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韩愈
作文素材:韩愈

作文素材:韩愈韩愈(公元768──824年),唐代文学家,字退之,河阳(在现在河南省)人。
他曾在地方政府和朝廷任职,多次被贬官。
他提倡的“古文运动”,开创一代文风,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磅礴,语言简洁,在唐宋散文八大家中被列在第一位。
韩愈的诗也别具一格。
童年韩愈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都去世了。
他就由在京城做官的哥哥韩会抚养。
韩会对弟弟很好,教他认真读书,好好做人。
韩愈十岁的时候,韩会受到别人的牵连,被贬官到韶州(在现在广东省),他要带一家人去那里。
从京城长安到韶州有几千里的路程。
一路上,韩会虽然心情不好,还是不停地给弟弟讲沿途风光和名人故事。
韩愈记忆力很好,把哥哥讲的话全记在心里。
到韶州不久,韩会就因心情苦闷,又加上水土不服,生病死了。
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嫂嫂郑氏带着韩愈和儿子,护送着韩会的灵柩,回到了故乡河阳。
安葬了韩会以后,郑氏关心地对韩愈和儿子说:“人生短暂,你们要抓紧时间读书做学问。
虽不求显赫一时,也要不枉度一生。
”韩愈这时候已经很懂事了,他知道这是嫂嫂替哥哥说出的话。
从此以后,每天早上公鸡一叫,他就起床做操,然后回到书房里读书。
韩家历代有人做官,藏书很多。
韩愈就从《论语》、《孟子》读起。
遇到问题,他就向嫂嫂请教。
可当韩愈读到《书经》、《易经》的时候,嫂嫂就不能教他了,韩愈就去找当地有学问的人请教。
就这样,韩愈还读了《老子》、《庄子》、《荀子》等先秦散文著作。
有一年春天,嫂嫂把韩愈叫到身边,对他说:“兄弟,你长大了,去洛阳求学吧。
那里有学问的人多,可以开阔你的眼界。
”名、字的由来转眼到了入学的龄,嫂嫂郑氏一心想给弟弟起个又美又雅的学名,这天,郑氏翻开书年,左挑一个字嫌不好,右拣一个字嫌太俗,挑来拣去,过了半个时辰,还没有给弟弟选定一个合意的学名。
韩愈站在一旁观看,见嫂嫂为他起名作难,便问:“嫂嫂,你要给我起个什么名呢?”郑氏道:你大哥名会,二弟名介,会、介都是人字作头,象征他们都要做人去群之首,会乃聚集,介乃耿直,其含义都很不错,三弟的学名,也须找个人字作头,含义更要讲究的才好,韩愈听后,立即说到:“嫂嫂,你不必在翻字书了,这人字作头的‘愈’字最佳了,我就叫韩愈好了。
作文素材:韩愈

作文素材:韩愈韩愈(公元768──824年),唐代文学家,字退之,河阳(在现在河南省)人。
他曾在地方政府和朝廷任职,多次被贬官。
他提倡的“古文运动”,开创一代文风,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磅礴,语言简洁,在唐宋散文八大家中被列在第一位。
韩愈的诗也别具一格。
童年韩愈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都去世了。
他就由在京城做官的哥哥韩会抚养。
韩会对弟弟很好,教他认真读书,好好做人。
韩愈十岁的时候,韩会受到别人的牵连,被贬官到韶州(在现在广东省),他要带一家人去那里。
从京城长安到韶州有几千里的路程。
一路上,韩会虽然心情不好,还是不停地给弟弟讲沿途风光和名人故事。
韩愈记忆力很好,把哥哥讲的话全记在心里。
到韶州不久,韩会就因心情苦闷,又加上水土不服,生病死了。
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嫂嫂郑氏带着韩愈和儿子,护送着韩会的灵柩,回到了故乡河阳。
安葬了韩会以后,郑氏关心地对韩愈和儿子说:“人生短暂,你们要抓紧时间读书做学问。
虽不求显赫一时,也要不枉度一生。
”韩愈这时候已经很懂事了,他知道这是嫂嫂替哥哥说出的话。
从此以后,每天早上公鸡一叫,他就起床做操,然后回到书房里读书。
韩家历代有人做官,藏书很多。
韩愈就从《论语》、《孟子》读起。
遇到问题,他就向嫂嫂请教。
可当韩愈读到《书经》、《易经》的时候,嫂嫂就不能教他了,韩愈就去找当地有学问的人请教。
就这样,韩愈还读了《老子》、《庄子》、《荀子》等先秦散文著作。
有一年春天,嫂嫂把韩愈叫到身边,对他说:“兄弟,你长大了,去洛阳求学吧。
那里有学问的人多,可以开阔你的眼界。
”名、字的由来转眼到了入学的龄,嫂嫂郑氏一心想给弟弟起个又美又雅的学名,这天,郑氏翻开书年,左挑一个字嫌不好,右拣一个字嫌太俗,挑来拣去,过了半个时辰,还没有给弟弟选定一个合意的学名。
韩愈站在一旁观看,见嫂嫂为他起名作难,便问:“嫂嫂,你要给我起个什么名呢?”郑氏道:你大哥名会,二弟名介,会、介都是人字作头,象征他们都要做人去群之首,会乃聚集,介乃耿直,其含义都很不错,三弟的学名,也须找个人字作头,含义更要讲究的才好,韩愈听后,立即说到:“嫂嫂,你不必在翻字书了,这人字作头的‘愈’字最佳了,我就叫韩愈好了。
经典人物素材——韩愈

【2017级同步阅读精编】经典人物素材——韩愈【人物生平】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
贞元十九年(803年),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后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
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
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
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
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在旧《广东通志》中被称为“广东古八贤”之一。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刻苦学儒】韩愈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韩愈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他的祖辈都曾在朝或在地方为官,其父韩仲卿,官至秘书郎,在韩愈三岁时便逝世。
韩愈由其兄韩会抚养成人,他自念是孤儿,从小便刻苦读书,无须别人嘉许勉励。
韩愈七岁时读书,言出成文,十三岁时就能写文章。
韩会早逝后,韩愈随寡嫂郑氏避乱宣城,颠沛流离。
十九岁时,韩愈至京师长安,当时文人作文章大多崇尚仿古,模拟扬雄、董仲舒的著述风格,而独孤及、梁肃学问最为深奥,受人推崇。
韩愈与其交往,锐意钻研,希望自己在一代人中崭露头角。
及至应进士科考试时,他将文章投递到公卿之间,前宰相郑余庆对其大加的赞赏,韩愈因而闻名一时。
【轶事典故】叩齿庵韩愈来到潮州后,有一天在街上碰见一个和尚,面貌十分凶恶,特别是翻出口外的两个长牙,韩愈想这决非好人,心想着要敲掉他那长牙。
高考作文素材_韩愈篇

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一、作家简介◆人物导语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
他既立业又立言,大力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功绩光耀千古。
这个人就是韩愈。
●作家档案韩愈:768年—824年字号:字退之;因郡望昌黎,故他又自称昌黎人,世称韩昌黎。
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籍贯: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时代:唐代仕途: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
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
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
后回京任四门博士。
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
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
但不得志。
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
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移袁州。
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
政治上较有作为。
作品:《韩昌黎文集》。
其中有议论文,如《原道》、《论佛骨表》、《师说》、《进学解》等;传记文学,如《柳子厚墓志铭》等;赠序,如《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序》等;诗歌,如《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左迁蓝关示侄孙湘》、《早春》等。
名望: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
其诗对宋诗影响极大,与孟郊等人被称为“韩孟诗派”。
二、成名缘由▲贡献概述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在思想上崇奉儒学,力排佛老,同时宣扬天命论,认为“天”能赏善罚恶,人只能顺应和服从天命。
他的这种有神论思想,适应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在文学上,韩愈反对骈体文,提倡散体文,主张文以载道,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人。
古文家李翱、皇甫湜及著名诗人张籍、王建、贾岛、李贺均出其门下或受其提掖。
韩愈创造快乐的作文素材

韩愈创造快乐的作文素材《韩愈创造快乐的作文素材》素材一《昌黎先生的乐观美食之旅》韩愈这一辈子可真是丰富多彩。
就说他吃东西这事儿,那也是充满了欢乐的创造。
韩愈被贬到潮州的时候,面对那陌生的环境和相对落后的条件,一般人可能就愁眉苦脸,吃啥都不香了。
可韩愈不,他发现了当地一种独特的食材- 鳄鱼。
这鳄鱼在当地人眼里那是个恐怖的家伙啊,但韩愈看到的却是一道潜在的美食(当然不是真的吃,这里是他的一种诙谐表示)。
他专门写了篇《祭鳄鱼文》。
在文中他就像一个严厉的家长呵斥鳄鱼,让它们搬家。
这事儿表面是治理鳄鱼,其实也展现了他的乐观。
他想象着把鳄鱼像对待不听话的小孩一样管教起来。
就如同我小时候在家里,看到大老鼠,我那大胆的叔叔就拿着扫帚满屋子追打,边追边跟老鼠说“这是我家,你赶紧走”。
韩愈当时大抵也是这种心态,自己虽然身处偏远之地,但还能跟鳄鱼较上劲,并且这件事还能被他写成一篇独特的文章,把本来沉重的被贬之事搞得像一场有趣的人鳄大战记录,这无疑是自己给自己创造了快乐的方式。
没点乐观心态和创造快乐的本事,哪能把这么一件事搞得这么有趣。
素材二《韩愈的社交乐事》韩愈特别喜欢交朋友,也擅长在人际交往中创造快乐。
他善于发掘身边朋友的有趣之处并把这些记载下来。
他说孟郊这人“低头拜东野,原得终始如駏蛩。
东野不回头,有如寸筳撞巨钟”。
你看,他把孟郊那种傲娇的不理人描写得多生动,就像小铅笔去撞大钟一样,小敲大不动。
他在朋友间这种诙谐的调侃就像咱们同事之间互损。
我记得我们办公室里小张很能吃,长得壮实,大家就开玩笑说他像“小猪存钱罐”,这是对他善意的调侃,还能增进感情。
韩愈也是这样,他朋友圈中的这些趣事,不但让他自己乐在其中,而且他把这些记录成篇后,给后人也带来很大的快乐。
他那种用文字营造欢乐社交氛围的能力,实在是为他的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
还甭说,就是这种对朋友间往来趣事认真书写记录的态度,让他在当时的人际圈子里估计是个很受欢迎的人。
有这么多有趣的朋友,自己还能不断从这些交往中挖掘快乐因子通过文字表现,生活怎么会单调无趣呢。
2025届高考作文人物素材——韩愈

高考作文专题
1.走近人物,了解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
学
2.把握人物的基本情况
习
目
3.深入了解人物的生平经历
标 4.总结人物的相关关键词
5.背诵和记忆相关人物素材
人物简介
•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 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一说怀州 修武(今河南修武)人 ,自称“郡 望昌黎(今辽宁义县)”,世称“韩 昌黎”“昌黎先生”。中国唐朝中期 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 治家 、教育家。
• 他在百越蛮荒之地栽下了重教育、重读书的种子,潮州的好学崇 文之风兴起并且延绵千年至今。
作文素材
• 诚实取信 • 韩愈生活在一个骚乱和腐败的时代,各种道德和人性的败坏和腐化
都比较普遍。但是他却能够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始终以正义、 诚信和责任心作为指点行动的准则。 • 他言必信、行必果。他从未被金钱、权利或者名利所蒙蔽,他一生 都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品德。他对中华传统文化和文学作出了巨 大的贡献,并在诸多思想争鸣和政治斗争中始终保持独立思考和冷 静分析的态度。他的思想和行动、他的正直和诚信,一直是我们 学习和崇敬的榜样。
• 韩愈一生,积极求官,努力为文。据他自己说,求官不仅是为衣 食,也是为了行道,为文也不仅是好古人之辞,而是为了明道。 韩愈为人所行之道,及其为文所明之道,都可从他一生实践得到 证明。
人物成绩
经典名句
•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 熔铸经典之范,翔集子史之术 •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 凡法始立必有病。 • 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
• 元和十四年(819年),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为潮州刺史。唐穆 宗即位后被召入朝,拜国子祭酒。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 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享年五十七岁。获赠 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 加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新唐书韩愈传积累的作文素材

新唐书韩愈传积累的作文素材
1. 韩愈自幼勤奋好学,那股子学习的劲头,就像咱追喜欢的剧一样,不看完不罢休!你看,他能成为文学大家不是没有原因的呀。
就比如咱学习的时候,要是也有他这股劲儿,那还有什么学不会的呢!
2. 韩愈敢于直言进谏,丝毫不畏惧权贵,这勇气,简直就跟那打虎的武松似的!他上书论佛骨表,多勇敢呀。
咱在生活中遇到不公平的事,是不是也得有点他这样的勇气呢?
3. 韩愈提倡古文运动,那影响力,就跟现在流行的新潮流一样,大家都跟着追捧!他写的文章,那叫一个精彩。
咱写作文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学学他的写作风格呢?
4. 韩愈对朋友真诚,朋友有难,他绝对会挺身而出,这友情,可比那钢铁还坚固!张籍就曾得到他的帮助和提携。
我们对待朋友也要像他这样真心呀,对吧!
5. 韩愈在困境中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就如同那在风雨中屹立不倒的大树!他被贬潮州,却还能做出一番成就。
我们遇到困难,是不是也不能轻易放弃梦想呢?
6. 韩愈十分重视教育,这不就是咱那负责任的好老师嘛!他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学生。
我们也应该珍惜学习的机会呀,是不是?
7. 韩愈的文学成就那可太高了,他的作品就像闪闪发光的宝石!《师说》多经典呀。
我们要是能把他的作品好好研究研究,肯定能收获不少呢。
8. 韩愈的一生充满了波折,但他从不气馁,这精神,像极了那打不死的小强!哪怕遭遇再多挫折,他还是勇往直前。
我们面对生活的挑战,也该学学他呀!
9. 韩愈就是一个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榜样,他的勤奋、勇气、真诚、坚持,都太棒了!我们真应该从他身上汲取力量,让自己也变得更优秀呀!。
以韩愈为素材的论证段

以韩愈为素材的论证段
韩愈,字退之,他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自幼便勤奋好学,7 岁开始读书,13 岁便能写文章。
尽管他在仕途上屡遭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度,坚持自己的信念。
他曾担任四门博士,积极推广古文运动,主张“文以载道”,一改当时文坛骈俪之风,使古文成为了唐朝中期以及宋朝时期的主要文体。
他写下了《师说》《马说》等流传千古的名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韩愈不仅在文学上有极高的成就,还心怀天下。
他在担任刑部侍郎期间,关中地区大旱,他上书请求减免赋税,因此被贬为潮州刺史。
但他并没有因此气馁,反而在潮州兴修水利,推广教育,为百姓做了许多实事。
从韩愈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品质:勤奋好学、坚定信念、不畏挫折。
他的一生充满了奋斗和拼搏,他用自己的努力和才华,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韩愈简介作文素材

韩愈简介作文素材韩愈简介作文素材后人把韩愈与柳宗元、苏轼、苏辙、苏洵、曾巩、欧阳修、王安石合称为唐宋八大家,并尊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下面和小编一起赏析一下韩愈简介作文素材!作文素材一:韩愈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人,人称“韩昌黎”。
韩愈,19岁开始参加进士考试,“三试不中”,直到25岁才考中进士,后在吏部“博学宏辞”科考试中又连遭失败,仕途坎坷。
多经反覆,直到35岁才当上京官“四门博士”,后升迁为监察御史,又因为为民请命,得罪当政的京兆尹李实,很快被贬为阳山县令。
唐德宗死后,韩愈重受提拨,先后当上国子博士和刑部侍郎。
元和十四年(819年),韩愈向皇帝上书反对迎拜“佛骨”的《论佛骨表》,得罪唐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
在潮州,他先后作《祭鳄鱼文》释放奴隶,深得百姓爱戴。
元和十五年(820年),唐穆宗即位,韩愈被召回作国子祭酒,后转吏部侍郎。
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享年57岁,追赠礼部尚书。
韩愈的真正成就,在于文学领域。
韩愈积极领导了唐代古文运动,并使这一运动获得重大的成功。
所谓古文运动,就是改变汉魏六朝以来的骈体文,恢复先秦时代的散文体。
韩愈把古文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韩愈提倡古文的目的,就是:“通其辞也,本志乎古道也。
”以古文来振兴儒学,恢复“圣道”。
韩愈认为,“文以载道”,文和道必须有机结合起来,应该首先重视的是道,“本深而末茂,形大而声宏”。
韩愈以“物不得其平则鸣”为根据提出了一条理论,认为人“有不得已而后言者”。
韩愈认为,文体上应该学习古代圣贤之为文。
但必须“师其意,不师其辞”。
韩愈还提出,写文章应该“唯陈言之务去”,去年陈词滥调,务争有所创新。
韩愈领导唐代古文运动是成功的,从此“古文自唐以后为一大变”,一改淫靡的文风。
苏轼据此称是“文起八代之衰”。
韩愈的文学主张,对于后代文学理论的发展和文学实践活动都有积极的影响。
韩愈的作品非常丰富,现存诗文700余篇,其中散文近400篇。
有关韩愈的简介作文素材

有关韩愈的简介作文素材
韩愈(768年-824年),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
他的作品内容广泛,涉及诗歌、散文、辞赋等多个领域,其代表作品有《师说》、《进学解》、《原道》等。
韩愈生活在唐朝的盛世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韩愈的中心思想包括“治人以法,治己以德”、“君子不器”、“文章合为时而著,歌以时而制”等等。
他重视德行的培养,认
为道德品质对于治理国家和教育子孙都有重要的影响。
他反对权贵阶层的腐败和虚伪,主张必须融入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坚持耕耘真理,同时注意感人之情,寓理于文中,带有深刻的人文主义色彩。
在文学方面,韩愈是唐代文学的巨匠之一。
他的诗作音韵洋溢,多写抒情、咏史和议论等,其代表作品有《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洛阳女儿行》等。
他的散文则充满了感人肺腑的情感,多集中于对社会的反思和人性的探索,代表作品有《进学解》、《论语义》等。
韩愈还对国家政治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主张实用主义,注重现实问题的解决,贯彻“治国必先治心”的思想。
他努力为国家贡献,任凌烟阁二十四史考证官,缮写了《全唐文》、《新唐书》等名著,针砭时弊,旨在推动社会进步。
最后,韩愈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唐代,更是影响到了后世。
他的思想、文学成就和为人处世的准则不仅成为学术界和文化
流派的重要成分,更是对后世文化的鼓舞和启发。
他的一生也激励着人们不断追求卓越,为国家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
韩愈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计残年的作文

韩愈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计残年的作文说起韩愈,这位唐朝的大文豪,他那句“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计残年”,真可谓是震人心魄,让人对他的忠诚和勇气钦佩不已。
韩愈生活的那个时代,唐朝已经走过了它的鼎盛时期,各种弊端逐渐显现出来。
就像一间年久失修的大房子,墙壁开始裂缝,屋顶开始漏雨。
而韩愈,就像是那个拿着工具,决心要把这房子修好的人。
想象一下,韩愈身处朝堂之中,周围的人或许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盘算着,而他,却挺直了脊梁,目光坚定地看着前方的问题。
他看到了什么?是科举制度的不公,让真正有才华的人被埋没;是官场的腐败,让那些一心为民的官员处处碰壁;是繁重的赋税,让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他决定站出来,为了这个国家,为了百姓,去做那些别人不敢做的事情。
这可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抉择。
他知道,这一路必然充满了艰难险阻,可能会得罪权贵,可能会丢了自己的乌纱帽,甚至可能会有性命之忧。
但他不在乎,因为他心中有一个信念,那就是要为圣明除弊事。
有一次,韩愈深入民间考察。
那是一个偏远的小村子,村子里的百姓们面黄肌瘦,孩子们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他走进一间破旧的茅草屋,看到一位老妇人正坐在床边哭泣。
原来,她的儿子因为交不起赋税,被官府抓去服役了。
家里没了劳动力,日子过得更加艰难。
韩愈的心里像是被什么东西狠狠地刺了一下,他握紧了拳头,暗暗发誓一定要改变这种状况。
回到朝堂,他立刻向皇帝上书,陈述百姓的苦难,呼吁改革赋税制度。
那些权贵们可不乐意了,他们觉得韩愈是在多管闲事,破坏了他们的利益。
于是,各种攻击和诽谤向韩愈袭来。
有人说他沽名钓誉,有人说他不识时务。
但韩愈不为所动,他坚信自己做的是对的。
在一次朝堂辩论中,韩愈面对那些权贵们的指责,毫不退缩。
他大声疾呼:“我们为官者,难道不应该为百姓谋福祉吗?难道要看着他们受苦受难而无动于衷吗?”他的声音在朝堂上回荡,让那些心虚的人低下了头。
韩愈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身边也有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为了改革而努力。
韩愈的一生作文

韩愈的一生作文今天咱们就来唠唠韩愈这人的一生,那可真是像坐过山车一样,刺激又精彩。
韩愈出生的时候,估计谁也没想到这个小娃娃日后能在文坛掀起那么大的风浪。
他打小就挺有志向的,那脑袋里装的可都是学问,一门心思地想要在这世上闯出点名堂来。
年轻的时候,韩愈就像个执着的求职者,到处去参加科举考试。
这科举啊,就像现在超级难进的大公司面试一样,竞争那叫一个激烈。
韩愈考了一次又一次,可这科举之路就像布满荆棘的小道,把他折磨得够呛。
不过他可没放弃,就跟打不死的小强似的,越挫越勇。
在经历了多次的失败之后,韩愈算是考中了。
但这只是他漫长折腾人生的一个小开端。
他这人性格直爽,心里想啥嘴上就说啥。
看到当时文坛上那些华而不实的文风,他就忍不住了,心想:“这都写的啥玩意儿啊,我得改变这种状况。
”于是,韩愈就发起了一场文风改革,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古文运动”。
不过韩愈也不是一直倒霉。
他也有被重新启用的时候,每次被重新任用,他就跟打了鸡血一样,又开始大展拳脚,想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他就像一颗顽强的种子,不管被扔到哪里,只要有一点机会,就努力生根发芽。
韩愈的一生啊,感情生活也挺丰富的。
他也有家人,有朋友,他的那些诗歌和文章里,有时候也能透露出他对家人的思念,对朋友的情谊。
比如说他给朋友写的那些送别诗,字里行间都充满了不舍和对朋友的祝福。
到了晚年,韩愈也算是在文坛和政坛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他的思想和文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他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虽然在他的那个时代经历了很多的风雨和坎坷,但最终还是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他的一生,就是一部充满了坚持、斗争、挫折和希望的传奇故事,让我们后人看了,既觉得敬佩,又觉得这家伙还真是挺有趣的一个人呢。
我眼中的韩愈作文

我眼中的韩愈作文我眼中的韩愈作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眼中的韩愈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眼中的韩愈作文篇1知道韩愈这个名字已经有很多年了。
至少在初中的时候我就已经开始接触他的作品,比如散文《马说》、七绝《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郎》。
后来又逐渐增加了一些对他的了解,知道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创作上也自成一派,风格独特。
但仅此而已,我所知道的都只是符号,我从来也没有试图走进他的心灵世界,去了解他,亲近他。
直到现在我才突然发现,错过他是多么遗憾的事情。
这要从一首诗说起,诗的名字叫《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漳江边。
这是韩愈很有名的一首诗,我已经不知道读过多少次了,而且也已经教过好几遍了。
这天在课堂上,我又一次带着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没想到在这个过程中,我竟第一次被这首诗、被韩愈这个人深深地感动了,我对韩愈产生了由衷的敬佩之情。
这首诗和韩愈做的一件事有关。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皇帝派遣使者去凤翔迎佛骨舍利,京城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
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痛斥佛之不可信,要求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
宪宗正在崇佛敬佛的劲头上,见此表不禁龙颜震怒,要处以极刑。
幸得宰相裴度及朝中大臣极力说情,方免得一死,贬为潮州刺史。
此诗即写于贬官途中。
韩愈做的这件事非常了不起。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是他的动机非常纯正。
韩愈反对皇帝供迎佛骨,绝无半点私心,而是“欲为圣明除弊事”。
在他的《论佛骨表》中,韩愈以一个思想家的高度深刻地指出,皇帝崇佛敬佛,必令百姓“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
作文素材--韩愈

韩愈简介韩愈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两代八散文大家的并称。
即唐代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他们八个在古文运动中贡献最大.最初有明朝的朱右著《八先生文集》。
因我国明代选家茅坤辑录他们的作品为《唐宋八大家文钞》,而因之得名,并由于该选本的广泛流传而名声远播。
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
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
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
后回京任四门博士。
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
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
但不得志。
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
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移袁州。
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
政治上较有作为。
思想渊源于儒家,但亦有离经叛道之言。
他以儒家正统自居,反对佛教的清净寂灭、神权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赞孟子辟排杨朱、墨子,认为杨、墨偏废正道,却又主张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贵王道,贱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
他抨击二王集团的改革,但在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主要问题上,与二王的主张并无二致。
这些复杂矛盾的现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唐代散文学兼诗人。
性秉直,居官仍不改其性,故屡被贬。
累官至吏部侍郎。
他和柳宗元都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了整顿旧时秩序和振兴儒道统而提供学习古文,又为了宣传古道而写作古文。
他对古方创作的要求是,“必出入于仁义、“文从字顺各识职”(《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师其意不师其辞”(《答刘正夫书》)。
因忠于古文,其成果颇硕,《原毁》、《进学解》、《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杂说》、《祭十二郎文》、《张中丞传后叙》等都是优秀作品。
在诗歌方面,他推崇陈子昂、李白和杜甫,是韩孟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作文素材:《中国古代名人先贤》之百代文宗—韩愈

作文素材:《中国古代名人先贤》之百代文宗—韩愈(韩愈《春雪》意境)百代文宗—韩愈韩愈生于公元768年,卒于公元824年,字退之,河阳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焦作孟州人。
他是我国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
他重用人才,尽力传播中原文化,赢得了人民的千载崇敬和景仰,后人尊称他为百代文宗。
韩愈早年丧失父母,由兄嫂抚养长大成人。
贞元八年即792年,他考中进士,任职察御史,国子博士等职。
在政治上,他反对藩镇割据,拥护中央集权。
他济爱黎民,为民谋利。
思想上尊儒排佛。
唐宪宗时,曾随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升为刑部侍郎,后因直言谏书,反对迎奉佛骨,触犯宪宗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
穆宗即位,他奉诏回京。
此后,历任京兆尹,兵部侍郎及吏部侍郎等职。
卒后,谥号文,史称朝文公。
他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之后形式主义的骈偶文,主张写作内容充实的散体文。
他大力提倡秦汉以前的古文,并以自己的实践实现了自己的主张,树立了一代文风,写出来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
他的散文雄奇奔放,如《师说》、《进学解》、《张中丞传后序》、《说马》等。
由于他的倡导,散文得到了新的繁荣和发展,韩愈不仅在散文方面卓有成就,在诗坛上也独树一帜,他的诗歌创作与他的散文创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不仅某些思想内容一以贯之,在表现手法上亦有明显的散文化倾向。
这与他提倡儒学复古,反对駢文是一脉相承的。
韩诗的另一特点,便是追求奇、特、险、怪,以文为诗和涉险猎奇,构成了韩愈诗歌宏伟奇崛的艺术风格,后人称为硬体诗,有《韩昌黎先生集》传世。
韩愈在中唐诗坛上的贡献是突出的,他别开生面地创建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韩孟诗派,与当时的元白诗派并驾齐驱,在当时和后世都有很深的影响。
韩愈是古代文学发展中最重要的革新家,他文起八代之衰,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为韩柳。
韩园是为了纪念韩愈这位伟大的文学家而建,位于焦作孟州市洛常路北侧韩庄村,距焦作市区72公里。
南濒黄河,北倚太行,丘陵环抱,古柏苍翠,雄伟庄严。
韩愈写作文

韩愈写作文篇一韩愈写作文说起韩愈写作文,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话题。
韩愈,那可是文学界的大咖呀!也许你会想,他写作文肯定是信手拈来,轻轻松松就妙笔生花。
可真的是这样吗?我觉得吧,可能也没那么简单。
想象一下,韩愈坐在书桌前,眉头紧皱,嘴里念叨着:“这作文咋写呀?”他也许会为了一个开头,苦思冥想半天。
毕竟,就算是大文豪,也有灵感枯竭的时候嘛!他写作文的时候,可能会像我们一样,一会儿觉得这个词好,一会儿又觉得那个词更妙,犹豫不决。
说不定还会自我怀疑:“我这样写,后人能看懂吗?能喜欢吗?”话说回来,韩愈写的那些文章,为啥能流传千古呢?我猜呀,可能是因为他用心,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都融进去了。
就像我们写作文,要是能掏心掏肺地写,说不定也能写出好东西来。
你们说,韩愈写作文的时候,会不会也有被老师批评的时候呢?哈哈,也许有吧,谁还没有个失误的时候呢?不过,不管咋说,韩愈能写出那么多经典的作品,这一路,肯定不容易。
他得读多少书,积累多少知识,才能有那样的成就呀!你们觉得韩愈写作文还有啥有趣的地方呢?篇二韩愈写作文嘿,今天咱们来聊聊韩愈写作文!韩愈啊,那可是唐朝的大文学家,牛得很!但他写作文的时候,真就那么一帆风顺?我看未必!说不定有时候,他抓耳挠腮,满屋子踱步,嘴里嘟囔着:“哎呀妈呀,这主题咋这么难搞!”也许他会对着窗外的景色发呆,想着怎么把这美景描绘得生动形象。
我觉得韩愈写作文,可能不会一开始就有个完美的框架。
他也许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然后再回过头来修改。
就像我们写作文,初稿总是乱糟糟的,得反复修改才能像样。
你们想啊,他在官场起起伏伏,那些经历说不定就是他写作的素材。
可把这些素材变成精彩的文章,容易吗?我觉得可难啦!他得琢磨怎么用词,怎么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既让人明白,又能打动人心。
也许他写着写着,突然发现自己跑题了,然后一拍大腿:“糟糕,得重新来!”这场景,是不是有点像我们写作文时的手忙脚乱?不过,正是因为他不怕困难,不断尝试,不断修改,才能写出那些让后人称赞的好文章。
韩愈事迹的作文素材

韩愈事迹的作文素材韩愈事迹的作文素材篇1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一、作家简介◆ 人物导语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
他既立业又立言,大力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功绩光耀千古。
这个人就是韩愈。
● 作家档案韩愈:768年—824年字号:字退之;因郡望昌黎,故他又自称昌黎人,世称韩昌黎。
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籍贯: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时代:唐代仕途: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
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
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
后回京任四门博士。
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
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
但不得志。
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
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移袁州。
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
政治上较有作为。
作品:《韩昌黎文集》。
其中有议论文,如《原道》、《论佛骨表》、《师说》、《进学解》等;传记文学,如《柳子厚墓志铭》等;赠序,如《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序》等;诗歌,如《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左迁蓝关示侄孙湘》、《早春》等。
名望: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
其诗对宋诗影响极大,与孟郊等人被称为“韩孟诗派”。
二、成名缘由▲ 贡献概述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在思想上崇奉儒学,力排佛老,同时宣扬天命论,认为“天”能赏善罚恶,人只能顺应和服从天命。
他的这种有神论思想,适应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在文学上,韩愈反对骈体文,提倡散体文,主张文以载道,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人。
古文家李翱、皇甫湜及著名诗人张籍、王建、贾岛、李贺均出其门下或受其提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愈简介韩愈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两代八散文大家的并称。
即唐代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他们八个在古文运动中贡献最大.最初有明朝的朱右著《八先生文集》。
因我国明代选家茅坤辑录他们的作品为《唐宋八大家文钞》,而因之得名,并由于该选本的广泛流传而名声远播。
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
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
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
后回京任四门博士。
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
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
但不得志。
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
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移袁州。
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
政治上较有作为。
思想渊源于儒家,但亦有离经叛道之言。
他以儒家正统自居,反对佛教的清净寂灭、神权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赞孟子辟排杨朱、墨子,认为杨、墨偏废正道,却又主张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贵王道,贱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
他抨击二王集团的改革,但在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主要问题上,与二王的主张并无二致。
这些复杂矛盾的现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唐代散文学兼诗人。
性秉直,居官仍不改其性,故屡被贬。
累官至吏部侍郎。
他和柳宗元都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了整顿旧时秩序和振兴儒道统而提供学习古文,又为了宣传古道而写作古文。
他对古方创作的要求是,“必出入于仁义、“文从字顺各识职”(《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师其意不师其辞”(《答刘正夫书》)。
因忠于古文,其成果颇硕,《原毁》、《进学解》、《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杂说》、《祭十二郎文》、《张中丞传后叙》等都是优秀作品。
在诗歌方面,他推崇陈子昂、李白和杜甫,是韩孟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诗,或反映时事,或写中下层文士的政治失意和个人遭遇,都很有特色,如《汴州乱》,《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山石》、《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等。
古诗往往规模宏大,才气纵横,气势雄伟。
为了矫正大历诗的平庸、熟俗,他探索了诗歌发展的新路。
不过象《陆浑山火》、《南山》、《石鼓歌》、《月食》等,故意搜集险怪,过分散文化、议论化,有伤诗意。
生平详见《新唐书》卷一七六。
文学主张与创作文创作理论上: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
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作品。
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
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
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
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
河南孟县人。
其生平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4岁以前。
3岁丧父。
受兄韩会抚育。
后随韩会贬官到广东。
兄死后,随嫂郑氏北归河阳。
后迁居宣城。
7岁读书,13岁能文,从独孤及、梁肃之徒学习,究心古训,并关心政治,自称"前古之兴亡,未尝不经于心也,当世之得失,未尝不留于意也"(《与凤翔邢尚书书》),确定了一生努力的方向。
20岁赴长安应进士试,三试不第。
第二阶段,25至35岁。
先登进士第。
然后三试博学鸿词不入选,便先后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至京师,官四门博士。
这一阶段重要诗文,有《原道》、《原性》、《答李翊书》、《师说》、《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此日足可惜赠张籍》、《山石》等。
第三阶段,36至49岁。
先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徭役赋税,指斥朝政,被贬为阳山令。
顺宗即位,用王叔文集团进行政治改革,他持反对立场。
宪宗即位,获赦北还,为国子博士。
改河南令,迁职方员外郎,历官至太子右庶子。
因先后与宦官、权要相对抗,仕宦一直不得志。
这一阶段重要诗文,有《张中丞传后叙》、《毛颖传》、《送穷文》、《进学解》、《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赴江陵途中寄赠……翰林三学士》、《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南山诗》、《秋怀诗》11首、《陆浑山火和皇甫□用其韵》、《石鼓歌》等。
第四阶段,50至57岁病故。
先从裴度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任行军司马,贯彻了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的主张。
淮西平定后,升任刑部侍郎。
他一生排斥佛教。
元和十四年(819)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奋不顾身,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潮州刺史。
移袁州。
不久回朝,历官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显职。
为兵部侍郎时,镇州王庭凑叛乱,他前往宣抚,成功而还。
最后这一阶段,政治上较有作为。
重要诗文有《平淮西碑》、《论佛骨表》、《柳子厚墓志铭》、《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泷吏》等。
韩愈在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
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韩愈的议论文内容广博,体裁不拘一格,如《原道》、《论佛骨表》、《师说》、《进学解》等,新颖鲜明,大胆性强。
韩愈作诗深于立意,巧于构思,语言精练,富有创造性。
其诗亦别开生面,勇于创新,工于长篇古风,采用散文辞赋的章法笔调,气势雄浑,才力充沛,想象奇特,形成奇崛宏伟的独特风格,开创了李、杜之后的一个重要流派,纠正了大历以来的平庸诗风。
代表作有《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等。
但他过于追求新奇,不免流于险怪,强调“以文为诗”,又不免使诗变成“押韵之文”。
有门人李汉所编《昌黎先生集》传世。
宋魏仲举所辑《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40卷、《外集》10卷较完善。
诗注以方世举《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今人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较好。
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韩愈的古诗文更多赠张徐州莫辞酒泷吏广宣上人频见过东方半明君子法天运与张十八同效阮步兵一日复一夕木芙蓉赠刘师服游城南十六首•晚春原道会合联句岳阳楼别窦司直读东方朔杂事韩愈简介> 古代诗人大全> 首页韩愈简介韩愈古诗文韩愈(768~824)字退之,号昌黎,故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唐朝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另有祖籍邓州一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
“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而韩愈世居昌黎,故又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故与其并称为“韩柳”,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提出了“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的主张,反对六朝以来骈偶之风。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称。
【评价】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指韩愈的古文提振八代的萎靡文风。
),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杜牧把韩文与杜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25岁中进士,29岁登上仕途,却在功名与仕途上屡受挫折。
德宗贞元十九年(803)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县)县令。
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又量移为江陵府法曹参军。
赴任途中,自郴至衡,路过耒阳,专程拜谒了杜甫墓,并作长诗《题杜工部坟》以吊之,最先认识到杜诗的价值。
与衡州刺史邹儒立会于石鼓山合江亭,留题古诗二十韵。
《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全诗凡二百言,一韵到底,一气呵成,音调铿锵,气势磅礴,为自唐以来题咏石鼓千古传诵、脍炙人口之杰作,亦为后世文人学士所推崇,步其韵而歌者不乏其人。
尤其是“瞰临渺空阔,绿净不可唾”两句,已成为后世人们广为传诵的名句。
明万历中(1587~1598),与李宽、李士真、周敦颐、朱熹、张栻、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登临祝融峰,“韩愈开云”千百年来在南岳衡山传为佳话,历代文人以“开云”为题歌咏不绝。
他也是第一个写诗吟诵禹王碑的文人,明代杨慎称其《岣嵝山》一诗“发挥称赞岂在石鼓之下哉?”因此四事,成为对衡阳人文历史影响最深远的大文学家。
(据《湖湘文化名人衡阳辞典》,甘建华主编,尔雅文化出品)【学习过程】韩愈三岁丧父,其兄韩会及嫂抚养之。
韩会能文章,对韩愈有影响。
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
贞元二年(786年),19岁的韩愈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三试不第,直到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应考,才考中进士。
此后又连续三次应吏部博学鸿词科考试,皆不中。
直到29岁才在汴州董晋幕府中谋得一个观察推官的微小官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
36岁时,任监察御史,不久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而被贬为阳山县令。
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
此后直到50岁,官职一直浮沉不定。
元和十二年,韩愈50岁时,因参与平定淮西吴元济之役表现出处理军国大事的才能,迁为吏部侍郎,进入朝廷上层统治集团。
但两年后,他却因上表谏迎佛骨而触怒宪宗,险些被宪宗处死,幸得裴度等大臣挽救,才免于一死,被贬为潮州(在今广东)刺史。
在潮州八个月,宦官杀宪宗,立穆宗,韩愈被召回朝,后历官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
长庆四年(824)病逝于长安,终年57岁。
【“字”来历】韩文公名愈字退之,说起这名和字,倒有一段佳话。
韩愈父母早亡,从小就由哥嫂抚养。
转眼到了入学的龄,嫂嫂郑氏一心想给弟弟起个又美又雅的学名,这天,郑氏翻开书年,左挑一个字嫌不好,右拣一个字嫌太俗,挑来拣去,过了半个时辰,还没有给弟弟选定一个合意的学名。
韩愈站在一旁观看,见嫂嫂为他起名作难,便问:“嫂嫂,你要给我起个什么名呢?”郑氏道:你大哥名会,二弟名介,会、介都是人字作头,象征他们都要做人去群之首,会乃聚集,介乃耿直,其含义都很不错,三弟的学名,也须找个人字作头,含义更要讲究的才好,韩愈听后,立即说到:“嫂嫂,你不必在翻字书了,这人字作头的‘愈’字最佳了,我就叫韩愈好了。
”郑氏一听,忙将字书合上,问弟弟道:“愈字有何佳意?”韩愈道“愈,超越也。
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无来者,决不当平庸之辈。
”嫂嫂听后,拍手叫绝:“好!好!你真会起名,好一个‘愈’字吆!”韩愈怎么会给自己起出一个这样又美又雅的名呢?原来他自幼聪慧,饱读经书,从三岁起就开始识文,每日可记数千言,不到七岁,就读完了诸子之著。
那超凡的天赋和文化素养,使他早早就抱定了远大志向,这个“愈”字,正是他少年胸怀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