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山西省朔州市年气候特征分析及对农业影响
![山西省朔州市年气候特征分析及对农业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dc9c1d09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9b.png)
山西省朔州市年气候特征分析及对农业影响山西省朔州市位于中国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地区。
气候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了解该地区的年气候特征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对山西省朔州市的年气候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一、山西省朔州市的年气候特征1. 气候类型山西省朔州市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具有四季分明、温差较大的特点。
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春秋温凉,降水分布不均,在年降水量较少的同时又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分配特征。
2. 平均气温山西省朔州市的年平均气温约为9-10摄氏度。
夏季平均气温在25-26摄氏度左右,冬季平均气温在-10摄氏度左右。
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3. 降水量山西省朔州市的年降水量约在400-500毫米左右,主要集中在夏季。
春季和秋季降水较少,往往出现旱情。
降水分布不均,易造成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土地干旱。
4. 风力山西省朔州市的风力较大,尤其是冬季,常常伴随着大风天气。
大风天气对农作物的生长和植株的稳定都会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二、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 种植作物选择由于山西省朔州市的温度条件适宜,适合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
但是由于降水分配不均,春季和秋季降水较少,因此需要选择适应干旱的抗旱作物。
2. 灌溉问题由于降水不足,山西省朔州市的农作物生长需要进行灌溉。
合理的灌溉制度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可以有效缓解土壤干旱,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3. 防御自然灾害山西省朔州市的大风天气较为常见,会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需要加强对大风的防范,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保障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4. 种植结构调整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需要适当调整种植结构,选择适应当地气候的农作物进行种植。
可以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适当延长种植季节,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5. 合理利用水资源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需要合理利用水资源,选择节水型农作物进行种植,采取节水灌溉技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0713”山西短时强降水天气的潜势及触发条件分析
![“0713”山西短时强降水天气的潜势及触发条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472e800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2b.png)
!"!"年#第$%卷#第$期!,,%!,+!#"##$!%%&'())*+,-./01-234+/15引用格式!马丽"苗爱梅"董春卿"等"!"!"+,"+)%-山西短时强降水天气的潜势及触发条件分析$6%+大气科学学报"$%&$'!,,%!,+!+H2U "H=2/?H "M /-5A [";#23+"!"!"+?-23C4=4/J #";$/#;-#=232-=55;1=-5,"212,#;1=4#=,4/J 4"/1#!#;1<";2KC $1;,=$=#2#=/-=-@"2-)=/-603C )%"!")'$6%+>12-4?#</4@,="$%&$'!,,%!,+!+&/=!)"*)%'+'%.+,-(=+&'())*+!")("%%""")+&=-A "=-;4;'+,"H#%-山西短时强降水天气的潜势及触发条件分析马丽!"苗爱梅"董春卿"王思鳭"王晨迪山西省气象台"山西太原"%""",!联系人"B!<2=3!(2=)=-50/<3-)!,+,/<!")(!"%!%"收稿"!")(!",!)!接受山西省气象局资助项目&@V P H@>[!")'&))"(@V P Q M >[!"!"&!")'(中国气象局预报员专项&A H?8N 8!")(!")&'摘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L A B F )S 1)S 再分析资料*D 8!!Y 卫星逐时>N N 资料*多普勒雷达及自动站资料"对!")'年+月)%日夜间出现在山西东南部的短时强降水天气进行了潜势及触发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副高外围的强劲西南气流为本次短时强降水过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上干冷下暖湿-的层结结构与,高层冷平流*低层暖平流-的温度差动平流提供了强对流发生发展所需的能量条件(上升运动的形成和维持有利于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和增强)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发展为)中尺度涡旋"激发)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合并与加强(大于等于%&&N Q 的)中尺度带状回波中镶嵌的*中尺度对流单体"在&"""F 2西南气流的引导下"形成高度组织化的多单体线状回波缓慢移动是形成局地短历时强降水的直接原因)关键词短时强降水(潜势条件(触发机制##短时强降水是指短时间内降水强度较大"其降水量达到或超过某一量值的天气现象)与暴雨&日降水量大于等于&"<<'主要关注降水在给定时段的累积量不同"短时强降水更加强调的是降水的强对流特征和短历时特征&陈炯等"!")%')作为影响中国最主要的强对流灾害天气之一"短时强降水的发生发展过程十分迅速"局地性强"其落区和时效的预报预警一直是业务难点)短时强降水天气的产生有其独特的环境条件"在相似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大气热力不稳定层结*水汽*垂直风切变等条件亦有所差别)郝莹等&!")!'认为"短时强降水发生时大气水汽充沛*湿层深厚"厚的暖云层及中等强度的对流有效位能和高的P 指数有利于高降水效率的产生)强降水发前最有利抬升指数最大*抬升凝结高度最高&郁珍艳等"!"))'*垂直风切变中等&闵锦忠等"!")'(朱莉等"!")('以及层结不稳定环境偏强&章翠红等"!")''"同时边界层急流显著增强"也是短时强降水临近预警的一个重要指标&郝莹等"!")!')在有利的大尺度环境背景形势下"中小尺度系统的生成是短时强降水产生的主要原因&张京英等"!")"(曹晓岗等"!"))(沈伟等"!")+')近年来"随着各种新型探测资料及更精细的地面加密观测资料的应用"在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分析和预报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多进展"尤其是针对影响短时强降水的中尺度对流系统&H;4/4,23;A /-!K;,#=K;@C4#;<"HA @'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有意义的研究结果)对流层中层以下的水汽供应"低层大气不稳定性和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动力结构是HA @形成的必要条件&张柳等"!"!"')中尺度地面辐合线的移动和增强对超级单体风暴起到了触发和维持的作用&王啸华等"!")!'"能有效地提供HA @演化过程和生命期所处阶段具有指示意义的信息&O =5/2-&U 3242#"!""+'"且超前于HA @和雨团出现"其造成的局地辐合可作为HA @发展的启动机制&常煜"!"),')短时强降水发生在HA @发展或成熟阶段&常煜等"!")''"且HA @中3&!G 冷云区与降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郭虎等"!""''"短时强降水通常发生在冷云中心前进方向右侧"低层暖湿切变线辐合区与高空弱脊辐散区相叠置区域&常煜和刘勇"!")$')##!"!"年+月#第$%卷#第$期山西省特有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导致汛期强对流天气频发"且以短时强降水居多)近年针对山西省短时强降水天气的分析较少"所用资料多为常规性观测资料"本文以!")'年+月)%日夜间发生在山西东南部地区的一次短时强降水天气为例"在常规资料的基础上"加入逐小时地面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从产生区域性强对流天气的四要素出发"对此次短时强降水天气的潜势*触发机制及中尺度系统的演变特征进行了细致分析"以期为今后区域性短时强降水天气的诊断预报提供一定参考)#$资料和方法资料包括!)'国家级和区域级逐小时的自动站观测数据"其中降水数据时间分辨率为)"<=-)!'常规地面和探空观测数据)%'美国L A B F&L 2#=/-23A ;-#;14J /1B -K=1/-<;-#23F 1;&=,=#=/-'D L U分析资料"时间分辨率为,""空间分辨率为)S 1)S )$'长治A A 波段多普勒雷达数据&))%*"&&S B *%,*!!$S L "海拔高度)"!(<')图)#山西省!")'年+月)$日"!+"'时累积降水量&2'和雨强最大的&个站的)"<=-降水量演变&*'&单位!<<'D =5+)#?,,0<032#;&$1;,=$=#2#=/-=-@"2-)=F 1/K=-,;&2'J 1/<"!!""N @>#/"'!""N @>/-)$603C "!")'2-&&*'#;<$/123K21=!2#=/-4/J )"<=-$1;,=$=#2#=/-2#J =K;4#2#=/-4:=#"<2)=<0<$1;,=$=#2#=/-&0-=#!<<'!$天气实况和环流背景!<#$天气实况!")'年+月)%日夜间"山西东南部的长治和晋城出现了区域性短时强降水天气""!!""+"'!""&北京时"下同',"累积降水量为"*).)"%*"<<&高平'&图)2'"主要降水时段出现在)$日"!!""+",!"""在此时段")"降水量大于等于!"<<的共有(个县&市'*+(个乡镇")"<=-雨强超过)"<<的共有!&个站次"最大)"降水量为,"*!<<"最大)"<=-雨强为)&*&<<"出现在晋城市高平县的原村&图)*'(从雨强最大的%个站)"<=-降水演变可见"除原村外其余站强降水时段较集中)这次强降雨历时短*局地性和突发性强"致使长治*晋城等地的%个县*(个乡镇遭受特大洪涝灾害"受灾人口&"!++人"农作物受灾面积%!+"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万元)!<!$环流背景及流型配置!")'年+月)%日"'!"""&"""F 2高空&图略'欧亚中高纬呈,两槽一脊-型"贝加尔湖以东至蒙古国东部为高空冷涡控制"中心强度&&,"5$<"伴随3)!G 冷中心"高空槽位于河套一带"山西受槽前西南气流控制"温度槽落后于高度槽"冷涡后部有冷空气堆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呈块状分布"&'$"5$<线位于山西中南部))%日!"!"""高空冷涡中心位置少动"强度加强"中心温度下降为3)$G &图!2'(高空槽在冷平流的作用下加深"槽后由偏西气流转为强盛的西北气流"迫使&'$"5$<线迅速南压至山西运城!长治地区"冷空气向南输送"与副高西北侧的西南气流在山西东南部交汇"造成此地对流发展))%日!"!"""高低空系统配置呈后倾结构"&"""F 2槽近似南北向位于陕西与山西交界处"+"""F 2切变线位于山西东南部"'&""F2切变线位于河北南部"低层西南风速在'<143)以下('&".&"""F 2有深厚的高湿舌&区'(高空急流位于$"S L 以北&图!*'"山西处于高空急流的右后方辐散区"高层反气旋辐散区与低层西南显著气流耦合"低层有切变线*地面有干线及中尺度辐合线配合"有利于$,,马丽"等!,"+)%-山西短时强降水天气的潜势及触发条件分析论著图!#!")'年+月)%日!"!""&"""F2位势高度场&单位!&25$<'及风场&2'和高低空系统配置&*'D=5+!#&2'&"""F25;/$/#;-#=23";=5"#J=;3&&0-=#!&25$<'2-&&*'"=5"!3/:23#=#0&;4C4#;<,/-J=5012#=/-2#!"!""N@>/-)% 603C"!")'强对流天气的触发)综上"本次过程发生在西风带系统东移过程中副热带高压被东退南撤的环流背景下"受东移高原槽和低空切变线的共同影响)短历时强降水落区位于&"""F2高度上&''"5$<与&'$"5$<所控制区域*'&""F2与+"""F2切变线之间"且与'&""F2和+"""F2湿舌*地面干线及中尺度辐合线&附近)"(<范围'*P指数大于等于$"G*沙氏指数@E小于等于3!G及'&""F2与&"""F2的温差大于等于!&G等特征线相重叠的区域)%$短时强降水发生的潜势条件%<#$温度对数压力图综合分析由)%日!"!""郑州E33/5S&图%'得知"相对湿度大于等于'"R的湿层非常深厚"从地面延伸至$&""F2附近"$&""F2以上大气干冷"温湿层结曲线呈上喇叭口状"具有明显的,上干冷*下暖湿-的条件不稳定特征(抬升凝结高度为(+&*,"F2"水汽凝结高度低"有利于降水的产生("G层高度为&,&+*+<"平衡高度在)'%*,"F2"表现出云底高度低*云体理论伸展高度高*暖云厚度较厚的特征"有利于提高降水效率(对流有效位能为&(&*'6%P5"对流抑制有效位能为%"*!6%P5"说明大气存在潜在不稳定能量"一旦出现触发机制"造成不稳定能量释放"就会产生很强的对流性天气(风向从低层到高层为一致的西南风"水汽输送明显(".,(<环境场的垂直风切变较弱"虽然不利于发生组织性非常强的对流单体"但有短时强降水天气发生的潜势)图%#!")'年+月)%日!"!""郑州探空资料D=5+%#E!3-S&=2512</J Q";-T"/0@#2#=/-2#!"!""N@> /-)%603C"!")'%<!$水汽条件大气中充沛的水汽条件是产生暴雨的必要条件"强对流的出现和风暴的发展要求低层有足够的水汽供应&孙继松和陶祖钰"!")!')从'&""F2水汽通量演变&图$'来看")%日!"!"""来自南海和西太平洋的有两支强水汽输送带在华南地区汇合后沿副高外围向华北地区输送()$日"!!"""水汽输送明显增强"水汽通量最大值达到!&51,<3)1"F23)143)"且水汽输送带有向西扩展的趋势"山西晋城和长治地区水汽输送相应增强)从大气可降水量来看&图略'")%日!"!""至)$日"!!"""河南至京津冀一带为大值区"达,&(51<3!"长治和晋城等地均维持在&,,##!"!"年+月#第$%卷#第$期图$#!")'年+月)%日!"时&2'和)$日"!时&*''&""F 2水汽通量&单位!51,<3)1"F 23)143)'D =5+$#M =4#1=*0#=/-4/J '&""F 2:2#;1K2$/1J 30)&0-=#!51,<3)1"F 23)143)'!&2'!"!""N @>/-)%603C "!")'(&*'"!!""N @>/-)$603C "!")'&"(51<3!以上"为短时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图&#!")'年+月)%日!"时&2'和)$日"!时&*''&""F 2*4;&等值线'和#*4;&&""3+""'&阴影'&单位!P 'D =5+&#M =4#1=*0#=/-4/J '&""F 2*4;&,/-#/014'2-&#*4;&&""3+""'&4"2&;&21;24'&0-=#!P '!&2'!"!""N @>/-)%603C "!")'(&*'"!!""N @>/-)$603C "!")'%<%$层结稳定度假相当位温*4;不仅可反映大气中能量的分布"还可通过假相当位温随高度的变化来表征大气的稳定度"当&"""F2与+"""F 2的假相当位温差#*4;&&""3+""'小于零"即假相当位温随高度减小时"大气层结处于对流不稳定)短时强降水发生前以及发生时"山西东南部'&""F2处于*4;8%&!P 的高能区"且从#*4;&&""3+""'的分布特征来看"山西周边大部分地区大气层结存在对流不稳定的特征"但是从湖北*河南经山西东南部延伸至河北*天津一带"存在一条西南!东北向的大气对流稳定或中性带"随着降水的发生发展"长治和晋城的周边地区大气层结存在由对流稳定向对流不稳定变化的趋势"说明大气的层结稳定度的转变有利于强降水的发生或降水强度的增强)%<&$动力和热力条件过暴雨区作假相当位温*垂直速度和温度平流的垂直剖面&图,'"分析发现")%日)$!""至)$日"'!"""假相当位温的高值区均位于'"""F 2以下"'"""F 2到$"""F 2之间为能量低值区"随着时间的推移"%$$P 等值线由)"(SB 不断向东扩展()$日"!!"""强降水开始时刻"低值中心达到了%%!P "说明中层不断有干冷空气向暴雨区上空扩展(但是此次在强降水区上空并未出现假相当位温的密集带"也即无能量锋区形成"进一步说明地面冷锋系统较弱)从垂直速度可知")%日)$!""在暴雨中心上空正涡度平流随高度增加"且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特征明显&图略'"整层为强的上升运动"上升运动中心位于强降水区上空&"".,"""F2"中心强度达到3"*'F2%4"上升运动由低到高向强降水区方向倾斜()%日!"!""降水开始阶段"强降水区上空负涡,,,马丽"等!,"+)%-山西短时强降水天气的潜势及触发条件分析图,#!")'年+月)%日)$!""&2'*!"!""&*'*)$日"!!""&,'和"'!""&&'沿%&*&S L 假相当位温&等值线"单位!P '与垂直速度&红色虚线"单位!F 2%4'及温度平流&阴影"单位!)"3&P 143)'的垂直剖面&红色三角标记处为暴雨中心所在经度'D =5+,#A 1/44!4;,#=/-4/J $4;0&/!;'0=K23;-#$/#;-#=23#;<$;12#01;&,/-#/014"0-=#!P '2-&K;1#=,234$;;&&1;&&/##;&3=-;"0-=#!F 2%4'"2-&#;<$;12#01;2&K;,#=/-&4"2&;&21;24"0-=#!)"3&P 143)(#";1;=2-53;=-#";=<25;=4#";3/-5=#0&;/J #";4#/1<,;-#;1'23/-5%&*&S L !&2')$!""N @>/-)%603C "!")'(&*'!"!""N @>/-)%603C "!")'(&,'"!!""N @>/-)$603C "!")'(&&'"'!""N @>/-)$603C "!")'度平流随高度减小"且辐合辐散强度增强"上升运动维持"其中心分裂成两个"其中一个中心上升至$"".&"""F 2之间"速度略有减小"另一个在'&""F 2附近"中心强度仅为3"*!F 2%4()$日"!!"""降水强度增强阶段"位于强降水区上空的上升运动强度明显减弱至3"*$F 2%4()$日"'!""降水结束时"雨区上空转为弱的下沉运动)因此"强降水出现时间对应上升运动开始减弱"下沉运动出现后降水即趋于结束)降水开始前后"强降水区上空+"".%"""F 2均为暖平流"暖平流中心与上升运动中心相匹配"由&"""F 2逐渐上升至%&""F 2"最大中心值为,1)"3&P 143)"其上"对流层高层为冷平流"在这种温度差动平流的作用下"大气层结不稳定趋于明显"对短历时强降水的发生发展起到了有利作用)而降水结束时"整个对流层变为一致的冷平流"大气层结趋于稳定)综上所述"副高外围强劲西南气流为本次短时强降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上干冷*下暖湿-的层结结构与,高层冷平流*低层暖平流-的温度差动平流提供了强对流发生发展所需的能量条件"随高度变化的涡度平流和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形势使得上升运动出现和维持"有利于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和增强")%日"'!""即可发现本次强对流天气出现的潜势"并可由郑州探空图初步判断为短时强降水灾害)&$中尺度特征&<#$中尺度辐合线的演变特征)%日!"!"""地面图上有中尺度辐合线位于'&""F 2切变线与+"""F 2切变线之间"且通过对)$日夜间地面极大风场&图+'的分析发现"在长治*晋城一带一直有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的维持"在辐合线附近均出现了明显的降水))$日""!""&图略'"长治*晋城地区风速小于等于$<%4"对应其后)"降水量级在)"<<%"以下(")!""+"$!""&图+2**'"地面辐合线两侧站点偏北*偏南风速均有所增大"对应其后)"降水强度明显增大"达!".$&<<%""强降水区主要分布在辐合线西北侧即冷空气一侧(并+,,##!"!"年+月#第$%卷#第$期图+#!")'年+月)$日")!""&2'*"%!""&*'*"&!""&,'和"+!""&&'加密自动站极大风场&显示风速大于等于$<%4的站点'叠加其后)"降水量D=5++#H2)=<0<:=-&J=;3&/J=-#;-4=K;20#/<2#=,4#2#=/-&4=#;44"/:=-5:=-&4$;;&&8$<%4''"40$;1=<$/4;&:=#"#";$1;,=$=!#2#=/-J/1#";J/33/:=-5"/01/-)$603C"!")'!&2'")!""N@>(&*'"%!""N@>(&,'"&!""N@>(&&'"+!""N@>且从"%!""和"$!""雷达组合反射率图上也可看到&略'"带状降水回波与前一时刻地面辐合线相对应"呈西南!东北走向"中心强度达到&"&N Q以上"但%&&N Q以上回波核心区域出现在$(<左右"$&&N Q以上强回波高度一直稳定在!(<左右"呈现出低质心的强降水式对流特征"降水效率高("&!""&图+,'"随着风速增大"在长治*高平*陵川等地辐合系统发展加强成为)个)中尺度涡旋"辐合线随之南压"同时强降水落区分布在辐合线西北侧和涡旋中心附近(",!""&图略'"随着冷空气不断南下"晋城地区普遍转为西北风"对应降水强度明显减弱")"降水强度减弱至)".)&<<%""地面辐合线主要位于长治地区("+!""&图+&'"长治地区极大风速明显减小"且大部分站点风向转为东北风"地面辐合线消失"降水强度进一步减弱)因此"说明自动站极大风场所反映的地面中尺度辐合系统是短时强降水的直接触发机制"其建立*维持和发展对强降水的落区和强度有较好的指示意义"通常强降水出现在辐合系统形成后的).!"内)&<!$中尺度对流云团的演变特征)$日"!!""地面图上&图略'"地面气旋位于东北与内蒙古交界处"内蒙古至华北地区存在一条锋面"冷锋尾部压在山西长治!晋城一带"冷锋云系尾部不断有中尺度对流系统生成))%日!)!""冷锋尾部对流云团在河南北部生成"受&"""F2副高边缘偏南气流的引导以及能量和水汽的输送影响"对流云团北上加强")$日""!""进入山西"对流云团发展旺盛)由>N N&>;<$;12#01;/J N1=5"#-;44N32,(*/&C'与其后)"的降水量叠加图&图'2'可知"该云团中心的>N N小于等于3&"G"但冷云区面积较小"对应降水强度也较小()$日"!!""&图','"随着地面辐合线的加强以及与&"""F2副高边缘偏南气流的耦合">N N小于等于3&"G的冷云范围扩大"西北冷空气入流一侧>N N梯度增大到$"G%"*&S L"说明云团边缘直立"对流发展旺盛"对应降水强度增强"高平出现%"*,<<%"的短时强降水("%!""&图'&'"冷云区不断向东北方向移动"移速较慢">N N梯度进一步加大"并与其东北方向快速新生的冷云区合并"造成高平和晋城分别出现$&*+<<%"和!%*%<<%"的短时强降水("$!""&图';'"在地面干线附近"两个冷云区合并加强为一个直径约为("(<的椭圆形的)中尺度对流系统"云顶亮温达3,"G以下"该对流云系>N N梯度北侧较大"南侧较小"雨强较大的两个站一个&平顺"!%*$ <<%"'位于>N N梯度大值区"另一个&陵川"%!*! <<%"'位于>N N小于等于3,"G的中心区域("&!""&图'J'">N N小于等于3,"G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该对流系统进一步发展加强至成熟期(",!""',,马丽"等!,"+)%-山西短时强降水天气的潜势及触发条件分析图'#!")'年+月)$日""!""+"+!""逐时>N N &阴影"单位!G '叠加其后)"国家站雨量&数值"单位!<<'!&2'""!""(&*'")!""(&,'"!!""(&&'"%!""(&;'"$!""(&J '"&!""(&5'",!""(&"'"+!""D =5+'#7/013C >N NJ 1/<""!""#/"+!""&4"2&;&21;24"0-=#!G '40$;1=<$/4;&:=#"#";$1;,=$=#2#=/-J /1#";J /33/:=-5"/01&J =5!01;"0-=#!<<'/-)$603C "!")'!&2'""!""N @>(&*'")!""N @>(&,'"!!""N @>(&&'"%!""N @>(&;'"$!""N @>(&J '"&!""N @>(&5'",!""N @>(&"'"+!""N @>之后&图'5'"随着+"""F2切变线的东移"对流系统减弱消散并向东移动"东南部降水强度也随之迅速减弱)分析发现"冷锋云系背景下发展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多在原地生消"大约持续&.'""但可造成该时段集中的短时强降水"强降水发生在>N N 等温线的密集带上靠左侧冷空气入流一侧和>N N 小于等于3,"G 冷云盖中心附近">N N 等值线疏密所反映的云顶温度梯度对降水有很好的指示意义"这与常煜&!"),'的研究结论相一致)&<%$雷达回波演变特征此次短时强降水过程组合反射率因子及其垂直剖面的演变特征表明"长治*晋城等地短时强降水的雷达回波具有明显的强回波低质心结构特征"大于等于$&&N Q 的质心在$(<之下"且维持时间较长"致使长治*晋城等地多个自动站)"<=-降水量大于等于)&<<)强降水发生之前")$日"!!!!&图(2'在长治*晋城等地有大片积层混合云系中镶嵌一个回波强度大于等于$&&N Q 的强对流单体位于高平附近"从其垂直剖面来看"回波从低到高呈直立状态"大于等于%&&N Q 的强回波集中在$(<以下)从同时刻径向速度&图(;'发现"在高平站附近同时存在一个明显的*中尺度气旋式辐合流场"汇合的流场加速了强对流单体在向东北方向移动过程中的弥合"使得强回波面积不断扩大"但强度并无大幅加强"只在"!!!+出现一个大于等于&"&N Q 强回波中心&图略')期间在强对流单体尾部不断有新生的对流单体与之合并加强"其前部发展成熟的对流单体移速较快脱离该回波"到"%!"(&图(*'形成两个独立的对流单体"与"%!""长治*晋城地区两块云团相对应)之后"北段回波在强的环境风切变的作用下"辐合加强"晋城东部不断有单体新生"同时在其北移过程中与晋城北部的对流单体逐渐弥合加强"在"$!",&图(,'发展成一条弓形回波"由于弓形回波的走向与其移动方向夹角较小"在这期间大于等于$"&N Q 回波连续)&个体扫经过高平县"持续时间长*降水效率高"从而造成了该地!"降水量达到+,*%<<)从径向剖面来看"弓形回波由多个对流单体组成"强回波低质心结构明显"风暴的高反射率因子区从低到高向入流一侧倾斜)随后弓形回波在缓慢东移过程中断裂分散成多个*尺度的对流单体"在长时间的维持下"造成了陵川*平顺等地多站小时雨强超过!"<<的强降水)伴随中尺度辐合线的南移"从"$!$,径向速度图上可发现"在晋城附近有明显的逆风区的结构特征)逆风区附近存在十(,,##!"!"年+月#第$%卷#第$期图(#!")'年+月)$日"!!!!&2'*"%!"(&*'*"$!",&,'*"&!!$&&'长治站多普勒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分布&单位!&N Q'及)$日"!!!!&;'*"$!$!&J'"*&S仰角径向速度&单位!<43)'D=5+(#&2"*","&'M=4#1=*0#=/-/J,/<$/4=#;1;J3;,#=K=#C J2,#/1/J&/$$3;112&212#A"2-5T"=@#2#=/-&0-=#!&N Q'2-&&;"J'12&=23 K;3/,=#C2#"*&&;51;;;3;K2#=/-&0-=#!<43)'/-)$603C"!")'!&2'"!!!!N@>(&*'"%!"(N@>(&,'"$!",N@>(&&'"&!!$N@>(&;'"!!!!N@>(&J'"$!$!N@>分明显的水平风垂直切变特征"加速了水平方向上的辐合*辐散"对应晋城的多个乡镇)"<=-降水量超过)"<<)虽然"&!""后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已压在山西东南部边界"但在高平附近依然可发现有*中尺度切变线存在"因此"在"&!!$&图(&'在高平地区又有对流单体新生"反射率因子强度虽然大于$&&N Q"但从反射率因子剖面来看"风暴内上升气流不强"回波顶较平直"且无能量补充"持续时间短"因而造成的降水强度并不大"小时雨强仅为)&<<%")",!""之后"强回波减弱"形成大面积的积层混合回波"强降水区移出山西)由上述分析可知"本次过程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是强对流云团的重要触发系统"随着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发展为)中尺度地面涡旋"降水强度进一步增强)对应卫星云图上则表现为)中尺度对流云图的合并加强"强降水落区位于对流云团>N N等温线的密集带上靠左侧冷空气入流一侧和>N N冷云盖中心附近)雷达回波表现为)中尺度地面尺度辐合线上镶嵌的*中尺度对流单体的侧向排列"对流单体均表现为一致的低质心结构"后向传播的高度组织化的多单体线状风暴缓慢移动是形成局地短历时强降水的直接原因)Q$结论和讨论通过对!")'年+月)%日夜间"发生在山西东南部区域性短时强降水天气的潜势及触发条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此次短时强降水过程发生在西风带系统东移*副高东退南压的环流背景下"东移高原槽和低空切变线是其影响系统"地面干线和中尺度辐合线是"+,。
长治市降水量系列代表性及变化特点分析
![长治市降水量系列代表性及变化特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ee896ddc1c708a1284a449c.png)
数 均值/ m m C C ,v 2 % 5 % 7 % 9 % v s 0 C 0 5 5
0 2 20 6 7 0 5 . 7 . 6 . 3 . 6 5 2 3 4 0 5 3 7 8 0 2 20 6 7 6 6 . 8 . 7 . .3 . 8 . 5 9 3 4 5 0 3 9 1 0 2 20 6 6 6 3 . 6 7 、 .0 . 2 . 5 16 4 2 9 3 4 8
表 1 代 表 站 长 短 系列 统 计 参 数 比较
资料年份 年
11 — o 0 2 9 9 2 o 8 15 — 0 0 5 9 6 2 0 4 18 - o 0 1 9 0 2 o 2
统 参数
5 22 6 . 5 95 7 . 5 88 3 ,
不同保证率降水量/ m m
长治市 降水量 系列代表性及变化特点分析
吴 翠 萍
( 治市水文水 资源勘测 分局 , 治 0 6 1 ) 长 长 4 0 1 摘 要: 选择 系列较长、 代表性较好 的长治雨量站 为样 本。 用丰枯 统计、 采 均值 对比、 比差 模
积 曲线、累积平均值过程线四种方法对长治市年 降水量进行 了系列代表性及 变化特点分析 , 同时对长治市第二 次水资源评价采用的 1 5- 20 9 6- 0 0年降水量 系列的代表性进行 了评定。 - 关键词 : 年降水量 ; 系列代表性 ; 变化特点 ; 分析 ; 长治市
中 图分 类 号 :v1 1 T 2 文 献 标 识 码 : B
0 引言
系列 代表性 分析是 水资源 评价 的重 要 内容之一 , 它是 评 判水 资源统 计 分析 成果 是否具 有 代表性 以及是 否稳定 可靠 的主要依 据 , 成果 又是水 资源评价供 需平 衡分析及 其
山西地区一次层状云降水过程的微观特征观测分析
![山西地区一次层状云降水过程的微观特征观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c2302cf4028915f804dc222.png)
现, 本 次降 水是冷 云和 暖 云降 水共存 。
关键 词 : 空 中云微 物理 特征 ; 地 面 云微 物 理特征 ; 层状 云
中图分类 号 : P 4 0 1
( 1 . We a t h e r Mo d i i f c a t i o n Of ic f e o f S h a n x i P r o v i n c e , T a i y u a n 0 3 0 0 3 2 , C h i n a ; 2 . We a t h e r Mo d i f i c a t i o n C e n t e r o f He n a n P r o v i n c e . Z h e n g z h o u 4 5 0 0 0 3 . C h i n a )
第3 6卷 第 5期 2 0 1 3年 1 0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大 气 科 学 学 报
Tr a ns a c t i o ns of At mo s p h e ic r S c i e n c e s
Vo 1 . 3 6 No. 5 0c t . 2 01 3
封秋娟 , 李培仁 , 丁建芳 , 等. 2 0 1 3 . 山西地 区一次层状 云降水过程 的微观特征观测分析 [ J ] . 大气科学学报 , 3 6 ( 5 ) : 5 3 7 — 5 4 5 .
S h nx a i P r o v i n c e [ J ] . T r a n s A t mo s S c i , 3 6 ( 5) : 5 3 7 — 5 4 5 . ( i n C h i n e s e )
山西省年降水分区及趋势特征
![山西省年降水分区及趋势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c4d56b53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49.png)
山西省年降水分区及趋势特征冯存峨;任建成;卢晓宁【期刊名称】《贵州农业科学》【年(卷),期】2022(50)6【摘要】【目的】探明山西省年降水量的分区趋势特征,为当地农业生产及气候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以山西省内18个国家基本、基准气象站1981—2020年降水月值数据为基础,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对年降水场进行分区分析。
【结果】山西省年均降水量为386~700 mm,分布很不均匀,从东南部及东部偏北地区向西向北呈逐渐减少趋势。
山西省年降水场可分为3个区,Ⅰ区位于山西省南部(南区),年均降水量为523 mm,最为丰富;Ⅱ区位于山西省北部(北区),年降水量降水最少,为433 mm;Ⅲ区位于山西省中部(中区),是Ⅰ区和Ⅱ区的过渡地带,年均降水量为517 mm。
南区年降水量呈不显著减少趋势,趋势率为2.472 mm/10a,最近一次突变出现在2016年;北区年降水量呈显著增加趋势,趋势率为19.658 mm/10a,突变发生在2011年,且在2018年后降水量增加趋势更加明显;中区年降水量增加趋势不显著,趋势率为11.295 mm/10a,最近的突变发生于2019年。
3个区域年降水量均存在多尺度周期变化特征,其中南区主周期为28年、22年、8年和13年;北区主周期为28年、18年和6年;中区主周期为28年和6年。
【结论】山西省年降水量地区分布很不均衡,受地形影响较明显,各区降水发展趋势不一致,均具备多尺度周期特征,且各区第一主周期均为28年。
【总页数】7页(P125-130)【作者】冯存峨;任建成;卢晓宁【作者单位】山东省气象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滨州市气象局;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62.3【相关文献】1.山西省降水特征变化规律及未来趋势分析2.山西省降水特征变化规律及未来趋势分析3.湖南省近54年冬季降水分区及趋势分析4.近41年中国不同季节降水气候分区及趋势5.山西省近49年降水量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山西省近30年降水天气变化特征分析及防灾减灾措施
![山西省近30年降水天气变化特征分析及防灾减灾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92a9ae69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49.png)
山西省近30年降水天气变化特征分析及防灾减灾措施摘要:本文采用山西省气象局1991~2022年的降水量资料,选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对近30年山西省降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1991~2022年山西省年降水量整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气候变化倾向率为24.979mm/10a,下降趋势不太显著;1991~2022年山西省除了夏季外,其余三季降水量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同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保持一致,只是气候倾向率有一定差异;年内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占年内降水量的55.0%,其次是春季和秋季,分别占年内降水量的16.7%、23.7%,冬季降水量最少,只有年降水量的4.6%;年内降水量主要出现在4~10月份,且每月的降水量均在1000mm以上,这段时间的降水量达到了17537.6mm,占88.3%,尤以6~9月份降水量最为集中,高达13552.3mm,占68.2%。
关键词:降水变化;特征;防灾减灾;措施引言1860年以来的140年,全球平均表面温度上升,20世纪90年代和1998年可能是过去1000年来最暖的年代和年份,导致增温的原因主要来自人为因素。
已经发生和未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或将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如森林草原植被分布的改变、降水量的减少、农业的减产等。
山西省气候变化显著地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干旱是山西省主要的气候特征。
山西省处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全球变化反应敏感的生态脆弱带之一。
山西省人均水资源占有远低于人均1000 m'的严重缺水界限,耕地平均占有水量3255 m'/hm2 ,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9,是严重的缺水省份。
降水量的变化会影响到水资源的供给,不仅关系到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由于山西省黄河流域的面积占到全省面积的62% ,其降水量的变化将通过人黄流量的变化进而影响到中下游河南省、山东省的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
因此,在全球气候变暖和中国北方干旱化的背景下,有必要对地处季风边缘带山西省降水变化的规律进行较为详细的研究,并提出防灾减灾措施。
山西省降水特征和玉米产量变化分析
![山西省降水特征和玉米产量变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88858cc6137ee06eff91894.png)
A src [ bet e T e eer i e s r e f c eii t n n o e h n i rv c .【 e o 】 h oe vrg b t t 0 j i j h sac a d o ee c t f t o p c t i r y l i S a x po i e M t d T e v eae a cv r h m tr a h h e e s f r p ao o c n i dn n h m a
摘要 『 目的】 究 自然 降 水 对 玉 米 产 量 影 响 。方 法 1 用 滑 动 平 均 法 和 线 性 回 归 等 进 行 分 析 。结果 1 探 『 采 『 山西 省 年 平 均 降 水 量 以 93 . m /O 的速度 在 减 少 , m la 降水极 端 偏 少的年 份在 近 l 年 来 出现 的概 率较 大 ; 季 降水 量总体 变化 不 太明显但 呈略 增趋 势 , 季 以 8 5 春 夏 . 5 m /O 速度 递减 , 少趋 势比较 明显 。 玉米 产量 形成 中, 、 季 降 水量 对 玉米 最终产 量 的影 响相 对 于夏 季要 小 。 季降 水量 对玉 m la 减 在 春 秋 夏 米的产 量形 成 关 系非 常 密切 , 降水对 气候 产 量的 贡献表 现 为正相 关 。 山西省 , 米产 量达到 450 m 需要 40 m 的 降水量 , 在 玉 0 k 3m 而 夏季 降 水量 则需 达到 20 m, 降水量 多少对 玉米 生产起 着 决定性 的作 用 , 6m 其 尤其是 夏 季 。 论1 水量 的 不 断减 少将 加 速 山西 省 干 『 结 降 旱 的发展 山西省 的农 业 生产和发 展 十分 不利 。 对 关键 词 山西省 ; 降水 量 ; 玉米 ; 产量 ; 分析 中图 分类号 S6 。 文 献标 识码 A 128 文章 编号 0 1— 6 120 )7 0 160 57 6 l(0 8 1— 7 7—4
1951-2015年太原市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特征研究
![1951-2015年太原市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特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eaf43b5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b3.png)
进行排序(升序、,取第90个百分
为
下限,间隔为22d,即三周无有
时作为极端 事件的
下界.
图2为1951—2015年太原市有效降水极端间隔频数年际变化•从年际变化上看,近65 a太原市有效降
水极端间 数呈增加趋势,年际倾向率为0. 2 d/10 a,达到了 a = 0. 05的显
验水平•从年代际变化
上看,根据5 a
第20卷 第2期
太原 师范学 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Vol. 20 No.2
2021 年 6 月
JOURNAL OF TAIYUAN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Jun. 2021
*1951—2015年太原市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特征研究
赵德一】,钞锦龙】,颜 饪2,韩源源】,马义娟】,吴林栋3 (1.太原师范学&地理科学学&山西晋中030619,2. t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t京100875,
的日期,降水间隔计算与后一次有效降水的间隔的年最大值.
极端降水量:4h降水量达到25 mm及以上,视为一次极端降水事件发生.
极端降水总量:年内出现每一次极端降水事件的降水量总和.
极端
数: 年
每一次极端 事 的 数
最大降水量:年内极端降水事件中的最大值.
最大降水量出现日期:年内极端降水事件最大值出现的日期.若年内出现1个以上的最大值,选取最早
图3为1951—2015年
有
间隔年内最大值变化趋势•从年际变化上看,近65a来,太原市有
效降水间隔日数年内最大值呈现出波动下降趋势,年际倾向率为一9. 3d/10a,达到a = 0. 01的显著性检验水 平•从年代际变化上看,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初,间隔日数相对偏低;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
山西省降水异常气候特征
![山西省降水异常气候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ccbcb70abed5b9f3f90f1cb5.png)
3 山西 省不 同区域 降水 变化 多时 间尺度分 析
我们选 取 山西 省较 为均 匀分 布 的 2 6个气 象站 16 - 2 0 9 0 04年 4 5 年平均 降水资料 , 用旋转 主成分 分析 ( E F) 法将全省 降水分为 3 利 RO 方 个 区, 分区结果见图 2 。第 l 区为 山西省北部 。 代表站为大同站 ; Ⅱ区 第 为 山西省中部 , 代表站 为阳泉站 ; Ⅲ区为 山西省南部 , 第 代表 站为芮城
1 降水 变化研 究的重 要意 义
近年来 . 全球增 暖已成为共识 】探讨全球增暖背 景下各 区域 气候 , 变化的特征已 日益成为气候研 究的热点之一。降水量是描述一地气候及 气候 变化的关键指 标 , 近年来备受政 府及气 象科 研人员的关注 , 对降水 特征与变化趋势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S 2] -。本文将对 山西省降水变化的时 空分布特征及年际变化的地区差异 等进行分析研究。 一工作对短期气 这 候预测有着重要的意义。
山 西 目前 北 部 和 中部 降 水 处在 偏 少 期 , 南部 降 水 处 在 偏 多期 , 区降 水 都 处在 上升 阶 各
段。
关键 词 : 气候 变化 ; 水 ; 西 省 降 山 中 图分 类 号 :4 6 P2 . 6 文献 标 识 码 : A
际变化 信息特征集巾映射到荷 载场所表示的优势空间型上 。
参 考 文 献
长治市降水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
![长治市降水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3df4723bd64783e09122b82.png)
沁源县 孔家坡 62 04 8 . 1 9 35 1 7 2 2. 9 , 7 6 9 4. 9 . 2 2 8 0 5 5 黎城县 西井 59 O 6 8 . 17 36 1 7 2 9. 6 . 5 2 93 0. 9 . 2 3 5 5 8
间, 受地形 因素 的影响 , 年降水量在面上 的变化表现 为: 降水 自东南 向西北 一条 主线 5 0mm贯穿 全 市 , 5 降 水量 随高 程增 加 而 增 大 , 子 的发鸠 山 区 、 源 的太 长 沁
岳 山 区分 别形 成 两个 降水 量高 值 中心 , 中心 点多 年平 均降水 量分 别 为 798m 7 0 1. m,0 . mm。襄垣 盆地 降水 4
变化 的复 杂性 。 2 降水量 变化 趋势 分析
对 各代 表站 降水 量 资料 的分 析 表 明 , 治市 降水 长 量 年 内分配 呈单 峰 型 , 连续最 大 4个 月 降水 量 均 出现 在 汛期 6月 至 9月 , 占年降水 量 的 7 O%左 右 。代 表站 中连 续 最 大 4个 月 降水 量 占全 年 降 水 量 最 大 的是 黎 城 县 的西 井 代 表站 , 7. ; 小 的是 屯 留县 的 中 为 37% 最 村 代 表站 ,为 6 . 97%。汛 期 降 水 量又 多 集 中 于 7至 8月 份 , 占年 降 水 量 的 5 O%;2月 至次 年 3月 , 降 1 是 水 量最 少 的 时期 , 月 降 水量 仅 占年 降水 量 的 6% 4个
1971年1980年段各代表站黎城县的西井站壶关县的塔店站基本持平其余站均偏丰偏丰程度行政区代表站年降水量mm极值比潞城市52800248589197327襄垣县53480288537197132武乡县5504039489196737长治县585603210649197141屯留县中村55870268523196328沁源县62290248726198925黎城县59960268532197328壶关县5888039049197134最大水量出现年份最小水量出现年份3226199726931965257619862589199730911957345019573065195726631979摘要利用长治市8个代表站1956年2000年的降水量资料分析了长治市降水量的变化特征空间分布及45年中的变化趋势为长治市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水资源综合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山西省朔州市年气候特征分析及对农业影响
![山西省朔州市年气候特征分析及对农业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1d100a27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2d.png)
山西省朔州市年气候特征分析及对农业影响山西省朔州市位于中国北部,地处黄土高原东部,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受温带季风影响明显。
地处内陆高原,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凉爽,温差大,降水集中,气候干旱。
山西省朔州市年气候特征分析及对农业影响备受关注。
一、年气候特征分析1. 年降水分配不均:山西省朔州市年降水量分布不均,以夏季为主,占全年降水的60%以上。
春季降水较少,气温逐渐升高,农作物生长开始,缺水情况较为严重。
秋季降水较多,有时伴随着强降雨,可能引发洪涝灾害。
2. 年温度变化明显:山西省朔州市年温度变化比较明显,冬季气温较低,夏季气温较高,温差大。
冬季气温低于0℃的日数较多,有冰冻天气出现,对农作物生长有一定影响。
夏季气温高,植物生长期缩短,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
3. 年气候异常事件频发:山西省朔州市经常受到台风、暴雨、旱灾等极端天气的影响。
这些异常气候事件会对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造成较大影响,给农业生产带来不确定性。
二、对农业的影响1. 降水不足影响农作物生长:山西省朔州市由于降水分布不均,导致春季农作物生长期缺水,影响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生长。
夏季降水集中,有时可能引发暴雨,造成洪涝灾害,对农作物造成损害。
针对山西省朔州市的气候特点和对农业的影响,政府和农业部门应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工作,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农业生产者也要根据气候特征合理安排种植时间,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农作物品种,科学施肥、灌溉,提高抗灾能力,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应对山西省朔州市的气候特征对农业的影响,实现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山西省不同区域气候调研与分析
![山西省不同区域气候调研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6ad68a5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d7.png)
科技与创新┃Science and Technology&Innovation ·136·2017年第16期文章编号:2095-6835(2017)16-0136-03山西省不同区域气候调研与分析李强(山西省吕梁环城高速公路,山西吕梁033000)摘要:环境是影响交通工程的重要因素。
对山西省不同区域进行了划分,调研分析了不同区划内各县市的气候特征分布规律,得出了以下结论:①山西省区域划分按照土质特性、地形地貌等特征分为6个区域;②山西省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降水量大致呈现由南至北逐渐降低的趋势。
研究成果对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自然区划;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变化规律中图分类号:P42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ki.kjycx.2017.16.136随着我省交通运输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气候环境问题,已严重影响到了山西省公路建设的方方面面。
白永清等[1]探讨了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与气象条件的关系,钱莉等[2]分析了乌鞘岭高速公路路段多发交通事故的气象条件,王磊等[3]研究了不利气象对高速公路运营安全影响及对策,李岚等[4]开展了辽宁省高速公路不良气象条件分析及服务探讨,曹明庆[5]浅析了恶劣气象环境下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对策。
综上所述,气候环境已成为公路交通领域不可忽略的因素。
本文从工程调研出发,探讨了山西省区域划分问题,分析了各个自然区域的气候指标变化规律,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1山西省自然区划划分根据山西省湿陷性黄土特点和山西省黄土分布区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参照《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2004)中的划分方案和公路自然区划,对山西省湿陷性黄土进行分区,山西省湿陷性黄土地区划分为6个区,其中,1区为汾河流域区,2区为晋东南区,3区为晋东区,4区为晋西南区,5区为晋西区,6区为晋西北区。
分区界线见图1.2不同自然区划气候特征调研与分析以山西省不同地区土体的物理力学特性为判别标准,将山西黄土划分为6个区域,对每个区域的气候情况进行调研、收集,整理了不同区域的年平均降雨量、年平均气温、年日照时数、无霜期等指标,分析了不同区域各个指标的变化规律。
山西省主汛期极端降水变化特征
![山西省主汛期极端降水变化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b51a101b6c175f0e7cd137a4.png)
Byu ig NCAR/ sn NCEP ra ay i d i a a h n o nitn i n e fe t gS a x r vn e i en lss al d t ,t emo s o ne st id x afci h n i o ic s y y n P
En io m e t l sa c (n Chne e vr n n a Re e rh i i s ),1 ( ) 3 5 4 :4 3—4 2 4.
山西 省 主 汛 期 极 端 降 水 变 化 特 征
李 智 才 宋 燕 丁德 平。
1 0 8 001
0 0 0 306 10 8 009
c luae .B sdo al r cptt nd t ft esain nS a x o ic o 9 0—2 0 ,t ec a a trsiso ac ltd a e nd i p e ii i aao h tto si h n i y ao Prvn ef r1 6 0 5 h h rceitc f
且北抬西伸 ,山西处 于强 低压槽的东南侧与副高西北侧 的交汇带 ,且 8 0h a风场异常 显示华j 地区被一致 的 5 P £ 偏南气 流控 制,且 与蒙古异 常气旋 南部的异常西风相遇 ,极有利 于山西产生 极端强降水 。
关键词 山西省 主汛期 极端强降水 夏季风指数
中图 分 类 号 P 6 . 431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5 5 (0 0 0 —4 31 0 69 8 2 1 ) 40 3—0
2 S a x i hn i Clmat n e .Ta y a 0 0 0 e Ce t r iu n 306
3 Be i gMeer lg c l u e u e i g 1 0 8 i n t oo i ra ,B i n 0 0 9 j o a B j
210984842_山西省典型城市暴雨强度及雨型分析
![210984842_山西省典型城市暴雨强度及雨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3c8e675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b7.png)
文章编号:1006 2610(2022)06 0045 04山西省典型城市暴雨强度及雨型分析许臻真(太原市水利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太原 030002)摘 要:山西省各地市的暴雨重现期及雨峰位置参数的合理设置,对区域内的排水系统设计规划具有重要意义㊂利用不同降雨重现期下的山西省各地市地暴雨强度公式及芝加哥雨型分析方法,研究不同降雨重现期及雨峰参数下的山西省暴雨强度及雨型变化㊂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的各地市的暴雨强度存在明显差异,综合概率暴雨强度随着降雨重现期及降雨历时的增加会出现明显的上升;各地市的雨型在特征降雨重现期及雨峰位置参数下,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㊂研究结果对理解山西省特征条件下暴雨强度的归趋及雨型的变化具有参考价值,可为山西省各地市海绵城市规划及片区排水系统工程设计提供支撑㊂关键词:海绵城市;暴雨强度;雨峰;芝加哥雨型分析;排水系统中图分类号:TK73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6-2610.2022.06.007Analysis of Rainstorm Intensity and Rainfall Pattern in Typical Cities in Shanxi ProvinceXU Zhenzhen(Taiyuan Water Conservancy Technology Promotion Service Center ,Taiyuan 030002,China )Abstract :The return period of rainstorm and the reasonable setting of rainfall peak location parameters in various cities in Shanxi Province are of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design and planning of drainage systems in the region.The formula of rainstorm intensity in various cities in Shanxi Prov⁃ince and the analysis method of rainfall pattern in Chicago under different rainfall recurrence periods are used to study the changes of rainstorm in⁃tensity and rainfall pattern in Shanxi Province under different rainfall recurrence periods and rainfall peak parameter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apparent differences in the intensity of rainstorm in different cities in the study area and the comprehensive probability of rainstorm intensity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with the increase of rainfall recurrence period and rainfall duration.The rainfall patterns in various cities show a trend of first increasing and then decreasing under the characteristic rainfall recurrence period and rainfall peak location parameters.The research results have reference value for understanding the tendency of rainstorm intensity and the change of rainfall pattern under the characteristic conditions of Shanxi Province ,and can provide support for sponge city planning and drainage system engineering design in various cities in Shanxi Province.Key words :sponge city ;rainstorm intensity ;rainfall peak ;Chicago rainfall pattern analysis ;drainage system 收稿日期:2022-06-28 作者简介:许臻真(1983-),女,山西省洪洞县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工作.0 前 言近年来,海绵城市在全国各地的城镇建设及更新设计中逐渐兴起[1]㊂海绵城市建设的本质即改变传统城市建设的理念,进一步实现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2]㊂设计范围内的暴雨强度计算及雨型分析是城镇排水管网设计和海绵城市规划的重要计算参数㊂现今,山西省下的地市均修订了适应于本地的暴雨强度公式㊂山西省各地市不同降雨重现期下的暴雨强度及雨型对山西省的海绵城市设计及系统运行具有明显的影响[3]㊂因此,对山西省各地市在不同降雨重现期下的暴雨强度及雨型分析可以为山西省各地市的片区排水系统及海绵城市设计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㊂作为国内外海绵城市排水工程设计过程的重要分析方法,暴雨强度公式及芝加哥雨型计算法得到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4]㊂Kwan Tun Lee [5]等运用研究区域内台风暴雨的降雨资料及芝加哥计算法报道了从降雨强度-持续时间-频率曲线推导出一个持续时间为48h 的双三角形设计水位线,并据此模拟强台风暴雨的时间分布影响,在指定的降雨重现期条件下,产生的设计流量接近使用流量记录的频率分析获得的流量,并建议的设计流水线图可应用于通常受台风暴雨威胁的地区㊂Lorenzo Alfieri [6]等使用芝加哥54水文与环境保护 西北水电㊃2022年㊃第6期 ===============================================雨型计算法及研究区域内的水文资料对设计水位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基于芝加哥分析方法计算的洪水峰值的估计值较实际观测值偏高㊂Anqi Wang[7]等利用现有上海市的降雨资料及芝加哥雨型法,得出了中国上海市杨浦区市区在不同重现期的设计暴雨,并通过频率分析推到了给定重现期的区域降雨量计算方式,结果表明将单峰和双峰暴雨分开推导的水位线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更加合理㊂然而尚未有利用暴雨强度公式及芝加哥雨型法分析山西省各地市之间降雨强度及雨型分析的报道㊂基于此,本文利用山西省各地市发布的暴雨强度公式,对山西省各地市不同降雨重现期下的暴雨强度及雨型进行分析,明确山西省各地市的降雨强度及雨型,为山西省各地市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支撑㊂1 研究区域概况山西省坐落于黄土高原东部,海拔高度为3058 m㊂该地区是典型的黄土覆盖的山地高原,地貌类型复杂多样㊂山西省地处中国中纬度地带的远海地域,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㊂各地市年平均气温在4.2℃~14.2℃,年降水量介于358~621 mm,季节分布不均,多集中于6 8月份,且占年降雨量的60%左右[8]㊂研究区域位置如图1所示㊂图1 研究区域位置2 研究地区暴雨强度公式研究地区地处黄土高原,属缺水型地区,是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省份之一,年均降水量约为524 mm[9]㊂不同降雨重现期条件下,对暴雨强度的模拟计算将极大地改善山西省研究区域内的雨水利用效率,并进一步提高海绵城市排水蓄水能力㊂本研究拟选取山西省11个地市的暴雨强度公式,进一步对山西省暴雨强度进行分析㊂太原市(南)㊁太原市(北)㊁大同市㊁晋中市㊁运城市㊁长治市㊁吕梁市㊁临汾市㊁忻州市㊁朔州市㊁阳泉市及晋城市的暴雨强度公式如表1所示㊂表1 山西省不同地区的暴雨强度公式序号区位公式1太原市(南)i=1808.276×(1+1.173lg P)(t+14.32)0.8262太原市(北)i=10491.942×(1+1.627lg P)(t+23.651)1.2293大同市i=8814.06×(1+1.267lg P)(t+27.388)1.1874晋中市i=1695.878×(1+0.920lg P)(t+10.095)0.8245运城市i=993.7×(1+1.04lg P)(t+10.3)0.656长治市i=3340×(1+1.43lg P)(t+15.8)0.937吕梁市i=724.2×(1+1.58lg P)(t+4.72)0.6698临汾市i=1325.646×(1+1.623lg P)(t+11.517)0.7839忻州市i=1803.6×(1+1.04lg P)(t+8.64)0.810朔州市i=1402.8×(1+0.8lg P)(t+6)0.8111阳泉市i=1730.1×(1+0.61lg P)(t+9.6)0.7812晋城市i=900×(1+0.83lg P)(t+0)0.558其中i为暴雨强度,mm/ha;t为降雨历时,min; P为重现期,a㊂本次计算降雨历时t取120min,降雨重现期P取30㊁50年及100年㊂降雨强度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㊂表2 降雨强度表/(mm㊃ha-1)重现期/a山西省太原市(南)太原市(北)大同市晋中市运城市长治市吕梁市临汾市忻州市朔州市阳泉市晋城市3017.7379.6967.5072.44106.35107.9595.6498.7293.9360.8874.00138.54 5019.4188.1574.1178.70116.02118.96105.69109.18102.4865.8379.27150.00 10021.7099.6183.0887.21129.15133.89119.34123.38114.0772.5686.42165.553 研究区域降雨量模拟3.1 芝加哥雨型模拟方法芝加哥雨型计算法因其在雨型分析应用中相对较高的准确性及普适性,被广泛地应用于降雨过程雨型分析[10]㊂具体来说,芝加哥雨型计算方法是一种应用于城市排水系统及海绵城市设计的雨型分析64许臻真.山西省典型城市暴雨强度及雨型分析===============================================理论,该方法将平均降雨强度转换为瞬时降雨强度㊂此外,通过人工输入峰化参数可以得到实际的雨型,其中雨峰的位置与研究区的气候和位置呈现明显的相关性㊂3.2 芝加哥雨型计算法原理芝加哥雨型计算公式如下:i a =A(1-c )(t p -tr)+b(t p -t r+b )c +1(13)其中i a 表示雨峰前降雨强度,mm /ha;i b 表示雨峰后降雨强度,mm /ha;r 为雨峰相对位置参数,国际经验取值一般为0.3~0.5;t p 表示雨峰出现时间,min;a ㊁b ㊁c 分别为暴雨强度公式中的相关参数㊂本研究模拟过程雨峰位置选取为0.35[11]㊂i b =A(1-c )(t p -tr )+b (1-t p 1-r)c +1(14)3.3 暴雨强度计算分析基于已知的暴雨强度计算公式,计算了山西省太原市(南)㊁太原市(北)㊁大同市㊁晋中市㊁运城市㊁长治市㊁吕梁市㊁临汾市㊁忻州市㊁朔州市㊁阳泉市及晋城市共计11个城市分别30㊁50年及100年重现期下的暴雨强度值,暴雨历时为120min㊂研究区域内暴雨强度结果如图2所示㊂图2 研究区域内暴雨强度74西北水电㊃2022年㊃第6期=============================================== 如图2(a)~2(b)所示,在降雨重现期为30~100年时,太原市南北城区的最大暴雨强度差距较大㊂具体来说,当降雨重现期为30㊁50及100年且降雨历时为10min 时,太原市南北城区的最大暴雨强度分别为:126.29/474.32㊁138.32/524.63㊁154.64/592.89mm /ha,其比值分别为3.76㊁3.79及3.83㊂可以发现太原市南北城区在不同降雨重现期下的暴雨强度比值差距始终稳定于3.8左右㊂进一步地,如图2(c)~2(k)所示,在降雨历时初期,重现期对研究区域内不同地市的暴雨强度的影响相对较小,且暴雨强度随着降雨历时的增加基本保持稳定㊂同时,在降雨重现期为100年的条件下,大部分地市的降雨初期暴雨强度均小于1000mm /ha,仅有长治市㊁吕梁市及忻州市的降雨初期暴雨强度大于1000mm /ha㊂晋城市作为最靠近郑州市的城市,在降雨重现期为30㊁50年及100年且降雨历时为10min 的暴雨强度分别为587.90㊁636.53㊁702.52mm /ha㊂在降雨历时内,在30㊁50年及100年的降雨重现期下,晋城市的初期末期的暴雨强度与末期最低暴雨强的比值均为14.46,该比值要明显高于其他地市的降雨重现期下的初期降雨与末期降雨之比㊂图3 研究区域不同降雨重现期内暴雨强度的核密度统计 不同降雨重现期内暴雨强度的核密度统计如图3(a)~3(c)所示㊂又图3可知,随着降雨重现期的增加,研究区域内各地市的暴雨强度概率密度曲线呈现上升的趋势㊂上述暴雨强度概率密度曲线可以较为准确的反应山西省在不同降雨重现期下的综合概率暴雨强度曲线㊂基于上述分析可知,研究区域内的各地市的暴雨强度存在明显差异,且随着降雨重现期增加,山西省区域内的综合概率暴雨强度随着降雨历时会出现上升㊂3.4 芝加哥雨型分析在山西省暴雨强度计算的基础上,根据芝加哥雨型的计算原理和公式,进一步通过积分计算山西省各地市芝加哥综合暴雨过程线[12]㊂在降雨历时内,雨峰位置设定为0.35,且降雨重现期为50年的条件下,山西省各地市雨型如图4所示㊂由图4可知,降雨历时在0~120min,降雨历时为42min 出现雨峰㊂山西省太原市(南)㊁太原市(北)㊁大同市㊁晋中市㊁运城市㊁长治市㊁吕梁市㊁临汾市㊁忻州市㊁朔州市㊁阳泉市及晋城市共计11个城市雨峰位置的暴雨强度分别为3.60㊁4.84㊁3.27㊁3.62㊁5.27㊁5.66㊁4.40㊁5.32㊁4.64㊁3.61㊁49.94mm /ha㊂在本研究区域内的雨型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㊂综上所述,在山西省研究区域内进行的给排水系统及海绵城市系统工程设计中,为了充分利用自然降雨,应综合考量各地市的地理位置及气候,进一步地合理选择降雨重现期及雨峰参数㊂图4 不同降雨重现期下的雨型4 结 论本研究利用暴雨强度计算公式及芝加哥雨型分析方法,对山西省11个地市不同降雨重现期㊁雨峰位置下的暴雨强度及芝加哥雨型变化进行研究,形成结论如下:(下转第65页)84许臻真.山西省典型城市暴雨强度及雨型分析===============================================保或投机的操作㊂从碳市场实际作用看,碳交易和碳资产管理是两大核心职能㊂3.5 建立碳数智技术赋能矿区全周期碳管理机制从碳汇㊁碳减排到碳交易都离不开数据的真实性㊁可靠性和可持续性,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从数据发现㊁控制和解决问题㊂同时也可以防止企业为短期经济利益铤而走险,实现有效的事前监管㊂因此数据核心的全流程管理,从数据发现问题,不断迭代,修正流程和政策管理边界是关键㊂卫星对地观测和数字地球技术是空天地一体监测碳循环的重要手段,能为碳中和研究提供高时空分辨率的基础观测数据和分析工具㊂碳卫星㊁多光谱卫星为监测温室气体浓度提供数据支撑;数字地球技术综合全球植被㊁大气㊁气候数据,为自然生态系统碳收支提供时空分析与可视化展示㊂4 结 语矿区作为碳排放的重要区域,是 双碳”目标实现的关键治理区,其减排增汇的潜力挖掘和路径分析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㊂目前,本文深入分析了矿区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多能源互补与结构优化㊁建立科学的碳监测评价和管理体系㊁构建矿区开发的低碳国土空间新格局㊁推动矿区碳交易㊁数字化赋能矿区双碳目标等低碳提升路径,支撑 双碳”目标分配㊁碳排放核算㊁碳补偿决策,促进矿区逐渐步入绿色㊁低碳和可持续发展道路㊂参考文献:[1] 张召,白中科,贺振伟,包妮沙.基于RS 与GIS 的平朔露天矿区土地利用类型与碳汇量的动态变化[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03):230-236.[2] 程苗苗,王辉,马刚,钱倬珺.基于遥感影像的平朔矿区碳汇变化及预测研究[J].中国矿业,2020,29(03):80-87.[3] 安英莉,卞正富,戴文婷,董霁红.煤炭开采形成的碳源/碳汇分析 以徐州贾汪矿区为例[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7,46(02):415-422.[4] 李鑫.煤炭开发环节碳排放测算及低碳路径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21,41(07):39-44.[5] 牛亚群.煤制天然气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研究[D].北京:中国石油大学,2017.[6] 雷瑞平,郭春燕,董娟,等.安太堡露天煤矿复垦区人工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初探[J].山西科技,2018,33(02):101-104.[7] 刘祥宏,阎永军,刘伟,等.碳中和战略下煤矿区生态碳汇体系构建及功能提升展望[J].环境科学,2022,43(04):2237-2250.[8] 付子航.煤制天然气碳排放全生命周期分析及横向比较[J].天然气工业,2010,30(09):100-104,130.[9] 杨博宇,白中科.露天煤矿区低碳土地利用途径研究[J].中国矿业,2019,28(06):89-93. (上接第48页)(1)研究区域内的给排水系统规划及 海绵城市”设计可以通过合理地考量当地地理位置气候㊁设置暴雨重现期及雨峰位置参数得以实现㊂(2)研究区域内的各地市的暴雨强度存在明显差异,山西省区域内的综合概率暴雨强度随着降雨重现期及降雨历时的增加会出现明显的上升㊂(3)研究区域内各地市的雨型在一定降雨重现期及雨峰位置参数下,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㊂参考文献:[1] 廖朴讷,李航,易瑞来.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效果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J].水利规划与设计,2022(04):29-32.[2] 仇保兴.海绵城市(LID)的内涵㊁途径与展望[J].建设科技,2015(01):1-7.[3] 刘俊,周宏,鲁春辉,等.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研究进展与述评[J].水科学进展,2018,29(06):898-910.[4] GRIMALDI S,PETROSELLI A,SERINALDI F.Design hydrographestimation in small and ungauged watersheds:continuous simula⁃tion method versus event ‐based approach [J ].Hydrological Processes,2012,26(20):3124-3134.[5] LEE K T,HO J-Y.Design hyetograph for typhoon rainstorms in Taiwan [J].Journal of Hydrologic Engineering,2008,13(07):647-651.[6] ALFIERI L,LAIO F,CLAPS P.A simulation experiment for opti⁃mal design hyetograph selection[J].Hydrological Processes,2008,22(06):813-820.[7] WANG A,QU N,CHEN Y,et al.A 60-minute design rainstorm for the urban area of Y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J].Wa⁃ter,2018,10(03):312-324.[8] 山西省统计局.山西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9] 安祥生.山西省城市缺水与节水型城市建设[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17(02):16-19.[10] FEDERATION W E,ENGINEERS A S O C.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urban stormwater management systems[M].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and Water Environment Federation,1992.[11] 戴有学,王振华,戴临栋,等.芝加哥雨型法在短历时暴雨雨型设计中的应用[J].干旱气象,2017,35(06):1061-1069.[12] BATCHABANI E,SORMAIN E,FUAMBA M.Potential impactsof projected climate change on flooding in the Riviere des Prairies basin,Quebec,Canada:One-dimensional and two-dimensional simulation-based approach[J].Journal of Hydrologic Engineer⁃ing,2016,21(12):05016032(05016031)-05016032(05016018).56西北水电㊃2022年㊃第6期===============================================。
山西省年降水量规律及系列代表性分析
![山西省年降水量规律及系列代表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d16481b6c175f0e7cd137a3.png)
・
水 资 源 ・
海河水利 20 .o 06N . 3
山西 省 年 降水 量 规 律 及 系列代 表 性分 析
武 晓林
( 西 省 水 文 水 资 源勘 测局 , 山 山西 太 原
0 00 ) 3 0 1
摘 要 : 用数 理 统 计 的 方 法 , 山 西 省 较 长 系列 雨 量 站 不 同 时段 不 同 长度 系 列 雨 量进 行 统 计 和 特征 分 析 雨 量 站 枯 水 特 征值 统计
3 降水 量 时序 变化 规律
下规 律 。
31 丰 、 水特征 分析 . 枯 山西省 位 于 中纬 度地 域 ,处 在季 风气 候控 制 范 围内 . 气 环流 的季 节性 变化 明显 , 大 因受 中纬 度西 风 环 流周 期变 化 的影 响 . 降水量 的年 际变化 大 , 并有 丰 水 段 和枯水 段 交替 出现 的规 律 。 现 以 年 降 水 量 频 率 P< 25 、25 ≤P< 1. % 1. %
段 系列 来予 以考 虑 。 2 降水 量统 计 参数 及枯 水 特征 21 降水量 统计 参数 分 布规律 .
统 计参 数 包 括 降水量 系列 的均 值 、 差 系数 C 变 v 值 和极 值 比 。从 所 选 7 长系列 资 料所 求得 的 降水 站
量 均值 来看 ,降水 分布 呈 现 出由南 到北 递减 的变化 规 律 。 长治 站 长系 列 均值 5 22m 为各 分 析 站点 6 . m、 中最 大 , 同站 3 7 大 8 . mm、 0 为各 分析 站 点 中最 小 。 各
好 代 表 性 的 时段 系列 . 以进 行 山 西省 水 资 源评 价 等 有 关 工 作 。 用
关 键 词 : 降 水 量 ;系列代 表 性 分析 ;山西 省 年 中图 分 类 号 : V15 T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1 0 — 3 8 2 0 )3 0 0 — 5 04 72 (0 60 — 0 10
山西省忻州市暴雨多种特征分析
![山西省忻州市暴雨多种特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d96faf404a1b0717fd5dd80.png)
最大降水量的历史记录;03 7 3 20 年 月 0日, 忻州市出现建
国以来降水强度最大的一次区域性暴雨降水过程 ,降水强
原平市 、 府 区 、河 曲县 等 1 县 ( )出现暴 雨 , 忻 0 区 3 0日 6 时一7时 ,五 寨 、保 德 的 降 水 量 分 别 达 4 .m /,3 0 m h3. 3 6 m /, 0 时 的 2 , 量分别 为 6.m ,4 m, mh至 8 降水 h 4 m 5.n 大部 6 4q 分站达 到暴雨降水 量的时 间仅 为 4 5 。忻 州市 15 年一 ~ h 95
的 暴 雨及 灾 害特 征 , 出暴 雨具 有 范 围 小 、 时短 、 指 雨 强度 大 、 时空 分布 不 均 、 灾害严 重 等 特 点 。 同时 , 暴 雨 也是 强 烈 的辐 合 上升 运 动 、 充沛 的 水汽 和 大 气层 结 不 稳 定等 最根 本物 理 条件 共 同作 用 的结 果 , 降
平均降水量 40m 5 m。据不完全统计 ( 个别气象站建站较
晚 , 料缺 )15 年一 2o 年 的 5 年 里 , 州市 1 个 县 资 , 5 9 04 0 忻 5
% 22 -
4. 42 3 . 95
( 气象局( ) 市) 站 共观测到暴雨 (4 2 小时降水量 >5 m) 1 0 a r 天
忻州市位于山西省晋北黄土高原 , 面积 2 m , . X 0k 5 1
占山 西省面 积 的 1 , / 也是 山西省 面积 最大 的地 市 , 年 6 累年
20 年 (0 ) 月暴雨 日 统计 见表 1 04 5 年 分 数 。
表 1 忻 州市 1 5 9 5年 一 2 0 0 4年 ( O年 ) 月暴 雨 日数 统计 5 分 月 份 日数 频率 5月 8 6月 7月 3 0 83 - 19 5 8月 12 4 9月 合 计 7 下 旬一 月 8月 上旬 2 1 58 . 30 6 lo o 15 3 3. 75
山西省近48年高温和强降水极端事件变化特征
![山西省近48年高温和强降水极端事件变化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00b7390c02020740be1e9ba7.png)
温偏高 、 纬向环流偏 强、 副高面积偏大位置偏西时容易导致极端高温 日数偏多 。极端 强降水的发生则与东密 切 联 系 , 当季风强盛 、 N i n o 一 3区海 温 偏 低 时 往 往 引起 极 端 强 降水 事 件 增 多 。
关键词 : 极端高温 ; 极端强降水 ; 突变 ; 周 期
降雨 、 炎 热 等呈 现 不断 增 多 的趋势 , 预计 今 后 这 种极
端天 气 事件会 更 加频 繁 出现 ; 像暴 雨洪 涝 、 高温 热 浪
等气 象灾 害 每年 都会 给 中国乃 至全 球 造成 巨大 的损 失 ,而这 些灾 害 常 常是 由极 端 天气 气 候事 件 所 引起
l 2 1
数呈显著增加趋势 , 趋势为 5 . 9 d , 1 0 a , 2 0世 纪 9 O年 代 中期 以前 变化 趋 势 不 明 显 , 1 9 9 7年 以来 增 多 趋 势显 著 。 与 此 同时 , 极 端 强 降水 事 件 趋 于 减 少 。 极端高温事件在 2 0 0 1 年 发 生 了 突变 , 2 0 0 1 年 以后 极 端 高 温 事 件 显 著 增 多 。 极 端 高 温 日数 有 3年
。
方 绝 大 多 数 地 区年 极 端最 高 温度 发 生 的频 率 在 9 0 年代 之 前变 化趋 势 不 明显 , 但9 0年代 以来 却有 明显
的增加 趋 势 。他 们 的工 作 比较 系统地 分 析 了中 国 以
及华 北极 端 气 温和 极端 降水 事件 的变 化 特征 ,但 对
一
4年 、 8 年 ~1 2年 及 3 O 年 的 周期 , 极 端 强 降 水 日数 有 准 3 年、 6年 ~1 0年 及 准 1 6 年 的 周 期 。极 端 高 温 事 件 的 增 加 与气 候
1970—2016年吕梁市离石区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
![1970—2016年吕梁市离石区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0e787a41a37f111f1855bad.png)
现 代农 业科技
2 0 1 7年 第 1 1 期
1 9 7 0  ̄2 0 1 6年 吕梁 市 离石 区 降水 量变 化 特征 分 析
8 7 6 5 4 3 2
1
史淑 云
∞ ∞ ∞ ∞ ∞ ∞ ∞ ∞ 0
( 山 西 省 吕 梁 市 离石 区 气 象局 , 山 西 吕梁 0 3 3 0 0 0 )
l 1 8 . 2 8 、 6 8 . 7 3 m m, 冬季最 少 , 平均降 水量仅 1 2 . 2 7 mm。 近
4 7年 四季 降 水量 年 际变 化 起 伏波 动 较大 , 其 中春 季 和 秋季 降 水 量 变化 趋 势一致 , 呈逐 年增 加趋 势 , 气 候倾 向率分 别 为
a
1 9 7 0 -2 0 1 6年 吕梁 市 离石 区 月降水 量 变 化 特 征 明 显 , 近 4 7年 月平 均 降水 量 4 4 . 5 mm, 1 — 8月 的 月平均 降 水 量 呈
… 一b
v =1 . 3 6 4 x + 44 6 . 5 1
… f \ . … . J . . 姒 … . 。 △ :
省 中 部 西侧 , 属 温 带 大陆 性 季 风气 候 区 , 冬 寒 夏暑 , 四季 分
明, 由于 降 水 季 节 分 布 不 均 境 内 干 旱 或 洪 涝 灾 害 多 发 。 本
分析近 4 7年 吕梁 市离石 区 年降 水量 距平 ( 图1 b ) , 其 中
年降 水 量 正距 平 有 2 3年 , 2 4年 为负 距平 。 离石 区 年降 水 量 经历 丰水 期 和枯 水 期 , 2 0世纪 7 0年 代 中期 、 8 0年代 晚 期及
山西省降水规律特性研究
![山西省降水规律特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2176706ba1aa8114431d9c8.png)
界 和 南 边 界输 入 , 边 亦 有 少 量输 入 , 要 从 东 边 输 北 主 出, 输 入 山西 上空 的水 汽 中有 7 “ 在 O 穿堂 而过 ” 出 输 省外 , 西 的 自然 地 理条 件 及 其 对 大气 水 资 源 的 利用 山
率 为 3 ,, 3 , O9 即 O9 6 5的水 汽参 与 了 山西 水 分 内循 环 ,
[ 摘 要] 以 降水 的成 因和 来 源为基 础 出发 点 , 山西 省 的 降水发 生发 展 和 分布 特 点 进行 全 面研 对
究, 分析 其在 时 间和 空 间上 的 变化趋 势和特 点 , 对水 资 源根 本基 础进行 深 入探 讨 , 为整 个地 区的 水资 源分
析评 价和 水 资源发展 战略规 划及 水 生态和 水环境保 护提供 科 学参 考依据 。
[ 关键 词] 降水 ; 布规律 ; 分 变化趋 势
[ 中图分类号] TV1 5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0 4—18 (O 7O —0 0 —0 1 4 2O )4 0 1 3
Pr lm i r t d h e i ia i n Pa t r n e i na y S u y on t e Pr c p t to t e ns a d
比夏 季显 著减 少 , 分 布形 式 与夏 季有 所 不 同 , 现 出 且 显
南方 地 区的蒸 发 , 夏季 输送 通 量 约 为冬 季 的 3 5倍 , ~
而全省 上半 年 水汽 净输 入量 6 0亿 m 主要 从西 边 9 ,
Ab t a t s r c :Ba e n t e f r to n i n o r cpia i s d o h o ma i n a d orgi fp e i t ton,t i a r s udid o c r nc h s p pe t e c ur e e,d v l e e— o me nd is d s rbu i n p te nsofp e i t to n S n r a.Th a i ton t e dso r c p t to p nta t it i to a t r r cpia i n i ha xia e e v ra i r n fp e i ia i n o e i d s a e we e a a yz d. Th asc f un a i n f r r gi a t r r s ur e s d s us e v r tme an p c r n l e e b i o d to o e on lwa e e o c s wa ic s d. Thi swor l p ovde s intfc r f r n e f r r gi a t r r s u c se a u to n t a e cpl n n k wil r i ce ii e e e c o e on lwa e e o r e v l a i n a d s r t gi a ni g a l aswa e c og n n r me a r e to swe l t r e ol y a d e vion nt lp ot c i 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发表时间:2019-04-23T10:39:45.550Z 来源:《科技研究》2019年1期作者:靳泽辉1 卫玮2 杨飞鸿1 [导读] 本文选用山西省38个台站1958~2013年逐月降水量资料,对山西省降水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
靳泽辉1 卫玮2 杨飞鸿1
(1山西省五台山气象站山西太原 030000 2陕西省气象台陕西西安 710014)摘要:本文选用山西省38个台站1958~2013年逐月降水量资料,对山西省降水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近56年山西省四季降水量和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一致,均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气候倾向率却有很大的差异;山西主要有三个多雨区,分别位于晋东南太行山区和中条山区、吕梁山区、五台山区。
阳城年平均降水量最大,大同年平均降水量最小,两地之间的降水量相差40%左右;春季降水分
布同年平均降水量类似,夏季降水量具有明显的经向分布,东西部降水量较大,中部降水量小,秋季平均降水量从北到南逐渐增加,季降水量从北到南逐渐增加,分布特征基本与春季降水量类似。
关键词:山西省;降水量;变化特征
1、研究资料和方法
本文主要选用山西省境内38个台站1958~2013年逐月降水量数据,选用线性倾向估计发,对山西近56年的降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利用T检验对降水信度检验。
季节划分主要采用常规划分标准: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为9~11月,冬季为12到次年2月份。
2、山西省降水时间分布特征
2.1四季降水量变化
如图1所示为山西省1958~2013年春、夏、秋、冬四季逐年降水量变化趋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 1958~2013年山西省春季降水量在28.0~158.5mm之间,其中年最大降水量出现在1964年,最小降水量出现在1962年,最大降水量将近是最小降水量的5.7倍,说明山西省春季降水量年际变化波动幅度较大。
近56年山西省春季降水量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1mm/10a,但是并未通过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结合多项式拟合结果,山西省春季降水量年代际变化呈现出波动见效的趋势,其中20世纪60年代降水量偏多,进入到70年代逐渐减少,80年代的降水量偏多,90年代偏少,在21世纪之前山西省春季降水量有明显的增加趋势,而从21世纪往后降水量则逐渐下降。
1958~2013年山西省夏季降水量在153.3~425.6mm之间,其中夏季降水量最多的年份为1964年,最少年份为1962年,夏季最大降水量将近是最小降水量的2.8倍,说明夏季降水量年际变化波动幅度较大。
近56年山西省夏季降水量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9.8mm/10a,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结合多项式拟合结果,在20世纪60年代山西省夏季降水量呈现出剧烈波动变化,从70年代往后一直到21世纪之前,夏季降水量呈现出平稳的下降趋势,而从21世纪往后则呈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
1958~2013年山西省秋季降水量在40.9~211.9mm之间,降水量变化波动较为剧烈。
近56年山西省秋季降水量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3.4mm/10a,未通过0.05的显著性检验;结合多项式拟合结果,在20世纪60年和21世纪初,山西省秋季的降水量波动变化较为剧烈,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降水量则呈现出平稳的下降趋势。
1958~2013年山西省冬季降水量在1.1~28.3mm之间,其中冬季降水量最大值出现在1990年,最小值则出现在1999年,冬季最大降水量是最小降水量的24.7倍,波动变化十分剧烈。
近56年山西省冬季降水量呈现出小幅度增加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092mm/10a,未通过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结合多项式拟合检验结果,山西省冬季降水量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其中20世纪60年代冬季的降水量偏少,70-80年代降水量明显增加,90年代降水量减少,由此不难看出在21世纪之前,山西省冬季降水量总体呈现出偏多的趋势,而从21世纪往后冬季降水量则逐渐减少。
2.2年降水量变化
1958~2013年山西省年平均降水量在382.8~637.1mm之间(图2),其中降水量最多的年份出现在1958年,降水量最少的年份则出现在1986年,两者之间相差254.3mm。
近56年山西省年平均降水量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2.6mm/10a,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结合多项式拟合结果,20世纪60年代前后山西省降水量下降趋势较为明显,从70年代往后一直到90年代降水量则呈现出平缓的下降趋势,而进入到21世纪以来,山西省降水量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图1 山西省1958~2013年春、夏、秋、冬四季逐年降水量变化趋势图
图2 1958~2013年山西省逐年降水量变化趋势图
3、山西降水量空间分布特征
3.1年降水量空间分布
地形因素对山西降水的影响较大,山西省主要以山区为主,境内盆地面积较少。
山西主要有三个多雨区,分别位于晋东南太行山区和中条山区、吕梁山区、五台山区。
如图3所示为1958~2013年山西省年平均降水分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近56年山西省降水量从北向南逐渐增加,呈现出经向分布特征,其中中部降水量较小,东西部降水量相对较大,且东部降水量要高于东部。
阳城年平均降水量最大,大同年平均降水量最小,两地之间的降水量相差40%左右。
3.2四季降水量空间分布
近56年,山西省春季降水分布同年平均降水量类似,但是东部和西部降水量基本对称,中北部地区的降水量呈现出经向分布,而南部春季降水量呈现出明显的纬向分布;夏季降水量具有明显的经向分布,东西部降水量较大,中部降水量小,东部夏季降水量高于西部地区;秋季平均降水量具有明显的纬向分布,秋季平均降水量从北到南逐渐增加,其中秋季降水量以北部最小,东南部最大;冬季降水量从北到南逐渐增加,分布特征基本与春季降水量类似,但是原平冬季降水量最小,运城冬季降水量最大,两者之间相差将近5倍左右。
参考文献:
[1]马义娟,钱锦霞,苏志珠.山西省太原市1951-2008 年气候变化态势分析 [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26(7):98.
[2]杨丁,方凤满,任健美.山西省近 50 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J]. 资源与环境,2008,24(1):60-62.
作者姓名:靳泽辉(1986-),男,汉族,山西省陵川县人,本科学历,工程师,从事研究方向:极端降水及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