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旅游新阶段的改革创新发展
国内外旅游业的比较研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国内外旅游业的比较研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一、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旅游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据统计,2019年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达到了15.6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了6万亿元。
国内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之一。
1. 发展历程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的历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探索阶段(1949年-1977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国内外形势的限制,旅游业处于低谷状态。
(2)发展阶段(1978年-2002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旅游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在这个阶段的前期主要是国内游,后来随着中国和世界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旅游市场也得到了迅猛发展。
(3)成长阶段(2003年-2017年):中国政府逐渐把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来发展,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逐渐形成了以住宿、餐饮、交通为主的旅游业产业链。
(4)创新阶段(2018年至今):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旅游业也开始向线上渠道和数字化转型,同时提供更多的定制化服务,以满足旅游者多样化的需求。
2. 发展现状目前国内旅游业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旅游市场主要集中在一线和省会城市,受到疫情的影响,国内旅游市场近两年呈现出了持续回暖的态势。
同时,当前国内旅游市场的消费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消费升级趋势明显:随着人们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旅游者的消费趋势向更为多元化、个性化、体验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2)线上消费增长迅速:移动支付、在线预订、在线领取门票、电子发票等线上服务正在迅速普及。
(3)旅游产品和服务互联网化:目前,国内旅游业市场转向智能化的趋势明显,提供更多的数字化、网上预订和定制化服务,旅游企业和目的地需要通过数字化手段来更好地服务、吸引和满足游客的需求。
二、国外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除了国内旅游业,国外旅游业的发展情况同样值得深入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旅游业创新创业发展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旅游业创新创业发展研究作者:魏九峰来源:《中国市场》2018年第17期[摘要]回顾过去,旅游创新创业发展表现出多种取向及模式,但也存在着双创“生态环境”发展不均衡、双创人才互联网思维不足等问题。
展望未来,进入新时代,旅游业要不断强化产业自信、行业自信、事业自信,进一步把创新创业发展为推动旅游业向深度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进一步培育融合、协同、共享的双创生态环境,培育双创人才,牢固市场观念,从而为优质旅游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新时代;旅游业;创新创业[DOI]10.13939/ki.zgsc.2018.17.054党的十九大开启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赋予了旅游发展的新机遇、新使命。
旅游业应立足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部署,让创业创新成为推动中国旅游业升级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从而推动旅游业“从高速旅游增长阶段转向优质旅游发展阶段”的转变。
1 旅游创新创业发展情况近些年旅游业围绕“推进全域旅游、引导大众休闲、体制机制改革、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绿色发展、旅游扶贫富民、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旅游投融资、产业创新与文化创意、旅游﹢与跨界合作、休闲品质与特色品牌、市场治理与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1.1 国内旅游创新创业的取向及模式在旅游创新创业热潮中,吸引了大量不同行业背景的企业和个人创业者,他们基于拥有的资源及各自的背景经验,分别在旅游平台以及不同的细分领域寻找切入点,其中智慧取向突出,主要有以下几个模式:一是基于旅游产业价值链的创业创新。
涵盖了旅游产业链条从供应到最终消费的一系列过程的各个环节,趋于细分化、专业化。
二是基于平台战略的创业创新。
依托技术手段将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产品资源进行整合,提高渠道运营商收益,丰富消费者体验,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三是基于跨界融合的创业创新。
贯彻国办发〔2015〕62号文件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贯彻国办发〔2015〕62号文件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为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62号),推动旅游投资和消费持续增长,深化旅游综合改革,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促进全省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为导向,以提高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目标,不断扩大旅游投资和消费,加快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各类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构建全域旅游格局,将山东建设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重要旅游目的地,促进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二)发展目标。
到2017年,全省旅游消费总额达到9000亿元,年均增长12.9%;城乡居民年人均出游3.8次,年均增长10.2%。
到2020年,全省旅游消费总额达到1.2万亿元,年均增长11.2%;接待国内游客9亿人次,年均增长7%;接待入境游客550万人次,年均增长3.6%;城乡居民年人均出游超过5次,年均增长10%。
旅游产品品质显著提升,旅游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全域旅游格局基本形成,全面构建起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城市、旅游度假区、旅游特色镇村等多层次的旅游目的地体系,建立安全卫生、管理规范、服务标准、基础设施完备的环境,旅游业成为全省创新发展的动力产业、协调发展的促进产业、绿色发展的先导产业、开放发展的窗口产业、共享发展的民生产业、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和“美丽文明新山东”的重要载体。
二、重点工作任务(一)以旅游目的地建设促进全域旅游发展。
1.科学编制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以旅游为主导,用全域旅游思维、生态旅游理念,编制山东省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融文化、教育、体育、交通、商贸、养生、养老于一体,增强宜居宜业宜游功能,将旅游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国土利用、环境保护规划,强化相互衔接和协调,统筹各类资源和公共服务配置。
“旅游+”都要加什么?
“旅游+”都要加什么?2016年底,国务院发布《“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实施“旅游+”战略,推动旅游与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拓展旅游发展新领域。
对此,业界专家表示,“旅游+”战略的提出有助于推进融合发展,丰富旅游供给,形成综合新动能,将进一步助力旅游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而更好地促进旅游业繁荣发展。
让更多“圈外人”参与进来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院长白长虹表示,深入实施“旅游+”战略,不仅带来旅游边界拓展,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从境内旅游到丝路旅游,而且还带来广泛发展机遇,将旅游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必将衍生出新产品、新业态,同时还带来新的观念思想,将使更多的“圈外人”参与进来,从经济产业的角度影响市场主体的感官和思维,从社会领域深刻影响公民的旅游观念与行为。
中国旅游人才发展研究院研究员范业正认为,这是落实全域旅游战略思路的体现,是通过全域旅游带动全域综合发展,对“十三五”期间旅游开发建设具有重要的引领与指导作用。
范业正表示,旅游城镇化建设完善了城市基础公共服务设施,拓展了城市休闲空间,构建了城市游憩功能;科技、人文、创意等元素融入农业推动了休闲农业科技化、特色化发展,催生了多种新型休闲业态,提高了农业经济附加值;文化创意产业、数字文化产业、文化演艺业发展与民族特色村镇建设,使得文旅产品更加丰富多彩;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示范基地和示范项目以及综合性康养旅游基地建设是养生度假旅游产/沈仲亮国内 China品与产业的重要升级;老年旅游专项规划和服务标准的制定与多样化老年旅游产品开发是迎接老年化时代到来的前瞻性工作;研学旅游的推行与游学联盟的成立,是对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支撑,是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实际上,2016年以来,国家旅游局联合有关部门陆续发布了《关于促进自驾车旅居车旅游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等多项旅游政策。
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文章属性•【公布机关】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部•【公布日期】2022.01.21•【分类】法规、规章解读正文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国务院日前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指出,“十四五”时期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保护和利用,立足构建新发展格局,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创新提升国内旅游,在国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前提下分步有序促进入境旅游、稳步发展出境旅游,着力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旅游强国建设,努力实现旅游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规划》明确“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系统观念、筑牢防线,旅游为民、旅游带动,创新驱动、优质发展,生态优先、科学利用”的原则。
到2025年,旅游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现代旅游业体系更加健全,旅游有效供给、优质供给、弹性供给更为丰富,大众旅游消费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国内旅游蓬勃发展,出入境旅游有序推进,旅游业国际影响力、竞争力明显增强,旅游强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等加快发展。
《规划》提出七项重点任务。
一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深化“互联网+旅游”,推进智慧旅游发展;二是优化旅游空间布局,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建设一批旅游城市和特色旅游目的地;三是构建科学保护利用体系,保护传承好人文资源,保护利用好自然资源;四是完善旅游产品供给体系,激发旅游市场主体活力,推动“旅游+”和“+旅游”,形成多产业融合发展新局面;五是拓展大众旅游消费体系,提升旅游消费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六是建立现代旅游治理体系,加强旅游信用体系建设,推进文明旅游;七是完善旅游开放合作体系,加强政策储备,持续推进旅游交流合作。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提升假日及高峰期旅游供给品质的指导意见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提升假日及高峰期旅游供给品质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文化和旅游部•【公布日期】2018.11.25•【文号】文旅资源发〔2018〕100号•【施行日期】2018.11.2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假日旅游正文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提升假日及高峰期旅游供给品质的指导意见文旅资源发〔2018〕10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电局、商务局(旅游局):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围绕满足人民群众旅游消费需求,着力扩大旅游产品供给,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旅游综合效益和市场满意度明显提升。
但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假日及高峰期旅游出行难、停车难、入园难、赏景难、如厕难等问题依然突出,直接影响到广大游客的体验度和舒适度。
为有效提升假日及高峰期旅游供给品质,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立足大众旅游消费特征,面向全域旅游发展需求,大力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准确把握假日及高峰期旅游集中消费规律,有效加强调控引导,推进优质供给、弹性供给、有效供给,切实提升旅游资源开发、产品建设和服务管理水平,持续推动我国旅游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美好生活需要。
二、基本原则(一)以民为本,服务为要。
把握假日及高峰期旅游时段集中、游客集中、消费集中、承载集中、压力集中的规律特征,因势利导、主动适应,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把满足广大游客对旅游美好生活的消费需求作为核心目标,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切实深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优化服务效果。
(二)标本兼治,由标及本。
坚持问题导向,瞄准突出短板弱项,有效施策应对,加大假日及高峰期旅游产品弹性供给,通过增加临时设施、及时引导分流、增加人员力量、延长游览开放时间等有效手段,整合配置多方资源,努力提升游客的体验度、舒适度。
中国旅游经济蓝皮书:大众旅游从初级阶段向中高级阶段演化
中国旅游经济蓝皮书:大众旅游从初级阶段向中高级阶段演化——2015《中国旅游经济蓝皮书(No.7)》研究成果2015年1月9日,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了第7部中国旅游经济蓝皮书《2014年中国旅游经济运行分析和2015年发展预测》。
报告认为,2014年,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和国内宏观经济企稳的背景下,我国旅游经济顶住下行压力,旅游市场“两升一降”,旅游投资继续快速增长,旅游产业运行较为景气,旅游发展向大众旅游中高级阶段演化的趋势更为明显。
一、2014年旅游经济稳中有进(一)旅游日益成为老百姓常态化生活方式,国内旅游消费需求平稳增长在宏观经济企稳和旅游日益成为老百姓常态化生活方式的背景下,国内旅游消费需求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预计2014年全年国内旅游36.4亿人次,国内旅游总收入3.1万亿元,分别比上一年增长11.6%和16.7%。
大众旅游从初级阶段向中高级阶段演化的特征更加明显:(1)长假对旅游经济的拉动作用在减弱,小长假、暑期旅游需求快速增长,社会对于节假日安排、带薪休假落实更加关注;(2)中低消费仍然是主体;(3)半数以上的国内游客全年旅游花费处于500-2000元的水平,景区门票等刚性消费仍受关注;(4)旅游需求日益多样化,除了传统的风景名胜观光以外,主题性的观光旅游,以及温泉、滑雪、自行车、邮轮等和康体、休闲度假相结合的旅游得到较快发展,探险、极限运动、极地等特种旅游也悄然兴起;(5)信息技术进一步改变旅游者的行为方式,互联网和手机成为多数游客获取信息和预订购买的主要渠道;(6)游客对目的地的整体环境、公共服务和商业接待设施的关注程度日益增强,雾霾天气、安全性等因素对人们出游决策正在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二)入境旅游降幅收窄,出境旅游保持快速增长由于全球经济尚未完全从金融危机中复苏,我国旅游价格竞争力减弱,各国和地区加大对旅游客源的争夺力度,加上我国入境旅游市场进入成熟阶段,以及大范围雾霾天气、环境污染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我国入境旅游复苏乏力。
如何实现旅游转型升级
如何实现旅游转型升级当前,旅游业的转型升级表现出很多新的内容,这也构成了现阶段旅游发展的重要特征。
总体来看,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很难用单一的模式进行描述。
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旅游业的转型升级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尽管观光旅游仍然是我国旅游市场,特别是大众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不再是市场的唯一主体,休闲度假旅游、特种旅游、康体旅游、商务旅游等新型旅游产品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的旅游产品类型更加丰富。
同时像东莞等地“商务+温泉”、“商务+高尔夫”等旅游模式的出现,标志着各种旅游产品组合的方式也更加多元。
已经完成了从入境旅游一枝独秀到入境、国内、出境三大市场协调发展的阶段。
在这一进程之中,国内旅游因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对于扩大内需的独特作用,正在中国三大市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而出境旅游不仅对于平衡贸易,缓解经济摩擦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许多旅行社重要的利润来源;此外,中国公民在出境旅游之前和之后在国内发生的消费(比如为出境旅游而在国内购买的一些旅游用品),同样也对扩大内需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旅行社组织的团队旅游继续稳步增长的同时,散客旅游已经成为旅游方式的主体。
特别是自驾车旅游的兴起,使得旅游方式的总体格局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而俱乐部旅游、网上拼团旅游等新的旅游方式在年轻人中也是大受欢迎。
信息化对于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可以预见,未来信息化对旅游者的出游方式、旅游企业的经营方式和旅游行政部门的管理方式将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顺应这一潮流,是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应有之义。
由于旅游次数的增加和旅游经验的成熟,其对旅游产品、旅游服务的要求明显提高。
过去“西游记宫”式的产品已经不可能有市场空间,一般化的旅游服务也更难赢得旅游者的认同。
这迫使旅游经营者加快创新步伐,提高服务质量。
而这也成为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
如何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一、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基本认识转型升级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经济的转型升级,二是产业的转型升级,三是企业自身的转型升级。
中国旅游新业态的发展
旅游新业态——京郊农家乐一.趋势分析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最富活力和最具潜力的朝阳产业,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旅游业步入了新的大发展大变革时期,中国旅游业发展也呈现出新的特征和趋势。
各种旅游新业态的大量涌现,正在成为旅游发展的新生力量和新的价值增长点。
人口结构、游客扩张、边境控制等关键的巨大变化,对未来旅游业特别是旅游新业态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到2030年,亚洲区域中产阶级的人数将进一步扩张,达到32.2亿,占全球中产阶级人口的2/3,这意味着旅游业将从简单地拉动旅游需求向更加深入地管理旅游业转变,如何创建新的产品和服务来吸引游客。
同时,面对游客不断扩张的需求,政府在全力支持旅游行业时还需提供资金来促进其发展,并通过一个有效的协调系统来解决签证或是新业态出现的准入问题。
对于旅游业的有效管理,除衡量游客数量外,还需考虑游客停留天数、游客花费金额等其他指标。
此外,通过边境控制这个简单的测量方法,可以更好地衡量旅游业的发展,更好地了解旅游的市场。
世界旅游专家罗伯特·巴苏克表示,根据预测,旅游业在2030年将会创造超过10亿元的收入,中国未来有望成为全球第一大旅游客源国,也会成为全球旅游业的领军国家。
因此,对未来旅游业发展的管理将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当前旅游的趋势就是要为更多的人提供更好的体验。
如何将旅客与当地的社会连接在一起,是目前面临的一个挑战。
有在线调查表明40%的人都是通过移动设备预定行程,每一个旅游目的地都要认真对待这个趋势,使其产品和服务必须在网络上得以体现,这也会重新塑造整个旅游行业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
如今我国已迎来了国民休闲时代,旅游消费日益大众化,年人均出游率已经从10年前的不到一次,发展到超过两次,成为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并成为世界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最大的出境旅游消费国。
在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调整中,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已经由“重要产业”提升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成为推动我国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发展旅游业的建议
发展旅游业的建议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日趋完善。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日益增长的大众化、多样化消费需求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为充分发挥旅游业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现就加快发展旅游业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加强统筹协调,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破除体制机制性障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坚持以国内旅游为重点,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坚持因地制宜,突出优势,推动各地旅游业特色化发展;坚持节能环保,合理利用资源,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旅游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国内旅游人数达33亿人次,年均增长10%;入境过夜游客人数达9000万人次,年均增长8%;出境旅游人数达8300万人次,年均增长9%。
旅游消费稳步增长,城乡居民年均出游超过2次,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0%。
经济社会效益更加明显,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提高到%,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
每年新增旅游就业50万人。
旅游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力争到2020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基本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
二、主要任务(四)深化旅游业改革开放。
放宽旅游市场准入,打破行业、地区壁垒,简化审批手续,鼓励社会资本公平参与旅游业发展,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依法投资旅游产业。
创新驱动中国旅游业转型升级
6 0
产 业经济
费转向精神性消费 , 旅游消费需求将快速增长 ; 而 当人均 G D P超过 5 O O 0 美元时 , 国际出游动机强烈 , 集观光 、 休闲和 度假于一体的复合体验成为旅游的主体。2 0 0 8年我 国人
均G D P折合美元跨过 3 O O 0 美元关 口, 旅游业 步人快速发
[ 关键词 ] 旅游业 中图分类号 : 9 2 0 3 — 0 6 7 0 ( 2 0 1 3 ) 0 9— 0 0 6 0— 5
文献标识码 : A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 断发展和人 民生活水平 的 日 益提高 , 旅游越来越关 系到大众的切身利益和根本利益,
产 业 经 济
创 新驱 动 中国旅 游 业转 型 升级
●张 栋
[ 内容提要] 中国旅游业用了不到四分之一世 纪的时间, 赶超了许 多国家旅游业的发展步伐 , 实现 了市场 规模的持续扩大和发展地位的不断攀升 , 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自2 O 0 8年我国人均 G D P跨过
3 O O O美元 关 口以 来, 在 全球 经 济增 长放 缓 、 国家扩 大 内需 、 发 展 现代 服 务 业 的 背景 下 , 旅 游 产 业转 型 升级 的要 求 更加 迫切 , 对智 力服 务 的需 求也 更加 旺盛 。旅 游业要 实现 科 学 、 健康 和持 续 发展 , 必 须高度 重视 旅 游 策 划 、 规划、 设计 、 运营、 营销 、 管理 等环 节 , 以创新 促进 发展 理念 的提 升 、 发 展 方 式的转 变 、 发 展 效率 的提 高。
过去我们往往关注投资 , 而忽略 了投智。事实上, 要
实现旅游产业的科 学、 健康和持续发展 , 必须高度重视旅 游策划 、 规划 、 设计、 运营、 营销 、 管理等环节 , 这是旅游业健 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智能中枢。因此 , 注重引入智力服务 将有力地推进我国旅游业转型升级的进程。 当前我国旅游产业 已经进入了转型升级 、 提质增效 的 关键阶段 , 面对新机遇 、 新 目标、 新路径和诸多严峻挑战, 旅 游产业 的发展战略、 增长模式 、 产品结构 、 经营理念 、 运营方
年度总结景区发展方向(3篇)
第1篇一、转型升级,提升品质面对市场变化和游客需求,景区积极进行转型升级,提升整体品质。
首先,景区加大投入,优化基础设施,提升游客体验。
如广州塔旅游区投入超30亿元进行整体打造,全面优化旅游基础设施。
其次,景区注重文化内涵,挖掘地方特色,丰富旅游产品供给。
通过举办特色文化活动、打造特色景点,提升景区的文化品位。
二、智慧旅游,创新服务随着科技的发展,智慧旅游成为景区发展的新趋势。
2024年,景区在智慧旅游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一是完善旅游信息基础设施,提升产品服务、企业治理等的智慧化水平;二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精准营销和个性化服务;三是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旅游体验,为游客提供便捷、舒适的旅游环境。
三、文旅融合,拓展市场文旅融合成为景区发展的新方向。
2024年,景区积极推动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实现资源互补、优势叠加。
一方面,景区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打造旅游线路,拓展客源市场;另一方面,景区借助文化活动、节庆活动等,提升知名度,吸引游客。
四、市场管理,规范经营景区市场管理得到加强,规范经营成为发展的重要保障。
2024年,景区在市场管理方面取得以下成果:一是完善服务质量标准体系,提高服务质量;二是加强第三方质量评价,确保游客满意度;三是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五、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景区在发展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2024年,景区在以下方面取得成效:一是加大生态投入,实施生态修复工程;二是开展环保宣传,提高游客环保意识;三是推动绿色旅游,倡导低碳出行。
总之,2024年,我国旅游景区在转型升级、智慧旅游、文旅融合、市场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新的一年里,景区将继续把握发展机遇,以满足游客需求为核心,不断提升景区品质,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第2篇2023年,在全球疫情逐渐得到控制、旅游市场逐步回暖的背景下,我国旅游景区在运营管理和发展方向上呈现出以下几大趋势:一、丰富旅游产品供给为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景区在产品供给上不断创新。
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2016年,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表示,进入新的发展时期,须转变旅游发展思路,变革旅游发展模式,推动我国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
全域旅游是伴随旅游业从传统的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转型升级过程,从景区旅游向旅游目的地发展的要求,全新定位的一种新的区域旅游发展理念。
伴随旅游发展实践,全域旅游是新时期、新常态、新思维、新阶段下旅游发展战略的再定位,同时,是一场全新认识、又是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
全域旅游核心发展理念:1、全地域:整合地域范围内的全部吸引物要素,将整个地域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来打造;2、全领域: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形成“农业围绕旅游增价值,工业围绕旅游出产品,服务业围绕旅游成规模”的泛旅游产业格局;3、全要素:不仅要完善“食、住、行、游、购、娱”传统旅游要素,还要培育“商、养、学、闲、情、奇”新兴旅游要素,带给游客完美的旅游体验。
4、全方位: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破除壁垒,实现多规合一,公共服务一体化,旅游监管全覆盖,实现产品营销与目的地推广的有效结合。
5、全过程:实现游客整个旅行中的全程化服务。
为游客打造“食有特色、住有选择、行之方便、游之尽兴、购之丰富、娱之快乐”的完美之旅,为游客带来“商务、养生、研学、休闲、情感、探奇”等多元化的“旅游盛宴”。
6、全行业:充分调动各行各业对旅游发展的积极性,都要找到自己位置,怎么做?如何做?都是围绕旅游业。
7、全时间:实现全年旅游,春夏秋冬各有特色,淡季不淡,旺季更旺转变。
8、全社会:引导社会各个层面,调动社会大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全民共同参与,出谋献策,建言出力,都来投入建设旅游。
9、全产业:创新业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与地域文化融合,与特色资源融合,与大网络空间融合,力求在泛旅游发展的黄金时代赢取主动,谋求产业转型新跨越。
10、全空间:以旅游为导向整合资源,全新资源利用,所有地方而不是单独景区旅游,最终实现从小旅游格局向大旅游格局转变。
十四五旅游发展规划
“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环境(一)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文化和旅游行业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繁荣发展大众旅游,创新推动全域旅游,着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旅游业进一步融入国家战略体系。
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更为巩固。
“十三五”以来,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跨界融合、协同发展,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新业态不断涌现,旅游业对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更加凸显。
旅游成为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的刚性需求。
“十三五”期间年人均出游超过4次。
人民群众通过旅游饱览祖国秀美山河、感受灿烂文化魅力,有力提升了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旅游成为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旅游演艺、文化遗产旅游等蓬勃发展,旅游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发挥了更大作用。
旅游成为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重点旅游城市纷纷将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先导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为旅游业营造优质发展环境。
旅游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领域。
各地区在严格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科学合理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特色旅游道路。
旅游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生力军。
各地区在推进脱贫攻坚中,普遍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进一步夯实了乡村振兴的基础。
旅游成为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渠道。
“十三五”期间,出入境旅游发展健康有序,年出入境旅游总人数突破3亿人次。
“一带一路”旅游合作、亚洲旅游促进计划等向纵深发展,旅游在讲好中国故事、展示“美丽中国”形象、促进人文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3年景区旅游体制改革方案
2023年景区旅游体制改革方案____年景区旅游体制改革方案一、前言____年是我国实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旅游业发展迎来的新机遇之年。
为了推动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我国决定对景区旅游体制进行全面改革。
本方案旨在通过改革,逐步解决目前景区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构建更加完善的景区旅游体制,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
二、改革目标1.优化景区旅游资源配置,加强对景区的规划和管理,提高景区开发利用效益;2.建立健全景区旅游市场体系,提升景区服务质量和水平;3.完善景区旅游管理体制,强化景区管理能力和监管力度;4.提升景区旅游产业的竞争力,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
三、改革方案1.优化景区资源配置(1)加强对全国重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制定并实施旅游发展规划,合理确定景区的数量、规模和功能定位;(2)推进景区地区的资源整合,促进景区联合开发和旅游产品的创新;(3)加强景区规划和建设管理,严格控制新建景区的数量和规模,合理规划景区的布局和功能结构。
2.建立健全景区旅游市场体系(1)完善旅游产品供给侧结构,鼓励旅游企业创新产品和服务,提升景区的核心竞争力;(2)加强景区旅游产品的标准化建设,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体验;(3)推动景区旅游市场的开放和竞争,促进政府、企业和游客的多方共赢。
3.完善景区旅游管理体制(1)建立健全景区旅游管理机构,明确责任和权限,加强对景区的综合管理和服务;(2)加强对景区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景区服务质量和水平;(3)建立健全景区投诉处理机制和纠纷调解机制,保护游客合法权益。
4.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1)加强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业从“大众性”向“特色性”转变,提升旅游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2)加大对旅游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旅游业的智能化发展;(3)鼓励旅游企业加强国际合作,拓展出境旅游市场。
四、改革保障1.加强政策支持(1)制定景区旅游发展的扶持政策,鼓励企业投资发展,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2)建立专项资金扶持机制,用于景区旅游资源开发、维护和宣传;(3)加大财政投入,保障景区旅游管理和服务的经费需求。
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改革举措
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改革举措一、关于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成都市:以龙门山、龙泉山两个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为试点重点,建立完善了统筹推进机制。
探索“五个一”统筹推进机制,初步形成“统分结合”发展模式。
下一步,要着力在功能区体制创新上取得新突破:1、创新旅游管理体制。
进一步完善“功能区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相关市(县)为实施主体、统规分建”的功能区统筹推进机制。
2、创新旅游资源开发管理体制。
实行旅游资源开发分类管理,稀缺遗产旅游资源由政府主导开发,大众旅游资源全面对外开放。
3、创新旅游投融资机制。
按照“一个功能区一个平台公司”的思路,组建功能区建设开发平台公司。
秦皇岛市:成立了旅游发展委员会,书记、市长亲自挂帅,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下设办公室,为常设机构,每两个月召开一次旅发委会议,调度督导重点工作。
创新旅游机制体制,在探索休闲旅游产业聚集区建设上实现突破。
以425平方公里北戴河新区的开发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推进旅游业机制体制改革创新,探索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旅游产业聚集区建设、旅游产业功能分区和集约化发展新模式。
舟山市:在深化旅游体制机制改革上先行先试。
探索组建风景旅游一体化管理体制,将原城建部门的风景名胜区管理职能划归市旅游管理委员会,强化对旅游资源的管理、开发和保护,强化对旅游项目的审批、监管职能。
探索整合相关部门的涉旅职能。
进一步加强行业协会建设。
探索组建新的投融资平台。
张家界市:开展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旅游目的地协调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问题,建立协调统一的大旅游工作格局。
具体措施包括:1、以旅游资源结构和空间布局为基础,突破旅游资源分别隶属地方政府和行政部门的现行管堙体制,适当调整行政管理区域和权限;2、按照旅游要素有效配套的要求,设立张家界市旅游产业发展先导区,规划相应的功能空间,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进行城市旅游产业配套建设和管理创新试点;3、实施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机构改革,强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统筹旅游产业发展、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和促进客源市场拓展的综合协调行政工作职能等,建立大旅游工作格局。
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作者:武琪来源:《财经界》2014年第09期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进一步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提出到2020年,境内旅游总消费额要达到5.5万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出游4.5次,旅游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
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背景发生了重大变化,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重建设、轻管理,重硬件、轻软件,重规模、轻品质,重开发、轻保护等问题仍较为突出;二是政府过度参与,市场机制未能发挥决定性作用;三是部分景区景点门票价格过高,景区公益属性体现不足;四是当地居民没有合理分享旅游发展的收益,旅游综合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强化;五是旅游市场秩序和服务质量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较大差距。
面对新形势,制订出台针对性强、更细更实的政策措施,对进一步激发市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活力和潜力、促进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意见》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旅游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是增强旅游发展动力。
深化旅游改革,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大力拓展入境旅游市场,增强旅游发展动力;二是拓展旅游发展空间。
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创新文化旅游产品,积极开展研学旅行,大力发展老年旅游,扩大旅游购物消费,拓展旅游发展空间;三是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完善旅游交通服务,保障旅游安全,加强市场诚信建设,规范景区门票价格,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针对当前我国旅游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意见》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一是将带薪休年假制度落实情况纳入各地政府议事日程,作为劳动监察和职工权益保障的重要内容。
在教学实践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学校可结合实际调整安排放假。
二是各级政府要重视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中央政府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重点景区、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生态旅游等旅游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
晋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2018山西省旅游发展大会精神推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实施意见
晋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2018山西省旅游发展大会精神推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晋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8.12.17•【字号】市政办发〔2018〕103号•【施行日期】2018.12.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旅游综合规定正文晋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2018山西省旅游发展大会精神推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实施意见市政办发〔2018〕103号各县(区、市)人民政府,市直有关单位:2018全省旅游发展大会上提出“山西到2020年初步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作为第一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发展全域旅游是晋中顺应大众旅游发展新趋势、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抉择,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
为全面贯彻落实2018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精神,着力推动晋中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将旅游业培育成为我市战略性支柱产业,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冲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目标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5号)、《国家旅游局关于印发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的通知》(旅发〔2017〕79号)和《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验收细则》,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以满足大众化、多样化旅游需求为导向,按照市委、市政府打造“双亿产业”的目标,力争到2019年,全市年游客接待量达到1亿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000亿元以上,率先通过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验收。
二、完成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任务(一)完善全域旅游规划以“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突出“山西省级旅游集散中心、中国国家文化公园、国际知名的文化旅游与休闲度假目的地”三大发展定位,把旅游业打造成为全市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在晋中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基础上,督促各县(区、市)编制全域旅游发展行动方案,统筹太行板块、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旅游公共服务、智能自驾旅游等各类专项规划。
新时代全域旅游发展问题及对策——以苏家屯全域旅游调查研究为例
社科研究7作者简介:黄艺星(1989— ),女,朝鲜族,辽宁沈阳人,法学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党史党建理论、政治法律理论。
发展全域旅游是推动和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加快建设沈阳生态经济强区,实现“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的必然选择;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手段。
在国家战略与省市层面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国家推进“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工作”的背景下,苏家屯区找准自身特色、创新发展,将发展全域旅游作为我区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战略决策。
一、全域旅游发展现状分析苏家屯区正迎来开放峰值,正成为沈阳振兴发展的关注焦点、发展重点、投资热点。
第一,全域旅游区位条件尽展优势。
位居沈阳经济区几何中心,枢纽型交通极其便利。
第二,全域旅游发展机遇正当其时。
近期,借势国家、辽宁省、沈阳市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契机,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创新、旅游供给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优化、旅游品牌建设等工作。
第三,全域旅游市场定位潜力突出。
苏家屯区位优势明显,存在较大市场空间,能对周边区域形成辐射,可打造成为服务于周边地区的沈阳“新城市客厅”,以满足沈阳、辽宁乃至东北亚地区旅游市场需求。
第四,全域旅游产业体系发展完善。
域内拥有国家AAA级旅游景区4家,AA级旅游景区1家,涵盖生态、乡村、工业等多种类型,已构成基础业态体系。
第五,全域旅游竞争格局逐渐清晰。
恒大文化旅游城项目正式落户,该项目的引领和示范效应现已充分显现,全域投资吸引力和商业价值已显著提升。
二、全域旅游发展存在问题第一,旅游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不够。
苏家屯区东、西部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均不到位,接待能力差。
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与游客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落后的服务条件难以留住游客。
第二,城乡环境优化,旅游氛围感知弱。
对东、西部旅游通过平面、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进行宣传报道的次数较少,利用新媒体宣传推介工作不到位,举办大型旅游节庆活动不足,曝光度有限,知名度不高,宣传效果不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在科学研判我国大众旅游从初级阶段向中高级阶段演化的市场趋势和产业格局基础上,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旅游业的改革、创新和发展作出总体战略部署,为“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供了重要指导。
2009年,我们在国民人均出游率首次突破2次等数据和中外历史比较的基础上,得出了我国旅游业正式进入大众旅游初级阶段的判断。
过去五年的发展历程表明,大众旅游和国民休闲越来越呈现“日常化”的特征:一方面,旅游开始进入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选项;另一方面,游客开始进入本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空间。
预测数据表明,2014年我国旅游经济特别是国民旅游市场依然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态势:境内旅游36.3亿人次,消费支出3.1万亿元,出境旅游1.16亿人次,海外花费1550亿美元。
由此可以计算出两个很值得关注的数据,一是人均出游率已经接近3次,二是人均每次境内旅游消费850元。
这些数据充分表明我国旅游市场的基础是国民大众的日常消费,而不是所谓的高端消费。
社会投资、科技应用和年轻人主导的商业模式创新正在改变旅游产业运行格局,新型市场主体开始加速成形。
近年来,国际资本、民营资本和社会资本纷纷加大旅游投资力度,迪士尼、环球影城、皇家加勒比等国际一线旅游运营商,万达、海昌、长隆等战略投资者,携程、去哪儿、同程等新型旅行服务商,铂涛、华住、如家、布丁等酒店集团,以及风险投资的蚂蜂窝、在路上、世界邦、百程网等创业群体,正在与港中旅、国旅、中青旅、华侨城、锦江、首旅、岭南、杭旅等大型国有旅游集团一起构成了更加多元、更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旅游发展的社会环境更加优化。
近年来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等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在不断提升旅游业战略地位的同时,有力促进了整体发展环境的优化。
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对发展旅游业高度重视,31个省(区、市)把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其中24个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
许多省区市出台了“含金量”很高的政策文件,在综合性协调机构设立、行政主管部门编制、发展经费保障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突破。
与旅游发达国家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望和期待相比,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水平还有较大的改革、创新与发展空间,特别是重建设、轻管理,重硬件、轻软件,重规模、轻品质,重开发、轻保护等问题急需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过去我们更多强调旅游业的特殊性,坚持“政府主导、适度超前”。
现在,如何处理好大众旅游和国民休闲时代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当代旅游发展理论指导产业实践,旅游行业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
地方旅游发展中还存在着过于依赖门票经济,部分景区景点门票价格过高等问题,旅游市场秩序和服务质量与广大游客的期待还有较大差距。
打着发展旅游的旗号跑马圈地、占用农民土地、破坏环境和资源的行为仍时有发生。
旅游者在旅游区乱刻乱画、随地吐痰、乱丢垃圾等不文明旅游行为频频见诸媒体。
这些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中央在发展旅游的指导思想、发展方式和具体政策措施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
《意见》明确提出“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意味着国家关于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所有政策都适用于旅游业,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更加良好的政策环境。
从这个定位出发,文件深化了旅游业与扩大消费、旅游业与“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布局的认识。
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是适应人民群众消费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对于扩就业、增收入,推动中西部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和生态环境改善,意义重大。
《意见》在科学定位和深化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旅游业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性要求。
第一,着力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使旅游开发向集约节约和环境友好转型。
第二,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
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加快推进旅游产品转型升级,引导开发适应大众市场需要的旅游产品,大力发展老年、民俗、养生、医疗、研学等旅游产品,努力完善旅游产品体系。
第三,旅游服务向优质高效提升。
新时期旅游业的发展,在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的同时,要加大公共服务和人才培养的投入,加强旅游市场监管,严厉打击乱涨价、“黑导游”和强迫消费等行为,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旅游服务,让老百姓能够放心消费、满意消费。
为实现上述目标,旅游业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改革的中心任务就是要让市场在旅游业资源配置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要进一步明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增强政府在培育消费市场、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的功能,引导市场供给和大众市场需求相适应。
从对内开放来说,要推动旅游市场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发挥市场这只手的作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从对外开放来说,要进一步深化对外合资合作,引进国外的先进经营管理经验,促进我国旅游企业“走出去”,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