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
浅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

浅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三国演义》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塑造出曹操、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许多不朽的历史人物形象,其中诸葛亮形象的塑造非常成功。
政治上他高瞻远瞩,军事上他运筹帷幄,思想上他深谋远虑,文学上他才华横溢。
他的思想、品格、才干在今天仍为人所津津乐道。
一、志存高远自比管乐一个人如果想有所成就,那么首先应该有远大的抱负,即理想。
诸葛亮年轻的时候,中原豪强并起,诸侯割据。
他经常和当时的青年才俊,如博陵的崔州平、颖州的徐庶、石广元、汝南的孟公威等,交往甚密,畅谈古今,研究学问,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
一次他们谈到军阀割据,董卓作乱时,诸葛亮曾尖锐地指出:像董卓、袁绍这些人和颠覆秦国的赵高、篡权窃位的王莽是一丘之貉,不消除这些家伙、国家就不得安宁。
诸葛亮“每自比管仲、乐毅”,表达了它改变国家割据混战局面的政治抱负。
正是以这种理想为动力,才使诸葛亮成长为“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
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中,刘、关、张三人跟童子进诸葛草庐,至中门,刘备见门上大书一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其大意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
通过此联揭示了诸葛亮的高尚德操。
精炼概括了诸葛亮一生在品德操守方面追求的最高境界。
刘备未见其人,而先观其行,不免感慨:“此行不枉然”,而亮从出世至死,一生不慕虚荣,不求富贵,安贫乐道,朴素严谨,克己奉公,知恩必报,忠贞不二,鞠躬尽瘁,严于律己。
这些高贵的品格着实令人佩服。
“淡泊”、“宁静”从一种境界、一种要求来看,乃是一种道家清心寡欲,修身养性,顺其自然的表现,但并非消极避世,求一生安乐。
正因为如此,所以诸葛亮在一生军旅生涯中。
时刻以此为戒,提倡俭朴,别无所求。
再则,他至始至终一身素缟,初出场时,“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似神仙之概”,在入世以后,虽出将入相,但他每次出战几乎都是同一装束:端坐四轮车,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拿羽扇,一幅高人逸士的形象,而不喜达官贵族的华服丝袍、金银饰物。
【语文知识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分析

【语文知识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分析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1.谦虚谨慎,严于责已的优秀品质:诸葛亮不恃才自傲,为维护汉室天下,他做到对内实行法制,赏罚严明,对犯法人不管其地位高低,功劳大小和自己关系亲疏都要依法惩治。
2.鞠躬尽瘁,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诸葛亮是被作为忠贞和智慧的典型来塑造的,作为封建社会理想的贤相,小说突出描写了他对刘备的忠贞,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他竭忠尽智,赴汤蹈火,为蜀汉的霸业立下了巨大功勋。
3.卓越的军事、政治、外交才能:诸葛亮作为一个贤相,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他有感于刘备的知遇之恩,辅佐刘备,为共图霸业奋斗了一生。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人。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
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
形成三国鼎足之势。
于蜀建兴十二年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4岁。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人物形象分析诸葛亮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几乎处于神化状态,在文学作品中,诸葛亮有勇有谋、运筹帷幄,还可以借天时地利人和呼风唤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很相似,都是作者通过一个角色来表达文化思想的引子,作者对诸葛亮的形象理解通过整本书表达出来,但我们想要得到更深的理解就必须全面分析文本中的形象,掌握作者的深刻意图,理解更多的思想智慧。
一、忠诚的代表《三国演义》全书一百二十回,书中近半文字都涉及诸葛亮,仅诸葛亮个人描写就有三十多回,占到全书的1/4,我们可以看到全书虽然人物众多,但是对于诸葛亮的人物描写却非常多,描绘出一个栩栩如生的诸葛亮,一个始终如一的忠臣代表。
诸葛亮身上最大的亮点就是忠诚,忠心君主、忠心国家。
忠君体现在诸葛亮对刘备的追随上,诸葛亮的代表作《隆中对》,其中体现最多的便是对刘备的知遇之恩,多年来始终如一、不离不弃,体现出的正是士为知己者死的情怀。
刘备善待诸葛亮,三顾茅庐才请得其出山,诸葛亮亦用自己的一生来回报,在刘备死后又尽心辅佐刘禅,白帝托孤后,诸葛亮的忠君思想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他费心费力地辅佐刘禅,把自己的一生贡献在国事上,北伐之前还竭尽全力地嘱托刘禅要处理好国事。
《出师表》一文中把蜀国的治理之道和臣子的任用描写得非常详细,并一直劝诫刘禅不要妄自菲薄,做事一定要依法依理而行、内外统一,希望可以壮大蜀国,完成刘备的遗愿。
不论发生什么事,诸葛亮始终坚持的都是最初跟随刘备的初心——匡扶汉室。
诸葛亮之所以肯出山帮助刘备,笔者认为他有一个目标——匡扶汉室,而且一辈子都为这个目标而奔走。
为了完成匡扶汉室的愿望,他一生竭尽全力、视死如归,诸葛亮一直都把自己的生死放在蜀国的安危之后,为蜀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献出了自己的一生。
刘备在世时,无论发生任何事,诸葛亮都一直陪伴在他左右,为他出谋划策;刘备死后又尽心尽力辅佐刘禅,一直把匡复汉室作为自己的终身目标而坚持,即便是最后病逝于五丈原,他也是死在了战场上,为自己的目标而牺牲。
三国演义中的智勇双全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中的智勇双全的人物形象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其中涌现了许多极具智勇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不仅在战场上表现出色,而且智慧和勇气并存,成为了故事中的关键角色。
本文将重点介绍三国演义中几位代表性的智勇双全的人物形象,并探讨他们的才智和英勇相结合如何在故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诸葛亮——智勇之谋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最具代表性的智勇双全的人物之一。
他被誉为“卧龙”,不仅智慧过人,更以其谋略和才华主导了刘备的事业。
诸葛亮出色地运筹帷幄,在战场上击败了曹操多次,使刘备得以立足新兴势力。
他的智慧和勇气相结合,为三国时代的战争格局注入了新的力量。
诸葛亮的才智在他的“隆中对”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
他决定用火攻来破解曹操的连环计,以水灌进石井来破解楚河汉界的疑团,这些都是他聪明才智的体现。
与此同时,诸葛亮在战场上也同样英勇无比。
他亲自带领军队冲锋陷阵,为刘备的胜利做出重要贡献。
正是因为智勇双全的特质,使诸葛亮成为了三国演义中最受人推崇的人物之一。
二、赵云——刚烈中的智勇赵云是三国演义中另一个具有智勇双全形象的人物。
他拥有出众的谋略和英勇的勇气,为刘备立下了赫赫战功。
赵云以其刚烈不拔的性格闻名,他的智谋和勇猛并重,使他成为了故事中最令人称道的人物之一。
赵云以一骑当千的壮举闻名于世,他在战场上英勇无比,以一己之力击败了多个敌军。
他曾经单枪匹马地救出刘备,也曾在长坂坡上单枪匹马地追杀曹操。
这种勇敢的战斗精神使赵云在三国演义中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和崇拜的英雄。
除了英勇的形象,赵云也展现了出众的才智。
他在火烧赤壁的战争中提出“程昱”之计,使曹军在火势中陷入困境。
他还在洛阳之战中,通过捏住草人的策略成功迷惑了曹操,为刘备争取了有利时机。
赵云将智谋与勇气相结合,成为了三国演义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三、周瑜——智勇双全的谋略家周瑜是三国演义中另一位具有智勇双全人物形象的代表之一。
他是一个聪明机智的谋略家,也是一个英勇无敌的将领。
三国演义诸葛亮人物分析

三国演义诸葛亮⼈物分析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应该是⼤家最熟悉的⼈物之⼀了,即便是没看过《三国演义》的⼈也早就听说过和他有关的⼀些故事,如:三顾茅庐,⾚壁之战。
杜甫在《蜀相》中是这样写诸葛亮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
”下⾯,我就来分析⼀下诸葛亮的⼈物形象。
⾸先,诸葛亮是个⾮常智慧的⼈。
⾜智多谋,助他⼈之霸业,成⾃⼰之威名。
智慧超群,⼤智有隆中对;中智⾚壁之战;⼩智有借东风,⽊⽜流马,缩地法等,辅佐刘备,联孙抗曹,⾚壁之战⼤败曹军。
形成三国⿍⾜之势,夺占荆州。
建安⼗六年,攻取益州。
继⼜击败曹军,夺得汉中。
他还在书法,绘画,⾳乐等⽅⾯有独特造诣。
其次,诸葛亮是个很忠⼼的⼈。
⼀颗忠⼼,两朝元⽼,鞠躬尽瘁死⽽后已。
他辅助刘备处理⽇常事务。
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皆由诸葛亮决定,赏罚严明。
对外与东吴联盟,对内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屯⽥,加强战备。
诸葛亮忠于主君,备受后世推崇。
在受刘备托孤后,他⼀直对刘禅尽⼼尽⼒,做事都亲⼒亲为,《出师表》中表明⼼迹,古话说:“读出师表不落泪者,其⼈必不忠。
”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的情感真挚。
可惜最后却⾃⼰⾷少事烦,病死军中。
诸葛亮⼗余年间⼀⼈独揽⼤权,可他既不敛财,也不谋任何私利或名位,⼀直只以兴复汉室为任。
他开始独掌蜀汉军政⼤权以后,则以“ 法”为根本,到后来在朝内作⼋务、七戒、六恐、五惧训诫各⾂,⽽朝外亦民风朴实,赏罚分明,突出法制的作⽤,在中国古代极为罕见。
诸葛亮还是⼀个有德的⼈,误⽤马谡,失街亭,⾃贬三级。
⼤公⽆私,⽣活朴素,诸葛亮曾上表说⾃⼰没有多余财产,只有⼋百株桑树、⼗五顷⽥地,⽽⾃⼰穿的都是朝廷给的,就算⼉⼦都是⾃给⾃⾜,⾃⼰没有⼀点多余的财产。
果然,诸葛亮直⾄死也是如此,甚⾄在临死前,也吩咐下葬时挖⼀个洞,只要棺⽊能放进去便够,⾃⼰则只须穿平常的服装,不须其他配葬物。
这就是诸葛亮,⼀⼼只为⾃⼰的国家,诸他的忠⼼着实让我⾮常的感动,他的有谋有德更是着实让我敬佩。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郑振铎在《三国志演义的演化》中说:“一部《三国演义》虽说的是叙述三国故事,其实只是一部诸葛孔明传记。
”显然,诸葛亮是罗贯中所着力塑造的中心人物。
小说中的诸葛亮是一个在政治、军事、外交上无所不能的人物,带着浓厚的传奇色彩。
其形象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忠君尽义、鞠躬尽瘁诸葛亮是蜀汉忠臣,也是千古忠君的典型。
无论对先君刘备还是后主刘禅,他都忠心耿耿。
诸葛亮之忠心,处处可见。
他自己曾言:夫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儒有君子小人之别。
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道出了自己的耿耿忠心。
他受刘备三顾之恩,“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
在三国所有“顾命”大臣中,诸葛亮的担子最重,困难最多。
为了克服各方面的困难,改变蜀国不利的局面,寻找发展的出路,诸葛亮日夜思索,绞尽脑汁,施展计谋。
他对各方面工作都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终日操劳,不得休息。
除全面担负全国的军政事务外,他还大事小事都抓,“躬自校簿书,流汗竟日”。
诸葛亮不怕劳苦和染上疾病,亲自领兵南征,深入不毛之地。
在他领兵出发前,王连诚恳地劝谏说:“此不毛之地,疫疠之乡,不宜以一国之望,冒险而行。
”诸葛亮认为平定南中,事关重要,不考虑个人安危,没有接受这一劝阻。
在长期北伐过程中,诸葛亮更是日理万机、兢兢业业,终于积劳成疾,最后病死于军中。
可谓“鞠躬尽瘁”。
诸葛亮的一生忠于国家的统一事业,义于高尚纯净的友谊,忠得一心不贰不掺半点杂质。
二.神机妙算、智慧超群在诸葛亮身上,除了忠、义集于一身外,最大特点主要表现在一个“谋”字上面。
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超群出众,已演化为智慧的化身。
这首先体现在其用兵为政,注重谋略上。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既能理政,又能带兵打仗,可“不战而屈人之兵”,可“兵不钝而利可全”。
统摄全局,审敌情,料敌势,识进取之缓急。
临阵对敌,能运奇谋,出奇兵。
如建安十三年冬十一月,赤壁一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解读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解读三国时期的著名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对于诸葛亮的形象描写是最为深刻的,他被描绘成了一位智谋过人、博古通今、严谨治军、涵养德行的辅国良才。
下面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进行解读。
第一,诸葛亮的才学超群,智计无双。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表现出的智谋和才气是无人可比的。
他广泛涉猎神仙道士、史书经典,是当时的博学大才子,与汉代阮籍、杨修齐名。
诸葛亮的才华不仅仅只是博学多闻,更是体现在了治国方略和军事谋略上。
他曾留下名言“人算不如天算”,他主张依靠天时地利和人和的优势来决定战争的胜负,而不是光凭人力而战。
第二,诸葛亮是一位极为严谨治军的将领。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主持军务极有条理和严谨性。
他强调备足军粮、精心筹划作战计划,并对军队的训练进行精细化的管理,确保将士们的素质能够达到最佳状态。
另外,他在管理军队时,更是关爱部下,善待士兵,深得军队的爱戴和信任。
第三,诸葛亮是一位“仁者之师”。
他在《三国演义》的形象中不仅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学和严谨的治军才干,更是以温和、仁爱、严谨的态度获得了众人的尊重。
他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推崇仁道,人际关系处理得当,并常被战友赞誉为“百姓之父”。
第四,诸葛亮的形象还体现出了中国古代道德思想的精神价值。
他的德行和修养是中国道德思想的体现,敦睦周围现代世界,在矛盾重重的沉浸校园深造。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作为理想典范和正义代表,他不仅是一个谋士、将领,更是一个父亲、老师和慈善家,他用自己的行动体现着仁爱之道。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充分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杰出人物的全面形象。
其才学超群、智计无双、治军严谨、仁者之师,以及精神道德至高无上的品行,使得他不仅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高度代表,也为后世人们树立了伟大的精神楷模。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智者形象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智者形象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智者形象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名著,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的故事。
在这部作品中,诸葛亮是一个备受尊敬和称赞的角色,被称为“卧龙”。
他的智慧和才华使他成为了中国古代神话中最具代表性的智者形象之一。
诸葛亮是蜀国的丞相,他展现了出色的智慧和战略能力。
在三国演义中,他被描绘得聪明睿智,善于用兵和谋略,经常能够预测到将来的动向。
他深思熟虑的计谋和周密的布局使他成为了各国的重要对手。
一定程度上,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扮演了智者的角色,他以其深厚的学识和领袖才能引导蜀国战胜敌人。
他善于利用兵法和兵器,制定了许多战略计划,如火烧赤壁和七擒孟获等,这些计谋不仅让他战胜了敌人,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智慧。
除了战略智慧,诸葛亮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
他擅长文学、音乐、建筑和医药等各个领域。
他曾创建了蜀国的学府成就学问的发展。
在处理政务时,他的能力和智慧也同样闪耀。
他在政府中的职位不仅是卧龙偃月之计,更是他治理国家的机智决策。
诸葛亮的智慧和知识使得他在自己时代备受敬仰和推崇,也使他成为了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智者形象之一。
他的形象在中国文化中一直保持着神秘和崇高的地位。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为一个智勇双全的角色。
他的战略才能和聪明头脑让他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都能保持冷静和睿智。
他的形象被认为是一个智慧与勇气的结合,是智者形象的极好代表。
总的来说,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最受人喜爱和赞扬的角色之一。
他的智慧和才华使他成为了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智者形象,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智慧和智者的崇敬。
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文学作品中,诸葛亮的地位都是不可撼动的。
他的形象将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辨析——兼论小说人物与历史人物

第三章
小说与历史中诸 葛亮形象的比较
小说与历史中诸葛亮形象的异同点
小说中诸葛亮形象:智慧、忠诚、谋略过人,善于用兵,能预知未来。 历史中诸葛亮形象: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善于治理国家,长于战略规划。 异同点:小说中诸葛亮形象更加神秘和传奇,历史中诸葛亮形象更加真实和全面。 原因:小说创作需要塑造英雄形象来吸引读者,历史记录则更加注重客观事实。
文学技巧:小说作者通过运用文学技巧,如描写、叙述等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创作意图:小说作者的创作意图和目的,会影响其对历史人物的塑造。 读者接受:读者对历史人物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会影响小说的创作和传播。
小说人物与历史人物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小说人物通过艺 术手法展现历史 人物的性格特点 和行为逻辑,使 读者更深入地理
第四章
小说人物与历史 人物的辨析
小说人物与历史人物的联系与区别
添加标题
联系:小说人物和历史人物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点,小说人物往往以历史人物为原型,通 过艺术加工来塑造形象。
添加标题
区别:小说人物是虚构的,其形象和故事情节往往取决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审美标准,而历史人物是真 实存在的,其形象和事迹通过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得以流传。
解历史。
小说人物在文化 传承中扮演着重 要的角色,能够 传递民族文化和 价值观,影响读 者的思想和行为。
历史人物是文化传 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历史人物的 研究和传播,可以 弘扬民族优秀传统 文化,增强民族认
同感和凝聚力。
小说人物与历史 人物的辨析有助 于我们更好地认 识和理解历史, 从而更好地传承 和发展民族文化。
智慧和谋略的代表 对忠诚和信义的坚守 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 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是一位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聪明人。
他被赞誉为“卧龙”,得刘备三顾茅庐才请出山,协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成为蜀汉的丞相。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展现出非常高的智慧。
无论在战略制定,还是在战斗中,他都能凭借聪明才智,预测和解决问题,为蜀汉军队赢得多次胜利。
此外,诸葛亮也被塑造成了一位忠心耿耿、忧国忧民的忠臣形象。
他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蜀汉政权和人民的福祉,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是智慧和忠诚的代表,他的聪明才智和高尚品质,使他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受人们敬仰的历史人物。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解析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解析《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中的诸葛亮是一个备受尊敬的人物。
他是智者、谋士,更是一个耿直、忠诚的人。
在小说中,诸葛亮的形象被作者塑造得十分完美,许多人把他当作偶像,对他的故事和行为深感钦佩。
在本文中,我将解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揭示其中的深层次含义。
仁者无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中最让人赞叹的一点就是其仁德之轻世所难及。
他时常为民伸张正义,对待百姓宽容和善。
在《三国演义》中,每当黄巾军作乱或是魏蜀之间斗争的时候,他总是首先考虑的是百姓安危。
为了保障百姓的安全,他也不顾个人安危,经常冒着生命之险去执行任务。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句名言:“仁者无敌”。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中最大的缺点就是他缺乏实际的执行力。
虽然他有着卓越的智慧,但有时候他的计谋并不一定能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要么因为其他人的错误判断,要么因为时机不对,要么因为自身能力不足等原因。
这说明,即使再高明的策略也存在着失败和错误的可能。
因此,我们应该从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中吸取教训,不只要依靠智慧谋略,还要有实际的行动力和执行力。
谦虚谨慎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中,还体现出了他很强的谦虚谨慎精神。
他一生中经历了许多的战争和政治斗争,但他却一直深深地明白,人常在舞台高处,要守护自己的不骄不躁,钦佩他的人敬重他的精神。
在他的行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试图减少对自己的炫耀,试图用不起眼的方式取得胜利,用中庸而不出奇的手段获得胜利。
这表明了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中有所谓的“微不足道的英雄”存在。
忠诚坚定诸葛亮的忠诚度十分高,在故事中他始终是刘备的忠实军师。
即便是在生命最后的时候,他依然把对我主的忠诚放在心中最高的地位上,为了不负赤壁之约一战之约,他坚定地挂好了锦囊,依然坚信着战争的胜利,为刘备的事业前进的路上扼守着关键的节点。
他的人物形象在此时显然表现出了忠诚和坚定,没有后悔,也不怕胜利,相信历史上的人物都深深爱着他们的国家和人民。
论文论《三国演义》诸葛亮形象

论《三国演义》诸葛亮形象内容摘要: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是忠臣的典范,是严正的模范。
《三国演义》展现了诸葛亮的光辉形象:他智慧超凡,体现在他杰出的政治、军事、发明这几个方面上;诸葛亮清廉俭朴,表现在财富积累、教育子女、丧事简单、处事公正上;诸葛亮精忠报国,表现在他忠君、忠国、淡薄名利上,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尽显千古贤相的高风亮节。
高风亮节。
关键词:诸葛亮;三国演义;智慧:诸葛亮;三国演义;智慧 引言:罗贯中先生一反罗贯中先生一反《三国志》《三国志》“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优于将略”优于将略” [1]的记载,而将他写成治戎与奇谋兼长、理民之才干与为将之谋略皆高的全才,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
诸葛亮以其鲜明的人物形象、神鬼莫测的谋略智慧、杰出的军事政治才能,赢得了古今许多著名人物的高度评价,也赢得了许多读者的喜爱。
在《三国演义》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诸葛亮无疑是塑造得最为成功,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
可以说,他是全书的主角,是全书的灵魂。
在《三国演义》中,他更是被塑造成一个有着经天纬地的智慧,矢志不逾的精神,全智全能的几乎完美无缺的人物形象。
智全能的几乎完美无缺的人物形象。
一、诸葛亮足智多谋表现诸葛亮的才能的是从两方面描写的,即正面和侧面。
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中,徐庶曾曰:“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
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2]。
水镜先生司马徽也喻诸葛亮为“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开汉四百年之张子房”,刘备前两次顾茅庐,通过对隆中环境的描写,及崔州平等对孔明的评价,产生“未见其人而先见其才”的效果,侧面描写诸葛亮的智慧。
而当刘备见到了诸葛亮时,对诸葛亮开始了正面的描写,“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3]这便是有名的天下三分《隆中对》,从诸葛亮在茅庐中的见识表现出他的智慧,真是“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而接下来诸葛亮智慧又是从政治、军事、创造发明三个方面来展现:三个方面来展现:(一)他是杰出的政治家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三国演义诸葛亮人物介绍

三国演义人物介绍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又称睿才星君,是中国古代蜀汉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三国演义》中备受尊敬的智者和谋士形象。
他的智慧、才华和忠诚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
诸葛亮早年饱读诗书,广泛涉猎,被誉为“睿才星君”。
他以仁爱、谦虚而著称,不仅广泛交游,还不时为民间百姓解忧解难。
他倡导“法正之道”,主张以仁政治国,保障人民生活,因此在人心中树立了崇高的形象。
在刘备建立蜀汉的过程中,诸葛亮担任了重要的谋士角色。
他提出了“蜀汉兴亡,事在必成”的战略,使刘备能够坚定信心,始终坚守着自己的目标。
他的“草船借箭”、“空城计”等智谋在战场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令敌人望而生畏,同时也在历史中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诸葛亮不仅是军事谋士,也是政治家。
他制定了许多治国策略,建议实行法律制度,重用人才,整顿政府机构。
他强调以仁爱和德政来治理国家,致力于平民百姓的福祉,使蜀汉稳定发展。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以智谋高超、见识卓越、忠诚无比的形象深入人心。
他对刘备百般忠诚,甚至在刘备去世后,一直以“南征不再,北伐不及”为己任,为刘备的事业继续奋斗。
他的死因之一是因为过度劳累,这也展示了他对事业的无私奉献。
诸葛亮的形象也在中国文化中广泛传扬。
他被赞誉为“睿才星君”,是智慧和高尚道德的化身。
他的忠诚、智慧和对人民的关怀,让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杰出楷模。
总之,诸葛亮是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他的智慧和谋略,为蜀汉的兴盛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品德和奉献,也在后世传颂不衰。
他是一个令人敬仰和铭记的伟大人物。
三国演义诸葛亮人物评价800字

三国演义诸葛亮人物评价800字《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一个极富智慧、谋略和胆识的人物,他的形象深入人心,广受赞誉。
以下是对他的评价:一、卓越的谋略家诸葛亮以谋略著称,他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中迅速找到最佳的策略。
无论是草船借箭、空城计,还是七擒孟获、智取汉中,都展现了他高超的智慧和策略。
在危难之中,他能够冷静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
二、忠诚的辅臣诸葛亮对刘备的忠诚和扶持是显而易见的。
他始终把刘备的利益放在首位,尽心尽力地为其谋划。
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承担了辅佐后主刘禅的重任,对国家大事尽心尽力,丝毫不懈怠。
他的忠诚和付出为蜀汉的繁荣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知人善任诸葛亮在用人方面有着独到的眼光和经验。
他能够准确地判断一个人的才能和特点,并根据其优点分配任务。
例如,他重用关羽、张飞等猛将,让他们在战场上发挥最大的作用;又如,他发掘并重用姜维、马谡等人才,为蜀汉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后继者。
四、卓越的政治家诸葛亮不仅在军事谋略上有着过人之处,他在政治治理上也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
他重视农业,发展经济,加强中央集权,提高政府效率。
通过一系列政治改革,蜀汉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五、外交家诸葛亮以机智、敏锐的外交手腕著称。
他多次出使魏、吴等国,与各方进行外交谈判,成功化解了许多危机。
在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时,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高超的谈判技巧,为蜀汉争取了最大的利益。
然而,人无完人,诸葛亮也存在着一些缺点。
例如在对待马谡的问题上,他没有听取刘备的意见,对马谡委以重任,最终导致街亭失守,给蜀汉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此外,他在处理与魏延的关系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两人之间的关系一直紧张。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一个充满智慧、谋略和胆识的人物。
他的忠诚、付出和才能为蜀汉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虽然也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之处,但这并不影响他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
他的形象是历史长河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国演义》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三国演义》诸葛亮的形象特征在《三国演义》名著中,诸葛亮人物形象是忠心不二,其个人能力较为突出,足智多谋是人们对诸葛亮的普遍印象。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诸葛亮的形象特征,欢迎阅读。
忠臣形象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以忠臣的形象出现在书中,无论是对刘备,还是对刘婵,此人物均是忠心耿耿,未作出逾越臣子关系的行为。
从白帝城托孤典故中,刘备临终前,将蜀国和刘婵托付给诸葛亮,并言道“刘婵不行则取而代之”,刘备听罢手足无措,立即表忠心。
有人解读刘备行为说此举是试探诸葛亮,但从某种角度来说,以刘备对诸葛亮为人的了解,或许仅仅是在交代后事。
从刘备后期的种.种行为来看,包括平定南蛮与北伐曹魏等,其是替刘备实施未完的战略,为蜀汉生存打基础。
《三国演义》在初中课本中就已经出现,初读时觉得诸葛亮如同神一般,再读时则被诸葛亮之忠心所感染,不禁赞叹此人之大义。
事功形象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事功形象,主要表现在足智多谋方面。
世人给诸葛亮贴的标签包括运筹帷幄、足智多谋、能谋善断等,诸葛亮善用计谋,和司马懿、鲁肃、姜维等用计高手相比,诸葛亮更胜一筹,可以说是技压群雄。
通过对《三国演义》的解读,认为正是由于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使得蜀汉维持多年。
从文章中能够看出诸葛亮的军师形象,以第36回为例,从“此人不可屈致,使君可亲往求之[1]。
若得此人,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也。
”等语段中能够看出,诸葛亮之智慧备受称道,当刘备知晓后,隧即前往求才,便有了“三顾茅庐”之说。
当诸葛亮听过刘备简单陈述后,能够清晰并且简明扼要为刘备理清大局,并且提出联吴抗曹之策,不难看出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刚毅形象通过学习《三国演义》,能够解读出诸葛亮不仅能文,而且善武。
与电视荧屏中诸葛亮的文弱形象不同,在文学作品中,诸葛亮既是文人志士,也是刚毅勇猛的代表。
虽然在作者笔下诸葛亮没有张飞和关羽等武将那般勇猛,但诸葛亮刚毅勇猛之气十足,是由内而发的,伴随着才智表现出来的。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描写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描写
答: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描绘为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以下是对诸葛亮的一些具体描写:
1. 外貌描述:诸葛亮被描绘为一位身材高大,容貌英俊的人物。
他身着长袍,头戴纶巾,形象飘逸。
2. 性格特点:诸葛亮性格沉稳,善于思考,富有智慧。
他对待事情总是深思熟虑,善于分析形势,从而做出明智的决策。
3. 政治才能:诸葛亮在政治上有着极高的才能。
他协助刘备建立蜀汉王朝,制定了许多重要的政策和策略。
他善于治理国家,关心百姓疾苦,深受人民爱戴。
4. 军事才能:诸葛亮在军事上也有着卓越的才能。
他善于运用兵法,善于分析敌情,从而制定出有效的战略。
他指挥的战役往往能够以少胜多,展现出他的军事智慧。
5. 文化素养:诸葛亮也是一位文化素养很高的学者。
他精通诗词歌赋,善于书法绘画,是一位杰出的文化名人。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被描绘为一位智慧、勇敢、忠诚、有远见的英雄人物。
他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
《三国演义》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三国演义》诸葛亮的形象特征《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人物形象中最突出的一位。
他被赞誉为“卧龙先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
他不但在政治和军事上表现出色,而且他的优秀品质和思想也使他成为了真正的智者。
本文将探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首先,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非常突出。
他的形象特征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他的聪明睿智。
作为智者的代表之一,诸葛亮被描绘成一个具有惊人智慧和深刻道德的人物。
他经常使用诡计和谋略加强蜀国的地位,保持其与魏国和吴国之间相对的平衡。
他的智慧被广泛地赞誉,被称为“卧龙计”。
他在政治和军事领域都表现得非常出色。
”其次,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体格特征也非常突出。
据说他的身高超过两米,并且他的胸部和肩膀非常魁梧,这使他成为了一位令人畏惧的战士。
他有着一张非常刻板的脸,刻板面孔和沉着而睿智的眼神都成为了他的标志性特征。
最后,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格特征也非常突出。
他的智慧、聪明和卓越的谋略与他的高尚品格、诚实和正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他成为了历史上伟大智者的典范。
他的荣誉、正义和忠诚给他的生命赋予了真正的意义。
因此,扮演诸葛亮的演员也被要求具有一种高尚的品格和激情。
在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一个巨大的诸葛亮像出现在演出中,正乘着一尊巨龙雕像。
“卧龙先生”诸葛亮的形象既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一个标志,也是一种民族自豪感的表现。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以其高超的智慧和激情,以及高尚的品格和行为,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真正的智者,他的形象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很高的价值和影响。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特征包括聪明、坚定、谦虚等方面。
他不仅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高尚的品格表现者。
他的形象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简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简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三国演义》中塑造的诸葛亮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是一直被大家所传颂和喜爱的人物,被人称为智慧的化身。
特别是蜀汉的兴衰,三国之间的每一次重大军事、政治斗争,几乎都与诸葛亮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充分显示了诸葛亮不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在军事上有卓越的才能,在技术发明上有巧妙的构想,而且在文学素养上也无不体现着他的高尚情操。
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本文从以上四个方面对诸葛亮的形象进行扼要的分析:一、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诸葛亮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他在辅助刘备建立蜀国之后,他采取了打击豪强、任人唯贤、改善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等方针政策,这些方针对于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在赤壁之战前,诸葛亮向刘备分析了当时形势,帮助刘备确定联孙抗曹的方案。
联孙抗曹是诸葛亮一贯的主张,所以诸葛亮一开始就十分重视这层关系,建立起了联盟从而在赤壁大战中打败曹操,形成三国鼎立的初步形势。
在赤壁之战时,诸葛亮从政治利益角度向孙权说出了各方面的利害关系,为联刘抗曹奠定了基础从而取得了战役胜利。
在赤壁之战以后,刘备总算有了荆州作为立足之地,诸葛亮又开始将眼光投向了益州,益州的谋取将会进一步巩固赤壁之战后的成果。
蜀国建立之后诸葛亮做为蜀国的丞相,更是以吸引人才、团结内部、激励群臣、搞好民族关系为主要政治手段。
其中选贤任能是诸葛亮治国的首要措施,他坚决摈除用人唯亲的做法,为了招纳贤士,他在成都筑起了招贤台,广揽人才,他先后提拔了杨洪、何祗等人,当时是最受老百姓称道的。
诸葛亮也把严明法令、整顿吏治放在首位,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政治局面。
经过诸葛亮大力整治,蜀汉朝廷法威大振,政令严明,官吏不敢作恶,百姓人人向善,“道不拾遗,风化肃然” ,从而提高了各级官吏的积极性。
诸葛亮死后,蜀汉的人民思念他,几十年不曾稍减,史家说:犹如西周人民思念召公。
诸葛亮的品质作风,无疑在政治上产生了极其良好的作用和影响。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解析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解析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中的诸葛亮是一个备受人们敬仰和赞赏的人物。
他以卓越的智慧、深思熟虑的决策和高尚的品德,成为了汉族智者的代表。
首先,诸葛亮的智慧是他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
他精通兵法、政治、治国之道,能够在复杂的战争和政治环境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他熟知天文地理,善于运用兵器,曾多次以少胜多,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
其次,诸葛亮充满爱国之心,忠诚于蜀国。
他始终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尽心尽力为蜀国效力,为保护百姓安居乐业而不断努力。
他不仅具备高尚的品德,还深得人民的爱戴。
此外,诸葛亮的谦虚和勤奋也是他的突出特点。
他对自己的能力有着清醒的认识,常常以身作则,努力学习和实践,从不骄傲自满。
他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一意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总体而言,诸葛亮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智者。
他的人物形象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得十分丰满。
他的智慧、爱国之心、谦虚和勤奋等特点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传世之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论文作者:张旭准考证号:018109165018作者单位: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指导教师:***主考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2011 年7月内容提要《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
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几百个人物形象,其中诸葛亮人物形象脍炙人口,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长达近百年的三国历史中,诸葛亮的活动虽只有二十七年,但在小说中却占了一半以上的文字,即从第38回诸葛亮出场的“隆中决策”,到第104回的“丞相归天”,共有66回的篇幅,这还不包括诸葛亮出山前水镜先生对他的赞美、离世后“魏都督丧胆”的余威。
这将近70回中,又有一半以上的章回是专门写诸葛亮事迹的。
如此着力刻画的人物,在全书中还没有第二个。
因此,郑振铎曾说:“一部《三国志通俗演义》虽说的是叙述三国故事,其实只是一部‘诸葛孔明传记’”(《三国演义的演化》)。
小说中的诸葛亮是最具魅力、最有光彩的形象。
在这个人物身上,几乎集中了忠臣贤相的所有美德,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全部胆、识、才、智。
通过这样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的形象,寄托着作者圣君贤相的社会理想。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本书作者罗贯中。
《三国演义》讲述的是汉末三国时期发生在中国大地上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
它是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近一百年,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等方面的斗争故事。
全书主要以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人物为主要人物,今天我分析的是诸葛亮这个人物。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话三国,必先说诸葛”,这足可见诸葛亮这个人物在《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性。
那么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
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
诸葛亮在后世受到很大的尊崇,成都有武侯祠,大诗人杜甫也有赞扬诸葛亮的《蜀相》名篇传世。
诸葛亮一生有两个亮点,一为忠贞,二为智绝。
下面我就从他忠贞、智慧、贤明等三个方面对其形象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一、诸葛亮是忠贞的典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格是诸葛亮的主导方面。
从他的忠贞和智慧这两者来讲,他的忠贞更让人感动。
忠于蜀国的政权,忠于兴复汉室的事业,忠于刘氏两代帝王,是忠贞无二的这样一个臣子,所以他成为千古名相。
在东汉末年的纷纷乱世之忠,刘备为了争夺天下,认识到招揽人才的重要性,于是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
他认识了刘备的诚心诚意之后,就一直忠心耿耿,兢兢业业,为创立蜀汉基业殚精竭虑,义无反顾。
刘备得到诸葛亮“如鱼得水,如枯苗逢甘雨。
”自从有了诸葛亮,刘备集团的情形就大为改观,不但有了正确的政治军事路线,建立了强大的政治军事集团,而且占据了荆、益两州的大片国土,建立了自已的国家,并使刘备登上了皇帝宝座,承续了汉室的大统。
诸葛亮感念刘备的知遇之恩,忠心耿耿地扶刘兴汉,勤勤恳恳几十年如一日,东征西讨大小数百战,终于夺得两川之地建立了基业。
为了安定后方他炎夏渡泸,历尽艰险深入不毛,七擒孟获;为了北伐中原他六出祁山,百折不回。
他身担军政要职,日理万机,然而他事必亲躬,日夜操劳,以致积劳成疾,英年早逝,这是忠贞之士最突出的表现,最可贵的品质。
刘备虽然英明仁慈,但他却义气用事。
关羽死后,他不听诸葛亮的劝告,也不顾赵云等文臣武将的阻谏,举倾国之兵伐吴,为关羽报仇,结果在彝陵惨败,全军覆没,不但严重地削弱了蜀国的军事力量,也给以后的斗争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刘备本人悔恨成疾,一病不起,演出了“白帝托孤”的悲剧。
尽管刘禅昏庸得难以点化,尽管刘备当初白帝城托孤时就曾说过,如果刘禅不材,可取而代之,但诸葛亮却从未萌生过些微野心,始终克尽人臣之职。
从刘备托孤的内容来看,一是肯定诸葛的才干,只有他才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二是要诸葛亮在佐禅或废禅自主之间进行选择。
从刘备的本意和性格来看,他以统一天下的大业为重,他深知阿斗无能,不堪重任。
刘备许诺诸葛亮在辅禅和废禅之间进行选择,应是实情。
但这对诸葛亮的忠贞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要废禅,无论从诸葛亮的才干和威望还是权力和地位来看,都是能够做到的,而且有先帝的遗诏明喻,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从客观上看,于当时统一天下的大业也是有利的。
然而,在封建社会里,“忠贞爱国”与忠君是一致的,刘禅是刘备的嫡亲长子,又是已立太子,太子继位是继承汉统,废禅自主则是篡逆,非忠臣所为,在这二者之间,诸葛亮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辅禅继刘,且义无反顾地去做了。
诸葛亮自白帝一回到成都就立刘禅即了帝位。
此后,他上失英主,下失股肱。
刘备在时对诸葛亮深信不疑,言听计从,就连关、张有居傲之言都要受到责备,刘备自已也团结了一大批文臣武将支持诸葛亮进行政治军事斗争。
刘备驾崩之后,旧时的一批军事骨干关、张、马、黄等了相继去世,因此,斗争更为艰巨,但为完成先帝托孤之重,诸葛亮的工作也更勤勉了,真是夙兴夜寐,呕心沥血。
先是智平五路,化险为夷,接着南征夷越,七擒孟获,然后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不辞劳苦,不避艰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形象的光彩,就在于他的为当时社会所推崇备至的人格力量。
建兴十二年秋八月,诸葛亮在北伐中殒命五丈原。
作为文臣殉于职所,作为武将战死沙场,也就算“全忠”了。
可诸葛亮死后还以木像吓退魏兵,用锦襄妙计殊杀反将魏延。
他不但自已尽忠王事,他的子女们也尽殉国难,这不能不说是他忠贞言行教育影响的结果。
三国时各国都有不少的著名军师谋臣。
东吴有周瑜张昭辈,周瑜虽有谋略,但他嫉贤妒能,气量狭小,不顾联刘抗曹大计,一心泄私仇害贤良,结果反使自已被气身亡,使吴国失去股肱之臣,不可为忠。
至于张昭,大敌来临时只会鼓动君主投降,希图苟安;局势稍缓则尽出馊主意陷害贤良之士,其行为与“忠贞”挂不上号。
魏国有奇谋之士司马懿,然而就是这个鹰视狼顾的大谋士,最终夺了曹家天下,篡魏兴晋,何忠之有?而在蜀国,一方面从“三顾茅庐”到“白帝托孤”,刘备对诸葛亮礼贤下士,信任有加;另一方面从博望坡到五丈原,诸葛亮对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大厦将倾、独木难支的情况下,他执著理想,力撑危局,顽强进取,坚忍不拔,“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诸葛亮确确实实堪称“忠贞”的典型。
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构成诸葛亮形象的另一基本要素在于他的足智多谋。
他料事如神,谋略超人;下知地理,上晓天文;深谙政治,精通军事,善于外交,具有经天纬地之才。
他的形象就是智慧的化身。
第一、政治才能早在隐居隆中时,就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
初见刘备,就透辟地分析了形势,提出了占荆、据蜀、联吴、抗魏的长远的战略思想。
要刘备北让曹操占天时,东让孙权占地利,而蜀汉只能占人和。
当时刘备因为屡吃败仗,檐下借居,正走投无路,忽然有这样明眼人的指点,使他眼前豁然一亮,从心底感激佩服。
自此二人食则同桌,寝则同榻,形同鱼水。
诸葛亮不仅有隆中高论,而且能实际用兵。
第一次在博望坡就出奇制胜,以区区九千人马,一举用火烧退了曹操部将夏侯惇的十万大军。
一下子就扭转了刘备集团长期以来军事上的被动局面,同时也使得当初就对他冷眼旁观、并不服气的关羽、张飞,也不得不刮目相看、“拜服”再三。
这样,诸葛亮很快就在刘备集团中树立了威信,站稳了脚跟。
隆中对策,制定了三分天下的正确的政治路线;审时度势,建立了联吴抗曹的统一战线;扶刘兴汉,采取了顺应时代民心的斗争策略,这些都充分显示了诸葛亮杰出的政治才能。
第二、军事才能首先,作为军事理论家,诸葛亮的军事著述之多,在三国时期无人出其右:《南征》、《北出》、《兵要》、《传运》、《军令》(上、中、下)等有案可稽,《将苑》中“夫为将之道,军井未汲,将不言渴;军食未熟,将不言饥;军火未然,将不言寒;军幕未施,将不言困。
夏不操扇,雨不张盖,与众同也”这几句话,已为历代军事指挥人员(包括其他行业有识领导)奉为座右铭;其次,诸葛亮还是三国时代最出色的军事发明家。
他推演确定的八阵图,使中国传统军事阵法达到了最高峰;他发明的木牛流马,是当时军队后勤供给最先进的运输工具;他“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是当时最具杀伤力的远程武器,他的这些发明创造同样是当时无人匹敌的;当然,处在那样一个改朝换代的战乱年代,是否为军事家,主要还要看他的军事实践,即是否有过统兵打仗的经历以及他的战绩。
火烧博望后,接着又火烧新野,诸葛亮再次用火攻把曹仁、曹洪的大队人马烧得焦头烂额。
终于激起曹操重整旗鼓,统雄兵百万,率上将千员,假称帝命,逼近长江,要与东吴孙权联盟共伐刘备。
面对曹操强大的实力和声势,东吴集团文官们都主降,只有一部分武官主战。
这时,诸葛亮为了贯彻联吴抗曹的战略,又顶着危险,只身到吴,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力驳群儒,语惊四座。
接着又用激将法,智激周瑜和孙权,最终争取了东吴这个强有力的军事同盟。
然而,也就在此时,诸葛亮的精明智慧引起了周瑜的嫉妒不安,他三番五次找机会想杀掉诸葛亮。
但诸葛亮凭着他的足智多谋和豁怀大度,虚与周旋,每次都巧妙地躲过了谋害:先是周瑜派诸葛亮去乌巢劫粮,断曹操的粮道,目的是想借曹操之手杀掉诸葛亮,结果却被诸葛亮巧妙地以言相激,点破劫粮必备擒的后果,并通过鲁肃告诫周瑜应以拒曹为重,不要相互谋害。
接着是群英会,曹操派蒋干说降周瑜,不想自作聪明、愚不可及的将干反被周瑜愚弄,最终使曹操中了反间计,杀掉了自己的两员水军大将。
周瑜对此计非常得意,以为别人不知,实际早被诸葛看破。
于是周瑜再设障碍,令诸葛十天之内造十万只箭,想以此难住对方,进而对诸葛军法从事。
但诸葛亮胸有成竹,利用大雾横江,草船借箭,仅三天就赚获了曹军羽箭十万只。
后来周瑜又用苦肉计,把黄盖打得皮开肉绽,几次昏厥。
为的是借此让黄盖去诈降曹操。
周瑜这一计人人莫名其妙,就连鲁肃也蒙在鼓里,但诸葛亮却冷眼旁观,心内有数。
在周瑜安排下,阚泽密献诈降书,庞统巧授连环计,赤壁大战一切准备就绪的时候,得意中的周瑜突然大叫一声,往后便倒。
接着就口吐鲜血,卧病不起。
这时,又是洞察一切的诸葛亮看透了此时周瑜得的是心病:因为在隆冬十月,西北风正盛,东吴放火要烧北方曹操的战船,无异于玩火自焚,就在这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情况下,又是诸葛亮筑坛祭东风,这才使火烧赤壁一举告捷,直烧得曹军“强鲁灰飞烟灭”。
因此,小说中引诗说:七星坛上卧龙登,一夜东风江水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