物质常用__________该物质燃烧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3 )在实验中,钟罩内的水面起变化的原因是(4)实验中,若仪器A中的物质的质量太少,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会(5)燃烧后,钟罩内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
请结合本实验推测氮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某同学可如右图所示装置粗略的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图中烧杯上方玻璃管(预先固定好)中部有一可左右滑动的活塞,其左端密封有空气和足量白磷(白磷着火点低,约40 °C),右端跟空气相通,实验开始前,活塞处在5 cm 处。
①向烧杯内加入适量水,与生石灰反应的目的是。
②可以观察到玻璃管内开始发生的现象:白磷(足量);活塞向(填左或右)移动。
实验结束后,恢复至常温,活塞应停在约cm处,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课后综合测试题选择题1下列关于氧气的叙述中属于氧气的化学性质的是( )2 •对氧气物理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易溶与水B.在常温常压下是无色气体 空气略小D.-183 C 时变成淡蓝色液体3 •减少污染,净化空气,“还我一片蓝天”,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 心声。
下列气体不会污染空气的是( )A.二氧化硫B.氧气C.一氧化碳D.二氧化氮4 •实验室制取气体实验开始前,往往都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下列操作 正确的是()①用手握住试管外壁②把带有导管的橡皮塞塞进试管口 ③将导管一端浸入水里A.①②③B.②③①C. ②①③D.③①②5•某同学设计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四种方案,适宜采纳的是( )①加热高锰酸钾 ②分离液态空气 ③加热二氧化锰 ④向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④D ①②④A.空气里含有氮气和氧气B.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C.氧气液化时变成淡蓝色D.氧气能支持燃烧、供给呼吸C.在常温常压下密度比6. 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能产生蓝紫色火焰的是(7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下述七个步骤:①点燃酒 精灯给试管中的物质加热;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③连接仪器装置④将药品装入试管里,试管口放一团棉花,⑤固定在铁夹台上;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⑦将 导气管移出水面,熄灭酒精灯。
正确的顺序是() A.②③④①⑤⑥⑦B.③②④①⑤⑦⑥C.②③④①⑤⑦⑥D.③②④①⑤⑥⑦二•填空题1 .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 气体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2 .铁生锈是一种氧化,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是一种 氧化反 应。
4 .白磷可以模拟原子弹爆炸实验,也可以用于制烟幕弹,原因镁粉可以制作照明弹,原因是5. 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类型一种黑色固体燃烧,产生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A.硫B.红磷C.蜡烛D.木炭3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的集气瓶底部要或,在做该实验时,盛氧气 ,目的是一种淡黄色固体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产生刺激性气体6 •空气的成分是①氧气②氮气③稀有气体④二氧化碳及其他气体和杂质,按体积由多到少的顺序排列是。
三•实验题1 •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用排水法收集,回答下列问题⑴、制取氧气前要检查装置气密性,目的是防止装置⑵、常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其目的是⑶、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时,再开始收集⑷、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应盖好放在实验桌上2.如右图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⑴、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时你所观察到的现象是⑵、该实验中,红磷过量;原因是⑶、若红磷换成木炭粉,你认为实验能否成功?理由是什么?3、小明参观某养鱼池时,好奇的发现农民向养鱼池中撒一种叫过氧化钙的淡黄色固体,用来增加鱼池中的含氧量。
小明刚学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于是他想可否用过氧化钙来制取氧气。
[提出问题]过氧化钙可否用于制取氧气?[查阅资料]部分内容如下:过氧化钙(CaO2 )室温下稳定,在300 C时分解生成氧气,可作增氧剂、杀菌剂等。
[猜想与验证](1 )小明依据,提出猜想I。
猜想I:加热过氧化钙可制取氧气实验结论:加热过氧化钙可制取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