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课
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共19张PPT)
![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共1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b59903ba650e52ea5418987b.png)
永乐二年(1404年)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 濒海居民,私载海舡(chuán ),交通外国,因以 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 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 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 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 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4、根本目的: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5、表现
(1)汉朝:汉武帝打击富商大贾的势力
①措施
②原因
材料一:汉初,社会经过长期战乱,经济凋敝,富商大贾乘机 囤积居奇,操纵物价。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包括:货 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 加重征税等。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材料二: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
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
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5、表现
(2)明清时期
①明太祖: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 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②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 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 耕稼之人”,要求官员留心劝导,让百姓重视本业。
氏族公社 井田制
所有制
(土地国有)
封建土地 所有制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含义:重视农业,限制工商业的经济政策
中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经济政策
2、首倡者:商鞅(在秦国变法时)
农业
工商业
生产粮食布帛
脱离农业生产
本业
末业
鼓励
限制
3、原因
①商业的发展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 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09e98b6a8956bec0875e359.png)
代 C.投资工商业风险大
的 经
D.经营土地风险小、获利高
济
政
策
A
第
4 4.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的
课 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是(
)
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古
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代
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的
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
经
济
政 策
B
第 5.我国历代封建王朝推行重农抑
4 商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课
C.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 ①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出现) 根本
经 D、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
济 D.其根本目的是减轻农民的负担 8.下列关于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⑵西汉:严格控制民营商业,加征重税。
8.下列关于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政策 A 明清时期“衣食租税”的土地经营盛行,根本上是因为(
A.经济基础决定的
古 B.统治者的心态决定的
代 C.中外关系决定的
的 D.阶级关系决定的
经
济 政
A
策
第课4 8不A..正下有确列利的关于是于农古业(代的重发)农展抑商政策的评价,
B.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古C.有利于封建社会的稳定
代D.有利于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的
经
济 政
D
策
第
4 9.历史上清朝的“十三行”指 课 的是 ( )
第
14.封建所有制的束缚。(根本原因)
课
2.自然经济的限制作用。
3古代.封建政府的压制。清政府实行“重农抑商” 政的策,采取许多妨碍手工业生产和资本主义 萌经芽发展的措施如:闭关锁国等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87张PPT)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8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c31b040dad02de80d4d840aa.png)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中山装是以孙中山的名 字命名的一种服装。很多 著名人物如蒋介石、毛泽 东、周恩来、邓小平都常 穿着中山装。由于中(Mao Suit),但中国却 从未有如此称呼。
在封建社会、服饰紧密联系着 每个人的身份与社会等级。服 饰的式样、颜色、质地必须符 合穿用者身份的高低贵贱
等级森严、礼治规范
从清代官服的差异中,你对 我国古代服饰有何感触?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9世纪,帝国主义的炮舰强 行打开了清朝国门。为了“变 法图强”大批中国青年留学欧 美,从此,近代西方思想与科 学技术大量传入中国,作为一 种社会思潮的直接表现,在中 国的社会上层和占风气之先的 学界首先出现了服饰改革运动。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人们穿西服的状况(态度)发
生了什么变化?
从不接受西装到接受西装;
2、为何西服会在民国初期流行?
思想解放;民国的剪发易服政策;西服本身的魅力 3、西服传入对我国服饰变化有何影响?
促使中国服饰的改革,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2、现代服饰变化(新中国) (1)概况:
材料一:中国最早赴美留学幼童,因为辫子,受到美国孩 子的嘲笑,纷纷剪辫易服。1881年下令撤回中国,穿西服 成为一大罪状。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 材料二: 西装由于具有适体、潇洒、便于配领带等饰件 的特点,自民国初年便开始在社会上日益流行,并且大有一 发不可收之势。
思考: —— 新华文摘 《五四以来中国服饰的演变 》
现在的婚纱照更上一层 楼,在追求个性与独特的 今天,新人不再满意于商 场出售的成品婚纱,开始 迈向订制的个性年代。化 妆技术的进步也让新人更 加愿意面对镜头露出自信 的笑容,留下美好的回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4课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4课](https://img.taocdn.com/s3/m/72cdea43767f5acfa1c7cdec.png)
2、“重农抑商”政策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是: A、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B、中国有重视农业的优良传统 C、中国人口众多,解决吃饭问题 D、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闭关自守 政策的含义是 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C、一根排斥西方事物 D、封闭过界固守疆域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
(1)主要形式:(特点) (2)土地兼并: ●概况 抑制措施 结 原 果 因 1.根本原因: 土地私有制的存在,使土地兼
并不可避免。 2.主要原因: 封建经济的发展 北魏至唐朝前期:均田制 明朝:按人口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
(1)主要形式:(特点)
①国家土地所有制 ②地主土地私有制
2、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闭关锁国
清朝时期 广州十三行, 是唯一准许与 外商打交道的 商行。
清朝时 期的广州商 馆区。
1793年,英国人马嘎尔尼访华,乾隆帝要他行双 膝下跪之礼。马嘎尔尼最初不答应,后来提出了条 (3)这一时期清政府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的闭关锁国政 件:将来中国派使者到伦敦去的时候,也必须向英 策产生了什么后果? 王行跪拜礼,或是中国派人向他所带来的英王的画 不仅阻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 像行跪拜答礼。最终他以单膝下跪的形式朝见了乾 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 隆帝。乾隆帝很不高兴,接见以后,就要他离京回 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国,拒绝了英国通商要求。 乾隆皇帝在给英王乔治二世的信中说:“天 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特因天朝所产茶叶、丝帛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 物,是以加恩体恤。”把马嘎尔尼赠送的地球仪、 望远镜、铜炮、火枪、西洋船模型等礼物,当作贡 品、玩好收藏。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时练习-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时练习-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https://img.taocdn.com/s3/m/878a5524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d3.png)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一、单选题(共10题)1.在家庭和社会劳动分工中男子劳动的作用及意义的提高,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男子劳动发展的重大意义是()A.使人类进入旧石器时代B.使人类进入氏族社会时期C.推动人类进入父系氏族社会D.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2.古代金属器成型方式包括锻打和铸造两种。
下图的制作工艺和工具出现在()A.半坡时期B.商周时期C.两汉之际D.唐宋之交3.古代手工业生产工具不断改进,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陶瓷业也是古代重要的手工业之一,中国南朝时,为了防止在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使用的生产工具是()A.坯车B.匣钵C.支钉D.垫饼4.下图反映的是()A.牛耕技术在江南推广B.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C.男耕女织的经济状态D.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5.河南登封阳城战国治铸铁遗址出土的农业生产工具的铸范约占出土铸范总数的90%以上:在辽宁抚顺燕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85%以上。
这表明当时()A.农具生产技艺高超B.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C.铁农具在生产中广泛使用D.农耕技术世界领先6.唐代诗人徐来军曾在《调笑令》中说:“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
未停?未停?禾苗待我灌醉。
”该诗所咏叹的工具()A.能引低处水灌溉高处农田B.是人力汲水的灌溉工具C.是北方劳动人民发明的D.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7.宋朝陈旉的《农书》涉及对土地进行深耕之方法,按照节气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以及施肥与薅草、病虫害防治,农作物的复种组合与土地的充分利用等内容。
这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的特点是()A.刀耕火种B.粗放经营C.精耕细作D.个体生产8.元代王祯《农书》中写道:“凡制此车,先视岸之高下,可用轮之大小,须要轮高于岸,筒贮于槽,乃为得法。
……就系竹筒或木筒于轮之一周。
水激转轮,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所横水槽,谓之天池,以灌田稻。
”该书中记载的古代生产工具是()A.筒车B.翻车C.水排D.坯车9.在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过程中,先有丝织业后有棉纺织业。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生活习俗的变迁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生活习俗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45d09170647d27284b7351b1.png)
专题四:中国近代生活习俗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 .近代社会生活:1840—1949:列强侵华,逐步沦为两半社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西方民主思想逐渐传入原因:①列强侵略,西方文明传入带来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②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奠定经济基础③历届政府的推动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倡导,民主思想不断传播表现:①衣:鸦片战争洋布、洋装进入中国;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学生装、新式旗袍(特点:由拘谨、呆板、等级森严——美观、适体、平民化转变)②食: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住: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④习俗:⎩⎪⎨⎪⎧戊戌变法时期: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民国时期: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949——1978——至今(1)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成立,文革期间左倾错误严重,强调阶级斗争;计划经济体制①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2)1978—至今: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解放思想;民主法治不断健全于发展①物质生活⎩⎪⎨⎪⎧衣:服装颜色五彩缤纷。
食:到1987年,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
住:1995年,国家启动“安居工程”。
②社会风尚: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命题:1.就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及影响2.就男女关系转变、婚姻习俗角度命题例1:早婚是古代社会的一种风尚,城乡皆然。
清末民初,上海等大都市出现了婚龄推迟的现象。
20世纪20年代末以后,农村传统的早婚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
这反映了A. 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和程度的不均衡B. 妇女地位提高C. 清政府推动社会习俗变革D.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思想解放例2: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用书:4第4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含答案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用书:4第4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28ee5576c85ec3a86c2c51f.png)
第24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学习目标:1.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2.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素养解读:1.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史实。
(易混点)2.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角度,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原因与实质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利与弊。
(重点)3.结合当今世界的经济形势,运用唯物史观全面、客观地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
(难点)[知识梳理]一、经济向全球化发展1.原因(1)历史条件: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空前发展,世界市场迅速扩大。
(2)科技条件:二战以来,交通运输技术迅速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3)国际环境:两极格局的瓦解也为经济全球化扫清了障碍。
(4)各国政策: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
(5)推动因素: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的推动者。
2.评价(1)对世界: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2)对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
(3)对发展中国家①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全球化中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②策略:保持清醒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
二、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1.背景(1)关贸总协定在解决争端时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
(2)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
2.前身:关贸总协定。
3.成立: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建立。
4.宗旨: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5.作用(1)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
(2)促使各成员之间逐渐取消贸易壁垒,使各成员通过贸易获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
(3)努力减少其成员间的不平等,对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小国的利益给予足够的重视。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7c913fb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1b.png)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知识点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起源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
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马上点标题下“高中历史”关注可获得更多知识干货,每天更新哟!)2、表现河姆渡氏族公社遗址发现稻谷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3、地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4、概况(1)原始农业主要生产工具:石刀石斧石犁耒耜主要耕作方法:刀耕火种作物种类:水稻和粟生活方式: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2)商周农业主要生产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
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耕作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作物种类: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5、农业发展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铁犁牛耕的发展(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2)汉朝: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要用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驭。
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
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到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
2、耕作技术的不断进步(1)耕作方法:①垄作法(春秋战国)②代田法(西汉)(2)耕作技术:①西汉发明播种用的耧车②魏晋南北朝采用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和耕耙技术(南方水田)(3)耕作制度:①两汉的耕作制度是以一年一熟为主。
②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3)水利灌溉的发展:①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时期);漕渠、白渠、龙首渠(汉朝)②灌溉工具:翻车(曹魏时期)、筒车(唐朝)、水力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商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和集体劳动:分封制与井田制2、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1)生产力: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2)生产关系: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如鲁国的初税亩、商鞅变法等2、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1)生产方式: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2)生产目的: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小农经济下的农民(1)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导学案完美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导学案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ea8bcf893b3567ec112d8a93.png)
古代的经济政策》导学案知识点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西周时期:井田制(1)一切土地属于,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2)国王层层分封土地,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国王交纳 贡赋。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1)税制改革:公元前 594 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 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2)法律确认:秦国,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此后 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4.土地兼并问题 (1)出现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大量兼并农民土地,造成社会两极 分化。
(2)抑制兼并:北魏到唐前期,政府实行;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人丁和 田亩多寡收税。
(3)影响: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轻巧识记中国古代的土地兼并问题主干梳理知识点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1)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
(2)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3)表现①战国时期:首倡“重农抑商” 。
②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③明清时期: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的政策,实行,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
(4)影响: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知识点三:“海禁”与“闭关锁国”(1)明朝的“海禁”①原因:担心海上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
②表现:明太祖开始实行“海禁” ,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2)清代继续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①原因: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②表现: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将沿海居民内迁,不许人民片板下海。
③危害: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高中历史必修二的复习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二的复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f83684a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88.png)
高中历史必修二的复习知识点总结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中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
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2、了解八大的主要内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
主要内容:(1)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当前的任务是:集中力量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掀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第二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历史意义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主要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实行拨乱反正。
(3)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4)实行改革开放(第三课)经济体制改革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废除人民公社制度3、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作用城市:中心环节是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内容:(1)、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2)所有制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1992年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作用: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增加了企业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人民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第四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中国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形成的:(1)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年,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教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教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https://img.taocdn.com/s3/m/f4f81edeeefdc8d377ee32cd.png)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课程标准】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学习目标】1、梳理古代东西方生产工具发展历程,厘清时空脉络,形成宏观历史视野,培养历史时空观念。
2、对照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认识生产工具决定劳作方式。
分析战国时期、清中后期生产工具对社会的不同影响,理解生产工具变革对人类社会的革命性意义。
能够用唯物史观的理论分析历史问题。
3、认识科技创新的意义,形成责任担当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本课难点:手工业工具的进步;本课难点:铁在生产工具中的运用情况;【教学过程】导入古代生产工具?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中作用于劳动对象的人工制造物。
人根据考古资料显示,生活在距今170万年以前的云南元谋人,是人类祖先中最早使用工具的。
人类祖先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料制造的石制工具。
有目的地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使人类与动物区别开来。
早期的工具除了石器以外,还有木质、骨质、角制及用贝壳制作和陶制等等。
事实证明明,后来人们所使用的全部农具、手工业工具和辅助工具,其基本形态和结构多源于原始工具,其功能也是在原始工具的基础上扩展延伸开来的。
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能否制造工具一.农业工具的变化(一)耕作工具的变化1.材质:主要有骨、竹、木、石、蚌、铜、铁等。
2.表现石器旧石器时代的制作方法以打击为主,新石器时代在打击的基础上增加了磨制铜器距今5 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已出现小件青铜器,青铜铸造的农具数量有限铁器公元前15-前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中国在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灌钢法制作的农具(二)灌溉工具的变化师:观察教材第20页的翻车与筒车图,指出相对于以前的灌溉工具,二者各自的进步之处。
生:讨论并回答(1)翻车:可用手摇、脚踏、牛转、水转或风转驱动。
可连续取水,功效大大提高,操作搬运方便,还可及时转移取水点,即可灌溉,亦可排涝,是我国古代链传动的最早应用。
历史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二(2019年新编)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单元检测题
![历史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二(2019年新编)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单元检测题](https://img.taocdn.com/s3/m/2ddd93d9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30.png)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40分钟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 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报道,在边疆地区出土的汉代农具中,铁器农具数量甚多。
相比之下,青铜农具已较少见,石器、蚌器、骨器农具更少见。
这反映了汉代A.政府对边疆地区经济的控制力增强B.民间冶铁业技术较先进C.各地农业发展趋向均衡D.边疆地区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2.元朝王祯所著《农书》中记载了100多种农具,其中绝大多数宋代均已有之,并且构成一个相当完整的系列。
这个农具家族中的多数成员,一直生存到20 世纪中叶,寿命长达千年之久。
这表明在宋代A.传统农具的定型化基本完成B.农业生产动力有了重大突破C.技术革新推动种植面积扩大D.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形成3.范仲淹称:“器以象制,水以轮济。
假一毂汲引之利,为万顷生成之惠。
扬清激浊,诚运转而有时,救患分灾,幸周旋于当世。
”材料所述“器”的运用A.使农业生产摆脱了自然束缚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避免了农业自然灾害的发生D.变革了农业的产业结构4.西汉著作《方言》中,“繼车”和“道轨”是有关纺车的文献记载。
下图所示是汉代画像石上妇女使用单锭纺车纺丝织布时的场景。
由上述史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汉代画像石上的纺车A.汉代已使用纺车纺纱B.汉代纺纱业分工细密C.纺车最早出现于西汉D.纺车提高了纺织效率5.唐代,河南伏牛山地区某个窑场创烧出一种新产品,周边的其他窑场很快先对该产品进行外形上的仿造,然后逐渐探索和完善配釉、施釉、装烧等工序。
到了北宋时期,该地区的青瓷制作水平已经超过南方的越窑。
这说明A.技术创新推动了北方制瓷业发展B.南北经济交流加强C.北方制瓷业的生产规模日益扩大D.南方制瓷技术北传D.维护奴隶制庄园经济 C.调整公民内部的关系7.到18世纪中期,英国一家大呢绒工场拥有600台织机;金属加工已有500 种以上不同形状的锤。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共45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共4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b0307092aaea998fcd220e99.png)
◎认知反馈
(2016·课标全国Ⅱ,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
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2016·浙江文综,17)在古代文学家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
“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
产品基本为贵族所有 由奴隶和庶民耕种 千耦其耘
(3) 形成于商,鼎盛于西周,破坏于春 兴废 秋,废止于战国
3. 封建社会: 封建土地私有制
①根本原因——生产力进步,私 田大量产生
(1) ② 耕作井田的劳力减少(由于战争 背 等因素) 景
③周室衰微,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发 展(化公为私)诸侯视土地为私产
均田制
1.内容: 按性别、年龄把国家掌握的无 主荒地分配给农民。 2.特点: ①农民只有使用权,不能买卖;
②农民要服徭役和兵役。 3.政府实施的主要目的:促进生产、增 加税收。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历史时期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夏商周)
土地制度 土地公有制 土地国有制
封建社会 以私有制为主体的 (战国以来) 多种土地所有制
贫富分化 →激化矛盾 →危害统治
影响: ①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
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 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
②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③农民: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 地主:地租重,使其乐于买田置地,影响
手工业再扩大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④土地兼并下的两种矛盾: 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封建国家同地主的矛盾
④各国的改革(直接原因)
(2)过程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50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50人民版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5f97ed4bceb19e8b8f6ba87.png)
互联网+
• 马化腾 : “互联网+”是一个趋势,加的是传统的各行各 业。过去十几年,互联网的发展很清楚地显示 了这一点: 加媒体产生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影响很大; 加娱乐产生网络游戏; 加零售产生电子商务,已经很大; 互联网金融非常热,互联网将让金融变得更有 效率,更好地为经济服务,符合“普惠金融” 的精神。
大众传媒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 的改变,从不同角度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互联网更是全方位、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 式,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便利,我 们应该合理利用,服务发展。
电视
网络
手机
报纸
激进派——新文化运动时期 1915年《新青年》
中国近代报纸的发展
1895年到18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12种,其 中80%左右是中国人自办的。这些报刊中,影响较大的 是鼓吹变法的政治性报刊,有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有 专门报道市场调查的,此外还有专门为稍通文墨的人办 的通俗报刊,有为妇女儿童们创办的妇孺报,也有为各 行各业创办的行业报。这就是近代新闻史上的第一次办 报高潮。
被大众所接受; ……
与政论性、新闻性比较强的报纸相比,通俗性报纸具 有更大的吸引力: (1)语言通俗易懂,取材世俗,贴近生活; (2)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也具有很强的趣味性; (3)种类繁多,读者选择空间较大;
…… 作为青年人,我们应不应该关注一下政论性、新闻性 比较强的报纸呢?为什么?
传递时政要闻,了解国家大事,要争做新时代有为青年!
利: (1)最大限度的获取信息,扩大自己视野; (2)便于人际交流,缩小时空距离; (3)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
弊: (1)依赖、沉溺于网络,损害身体健康,人 际交往冷淡; (2)青少年容易受不良信息误导,导致犯罪; (3)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课件第二单元+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课件第二单元+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https://img.taocdn.com/s3/m/e034143c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01.png)
[典型例题]
有学者根据已有文献和出土的汉简对西汉时期拥有60亩土地的中等自 耕农家庭收支进行了估算,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西汉时期( )
年收入
年支出
粮食 副业 纺织 生活
生产
租税
其他
无统 10 120 石
计 匹布
口粮 80 石 留种 6 石 食盐 1.8 石 饲料 10 石 衣着 5 匹 农具 7 石
合作探究 释疑解惑
探究点一 中国古代农业工具的进步及影响
[史料实证]
材料 据初步统计,出土战国铁器的地点见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 蒙古、河北、河南、山西、山东、陕西、甘肃、宁夏、新疆、湖北、安 徽、四川、云南等23个省、自治区。秦、楚、燕、齐、赵、魏、韩的广 大地区都有铁器出土。战国铁农具的种类很多,有铧、锄、铲、耙等。河 南洛阳战国粮仓出土铁农具72件,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铁农具近 70件。就铁农具种类而言,基本上能适应开垦、耕翻、除草、收割等主要 生产环节的要求。
史家评述 李健民在《战国时期铁农具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中认为:“民 以食为天。自古以来,农业就是社会经济的命脉。农具则对农业生产的效 率起着关键的作用。史前时期农具的质料为石、木、蚌、骨等。夏、商、 西周时期虽已进入青铜时代,但是因为铜料珍贵,主要应用于礼器和武器的 制作,青铜农具所占比例不大,农具的制作仍以传统的质料为主。西周晚期 开始出现人工冶铁术。春秋时期冶铁术有所进步,战国时期更有迅速的发 展。铁料质优价廉,尤适合制作工具。铁农具的推广使用,极大地促进了农 业的发展。战国时期虽战乱频繁,但是社会经济仍然呈现空前繁荣的局面, 为秦汉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答案:C
探究点二 农业家庭式劳作方式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史料实证]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4课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4课](https://img.taocdn.com/s3/m/c018dc6333687e21af45a97e.png)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一、土地制度(政策)1、商周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性质: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私有制)特点:(1)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即周王所有);(2)周王分封臣下(层层分封、不得买卖、交纳贡赋);(3)奴隶庶民集体耕种;(4)劳动产品归奴隶主所有;(5)耕地形同井字,为井田;2、封建土地私有制(1)确立:春秋战国①过程:私田出现;私田合法化;经营方式变化;法律上确立;②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2)均田制①概念:封建王朝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的土地制度②实行:北魏隋唐③作用: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维护小农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封建统治;二、重农抑商1、表现:(1)战国: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2)汉武帝时: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征重税;(3)明清: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对民营商业加税;2、原因:(1)农业是封建经济最主要的生产部门;(2)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3)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4)人口流动不利于社会稳定。
3、影响:①有利于农业的发展;②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封建统治;③抑制了商业发展;④从长远看也不利于农业的进步;三、“海禁”和“闭关锁国”1、明初的海禁(1)概念:禁止沿海人民出海贸易与下海捕鱼;(2)原因:东南沿海倭患猖獗;(3)影响:①严重影响沿海经济发展和人民生计;②是造成中期倭患的重要原因;2、清初闭关锁国(1)概念: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人、贸易);(2)原因:①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②保护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危害:①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②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学历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学历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https://img.taocdn.com/s3/m/5cf21121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bd.png)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学历案【课题与课时】《选择性必修》(二)第二单元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教学课时:1课时【课标要求】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
【学习目标】1.唯物史观:了解古代劳作工具的改进,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劳作方式的变化,知道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一原理。
分析战国时期、清中后期生产工具对社会的不同影响,理解生产工具变革对人类社会的革命性意义。
2.时空观念:梳理古代东西方生产工具发展历程,理清时空脉络,形成宏观历史视野,培养历史时空观念。
3.家国情怀:认识科技创新的意义,培养创新意识,形成责任担当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评价任务】内容工具的变化(农业、手工业)劳动方式的发展情境借助战国铁犁铧、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石制农具、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铜铲以及四川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蜀锦提花机模型等历史资料创设学习情境,在具体的文献之中探寻古代生产工具的演变。
通过对河南安阳殷墟铁三路制骨作坊遗址、河北曲阳定窑作坊遗址的分析来创设学习情境,通过问题探究加深对劳作方式发展的认识。
知识点古代东西方生产工具、劳作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农耕工具变化的特点和影响,中国古代劳作方式的演变。
任务1、历史概念理解:刀耕火种、铁力牛耕、范、集体劳作、庄园。
2、从唯物史观角度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变革之间关系的角度,认识生产方式变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科技创新的意义,培养创新意识,形成责任担当意识和历史使命。
学生目标达成所需要的表现课前:1、搜集梳理生产工具的相关内容,并进行分类整理,比较异同点。
2、通览教材,标划出本课相关史实,尝试提出自己的某些困惑。
3、借助学历案对课堂探究问题进行初步自主探究。
课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卡的展示,以及对学习任务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并对学习成果进行展示。
课后:独立完成课后检测,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反思学习,进一步进行拓展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产形式
经营形 经营方 产品分 发展概 影响评 态 式 配 况 价 官营
私营
家庭
经营形态 经营方式 产品分配
发展概况
至明代前 期,一直 居主导地 位
影响评价
1、积极: 2、消极:
官营
从征役 制到雇 募制
唐以前是家 庭小作坊, 明中后期出 现雇佣劳动 关系
产品由政 府制定、 调拨、不 计成本、 不入市场
青 铜 兵 器
商 周 时 期 的 青 铜 耜
春 秋 金 镡 金 首 铁 剑
春 秋 铜 柄 铁 剑
河 北 易 县 燕 下 都 出 土 的 战 国 铁 矛
战国铁双镰范
铁器的使用对古代中国社会经 济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铁器应用于农具的制作, 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纺织展室
行业
丝织业
时期
解说词
棉纺织业
元
明
清
东汉青瓷
宋代的景德镇成为“瓷都”
元代烧成了著名的青花和釉里红,进入彩瓷 时期;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元青花罐
元代青花 釉里红胆瓶
斗彩凌云碗 (成化窑)
五 彩 凤 纹 镂 空 瓶
斗 彩 花 卉 文 葫 芦 瓶
明代创造了斗 彩和五彩瓷。
清朝
珐琅彩
粉彩
陶瓷业的发展体现了社会怎样的变化?
行业
时期 上古
解说词 首先发明丝织技术,学会养蚕缫丝
丝织业
西周 工艺突飞猛进,品种丰富、图案精美 汉代 远销欧洲,获得“丝国”称号
出现缂丝技术:“通经断纬”,纹 唐代 饰绚丽,极具神韵 宋末 棉花向内地传播; 元初 棉纺织业 元代 黄道婆:革新纺织技术和工具
明代 松江棉纺织中心、棉布成为主要衣料
西周以后,我国 丝织工艺有了突飞猛 进的发展;西汉时期 提花机进一步完善、 定型。
私营
促进了商品 春秋战国出 从事商品 现,明代中 经济的发展, 生产、生 叶后占据主 出现了资本 产范围日 导地位 主义萌芽
益扩大
家庭
个体农 户的副 业劳动
产品供自己 消费和缴纳 赋税,很少 进入市场
一直存 在于社 会经济 生活中
对于稳定小农 经济有一定作 用,但技术落 后、生产分散、 妨碍市场发育
商周时期用青铜铸造的生活用品
爵: 饮酒器皿
鸟兽纹觥(gong ): 簋(gui): 盛酒器具, 盛食物的器具
商代青铜器中罕 见的精品。
高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 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 是中国目前已发现最大、最 重的古代青铜器。
四羊方尊
司母戊大方鼎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偏早青铜器。属于礼 器,祭祀用品。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 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 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村月山铺转耳 仑的山腰上。现藏于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 是我国现存商器中最大的方尊。
《天工开物 ·提花机》
西汉的束腰连衣裙
1972年,在湖 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 的素纱禅衣。收拢后能 攥在一只手里,重量只 有49克。
丝绸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路
棉 纺 织 家 黄 道 婆
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 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 蚕桑也。 ——(清)王应奎《柳 南续笔》 比较各种衣被原料,你能说出棉花和棉布 后来居上、盛行一时的原因吗? ①棉花种植的普及 ②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和工具的推广 ③棉花、棉布可以御寒、生暖
冶金展室
项目 解说词
青铜 技术
钢铁 技术 燃料 春战 汉代 北宋 南宋 明朝
项目
解说词 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到春秋末期 时代
青铜 技术
辉煌 特点 春秋
商周时期 技艺、数量、种类、工艺、造 型 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奇迹)
钢铁 技术 燃料
春战 汉代 北宋
南宋 焦炭 (最早)
明朝 焦炭 流行
木炭
煤
煤普 遍
3、(2009高考广东单科)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 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 度,该局生产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4、不属于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式的 是( ) A、官营手工业 B、专业私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 D、国营手工业
课堂探究: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材料一:
农业的补充与从属
材料二: 古代中国的“世界名片”
两千多年前,当恺撒大帝 身着中国丝袍出现在罗马 剧场的时候,整个罗马都 为之震撼了。使用中国丝 绸,成了一种时尚……
直到15世纪,瓷器在 欧洲还是稀世珍宝, 17世纪,中国瓷器风 靡欧洲,价格高于黄 金。
历史悠久领先世界
材料三:
家庭纺织
官府纺织作坊 民间冶金作坊
多种经营方式并存
材料四:
明朝中后期出 现“机户出资、机 工出力”、“计工 受值”的雇佣劳动 关系。
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我国古代手工业的特征
1、生产部门不断增多,分工日益细化 2、技术不断进步 3、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与工场手工业出现 4、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 种形态并存。 5、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 6、长期领先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还远 销海外、享誉世界,广受欢迎 7、手工业始终处于农业经济的从属地位
④价格比丝绸低廉
陶瓷展室
时期 解说词
陶器
瓷器
陶瓷发展简史
时期 新石器时代 东汉 南北朝
隋唐
宋
东汉青瓷 解说词 南北白瓷 彩陶、黑陶、白陶 日常唐代 青瓷 青花元釉 白瓷 五彩斗明 珐琅清粉 制瓷业成为独立的部门, 瓷器大量出口
出现地方瓷窑体系,景德镇成为瓷都 出现青花和釉里红,进入彩瓷生产时期 斗彩和五彩瓷 粉彩和珐琅彩
第4课 农耕时代的 手工业
教学目标 1.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 本史实
2.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 点
自学指导
1、青铜时代指的是哪个阶段?青铜制造 有什么特征? 2、古代冶铁业有哪些成就?冶铁先后用 什么样的燃料? 3.简述中国古代丝织业和棉纺织业的发 展历程。 4.简述古代陶瓷业的发展与成就。 5、从手工业经营方式看官私手工业地位 有何变化?
技术水平提高了; 审美能力提高了; 创新意识提高了; 生活多彩了,社会进步了……
黑陶
青花瓷
及时训练
1、按使用出现的先后时间依次排列下列三种冶炼 燃料,正确的是: A.木炭、焦炭、煤 B.焦炭、煤、木炭 C.木炭、煤、焦炭 D.煤、木炭、焦炭
2.传统文化是现代流行文化的重要灵感源泉。《青 花瓷》这首歌在同学们中间广为传唱,“素坯勾 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 碗底”,传神地表达了青花瓷的特点。下列关于 青花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青花瓷的出现要早于青瓷、白瓷 B.青花瓷的烧制成功,使瓷器与书画的结合更 为紧密 C.青花瓷是一种彩瓷,景德镇是其重要产地 D.元代以后,包括青花瓷在内的瓷器大量销往 海外
5、明代中叶以后,取代官营手工业,占 据主导地位的是( ) A、家庭手工业 B、专业私营手工业 C、国营手工业 D、个体手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