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环境背景 -环境地理学论文
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修改
重点治理已遭沙 丘入侵、风沙危害严 重地段。
4.荒漠化防治的有效措施
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有计划 地恢复荒漠植被,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治理。
植物固沙
梭梭林(三年生)
沙拐枣固沙林
在活化沙地上恢复的人工植被
5.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西
海陆 位置
东
改善灌溉技术
解决能源
的途径
开源 节流
营造薪炭林 新建沼气池 利用风能、太阳能
推广省柴灶
(5)控制人口增长
有
控制人口增长 提高人口素质
建立人口、 资源、环境 协调发展的生
态系统
利 于 防 治 荒
漠
化
6. 我国治理沙漠成功的措施和经验
⑴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 流域综合治理等 ⑵治理荒漠化的典例——沙坡头草方格沙障 ⑶ 我国政府对西北地区的生态建没和荒漠化 防治
当井的数目不很多,而且间隔很远 的时候,在以井为中心的裸地之间还有 大片正常的牧场以维持牲畜的生存。
当人口和牲畜的数量增加时,不得不打 更多的井以满足人畜用水需要,而这样做的 结果最终导致整个牧场的毁灭。
4.另一种荒漠化现象 ——次生盐渍化
在荒漠地区作物生长必须依靠水源灌溉。 水源的多少决定了绿洲的人口和农田规模。
持续干旱
抑制风沙活动
加剧荒漠化进程
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 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活动
根据图,分析说明荒漠化形成过程中 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荒漠化效应和水-气-生相互作用
点拨:
上图表示了荒漠化两个正 反馈效应(恶性循环),说明 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综合自然地理论文12-沙漠化1
有关沙漠化与荒漠化问题的研究——以中国北方为例李金龙(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 由于环境与发展不相协调所引起的沙漠化问题不仅造成了资源环境体系的破坏而且波及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所以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我国是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沙漠化(Sandy Desertification)是我国荒漠化(Desertification)的主要类型之一,是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人地关系不相协调所造成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
由于原生沙漠戈壁与沙漠化形成发展的时空范畴不同、成因的主导因素不同和演变的可逆性不同,要求我们在开展沙漠化基本问题的探索、确认主要研究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沙漠化研究和防治的重点区域,为国家沙漠化防治战略决策的制订和技术措施的执行提供科学依据,使沙漠化防治工程在国家有限经费的投入下,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达到多快好省的效果。
关键词:沙漠化;研究内容;重点区域;中国北方1.沙漠化和荒漠化的概念及区别1.1沙漠化的概念和内涵1.1.1沙漠化的概念关于沙漠化(sandy desertification)的概念国内外不同的专家和学者,由于他们的专业背景和所强调的研究内容不同,并从各自学科的侧重面出发,特别是从各国的实际出发,对沙漠化做出了许多不同的解释。
荒漠化( desertification )一词,最早出现在Lavauden 1927年的一篇科学论文中,他使用“desertification”一词来描述Sahara地区荒漠化的景观,指出这一地区的荒漠化完全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1949年,法国科学家A.Aubreville在研究热带和亚热带森林的稀树草原更替进展过程时使用了“desertification”一词,用来描述稀树草原化的极端情况,即荒漠植物稀少的干旱区范围扩大,通常是向半干旱地区的扩展。
土地荒漠化及其治理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中国政府实施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将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和易造成土地 沙化的耕地,有计划、分步骤地停止耕种,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植树造林, 恢复森林植被。
促进可持续发展
荒漠化治理对于恢复生态系统功能、 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人类生存环境 具有重要意义,是推动全球可持续发 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荒漠化定义及现状
荒漠化定义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 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荒漠化现状
全球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严重影响到生态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尤其 是在发展中国家,荒漠化问题更加突出,成为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生态移民增加
为了改善生活环境,许多荒漠化地区的居民被迫进行生态 移民。
区域经济发展受限
荒漠化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受损,进而影响区域经济 发展。例如,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等相关产业受到严重影响 。
04
土地荒漠化治理技术与措 施
工程治理技术
水利工程技术
通过修建水库、水渠等水利工程,调节水资源分配,为荒漠化地 区提供稳定的水源,促进植被恢复。
农业生产受损
耕地面积减少
荒漠化导致大量耕地沙化、 盐碱化,使得可耕地面积 大幅减少。
农作物产量降低
土壤质量下降和水资源短 缺导致农作物生长受限, 产量大幅降低。
畜牧业发展受限
荒漠化地区牧草生长受限, 草场退化,影响畜牧业发 展。
社会经济发展受阻
贫困问题加剧
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原因及措施
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原因及措施
西北地区地处我国内陆地区,位于亚欧大陆内部,远离海洋,海洋对本区的影响很小;加上高大山地,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印度洋水汽的阻隔,导致本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1.人为活动
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
干旱土地的过度放牧、粗放经营、盲目垦荒、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砍伐森林、不合理开矿等是人类活动加速荒漠化扩展的主要表现。
乱挖中药材、毁林等更是直接形成土地荒漠化的人为活动。
另外,不合理灌溉方式也造成了耕地次生盐渍化。
2.地理环境因素和气候因素
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地区深居大陆腹地,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脆弱的环境地带。
当气候变干时,荒漠化就发展,气候变湿润时,荒漠化就逆转。
近年来频繁发生于我国西北、华北(北部)地区的沙尘暴,更加剧了这些地区的荒漠化过程。
西北地区荒漠化me
国际组织与机构在荒漠化防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联合国防治荒漠 化公约、全球环境基金等,这些组织可以为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提供资 金和技术支持。
国际合作项目与资金支持
国际合作项目的实施
国际合作项目可以为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如 全球环境基金、世界银行等机构提供的项目资金和技术支持。
实践成果:不仅改善了矿区周边环境,还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了 居民生活水平。
某科研团队在荒漠化防治中的创新研究
科研团队名称
西北生态治理科研团队
研究内容
研究适合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防治技术和方法,探索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
研究成果
成功研发出多种新型的荒漠化防治技术,为西北地区的生态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 该团队还积极推广研究成果,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了技术咨询和指导服务。
土壤因素
西北地区的土壤多为砂质 土或砾质土,保水能力差, 容易受到风蚀和旱化,导 致土地荒漠化。
地形因素
西北地区地形起伏较大, 高山和丘陵地带容易形成 风道,加速了风蚀作用的 进程,导致土地荒漠化。
人为因素
过度放牧
水资源不合理利用
超载放牧导致草地退化、沙化,是西 北地区荒漠化的重要人为因素之一。
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不合理的水资 源利用,如过度开采地下水、浪费水 资源等,导致植被枯竭,土地荒漠化。
荒漠化特征
荒漠化通常发生在气候干燥、降水稀 少、蒸发量大的地区,表现为土地沙 化、盐渍化、石漠化和草原退化等现 象。
荒漠化的影响与后果
生态平衡破坏
荒漠化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生 物多样性减少,破坏了生态平
衡。
农业生产受损
荒漠化导致土壤质量下降,肥 力丧失,农作物产量降低,影 响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
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发布时间:2022-03-10T14:30:29.355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3月2期作者:刘丽霞[导读] 西北地区地域辽阔,是长江黄河的重要发源地,更是我国的生态屏障所在。
但近年来,随着工业的逐步发展及城镇化速度的加快,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我们必须要对当前西北地区所面临的一些主要生态问题有效分析,并探索推动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对策。
刘丽霞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三中学 733000摘要:西北地区地域辽阔,是长江黄河的重要发源地,更是我国的生态屏障所在。
但近年来,随着工业的逐步发展及城镇化速度的加快,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我们必须要对当前西北地区所面临的一些主要生态问题有效分析,并探索推动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现状;可持续发展;对策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2)3-157-01西北地区是古丝绸之路的贯穿地,多年来对于内地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逐步加快,西北地区的优势不复存在,与此同时,生态环境问题变得日趋严重。
而西北地区本身地域辽阔,山脉众多,西北地区生态屏障建设工作的推进,对整个中东部地区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号召带动之下,我们必须要重视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建设与恢复,为内陆的长远性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当前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1.植被破坏严重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是由于多种复杂原因的推动,导致了天然的森林资源被严重破坏,土地荒漠化现象非常严重。
草原植被的严重破坏不仅影响了西北牧民的正常生活,同时也使得西北地区的干旱问题日趋严重。
2.水资源危机加剧西北地区占国土面积约1/3,而蓄水量不及全国10%。
近年来,西北地区河流断流、湖泊退化、水位线降低、冰川融化等问题日趋严重。
加之西北地区工业的发展,导致水体污染进一步加剧,这又对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高中地理 最基础系列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考点3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1.自然原因:为荒漠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1)干旱的气候(基本条件):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的发展。
(2)疏松的沙质沉积物(物质基础):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为荒漠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来源。
(3)多大风天气(动力因素):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气候异常(重要影响因素):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则促进荒漠化进程.2.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具体如下表所示:人为因素主要分布地区主要危害过度樵采干旱区的能源缺乏地区草场遭破坏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加速草场退化和沙化过度开垦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沙质土壤肥力下降,废弃耕地变沙地,使土地沙化连片发展水资源利用不当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次生盐碱化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邻近城镇或者工矿开发区建设用地周围草场退化、沙化一般说来,沙暴是就地起沙(扬沙),它携带的沙物质搬运的距离不远,而尘暴(浮尘)却能在高空中飘移几千千米,甚至更远。
一位法国的地质学家曾在欧洲阿尔卑斯山的积雪中发现了来自中国的这些“不速之客".我国北方沙尘暴发生的特点是西北多于东北,平原(或盆地)多于山区,沙漠多于其他地区。
为何我国北方地区近年来沙尘暴增多?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1)西北部地区生产力水平较低,人口增长过快过多,人口素质较低,是根本原因.(2)过度放牧,过度开发、开垦,滥挖药材,草场遭到破坏,荒漠化不断加重和扩大是造成沙尘暴的地表原因.(3)气候异常,北方持续干旱,气温又普遍偏高,是造成沙尘暴的天气原因。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在西北地区荒漠形成过程中,有没有其 它原因造成土地退化进而沙化的情况呢? 展示几幅西北地区人类活动的图片。 •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引出人类活动,进 而过渡到另外一个原因。
(二)西北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原因。
让学生阅读课本38页,结合图2-3 、2-4 ,引导学生分析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 设计意图:逐一引出知识点,培养学生由 “现象”到“本质”的探索方法,以及分 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新疆荒漠化面积扩大 近几十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荒漠化土地面积 不断扩大。例如,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以每
年5~100米的速度扩展。在塔里木河中下游地区,由于
人口增加和农业灌溉用水增大,人们通过打机井抽取地 下水.引河水灌溉等方式,以保证生产和生活用水。过 度取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大面积的胡杨林枯死在干涸 的土地上。
请归纳总结荒漠化有哪几方面的危害? 1.进一步恶化了生态环境,威胁基础设施。 2.为沙尘暴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3.使农牧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下降,引发饥荒,造成一 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三、荒漠化的防治
1.防治荒漠化需要全球合作
2.防治荒漠化的基本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 治理”
二、荒漠化的危害
交河古城位于吐鲁番市西郊外,是世界上现存最大. 最古老的生土建筑城市。站在交河古城观景台,你可以体 会到什么是博大,什么是沧桑...
消失的楼兰古国
在今天被人们称作“千里无人烟,干燥无水源” 的罗布泊畔,历史上曾经有一个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达 的文明古国——楼兰。考古学家们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 这里就有了人类活动和灌溉农业。到了汉朝,罗布泊一带 成为发达的农牧业地区,河渠纵横,草木茂盛。楼兰作为 亚洲中部的“十字路口”,来往于这里的各国使臣、商贾、 游客络绎不绝。公元 3世纪后,由于流入罗布泊的塔里木 河下游被流沙淤塞,楼兰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人口被迫 外迁。后来,楼兰国都逐渐变成了废墟,绿洲、良田变成 了荒漠。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嘿,大家好哇!今天咱来聊聊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有一回啊,我去西北地区旅游。
那地方,一眼望去,好多地方都是黄黄的一片。
“哎呀,这咋都是沙子呢。
”我就开始琢磨,这西北地区咋就荒漠化这么严重呢。
咱先说说这气候原因哈。
西北地区那气候可干燥了。
我在那儿的时候,感觉嘴唇都要干裂了。
“哇,这也太干了吧。
”降水量少得可怜,一年到头也下不了几场雨。
没有足够的雨水,那些植物可就不好活了。
没有了植物的保护,土地就容易被风沙侵蚀,慢慢就变成沙漠了。
还有这风啊,也特别大。
我有一次出去,那风刮得呼呼的,感觉自己都要被吹跑了。
“哎呀,这风也太大了。
”大风一来,就把地上的沙子都吹起来了。
那些本来就不牢固的土地,被风这么一吹,就更容易变成沙漠了。
再说说这地形。
西北地区有很多高原和盆地。
那些地方地势高,气候更加寒冷干燥。
“哇,这地方可真冷。
”而且水流也不容易流到这些地方,土地得不到足够的水分,也容易荒
漠化。
我记得有一次,我看到一片原本是草原的地方,现在都变成了沙地。
“哎呀,这变化也太大了吧。
”听当地人说,就是因为气候越来越干燥,风又大,再加上过度放牧,这片草原就慢慢变成沙漠了。
总之啊,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主要就是气候干燥、风大、地形不利。
“哎呀,这可真是个大问题。
”我们得想办法保护好西北地区的环境,不然以后这沙漠可越来越多了。
“哎呀,希望大家都能重视这个问题哦。
”。
我国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
我国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本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则是高大的山系和巨大的内陆盆地,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干旱是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并由此形成了以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特色。
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而气候异常更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调查表明,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
虽然世界上几乎无人不知横亘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却很少有人知道与之相邻的萨赫勒地区。
萨赫勒地区通常是指撒哈拉沙漠南缘东西延伸的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年降水量大约为100-500mm 。
20世纪60、70年代,萨赫勒地区遭受罕见大旱,并引发严重荒漠化,经济受到严重打击。
气候的严酷性决定了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质的游牧业为主。
20世纪以来,随着人口经济发展及交通条件改善,这里的传统游牧经济也向商品性定居牧业经济转化。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急剧增加,对粮食的需求迅速增加。
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勒以南的旱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之争加剧。
非洲萨赫勒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前苏联垦荒区的土地荒漠化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在西西伯利亚平原及哈萨克丘陵北部地区组织大规模的垦荒。
这一地区属于草原带向半荒漠带过渡的干草原带,气候干旱,降水量和降水变率大,干旱年份出现的频率很高。
这一地区地势较平坦,没有任何天然屏障阻挡来自极地和西伯利亚寒风的侵袭,冬春两季常有6-8级大风。
冬季的强风常将农田的积雪全部吹掉,春末夏初常形成大范围沙尘暴。
在垦荒初期,人们没有充分考虑到垦荒区的气候和土壤等自然条件的特点,没有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而是采用快速联片的“剃光头”式的开荒及不恰当的耕作方法,如使用壁犁深翻土地,将作物残茬埋入土中等,结果导致生态平衡失调,土壤风蚀以及由此引发的黑风暴一度十分严重。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西北地区位于我国的北部内陆地带,由于气候干旱,水资源匮乏,土地退化严重,导致了大规模的荒漠化现象。
荒漠化对于生态环境和
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也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那么,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及治理措施是什么呢?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气候条件的限制。
西北地区气候干燥,年降水量仅有100~400毫米不等,而蒸发量较大,使得水资源变得非常有限。
这导致了水资源的不足,进而引发了土地
的退化和植被的枯萎,最终形成荒漠化。
二是人类活动的破坏。
过度
的开垦、过度的放牧等人类活动,使得植被遭受了极大的破坏,因而
也加速了荒漠化的进程。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治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恢复植被。
通过大规模的造林、护林和林果混交等方法,可以增加植被覆盖率,保持水土,减缓荒漠化进程。
二是科学种植。
选用适合当地环境
的树种,培育抗旱性强的植物,使种植成功率更高。
三是合理利用。
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农业种植方式,控制草场利用量等,以减少人类
活动对土地的破坏。
四是加强管理。
制定荒漠化防治规划,建立荒漠
化监测系统,加强土地资源、水资源等的管理和保护,从源头上减少
荒漠化。
总之,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不容忽视,需要我们通过种种措施,
不断加强荒漠化防治,保护这片土地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
西北地区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变迁及其基本特征
2、地貌变化
西北地区的地貌也经历了显著的变迁。例如,丝绸之路沿线的许多绿洲由于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逐渐变成了荒漠。此外,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也十 分严重,使得地貌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一方面,气候变 化导致水资源减少,植被覆盖率降低;另一方面,人类活动如过度垦殖、放牧等 也加剧了地貌的变化。
西北地区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变迁及 其基本特征
基本内容
西北地区位于中国北部,拥有丰富的地理资源和文化底蕴。在历史长河中, 该地区的生态环境经历了诸多变迁。本次演示将从气候、地貌、生物、人文等方 面,阐述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变迁的现象、根本原因、主要特征和重要影响,并提 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历史 背景
西北地区包括新疆、内蒙古西部、青海、甘肃、宁夏等广大区域。该地区位 于中国北部,具有显著的地理特征,如高原、山地、沙漠、草原等。此外,西北 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西北地区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丝 绸之路、茶马古道等历史上的著名商道贯穿该地区,使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 重要枢纽。然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也经历了诸多变迁。
三、生态环境变迁的主要特征和 重要影响
1、土地荒漠化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现象严重。据统计,近几十年来,西北地区沙漠化土地 面积不断扩大,严重威胁了当地人民的生存和发展。荒漠化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 境的破坏尤为严重,导致土地生产能力下降,许多地区甚至出现了土地荒废的情 况。
2、气候变化
西北地区的气候变化也十分显著。近年来,该地区气温持续升高,干旱和洪 涝等极端气候事件频发。这种气候变化不仅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还给水 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我国土地荒漠化环境问题研究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课标要求: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二、教材分析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以区域生态建设为主线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和策略:(1)知识与技能: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2)过程与方法:1. 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和图表对比方法。
2. 尝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
(3)情感态度价值观:四、教学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学难点:1.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具: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我们这两节课就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来探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人为因素有哪些?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对策和措施?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1.土地退化的形成2.荒漠化⑴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⑵形成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环境背景王平妹(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沙410004)摘要:中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问题严重,亟待解决。
以宏观的角度,从自然因素(气候、地貌、水文、植被等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入手来研究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环境背景,找出荒漠化的主要因素和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为解决土地荒漠化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结果表明,干旱的气候是土地荒漠化形成的基础,在干旱气候条件下,人为活动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因素。
关键词: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环境背景1 前言根据《联合国关于发生在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约》,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是指由于土地或由于一种营力或数种营力结合致使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雨浇地、水浇地或使草原、牧场、森林或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和复杂性下降或丧失。
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主要表现为农田和草场的沙化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在我国可能发生荒漠化地区的总面积大约有337.1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34.6%,其中大部分发生在“西北地区”[2]。
本文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荒漠化发生的行政范围,主要是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及内蒙古的荒漠化地区。
环境是以人为主体的,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离开了人,谈环境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对于土地荒漠化的环境背景除了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不可忽略。
本篇文章,对于荒漠化环境背景的讨论就主要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部分。
2 自然因素2.1 气候西北地区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年温差大,降水集中,四季分明,年降雨量较少,大陆性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大部分地方及新疆北部的一些地方年降水量在100mm至700mm之间,而内蒙古西部和新疆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均在100mm以下,有些地方年降水量甚至不足20mm。
由于降水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加之气候干旱,蒸发量大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容易产生旱灾和水灾。
水灾的直接后果是造成水土流失,而水土流失意味着地力下降,开始向荒漠化的方向发展。
干旱造成土壤水和地下水大量蒸发。
而土壤水、地下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
在降水量极少的西北干旱地区,土壤的含水量主要靠地下毛管水供给。
当地下水位下降,毛管水上升不能达到地表或植物根系层时,植被开始衰退,覆盖度降低,受到沙化的潜在威胁[1]。
西北地区的气候要素的分布很不均[3],干旱半干旱的地区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十分敏感[4]。
气候的变化也是影响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原因。
气候变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气候增温预示着降水的增加[5]。
我国西北地区主要是西部和中部降水量显著增加[6]。
但相同条件下,蒸发量的增幅要稍大于降水量的增幅,这就意味着气候总体上要趋于干燥,无法起到遏制荒漠化的进程的作用[7]。
2.2 地貌西北地区宏观地貌格局是高山环绕大盆地,山地与平原盆地相见分布。
西北地区的荒漠化范围主要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和昆仑山以北的地区,大多为东西走向的山脉。
西北地区位于亚洲中部腹地,远离海洋,夏季的东亚季风自海洋到内陆,贺兰山呈东北-西南走向与东亚季风垂直[8],并且东亚季风到达贺兰山已成强弩之末,所以对西北地区影响甚微。
青藏高原及其北部边缘山系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阻碍了印度洋湿润气流北上。
帕米尔高原拦截了西风环流。
北冰洋气流受到天山的阻挡,无法达到塔里木。
东亚季风、印度洋湿润气流和北冰洋气流受到山脉和高原的阻挡,湿润气流无法进入西北地区,致使西北地区降水量少,干旱加剧,推动了荒漠化的进程。
另外,在冬季,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形成的北凸弧形将西伯利亚-蒙古高压分成两大风系,西支即东北风系倒灌入塔里木盆地,迅速增温,加剧干旱[9]。
2.3 水文西北地区绝大多数的河流为内陆河,且河流补给多来自冰雪融水,以荒漠盆地为最终归宿[8],主要河流有额尔齐斯河、伊犁河、塔里木河、疏勒河、黑河和石羊河。
西北地区平均河网密度小,降水主要消耗于渗漏、植被蒸腾和地表蒸散发,不能形成常年有水的河流[10]。
下垫面不同对水文的蒸散发产生影响,蒸散发量取决于下垫面的性质[11]。
西北地区的下垫面分布不利于水分的蓄积,干燥的地面,植被稀少,容易吸收太阳的辐射,地表温度升高,加大了蒸发作用。
河流流经时,水量逐渐减少,只能影响河流两岸的区域。
西北地区的的湖泊多为咸水湖和盐湖,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内陆封闭型湖泊萎缩趋势非常明显,西北地区绝大多数湖泊或大幅萎缩、或干涸消亡。
西北地区的玛纳斯湖、罗布泊、西湖(安西)、居延海、潴野泽等名湖已成为历史[8]。
湖泊萎缩使得湖周地下水位降低,固沙植物大量枯死,同时,水面减少,湖区气候愈加干旱,致使风蚀风积作用加剧,荒漠化有从下游向上游蔓延的趋势。
并且,湖泊退缩或消亡后袒露的湖底,多为寸草不生的盐碱荒滩,而成为新的荒漠化沙源[12]。
2.4植被植被覆盖度和植被种类差异很大,既有亚热带阔叶林,又有荒漠和半荒漠稀疏植被等;既有内蒙古的草甸,又有分布于戈壁沙漠上的绿洲[13]。
准葛尔、塔里木、柴达木盆地的荒漠区及河西走廊北部地区,植被覆盖率均低于10%。
新疆森林资源非常贫乏,植被稀少;宁夏的草原植被占自然植被面积的79.5%,主要是荒漠草原和干草原;青海的主要植被是草甸和灌丛草[10]。
西北地区,在降水量在150~200mm的区域为荒漠草原,建群种主要由旱生丛生小禾草组成,常混生大量旱生小半灌木,植被盖度可达30%~50%以上;在降水量100~150mm以下的地区为典型荒漠,植被主要以灌木或半灌木为建群种[14]。
西北地区的植被简单脆弱,易遭到破坏且不容易修复,当植被遭到破坏时,水土和养分流失,难以生长出新的植被,土壤开始荒漠化。
3 人为因素人为活动对土壤荒漠化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对于荒漠化的形成是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和人口的发展造成的。
不合理的人为活动主要包括过度放牧、乱垦、乱樵烂采、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人口的发展主要是人口数量和密度的增加。
3.1 不合理的人为活动据统计,在近几十年来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面积中,因滥采滥伐引起的占28%,过度放牧占20%,滥垦占24%,垦殖后水系改变导致荒漠化的占16%,工矿交通破坏植被导致沙化的占9%,只有一小部分是沙丘迁移侵占临近土地造成的沙化。
由此可见,在土地荒漠化中,人为因素是主要的推动力,并且是土地荒漠化进程中人类可以控制的因素。
西北大部分的天然草地都存在着过度放牧的现象[15]。
放牧强度的增加,牲畜践踏频率也随之增加,导致土壤表层压实,土壤容重增加,土壤非毛管孔隙减少,土壤渗透力和蓄水能力减弱。
加之地表植被被破坏,植被的高度和盖度降低,地表裸露面积增大,土壤水分蒸发量加大,溶于地下水的可溶性盐类随着毛管水上升、迁移而累积于土壤表面,造成土壤pH增加,盐碱化程度增大。
长期下去,造成盐碱土发育,导致土地质量的下降[16]。
另外,过度放牧的退化草地水土流失严重,致使土地向贫瘠方向发展。
乱垦和乱樵破坏生态环境和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土壤养分的流失,使土壤质量恶劣。
我国西北地区是水资源缺乏地区,面对严峻的水资源条件,西北地区的人们在满足工农业的用水要求时,滥用水资源的现象比较普遍,主要表现在地表用水缺少统筹安排、过度使用地下水和水资源的严重浪费[17]。
此外,不合理的灌溉方式造成严重的土壤次生盐渍化。
据研究表明,在我国西北干旱区,由于渠系不健全,田间工程不配套,灌溉普遍采用深浇漫灌方式,灌溉定额很高,导致盐渍化不断发展。
以新疆为例,灌溉定额高达115~2125万m3·hm-2有的甚至达到3175万m3·hm-2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18]。
3.2 人口的发展人口增加,对粮食需求的增加,在生产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引发大规模开荒,提高垦殖指数,将不宜农的土地变成耕地,进行风险性旱作农业,造成土地退化。
另外,人口增长,对燃料需求增加,当地生活燃料主要依靠砍烧天然植被,导致天然植被破坏的加剧。
相关分析说明人口密度越大,荒漠化程度越高,荒漠化发展的越快[19]。
以内蒙古的四子王旗为例,在1925年人口为7.9万,耕地9.1万hm2,沙漠化土地面积仅为0.44万hm2,到20世纪末,人口增至20.8万人,耕地21.7hm2,沙漠化土地面积达42.11万hm2,为1982年的95.7倍[2]。
人口增长,社会需求扩大,加大了土地资源的负载。
4 结论和防治措施4.1 结论综上所述,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环境背景主要是自然和人为两方面。
自然因素中,以气候的影响为主,干旱的气候为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提供了前题条件。
气候又影响水文和植被,使西北河网稀疏,植被脆弱。
而地形又影响着气候的形成,使湿润气流难以到达西北地区,形成干燥少雨的气候。
所以,在自然因素中,各影响因子以气候为中心,影响着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和发展趋势。
过度放牧、乱垦滥伐和水资源的不合理使用时人为活动的表现形式,促成这些人为活动的深层原因是人口压力。
人口的增长是人类造成土地荒漠化扩展的主要原因。
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在人类影响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楼兰、且末、精绝等地在汉代都是发达的农业区,后来均被沙漠吞没[20]。
近几十年,人口剧增,对土地的需求变大,造成了荒漠化的扩张和发展。
在面对土地荒漠化的问题上,要正确认识人为因素的影响。
对于原生沙漠、戈壁和严重的盐渍化土地,主要是保护这里的天然植被,而不作为治理的对象。
荒漠化的治理对象主要是那些由人类不合理活动造成的土地质量下降或沙化的土地。
4.2 防治措施首先,应增强人们的对土地保护的意识。
其次,完善法律,建立适合我国荒漠化情况的相关法律法规。
然后,注重可持续发展,合理使用水资源、土地和生物等资源。
最后,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合理开垦耕地,保护好现有的土地,治理被破坏的土地。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2] 石玉林,任阵海,雷志栋等.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土地荒漠化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103.[3] 沈洁,李耀辉,朱晓炜.西北地区气候与环境变化影响沙尘暴的研究进展[J].干旱气象,2010,28 (4):467-474.[4] 张强,张存杰,白虎志等.西北地区气候变化新动态及对干旱环境的影响[J].干旱气象,2010,28 (1):1-7.[5]施雅风,沈永平,李栋梁等.中国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湿暖转型的特征和趋势探讨[J].第四纪研究,2003,23(2):152-162.[6] 潘根兴,高民,胡国华等.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30(9):1698-1706.[7] 蓝永超,丁永建,刘进琪等.全球气候变暖情景下黑河山区流域水资源的变化[J].中国沙漠,2005,30(6):863-868.[8] 潘晓玲,党荣理,伍光和.西北干旱荒漠区植物区系地理与资源利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0-27.[9] 石高俊,吴志亮.浅谈我国的地形对气候的影响[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87,卷缺失(4):12-14.[10] 陈志恺,王浩,汪党献.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水资源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11.[11] 康尔泗,陈仁升,张智慧等.内陆河流域山区水文与生态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8,23(7):675-680.[12] 姜加虎,黄群.我国西部地区湖泊水资源利用与湖水咸化状况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4,27(3):300-304.[13] 邓朝平,郭铌,王介民等.近20余年来西北地区植被变化特征分析[J].冰川冻土,2006,28(5):686-692.[14] 赵哈林,赵学勇,张铜会等.中国西北干旱区的荒漠化过程及其空间分异规律[J].中国沙漠,2011,31(1):1-7.[15] 李瑜琴,赵景波.过度放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控制对策[J].中国沙漠,2005,25(3):404-408.[16] 李胜功,赵哈林,何宗颖等.不同放牧压力下草地微气象的变化与草地荒漠化的发生[J].生态学报,1999,19(5):697-703.[17] 张钛仁,张玉峰,柴秀梅等.人类活动对我国西北地区沙质荒漠化影响与对策研究[J].中国沙漠,2010,30(2):228-234.[18] 董光荣,吴波,慈龙骏等.我国荒漠化现状、成因与防治对策[J].中国沙漠,1999,19(4):318-331.[19] 慈龙骏,刘玉平.人口增长对荒漠化的驱动作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0,14(1):28-32.[20] 韩光辉.我国土地荒漠化的历史考察[J].中国土地,1999,卷缺失(期缺失):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