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仲卿:一个被误读的人物

合集下载

一个心智不成熟的“大男孩”———焦仲卿人物形象新解

一个心智不成熟的“大男孩”———焦仲卿人物形象新解

2013-10教学实践在《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的形象一直存有较大的争议。

有认为他软弱,说“他(焦仲卿)和兰芝不同,所受的封建礼教影响较深,又是个府吏,因此性格比较软弱。

”有人宣扬他“并不懦弱,反而很坚强”;也有人赞美他“是一个封建礼教和家长制的坚定反抗者”;还有人干脆中和两种观点,说他“既软弱又坚强”,并认为正是焦仲卿具有“孝顺与叛逆、软弱与坚强并存的性格,才让读者觉得这一人物形象是真实的、丰满的。

”但笔者认为,焦仲卿的性格既非软弱,也非坚强,而是幼稚冲动,或者叫心智不成熟,所谓软弱和坚强其实都统一在这一性格特征的基础之上,是这一性格特征的外化表现而已。

细读文本,长诗一开头是刘兰芝向焦仲卿抱怨,这本是夫妻之间非常正常的交流,而不是婆媳之间剑拔弩张的直接对立。

作为丈夫,焦仲卿该做的事情是安抚妻子,并与妻子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但焦仲卿却冲动地直接跑到母亲面前去为妻子叫屈,质问母亲“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这等于把自己摆到母亲的对立面。

如果焦母性情温顺柔弱,焦仲卿这样“逼宫”式的质问或许有用,偏偏焦母是一个蛮横无理、性情暴躁之人,所以焦仲卿的“逼宫”质问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激起焦母“槌床”“大怒”,并责令他“便可速遣之,遣之慎莫留”,而这时,焦仲卿还不知避其锋芒,反而以“终老不复娶”来威胁母亲,最终导致刘兰芝被遣回家,乃至最后夫妻被迫自绝于幸福路上。

这既是当时封建礼教制度下的家庭悲剧,也是焦仲卿性格的悲剧。

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两汉时代,是一个“以孝治天下”的时代。

在政治制度上,“举孝廉”是选拔官员的一种很重要的方式。

汉代的“七出”之条把“不顺父母”放在首位,所以家长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焦母的言行,符合封建礼教道德规范,所以她是理直气壮的。

焦仲卿殉情之前对母亲的温顺,也是符合封建礼教道德规范的,他要做一个孝子。

但是,当焦仲卿顺着“孝子”这条路走下去时,他发觉,这条路与他追求爱情、忠于爱情的信念是相违背的,是与他追求幸福生活的合理人性相违背的:他要拥有爱情,违背母亲意愿与刘兰芝在一起,就是不孝,这是当时社会所唾弃的;要是他失去了刘兰芝,只活在母亲的阴影里,他将没有爱情,没有心灵的自由,没有灵魂,这种木偶般的生活是他不能忍受的。

关于焦仲卿的一点想法

关于焦仲卿的一点想法

陈仓高中高雅妮内容提要:对于乐府双璧之一的《孔雀东南飞》中的男主人公焦仲卿应该重新审视他的思想价值。

他冲破封建礼教中的忠孝思想、男权思想、门第观念,忠于爱情,用生命维护爱情。

是中国传统文学中难得的男性人物形象,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应该提升对他的认识和评价高度。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人物形象封建礼教反叛思想价值被誉为乐府双璧之一的《孔雀东南飞》,一直是人们喜爱的优秀文学作品。

不仅是因为其优美的诗歌语言和重要的文学价值,更是因为两位主人公那凄婉动人的爱情。

两个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年轻人,竟然不顾父母家人的阻拦,不顾社会舆论的阴险,为了纯真的信念,双双殉情。

每每读到此处,无不让人潸然泪下。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刘兰芝的评价要高出焦仲卿。

这是一位绝世佳人,可以说,在刘兰芝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妇女在传统审美观念下的所有优点。

她有惊人的美貌:“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她勤劳善良:“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她对爱情执着:”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而她最后那毅然决然的一跳,已经成为封建社会妇女反抗压迫的标志。

在这里,我想说一说另一个重要的,却差不多被人们忘记的人物――焦仲卿。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焦仲卿的死要比刘兰芝的死,意义更加重大。

首先,他出身于官宦人家,自己还是一个官府衙门里的小吏,家中的经济条件属于当时社会中的上层等级。

而刘兰芝的家庭出身就要低一点,这也许是焦母驱逐刘兰芝的一个原因。

门当户对是婚姻的一个重要条件。

那么,即使焦母驱逐了刘兰芝,焦仲卿没有随之殉情,他也可以再次娶到和刘兰芝一样的,甚至比刘兰芝还要好的女子。

其次,是他的性别因素。

为什么把这一条单独列出来呢?我想大家仔细想一想就会明白。

封建礼教对于妇女的束缚可谓严之又严,紧之又紧。

“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就像两道锁链,使得妇女没有丝毫的自由空间,社会地位十分低下。

而相反的,对于男性却几乎没有什么限制。

孔雀东南飞人物形象分析

孔雀东南飞人物形象分析

孔雀东南飞人物形象分析诗歌塑造了两组人物形象,一组是正面形象:刘兰芝和焦仲卿。

一组是反面形象:焦母和刘兄。

在正面形象中,刘兰芝是被着力赞美的人物。

她美丽、聪明、勤劳、善良,忠实于爱情,可贵的是她具有刚强的性格,勇于与封建家长制作斗争,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作出最后的反抗,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勇于反抗恶势力的光辉妇女形象之一。

焦仲卿在忠实于爱情和反抗封建礼教迫害方面,和刘兰芝是一致的,但与兰芝不同的,是他对母亲存有幻想和顾恋,从而显得比较软弱。

但最终能够冲破家长制的束缚,以自缢于庭树,表现出叛逆的精神。

焦母是一个突出的反面形象。

她横暴专行,冷酷无情,为了遣回兰芝,不惜对儿子软硬兼施,以达到维护家长权威的目的。

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是她和兰芝的哥哥一手造成的。

刘兄这个反面人物虽然出场不多,但他的专横跋扈、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的市侩作风已暴露无遗。

他与焦母一起成为封建礼教的维护者,封建家长制的代表人物。

孔雀东南飞人物形象分析《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叙事长诗,也是乐府诗歌的巅峰之作。

诗歌叙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

东汉建安年间,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娶刘氏兰芝为妻。

由于兰芝三年未育,焦母遂百般刁难,让仲卿休妻再娶。

仲卿长跪请求,焦母不睬,仲卿无奈休妻。

第二日,兰芝早起精心梳妆,登堂与婆婆、小姑作别,等车而去。

兰芝回家后,县令、太守相继遣媒上门提亲,她兄命难为,答应出嫁。

仲卿闻听兰芝允婚,当面质问兰芝是否记得当日诺言。

于是,二人做好了殉情准备,仲卿回家后拜别母亲。

夜深人静之时,热闹了一天的太守府,新妇投水自尽,仲卿自缢殉情。

两家商量后,将二人尸体合葬于华山旁。

这个故事千百年来被人们视为爱情经典,广泛传诵。

最初接触这个故事时我只有13、14岁,是观看的晋剧《孔雀东南飞》。

那时,判断人物的标准就是非好即坏,舞台上哭哭啼啼的刘兰芝和无可奈何焦仲卿都是好人,蛮横的焦老太婆和霸道的刘兄是坏人。

上了师范以后,通过的老师解读,我才渐渐明白,文中的焦、刘二人为了忠于爱情、反抗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由,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是大无畏的斗士;而焦母和刘兄则是封建家长、恶势力的代表。

焦仲卿形象解读《孔雀东南飞》

焦仲卿形象解读《孔雀东南飞》

焦仲卿形象解读《孔雀东南飞》《焦仲卿形象解读<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与《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

诗中塑造了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焦仲卿便是其中之一。

焦仲卿这一人物形象复杂且多面,他的性格和行为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与无奈。

焦仲卿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

他身为庐江府小吏,有着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责任,但在家庭矛盾中却显得优柔寡断。

一方面,他深爱自己的妻子刘兰芝,在得知母亲要驱逐兰芝时,他极力为妻子辩解,“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他的这番话表明了他对兰芝的深厚感情以及对母亲决定的不理解。

然而,另一方面,他又迫于母亲的威严,不敢坚决反抗,只能暂且让兰芝回娘家,“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他的誓言虽然坚定,却在母亲的逼迫下未能付诸实践。

焦仲卿的软弱和妥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他没有足够的勇气和能力去改变母亲的想法,也没有想出有效的办法来化解婆媳之间的矛盾。

当兰芝被遣回家后,他虽然多次探望,表达自己的思念和愧疚,但始终未能采取果断的行动来挽回局面。

他在母亲和妻子之间左右为难,既不想违背母亲的意愿,又不愿失去心爱的妻子,这种内心的挣扎使他陷入了痛苦的深渊。

然而,我们不能仅仅对焦仲卿的软弱进行批判,还应该看到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家庭背景对他的束缚。

在那个封建礼教盛行的时代,孝道被视为至高无上的道德准则,子女对父母的权威几乎是无条件服从的。

焦仲卿作为一个深受传统礼教影响的人,很难突破这种思想的禁锢,去公然反抗自己的母亲。

此外,他的工作也使他在处理家庭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解决家庭矛盾中。

焦仲卿的爱情观是真挚而坚定的。

尽管他在面对母亲的压力时表现出了软弱,但他对刘兰芝的爱是毋庸置疑的。

他在得知兰芝被迫改嫁时,心急如焚,“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最终选择了以死来捍卫他们的爱情。

《孔雀东南飞》亲情的冷漠及焦仲卿性格分析

《孔雀东南飞》亲情的冷漠及焦仲卿性格分析

《孔雀东南飞》亲情的冷漠及焦仲卿性格分析
《孔雀东南飞》是一部以焦仲卿为主角的小说,围绕着亲情的冷漠展开。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对焦仲卿的性格进行分析。

焦仲卿的性格表现出对亲情的冷漠。

在小说中,焦仲卿是一个只顾自己的人,他对家人缺乏关心和体贴。

在他追求自由和梦想的过程中,他不顾家人的感受,将自己的家人抛之脑后。

他一心只想着去外面闯荡,却没有考虑到家人的困境和需要。

即使是在极度困境的时候,他也没有回头救助家人,而是将他们抛弃在家里自生自灭。

这种冷漠的行为暴露了焦仲卿对亲情的冷淡态度。

焦仲卿的性格也表现出他的个人特点。

他是一个热爱自由和追求梦想的人。

他不愿意受制于家庭和社会的约束,渴望去追寻自己所向往的生活。

他不满足于平凡庸俗的生活方式,而是希望能够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他追寻的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裕和成功,更重要的是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完整。

他不断追逐梦想,勇敢地面对和克服各种困难和挫折。

焦仲卿的性格既表现出对亲情的冷漠,又展现出他对自由和梦想的追求。

他无视亲情的冷漠行为使得他与家人之间出现了隔阂和无法弥补的关系裂痕。

焦仲卿的坚持和勇敢也使他能够独立追求自己心中的自由和完整。

他的性格既让人痛恨又让人敬佩,引发人们对于亲情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焦仲卿性格软弱吗?

焦仲卿性格软弱吗?

焦仲卿性格软弱吗?毫无疑问,刘兰芝是《孔雀东南飞》中最光彩夺目的人物,因而她也常常被人们给予崇高的评价和深切的同情。

与其相比,焦仲卿就很容易被人忽视甚至是误解。

比如,2009年4月13日《教师报》上的《浅谈刘兰芝、焦仲卿的人格自尊观》,就这样说焦仲卿:“鲜明的软弱性格表露无遗”“在孝道与情感之间,他无法清醒并选择”“他的软弱,根源在于缺乏自尊,在于人格的不健全”。

我不同意这一观点,在此想与同仁探讨一二。

首先,《孔雀东南飞》的主题思想,除愤怒揭露封建家长制“吃人”的本质,具有强烈反封建礼教的思想外,还深深寄托了人们追求幸福美好爱情的愿望。

显然,从主题上看,《孔雀东南飞》至少是歌颂刘兰芝和焦仲卿两个人的。

请看诗前的序:“……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

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

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显然,作者同情的也是刘兰芝和焦仲卿两个人。

再看结尾:“……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显然,作者赞美的也明明是两个人。

其次,在“遣归”一节中,刘兰芝提出“遣归”后,“府吏得闻之”,先是“堂上启阿母”,再是“长跪告”,最后是“默无声”“哽无语”“谓新妇”。

显然,焦仲卿的这一系列表现,不仅不是“鲜明的软弱性格表露无遗”,而是表现了他的“勇敢”“义、智、信”“清醒”。

要知道,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的时代,焦仲卿敢于站出来为刘兰芝说话,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了。

因为,这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由此可见,关键时候焦仲卿没有含糊,他是聪明的,也是理智的。

我国自古就有“做人莫做女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的千古慨叹。

要知道,在女人是男人的附庸的时代,老婆就是男人“娶来的媳妇买来的马,任我骑来任我打”,男人站在自己母亲的角度粗暴地对待媳妇完全是司空见惯的事。

在这种社会情况下,焦仲卿还敢违抗母命,替刘兰芝说话,显而易见焦仲卿是很看重爱情与刘兰芝的。

至于焦仲卿对待母亲的态度,我们只能说更多地体现了“仁”和“礼”,而不能简单地说是软弱。

试说焦仲卿的任性怯懦与缺乏主见

试说焦仲卿的任性怯懦与缺乏主见

试说焦仲卿的任性怯懦与缺乏主见□赵文建文学信箱摘要:汉乐府著名长诗《孔雀东南飞》,一般人都认为封建家长焦母和刘兄联手制造了一场婚姻爱情悲剧。

但如果从维护家庭和谐稳定,化解家庭内部矛盾摩擦的角度,审视焦仲卿作为一家之主所该有的主见与担当,就可以发现焦仲卿面对家庭琐事冲动任性,激化婆媳矛盾,坚定了焦母逼走媳妇刘兰芝的决心;刘兰芝被遣回娘家,焦仲卿缺乏主动挽救的主见与作为,怯懦回避矛盾,放任事态滑向悲剧深渊。

可以说焦仲卿既是悲剧的受害者,也是悲剧的促发人。

关键词:焦仲卿;任性怯懦;缺乏主见;悲剧结局汉乐府著名长诗《孔雀东南飞》,一般人都认为封建家长焦母和刘兄联手制造了一场婚姻爱情悲剧。

后人在为焦仲卿刘兰芝的爱情婚姻悲剧掬一把同情泪的同时,也指出了焦仲卿缺乏主见,在《孔雀东南飞》故事故地,现在的安徽怀宁、潜山一带,据说焦仲卿老家的人依旧把缺乏主见的男人呼作“焦二”,“焦二”就是焦仲卿。

如果从维护家庭和谐稳定,化解家庭内部矛盾摩擦的角度,审视焦仲卿作为一家之主所该有的主见与担当,就可以发现焦仲卿面对家庭琐事冲动任性,激化婆媳矛盾,坚定了焦母逼走媳妇刘兰芝的决心;刘兰芝被遣回娘家,焦仲卿缺乏主动挽救的主见与作为,怯懦回避矛盾,放任事态滑向悲剧深渊。

可以说焦仲卿既是悲剧的受害者,也是悲剧的促发人。

一、任性倔强,激化矛盾所谓“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在传统中国家庭中,往往是遇有大事男性当家做主,对此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认作是对女性的压制,其实有内部的根本原因存在。

因为性别天性的差异,女性一般比较感性,遇事往往容易情绪化,处理问题失之周全;男性相对比较理性,遇事能够忍得住,冷静理智地周全应对。

至今在生活中我们还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人家突然遇上大事,女人们大多是鼻涕眼泪一把抓,六神无主,只会哭,倒是男人们在旁边沉着气,冷静地商量应对。

从全诗来看,焦家母子堂上争吵、焦仲卿休妻与自杀,焦家经历如此变故,焦父一直没有现身,显然焦父应该已经不在人世。

《孔雀东南飞》中焦母形象再认识

《孔雀东南飞》中焦母形象再认识

《孔雀东南飞》中焦母形象再认识作者:王磊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6年第11期一直以来,《孔雀东南飞》中的焦母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是冷酷无情、专横自私,一个蛮横无理的封建专制家长,一个十足的反面人物。

每于此处,我仿佛看到老太太在无奈的注视着我们——我以为这种解读实在过于简单化、表面化、功利化,是语文学科偏执思想性、漠视人文性的产物,与故事情节、文化背景、社会心理多有抵牾。

《孔雀东南飞》是基于事实而成的一曲悲楚凄艳的挽歌。

很多人认为焦母驱遣刘兰芝是因为“共事二三年”尚未生下一男半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子便不能“上事宗庙,下继后世”。

其实这是一种误读。

封建社会关于夫妻离婚,较早的文献要数《大戴礼记·本命》,其中有“七去”的说法,即:不顺舅姑(父母)、无子、淫佚、妒嫉、恶疾、多言,盗窃。

“七去”中最不可饶恕的就是不顺父母,它排在了第一位。

在古代,不要说有意得罪父母,就是无意冒犯或稍有过失都可能成为父母逼迫夫妻离婚的理由。

《礼记·内则》详细记载了媳妇侍奉公婆的规矩,如“不敢哕、噫、嚏、咳、欠伸、跛倚、睇视,不敢唾涕”。

后来的《唐律疏义》、《宋刑统》、《元通制条格》、《大明律》、《清律辑注》将离婚的理由列为“七出”:无子、淫佚、不顺父母、多言、盗窃、妒嫉、恶疾。

此时虽然将“无子”排在了第一位,但那已经是唐宋及以后的事了,更何况,汉唐以来“无子”者离婚律令规定得非常苛刻,妻五十岁以上才允许离婚;再者,由于媵、妾制度作为一夫一妻制的补充,妻若无子,丈夫可以纳妾补救,生子同样具有法定继承权。

所以无子不是焦母驱遣刘兰芝的理由(事实上焦母也没有使用这条理由),“不顺父母”可能才是《孔雀东南飞》中焦母逼迫仲卿夫妻离婚的口实。

那么,刘兰芝是真的“不顺父母”吗?面对“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她默默无语;经历“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她无怨无悔;遭遇“今日被驱遣”,她仍“念母劳家里”。

孔雀东南飞人物形象

孔雀东南飞人物形象

孔雀东南飞人物形象《孔雀东南飞》人物形象:1、焦仲卿,性格矛盾复杂,虽忠于爱情,却软弱妥协。

2、刘兰芝,善良、有才、温顺、勤劳。

3、焦母,为人刚愎、蛮横,自以为是。

4、刘母,封建思想重,性格懦弱。

5、刘兄,性行暴戾,趋炎附势。

焦仲卿他惧怕母亲,但在母亲那里敢于为妻子据理力争,最后又屈服于母亲的淫威。

他没有解决矛盾,反而激化了矛盾,于是只好采取权宜之计,让刘兰芝暂且回家。

尽管他对刘兰芝说:“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其实这不过权宜之计,走一步看一步,从故事的发展看,焦仲卿这一步走错了。

他处事不果断干脆。

刘兰芝被遣返的当天,家庭遭遇如此变故,仲卿还要急着上班去(吾今且报府);临别时,刘兰芝叮嘱他:“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可是他迟迟不来,直到知道刘兰芝要再嫁了,才匆匆赶来,来后不问青红皂白,就气急败坏地对兰芝指责、挖苦、讽刺,这不是一个理解妻子的人应有的行为。

总之,由于他不善于解决解婆媳矛盾,夫妻矛盾,不能给刘兰芝一个安全幸福的港湾,加速了刘兰芝反封建性格形成。

刘兰芝刘兰芝是一个才女。

文中多次提到她“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在古代来说,一个女子能做到这些是可以算有才的了。

刘兰芝心地善良,善解人意。

婆婆故意刁难她,她却在被婆婆逼走的时候对婆婆说:“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

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还嘱咐小姑“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足以看出她是多么善良。

诗中兰芝反抗精神、反抗行为有其软弱的,妥协的一面。

反抗与妥协,刚强与软弱相融合,二律背反。

比如,在被焦母“遣归”临别时,她就应该对颠倒是非,故意刁难自己的焦母作一番抗争,而实际上,她所做的却是主动向狠毒的焦母赔罪“从小出野里,行为自专由”,仍然以检讨自责的方式向婆婆道别,并且又叮嘱小姑“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兰芝的忍辱负重与焦母的强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但是封建思想最终还是戕害了刘、焦,更注定了他们的悲剧。

《孔雀东南飞》亲情的冷漠及焦仲卿性格分析

《孔雀东南飞》亲情的冷漠及焦仲卿性格分析

《孔雀东南飞》亲情的冷漠及焦仲卿性格分析焦仲卿是中国明清时期的一位知识分子,他拥有着卓越的才华和高尚的品德,在当时的社会中颇受尊重。

与其崇高的品德相比,焦仲卿在亲情上却表现出了一些冷漠的态度。

焦仲卿并没有像其他文人一样,对自己的亲人展现出过多的关怀和疼爱,他的亲情关系显得十分淡漠。

焦仲卿对其儿子焦芝的态度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小说中,焦仲卿对自己的儿子并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和呵护。

相反,他更多地关注着自己的政治事业,而对儿子的成长却几乎置之不理。

在焦芝少年时代受到侮辱和欺凌时,焦仲卿并没有为他说个公道,反而是冷漠地认为这是他自己的不争气造成的。

当焦芝在外闯荡,为了父亲的荣誉而不惜一切时,焦仲卿却并没有给予他应有的支持和鼓励,而是一味地强调自己的政治理想。

可以看出,焦仲卿对儿子的冷漠态度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焦仲卿对自己的妻子也并没有给予过多的关爱和照顾。

在小说中,焦仲卿对自己的妻子并没有过多的情感表达,而是更多地关注着自己的政治抱负。

即使是在妻子患病的时候,焦仲卿也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怀和呵护,而是更多地用自己的政治理想来劝慰妻子。

焦仲卿在妻子的亲情关系上也表现出了一种冷漠的态度。

以上种种表现都表明了焦仲卿在亲情关系上的冷漠态度。

而这种冷漠的态度则与焦仲卿自身的性格有着密切的联系。

焦仲卿是一个绝顶聪明、深谋远虑、坚韧不拔的人,他对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非常高的追求和执着。

在他的心目中,政治事业几乎成了他生命的全部。

他对亲情关系的冷漠态度正是由于他过于重视自己的政治事业,而忽视了家庭和亲情的重要性。

焦仲卿的冷漠亲情也与当时的封建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古代的封建社会中,男权思想非常严重,文人多以政治事业为重,而对于家庭和亲情往往并不是十分重视。

焦仲卿对亲情的冷漠态度也正是受到了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

《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的冷漠亲情和性格特点的描写都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人们不禁要问,一个如此高尚的文人为何对亲情表现出如此冷漠的态度?这是否意味着现代社会中的人们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或许正是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人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我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更好地认识自己,并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孔雀东南飞》亲情的冷漠及焦仲卿性格分析

《孔雀东南飞》亲情的冷漠及焦仲卿性格分析

《孔雀东南飞》亲情的冷漠及焦仲卿性格分析
《孔雀东南飞》是一部以中国现实主义小说为背景的作品,通过对焦仲卿这一角色的
塑造,展现了亲情的冷漠以及焦仲卿的性格特点。

在小说中,焦仲卿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格
的人物,他在家庭、爱情以及人际关系中都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扰。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
将对焦仲卿的性格特点以及亲情的冷漠进行分析。

焦仲卿是一个既自卑又自负的人。

在小说中,他对自己的家庭背景感到自卑,觉得自
己与家人之间存在着隔阂,无法融入到家庭中。

与此焦仲卿又具有一定的自负心理,他渴
望得到父母的认可和关爱,同时又不愿意在家人面前示弱,表现出自己的软弱。

这种复杂
的心理矛盾使得焦仲卿在家庭关系中显得矛盾与困惑。

焦仲卿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在小说中,尽管焦仲卿对家人之间的冷漠感到痛苦不已,但是他始终不忘履行自己的责任,尽力维护家庭的利益。

与此焦仲卿对待朋友和爱人也十
分忠诚,他愿意为了朋友和爱人付出一切,展现出了他坚定的性格和责任感。

焦仲卿是一个性情中人。

在小说中,焦仲卿对待爱情充满了热情与激情,他对自己钟
情的女子情深意切,愿意为了爱人放弃一切。

与此焦仲卿对待朋友间的交往也非常真诚,
他对朋友间的情谊充满了真诚和坦诚,展现出他性情豪放的一面。

焦仲卿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在小说中,焦仲卿的独立人格得到了充分展现,他
在家庭、爱情以及人际关系中都展现出了自己独立思考、独立抉择的一面。

他对自己的生
活充满了热爱,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命运,展现了他不服输的性格与毅力。

《孔雀东南飞》的人物形象分析

《孔雀东南飞》的人物形象分析

文章描述了一个女子为了追求自由和满足自己的心愿,不顾一切代价甚至选择自杀的故事。

这个女子在文章中被比喻为“孔雀东南飞”,意味着她不顾一切追求自己的目标。

人物简介1.焦仲卿:文章中的男主人关,是一名庐江府的小吏。

他爱他的妻子刘氏,在她自杀后也选择了跟随她的脚步。

2.刘氏:文章中的女主人关,是一名被迫嫁给了焦仲卿的女子。

她聪明才智,为人热情善良,对自由和追求自己的目标非常执着,最终选择了自杀。

3.府吏:在文章中是刘氏的婆婆,是一个有权有势的人物。

她非常压榨刘氏,催促她结婚,也是刘氏自杀的直接原因。

4.府吏的妻子:在文章中是刘氏的岳母,她和府吏一样,催促刘氏结婚,也是刘氏自杀的直接原因。

5.秦罗敷:府吏的儿媳妇,在文章中被府吏提起作为嫁给刘氏丈夫的候选人。

人物分析1.刘氏:是一个充满激情和梦想的女性,她在遭受家庭和社会压力之下,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

她对自由的渴望是其文章中最明显的主题,她不顾一切代价追求自己的梦想,最终选择了自杀,而且她的丈夫也因为失去了她而自杀。

这说明了她对自己的执着和对爱的坚定。

2.焦仲卿:是一个充满爱心的男性,他爱他的妻子刘氏,在她自杀后也选择了跟随她的脚步。

他的爱是真诚的,是不求回报的,也是非常尊重女性的爱。

3.府吏:是一个有权有势的人物,他对刘氏的压榨和迫害是文章中的反面人物。

他不理解刘氏的渴望,并且不断催促她结婚,他的言行最终导致刘氏的自杀。

他也是刘氏自杀的直接原因。

4.府吏的妻子和儿媳妇:是文章中的反面人物,她们和府吏一样,催促刘氏结婚,也是刘氏自杀的直接原因。

总体而言,这篇文章通过刘氏这个人物形象,展现了女性在社会压力下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渴望,并呼吁社会要尊重女性的权益。

原文序曰: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

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

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

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焦仲卿人物形象分析(3)

焦仲卿人物形象分析(3)

焦仲卿人物形象分析(3)可是他多情专一的性格又使他不忍抛弃妻子,所以他提出“卿但暂还家”的要求时,“哽咽不能语”。

刘兰芝乘车回家时,他又偷偷骑马相送,立下“誓不相隔卿”的誓言,一个多情且有情有义的焦仲卿此时已很生动丰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情感偏向了妻子,专制的冷酷封冻不了真情的生长。

我们无法用对错来评价他,在那个礼法森严、个性压抑的社会里,他的选择是必然的。

他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中,妻子是附属品,即便无缘无故抛弃了,也不会招致太大的谴责;而不孝的罪名一旦背上,那么社会舆-论、宗族礼法会将一个人活生生压死。

所以,他屈服了,幻想能让母亲回心转意。

他对母亲虽有不满却不敢多言,言辞委婉;而对妻子虽有不舍却不挽留,即使是“哽咽”着说出来的话,也满是“大丈夫”的口吻:“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由此可见,他忠贞的爱也没有超出那个时代所赋予他的思想局限,那么,这种选择也是必然的了。

再来看看他对于“与母亲同生”和“与妻子共死”的选择。

当他得知刘兰芝嫁人的消息,风风火火地“因求假暂归”,路遇刘兰芝。

兰芝向他解释:“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他本应理解妻子身在兄门,身不由己,却仍无情地挖苦妻子“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

当妻子“同是被-逼迫,君乐妾亦然”一席话说出口后,才将他的误解化开。

他能专一地去爱妻子,却不能平等地去理解妻子,仍带有“夫为妻纲”的影子。

二人约定“黄泉下相见”后,焦仲卿“上堂拜阿母”:“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并且祝母亲“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孝子之心可见一斑。

这番话既是向母亲诀别,同时也是委婉地以死来“要挟”母亲,盼望母亲回心转意。

但当母亲仍用“秦罗敷”相诱时,他才彻底不抱希望了。

“府吏再拜还”,孝子自始至终都是恭恭顺顺的。

最后的努力失败后,他“长叹空房中”。

为何而叹?自己的生命都换不回母亲的回心转意,而结婚二三年的妻子却愿与自己共赴黄泉。

与毫不惜子的母亲共度余生,唯命是听,不如陪结发之妻共赴黄泉。

孔雀东南飞另类解读

孔雀东南飞另类解读

焦仲卿杀妻说--《孔雀东南飞》的另类解读〖摘要〗前人对《孔雀东南飞》的评价一向把导致刘兰芝悲剧的原因归结于焦母身上。

本文通过对焦刘二人在"归"前后的细节分析,得出结论:杀害刘兰芝的真正凶手实乃外表懦弱的焦仲卿。

《孔雀东南飞》又名《古诗无名人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陈朝时徐陵编着的《玉台新咏》。

作为我国最早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以其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朴素的语言,历来为人称道,论述颇多,似有定论。

本文通过对原作的重新解读,以平常心态看待其中的家庭关系,尤其对刘兰芝的死亡过程中,焦仲卿所起到的不可忽略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从而拨开云雾,得出有异于前人的结论。

一、误读:假象的迷惑对于焦母嫌弃刘兰芝的原因,一般认为是出于一种人类早期的"恋子情节":多年守寡的她无法容忍兰芝抢走自己最为亲近的儿子,也同样无法容忍平素对自己敬爱有加的儿子的"移情别恋"。

因此,引起她的失落与嫉妒。

也有人从刘兰芝的出身、深受儒家思想熏陶以及离别焦家和双双殉情时的情景等方面考察认为,造成他俩婚姻悲剧的真正原因在于刘兰芝没有为焦家生下一男半女。

[1]对焦仲卿的看法一般是懦弱,也有人将焦仲卿和刘兰芝在矛盾冲突中所处的不同地位以及由此而采取的不同斗争方式方法进行对比分析,认为焦仲卿不仅不存在性格软弱问题,而且有着难能可贵的叛逆精神。

他是一个生活在封建制度重压下,由孝爱双全最终成为"不孝之子"的不朽典型。

[2]更有种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孔雀东南飞》中的正面人物刘兰芝、焦仲卿从善良温顺到坚定,最后以死来反抗封建礼教迫害。

封建礼教的代表焦母、刘兄则是专横暴戾、自私、冷酷的代表人物。

[3]由刘兰芝美,就专注于她的不幸;看到"府吏长跪告"、"哽咽不能语"就说是他懦弱;读到焦母"槌床便大怒",就结论她冷酷;看到"磐石"就认为仲卿坚定,见到"蒲苇"就断定兰芝柔韧。

焦仲卿的人物形象分析

焦仲卿的人物形象分析

焦仲卿的人物形象分析焦仲卿,《孔雀东南飞》中一个性格鲜明、内涵丰富、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

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庐江小吏,与刘兰芝一同殉情而死。

下面是给大家的焦仲卿的人物形象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焦仲卿的人物形象分析仲卿为了自己的爱情,为了自己和兰芝的幸福生活,面对封建宗法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制度的迫害,一直在勇敢地、一步一步地反抗着。

只因为他是一个从小就知书达礼、受过良好的儒家文化教育,成年后又在仕途上进取的封建士子,也因为他还是一个寡母家长哺育大的儿子,他的这种身份和经历,使他的反抗形式与刘兰芝不同罢了。

在故事的开始,他从郡府还家小住。

当兰芝向他述说婆媳二人矛盾的缘由及自己遭婆母逼迫的悲苦,并要他为俩人的婚姻爱情做出选择时,我们看到,仲卿并没有像一般懦弱的男子那样,在婆媳矛盾冲突中,采取沉默不作为、或是和稀泥、各打五十大板的和事佬方式,而是毫不犹豫地为保护兰芝、为维护俩人的婚姻爱情前去劝谏母亲、阻止母亲对兰芝的伤害。

他对母亲说:“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这段话,他用心理智,方式得体。

他先说明自己并不是一个大富大贵之人,而只是一个贫寒的士子,能够娶到刘兰芝这样美丽贤惠、勤劳持家的妻子已是侥幸了;然后又讲他和兰芝情投意合,感情深厚,要一生相伴相随;最后竟反守为攻,指责母亲为什么在兰芝品行无偏斜的情况下,刻薄地对待她?这是多么明确的态度,多么鲜明的情感倾向,又是对专制家长多么有理有节有力的反抗方式?接下去,当焦母粗暴严厉地拒绝他的要求,并用为他再娶美女的条件进行怀柔时,焦仲卿非但没有在焦母的威吓利诱下退缩,反而更进一步抗争到:“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焦仲卿以终身不娶反抗母亲的家长专制,在封建礼教控制下的社会是不“尊亲事孝”的行为,是让自己背上了有违人伦道德的罪名的,也是他在血亲关系中,以个体形式反抗焦母这个专制家长最强有力的手段。

焦仲卿的形象缺失

焦仲卿的形象缺失

抹去的阴影

同时也 是造成 日后母 亲


麻的果敢勇气 表现出 位弱 女子抛


对 妻子横挑鼻子竖挑 眼
以致时时怀

辞去安慰妻子 :
当还 归


吾 今且 赴府 不 久







无 所 顾 忌 的作 风


与 此相

恨在心 的 个 不 可 忽视的 因素 如 此 看来 刘 兰 芝 最终 落得被遣娘 家的结
本是同林 鸟 大难临头各 自飞



举身

度 不仅损伤了妻子 应有的地位和人
格尊严

看妻子就要 离 自己 而 去了 平 日里 本 来就很 少 对 妻 子 关 心 和 体 贴 的焦 仲 卿 这时却在 口 头上 用 些 漂亮的言

赴清池
” ,
好 个惊天 动地之举


在她脆弱 的心 灵里 留下无 法

个富有力度的动词 透露 出快 刀 斩乱
上 的粗疏 , 兰芝 看在眼里 ,明在心上 ,时问一长 ,埋怨 刘 和抗议也就在所难免 了。
有时 ,我们心灵 的温 度来 自那份深 深的牵挂 。在 妻子 眼里 ,丈夫 就是 自己心灵的港湾 ,生 活的依附 ,可 是她却 很少 能见到丈夫那能给 自己带来温暖 的身影 ,内心 总是空
教研 天地

焦 仲 卿 的 形 象 镍



在我 国古代 最优秀的叙事 文学中 , 《L 孑雀东 南飞》 堪 称描写婚恋题材 的绝代佳 篇 ,活跃 在作品 中的主人公焦仲 卿与刘兰芝 自然不失 为 “ 忠贞”爱情的典 范。但 是 ,每次 将作品摆上案头 ,穿行于忧 伤而凄婉的文字丛林 时 ,透过 人物隐约的身影和 眉宇间幽怨的眼神 ,一个个 挥之不去 的 疑惑始终不能让我们 的心舒 展开来 :与刘兰芝 这个封建时 代的弱女子几乎完美 的表现 比较起来 ,焦 仲卿 身上似乎总 缺少一点什么 , 从细 节上的点点滴滴所折射 出的人物 的泪 眼和笑意 ,我们还可 以比较清晰地见证人物性 情和气质 的 高下 ,窥见当时社会生活的风貌 。

谈《孔雀东南飞》中难辞其咎的焦仲卿

谈《孔雀东南飞》中难辞其咎的焦仲卿

谈《孔雀东南飞》中难辞其咎的焦仲卿作者:王达靖来源:《文学教育》2010年第04期内容摘要:本文从做事能力和说话技巧两方面分析了焦仲卿在这个婚姻家庭悲剧中所应承担的责任,为阅读经典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焦仲卿办事无效说话无巧在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中,尽管曾经“徘徊”,焦仲卿最终还是“自挂东南枝”了,因此,我们不能否认焦仲卿对刘兰芝的真情,对爱情的忠贞不二,还有什么比以死相抗,殉情以表,更能彰显一个人的内心真实情感呢?在那样一个男尊女卑,男子可以三妻四妾的社会中,焦仲卿做出如此壮举,真是难能可贵,可书可赞,可圈可点。

然而,品味着这个凄婉的婚姻悲剧,咀嚼着人物鲜活个性的语言,总感觉对焦仲卿有点遗憾,有点不满。

相对于刘兰芝近乎完美的形象,焦仲卿无论其性格还是行为都是苍白无力的。

在男权社会中,一个男人,不论是做丈夫还是儿子,对家庭责任的承担都是理所应当、责无旁贷的。

然而整个故事读下来,我们只能听见焦仲卿的旦旦信誓,却看不到他的任何有效行动,因此我认为这个悲剧的最终发生,焦仲卿是难辞其咎的。

至少焦仲卿是一个缺乏行为能力的人。

首先,他的行为缺乏主动性。

在整个故事中,读者找不到焦仲卿为了维护自己的爱情,采取过什么主动性的行动。

“上堂启阿母”是在刘兰芝自请遣归之后;“求假暂归”也是在得知兰芝再嫁之后,甚至“自挂东南枝”,也是在刘兰芝“举身赴清池”之后。

焦的行为总是滞后,“亡羊”之后再去补牢,为时已晚。

他总是被动地由生活牵着鼻子走,像一个拙劣的消防队员,不能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等到失火了才去救,早已烧得满目疮痍,伤痕累累,落得个向隅而泣,自舔伤口。

其次,办事抓不住重点。

生活中的矛盾,总有轻重缓急之分。

什么时候该干什么,只有看的明,分得清,才是头脑清晰、思路正确的人。

焦仲卿却没有这个能力,分不清主次。

妻子自请遣归,母亲也要求他“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婆媳矛盾如此水火不融,家庭就要破裂,焦仲卿没有积极想办法解决,却要去上班,“吾今且赴府”。

焦仲卿:一个被误读的人物

焦仲卿:一个被误读的人物

《孔雀东南飞》被称为“古今第一长诗”与《木兰诗》一起被称为“乐府双璧”,历来传诵不衰,也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

对于其中的人物形象,人们对刘兰芝的评价一致比较高,但对焦伸卿这个人物却颇多微词,“他是笼子里长大的金丝鸟,养成了拘谨懦弱的个性,一个比较善良的白面书生。

⋯⋯他其实只有一点幻想的期待,并无什么实际办法。

⋯⋯作者活活画出了这个怯弱的书生的性格和面貌。

” (《唐驶文集》第九卷)。

游国恩的《中国文学史》也认为焦伸卿“性格比较软弱”。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评价焦仲卿说“较少刚气”,在母妻冲突中“一筹莫展”,殉情前“仍不免一番徘徊瞻顾”,表明他“懦弱”和“思想中始终存在矛盾”到了今天,又有人把焦伸卿誉为“情圣”,为情而生,为情而死。

我认为这些对焦伸卿的评价都把人物简单化,片面化。

焦仲卿被误读了太长时间。

以下就将我对焦仲卿的理解阐述如F,以就正于大方之家。

一焦仲卿是一个痴情的人痴情在那个时代对⋯个男子来说是⋯个贬义词。

在那个时代,女人是作为男性的附庸而存在的,男子休妻另娶就如换衣服一样。

焦母哭劝儿子时说: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也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风气。

自古以来,“痴情女子负心汉”己成定例,似乎天经地义男子的痴情只能换来别人的鄙视,认为是儿女情长,胸无大志。

焦仲卿是把刘兰芝作为一个真正的,与自己平等的人来看待。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仕途的渺茫,使焦仲卿更珍视与刘兰芝的爱情。

虽然焦母在刘兰芝被遣后,以“窈窕艳城郭”“可怜体无比”的东家女来诱惑焦仲卿,但焦仲卿显然是不屑一顾“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焦仲卿的心中,没有人能取代刘兰芝的位置。

仅从这一点看焦仲卿在那个专制时代已有明显的叛逆性。

二、焦仲卿的两难选择指责焦仲卿“软弱”、“较少刚气”的人,明显忽略了焦仲卿的对立面是焦母,是把他拉扯大的母亲。

在刘兰芝与焦母之间,在爱情与亲情之间,焦仲卿无法做出选择。

因为这两个女人都是他生命中无法割舍的,而命运却偏偏让他只能选择一个。

孔雀东南飞作文人物点评

孔雀东南飞作文人物点评

孔雀东南飞作文人物点评
焦仲卿啊,那真是个可怜虫。

整天被那封建礼教给困住了,想
跟媳妇好好过日子都不行。

他心里头啊,对媳妇那是真心实意的,
可又有什么办法呢?哎,这世道啊,真是让人无奈。

刘兰芝,这姑娘可不一般!虽然出身不咋地,但心气儿高得很。

面对婆婆的刁难,她可不是那种轻易就低头的。

她知道自己要啥,
也敢去追求。

这姑娘,真是让人佩服!
焦母呢,典型的封建大家长。

家里啥都得听她的,对儿媳妇那
是挑剔得不得了。

哎,这老太太,心里头其实也挺可怜的,一辈子
都在维护那个所谓的封建礼教,结果把自己也困住了。

县令和太守这俩家伙,简直是权力的化身啊!看上了刘兰芝的
美貌,就想用权力来逼婚。

他们哪儿管什么礼教不礼教的,只要自
己想要,就什么手段都使得出来。

这世道啊,真是让人心寒!。

焦仲卿:一个被误读的人物

焦仲卿:一个被误读的人物

焦仲卿:一个被误读的人物
谢建兵
【期刊名称】《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年(卷),期】2006(000)002
【摘要】《孔雀东南飞》被称为“古今第一长诗”(沈德潜语),与《木兰诗》
一起被称为“乐府双璧”,历来传诵不衰,也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

对于其中的人物形象,人们对刘兰芝的评价一致比较高,但对焦仲卿这个人物却颇多微词,“他是笼子里长大的金丝鸟,养成了拘谨懦弱的个性,一个比较善良的白面书生。

……他其实只有一点幻想的期待,并无什么实际办法。

……作者活活画出了这
个怯弱的书生的性格和面貌。

”(《唐驶文集》第九卷)。

【总页数】1页(P51)
【作者】谢建兵
【作者单位】甘肃康县第一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重视文学中人物形象的解读--造成刘兰芝焦仲卿爱情悲剧原因再解读 [J], 朱炳顺;郭念春
2.焦仲卿人物形象新探 [J], 史英新
3.焦仲卿误读现象应该纠正 [J], 陈星焱
4.焦仲卿之母人物性格探究 [J], 段彦飞
5.摇摇欲坠的“磐石”——焦仲卿人物性格浅析 [J], 王秀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雀东南飞》被称为“古今第一长诗”与《木兰诗》一起被称为“乐府双璧”,历来传诵不衰,也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

对于其中的人物形象,人们对刘兰芝的评价一致比较高,但对焦伸卿这个人物却颇多微词,“他是笼子里长大的金丝鸟,养成了拘谨懦弱的个性,一个比较善良的白面书生。

⋯⋯他其实只有一点幻想的期待,并无什么实际办法。

⋯⋯作者活活画出了这个怯弱的书生的性格和面貌。

” (《唐驶文集》第九卷)。

游国恩的《中国文学史》也认为焦伸卿“性格比较软弱”。

中国社科
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评价焦仲卿说“较少刚气”,在母妻冲突中“一筹莫展”,殉情前“仍不免一番徘
徊瞻顾”,表明他“懦弱”和“思想中始终存在矛盾”到
了今天,又有人把焦伸卿誉为“情圣”,为情而生,为情而
死。

我认为这些对焦伸卿的评价都把人物简单化,片面化。

焦仲卿被误读了太长时间。

以下就将我对焦仲卿的理解阐述如F,以就正于大方之家。

一焦仲卿是一个痴情的人
痴情在那个时代对⋯个男子来说是⋯个贬义词。

在那个
时代,女人是作为男性的附庸而存在的,男子休妻另娶就如
换衣服一样。

焦母哭劝儿子时说: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也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风气。

自古以来,“痴情女子
负心汉”己成定例,似乎天经地义男子的痴情只能换来别
人的鄙视,认为是儿女情长,胸无大志。

焦仲卿是把刘兰芝
作为一个真正的,与自己平等的人来看待。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仕途的渺茫,使焦仲卿更珍视与刘兰芝的爱情。

虽然焦母在刘兰芝被遣后,以“窈窕艳城郭”“可怜体无比”的东家女来诱惑焦仲卿,但焦仲卿显然是不屑一顾“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焦仲卿的心中,没有人能取代刘兰芝的位置。

仅从这一点看焦仲卿在那个专制时代已有明显的叛逆性。

二、焦仲卿的两难选择
指责焦仲卿“软弱”、“较少刚气”的人,明显忽略了
焦仲卿的对立面是焦母,是把他拉扯大的母亲。

在刘兰芝与焦母之间,在爱情与亲情之间,焦仲卿无法做出选择。

因为这两个女人都是他生命中无法割舍的,而命运却偏偏让他只能选择一个。

爱情与亲情对每个人来说没有孰轻孰重之分
不少人指责焦仲卿在刘兰芝与焦母的冲突中没有站在刘兰芝的一边,其实我们设身处地替焦仲卿想一下,难道焦仲卿可以留下刘兰芝,赶走他母亲吗?焦仲卿也曾为刘兰芝激烈地辩解:“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这其实就是站在刘兰芝的立场上责问母亲,并且坚定地说:“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

也止因为焦仲卿的话触发了焦母的权威,焦母才会“槌床便大怒”,指责焦仲卿“小子无所艮,何敢助妇语”。

因此,在这时候,让刘兰芝暂回娘家也许是唯一可以选择的方法。

在焦仲卿的心中刘兰芝的回娘家只是暂时的,
是权宜之计,他希望时间可以消解婆媳之间的矛盾。

至于刘兰芝回到娘家后被迫另嫁,这~笔帐不能记到焦仲卿的头上。

大诗人陆游在他母亲的强迫下,休掉了自己的妻子唐琬之后,内心的沉痛也只能用诗词表达,“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钗头风》) “城
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沈园》)。

陆游与焦仲卿在感情上的遭遇相似,却为何没有人指责陆游“软弱”、“较少刚气”
三、生与死的抉择
萨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曾说:“活着还是死去,这是
⋯个问题。

”同样的问题也成了焦仲卿心中的一个解不开的死结。

我们必须注意到,死是焦仲卿首先提出的。

当焦仲卿听闻刘兰芝再嫁的消息,绝望地来和刘兰芝诀别,“贺卿得高迁。

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

蒲苇一时韧,便作旦夕间。

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过去的山盟海誓如一片黄叶,飘落在焦仲卿冰冷的心田,所以他才会理智全无冲刘兰芝大喊。

“吾独向黄泉”,证明了此时焦仲卿己萌生了离世的念头。

正是在焦仲卿的指责下,还在犹豫彷徨的刘兰芝才死志已绝,相约“黄泉下相见”。

当刘兰芝义无反顾“举身赴清池”后,“活着还是死去”,这个问题摆在焦仲卿的面前,对焦仲卿来说,应该活着,也必须活着,因为他是母亲的支柱;但活着又有什么乐趣,对一个绝望的人,对一个心
如死灰的人来说,活着就意味着“此限绵绵无绝期”。

何况和刘兰芝的约定“黄泉下相见”,言犹在耳,而斯人已去。

我们可以想象焦仲卿内心的痛苦,正是由于这种痛苦,当他决定“自挂东南枝”时,他才会“徘徊庭树下”,那一刻焦仲卿到底想到了什么,诗中没有表述,但“徘徊”二字已足以让我们感受人物内心的沉重。

~边是心爱的人已去,自己在这个世界已无生趣;而另一边是,老母弱妹在自己死后的伤心凄凉。

焦仲卿的“徘徊”让我们感到更真实,因为他比刘兰芝肩负着更多的责任,刘兰芝可以义无反顾,而焦仲卿不能。

如果因此指责焦仲卿“懦弱”,以为焦仲卿不敢死,那是对焦仲卿的误读,因为死是容易的,而活着则需要更大的勇气。

综上所述,焦仲卿既不是懦夫,也不是情圣他是一个
深情而执著,内心又充满矛盾的男人。

他的无奈其实在现实中许多人都曾遇到,也因为如此,干百年来人们才会对这一对夫妻抱着深深的同情。

在文学评论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知人论世”,即分析评论一个人物必须结合他生活的时代。

如果我们以这种观点来看待焦仲卿,评论时也许会更切合实际一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