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凸缘拉深计算---计算例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1 d1
=0.581,故首次拉伸直径d1=62.5mm合理。
(5)计算以后各次拉深高度 设第二次拉深时多拉入2.8%的材料(其余2.2%的材料返回到凸缘上)
求出假想的毛坯直径D2和拉深高度h2分别为
D2

82231.028 5117
=116.5mm
h2=
0.25 d2
D22 dt2
二、阶梯形件的拉深
变形特点: 阶梯形件的拉深与圆筒形件的拉深基本相同,也就是说每 一阶梯相当于相应圆筒形件的拉深。
1.判断能否一次拉深成形
根据零件高度h与最 小直径dn 之比来判断。
2.阶梯形件多次拉深的方法 (1)当任意两相邻阶梯直径之比(dn/dn-1)都不小于相应的圆 筒形件的极限拉深系数 。 拉深方法如图a) (2)若相邻两阶梯直径之比(dn/dn-1)小于相应圆筒形件的极 限拉深系数 。 拉深方法如图b)
校核放大后坯料的首次拉伸系数
m1
d1 D
63 117.3
0.537
m1-[m1]= 0.537-0.49=0.047 拉伸系数有一定裕度,故可行。
首次拉深高度h1=
0.25
d1
D2 dt2
0.43r1
r2
0.14 d1
r22 r12
0.25 117.32 812 0.439 9 0
0.43r1
r2
0.14 d2
r22 r12
= 42.9mm
0.25 116.52 812 0.437 7 0
47.5
第三次拉深时多拉入1.2%的材料(另1.6%的材料返回到凸缘上)。
求出假想的毛坯直径D3=115.9mm和h3=50.7mm。 第四次拉深 h4=60mm。 (6)画出工序图(图略)。
t/D (% )
第一次拉 深直径 d1=dt/N
实际拉深系 数
m1=d1/D
极限拉深 系数 [m1]
(查表619)
拉深系数差值 △m
=m1-[m1]
1.2 1.25 1.3 1.35 1.4 1.5
1.7
d1=81/1.2=68
1.7
d1=81/1.25=65
1.7
d1=81/1.3=62
1.7
d1=81/1.35=60
0.27
远远小于零件的
h 60 2 d 30
故零件一次拉深不出来。
在1.1~1.5的范围内初选第一次的相对凸缘直径dt/d1。查表6-19, 用逼近法确定第一次拉深直径(以表格形式列出有关数据,便于比较) ,以便选取实际拉深系数稍大于极限拉深系数。
相对凸缘直 径假定值 N = dt/d1
毛坯相对 厚度
62.5
=36.5(mm)
工件第一次相对高度h1/d1=36.5/62.5=0.584
查表6-18,当 dt 81 1.296 d1 62.5
t 2 1.71% D 117
时,许用最大相对高度(对表中数值用插值法)
Baidu Nhomakorabea
h1 d1
0.65
0.8 0.65 2 1.5
1.71 1.5
0.713
48
例题2: 计算图13所示拉深件(材料:10钢)的工序尺寸。
(1)初算毛坯直径 先选择修边余量。d=32-2=30mm,查表6-3,当 d=t76mm,
时,修边余量δ=2.5mm。
φ 76
故加修边余量后的凸缘直径为 dt = 76+2.5×2 = 81mm 由表6-5的公式算得毛坯直径D为
r3 r3
(4)放大坯料并校核首次拉伸系数和拉伸高度 为避免后次拉深使已拉好的凸缘变形和工件拉裂,
除末次拉深外,每次拉入凹模材料比所需材料多些。共拉深4次,设末次拉入凹模的材料面积为A凹,
以首次拉入凹模材料面积比需要的多拉入A凹的5%计算,须对初定的毛坯尺寸作相应放大,过程如下:
工件面积(等于毛坯面积)A工件、工件凸缘圆环面积A环和首次拉伸被拉入凹模的面积A凹分别为
例题1:计算图12所示拉深件的工序尺寸,材料:08钢,料厚2mm。
(1)初算毛坯直径 先选择修边余量。工件中线直径d=100-2=98mm。查表6-3,dt 120 1.224 d 98
时,取修边余量δ=4.3mm。故实际凸缘径为dt = 120+4.3×2 =128.6mm
由表6-5的公式算得毛坯直径 D dt2 4dh1 3.44dr 128.62 4 98 48 3.44 98 6
1.7
d1=81/1.4=58
1.7
d1=81/1.5=54
0.59 0.56 0.54 0.52 0.50 0.47
0.49 0.49 0.49 0.47 0.47 0.47
+0.1 +0.07 +0.06 +0.05 +0.03
0
经初算可知,3次拉深虽勉强满足拉深系数要求,但不满足首次拉深最大相对高度要求, 故需4次拉深。分析上表,取第一次拉深直径d1=60mm 。
(2)确定一次能否拉深出来 按 dt 128.6 1.31 和 t 2 1.1%
d 98
D 182.6
≈182.6 mm
查表6-18得
h D
0.50
大于零件的
h 47 0.48 d 98
2
(3)工序尺寸 凸缘直径dt =128.6mm,其余尺寸与零件尺寸相同 φ 120
r5 r5
φ 100
dt 76 2.5 d 30
2
60
D
d
2 t
4dh1 3.44dr
812 4 30 60 3.44 30 4
φ 32
图13 宽凸缘筒形件
≈115.5 mm (2)计算拉深次数及各次拉深直径
根据 dt 81 2.7
d 30
t 2 1.7% D 115.5
查表6-18,得
h1 d1
A 工件=115.52π/4
A 环=[812-(32+2×3)2]×π/4=5117×π/4
A 凹= A工件-A 环=8223×π/4
若多拉入5%的A凹进入凹模,要求毛坯面积A工件扩大为 A’=1.05 A 凹+A 环
坯料直径D扩大为
=
D=
4 A =
1.05 8223 5117 =117.3(mm)
再确定以后各次拉深直径。由表6-6查得(适当放大)
m2=0.76,d2=d1×m2=60×0.76=45.6mm m3=0.78,d3=d2×m3=50×0.78=35.6mm m4=0.81,d4=d3×m4=36.5×0.81=28.8mm 因d4应等于30mm,且考虑到首次拉入凹模材料比零件最后拉深部分实际所需材料多, 毛坯尺寸还将加大,受首次拉伸高度限制,以及尽量取各次拉深直径为整数或十分位为5 的一位小数等因素,调整如下:
极限拉深系数 [mn]
[m1]=0.49
[m2]=0.73
[m3]=0.75 [m4]=0.78
实际拉深系数 mn
m1 = 0.541
m2 = 0.76
m3 = 0.779 m4 = 0.811
各次拉深直径dn
d1 = D×m1= 115.5×0.543=62.5
mm d2 = d1×m2 =
62.5×0.76 =47.5mm
d3 = d2×m3 = 47.5×0.779= 37mm
d4 = d3×m4 = 37×0.811= 30mm
拉深系数差值 △m=mn-[mn]
+0.051
+0.03
+0.029 +0.031
(3)计算各次拉深的圆角半径 首次拉深的凹模圆角半径rd1用公式
rd1 0.8 D dd1 t
计算。将D=115.5mm,dd1=62.5mm,t=2mm带入上式得rd1=8.23mm, 根据rp=(0.6~1)rd的关系,取rp1= rd1 =8mm,则工件凸缘中线圆角半径r1 和底部中线圆角半径r2为r2=r1= rd1+t/2=8+1=9mm。 后续拉深的凹模圆角半径按rdn=(0.6~0.8)rd(n-1)计算。第二次拉深: rd2=0.75rd1=0.75×8=6mm,则工件中线圆角半径r2=r1= rd2+t/2=6+1=7mm。 同理算得,第三次拉深:rp3=rd3=4mm,r2=r1=5mm。 第四次拉深:rp4=rd4=3mm(等于工件圆角半径),r2=r1=4m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