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流体及纳米表面的管内对流强化传热
纳米流体强化传热研究分析
雷诺数范围内的管内对流换热系数。从图 3 中可以
看出 6 种体积份额的石墨粒子后的纳米流体的努塞
尔数 Nu 都比相同雷诺数 Re 条件下水的努塞尔 数
Nu 大, 随石墨固相含量的增加, 纳米流体的努塞尔
数 Nu 近似线性增大, 当石墨纳米颗粒的体积份额
依次从 0.87%增加到 2.08%, 纳米流体的 Nu 增加量
研究与探讨
1.3.2 对流换热性能实验研究
在供热或制冷的流体介质中加入纳米颗粒,
可以优化流体热物性, 强化颗粒与流体的混合脉动
和湍流, 从而使热量传递得到加强, 换热性能显著
提升。
1.3.2.1 实验原理
假定实验为无相变强制对流层流状态。
根据牛顿冷却公式:
q=h(tw- tf)
(9)
实验时将整个系统稳定在一个热平衡状态下,
第
Fe3O4/水纳米流体的实验结果[16] 见图 4。从图 4
1
期
中可以看出 6 种体积份额的 Fe3O4/水纳米流体的努 ·27·
研究与探讨
塞尔数比相同雷诺数下水的努塞尔数高, Fe3O4 纳米 粒子的体积份额为 0.3%时增加对流换热系数约为 60%, 当体积份额 增 加 到 1.0%时 , 对 流 换 热 系 数 增 加接近 90%, 这些都说明 Fe3O4 纳米粒子的加入增 强了对流换热强度, 有利于强化传热, 且体积份额的 增加也有利于强化传热。
2
即以一定的方式和比例在液体中添加纳米级金属或
0 0
8
金属氧化物粒子, 形成一类新的传热冷却工质。Choi
年 第
运用传统的液固两相混合物导热系数关联式, 预测
1
期
了纳米流体的导热系数, 计算结果表明在液体中添 ·25·
Al2O3-H2O纳米流体池内沸腾强化传热实验的曲面响应优化
㊀第38卷ꎬ总第221期2020年5月ꎬ第3期«节能技术»ENERGYCONSERVATIONTECHNOLOGYVol 38ꎬSum No 221May 2020ꎬNo 3㊀Al2O3-H2O纳米流体池内沸腾强化传热实验的曲面响应优化雷佳杰ꎬ卿㊀山ꎬ陈鹏飞ꎬ张㊀禄ꎬ廖稷邦ꎬ张㊀迎(昆明理工大学冶金与动力工程学院ꎬ云南㊀昆明㊀650000)摘㊀要:为了提高余热回收效率ꎬ强化沸腾换热ꎮ在池内沸腾强化换热实验中运用Al2O3-H2O纳米流体ꎬ研究了Al2O3纳米流体浓度㊁工件壁厚㊁热流密度对强化率的影响及最优强化条件ꎮ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ꎬ随着Al2O3纳米流体浓度㊁热流密度增大ꎬ强化率先增大后减小ꎻ随着工件壁厚增大ꎬ强化率逐渐减小ꎮ在单因素分析结果上ꎬ采用响应曲面法中Box-BehnkenDesign(BBD)模型对池内沸腾传热条件优化ꎬ得出三个因素对强化率的影响大小为:Al2O3纳米流体浓度>工件壁厚>热流密度ꎮ并且Al2O3纳米流体浓度与热流密度交互作用对强化率最为显著ꎮ通过曲面响应拟合最佳实验条件为:质量浓度1.2wt%㊁热流密度83543W/m2㊁壁厚0.45mmꎬ模拟结果强化率为107%ꎬ实验测得最优条件下强化率为106%ꎬ与预测接近ꎮ关键词:纳米流体ꎻ池内核态沸腾ꎻ强化传热ꎻ曲面响应ꎻ水基氧化铝ꎻBBD模型中图分类号:TK01+9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6339(2020)03-0206-07收稿日期㊀2019-11-06㊀㊀修订稿日期㊀2019-04-1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966005ꎻ51566005)作者简介:雷佳杰(1996~)ꎬ男ꎬ硕士研究生ꎬ主要研究方向为纳米流体换热特性ꎮSurfaceResponseOptimizationofBoilingHeatTransferEnhancementExperimentinAl2O3-H2ONanofluidPoolLEIJia-jieꎬQINGShanꎬCHENPeng-feiꎬZHANGLuꎬLIAOJi-bangꎬZHANGYing(Kunm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ꎬSchoolofEnergyandPowerEngineeringꎬKunming650093ꎬChina)Abstract:Inordertoimprovetheefficiencyofwasteheatrecoveryandenhancetheboilingheattransfer.TheeffectsofAl2O3-H2Onanofluidconcentrationꎬworkpiecewallthicknessandheatfluxdensityonthestrengtheningrateandtheoptimalstrengtheningconditionswerestudiedinthepoolboilingheattransferexperiment.TheresultsofsinglefactoranalysisshowedthatwiththeincreaseofAl2O3nanofluidconcen ̄trationandheatfluxdensityꎬthestrengtheningfirstincreasedandthendecreased.Withtheincreaseofthewallthicknessꎬthestrengtheningratedecreases.BasedonthesinglefactoranalysisresultsꎬtheBoxBehnkenDesign(BBD)modelinresponsesurfacemethodisusedtooptimizetheboilingheattransferconditionsinthepool.Theresultsshowthattheinfluenceofthreefactorsonthestrengtheningrateis:Al2O3nanofluidconcentration>workpiecewallthickness>heatflowdensity.MoreoverꎬtheinteractionbetweenAl2O3nanofluidconcentrationandheatfluxdensityisthemostsignificant.Thebestexperimental602conditionsareasfollows:concentration1.2wt%ꎬheatflux83543W/m2ꎬwallthickness0.45mm.Thesimulationresultsshowthatthestrengtheningrateis107%ꎬandthebestexperimentalconditionsare106%ꎬwhichisclosetotheprediction.Keywords:nanofluidꎻnucleateboilingꎻenhancedheattransferꎻsurfaceresponseꎻAl2O3-H2OꎻBBDmodel㊀㊀1995年纳米流体的概念首次被Choi等[1]提出ꎬ其指按照实验要求ꎬ将一定量的金属或非金属纳米级颗粒以一定比例和方式与传统的换热介质进行配比ꎬ最终使纳米颗粒稳定的悬浮在换热介质中ꎬ构成一种新型换热介质ꎮ经过国内外研究人员发现ꎬ这种新型换热介质具有优异的传热传质特性[2]ꎮ目前沸腾换热由于温差低ꎬ热流密度高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余热回收中ꎬ但对低品位余热回收ꎬ传统技术尚且不能满足要求ꎬ而强化沸腾换热效果则有助于提高低品位余热回收效率[3~5]ꎮ由于纳米流体的优异传热特性ꎬ将其应用于余热回收领域ꎬ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沸腾换热效率[6~8]ꎮ罗小平等[9]ꎬ搭建了沸腾换热实验台ꎬ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对Al2O3/R141b流动沸腾传热的影响ꎮ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对沸腾换热的影响显著ꎬ采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能提高27.7%的效率ꎮ刘藏丹[10]等ꎬ选用SiO2纳米流体进行沸腾实验ꎬ探究纳米颗粒接触角对沸腾传热系数的影响ꎮ结果表明接触角会影响纳米流体沸腾时气泡的稳定性和加热面上纳米沉积层的形态ꎮ在纳米流体的制备中ꎬ氧化铝颗粒[11~13]相较其他金属㊁氧化物颗粒而言ꎬ造价低廉ꎬ应用普遍ꎮ马林[14]等利用曲面响应法探究了氧化铝R141b基纳米流体的制备工艺ꎮ研究发现超声振荡时间对纳米流体的制备影响最为显著ꎮWang[15]等通过实验ꎬ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对Fe3O4稳定性的影响ꎬ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TMAH㊁SDS和SLS对Fe3O4具有良好的稳定性ꎬ高导热性和低粘度性ꎮ为了对纳米流体池内核态沸腾换热影响因素进行研究ꎬ本文以去离子水为基液ꎬAl2O3为纳米颗粒ꎬ采用两步法制备水基Al2O3纳米流体ꎬ利用响应曲面分析法Box-BehnkenDesign(BBD)模型探究Al2O3浓度㊁热流密度㊁工件壁厚交互影响ꎮ以响应曲面结果为理论依据ꎬ优化水基Al2O3纳米流体池内沸腾强化传热实验的影响因素ꎮ1㊀实验过程1.1㊀Al2O3纳米流体制备采用两步法制备Al2O3纳米流体ꎬ用电子天平(校正误差ʃ0.0001g)称量平均粒径为20nm的Al2O3实验工质ꎬ以去离子水作为工质基液ꎬ采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16~18]作为分散剂以保证纳米流体的稳定性ꎮ将平均粒径为20μm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与Al2O3纳米颗粒按照1:3的质量比添加到基液中ꎮ经过搅拌器搅拌20min使其与基液充分混合ꎬ利用超声池对搅拌均匀的纳米流体振荡60minꎬ经过以上步骤最终可得稳定㊁均匀的Al2O3纳米流体ꎮ图1㊀Al2O3纳米颗粒电镜图图1为Al2O3纳米颗粒采用NovaNanoSEM450型超高分辨率电镜进行扫描后放大20万倍的电镜图ꎮ对图1进行分析得出ꎬ本次实验制备的Al2O3颗粒形状趋于球形并且呈均匀分布ꎬ粒径大小也符合实验要求ꎮ1.2㊀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图2为纳米流体池内沸腾强化传热实验台ꎬ主要由供电装置㊁冷热端电偶㊁温度采集装置㊁冷却水盘管㊁辅助加热系统㊁容器测温仪等构成ꎮ图2㊀池内沸腾强化传热实验台1-压力阀ꎻ2-测试点Aꎻ3-冷凝器ꎻ4-测试点Bꎻ5-沸腾容器ꎻ6-热电偶ꎻ7-热电偶ꎻ8-试件ꎻ9-辅助加热器ꎻ10-数据采集系统ꎻ11-电源系统ꎻ12-冷却水箱将试件本体放大ꎬ并显示其横截面剖面ꎬ如图3所示ꎮ将制备的Al2O3纳米流体放入容器中ꎬ通过试件传输热量ꎬ试件两端连接电极管ꎮ当纳米流体702达到饱和温度时(即产生汽泡)ꎬ调节电源电压ꎬ改变工作电流(10~55A)ꎬ影响试件本体散热量ꎬ从而改变热流密度ꎮ由于试件端部的干扰因素多ꎬ因此测量a㊁b两点的工作电压ꎬ从而间接确定试件散热量Qꎮ图3㊀试件本体放大图及剖面图为了探究Al2O3浓度㊁热流密度㊁工件壁厚三因素对池内沸腾传热换热系数的影响ꎬ需测出试件外壁温度t2ꎬ但由于其外壁与纳米流体接触ꎬ很难直接测量t2ꎬ故用式(1)计算t2t2=t1Q2πλL1-2r21r22-r21lnr2r1æèçöø÷=t1-ξQ(1)式中㊀λ 不锈钢管导热系数/W (m2 K)-1ꎬλ=16.3W/(m2K)ꎻQ 试件ab间的发热量ꎻL 试件热电偶测量区间长度ꎮξ=14πλL1-2r21r22-r21lnr2r1æèçöø÷(2)池内沸腾强化传热换热系数h=QFΔt=q/(t2-ts)(3)式中㊀F 试件受热面积/m2ꎻq ab段热流密度ꎬq=Q/m2ꎻts 纳米流体的饱和温度/Kꎮ池内沸腾强化传热强化率η=hx-h0h0ˑ100%(4)式中㊀hx Al2O3-H2O纳米流体工质下池内沸腾换热系数/W m-2ꎻh0 纯水工质下池内沸腾换热系数/W m-2ꎮ本实验所采用的热电偶误差为ʃ0.2Kꎬ纳米流体体积测量误差ʃ0.1mlꎬ试件长度测量误差ʃ0.01mmꎬ试件直径测量误差ʃ0.01mmꎮ1.3㊀研究方法1.3.1㊀实验分析对池内沸腾强化换热实验反应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Al2O3浓度㊁热流密度㊁工件壁厚)进行初步选择ꎬ探究不同影响因素下对池内换热系数的影响ꎬ得到最佳的反应条件ꎮ1.3.2㊀响应曲面法优化池内沸腾强化传热实验中ꎬ实验条件的选择和优化对传热过程中的换热系数有着重要的影响[19~21]ꎮ由于响应曲面法具有精密的设计和分析ꎬ可为实验建立接近实际情况的多维空间曲面且所需试验数据相对较少ꎬ在实验模拟和优化条件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22~24]ꎮ采用响应曲面分析法Box-Behnken模型设计实验方案ꎬ模拟得到自变量:Al2O3浓度㊁热流密度㊁工件壁厚ꎮ模拟设置的响应值:强化率ꎬ设计三因素模型ꎬ对池内沸腾传热强化的最优实验条件进行分析和预测ꎮ2㊀结果和分析2.1㊀单因素条件分析2.1.1㊀Al2O3浓度对传热强化的影响纳米颗粒的浓度会对池内强化沸腾传热产生影响ꎬ不同的纳米颗粒浓度会对其对流换热产生不同效果ꎮ在热流密度78000W/m2㊁壁厚0.45mm时加入不同浓度的Al2O3纳米流体的池内沸腾换热实验ꎬ对应的强化率如图4所示ꎮ随着Al2O3纳米浓度的增加ꎬ强化率先增加后减少ꎮ当Al2O3纳米流体浓度为1wt%时ꎬ强化率达到最大值105%ꎮ图4㊀Al2O3浓度对强化率的影响在沸腾换热实验中当Al2O3纳米流体浓度低于1wt%ꎬ团聚体破环边界层稳定ꎬ对流动产生扰动ꎬ增大对流换热系数ꎬ提高传热效率ꎮ并且由于浓度不高ꎬ纳米颗粒的表面张力不大ꎬ所需的热度不高ꎮ因此随着Al2O3纳米流体浓度增大ꎬ换热系数不断增大ꎬ强化率提高ꎮ但如果继续提高纳米流体浓度会破坏其稳定性ꎬ产生沉降ꎬ从而导致气化核心点减少ꎬ池内气泡难以形成ꎬ扰动减少ꎬ对流换热系数降低ꎬ传热效率降低ꎮ因此当Al2O3纳米流体浓度高于1wt%时ꎬ增大流体浓度ꎬ会导致强化率降低ꎮ2.1.2㊀热流密度对传热强化的影响热流密度的大小也是池内传热效率的主要影响802因素之一ꎬ图5为Al2O3纳米流体浓度1wt%㊁壁厚0.45mm时不同热流密度条件下池内沸腾传热强化率影响情况ꎮ随着热流密度的加强ꎬ强化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情况ꎮ当热流密度为78000W/m2时ꎬ强化率达到峰值105%ꎮ图5㊀热流密度对强化率的影响在池内沸腾换热实验中ꎬ随着热流密度的增大ꎬ壁面汽泡产生数量也急剧增加ꎬ并在池内不断长大ꎬ最终破裂ꎬ这对流体会产生剧烈的扰动ꎬ增大对流换热系数ꎮ当热流密度达到一定临界值时ꎬ产生的大量汽泡会在壁面形成汽膜ꎬ阻碍新的汽泡产生ꎬ又由于汽膜的导热率很低ꎬ因此对流换热随之减小ꎬ从而强化率降低ꎮ2.1.3㊀壁厚对传热强化的影响图6为Al2O3纳米流体浓度1wt%㊁热流密度78000W/m2时不同壁厚条件下池内沸腾传热强化率影响情况ꎮ随着壁厚的增加ꎬ对流换热系数呈现下降趋势ꎬ强化率逐渐降低ꎬ壁厚为0.45mm时ꎬ强化率达到最大值105%ꎮ图6㊀壁厚对强化率的影响在池内沸腾换热实验中ꎬ壁厚的增加会导致热阻的增大ꎬ由试件内部的热量传导到外部的传导率ꎬ导致试件表面温度和纳米流体的温差缩小ꎬ最终使沸腾换热系数降低ꎬ强化率降低ꎮ当壁厚低于0.45mm时ꎬ可能会导致工件本体烧毁ꎮ2.2㊀池内沸腾换热实验条件的曲面响应优化2.2.1㊀实验设置与传热强化结果根据单因素条件分析ꎬ池内沸腾强化换热实验中ꎬAl2O3纳米流体浓度为1wt%时ꎬ强化率达到最大值ꎻ热流密度为78000W/m2时ꎬ强化率达到峰值ꎻ壁厚为0.45mm时ꎬ强化率达到最大值105%ꎮ得出优化设计单因素实验范围ꎬ如表1所示ꎮ表1㊀BBD单因素设计No.影响因素水平因素-11aAl2O3质量浓度/wt%0.12b热流密度/W m-252000104000c壁厚/mm0.450.65㊀㊀如表2ꎬ通过对单因素的优化设计ꎬBBD设计出17组交互试验条件ꎬ按照交互试验条件进行池内沸腾换热试验ꎬ得到强化率结果ꎮ表2㊀优化交互试验条件与强化率响应值No.abcηAl2O3质量浓度/wt%热流密度/W m-2壁厚/mm强化率/[%]10.11040000.454621520000.651230.1780000.651541520000.552251780000.4510560.1520000.453572520000.4554811040000.5525921040000.4564101780000.45103110.1780000.5518122780000.6512131780000.45107142780000.5520151780000.45104161520000.6512171780000.451082.2.2㊀方差分析和回归方程表3为池内沸腾强化传热强化率(响应值)的回归方差分析结果ꎮ在BBD模拟中Prob>F可用来判断强化率与回归方程是否显著的标准ꎮ当P-valueɤ0.05时ꎬ自变量对响应值影响显著ꎮ902表3㊀回归方差分析Source平方和自由度均方差F-valueP-valueprob>FModel24222.6092691.40424.90<0.0001(显著)A-浓度44.27144.276.990.0103B-热流密度1750.6211750.62276.370.0253C-壁厚73.18173.1811.550.0115AB0.1210.120.0180.0025AC173.681173.6827.420.0012BC10.75110.751.700.2339A23684.1213684.12581.62<0.0001B23034.0113034.01478.99<0.0001C21785.8211785.82281.93<0.0001Residual44.3476.33LackofFit27.1746.791.190.4624(不显著)Pureerror17.1735.72Cortotal24266.9416㊀㊀从表3可得ꎬ实验模型P值小于0.0001ꎬ模型将实验数据模拟程度高ꎬ且各因素对强化率的影响显著ꎬ其中自变量A㊁B㊁C㊁AC(浓度与壁厚的交互作用)对强化率(响应值)影响较为显著ꎬ且B(热流密度)的P值小于0.0001ꎬ表示B对强化率的影响极为显著ꎻ失拟值LackofFit的P值为0.4624影响不显著ꎬ表示用回归法拟合数据所得的回归方程ꎬ实验误差小ꎬ拟合程度好ꎮ表3的数据ꎬ采用回归法拟合所得的回归方程为:η=32.66+3.63A+42.99B-9.38C-0.27AB-8.89AC-3.11BC-32.93A2-59.86B2+55.49C2图7㊀实验数据与模拟数据拟合图图7为实验数据与模拟拟合程度关系图ꎬ图中17个点为池内沸腾强化传热实验数据ꎮ从图7可以看出ꎬ实验数据围绕着预测值与预测值接近ꎬ实验拟合程度高ꎬ可信度高ꎮ2.2.3㊀实验模型响应曲面分析响应曲面根据模型回归方程模拟得出三因素之间两两交互作用对响应值影响的3D曲面和2D曲面效果图ꎬ通过效果图可分析两两因素交互作用明显程度和单因素对响应值的影响程度ꎮ图8㊀浓度与壁厚交互作用对池内沸腾传热强化率影响图8(a)和图8(b)为Al2O3纳米流体浓度和壁厚对强化率的影响ꎮ从图8(a)可得Al2O3纳米流体浓度与壁厚有一定交互作用ꎬ与回归方差分析中P-valueprob>F值:0.0012(<<0.05)相对应ꎮ图8(b)可看出在低壁厚区等高线较为密集ꎬ而随着壁厚的增加等高线先变稀疏后逐渐密集ꎬ呈现不对称分布ꎬ也验证了AC之间有一定交互作用ꎮ随着浓度的增加强化率先增大后减小存在峰值ꎬ与单因012素分析一致ꎬ随着壁厚的增大曲面坡度降低ꎬ表示强化率也逐渐降低ꎮ从壁厚变化和纳米流体浓度变化曲面坡度看ꎬ两者变化相近ꎬ这与方差分析中A的P值0.0103和C的P值0.0115相近一致ꎮ图9㊀壁厚与热流密度交互作用对池内沸腾传热强化率的影响图9(a)和图9(b)为工件壁厚和热流密度对强化率的影响ꎮ在图9(a)中壁厚不变时ꎬ沿热流密度方向ꎬ曲面接近 拱桥 形ꎬ可得BC之间没有交互作用ꎮ热流密度在63090~114690W/m2范围内壁厚在0.45~0.60mm范围内ꎬ存在最优结果ꎮ从图9(b)显示ꎬ强化率的等高线对称ꎬ两者不存在交互作用ꎬ这与回归方差分析中P-valueprob>F值:0.2339(>>0.05)一致ꎮ图10(a)和图10(b)为浓度和热流密度对强化率的影响ꎮ从图10(a)可得ꎬAB两因数对强化率影响相似ꎬ随着AB因素的提高ꎬ传热强化效果出现极值ꎮ在热流密度在63090~114690W/m2范围ꎬ浓度在0.58~1.58范围时ꎬ出现最优结果ꎮ在图10(b)可知ꎬ浓度与热流密度交互作用等高线图呈椭圆形ꎬ说明两者交互显著ꎮ从等高线变化趋势可知ꎬ两者对强化率的影响显著ꎬ但等高线靠近浓度方向比靠近热流密度方向较为密集ꎬ从而纳米流体浓度相比热流密度对沸腾强化作用显著ꎬ这与回归方差分析中A的P值0.0103小于B的P值0.0253一致ꎮ从曲面响应分析和单因素分析ꎬ纳米流体浓度㊁图10㊀浓度与热流密度交互作用对池内沸腾传热强化率的影响工件壁厚㊁热流密度对池内沸腾传热强化均有影响ꎮ总结上述分析ꎬ3个因数对强化率影响作用大小为:Al2O3纳米流体浓度>工件壁厚>热流密度ꎻ且Al2O3纳米流体浓度与热流密度交互对强化率最为显著ꎮ2.2.4㊀最佳池内沸腾条件优化表4㊀最优池内沸腾强化因数浓度热流密度壁厚强化率Desirability实验值11.2835430.451070.439最优条件10621.1869540.451060.43910531.3811970.451050.438104㊀㊀响应曲面软件根据模型模拟最优实验条件ꎬ如表4所示(只列出前3优化条件)ꎮ软件给出最优模拟条件:浓度1.2wt%㊁热流密度83543W/m2㊁壁厚0.45mmꎬ模拟结果强化率为107%ꎮ根据模拟所得最优实验条件进行实验验证ꎬ实验得强化率为106%ꎮ可以看出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相差0 01ꎬ与预测接近ꎬ软件模拟模型可信度高ꎮ同时可得ꎬ单因素分析最佳条件并不是实验最优条件ꎬ这是因为实验中因数之间的存在交互作用ꎮ3㊀结论(1)通过单因素分析纳米流体池内沸腾换热实验影响因数ꎬ得出随着Al2O3纳米流体浓度的增加ꎬ强化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ꎬ当Al2O3纳米流体浓度为1wt%时ꎬ强化率达到最大值105%ꎻ随112着热流密度的提高ꎬ换热强化率同样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ꎬ当热流密度为78000W/m2时ꎬ强化率达到峰值ꎻ随着工件壁厚的增大ꎬ强化率呈现下降趋势ꎬ在壁厚为0.45mm时ꎬ强化率达到最大值ꎮ(2)通过响应曲面对实验三因素优化分析ꎬ得出3个影响因素对强化率的影响大小为:Al2O3纳米流体浓度>工件壁厚>热流密度ꎻ并且通过响应曲面分析因数之间交互作用ꎬAl2O3纳米流体浓度与热流密度交互作用对强化率最为显著ꎮ(3)通过响应曲面预测池内沸腾换热强化最优条件为:浓度1.2wt%㊁热流密度83543W/m2㊁壁厚0.45mmꎬ模拟结果强化率为107%ꎮ按照模拟最优条件进行实验验证ꎬ所得实验结果强化率106%与模拟预测结果相差0.01ꎬ与预测接近ꎬ证明本次模型可信度及合理性高ꎮ参考文献[1]ChoiSUSꎬEastmanJA.EnhancingThremalConduc ̄tivityofFuildswithNanoparticles[J].ASMAInternationMe ̄chanicalEngineeringCongressandExhibitionꎬ1995. [2]NadeemAbbasꎻS.SaleemꎻS.NadeemꎻA.A.Alderre ̄myꎻA.U.Khan.OnStagnationPointFlowofaMicroPolarNanofluidPastaCircularCylinderwithVelocityandThermalSlip[J].ResultsinPhysicsꎬ2018ꎬVol.9[3]YipingDaiꎬJiangfengWangꎬLinGao.ParametricOp ̄timizationandComparativeStudyofOrganicRankineCycle(ORC)forLowGradeWasteHeatRecovery.EnergyConver ̄sionandManagementꎬ2009ꎬ50.[4]BashtovoiVGꎬChallantBꎬVolkovaOYu.BoilingHeatTransferinMagneticFluids[J].JournalofMagnetismandMagneticMaterialsꎬ1993(122):305-308.[5]UlliDrescherꎬDieterBruggemann.FluidSelectionfortheOrganicRankineCycle(ORC)inBiomassPowerandHeatPlants.AppliedThermalEngineeringꎬ2007(27):223-228. [6]C.G.JothiPrakashꎬR.Prasanth.EnhancedBoilingHeatTransferbyNanoStructuredSurfacesandNanofluids[J].RenewableandSustainableEnergyReviewsꎬ2018ꎬ82. [7]S.SoltaniꎬS.Gh.EtemadꎬJ.Thibault.PoolBoilingHeatTransferofNon-newtonianNanofluids[J].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sinHeatandMassTransferꎬ2009ꎬ37(1). [8]M.M.SarafrazꎬF.Hormozi.NucleatePoolBoilingHeatTransferCharacteristicsofDiluteAl2O3-ethyleneglycolnanofluids[J].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sinHeatandMassTransferꎬ2014ꎬ58.[9]罗小平ꎬ彭子哲ꎬ李海燕.微细通道内表面活性剂对Al2O3/R141b流动沸腾传热的影响[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ꎬ2019ꎬ47(5):1-8ꎬ155.[10]刘藏丹ꎬ王东民ꎬ全晓军ꎬ等.纳米颗粒及其接触角对沸腾传热系数的影响[J].动力工程学报ꎬ2018ꎬ38(7):572-577.[11]宫玉英ꎬ刘宗明ꎬ吴波ꎬ等.正交试验设计制备Al2O3/乙二醇纳米流体[J].硅酸盐通报ꎬ2014ꎬ33(5):1198-1202.[12]李金凯ꎬ赵蔚琳ꎬ刘宗明ꎬ等.低浓度Al2O3-水纳米流体制备及导热性能测试[J].硅酸盐通报ꎬ2010ꎬ29(1):204-208.[13]姜博ꎬ雷卫宁ꎬ刘维桥ꎬ等.超临界流体制备纳米Al2O3/镍基复合电铸层及其微观结构和显微硬度[J].机械工程材料ꎬ2013ꎬ37(3):58-60ꎬ79.[14]马林ꎬ陶冲ꎬ王昭利ꎬ等.曲面响应法优化氧化铝R141b基纳米流体制备工艺研究[J].材料导报ꎬ2016ꎬ30(S2):5-9ꎬ14.[15]JinWangꎬGuolongLiꎬTanLiꎬMinZeng.BengtSundén.EfectofVariousSurfactantsonStabilityandThermosPhysicalPropertiesofNanofuids[J].ThermalAnalysisandCalo ̄rimetryꎬ2020.[16]朱冬生ꎬ李新芳ꎬ王先菊ꎬ等.氧化铝~水纳米流体的制备及其分散性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07ꎬ35(9). [17]谢宁ꎬ胡亚才ꎬ俞自涛ꎬ等.基于均匀设计法的Al2O3纳米流体稳定性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J].能源工程ꎬ2010(2).[18]左瑞良ꎬ董超ꎬ徐萌. 两步法 纳米流体的制备[J].科技经济导刊ꎬ2017(34):90.[19]李增恩.水基纳米流体大容积沸腾换热特性分析[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ꎬ2019.[20]王东民ꎬ全晓军ꎬ李金京.纳米流体强化沸腾换热研究进展[J].中国材料进展ꎬ2018ꎬ37(12):1033-1038ꎬ1047.[21]李增恩ꎬ何屏ꎬ梁美玲ꎬ等.水基纳米流体大容积沸腾换热特性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ꎬ2018ꎬ38(23):6994-7003ꎬ7133.[22]劳德平ꎬ丁书强ꎬ倪文ꎬ等.响应面优化制备粉煤灰基PASC混凝剂性能与表征[J].中国环境科学ꎬ2018ꎬ38(12):4599-4607.[23]万佶芃ꎬ胡艳玲ꎬ唐晓宁ꎬ等.浸渍吸附法制备Ag-SiO2纳米复合抗菌材料的条件优化[J].人工晶体学报ꎬ2018ꎬ47(12):2489-2497ꎬ2503.[24]屠兰英ꎬ曹建芳ꎬ赵启文ꎬ等.基于Box-Behnken响应曲面法的硫酸钾盐垢结垢速率影响参数研究[J].无机盐工业ꎬ2018ꎬ50(10):17-20.212。
管内对流换热影响因素及其强化分析
管内对流换热影响因素及其强化分析摘要: 从影响管内对流换热的因素出发,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分析,包括管内流体流动状态、表面形状、物性、脉动等对管内对流换热的影响。
介绍了利用缩放管、金属泡沫管、纳米流体、高压电场等强化换热的方法。
对中高温太阳能热利用系统中大温差管内对流换热的应用及其强化方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管内;对流;换热;强化换热Influencing Factors and Enhancing Methods of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in TubesLei ChangkuiSafety Engineering Class 1002 1003070210Abstract: Some factors were summarized systematically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in China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including convection flow state,phase-transformation,geometric factors, fluid pulse, fluid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viscosities. At the same time,some methods of enhancing heat transfer in tubes were also summarized,such as additives,electro-hydro-dynamical,metal foam filled pipes etc.Finally,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method of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were analyzed in high-medium temperature solar power systems.Key Words: tube,convection,heat transfer,heat transfer enhancing0 引言管内对流换热过程广泛存在于化工、动力、制冷及太阳能热利用等工程技术领域的各种热交换设备中,是一个传热温差和流体流动阻力并存且相互影响的复杂传热过程。
纳米流体传热强化机理描述
纳米流体传热强化机理描述引言纳米流体传热强化是当前研究领域中的热点课题之一。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人们对纳米流体传热强化机理的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
纳米流体传热强化机理的描述是理解并优化纳米流体传热过程的关键一步。
本文将分析和讨论纳米流体传热强化机理的几个主要方面,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纳米流体的特性纳米流体是由纳米颗粒均匀分散在基础流体中形成的复合流体。
与传统流体相比,纳米流体具有许多独特的特性。
首先,纳米颗粒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可以提供更多的表面与流体接触,增强了传热性能。
其次,纳米颗粒的大小亚微米级别,具有与传统流体相比更小的热质量,使其具有更大的热扩散系数。
此外,纳米流体还表现出高稳定性、良好的可逆性和可控性等特点。
纳米颗粒的传热机制纳米颗粒与流体之间存在着多种传热机制,包括纳米颗粒的尺寸效应、纳米颗粒的热物理性质以及纳米颗粒与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首先,纳米颗粒的尺寸效应对纳米流体的传热性能有显著影响。
由于纳米颗粒的尺寸小于传统流体中热扩散长度尺度,纳米颗粒的热扩散系数相对较大,有利于快速传导热量。
此外,纳米颗粒的较大比表面积增强了与流体之间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了传热性能。
其次,纳米颗粒的热物理性质也对纳米流体的传热机制起到重要作用。
纳米颗粒的热导率较高,使得其快速传热成为可能。
而纳米颗粒的比热容相对较小,使得纳米流体在传热过程中温度升高幅度较小。
最后,纳米颗粒与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纳米流体的传热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纳米颗粒可以与流体形成有效的热对转移机制,增加传热界面的热阻。
此外,纳米颗粒还可以作为传热增强剂,在流体中形成微观结构,进一步增强传热效果。
纳米流体的传热增强机制纳米流体传热强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纳米颗粒的机械增强作用和纳米颗粒的界面效应增强作用。
纳米颗粒的机械增强作用是指纳米颗粒与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加了流体的混合程度,进而增强了传热性能。
当纳米颗粒的浓度较低时,纳米颗粒可以促进流体的对流性能,增加了传热与流体的交换程度。
纳米流体及表面活性剂对沸腾换热的影响
3.添加外表活性剂强化换热
➢ Zhang和Manglik等研究了活性剂溶液在沸腾表面的润湿 特性,发现当活性剂溶液质量分数达到一定值后,溶液 在沸腾表面的接触角会有最低值且不再随质量分数的增 加而升高
效果
刘振华等
20092010
CuO-水 碳纳米管-水
水平方形铜表面
强化
Kathiravan等 2010
Cu-水
水平方形不锈钢表面
恶化
Kwark 等 Soltani等 Suriyawong等
You等 Kim等
Jr等
2010 2010 2010 2003 2004
2005
Al2O3-水 Al2O3-水
TiO2-水
纳米流体对池内沸腾沸腾换热系数的影响(1)
4作.纳者 米流体年份强化纳换米流热体
李春辉等
2005
SiO2-水
传热面
水平铂丝表面 水平圆管D 20 mm
施明恒等
2002-2006
Fe-水 Al2O3-水
水平圆形铜表面
周定纬等 2001-2004 Cu-丙酮 水平铜管表D20-d16mm
Wen等
2005
2.常用强化换热方法
沸腾换热强化管外表结构示意
3.添加外表活性剂强化换热
外 表 活 性 剂
活性剂 是一大类有机化合物,包括疏水 基团和亲水基团两局部,添加使用时会 形成胶束,溶液中开始形成胶束的最低 活性剂浓度称临界胶束浓度(CMC)
纳米流体强化传热的试验研究
纳米流体强化传热的试验研究采用对照试验法探索CU水纳米流体传热的特性。
纳米流体强化传热的主要原因除了在液体中添加纳米粒子,增加了液体的热容量、导热系数外,粒子与粒子、粒子与液体、粒子与壁面间的相互作用及碰撞,也使传热增强,而且由于纳米粒子的小尺寸效应,其行为接近于液体分子,不会像毫米或微米级粒子易产生磨损或堵塞等不良结果。
[1]纳米粒子的浓度不同导致流体内粒子数不同,粒子与粒子间相互作用增强,从而使换热增强。
标签:纳米流体;对比试验;强化换热1 概述纳米流体是指以一定的方式和比例在液体中添加纳米级金属或者金属氧化物粒子,形成一类新的传热工质。
作为一种高效的热交换介质,纳米流体是一个具有重大研究价值的领域。
与在流体中添加毫米或微米级粒子相比,纳米流体在强化换热方面有着更大的前景。
此次實验是为了验证Cu水纳米流体具有高效导热性能,证明其在大型空调设备中有应用的可能。
在空调系统中,通过制冷机组的运转,进入蒸发器内的制冷剂蒸发而吸热,当通入蒸发器内冷水即很快在蒸发器内进行热量交换,热量被制冷剂吸收,温度下降成为冷冻水。
然后冷冻水再通过空调设备中的表冷器与被处理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使空气温度降低。
而在这一种制冷循环和热量交换过程中,其冷量的这种远距离的传递而达到空调系统中空气降温要求,必须有水和空气为冷媒。
冷媒在冷却空调系统中,用于传递热量,产生冷冻效果,是一种中间物质。
在实际系统之中,冷媒先接受制冷剂冷量而降温,再去冷却其他的被冷却物质,其导热性能至关重要。
[2]2 纳米流体换热性能实验模型图1所示,纳米流体的传热换热对比实验测试装置是一个流动的循环系统,它是由热源水箱、水泵、管路、冷却水箱、散热器等实验要素组成。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验证Cu水纳米流体较水具有更好的导热性能。
热源水箱和冷源水箱用来储放并观测纳米流体在试验中的悬浮情况;散热器是一个可调节风扇,用于保持对比实验时对冷却水箱持续稳定的风冷;主流路中的两个小泵浦保证系统处于一个流动循环状态。
《2024年微管道中纳米流体流动及传热研究》范文
《微管道中纳米流体流动及传热研究》篇一一、引言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微纳米技术的发展与纳米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引发科研人员极大的关注。
这其中,关于微管道中纳米流体流动与传热的研究尤为重要。
微管道的尺度缩小为纳米级别,为流体的流动与传热提供了全新的研究平台。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微管道中纳米流体的流动特性及其传热机制,为进一步优化微纳流体技术提供理论支持。
二、微管道中纳米流体的流动特性1. 纳米流体的定义与特性纳米流体是一种新型的流体材料,其基本特性在于其内部含有纳米级别的固体颗粒。
这些颗粒的尺寸远小于传统流体的颗粒,因此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在微管道中,这些纳米颗粒的分布和运动对流体的整体流动特性产生重要影响。
2. 流动特性分析在微管道中,由于尺度效应和表面效应的作用,纳米流体的流动特性与传统的流体有很大的差异。
流体的速度分布、粘度变化、剪切力分布等因素均需重新考量。
研究人员利用高精度的实验设备与计算流体动力学模型(CFD)等手段,对这些特性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三、微管道中纳米流体的传热机制1. 传热特性的影响因素微管道中的纳米流体由于其高比热容和优良的热导率,具有显著的传热特性。
其传热性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纳米颗粒的种类、大小、形状以及浓度等。
此外,流体的流动状态和微管道的材质和结构也对传热效果有重要影响。
2. 传热机制的研究方法研究人员通过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两种方式对微管道中纳米流体的传热机制进行研究。
实验研究通过观察和分析流体的温度分布、热流密度等参数,揭示其传热机制。
数值模拟则通过建立复杂的物理模型,模拟流体的传热过程,从而预测和解释实验结果。
四、研究进展与展望随着科技的发展,微管道中纳米流体的流动与传热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研究者们通过多种方法,揭示了纳米流体在微管道中的流动特性和传热机制。
同时,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也不断涌现,如高精度测量技术的开发、新的数值模拟算法等,这些都为深入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纳米流体在使用两相模型波浪通道内紊流强制对流
纳米流体在使用两相模型波浪通道内紊流强制对流两相混合物模型被用于数值模拟的Al2O3-动荡的强制对流水纳米流体在波状挡边通道下恒热流。
这两种混合和单相模式实施研究在这样的纳米流体流动几何形状和结果进行了比较。
的影响纳米颗粒的体积分数,雷诺数和波纹壁传热速率的振幅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随着纳米颗粒的体积分数,雷诺数和振幅壁波,传热率增加。
高努塞尔数比在单相模式类似的案例。
Introduction传热系统的优化是一个显著的问题在许多工程应用中,特别是那些采用紧凑式换热器。
用波浪渠道,作为一种被动方法是一种廉价的和适宜的方式以增加在紧凑式换热传热率热交换器。
波浪渠道防止发展流通过扰乱流场和边界层和也提高较高和较低温度的混合流,这有助于提高传热。
几何形状和结果进行了比较。
的影响纳米颗粒的体积分数,雷诺数和波纹壁传热速率的振幅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随着纳米颗粒的体积分数,雷诺数和振幅壁波,传热率增加。
还结果表明,该混合模型产生于高努塞尔数比在单相模式类似的案例。
另一方面,紊流是非常重要的从科学和工程的角度来看,因为它通常发生在许多工业应用中,如热交换器,制冷系统,燃气涡轮机和核反应堆。
王和陈[1]研究了热传递率在在层流政权统一的正弦波纹通道壁温。
他们发现,通过增大雷诺数数和普朗特数都热的速率传输和表面摩擦的增加,并且没有显著强化传热在较小的幅度波长。
在类似的情况下,穆罕默德等人。
[2]数值研究层流强制对流在波浪的入口区域墙通道恒定壁面热流。
雷诺数是在100-1500的范围和幅度表面为0和0.5之间。
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的剪切应力和努塞尔数随增大雷诺数和最高幅度发生在入口区域。
Zhang等人。
[3]研究了数值的热传递增强的Al2O3-水纳米流体的自然对流在加热波浪腔。
他们研究的影响瑞利数,波浪墙和体积的幅度在流场和温度纳米流体的部分分布。
他们报道了这些参数的影响都在流场更有效的比对温度分布。
拉希米等。
[4],研究了湍流强制对流在一个会聚的正弦通道射流数值。
《2024年微管道中纳米流体流动及传热研究》范文
《微管道中纳米流体流动及传热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微纳科技的快速发展,微管道中纳米流体的流动与传热研究成为了当前科研的热点领域。
纳米流体的独特性质,如高导热性、良好的稳定性以及优异的传热性能,使其在微尺度传热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旨在探讨微管道中纳米流体的流动特性及其传热机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二、纳米流体的基本性质纳米流体是由纳米级颗粒在基础流体中分散形成的悬浮液。
其独特的物理性质,如高导热性、良好的稳定性以及优异的传热性能,使得纳米流体在微尺度传热领域具有显著优势。
此外,纳米流体的流动特性受其颗粒大小、形状、浓度以及基础流体的性质等多种因素影响。
三、微管道中纳米流体的流动特性在微管道中,纳米流体的流动特性受多种因素影响。
首先,纳米颗粒的加入会改变流体的粘度和表面张力,从而影响流体的流动特性。
其次,微管道的尺寸对纳米流体的流动也有显著影响。
随着管道尺寸的减小,纳米流体的流动特性将发生显著变化,如层流与湍流的转变等。
此外,磁场、电场等外部因素也会对纳米流体的流动产生影响。
四、微管道中纳米流体的传热机制在微管道中,纳米流体的传热机制主要包括对流传热和导热。
对流传热主要依赖于流体的流动特性,而导热则与纳米颗粒的导热性能以及其在流体中的分布密切相关。
纳米流体的高导热性主要归因于纳米颗粒的高导热性能以及其在流体中的良好分散性。
此外,微管道的尺寸、形状以及表面性质等也会对纳米流体的传热性能产生影响。
五、实验研究方法与结果分析为了研究微管道中纳米流体的流动及传热特性,可以采用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
实验方面,可以制备不同浓度、不同种类纳米颗粒的纳米流体,并通过可视化实验装置观察其在微管道中的流动情况。
同时,可以利用热传导实验装置测量纳米流体在微管道中的传热性能。
数值模拟方面,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纳米流体在微管道中的流动及传热过程,进一步分析其流动与传热的机理。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纳米流体的加入可以显著提高微管道中的传热性能;其次,纳米颗粒的浓度、种类以及微管道的尺寸等因素对传热性能有着重要影响;最后,通过优化纳米流体的制备工艺和调整微管道的结构,可以实现更高效的传热过程。
纳米流体对流换热系数增大机理!
虽然纳米流体比大颗粒悬浮液更具备流体的性
质,但它本 质 上 是 两 相 物 质,具 有 固 液 混 合 物 的 通 性,不论从微观尺度还是从宏观尺度来看,在纳米流 体流动中,有多因素起作用,如重力、布朗运动引起 的作用力、流体和颗粒间的摩擦力、扩散、沉降和分 散等可能同时存在;流体和颗粒界面将不再满足无 滑边界;纳米颗粒的无规则运动,增加了流体内的热 能传递,即纳米颗粒流动过程中的热散射 < 对等壁温 圆管内流来说,热散射使得圆管内流体的温度分布 平坦化,降低了流体内部的温度梯度,因而管壁和纳 米流体介质间的温差比纯流体介质大,进而增大了 介质和管壁的热交换 < 因此,纳米流体强化传热可以 从以下两方面来解释:一方面纳米颗粒的加入优化
动,用微元体积平均的方法,纳米流体流动的速度 !
和温度 " 可表示为[%’]
" $!" #"",
(%%)
! $ #— # #( ,
(%))
其 中,!" 为 所 取 体 积 "$ 内 平 均 温 度,!" $
# %
"$
"*$,#— 为 所 取 体 积 "$ 内 平 均 速 度,#—
"$
$
# # # %
纳米流体,流 速 增 大,因 热 散 射 引 起 的 热 量 传 输 增
大;热散射系数与固相含量有关,在相同的 ABCDBE 数
条件下,%4 随纳米流体内固相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
图 ) 热散射系数和 ABCDBE 数的关系
对于稳态流动的圆管内流, (%5)式可简化为
[ ] #—
!!" !’
$
纳米流体的流变学特性与传热性能研究
纳米流体的流变学特性与传热性能研究流变学是研究物质在外力作用下变形和流动规律的学科。
而纳米流体则是一种由纳米级颗粒悬浮于基础流体中形成的复合流体。
纳米流体在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其独特的流变学特性和传热性能在多个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本文将对纳米流体的流变学特性以及传热性能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纳米流体的流变学特性研究纳米流体的流变学特性是指其在受外力作用下变形和流动的行为。
相比于传统的流体,纳米颗粒的加入使得纳米流体表现出了一些不同寻常的性质。
首先,纳米颗粒的加入对纳米流体的黏度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研究表明,随着纳米颗粒浓度的增加,纳米流体的黏度也会随之增加。
这是因为纳米颗粒的存在导致了流体内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增加,从而使得分子运动受到了更多的阻碍。
其次,纳米流体还表现出了非牛顿流体的特性。
传统的牛顿流体在外力作用下的粘度是恒定不变的,而纳米流体则可以呈现出粘度随剪切应力变化的非线性特征。
这主要是纳米颗粒的存在使得流体分子在剪切力的作用下发生了重新排列,从而导致了流体黏度的变化。
第二部分:纳米流体的传热性能研究纳米流体在传热领域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独特的传热性能使得其在热管理和热交换等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首先,纳米流体具有较高的导热系数。
由于纳米颗粒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因此在纳米流体中的热传递面积较大,导致其导热性能显著提高。
研究发现,添加纳米颗粒可以将纳米流体的导热系数提高数十倍甚至更高。
其次,纳米流体还表现出了优异的流动传热性能。
纳米颗粒的引入使得纳米流体的流动发生了明显变化,从而导致了传热效果的改善。
例如,在微通道中流动的纳米流体由于纳米颗粒的存在表现出了更强的对流效应,从而提高了传热速率。
第三部分:纳米流体的应用前景纳米流体由于其独特的流变学特性和传热性能,在多个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能源领域,纳米流体可以应用于燃烧控制和热能转换等方面。
通过调控纳米流体的流动和传热性能,可以提高燃烧效率和能源利用率。
纳米流体在传热增效中的应用前景分析
纳米流体在传热增效中的应用前景分析引言:传热是自然界中一种重要的现象,也是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常见的现象。
传热过程的效率对于能源的利用和生产效率的提高至关重要。
为了增加传热效率,科学家们不断探索新的技术和材料。
纳米流体作为一种新型传热增效材料,其具有优异的导热性、热辐射性能和传质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本文将对纳米流体在传热增效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分析。
一、纳米流体的定义及特点纳米流体是由纳米颗粒悬浮在基础流体中形成的复合流体。
纳米颗粒的尺寸通常在1至100纳米之间,可以是金属、氧化物、碳纳米管等。
与传统基础流体相比,纳米流体具有以下独特特点:1. 高导热性能:纳米颗粒的高表面积-体积比使得纳米流体具有更高的导热性能。
2. 优良的热辐射特性:纳米颗粒在红外波段具有较高的热辐射率,使得纳米流体能够有效地辐射热能。
3. 减小热阻:纳米流体中的纳米颗粒能够填充流体中的微观空隙,减小热阻。
二、纳米流体在传热增效中的应用1. 热传导增强:纳米流体具有较高的导热性能,可以作为热导介质来增强传热效果。
在电子器件中,纳米流体可以被应用于散热系统,有效地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和寿命。
2. 光热转换:纳米流体中的纳米颗粒具有优异的热辐射特性,可以在太阳能电池、光伏发电等领域中作为吸收介质,提高能量转换效率。
3. 相变传热:纳米流体中的纳米颗粒可以实现相变传热的增效效果。
在制冷系统中,纳米流体可以提高制冷剂的传热效果,降低能源消耗。
4. 传质增强:纳米流体中的纳米颗粒可以增加流体的有效表面积,提供更多的传质界面,从而增强传质过程,提高传质效率。
三、纳米流体应用前景分析1. 电子器件领域:纳米流体在电子器件的散热系统中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随着电子器件功率的增加和体积的减小,散热问题越发突出,纳米流体作为一种高效的散热介质,可有效提高设备的散热效果,保障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和寿命。
2. 新能源领域:纳米流体在太阳能电池、光伏发电和传统能源转化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巨大。
纳米流体力学特性与传热性能研究
纳米流体力学特性与传热性能研究引言纳米流体力学是研究纳米尺度下流体行为的学科,涵盖了纳米流体的力学特性和传热性能研究。
纳米流体力学的研究对于科学界和工程界都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纳米尺度下流体的行为,还可以指导纳米流体在能源、生物医学和材料等领域的应用。
本文将重点讨论纳米流体力学特性与传热性能的研究进展,包括纳米流体的力学特性、纳米流体的传热性能以及影响纳米流体力学特性与传热性能的因素等内容。
纳米流体的力学特性纳米尺度下,流体的力学特性与宏观尺度下有很大的不同。
由于纳米颗粒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存在,纳米流体的黏度比宏观流体大很多。
此外,纳米流体的流变性质也受到纳米颗粒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纳米流体的流体行为可以通过测量其黏度、流变曲线以及流体的稳定性等参数来刻画。
近年来,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系列理论模型来描述纳米流体的力学特性,包括纳米流体的黏度模型、流体行为模型以及流动模型等。
纳米流体的黏度模型纳米流体的黏度模型是研究纳米流体力学特性的关键。
纳米颗粒的存在对流体的黏度有着显著的影响。
一般来说,当纳米颗粒的浓度增加时,纳米流体的黏度也会增加。
此外,纳米颗粒的形状和大小对纳米流体的黏度也有很大的影响。
根据实验数据,研究人员提出了不同的黏度模型来描述纳米流体的黏度与纳米颗粒浓度、形状以及大小之间的关系。
目前,最常用的黏度模型包括爱因斯坦模型、准晶体模型以及胶体动力学模型等。
纳米流体的流体行为模型纳米流体的流体行为模型描述了纳米流体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行为。
由于纳米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纳米流体的流变特性与宏观流体有很大的不同。
根据纳米流体的流体行为,可以将纳米流体分为纳米固体流体和纳米液体流体。
纳米固体流体在外力作用下具有固体的特性,而纳米液体流体在外力作用下则表现出液体的特性。
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纳米流体的流体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流体行为模型,例如线性粘弹性模型、非线性粘弹性模型以及塑性流体模型等。
纳米流体在换热器中的传热机理研究
纳米流体在换热器中的传热机理研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换热器已经成为许多行业中不可或缺的设备。
然而,由于传统换热器存在传热效率低和体积庞大等问题,研究人员开始寻找新的材料和技术来改善换热器的传热性能。
纳米流体作为一种前沿材料,被广泛用于换热器中的传热机理研究。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纳米流体的基本特性。
纳米流体是由纳米颗粒悬浮在基础流体中形成的。
这些纳米颗粒具有很小的尺寸和大的比表面积,使其具有出色的热传导性能。
同时,由于纳米颗粒的存在,纳米流体还具有可控的流变性质,可以通过调节纳米颗粒的浓度和大小来改变纳米流体的黏度和密度。
这些特性使得纳米流体成为提高换热器传热性能的理想选择。
纳米流体在传热器中的传热机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首先,由于纳米颗粒的热传导性能优越,纳米流体的热导率可以大大提高。
这意味着通过使用纳米流体作为传热介质,换热器可以更有效地将热量从一个介质传递到另一个介质中。
其次,纳米颗粒的存在可以增大流体的有效比表面积,进一步提高传热性能。
当流体与固体界面接触时,热量的传递主要发生在界面处。
而纳米颗粒的存在可以增加界面积,从而增加热量的传递面积,使传热更加高效。
第三,纳米流体的流变性质可以改善传热的对流传热机制。
由于纳米颗粒的存在,纳米流体的黏度比基础流体要大,流体在流动过程中产生的摩擦力也会增加。
这种增加的摩擦力有助于将纳米流体更好地与换热器内的壁面接触,提高热量的传递效率。
除了以上几点,纳米流体在传热器中的应用还可以通过控制纳米颗粒的浓度和粒径来调节其性能。
例如,通过增加纳米颗粒的浓度,可以进一步提高纳米流体的热导率和黏度,从而增强换热性能。
同时,随着纳米颗粒大小的减小,纳米流体中颗粒的分布将更加均匀,提高了纳米流体在换热器中的稳定性和传热效果。
然而,纳米流体在换热器中的应用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纳米颗粒的悬浮稳定性是一个关键问题。
由于纳米颗粒的表面能较高,纳米颗粒易于发生聚集现象,影响纳米流体的性能。
《2024年微管道中纳米流体流动及传热研究》范文
《微管道中纳米流体流动及传热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微纳科技的飞速发展,微管道中纳米流体的流动与传热研究已成为当今科学研究的热点。
微管道作为一种微型化、高效率的传输系统,其内部纳米流体的流动与传热特性直接关系到众多领域如微电子冷却、生物医疗、能源转换等的技术进步。
因此,深入探讨微管道中纳米流体的流动及传热行为,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价值,更具有广阔的实践意义。
二、纳米流体在微管道中的流动特性纳米流体,由于其高导热性、高稳定性等特性,在微管道中具有独特的流动行为。
在微尺度下,纳米流体的流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管道尺寸、流体性质、流速等。
研究显示,纳米流体的流动特性与其粒径大小、形状及分布密切相关。
在微管道中,由于尺寸效应的存在,纳米粒子更容易与管道壁面发生相互作用,这直接影响到流体的流动状态。
研究方法上,我们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对不同条件下的纳米流体在微管道中的流动进行深入研究。
模拟结果表明,在微尺度下,纳米流体的流动呈现出明显的层流特性,且随着流速的增加,流动逐渐趋于稳定。
同时,我们通过实验观察到了纳米流体在微管道中的速度分布,以及其对温度变化的响应。
三、微管道中纳米流体的传热特性传热特性是纳米流体在微管道中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纳米流体的加入可以显著提高微管道的传热性能。
这主要是由于纳米粒子的高导热性以及其在流体中的布朗运动所引起的热传导增强效应。
我们通过实验和模拟的方法,对纳米流体在微管道中的传热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
实验结果显示,在一定的流速和温度条件下,纳米流体的传热效率明显高于普通流体。
同时,我们还发现,纳米粒子的浓度对传热效率有显著影响,存在一个最优浓度使得传热性能达到最佳。
模拟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这些发现,并提供了更深入的机理分析。
四、影响因素及优化策略影响微管道中纳米流体流动及传热的因素众多,包括管道尺寸、流体性质、流速、纳米粒子浓度等。
针对这些因素,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的优化策略。
《微管道中纳米流体流动及传热研究》范文
《微管道中纳米流体流动及传热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微纳科技的飞速发展,微管道中纳米流体的流动与传热研究逐渐成为科研领域的热点。
纳米流体作为一种新型的传热介质,因其具有优异的导热性能和良好的稳定性,在微电子、生物医疗、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旨在探讨微管道中纳米流体的流动特性及传热机制,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二、纳米流体概述纳米流体,顾名思义,是以纳米尺度粒子为基础的流体。
这些纳米粒子通常具有高导热性、大比表面积等特点,能够显著提高流体的导热性能。
通过将纳米粒子添加到基础流体中,可以制备出具有优异性能的纳米流体。
由于其优异的性能,纳米流体在微电子冷却、太阳能利用、生物医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三、微管道中纳米流体的流动特性微管道中纳米流体的流动特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纳米粒子的性质、浓度、管道尺寸、流速等。
首先,纳米粒子的存在会改变流体的粘度、表面张力等物理性质,进而影响流动特性。
其次,管道尺寸对流动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在微尺度下,流体与管道壁面的相互作用增强,流动表现出明显的层流和湍流特性。
此外,流速也是影响流动特性的重要因素,高流速下纳米流体的流动更加稳定。
四、微管道中纳米流体的传热机制微管道中纳米流体的传热机制涉及流体与管道壁面的热量传递、纳米粒子的导热作用以及流体内部的湍流扩散等因素。
首先,纳米粒子的高导热性使得流体内部热量传递更加迅速。
其次,在微尺度下,流体与管道壁面的热量传递效率显著提高,有利于提高整个系统的传热性能。
此外,湍流扩散也有助于增强流体内的热量传递。
这些传热机制共同作用,使得纳米流体在微管道中具有优异的传热性能。
五、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为了深入探究微管道中纳米流体的流动及传热特性,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是两种常用的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主要通过搭建实验平台,观察和分析纳米流体在微管道中的流动及传热现象。
数值模拟则借助计算机软件,建立数学模型,对纳米流体的流动及传热过程进行模拟和分析。
纳米流体的热物理性质研究
纳米流体的热物理性质研究纳米流体是一种在纳米尺度下发展起来的流体,其独特的热物理性质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
纳米流体的热物理性质的研究涉及到传热、流体性质和相变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纳米流体的热物理性质研究内容:首先,纳米流体的传热性质是研究的重点之一、纳米颗粒的添加可以增加流体的热导率,这主要是由于纳米颗粒的比表面积大和表面处热阻的降低所引起的。
研究表明,纳米流体的热导率可以显著超过传统流体,这对于一些高效热传导的应用非常有潜力,如冷却材料和热界面材料。
其次,纳米流体的粘性和流变性质也是研究的热点。
纳米颗粒的添加可以改变流体的流变性质,使其表现出非牛顿流体的行为。
研究发现,纳米颗粒的浓度和粒径对纳米流体的流变性质有很大影响。
此外,纳米颗粒的形状和表面修饰也可以对流体的流变性质产生显著的影响。
此外,纳米流体的相变性质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纳米颗粒可以作为催化剂和核化剂,影响流体的相变温度和相变行为。
研究表明,纳米颗粒的添加可以显著改变流体的沸点和凝固点,进而影响流体的相变速率和热传导性能。
这在一些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如制备新型相变材料和热储存材料。
另外,纳米流体的热辐射性质也是研究的热点之一、纳米颗粒的添加可以调节流体对热辐射的吸收和散射特性,从而改变其在红外光和可见光范围内的辐射特性。
这对于太阳能和光热转换等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纳米流体的热物理性质研究涉及到传热、流体性质和相变等多个方面。
纳米颗粒的添加可以显著改变流体的热导率、流变性质和相变性质,这对于一些高效热传导、流变控制和相变调控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纳米流体的研究对于制备新型热传导材料、流体传热增强和相变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纳米流体传热强化技术
纳米流体传热强化技术
刘 辉 ,李茂德
(同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上海 201804)
摘 要 :主要汇总了国内外纳米流体传热强化技术的研究成果 ,对纳米流体传热强化技术 的国内外研究发展状况进行了综述 ;针对纳米流体的物性参数及流动情况 ,分析了纳米流体的 强化传热机理 ;并具体阐述了纳米流体的主要物性参数 ———导热系数和粘度的影响因素 ;叙述 了纳米流体的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并对其未来进行了展望 。
份额几乎呈线性增加 ,而且高导热系数的纳米粒 子使得纳米流体的导热系数更大 。几种材料的导
热系数如表 1 所示 。
表 1
几种材料的导热系数
材料
导热系数 (WΠm·K)
银 铜 铝 纳米碳管 Al2O3 水 乙二醇 机油
429 401 237 3000
40 0. 61 0. 253 0. 145
(3) 纳米粒子尺度对纳米流体导热系数的影响 在相同的纳米粒子体积份额条件下 ,悬浮有
化的作用机理 。Choi[11] 对 Maxwell 关系式进行了 修正 ,计算分析了 Cu - 乙二醇纳米流体的导热系 数 ,由于模型只考虑了液固界面粒子吸附作用 ,需 要进一步改进模型 。
以上的研究工作显示了国外在纳米流体强化 传热领域的研究己完成了纳米流体制备 、纳米流 体输运参数测定和纳米流体传热性能测试 ,正在 开展纳米流体强化传热机理以及应用基础的研究 工作 。 1. 1. 2 国内研究状况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2007 年第 10 期 (总第 118 期) 应用能源技术 3 3
纳米流体在水平直管内的对流换热实验
纳米流体在水平直管内的对流换热实验于广滨;毛汉成;陈巨辉;高德军【摘要】准备了4种不同浓度的CuO-乙二醇纳米流体.首先将纳米颗粒与乙二醇液体(50%乙二醇和50%水混合液)直接混合,然后在其添加分散剂,经过超声波振荡和机械搅拌制备了纳米流体.最后再将其注入到实验循环系统当中,进行换热特性的实验测量.结果表明:纳米流体与基液相比其换热效果更加明显,其换热系数伴随着纳米流体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大.而当以纳米流体为冷却介质时,纳米流体质量分数越大其泵功的损失也就越大,而且当纳米流体质量分数小于0.50%时其换热效果的提高并不明显.当CuO-乙二醇纳米流体体积分数为0.50%时,压降提高了8.23%而换热系数提高了23.18%,其综合效益最好.【期刊名称】《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23)002【总页数】6页(P108-113)【关键词】纳米流体;分散剂;换热系数;水平直管【作者】于广滨;毛汉成;陈巨辉;高德军【作者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机械动力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哈尔滨理工大学机械动力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哈尔滨理工大学机械动力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哈尔滨理工大学机械动力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B3830 引言随着热力学和技术的发展,在冶金、能源、运输、微电子、车辆、航天器热控制、制造业中、对换热系统[1]的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提高液体换热效率的一种有效方法[2]是在基液中添加金属、非金属或聚合物固体颗粒。
由于固体粒子的导热系数相比于液体有明显的提升,所以这种添加了固体粒子的导热系数比纯水液体大许多。
由于大量研究人员的不断探索,纳米流体的传热冷却技术在1995年由美国Argonne国家实验室的Choi和Eastman [3]首次提出。
纳米流体是指把金属或非金属纳米颗粒分散到水、醇、油等传统换热介质中,使其成为均匀稳定新型换热介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纳米流体及纳米表面的管内对流强化传热
宏观尺度强化传热技术的发展已达到一定高度,并接近饱和;微米/纳米尺度的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能够提供宏观尺度下难以实现的优势,已经成为强化传热学科纵深发展的新动力。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采用微米/纳米尺度的强化传热技术,对管内单相对流换热及流动沸腾换热的基本物理现象及其强化机理有更深入的理解,以为新型微纳结构强化技术的开发提供数据支持与理论指导。
本文的基本内容是以纳米流体的单相对流换热为出发点,探究纳米流体与传热界面的相互作用,基于纳米流体对传热表面的改造机理,将研究扩展到纳米表
面的微细通道流动沸腾换热。
本文首先对纳米流体和微纳结构工程表面的研究现状作了详尽的综述和分析,从中发现若干主题亟待研究:纳米流体的混合对流、一步法纳米流体对流换热、活性剂对换热的影响、纳米工程表面运用于微细通道沸腾传热。
对于纳米流体在大管径横管内的混合对流,本文系统地研究了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原生粒径、颗粒体积浓度、基液粘度和普朗特数等参数对于管内层流混合对流换热的影响,纳米流体混合对流换热相对于基液出现了恶化,采用混合对流判
别数和均相模型统一解释了纳米流体的混合对流传热特性。
采用一步湿化学法制备了较大量稳定的二氧化硅纳米流体,在细通道内分别就其层流、湍流、混合对流进行了对流换热系数的测试,考虑热物性的改变后,其对流换热系数可以用传
统的关联式预测,并不存在奇异的强化效应。
一步法纳米流体无需使用表面活性剂,然而两步法必须采用活性剂才能稳定,这将对实验产生干扰。
本文通过实验论证了表面活性剂SDBS对于细通道内流动沸腾换热的影响,活性剂溶液的表面张力大大降低,可以减小沸腾换热中汽泡的
尺寸,减轻细通道中汽泡的融合以及局部干涸,减缓换热系数随干度的增加而急剧恶化的趋势。
纳米工程表面技术可视为对纳米流体的扬弃,特别适用于微细通道内流动沸腾换热的强化。
本文搭建了适用于测试可控参数微纳结构表面的微细窄通道流动沸腾测试系统,结合高速摄像系统,对过冷沸腾和饱和沸腾中的局部干涸和重新润湿现象进行了可视化流型观察,研究了流速、热流和干度等参数对换热机理的影响。
采用PECVD制备了二氧化硅表面,发现沉积层的厚度对于表面的亲疏水特性有重要影响,当沉积厚度为100nm时,表面呈现超亲水特性。
采用超亲水纳米二氧化硅表面用于微细窄通道内饱和沸腾换热,可改变环形流的液膜分布,在干度提高时可避免微细通道中常出现的传热恶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