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共管理对现代城市管理的启示
新公共管理对城市管理的启示包括
新公共管理对城市管理的启示包括当前,在城市管理领域,新公共管理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趋势。
新公共管理致力于改变公共部门中旧有的管理模式,推进效率、透明度和客户满意度的提升。
新公共管理理论为城市管理带来一系列的启示,也为城市管理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和挑战。
第一,强调市场机制和私营化是城市管理的重要路径。
新公共管理认为,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可以激发公共部门活力,促进效率和创新。
对于城市管理而言,市场和私营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城市中各种公共服务如公共交通、水电气等,如果交由市场化机制来管理,可以提供更加优质和高效的服务,并能更好的利用社会资源。
以出租车为例,市场机制引导出租车公司优化资源配置,让出租车从等待客人的无谓等待中解放出来,为市民带来更便捷的出行服务。
第二,客户导向和满意度是衡量城市管理质量的重要指标。
新公共管理强调公共服务的受众是公民,为了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必须考虑公民的需求和诉求。
城市管理同样需要关注公民的意见和建议,重视公民的满意度和体验。
以公共交通为例,首都机场换乘线被市民称为“最贵、最通”的线路,带动着城市公交服务的升级与提升,使市民对于公共交通服务的体验感更加满意。
第三,信息化和数字化是城市管理的重要途径。
新公共管理认为,信息技术应用是提升效率和透明度的关键。
城市管理中,信息技术应用呈现出了多种形态。
例如,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城市管理部门可以开展停车、垃圾分类等多项服务,在网络上为市民提供便利服务;物联网技术可通过实时监测、运转和维护全面提升道路照明、公共交通、供水、供电等公共设施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
第四,团队协作和合作创新是推动城市管理发展的重要支撑。
新公共管理鼓励和强调团队协作和合作创新精神,通过跨部门合作和跨行业联合创新,共同面对城市管理中的各种问题。
在城市管理中,不同管理部门要合作共同落实各项重要工作。
例如,在城市环保方面,环保主管部门需要与城市交通管理、城市建设管理等部门协作,共同把握随地吐痰、手机边刷、打电话不关机等城市公德的规范宣传,提升市民的环保意识。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管理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管理研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变迁,中国的城市化不断加速,城市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这一背景下,城市公共管理愈发重要。
新型城镇化要求我们探索新的城市公共管理方式,以建设更具活力的城市,提升城市的品质和服务水平。
一、新型城镇化下的城市公共管理制度新型城镇化旨在推进城市和农村区域的融合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环境条件,提高城市化质量。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需要建立新型城镇化下的城市公共管理制度。
城市公共管理制度包括政府管理、市场约束和公民参与三个方面。
政府作为城市公共管理的主导者,需要统筹规划、制定政策和提供公共服务。
同时,市场约束也是城市公共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市场机制调节城市资源的分配和使用。
最后,公民参与构成了城市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群众参与城市建设和管理,提高城市管理的民主性和透明度。
二、城市公共管理面临的挑战城市公共管理在发展过程中会面临一系列挑战。
首先是城市化规模和速度的不断加速,加大了城市公共管理的难度。
其次,城市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需要不同的公共管理模式,因此城市公共管理需要人才队伍不断补充和加强。
最后,城市公共管理需要更加强化科技与管理相结合,注重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技术在城市公共管理中的应用。
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管理的路径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城市公共管理的路径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需要更加注重政策和制度的创新,以适应新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发展,并且需要加强对城市公共管理的统筹协调。
2、市场约束是城市公共管理的重要手段,注重市场的引导和调节,以促进城市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合理利用。
3、强化公民参与,加强政治法律制度的建设和推进,提高城市管理的民主性和透明度。
4、注重高科技和管理相结合,通过数据分析,建立更加智能化、高效化、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管理机制。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人才的引进,增强城市公共管理的人才储备。
总之,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城市公共管理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以实现现代化城市公共管理,打造更为宜居、人性化的城市。
2024年整理国开电大《城市管理学》期末终考模拟测试试题题库及标准参考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城市管理学》期末终考题库及标准参考答案国开城市管理学期末复习模拟测试试题及答案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城市管理学》期末终考题库及标准参考答案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或者少选均不能得分)1、实质上,现代城市主要从(ACD)方面区别于农村地区。
A人口数量和密度B人口构成C产业结构D行政管辖2、人类社会中城市形成的直接原因是(C)社会大分工。
A第一次B第五次C第三次D第四次3、城市出现的时期是在(D)o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D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4、城市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有(ABCD)oA系统分析方法B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C综合分析方法D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5、总体来看,古代城市的经济功能较弱,主要以(AC)功能为主。
Λ军事B社会C政治D文化6、一般认为,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包括(ABCD)oA人口的流动B总人口的增长C技术进步D经济增长7、(D)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A农业现代化B科技现代化C工业化D信息化8、各国城市化进程的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D),发展速度大为降低,进入平稳阶段。
A. 60%B. 65%C. 75%D. 70%9、我国城市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可以归纳为(ABCD)。
A建立在集体讨论基础上的首长负责制B纵向层级的集权制C层级制与职能制相结合D完整制与分离制相协同10、电子政务的最终目的是实现(ΛBCD)oA办公信息化B政务公开化C管理一体化D决策科学化IU集聚经济对城市管理的启示是(AB)A大力发展城市群经济B城市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C城市间政府应该加强沟通D城市政府要注重政策向城市周边地区倾斜12、一般认为,增长极通过(ACD)对区域经济产生组织作用。
Λ支配效应B几何效应C溢出效应D乘数效应13、在我国城市中,城市管理的核心主体包括(ABCDE)。
A中国共产党城市党组织B市人民代表大会C市人民政府D市人民法院E市人民检察院14、中国共产党的城市党组织对城市国家政权机关包括(ABCD)起着领导作用,处于领导地位。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城市管理学》机考终结性5套真题题库及答案10_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城市管理学》机考终结性5套真题题库及答案10_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城市管理学》机考终结性5套真题题库及答案盗传必究题库一试卷总分:100 答题时间:90分钟客观题一、选择题(共20题,共40分)1. 各国城市化进程的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发展速度大为降低,进入平稳阶段。
A 60%B 65%C 75%D 70% 2. ()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A 农业现代化B 科技现代化C 工业化D 信息化 3. 在我国城市中,城市国家政治权力系统包括()。
A 市人大B 中共市委C 市政协D 市政府 4. 集聚经济对城市管理的启示是()。
A 大力发展城市群经济B 城市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C 城市间政府应该加强沟通D 城市政府要注重政策向城市周边地区倾斜5下列的城市政府职能中,()属于传统职能。
A 消防B 城市规划C 环境保护D 治安管理6()是市政体制存在的前提。
A 市行政管理体制B 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C 市政府构成体制D 市建制体制7. 在市政决策领导体系中,()在决策中处于核心地位。
A 市人大及其常委会B 市政府组成C 市政协D 中共市委8. 城市发展战略依据主要通过()和获取。
A 优劣机威分析方法B 竞争—合作分析方法C 政经社技分析方法D 历史分析方法9. 中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
A 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稳定地持续发展服务B 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C 保障和创造城市公正的社会环境 D 保障和创造城市公正的人文环境10. 近代城市规划始于()。
A 美国B 英国C 法国D 德国11. ()属于我国城市政府财政收入的一般预算收入来源。
A 利润收入B 收费收入C 政府公债D 税收收入12. 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年。
A 5B 15C 20D 25 13. 造成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有()。
A 外部性B 公共物品C 非对称信息D 垄断势力的存在14. ()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的比例小,幼年人口比例大。
我国城市管理中新公共管理的重要意义
我国城市管理中新公共管理的重要意义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的管理工作成为城市发展中的重要环节,而传统的城市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城市发展需求,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应运而生,即:新公共管理。
新公共管理是基于经济学理论,打破了传统公共管理行政模式,将理性思维方式作为管理的指导思想,在私营组织与经济学中吸取经验,在我国城市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新公共管理概念进行分析,从中找到在我国城市管理中应用新公共管理的具体思路与其重要意义。
关键词:城市管理;新公共管理;应用;重要意义新公共管理方式在城市管理中具有导向性的作用。
相比于传统公共管理,新公共管理在经济学与私人部门中汲取营养,实现公共管理的变革,使公共管理方式更具市场化、自由化,形成以竞争机制为主的管理模式。
此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公共管理方式创新,并为公共管理提供了新思路,使公共管理的范围得到拓展,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城市管理中的主流思想。
新公共管理的概念新公共管理(NPM)是相对于传统的公共管理(PA)而言。
新公共管理是在两大理论(威尔逊政治行政两分法、韦伯官僚制)基础上,对传统公共管理中只注重整治行政内部系统结构的模式进行创新。
相对于传统封闭式的公共管理而言,新公共管理是以一种开放和包容的状态系统来实践和管理公共事务。
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其概念进行理解:首先,从公共管理的权责方面来分析,新公共管理作为公共管理模式中的一种,主要包括对其行政组织系统内部的管理,这部分管理内容属于公共管理的基础内容,并且管理的重点由内部行政管理向外部行政管理转变,由对政府程序和机构的重视转变为对其结果和项目的重视。
新公共管理的外化则需要政府重新定位其职能,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的功能,使政府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的主导者。
其次,从新公共管理的开放性特点方面分析,为社会基础建设和社会服务提供支持,新公共管理主要内容是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以此来打破政府垄断公共建设的现状,使企业、团体有机会参与到社会服务的竞争中。
公共管理中的城市治理与城市管理
公共管理中的城市治理与城市管理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治理和城市管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议题。
城市作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核心区域,其运行和管理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发展。
公共管理中的城市治理和城市管理,旨在提高城市运行效率、优化城市管理模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城市治理与城市管理的概念、城市治理的重要性、城市管理的挑战和解决方案等方面展开论述。
城市治理与城市管理是两个紧密相关但有所不同的概念。
城市治理是指通过各种形式的政府和非政府机构之间的合作、协商、决策等方式,解决城市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公共服务和保障居民的福祉。
而城市管理则更强调具体行动,包括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
两者相互依存,互为补充,是实现城市良好运行和发展的关键环节。
城市治理在城市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城市治理可以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
通过制定和实施合理的政策和规划,提供公共服务和资源分配,城市治理可以推动社会资源的均衡分配,缩小城乡差距,增强社会公平性。
其次,城市治理有助于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通过规范市场秩序,优化投资环境,加强城市品牌建设,城市治理可以提升城市吸引力,吸引更多人才和资源投入到城市发展中。
最后,城市治理还有助于加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城市可以更好地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然而,城市治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城市治理涉及多个部门和利益相关方的合作。
由于各个部门之间的利益差异和权力分散,协调和合作存在困难,往往导致决策难以执行或效果不佳。
其次,城市治理需要充分发挥市民的参与和监督作用。
但目前城市治理中公众参与程度不高,市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得不到充分保障,导致治理决策的合法性和可行性受到质疑。
最后,城市治理也需要更加注重创新和变革。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需要及时调整和创新治理模式和方式,以适应城市发展的新需求。
新型公共管理模式在城市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新型公共管理模式在城市环境治理中的应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环境治理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广告乱贴、垃圾乱扔、交通拥堵、噪声污染、环保问题等现象频出,牵动着人们的心。
而新型公共管理模式的出现为城市环境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新型公共管理模式仅凭传统的行政管理手段已不足以应对城市环境治理问题,更需要运用新型公共管理模式。
新型公共管理模式是在现代化国家和市场化社会的背景下,在吸取了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一种新型行政管理方式。
这种方式具有参与性、协作性、创新性和公共利益导向等特征。
新型公共管理模式在城市环境治理中的应用新型公共管理模式在城市环境治理中的应用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与市民的协作城市环境治理不能仅靠政府的单方面管理,而需要政府与市民协力合作。
在新型公共管理模式中,政府与市民可以开展协商、合作、共同规划、监督等多种方式,共同推进城市环境治理。
例如,政府可以建立环保组织,号召市民加入其中,开展环保行动。
政府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市民对城市环境的需求和反馈,以便开展更加精准的管理。
二、政府与企业的合作政府与企业合作也是新型公共管理模式在城市环境治理中的应用之一。
政府可以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环境治理、废弃物管理、绿色能源开发等方面的工作。
例如,在废弃物管理方面,政府可以与相关企业合作,共同开展资源化利用,并努力推进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三、创新性的城市环境治理方式随着新型公共管理模式的普及,出现了各种新的城市环境治理方式。
例如,在垃圾分类方面,政府可以引进快递公司,建立快递回收箱,并在快递公司配送过程中收集回收物,确保分类回收的物品可以得到最终处理。
另一个例子是,政府可以建立环境大数据平台,集中收集和处理各类数据,推动城市环境治理的信息化以及数字化发展。
四、公众参与的城市环境治理新型公共管理模式强调公告参与的重要性,公众参与是城市环境治理工作的必要组成部分。
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让公众参与到城市环境治理工作中来。
试述新公共管理对现代城市管理的启示
试述新公共管理对现代城市管理的启示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试述新公共管理对现代城市管理的启示
(1)培育多元主体共治。
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应该根据公共服务的性质和内容,来决定公共服务的供应模式和供应主体。
城市作为社会经济活动发生发展的最重要载体,城市管理同样在政府公共管理中被赋予了最为重要的地位,城市管理的复杂性决定必须引入多元化主体共治,以在不同的领域和层面,发挥不同主体的地位与作用。
政府可以将一部分职能授权给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私营部门或个人,与之建立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在制定、执行公共政策时加强公众参与,实现城市管理过程中的以人为本理念。
(2)对城市政府职能重新定位。
城市政府在职能上要实现从“划桨人”到“掌舵人”的转变,从万能政府到有限政府的转变。
城市政府更应将其职能集中在决策、监督、协调和指导等工作上,而把非纯公共物品生产的具体职能让渡给企业和半行政性的机构。
如政府可以通过与私人企业签订生产合同、授予经营权、BOT、TOT等多种形式,与私人企业建立伙伴关系,采用市场机制,将部分业务让渡出去,而政府则集中主要力量做好总体的决策、监督、协调和指导工作。
(3)管理手段上注重引入私营部门的先进理念和方法。
新公共管理主张从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中汲取营养,政府公共部门可以利用私营部门采用的战略管理、绩效管理、目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法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好的管理和服务。
对城市管理来说,在城市政府内部引入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将刺激政府提供更有效率的管理。
新公共管理对现代城市管理的启示
新公共管理对现代城市管理的启示现代各国政府事实上都面临一种无法回避的挑战:社会公众一方面希望政府能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又希望政府避免公共开支过大,在不加重税费的前提下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这就对政府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近20年来,为迎接全球化、信息化、国际竞争加剧的挑战以及摆脱财政困境和提高政府效率,一股公共行政改革的潮流席卷了西方发达国家,几乎全世界都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政府治道变革运动。
在政府改革方面,主要趋向就是精简和重组政府机构、精简人员、转变政府职能、改变运作机制、还权于市场、公民组织与公民个人。
在这一股公共行政改革的浪潮中,新公共管理的实践模式成为西方政府改革的最基本趋势。
它是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以经济学和私营部门管理为理论基础在西方公共管理学界形成的。
这一管理思想对西方各国的政府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以市场机制改造政府、以企业家精神重塑政府”的公共行政改革浪潮,推动了传统的韦伯官僚制模式向以市场为基础的政府管理新模式的转变。
新公共管理运动在西方国家的普遍展开,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英、美等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行政架构、管理理念和服务范式,在相当程度上改善了西方国家的公共管理水平,大大促进了西方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满足了更多的公共服务需求,同时也增强了西方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能力。
不仅如此,新公共管理思想所形成的这股强大的公共行政改革力量,也正越来越多地影响到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政府管理改革。
因此,总结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为了适应全球化发展进程,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公共行政改革的先进经验和先进思想——新公共管理模式,通过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理论基础分析,来不断地探寻未来行政改革的对策,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现阶段政府行政管理的绩效。
一、我国行政改革的历史沿革与发展我国自建国以来,随着国家建设情况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其行政组织先后进行了多次改革。
新公共管理对中国城市管理的现实意义
新公共管理对中国城市管理的现实意义作者:彭川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26期摘要:本文主要是阐述新公共管理的含义,以及为新公共管理运用在我国城市管理中提出相关的思路。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城市管理一、新公共管理的含义所谓的新公共管理是和传统公共管理相比较而言的,对于传统公共管理来讲,是比较重视行政系统的内部结构特征的一种管理模式,但是一种比较封闭的理念和模式。
和传统公共管理相比较,新公共管理不受传统行政封闭系统的限制,而是通过更加开放、包容的系统进行公共事务的管理和实践。
首先,从公共管理的职能方面来看,新公共管理不仅是包括自身行政组织的内部管理,而且将管理重点从“内部取向”转向为“外部取向”,从重视过程和程序转移到重视结果和绩效。
新公共管理对象外化就会必然要求政府职能的定位进行改变,政府管理公共事务不仅是注重过程的管理,而是注重政府宏观决策作用的发挥,促使政府对社会的文化、自然、经济的和谐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在新公共管理的相关论述中都曾提到过:国家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中的中心地位,是作为促进者、催化剂、合作者而体现出来的。
其次,新公共管理作为一种开放式管理,在社会公共服务、物品的提供领域,强调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打破了以往政府对公共服务、物品提供的垄断地位,允许社会团体或私人企业进行竞争;在市场和社区管理领域,新公共管理大力支持政府培养以及使用中介组织,使中介组织来承担部分社会协调和管理的职能。
所以,新公共管理和传统公共行政不同,以往公共管理的主体只局限于行政机关或官僚机构,而新公共管理是注重全社会动员的方面,促使公众、非营利组织、企业、非政府组织都能参与公共管理。
最后,从公共管理手段来分析,新公共管理重视私营管理方法,认为政府部门应该使用私营部门管理成功方法与竞争机制。
比如组织发展、目标管理、绩效管理等都可以应用在公共部门的管理中。
而这也是政府公共管理的职能发生改变的结果,若公共管理更多的关注不再是过程、程序和内部取向,而是注重取得的结果,那私营部门所积累的经验就可以为提升公共部门的有效性应用。
浅析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社区管理和工作的启示
陈 玲 罗杭 春
摘 要 :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 速,相应 的城 市治理模式应运而生。本 文选取城 市管理 中很 小的一部 分——社 区管理进行探析 ,而新 公 共 管理理论是 当前我 国城市治理 方面一 个重耍理论 支撑。本文通过 对新公共 管理理论的主要观 点、特征的介绍 。以及 当前社 区管理存在 问 题 的探析 ,从 中揭 示了新公共管理理论对于我 国社 区管理和服务的启示。 关键词 :城 市治理 ;新公共管理理论 ;社 区管理 ;启示
说 体 现 在 以下 几 个 方 面 :
、
( 一 ) 主 要 思 想
新公共管理建立在对传统行政的批 判和吸收基础之上 ,其主要思想
有 以下 几 点 : 第一 ,新公共管理 强调 “ 顾 客” 导 向,要 求政府 必须对 社会 公众
作 出回应 。 _ l 。在这个过程 中政 府和公众 的关 系发生 了变化 ,政 府是作 为企业 的管理者存在 ,积极 与公众互 动,而不再是高 高在上 的管理者 。 第二 ,新公共管理消除 了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性 ,通过 引入市场机 制 ,采取企业管理的成功的方法和经验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 ,将 一部分 职能转移 到私人部 门,从而实现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的 目的。第三 ,新 公共管理改革强调管理者的风险意识和应对 变化 的能力 ,即倡导企业型 的领导者 ,从而提高管理的绩效。第 四。新公共管理认为授权 或分权的 方式是政府进行有效管理的方式。政府应当像企业界一样 ,将权力下放 到各部 门 , 实现各部 门之间的 自我管理和相互合作 。第 五 。新公 共管理 强调绩效 目 标 的管理和控制 ,并根据绩效 目 标对完成情况进 行测量和评 估 。第六 , 新公共发挥管理重视行政机构和公务员 的功能 ,要求其制定 有效 的社会政策 以促进社会进步。 ( 二 )特征 新公 共管理 与传统 的公 共管理 不 同,具有 自身 比较明 显的几 个特 征 :( 1 )公 共性。这种公 共性表现 在三个方 面,首 先 ,新公共 管理 的 对 象是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服务。其次 ,新公共管理过程 的公共性 ,在 管 理的过程 中 , ,其他 公共 管理 的主体 会参 与到治 理过 程 中来 ,因此 , 政府部 门不再是 唯一 的公共管 理者 。最 后 ,公共 管理 总离 不开公 共权 力 。公共 管理 的权共管理的过程具有公共性 。力是公 民及社 会成员赋予 的 ,其运 用必须 服从 公共利 益,否 则将失去权 力 的合法 性。 ( 2 )公平 性。新 公共管理 强调逐步 以公平正义与管理效率并重 ,而不是像传统行 政理论那 样过分 注重效率 。 ( 3 )合法性 。合法性 即在管 理的过 程中要 积极遵循 宪法 和法律 。 4 )效能性 。效能 目标的确定 应该体现公 共管理 和公共决策的科 学性 ;合理 性。 ( 5 )适应性 。任何 一个公共 管理系统 都需要与外部环境相适应 ,新公共管理理论则强调 管理 主体的多元性和 彼此的相互竞争性 ,从而及 时有效地 解决公共 问题 ,促进社会 的发展 。 6 ) 回应性 。回应性实际上强调的是公共 管理 主体 与客体之 间的 良好互 动 ;一方面要求公共管理 的主体要积极加强对公民或社会 的关注 ,另一 方面要 求公众参 与到公共管理 的决策过程中来 ;同时要求 切实尊重和保
公共管理对中国城市管理的现实意义
公共管理对中国城市管理的现实意义发布时间:2021-07-21T17:25:13.327Z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3月8期作者:蔡依霖[导读] 公共管理是对公共事务进行的管理蔡依霖华南农业大学 510642摘要:公共管理是对公共事务进行的管理,它一方面要具有足够的公共性,还要对公共权力形成一定的监督和制约。
在我国城市化发展越来越快的今天,公共管理具有无可取代的意义。
本文针对公共管理对中国城市管理的现实意义进行分析,希望相关人员积极参考,用我国城市管理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公共管理;中国城市管理;意义引言公共管理的涵盖内容较为广泛,主要包括政府管理、行政管理、城市管理、发展管理等,作为现代管理科学的四大分支之一,受到了世界范围内众多学者的重视。
尤其在近些年,我国在公共管理的研究领域投入了更多的资源,使得一些新的公共管理理念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仅解决了传统工程管理模式中遗留的各种问题,还让整个公共管理的体系变得越来越完善,让管理效果进一步提升。
1. 公共管理的含义首先,从公共管理的职能领域来看,和传统的公共管理相比,新的管理模式不仅包括行政组织的内部管理,还包括将公共管理的重点从内部取向转化为外部取向的过程。
新的公共管理模式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将自身的定位进行转化,提升自身的思想认识,完善事务处理的流程,发挥政府部门的决策作用。
除此之外,公共管理还要推动社会的文化、自然和经济的和谐发展。
其次,公共管理作为一种相对来说比较开放的管理模式,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对社会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还要顺应市场竞争机制,避免传统的公共管理模式影响市场物资的流通,尤其要避免垄断行为的产生。
新的公共管理模式需要打破行政机关和官僚机构进行单一管理的模式,而是需要发动社会全员的力量,让公众、企业以及一些非盈利机构都能参与到管理中去。
最后,新的公共管理模式应当由政府部门来主导,通过积极引入私营单位加以管理的模式,进一步提升公共管理的质量。
2024城市管理学期末复习指导简答题8
四、简答题:1、现代城市发展的特点是什么?1、城市日益成为现代经济活动的中心,成为人类主要的聚居地;2、城市空间组合上发生了巨变,要求城市朝着高质量和多功能方向发展;3、城乡融合、差别趋小。
2、城市化浪潮的成因是什么?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
2、农业现代化是城市化的推动力。
3、信息化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3、城市管理的必要性是什么?1、城市特性确定城市须要管理;2、市场的不完备性确定城市须要管理;3、管理、市场各司其职可以提高效能。
4、城市管理的可行性是什么?1、城市管理能够产生绩效。
2、城市管理是须要成本的付“费”产品。
3、城市管理须要被管理主体有支付意愿。
5、现代城市管理具有哪些特征?1、协调管理目标的前瞻性与持续性。
2、注意城市管理主体的多元性与参加性。
3、注意管理决策的合法性与科学性。
4、培育管理方式的系统化与市场化。
6、我国城市管理的政治性主体与参加性主体的关系是什么?1、城市政府作为权力的主要载体,由城市选民选举产生,因此政府必需满意选民的要求。
然而政府可以动用的资源特别有限(通常是预算资金),不能单独完成增加就业、完善设施等任务,所以政府必需寻求与市场力的合作。
2、企业、资本的全部者作为市场力的主要承载者,其最终目的是获得利润。
政府与企业形成了“权钱政体”。
这一联盟要受到来自社会力的制约。
3、在特定的状况下,政府也要谋求与社会力的合作,从而抑制大企业意志的膨胀或者向中心政府施加压力,获得补贴与各种支持。
这样就形成了“权力与社会力政体”,但是“在全球化的今日,争夺国际资本和投资项目是在全球舞台上进行的。
7、治理具有哪些特征?1、广泛性。
2、服务性。
3、规范性。
4、自主性。
5、多样性。
8、为实现“良好的管治”,城市政府和其他主体进行的行动应禀承哪些原则?1、良性参加;2、遵遵守法律规;3、透亮度;4、响应;5、舆论导向;6、公正与宽容;7、有效且高效率;8、可计量的且财政可行的。
9、城市政府管理体制包括哪些内容?1、市建制体制;2、市政府构成体制;3、市行政管理体制;4、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
电大最新《城市管理学》课件第三章现代城市管理基础理论
• 5.改变现行政策,强调市场与企业价值 相结合的文化。
• 6.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技术,持续进行组 织的变革。
• 7.建立一种弹性、回应性及学习的公共 组织
• 8.以契约关系来取代传统的信托关系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主要做法
• 1.专业化管理---让公共管理者承担责任 • 2.明确的绩效标准及评估 • 3.强调产出控制----以结果为导向 • 4.公共部门分权----利用合同制和服务外包 • 5.公共部门引入竞争机制 • 6.引入私人企业管理模式和方法 • 7.强调资源利用的纪律性和约束性
第三章
现代城市管理基础理论
第一节:新公共管理理论 促进城市体制管理创新的基石
•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内涵
•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产生背景
• 1.自上世纪中叶开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福利 国家”制度。它们运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指导国家的经济活 动,试图依靠政府的作用来弥补市场的不足。然而过了多年, “福利国家”制度并未取得如愿的经济增长和社会满意度。
(三)增长极对城市管理的启示
• 1.依据增长极理论,政府应该在条件较好地区选 取较好的产业进行集中
• 2.增长极理论对现代城市管理的启示是处理区域 内城市关系、城乡关系以及城市内部关系时,要 加强城市沟通协作,避免出现两极化。
第三节:重复性囚徒博弈理论 -----促进区域协作的根基
• 囚徒困境悖论是一个非零和游戏,它反映了看起 来很合理的个人行为与合作所得的利益间的矛盾, 在一个短期看起来有利的策略却可能带来长期的错 误的情况。
• 2.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经济滞胀、政府扩大支出产生高税 收、政府公共服务无效率,造成社会普遍不满,最终导致意 识形态变革。
• 3、1979年,撒切尔政府推行以缩小政府规模和进行 “财政管理创新”为中心的改革,主要内容是国有 企业私有化,外包制,公共事务市场化。政府引人 企业管理模式。
新公共管理对于中国城市管理的应用思路分析
公共 管理 的理念有助于克服传统城 市管理 的弊端 。 实现城市的可持 续发展。
【 关键词】 新公共 管理 ; 市管理 ; 城 管理模 式 【 中 ̄ .29 3 ] 9. F 2 【 文献标识码1 A
【 文章编号】O2 7 0 ( 0 )1 D5 — 3 10 —4 8 o 7 _ 0 5 0 2 0 一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城市管理具有哪些启示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城市管理具有哪些启示中国作为当前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具备一切发展中国家的特征。
公共管理作为一种新的政府管理理论,中国公共管理学者还没有一致的立场和观点,更没有形成一种被普遍接受的概念。
虽然我国学者对公共管理的理解不一致,但是他们都认为公共管理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第一,从研究对象和范围来看,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两大类;
第二,公共管理实现了由公共行政的内部取向向外部取向的转变,由重视机构、过程和程序转向重视项目、结果和绩效,使得公共管理的战略管理、绩效评估、公共责任制等成为公共管理学的核心主题;
第三,公共管理学是一门与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的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它是在包括政府在内的公共部门改革的实践中产生,又反过来指导公共部门管理活动,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它比传统的行政学更具有现实性;
第四,公共管理注重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统一;第五,公共管理学是多学科的综合,它充分吸收了政治学、社会学等当代各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尤其是西方经济学理论和工商管理的方法,从而使公共管理学的知识框架更具合理性。
新公共管理在我国城市管理的实践与应用
新公共管理在我国城市管理的实践与应用一、引言新公共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和实践模式,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兴起,至今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在我国,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城市管理中的实践与应用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上对新公共管理在我国城市管理中的实践与应用进行全面评估,并据此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二、新公共管理介绍1. 新公共管理的概念和特点新公共管理强调以市场机制和私营企业管理方法来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和绩效,注重结果导向、客户导向、分权分利和社会合作。
这种管理模式突破了传统行政模式的局限,注重市场和客户需求,提倡公私合作,加强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
2. 新公共管理的适用范围和优势在城市管理中,新公共管理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市民多样化的需求,提高政府绩效,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该模式也有助于推动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公共服务的便捷性和质量。
三、新公共管理在我国城市管理中的实践与应用1. 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由于新公共管理强调对绩效的关注,我国各地政府纷纷建立和完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以提高政府的责任感和效率。
北京市政府实施了全面的政府绩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政府领导干部的任期考核挂钩,推动了政府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2. 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与共建新公共管理倡导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共建,以更好地服务市民。
在我国的城市管理中,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的范围日渐扩大,涵盖了公共事务管理、社区建设、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
在上海市,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开展了城市社区环境整治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
3. 政府公共服务的优化和创新新公共管理模式注重公共服务的优化和创新,以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我国一些城市政府通过引入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提升了政务服务的便捷性和效率。
广州市政府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在全市范围内实现了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受到市民的广泛好评。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种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模式,新公共管理在我国城市管理中的应用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述新公共管理对现代城市管理的启示现代各国政府事实上都面临一种无法回避的挑战:社会公众一方面希望政府能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又希望政府避免公共开支过大,在不加重税费的前提下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这就对政府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近20年来,为迎接全球化、信息化、国际竞争加剧的挑战以及摆脱财政困境和提高政府效率,一股公共行政改革的潮流席卷了西方发达国家,几乎全世界都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政府治道变革运动。
在政府改革方面,主要趋向就是精简和重组政府机构、精简人员、转变政府职能、改变运作机制、还权于市场、公民组织与公民个人。
在这一股公共行政改革的浪潮中,新公共管理的实践模式成为西方政府改革的最基本趋势。
它是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以经济学和私营部门管理为理论基础在西方公共管理学界形成的。
这一管理思想对西方各国的政府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以市场机制改造政府、以企业家精神重塑政府”的公共行政改革浪潮,推动了传统的韦伯官僚制模式向以市场为基础的政府管理新模式的转变。
新公共管理运动在西方国家的普遍展开,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英、美等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行政架构、管理理念和服务范式,在相当程度上改善了西方国家的公共管理水平,大大促进了西方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满足了更多的公共服务需求,同时也增强了西方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能力。
不仅如此,新公共管理思想所形成的这股强大的公共行政改革力量,也正越来越多地影响到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政府管理改革。
因此,总结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为了适应全球化发展进程,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公共行政改革的先进经验和先进思想——新公共管理模式,通过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理论基础分析,来不断地探寻未来行政改革的对策,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现阶段政府行政管理的绩效。
一、我国行政改革的历史沿革与发展我国自建国以来,随着国家建设情况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其行政组织先后进行了多次改革。
从整体上来看,这些改革基本上是围绕着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调整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社会管理的重点目标而展开的,其基本的形式也是世界通用的,如调整结构和精简人员,以及后来的转变政府职能等等。
这些变革,反映了我国为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而对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管理体制的不断认识和不断发展。
但是,这些变革并未完全取得预期的成效,特别是1998年以前的数次行政机构改革,相反而在某些方面强化了行政管理体制上的某些弊病和不足,因而严重影响了国家行政管理职能充分而有效地发挥,并且不约而同地出现和形成了“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合并——分开——再合并——再分开”和“权力上收——下放——再上收——再下放”的三个循环怪圈。
因此,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探索未来的发展模式,对于提高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府行政管理的效能,深化改革开放,进而推进社会主义大业,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改革相比,我国的行政改革还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已经取得的成绩也还是刚刚起步,要想把取得的成果落到实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同时,还有许多问题要我们去克服。
二、我国行政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机构膨胀与“吃饭财政”的问题。
经济学家们经常假设个人是以追求自身利益为最大目标,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官僚的行为追求的是什么目标最大化?尼斯克南认为,官僚竭力追求机构最大化,机构规模越大,官僚们的权力越大。
正因为官僚机构以机构规模最大化作为目标,导致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入,甚至财政支出规模增长超出了公用品最优产出水平所需要的支出水平。
所以,任何全能政府都具有自我扩张的冲动,如果缺乏制度约束的话,政府机构将按照帕森斯定律而不断膨胀,直到财政资源难以为继而止。
这不是说中国的财政能力已经走到了崩溃的地步,但不少地方政府的财政确实已经变成了纯粹的“吃饭财政”。
在我国,各级政府长期以来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扮演着全能政府的角色,加上预算约束与权力制约的双重不足,使得各级政府机构都陷入了人员膨胀的状况。
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党政机构膨胀问题积重难返,导致国家行政成本水涨船高,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1992年6月,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指出,全国党政群机关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已达到3140万人,其中党政群机关906万人,事业单位2234万人。
县以上各级党政机关超编约60万人,乡镇一级超编约216万人。
因此,各级财政不堪重负,精兵简政刻不容缓。
随后,我国在1993年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行政体制改革,但并没有实质性地改变“庙大菩萨多”的问题。
朱镕基在当选总理后的记者招待会上公开抨击政府机关庞大、“吃饭财政”的流弊,要求三年内政府机构精简一半,这就是1998年开始的又一轮政府行政改革,这次改革的力度之大为历次改革所罕见。
但是,到2000年,全国财政供养人口还是有4290万人,其中行政人员988万人,事业人员3292万人,按该年党政机关10043元的平均工资计算,一年的人头费就是4300多亿元,占当年财政收入13380亿元的32%。
更严重的是,乡镇政府在国家编制规定外,还聘用了数百万公务人员,而他们全靠农民负担养活。
如果再算上公款吃喝、公费旅游、公车私用及各项会议活动的铺张浪费,行政成本是相当惊人的。
因此降低行政成本的问题,已经到了非痛下决心解决不可的时候了,否则,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体制改革将会变得毫无意义。
所以,以往的行政机构改革,从机构数量上看确实是大减,但从财政供养人的数量上看并没有大的减少,从政府机关“精简掉的人员”只是转移到了事业编制的单位,仍然吃财政饭;如果从行政支出看,不仅没有压缩反而与日俱增。
第二,改革缺乏法制保障,政府机构改革的规范化、法制化程度不高。
从制度层面和行政的角度看,中国政府机构的规范化、法制化程度不高,变化的随意性很大,人治色彩比较浓厚。
所谓政府机构的规范化,即指韦伯所说“按章程办事的运作”,“受规则约束的运作”,它遵循“非个人的制度”,是“形式主义的非人格化的统治”,它“不因人而异”。
反之,就会导致官僚的“任性专断”。
中国政府机构存在的问题之一就在于不按规章办事,尽管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制定了很多政府机构方面的规章制度,但在习惯上、现实生活中,人们并不按这些规范办事。
表面上的行政法规约束不了现实中的官场逻辑,人们遵从领导个人的权威,人格权威大于机构权威和法律权威,领导者个人的言行、意志不受规章制度的限制。
建国以来,小规模的行政改革年年不断,大规模改革也有10多次,但是至今还没有出台一部“政府机构改革法”,也就谈不上“依法改革”了。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缺乏法制的改革怎么能改出依法行政的政府。
例如,被迫下岗的干部如何安置,就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如果依照《国家公务员法》进入政府的公务员,却不依法“出局”,那么公务员的合法权利又将如何维护?其次,设立和废除一个政府职能部门都应该经过严格的立法程序来确定,这样才能维护政府的权威性、政策的连续性。
现在缺乏这样的改革法,导致改革本身无法可依。
这种具有很大随意性的改革,不仅打击了公务员的士气,而且损害了政策的连续性。
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角度说,行政改革,实质上是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由于上层建筑最终受制于经济基础,调整政府职能及机构设置、运作方式是必然的选择,让市场来适应政府显然是不现实的,甚至会导致大的失误。
如果说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体制改革始终未摆正政府与市场的位置,那么,改革开放以来的几次改革则是一次比一次有了突破。
至于到底能否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最佳的出路还是法制,机构编制必须立法,而且要依法办事,违法必究。
政府的法制化程度关系到社会的法治化水平。
我们寄希望于法治,即组织法定化、职能法定化、编制法定化、工作程序法定化。
第三,陈旧落后的官僚主义文化的影响阻碍了机构改革和公共管理的健康运作。
机构改革不仅是对权力结构和利益关系的调整,而且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和观念变革。
没有观念的变革和思想的解放,就不可能有改革实践的飞跃,公共管理就不可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文化观念因素对机构改革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如果一些陈旧的观念存在必然会对政府机构改革和公共管理产生不利影响。
官僚主义是世界性的问题,在中国则有更深厚的传统。
无论是儒家推崇的“学而优则仕”,还是现在的“万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的官本位意识,都体现了一种官僚主义文化或“权力拜物教”。
在“权力拜物教”的文化气氛下,要求进入党政机关的人员趋之若鹜,导致跑官、要官、卖官等官场腐败屡见不鲜。
“权力拜物教”是导致官僚组织庞大、人员臃肿、鱼龙混杂的文化基因。
我国的高层领导人多次抨击党政机关的官僚主义。
毛泽东指责官僚主义者是“死官僚”,希望以群众运动的严厉形式整肃官僚主义。
邓小平则希望以改革的方式来消除官僚主义。
而无论是群众运动还是体制改革,都没有清除官僚主义的文化基因。
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更严厉地抨击了官僚主义,他说道:“机构庞大、人员臃肿、官僚主义严重,直接阻碍改革的深入,影响党和群众的关系。
”第四,没有充分认识到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权力问题。
美国现代政治学家诺顿·E.朗指出:各种行政管理机构由于其所处的政治环境的影响,都在不断地为政治生存而斗争。
官僚们为维持其组织的生存,竞相向下属团体、立法机构、执行机构以及一般公众争夺有限的权力源泉。
中外行政管理和实践一再证明:“行政管理的生命线就是权力”。
这说明了行政权力之于行政管理不仅在诸因素中居于极为重要的地位,而且权力因素极容易被误解,“权力因素在理论上不受重视,而在实践中这又是一个最危险的”。
总之,当代中国的政府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国家行政权力的重新定位与划分问题。
在我国政府的历次改革中,往往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这是改革不彻底,没有取得应有效果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不作一定政治权力的转移与调整,政府机构改革是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获得长期稳定的社会效应。
政府职能转变,就是从重塑国家和社会间的权力关系的角度,实现政府逐步放权于社会,强化社会权力和自治能力,从而实现管理的高效。
而政府职能问题又是行政改革的核心问题,它决定着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的编制。
以上就是我国建国以来历次行政体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当然,找到和发现问题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在找到和发现问题以后,怎样针对这些问题来寻求解决和根治这些问题的方法,从而为我国的行政改革寻求良好的对策,使我国的行政改革能够顺利有序地开展下去。
三、新公共管理视角下我国行政改革的主要对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曾经主导西方公共行政领域近一个世纪之久,并被誉为是行之有效的传统公共行政,遭受到新的外部环境的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其近乎刻板、僵化的科层体制愈来愈不能适应迅速变化的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的环境,其赖以建立的两大理论基础—威尔逊与古德诺的政治——行政二分论和韦伯的科层管理理论均无法回答和解决政府所面对的日益严重的问题和困难,导致公众对政府能力失去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