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 象山一期

合集下载

王澍和他的作品(想走中国风的同学可以参考)

王澍和他的作品(想走中国风的同学可以参考)

王澍和他的作品(组图/请耐心看完)【中国建筑师王澍于27日获得了2012年普里兹克建筑学奖。

王澍是获得这项殊荣的第一个中国公民,也是年龄倒数第四的最年轻获奖者。

普利兹克奖是每年一次颁给建筑师个人的奖项,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奖金10万美元和一枚铜质勋章。

】据报道,发起这一大奖的凯悦基金会(Hyatt Foundation)主席普里兹克(Thomas J. Pritzke)27日宣布王澍获奖消息。

他说,选中48岁的王澍是因为承认中国将在发展建筑理念中的作用。

此前,美籍华人贝聿铭在1983年获得这项大奖。

普里兹克指出,有关现在和过去的适当关系问题,王澍提出的非常及时,因为中国最近的城市化过程引起争议:建筑是应当以传统为基础还是应当展望未来。

就像任何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设计超越了那场争论,产生没有时间限制、深深植根于自身环境又具有普遍性的建筑。

普利兹克奖是每年一次颁给建筑师个人的奖项,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奖金10万美元和一枚铜质勋章。

这是1979年由普利兹克家族的杰伊·普利兹克(A. Pritzker)和他的妻子辛蒂(Cindy)发起,凯悦基金会(Hyatt Foundation)所赞助的针对建筑师个人颁布的奖项。

今年的颁奖仪式将于5月25日在北京举行。

王澍,作为活跃在中国建筑第一线的建筑大师,他的作品总是能够带给世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即使是对那些建筑司空见惯的人而言。

凭着对项目场地的独特见解,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高超表达,以及对不同建筑材料组合的巧妙把握,使得王澍的作品有着一种独特的象征性和延续性。

这种特殊的属性从何而来:引用王澍本人的话来讲:“在当大家拼命赚钱的时候,我却花了六七年的时间来反省。

”也许正是这六七年时间的反省,使得王澍能够在浮躁的社会和喧嚣的环境中静下心来,细细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和精髓和魅力,并发掘其与建筑内在的微妙关系。

这使得王澍的一些作品中具有和国画中相同的一些性质,例如:叙事性。

建筑师王澍的困扰

建筑师王澍的困扰

建筑师王澍的困扰:从来没有这么多机构想颁奖给王澍——当他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后,他们蜂拥而来。

能推掉的,王澍尽量推掉,只是偶尔配合。

2012年10月,王澍去美国接受《华尔街日报》颁给他的“2012年全球创新人物奖”。

领奖的时候,他顺便去了一趟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那地方他已去过多次,每次都有新收获。

这回正在展览绘画上的中国园林,他看到了三十一幅文徵明画的拙政园中的八幅,和一张北宋时期佚名的园林大画,“难得一见”。

“每回出去旅行,心里都在滴血。

”王澍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好东西都留在国外了。

”他自诩“后锋建筑师”想从这些传统绘画里探索未来。

王澍对“先锋”的定义是“跟着国外最新的潮流跑”:“但面对传统这个问题,包括国外有探索性的建筑师,都无从下手。

我觉得后锋比先锋更有挑战性。

"别人忙着接项目、建地标的时候,王澍在工地上和工人们打了十年交道。

“找不到潮流的方向时,他们就要来看一看王澍在干什么。

”王澍习惯了不着急,他清楚自己“在中国建筑界一直有个特殊的位置”,“当所有人都忙完了,想安安静静讨论点深度的东西时,就会找到我。

”普利兹克奖让他终于从各类质疑中抽离,转而身价倍增,不少地产商都希望能找来王澍设计,至少是“挂个名字”。

“这并不等于他不要钱,也不等于他抗拒商业设计。

”许江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王澍也做过商业建筑——杭州的“钱江时代”公寓。

但大多数时候,王澍还是会像以前那样推掉那些地产商:“我做不到像有些人,既能在赚钱的圈子里头混一圈,又跑回非赚钱的圈子里混一会儿。

我没有这么高的智商。

”除了土特产,还有什么是纯中国的?南方周末:你曾说北京、上海不是你心目中的中国,它们什么时候开始不是的?王澍:我们整个一百年的变革,目的就是为了让中国变成另外一个我们想象中的国家。

这个国家不管是资本主义的版本,还是共产主义的版本,都是西方模式。

打造到现在,我觉得很成功,它基本上可以不叫中国了。

当一个国家失去文化属性的时候,你就失去了扎根在文化里的基本的感觉和尊严。

当代建筑设计思潮——王澍

当代建筑设计思潮——王澍

瓦爿(wǎ pán)墙 瓦爿墙是浙东地区民间的,以就地取材的各种旧砖、旧瓦等废旧建筑材料为主材,草筋黄泥或黄泥加白石灰为黏结辅料,采用层层叠砌的工艺砌 筑而成的一种墙体。
钱江时代
宁波博物馆
南宋御街
第一,要想做好,至少三年,设计之前,必须有至少半年 的时间做深入调研; 第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决不做强制拆迁,保持足够数量的原住民,要保 持生活的魅力; 第三,不做假古董。
个人简介
1963年, 出生于中国新疆乌鲁木齐
1985年, 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本科
1988年,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1997年, 创办业余建筑工作室,中国杭州 2000年, 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获博士学位 2000年, 中国美术学院任教,中国杭州 2003年,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系主任,教授,中国杭州 2007年,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中国杭州 2011年, 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丹下健三荣誉教授
2010年, 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之宁波滕头馆
2010年, 衰朽的穹隆(The decay of Dome,威尼斯双年展之第十二届国际建筑展参展作品) 2015年, 艾青纪念馆新馆
个人荣誉
2003年,“垂直院宅-钱江时代高层住宅群”项目获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银奖;
2004年,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项目荣获中国建筑艺术奖。
2005年,宁波五散房项目荣获HOLCIM豪瑞可持续建筑大奖赛亚太地区荣誉奖。 2005年,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一期工程获中国建筑艺术年鉴学术奖。 2008年,“垂直院宅-钱江时代高层住宅群”项目获德国全球高层建筑奖提名。 2010年,作品“衰朽的穹隆”获该年度威尼斯双年展特别奖。 2010年,与妻子陆文宇一起荣获德国谢林建筑实践大奖。 2011年,荣获法国建筑学院金奖。 2012年,荣获建筑学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人士。 2014年,与同为建筑师的妻子陆文宇当选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2015年度国际资深荣誉会员。

王澍获建筑“诺贝尔奖” 作品超越未来与传统之争 王澍

王澍获建筑“诺贝尔奖” 作品超越未来与传统之争 王澍

他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毕业后,就进入在杭州的浙江美术学院的研究所,做关于建筑、环境和旧建筑改造的研究工作。

研究生毕业一年后,作为独立建筑师,他完成了第一个建筑设计项目,是在杭州附近一个叫海宁的小城,3600平方米的青少年活动中心,1990年建成。

1997年他和他同为建筑师的妻子陆文宇共同创建了“业余建筑工作室”。

2000年,获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学位,并开始在中国美术学院任教,从2003年起担任中国美院建筑系主任,2007年他成为建筑艺术学院院长。

2009年他的个人展“作为一种抵抗的建筑学”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艺术中心举办。

2012年,获得有着“建筑奥斯卡”之称的普利兹克奖。

获奖情况1.建筑作品“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获“2003年度中国建筑艺术奖”;2.“垂直院宅-钱江时代高层住宅群”获“2003年十届全国美展银奖”;3.“五散房”获“2005年Holcim可持续建筑奖亚太区奖”;4.“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一期工程”获“2005年度中国建筑艺术年鉴学术奖”。

先后完成“宁波美术馆”、“宁波博物馆”等20余个项目。

早报记者蔡晓玮葛熔金作为建筑界的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每一年的颁发都可谓举世瞩目。

今年,49岁的中国美院建筑学院院长、建筑师王澍站到了这个至高点上——昨日,普利兹克奖官网公布,今年的普利兹克奖得主是中国建筑师王澍。

评委辞称:“王澍在为我们打开全新视野的同时,又引起了场景与回忆之间的共鸣。

他的建筑独具匠心,能够唤起往昔,却又不直接使用历史的元素。

”令中国建筑界激动的是,王澍是自1979年普利兹克奖创办以来的首位中国获奖者,也是第四年轻的获奖者。

从此之后,他的名字将和理查德·迈耶、贝聿铭、丹下健三、扎哈·哈迪德、雷姆·库哈斯等等并列,而其获奖也许也预示着某些改变——多年来,中国一直是世界知名建筑师的表演舞台,而未来,中国建筑师的声音或许会更加响亮。

(完整版)王澍——象山校区

(完整版)王澍——象山校区
钢 • 建筑师:王澍/陆文宇
N
一期: 1图书馆; 2~6、9 学院教学 楼及工作室; 7 管理办公及艺术 工作室; 8 小体育馆; 10 美术馆;
二期: 11 实验中心; 12~19 学院教学楼 及工作室; 20 小体育馆; 21 宿舍
• 这处校园的用地环绕一座名叫“象”的小山,山高约50m, 两条从西侧大山流来的小河从山的南北两侧绕过,在象山 东端合并,蜿蜒流入宽阔的钱塘江。
• 推崇中国传统的工匠技术。 • 注意表现中国传统的空间意象,他的建筑空间设
计中体现出对文人园林与绘画的理解。
3.材料创新
• 与古为新:今天的作为,跟“古”的东西摆在一 起,呈现出“新”来。等同于日本园林绘画与设 计中的“见立”思想,即旧材新用。
• 旧有材料的再利用创造出一种现在完成时的时间 体验,让人感受历史的变迁,感触到历史的维度。
• 象山北侧是校园的一期工程,于2001 年设计,2004 年建 成,是由10 座建筑与两座廊桥组成的建筑群,建筑面积 约7 万m 2,作为公共艺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图书馆 与体育馆使用。
• 象山南侧是校园的二期工程,于2004 年设计,2007 年建 成,由10 座大型建筑与两座小建筑组成,建筑面积近8 万 m 2,包括建筑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实验加工中心、 美术馆、体育馆、学生宿舍和食堂。
• 所有的建筑,包括将要使用建筑的 人都以象山为重要的观看与思考的 对象。
• 与现代建筑相比,这里的传统建筑 的尺度因此要小得多。新的校园建 筑被布置在地块的外边界,与山体 的延伸方向相同,因而与这一地区 的传统城市平面更加相似。
• 在建筑与山体之间,留出大片空地, 保留了原有的农地、河流与鱼塘。
• 获奖原因:王澍潜心研究地域文化,以实践和

王澍

王澍

王澍之建筑观
“我不做“建筑”,只做“房子”。房子就是业余的建筑。 业余的建筑是无限接近自发性秩序的建筑,在它的视野中,自发的 建造,违章的建造,临时的拼接有着和专业建筑学平等的地位。 业余的建筑只是不重要的建筑,专业建筑学的问题之一就是把建筑 看的太重要。但是,房子比建筑更基本,它紧扣当下的生活,它是朴素 的,通常是琐碎的。在做一个建筑师之前,我首先是一个文人,建筑只 是我的业余活动。比建筑更重要的是一个场所的人文气息,比技术更重 要的是朴素建构手艺中光辉灿烂的语言规范和思想。 业余的建筑首先是一种态度,一种批判性的实验建筑态度,但它可 能比任何专业建筑学的实验更彻底,更基本。在我看来,没有彻底性, 任何建筑实验活动都将是毫无意义的。”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1期---1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的王澍在该校象 山校区的规划与设计中,成功地把中国 传统的空间概念、传统的诗意与审美带 入当代建筑,以达到平衡一座规模庞大 的校园与一座不甚高大的山的目的。 理解象山校园,先要理解王澍对时 间和传统的感情。2002年,杭州南山路 开始改建,杭州市政府想把这条路建成 上海的衡山路,西湖边上的很多民居就 开始拆毁。为了阻止这一切,王澍沿西 湖拍了400多张幻灯片,一张一张地讲给 负责改建的官员看:每一幢房子,都带着 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他说:你们知道南 山路的历史有多久吗?从你们改建完成 那天起,南山路的历史就只有1年了。 象山校园正是建立在王澍对时间和 传统的理解之上。
迄今为止在34届颁奖中,共有38人获奖。美国:8人日本:7人英国:4人瑞士:3人 法国/巴西/意大利/葡萄牙:2人 澳大利亚/挪威/丹麦/荷兰/德国/墨西哥/西班牙/奥地利/中国:1人
说王澍
在齐康的记忆里,王澍个性张扬,“论文答辩时,他把论文题目《死屋手记》贴 满了答辩教室的墙,我说你不要贴啊,贴了你的论文通不过,但是他不听,又贴了。” 张扬的王澍当时还口出狂言,“中国只有一个半建筑师,杨廷宝是一个,齐老师算半 个。”得罪了不少评委。后来,王澍的论文答辩全票通过,但学位委员会并没有授予 他硕士学位。说起这段往事,电话那端的齐康语气平和,“当时学位委员会有人跟我 说,这小子怎么这么狂啊,但我觉得年纪轻的人狂一点没有什么关系,现在的年轻人 就缺少这种狂。我前几年去杭州的时候,遇到王澍,还问过他,„你还认不认我这个 老师啊‟,他嘿嘿一笑,„我当时年幼无知嘛‟。” “他喜欢看哲学理论书,而老师讲的他不大听。他喜欢发表学术议论,我发现他 是个人才,后来跟我对话时我就把他的话录下来,研究他的发言,当时他还跑出去租 了个房子讲课。” 王澍还有很多惊人之举。齐康回忆,有一次,王澍在街上摆了两个油桶,“他认 为是装置艺术,现在看来有点现代艺术喽,后来惊动了公安和学校,限时让他拿掉。” 采访中,齐康多次称“王澍也是我的孩子”,“这个人有个好处,不追求盈利,就是做 作品,有他自己的特色,我们国家很需要像他这样的人。” 说起王澍获奖,齐康认为,他最大的成功就在于将中国的本土材料,例如砖瓦使用在 现代建筑上,打破固有章法。

王澍

王澍

文人王澍关键词:建筑师普利策奖传统主要经历:1963生于新疆乌鲁木齐1985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建筑学专业毕业1988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硕士毕业2000获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学博士现任杭州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建筑系主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营造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作品:1991中国美术学院国际画廊,建成,地点:杭州2000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建成,地点:苏州2000上海顶层画廊,建成,地点:上海2000墙门(雕塑),建成,地点:杭州2001-2005垂直院宅(钱江时代),在建,地点:杭州2001一分为二(雕塑),建成,地点:杭州2002-2005宁波市美术馆,建成,地点:宁波2002-2005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一期工程,建成,地点:杭州2002-2005东莞理工学院艺术系馆,建成,地点:广东东莞2003拆筑间,建成,地点:广州、北京2003HZ093—728,建成,地点:杭州2004-2005三合宅/南京,在建,地点:南京2004-2005三合宅/杭州,在建,地点:杭州2001-2006浙江宁波慈城古建保护、古建修复及协调区,建筑设计,地点:宁波2004-2005五散房,建成,地点:宁波2004-2005瓷屋1,在建地点:金华“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评委会决定将奖项授予一名中国建筑师,这标志着中国在建筑理想发展方面将要发挥的作用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此外,未来几十年中国城市化建设的成功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将非常重要。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如同世界各国的城市化一样,要能与当地的需求和文化相融合。

中国在城市规划和设计方面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一方面要与中国悠久而独特的传统保持和谐,另一方面也要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相一致。

”普利策奖的首位中国籍建筑师王澍的得奖,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但正如颁奖词所说:未来几十年中国城市化建设的成功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将非常重要。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经济的腾飞,中国的建筑在世界上也将拥有自己的舞台。

王澍简介及作品介绍

王澍简介及作品介绍

王澍简介——198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获学士学位;1988 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获硕士学位;;2000年获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

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建筑系主任、教授。

其建筑创作以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特征的自主创新方式引起国际建筑学界广泛关注,处于全国建筑创作与研究的领先地位,在一系列国际大展中被国际学术评论界评价为中国当代新人文主义建筑方向的代表人物。

1.建筑作品“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 获“03年度中国建筑艺术奖";2.“垂直院宅-钱江时代高层住宅群”获"2003年十届全国美展银奖";3.“五散房”获“2005年“Holcim可持续建筑奖亚太区奖”;4.“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一期工程”获“05年度中国建筑艺术年鉴学术奖”;5.“以“衰变的穹顶(Decay of Dome)”获得2010年第十二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特别荣誉奖;6. 2012年2月,获得了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宁波博物馆介绍——主体建筑长144米,宽65米,高24米,主体三层、局部五层,采用主体二层以下集中布局、三层分散布局的独特方式。

整个设计以创新的理念,将宁波地域文化特征、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形式和工艺融为一体,使之造型简约而富有灵动,外观严谨而颇具创意,同时,充分体现“独特性、艺术性、经济性、超前性、功能性、安全性”。

在普利兹克建筑奖的评审中,对于该建筑,做出了如下评价:不仅照片上看很震撼,置身其中更令人感动。

博物馆已成为城市的坐标,存封着历史,也吸引着游人的到来。

广阔的空间感,不论从外还是从内体验,都是非同寻常的。

这座建筑将力量、实用及情感凝结在了一起。

王澍:大学的望境本土的营造

王澍:大学的望境本土的营造

王澍:大学的望境本土的营造从象山校区、大学建筑到大学之道,许江、王澍共同寻求——大学的望境本土的营造7月21日下午,主持人邀请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和2012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王澍,以《大学的“望境”》为题展开对话象山校区的建造设计有备而来共识早已形成主持人: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奖的重要作品之一是中国美院的象山校区,因此大家习惯把象山校区和王澍联系起来,事实上它由多方合力促成,其中首推以许江为首的校方。

许院长,当年怎么独独选中了王澍的设计?许江:首先,我认识王澍有20多年,很了解他对中国自然山水的情怀和犀锐的表达。

其次,中国美院决定将象山校区建造的任务交由本院建筑教师,就是希望以校园建造来培养队伍,塑造人才。

而王澍也显然有备而来。

设计方案中,他以合院为基本模型,展示系列变化,像做外科手术那样把合院切一刀或切一角,通过合院的向背关系,形成与青山相望的崭新格局。

如此创意深深吸引了我们。

最后,重要的一点是,这之前我参观了美国罗德岛美院,这所学校独立学院的建构和管理方式引起我的关注。

于是我们确立了共识:希望象山校区以群楼的方式来适应未来多学科的分院独立教学管理方式。

因此,王澍的方案高票获选,接着他开始了非常艰难的深化设计阶段。

很长时间它还将是一个孤本主持人:王澍,在象山校区设计之前您对园林风格已有所实践。

你如何构思象山校区?王澍:其实,我1993年就参与过杭州南山路中国美院的改造设计。

我当时的方案是把校园里已建的新楼全部拔掉,保留老建筑,我觉得保留文化的传承最重要,历史的气息一旦断裂很难再继。

但象山校区不同,它是建在一块空地上。

以实物来看中国园林,它的房子都很小。

而象山大到800亩,全新的语境下如何寻回园林的感觉是挑战。

20年来,我一直在思考这种园林的新尝试。

中国人内心都有园林情结。

这种建造叫“城市山林”,那些文人在城市里划出一个园子,造出山野的感觉,以便人与自然随时对话。

这种设计代表了另一种对中国城市的看法——最富有中国文化的要素并不都在城市里。

象山校区分析

象山校区分析

• 校园建筑不是孤立的设计出来 ,而是在“自然”与“城市” 之间的思考中显现出来。在中 国的建筑传统中,这样的建筑 被称为“园林”。它特指“自 然”被置入“城市”,而城市 建筑因此发生某种质变,呈现 为半建筑半自然的形态。
• 如果“自然”是一端,建筑师 思考的另一端就是“城市”, 一系列似乎在等待某种事件突 发的小场所,似乎有点散漫, 甚至没有一个严格的结构,但 真正的生活才可能在这里放松 的发生。
四、设计思想
• 建筑师王澍在象山新校园的建造中体现了自己的思考与主张。如何在 迅速丧失地域文化的中国城市重建有地域根源的场所结构,如何让中 国传统与山水共存的建筑范式活用在今天的现实,如何利用大学校园 的建造规模探索一种当代中国本土新的城市营造模式。
• 回望中国传统园林院落式的大学建筑原型,象山新校园最终呈现为一 系列“面山而营”的差异性院落格局。建筑群敏感的随山水扭转偏斜 ,场地原有的农地、溪流和鱼塘被小心保持,中国传统园林的精致诗 意与空间语言被探索性的转化为大尺度的淳朴田园。
• “你在全球化当中的位置,实际上是你有自己鲜明的文化的识别性和 特征,中国建筑界的状况,它永远处在开端的状况,现在已经不是讨 论新旧问题的时候,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面临的状况是,我们保留 的旧的东西,已经到不能再少的地步了。”
•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如同世界各国的城市化一样,要能与当地的需求 和文化相融合。中国在城市规划和设计方面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方面要与中国悠久而独特的传统保持和谐,另一方面也要与可持续 发展的需求相一致。
王澍作品欣赏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设计解析
一、认识王澍
• 王澍,一个60年代出生的建筑家, 其建筑以其强烈的文化传承感及回 归传统而著称。是建筑设计与理论 专业城市设计方向博士,现在在中 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任教。一直 以来在传统的中国建筑中寻求着艺 术之根。致力于把中国古代“造园 ”的手法和方式融入现代建筑中。

王澍获奖简介

王澍获奖简介

获奖揭晓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2012年2月28日,美国洛杉矶——普利兹克建筑奖暨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正式宣布,49岁的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

这一代表全球建筑领域最高荣誉的颁奖典礼将于2012年5月25日在北京举行。

在揭晓评委的决定时,普利兹克先生表示:“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评委会决定将奖项授予一名中国建筑师,这标志着中国在建筑理想发展方面将要发挥的作用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此外,未来几十年中国城市化建设的成功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将非常重要。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如同世界各国的城市化一样,要能与当地的需求和文化相融合。

中国在城市规划和设计方面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一方面要与中国悠久而独特的传统保持和谐,另一方面也要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相一致。

”普利兹克建筑奖由杰伊·普利兹克和他的妻子辛迪·普利兹克于1979年创立,每年度授予一位做出杰出贡献的在世的建筑师,以表彰其在建筑设计创作中所表现出的聪明才智、想象力和责任感等卓越品质,及其通过建筑艺术对建筑环境和人类所做出的持久而杰出的贡献。

获奖者将得到十万美元的奖金和一枚青铜奖章。

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在英国引用今年获奖评审辞来说明获奖原因:“讨论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适当关系是一个当今关键的问题,因为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的討论。

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

”王澍1985年获得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本科学位,三年后从该校硕士研究生毕业。

毕业后,他到当时的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从事旧楼改造,及环境与建筑关系的研究。

他的第一个独立设计的建筑项目是在大约一年后开始的——为杭州附近的一个小城海宁设计一个3600平米的青少年中心。

这个作品于1990年完成。

王澍

王澍

入口
室内
不规则窗的开启
王澍乊作品
宁波五散房---茶室2
另一个茶室的屋面由钢构玻璃建造, 南面有一小荷塘,经一小桥直入
水景 主楼 黄颜色的墙是土墙 入口 茶室室内
砖的砌筑是宁 波本地传统民 居的建造工法
王澍乊作品
宁波五散房---管理用房
管理用房以平屋顶立方体建 筑为原型,屋中人可穿越建 筑一直看到湖面
2000 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建筑设计与理论专业城市设计方向 博士 现在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任教
王澍乊建筑观
“我不做“建筑”,只做“房子”。房子就是业余的建 筑。 业余的建筑是无限接近自发性秩序的建筑,在它的 视野中,自发的建造,违章的建造,临时的拼接有着和 专业建筑学平等的地位。 业余的建筑只是不重要的建筑,专业建筑学的问题 之一就是把建筑看的太重要。但是,房子比建筑更基本 ,它紧扣当下的生活,它是朴素的,通常是琐碎的。在 做一个建筑师之前,我首先是一个文人,建筑只是我的 业余活动。比建筑更重要的是一个场所的人文气息,比 技术更重要的是朴素建构手艺中光辉灿烂的语言规范和 思想。 业余的建筑首先是一种态度,一种批判性的实验建 筑态度,但它可能比任何专业建筑学的实验更彻底,更 基本。在我看来,没有彻底性,任何建筑实验活动都将 是毫无意义的。”
王澍乊作品
宁波五散房---画廊
五散房是5处小公建,一共才2000平方米,是一次小实验。五散房分为茶室、画 廊、咖啡厅、管理用房等。分别用了5种不同的建筑类型和建造方法。 画廊背丘面湖,屋顶一波三折 ,檐下空间具有典型江南建筑 的气候特征,建筑前后各设两 条砾石干铺带,可以作、为户 外盆景的展示场地。 外墙的外层是各种砖 块堆砌的
王澍乊作品
南京华侨大厦(1985-1987,已建成); ■杭州国旅航空售票外(1989,建成并已拆毁); ■海宁市青少年宫(1988-1989,已建成);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国际画廊(1991,建成并将拆毁); ■杭州孤山室内小剧场(1991,建成并已拆毁); ■杭州斗乐桥人防地道口(1991,建成并已拆毁); ■中国美术学院杭州湖滨校园改造规划(1993,方案);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馆(1993,方案); ■中国杭州虎跑禅心茶道园(1994,方案); ■一个退休建筑教师的住宅(1996-1999,方案); ■自宅室内(1997,已建成); ■浙江海宁陈默艺术工作室(1998,已建成);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1998-2000,已建成); ■上海南京东路顶层画廊(1999-2000,已建成)。

中国新建筑师——王澍

中国新建筑师——王澍

中国新建筑师——王澍1963年,生于新疆乌鲁木齐1985年,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建筑学专业毕业1988年,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硕士毕业1997年,在杭州创办"业余建筑工作室"2000年,获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学博士,现任杭州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并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系主任及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营造研究中心主任王澍作品1989年海宁青少年宫1991年中国美术学院国际画廊1997年自宅1997年陈默工作室2000年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2000年上海顶层画廊2000年墙门(雕塑)2001年垂直院宅(钱江时代)2001年一分为二(雕塑)2002-2003年宁波当代美术馆2002-2003年中国美术学院视觉艺术学院2002-2003年东莞理工学院艺术系馆2002-2003年浙江台州路桥古镇保护、古建修复及协调区2003年拆筑间2003年 HZ093—7282003年三合宅/南京2004年三合宅/杭州2003-2004年浙江宁波慈城古建保护、古建修复及协调区理解象山校园,先要理解王澍对时间和传统的感情。

2002年,杭州南山路开始改建,杭州市政府想把这条路建成上海的衡山路,西湖边上的很多民居就开始拆毁。

为了阻止这一切,王澍沿西湖拍了400多张幻灯片,一张一张地讲给负责改建的官员看:每一幢房子,都带着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他说:你们知道南山路的历史有多久吗?从你们改建完成那天起,南山路的历史就只有1年了。

象山校园正是建立在王澍对时间和传统的理解之上。

一个外来者对象山校园的惊奇,一定是从大门开始的。

象山校园的大门不是“门”,而是“墙”。

是没有围合的墙的自然延伸,墙身矮得经常让人有翻过去的冲动。

但这是一堵砖砌的墙,那砖也不是普通的砖,而是从乡下拆房现场收上来的老砖。

在象山校园的空地上,这样的砖瓦堆成一座小山。

事实上,整个象山校园就是建立在这些旧砖瓦上面的。

在整个中国都在“拆”的时候,王澍的象山校园却使用了大量的旧建筑材料,所有的砖头、瓦片、石头都来自浙江省的拆房现场。

王澍简介_db0e94a2_090f_48f6_a545_5d5383d38ac

王澍简介_db0e94a2_090f_48f6_a545_5d5383d38ac

17王澍:差异的世界/WANG SHU: WORLD OF DIFFERENCE 19631963年,出生于中国新疆乌鲁木齐/Born in Urumuqi, Xinjiang, China 1985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本科/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BS Degree 1988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硕士研究生/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Master Degree 1997创办业余建筑工作室,中国杭州/Founded Amateur Architecture Studio, HangZhou, China 2000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获博士学位/Tongji University, School of Architecture, PhD 2000中国美术学院任教,中国杭州/Professor, China Academy of Art, Hangzhou, China 2003中国美术学院建筑系主任,教授,中国杭州/Director of Architecture Department in China Academy of Art, Hangzhou, China 2007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中国杭州/Dean of Architecture School in China Academy of Art, Hangzhou, China 2011 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丹下健三荣誉教授/The Kenzo Tange Visiting Professor at the Harvard Design School (GSD) for the Fall semester 2011主要作品/Major Projects2011 瓦山: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专家接待中心(在建),中国杭州/Tiles Hill: New Reception Center in Xiangshan Campus, Hangzhou, China (in construction)2010 船坞当代艺术博物馆,中国舟山渔港(设计阶段)/Contemporary Art Museum in Dock, Zhoushan, China (in design process)2010 宁海“十里红妆”传统嫁妆博物馆,中国宁海(在建)/Ninghai "Shi Li Hong Zhuang" Traditional Dowry Museum, Ninghai, China (in construction)2010 2010上海世博会宁波滕头馆,中国上海/2010 ShangHai Expo, Ningbo Tengtou Pavalion, Shanghai, China2009 南宋御街博物馆,中国杭州/Exhibition Hall of the Imperial Street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Hangzhou, China2007-2009 中山路旧街区综合保护与更新,中国杭州/Old Town Conservation and Intervention of ZhongShan Street, Hangzhou, China2003-2008 宁波博物馆,中国宁波/Ningbo History Museum, Ningbo, China2004-2007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新校区二期工程,中国杭州/New Campus of China Academy of Art in Hangzhou, China (Second Phase)2002-2004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新校区一期工程,中国杭州/New Campus of China Academy of Art in Hangzhou, China (First Phase)2001-2005 宁波美术馆,中国宁波/Ningbo Art Museum, Ningbo, China2006 瓦园——威尼斯双年展第10届国际建筑展首届中国国家馆/Tiles garden, Chinese Pavilion of The 10th Venice Biennale of Art, Italy2003-2006 五散房,中国宁波/Five Scattered Houses, Ningbo, China2003-2006 瓷屋,中国金华/Ceremic House, Jinhua, China2003-2005 东莞理工大学音乐与舞蹈系教学楼,中国广东东莞/Teaching Building of Music and Dance Department, Dongguan, Guangdong, China2003- 三合宅,中国南京(在建)/Sanhe House, Nanjing, China (in construction)2002-2007 钱江时代(垂直院宅),中国杭州/Vertical Courtyard Atartment, Hangzhou, China1999-2000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中国苏州/Wenzheng College Library of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China1999-2000 顶层画廊,中国上海(建成,已拆除)/The Gallery with View, Shanghai, China (Completed and has been demolished)1991 孤山艺术家沙龙,中国杭州(建成,已拆除)/Artist Sharon in GuShan hill, Hangzhou, China (Completed and has been demolished)1991 丰乐桥地下通道,中国杭州(建成,已拆除)/Underground Passageway of Fengleqiao, Hangzhou, China (Completed and has been demolished)1991 浙江美术学院国际画廊,中国杭州(建成,已拆除)/International Gallery of Zhejiang Academy of Fine Arts, Hangzhou, China (Completed and has been demolished)1989-1990 海宁青少年中心,中国海宁/Youth Center of Haining, Haining, China主要获奖/Major Awards2012普利兹克奖/2012 Pritzker Prize 2011法国建筑科学院金奖/The French Gold Medal of the Academy of Architecture in 20112010德国谢林建筑实践大奖/Schelling Architecture Prize 2010, Germany 2010作品“穹窿的塌朽”获第12届威尼斯双年展国际建筑展特别荣誉奖/The special mention to "Decay of a Dome", the Official Awards of 12th InternationalArchitecture Exhibition Venice Biennale 2010. Italy 2008德国法兰克福全球高层建筑奖提名/Nominated Inernational Highrise Award 2008, Frankfurt, Germany 2008瑞士建筑奖提名/Nominated BSI Swiss Architectural Award 2007法国建筑师学会、法国建筑遗产城首届全球可持续建筑奖/First Global Award For Sustainable Architecture 2007, Cité de L'architecture et du Patrimoine, France 2006瑞士HOLCIM基金会首届全球可持续建筑亚太区奖/Asia Pacific, Holcim Foundation for Sustainable Construction, Switzerland Holcim Awards Acknowledgement 2004 首届中国建筑艺术奖/1st Architecture Art Award, China王澍简介CURRICULUM VITAE OF WANGSHU。

王澍作品解析

王澍作品解析
王澍是睿智的,因为他在浮华的世风下能保持平和的心态去发现建筑的本质;王澍 是睿智的,因为他在自己的作品设计是能够体现出自己独到的视角和对中国文化的高 深见解,并贯穿始终。
说王澍
建筑师,首先得是个文人。
不谈建筑,只谈房子,所以就是业余的,业余建筑。
这是王澍喜欢说起的两句话,在我看来这基本上是王澍的建筑观。前 一句,表现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认同。“寻根”在他们那代知识 分子心里是难以割舍的。而无论是苏州的园子还是从白居易到李渔等文人 的文章,都在感染着他、召唤着他。王澍,学贯东西方,所以他更能从比 较中去感知那以远去中国的美。古人造园的足迹也影响着他的建筑,去鼓 励他去承袭与发展我们的华夏建筑。后一句,则道出他对当下的批判。把 建筑看的太神圣是会曲解建筑、扭曲建筑的。抱着平常心,真心诚恳的对 待建筑。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把乐趣带进建筑里,开开心心的 设计。对于文化,建筑其实不大,尤其在文学已经杀死建筑的今天。是先 文化,再建筑;而不是为了建筑,去套文化,谓之概念。
如果说现代建筑主要还是一种“雕塑”的思维方 式,那宁波美术馆偏重“空间”和“场所”的思考则 明显地具有了“后现代”的意味。
不要以为这仅是在尺度上取胜。 如果亲临这木墙和钢柱间长长的 廊道,你会发现“木墙”原是一 扇扇通高的“巨门”。在许多扇 门板的脚下,细心的你还会发现 长长的插销,当你得知这些“巨 门”竟然可以一扇扇打开,定会 另有一番惊喜。二维的平面转而 成了通向另一个未知空间的通道。 显然,设计师对艺术空间的创造 往往需要观赏者的体验和阅读来 完成。所谓移步换景,空间的知 觉,是在时间的向度上完成的。 有人说这些巨幅的门象征着古老 店铺的“门板”,此意象不妨看 作是对宁波历史悠久的商业文化 的一种暧昧的隐喻。这种“文脉 主义”式的解读,使这个实体空 间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王澍作品中的传统文人色彩和建筑机理

王澍作品中的传统文人色彩和建筑机理

王澍作品中的传统文人色彩和建筑机理2010551048 王晨曦摘要:建筑的色彩和机理代表了一个建筑的精神,从欧洲的古典主义到柯布西耶引领的现代主义风格,建筑的色彩和机理发扬了这种建筑理论的精神。

现在,流行于世界的几种风格中,有解构主义的欧美风格,有白色暧昧的日本建筑,然而有一种建筑突然出现在大家的眼中。

人们认为这种建筑是不合时宜,是不可理解的。

他的建筑中带着中国文人儒雅朴实的气息和色彩,他让中国建筑屹立在世界人们的讨论之中,这就是王澍和他的传统文人色彩中的建筑。

他利用最传统的材料创造出的生于自然的建筑,让人深思。

关键词:王澍材料机理文人思想自然这样的校园,在中国很特别;这样的建筑,在世界上很罕见。

像座迷宫,没有大门,也找不到出口,初来乍到的人会迷惑。

骑山地车,沿着回廊,居然可以一直冲到楼顶观光。

山行水转,农田、树林、溪流和鱼塘在校园景观之中很自如地起伏舒展。

从各地拆房现场收集来的700多万块不同年代的旧砖弃瓦,穿插在屋顶与墙面,一股沧桑的历史感扑面而来。

这是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新校园,正是这所“特别”的建筑,使它的设计者——王澍,夺得国际建筑界的最高奖普利兹克奖,他是中国第一位获得该奖的建筑师。

鼎鼎大名的华裔建筑师贝聿铭1983年曾获此殊荣。

王澍的建筑语言是充满诗意的,但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去体悟。

王澍的作品并不多,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运用了中国传统造园术的精髓。

由山走到水,四个散落的小房子和主体建筑相比,尺度悬殊,但在这里,水中那座亭子般的房子,是图书馆的“诗歌与哲学”阅览室。

王澍想表达的是一个中国文人看待世界的“观点”。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王澍的建筑是不合时宜的:非标准化、没有速度、不追求效益。

面对当下中国城市大规模拆迁重建,王澍有意识地循环利用建筑材料,有效地控制造价并实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以数百万块不同拆迁现场捡回来的砖块重新聚合在一起的建筑物,它最重要的意义是提示人们去思考“我们是不是拆得太快了,是不是只顾拆除而忘了它们是怎么建造起来的”,“我们是不是要想一下怎么合理利用这些工艺,发挥它在建筑学上的价值。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作者:暂无来源:《财富生活》 2018年第12期2007 年投入使用所在地:中国主要荣誉:2005 年,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一期工程获中国建筑艺术年鉴学术奖建筑设计师:王澍(2012 年获普利兹克建筑奖)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下简称“象山校园”)之所以声名在外,很大程度上因为他的设计者?王澍。

作为第一位,也是迄今唯一获得建筑界“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的中国建筑师,象山校园无疑是极具其个人风格的代表作品。

象山校园坐落在杭州南部。

不仅在体量和建造规模惊人,其空间的复杂性和类型的丰富性也令人震撼。

而最重要的是,许多建筑类型是王澍独创的,这一点显得格外重要。

他把校园设计成一个向农村开放的建筑群,建筑本身的运动曲线和丘陵的起伏相呼应,它在视觉上形成一条纽带,回廊和走廊像蛇一样穿梭在建筑的内与外,好像是加强了建筑的呼吸。

著名建筑评论家方振宁先生这样评价王澍的象山校园设计:“曾几何时,中国的建筑师在对建筑的类型学,或者对建筑语言的创造方面几乎就是空白,而象山校园既有类似于柯布西耶的那种独立的、很纯粹的建筑语言,同时它也有上世纪70 年代在美国流行的那种极少主义这种东西。

”位于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水岸山居”,是教授王澍为学校设计的专家楼,也是他获得普利兹克奖后的第一件作品,建筑内设茶室、餐厅、客房。

当时王澍最新的课题是如何将传统的夯土建筑应用到现代。

水岸山居就是他们的“科研成果”。

波浪形的黑瓦屋顶,黄色的土墙,水岸山居宛如水乡的长廊,又如山地的村落,而它利落的线条和回转的空间,也充满现代美感。

在水岸山居这样一个实验性的建筑中,王澍既探索了生土材料,也尝试在一栋建筑中解决一个村落的设计,“它还是用建筑的方式,演绎中国传统的山水绘画和进入式结构。

如果把这个建筑立起来,它就像一个山水立轴。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欣赏王澍的建筑。

当时,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王澍的朋友许江邀其为象山校园项目做设计,但这座充满了王澍特色的建筑在一期工程竣工时还是被一小部分人认为“难看”。

王澍

王澍

王澍,一个60年代出生的建筑家,他的建筑 活动就如其所生的年代一样矛盾而敏感。 在建筑师同行里,王澍被公认是最有中国文 人气的。而他也是很早就对中国的现代建筑提出 尖锐看法的人之一。王澍在中国建筑师中的名气, 一方面是因为他在国际上受到的关注,另一方面 是因为他的另类。他是把建筑带入大学的引路人, 但他又一直表现着对于庙堂规则的不屑。当年, 硕士论文答辩的时候,他对着老先生说,“如果 说中国有现代建筑师,那只有一个半,半个是我 导师,一个就是我。” 但是,就是这个看起来有些狂妄的建筑师, 一直以来却又在传统的中国建筑中寻求着艺术之 根。他把中国古代“造园”的手法和方式融入现 代建筑。在别人看来,王澍已然是中国建筑师的 一个代表,很多人把他的作品当作某种形态的哲 学表现去关注,而他自己却只是用古代工匠的手 法去诠释着自己心中的当代建筑。
砖在校园中的运 用既实用又富有 趣味性。在每一 个“合院”中, 王澍都利用石头 基座等营造出地 势落差,造了很 多“下沉的院 落”。这些院落 的灵感来自传统 建筑中的“天 井”。院落种着 葱翠的树木和修 竹,地面是古老 的青砖,青砖的 缝隙里长着很多 青苔,踩上去滑 滑的,心里却有 一种沉沉的踏实。
建筑观
■我首先是一个文人,建筑只是我的业余活动。“我不做“建筑”,只 做“房子”。房子就是业余的建筑。业余的建筑是无限接近自发性秩 序的建筑。
■比建筑更重要的是一个场所的人文气息,比技术更重要的是朴素建 构手艺中光辉灿烂的语言规范和思想。
■业余的建筑首先是一种态度,一种批判性的实验建筑态度,但它可 能比任何专业建筑学的实验更彻底,更基本。
宁波美术馆--1
2005年10月,宁波美术馆落成,它是由轮船 码头航运大楼改建而成,规模仅次于北京中 国美术馆。整座美术馆外墙由青砖、木材、 钢材构成,像一艘即将远航的轮船,给人的 印象是沉稳、内敛、厚实,又略带几分神秘。 开馆以来,平均每天都有200人光临这个艺 术殿堂。

王澍作品分析

王澍作品分析

主要作品
• 南京华侨大厦(1985-1987,已建成); • 杭州国旅航空售票外(1989,建成并已拆毁): • 海宁市青少年宫(1988-1989,已建成); •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国际画廊(1991,建成并将拆毁); • 杭州孤山室内小剧场(1991,建成并已拆毁); • 杭州斗乐桥人防地道口(1991,建成并已拆毁); • 中国美术学院杭州湖滨校园改造规划(1993,方案); •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馆(1993,方案); • 中国杭州虎跑禅心茶道园(1994,方案); • 一个退休建筑教师的住宅(1996-1999,方案); • 自宅室内(1997,已建成); • 浙江海宁陈默艺术工作室(1998,已建成); •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1998-2000,已建成); • 上海南京东路顶层画廊(1999-2000,已建成)。
室内钢筋条做垂帘外墙的外层是各种砖块堆砌的咖啡厅屋面地面均为曲面柱子微微倾斜桌椅均根据地面的变化特殊设计咖啡厅主入口坡道通向屋顶各种通道的交接茶室采用合院形态6米高的院子中围着一个3米高的青砖台种着两棵大树树影随风移动茶室其一室内不规则窗的开启通往入口的小径入口立面是大尺度土花格另一个茶室的屋面由钢构玻璃建造南面有一小荷塘经一小桥直茶室其二茶室室内水景入口管理用房以平屋顶立方体建筑为原型屋中人可穿越建筑一直看到湖面管理用房的入口随地形起伏的建筑或随建筑起伏的景观管理用房宁波博物馆宁波20052008宁波博物馆建筑本身承载了宁波丰富的文化信息
在第一展厅的 “天籁之音” 音效装置区, 12个高科技音 罩将播放出高 清晰度的自然

音,表现出中 国农历中二十 四节气的田园
之声。
立面图
剖 面 图
建筑材料的回收与再利用
古老的“瓦爿” 墙

王澍之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王澍之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所以整个方案正是重新发现自然,并让建筑场所回到重新再造自然场景 之中,回到一个有森林、花草、山水组成的原生态的自然之中的 一个尝试。
小 组 成 员
01
陈开俊 201303190203
02
张智良 201303190230
03
邹发玉 201303190232
THANKS
2011年,荣获法国建筑学 院金奖 2012年,荣获世界建筑学
03
04
05
学 术 理 念
“重建当代中国本土建筑艺 术学”是王澍秉持的学术理 念,作为是中国本土建筑运 动的代表人物,他坚守建筑 理想。面对全球化浪潮下的 城乡建筑风格趋同化现象, 他以对西方现代城市及建筑 观念的反思为理论背景,批 判性地回归地域建筑传统。 王澍说:“在当今世界,人 们热衷于谈论科学、技术、 电脑,我则喜欢谈论基于手 绘和手工艺之上的建筑。” 他的坚持为他带来了世界级 的荣誉。
02
03
04
05
06
1988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研 究所获建筑学硕士学位 2000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城 规学院,获博士学位 2002年,他出版了专著《设计 的开始》 2011年,王澍成为第一位担任 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丹下健三客 座教授”的中国本土建筑师
荣 誉 记 录
01
02
2003年,“垂直院宅-钱 江时代高层住宅群”项目获 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银 奖; 2005年,中国美术学院象 山校园一期工程获中国建筑 艺术年鉴学术奖 2010年,作品“衰朽的穹 隆”获该年度威尼斯双年展 特别奖
立面图
将线条的特性发挥待极致,展现韵律美。
简约的立面设计随处可见
剖面图
局部四层,相互交错又紧密联系,富于变化。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今天的中国建筑界,王澍是一个曝光率相当高的名字。

这位生于新疆,长于西安,学于东南,成名于中国美院的知名建筑师,却经常戏称自己为造房子的人,以此来否定建筑师的身份。

但他却一直执着地践行着他的中国本土建筑学理念。

记者:日常生活人们所谈到的建筑,往往只被看作是一项工程活儿。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层先入为主的认识,您所做的建筑在很多人看来更像是对建筑的设计,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工程建筑,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王澍:可能这是大家表面上的认识,但并不是说因为我现在身处美院就一定要做纯艺术的建筑。

如同前段时间在中国美术学院召开的“树石论坛”上,我说自己并不是在做建筑,而只是在造房子。

房子是属于工程类的,建筑的意义更在于其自身的艺术性。

今天,中国各个城市里,都有低质量的建筑存在,原本大量针对生活的、适合当地居民生活和建造方式的建筑,却变得不再是建筑,这其实与我们误读西方建筑学有关。

因而也出现了一种奇怪的认识,即只有所谓设计表现的东西才是建筑。

记者:结合您在东南大学的求学经历以及一直身体力行的实验性本土建筑,您认为中国本土建筑与西方建筑有何区别?王澍:我觉得艺术化、作品化、个人化的建筑是西方建筑学观念中的一个传统。

很多人认为西方的现代建筑就是为人们所熟知的几个大师的东西,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西方的现代建筑在发端之始要解决的问题是一些非常社会化的东西,美学的讨论之所以存在其中,这些都缘于建筑自身的要求。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则更像是一种人类学的事实,它与人的宗教信仰、风俗礼仪统统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空间性质的格局。

这更像是一个民族对本民族建筑认识论的一个结果。

记者:按照您对自己建造本土建筑理念的设想,近几年您都作了那些具体的工作?王澍:研究建筑自身的基本问题是这两年我最关心的。

如何用现代的施工体系使建筑建造起来既快速又直接,并且能达到简朴直接的美学质量,是近几年我在实际建造中试图解决的问题。

有人认为经我手做过的学校、美术馆、住宅等建筑,造价肯定相当昂贵,其实不然。

如果是单纯从一座房子的造价来看,这些建筑的造价只能属于中等偏下。

通过这几年的实际建造恰恰也说明了一个的问题——我在做房子,但是还有很多人却认为自己是在做建筑。

记者:将实际的建造经验运用到教学中,您认为理工类建筑专业与美术学院的建筑专业有哪些不同?针对这些不同,在中国美术学院建筑教学中,您做了哪些实验和努力?王澍:一般人可能认为美院的学生建筑的艺术性教学是关键,技术工程上肯定会偏弱,我不这样认为。

虽然工程学院关于建筑本身上教授了很多东西,但在关于建造理念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却不多,更多的是现在建筑的一些通用技术。

我特别想通过建立一种新的建筑教学体系,让更多的学生体会中国建筑的建造传统。

在此基础上融入传统建筑的思想性,让学生们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营造传统。

为了更深入地结合教学,我做了很多小型建筑,并花了很多精力将他们推广到大型的社会性工程中。

我相信,这也是中国美术学院的建筑专业近几年能在国内以及国际上有影响的原因。

比如中国美院的象山校区、宁波的宁波美术馆等大型建筑一样,我们将一些实验性的建筑真实地放大到大型空间中去,这样的真实放大在中国并不多见。

可以说是真正迈过了一个门槛,因为基本上艺术家做的东西都不可能放大到如此大的空间中,但是这两年我们做到了,并且还在进一步实验推广。

一种小范围的东西能被推广到整个社会、公众中去,这恰恰也是一种大美术的口号,与单纯学院派、小美术的作法是不一样的。

除了实际的操作外,我们在基础建筑教学中不断强调一种不自觉的伦理意识。

往往以前的建筑师只是对建筑本身感兴趣,之外的东西并不关心。

但实际上,建筑师构建的恰恰也是一种社会性的东西,因为作为建筑的缔造者——建筑师在构建的同时,还必须带着对一种社会观念、伦理的认识和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所以这两年,我们一直呼吁的对中国本土建筑学的重建,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

作为一个中国本土建筑师,如何以本国的传统作为背景,在面对今天的自然、生态、环境、城市时,我们将以一个什么样的价值观来面对?我认为,为了保证自然原有的面貌,在建筑的同时,应该对自然做出让步。

节约能源、节约材料等问题也应该结合着建造一起考虑的。

有很多人误解说,美院的建筑教育比较理工类建筑专业要差,其实刚好相反,我认为我们的教育非常有自身特色,并且非常符合中国传统的建造技术和理念。

抛却了以传统作为基石的背景,寻求纯美学讨论自然也就失去了建筑教育的本意。

真正具有意义的美学观念应该是带有这种意识的,这与中国人讲“文以载道”是息息相关的。

记者:之前国内各个院校的建筑系,对于建筑教学的本科教育往往还是保持传统的教学方法。

但在中国美术学院建筑系的教学中,您却让学生去读《论语》、《老子》、《庄子》等书,是什么原因让您在本科学生的基础教学中会开设这些教学科目?王澍:其实,这个问题并不能简单来说。

要知道,一般的中国建筑师对西方建筑的了解要远多于对本土建筑的了解,也就是说你对别人生活的了解要远多于对自己生活的了解,这样一来就很难以一种深切体会的方式来进行研究。

如今,我们所碰到的最大问题,是在强调物质性的富国强兵过程中,把人自身的虚弱和被动挨打的局面归罪于自己的文化,这是自五四运动以来一个非常不好的传统。

新文化运动给我们造成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就是当人们想以艺术、人文的方式复兴本民族的艺术时,才发现文化传承基本上被切除了。

以至于我们今天在谈到中国本土化建筑时,甚至很难找到一个真正本土化的问题。

这直接反映了当前我们的现状,越来越多的专家都开始思索如何恢复中国国学就直接证明了这一点。

记者:过分追溯传统,打造本土建筑,是否是一个伪话题?王澍:提出坚持文化传统本国特色的口号,需要有一个前提。

只有在一个民族的文化被彻底隔断之后才能提出这样的话题,你不能在整个文化延续非常清晰的前提来谈这个事情。

我造的房子在建筑时间上和一般工程的建造周期都是一样的。

因为中国的房子造得快并不是今天才发生的,自古以来便是如此。

举例说,唐代的长安形成浩大的格局,仅仅需要8个月而已。

如何形成?将洛阳的宫殿拆了,直接利用原来的材料一插就可以了。

所以说中国传统的建筑体系像极了由西方传入的钢结构式样的装配体系。

因此,梁思成等老一辈建筑家们曾提出过假设性命题——中国的建筑传统有可能直接一步跳跃到现在,而不需要经历西方的材料式样的演变。

当然这个命题一直都没有实现过。

既能够反映出传统的继承、对生存环境的保持和美的意境,同时也能以一种比较快的适应今天施工体系的假设,在近两年我所做的事情中证明是可以完成的。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记者:您如何看待本土与传统的区别?王澍:本土这个词,简单地说就是把传统替换掉。

今天谈传统已经不合适,基本上依据中国的城市现状去谈传统已经不合适了。

传统这个词,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曾经说过“传统对每一代人如果有意义,都是因为你今天以那个传统为基础,创造性地做了很多事,才会有意义。

如果你非常被动地无想像、无创造性的话那它对你毫无本土可言”。

之所以重申本土,是因为今天我们谈到的传统非常狭隘。

当代本土指的是在今天这个土地上,从现在开始回头看,包括正在发生的、所有的、不带有外来影响的自发的创造。

在中国大地上,本土性的建筑经常能见,并且大量存在于中国乡下。

如果只是狭隘地限制在学院里面的、西方的那点建筑知识,你就谈不到当代本土。

简单的传统可以这样,但当代本土的概念要大得多。

中国人对传统有一个误区,认为传统就是老的、过去的。

一直到今天发展的、正在建立的都是传统,如果说对今天好的东西不保护、不爱惜,我认为对整个大环境对传统的态度都有问题。

传统是一直在建立的,而不是一百年前、两百年前的。

中国的文化如果能复兴的话,必须对传统的理解有一个新的认识。

记者:前段时间的故宫星巴客问题一度炒得沸沸扬扬,而由您设计建造的宁波美术馆靠近一侧的迪欧咖啡也因装修风格与美术馆主体建筑严重不统一,被戏称贴了“牛皮癣”。

您如何看待这种以美术馆为代表的主流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冲突?王澍:在中国,建筑被改来改去已经习以为常。

类似这样的事情能够引起民众关注,首先就是一件好事情。

为什么这样的改动会被关注,是因为建筑本身达到了一定的文化意义和美学质量。

这样的关注势必会让有关部门重视这一问题,并且如果城市里的建筑都能达到这样的质量,那整个城市会不同,社会的关注意识更会不同。

政府会花钱造一个美术馆,但是美术馆等机构的后期运营却往往跟不上,因此一些相关建筑的实际功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美术馆要生存,势必会涉及招商引资。

既要保证主流文化的,又要为美术馆的生存发展考虑,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对文化等软性建设的忽略。

works作品王澍在宁波设计的几个小品建筑在宁波的南部,去年建成的鄞州公园里,王澍设计了几个小品建筑,个人感觉这些建筑对传统的理解和再现很到位,地域性特点,地方性材料和现代技术的结合也非常自然。

杭州·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占地60余亩,因校区中有一座小山名象山而得名,整个校区分为二个部分,南区为老建筑改造部分,植被极好,大树参天,隐有古意,北区为完全新建,大开大合,大气与幽静的统一。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题记——王澍的美院只是我们探索中国传统建筑的继承和发展的的整个过程中的一小步远远没有到终点王澍本人也说过“这座校园的设计不仅关乎建筑本身,更是开始了对当下中国建筑设计与建造方式深思熟虑的一种转变。

”仅仅是一个开始在他的建筑中许多元素的运用还很不够成熟比如图书馆立面上瓦片屋檐与巨大的建筑体量相比过于单薄显得生硬而且过于符号化形式化缺少对传统建筑本质的探讨床格的图案运用在建筑立面上已经完全失去了其原有的感觉成了笨重的视线遮挡物虽然在室内形成了一定的光影效果但也显得生涩和过于形式化也许因为本人未亲临过现场仅凭图片来看其所谓的许多传统手法的运用也显得符号化但也正如设计者所说这只是一个开始即便它是新的也仅仅是一个开始这条路要想走到头还需要做很多的探讨和实践简介(简介为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展板上的说明,仅供大家学习参考)这座校园的设计不仅关乎建筑本身,更是开始了对当下中国建筑设计与建造方式深思熟虑的一种转变。

具体设计问题首先在于一座规模庞大的校园如何与一座不大的山共存,因为那山是先在的。

启示得自一次攀登杭州六和塔的经验,塔体庞大,山体与象山近似,但走进塔内,体量感完全消失。

每层塔六边,共十八扇完全相同的窗,我自每扇窗向外拍了一张照片,窗同,山同,但位置不同,山亦不同。

从外看塔,密檐瓦作压暗塔色,材料与山体呼吸,塔如吸在半山,在如象山般多雾的气候中,塔甚至会完全隐匿。

那一刻,我看见了这座校园的返乡之路。

回望传统中国书院,校园建筑最终落实为一种“大合院”的母题聚落,一座消瘦的玻璃塔被放在精心选择的位置,形成“面山而营”的“塔院式”格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