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加工表面粗糙度及其影响因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机械加工表面粗糙度及其影响因素
摘要:在现代工业生产中,许多制件的表面被加工而具有特定的技术性能特征,诸如:制件表面的耐磨性、密封性、配合性质、传热性、导电性以及对光线和声波的反射性,液体和气体在壁面的流动性、腐蚀性,薄膜、集成电路元件以及人造器官的表面性能,测量仪器和机床的精度、可靠性、振动和噪声等等功能,而这些技术性能的评价常常依赖于制件表面特征的状况,也就是与表面的几何结构特征有密切联系。

因此,控制加工表面质量的核心问题在于它的使用功能,应该根据各类制件自身的特点规定能满足其使用要求的表面特征参量。

不难看出,对特定的加工表面,我们总希望用最(或比较)恰当的表面特征参数去评价它,以期达到预期的功能要求;同时我们希望参数本身应该稳定,能够反映表面本质的特征,不受评定基准及仪器分辨率的影响,减少因对随机过程进行测量而带来参数示值误差。

关键词:机械加工表面粗糙度表面质量物理因素
1. 绪论
1.1机械加工表面粗糙度历史
表面粗糙度标准的提出和发展与工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它经历了由定性评定到定量评定两个阶段。

表面粗糙度对机器零件表面性能的影响从1918年开始首先受到注意,在飞机和飞机发动机设计中,由于要求用最少材料达到最大的强度,人们开始对加工表面的刀痕和刮痕对疲劳强度的影响加以研究。

但由于测量困难,当时没有定量数值上的评定要求,只是根据目测感觉来确定。

在20世纪20~30年代,世界上很多工业国家广泛采用三角符号(▽)的组合来表示不同精度的加工表面。

为研究表面粗糙度对零件性能的影响和度量表面微观不平度的需要,从20年代末到30年代,德国、美国和英国等国的一些专家设计制作了轮廓记录仪、轮廓仪,同时也产生出了光切式显微镜和干涉显微镜等用光学方法来测量表面微观不平度的仪器,给从数值上定量评定表面粗糙度创造了条件。

从30年代起,已对表面粗糙度定量评定参数进行了研究,如美国的Abbott就提出了用距表面轮廓峰顶的深度和支承长度率曲线来表征表面粗糙度。

1936年出版了Schmaltz论述表面粗糙度的专著,对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和数值的标准化提出了建议。

但粗糙度评定参数及其数值的使用,真正成为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标准还是从40年代各国相应的国家标准发布以后开始的。

1.2表面粗糙度标准中的基本参数定义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对外开放与技术合作的需要,我国对表面粗糙度的研究和标准化愈来愈被科技和工业界所重视,为迅速改变国内表面粗糙度方面的术语和概念不统一的局面,并达到与国际统一的作用,我国等效采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有关的国际标准制订了GB3505-1983《表面粗糙度术语表面及其参数》。

GB3505专门对有关表面粗糙度的表面及其参数等术语作了规定,其中有三个部分共27个参数术语:
与微观不平度高度特性有关的表面粗糙度参数术语。

其中定义的常用术语为: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轮廓均方根偏差Rq、轮廓最大高度Ry和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Rz等11个参数。

与微观不平度间距特性有关的表面粗糙度参数术语。

其中有轮廓微观不平度的平均间距Sm、轮廓峰密度D、轮廓均方根波长 q以及轮廓的单峰平均间距S等共9个参数。

与微观不平度形状特性有关的表面粗糙度参数术语。

这其中有轮廓偏斜度Sk、轮廓均方根斜率 q和轮廓支承长度率tp等共5 个参数。

2. 精密加工表面性能
2.1精密加工表面性能评价的内容及其迫切性
表面粗糙度参数这一概念开始提出时就是为了研究零件表面和其性能之间的关系,实现对表
面形貌准确的量化的描述。

随着加工精度要求的提高以及对具有特殊功能零件表面的加工需求,提出了表面粗糙度评价参数的定量计算方法和数值规定,同时这也推动了国家标准及国际标准的形成和发展。

在现代工业生产中,许多制件的表面被加工而具有特定的技术性能特征,诸如:制件表面的耐磨性、密封性、配合性质、传热性、导电性以及对光线和声波的反射性,液体和气体在壁面的流动性、腐蚀性,薄膜、集成电路元件以及人造器官的表面性能,测量仪器和机床的精度、可靠性、振动和噪声等等功能,而这些技术性能的评价常常依赖于制件表面特征的状况,也就是与表面的几何结构特征有密切联系。

因此,控制加工表面质量的核心问题在于它的使用功能,应该根据各类制件自身的特点规定能满足其使用要求的表面特征参量。

不难看出,对特定的加工表面,我们总希望用最(或比较)恰当的表面特征参数去评价它,以期达到预期的功能要求;同时我们希望参数本身应该稳定,能够反映表面本质的特征,不受评定基准及仪器分辨率的影响,减少因对随机过程进行测量而带来参数示值误差。

但是从标准制定的特点和内容上我们容易发现,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特别是新型表面加工方法不断出现和新的测量器具及测量方法的应用,标准中的许多参数已无法适应现代生产的需求,尤其是在一些特殊加工场合,如精加工时,用不同方法加工得到的Ra值相同(或很相近)的表面就不一定会具有相同的使用功能,可见,此时Ra值对这类表面的评定显得无能为力了,而且传统评定方法过于注重对高度信息做平均化处理,而几乎忽视水平方向的属性,未能反映表面形貌的全面信息。

工业生产的飞速发展迫切需要更加行之有效且适应性更强的表面特征评价参数的出现,为解决这一矛盾,各国的许多学者都在这方面加大研究力度,以期在不远的将来制订出一套功能特性显著的参数。

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参数爆炸”,同时也防止大量相关参数的出现,要做到用一个参数来评价多个性能特性,用数量很少的一组参数实现对表面的本质特征的准确描述。

3.机械加工表面质量
机械加工后零件表面层的微观几何结构及表层金属材料性质发生变化的情况。

经机械加工后的零件表面并非理想的光滑表面,它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粗糙波纹、冷硬、裂纹等表面缺陷。

虽然只有极薄的一层(0.05~0 .15mm),但对机器零件的使用性能有着极大的影响;零件的磨损、腐蚀和疲劳破坏都是从零件表面开始的,特别是现代化工业生产使机器正朝着精密化、高速化、多功能方向发展,工作在高温、高压、高速、高应力条件下的机械零件,表面层的任何缺陷都会加速零件的失效。

因此,必须重视机械加工表面质量。

3.1机械加工表面质量的含义
机器零件的加工质量不仅指加工精度,还包括加工表面质量,它是零件加工后表面层状态完整性的表征。

机械加工后的表面,总存在一定的微观几何形状的偏差,表面层的物理力学性能也发生变化。

因此,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包括加工表面的几何特征和表面层物理力学性能两个方面的内容。

3.1.1 加工表面的几何特征
加工表面的微观几何特征主要包括表面粗糙度和表面波度两部分组成,如图5—1所示。

表面粗糙度是波距L小于1mm的表面微小波纹;表面波度是指波距L在1~20mm之间的表面波纹。

通常情况下,当L/H(波距/波高)﹤50时为表面粗糙度,L/H=50~1000时为表面波度。

表面粗糙度表面粗糙度主要是由刀具的形状以及切削过程中塑性变形和振动等因素引起的,它是指已加工表面的微观几何形状误差。

表面波度主要是由加工过程中工艺系统的低频振动引起的周期性形状误差(图5—1中L 2/H 2 ),介于形状误差(L 1/H 1﹥1000)与表面粗糙度(L 3/H 3﹤50)之间。

3.1.2加工表面层的物理力学性能
表面层的物理力学性能包括表面层的加工硬化、残余应力和表面层的金相组织变化。

机械零件在加工中由于受切削力和热的综合作用,表面层金属的物理力学性能相对于基本金属的物理力学性能发生了变化。

图5—2a所示为零件表面层沿深度方向的变化。

最外层生成有氧化膜或其他化合物,并吸收、渗进气体粒子,称为吸附层。

吸附层下是压缩层,它是由于切削力的作用造成的塑性变形区,其上部是由于刀具的挤压摩擦而产生的纤维层。

切削热的作用也会使工件表面层材料产生相变及晶粒大小变化。

表面层的加工硬化
表面层的加工硬化一般用硬化层的深度和硬化程度N来评定:
N= [ (H-H 0 )/ H 0]×l00%
式中H ——加工后表面层的显微硬度;
H 0——原材料的显微硬度。

表面层金相组织的变化
在加工过程(特别是磨削)中的高温作用下,工件表层温度升高,当温度超过材料的相变临界点时,就会产生金相组织的变化,大大降低零件使用性能,这种变化包括晶粒大小、形状、析出物和再结晶等。

金相组织的变化主要通过显微组织观察来确定。

表面层残余应力
在加工过程中,由于塑性变形、金相组织的变化和温度造成的体积变化的影响,表面层会产生残余应力。

目前对残余应力的判断大多是定性的,它对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大小取决于它的方向、大小和分布状况。

通过详细分析切削加工工件时,工件已加工表面粗糙度产生的各种原因,并对产生表面粗糙度的因素逐一分析,从而找出减小表面粗糙度的具体措施,为提高工件的表面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3.2 表面粗糙度产生的原因
3.2.1 几何因素
由于刀具切削刃的几何形状、几何参数、进给运动及切削刃本身的粗糙度等原因,未能将被加工表面上的材料层完全干净地去除掉(只有当刀具上带有刀具的副偏角k'r=0的修光刃、且进给量小于修光刃宽度时,理论上才不产生残留面积),在已加工表面上遗留下残留面积,残留面积的高度构成了表面粗糙度Rz。

当f≤2r sin 'r,残留面积是由圆弧过渡刃构成。

此时
式中:f——进给量,mm/r;
r ——刀尖圆弧半径。

当2r sin 'r≤f≤(r /sin 'r)[1-cos( r+ 'r],残留面积是由刀尖圆弧过渡刃和直线副切削刃构成。

此时
Rz=r [1-sin( 'r+ )]×1,000
sin =1-(f/r )sin 'r
式中 r, 'r——刀具的主偏角、副偏角。

当f>(r /sin 'r)[1-cos( r+ 'r)],残留面积是由刀尖圆弧过渡刃和二直线主、副切削刃构成。

此时
当r →0时,残留面积是由主、副2条直线切削刃构成。

此时
刀具切削刃的粗糙度由于直接复映在加工表面上,所以刀具切削刃的粗糙度值,应低于加工表面要求的粗糙度值。

实际上加工表面的粗糙度总是大于按以上计算的残留面积的高度,只有切削脆性材料或高速切削塑性材料时,实际加工表面的粗糙度才比较接近残留面积的高度,说明影响表面粗糙度
的还有其他原因。

3.3表面粗糙度理论的新进展
表面形貌评定的核心在于特征信号的无失真提取和对使用性能的量化评定,国内外学者在这一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提出了许多分离与重构方法。

随着当今微机处理技术、集成电路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的发展,出现了用分形法、Motif法、功能参数集法、时间序列技术分析法、最小二乘多项式拟合法、滤波法等各种评定理论与方法,取得了显著进展,下面对相对而言比较成熟的分形法、Motif法、特定功能参数集法进行介绍。

4.结论语
表面形貌极大地影响着零件的使用性能,合理地表征和评定表面形貌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表面粗糙度理论及标准在不足百年的时间内得到了巨大的发展,随着当今微机处理技术、集成电路技术等的发展,出现了时序分析法、最小二乘多项式拟合法、滤波法、分形法、Motif法、功能参数集法等各种评定方法,取得了诸多进展,但是它们只能得到真实表面的有限信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完善:
a. 表面轮廓微观统计特征的全面准确描述问题;
b. 表面轮廓为随机过程,评定参数的值并不确定,由此产生了测量不确定性问题;
c. 评定参数的相互关系以及参数数目越来越多的参数爆炸问题;
d. 表面轮廓的测量结果受测量基准和仪器分辨率影响的问题;
e. 表面粗糙度参数与使用性能不能完全对应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赖清华.压铸工艺及模具.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7
[2] 李硕,栗新机械制造工艺基础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3] 吴慧媛机械制造技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4] 师昌绪、钟群鹏、李成功等中国材料工程大典第1卷材料工程基础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5] 费业泰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6] 曲兴华. 仪器制造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7] 陆名彰胡忠举主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
[8] 余宁主编,机械基础,哈儿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9] 周楠.机械加工.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